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8 17:19:07

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总结篇1

一、围绕一个核心!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的,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切实发挥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下的经典诗词文章特有的艺术感染能力、思想启迪效果,在建设书香校园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感,让经典诵读活动不仅成为弘扬文化、承续传统的过程,更成为学生素质成长的过程。

二、发挥两大功效!

1、让读书成为习惯!

2、用经典唤醒灵魂!

三、集合三方力量!

1、学校的职责!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使家长、学生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我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诵读经典的好处,同时,我校还积极创设诗意盎然的环境,如在校园的墙壁、专栏、楼梯上张贴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由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冶的基础上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性情,开拓着学生的视野。

(2)成立机构,组织落实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安排师生全员读书活动,指导活动开展,督促检查各项活动落实情况,评核活动成果。

2、社会的支持!

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还与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以及社会群体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校切实做到与当地乡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在学校遇到场地、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难题时,都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克服,保证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同时也在适当的时间邀请相关人员参与到我校的活动当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3、家长的配合!

在每学期开学的家长见面会上,我校切实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在经典诵读活动要求中对家长也做了一些时间、次数、质量等方面硬性要求,在为了孩子成长的共同利益下,家长们都能欣然接受,并也较好的落到实处,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个监督反馈的作用。

四、形式四个结合!

1、经典诵读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们首先要在语文课堂上加强经典诵读工作的尝试练习,尤其侧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上。此外还可以加强与音乐课的联系,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古诗,并在课前、集会时吟唱,让师生感受音乐美,并在歌唱中进一步识记诗词。并把这种吟唱用到集会、课间、路队,取代以前单纯的唱歌形式。

2、经典诵读活动要与课余时间相结合!

经典诵读形式为每天三个时段,分别为晨诵,即早操前10分钟,各年级晨诵要以编写的诵读教材为主,达到背诵的要求。午读,即中午上课前20分钟,师生共读整本书,1—2年级跟读,3—6年级默读;晚读,即晚饭后30分钟,亲子共读,要求家长陪孩子读、帮助孩子读、指导孩子读书。

3、经典诵读活动要与竞赛活动相结合!

(1)利用升旗仪式进行班级诵读,红领巾广播站开展诵读展示。各中队以主题班队会、宣传阵地、学习专栏、书画、手抄小报、读书笔记为平台,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2)每月同级进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分享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手抄小报、书画作品,教导处、大队部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全校读书活动持续发展。

(3)学经典,画经典。学校定期举行“学经典诗文,展书画才华”活动。“诗如画,画如诗”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将书法和绘画与诗词进行整合,让师生对经典诵读歌唱后再写一写,画一画。通过书画表现诗词意境,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既陶冶情操,促进师生的全发展,又能加强学生对书画的理解。

(4)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活动展演。学校通过活动课,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的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小品、快板等形式,将识古诗文、音乐、表演等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学习接受艺术和中华文华的熏陶。

(5)举行“诵读中华经典,感悟做人道理”等主题征文比赛、“亲子诵读比赛”、“经典故事演讲”等活动。

4、经典诵读活动要与兴趣小组相结合!

经典诵读总结篇2

在喜迎建党八十九周年之际,西部检维修四车间党支部按照建修公司党委统一部署,在2019年初便制定了方案,明确了党日主题,即“诵读红色经典,不忘初心使命”,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安排,并在七一前下发了通知。活动开始后,全体党员充分准备,以党小组为单位,并上报诵读篇目。通过此种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参与广泛的庆祝活动,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建党98周年。

二、重点突出,注重实效,增强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凝聚力

本次党日活动,在内容上突出了“三个重点”,即以坚定党的信念,心中有党、在对党忠诚上树标杆、做表率为重点上一堂党课;以明确党员责任和兑现党员承诺为重点的作风建设;以践行理念为重点的创新建设。在形式上围绕“三个一”开展,即上一次党课,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树一个典型。此次活动以重温入党誓词拉开帷幕,全体与会党员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的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再一次接受党性的洗礼。

三、活动坚持隆重、热烈、特色、实效的原则

经典诵读总结篇3

为引领小学生亲近中华经典传统文化,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推广活动,为做好相关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活动目标

(一)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办学品质。通过经典诵读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打造和谐、人文、丰富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助力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素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发挥辐射作用,形成社会效应。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活动主题:

吟诵经典美文,营造书香校园,弘扬人文精神争做优雅少年

四、活动原则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园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家长是主要参与者。

(二)坚持分类指导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学段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三)坚持分层推进原则。先期试点,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全面推广。

五、活动安排

(一)2021——2022年,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制定学校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并开展系列经典诵读活动。

(二)2023年,巩固成果,打造品牌。巩固成果,全面总结,不断提升,打造经典诵读品牌学校,使校园经典诵读成为我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六、活动措施

(一)加强经典诵读指导教师的培训

1、成立校园经典诵读技能培训团队。在全县经典诵读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各校推选若干名经典诵读推广骨干教师,组建校级经典诵读技能培训团队,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开展教师经典诵读推广展示活动。学校每年至少开展2次指导教师阅读分享活动;组织2次以上的阅读教学研究或阅读展示评比活动,总结典型经验, 凸显活动实效。

3、开展校园经典诵读互动互访活动。通过现场讲座,邀请县经典诵读专家(骨干教师)对我校经典诵读指导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部分经典诵读指导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二)做好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

1、开设校园经典诵读课程。每周开设1节(短课)经典诵读指导课,每天保证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时间。

2、做好校园经典诵读书目推荐工作。本着“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的原则,学校根据县教育局下发的推荐书目每学期确定2本必读书目和5本选读书目。

3、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将创新活动形式,确保读有成效。每学期开展1次校级经典诵读分享会。

4、邀请专家进校园。每年邀请专家、县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走进学校,与师生面对面开展经典诵读交流活动。

(三)注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多样性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①.每天保证学生有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的一两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同时利用每周早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②学校每周五利用晨会时间按照班级、年级组、全校三个顺序进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③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④在每周的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每周学校经典诵读推广活动领导小组随机抽查。

⑤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经典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⑥班主任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经典角”,“经典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争创书香班级。

⑦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进行“经典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2、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3、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结合班会、队会、研学等主题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锻造学生的优秀品格。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广播站安排固定时间播放经典诵读篇目音频。

4、与文明校园创建相结合。结合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开展“经典与文明同行”活动,使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在诵读经典中净化心灵,提升道德修养。

5、与节庆日活动相结合。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指导、组织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创新活动形式,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丰实文化厚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增强中国节庆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6、编写《经典诵读(低、中、高段)校本教材》。

七、活动保障

1、经典诵读推广活动领导小组

职责:

1、负责对学校经典诵读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领导。

2、负责制订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和组织管理与考核;

3、为经典诵读推广活动提供业务指导和相关保障。

(二)学校每年安排一定的公用经费,补充一定数量高质量的图书,提高校园图书馆(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和服务能力,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经典诵读课程,为师生诵读创造良好条件。

经典诵读总结篇4

追问之一:从经典诵读的对象来说,经典如何才更能被学生接受?

顾名思义,经典诵读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围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文本,这一问题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们不妨再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假使我们已经遴选出了此类经典文本,学生对经典的诵读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吗?或者说,经典文本就一定能被学生所内化吗?以上共同聚焦为:经典如何才更能被学生接受?

我们不应忽视如下一个重要事实:经典文本往往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学生生活与经典文本之间所存在的这个明显落差,导致学生对经典难以接受,进而直接影响经典诵读的效果。笔者曾经就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对中学生进行访谈,他们告诉笔者:“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就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他总是绕来绕去的,跟我们的思维似乎总是不一样,读了很久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基于这一现实,本文以为,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并让学生生活经验参与经典诵读,是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有力措施。

学生生活经验为什么能有效促进经典诵读,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学生生活经验是相对于学校活动产生的经验而言的,它指的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经验的总和。相对于教师主导下的学校生活而言,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是一个学生能够自主的世界。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手段、活动的结果等,学生基本都可自主,反映出校外学生生活所具有的自主性特征。恰恰是这一自主性,蕴涵了学生生活经验的能动性。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当经典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发生某种关联时,学生生活经验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参与到经典诵读之中,且生活经验的确能促进学生与经典文本发生某些实质性联系。同样在以上所交代的有关鲁迅文章的访谈中,有学生告诉笔者:“《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我能产生共鸣,因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作了一些批判。现在的社会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虽然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但这也让我们产生许多不满。鲁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学生生活经验如何参与经典诵读之中?这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相对于学校生活而言,学生在校外所遭遇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广袤无边,但是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仍是学校生活所无法比拟的。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世界,学生往往是作为整体,即知、情、意、行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学生生活经验将是广博的,它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体。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学生生活经验将可以在许多层面与经典文本发生实质性联系。按照对于认识活动的一般看法,认识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学生生活经验将可以通过参与经典文本的认知、评价和审美,来把握经典文本的意义,进而推动经典诵读的有效进行。

追问之二:从经典诵读的设置来说,是否该有专门的课程?

对于经典诵读,一些学校是放在早读课、语文课或其他学科课堂之中完成的,这导致经典诵读任务部分甚至全部由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完成。值得追问的是,从实现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出发,由一些具体学科来承担经典诵读的任务,是否会影响经典诵读的效果,是否能完成经典诵读的预期目标?进而言之,经典诵读是否该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鉴于在当前一些学校中经典诵读由语文学科来承担或分担这一现实,本文在此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一分析。

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管是1993年赵朴初等九位政协委员的那份提案,还是自那以后的数次经典诵读活动,无不把实现经典文本的文化目标作为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然而,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却与经典诵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照当前语文界比较通行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的定性,导致语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目标。这显然与当前所倡导的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相差很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以上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中,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更具本体性。关于这一点,在当初语文单独成科时相关文件已表述得很清楚,许多著名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也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实则是对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的再次明确。基于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一认识,语文课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实现其实用目标,从而会影响语文课堂中的经典诵读的实施。再者,语文课在进行经典诵读时,难免会将经典文本作为“例子”来使用,也即借助经典文本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经典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这同样会影响经典诵读的实效性。

如此说来,经典诵读不应由语文课或者其他学科来承担(即使是分担),因为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依靠语文课或其他课来承担(或分担)经典诵读,最终会导致以下尴尬局面:一方面是这些学科自身的目标难免会受影响而最终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是经典诵读本身的低效。如此说来,经典诵读最好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追问之三:从经典诵读的结果来说,经典诵读是否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在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经典文本的背诵、记忆数量,并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的业绩;一些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彰显学校特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条捷径。以上反映了人们期待经典诵读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经典诵读是否能如他们所愿?

首先,可从什么是诵读来分析。从词源上分析,诵读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在《说文解字》中,“诵”被注解为“讽也”。段玉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字》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同样作了进一步解释:“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段玉裁甚至对“诵”和“读”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综合以上,“诵”指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来达到背的一种阅读活动。“读”则是一种通过理解来把握文本意义的阅读活动。“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在历经西方班级授课制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白话文本的登堂入室后,现代教育中的诵读早已有别于古代。有研究者将诵读界定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从这一诵读的定义可以看出,诵读是一个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即便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经典诵读的支架,乃至从认知、评价和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经典诵读同样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毕竟学生大都是一些不成熟的阅读者,而他们所面对的许多诵读材料又往往难于直接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借助诵读这一阅读方式,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合活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的言语同时刺激大脑,以实现对经典意义的逐步深入掌握。

其次,再从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来看。根据上文所述,当前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其文化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这决定了经典诵读的效果必然具有滞后性,难以短期内见效。这也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经典诵读是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能立马见效,不可短期速成。诵读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才会融入我们的生命。”

经典诵读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

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尊重这样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1.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为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其与现代文的诵读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起到一个范读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是不能正确掌握诵读节奏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对选自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义》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诵读时,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虽然文章中有标点符号,但是单单仅依靠标点,学生并不能正确掌握这一文章的诵读节奏,因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范读引领,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和阅读间隔均进行充分体现,让学生将有意思的节奏掌握变成顺其自然的节奏运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诵读的节奏进行控制,提高其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大体意思有一个掌握,通过有节奏的反复诵读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更好掌握和了解。

例如,教师在对《三字经(节选)》这一国学经典节选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三字经》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来讲,较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依然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在讲解《三字经(节选)》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其韵律和内容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均可以对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其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轻松和愉快,同时消除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感和枯燥感。

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四则这一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小故事的编排,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故事中体会到真正的道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与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均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这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经典诵读总结篇6

鉴于经典诗文诵读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人格优化等特点,我校也将诵读经典诗文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我也有幸成为该特色教育的负责人。这一年多的活动开展中我收获颇多,总结为一句话: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诵读经典诗文。

1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经过经典诵读的活动,老师和家长欣喜的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夸奖学生时,旁边的学生就会脱口而出:孺子可教也!当我在批评某位孩子不认真学习时,一位学生就说:“少不学,老何为!”这只是众多孩子当中的一则小小的事例,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以看出,学生一旦熟读成诵就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可见经典诵读带给学生的受益是无穷的,它将伴随着小学生的成长并影响着一生。学生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老师和家长也为此惊喜不已,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品格,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经过经典诵读的实验,教师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国学素养得以提升。

2 诵读经典诗文,发展学生记忆力

我们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来安排的。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定数量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性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二年级魏嘉豪的家长说:“老师每天布置我儿子背诗,刚开始,我儿子背的很慢,不愿意背。我还是坚持让他背,一年多坚持下来,现在是背得又快又好。看来,让小孩子背诗是真是一件好事情。”

3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论语》、《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优美文化经典,这些范文烙印脑中,自然就能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高。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提高了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理解课文内容时、发言时语句通顺,常常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了,形成了良性循环。记得三年级的学生乐明就有个小故事:有天晚上乐明在家里碰到个难题,于是就跑去问在家里打麻将的爸爸:“爸爸,这道题你教教我怎么做?”他的爸爸不耐烦地说:“明天问老师去!”乐明摇摇头说:“哎,养不教,父之过。”乐明的爸爸听了儿子说的这句话以后再也没有在家里打麻将的习惯了。

4 诵读经典诗文,创建书香、人文校园

诵读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走进校园,处处洋溢着“国学经典”的文化氛围。教室内,走廊里,围墙上,横幅中都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思想文化氛围。全面营造了国学氛围、创造了高雅环境,让师生在学习环境中减压、减负,和谐放松。校园里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到悠扬的国乐。创建了一个经典的、书香的、人文的校园。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5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

经典诵读课教在课堂,功在课下,它不是功利性的短期目的,而是修养学生身心、开启学生智慧的长期学习行为。国学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它,可以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让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都能生活在真正优质的教育环境里。日日浸漫其中,滋养不懈,绵绵不绝,孩子的兴趣、定性、智慧就能逐渐滋生,才能真正达到定静、修养身性的终身教育之功。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我认为,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能使广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彩,并从中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我相信,通过努力,中国文化必定将重放异彩,因为我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

经典诵读总结篇7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经典优秀资源,深化和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按照市委的有关要求,新城镇在全镇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村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结合我村实际与中小学现状,制定了《泥沟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相互沟通联络,本着全员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全村小学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普及的前提下抓提高,着眼“熏陶”,注重“感悟”,激发“兴趣”,承认个体差异,鼓励发展特长,不求整齐划一。在内容选择和技巧指导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小学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分年级列出了重点诵读篇目,确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制度,长期开展。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各中小学校都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

(一)在抓常规方面,把经典诵读活动融入到学校教学的适当环节,在全员和普及上下功夫。一是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诵读经典诗文,循序渐进,熟读成诵;二是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由专业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含义,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把握,从而提高诵读的艺术含量。

(二)在抓大赛方面,我村要求各学校采取班级、年级、学校等层面层层组织,层层选拔的方式进行,各学校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镇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式,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三)在抓诵读参赛作品方面,我们着重突出了两个艺术性,首先要求诵读技巧的艺术性,然后再追求诵读形式的艺术性。特别是在诵读形式上,采取了个人朗读、集体诵读、节目表演、情景游戏等多种诵读类型,融入了背景音乐、舞蹈表演、唱腔渲染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既增强了诵读作品的感染力,也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诵读热情,赋予了经典诵读活动更广泛的内涵和影响力。

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们打造了一批诵读精品,发现了众多具有天赋和灵性的诵读人才,对中小学生的诵读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了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的诵读内容充实了我镇各中小学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次经典诵读的篇目十分广泛,从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欧阳修的《酒翁亭记》,岳飞的《满江红》、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的《忆江南》、《三字经》、《千字文》等古诗文,到《纸船》、《毛主席诗词》、《生命的价值》《秋天的雨》、《一株紫丁香》、《最后一分钟》,《祖国颂》、《我的祖国》、《中华少年》等近现代名篇。可谓跨越古今,涵盖精髓,真正起到了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

(二)浓厚的传统文化陶冶了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篇目是我国传统儒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有做人的道理、有处事的原则、有善恶的标准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朗朗的诵读声传入心灵,必将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震撼和影响,对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正视不足,改进提高。

本年度经典诵读活动从组织层面和活动效果来说,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诵读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从全镇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比较重视,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泛泛要求、应付了事的情况。

经典诵读总结篇8

一 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列宁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让他们在非常深厚的经典诗文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经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寻根固本,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诵读经典,提升素养

1.诵读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第一,诵读经典使识字量和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诵读《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诗文中生僻字较多,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注意并识记,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和识字能力均得到提升。研究表明,0~13周岁的孩子最具有背诵的潜能,即使你不叫他背诵经典诗文,他也会不自觉地学记大人的口头语,或电视的广告词,而且现在的许多国学大师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经典。语言学家季慕林老先生就倡导小学生背古文。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季老主张“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他认为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第二,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在熟读成诵中自然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感悟。对经典诗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亦有不同的理解,时间久了就会厚积薄发,学以致用。许多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习作、日记中会不自觉地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如看见春天柳枝发芽,便会自然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见溪水融化,群鸭嬉水,“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便会脱口而出。在今年的玉树地震后,电视台播放总理亲临受灾现场指挥救援,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温爷爷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让人感动,我以后也要‘为中华之兴盛而读书’。”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学生在诵读经典中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有所提升。由于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诵读,而且诵读方式多样,采取只表扬不批评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增强了语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奠定了语文基础,通过同文本对话,同作者对话,与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忧,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自然而然地激发起阅读的兴趣。

2.诵读经典,提升思想素养

诵读经典,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我在诵读经典中就充分利用《弟子规》的诵读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第一,边让学生诵读,边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来指导学生践行《弟子规》,不仅要求学生诵读,而且要理解、要践行。如诵读《入则孝》部分时,引导学生做到“父母叫你要立刻答应,父母让做的事要及时做;对父母的教诲要认真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要学会感恩,受委屈时多想想父母亲人的好处,原谅他们的错误”等。诵读《出则悌》部分,则引导学生了解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学校要能够顺从长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讲究礼仪。诵读《谨》、《信》、《泛爱众》时,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注重仪表、讲究卫生,团结友爱、勤俭朴实,明辨是非、知错就改,人人平等、知恩图报,谦虚谨慎、积极上进”。在诵读《余力学文》时,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读书的方法及读书时应注意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

第二,为了激发诵读兴趣,可将《弟子规》配上音乐编成《经舞操》,使诵读活动与文体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肢体表演中体会到《弟子规》的深刻含义。诵读活动使文明礼仪深化普及,孝亲尊长蔚然成风,懂得了“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多了;读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与父母顶嘴的现象少了,懂事的孩子多了。

三 诵读经典,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在组织诵读经典时应注重学科整合,将音乐、美术活动与诵读活动整合,组织学生根据诗文内容配画、配乐、吟唱表演,并组织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吟、诵、唱、画、演等多种形式,把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灿烂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家在领略中华璀璨文化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经典文化的内涵。学生的诵读、表演等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审美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有利于优化人格,提升综合素养。

上一篇:鲸的自述范文 下一篇:抗日演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