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事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9 16:23:32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1

(一)、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环节。信息报送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及时、准确的信息报送,有利于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以及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信息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的行为,将严重迟延决策的速度,影响应急处置工作的有效开展,并有可能导致事态的恶化,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各级各部门务必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

(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是各级各部门的法定责任。法律及国家、省市的相关法规、规定对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均作了明确的要求。《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52号)规定:“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紧急情况可同时越级上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市、县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报告职责都作出明确规定,各县(区)政府、各部门必须依法依规履行责任,积极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信息报送工作的领导。各县区、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领导,各单位主要领导是信息报送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信息报送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特别是市政府工作部门及市直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县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应急办主任为信息报送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要加强对基层信息报送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在企业、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设立信息报告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提高信息报送质量,为积极、主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创造有利条件。

二、明确工作规范,提高信息报送工作水平

(一)规范信息报送的要求和内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必须要素齐全,包括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件性质、事件简要经过、发展趋势、领导到现场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和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等。书面报告要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单位、签发人、审核人、联系人、联系方式及报送时间等。县区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与政务信息区分开来,报头统一规范为县(区)应急信息。内容主要包括:

1、区域内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

2、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可能发生或演化成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

3、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可能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

4、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要害部门,要加强预测预警,定期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紧急重大情况,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问题,如有重要情况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并及时上报。

(二)高度重视预测预警信息报送。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实行月报、季报和实时制度。

1、每月、季度末,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4方面突发事件的气象、农牧、地震、水务、林业、安监、国土资源、卫生、公安、安全等管理部门及专项应急指挥部必须对本月、季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和趋势预测,并向市应急委员会提出对策建议,经市政府应急办综合整理后,向市委、市政府领导、相关县区、部门提交值班报告,供领导掌握动态和决策参考。

2、县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及时、准确地向市政府报告Ⅲ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实时上报、、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三)严格遵循报送程序。

1、根据“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县(区)政府是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应急办,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的主渠道,负责向市政府报告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及在各单位在向市政府报告信息前要认真核实相关情况,对于难以把握的重要数据或重要情况,要以当地政府提供的书面报告为主,确保上报信息准确,内容统一,口径一致。

2、市直及在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向市政府报告主管工作方面和发生在本部门、本系统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3、市直及在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时,必须同时报告市政府和市政府应急办,防止信息倒流,处置被动。

4、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区分密件和普通信息分别报送。不的工作信息,通过电话、传真、电子政务邮箱和电子邮件报送至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总值班室)。以传真或邮件报送信息时,须向市政府应急办(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报告或通报。的工作信息通过机要通信交换或派人直接报送市政府应急办。

(四)严格遵守报送时限。

1、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Ⅲ级及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在第一时间报告,且不得超过事发后2小时。应急处置过程中,必须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并在应急处置结束当天或次日向市政府书面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情况。

2、对于个别特殊原因,确实难以在发生后2小时内全面、准确报告市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在发生后1小时内先行预报,并说明具体原因。

3、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前方指挥部、现场指挥机构要授权和确定专门的信息报告机构,指定专人随时向市政府应急办上报事件进展及处置情况,保证信息畅通。

三、完善工作措施,促进信息报送工作高效运转

(一)、加强值班力量。各县区政府、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根据目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报工作量大幅增加的实际,各县区各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高效快速、运行顺畅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机制,建立健全值守制度,调整充实应急值守力量,把政治可靠、责任心强、熟悉业务、作风过硬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应急工作队伍中,确保应急值守和突发公共事件接报工作不出问题。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2

修改日期:2016年

12月

1日

生效日期:2017

1

月1日

负责人签字:

航空安全保卫质控计划

第1章

总则

按照《国际民航公约附件17》(2006年第八版)要求,根据我国民航安全保卫法律法规和规章标准,民航局制定了《国家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质量控制计划》,对民航安全保卫质量控制的国家政策和目的、组织和保障、方式方法和手段、整改要求等内容做了系统规定。为贯彻落实《国家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质量控制计划》,现编写我公司2017年航空安全保卫质量控制计划。

第2章

主管部门、工作职责及人员构成

2.1

公司航空安保质量控制的主管部门为安全保卫管理部。

2.2

主管部门工作职责

2.2.1

主持安全保卫管理部日常工作。

2.2.2

参与制定、实施公司年度安保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并代表安委会对公司的全年安保质量控制状况进行总结,形成报告,上报公司负责人以及相关其他部门。

2.2.3

负责定期向局方做安全工作汇报。同时,在部门乃至全公司范围内,贯彻落实民航局的文件精神。

2.2.4

负责组织部门对国内、外通航安保质量控制的交流和学习,为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2.5

作为公司安委会以及应急救援小组领头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后,按照救援职责开展工作,同时负责组织对事件进行调查,形成报告。

2.2.6

代表公司安委会,对各部门的质量控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

2.2.7

在整个公司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检查各部门对民航局有关规章,以及下发的文件、传真等安全信息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分析公司的安全形势,提出加强安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改进措施。

2.3

人员构成

安委会主任:严海平

安委会副主任:赵兴山、戚永河、高华

安委会成员:王强、贾勇刚、张瑞峰

第3章

工作制度

3.1

安保质量控制重点部门:安全保卫管理部、机务工程部、航务部、综合保障部。

3.2

安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检查与监督

3.2.1

安全员在公司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检查公司安全保卫工作

3.2.2

对于公司重点要害部位,各部门要明确各项安全工作的具体任务和责任人,经常性检查所负责部门的安全工作。

3.2.3

安全员要定期不定期对公司的安全保卫重要部位进行检查,如机库、油库等,并如实做好情况记载,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3.2.4

全体公司员工均有安全保卫监督的义务,如若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领导或主管人员汇报。

3.3

安全演练

3.3.1

定期进行应急安全演练,评估我公司应急准备状态,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行动检查表中的缺陷和不足

3.3.2

增强公司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对演练进行评估,并作为一种培训手段,通过调整演练难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3.3.3

提高公司全员的安全意识

第4章

安全隐患分析与整改制度

4.1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4.2

认真分析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

4.3

对公司发生安全隐患的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向其他可能发生此类安全隐患的岗位、人员安全信息,杜绝相同安全隐患再度发生。

4.4

做好消除安全隐患的复查工作。

4.5

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

4.6

安全隐患的分析、整改要做到及时、准确、完备

第5章

安全保卫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安全事故责任追究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事、谁负责”的原则。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不安全隐患或发生不安全事故者,在先进评选、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如若发生不安全事故,对由于责任制不落实而造成重大事故、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对没有及时发现和安全工作中重大隐患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不履行职责,严重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必要时给予行政处分或承担法律责任。并根据有关部门确认的给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责任人应承担其责任大小的经济赔偿。

第6章

航空安保保障经费

6.1

业务用房和工作场地;

6.2

必要的网络、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6.3

处置非法干扰行为和扰乱行为设备和装备;

6.4

检查、审计、测试、考察、演练工作;

6.5

安保设施设备的购置、维护与更新;

6.6

安保培训;

6.7

奖励。

第7章

航空安保设施设备清单

公司现有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合计52个。其办公区9个,生活区8个,机坪35个。每年进行一次校准、维护,每半年检查一次,每季度对员工进行操作演示的培训。

第8章

空防安全事故调查措施和程序

8.1

现场处理

8.1.1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8.1.2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

8.1.3

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

8.2

物证搜集

8.2.1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8.2.2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8.2.3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8.2.4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

8.2.5

为保证事故调查的快速有效,事故调查组应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取证,如事故地点较远,可安排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先行取证。

8.2.6

询问取证要及时,避免因时间推移,证人对事故现场有关记忆模糊,防止证人思想情绪发生变化或受到暗示,人为的附和他人而改变自己原有记忆,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掩盖事故发生真相,歪曲事实,影响事故调查和正确结案工作。

8.2.7

询问相关人员时,牵扯到技术问题时,技术组应参加。

8.2.8

询问要严格履行程序,发询问通知书,二人询问,填写询问笔录要认真规范,避免多次询问,同一事实最好两人以上笔录应证。

8.3

事故材料的搜集

8.3.1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

1)

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

2)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

3)

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

4)

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开始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

5)

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8.3.2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

1)

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

2)

.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

3)

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

4)

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

5)

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

6)

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

7)

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

8.4

证人材料搜集

要尽快向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

8.5

现场摄影

8.5.1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8.5.2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8.5.3事故现场全貌。

8.5.4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

8.6

制作相关事故图示

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8.7

计算直接经济损失

8.7.1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歇工工资;

8.7.2

善后处理费用: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

8.7.3

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

第9章

航空安保信息的管理制度

事故信息的报告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飞行事故发生后,事发相关单位应当立即向民航总局和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报告事故信息;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事发单位应当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应当在事发后24小时内将审核后的初始报告表上报民航总局。

事发单位不能因为信息不全而推迟上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在上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后如果获得新的信息,应当及时补充报告。

由民航总局组织事故调查的,负责调查的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120天内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事故调查主管部门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并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由民航地区管理局组织事故调查的,负责调查的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90天内向民航总局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和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不能按期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应当向接受报告的部门提交书面的情况说明。

航空地面事故信息的报告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航空地面事故发生后,事发相关单位应当立即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报告事故信息。事发单位应当于事发后12小时内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填报“民用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应当在事发后24小时内将审核后的初始报告表上报民航总局。

事发单位上报航空地面事故初始报告表后如果获得新的信息,应当及时补充报告。

航空地面事故调查结束后,负责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在10日内向民航总局提交航空地面事故调查报告和填报“民用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

飞行事故征候信息的报告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飞行事故征候发生后,事发相关单位应当尽快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报告事故征候信息。事发单位应当于事发后24小时内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应当在事发后48小时内将审核后的初始报告表上报民航总局。

事发单位上报飞行事故征候初始报告表后如果获得新的信息,应当及时补充报告。

飞行事故征候调查结束后,负责调查的单位应当在10日内向民航总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

其他不安全事件信息的报告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其他不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相关单位应当尽快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报告。如果发生的是飞行不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当于事发后24小时内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如果发生的是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当于事发后24小时内向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填报“民用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初始报告表”。事发地民航地区管理局应当在事发后48小时内将审核后的初始报告表上报民航总局。

其他不安全事件调查结束后,负责调查的单位应当在10日内向民航总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或“民用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

举报事件调查信息报告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举报事件由被举报单位或个人所在地的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调查。

应当在调查结束后10日内,向民航总局填报“民用航空飞行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或“民用航空地面不安全事件最终报告表”。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应当采用可供利用的最适当的最迅速的方式报告;初始报告表和最终报告表应当用航空安全信息系统上报,当航空安全信息系统不可用时,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上报。

第10章

背景调查的标准、措施

根据鄂尔多斯机场公安、航空安保部、安全质量部的相关标准施行。

第11章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3

为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发挥信息的参谋助手作用,为领导机关和领导科学决策服务,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就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重要性

信息是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掌握社会动态、解决重大问题的重要依据,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准确地了解、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苗头信息和发展动向,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置事件,控制事态发展,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从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高度,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的高度,充分认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送工作。

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报告范围

(一)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

(二)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等。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五)虽然规模、损失不大,但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或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敏感性事件、事故。

三、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要求

(一)严格报送渠道。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是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跨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汇总,报告相关信息。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办事机构和人员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具体承办主体。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总值班室)负责接收各乡镇、各部门上报县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凡上报市政府或省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必须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总值班室)统一上报;各部门对口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灾情损失等必须统一口径,并经过县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同时报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严格报送标准。按照县政府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一般级别以下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原则上要向县政府报告;一般级别以上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必须向县政府报告;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以及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都必须上报。

(三)严格报送时限。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立即如实向县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对于个别特殊情况,确实难以在事发后2小时内向县政府报告的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告县政府,并书面说明原因。较大、一般或者可能引发为重大、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乡镇政府要立即处置,并及时报告县政府,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县政府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县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严格统一口径。各乡镇、各部门在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要及时沟通,弄清事件的真实情况,做到统一口径、统一报送。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应与专业部门口径一致。

(五)严格报送方式。各乡镇、各部门向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总值班室)报告重大紧急突发事件信息要通过电话传真(5522909)。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容要简明,客观、准确,应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对突发公共事件及处置的新进展、可能衍生的新情况要及时续报;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要进行终报。一般级别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在处置结束后,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写出专项报告。

四、加大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领导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4

关键词:空管安全;信息处理;数据库;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Talking on the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Information and Database Model

Li Juan

(Northwest Regional Air Transport Authority Control Center,Xi'an71008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air traffic control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historical data on the safety of air traffic control data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model,so that managers learn more about the current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decision-making data to create a good platform.

Keywords:ATC security;Information processing;Database;Security Management

空管安全信息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关系到空管安全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宏观安全水平的把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根据目前空管安全管理的需要,针对现已收集到的和以后将要收集到的空管安全信息的大致情况,来设计满足既定统计目标的空管安全信息统计需要。

一、空管安全信息要素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空中交通事件而言,空管安全统计工作者关心它的属性或者说是特性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时间:为了便于按时段对空中交通事件进行统计,精确到小时;(2)发生地点:为了便于覆盖全国并且便于统计,建议界定为某个省;(3)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东北、新疆;(4)管制责任区域: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5)其他责任单位:机场、航空公司、机组、外部、管制-军航、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管制-民航-境外;(6)责任类型:民航空管、国外机组、国内机组、军航、境外管制、公司计划、A/C机械故障、A/C通讯故障、ATC设备故障、升空物体、天气、机场保障、意外鸟击、国防军事、无线电干扰、ACAS虚警;(7)事件类型:小于间隔、侵入跑道、滑行错误、偏离航线、飞错高度、陆空通讯失效、ATC设备故障(雷达、监视、气象)、无线电干扰、鸟击造成的返航备降、避让升空物体、ACAS虚警、飞行协助A/C机械故障|天气|机场;(8)事件严重程度:事故、事故征候;(9)涉及航空器归属:军航、民航;(10)事件发生位置:停机坪、滑行道、跑道、进近、起落航线、进场航线、离场航线、航路、特殊空域;(11)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地面、滑行、离场、巡航、进场、进近、复飞、着陆、等待;(12)事件发生的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当某个空中交通事件的这些信息都已经详尽记录于数据库中,安全工作者则可以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数据库中成批的事件按照某个同类属性进行查询,做出相应的统计报表。这些历史数据的报告统计是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支持;同时,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制约着相关法规的制定。因此,详细分析空管安全信息显得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

二、空管安全信息的种类以及各自特点

(一)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时间的严重程度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时间的严重程度划分为:失事或者事故、事故征候。

(二)空管安全信息按照管制责任区域划分

根据统计需要,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所发生的管制责任区域,在我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这样明确区分各个管制责任区,有利于对各个责任区的安全水平进行横向对比,使得良好的管理决策得以继续,存在缺陷的地方得以改进。

(三)空管安全信息按照管制区域划分

根据统计需要,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所发生的管制区域,在我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东北、新疆。

(四)空管安全信息按照事件类型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事件类型分类大致包括:小于间隔、侵入跑道、滑行错误、偏离航线、飞错高度、陆空通讯失效、ATC设备故障(雷达、监视、气象)、无线电干扰、鸟击造成的返航备降、避让升空物体、ACAS虚警、飞行协助A/C机械故障|天气|机场等。

(五)空管安全信息按照责任类型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责任类型分类大致包括:民航空管、国外机组、国内机组、军航、境外管制、公司计划、A/C机械故障、A/C通讯故障、ATC设备故障、升空物体、天气、机场保障、意外鸟击、国防军事、无线电干扰、ACAS虚警等。

(六)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涉及航空器的运行阶段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涉及航空器的运行阶段划分:地面、滑行、离场、巡航、进场、进近、复飞、着陆、等待。

三、空管安全信息数据库

(一)分析系统活动,产生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Data Diagram,DFD)是从“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两方面表达数据处理系统工作过程的一种图形表示法。

空管安全数据统计系统主要实现对于用户上报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相应的报表这项功能。因此系统的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图1:空管安全数据统计报表系统流程图

(二)分析系统数据,产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DD)提供对数据库描述的集中管理,它的功能是存储和检索各种数据描述。

数据项名:事件编号

说明:识别每个事件

类型:CHAR(8)

取值范围:00000001~99999999

取值含义:前四位为年份,每一年空中交通事件数目不多,所以为了系统减少消耗,方便管理,取四位编号。例如:20050001。

数据结构:事件

说明:定义了一个事件的信息结构

组成: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管制责任区域,其他责任单位,责任类型,事件类型,事件严重程度,涉及航空器归属,事件发生位置,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事件发生的季度。

(三)空管安全数据库概念设计

空管安全数据报表统计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图2:空管安全数据报表统计系统ER图

图3:事件实体图

(四)空管安全数据库逻辑设计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六个实体类型,再加上四个M:N的联系,一共有十个关系模型:报告人(报告人编号,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系统用户编号,注册时间);系统用户(系统用户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事件(事件编号,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管制责任区域,其他责任单位,责任类型,事件类型,事件严重程度,涉及航空器归属,事件发生位置,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事件发生的季度);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系统管理员编号,任职时间);报表(报表编号,报表名称,生成日期,特性描述);报告(事件编号,系统用户编号,报告时间);分析(事件编号,系统管理员编号,分析时间,分析数目);组成(事件编号,报表编号,类型)。

四、小结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5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丽、苏聪,发展和完善我国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2]陈森华,浅谈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空中交通管理,2010(11).

[3]史记法、陈俊,从人为因素到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05).

[4]胡杰、张世坤,浅谈信息管理在现代安全管理体系(SMS)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6

一、通报内容

(一)自然灾害信息,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信息,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

(四)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包括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等。

二、通报时限

落实第一时间通报制度,市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及时通报市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府有关部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以及敏感性信息后,及时告知市应急办,实行互通共享。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向市应急办通报。

三、通报方式

信息通报一般采取文字传真方式进行,情况紧急的可通过电话告知。的信息,通过书面送达。市公安局、市局、市安监局、市煤行办、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办、市应急办为信息通报成员单位。

四、机制运作

(一)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不定期召开信息通报联系会,由市应急办负责协调组织。突发事件发生时,实行即时通报,并做好信息续报工作。

(二)加强舆情监测沟通。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分析机制,市公安局、市局、市应急办等负责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舆情信息,重要信息及时互相通报。

(三)实施重要信息核实会商。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一时难以准确预测的突发事件信息,各信息通报成员单位要及时互相通报预测分析和研判会商情况。对把握不准的,应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或对外前,与市应急办进行核实会商,以防出现偏差。

(四)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各信息通报成员单位明确1名信息联络员,由市应急办适时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沟通交流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情况,并提出有关工作建议。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7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山东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山东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的通知》、《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1.3.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1.3.2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1.3.3科学评估,依法处置。采用先进科技,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处置。

1.3.4预防为主,全程控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加强日常监测和宣教培训,及时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环节和因素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和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3.5反应迅速,应对及时。对食品安全事故要迅速做出反应,研判风险,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故发展,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并做好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

1.4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具体分级标准按国家、省、市专项预案的规定执行。

1.5适用范围

在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突然发生食源性疾患,危害或可能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食源性疾病中涉及传染性疫情的,按照《市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实施。

2.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2.1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及其职责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区政府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属于Ⅰ级、Ⅱ级、Ⅲ级食品安全事故,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区食安委)主任担任总指挥,副主任担任副总指挥,服从上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属Ⅳ级食品安全事故,由区食安委分管副主任任总指挥,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食安办)主任任副总指挥,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

指挥部职责:

(1)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负责事故应急处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部署;

(3)负责事故的重要信息;

(4)审核批准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置工作报告;

(5)向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2.2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区食安办、区委宣传部、区发展和改革局(粮食局)、区教育体育局、区监察局、区财政局、区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局、区旅游局、质监分局、工商分局、食药分局、公安分局、环保分局等部门及各街道办事处组成。

成员单位职责:

区食安办负责组织拟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监督、指导、协调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及责任调查处理工作;承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协调调度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负责上级应急指挥部文件办理等工作。

区委宣传部负责信息方案的制定及统一外宣报道口径;根据指挥部要求,组织协调食品安全事故的新闻信息;负责受理事故发生现场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

区发展和改革局(粮食局)负责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粮油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工作。

区教育体育局负责辖区内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行政督导工作;协助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学生在校营养餐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

区监察局负责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处理;对市直驻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按规定进行查处。

区财政局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资金的保障及管理工作。

区城乡建设局负责协助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建筑工地食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协助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无证流动摊贩经营食品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

区农林局负责种植环节农产品食品安全事故及养殖环节畜牧产品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等工作。

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养殖环节水产品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及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区商务局负责生猪屠宰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和相关技术鉴定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和病员救治,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确定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种类、程度和规模。

区旅游局(啤酒节办公室)负责协助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涉及旅游、大型节庆活动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工作。

质监分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工商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等工作。

食药分局负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案件查处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食品安全事故涉嫌犯罪案件的侦办工作;配合调查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做好事故现场治安管理工作,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环保分局负责因环境污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环境违法行为调查和环境监测工作,协调、指导、监督环境污染处置工作,依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做出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各街道办事处应按事故级别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食品安全事故的先期处置、协助处置和善后等工作。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可增加其他部门作为成员单位。

2.3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承担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区食安办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应急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要落实到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进入应急工作状态。

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应急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检查督促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防止蔓延扩大;

(3)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

(4)向区委、区政府、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5)经应急指挥部同意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

(6)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4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组成及其职责

根据事故处置需要,应急指挥部下设若干工作组,分别开展相关工作。各工作组服从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按要求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1)事故调查组。

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由区食安办会同卫生、公安、监察及相关监管部门,或由应急指挥部确定其中一个部门牵头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原因,评估事故影响,做出调查结论,提出事故防范意见。对涉嫌犯罪的,依照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向公安部门移送,由公安部门负责立案侦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监管部门及其他机关工作人员存在失职、渎职等行为,由监察部门进行调查,依法依纪进行问责。

(2)危害控制组。

由事故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负责,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召回、下架、封存有关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等,严格控制流通渠道,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3)医疗救治组。

由卫生部门会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关医疗机构,负责建立救治绿色通道,提出救治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4)专家咨询组。

由区食安办和有关部门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组成,负责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为应急响应的调整和解除及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指导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5)新闻信息组。

由区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事发地街道办事处,迅速制定新闻报道方案,组织事故处置宣传和舆论引导,并采用适当方式做好信息工作。

(6)检测评估组。

根据工作需要,指挥部成立检测评估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检测机构等,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检测,综合分析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7)维护稳定组。

由公安部门会同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加强对事故发生地治安管理,维护好事故现场秩序,积极化解因事故造成的矛盾纠纷,保障社会稳定。

如事故涉及较大范围的经济赔偿问题,可单设民事赔偿组,负责指导事发地街道办事处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2.5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技术机构作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3.监测与预警

3.1监测

(1)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实行食品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

(2)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资源,按照各自的监管职能,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的食品质量监测检验,掌握食品安全状况,分析和预测食品安全形势,并及时向区食安办通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

(3)区食安办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处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和有关专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风险形势,提出防范措施建议。在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确认后,各相关单位应及时部署,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4)各街道办事处和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动态情况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建立并完善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年度评估报告制度。

(5)对于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有关部门应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3.2预警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按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3.2.1建立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按照食品安全事故的级别,预警级别分别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一般(Ⅳ)四级,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故,事故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不断蔓延。

橙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故,事故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事故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预警: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故,事故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3.2.2预警

(1)Ⅰ级、Ⅱ级和Ⅲ级预警信息由上级食品安全机构或人民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区食安办按照预警信息组织区内预警信息。

(2)Ⅳ预警信息由区食安办提出预警建议,经区食安委领导批准,报经市食安办核实后,由区政府组织。

(3)预警信息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

(4)对于食品安全事故预警信息,区食安办在上报的同时,要及时向宣传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

(5)对于可能影响我区以外其他区市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经区食安委主要领导批准后,区食安办及时上报市食安办,并视情况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市进行通报。

3.2.3预警响应

预警信息后,区食安办、各街道食安办、各相关部门应当立即做出预警响应。

(1)区食安办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做好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收集、宣传和相关情况通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适时对食品安全预警信息进行分析评判;密切跟踪事态发展,及时进展情况、评估结果和防范性措施,防止炒作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2)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应实行24小时值守,保持通信联络畅通,防护设施、装备、应急物资等处于备用状态,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确保有关人员2小时内完成集结。

(3)对于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食品及相关产品,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宣布采取查封、扣押、暂停销售、责令召回等临时措施,并同时公布临时控制措施实施的对象、范围、措施种类、实施期限、解除期限以及救济措施等内容。预警解除后,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临时措施的信息。

3.2.4预警调整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影响程度和专家咨询组的意见以及上级预警信息的变化,区食安办提出预警调整的建议,经批准后,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通报相关部门。

3.2.5预警解除

依据食品安全事故的变化情况,经确认事故危害基本消除,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由原预警信息单位宣布解除预警。

4.信息报送

4.1建立报告、举报制度

区食安办会同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与举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举报电话,并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任何单位、个人有权利和义务按照早发现、早报告的要求,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举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隐患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4.2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4.2.1责任报告单位

(1)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及餐饮服务单位;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卫生单位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3)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

4.2.2责任报告人

(1)行使职责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2)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

(3)消费者和了解食品安全事故相关信息的知情人。

4.3报告范围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事发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区食安办、区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举报。接受病人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区卫生局、区食安办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发现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或举报后,应及时向区食安办及有关部门报告、通报,并在知悉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做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对经核实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立即报请区食安办协调监管职责部门处理。对于食品安全事故核实、处置过程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区食安办应及时报请上级食安办协调。

事发地街道、卫生行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举报或报告后,应当在30分钟内向区食安办报告,区食安办及时报区应急办,并同时报市食安办。区食安办在接到一般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向区食安委领导报告,并在1小时内向市食安办报告。特殊情况下,可越级上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蔓延地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通报。发生一般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采取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直至事故结束。

4.4报告内容及要求

4.4.1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4.4.2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4.4.3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5.应急响应和终止

5.1先期处置

5.1.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事发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救治病人,妥善保护可疑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不得转移、毁灭相关证据;按照相应的处置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应当组织涉及该事故的人员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

5.1.2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或举报后,事发地街道及有关部门在做好事故报告的同时,应立即启动先期处置机制。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警戒、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救护、抢险等基础处置工作;及时对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现场动态信息进行评估,并按规定上报。

区食安办对于初步判断为Ⅳ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应迅速做出综合分析,按照分级响应权限通报各相关单位,并立即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赶赴事发现场,同时做好启动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5.2分级响应

5.2.1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的应急响应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发生后,应在上级政府及上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成立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及单位全力以赴组织救援,及时向上级政府、上级指挥部及有关部门报告事故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等情况。指挥部各专业小组按各自职责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为上级政府及上级指挥部排除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保障。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按照要求认真履职,落实有关工作。

5.2.2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的应急响应

(1)区政府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辖区内的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区食安办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向区食安委报告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等情况,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向区政府和市政府报告事故情况。

(3)区食安办应立即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向区食安委提出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的建议,经批准后,由区食安委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4)Ⅳ级应急响应启动后,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分管领导赶赴现场。事发地街道立即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部要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5)应急指挥部组织成员单位迅速到位,并根据需要启动事故调查组、危害控制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咨询组、新闻信息组、检测评估组、维护稳定组等处置小组。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和组织新闻工作。

(6)应急指挥部加强与上级政府、食安办以及事发地街道、现场指挥部的联系,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动态。根据事故发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应急机构、救援队伍等提供增援或保障。

(7)应急指挥部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为事发地街道、现场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救援。

5.2.3未达到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的应急响应

对于未达到一般级别且致病原因基本明确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区食安办会同农林、海洋、质监、工商、食药、卫生、商务等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四条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的规定处理,不需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5.3应急处置措施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在先期处置的基础上,针对事故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组织有关部门或工作组,视情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事故危害。

(1)卫生行政部门及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有效利用医疗和药品资源,组织和救治食品安全事故患者,并采取妥善安置、救助等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人员伤害。

(2)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检验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抽样检验,尽快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处理建议。对涉嫌犯罪的,公安部门要及时介入,开展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工作。

(3)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依法就地或异地封存与事故有关的食品、原料和被污染的食品相关产品;待现场调查完结后,责令彻底清洗消毒被污染的食品用设备、工具及容器,消除污染;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原料,依法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检验后确认未被污染的应予以解封。

(4)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研判事故发展态势,并向事故可能蔓延的政府通报信息,提醒做好应对准备。事故可能影响到国(境)外时,及时向上级报告,协调有关涉外部门做好通报工作。

(5)依法从严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哄抢财务等扰乱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6)必要时,启用区财政应急资金和应急储备的救援物资。

5.4响应级别调整及终止

在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过程中,要遵循事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直至响应终止。

5.4.1响应级别调整及终止条件

(1)级别提升。

当食品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危害性进一步加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时,应当及时提升响应级别。

当学校或托幼机构、全国性或区域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可相应提高响应级别,加大处置力度,确保迅速、有效控制食品安全事故。

(2)级别降低。

对事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且经研判认为事故危害降低到原级别评估标准以下,无进一步扩散趋势的,应当相应降低响应级别。

(3)响应终止条件。

当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控制,并达到以下两项要求,经分析评估认为可解除响应的,应当及时终止响应。

食品安全事故伤病员全部得到救治,原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的,并无新的急性病症患者出现,食源性感染性疾病在末例患者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无新病例出现;

现场、受污染食品得到有效控制,食品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清理并符合相关标准,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

5.4.2响应级别调整及终止程序

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论证。评估认为符合级别调整条件的,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调整响应级别的建议,报指挥部批准实施。级别提升的需向上级指挥部报告,并按照上级指挥部响应级别的调整组织实施。评估认为符合响应终止条件时,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指挥部批准实施,并向上级指挥部报告。

5.5信息

事故信息由指挥部或指挥部办公室统一组织,采取召开新闻会、新闻通稿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区政府负责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6.2奖惩

6.2.1奖励

对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可按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

6.2.2责任追究

对在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救援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3总结

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指挥部办公室应当会同各工作组及相关单位对食品安全事故和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完成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逐级报送区政府、市政府。

7.应急保障

7.1信息保障

各街道办事处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设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和举报电话,畅通信息报告渠道。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7.2医疗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在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时,迅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7.3人员保障

根据需要区食安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应急队伍以及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辅助队伍,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健全专家队伍,为事故核实、级别核定、事故隐患预警及应急处置等相关技术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7.4技术保障

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受指挥部或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检测机构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研发,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7.5物资和经费保障

区发改、财政等部门应当保障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

7.6社会动员保障

根据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协助参与应急处置,必要时依法调用企业及个人物资。在动用社会力量或企业、个人物资进行处置后,应当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7.7演习演练

指挥部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区食安办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演习演练工作。街道食安办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街道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练。

7.8宣传培训

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8.附则

8.1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的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应急预案在实施中出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根据实际适时修订完善。

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参照本预案,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各自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区食安办备案。

8.3预案的实施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篇8

【关键词】经验反馈;核电;设计和建造阶段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xperience Feedback System in CNNC Liaoning Nuclear Power Limited Company

SONG Shuang

(CNNC Liaoning Nuclear Power Limited Company, Safety and Quanlity Department, Xingcheng Liaoning 125100, China)

【Abstract】CNNC Liaoning Nuclear Power Limited Compan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of experience feedback, commit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experience feedback management mode dur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 of nuclear power project with informatization and systemaltization.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situation of program system and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experience feedback .It states the grading standards of condition report of the nuclear power under construction, the current lack of the work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s well.

【Key words】Experience feedback; Nuclear pow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tage

0 前言

世界核电厂营运者联合会(WAN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相关的法规标准中要求在核电设计、建造、运行各阶段实现经验共享,然而,目前各个在建核电项目之间尚缺乏充分的交流,无法保证安全、质量、进度、技术、设备管理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经验反馈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易导致问题的重复发生。另外,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要想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迫切需要通过经验反馈系统对在建造中被发现的设计缺陷进行改进或优化。因此,建立一套体系化、信息化的核电项目建设阶段的经验反馈管理模式已成为行业共识。

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NLN”)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开展了经验反馈体系的策划工作,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经验反馈体系。为有效推动公司经验反馈工作,公司明确安全质量处为经验反馈工作的归口责任处室,各处室配有兼职经验反馈工程师,定期组织有月度会议,并将经验反馈工作列入公司月度绩效考核中。在这4年的实际运作中,经验反馈体系不断的完善,为徐大堡核电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积极作用。

1 经验反馈程序体系

建立的经验反馈程序体系能够从制度上规范经验反馈工作,有效地指导经验反馈工作的落实。

CNLN设计和建造阶段经验反馈程序体系由4个程序组成。其中《经验反馈管理》规定了CNLN设计和建造阶段经验反馈工作的总则,确立了经验反馈工程师制度,说明了主要的工作流程及相关接口,是该领域的纲领性管理程序,包括《状态报告管理》、《外部经验反馈管理办法》、《质量趋势分析管理》3个工作程序。《状态报告管理》描述了状态报告的报告准则、分级标准、各级状态报告处理流程,规定了CNLN各处室及各承包商的经验反馈管理;《外部经验反馈管理办法》描述了从外部获取经验反馈信息并进行内部反馈,以及将CNLN内部经验反馈向IAEA、WANO等部门上报的管理过程;《质量趋势分析管理》规定了质量趋势分析的方法和要求,以便及时发现和预警质量问题、监控质量变化,改进物项、服务和过程的质量。

2 在建核电厂状态报告分级标准

状态报告是开展经验反馈工作的基础,通过对电站异常的报告、分析、制定纠正行动、反馈的完整的循环流程,不但能够将设计及组织管理、体系及工程建设中的问题以状态报告的形式汇总、解决,而且还有效防止和缓解各种事件的发生。

CNLN状态报告实行A、B、C、D四级管理。状态报告分级准则如下[1]:

2.1 A级状态报告

导致严重后果事件,对电站安全、人员安全或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缺陷或异常状态,对于公司质量和计划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异常状态,已经达到上报事件报告程度。

A级状态报告的范围包括以下各类:

A1 国家核安全局要求上报的建造事件:

A1.1 违反认可的质保大纲的要求;

A1.2 最终设计违反认可的初步安全分析报告中的承诺或违反建造许可证条件;

A1.3 不符合法规、标准、技术条件或其它设计要求的建造活动或物项;

A1.4 设计、采购、建造或施工中的重大偏差、缺陷、故障或损坏,可能导致不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和安全功能的物项或者重新评价验证的物项或活动;

A1.5 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事件;

A1.6 国家核安全局或营运单位认为需要报告的其它事件。

A2 安全生产方面的事故;

A3 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的事项;

A4 严重影响投资控制的事项;

A5 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A6 突破电站保卫边界影响电站安全的事件;

A7 电厂承包商人员或厂内处室因违反电厂相关质量管理程序规定,被电厂下发停工令的事件;

A8 在电站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需要医生处置的人身重伤以上事件;

A9 重大人为误操作:如发生恶性电气误操作;人员未认真监视、控制、导致误(漏)开关阀、投(停)系统设备等;

A10 未达到建造事件报告准则的重要设备故障、损坏,且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A11 一次直接财产损失10万元以上的火灾事故;

A12 发生一般级别及一般级别以上辐射事故;

A13 重复发生的B类事件;

A14 电厂认为有必要确定为A级的其他事件。

2.2 B级状态报告

导致重大后果或A类未遂事件,虽然未达到上报程度,但是对电站安全、人员安全或环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缺陷或异常状态;国家核安全局、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或同行评估提出的纠正行动要求,对公司质量和计划目标实现有较大影响的异常状态。

B级状态报告的范围包括以下各类:

B1 不符合法规、标准、技术条件或其它设计要求的建造活动或物项(低于A1-3分级准则);

B2 设计、采购、建造或施工中的偏差、缺陷、故障或损坏、不符合项以及可能导致不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和安全功能的物项或者重新评价验证的物项或活动(低于A1-4分级准则);

B3 影响工程进度的事项(低于A1-3分级准则);

B4 影响投资控制的事项(低于A1-4分级准则);

B5 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低于A1-5分级准则);

B6 重大应急准备缺陷或应急演习、响应有重大缺陷的事件;

B7 任何严重违反电站消防规定的行为,诸如违章的动火作业、防火屏障开启/开孔作业、使用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和油系统意外泄漏、排放的事件;

B8 电厂生产厂房发生的一级及一级以上火险事件(未达到A11准则的事件)一次火灾直接财产损失10万元以下0.5万元以上的事故;

B9 违反工业安全规定的人员行为和不符合工业安全规定的设备状态事件,有潜在影响但未产生明显后果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B9.1 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隔离边界不正确、不完整;

B9.2 走错间隔并且已经开始工作;

B9.3 无票工作(包括持非相应工作票);

B9.4 与高风险作业(含特种作业)相关的工业安全未遂事件;

B9.5 操作工作许可证范围以外的设备;

B9.6 有潜在安全后果的违反规程操作;

B9.7 有潜在安全后果的违反电厂工作过程的行为。

B10 公司安全管理目标被突破;

B11 严重人身或设备安全隐患事件;

B12 电厂认为有必要确定为B级其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B12.1在电站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需要医生处置的人身轻伤以上事件(低于A18准则);

B12.2安全相关系统设备上反复出现的异常报警或意外偏差;

B12.3人员误操作并产生一定后果;

B12.4 重大及以上设备质量事故;

B12.5 放射源或放射性材料丢失(低于A8分级准则的);

B12.6 OSART审查、WANO和国内同行评审后提出的各类改进意见;

B12.7 重复出现的C类状态;

B12.8 重要设备故障或非计划不可用;

B12.9 其它值得反馈的问题。

2.3 C级状态报告

导致一般性后果或B类未遂事件,对电站安全、人员安全或环境安全构成潜在影响的缺陷或异常状态,对公司质量和计划目标实现影响较小的异常状态。

C级状态报告的范围包括以下各类:

C1 在电站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工业未遂事件(除B9之外的其他事件);

C2 在上下班途中或在核电工地范围内所发生的交通意外事件(造成人员轻伤或车辆损坏等);

C3 消防系统定期试验、预防性维修、报警监督失控事件;

C4 违反辐射防护规定的事件;

C5 重复发生的B类事件;

C6 对于影响投资控制和工程进度但未达到A、B类的事件;

C7 较小的人身或设备安全隐患事件;

C8 电厂认为有必要确定为C级的其他事件或异常:

C8.1不恰当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或化学危险品的行为造成火灾、化学品泄漏或致人员轻伤事件;

C8.2在同一类设备上多次重复发生的跑、冒、滴、漏等缺陷;

C8.3 专项自我评估后填写的状态报告;

C8.4 需进行评估的程序、文件修改;

C8.5 人员轻伤事件;

C8.6 未遂人身伤亡事件;

C8.7 设备一般质量事故;

C8.8 火警事件或未遂火灾事件;

C8.9 其它值得反馈的问题。

2.4 D级状态报告

简单且明确的缺陷,对电站安全、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公司质量和计划目标实现不构成影响。

这些缺陷只需处理无需进行原因分析,也不用制订纠正行动计划而只作为记录进行统计和趋势分析的状态。

3 经验反馈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徐大堡核电项目的不断推进,经验反馈工作的顺利开展,经验反馈信息量的持续增加,2013年7月,CNLN引进了行动跟踪系统(以下简称“ATS”)系统。ATS系统的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CNLN经验反馈管理电子化的成功实现。经验反馈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模块,包括状态报告、外部事件信息单和良好实践三个子模块。ATS系统基本能够满足核电厂各个阶段经验反馈工作的要求,确保从良好实践推介、内部状态报告、外部数据收集、分析、记录、跟踪、检查、趋势分析等各方面提供高效的快速的支持[2]。

运用ATS系统进行经验反馈管理,具有很多优点。首先,ATS系统中每一个经验反馈单都实现了全员共享,确保员工在开展相关工作前能够集中筛选适用的经验反馈单,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也使经验教训和纠正措施反馈到各项工作中。同时,ATS系统使经验反馈工作流程大大简化,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核电厂的系统和设备、管理体系的任何问题状态都能得到及时报告。目前公司工程建设、体系建设、设备采购、企业文化宣传、工业安全、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领域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形成状态报告,在经验反馈月度例会上,进行筛选、分析,组织责任部门开展事件根本分析,并将纠正措施落实到具体岗位,保证报告的状态处于良好的监控并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以防止问题重复发生。

4 经验反馈工作的不足及改进

4.1 合理选择经验反馈方式

经验反馈信息数量多,内容复杂,将全部信息不加筛选的进行经验反馈,容易造成各处室的反感,易将经验反馈工作形式化,占用了很多时间却收效甚微,难以起到经验反馈应有的效果。因此,要根据经验反馈信息的具体性质、影响,对经验反馈信息进行划分,确定合适的经验反馈范围和方式,使经验反馈信息内容更加精炼、实用,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对于典型的重要事件经验反馈信息,可以选择在ECM系统上全员传阅或纳入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对于一般的经验反馈信息,相关处室了解即可。

4.2 经验反馈信息针对性不强

目前CNLN处于设计和建造阶段,需要大量设计和建设阶段相关的经验反馈信息,但收集到的部分外部经验反馈信息却是运行电厂的事件信息。如果收到这些经验反馈信息即组织学习,实施经验反馈的时间过早,对目前的建造工作意义不大,而且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这部分经验反馈内容容易被遗忘或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如果不及时进行经验反馈,那么经历一段时间后,这部分信息很难再被准确地挑选出来,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遗漏。因此,将经验反馈工作与实际工程进度相结合,根据项目进展状况选取相应的事件实施经验反馈,可以保证经验反馈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经验反馈单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ATS系统的上线时间不长,员工对经验反馈的处理流程的熟悉度不够,对经验反馈单的编写质量及经验反馈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应充分收集公司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对ATS系统的流程适当优化,并加强对各处室经验反馈工程师乃至全体员工的培训,不断改进经验反馈方法,提高全员对开展经验反馈工作以及反馈信息应用的重视程度,达到真正有效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

5 结束语

目前,我国核电在队伍建设、技术掌握、设备制造、工程管理、电站运营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验反馈体系已趋于成熟[3]。徐大堡核电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交流经验,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已有基础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借鉴国内外核电发展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电工程经验反馈体系,实现核电项目从决策、执行、评价、反馈到决策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有效提高了核电厂的管理水平,对未来核电厂保持良好的运营管理状态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Q-AA-1/04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经验反馈管理规定[Z].

[2]余群,林凌.核电厂建设阶段经验反馈体系的建立与探索[J].北京:中国核学会,2011:5.

上一篇:老年人的护理诊断范文 下一篇:班组长培养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