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30 13:36:25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1

1 村镇银行的定义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给出了定义:“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 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虽然国内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银监会确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市场定位不清,农村资金外流

当前国内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规模小,并且从业人员也较少,且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国内从推广阶段开始设立的村镇银行,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内,设在乡镇的很少。这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解决金融供给的缺乏、竞争不合理的问题等存在预期上的差距。另外,部分村镇银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集中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其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既定经营理念,并逐渐偏离服务“三农”的主要宗旨 。同时,一些村镇银行纷纷把资金投向能盈利的优质项目,使得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2.2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弱

(1)资金头寸紧张、吸收存款难

国内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匿乏,普遍注册资本金规模较小,多依靠储蓄存款。一方面,居民的收入偏低,闲余资金不多,储蓄较少,村镇银行增加储蓄存款很困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社会公信度不高,很多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资质持怀疑态度,愿意把钱存进来的较少,导致村镇银行总体存款规模小,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许多民族地区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规模偏小,而当地涉农资金等款项都不能存放在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当有限,导致吸收存款困难。

(2)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村镇银行依旧依据传统银行的业务实践与理念来经营,缺乏创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主要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这与当地信用社业务有重合,导致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受行号的限制,没有实质进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开户的积极性。

2.3放贷需求大、额度小,发展受制约

目前,村镇银行的放贷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农户和村镇企业是贷款的主体。但是因为村镇企业和农户农业生产都缺少稳定的现金流,且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并不完整,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村镇企业和农业排除在贷款客户名单之外。因此,村镇银行变成这些资金需求者的主要来源,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很困难,无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的贷款额度变小,直至停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的建议

3.1 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应该非常明确服务于“三农”的定位,摆正经营的方向。在机构的布局方面,不能偏离“稳定县域”的基础又不能与当地实际脱离。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 。由此村镇银行的市场应定位于成为低端市场的供给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

3.2 适度放松利率管制

据央行规定,我国村镇银行贷款利率不应比12%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贷供给方是村镇银行,注重成本收益。目前,农村金融具有供不应求的状况,考虑到贷款农户借款数额小、居住地偏远、分散,频率低等多方面因素,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12%的贷款利率依旧偏低了。低利率无法使村镇银行较高的运营成本均衡,因此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管理应该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恰当放宽利率监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动员储蓄。

3.3 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金融创新产品

村镇银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实行产品差异和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打造特色,为村镇银行内部的优质客户建立起全方位信用体系。除此之外,在贷款的风险识别方面,还可以实行乡村联络员制度,或者建立金融服务站,以便于深入基层识别农户的人品及还款能力,切实有效的降低贷款风险。 在力量所能触及的情形下,本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优先放贷权,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重点支持。

3.4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作为法律上的一种制度,能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因而能降低风险,提高还款率。政府应加速建设农村信用的担保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的网点,使其正规金融机构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得到健全,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信用担保组织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5 制定合理的政府扶持政策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2

一、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一)机构发展状况。2008年9月2日,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大足汇丰村镇银行开业,至2010年9月末两年时间,重庆市正式开业营运的村镇银行已达6家,即:大足汇丰、开县泰业、梁平澳新、丰都汇丰、璧山工银、巴南浦发村镇银行。

(二)经营发展状况。2009年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1亿元,贷款余额0.88亿元,全年实现利润-1149万元,6家银行全部为亏损。截止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06亿元,增长2.1%,贷款余额5.8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9亿元,增长544.4%,2010年1-9月,6家银行实现利润-339万元,比上年减亏810万元,亏损数由上年的6家降为3家。重庆市村镇银行经营状况详见下表。

(三)支持经济发展状况。重庆市村镇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多数银行成立时间还不到一年,但在支持“三农经济”、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及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0年9月末,6家银行农户贷款余额1.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1亿元,增长605%,占贷款总额的24.1%;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余额0.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56亿元,增长560%,占贷款总额9.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1亿元,增长480.4%,占贷款总额的44.5%;其他贷款余额1.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亿元,增长447.8%,占贷款总额的21.6%。重庆市村镇银行贷款余额及构成情况详见下表。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对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有六大因素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公众认知度不高。村镇银行是近几年才开始成立的新型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经营规模较小,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据对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表明,86%的城乡居民和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93.5%的城乡居民和农民都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村镇银行规模小,把钱存在村镇银行风险大,不安全。公众认知度不高,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拓展。

(二)资金来源不足。资金来源不足,严重制约了其信贷投放量。由于公众认知度不高,营业网点少,除大足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早,有一个分支机构外,其余5家村镇银行都只有1个营业网点,村镇银行在组织存款上较为困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是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的特点,而在存款组织方面,就是村镇银行的弱势,不仅机构网点少,也没有ATM机,而且存款品种单一,没有理财产品业务,导致村镇银行吸储能力较弱。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只比上年末增加600万元,而存贷比已达196.4%,也就是说,不仅把可用的存款、资本金用完了,而且还借用了部分其他资金。资金不足,制约了贷款的有效投放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三)结算渠道不畅通。调查显示:目前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都采取委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其他商业银行办理资金汇划,无法享受到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带来的资金汇划便捷,人为压票的情况时有发生。支付结算业务渠道不畅,不仅制约了村镇银行结算业务的发展,也制约了其他业务的发展。同时,村镇银行不能发行银行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根据中国银联规定,加入中国银联需入股300万元,而目前村镇银行刚刚成立,经营规模小,盈利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来入股,因而只有暂时不发行银行卡,部分储户因不能办理银行卡而不得不中断与村镇银行的业务往来。

(四)征信系统不通。征信系统未开通,制约了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据调查,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都没有接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一方面,村镇银行信贷数据不能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了人行征信系统信贷数据的完整性,不利于其他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不能查询人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贷款的投放。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审批所需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只能通过借款人到当地人民银行去查询,增大了人民银行基层行的工作量。据了解,村镇银行未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费用较高,超过10万元,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盈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不愿意在征信查询系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五)盈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资本金额度不大,资金实力不强,决定了村镇银行的客户是以农民、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客户群,决定了每个客户的贷款规模较小,业务经营成本较高,贷款风险较大,盈利水平较低。2009年,6家村镇银行全部为亏损,亏损额在3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上的2家,100万元以下的2家。2010年,村镇银行盈利水平虽有好转,但据测算,至年末,6家村镇银行中仍将有3家银行是亏损。较低的盈利水平将制约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六)员工素质不高。调查显示:6家村镇银行的人员主要是从其他商业银行选调和对外招聘来的,其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业务水平相对较低。至2010年9月末,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从学历上看:本科106人,占72.6%,专科38人,占26%,中专及高中2人,占1.4%;从专业技术职务上看: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占19.2%,没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占80.2%。据调查,员工中熟悉信贷、会计、农村金融业务及金融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时有发生。员工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必将制约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村镇银行的可用资金量。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参照农村信用社的缴存比率,相对较高,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降低2-3个百分点。二是向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实力。一方面建议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准入门槛,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70%降低到50%,使更多村镇银行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能够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支农再贷款最高限额仍然控制在不超过其资本金总额以内。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支农再贷款的利率标准,可在现有支农再贷款利率标准的基础上下浮10-20%。三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的费用,使其能够享受到人民银行提供的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现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四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加入银联的入会费。对村镇银行实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将村镇银行的入会费降低到20-50万元,以便于村镇银行能够发行银行卡,推动其银行卡业务的发展。五是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存贷款比例的限制,促其业务快速发展。建议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实行存贷款比例限制。

(二)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建议地方政府根据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将部分财政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增强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实力。二是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建议地方政府对村镇银行发放的“三农”贷款给予贴息,贴息率为2-3%,以降低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的成本支出。由于“三农”贷款户数多、额度小、距离远、费用高,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有些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发放,所以对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给予贴息,适当增加其收益,增强其发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建立“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建立“三农”贷款、中小贷款损失补偿基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拨付贷款损失补偿基金,用于对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因自然灾害、政策性因素等造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以减小村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风险,增强其放贷的积极性。

(三)强化宣传推介。针对村镇银行普遍公认度不高的状况,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平台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开展的相关业务等,并用支持“三农”、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典型事例开展宣传,正面引导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和认知村镇银行,通过良好的服务使社会公众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是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村镇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一级法人,具有经营灵活,服务快捷,手续简便等特点,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力求做到其他银行机构不能办的业务,我能办,其他银行机构不愿办的业务,我愿办,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领域。

(五)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提升员工素质,增强服务技能。一方面通过加大对现有员工的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部分业务能力强、懂经营、善管理、有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村镇银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服务质量,做到办理业务态度热情周到,时间快捷方便,手续简洁准确。三是根据业务发展适当增加营业网点,增加ATM机,方便客户办理业务,真正体现村镇银行惠农、支农的责任感。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都设在(区)县主城,离农村较远,只有附近的客户才能享受到村镇银行的服务,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特别是农村金融业务的拓展,不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村镇银行

一、导论

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不仅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也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第一,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添加新鲜元素,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第二,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将农村金融体系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三,有利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第四,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分析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1.村镇银行概述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属于银行分支的范畴,是一级法人金融机构,但是与普通商业银行又存在显著差异。

2.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含义是指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多方面相互协调发展,创造整个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状态。

本文所研究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自身发展和进步的需求的基础上,注重规划城镇银行长远发展的可实行计划。因此,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3.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金融深化理论是指紧密联系当下经济形势,制定出改革银行机构的相关对策建议,涵盖适当提高储蓄率,适度放权银行制度管制,统一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法律法规,抵制恶性通货膨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共生模式认为银行机构与客户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两者相互作用和结合的方式和强度。金融共生体系的因素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领域,是共生单元之间信息的流通渠道,也是其能量传递介质。

(二)江苏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设立情况

从设立时间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准备比较充分,遵循“先试点再开设”的传统建立观念。在试点营业一年多后,观察发展情况实效后,在积累运营经验和理念的基础上,2010年后江苏省村镇银行建立逐渐扩大。从设立地点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比较集中。从设立主体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其中包括一般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结构来看,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元化。

2.盈利情况

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总体比较乐观。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约400000万元,比年初增加约80000万元,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29.54%。其中江苏张家港华信村镇银行的表现十分不错,仅营业不到一年就实现突破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良好前景表明小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只要严格规范经营,也能取得可观的盈利。另外。江苏省村镇银行盈利情况还包括风险控制好于预期,资产质量较高。

3.人员配备

村镇银行一般是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银行相关法律规范批示,由国内外具体到地方内外金融机构为当地城镇居民或单位企业设立的,为迎合当地居民金融需求和财务现状创办的银行金融机构。其设立性质决定了其职工选拔渠道复杂,人员冗杂难于层层筛选,易导致真正优秀的金融人才反而无法成功竞聘。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江苏省村镇银行存在股份结构不合理的缺陷,而规范和建立健全股份结构制度在农村金融中存在重大意义。规范控股便于集中管理银行各类优秀金融人才,提高业务运营的效率,使村镇银行整体向良好的发展前景前进。但是在江苏省村镇银行的现阶段实际经营过程中,为保障主发起银行便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实行掌握权,主发起银行由以前的相对控股制度转变为程度加大的绝对控股。绝对控股具有方便可操作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下诸多缺点。第一,制约了民间资本的融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投身农村机构的热情。第二,绝对控股使村镇银行在管理人员、经营体制和业务处理等多方面无法自主决策。第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充足率等相关银行指数,随之而来的资产质量也会下降。第四,绝对控股不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法人治理体系。

2.盈利水平较低

虽然江苏省村镇银行整体发展状况良好,绝大部分村镇银行都进入都运营至盈利,但现阶段仍局限于低盈利水平。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各村镇银行实现利润3500万元,平均净利润200余万元。试点成立的七家村镇银行经营已趋成熟,盈利较为稳定,净利润总额3200万元,平均净利润额为650万元。从盈利水平的分布来看,净利润在100万元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占比50%,万元以下的占比80%,而净利润超过500万元的只有两家,占比20%。造成江苏省村镇银行低盈利水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包括经营成本较高,营业覆盖面小,业务范围狭窄,吸收存款困难。

3.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风险大是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出现另一个问题。存贷比是衡量金融风险并进行管控的一个重要参数,为了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管理,存贷比应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一定金额的库存现金进行日常管理和运作周转,若库存现金不够,就会形成恶性支付危机。截至2012年末,江苏省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例44%,没有超过60%监管标准,但各村镇银行存贷比之间的差距较大。这与农业是弱质产业,具有低利性、信用贷款可控性差,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因素都有关,因此存贷比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

三、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ST战略:明晰市场银行定位

S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进攻型战略,是优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利用明晰市场中的银行定位去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不利变化,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对策建议是明晰市场银行定位,这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对村镇银行进行准备的市场定位具体是指,明确自身在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根据客户的金融需求,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同时把市场宏观需求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划分,明确自身所要加强服务的特定领域。着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的金融业务,并做大做强,创造属于自身金融机构定位的企业品牌效应,营造企业内部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财务收益,在变化迅速的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精准的市场定位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定位为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客户定位为广大金融需求迫切的城镇群众;产权定位为适度集中,在相对控股和绝对控股之间把握好平衡,建立健全股份制度,抵制股份垄断现象。

(二)SO战略: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S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增长型战略,是优势与机会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组织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去赢得外部环境中的多种发展机会,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对策建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创新研发,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首先,机构必须大力发展创新经营理念,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经营模式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银行日常业务和善后服务,摆脱僵化老化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低效率的工作状态。其次,村镇银行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品牌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收益。村镇银行应该借助多种宣传平台,强化日常宣传。再者,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专业金融人才稀缺,因此提高村镇银行的专业技能迫在眉睫。提高人员素质有利于快捷高效地处理日常业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机构良性循环。

(三)WO战略: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

WO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扭转型战略,是机会和劣势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创造条件,加大政策扶持体系建设,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对策建议是加大政策扶持体系的建设,良好高效的政策扶持体系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地进步和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多元化的,来源于多个领域,包括中央政府的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财政集团的友善扶持。从内容方面又划分为财政扶持和货币扶持。首先,中央政府必须加大行政决策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帮扶力度,包括免收无关税费,或给予财政方面的补贴。适当给予村镇银行相关补贴,财务问题上采取一定倾斜政策,普通政策上对村镇银行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遵循积极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出台颁布更多具体措施,如税收减免,提高利率,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江苏省村镇银行进行融资等各项业务。

(四)WT战略:加大监管体系建设

WT战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防御型战略,是劣势和威胁组合战略,该战略旨在减少县域村镇银行的劣势条件,回避外部威胁,具体建议如下文所述。

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还应包括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一个科学合理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对于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为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十分有必要。首先,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银行监管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引入市场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加强监管的效果,加强审慎监管,严格督查相关银行指标的落实到位,合理配置监管人员,坚决杜绝人员冗杂和人员工作过度劳累的两类极端现象。

四、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设立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可持续发展全村镇银行体系很好地迎合了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扩大了城镇现有不规范的经济机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符合我国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的建立健全和长远发展与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利益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肩负着推动我国宏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进步的重要任务,因此也与我国整体宏观行政决策、经济生活、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江苏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村镇银行、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约束与深化:我国村镇银行建设研究[J].中州学刊,2012,(3):36.

[2]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2011(1).

[3]秦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0-10:64-68.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 河北省; 村镇银行; 金融产品

截至2012年3月,河北省已成立(含批筹的2家)23家村镇银行。这些村镇银行大多分布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县区,有效解决了河北省空白金融乡镇问题;增加了县域地区的信贷资金供给;加快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推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也提升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但由于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各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村镇银行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于实现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北省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规模增长较快

从村镇银行在河北省开展试点以来,其数量和规模增长很快,发展迅速。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2010年河北省共有5家村镇银行开业;截至2011年11月末,河北省已开业的村镇银行为16家,注册资本总额为5.858亿元,各项存款12.52亿元,各项贷款7.92亿元;而截至2012年3月末,已开业村镇银行达到21家,注册资本总额10.16亿元,资产总额28.86亿元,负债总额23.32亿元,各项存款22.02亿元,各项贷款11.42亿元。

(二)经营绩效较好

从河北省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河北省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总体良好。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实现利润927.26万元。村镇银行针对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户开展的金融服务初步改善了河北省农村地区当前金融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和供给不足的现状,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缓解了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贷款难的难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市场定位合理

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改善和加强农村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河北省村镇银行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按照这一定位进行管理和运行的。根据河北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3月末,河北省辖内已开业的21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5.52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25亿元,贷款户数1 756户,投向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4.31%,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村镇银行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结算手段和渠道落后、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资金进行广告宣传等特点,广大农民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不足,村镇银行的社会认可度低、吸储能力差,这使得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市场份额较小,资金规模有限。而吸收储蓄存款是村镇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和进行资金放贷、获取利润的主要业务,储蓄存款少将直接制约村镇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增大储蓄存款资金的来源,各个村镇银行目前基本上都采取了组织银行职工营销来吸收储蓄存款的办法。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较慢,很多村镇银行不得不通过资本金来发放贷款,如果这种通过资本金发放贷款的现状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品种单一、盈利空间小

虽然村镇银行允许开办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和其他各种中间业务,但具体到河北省的村镇银行来说,基本上都没有开展中间业务,目前的业务基本上是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业务品种单一。加之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收益项目较少,风险较高,村镇银行盈利空间小。

(三)营业网点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规定,村镇银行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支付系统。村镇银行加入这两个系统,能够解决其汇路不畅的问题,可以丰富和完善结算服务功能,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河北省的村镇银行均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加入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结算业务基本是采取方式,主要由其发起银行清算。另外,各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也较少,这不仅使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开展各种结算业务时比较困难,而且也影响到了它的贷款业务。因为结算功能不完整,一些贷款客户从村镇银行办理贷款后,就需要马上把款项转到其他银行去做结算。这不仅不能给村镇银行形成沉淀存款,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客户的贷款已经从村镇银行转出,村镇银行没法监控对方的资金用途,同时也没法监控贷款客户的资金回流情况,使得村镇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和控制信贷风险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其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空间布局不均衡、不同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贵州省;村镇银行;贵州省村镇银行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分析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贵州省银行业新兴而活跃的群体。自2008年12月诞生首家村镇银行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村镇银行有了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有的甚至开始扩张,花溪建设等村镇银行就已在周边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是在县域、乡镇及村镇设立的,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级银行法人机构。目前,贵州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客户数、市场定位、业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村镇银行针对的是分散、小额、个性化的农村市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的多是“短、频、快”的业务,很好填补了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匮乏。本文从设立时间、注册资本、资金来源及股东构设立地区、经营业务共五个角度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1设立时间角度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和下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指导。从设立时间上来看,在六家已营运的村镇银行中,有两家村镇银行,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龙里国丰村镇银行设立于2008年,贵阳花溪村镇建设银行设立于2009年,平坝鼎立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铜仁丰源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

1.2注册资本角度

花溪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其他五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这6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都较为充足,远高于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

1.3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

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为独资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由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包商银行等8家股东出资筹建;龙里国丰村镇银行由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贵州柏强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君之堂药业有限公司等12个股东出资共建;花溪村镇银行由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建立;织金惠民村镇银行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广东天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织金黔贵水泥厂等11家股东及村镇银行员工出资筹建。可见,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1.4设立地区

六家村镇银行集中在贵阳周围,毕节地区2家,铜仁丰源村镇银行,黔南布依苗族自治洲一家即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安顺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从分布的范围看,分布依然分散,由于贵州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镇银行应遍及全省9个地州市,以便满足地区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但遵义地区、六盘水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没有村镇银行设立。

1.5经营业务

信贷产品趋于多元化。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为满足不同贷款对象的需求,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等。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政策。

审贷机制灵活。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等优势。“小而活”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贷款发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对信贷较好的农户无需担保,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据调查:村镇银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为5至10个工作日,其中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期限一般在3个工作日以内。

截至2010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到4.55亿元,贷款余额2.05亿元,业务经营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我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它们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这六家村镇银行服务宗旨是面向农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服务,发行、兑付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为地方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灵活、高效的特色金融服务。以花溪村镇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末,资产总额66160.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3080.93万元,长期资产3079.15万元);负债总额56896.51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5457.84万元,长期负债838.67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9863.5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280.3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239.6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372.5万元)。

2、贵州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支金融机构少。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贵阳GDP450.4亿元,分布一家花溪村镇建设银行;遵义地区和黔东南州(凯里地区)没有村镇银行分布;毕节地区已设立两家,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六盘水地区正在筹建水城蒙银村镇银行;黔南州一家龙里国丰村镇银行;黔西南州待建一家兴义万丰村镇银行;铜仁和安顺各一家,即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安顺鼎立村镇银行。各地区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不便于满足该地区农户融资需求。截至2011年3月贵州省仅开设有6家村镇银行,2家待建,遵义和黔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属空白区,网点覆盖严重不足,且这些机构仅有一家网点,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资金需求。

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龙里国丰、花溪建设和平坝鼎立)按贷款对象划分,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615.3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2.01%,其中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最高,为78.88%。而个人贷款中的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低很多,全省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余额为1483.3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

资金筹集困难,服务产品仍显单一。贵州村镇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段,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服务产品相对单一,目前,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均暂未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及现金供应等与银行业业务有关的系统,结算、提现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行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存在空白,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不足。银监会在《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又相继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上述规定仅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未上升为法律法规或条例。同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总则”或“附则”中,仅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予以明确适用相关条文,而对村镇银行是否适用并未作任何规定,也无相关兜底条文,无论是自身经营还是监管均存在法律风险。

3、贵州村镇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覆盖面积。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积。将仅有的县城办公场所延伸到乡镇,吸引更多乡镇(村)的农民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做大做强信贷业务。同时要不断开发贷款新品种,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

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提供更多的、比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更低的支农再贷款。在风险可控、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凡村镇银行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可按照其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余额的3到5倍(约为其一般存款余额的30%至50%)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其提供支农资金支持。

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应加速完善支付结算渠道,尽快加入或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系统,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业务发展的系统支撑瓶颈问题。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二是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第三,针对“三农”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三农”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4、结论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和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系统性分析了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并分析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网点分布不均、农户贷款难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资金筹集难等方面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以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04)

[2]吴玉宇.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3]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4]谢卫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业工贸,2009(11).

[5]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李京刚,沙中强,李长楼.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

[7]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9]秦刚.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0(10)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6

(一)西南村镇银行现状

1.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服务压力大,盈利空间小,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较为困难。西南地区高新产业、龙头企业少,技术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村镇银行无高收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生存困难。加之村民居住地偏僻且分散,银行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同时,如果村镇银行只设一个网点,规模极小,服务区域受限,市场占有率不高,可能弱化其盈利能力,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困难。

2.在进行金融服务时,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社会公信度、认知度较低,难以被当地市场认可。相比新兴的村镇银行,老百姓更加信任历史较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担心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覆辙,这影响了村镇银行发展。例如,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当地受一家信贷公司倒闭的负面影响较大,导致村镇银行设立之后很难赢得客户,员工在工作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宣传工作。

3.西南地方政府很难全力支持和协助村镇银行发展。当前,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融资需求强烈,资金需求量大,而西南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资金供给能力弱,新的供需矛盾使政府很难将村镇银行作为资金来源。以拥有1000万元资本金的村镇银行为例,单笔最大授信贷款额度仅150万元,而当地政府所融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城区工业园区建设等项目,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慢,村镇银行自身资金实力不足且要保证自身利润水平,不能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最终,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当地政府没有和村镇银行建立互利互惠关系,自然也不会为村镇银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西南村镇银行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盈利和持续发展,在经营中容易动摇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村镇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投资人必然要求利润最大化。但农业是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很大,间接影响着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村镇银行为了防范风险保证自身持续经营,会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如:从西南地区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大多将其总部设在各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优越,商贸较为发达。从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符合填补金融服务空白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逐渐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更有甚者,部分村镇银行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收入较高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以及当地政府等,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5.从西南地区已设立的村镇银行来看,许多村镇银行的竞争很难达到适度的效果。从我们调查的一些地区的村镇银行看,主要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可能引发无序竞争。村镇银行贷款决策灵活和贷款低利率是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和吸引客户的两大“利器”,为争夺客户和占领更多金融市场,其他金融机构也会效仿,变相或直接地以低利率等手段降低金融门槛,从而引发无序竞争。从国际惯例看,小额农贷生存和盈利的关键就是高利息,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村镇银行参与竞争乏力。农行、农信社从事农村信贷业务几十年,在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工作人员知农情、晓民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而村镇银行新入驻农村金融市场,做农村工作缺乏经验,加之经营规模小,资金不足,基层无营业网点,工作成本高,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缺乏力度。

6.西南地区的许多村镇银行安防管理困难,安防能力较弱。相对农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而言,村镇银行内控和安防力度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有限。一是现金头寸管理难。管理层未明确村镇银行的库存现金是否参照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放于人民银行,还是就近存入当地金融机构,抑或存入控股银行,现金管理困难。同时,设立于乡村的村镇银行,距中心城镇较远,调拨押运现金潜伏巨大风险。二是许多村镇银行的营业场所物防、技防落后,难适应复杂环境。据调查,许多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办公地点多为临时租借房屋,物防、技防设施差,潜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7.西南地区大多属于欠发达地区,监管村镇银行难度较大。面临的主要难点表现在,一是西南地区许多村镇银行设于较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地理条件恶劣,监管半径大,交通通讯不方便,监管成本高。根据监管当局的要求,各县镇监管部门要“职责上收,人员集中”的模式上收县级监管办事处人员,监管难度大、费用高。二是经营管理模式多样增加监管难度。因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经营管理模式各异,监管者不能实施统一监管,而要根据各村镇银行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实行一行一策监管,有效监管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与东部地区的比较

很多问题要在比较分析中才能凸现出来,把眼光局限在西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村镇银行并不能全面地对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做出诊断,从而影响解决方案的效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将西南地区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沿海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水平整体比西南部要高很多,人均收入和自由资金也相对较多,农村和农民的资金相对充足,加上地理条件较优越。因此,东部农村金融缺失状况不如西部地区严重,贷款需求不如西部强烈。于是,东部村镇银行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册资本比其他地区要多很多,根据2008年底的统计,东部的村镇银行平均注册资本是西部的243.87%。厚实的资金力量,保证村镇银行能够在“支农”、“惠农”的过程和自身发展中拥有了强劲的经济支撑。此外,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状况较好,金融缺失不如西部严重。其次,东部沿海是创业的大本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群众创业普遍会选择东部沿海,因此东部创业期的中小企业数量巨大。这些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小,贷款需求在东部村镇银行能力范围之内。即,东部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会更集中于中小企业,西部则侧重于农户。但是,这类创业群体经验不足、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失败率较高,村镇银行需要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东部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特点就更加突出了。西南省份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较为落后,金融需求非常迫切,村镇银行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状况要更加复杂,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的管理具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分析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的特点对正确选择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二、村镇银行管理模式探析

村镇银行在西南地区成立以来,对西南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管理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还将有新的问题产生。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变化与危机并且与村镇银行所处环境匹配的管理模式,是保证村镇银行健康长期发展的关键。为能够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与环境状况,其次需要明了村镇银行的定位、目标,最后需要知悉村镇银行自身的条件。弄清了内外情形和状况,才能做出周全的选择方案。在前文,已经对西南村镇银行的状况和面临的环境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将分析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

(一)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目标定位

根据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可知,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大体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差异不大,但也在服务范围、水平等方面存一定的特性。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募集资本的对象开放、广泛,村镇银行可广泛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入股,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本;服务范围受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集中力量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但跨区域业务不能开展,影响其长久发展;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和最大股东均是成熟的商业银行,有利于其尽快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村镇银行可沿用发起行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对完善的状态,便于村镇银行的经营尽快步入正轨。

(二)我国村镇银行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由于各村镇银行在发起行和所处金融环境等各方面在共性中又有个性,加之中国各地区在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国内村镇银行管理体制不尽一致。但从总体架构上村镇管理模式大致可归纳为管理部式、控股公司式、分支机构管理式和股东共同管理式四类:

1.村镇银行管理部式,类似于事业部制或半事业部制。该种方式是在发起行内部专设村镇银行的管理部门,统管所辖的所有村镇银行。外资行、城商行倾向于这种模式:包商银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农村金融部、村镇银行业务部,负责管理其所有的村镇银行,包括业务指导、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资源调配等,相当于村镇银行的总部,并在村镇银行业务部内设相应管理部门

2.控股公司式,村镇银行由控股股东控股。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大中型银行都希望用该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集团化管理。此模式48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子公司,有自己决策自由和权力,利于村镇银行筹建的全面开展,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均有较高的独立性,更适宜大型商业银行采用。目前,该模式仍然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管理中。

3.分支机构管理式。这种方式把村镇银行作为发起行的一部分,是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村镇银行作为发起行的分支行,完全遵从发起行的管理和制度模式,村镇银行没有独立性,与其他分支机构一样受总行的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村镇银行的个性发展,灵活度不够,但是利于发起行的文化和经营模式在村镇银行的形成。

4.股东共同管理式。村镇银行的所有股东共同参与银行的决策和管理,民主决策,充分保维护了股东的权益。但是,村镇银行股权较为分散,股东身份各

(三)强调发起行战略指导的管理模式

以香港商业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由国际行业领先者直接领导,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并在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准绳。在仔细研究后中,我们可以发现,接受具有领先管理水平和经验的成熟的银行的直接领导对被领导银行,特别是新设立的银行的指导意义是非常大的。成熟的商业银行能够以其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帮助新生银行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状态步入正轨并又好又快地发展壮大,不但能够少走弯路、不相同,决策能力层次不齐,加之发起行一般为最大股东(占30%至40%左右的股份),决策主要仍由发起行做出。四种模式各具特色,适用条件也不相同,管理者应综合考虑发起行的能力和制度、当地经营环境、村镇银行的资源和条件等因素,结合各模式的特征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我们尚需要将四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以期对各个模式加以区别和深入理解。避免危机的发生,也能够使新生银行形成较好的经营模式和运营环境,逐渐做到自强。因此,来自成熟商业银行的战略指导对新生银行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的生存环境较差,通信和交通设施落后,注册资本相对东部地区少很多,由于诸多生存困难的客观存在,加上村镇银行刚成立不久,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低,来自发起行的战略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管理模式探析

前文提出了四种我国村镇银行现行的管理模式以及香港商业银行的战略指导模式。五种管理模式在操作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理论意义上均归属于集团式的管理。集团管理模式我们大致可以根据发起行的控制程度划分为三种管理类型:一是财务管理型,二是战略控制型,三是操作控制型。财务管理型的管理模式,发起行仅关注村镇银行的利润结果,其他权力下放给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村镇银行自主决策的空间很大;操作管理型则是发起行对村镇银行保持高度的控制权,决策权全部集中在发起行,村镇银行不能自主决策。战略管理型的管理方式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介于这二者之间。西南地区村镇银行适用的是战略控制与股东共管相结合形成的战略影响模式。战略影响模式是战略控制型经股东共管式修正的变形形式,它比战略控制型更加弱化了发起行的决策影响和战略作用,社会资本的注入分散发起行股权,发起行给予村镇银行支持和指导,但并不能起到控制和战略决策的作用,村镇银行的有更多的自和灵活性。战略影响模式的具体阐述及西南村镇银行选择该模式的分析如下:

1.需要成熟金融机构的支持。西南地区村镇银行所在地金融、经济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设施落后,银行资金实力不足,面临生存难题,且经营和管理的经验不足,需要发起行的战略指导。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基本都发展较为成熟、治理结构较为健全、战略清晰、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完善、企业文化健全,具有规范和科学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风险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都很强,基本具备对村镇银行进行引导、决策指导和辅助的能力。发起行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完善、管控能力强,就能够很好地指引村镇银行的成长,让村镇银行少走弯路、发展更加快速。以富滇银行发起设立的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和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为例,两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均在两年半以内,且与发起行不在同一地区,各自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发起行各方面管理和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具有对村镇银行进行战略控制的能力。发起设立至今,富滇银行从内部选派优秀的管理者到发起设立的两家村镇银行担任高层主要管理者进行战略指导和管理。在具体经营和运作中,村镇银行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制定了自己的运营和管理方案。发起行在战略层面控制,具体事宜村镇银行又有自主决策权,这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为村镇银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弱化发起行的控制和影响。现在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成熟的商业银行均成立和成长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客户大多是收入稳定、经济优越的群体和企业,而村镇银行设立在村镇,服务对象大多是农民、农业等涉农低收入群体及村镇中小企业,所在地区人口分散、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例如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所在地禄丰经济状况较差,金融环境不佳,村镇银行发展困难。发起行富滇银行设在省会城市的市区,经济条件、金融环境都相对优越,银行经营战略、方式、客户群都与村镇银行相差甚远。总的来说,发起行与村镇银行之间在金融经营环境、资源、客户群、经营业务、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起行没有在乡镇、县域的经营经验,金融产品、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等都是依据经济繁荣城市的情况而制定的,不能完全与村镇银行匹配。

3.民营资本注入,分散发起行持股比例。从现在的调查情况看,发起行持股比例基本达到了50%以上,对村镇银行形成了绝对控制。这为村镇银行最初的发起设立和业务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也限制了村镇银行这样的“亲农”金融机构的发展。就如上面分析,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和方式、金融环境、客户群、产品开发、经营目标、风险管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发达城市的银行过多地影响甚至控制村镇银行的战略和经营决策过程,反而会让村镇银行失去灵活性,甚至走入误区。因此,将股东共管模式与战略控制型结合,扩大民营投资者进入金融的力度,使民营投资者能够更多的支持“三农”的发展,以及将村镇银行模式向前推进,全面市场化;投资来源不单一,经营班子可以聘请有条件的人才,打破原先国有商业银行持股至少30%的规定,按“一层三会”的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村镇银行。

4.变革人才机制。村镇银行应当严格按照EVA员工激励的方案,按照员工为村镇银行贡献价值增值的情况提供恰当的长期激励,将员工努力与长期的绩效挂钩,为员工设计较好的职业规划,为村镇银行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多用当地生源的员工。村镇银行深居云南乡镇的农村,各地的居民使用当地方言,部分乡镇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村镇银行落户农村、服务农民,员工需要经常走入当地农户,为农户讲解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招聘当地生源的毕业生便于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沟通,利于工作的开展。成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就有大量尤努斯教授的学生在实习、工作,并为格莱珉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这一举措是值得村镇银行学习的。建立省内外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高校的高学历、有能力的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给村镇银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生力量,与员工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大家共同学习进步,学生与这里的工作环境产生感情,解决人员培养问题的同时还提升村镇银行学历层次以及解决高校学生培养问题,一举三得。

5.简捷营基础,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的青岗岭支行,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从日常管理到突发状况的处理,都需要信息化及时向总行反馈情况,这就要借鉴商业银行网络化、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村镇银行的客户群是学历较低、计算机接触少的农村居民,村镇银行的员工也普遍学历素质较城市银行员工低,最主要的是村镇银行的业务相对城市金融业务简单,因此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操作系统设置应当适当地简单化,便于操作,以便大大提高村镇银行的工作效率。

6.战略影响型是村镇银行发展阶段的需要。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现阶段还处在初创期,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经验不足、市场认可度低等都是阻碍他们发展的问题。由于成立时间短,西南地区的村镇银行现阶段需要发展成熟的银行的适当保护和战略指引以保证它们健康稳固发展,同时在经营中它们又非常需要足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确保能够依据当地实情制定策略、研发产品,贴切地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二)村镇银行管理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西南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已基本发展成熟,经营、控制风险能力强,能够对西南村镇银行进行强有力的战略指导,而村镇银行尚处于初创阶段,经验不足、软件设施不足、管理能力不强,且所处环境特殊。因此,根据西南村镇银行现阶段的特点和所处环境,目前较为适合西南地区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是战略控制型。当然,随着村镇银行的不断发展,将来管理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村镇银行管控的模式多种多样,以上五种模式都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在选择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进行详尽且深入的分析。但是,没有一个管理模式是村镇银行长期适用的,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规模会扩大,环境会变化,银行自身也在变化,没有一种管理模式是永久有效的,当环境因素改变的时候,管理模式也要随之调整,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做出变革才能保证银行的健康发展。管理银行主要是要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样才能长期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于是,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也是在与村镇银行的磨合与共同发展中不断改善、调整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虽然刚刚起步,但其管理模式却多种多样,是否适合村镇银行各自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探索,但是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所处地区的环境会不断改变,村镇银行的规模也会不断的变化。管理,从银行负责人的角度来说要控制风险,要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要降低成本,要提高效率,做到真正的管控到位。所以,管理模式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不断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刚刚起步,还在摸索阶段,现阶段适合的是战略影响型的管理方式,但是也需要结合各地区各村镇银行所处动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调整。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探讨,希望对西南地区村镇银行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因素;对策建议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是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必然出现的新型产物,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构成部分,建立村镇银行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满足当前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设立填补了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空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村镇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凸显出来。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10年3月延安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延安市村镇银行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发展到三家,占陕西省总规模的三分之一。延安市村镇银行从业人员57人,注册资本6500万元。截止2012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9254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2125万元,较年初净增1.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329万元,较年初净增1.12亿元,存贷比,不良贷款余额0,利润总额为481.11万元,净利润429.37万元。

三、制约延安市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延安村镇银行在运行过程中,对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不充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其在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1、资金筹措难。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的银行,但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储蓄存款的增长。最主要是由于延安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相比,社会认可度、知名度较低,农民缺乏了解和信任,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不能通存通兑,没有电子产品业务,这些客观劣势条件使得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竞争力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加大了村镇银行资金筹措难度。

2、贷款投放难。“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但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而且农民信用度无法得到系统性监控和监督,造成“三农”贷款投放较难。

3、风险控制难。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弱势产业――农业,弱势群体――农民,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由于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给资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危险。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人才、技术、制度建设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也导致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受到削弱。

4、业务发展难。由于村镇银行IT系统支撑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通存通兑、银行卡、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等基本产品和服务功能,只能办理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和贴现业务,加之竞争力弱,难以赢得客户,使得业务发展较为困难。

5、缺乏政府扶持。目前延安各级政府对村镇银行没有出台系统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同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相比,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均缺乏优惠政策。

6、监管指标无偏重。监管部门在存贷比、不良贷款容忍度、母行负债依存度、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指标方面没有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化政策,人民银行也未对村镇银行在缴存准备金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这将削弱村镇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能力的发挥。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信贷规模调控政策方面。人民银行、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规模控制应从松控制。主要解决“三农”资金供需矛盾、新银行业务拓展和资本金保本增值等问题。建议对开业前五年的村镇银行给予适当“宽限期”不受存贷比和规模控制,即使控制则是宽松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村镇银行前期积极拓展县域市场、稳定客户和提高自身知名度。

2、银行业监管政策方面。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监管政策,应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村镇银行经营实际的监管办法,不宜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实行差别化监管。其主要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其业务规模、业务产品、服务对象、风险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还有所不同。因些,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村镇银行的微型银行特色,应实施差别化监管,对其监管的框架应尽量

简洁,对其监管力度、要求、标准适当放低。

3、国家财税政策方面。建议对开办前三年的“三类”金融机构补贴政策和条件适当再放宽些。其原因是村镇银行虽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同农信社相比,同是服务“三农”且服务的客户群体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由全体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有点力不从心;同时,农信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均优于目前的村镇银行。建议对村镇银行开业后一定时期内采取税收保护政策,让村镇银行前期有一个自身积累期,以便增强支农的实力、生存能力和未来潜在的纳税能力。

4、地方政府支持方面。要积极共建和谐的信贷支农、银政配合机制。一是帮助村镇银行落实贷款担保,包括自有房屋租赁的公证、农民直补资金质押担保的协调等。二是通过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农业融资平台,对“三农”贷款进行担保,由财政在村镇银行开立农户贷款保证金专户和小企业担保基金,一则落实贷款担保不足问题,二则解决村镇银行支农资金筹措难问题。三是在财政存款方面尽可能的给予支持。可以按对当地信贷资金投放额度的一定比例确定财政性资金存放额度,解决村镇银行开业前期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困难。将财政涉农及新农村建设资金

专户、享受政府补贴的“三农”项目账户设在村镇银行;同时地方政府出台的涉农金融筹资方案可优先交由村镇银行实施。建议对村镇银行3-5年内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额补助给村镇银行,以增加其风险准备金的提备;3―5年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补贴资金,用于村镇银行业务拓展补助。同时政府金融办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相关政策宣传培训,帮助争取政策扶持资金。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策略

从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起势如破竹,2007年10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试点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已有395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贷款公司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7家,有效的缓解了农村的金融供给不足。然而,和其它新生的事物一样,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需要政府对村镇银行进行积极引导,必要时可以适当干预,以解决其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一、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政府对村镇银行发展进行干预的理论基础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产品或服务的现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公共物品。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村镇银行的甄别成本和信贷风险

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是农产和涉农类微型企业,其生产兼具自然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贷款者的信用风险,对其进行贷前资信审查是必需的。然而,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和企业的市场交易记录缺失,无法全面掌握其信用信息,逆向选择难免发生。即便可以在事前审查中全面掌握贷款申请人资信状况,银行还面临道德风险,即借款人不按照批准用途使用贷款或者悬空、逃废或者拖欠债务等。

(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村镇银行网点设立不均衡,“农转非”现象突出

资本的逐利性驱使其流向发达地区和效益高的部门追求快速的资本增值,而村镇银行商业化定位恰恰决定了其资本的逐利性。村镇银行大都将网点设立在经济较发达的县(区)内,且银监会把试点由中西部的6个省放开到全国31个省(区、市),东部沿海地区网点数量迅速超过中西部地区。截至2010年4月底,在全国开业的172家村镇银行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设立66家,中部地区8省设立46家,西部12个省份共设立60家。银监会出台的东西部挂钩准入政策加大了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成本,效果并不显著。此外,不少村镇银行资金外流严重。截至2010年11月,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425家,资本总额150亿元,吸收存款607亿元,发放贷款536亿元,其中农产贷款185亿元,仅占35%,中小企业贷款277亿元,占52%,农产贷款占比远低于中小企业贷款。

(三)设立村镇银行存在正外部性,导致发起人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社会的“双风险”,在国内农业保险市场不发达、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帮助发展的产业是农业,故带有一些为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性质L3,。对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害怕村镇银行经营不善会波及到母银行,对母银行的声誉和效益造成损害,远不如设立分支机构划算。目前,农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有4家,建设银行有9家,交通银行有3家,中行尚且没有。只有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外资银行为了规避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限制才被迫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

(四)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非完全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发展壮大

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资金实力雄厚,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国字号背景更是让老百姓觉得可靠放心。而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网点少,公信度低,没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不能通存通兑和发行银行卡,服务范围、业务拓展受到限制。加之很少获得农村信用社享有的支农再贷款,免税或低税率等优惠政策,使得其运行成本高,无力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抗衡。

二、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一是出台政策引导村镇银行发展。(1)自村镇银行试点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如《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引导村镇银行发展。(2)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文件,如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办发[2009)32号)文件,文件规定:“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服务业务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和营业税,省财政按其50%给予奖励”。

二是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经营。(1)出资参股村镇银行,如2010年6月21日开业的安徽繁昌建信村镇银行引进了繁昌县政府所属的投资公司――繁昌县建设投资公司参股。(2)为本地区村镇银行准入进行限制。(3)界定本地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等。

三是政府加强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1)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截止2010年6月末,全国31个省(区、市)所辖的2657个县(市、区)中已有2426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产信用档案建设工作,2122个县(市、区)已建立农产信用评价体系。(2)进行征信体系建设。

(二)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策缺位或效果不明显。(1)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如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的《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虽然解决了村镇银行开户、资金清算、存款准备金和征信、统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急解决的央行再贷款、银联入网、支付结算等问题仍未得到明确。(2)政策效果不明显。如按财税[2010]4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有关规定,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产小额贷款(5万元以下)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但从目前村镇银行向农产发放的贷款结构来看,其贷款额度主要集中在5万至20万,5万以下占贷款总额较少,削弱了优惠政策效果。

二是政府入股村镇银行令人喜忧参半。村镇银行设立之初,由于害怕政府干预经营,不少村镇银行只吸收县域内知名度较高的民营资本入股,而发起银行也不被县域的老百姓熟知,容易被误解为“私人老板开的银行”,导致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地方政府入股村镇银行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信誉度,制衡民营股东,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地方政府干预村镇银行的日常经营,这就对保持发起行的主导地位以及村镇银行的独立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是政府管制限制了村镇银行发展。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农产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性,使其能够以较低的利率获得村镇银行的贷款,对村镇银行的贷款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限制自由波动。但是,村镇银行不具备规模效益,低利率运行很难弥补村镇银行的高成本,而又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不利于其商业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者为了快速取得支农效果,对村镇银行市场准入进行了不合理的限制。如:湖北省政府拒绝中小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作为发起人,致使由浙江宁波的中小银行作为发起人、自然人参股的村镇银行计划不能付诸实施。这些政府行为会挫伤村镇银行发起人的积极性,放缓村镇银行建设进展速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政府干预策略

(一)总体思路

首先,不断提高对政府(中央和地方)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合理界定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的有效边界。该管的一定要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能管。其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司其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在充分尊重村镇银行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有利环境。

(二)具体思路

1 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1)地方政府应当发挥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动员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继续推进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使用征信产品。(2)加大对发展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建议颁布《农业保险法》和《农业担保法》等配套法律,通过一定的保险补贴或相关税费减免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服务于农村领域。(3)加强农村信用评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拓宽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机器设备、土地使用证和宅基地作为抵押,并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对不守信的借款者予以警告或处以惩罚。(4)加强推进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将村镇银行纳入大小额支付系统。

2 放开村镇银行管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1)放宽准入限制。地方政府应立足长远考虑,只要是治理结构先进、机制灵活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论发起人的类型是否为国有银行都予以许可。退出机制建设与放宽村镇银行准入限制同等重要,在优胜劣汰的压力下,村镇银行的相关利益者才会努力把银行办好。例如,由于没有被市场淘汰的担忧,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就降低了规避经营风险的意识,造成了大量的呆坏账,而地方政府也才能毫无顾忌地经常干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营,造成农村信用社背负大量的政策亏损和坏账。(2)放开利率管制。设立初期村镇银行的运行成本较高,贷款利率太低会进一步压薄村镇银行利润使其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应放开利率浮动范围,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在国家规定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比例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会把贷款利率定到农产可以接受的水平,否则涉农贷款任务就无法完成。

3 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优惠扶持力度

(1)通过多种渠道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给予其稳定性较好的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等涉农性财政资金的对口支持;在村镇银行建立财政账户,并保证不干预村镇银行经营。(2)正向激励各大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可以将发起村镇银行数量和涉农贷款量与发起银行的业绩挂钩,予以适当的奖励。给予外地金融机构较其他村镇银行更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使其增加发起村镇银行的动力。(3)鉴于村镇银行设立刚刚起步,经营风险大收益小,给予村镇银行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要充分考虑相关优惠的实施效果,建议政府制定补贴优惠政策时要做到全额补贴。

(三)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企业资金的来源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核心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