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26 11:07:20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1

一.用范读引领,教给学生诵读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和学生为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的方式,它是联系阅读教学活动中诸因素的纽带。在教师、学生、阅读教材和阅读教学方法这些基本要素中,阅读教学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小组合作的语文诵读课堂教学中一开始我每天坚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诵读示范,我深知教师的示范诵读会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并增强他们的诵读兴趣,因此在一节课中我不止一次的范读,每读一次都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来谈听的感受。当然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什么时候开始诵读,把握恰当的时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诵读篇目非常有名的而且短小精悍的文章,并且诵读运用的技巧简单的文章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七律·长征》这样的经典诗词。教师在课堂上多次范读让学生跟着诵读,课堂的效果会非常好也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共鸣意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听上多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诵读,这种方法的效果显然不利于学生诵读兴趣和热情的激发.笔者多年的教学感受是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但是等到他自己展示的时候他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怎么开口好了。因此,笔者认为在一开始诵读的时候,学生能更好的张口诵读,全班一起来的实际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当然随着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后面就可以有一些诵读的水平较高的学生来领诵,这样一方面可以落实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还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当然要防止课堂成为几个优生展示的舞台。所以笔者认为根据每个具体的诵读材料的内容来定,采取现场即兴点名的方式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学生的方法来定是诵读教学能在不同的情况中受到很好效果的有效做法。

二.随文指导诵读技巧,提升学生诵读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教师的范读和优秀学生的个体诵读活动后,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文体不同的诵读技巧:首先是关于语调的问题。语调指句子的升降高低。语调是贯穿整个句子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诵读时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和把握这种情感的基调,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运用声音把它比较准确地再现出来。要懂得“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全面掌握文本背后的故事,这样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比如在诵读《西花厅的海棠花》一文时,由于作者是老革命家邓颖超她在文中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怀念和真挚的情感,学生不了解的时候认为文本写的豪迈愉悦,在全面了解邓大姐的写作缘起时,学生也明白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深情后面的无限缅怀和感伤。关于语速方面的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养成深刻研读的习惯,在诵读前先仔细研习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诵读需要的语调。

其次关于语速的问题。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在诵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比如在诵读《鼎湖山听泉》时,当读到作者受到鼎湖山泉水的感染而心情非常喜悦的时候,这一部分应表现的欢快,兴奋,紧张些,语速应该是快一些;而在诵读《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时表现对莫泊桑的深切缅怀时,这部分的内容是沉重,追忆的,语速应该慢一些。而在叙述事件的部分应该用中速。关于语速的教学指导点拨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经常因为速度快而出现了吐字不清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首先让学生把握诵读的基本速度,以此作为基准,根据内容调的处理。在诵读时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去把握语言的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用不同音量把语句的跌宕起伏充分表现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很有效的。

再次是关于节奏停顿的问题。语言的节奏美需要恰到好处的来运用停顿来体现。段、句群、句子间的停顿,需要教师在实际中根据文本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建立语感,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句例,培养学生迅速把握。从而真正通过恰当的语音停顿,达到意蕴无穷的效果。这个环节在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最为合适的文本就是文言文,也就是古人所言的“句读”训练。

三.通过多层次合作,整体优化诵读水平

随着小组合作的诵读教学不断走向深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开展多层次的诵读教学合作,来整体优化诵读教学水平。小组之内常用的诵读方法有配乐诵读、个别领诵读、组内成员间对读、小组之间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笔者在行动研究中切实感受到,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多层次的诵读小组的合作法。比如读散文诗歌:可采用配乐诵读,个别领诵读,组内成员间对读等几种诵读方法综合展示。读小说戏剧:学生分几组进行表演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可以全文诵读,也可部分诵读。读说明文、议论文:可采用小组之间男女对读、分小组读限定时间快速诵读等。

四.通过诵读展示,体现学生诵读水平

首先,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课堂上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诵读展示,来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特诵读水平。笔者这里所说的展示,并不仅仅是指小组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组间成员互相赶超,尽最大努力到达各自目标的高水平状态。笔者在班级的诵读小组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个小组间的同学互相合作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同学们经常发现,各自为政的解决方案很难行得通,目标难以达到,这是因为最初在分组的时候,将班级里诵读某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平均分到各组。要想达到目标,只能几个小组合作。这样的分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参加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实际上正是在这样的展示活动中进一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水平。

课堂上坚持不懈的进行诵读教学尤其是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学生的诵读兴趣有了切实的提高,知道诵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读书方法并有效的提高了诵读技巧,学生在笔者创设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到小组诵读活动中来,积极探索,共同进步。新课程实践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需要牢牢确立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者、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地位才能卓有成效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6-02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形象鲜明,能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爱憎情感,这些精巧优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韵,能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立足古典诗歌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和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十分重要。

1 诵读渲情,体味古典诗歌的独特情感

“诵读渲情”是古典诗歌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诚然,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最初只能以诵读的方式去体味和感悟,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渲染途径。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提高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与熟识程度,继而对诗歌的情感能够独到把握。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策略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李商隐《锦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诗歌每字、每词、每句,并从词句中体悟诗歌所表达和渲染的情感。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运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渲情”的兴趣。一般来说,诵读的方式有教师泛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竞赛读、学生单个读、有感情背诵等方式。诗歌《锦瑟》属于七言律诗,句子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教师可通过运用以上诵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情境美等,继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循序渐进地体悟诗歌独有的艺术情韵。第二,教会学生诵读技巧。也就是说诵读要标准,要处理好节奏快慢、声调高低,要把握诗人情感起伏,在抑扬顿挫中感悟情感,提高诗歌的诵读魅力。

2 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感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或者场合中突然爆发,如愉悦、欣慰、愤懑、懊恼等情感的体现必须基于特定的场合。因此,在借助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之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讲究情境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教师要基于诗歌所展示的意境和情境,创设与之相融合、相协调的课堂情境,达到“以境生情、以境育情”的诗歌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可巧用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合作探究教学法等方式营造趣味活泼、生机活跃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渲染了一种肃杀荒凉、孤凄冷漠的独特意境,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该意境,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似的图片,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感悟诗歌的凄凉肃杀的情感,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本身孤寂与落寞的心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小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从诗歌的每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感受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继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3 发挥想像,真正领悟和体会诗词情感

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像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典诗歌所表达深邃情感最初只停留下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而学生如何体会和领悟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在深刻理解诗歌意像、词句、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发挥自我的想像与联想,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表达的情感进行加工,重新体悟。

一般来说,发挥想像,体会古典诗词情感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指导学生寻找“悟情点”。想像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而为,在发挥想像作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悟情点”,提高想像的针对性。这些悟情点就是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例如,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可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为想像的一个“悟情点”。第二,尽情联想与想像,通过想像悟情、生情。古典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感人、或秀丽、或激昂的生活画卷,如何将这些静止的文字转换为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需要学生基于诗词内容进行联想与想像,在想像中体悟、感知诗歌情感,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品析鉴赏,把握并不断升华诗歌情境

诗歌是一杯纯酿,读来清香扑鼻,品来意味悠远,令人唇齿留香。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反复推敲,反复斟酌才造就的古典精粹,必然地,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在不断的推敲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故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经得起推敲与品鉴。从该层面上说,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品析鉴赏诗歌,以科学把握不断升华的诗歌情感。

品读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意象分析,科学把握情感。意象是古典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要想探究诗歌情感,认识意象,把握意象很重要。柳永的《雨霖铃》中通过对几个特殊意象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凄凉、暗淡、愁绪绵绵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上篇中的寒蝉、长亭、骤雨、兰州催发等典型意象对整个文章情感基调的奠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重点把握诗歌名句,细细品味情感。名句自古以来流传千古,定有其独特之处,以名句为突破口进行情感把握十分必要。例如,学生可通过把握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深刻把握杜甫《望岳》的情感。第三,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突破。一些诗歌是“托物言志、状物抒情”,还有一些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些诗歌巧用比喻拟人,一些诗歌善用比拟、双关。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有时需要从诗歌的技巧来着手。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是语文课堂中的一朵奇葩,其错落有致的语言、情韵绵绵的意境、饱满深刻的情感无不吸引和感染着学生的内心,故教师要善于借助古典诗歌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具体来说,笔者可试着通过诵读渲情、创造情境、发挥想像、品析鉴赏等方式渗透情感教育。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借助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多元多样,各高中教师可以此为参考,并在自身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寻更科学的情感教育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2] 禹露.从美育角度探讨初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情感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3

那么如何诵读呢?低年级小学生处于记忆黄金期,大量的熟读和记诵有利于其记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仅仅要求学生记诵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给予可操作性方法上的指导,借此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习惯,提高诵读能力,感悟成功,进一步转化为诵读经典动力。

第一,诵读要读出声来。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证明,读出声来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读书需要在用心、用眼之外,还要加上口与耳,也就是尽可能多地调动感官参与到诵读活动中来,提高背诵的效果,同时从永恒主义教育观来看,学习古人的诵读方法,即为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的发声诵读。我在实践中发现,当一个材料摆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按照拼音诉之于有声的语言,开始读第一遍,学生还有些不熟练,但是遍数多了,学生的感情就越发丰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想融合,在有声的语言中理解其中的意思,诵读效果和正确的诵读习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

第二,在诵读中尝试着回忆。

“尝试回忆法”是对一段材料诵读达到熟练之前常用的一种方法,记忆效果相对而言比较好。实践中,学生自己总结后发现,并且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生试图回忆用时越多,其记忆效果就越好,理解也越是深刻,所以,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活动中,我们教师应予以这一方面的引导,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原有的认知和诵读方法,养成回忆的诵读习惯,提升诵读的效率,实现认知和情感的持续性的积累。

第三,在诵读中寻找支撑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活动中的记忆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外在表现是从原始和直接的“自然记忆”随着智力和诵读量的增智力而发展的,而发展的需要一些支撑点。拿古诗词诵读为例,我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借此作支撑点进行朗读、背诵。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和思维积极性的强化。

第四,在诵读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切磋。

独学而无友,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应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互相提醒,指出诵读有误的地方,相互学习好的诵读经验和方法,实现共同进步。在一起诵读活动中,发现并指出同伴的诵读错误,有利于自己强化认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应增加诵读活动中互动效果,或采用相互提问的方式,将自己诵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质疑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相互切磋,提高诵读的准确性,聚集众人的智慧,提高诵读的优势。

第五,为学生营造运用经典的平台。

有用的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经典诵读亦不能外,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不能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运用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学生搭建运用的平台,例如,可以举办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必须胸中有货,而且有诵读的技巧和情感的投入。借助这样的竞赛,很自然地联想到在诵读诗词时要关注的音韵节奏,如果周期性进行此类竞赛无疑是激励学生去认真诵读,诵读变得更具意识性,而且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平台,学生会在平时就有意识地进行准备,如诵读时更注重韵味,在诵读后就会及时地尝试调整自己诵读的情感,这些或深或浅的感受看似零碎,但是积累下来无疑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感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一个人积累的知识越多,学问越是广博,就越能成为大家,成就大的事业,从国学大师的成长经历来看,无一不是精于诵读,勤于诵读,重视积累。科学引导低年级小学生诵读经典,不仅仅实现了知识的积累,也能有效开挖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人格。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53-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语文教材中一部分精美、典范乃至流锤千古的篇章,而怎样学好古诗词,怎样激发学生想去诵读那些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遥远的古诗词呢?“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探究体验。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把他们“想读”的兴趣打开,“渴望读”的心情点燃,“迫切读”的冲动挑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会事半功倍;学生们才会主动、积极、热情地进入诗词意境。

一、走近古诗词

走近古诗词就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而不是牵强附会地把握主题。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比如《题西林壁》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不同角度写庐山,作者大胆奇特的视角,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其中的道理。《枫桥夜泊》中作者通过“月落”、“乌啼”、“钟声”等巧妙的表现,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千年哀伤,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要想使学生顺利把握诗歌的深层意味,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朗读: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诗词中的形象,再将这种形象通过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

二、走进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们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珍珠。

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诵读效益,师生经常一起或朗读、吟读、唱读(用各自喜爱的歌曲、戏曲等的优美旋律把诗词演唱出来)、背读、译读;或共同背诵,听写、默写;或合作学习,相互赏析。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准确地默写这些优秀片段、名句。学生在读——背——写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逐渐就养成了勤读书,勤积累的良好习惯,诵读水平和欣赏品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诗歌也不例外。要提高学生初步欣赏诗词的水平,光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学会对诗词的整体感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整体感悟呢?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相关资料和注释,来学习古诗。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已有的生体验和课堂所学的经验,加深理解,加深记忆。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合作学习,查阅资料,相互质疑、释疑,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课内外适时点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并不断鼓励学生把独特的体验写出来,向外投稿,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如果形成了这种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进入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化境……

感悟的高层水平就是学生能把已有的生活体验恰如其分地引进课堂,把课堂学得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不少学有所长的学生能把独特的生活感悟描绘出来,积极向外宣传推广,并能形成气候,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红色经典诵读 偏离 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92-02

当前,以“红色经典文化”为核心的国学教育正成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热词,红色经典、红色影视、红色论坛、红色旅游等高频出现在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渗透于高职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红色经典诵读教学研究也备受关注。

一、红色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

红色经典特指产生于或反映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优秀文化作品,包括文学、影视、戏剧和音乐等,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营养源。铭刻在中国和以苏联为代表的革命运动和卫国运动等红色年代里那种强大的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当前支撑国人灵魂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

红色经典蕴涵当代先进文化元素,而诵读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通过诵读教育活动,学习、理解、传诵红色文化,启迪心灵、感悟人生、内化行动。毋庸置疑,在广西经济转轨、产业迅速升级的背景下,借助国学兴盛之势,抓住红色经典文化内核,发掘和利用红色经典作品独特的价值功能,寻求全程育人的有效现实路径,激励高职生立志建设革命老区的求学、成才、创业行动,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助推之力。

二、红色经典诵读现实的偏离现象

在当今“技能”宰制的高职教育实践中,红色经典诵读却时常面临尴尬境地。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偏离:一是认识上的偏离。把经典诵读等同于一个课外活动的开设,将诵读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致使教育变得外在化和空心化,偏离了经典诵读应有的目标指向。二是教育开发设计上的偏离。高职学生的基础能力与成长背景各异,呈多元化和复杂化局面。而部分高职院校的诵读教育设计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遮蔽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本原性需求,致使学生的认同与预设目标产生偏离。学生处于“看热闹”或冷淡状态,红色经典诵读教育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三是课程探究价值的偏离。教育理念陈旧,教师教学执行力缺少理性思维,教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作品内涵探究的价值未能充分挖掘,陷入口号化的空谈泥潭,削弱了红色经典诵读的影响力,有待强化教学策略给予修正。

三、红色经典诵读实践的理性回归

(一)立足以人为本,消解红色经典诵读中的认识“鸿沟”。对于教育的反省和纠偏一直是高职教育中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红色经典诵读的理性回归,需正视以下三个认识方面的问题:一是以“育人”为根本,回归高职教育最终目标。“人”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经典诵读的本质在于强化文化氛围,启迪学生心智,升华学生人格,提升学生技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经典诵读必须回归教育最基本的原点,红色经典诵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必须回归受教育者主体性建立,从“人本性”的视野,矫治当前偏颇于“技能化”发展取向的弊病,使红色经典诵读教育回归人类精神文明的原始面貌,实现高职语文应有的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价值与意义。二是回归生活与教育设计。包括红色经典诵读在内的一切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策略,都应贯穿育人的全过程中。生活是最重要的土壤,以人为本,活动设计应面向全体师生,源于师生生活,符合师生心理,贴近现实生活,借鉴和吸纳红色经典的教育元素,应将弘扬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展开文化与价值的铺陈,满足师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三是教学改革和体系构建。激趣、拨惑、精思、融合、合作是经典诵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诵读教学改革和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经典诵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适应学生智能的特点,以多元智能能力为本位开发设计课程;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设计链路课程;以多方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并重,推动优秀诵读教学设计,以提升诵读之品质。

(二)创新教育理念,开发红色经典诵读的实现途径。创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多广度创建平台,拓宽经典诵读教学空间,开发红色经典诵读的实现途径。

1.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诵读文化品牌。利用校园网平台,开设“红色经典诵读论坛”,理论宣讲惠及师生,增进学生对作品理解的体验活动;举办“红色经典读书月”,开展征集读书名句、红色励志短信、诵读与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师生读书品位和整体素质;利用红色节庆,开设经典晨读角,激励学生广泛参与诵读的自觉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吟诵诗文,为其展示才能、参与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

2.拓展校地合作模式,丰富诵读人生体验。以开放视角吸纳社会参与。如请名家讲学,理论宣讲惠及全体师生;成立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节假日走上街头、走进企业社区,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向市民诵读经典、宣讲国学精髓、宣传国家政策,增强学生诵读的成就感。

(三)深化教育改革,增强红色经典教育实效。具体措施如下:

1.多元化创情激趣,确保学生的实质性参与。对工科类的多数高职学生来说,经典作品既神秘又高深,读起来艰涩,对经典诵读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并不鲜见。经典诵读,“激趣”先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红色经典作品的“浸入效应”,以情感、活动、故事、任务、创境、见闻、图等激趣,关注学生主体在活动中有实质性地参与,在传统美德和当代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充分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追求积极的情感投入与体验,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内化品行。

2.多维度感悟作品,提升学生诵读技巧。现实中,如果把经典训练作为教学的唯一项目,必然导致偏枯失调,学生也会食而不化,兴趣受挫。经典诵读能力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文本是诵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可通过面授、校园宣传、网络教育等多维度细研文本,疏通文义,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积淀文化底蕴。同时,努力开发经典中的教育价值理念,从中汲取智慧,悟其真谛妙悟,引导学生在文本研习中升华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诵读技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帮助学生读懂文义的基础上,应创新诵读训练方法,从读正字音、读通词句、读断句读、读出语调、读清思路、读懂技法人手加强训练,分层次完善诵读中的读出文气、读出个性化的感受理解。此外,诵读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因此,训练中宜多采用自读方式,去除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促进行为内化。

3.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与不同学科教育的整合融通。第一,经典诵读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启发学生根据画作搭配适合的中华经典之作,完成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这在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案中,是一个新方法,这促使学生熟读背诵各类经典之作并深刻理解其内涵,如此的诗情画意可使学生对经典诵读兴趣徒增,且培养了其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自学自悟以收获人生价值。第二,经典诵读与音乐艺术相结合。倡导新鲜活泼的话风文风,将“大道理”与“小切口”结合起来,将经典诵读与音乐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如给红色经典影视配音,运用艺术强大的感染力,增进学生对作品的认同,呈现经典作品与艺术的双向发展态势。第三,在高校语文、管理、德育等课程中强化渗透经典讲解、诵读内容,训练和考核学生诵读和书写技能。同时,加强推进“双证”实施,结合高职生就业形势,加大普通话考证培训与鉴定力度,鼓励和支持工科专业的学生参加普通话培训与考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文化学术底蕴。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6

一、选择有趣的诵读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首先需要为学生选择比较有趣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渐掌握相应的诵读技巧,为他们以后的语文知识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选择诵读内容时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进行,同时还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调整教学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语文诵读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最终达到诵读目标,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结合他们的特点来选择有趣的诵读内容,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阅读比较广泛而且容易理解的小故事,让学生找到诵读的规律。针对年纪较大的小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学生的诵读难度,选择一些现代精美的文章来引导学生找到诵读兴趣,并提高他们对诵读的认识。

教师在选择诵读内容时,可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学习目标。比如一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二年级学生则可以诵读《三字经》,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阅读一些古诗词,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认识到押韵、绝句等文学形式,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诵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二、展开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语文诵读兴趣,就要积极展开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建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在诵读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今后的学习需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并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掌握更多学习技巧,提高其诵读质量,为以后的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帮助。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理解语文诵读的精髓,最终不利于他们诵读水平的提升。

首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然后再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家庭与教师合作的教学方式 将课堂延伸到家中教育中,在父母、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培养自身的文学兴趣,让他们掌握更多诵读和写作技巧,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视频,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然后再为其播放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并在自己的阅读中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增强他们学习中华文化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水平,实现小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明确诵读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该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诵读水平较低,从而不能够掌握阅读技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文章阅读水平,不利于他们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诵读教学时需要明确其教学目标,将语文人文精神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诵读的乐趣,并愿意徜徉在语文文化知识的海洋中,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由于小学生之间的文学素养差别较大,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诵读一些难度较小、趣味性较强的文章,逐渐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技巧,然后再增加阅读难度,最终达到诵读教学目标。而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去阅读更多中外经典作品,感受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拓展文学视野,增强他们的语文鉴赏和写作水平。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尊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他们诵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教师也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给予他们更多语文学习上的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应该要转变教学观念,端正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文学知识的魅力,并掌握科学的诵读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为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时,需要选择比较科学的诵读内容,构建轻松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小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最终达到小学生的语文诵读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诵读质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7

听、说、读、写是学好语文的四项基本功。“读”在其中承上启下。学生从“听”开始,接受外来信息,感受语言熏陶,既而学会把自己已知的东西“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读”深化了“听”和“说”,学生自己读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读”深化了“听”和“说”,学生自己读出来,“听”进去,既“说”又“听”,二者兼得,强化感受,锻炼表达,“读”的功效在于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同时,在“读”中学,能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营养,为“写”打下坚实基础。因而,貌似平凡的“读”,在教学既便于操作演练,又是突破语文教学难点的有力武器。语文教学应大力重视“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读”可启智。读文章时需眼、手、口、耳同时参与。仔细看,用心读,随耳听,锻炼了发声器官,使孩口齿伶俐、发音准确,表达干脆利落,不吞吞吐吐,含混不清,又锻炼专注观察的本领,在读文章时稍不留神就由此及彼,窜了行,因此,读文章首先需眼到。而既已读出来,耳自然也随时收到信息,又锻炼了听的能力。这样口、眼、耳并用,刺激了孩子语言表达、听觉、视觉的更快发育,多重锻炼,使能力得到更全面提高。所读文章铭刻于心,知识更牢固,孩子更聪明。

“读”可言情。反复诵读自己喜爱的作品,在追求轻重缓急的变化,抑扬顿挫的演练中读出书中的喜怒哀乐,体会悲壮苍凉,或诙谐幽默,或喜气洋洋,或愁肠宛结,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感悟人生,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感情,愉悦身心。

“读”可释义。语文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言下之意,文章只要多多诵读,其中的奥妙自会展现无余。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章浩如烟海,而古时的先生、学子们就是在摇头吟诵中尽享文字精华。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读”在提高理解能力深入领会文章意义方面的独特功效。

“读”可调配劳逸。传统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正如童谣中所述,“老师的粉笔还在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孩子们在一片训斥中,被动接纳,无所事事。而插入形式多样的“读”,可促进孩子们主动思维,努力表达。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量,又让学生跟上课堂节奏,做了课堂的主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意想效果。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呆若木鸡的课堂,只要朗读在其中穿行,顿时可“四壁生辉”。

以上列举几点“读”的好处,而“读”的门类也很繁多,如领读、齐读、诵读、默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等。领读多用于一、二年级阶段,有许多“读”的基本技巧尚未形成,不认识的字很多,这时,老师应以身作则,以声情并茂的,规范的朗读,给学生一个榜样。在低段教学中,“读”是占课堂相当比例的教学方法。齐读适用于学生对文章了解不深时,使全体学生都能广泛地接触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能在其中起表率作用,带动稍差的学生,做到共同提高。默读适用于不太重点的地方,一掠而过,节约时间。而诵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可具体到个别学生,便于个别指导,且清晰利落,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受关注的自豪感,更激发他们动脑动口的积极性。

有经验的老师们还创造了其他各种新门类读法,使语文课堂五彩纷呈魅力四射。

“读”的基础是准确的发音,学好拼音和普通话才可谈论“读”的技巧。

在“读”的技巧中,应强调重音、语速、语调、音色和感彩;停顿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语法停顿指标点和段落之间的停顿,有相对固定的时值。初学者只注意标点表达的含义,不注重按标点的时值停顿,以至于气喘吁吁而表意不清。感情停顿是根据文章情感表达的需要随句子安排的,需凭经验和感觉去体会。重音是指把句子中应强调的字词重读,也随句子的意思而变更,需随时随处体会。语速也是朗读中很重要的一项,快慢有节,使文章读得有板有眼。语调一般分上扬、下降和平和三种,表达不同的感情。读时或嘹亮或低沉或沙哑,如唱歌一样,读文章还讲究用不同的音色。如在读文章时能拿出几种甚至十几种不同音色,那一个人能读出一台戏来,那才是“说”的比唱的好,引人入胜。感彩是文章表达的中心,朗读应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努力展现它。其实表达感情是所有朗读技巧的重心,其他的技巧围绕感情而施展,文章才会跃然“耳”边。

这些技巧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调,围绕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展开训练。必要时针对某一技巧反复练习找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对症下药。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录音带,录像带为学生朗读提供了优秀的典范,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典范,听名家读名篇,所有技巧都一览其中,而且文辞优美,情境宜人,相信效果更好。也可多举办一些诗歌朗诵、演讲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磨砺自己,锻炼自己,把所学知识放在实践中验证,同时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知识,读出兴趣,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逐步领悟、体味到语言表达的技巧,丰富了语汇,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也为提高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篇8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下面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朗诵比赛活动策划方案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朗诵比赛活动策划方案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以迎接、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决定开展以“华夏颂鹤乡情”为主题的迎国庆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

2、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利用中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建鹤城和谐家园。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了解鹤城悠远古朴的民族史,固守边陲的保卫史,可歌可泣的抗争史,开拓创新的奋发史,感受到泱泱华夏的千秋美德,激发学生颂家乡、爱家乡、建家乡的热情。

二、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及教师。

三、活动内容

以优秀的古典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为主,坚持多元融合,以崭新的视角、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展示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优秀文化。

1、诵经典。以背诵、诵读为主,鼓励编排对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鉴赏华夏美文;

2、品古韵。通过赏音乐、展绘画、竟书法、战棋弈等活动品味古诗古韵;

3、传美德。讲故事、课本剧等形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4、做君子。利用学校的主阵地课堂,渗透中华经典诵读内容,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做谦谦君子。

四、活动安排

l、6月10日一7月14日,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告家长书》等进行宣传动员,在暑假期间开展“诵读经典迎国庆”活动,向学生推荐诵读的经典文章。

2、7月15日~8月31日,学生在家庭中开展诵读活动,并制作手抄报、书写书法作品等。

3、9月1日一10日,学校组织开展汇报活动,并推荐优秀节目或作品上报市教育局参加市汇报晚会节目名单(3--5个)。

4、9月下旬,组织参加全市“华夏颂鹤乡情”迎国庆经典诵读汇报晚会。

五、活动要求

1、充分认识做好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做好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与汇报工作。

2、充分利用暑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

3、推荐参加汇报晚会的内容要注意突出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

4、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贵在天天诵读,持之以恒。为确保此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政教处要组织成立“齐齐哈尔市第五十一中学校中华经典诵读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责任,切实将此项活动落到实处。

5、政教处于9月30日之前交活动总结。

朗诵比赛活动策划方案二

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诗文内容广泛,语言精辟,思想深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三)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

(四)各学校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六)各学校要定期更换篇目,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朱子家训》和精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弟子规》。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和《三字经》。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千字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30首和《朱子家训》。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大学》、《中庸》、《论语》部分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及精选的《孟子》、《论语》部分篇章等。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论语》、《古文观止》及诸子百家等篇章。

四、活动安排

(一)编写校本教材。学校要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鼓励教师本着“扬弃”的原则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文诵读教材。

(二)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校本课程的课时,每周1—2节课的时间和晨读进行诵读、赏析、评点。

(三)教学师资。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重任,充分利用语文和校本课时引导学生诵读;音乐教师可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诵读活动的指导等。

(四)诵读方式。学校除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外,还通过晨读、课间操、活动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学习沙龙、专题经典讲座、评比诵读等形式开展诵读活动。

五、组织开展全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羊头镇中小学校教师和中小学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初赛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各学校要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初赛,确定决赛参加对象(见各校师生名额分配表),并于11月30日前把决赛报名表上交到中心学校办公室黎立林处。

2.决赛

决赛由羊头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教师组12月16日;学生组12月17日,决赛地点:羊头镇中学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4.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

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朗诵比赛活动策划方案三

一、指导思想

经典著作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都在我们的诵读之列。这些作品既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蓝本,也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诵读内容

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小学篇)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读诗文为主要内容,以及旨在提高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励志、爱国、惜时、亲情、好学等方面的诗文和中外现、当代美文。

各年级诵读内容附后。

四、诵读活动基本时间安排

保证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

1、早读:班干部 诵或看书吟诵

2、语文课前3分钟。 语文老师负责,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见缝插针,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吟唱或强化记忆。

3、课后 班主任或家长负责,开展丰富活动,体验“诵读”乐趣,开展 “诵读比赛”、“诗文书画比赛”比赛、“古诗文诵读先进班”评比等活动。

五、活动方法

1 、开设经典诵读课、活动课。每周一节,由语文老师担任教师。通过开展晨读、早读、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自习课、辅导课、活动课、班会课、朝会课、读报课等时间,开发经典诗文兴趣课、体验课等特色课程,确保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时间、数量、质量的保证。

1、语文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利用几分钟作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时间,各班每周以经典诵读课为载体,做好诵读工作。2)校本、地方等活动课。各年级各班级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校本、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学科整合。音乐学科与诗文诵读的整合。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研究课:音乐中的古诗词。美术学科与诗文诵读的结合。给经典诗文配画,应成为美术教学中探索学科整合的一条途径。研究课:诗配画。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等亦可探索与诗文诵读的相关整合。

上一篇:财政风险防控措施范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