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02 03:36:01

国际贸易和经济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1

摘 要:众所周知,几千年来,我国一直是一个以男耕女织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工业化进程也仅仅开展了不到一个世纪,而信息经济的发展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刚刚起步,然而尽管年龄稚嫩,信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谓火箭式一飞冲天,在相当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

关键词 :信息经济 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

信息经济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新兴名词,顾名思义,该经济形态与“信息”二字密不可分,而信息产品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的物品,脱离了一定物质载体的存在,寄托于大量知识储备和脑力劳动,从而转化成为有一定价值的商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形式。以软件、媒体、教育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产品的飞速发展态势正在日益赶超传统物质商品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有取而代之的架势,“信息经济”一词便自然而然地用以形容当下这种如火如荼的经济形态。

(1)1987年,由一封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作为起点,我国正式拉开了信息建设的序幕。此后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包括“三金工程”在内的互联网研究项目,吸引了大量专家和高校的积极参与。1994年4月,NCFC工程(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成功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一事件不仅被列为我国当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正式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里程碑事件。

(2)有了足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信息经济开始悄悄将触角延伸至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典型代表便是至今仍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1998年3月6日,中国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实现了首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迈入实质阶段。到1999年,随着B2C网站的开通,网购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包括远程教育、网上办公等大量信息工程项目也开始运行。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称,截至同年末,全国联网电脑、上网用户数目和通信站点数量均超过上一阶段末十倍以上。

(3)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信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被称为“中国企业上网年”,大量企业开始参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从1998年底的100多家激增至15倍,互联网用户将近1700万,网上交易总额超过了770亿元。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占到我国人口总数的44%,互联网普及率为62.31%,发展速度可谓潮鸣电掣。

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经受了暴风骤雨般的现代信息化进程的洗礼后,发生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并不为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信息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信息经济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一种新时代孕育的产物,一方面信息经济必然受传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经济也将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和科技的武装下,一些老旧的传统产业又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1)第一产业即农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统领了我国经济几千年的农业已沦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少的产业,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第一产业继续生存的当务之急,其中,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高产种业科技攻关等重点工程,我国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依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科学技术,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农业已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第二产业不断升级换代

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同时也消耗量大量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毁坏。通过信息技化进程带来的高新技术则不但大大提升了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在产品形式上更为生态环保。

(3)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第三产业中本身就有一部分行业是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如软件业、电信业等,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第三产业的面貌,并促进了其近几十年来飞跃式的发展。第二产业需要花费三百年才可以完成的一场革命,我国的信息经济仅仅用了十年便成功地完成了第三产业的转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信息经济改变了市场竞争的方式

在工业时代,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而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获胜。而在信息经济时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手段的地位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优质的服务、新颖的创意、超凡的工艺水平等,而这些手段则依赖于科技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因此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研发和科技的投入。

3、信息经济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得到迅猛发展

现代信息业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电子商务的兴起了,加之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优化了我国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环境。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的13205亿的同比增长42.8%。目前我国最大的购物事件已不是传统节假日,而是某电商发起的“光棍节”,2012年11月11日当天所创下的销售记录为191亿元,到2013年当天销售额竟突破了350亿元,该数额相当于世界零售商巨头Walmart在中国半年的销售业绩,或9月份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令全世界叹为观止。根据著名咨询公司艾瑞的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21.6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快对外交流和国际贸易的步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国际投资,在各产业各领域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合作。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除了货物贸易等传统项目增长迅速外,基于信息经济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更是突飞猛进,对我国国际贸易大致有以下几点影响:

1、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以信息业为代表的服务贸易比重大大提升

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除了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以通信、咨询、外包、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增速惊人,2001年起的十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激增至3624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3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更是首次突破了五千亿美元。

2、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交易额剧增

几乎无人能否认,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已成为了现实交易中最重要的日常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上演着发展的神话。根据eMarketer调查称,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达12500亿美元,同比完成18%的增长,而同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十万亿,同比增幅达到78.5%,仅阿里巴巴一家的销售额就已超越了Amazon和eBay二者之和,并有望短期内赶超Walmart,并且eMarketer认为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中将独占四分之三的份额!

3、信息产品贸易蓬勃发展

尽管工业制成品仍然在国际贸易中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渐渐演变成以信息产品为中心。199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首次实现顺差,随后实现了飞速发展。2000年时电子信息产品首超纺织品出口额,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到2013年,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其中出口78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水平4.5个百分点。

其中由于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外资企业在总出口额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2005年时达到出口额的87.3%。同时民营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国门,1998年仅一千万美元的出口额,2006年即增长至164.52亿美元,出口比重也从0.037%扩大到4.53%,2013年民营企业信息产品出口增势突出,出口额达1592亿美元,同比增长55.4%,巨大的增幅证明了我国私营企业在信息行业的飞速进步。

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必须尽快认清形势,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和宝贵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高科技信息行业,才可能在继续保持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道路。

http://

参考文献:

[1] 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4-04-28公布数据.

[3] 中国经济网./www.ce.cn/cysc/zgjd/kx/201311/15/t20131115_1758103.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12.《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

[5] 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2014-5-10发布数据.

[6] 工业与信息化部.2014-01-27日数据.

[7] 历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

[8] 凤凰网.2014-01-27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数据.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2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

在双语教学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教学语言”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语言的掌握是目的,就“教学语言”而言,语言的使用是手段。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英语,双语教学更不是为了满足日常英语口语训练。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为双语教学课程是一门用特殊语言(通常是英语)传授知识、开发能力的课程,其根本着眼点应该是“知识目标”,而不是“学习目标”。

2.双语教学的原版教材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方面,是直接影响双语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编写或引进了部分原版专业科目英文教材,但如果大范围开展双语教学,合格英文教材特别是原版教材缺乏的问题仍很突出,而英文参考书目或资料更缺乏。笔者认为应利用多种形式大量引进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势,英文规范、内容新颖,能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进程,针对性、实用性强,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而且使用原版教材可以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普遍提高本科生英语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对学生尽快接触到国外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信息有很大帮助,对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与国际同类学科接轨有极大促进作用。

3.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中外思维方式不同,教学体系不同,原版教材的跳跃性较强,与我国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文科教材还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为使双语教学能符合中国国情校情和富于成效,高校双语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第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原版教材一般较为正规,经过教学实践反馈和多次再版完善,其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语言地道。但是在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不太符合我国的教学要求和实际,因此不能直接照搬。第二,要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行双语教学还会遇到东西方教育理念的碰撞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何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值得深入思考。第三,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双语教学应为多媒体教学,这样可增加互动性和兴趣,节约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简言之,在原版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上,既要坚定不移地使用原版教材,又要在使用原版教材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方式改革,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与质量。

4.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欠佳

学生英语基础总体欠佳,造成在专业课上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错位。如果双语教师采用全英语授课,但学生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听、说、写能力欠缺,会难以听懂教师讲课,也难以用英语回答问题,这必将影响教学进度和师生互动性。如果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将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上,则会把双语教学变成语言教学,学科教学变成外语教学。由于语言的限制,教师授课惟恐语言表达出错,不能自由发挥。原来可以讲得很生动的课也由于语言问题变得呆板无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作为学生,平时需要多注意专业词汇的积累,强化英语阅读技能,课前要进行预习,课后要用足够的时间复习。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在选择外文教材时要考虑学生们现阶段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学过程中要中英文结合,注重教学效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讲义,更不要被语言束缚了自己授课水平的发挥。

5.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双语师资的素质是决定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俱佳,能够中文与英文自由转换。对双语教师的更高要求是要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高尚的文化品格和敏锐的文化批判力,要求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然而,大多数专业教师长期处在母语环境中,用英语讲授专业知识很难做到驾轻就熟。所以,学校应加强双语教师的英语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确保双语教学质量。

二、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1.做好教材的编选工作

拥有英文教材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潜移默化学英语的好环境。但原版外文教材也存在不适合我国课程体系、价钱十分昂贵等问题,有些课程难于找到相应的外文教材。鉴于以上情况,一方面,在选用外文教材时,要认真进行挑选,尽量找到合适的教材;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不能一味依赖引进的国外教材,应积极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自己的双语教材。国内有很多在英语国家留学或工作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掌握了纯正的英语语言,同时对学科发展前沿十分熟悉,完全有能力编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水平的英文教材。

2.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

在开设双语教学时,必须考虑课程的特点,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课程的难易程度。对于课程内容较难、与国际联系不紧密、缺乏外文原版教材、师资匮乏的课程,暂时不宜开设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应主要用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

3.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双语教师相对于用汉语授课的教师来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要大得多,不仅对外语能力、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备课工作量也远大于汉语授课。而且双语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不一定能得到学生好评。因此,对于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师,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工作量计算、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国内外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4.创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校园氛围

对于学生而言,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十分重要。双语教学应实行课上、课下相结合,生活、学习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双语环境。学校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多采购外文图书杂志,并对学生开放。学校团委、学生会应积极开展各种英语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网站的作用。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门双语辅导人员。

5.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双语教学同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进行指导。应克服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使双语教学真正纳入规范管理。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和个性,在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选取上给教师广泛的自。

6.组织本校双语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和学术研讨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32-03

一、引言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按传统模式培养的大学生又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才供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结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转变精英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潜能,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市场存在两难局面:一方面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一些外贸企业招人难。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社会上紧缺的是直接能够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各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普遍较高。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等。然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还是有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泛而不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以及教学过程与国际接轨不够等问题。这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新局面。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如何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需求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国际经济往来中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其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较为成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美国,与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性质类似的专业有“国际商务”或“国际经济”,这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形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对国际贸易及国际投资市场的了解,熟悉宏观经济、政治制度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领域把握商机。

2.使商务教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教育,涵盖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如耶鲁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简介所言:“我们设置的课程不仅仅要能适用于纽约或旧金山,还要能关注到巴西利亚甚至上海。”

3.要求学生将各门经济课程融会贯通。从大量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给学生以企业家与“商人”的基本训练。

4.使国际贸易专业成为跨学科、宽领域的专业。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培养计划中描述的“使其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

为了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及热情,美国商科教育采用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环节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选定的案例每年都不同,但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容易激起学生共鸣。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常常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

2.采用“实习制”。鼓励学生大量积累实践经验,将课程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这是美国商科教育的显著特点。学生应尽量多接触实际,如参与公司、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基金会、各种国际组织等的运作,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交替进行。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独立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

4.模拟企业运作。由学生创建与真正公司、企业十分相似的特殊机构,即“模拟企业”。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打开就业大门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特色建设

目前,我国共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些院校包括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专业性院校,人才培养竞争十分激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涵盖面较广,涉及经济、贸易、金融等一系列学科,各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的定位不同,课程体系不尽相同,采用的教材也不一样,所以培养的毕业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偏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相差甚远的局面。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外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经验,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尤其是为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建设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工科院校想要在人才培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形 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办学思想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多技能”的原则。基于我校修订的 “08版培养方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突出外语能力的专业特点和国际贸易与金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过去6年的改革和实践中,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英语能力培养

根据我校定位和生源特点,我们以“夯实英语读、写、听、说基础”为突破口,通过“基础英语+全英语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模式达到“适应英语环境的国际贸易与金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增加了英语听说课程,删除了大学英语五、大学英语六,并调整了专业英语课程,加强了专业英语能力培养。修订后的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能力培养课程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们增加了有关英语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课程。

(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特点,新增或者加大了这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一方面,我们根据行业人才需求逐步修订专业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行业需求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为加强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我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实习软件,以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业务流程。同时,我们新开设了金融方向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习,拓展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业务实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我们新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实习,建立天津新港校外认识实习基地,积极开拓首都国际机场航空空港等见习基地。通过这些,使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直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的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国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6周,实习基地可以吸纳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毕业实习单位,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学业指导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实施效果

2009年以来,我们实施了修订后的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高。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明显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6.55%;2013年6月,大四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98%。其次,出国留学学生增多。随着学生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不断增多,并且出国学生呈现出从优秀生扩展到普通学生的趋势。最后,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提高。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实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签约机会,安排学生暑假期间进入公司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束语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人才市场上,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足于“突出专业特点”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两个基本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教师在业务实践能力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有效结合。

2.进一步建设课群组教学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研讨,分享经验,以提高教学水平。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引进外教资源,提高学生英语实践应用水平。

4.加强专业业务模拟实习,建立培养专职试验指导教师的长效机制。利用教师、校友、兄弟院校的资源,开拓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就业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模拟大赛,通过模拟大赛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春梅.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9):45-46.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4

关键字:经济格局国际贸易动向 自由贸易

近年来,国际形势不断变化,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形势,都呈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影响着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顺利进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多极化的国际形势正日益呈现出来。美国经济地位下降,欧盟以及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总量和占比都不断增加,各种第三极国家不断发展,应该说全球经济在动荡中前进。我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这种经济格局下我国国际贸易应该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抗风险和抗压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一、国际贸易发展新动向

1.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转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独霸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欧盟随着各项政治改革的全面推行,其整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都已经取得不错的发展,正逐步赶超美国经济。新兴经济体国家不断发展,逐步取得地区经济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印度、巴西、中国、俄罗斯在近年来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地区经济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各种第三极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也较为迅速。

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体现在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上。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体制上的优势有助于美国继续保持这种优势的长期存在。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美国的主导地位将仍然继续保持,但同时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竞争。

其次,欧盟经济体不断发展壮大,日益赶超美国。欧盟随着自身政治体制改革和一体化进行的不断推进,在经济发展上的阻碍也逐步减少。这就为欧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盟整体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发展和补充,其内部的经济协调力逐步增强,对于经济危机和经济阻碍的承受力逐步加大。欧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其在内部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不断发展。欧盟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水平很可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扩大,内部也会采取有利措施来调节利益的分配。今后,随着欧盟内部各项经济政策的放宽以及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欧盟的经济发展后劲将更加充足,经济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

第三,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新兴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迅速,在亚洲有中国、印度,在欧洲有俄罗斯、乌克兰等,在南美洲有巴西,还有非洲的南非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甚至是国际经济中的重要一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对于传统的经济霸主国家以及老牌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冲击,这将有利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和发展。

2.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动向和新的发展情况。这些动向的出现是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具有深刻联系的,也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

首先,国际贸易呈现出多元化的动向。国际经济形势的多元化造就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力与区域内经济崛起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竞争和压制与反压制的格局。国际贸易的多元化表现在贸易双方的多元化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贸易双方的多元化指的是贸易交易的双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国家,而与以往相比更加的广泛化,包括了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国家,有利于促进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让更多的国家享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优势。贸易方式的多样化指的是在贸易的交易和贸易的种类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方向,交易方式的多样促进各国金融方式的发展,种类的多样有利于各国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利益最大化。

其次,国际贸易区域贸易日益多余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发展在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后,区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都日益赶超国际经济总体发展。因此,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区域贸易的频率和交易总量日益多余传统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区域贸易紧密的态势和发展动向。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更好的与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

第三,国际贸易区域广泛化。传统国际贸易的贸易地点较为集中于美洲以及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国际经济分布的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国际贸易的区域也日益推向全球,在世界经济版图上贸易的范围和贸易的线路上更加的全球化和日益的分散化。这样可以让一些落后的国家联合在一起,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带动各国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让国际贸易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国际贸易新动向对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动向影响着全球的贸易发展方向,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的作用是广泛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提高我国应对经济格局变化的能力,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1.国际贸易目的地改变

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的新动向,我国的国际贸易目的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路线主要有美洲、欧洲和日本等,美洲主要是美国,产品为初级产品、原材料或者为能源;欧洲主要是食品和初级产品、原材料等;日本主要为食品、原材料和能源等。这些贸易目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国际贸易的目的地也日益的广泛化和区域多元化。这种适应国际经济和格局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提升。

国际贸易目的地的变化表现在贸易频率集中于区域经济内部。我国对于东盟的贸易总量近年来逐年攀升。中国―东盟贸易增长势头强劲,连创历史新高。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较上年增长35%,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确定的在200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5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东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5大出口市场和第3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除了东盟之外,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目的地的增加,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以及扩大市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小对个别国家、个别地区的依赖程度,防范金融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提高我国的经济地位。

2.国际贸易方式不断增加

面对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的新的形式和新动向,国际贸易的方式不断转变。我国国际贸易由原来的单一贸易性形式逐步转变为多种贸易形式齐头并进发展的新趋向。

首先,国内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在国外建设厂房和生产基地,减少由于贸易保护带来的经营和贸易成本。随着国际经济形式的复杂化,各种国内保护主义日益抬头,国内生产厂商纷纷在国外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建立自有工厂,减少由于贸易保护带来的经营成本。可以为所在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

其次,加快信息环境下的贸易方式,尤其是利用网络进行国际贸易。网络贸易具有快捷方便的特点,这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提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网络贸易,可以有效减少贸易交易成本,增加贸易的可能性,提升贸易交流的充分性和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从而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第三,加强自身管理,提升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的复杂化导致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助于化解这种竞争危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人才的水平,过去以价格和数量取胜的办法已经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只有增加科技投入,争取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必须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紧跟世界服务产业变化的步伐,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

结语:

在国际贸易日趋变化的环境下,贸易不断发展,贸易方式、贸易种类在不断发展变化,适应这种变化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的有力地位,所以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要着眼于全球经济,在新的经济态势下继续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寻求更多的贸易伙伴,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保证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国际贸易格局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徐元.中国国际贸易应从科技兴贸战略向创新强贸战略转变――谈国际贸易知识化趋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8(9)。

[2]曹荣光.国际贸易政策取向及后危机时代的治理.思想战线.2010(36)。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5

关键词: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国际经济秩序

一、引言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趋势 生态化 和谐化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2.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贸易的法律保护。我国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制政策,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那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3.正确寻求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平衡点。在完善产业机构与“绿色”贸易立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项环境服务,如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等等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技术认定标准意识,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化、生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总第370期

[2]付苗苗.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期

[3]王晓宁.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与协调.知识经济,2008年第2期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7

探讨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合理、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使世界各国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缩小各国的经济差距,实现共同繁荣。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背景下,这一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国际贸易是影响国际经济秩序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的视角来审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及其未来的发展。贸易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各国贸易利益及世界贸易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从贸易条件视角看国际经济秩序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现今的国际经济秩序。

“贸易条件的概念可理解为一揽子商品和另一揽子商品之间的价值交换比率。”多年来,贸易条件的概念已发生很大变化,其最常用和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的最基本概念,是指出口平均价格指数与进口平均价格指数的比值;收入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出口数量指数;要素贸易条件可分为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的生产率指数,双要素贸易条件等于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部门生产率指数和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对象国的生产率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的基本经济含义在于衡量一国在出口基础上的进口能力。价格贸易条件衡量的是平均每单位出口商品所能取得的进口能力,收入贸易条件衡量的是总出口意义上的进口能力,而要素贸易条件衡量的是一国的长期进口能力。贸易条件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指数,影响一国的短期和长期利益,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最重要特征则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的位置如何变动。因此,贸易条件通过贸易利益和经济增长影响着一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

二、贸易条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贸易条件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对抗性

贸易条件不仅反映了一国的进口能力,更反映了不同国家在贸易利益分割上的份额问题。无论是从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还是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出发,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各国总是能获得贸易利益,但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份额却不一定相等。在两国开展贸易的条件下,一国的出口正好等于另一国的进口,一国出口价格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另一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提高,在该国进口价格和另一国出口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该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意味着另一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一个国家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其在贸易利益分割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另一国所占的份额必然减少。要素贸易条件同样能反映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对抗性。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验证了以上规律。以价格贸易条件为例,多数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从长期看是不断恶化的,发达国家的价格贸易条件是不断改善的。《国际贸易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价格贸易条件处于总体恶化的趋势。《世界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的延续(见表1)。这说明,两大集团在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上的对抗性非常突出。

实际上,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对抗性,任意的两个贸易国之间都存在这种贸易利益的对抗性。因为在总体贸易利益既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少国家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贸易利益份额增加,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贸易利益份额的减少。当总体贸易利益变动时,这种份额分割问题仍在。徐建斌和尹翔硕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存在着“合成谬误”效应,即当个别发展中国家利用传统比较优势发挥专业分工优势时,可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但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时,各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来越少,进而使其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受到限制。

(二)贸易条件影响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世界贸易的规模有限时,贸易条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此时的贸易条件变动所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反映到GDP中只是很小的份额: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展,各国的贸易额都在迅速增加,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贸易条件变动引起的贸易利益变动在GDP中的比重也随之增加,贸易条件开始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也必然影响着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由表2和表3可清楚地看到,由于贸易条件变动而引发的贸易利益变动占GDP的比例已相当高,特别是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泰国三国,2005年由于贸易条件恶化(相比于2000年),损失的贸易利益分别达到38.5%、55.7%和60.7%。由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损失越来越大,这一方面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短期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总贸易利益中获取的份额越来越少,从而影响着其长期的经济利益。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角度看,由于贸易条件的作用,现今的贸易条件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变,世界各国的经济差距只能是越拉越大,从而加速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高的国家,其贸易条件和贸易份额越容易处于有利位置,进而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其经济发展;处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位置越低的国家,贸易条件越难改善,其获得的贸易利益份额越变越小。

三、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国际贸易和经济篇8

【关键词】对外经济贸易 战略选择 趋势研究

一、前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经济贸易在全球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并积极开展,这不仅促使各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参与了国际分工,也从不同程度上优化了自身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逐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加入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调整,但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跟世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就得从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现状入手,分析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让我国能够尽快适应世界经济贸易新规则,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概述

(一)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及商业等领域进行的交换、合作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及对外咨询等业务。它实现了各国之间技术借鉴、资源共享、商品及劳务活动的互换等,同时也加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先进的技术与丰厚的资源,聘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需引进利用发达国家国家的技术和资本。随着各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各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合理分配及有效共享,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平衡。

(二)对外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根据本国国情及国际环境,基于本国国民经济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的在相对较长一个时期内对外贸易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决策和规划。正确的对外贸易战略不仅体现政府对贸易发展长期的规划导向,也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四个内容。从历史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到改革开放后的出口导向战略,一直到加入WTO之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终于认识到必须改变当前的贸易战略,探索新的结构优化的战略方针,以快速适应和跟进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步伐。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期间,我国为应对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不断改善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对外出口产品质量,制定推动发展策略,从而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道路。这不仅促使我国不断加重在国际经济业务中的地位,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出口规模大幅度上升,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从近日世贸组织公布的各成员国贸易量统计数据看出,中国的贸易总额已仅次于美国,而贸易出口额却赶超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在随后的报告中预测了包括国际新型经济体的崛起、服务型及供应链贸易的发展、大宗商品的价格不稳及伴随人们对贸易与环境、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等因素可能成为未来十年影响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几大主要因素。而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成功案例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在未来几年所要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有可能会越来越好,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严重,中国也要面临劳动力流失的内部因素和国际经济整体处于缓增长步伐的外部因素。

从国际看,从次贷危机之后又遇欧债危机,各国相应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从而逐步稳定了经济复苏态势和提升了市场信心,发展预期也大多趋于利好。即使在全球经济发展有所改善的环境下,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经济恢复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在政策不断干预下的经济复苏难免出现了副作用,导致新兴产业和经济体发展困难重重,加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阻挠,全球经济难以明显改变增长缓慢和风险居高不下的态势。国际经济的整体低迷造成国内的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经济也遭受了重大创伤。

从国内看,随着国家不断并施行的扩内需、稳外需的一系列政策,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于平稳。党的十会议和三中全会决策更加激发了各领域积极地发展和整体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流失,我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步履维艰。因此,我国开始规划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而重污染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显而易见的非公平贸易活动屡屡出现。鉴于对外贸易的现状,我国很有必要深刻总结反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已经不太符合目前国情及发展,应积极转变政策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技术和改革制度,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变劳动密集向资本、技术密集,选择新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方向,争做世界贸易强国。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1.规模小。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较晚且基础不稳,GDP贡献不突出,整体规模比较小。

2.竞争力不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多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即使后期改为大量出口创汇战略,但产品大多也是低技术含量和低价格,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对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虽然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居世界首位,但服务贸易规模较小。

4.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我国每年都有50%以上的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货物金额占总金额的比例超过20%。涉及商品的生产及加工、金融和信息等服务领域。

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

针对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现状及发现的问题,我国有必要认识到只凭当前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已不能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情发展、不再满足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角度重新调整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优化对外经济结构,选择正确、适合的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对外经济贸易战略。

(一)基于出口导向战略,创新优化进出口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进出口结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口技术密集型为主,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国内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并增强了综合国力,最终导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的调整:进口技术密集型逐渐减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以及不断被消耗的几近匮乏的能演矛盾导致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将成为能源进口大国,如铁矿砂、原油等能源性产品进口比重将大幅上升。

因此,我国应基于出口导向战略下,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不仅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还要将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价格产品的发达国家的高端消费市场。出口企业要不惜加大科研资本投入,加强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协作,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高端路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总充分发挥竞争优势。

(二)逐渐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相关政策

首先,在保证当前的对外经济贸易稳定政策切实落实的同时,也要协调各地区将结构性减税、退税政策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不断完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有效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争端中遇到的纠纷,维护和稳定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合法权利,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其次,要将市场自由调节与政府部门的宏观和微观调控政策有力结合,解决目前诸多企业遇到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尤其加大力度投入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期发展创造良好机会。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基础保障。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差距。建立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企业前来投资将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某些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服务贸易企业加大境外投资,如对外承包工程、建筑及中餐等企业。

(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在完善各项政策和建立健全服务重点体系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引导其大力开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选择好载体,如某些工业园区及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等,建设好电子口岸,努力推动多部门联动的口岸通关、服务和协作机制。使我国实现对外经济贸易跨越式发展。

(五)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外贸易同样需要人才与国际贸易接轨,复合型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更是外面企业所需要努力培养的。这就要求外贸企业本身要有针对人才培养的必要的合理的奖励制度,只有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人的才能才可以得以施展。

(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和技术互联的不断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业务联系愈加紧密。由于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应注重与其他各国之间的技术互换、资源共享等协作,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伴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战略也有了不同时期的调整。针对当前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业务和趋势发展,我国必须在当前贸易战略基础之上开拓出新的适应国际经济新规则并符合我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战略,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结构,加大自身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断引进人才,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格按照WTO的有关规定,实现贸易自由。同时加强与其他国之间的协调合作,积极开拓与国际经济新兴市场和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参考文献

[1]索毅.浅析当前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J].经贸论坛,2014(9):171~172.

[2]汪晓红.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与趋势研究[J].流通经济,2013(46):130~132.

[3]金明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战略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2014(6):138~139.

上一篇: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教学反思与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