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范文

时间:2023-12-09 18:19:40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1

一、高校音乐教育琴房传统管理系统的现状

当前,在高校音乐教育琴房传统管理系统中,部分高校出现了琴房分配的难度大、管理的整合性较差、效能低下等问题。具体而言,在分配问题上,许多学校的琴房资源比较有限,许多学生过分强调琴房的重要性,使得不少学校的同学关系相处比较紧张,因琴房问题导致的争执和分歧不断;在管理问题上,许多高校采用委托管理模式,接受委托的学生自身没有决策权,在执行琴房制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困难,在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推诿、不负责等现象,严重影响钢琴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展;在效能问题上,部分高校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在一些细微的软件配套设施建设中出现了问题,使音乐教学的组织有效性和学习的氛围打造上大大折扣,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效率。

二、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是集硬件管理与软件配套相结合的琴房管理工具,有效融合了当前的门禁门卡、IC技术、LED技术和触屏语音等技术。在协助管理方面,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琴房的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上琴记录,实现琴房的分配处理工作,提升音乐教师授课管理水平。在实现技术方面,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IC卡技术实现信息的管理和处理,动态记录管理人员的用琴情况,使持卡人的身份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定,如果不是本人持卡,是无法通过琴房门禁的。IC卡一旦丢失,教师和学生可以到学校的管理中心申请挂失补办。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提高了琴房管理的水平,更好的提升了学校的管理形象。在基本功能设置上,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主要凸显了五大功能:第一,管理操作简单易懂。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操作界面设计非常简单,操作流程一目了然,即时没有计算机操作经验的人员也能有效操作管理。第二,自动识别身份,智能上下琴。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智能识别功能,在教师或学生出示卡片时,能够有效识别个人身份,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显示和安排空置的琴房。第三,在数据统计上,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上下课的出勤情况,实现到课率的有效统计。第四,通过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琴房做出有效的划分。第五,在权限设置上,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依据音乐的专业设置和实际管理需要设置多名管理员,只有超级管理人员才能有权操作充值、初始化等操作,使管理层面的层次和权责更加明确,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育对琴房的管理水平。

三、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势

(一)有效提升学校形象,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学校形象提升方面,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科学有效的实现琴房的高效率使用,保证每位同学上琴的公平性,有效减少了学生间的摩擦和冲突,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同时,系统监控管理能够全程监控到教师和学生在上琴下琴的使用情况,充分体现当前教育的先进化管理理念,有效提升学校的管理形象。在管理效率方面,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琴房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设施,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使琴房的教学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管理人员依托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管理设施,以及完备的通讯设备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效减轻管理负担,节约各种管理成本

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有效实现琴房的合理使用,使学生的琴房学习安排得到极大的优化和提升,学生不必需要担心自己因没有琴房练习而发生冲突,方便学校的管理。同时,琴房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有效管理数据,实现科学有效管理,减少之前因逐级上报导致的数据误差,极大的提高了琴房管理的办事效率。在成本管理控制上,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减少数据管理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减少维修人员数量,有效的缩减学校的资金投入,极大的节约各种管理成本。

(三)利于家校及时沟通,保证学校奖惩的公正性

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所配备的软硬件设施,能够有效记录学生的进出、离校情况,及时公布学生在琴房的学习成绩以及上琴表现,并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同时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为上课教师进行留言和回复,有效实现家校间的双向沟通,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同时,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也能有效实现学校奖惩机制的落实。通过对上琴的考勤量化以及上课的动态表现,使考核的标准更有依据,实现奖惩的公正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效节约琴房管理的成本,为学校打造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琴房管理方案,为部分学校琴房的管理问题提供帮助。通过音乐教育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和体验,使更多的学校享受到智能管理的优质服务,提升学生的钢琴专业技能,提高琴房的管理水平。

作者:偶潇潇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弘阳,李佩芸.艺术院校琴房智能化管理的探究与实现[J].文教资料,2016(06).

[2]彭云.专用琴房管理系统构建[J].通俗歌曲,2012(10).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2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

[5]杨涛,辛清泉.高校智能财务系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财会月刊,2021(3):20-26.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3

【关键字】 智慧校园 物联网 信息化 移动互联

一、引言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起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大多数高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并按照数字校园架构初步建立了公共支撑系统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应用系统,但仍然存在着网络出口紧张,数据中心容量不足、业务系统缺乏整合、资源共享机制不畅、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智慧校园[1]作为一种全新的校园信息化形态,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笔者更加赞同智慧校园是指集成各类应用服务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把校园中分散的信息化系统和各种软硬件资源整合为具有高度智能化、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以实现校园环境全面感知、网络互通、学习环境开放及师生个性化服务,提高各应用系统的交互响应速度、灵活性以及准确性,使人们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新模式。

三、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在建设智慧校园时应该将现有的基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共享的虚拟资源池,把逻辑资源按实际需求同时提供给多个应用。虚拟化集群的建立,可以有效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增加速度,简化了服务器管理,降低了运行维护复杂度和成本,同时也会明显提高校园服务器利用率、网络灵活性和可靠性。

四、智慧校园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本身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因此可以为高校提供安全的数掘存储中心,解决存储资源不足问题。把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并运用原软硬件资源实现大规模计算与存储,从而实现超级计算机的性能,通过校园网为师生提供服务,实现海量计算、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功能。

1.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理想模式就是无需人工服务,使图书馆管理更加完善。将所有图书由条形标签换为RFID,可实现实时监控馆藏图书,及时更新数据,掌握馆藏分布与数量。与此同时也方便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借助智慧校园系统全面对接图书管理系统,将用户借阅信息读入手机卡中,轻松实现阁书的借阅、归还,还可通过短信完成查询、预约、到期提醒、续借等增值服务。

2.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系统应用到实验室中主要包括设备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和智能插座等。如实验过程管理可利用帮助学生方便地获取实验步骤、操作要点、使用帮助等信息,并在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使用不当时,自动警告并中断实验过程,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实验数据可以被实时采集并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实验者,实现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

3.智慧门禁。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方便高校实现门禁,充分利用学生门禁信息实现失联告警系统,保证学生安全。师生进出校门实现自动检查登记,系统自动阅读到校园卡信息,通过屏幕显示通过人员信息、照片,自动放行。系统存储出入记录,学生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可以直观即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以及进出校园的时间。

4.智能教室。智能教室包括智能照明、智能温控、智能光照度控制、智能通风控制、噪声控制等。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使教室内环境因素及每一盏灯都能遥测和遥控,并定时反馈状态信息,根据环境参数及光强度实现动态控制,实现低碳环保节约能源。

5.智慧设备。校园中的各种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连接在一起,若有设施出现异常,便会及时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向维修人员发送警告信息,告知出现异常设施的位置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维修。

6.智慧宿舍。智能宿舍空间[2]的感知模块,包括数据信息集、数据智能分析和智能反馈信息服务,其数据应服务于其他智能空间。其服务涉及面比较广,包含住宿(如学生信息、住宿状态、床位数量及状态)、水电、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度、纪律卫生、设备资产的报修与管理、人员出入及夜晚查寝、分区广播呼叫等。

7.智慧操场。学生体育锻炼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使用RFID技术,在操场体育器材上安装RFID读卡器,结合学生一卡通,使用RFID读卡器读取学生进操场时间、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离开操场时间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学生日常锻炼相关信息,以便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监管。

结束语:高校信息化日益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然后建设高校智慧校园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从应用出发,更好更加有效的推进智慧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唐瑛,张立国.基于自助服务的高校智慧校园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 :51-53.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4

【关键词】党校建设 智慧校园

1 党校智慧校园的定义

智慧校园是基于深化“服务”理念,依托网络环境,利用虚拟化、物联网、云计算、RFID(射频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为广大师生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的智能化系统。智慧校园通过整合校园内的教学资源和应用系统,可以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快速响应和灵活运用,其具备三个核心特征:通过网络无缝连接,实现相关数据的海量收集整理,从而建立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将网络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管理领域,实现信息的互联和部门的进一步协作;借助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力量,建立学校和校外社会资源的交流和相互感知。

2 党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党校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又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有很大区别,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能照搬其他高校或单位的经验,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流和需求进行特定的规划布置。目前,在我国党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智慧化系统的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因此使得系统内的各个部门无法形成统一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因权限问题也不能进行相互交流和共享,使得使用者必须通过多个账号进入不同部门的系统业务界面,不便于操作和使用。

(2)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没有充分考虑到构架设计和相关业务功能是否满足教学和业务管理的需求,使得系统无法随党校教学和业务管理的升级而实现拓展,造成系统在使用上的漏洞越来越多,严重限制了资源的整合力度,既不能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不能达到与上级部门的有效沟通。

(3)原有系统的平台搭建不合理,使得系统升级无法实现,也阻碍了相关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升级。同时,原有系统的使用者对新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存在抵触情绪,也限制了党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

3 党校智慧校园的可性行建设方案

党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需按照SOA的体系架构通过统一的平台,根据党校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基础分类,从而实现党校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系统构建和定制化管理。平台的部署应结合校园内网、手机客户端等形式,通过VPN通道进行数据访问;平台需支持通过SSO单点登录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并可以实现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在登录方式上需同时支持账号密码、数字证书等多种方式;在权限管理方面,也应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及需求,支持单独授权、角色授权、分级授权等多种方式。

在系统实际应用的功能规划方面,首先应进行统一门户和协同办公模块的搭建,以实现事务处理和相关阅读信息的统一展现,以及电子公文的收发传递等日常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相关模块的搭建工作:

3.1 业务流

干部调训。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实的记录,方便学生对自身学习进度的掌握和成绩查询。

教学教务。包括教学管理、课程安排、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员管理、证书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的搭建,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全程信息化操作。

科研管理。包括课题及成果申报、进度监控、参会参评、成果统计等的自动化管理。

后勤管理。包括资产管理、物资领用、膳食住宿管理、水电网络及支出管理、薪资查询等。

人事管理。包括人事档案建立和保管、人事考核任命、教职员工离退休等的监管。

3.2 移动、短信平台

通过手机APP,为党校领导及师生提供便捷的手机端服务。根据手机版本的不同,至少提供安卓和IOS两个版本的APP,并支持二维码下载。同时,平台与运营商连接,将相关信息通过平台进行短信推送。

3.3 拓展功能

包括微课系统、云点播等功能的构建,通过手机端对学员进行课余时间的微课补充指导,以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收集播放。

3.4 系统集成

包括对学员考勤、消费、图书借阅的一卡通集成;无线网络认证、帐号密码绑定等的无线Wi-Fi集成;校园安防监控、报警系统、警务联动等功能的视频监控集成;校园信息集成;图书管理集成等。

4 党校智慧校园应用

4.1 学员入学

党校接收学员轮训名单,并导入干部调训系统,自动生成学员编号和一卡通证件。软件系统将系统登录方式、账号密码、开学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通过短信形式传达给学员,同时协同办公系统通知教务、后勤等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学员报道后,通过系统引导,对党校基本情况以及课程、教师安排进行了解,同时可进行刷卡和二维码签到考勤。

4.2 学员在校

一卡通实现学员在校内的门禁、考勤、消费等基本功能的操作。学员可利用校内无线网络,通过PC端和手机端(学习秘书APP)登录学员管理系统进行课程查询、资料下载、微课学习、作业上传、评价反馈等操作。

4.3 教职工工作

教师通过系统对学员进行信息资料管理、课程安排、作业收缴打分、教学评估、毕业证发放等工作;安保部门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内的安全保卫,为学员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后勤机构利用射频认证技术,实现对学员的教学设备调度、食宿管理,为学员的在校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2]吴琳.解析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J].中国教育网络,2012(06).

作者单位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5

“十二五”时期,以数字校园建设及应用推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服务人才培养为基本目标,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和省数字校园示范项目建设的核心,学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教学资源、网络学习空间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项目得到专家组的肯定与高度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经费投入到位,全面完成示范建设任务”,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我校的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同类院校第一梯队。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建设“连接・融合・创新・领航”的智慧校园,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丰富智慧教育资源、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实现智慧管理服务,从而构建新型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为学校“十三五”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撑。

加强领导,形成职能明晰的工作体制机制

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信息化建设有了统一的决策和工作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信息化建设业务、主抓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教学分院及职能部门承担业务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工作机构从无到有,工作制度从粗到细,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网络的有效管理和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保障投入,完善稳定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十二五”以来,共投入近950万元用于完善基础网络设施,目前已实现所有楼宇光纤直连到中心机房,校园主干万兆,核心交换双机平行,重要楼宇双链路接入,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出口带宽多元畅通;网络安全设施及管理机制基本适应需求,有线无线、校内校外、门户系统实现统一认证,网络行为实现有效监管,网络日志符合制度要求;学生宿舍网完成共建共享共管,并与校园网互联互通。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通讯服务,也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部署与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目前,校园网数据中心拥有的CPU资源已超过280核,网络化存储容量82TB。校园网络共有接入点超万,无线AP超千,汇集教科网、电信、移动、联通的网络出口,合计带宽达1.7G;校内日常使用的PC及笔记本电脑约3500台;每天进出网络的访问量次数达1700万,学校邮件系统收发邮件超万封,每天外部网络流量达到1TB。

适应需求,建立全面覆盖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的数字校园从师生实际运用需求出发,已覆盖了教育教学和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全校共有各级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近50项,目前均在各自的教学和管理事务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师生个人信息门户几乎集成所有个人相关的信息化应用,大大方便各系统的使用;OA系统在公文形成、流转和管理等业务发挥作用;教务系统为教学管理、教学任务、课程管理、成绩管理、调代课管理、教学评价等提供业务服务;校园卡系统、学生公寓门禁系统、车辆通行卡系统、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学生事务中心、体育设施、场地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电源管控系统,标准化考教室建设等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深度融合,开拓共建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

学校以“师生人人有空间,技教融合促发展”为目标,重视网络课程资源、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有超过百门的各级各类网络课程,建成5门部级精品共享课程,“职业教育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部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单位;利用师生人人拥有的智能手机,各部门纷纷推出手机APP或微信平台应用,在强化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学习和管理工作。

“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建成,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手段,也在延伸成为“校友空间”。学习空间以交流沟通为核心,有效连接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管理;支持教学改革,促进信息化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改进课堂教学,关注形成性考核。

高度重视,建设管控结合的安全运行体系

学校网络及信息化系统运转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充分加强信息化安全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得到提高,基本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校园网络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在关键位置部署专业级防火墙、流控管理、网络运行监控、机房环境监控等系统,保障计算机校园网络安全。2013年起,在同类院校中首批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全面、完整地了解学校信息系统的现有安全保护状况,学校校园基础网络、教职工信息门户系统、校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教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和校园卡系统通过了浙江省公安厅的信息安全二级等级评定。

目前,学校与同类院校相比,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基础,显现了一定的特色与创新,智慧校园雏形初现,学校的“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获得2016中国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奖。

完善数据及交换共享标准

制定数据交换标准,以统一各信息数据的存储格式、的描述方式和权限控制描述等。只有各信息应用系统彼此遵循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系统之间才能够相互共享彼此间的数据,实现彼此间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是智慧校园的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信息传输、信息交换总线。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需要集成的数据自动上传到数据中心的基础数据库中,并按各业务系统的订阅需求将共享数据分发到各业务系统,从而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和标准化,为提供数据的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奠定数据基础。同时,保留各业务系统的原有数据库,又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完整性。

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实现还应依据以下原则:遵循统一的交换和共享标准;支持异构系统、异构数据库的交互及数据存取;支持灵活的数据交换方式,支持跨平台、跨多种网络模式的分布式数据交换;能够对交换数据进行验证和质量控制。

打造校园信息化智慧环境

推进“两网一云一中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校园虚拟智慧学习环境,为上层的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持服务。升级、改造和优化校园网,初步构建物联网,运用各种传感器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实现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过程的感知、捕获与信息传递。构建混合云计算中心,完善网络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实现虚实结合、安全能控,存储、计算能力伸缩有度的交院云服务环境,满足信息化建设在性能、安全、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的要求。

提供智慧化教育教学资源支撑

建设“一平台两整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提供满足课程教学需求的优质智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依据交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建设融“教学、培训、终身学习”为一体的智慧型交通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强服务交通行业的能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建设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教学、教研活动与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研水平,促进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建设“两平台两环境”的教学信息化支撑体系,推进智慧教学实践,引领教育现代化变革。确立“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入适用的技术,深化“行之虹”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应用,建成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所需的智慧魅力课堂和学习支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基本实现智慧管理服务

建设“两平台两中心”的校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推有N裰卫淼南执化能力提升,通过统一规范、数据共享,以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为支持,实现包括校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等在内的智慧管理服务。建成整体化、开放式、移动化的综合校务管理平台;构建以网上智慧服务大厅为龙头的学校一站式师生校务服务体系;建设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具备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的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搭建集校友信息管理、母校发展展示、校友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校友中心;有效支撑学校各项事务管理工作,全面实现精准管理,提升管理效益,服务全校师生,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6

【关键词】教务管理 智能化 校园信息平台 应用

前 言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如何摆脱繁杂的手工作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顺畅,已成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实现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完成从学生注册、教学计划制订、编排课表、成绩录入、查询打印到毕业资格审核等一系列的教务事务管理,极大提升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校园教育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实现了教务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

一、智能化教务管理的益处

(一)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

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势下,高等院校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益繁杂。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数据和种类繁多的报表文档,采用手工整理、编排不仅过程复杂、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陈旧的人工管理模式再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效能要求。因此,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教务管理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一套基于校园网络的智能化教务管理软件以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集成、传递,成为教务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二) 学院教务管理的特殊需求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排课管理、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的需求。就课务管理而言,我院因专业需要,学生技能课要求实行小班化分组教学,排课任务繁杂艰辛。仍沿袭传统的人工作业,显然力不从心,因而在课务管理中引入智能化教务管理势在必行。

(三)智能化教务管理的益处

一直以来,从新生入校注册、制订教学计划、编排课表、考试、成绩录入,到毕业审核、成绩打印等一系列机械的事务性操作,使高校教务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和忙碌之中,从而造成一方面易出差错、教务管理水平低下,一方面没有多余的精力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务管理。而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校园信息平台的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完成数据生成、统计、分析、报表填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将大大提升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oracle数据库,学生可登录校园网络查询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学分等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并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选课;教师可通过平台录入学生成绩,系统随即自动生成成绩分析等。教学计划的管理也由此更加规范,“智能排课”和“人机交互式排课”取代了繁琐的人工模式,使学院的教务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在课务管理中的应用与完善

课务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为显著。

(一)教学计划管理系统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管理系统用于对全院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专业名称、实践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编排的数据信息共享。

1.专业计划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的专业计划管理模块实现了专业信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信息的管理功能。学期初根据专业代码、班级代码、教学场地类别代码、师生基本信息、课程库等基础数据录入各专业教学计划,包括各年级的专业信息、专业方向和模块和课程信息。在专业信息管理中,需要按年级录入专业名称、教学计划号、任务、学生数等信息。课程信息管理则包含了各个专业的开课计划,包括学分、学时、课程性质等信息。

2. 计划任务下达

各专业的计划录入完成后,便能在教学任务管理模块中分年级创建学期教学任务。

3. 教学任务安排

旨在落实已创建的学期教学任务,安排上课班级、任课教师、教学场地要求等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安排。

(二)排课管理系统

1. 排课相关数据处理

完成教学计划管理模块中的计划任务安排后,首先要进行的是排课数据初始化,校验数据的合理性。当发现某条记录的数据不合理时,系统指针将停在该条记录并提示哪个字段不合理,数据修改正确后再进行统计。对于个别课程的调整,还可使用增加、删除排课任务功能进行任务的调整。

2. 系统智能排课

在排课数据条件设置中对一些排课数据进行初始设置,如可排课时间设置、排课教室条件设置等排课的各项限制条件。之后将排课用的教学场地信息维护正确,数据初始化后开始系统智能排课。

3. 人机交互式排课

人机交互式排课是对系统自动排课所作的手动调整,也是排课系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排课方式。因系统智能排课有很大随机性,很多时候无法人性化地处理某些教学上的特殊需求。比如在教学场地的安排上,系统根据设定好的数值为每节课自动安排教室,却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每节课换不同教室的不便,这种情况下采用人工手动方式尽量将每位教师每天的课程集中在同一教室安排即可避免这一局限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它还很大程度满足了我学院专业课程分组教学的特殊要求,并能及时检测冲突,真正实现智能与人工的交互效应。

对于教学计划和排课系统的管理,需遵循教务管理系统固定而严谨的操作规程,排课前做好各类数据的准备工作,包括:核查专业计划是否完整、准确;创建排课学期的计划任务,维护教学场地、排课数据条件设置;统计排课相关数据,将计划任务提取到排课任务等。

(三)选课管理系统

1. 选课规则调整

选课规则调整是在维护选修课学科代码和课程性质代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选课规则的调整,为后台选课作准备。包括设置选课学期、学生容量、限选人数、是否可退选等信息。而后进行选课时间及轮次的设置。

2. 学生网上选课

要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必须有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与之相适应。运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以来,我院本科生的选修课程统一实行网上开放式选课。后台进行选课规则调整后,学生即可在浏览器中输入学校WEB服务器地址,登录系统进行网上选课。

3. 学生选课后选课信息调整

选课调整主要是对学生的已选情况进行筛选和后台增补学生选课信息,在这一环节中除可实现当前学生记录的增加与删除外还可进行课程的停开设置、专业标记、课程容量调整、选课筛选等控制。

4. 信息汇总打印

学生网上选课后,可根据各任课教师的课堂成绩记录需要选择相应的格式进行打印,点名册上即可汇总呈现选课名单、平时成绩等详细的课表信息。

(四)信息查询与

利用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师生可进行各类教学信息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如教学计划、学期课程、教师任课表、学生选课情况等。选择数据表和用于查询的字段,填写字段值,即可便捷地进行数据库检索,获取所需资料,统计分析课程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资料、自动查询的功能,能有效避免错、漏统计的情况,改善对学生的信息服务质量。此外,通过设置管理员权限,教务人员可在平台上进行教务信息的,实现对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三、保障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运行的条件

为保障系统软件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务管理智能化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智能化既是教学管理科学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性化服务的过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教务管理人员应打破陈旧的管理模式,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对教学管理进行手段、方法、思想观念的改变,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自我提升与培训

应用智能化教务管理软件需要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一定的数据库知识。管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尤其加强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学习,通过操作系统认真分析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同时,管理部门还应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教师实施多层次的培训,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办公自动化系统培训、数据库系统的使用及相关专业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培训等,以便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教务管理的需求。

(三)技术支撑与协作

管理部门需拥有专用计算机与校园网相连用于教务管理,由教学秘书负责操作。要为管理平台设立专门的服务器,指定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整个校园网的畅通。还要适时、适量跟进和建设智能化教务管理所需要的各类硬件设施。此外,各关联部门间做到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数据的维护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

四、存在问题及拟在该领域继续开展研究的内容

自运行智能化教务管理系统以来,许多问题正在学院的支持和软件公司的协助下逐步解决,管理系统环境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功能的设置仍不十分全面:

1.校选修课时间的排定中无法设置中午时间段,建议增设个性化选项,设置午间和晚间自定义时段,或是以钟点代替课时计数。

2.版本升级过程不稳定,排课数据初始化处理过程偶发生中断,人机交互排课过程偶有数据丢失现象。

3.按条件查询上课情况时无法显示3节连排的课程,单位划分不明确,给课程统计造成不便。

4. 由于受硬件设施所限,目前尚不能实现校园网外访问,待日后增加一台服务器就可实现,这样学生查询成绩、选课、教师录入成绩等均可在家里完成,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5. 当前电子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本部门课务和学籍管理两方面,学院成教、自考的课程安排与调度都是单独进行,易发生教师、教室冲突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扩展系统管理范围,使之与其他各部门间构建起完整的网络体系。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我们通过程序个性化设置和软件升级等方式,使系统更贴合本院实际、满足本学院教学的特殊需求,切实提高学院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 语

我院在智能化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初尝甘果。教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使教管人员的管理观念得到转变,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管理素质得到提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机会和优质的学习条件。软件的使用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困难,有技术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结合学院实际,我们在尝试与摸索中不断总结智能化教务管理的运行经验,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信息平台的功能,为下一步推行学院数字化教学管理积累经验与奠定基础。相信经过不断操作和测试,智能管理系统将日益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学院教学管理服务。

【参考资料】

[1]李然.试论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的转变[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

[2]王玲.对高校网络化教务管理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7

【关键词】电量监控 智能控制 温度传感器 震动传感器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高校则是我国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占地面积增长迅速。目前,高校是区域内电力资源的占有和消耗大户,电费支出在办公成本支出中一直占较大的比例,随着全国各个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迅速扩张。对于这些关键建筑,采用传统的电气控制系统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也致使高校的管理运营成本大幅度增加,高校的财政不堪重负。本论文旨在高校普遍采用的电气系统上,初步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的电气智能控制系统,为校园节能管理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提供一种新途径。

1 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原理

电力是高校校园内的主要能源种类,用于各类功能建筑的照明、动力、教学、生活等设施。高校电气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是能源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由能源监管中心、远程传输网络、现场控制网络、三相/单相电力监控终端、网关、传感器、定时器、智能化计量仪表、能源监管系统软件等组成。

2 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在校园里,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是电力供应的重点区域。目前数字化校园已在全国的高校推广。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立校园能源自动化监管系统,既可以省去网络的拓扑费用,也可以使能源监管和数字化校园结合起来,统一管理。

校园能源自动化监管系统的核心是能源监管中心,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局域网系统将现场控制器、传感器、监视器、三相/单相电力智能终端等设备整合起来。

2.1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结构示意图见图1,系统结构特点为:

(1)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区域的照明控制系统与监管中心联动,通过红外线感应系统,实现无人时自动关闭,也可切换成监管中心或现场手动控制,每个控制器的开闭情况都能在监管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显示出来。

(2)分体、中央空调系统通过温度感应和红外感应系统与监管中心连接,实现每个房间、每个封口的单独控制和无人关断,每个房间的温度、空调的运转情况都能够通过监管软件查询。

(3)校园供水系统增加变频控制设备,并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连接至监管中心。

(4)对学生宿舍区更换成智能计量电表,并连接至监管中心,实现分室供电计量、负载限制、定时断电、短路、过流保护、故障报警、数据分析、数据保护计费等功能。

2.2 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器中采用DDSI1129型单相或三相智能控制器,可完成用电系统的电压和电流采集、智能调节、数据实时返回、数据同步等控制;监测器采用红外线人员检测器,可完成有人员动作时可手动控制,无人员动作时自动关断。为增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中的控制器和监测器都具备数据实时回传功能,保证系统运行参数不会因断电而丢失。

对于室外照明系统,设置室外照度计,能源监管中心自动读取室外照度计的照度值,当照度低于系统设定的照度值时,系统自动开启外场照明等,而不管定时开启时间是否到。这种控制方式适用于天气突变时,监控工作站检测到照度低于设定值时,自动发出照明开启命令至照明监控终端,开启照明设备。

3 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效果

某高校针对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进行了电气智能控制系统改造,针对照明回路、空调回路增加控制器、监测器、温度传感器和室外照度计等,能源监测管理软件使用成熟产品,全部改造成本约为150万元与2013年底完成。

2013年该高校月平均总用电量为352万度,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月平均用电量为212万度;改造完成后,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月平均总用电量降低至331万度,图书馆、教学楼和公共照明系统月平均用电量降至175万度,节省电费33.3万元,节电效果明显。

4 结论

通过实测得到,该系统在保证正常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可节约能源17%,且该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监测功能,不仅能够实现监管中心对总体用电情况的全面掌握,提高用电质量,保证用电安全,又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通过高校楼宇电气智能控制系统帮助高校削减能源消费,避免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校园建筑设施的用能成本核算,完善用能收费体制和制度建设,是建设绿色校园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刘经伟.科技创新与应用[J].建筑科学,2013(28):242.

[2]张丽,张利明,罗永红.科学之友[J].应用技术,2011(11):15-18.

[3]原甲,龚敏,王云星.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J].技术与应用,2013(9):82-83.

[4]付丹.民营科技[J].科技论坛,2013(09): 75.

作者单位

学校智能化管理系统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智能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4.006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31-03

1 智能图书馆

1.1 智能图书馆的概念

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和创新[1]。它是基于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人性化以及即时的文献信息服务而集成的。智能图书馆通过利用新型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的方式,提高交互的准确性、灵活性,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能图书馆是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

1.2 智能图书馆的内容

1.2.1 智能化建筑

智能图书馆要以建筑物为平台,图书馆可以将智能家居的理念引进来,在办公桌前完成楼宇管理工作[2]。智能化建筑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是以网络和软件界面等多种集成为基础,借助统一的公共高速通信网络,采用统一的操作系统,在统一的界面环境下,实现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图书馆建筑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空调子系统,保安管制子系统,电视、广播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给排水管理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电梯管理子系统等[3]。

智能图书馆能够对图书馆建筑内的各种机器设备进行智能化程序控制和管理,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对馆内的温度、湿度、亮度等加以智能调节为广大读者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如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探测感应器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功能。若亮度探测器检测到室内亮度已满足设定值,此时就做到人来灯不亮。采用这种节能的智能化照明系统,能把能耗降到最低,不仅使图书馆内的照明满足读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且符合高效节能的照明要求。可见,智能化建筑是将环境、信息和人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网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最优化组合。图书馆智能化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4]。具体地说,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是指综合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大楼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和对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通道的建筑物[5]。

1.2.2 智能化通讯

智能化通讯是图书馆利用馆内局域网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要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实现语言、数据、图像的传输。智能图书馆通讯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多媒体通信系统,互联网络服务,网络集成控制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馆际互借和信息交换等。这样图书馆可以实现24小时多样化的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馆际协作,消除交流障碍,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1.2.3 智能化管理

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是把各项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包含事务处理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在内的完整的智能服务系统。智能化管理以设备采集的数据为依据,经过系统的加工处理,解决图书馆的业务问题,满足读者的潜在需求,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包括:业务管理智能化、数据库管理智能化、读者分析管理智能化。业务管理智能化实现自动编目,简化了流程,节约了大量的劳动成本。数据库管理智能化通过自动整合数据库信息、自动化办公系统及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获得各个系统的关键性指标,为图书馆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读者分析管理智能化通过对读者信息的搜集、分析,发现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1.2.4 智能化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处处依靠图书馆员手工为读者提供服务,处理借书、还书,提供信息咨询的效率较低,所受服务的读者人数有限。智能图书馆自动处理这些流程,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和处理能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智能图书馆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等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传播信息,建立了开放服务系统,直接向广大读者提供了多种开放型的信息,例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资源共享,声像传输等等,使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因此智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服务范围达到了最大化,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服务读者,开拓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意义

2.1 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了与人类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求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现代化、智能化的蜕变。

2.2 满足图书馆自身管理的需要

在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更好的服务读者,必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馆舍的管理及读者服务管理智能化。

首先,智能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简化流通操作,在图书借还时,可以批量非接触式读取数据,自动完成借还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分拣系统实现查找图书后的自动定位、拣书,以及还书后的自动分类和归架。其次,加速了顺架盘点。借助RFID标签的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可以一次读取数本图书信息,方便图书的查找和清点。再次,通过系统集成的射频报警系统,不再使用磁条技术,减少了充消磁的过程,图书的流通更加便捷、安全。最后,促进了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智能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工作的理念,图书馆并不是引进一个智能系统就可以一劳永逸,更多地需要进行制度的改革,管理的创新,只有思想观念、技术设备、管理模式同时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图书馆的价值。

3 关于高校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3.1.1 经费制约

建设智能图书馆所需的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设备较为昂贵,对于许多图书馆是难以承受的。建设智能图书馆,实施RFID项目的主要成本有两个方面:软硬件的成本和标签的成本。其中软硬件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标签为消耗性投入。目前RFID标签的采购成本大约2~3元人民币,这样图书馆有100万藏书,就需要200~300万元人民币,而且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期限是十年,因此作为一种消耗性的投入,这个数额是非常巨大的。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二级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没有决定权,都得依赖于学校,加之许多高校对图书馆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财力的支持。因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费用受限于学校总经费的数额,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进行全面的智能化建设。

3.1.2 人力资源素质

建设智能化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员扮演多重角色,其核心角色有:管理者,负责收集和管理自动记录下来的信息;传播者,利用所收集的信息解答用户的提问;教育者: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提高用户理解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见,智能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智能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首先,除了图书馆行政人员和图书馆专业人员以外,智能图书馆环境下还应该有自动化设备设计和维护人员,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检索与网络维护人员,并且与网络信息相关的图书馆人员的比重将会加大。其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图书馆员所掌握的知识要从手工、半手工阶段单纯的图书馆学知识转变为智能图书馆所需要的由图书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构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都给发展智能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1.3 技术环境

智能图书馆在建设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是,智能技术的应用环境还不够成熟。RFID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国内主要应用于物流管理方面,在图书馆中使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首先,智能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在通信技术、信息加工、存储、命令响应技术及网络接口与传输技术等方面实现完全协调。目前智能管理系统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不论是智能建筑的建设还是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同商家使用的标签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标准之间互不兼容,为后续的维护升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导致产品的创新不足、业务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都给RFID技术的使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风险[6]。此外,目前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主要是以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为基础设计的。RFID系统是以RFID标签技术为基础,二者需要在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目前没有成熟的平台和技术是难以完成的,此外还需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信息交换问题,这些对高校智能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1.4 健康与隐私

智能图书馆应用现代高科技,这些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对人的健康影响究竟有多少,现在还无从考证,但是和纯自然状态下不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相比,或多或少总会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受到来自电脑、打印机以及其他设备的电磁辐射或者其他影响,对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在进行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中应该如何防护,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另一方面是智能图书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的员工考核系统、电子监控系统一定程度上监控者员工和读者的行踪。每个读者使用的借书卡信息能够被馆内的任一读卡器读取,也就是说读者在馆内的行为和个人信息对图书馆员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而且智能图书馆中的传感器和智能标签能够跟踪用户的行动、偏好和习惯,这势必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保护隐私也是高校建设智能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正确看待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

3.2.1 注重系统的学习研究,不要盲目跟风,以读者需求和用户体验为驱动力促使高校图书馆加快智能化建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照搬,在积极进行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应该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际,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先导,打破传统的束缚,大胆进行探索和改革,使智能化技术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馆藏文献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进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3.2.2 保护原有的图书馆建设投资

智能图书馆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进行图书定位、自助借还、自动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动清点馆藏,采用智能图书车和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系统与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原有的投资,使其与现有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这是高校在建设智能图书馆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处理好这一问题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降低智能图书馆建设的成本。

3.2.3 善于吸取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教训

鉴于现在智能图书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智能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环境不稳定等诸多困难。高校进行智能图书馆的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同兄弟单位及其他在建设智能图书馆走在前面的一些单位之间的联系,善于从这些单位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多走弯路。此外,图书馆界需加强联系,通过举办论坛、会议等形式,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尽快推动高校智能图书馆的建设。

3.2.4 处理好采用新技术与保障就业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越发达,将会使人变得越懒,人类不断地研究发展信息技术,目的就是让人操作的越来越少,机器代替人做的越来越多,这样高校图书馆进行智能化建设将会置换出一批处于一线从事纯事务性、体力性图书借还、加工、整理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由于之前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多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后勤裁员等,这导致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为新技术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置换出来的从事一线纯事务性、体力性工作的图书馆员经过培训之后是否能顺利胜任更专业的信息咨询或其他的研究工作,如果其不能胜任更高一级的研究咨询工作,必然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的闲置人员。

4 结 语

智能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必将推动图书馆这一有限的实体向无限的虚拟空间延伸。高校推进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给用户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在高校进行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时,除了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外,还需要图书馆审时度势,改进图书馆以往的文献服务模式,突破图书馆工作的瓶颈与困境,以全新的理念实现图书馆管理和工作的创新,逐步实现图书馆工作的改进和智能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科研群体。

参考文献

[1]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6,(6):58-60,78.

[2]李国杰.新的信息科学革命会否兴起[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1):17

[3]贾宏.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综论[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45.

[4]冉文格.智能化图书馆建设需求要点[J].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9,(4):76.

[5]幸玉亮.试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J].工程设计与CAD智能建筑,2001,(1);29.

上一篇:人员考核的基本要素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小妙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