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伤感日志范文

时间:2023-12-08 13:26:55

经典伤感日志

经典伤感日志篇1

师从名门医术精湛

江志雄先生与中医结缘甚早,行医至今已近四十年。1969年,十几岁的他就师从白眉派叶志森先生学习国术和跌打骨伤,其间,兼随其行医。1973年初,叶志森先生前往加拿大发展事业,江志雄先生遂于同年跟随“南山堂”著名中医师黄玉生先生深造中医内外全科,同时经常受患者的邀请在外出诊。勤奋好学的他,被黄玉生先生认为义子。身为义父兼师父的黄玉生先生将毕生所学悉数教授给了江志雄先生,使得他医术进步飞速,也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江志雄先生自行开设医馆,同时与自己的义父黄玉生先生一同驻诊在“南山堂”内替病人诊治。直到1991年9月,黄玉生先生光荣离休回乡,江志雄先生独自替病人诊治至今,现为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全科)中医师。

深谙医道的江志雄先生在其过去的行医生涯中为无数身患沉疴痼疾的患者带去了福音,他将中医的治疗方法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多种病症,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内外治疗”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

最能凸显江志雄先生妙手回春的事件要回首到1999年:有位胡小姐自幼体弱多病,八岁的时候,脑部血管破裂,血液从口鼻流出。西医检查发现她的脑部有气泡。脑部“中风”往往导致说话机能障碍,胡小姐的说话能力也同样有障碍。她的心一角常带有灼热感,西医就诊,发现有风湿性心瓣杂音,心律不正常,血液有倒流声。更为严重的是胡小姐双手双脚极为不对称,脊椎有三节僵化,不能直立,只能弯着腰一拐一拐地走路,左手低垂,不能举起。月经不正常,性征不发育,成年后仍像小孩子。三十多年来,经过不少中西医的治疗,都无良效。从1999年9月起,江志雄先生开始对胡小姐进行治疗,通过“内外治疗”,给她内服“通派散”和有关中药,外敷以剁碎生鸡仔肉和祖传药散调制成的药膏。经过半年的时间,胡小姐身体逐渐回复正常,而且能直立行走,语言流利,左手已经能够高举,萎缩的肌肉大部分复活。月经正常,性征发育良好,焕发出青春魅力。后来,胡小姐还读完中医大专班课程,掌握电脑技术,能坚持全天上班。凡是见过胡小姐昔日病状和今日形象的人,莫不惊叹为奇迹。

谈到江志雄先生的医术,国际中医中药总会秘书杨小姐感同身受。有一次,杨小姐不慎摔折了手臂,如果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法,打石膏,绑绷带,至少得休养三个月方能完全康复。可是,经过江志雄先生的治疗,杨小姐马上就能照常上班,十天后就可以动笔写字,康复后和受伤以前一样,没有丝毫不便。

江志雄先生不但能医人,亦能自医。由于一次外出旅行的意外车祸,江志雄先生不慎摔坏了脊椎,他没有去别的医馆就诊,而是按自己的治疗方法由徒弟医治,内服外敷,经过20多天的中医治疗便逐渐康复了。

防治“非典” 杏林春暖

作为国粹,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向来讲究德术并重。“从我入师门第一天起,我的恩师就告诫我医德是中医立身的根本。当医师,不图名利,只为造福世人,贡献社会。一路下来,我一直不断研制中药,就是希望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江志雄先生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更是这样做的。

2003年“非典”爆发,整个香港都陷入恐慌。看到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个个惶惶不可终日,江志雄先生除了劝慰他们不要恐慌外,更多的是以医者的身份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通过对“非典”各种症状的研究,结合自己以前研制的成果,配制成防炎解毒茶。防炎解毒茶采用纯中药精制,专门针对“非典”的各种症状,对“非典”有独特的防治作用。自2003年4月,江志雄先生在香港深水、沙田和元朗等多个地区免费给市民赠药。为协助民众抗战“非典”,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除了协助防治“非典”,江志雄先生还经常免费赠药赠诊。例如,2003年6月22日,江志雄先生出席在深水石硖尾社区会堂举行的“绕梁曲韵献同心”粤曲欣赏会,并在当日免费派送防炎解毒茶包给入场坊众,使居民在欣赏粤曲之余,亦能防炎;2004年8月8日元朗白沙村妙善莲社举办的“慈善济宴”,江志雄先生当晚免费派发防炎解毒茶茶包给各位长者饮用;2004年10月8日,江志雄先生受邀出席梅覃美金女士(已故歌星梅艳芳小姐的母亲)举办的“慈善济宴”,又免费赠送防炎解毒茶茶包和南山堂仙翁油给每位出席的嘉宾。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

后 记

由于江志雄先生医术精湛,他多次受邀成为多个团体的医学顾问。1978年,江志雄先生被聘任为市政事务处一般小贩事务队职工会医事顾问;1998年被聘任为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医事顾问;2003年被聘任为深港中医校友会名誉顾问、香港中华经筋医学研究会医事顾问;2004年4月起被聘任为禾健康服务(义务)中医顾问;2005年获香港惩教人员总工会委任为中医顾问等。

将医德看成和医术一样重要的江志雄先生更是热衷于社团服务。早在1980年,他就加入中国中医师联谊会成为永久会员;1996年,他同时加入港九中医师工会、香港中医师工会和国际中医中药总会成为永远会员,现为国际中医中药总会会长及中医师事务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他被委任为消防安全大使导师,现任圣约翰救伤队旺角支队会长。

澹泊名利的江志雄先生一直对中医充满信心,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自己研制的中药能造福世人。为此,1999年起,他就开始收徒弟。如今,看到三个弟子的医术日臻成熟,江志雄先生感到由衷地欣慰。

想想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和在“非典”、禽流感时期的神奇,笔者相信,江志雄先生的愿望一定不是梦!

【人物简介】

经典伤感日志篇2

关键词: 古典诗词;“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曲感伤旋律,它由萧瑟、凄切、衰败的秋景、秋物、秋色、秋声结合人自身境遇而感发,主要抒发的是人对自身悲剧的感慨和一种生命的悲哀。

对“悲秋”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学史时序出发研究“悲秋”的原型、历史接续及影响;有的学者研究“悲秋”的言叙方式;更多的学者则从“情景关系”角度来研究“悲秋”。在这里笔者则试图通过一系列“悲秋”意象来探究“悲秋”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审美范畴,《周易·系词》提出“立象以尽意”原则,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则包括景、物、色、声等方面。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古典诗学的基本范畴。[2]“悲秋”意象是多种多样的,与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之物是分不开的,在诗词中多呈现为意象群。“悲秋”意象, 主要可分为秋景秋色、秋物秋声和秋日天象三大类。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风落叶、秋雨和霜露等三种意象

1. 秋风落叶

瑟瑟秋风是身感耳闻的悲凉之气;枯槁飘零的落叶是可以目见的,易引起人的感伤情绪,产生生命易逝的悲哀。先秦时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与人之哀伤有了一定程度的关系,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了诗人的哀伤。[3]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句,此一声“悲哉”开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主题的先河。贾岛《忆江上吴楚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颇富动感,气象雄浑,渭水西风陪衬居者怀念行者的心情,将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风落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说这两句诗是“置之盛唐不可复别”。[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动人的情思,也最易扣响情感的门环。李商隐作《夜雨寄北》时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内,巴山秋夜,夜雨潇潇,激发了作者缠绵的相思之情并以诗代书。柳永《八声甘州》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凄清的动态美,物态总是与心灵相遇相契才产生诗意,“暮雨洒江天”告诉我们诗人的心灵是流动的,雨水仿佛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洒湿了江天,也洒湿了羁旅漂泊者的心灵,雨水洒洗,秋天越发清冷凄凉,客思越发浓烈。

3.露和霜

霜露属冷色调,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身感至心。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以蝉的艰难处境“露重” 以及“风多”喻己之冤屈难伸,感慨仕途的艰难并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描写使人满目萧瑟,更觉风霜渐渐凄冷,但气象雄浑,悲壮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慨苍凉,一股思乡之情演绎成了漂泊游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二)秋物秋声,主要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1. 动物:主要包括(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和寒鸦悲啼等三种意象

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现象,南飞即“还乡”,易引起人的思乡情怀。孤雁南飞哀鸣,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独感伤悲凉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边地的秋夜中偶尔的雁鸣给人的心理触动。战事频繁,边地交通早已中断,路上已没行人,边塞秋夜笼罩着沉郁死寂的气氛,大雁不仅没有给边地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冷落与悲凉,路断人行是目之所见,戌鼓雁声是耳之所闻,诗人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绘,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边地秋景图。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现了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漂泊无依的艰涩。[5]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小舟在浓云低垂下空阔的江面上漂泊,西风中传来失群大雁的哀鸣,这孤雁漂泊的愁思长长,谁问谁怜?孤雁的声声悲鸣叫人心碎。

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闹的生命十分短暂。秋蝉残鸣既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凄切的感触,也预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即将结束。李商隐的《蝉》,以蝉自喻,抒发自己的清高、清贫和不得志,咏叹出了诗人在动荡的晚唐时代,个人遭遇的坎坷不平。[6]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让清秋的寒蝉残鸣声营造了一种离别时浓厚的感伤氛围。

乌鸦又叫寒鸦,这和秋的凄冷有关。鸦凄切的叫声和秋天中人的感伤又相关,寒鸦栖息于树,几声悲啼,易于引起孤独漂泊者的愁思,引发多种感触,故鸦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凉。张继《枫桥夜泊》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乌啼”是秋声的象征,见其栖巢不稳,打破夜的宁静,引发愁思,正以映衬满怀旅愁的不眠之客,创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为这幅黄昏萧条的孤旅图更添了几声悲啼。枯藤缠附于老树,黄昏时乌鸦归栖于老树之上,草木野鸟都有归宿,正以反衬游子之漂泊无归。

2. 植物:主要包括秋菊和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丽灿烂,亦可作为“悲秋”意象,当秋菊这种美丽与人物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不能与共时,便产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独悲哀。秋菊作为“悲秋”意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这在李清照诗词中表现得较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过较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感伤敏锐的心灵面对秋菊有忧愁,更有孤独冷清。忧愁如《醉花阴》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独冷清如《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正在盛开,可是容颜已经憔悴消损,“人比黄花瘦”,又怎有心思去将它采摘?

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芦、菰、荻等属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残败是显而易见的,使人产生生命的脆弱之感。江枫秋天变红,象征秋色,能引发愁思,渗透着生命将逝的意味。秋雨滴打着梧桐枯叶,目见耳闻,容易触动人的心灵,产生感伤之情。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经霜,与“渔火”相映而红,如炯炯的眸子,与愁人无言相对,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韦应物《夕次盱眙县》中“人归山郭暗,雁下芦州白”描写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看着白茫茫的芦花催生了怀乡之情,天大地大,何处是家?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一组意象“枫叶荻花”瑟瑟作响,营造了一种感伤的送别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词人听梧桐细雨,敏感破碎的心灵被滴打着,分不清是听觉还是心灵的感触。《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雨声菰叶交响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凉之情,诗人从风雨菰叶声中感受得特别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牵牛织女星)两种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作为一个综合型意象频频出现。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会把思乡怀人等种种情感寄予明月,明月发挥着情感传递功能,秋月作为意象,更蕴含着浓郁的“悲秋”气息。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触动着诗人的心,勾起满腹思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渗透着淡淡的悲哀。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残月一钩,勾起心中千丝万缕的去国怀乡之愁和无限的亡国之恨。

牵牛织女星作为“悲秋”意象,用来表现情侣之间远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别有所寄托。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银河以望牵牛,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相思。诗中将织女星拟人化,言因终日相思不能织布,泪落如雨。[7]杜牧《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牵牛织女星”触动了遭弃宫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盘绕全在这举目仰望之中。联系作者人生的穷愁潦倒,何尝不蕴含着政治上不得志的愁闷呢?

综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寒鸦悲啼、秋菊、芦菰荻枫、梧桐(雨)、秋月、牵牛织女星等。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对比强化、和谐浸染、视听动静结合,就形成了“意象纷呈,触类多通”。[8]如吕岩《梧桐影》:“明月斜,秋风冷,古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全词四句,由明月、秋风、梧桐等组成意象群,画面丰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更有利于创造诗词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怀与“悲秋”意象的契合点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中国文论讲究诗歌的本质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说和言志说,即外感于物,言动于心。情与物遇,目击道存,精神与物态的契合,有时是“一见钟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诗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简直就是状物。[9]如欧阳修《秋声赋》中“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秋中有情的感伤,情中有秋的落寞。

诗人之怨愤与愁绪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穷途失意。诗人抟结秋日景观,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穷、愁。哀怨之心甚炽,胸中全是秋意,则已无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发而为诗,则无往而不含秋意。秋本无情无志,更没有感伤,不过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国文人的心境罢了,情与景的交融方见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

[2]赵永纪.诗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3.

[3][10]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2;106.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九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13-1714.

[5]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77.

[6]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214-215.

[7]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三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05.

[8]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5.

经典伤感日志篇3

一、看题目,抓题眼

诗歌题目包含明示和暗示信息,起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诗歌类型、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概括内容、点明主旨。例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浏览题目不难发现“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仔细分析题目,我们不难了解古诗词大致的思想内容。读刘禹锡《望洞庭》,可以读到“远望中的洞庭湖”;读贾岛《题李凝幽居》可以知道幽僻的居所特点;读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可以了解作者送别情怀;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可以明白作者感受春雨的欢喜;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出使边塞;读刘孝绰《咏素蝶诗》,一个“咏”字告诉我们诗词托物言志的特点。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关注的暗示信息。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些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有些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例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我们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可以解读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知名诗人,关注其遭遇、风格、朝代国势、朝政等;非知名诗人,考虑时代背景。贬官诗人,考虑报国思用、眷恋朝廷等情感;羁旅诗人,考虑漂泊之苦、思乡怀人等情感;亡国诗人,考虑亡国之痛、去国之思等情感;边塞诗人,考虑杀敌建功、慷慨激昂等情感;田园诗人,考虑归隐田园、闲适恬淡等情感。例如,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异乡的羁旅之客的愁思;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们又可以体会一位亡国之君的伤痛与无奈。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贺铸《清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个“愁”字让我读到无尽愁思;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个“爱”字凸显情感深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诗中,特定意象代表特定含意,寄托特定情感。古诗词常见意象寓意丰富,比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等等。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古诗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结尾方式多样:以景结句、以情结句、以理结句、以问结句。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含蓄蕴藉,诗人都喜欢在此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诗共同之处都是:卒章显志。

综上所述,我们阅读古诗词时,可以通过“七看”快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方法多样,综合运用,方为上策。我们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时一定要找准路径,关联分析。

经典伤感日志篇4

关键词: 陈亮 写景状物词 身世之悲 家国之哀

“诗庄词媚,其体原别”,从第一本词集《花间集》问世开始,词一直用来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娱宾遣兴、吟风弄月之类的题材。豪放词登上词坛,世人褒贬不一,此后评论家谈到辛弃疾、陈亮等人的词,多注目于他们的豪放风格。

陈华文在《论陈亮的文风与词风》中说,陈亮“归为辛派”,“豪放不羁、政论性强而闻名”,“直抒了自己抗金北伐的胸臆,加之与当时词家格格不入的词格,所以为历代所谓正统词派所歧视”。姜书阁也在《陈亮龙川词笺注序》中说:“亮自负‘经济之才’,岂能甘于缄默?故……亦复见之于曲词……直觉其爱国复仇精神贯注于逐篇逐句逐字中,不因时变,不以体易而深信其一生心心念者,舍国家外无他事也。”陈亮那纵谈天下之大略的豪放爱国词篇多为赠诗、和诗。面对金朝侵占了大宋的国土,大部分朝臣宁愿在半壁江山中欢娱,却不愿挥鞭北上,收复中原。陈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冷漠的人群中呐喊,望能把金人赶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所以在他的词中,他都在不遗余力地表达他的豪情壮志,形成其词的一个重要方面――硬语盘空的豪放词。张炎《词源》中《赋情》篇谓:“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宛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请可也。”不容置疑,陈亮的写景状物抒情之词自不同于他用来鼓舞人心的豪放词。徐轨在《词苑从读》中指出:“陈同父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其《水龙吟》词,乃复幽秀。”下面就其写景状物词加以探讨。

陈亮一生不得志,复国之报复、得朝廷赏识之愿望、受排挤后的失意,无一样能丢于脑后。乔力在《论姜夔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中说:“词在两宋,始终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旧日所谓‘应歌’‘应社’,除却考虑到客观方面的表层因素外,还实质上体现为‘娱人’(注重酬宾遣兴)和‘娱己’(旨在抒情感怀)的制作观念与目的、追求的差异。前者趋向规范化,后者着眼于创造性;而贯穿全进程的,则是词家自我主观意识的觉醒、成熟,以至强化。”陈同父的豪放词多为这里所说的“娱人”之词,而咏物写景词则为“娱己”之词,更多的不是振臂高呼,而是显示出无力改变现状,只得独自感受“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与悲哀。

就如清朝词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言:“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自毙惑也。”赋诗言志,是千百年来的传统,陈亮的抒情咏物词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言志的功能,寄托他的情怀。

近人吴梅的《词学通论》说:“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忠言: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曰:“‘香草美人’,《离骚》半多寄托,朝之暮雨,宋玉最善微言。识曲得直,是在逆志。因噎废食,宁复香音。”沈祥龙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受,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可见,寄托的可以是小的方面,即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感;也可以是大的方面.也就是家国兴亡之情。

在咏物词中,陈亮多用了“比”的手法寄托他的身世之感。如《最高楼・咏梅》: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研.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问、沉香亭上看;树不著、唐昌官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峨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在这里,词人把自己比作清高脱俗的梅花。全词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梅字,却又句句都不离梅。词的上阕写了梅花的与众不同。在春风刚刚吹向大地,万花还没有探出头的时候,梅花却已经传播芬芳,给春色增添一份光彩。这位春之使者不像凡俗的斗艳之花,争着向世人献媚,而是在幽静的人迹罕至的深院落里独放“清妍”。词人带着钦慕的心情,描绘了梅的外形:树枝如流苏带一样美丽,花蕊胜过曾在宫廷中倍受欢迎的辟寒钿,非“凡夫俗子”所能相比。就像屈原在《九章・涉江》中描写服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一样,用外在之形来衬托内在的美。在这里琼树被作为反衬形象运用,虽然华美,却不如高洁的梅花。

牡丹在唐宫中的沉香亭中供皇帝、贵妃欣赏,玉蕊种于唐昌宫中为仙人游赏,皆是花中之名贵,向来为世人所珍爱。词人在下片开头用了这两个典故,却不是用来赞美这两种名花的,而是借此来反衬所咏之梅。梅并不像世俗之花那样只是为了取悦于人,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铅华不御凌波处,峨眉淡扫至尊前”,所引用的两个典故,分别出自于曹植《洛神赋》中描写宓妃之飘逸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诗句和《杨太真外传》中虢国夫人素面朝天的故事,进一步从正面描述梅的脱俗之姿。通过上面对梅的描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词人对梅的超凡脱俗的喜爱。不料在词的最后,词人笔锋一转,情绪陡然低沉:“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颇有宋玉《悲士不遇赋》的忧郁情杯。宓妃可得贤王的眄睐、虢国夫人可得唐明皇的圣眷,而堪与她们媲美的梅却只能处在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里独享寂廖之苦,陈亮借以感叹自己虽然具有才华和满腔热情,却不为帝王赏识、录用,终将老于故乡。

《小重山》一词则是通过“兴”的手法,再借用典故来抒写词人求仕无门的悲伤。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己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黄昏之景起兴,李商隐在《乐游园》中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显出对黄昏的无限依恋,而在这里,诗人怀着满腹的忧伤站在楼台上,所以他眼中的黄昏也与他一样是充满凄凉的。自“黄昏月”以下作者用了不少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南朝诗人江淹的《拟休上人怨别》中写道:“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所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碧云风”似乎在说词人在怀念一位佳人,但从下片中的一系列典故,可以知道,词人是把政治上的知音比作佳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是以屈原自比。屈原进忠言而被楚王放逐,陈亮想见皇亲陈述复仇大志却一样不被赏识。“翠绡和泪暗偷封”,用的是唐朝官妓灼灼以翠绡和泪寄裴质以传情的典故,词人以灼灼自比,希望能为皇帝重用。“江南阔,无处觅征鸿”,用苏武鸿燕传书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绪。通过几个典故的组合,可以看出“往事已成空”,指当初上书,如石沉大海,寄托了他壮志未酬的悲哀之情。

还有如《好事近・咏梅》,通过梅来体现词人孤傲不群的性格。《宋史・儒林・陈亮传》中记载,陈亮“书既上,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亟渡江而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这里皇帝授官辞不就,而在词中却哀伤自己不为赏识,岂不是矛盾吗?上面分析过,他的性格有如李白。如果作为皇帝的弄臣而存在,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耻辱,他需要的是受重用以实现自已的报国理想。所以他在“娱己”词中显示了这种哀伤的情怀。

正如前面所引的姜书阁的评论,陈亮词中处处可见其爱国思想,即使在“娱己”词中也不能忘怀国家的破碎。只是情绪低沉,不像豪放词中表现出来的那么充满信心。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燕。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这首词上片渲染了一幅明媚的春景。百花争相斗艳,东风和谐轻软,春归大地,美好的春景足以使人流连忘返。词人却在这时叹出了幽怨之声:“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对这句子的评论甚多。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有能赏而不知者,有欲赏二而不得者,有似赏而不真者,人不如莺也,人不如燕也。”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云:“春光如许,游赏无方,但愁恨难消,不无触物生情。”都指出陈亮叹人们不能游赏芳菲世界为憾事,以芳菲世界为莺燕所占而惋惜,引得词人感慨万千。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说:“同甫《水龙吟》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言近指远,直有留守大呼渡河之意。”这样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词人由眼前美好的春景想到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涌起无限的恨意。

上片描绘了一幅诱人的春景,过片却写出了词人的落寞之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此词‘念远’二字是主,故目中一片春光,触我愁绪,都成泪眼。”黄蓼园《蓼园词选》云:“‘闹花深处层楼’,见不事事也;‘东风软’,即东风不竟之意也;‘迟日’、‘淡云’、‘轻寒轻暖’,一曝十寒之喻也;好‘世界’不求与贤共理,惟与小人游玩,如‘莺燕’也;‘念远’者,念中原也;‘一声归雁’谓边信至,乐者自乐,忧者自忧也。”姜叔阁认为:“此盖是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以寄托释词之法,过事穿凿,不免架空附会,实非作者本意也。”陈亮一生志于收复中原,在每一首词写成之后总是说:“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经济之怀”也即把金人驱逐出大宋国土的志向,词人正是运用飞雁传书的典故来寄托他的这一志向。“金钗斗草”以下写别离幽怨之情。别离已是人间一大恨事,而在别离之后再次回忆起别离时的情景,即“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更是令人伤心欲绝。抒情之中别有怀抱,这种伤心之情实际上与“念远”一样,都是感于大好河山沦于金人之手。

又如《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这里渲染了一幅似幻似真,让人心旷神怡、瑰丽的秋江月夜之景。明月缓步于无边的夜空中,江水在其映照下透出一丝丝“寒光”,不知何处传来渔人的鸣榔声、鱼龙的惊吓声、乌鹊的倦栖声;星斗静静地挂在垂杨的枝头;远处是一片宽阔的芦苇丛,伴着秋色笼罩江乡。“洛浦潇湘”是词人对这片缥缈的景物的感受,似梦游仙境,又似置身于洛水湘江之畔,给整首词涂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但“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一句,却使意境一下转入悲凉之态,染上家国之慨。露重风大,山河的倒影随月亮的转动而移位,境界大为开阔,结句落入深层的凄凉心绪中。姜书阁谓:“今古照凄凉。”“言月光长照,千古如斯,而今日溪堂之月关寒光微茫,不胜凄凉,此则情以人异,而不在于月也。此或同甫感慨世事,对中原沦陷而发欤?”“凄凉”不是月所能营造的感觉,而是人的感受,从古到今,明月虽然在实质上没什么区别,但人的感受却各不相同。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来概括泛湘江一路的美景;苏轼《渔家傲・七夕》中“明月多情来照户”中的明月又是多情的;而程垓词则以“月挂霜林寒欲醉”一句创造了一种将明未明、寒气袭人之境。陈亮在这里写月下“山河影转”暗喻了江山易主之意。当时宋王朝半壁江山沦落于金人之手,南宋小朝廷偏居一隅,不思恢复,作者在此情此景下使古今南北分裂的惨痛景象相通,引发了“今古照凄凉”的愤慨之情。

情感的抒发并不能完全很理智地区分种类,不同情感会于不知不觉中融合为一,共同构成词的情感支撑点。陈亮的不少词中既含有不受赏识的身世之悲,又有山河破裂的家国之哀。如《眼儿媚・春愁》:

“试灯天气又春来。难说是情怀。寂寥聊似,扬州何逊,不为江梅。扶头酒醒炉香,心绪未全灰。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

在天气欲暖还寒时节,陈亮之寂寥况味有如何逊在扬州的感受,但情况却又不同,何逊的寂寞是为思江梅,那陈亮为什么呢?为不受赏识、独享冷落之苦而伤心,虽然如此,他仍希望能改变这一状况,“心绪未全灰”。最让他发愁的还是这“黄昏前后,烟雨楼台”的景致,通过半壁江山独对这让人倍感凄凉的细雨,来显示作者忧国的哀痛;通过咏物写景之词来寄托词人的胸怀,使词产生言内意外、含蓄有味的效果,和豪放词硬语盘空、坦白真率的风格不同,更富吸引力。

叶适《水心集》卷二十九中说,陈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余所谓微言,多此类也”。虽然在《龙川词》中有许多词并不能实指托意,如《柳梢青》《浪淘沙》等,但营造了一个寂寞凄凉、幽愁的气氛,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他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哀。像《南乡子》写悲秋,正如姜书阁在注中分析的:“《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人谓宋玉悲秋,本次……常有张关之思,时形诸笔墨,《哀江南赋》即其最著者也。所谓‘庾信愁’者,指此。又庾信有《伤心赋》,亦曰‘悲哉,秋风摇落变衰’!其文虽悼其弱子,亦兼寓去国之悲。按此阙无题,以词意方,当是悲秋或作秋之作。”杜甫诗云:“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里除了看出其悲秋,也可以看出他的不得志之感。

两方面的寄托,使陈亮词境随情转、境随情移,造就了他词随情感陡变的特点。从上面分析其词寄托时可以看到,词境常常在突然之间转变,如《水龙吟》中由满目春色的欣悦之情忽然转为寂寞伤心的悲愁情怀;《最高楼・咏梅》从欣赏梅花的高洁转为不被赏识的悲伤,使读者随他的思绪驰骋,感受其词的动感。

参考文献:

经典伤感日志篇5

关键词: 《小城之春》;中国艺术电影;古典意蕴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2)03-043-03

1948年,由李天济任编剧,费穆导演的小成本电影《小城之春》开始公映。在上映之初,由于和那个时代主题的联系不太紧密,影片本身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小城之春》并未引起重视,直至80年代才得以重新发现,被誉为中国电影界不朽的经典。《小城之春》讲述了抗战胜利后一个南方小城里发生的一段情感纠葛: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大公子戴礼言娶了周玉纹,礼言生病多言,夫妻名存实亡,在这个死寂般的大院里,礼言好友章志忱的突然到来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周玉纹曾与章志忱青梅竹马、相知相恋,章与周的感情在一次生日宴会上爆发,并被礼言发现。礼言选择了自杀来成全他们,两人也后悔莫及。最终礼言被抢救过来,而章志忱则离开了这座小城,戴家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小城之春》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诞生的:费穆导演为了完成彩的梦想,他接下了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的剧本,拍摄时一切都以节约为宗旨,人物只有五位,在小城里也只有戴家一家人,场景只有戴家大院和古城墙,这与大片电影的大手笔、大制作相差甚远。《小城之春》虽然情节和场景都非常简单,但它特有的古典美和意境美,却让人回味无穷。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城之春》的古典意蕴

影片《小城之春》具有浓厚的古典意蕴,影片中的意象和意境颇耐人寻味。导演将笔墨着力于细小的动作、精微的细节处理上。比如,布置人物活动的环境,呈现给观众的是残情残草、残砖破园,与人物心灰情伤、凄凉麻木的情绪相互比照。在影片中,环境已经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了,它也成为了影片的一个角色,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影片中兰花和盆景被用来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古代女子多含蓄,如果看到心仪的对象,不便主动示爱,往往通过送一样自己喜爱的东西来表达心意。周玉纹在知道是自己初恋情人到访时,已为人妇的她在行为上存在诸多的顾虑,于是她让老黄给志忱送去一盆兰花,来表达自己对初恋情人的余情未了。兰花代表玉纹,虽然很香,但味道太重,过分热情,结果只能失败。戴绣送给章志忱的是盆景,盆景虽高雅,但它终归是盆中之物,空间狭小,所以也失败了。

电影中的古城墙也是一个非常明显而且具有深刻韵味的意象,电影开始第一个镜头就是从古城墙的墙体摇到沿城墙行走的女主人公玉纹的画面,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暗示了它与女主人公之间存在的某种微妙关系。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段古城墙不仅是玉纹每天买菜买药的必经之地,她和丈夫一家就居住在由这道墙围着的小城里。影片中有多次“城头戏”:全家人同游城墙一次;章志忱与戴秀上城墙一次;章志忱与周玉纹上城墙两次。每次的城头戏,对影片情节的发展都起着推动作用,而且这段城墙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第一,《小城之春》写的是抗日战争刚结束的1946年,残酷的战争留给小城的是一片荒草丛生、斑驳陆离的衰败景象,看不见任何复兴的生机,历史的创伤外化于物,内化于人心,奠定了本片的感情基调。第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当中有个精妙的比喻:“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1]这是对人生婚姻困顿与执著的概括。影片中的城墙也有着一种类似的矛盾二重性。城墙的现实功能是保护人们的安全,让城内居民在一个相对有所保障的域所里活动,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的认识格局与眼界,使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戴秀到城墙玩时曾对章志忱说:“沿着城墙走,就有走不完的路,往城外一看,你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章大哥,呆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尤其像我们那样的家里,真会把人给憋死的。”章志忱作为一个来自上海的新青年,他的出现给戴家人带来了外面的气息,他的西装革履与礼言的长袍大褂形成鲜明对比,他也打破了戴家人原有的生活方式,但最终随着志忱的离开,一切又恢复了原样,这表现出城墙所烘托出的是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深沉的苦闷”,人们的思想并未完全开化。

中国古典文学非常注重意境的创造,王昌龄曾提出过“三境”说,即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也曾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意境二字,探其本质也。”[2]可见意境自古就是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主要标准。李天济在写作《小城之春》电影剧本时就有明确的对古典意境的明显追求,他说:“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追求,我在这个剧本中想营造一种坡词中的‘多情反被无情恼’的意境。”费穆则说:“我和作者相约不失原意……’,他本来就主张拍电影要心中存着作中国画的心情”,对于意境的追求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在《小城之春》里,只有五位人物,唯一另外出现的就是两只母鸡,而且它们还是在无意的情况下跑到了镜头里,情节也只是简单地婚外恋,三角恋,但是它却成了经典之一,原因之一就是对古典意境的追求。影片一开头天色灰暗,音乐哀婉悠长,女主人公一人提着菜篮子在城墙上慢慢的走着,那被战火毁坏的城墙,破败不堪,而女主人那无精打采,迷离的眼神望着远方,貌似在期盼着什么,这种意境与《牡丹亭》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3]有几分相似,首先是场景的相似,前文中曾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断井颓垣,破败不堪的景象与女主人公压抑,悲凉的心境相似,其次女主人公心中热烈的情感与颓败的场景形成对比,抒发着对青春已逝的伤感,感伤是古典文学有的一种审美形态。影片中女主人公玉纹用舒缓的语调交代着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生活,这情与景的交融感染了观众,揭开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最悲伤的角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4]的空虚情态。

影片还有意的避免“闪回” 这种拍摄方式,在玉纹与志忱第一次约会时,两人对当初未走到一起都表现出悔意,但是导演并为拍出他们当初是多么相爱,因为要表现的不是玉纹的爱情悲剧,而是他们面对情与理时的矛盾。这就是导演有意运用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观众不尽的想象,营造了诗画合一的境界。

二、“情、理之间”——《小城之春》的古典文化思想

儒学的强调的是“克制”,凡事要保持一种“中和”状态,“合情合理”的精神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中国的传统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通情达理的人。

在传统观念中,家对于女人来讲是她的全部,一个“责任”给多少中国妇女背上了沉重的枷锁!玉纹很寂寞,所以初恋的情人来了,她很激动,毕竟苦涩的生活中有了一丝甘泉;然而丈夫的眼神又是那么无助,他需要玉纹的帮助,男人成为生活的弱者,女人的同情心大过了对于生活的不满,所以她会徘徊,她会矛盾。玉纹与志忱第一次相见,不知所措,但中国传统道德标准让两人故作平静,画外音是“你为什么来?你何必来?叫我怎么见你?”志忱的一声“大嫂”叫得又是多么无奈。他们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志忱来的第一天晚上,玉纹借口去送东西,玉纹非常周到细心,但只是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直到熄灭了灯,玉纹的感情才得以释放,忍不住的哭了,然而终究还是“理智”占了上风,玉纹无言地离开了,但是在离开之前,玉纹的口中说了三次“明见”。

玉纹和志忱分别主动提出过一次在城墙上单独约会,但是他们始终处在情与理的矛盾中,志忱说:“不要瞒着礼言来见我”,但又问玉纹是否愿意和他一起离开。两人情感迸发的高潮是在戴秀的生日宴会上,从两人猜拳开始到两人喝醉,暧昧无处不在,直到玉纹来到志忱的房间。志忱抱起玉纹,但很快又放下了,仿佛一切都在那一念之间,志忱把玉纹一人锁在房间里,但玉纹却用手把窗户打烂,这是整部影片情与理矛盾冲突的高潮。玉纹是中国传统妇女的代表,每一次去章的房间,我们可以看见她的着装一次比一次艳丽,看着觉得奇特,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人物的心理是多么的激烈。虽然表演不免有造作的嫌疑,但是却很好地表现了当时人物的心理。费穆导演还别具匠心地在介绍人物和剧情时运用了话外音,主人公的话外音解决了这部电影需要表现人物心理的问题;同时观众的视角也和玉纹的视角相吻合,使得“观影”本身带上了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玉纹和志忱的道德观念制止了两人的出轨,这就是费穆电影美学里“发乎情,止乎理” 的传统情理关系。

三、“长镜头、慢镜头”——现代拍摄技巧的融合

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慢镜头,玉纹和礼言的动作都是被刻意“减慢”的。礼言是个病人,一直沉浸在祖业毁在自己手里的内疚情绪中,“没有勇气活”了;而玉纹对着没有爱情的婚姻和死气沉沉的家,除了买菜买药之外,跟礼言也是一天见不到几面,见到了也说不上几句话的,她的慢动作正是无聊生活造成的。又如玉纹和志忱在城墙上约会的那场,费穆巧妙地用了几个长镜头叠加,制造了两人情感“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意境:当两人的感情被发现之后,费穆又连续用了几个长镜头,表现了三个人物之间尴尬、不知所措、无奈,“欲说还休”的意境。导演给礼言的灯光都是正面的,照的亮亮的,同时发白,可见此人是病的不轻;而章志忱,则多用仰视的镜头,突出此人的高大伟岸。费穆的长镜头和慢动作和一些拍摄技巧反映出他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熟悉,使影片在人性真实和艺术美感上达到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电影也明显使用了两套语言系统。玉纹的旁白和电影画面的表现相互交织着展开,深入人物的心理情感世界之中。

影片以玉纹的第一人称内心独白开始,“住在一个小城里边,每天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早晨买完了菜,总喜欢到城墙上走一趟,这在我己经成了一个习惯……”给影片定下了基调。然而影片中有些旁白却超出了玉纹这个角色的感知范围,时而第一人称,时而第三人称,时而与画面同步,时而又是滞后或超前画面。如来客一场,客人还没有到,玉纹的旁白已经出现了,“谁知道他会来”,“来的竟然会是他”、“教我如何面对他”,一连串的旁白,预示着来人的特殊性以及将要引发的一场大的变化。这种叙事手法超越了电影自然的时空限制,深入表达了女主人公寂寥紊乱的内心过程。

尾声

与《小城之春》相比,以《英雄》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不禁令人倍感叹息!同样刻意追求意境美,《小城之春》没有那么多的美景,只有简单的断井残垣传达出淡淡的感伤意味;张艺谋的《英雄》则极尽浮华铺张之能事,色彩画面固然绚丽多姿,然而却空洞无物。同样侧重与观众的共鸣,费穆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共鸣,张艺谋追求的则是视觉上的共鸣。两相比较,高下立显!或许,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电影,有待影坛的深思!

【注释】

①见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9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新疆人民出版社第159页。

③见汤显祖《牡丹亭》之奈何天。

④李煜,《相见欢》。

【参考文献】

[1]李少白.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论费穆和《小城之春》的历史意义[J].电影艺术,1996,(5).

[2]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经典伤感日志篇6

尊敬的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参加梅梁中学2007届高三年级毕业典礼大会, 感谢学校和老师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借此向在座即将毕业的高三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苦培育我们的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高中三年我们从懵懵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理智,从浅薄走向充实。我们忘不了是老师那一句句的悉心传授,一声声的谆谆教诲,一次次的热情鼓舞,一个个的真诚微笑,让我们懂得了立志、追求、拼搏,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谢谢你们,一年乃至三年以来对我们的悉心教导,您精心培育的鲜花,现在,是让每一个花瓣都散发芬芳的时候了。

如今,我已经快高三毕业了。如果要问我的收获有多少?至少我可以说,三年了,我真正懂得什么叫拼搏,什么叫执着;在和我们的老师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里,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敬业。传道、授业、解惑,您与我们迎难而上;快乐、伤心、奋进,您与我们形影不离。老师,您用青春为我们的明天播撒希望的种子。我们已经成长成您眼里最美丽的一片景色。您的爱已经浸入肌骨,我们成了您人生的一部分,是你放飞的希望。你的关怀,是我们起锚远航的永恒动力……

就要毕业了,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既高兴又忧伤。高兴自己顺利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并已长大成人,即将奔赴新的征程,谱写新的人生篇章。 忧伤自己即将告别生活了三年的母校,曾经朝夕相伴的同学、朋友从此将可能天各一方。高兴是因为有志,忧伤是因为有情,同学们有志又有情,就“莫愁前路无知己”,而应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梅梁中学的校风“勤奋 求实 文明 创新 ”时刻提醒着我们,督促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学校所有的教职工为了我们这批高三学生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他们为我们考生提供了良好的复习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案。我们谨遵老师们的教诲,时刻不敢让自己有丝毫的松懈马虎,在高考的四天里让自己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在这里,再次谢谢我们的老师。

高考已经过去,几家欢喜,几家忧,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比高考更为严峻的填报志愿。历年来因填报志愿不得法落马的考生大有人在,这是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在填报志愿时,我们应该多听听老师的建议,多参考一些有经验的考生的意见。

在这里,我想套用我们老师的话来勉励那些没有达到自己目的的同学: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另一个旅途的开始。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未来。是积极的面对,还是终日打发时间。一次高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还有很多机会,在下一次考试中反思上次的失误,从而最终达到我们的理想。

先驱李大钊说过“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曾是幼嫩的雏鹰,现在双翼日渐丰满,该展翅高飞,搏击长空了。在我们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这重要一步时,首先要有志气,有信心,我们有远大的理想,我们曾经一起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今天,我们面对祖国的挑选,一定不会辜负父母、老师的辛勤教育,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谱写青春的壮丽诗篇,惟有如此,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同学们,临别之际,让我们立下誓言:让时间作证,我们一定牢记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做有用之人。今天,我们以梅梁为荣;明天,梅梁将会以我们为荣!谢谢!

                                                  高三(5)班   朱凯源

经典伤感日志篇7

[关键词] 破伤风 诊断 治疗 体会

[中图分类号] S8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47-01

破伤风又叫强直症、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产生外毒素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骨骼肌持续痉挛,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和神志正常。那么怎样才知道动物得了破伤风呢?得了破伤风又需要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从一个病例来了解破伤风的诊治。

1 病例经过

2016年10月16日,扎兰营子村吴某电话约诊说他有一头驴不爱吃草,吃草时还吐草饼,走路缓慢,请求诊治。

2 临床检查

该驴,两耳竖起,摆动不灵敏,眼睛瞬膜外露明显,瞳孔轻度散大;鼻孔开张,头颈僵硬,背腰强拘,尾根高举,活动不灵,四肢张开略呈木马状,步样强拘,运动已显困难,转弯更是不灵便,病驴神志正常,想吃但吃不了,开口困难。拍打病驴,病驴惊恐不安,反射机能亢进,精神紧张。驴体温检测38℃。问畜主驴之前是否受过伤,畜主答未发现。周身详细查看,在驴笼头底下两耳之间发现一块痂皮,刺破痂皮,流出黄白色腥臭脓汁。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破伤风。

4 治疗

4.1 创伤处理:将痂皮揭掉,挤出脓汁,然后用1%高锰酸钾进行清洗消毒,最后敷上青霉素药粉。

4.2 杀灭病原:用160UI青霉素20只+糖盐水做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3-5天。

4.3 中和毒素:分点皮下和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万单位,以后每隔3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5万单位,连续2次。

4.4 对症疗法:25%硫酸镁30ml分点肌注,次日20ml隔日递减10ml。首日用1%普鲁卡因40ml+盐酸肾上腺素1.0ml肌肉注射一次,次日复用一次。

4.5 加强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将驴牵至光线阴暗的驴棚,防止摔倒,饮水中加电解多维、葡萄糖,饲喂可口饲料。

经上述治疗后病驴5日后采食量逐渐增加,运步有所缓解,10日后病驴采食有了明显好转,但身体还有一定的僵硬,遂停药让其处行康复。27日后病驴完全康复。

5 治疗体会

5.1 破伤风病原特性:破伤风梭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菌,大多单独存在,呈短链排列;有鞭毛,能运动;无荚膜,能形成芽孢。破伤风菌繁殖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煮沸5min即死亡。一般兽医临床上常用消毒药短时间内把它杀死。但芽孢的抵抗力很强,含有芽孢的材料必须煮沸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破伤风病原体芽孢广泛存在于施肥的土壤和尘土以及家畜的粪便内,只要有适宜的伤口就可能感染发病。该菌对青霉素类药敏感,磺胺次之,链霉素无效。破伤风梭菌感染后可以产生3种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能使动物强直,溶血毒素能引起溶血和组织坏死,非痉挛毒素能麻痹末稍神经。所以在治疗中要选对抗生素,对症下药,即要做到杀灭病原,又要采取对症疗法。

5.2 常发现象:钉伤、深度刺伤、脐带感染等多发,在笔者所接诊的病例中,猪、牛、羊均有发生脐带感染的;马驴以笼头磨破后的感染、以及钝器刺伤的感染在临床上都容易碰到。所有这些损伤均以伤后容易掩盖,创伤较深,创面狭小为特征。伤口感染破伤风梭菌后,表面愈合,破伤风梭菌大量繁殖、导致发病。

5.3 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发病数日后牙关紧咬,故名“锁口风”四肢开撑呈典型的“木马状”肌肉僵硬,尾根高举,运动不灵,耳竖起,这些症状以马属动物表现最为明显。

5.4 鉴别诊断:因该驴体温不升高,且有化脓伤口、牙关紧闭故可以排除急性肌肉风湿症。(马属动物和牛羊得全身性风湿症时均兴奋性不高,肌肉疼痛,瞬膜不突出但体温升高);因病驴发病后体表没有间歇性的痉挛,畜主也没有饲喂杂草,故可以排除马前子中毒。

5.5 动物发病差异:破伤风马和驴的症状比较典型,较好诊断,但羊发病相对出现症状较晚,等出F颈项强直,运步困难,角弓反张或侧反张肋骨突出,瘤胃臌气,开口困难时已经是后期,而且常有急性胃肠炎腹泻,这时基本没有治愈的希望。笔者就接诊过一例采取用细线去势得了破伤风的病例,等到发现病羊颈项强直,挣扎不起时,很快就死亡了。所以检查一定要仔细,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否则治愈率会大幅下降;牛发病后兴奋性增高不明显,症状较轻,停止反刍和嗳气,瘤胃臌气,意识正常;猪的破伤风有特殊的尖叫声,角弓反张。患破伤风的动物,受到声响、强光等刺激时,症状加剧。马驴骡,牛等患病后及时施治病死率较低,羊和猪的病死率相对要高。

5.6 治疗中注意事项:对于开口困难的牲畜一般才使用普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对于肌肉僵硬需要解痉的,目前兽药市场上只有硫酸镁可以轻易的买到,而且也经济。溴化钠、氯丙嗪、水合氯醛、安定、利眠宁等兽药市场上已经很难看到。

5.7破伤风的预防:大动物是每年接种1次破伤风类毒素,皮下注射2ml。在断脐、或者发生外伤时,应立即用碘酒严格消毒,最好同时注射1-3万单位的破伤风抗毒素。

经典伤感日志篇8

我想我是喜欢王安忆的,喜欢她的《69届初中生》,喜欢她的《上海女性》。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喜欢她文章的平和。喜欢她文章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和底下震撼视听的波涛汹涌。

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看了台湾不大有名的作家陈映真的集子《归乡》,这是本“乡土文学”好多地方都看不懂,看不懂得就大段大段的跳过去,不知不觉明白了生活中结合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看到了主人公的感情,悲伤,思想,梦幻和理想。

看了秦文君于1993年和1996年写给自己学生的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以及《十六岁少女》,如果我没有任何幻觉的话,这些书我早在三年前看过了,重读,不曾发现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点一点沉淀,很真实。

用了高一整整一个学期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低回,感伤的历史氛围让这本书显得真实,有一种模糊的视觉效果,寻寻觅觅那些精雕细琢的文字。也许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轻松,而是一种精神的放逐和释怀吧。

如果把唐诗比作大雅之声,那么宋词又如通俗歌曲。

看了用唐朝的风,宋朝的烟来洗刷自己的大家钱发平的经典藏本《宋朝的历史》,思索了红亚檀板或别馆中的诗酒风流,看了他所解读的经典,看看温庭筠的伤怀,看看李煜国破家亡的悲伤抑郁之情,看看辛弃疾的壮志难酬。 花阵酒地,燕管歌楼。

——浅斟低唱,已逾千年。

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感叹世事,学着不要萎缩,要勇敢面对。

两年前,爸向我推荐了中外名家的经典随笔——朱光潜卷的《谈美》,很后悔现在才拜读这本大作,内心的迷茫,彷徨的心结不知不觉以被解开。为信仰,理念,理想,人生道德,审美观念上的危机,迷茫寻觅了一条干净的路罢。遮蔽很久的心明媚如春。

假期里所看的这些书,使我告别了枯燥,单调以及所谓的寂寞。

删除了QQ空间以前所写的近60篇日志,觉得以前的我真是幼稚,白痴,轻浮的可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那时候太小了,任性,不知好歹,一味的以子我为中心。

学会了大众理解,以诚相待,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的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和不擅长的事儿找借口亦或者逃避。

记得不久前偶尔看《读者》还是《意林》的时候看到了这样几句很经典的话,它几乎囊括了我们所谓的情感。

-男人总是通过美化别人的老婆来折磨自己。

-女人总是通过无休止的保养来欺骗自己。

-少年总是通过故作叛逆来麻痹,蒙蔽自己。

内心豁然开朗。

听了几米创作几十年音乐风景——梦的延长线。用里面最好的一首轻音乐的名字来结尾罢。

那首名为《青鸟》的轻音乐。

-我穿过曾经破灭的幻想

-我身边所有冰冷的目光

-我的每个幻想,总在每一个秋天飞扬

-我的每个悲伤,总在每一个夜里生长

-我的每次飞翔,总在漫无目的的路上

上一篇:小小盒子范文 下一篇:安全工程师考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