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05 07:12:33

文学素养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专业知识素养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求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准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随着新理念的贯彻,新教材的使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语文课堂教学已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语文教学效率的地下,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下降,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不能不发人深思。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但通过小学六年的教育学习后,到了初中字还读不准音、写不对,话说不通顺,读不懂文章,写不出作文,语文学习非常困难,这给后来的语文学习、教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呢?

课改的目标是科学的,合理的,是合乎客观规律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有从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主体中寻找。常言道:名师出高徒。语文教师的素养,对语文教学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广大的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如何呢?《当代教育》杂志做了一个调查,其现状可以说是令人惊心,小学教师队伍尤令人堪忧。从表面上看,学历层次基本达到要求,但实际能力上,由于受社会改革中的浮躁心理、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近些年的师范生源质量普遍下降,而课程改革队伍中的主要力量,正是这一阶段的师范生。再加之环境条件、教师自身成长的特点、管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素质不高,语文教学的功底不扎实,何来的教学效率?所以出现了改革轰轰烈烈,教学效率仍就低下,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难以提高的怪现象。

新的课改教材的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怎样的素养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宏阔的视野,远大的职业境界。”教学实践也表明了对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素养,科学素养,美学素养,创新实践素养等诸方面的要求。其首要的是专业知识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的重要表现是语言素养。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主要劳动手段是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课堂教学语言的恰切运用,是开发学生“非智因素”的重要因素。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是由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儿童,由于居住环境条件,文化环境的限制,儿童学习语言的主渠道是在学校,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主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大量信息交流传递都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语言规范,清晰流畅,逻辑严密,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从而使学生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并以此为范,激发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开发出语言学习的潜能,提高语言学习运用的能力。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这些语文教学界成功者的典范事例,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不具备语言功底扎实而又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于漪辞彩丰华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钱梦龙凝炼硬朗、深邃缜密的语言,魏书生平易中和,亲切风趣的语言,都让学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以致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文学素养知识篇2

关键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对策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高校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技能,还应该注重如何才能够将个体的专业化技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如何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需要人文素养的作用,可以使教师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自主的改造。人文素养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其中包括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等。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备条件之一,影响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成长。文素养包括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内容、掌握人文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就要被遵循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人文素养也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情形下,社会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倍加关注,因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学生的身心发展方向。在新课改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有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基于此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更深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在大多数高校中,通常更加重视专业知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素质与专业技能都应成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应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二者的结合,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加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和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发展。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第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换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促进财经院校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身心发展,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并不是很乐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师只具备了一些有关专业领域的知识,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其成功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其中,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

传统文化知识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也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知识之一。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很难得到全面的传播,学生也难以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所在。

第二,人文知识薄弱

现如今高校中很多教师对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不够透彻,他们只掌握了自己所研究领域内的知识,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修养的内容方面比较缺失。

第三,艺术修养方面的欠缺

艺术修养是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来源。打个比方,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就具有高度的艺术修养,他的《对称的物理学》等论文就流露出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2]。

三、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对策

当今高校人文素养现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想用的对策来解决。针对当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中存在不理想的状态,要解决当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的问题,要改变现如今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表,促进了高校教师对认为素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高了教师的重视程度。总的来说没第一步改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人文素养方面的观念,对该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教师素质和技能方面提高的必备条件。其次,开展教师专业的培训,促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可行性。现如今社会中,高校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与改善,极其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且结合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人文素养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进行教学相长。所谓教学相长,是在高校中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从而改善教师的人文素养现状。教师备课上课的内容可以扩宽、积极探索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整合。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针对于教师发展的人文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例如,组织一些文化社团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改善教师人文素养知识的缺乏情况。

总而言之,当今高校中教师人文素养现状难以跟上教育教学发展模式的新形势。因此,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现状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大高校需要重视教师人文素养对其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明,郑镇江.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J].上海:开发教育研究.2004:65-69

[2] 孙慕天,作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

文学素养知识篇3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师素养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探讨上,却忽视了教学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教师。事实上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从我国新课改来看,都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更新自己,使自己具备更高层次的素养来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来,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素养的灵魂就是要具有为教育而献身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质量的好坏关键是教师素质的高低。“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说的就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的途径。往大的方面说,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坚决拥护共产主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向学生传播自强不息、勇于奋斗的精神。往小的方面说,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爱岗敬业”、要充满爱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对职业充满爱,他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爱他的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主动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在平时付出了爱,你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付出的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在这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中,教师的人格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语文教师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追求、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都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肩负着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这就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渊博的知识素养

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申继亮和辛涛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境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知识素养是语文教师素养的基石。“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了解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只有具备丰富而扎实的本学科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语文教师还要了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数学、美学、建筑、医学、伦理等一般性知识,可以说得成为一本“小百科全书”,为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虽然高中语文教师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但也不能忽略这些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合理搭配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在保证专业知识比例的同时,合理地提高非专业知识的比例,努力做到互补和促进,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素养。

三、较高的科研素养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也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解决了旧的教育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教育问题,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再到修订了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随着中学语文纲领性文件的变化,教学内容变了、教学理论变了、教学方法变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变了,虽然这些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但毕竟区别于以前的要求。在新旧事物交替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遇到了障碍。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顺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素养。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教法的研究,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凭借科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由典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转变,,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师拥有了较高的科研素养不但能够提高自己的整体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地展开。然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科研能力普遍比较低,甚至不知道从何着手。必须加强对他们科研的指导和监督,督促语文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积极学习新知识来更新旧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为科研做准备。语文教师通过科研来积极寻求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探寻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

四、良好的文学素养

文学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专业素养。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接触过文学,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和熏陶,因而系统地掌握了文学的基本常识和拥有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的能力。因此,加强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提升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转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改变传统教学中单向传递工具性知识的局面,要注重对学生性情的陶冶、价值观的引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往高中语文教师的唯一工作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忽略了自己语言的文学魅力,新课改要求以培养高中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这就要发挥语文教师所特有的文学魅力来熏陶、培养学生,使之在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素养。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文学素养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性。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虑,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如此,学生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语文。

文学素养知识篇4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1]文化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总汇,它通过人的态度、能力、办事方式来具体体现。[2]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特征,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是否具备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与品格,体现在他是否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提高教师队伍文化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对学生在思想上、人格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完善学生的创新性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发展其创新人格等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1.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有利于完善创新性知识。所谓创新性知识,是指对创新实践活动过程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主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经常发生作用、直接产生效用的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递知识。首先,文化素质较高的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他们不仅能够给予受教育者基础知识、方法论知识,而且能够将这些知识整合,与专业知识结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从而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创新知识。其次,文化素质较高的教师注重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传授的知识拥有合理的结构,因此他们能从受教育者的特点出发,保证知识结构的活力。

2.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在观察、思考等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是促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首先,拥有较深的文化素养的教师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活跃程度较高,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灵活敏锐的内心感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想象力会作为一种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其次,拥有较深的文化素养的教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有机结合,他们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引导受教育者使思想符合实际,理论符合实践;他们强调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培养受教育者掌握并运用准确高效的判断和分析工具,对受教育者在思维方式上全面的训练,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3.提高教师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一种整体的人格,是人的一种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人所具有的某些对创新能力发展和创新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格特质。首先,具备深厚文化素质的教师涉猎文史哲、艺术、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相对平衡,习惯用理性去追问一切现存事物存在的合理性。这对于培养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打破各种陈规陋习,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同化作用。其次,教师的文化素质表现在能内化有积极意义的科学文化知识,能长久保持良好的心情,健康的心态,经常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良好的心情、积极的情绪、强烈的进取心、坚韧的意志力会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受教育者,通过长期的影响作用,通过突出而强烈的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原有的情感和情感倾向,促进性格的强化和移化,使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共鸣中陶冶情操、熏陶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再次,创新人格除了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外,还包括正确的人生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非智力因素。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受教育者求真、求善、求美,指导他们要以负责的精神慎用科学,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塑造高尚的人格,进而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做到敬业奉献,开拓进取。

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现状

从1998年提出的“三注”到“三结合”,都从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的角度强调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学校将教师的培养和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规划中,将提高教师素养作为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统筹规划,进行整体实施。这些体现了教育部门对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质。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还不高,大学教师的自身素质仍有待提高。以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先天不足:中学文理分班,带来人才思维方式的偏颇和综合素质的不足;高校的学科设置比较单一、专业面狭窄,影响了几代人的知识结构甚至思维方式;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致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分离。[3]高校理工科教师缺乏人文素养,文科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的情况没有大的改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使得一些教师动摇了职业信念,降低了师德水准,淡漠了责任感,以致敬业精神不强,过多地注重自我价值。这些都表明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仍有待提高。

三、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转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增强文化修养,使其不仅具备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蕴含良好的道德修为,与时俱进,不断从人类文化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1.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文化素质的基础地位。学校要意识到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认识到强化教师的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其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利用一切渠道宣传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把文化素质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上,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之认识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仅要重视广大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同时也不能忽视调动文化素质教育教师的积极性。要在广大教师中统一认识,使他们认识到专业授课质量与文化素质的高低有极紧密的关系。

2.增强文化修养,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传统教育模式不仅使很多教师“文理分家”,而且也使他们“文史哲分家”。呼吁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并不是对教师文化水平的一种低估,而应从积极意义上阐述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道理,并要找到正确的渠道使这方面的道理能够落实。[4]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因此,各高校必须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提高教师队伍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建立某种激励和培训机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文化素养。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培训机构,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培养,倡导人文与自然学科类教师互相取经,共同提高。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外训进修,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养与业务素养。三是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办法,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大学生和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宜采用同一模式,应当从他们的专业出发,通过自修的方式,使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关键是启发和引导”[5]。四是引进一批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兼备的教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满足日显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在整体上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才能使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持久有效,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高度,才能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3.抓好师德建设,注重内外兼修。德为师之本。传道是为人师的首要任务。有许多院士、科学家、专家、学者一直很受学生爱戴和好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更在于他们对祖国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为科学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无穷人格魅力。可见师德是教师育人的利器。因此,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切实注重和关心学生素质的全面成长,坚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注重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所从事的学科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治学态度来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文辅相.论素质与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思想研究专刊),1997(6):19-22.

[2]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周远清,等.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3-5.

文学素养知识篇5

关键词:数学素养;素质教育;数学双基;数学文化;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9-02

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数学素养可概括为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观念、精神、品格的形成。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数学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双基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具有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而数学知识是数学能力的载体。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具有基本的数学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素养。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不断的实践、反思逐步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要求学生准确使用数学公式、定理、公理、概念、数学符号和语言,而且还要要求学生做到推理有据,思维严谨,归纳拓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抓好数学双基教学,那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倡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具有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素养,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态度等多方面的品质。分类讨论问题一直是数学高考命题的热点,是否能够应用分类与整合思想,得心应手的解决分类讨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正在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而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要有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做前提和保障。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使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在难点的突破时游刃有余,在知识的升华处妙笔生花,在规律的探究中深入浅出,在问题的解决时触类旁通。在教学中要做到“受之于鱼不如授之鱼”,“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知识时融会贯通,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到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体会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赏析数学美中领悟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研究性合作学习中体验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数学思想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形成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突出揭示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能力、养成数学地思考和行动的习惯。

(二)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再次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从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分析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类比、分析、讨论掌握知识,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它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一个体现,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地思维”的能力。利用课本中例题、习题进行问题变式教学,探究规律,提炼出问题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探索事物,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全面系统的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地努力进取,更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奠宙.数学文化[J].科学,2003.

[3]徐守荣.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

[4]苏洪雨,吴周伟.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J].教学与管理,2009.

文学素养知识篇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应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于语文素质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具备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且在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及字词能力的培养,并没有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造成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不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遇到的较大问题就是教师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在培训教师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标的普及,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变成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并且通过这一先进的素质教育观念,教师能够以此为基本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课堂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学习到日后中学语文学习中应注意的要点。如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身边关于坚强生命的故事,如小草在石缝中生长,或探险家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案例等。学生在讲述过程中懂得生命的可贵及强大,而且处于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到发散教材内容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中学语文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能够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都是十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对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

(二)将学生视做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经常让学生适应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授吸收及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时能够进行有效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一些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因此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习到语文知识及语文学习方法。为了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课文《英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视做主体,让学生亲身体会雷锋的精神,并且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学雷锋的。通过将学生视做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大的。

(三)将教学过程与生活相联系

为了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感到亲切,并且如果跟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能力。如在学习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岁寒三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竹子的形态及自己对竹子气节精神的理解在课堂上分享,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要表达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到如何将生活与课文知识相联系的方法,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结语

在我国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语文素养的方法。在实际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转变自己的教学管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快提高,并在日后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82.

[2]李成权.以小学四年级为例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3(9):129-129.

[3]王连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313-313.

文学素养知识篇7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素养,其中蕴含的核心含义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及生活意义的关怀。其与一般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区别,其是一种诞生并升华于意识世界的观念及感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需要加强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领悟到相应的道德观念,还需要教师对人文素养的培育予以充分的关注,将其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学核心之一予以对待。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由于人文素养说是一种人的生命价值为认知核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平等自由观念的追寻意识,而学生将这些观念及意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则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重视个人思想及行为的解放,从而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更加突出的创造性及个性特征,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而就本文所研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来说,其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上,历史学科本身就是通过研究以往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问题得出现实意义的学科,因此加强历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也能更好地领悟到历史学科更深层次的教学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概括性地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我国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及高考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并没有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提出的要求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难以得到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除了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之一原因之外,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人文素养培养重视程度的缺乏也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无法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具体地来说,有些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书本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便已足够,而对于书本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的人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未予以充分重视,由此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

据上文所述,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性是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首先就应当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学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高中历史教师进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法及重要性的培训,使得高中历史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高中历史教学“重课本,轻素养”的现状。

(二)积极构建开放历史课堂

除了在教学理念上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予以重视之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而由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并学习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从而促使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举例来说,在学习古代封建君主制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电视剧内容进行联系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由此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自由思想等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深入发掘研究教学文本

虽然说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重视课本知识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但是就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要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以提高人文素养,就必须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够有一定的来源和依据。如在学习近代中国反侵略历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向同学们播放各种爱国电影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国反侵略历史的思索与探究,从而从中得到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及优秀的人文观念。

(四)融合实践与学科知识

文学素养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生;人文素养;培养方式

加强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应重点关注的课题,也是我国中职生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内化于人身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外在表现为人的理想、道德、文化修养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等,它是其他一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较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交际素养教育以及艺术审美素养教育等几个方面。

二、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存在许多问题,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道德感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弊病。

1.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理念缺失,功利主义现象严重

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考虑其它方面,从而导致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的劳动工具,而不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此外,中职生整体素质较低,再加上学校不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甚至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最终使得中职生人文素养普遍较低。

2.中职生的人文素养不高

(1)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中职生进入职校前的文化水平为初中毕业,学习的基础知识面较窄,且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过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与中学时代大为不同,学习压力较大。因此,中职生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加上中职生学习能力不强等原因,这样便造成了中职生文化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的客观现状。

(2)自我调控能力较差。中职生年龄较小,心理还未成熟,遇事较为慌张,经不起一些挫折,不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试。许多学生遇到苦难后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逃避,不敢面对现实,把事情推给老师和家长,没有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想法。

(3)爱岗敬业精神匮乏。部分中职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心智还未成熟,对待工作的态度有些不明确,不能够坚守岗位,遇到比现有工作的待遇稍微好些的工作,便会辞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三、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研究

中职生人文素养不高成为了目前中职学校应重视的主要问题,必须采用一定措施予以解决。

1.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在中职生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在专业技能的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情感除了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还指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态度不仅指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认人生态度等。价值不仅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更加强调社会价值、自然价值以及人类价值。通过对中职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重视,从而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对人类真、善、美以及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作根基,需要人文知识的滋润。有了人文知识,才会产生人文精神。因此,在中职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教人”的过程中做到“育人”。

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中职生的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基础知识面较窄。依据中职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和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适当安排一些人文教育的基础知识课程,以弥补中职生基础知识的不足。比如可以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哲学、法律基础课程等等。同时,在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的时候,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增设一些人文知识的教育,尽可能多的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形成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知识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真正培养出专业技能精湛、人文素养丰富的高素质人才。

3.完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

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育。在人文课程教育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当前,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许多中职学校都建立了生产实训基地。在进行实训时,学生要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通过对学生的考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完成生产任务,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在基地进行实训时,企业都会培养学生的经营理念和从业要求,这些都是专业课中的人文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积极将“做人”与“做事”统一起来。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中职生正处在人格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文知识教育对中职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我们相信,学生的人格、内涵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

当前,我国中职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表现不高,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改善,但总的来说,任重而道远。因此,中职学校仍需加强对中职生的人文知识教育,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松霞.《中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经验谈》.《科教文汇》.2009年第23期.

上一篇:函数最值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义务教育法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