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2-22 04:43:27

经典作文素材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一阵紧急的报警声,打破了沉寂的巴黎城市上空。没一会儿,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前面,便拉起了长长的红色警戒线,几名身着警服的法国警察站立门口,严阵以待。博物馆内气氛严肃,空气沉闷。原来,该博物馆内一本价值高达800万欧元(约合1100万美元)的素描簿被盗。这本素描簿的创作者就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巴勃罗・毕加索。面对此事,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奇竟极为幽默地说:“巴勃罗・毕加索艺术是属于我们共同的遗产。‘借’走这一素描本的,一定是毕加索先生的艺术崇拜者。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相信,不久后他一定会物归原主的。”

多项解读

1.平和之美。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事,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

2.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人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的。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面对“毕加索的素描簿被盗”,总统为了饶恕“个别人”而选择了宽容。

3.说话的艺术。幽默风趣的话语,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

4.信任与尊重。批评造成隔阂与叛逆,指责引起愤怒与怨恨。信任是相信并敢于托付,尊重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两个党魁和一枚鸡蛋

英国民族党主席尼克・格里芬在其当选欧洲议员的记者会上遭反纳粹人士抗议,并被投掷鸡蛋和酒瓶,其中一枚鸡蛋还正好砸在他脸上,蛋液四溅,让格里芬相当狼狈。恼羞成怒的格里芬,未顾及清理身上的蛋液就赶到广播公司演播室,当着听众大骂“这些人都是恶棍”,批判这是英国民主史上极其悲哀的一天,是一起“有组织的袭击”。而英国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来到英格兰西南部的某学院举行竞选拉票活动,在准备离开时,一位身穿灰色套头衫的学生突然走近,将一枚鸡蛋砸在他的肩膀上。白里掺黄的蛋液粘在衣服上,卡梅伦压根儿没理会,继续朝前走。当有人提及此事,他很大方地开玩笑说:“这是竞选第一‘蛋’。我一不小心,就在大选中赢得了‘蛋袭’事件的头筹。”

多项解读

1.淡定。卡梅伦与格里芬同样遭遇尴尬,但他们一个选择包容与淡定,一个选择指责与恼怒。卡梅伦遭遇的这枚鸡蛋仅仅弄脏了他的T恤,却凸显了他高贵的气质;而格里芬遭遇的这枚鸡蛋,不仅脏了他的西服,还搞臭了他的形象。

2.心态。一场突发的事件,到底将其演变成坏事还是好事,不仅取决于事情本身,还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有了好的心态,哪怕是遭遇到一枚闯了祸的鸡蛋,也可以将其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道具。好的心态展示出遇事中的沉稳,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

3.幽默的力量。幽默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的是一个人个性的真实和应变的能力,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机智以及不妥协的态度。像格里芬这样的消极抵制和粗暴反抗都是不明智的。

4.考验。美丽的田野中也有荆棘丛生,无际的草地也有泥泞沼泽,晴空万里的天空也会乌云密布。生活纵是美妙,但也会有许多绊脚石。考验无处不在,你能否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呢?

利用视觉误差巧创收

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最初开了一家卖鸡蛋的小杂货店,但身高体壮的摩根卖鸡蛋远不及身材瘦小的妻子。摩根觉得很奇怪,后来他终于弄明白了原委。原来当他用手掌托着蛋时,由于手掌太大,人们眼睛的视觉误差会觉得蛋变小了,而他的太太用纤细的小手拾蛋给顾客时,鸡蛋被纤细的小手一衬托,居然显得大些。于是,摩根把蛋放在一个浅而小的拖盘里,这样人们对比看来,就会觉得蛋很大,因此蛋的销售情况果然好转。摩根并不因此满足。他认为眼睛的视觉误差既然能影响销售,那么经营的学问就更大了,进而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经营学、管理学等进行研究和探讨,终于创建了美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之一的摩根财团。

多项解读

1.思考致富。如果你想变富,你需要“思考”,独立思考而不是盲从他人。成功总是垂青那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人。摩根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思考与分析,得益于他的研究与探讨。

2.细节不细。手掌的差别不大,却成就了摩根财团。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用心去发现你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吧,也许下一个摩根就是你。

石油巨子保罗・盖蒂难忘的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发生在盖蒂年轻的时候,他在俄克拉何马州买了一块自认为相当不错的地皮,根据他的经验,下面会有相当丰富的石油。他请来一位地质学家,专家考察后在报告中肯定地说:“这块地根本产不出一滴油,最好将其卖掉。”盖蒂信了专家的话,把地皮卖掉了。然而没过多久,那块地上竟打出了高产油井,事实证明那是个石油高产区。

第二个让盖蒂痛心的错误发生在1931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盖蒂认为美国的经济基础是好的,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恢复,股票价格会大幅上涨。于是,他买下了墨西哥石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随后几天,股市出现了一些下跌,盖蒂自信下跌已经接近最低点,然而盖蒂的同事们已经被大萧条弄怕了,他们竭力劝说盖蒂将手中的股票抛售出去。大伙的一致意见使盖蒂动摇了,最终抛出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事实最终证明,盖蒂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事后,盖蒂不无后悔地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失去了自信,你也就失去了一切。”

第三个错误是在1932年。那时盖蒂意识到中东原油的巨大潜力,于是派出谈判代表到巴格达,同伊拉克政府反复交涉后,他们打算买下一块很有前景的地皮的开采特许权,价格只有几十万美元。就在此时,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忽然波动,于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时候在中东进行投资是不明智的。盖蒂再一次被大家的意见所左右,了自己原来的判断,命令在巴格达的手下终止谈判。十多年以后,当盖蒂决定再次进军中东的时候,情况却大不一样了,为了得到以前那块地皮的开采特许权,他多付出了一千多万美元的代价。

多项解读

1.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很多时候,失败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自信心不足。盖蒂他所犯的三个错误都是因为他缺乏自信。

2.对权威不迷信,不盲从。大多数人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以及别人的“好言相劝”,他们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盖蒂信了专家的话,卖掉了石油高产区的地皮;听信了大伙的一致意见,抛出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股票;被大家的意见所左右,了自己原来的判断。

最伟大的推销员

布鲁金斯学会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对此,他是这么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如今的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我这儿现在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布什总统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多项解读

1.自信的价值。乔治・赫伯特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才让我们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所以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当一个人有了自信之后,他已经有一只脚踏在成功路上了。

2.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乔治・赫伯特的成功绝非偶然,为何他给小布什总统推销的是一把斧头,而非别的其他东西,那是因为他曾经参观小布什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他推断小布什总统需要一把斧头,他还了解对方的体质,所以给小布什提供的是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因为有备而来,所以成功非他莫属。

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同是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

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多项解读

1.思考的力量。“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凡有疑,则精思之,思精而后进,方能有益。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考是一种习惯,一种品质,一种力量。

2.好课的标准。有人认为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都会了,没有疑问了,这节课就算很圆满。其实这不是一节好课的评判标准,课堂不应是问题的“终点站”,好的课堂应是问题的“生长点”,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到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典作品 经典阅读 语文综合能力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在新形势下的中考命题改革趋势中,考查内容更侧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写作是最高形式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素材写呢?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技巧写成初中生级别的优秀作文呢?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取得师生双丰收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老生重谈的一个关键——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积累广阔的写作题材的平台、引导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让他们有的写,愿意写,写得好。

经过了探索和实践,调查和分析,对如何“立足经典阅读,促作文教学双丰收”进行了积极不懈的探索,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实施的具体策略如下:

一、开展经典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有的放矢

针对学生进行表格调查、分析:

笔者通过“经典文学阅读”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走近经典文学,立足经典文学,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兴趣,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促作文教学双丰收的突破口之一。

二、多方寻求提高阅读经典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在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例如讲授《智取生辰纲》时,学生了解杨志极力保护和押送生辰纲,但最后还是被吴用等人智取了情节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去押送生辰纲?”“他被劫后又如何?”“吴用等英雄好汉劫去生辰纲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对杨志这些英雄好汉的命运的关切,学生掀起阅读《水浒》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引出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名人传》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名人》,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这样就引发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出师表》时,开展《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热情。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运用些经典阅读中积蓄的素材和技巧。我把一些写得好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往往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内心的渴望特别得到了满足和张扬,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整个学生的阅读热情。

三、多角度勤推阅读经典的方法,引导学生吸取经典作品的精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以课文为根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方法1品味经典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如在讲授冰心《荷叶母亲》时我特别对“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等语言进行品味,并链接名著《繁星.春水》进行阅读,从而培养欣赏清新典雅、优美而富有诗意语言的能力。

方法2领悟经典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各民族优秀美德,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送东阳马生序》中刻苦勤奋的宋濂,《我的信念》中不惧困难、执著追求的居里夫人,他们的身上的优秀美德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

方法3感受经典作品的情感价值。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老王》对人性善良的热情赞扬;《背影》《我的母亲》对父爱和母爱的歌颂,《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

方法4抓住经典作品的契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一部分归功于高超写作技巧的运用,抓住阅读经典、写作技巧间的契机,及时点拨,事半功倍。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中巧用“攥”“伸”“缩”“揣”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胡屠夫唯利是图,嫌贫攀富的性格特点。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学习运用生动的景物描写或一系列的描法来表现人物,使文章生动形象,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效果。

我把这些赏析阅读的体验和方法交给学生,他们在阅读吸取经典精华时就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阅读写作效果明显提升,这样就有了“课内开花,课外结果”的实效了。

探索实验一年多,“立足经典阅读,促作文教学双丰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思想面貌和谈吐变得礼貌儒雅;学生的经典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语文资源,语文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显著。一年多下来,学生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有厚厚两三本。作文中会引用中外经典诗句、名言警句或富有哲理的话。学会了经典著作中驾驭文字的技巧并能学以致用,作品不再是平平淡淡没有文采。运用此法的教师不但在教学成绩上取得一定成效,并且笔者的撰写的论文《分阶段巧妙激趣,促语文教学双赢》《倡导个性,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分别获长安镇、东莞市论文评比一、三等奖。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要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经典来”。立足经典阅读,吸取经典精华,授之于渔,语文作文教学自是水到渠成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2]江苏教育研究:《经典书籍与中小学作文教学》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如何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寻找一种较好的方式,是笔者一直思考实践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些提法的核心便是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就是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在经典范文和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中去总结归纳类文的写作方法;在模仿实践中去练笔提高;在不断练习中熟练方法,能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做到学生写作言之有物,教师指导言之有据。

一、重温经典语段,感受语言魅力

开展经典作品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 “捷径”。在作文教学中,纯净凝练而经典的语言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在写作前积累好的语言素材,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例如,在一节关于“写作中的动作描写”作文课中,我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下搜集经典作品中的动作描写。在课堂上,选取了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岗武松打虎》片段、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鲁迅《少年闰土》中闰土捕鸟片段以及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葛朗台扑抓金子等4个经典片段作为教学起点,学生充分讨论分析文段里作者所使用的动词,从中感受古今中外大师在使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魅力的妙处,以及大师运用动词进行描摹的方法。为下面运用动词进行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又如,在评讲写景文章的写作时,也是联系经典语言片段,如朱自清的《春》、林斤澜的《春风》和杨德祥的《夏天的旋律》,来体会写景的手法,观察的角度等问题,为之后学生的细致观察、动笔独立描写景物奠定基础。

二、选取同龄习作,精选教学素材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的角度等的相似性,同龄学生间对生活的感受、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呈现相似性。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们的作文呈现的语言、思想、情感等语言片段,往往在同龄人间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当然,在学生的理解有时候仍比较随意、零散的时候,教师也要适时的“导”。

教师事先选择好同班或同龄人的习作进行分组讨论,并习得方法。选择同龄人的习作拉近学生与文学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也会”、“我也行”、“我也能”写好同类文章。因为,同龄人的文章没有经典作品的时空隔阂,更易于让他们放开手脚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谈适时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的提升,最终使作文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学生把作文写作看作是一件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与“会学”的境地,快速掌握写作方法。

例如,在进行《写作中的动作描写》和《写景文中的细节打造》两个专题时,都分别选择了同班级写作能力较强、习作值得学习模仿的两位同学的文章作为典型例子,要么是动词使用得生动具体形象;要么是写景特点明晰,便于学生总结方法,为后面模仿运用打下基础。

三、模仿同类作品,生成融会贯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作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更要逐步培养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灵活的运用相关素材和方法。

在前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经典美文和同龄人的范文直观了解到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领悟到许多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在这些范文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模仿活动中逐渐消化吸收,并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布局谋篇,从而逐步产生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这也是具有创造性的萌芽写作。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鼓励学生模仿经典文学作品里的遣辞造句,模仿课文的章法,模仿课文里的表现手法等。与此同时,要逐步学会在运用创新过程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通过大量相关而又不相似的文章训练,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写作知识逐渐转化为写作能力,在逐步的“袭古”中去“弥新”,“沿浊”中去“更新”。例如在上《动作描写在写作中的运用》后,学生经过了课前的积累,寻觅,习得了经典素材,对比同类文章学习了方法,模仿相关文字调动素材并运用,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布置相关的作文题进行训练,包括《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课间十分钟》《一节自习课》《挤车》等。而在另一次关于《写景文中的细节打造》的作文课中,也同样进行了诸如《武汉的夏》《雪》《游》《美丽的东湖》等训练,几番训练下来,学生在一次次的摸索实践过程中,对于相关内容的写作素材掌握的范围更广,方法更加熟练,可以说这种实践是“始于模仿,终于创新”,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让每位学生的作文都言之有物,就必须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解之有据,相信通过模仿写作不断实践运用,通过典型文章练习巩固,多管齐下,加强对作文教学的投入,将来定能收获累累硕果。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2009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躲猫猫”

200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国推迟中欧峰会

2009年高考作文最新分类素材详解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1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2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类

2009年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预测10篇

2009年高考复习:语文作文排比句讲解及精彩语段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写作素材 语文课本

一.品味名篇语言,生动学生的写作表达

人物的经典,含义的深刻隽永,必须依靠文字表达的生动形象。因此,我们在课本经典作品的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对语言字词的品味,启发他们研究作者为什么这样运用,怎样运用。在他们品味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进行生动深刻的语句积累,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文字敏感力,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推敲字词。

如学生一篇关于“高三心情”的作文片段:“旷野里是猎猎作响的大风,穿透耳膜,把胸膛撞击得生疼。很多时候我都是迷茫的。回过头看看那些善良而纯白的少年,他们可以随意扬起无数个色彩绚烂的旅程,可以日日夜夜纵情歌唱从不缅怀过去,只是在回忆时,甜蜜得轻轻皱起眉头。那是我无法临摹的时光……”笔者在评讲作文时分析道:“撞”字是一种沉痛的感觉。旷野的空旷使大风显得异常突兀,像一块石头呼呼地在耳边盘旋,周围的世界除了风还是风,一个人站在那里,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瞬间被撞得措手不及。“扬”字是很随意的动作,扬起旅程像随手撒花般简单且毫不在乎,那些少年青春、年少、心境浅薄,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涉足每一个灿烂的旅程,毫不吝啬于展示他们的阳光与活力,即使风雨兼程也会日夜歌唱。笔者在分析的时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还不时地点头。当笔者分析“临摹”一词的好处时,”本用于字帖之类,但临摹时光就像把以前的那种快乐拿回手边,勾勒出它们的轮廓,重温回忆”。

二.广泛阅读经典,储备丰富的写作素材

纵观每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一篇文采斐然、大量引用的文章不一定是满分作文,但是高分作文多数是素材丰富、阅见广泛的。当然,满分作文是灵动的,是创新,是不拘一格,是彰显时代精神的。但是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培养创作,出不了满分是正常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绝大部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有话可写,写出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思想。

教材选取的篇章都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着母题作用。我们为何不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渔父、项羽、刘邦; 古典诗词的意象,岁寒三友、大雁、古井;散文骈体的经典名句等等,语文教材涉及的诗词曲赋还支撑不了区区800字的考场作文吗?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教材,熟读课本,平时多背一些诗词、精美的文言散文,遇到名言警句要随时摘抄,从中汲取营养,做到为我所用。

三.挖掘经典精神,唤醒学生的情感因子

现在,高三学生沉浸题海,不是缺少关注生活的心,而是没有时间。繁重的学业使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少,写作中引用材料越来越生硬,缺少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字里行间表现了真情的枯竭。

其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哲学境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的爱情执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以有所为”的坚忍深沉,这些作品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时代精神和浓浓深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教材,不断琢磨体悟,从而积淀写作的情感,滋生抒发的情思。

再如,学习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让学生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体会独特的意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让学生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从而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我们在对作品情意获得了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各种艺术手法,就容易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运用借鉴,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意。

作文的教学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我们的课文相联系的。苏轼云“读书万卷始通神”,阅读是提高写作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教科书选编的经典作品,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典范。我们应该抓住课堂,细心学好经典之作,有计划有目标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日积月累,基础厚实知识丰富了,学生畏惧的心理也就没有了,那么我们高考作文的“春天还会远吗”?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6篇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写作,坚持养成一种阅读写作的习惯,增强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有实质性地改善,学生才会积极潜心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据此,我结合自身的作文教学经历,浅谈三点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学生要写好一篇文章,需要大量的文学知识和材料的积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说,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熟知大量的经典作品,了解其思想、技巧和精美的语言,方能胸有成竹,厚积薄发。那么如何让学生有“米”?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至关重要。

哪些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呢?不少学生会忽视我们的语文课本。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应该是经典的作品,因为它们经过了时间的洗涤和名家的揣摩。例如,在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我谈到诗人将月夜的美景与生命的理性思考以及人世愁情的完美融合,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难怪闻一多先生说这首诗是“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由此学生感悟到经典的魅力,产生读课本的兴趣。

与此同时,我在班级的相应角落放置图书专柜,这些专柜的书籍来自于学生自己收藏的文学作品,当然学生收藏的书籍并非都是经典的,因此我经常推荐给学生一些作品。例如,学生对散文写作很困惑,我就建议学生读刘墉、林清玄和龙应台等大家的散文集;并且提倡学生多贡献好的书籍,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在这种融洽的读书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爱读书,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另外要发挥晨读的效应。晨读是读书的重要时刻,不仅读记课内的作品,也可诵读课外的经典作品,甚至还可以读自己摘录的优美文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读经典的魅力,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写作语言也会受其影响,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关注自我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出现“假大空”现象,这里除了学生储备素材贫乏因素外,主要是我们学生不懂写作的目的。“诗言志,歌咏情”,换个角度说,就是我们的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是真情实感,是“缘情而发”的,不是无病。因而,自我情感的感悟以及自身生活的挖掘,理应成为写作的源泉,也是充满活力取之不尽的来源。

对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用心记一记自己身边的事情,想想令自己记忆深刻的原因。有一次,我布置一篇作文――《心动的时刻》,有位同学写了自己的母亲,他写道:“那日清晨醒来,我发现了厨房里母亲的身影,轻轻地做着早餐,动作熟练,眨眼的工夫,一碗热腾腾的早饭已经摆放在餐桌上了。当看到这一幕,一阵酸楚涌上心头,原来我是这么不懂事,经常责怪母亲早晨起得太早,影响自己休息。”这位学生注重对平时生活的观察,用心体会,所以文章自然感情深挚,能打动人;正如我们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

三、改进批改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老师认真批改每篇作文,可学生很少注意批阅的内容,大部分只看分数。究其原因,那是老师修改的,换句话说,老师要求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学生有时望尘莫及,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改的再细致,不一定就能很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要看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主动愿意修改的程度。

与此这样,不如给学生一片改正的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老师只作大方向的指导。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演”,老师充当“导演”。

在作文批改时,我首先向学生讲授一些评价佳作的标准,然后同座位或者前后学生之间按照要求交换修改作文,同时我提议学生在文章里至少找一个优点,找缺点时要抓住最突出的一到两点即可。每次修改最认真最恰当的给予奖励,一般取五名学生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修改是自己的事,而且要真心帮助别人合理改进。遇到学生们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修改的文章,师生共同探讨,便于学生把握主体方向。下次再修改时,我提出让同座位学生查看上次指出的不足,有没有得到改正或完善,如果有的学生作文得到改善,那么就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在无形的鞭策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真对待自己的写作,不会只看分数。当然并非所有的作文都是学生这样做,有的比较难改的可以采取师生合作或教师有针对性修改的方法。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项高度复杂并且综合的认知创作过程,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同时,生活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要善于挖掘这一宝藏,写作才会幻发生命力。另外,学生的写作是自己分内的事,理当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提升自我水平。唯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渐入佳境。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7篇

一、 对话外在环境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习作教学应该和生活有效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对话自己的生活环境。虽然,小学生年龄小,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环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且通过喜、怒、哀、乐表达出他们自己独特的爱憎情感。带学生去对话自家的庭院,对话自己的卧室,对话路边的小草,对话校园的墙壁……学生通过与环境对话,为自己的习作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

例如,一个清晨,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窗外,飘着薄薄的雾,我问学生,窗外弥漫着雾气,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眼中的雾吗?学生纷纷举手表达……随后,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融进雾中,去感受一下晨雾给校园带来的湿润和朦胧之美……这样一来,学生日记本上便多了《晨雾》的文字。因此,笔者以为,学生生活的环境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作文?可能是学生并不留心,教师就需要在学生作文与环境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的作文因环境的精彩而精彩起来。

二、对话教材人物

读写结合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一般情况下,可能教师缘于教材中已经将习作单列,所以,很多的时候,阅读是阅读,习作归习作。这样一来,就将阅读与习作人为地割裂开了。其实,笔者以为,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建立起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和对文中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特情感。如果在此刻,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训练对话文本的主人公,这样一来,不光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让学生升华与延续对文本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学生深切感悟到了海伦凯勒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与人物产生情感的沟通,我指导学生完成小作文:“海伦,我想对你说……”,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作文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且联系自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 对话经典作品

唐诗宋词是我们经典文化的精髓。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很重视,引导学生在唐诗宋词中徜徉。并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使得学生与这些经典之间架起桥梁,让经典文化在学生心田里平稳着陆,如:赛诗会、诗配画,诗歌剧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品味诗歌的内涵中,积累了量。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怀,在诗歌的字词句中感悟诗歌的本真和诗人的心灵,教师还须要在学生的习作与诗歌之间建立起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对话诗人,改写古诗,运用诗意的笔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的交流。或者,可以引导学生将熟悉的经典诗文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整理,并且优化组合,在自己的作文中巧妙运用。这样一来,学生在古诗“量”的积淀的基础上,真正将经典诗文融进自己习作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他们文章的语言也会因经典诗文巧妙的运用,显得有更文采,更有魅力。

四、对话亲朋好友

可能是教师的误导,现在很多学生作文中,所表达的并不完全是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对问题一针见血,成人化的语言表达充斥着整篇习作。缺少了真实的事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与身边的人缺乏交流,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师当务之急,是要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与同学伙伴、甚至教师交流对话的场景,这样的交流不设置任何的屏障,纯真而善良的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对话氛围中,表达的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思想,分享自己的收获……

一位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习作5”,要求学生写身边小能人,班上有一位女孩子书法特别好,大家都称她为“小书法家”。为了让其他学生对她有个了解,指导学生设计了一些问题,以便于了解这位学生平时是怎样坚持练习书法的,以及在练习书法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学生通过与“小书法家”进行了有效的对话交流,会了解到了“小书法家”在练习书法过程中的付出与感受,感受到了她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付诸笔端后,学生文思如泉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8篇

我校语文教研组主要通过开展“浸润式”大语文课堂活动来落实课题科研工作。“大语文课堂活动”主要有以下几大系列:“回味经典,馨香文化”读书活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朗诵大会,“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辩论赛,“书经典,写好字”书法比赛和书法等级考试,“浸润促思维,妙笔书人生”作文教学。几年来,在语文教研组的承办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文化周、朗诵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书法展等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

那么,在浸润式教学课题研究活动的推动下,我校追求语文高分和提高语文素质相结合的具体做法都有哪些呢?

我们明确了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思路。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和汲取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引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了解世界多元文明的基础上,感情中华文明魅力;注重考查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在此,笔者仅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高考作文的要求可以概括为:有内容、比较通顺、符合规范的文章。因此写作教学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模仿和反复写作训练。

加强“浸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储备,避免作文内容空洞、格调不高的现象。大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觉。可模仿不同风格、不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我们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和文章也应该是不同的。所以,他们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来实现情感、认识和思想的表达。而我们要做的,即是提供给他们更多的素材,给他们以充分的“浸润”,以备他们自己选择和运用。

我们经常说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却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或者说不识美之为美,所以自然找不到好的素材,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倒不如将目光投向书本,从别人的写作中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别人作品的过程就是“浸润”学习的过程,“浸润”积累的过程,丰富情感的过程,增加智慧的过程,而看到的这些知识会慢慢的沉淀在脑海里面,等到用时再拿出来。

好的素材通过浸润阅读学习可以得到,但一篇好的作文绝不只是简单的素材的堆积。所以一篇好作文,素材只是第一步。那么如何安排材料,组织材料,从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中提炼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思考等等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就需要我们常思多想,在阅读别人作品的时候,学会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思绪,也不妨将主角换成自己,那么面对和作者一样的情景,你又会何去何从作何感想呢?另外就是浸润阅读不同的作者作品,很多时候会发现他们对于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那么换做你,你又会作何感想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也是值得思考的方面。所以某种程度上,浸润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更多时候思考会延续到阅读以外很远很久。

例如: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考查取材于先秦散文《管子・轻重》,在选材上有所突破,强调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文本内容是《管子》中讲述国与国之间“经济战”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试卷在结构、题目数量、总体难度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巩固了高考改革的成果――强调文化与立意的结合,重视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思想性的体悟,引导考生进一步探究古代思想智慧的现实意义。

考生要有自己的认识,并能立足当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这一题目,既立足文本,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展开考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有利于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的偏向,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中思想元素的领悟,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认识、评价其思想价值,引导教学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凸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所以我们认为,作文尽管是课内的行为,但功夫还需要下在课外,老师课堂能讲授的只是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佳作赏析,这些对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这就好像一个剑客,不可能只凭一些简单的武功套路和招式就战无不胜,要想赢,必须要有内功心法才行。所以要想写好作文,必须从基本的浸润阅读开始抓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妙笔生花。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地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浸润”、“浸润”、再“浸润”。

总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浸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中,在语文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我校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大大提高;在各级各类朗诵、演讲、辩论、书法比赛多次获得殊荣;作文浸润式教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之拓宽、深化,最终达到学生作文有个性、有思想的目标。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积累;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常有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体验和尝试写作,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1]。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经典美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实践与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吴晗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2010,(4):93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63.

[3]陈立新.课本经典与中学作文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经典作文素材范文第10篇

于是我想,若能在高中作文中加入文学调料,不就可以打造出学生爱写、老师爱看的精美作文了吗?

我的“文学调料”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配方:文学思维+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表达技巧

原料来源:经典名著、散文佳作。

过程:把以上原料放在五味生活紫砂锅中,文火精心煲制。

特点:文学味道浓郁芬芳,精神营养丰富怡人。

这便是我针对高中生较为普遍的立意浅显、素材单调、语言平淡、形象苍白等写作问题,设计的读写训练的形象说法。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多是搜肠刮肚,少素材、少真情,缺少一颗活泼心;老师也常是扫描全篇,亮点难寻、共鸣难起,只好打一个保险分。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读写训练三步法,通过系统训练,给作文安一颗文学的“心”,让作文变成师生共享的乐事。

第一步:品读经典,含英咀华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之作,多不胜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理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探索的能力,我大胆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作为阅读材料。谁知调查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读《红楼梦》,原因是看不懂。中学阶段不读,以后读的机会更少(除非进入大学学习有关专业)。这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憾事,也是所有中学生的憾事。为此,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反复研读《红楼梦》,并参考大量红学资料,办了多期《红楼梦》专题讲座。此举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爱看电视剧《红楼梦》,更爱读《红楼梦》原著了;他们也能透过“满纸荒堂言”,解出“其中味”了。推而广之,学生学会了品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阿Q正传》等。

品读经典名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更拓展了知识面、生活面。就语文素质而言,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力。学生初品了正宗的文学味,为自己写有文学味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写作训练,以摘录和片段仿写为主,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初步感知文学魅力。如仿“王熙凤出场”写一段话,仿“宝玉摔玉”写一个人,仿“怡红夜宴”写一个场景,仿“黛玉之死”写“祥林嫂之死”等。以经典作品作参照的仿写,我虽从不敢奢求学生习作的神似,但略具形似,已让我窃喜不已——学生的作文有了淡淡的文学味了。

第二步:品读散文,移花接木

精读、品读经典小说后,我又指导学生品读篇幅较短的现当代散文。如读巴老的《随感录》,感受他说真话的如金品质;读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感受他对生活的品悟;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透过道士塔、都江堰、天一阁的描写,感受到作者或失落、或赞美、或敬仰的深沉情怀;读贾平凹的散文,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世事、沧桑变化的情感态度。

我指导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式阅读、交流探究式阅读、诵读式阅读、浏览式阅读。了解美文佳作的体裁特征、选材立意、结构思路、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特点,为写千字美文作准备。这阶段我的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散文中汲取人文精华。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写与所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同主题、同结构、同语言风格但不同材料的文章。允许学生移花接木——把散文里最喜欢的句子,通过仿写,天衣无缝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以便让学生自己品尝文有亮句、句有亮词的成功感。我个人以为,这不能说是机械模仿。学书法不也要先临帖吗?

这样,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品读散文佳作:有的喜欢壮阔雄浑的意境,有的喜欢小桥流水的细腻,有的喜欢高远的立意,有的喜欢雅致的情怀;有的喜欢意蕴深厚的句子,有的喜欢生动形象的句子,有的喜欢气势磅礴的句子……两节语文课,阅读(30分钟)与写作(60分钟)兼有之,可谓高效,这也可以说是小有创新吧。

经过师生的合作与实践,师生都积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从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感情更真挚,结构更严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技巧运用得更好。学生终于可以手捧“亮点”闪烁的作文,品尝自己“大作”中的渐浓的文学味了。

第三步:品读生活,拈花一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随着读写计划的实施,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多,感悟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深刻,生活与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写作素材库越来越充实,写作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他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无不自出心裁,得心应手。

这时的读写训练,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品读生活,无论脚下的土地是平坦还是崎岖,只要我站在天地间,就应面对生活,拈花一笑;书写美文,无论是华丽辞章还是质朴文句,只要面对平铺的白纸,就应我手写我心,绝不掺假。

上一篇:人物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材料作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