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2 05:29:21

实验小学教学

实验小学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兴趣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目标。没有探究,就不会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科学课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让学生从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人手,亲自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在科学教学中,在探究活动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科学实验活动。笔者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实验方式的探究性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努力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和态度

许多教师在小学实验教学中,都有同感:小学科学课,孩子都喜欢,可不好上,难上好。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开始学生往往急于动手,抢着做,不一会儿就没啥兴致,缺乏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活动凌乱,学生有任务的做实验,感兴趣的看实验,没任务没兴趣的不是看就是耍或是闲谈做其他事;设计不严密,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只对结果感兴趣,对过程没兴趣。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以下两点。(1)缺乏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重视与认识。实验教学不是学生开始操作才开始,而是在材料的准备,活动的设计就已经开始了。(2)缺乏对学生兴趣激发与掌控的策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1.教师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实验一方面,实验过程的设计要合理,内容要充实而又不偏离主题;另一方面,实验的各个环节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情感上要把握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探索欲的持续渐进。2.从问题、现象入手提高课堂兴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现象绝大部分都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一些不易发现或展现的问题、现象,运用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如图1、图2所示),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火山与地震》一课中,将火山爆发与地震时的情景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进行模拟火山与地震实验时,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3.材料选择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在科学实验中,除了问题、现象能吸引学生的视野外,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许多教师为了图省事,往往选择实验室有的、准备好的材料。实验时,发给大家,学生按照教师说的机械操作。其实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不是要让学生做木偶,进行机械的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研究,还包括对实验材料的充分了解以及准备和设计实验。因此,一方面,由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验证这些假设,实验材料不应当单一,而应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材料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准备选择,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收集整理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如在《声音》一课的教学实验中,笔者就充分发动全班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塑料袋、矿泉水瓶、橡皮筋、竹片、叶子等,整理后用来作为实验时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同时,哪些可以用来作为实验材料,我的材料如何运用才能保证实验成功,我要如何向大家演示、解说实验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就完全融入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中了。4.构建互助合作实验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实验时)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积极倡导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另一方面,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需要多人参与、互助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构建合理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让组内每一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成长,有事可做。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小组中,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的组织分工;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整理;操作员进行操作示范;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报员负责汇报解说。而在材料的收集等全过程则是要求所有成员参与的。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小组获得成功时,每一个成员都会为此感到荣耀,一举多得。

二、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因此这一目标应贯彻到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下,大胆假设、探究、实验、验证,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使逻辑推理、探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如在《浮与沉》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2杯液体中放入2块非常近似的土豆片时,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交换土豆片,结果和前一次一样。学生就产生了疑惑: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这个杯子里土豆片会浮起来,而另一个杯子却不同?这时,善于发现的学生就会说:“肯定是杯子里水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土豆片沉浮的只有土豆片自身和水,土豆片几乎一样,而且我们还交换了位置,这就充分说明是水有问题。”“是盐水,浮的那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多数学生也跟着那么认为。这时,笔者问:“你怎么能确定浮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呢?”谨慎的学生就有些犹豫了,胆大的学生就说:“盐水是咸的。”“不明液体、食物能不能随便品尝?”“不能。”“我们可以把它烧干,烧一烧看有没有盐的晶体。”“这个办法可行,不过不是全烧干,是取一些烧干。”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干盐水,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也有的小组直接调制了一杯盐水进行证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推理、质疑、归纳等过程,学会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孩子在观察周围生活中,认识身边常见事物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所以学生觉得比起语文、数学、外语课压力小得多。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其他书本上没有的,是平时他们想知道的,而且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这一切对孩子们都有吸引力。这些既是孩子学好科学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学生在操作实验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越是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越不能生气,越要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多多表扬他们,多演示、多讲解,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在《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树。教师就要做给他们看怎样看、怎样用手摸、怎样测量、怎样运用拓印等手段认识大树。既要引领着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对自然现象探索的兴趣,这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有人说:“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好事。教师要善于发现,多留心课堂一些细小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四、结束语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从兴趣人手,精心准备,创新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回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48-250.

[2]王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146-147.

[3]王俊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4):43-46.

[4]张海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效率的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56-57.

实验小学教学篇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彰显科学原理。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对岩石标本的选择要下工夫。从颗粒、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是否透明等方面考虑,使提供的岩石标本涵盖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六类岩石的基本特点。又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选择乐器类实验材料时,有目的地选择吉他、小鼓、锣、笛子等发声方法和原理不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金制乐器、管乐器。像这样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组织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符合概念建立应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怕勺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贴近生活,效果很好。选取全面、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三、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竹签在新鲜的空气瓶里和呼出的气体瓶里燃烧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明确燃烧的时间不同,然后出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的对比表格,让学生提升认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含氧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

四、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

(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

(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实验小学教学篇3

一、设备欠缺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跟天文教学有关的实验器材,整个实验室就3个地球仪,更不用说望远镜、星座图之类了。没有器材,老师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老师教得累,学生听得更是一头雾水。

二、时间冲突

天文教学尤其是观察星空这部分内容,实验起来也有困难。观察星座只有在晴朗的夜晚才行。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寄宿学生,如果实践起来,就必须安排在晚上,这样就要求学生晚上到校或某个地方。教师不得不考虑安全因素以及校领导是不是支持,这就让部分教师退缩了。

三、氛围不浓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天文教学这方面的内容,在小学科学课开展起来就有困难。一是知识不能很好地落实。二是学生的积极性、兴趣不够。久而久之,在纸上谈兵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遭扼杀,兴趣锐减,对天文知识的观察氛围逐渐减弱。我们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个人对天文知识教学的粗浅看法:

1.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电教教法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自制flas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在讲解星座部分知识时,我下载了立体星图这样一个软件,这里面有每一天某时的星座图,并伴有星座知识,学生看得比较清楚,星座故事让学生趣味更浓,且利于记忆,这样晚上回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观察星空,既衔接了知识与实践,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天体的积极性和兴趣。

2.利用双休日,联合家长

小学生由于年龄等特点,独立观察能力不足,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开展。在晴朗的双休日,我挑选了部分对天文知识比较感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去找家长一起来,这样安全就有保障了,且不懂的地方回去后家长顺便也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家长工作做好后,在一个晴朗的周六晚上,我带上小天好者以及他们的家长,来到野外,从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找到春季大三角,并仰望土星,然后介绍狮子座等等。这些小天文学家都听得入迷了,连家长都融入了观察讨论中,还说回去后买个望远镜给孩子用呢。我利用这次观察星空的机会,让学生既了解了星座知识又培养了天文兴趣。

3.探索外太空,培养兴趣

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教师要很好地保护,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能让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探索,有利于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尝试、改造或创新,这才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的。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如我在教学《日食和月食》时,考虑到学生能听懂但是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让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让开着的灯当作太阳,一个学生拿着乒乓球当作月球,另一个学生的头当作地球,拿着乒乓球的学生绕着“太阳”转当“太阳”、拿乒乓球的学生和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条线时,一个学生说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这一点。通过示范情景的创设,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知识。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未来社会是放眼星空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着眼宇宙的目光,没有追求星空的人,那么这个民族注定在未来社会中处于落后地位。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绝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创造出有利的方面,为我们的孩子着眼星空,放眼宇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老师们,就让我们从培养孩子的宇宙观,观察星空的意识开始吧,从小培养他们的天文兴趣,使他们能主动观察星空,探索星空,放眼宇宙,放眼未来吧!

实验小学教学篇4

关键词:实验探究研究性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而实验探究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验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和创造能力。科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学科,它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科的实验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潜在因素。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动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在学生们的心头油然而生,让他们爱学爱想。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再加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促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维,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之前,先做一个小魔术:在一个“空”矿泉水瓶内加入学生取来的自来水,塞紧瓶盖后,让学生震荡,发现瓶子变扁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很高涨,必定会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接着学氧化碳的溶解性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学习电动机时,先做电动机通电转动的实验。学生感到很惊奇,通电后线圈为什么会动呢?学生脑中有这样的问题是人的天性。还可以试着把磁铁拿掉,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电流大小,都会吸引学生去深究会发生什么现象及原因。

二、多做探究性实验,少做或不做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最后达到验证某个科学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虽然与课本内容很容易结合起来,但由于其重结果、轻过程,并且把学生的主动性置于被动地位。而探究性实验则从科学实验的特点出发,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还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如验证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实验,就让学生在讲台上做:先是淀粉碘蓝实验,后对叶片进行酒精水浴加热脱色,再对叶片进行碘蓝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操作,把实验的主动性完全交给了学生。只能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实验现象是真实可信的,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实行变量控制法,即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有说服力。实验设计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即“问题——理论探究(假设)——实验操作(证明)——科学推论(结论)。”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时,必须先要设计好如何来体现磁性强弱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用大头针较好,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的多少可以数出来,能较直接地体现磁性的强弱。虽然细铁屑也可显现,但不可数,不能做定量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接着做主要的实验了。又如浮力问题的实验:先要设计如何做,做的过程中应记录哪些数据,实验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往往还要进行对照实验,最后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这点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如点燃的酒精灯翻倒导致实验桌燃烧、制取的氧气量不够、检验氢气纯度时的爆炸等,都必须要有预案。学生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遇事冷静、沉着。即使真的出现不该发生的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

四、加强实验后的合作与交流

实验完毕,兴趣消退,这是青少年“善变”心理的基本特点。要想巩固探究实验的成果,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后继工作,即加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在实验后,需要在练习中消化、熟练和巩固。教师要巧设、编选实验训练题,以几分钟即可完成为宜。要做到:①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要求每道题目要联系一项或几项基本知识;②典型,有代表性、启发性和联系性;③有一定梯度,思考性强。教师对课堂练习要有讨论、评议。更要讲清审题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从而对实验知识的扩展,总结和提高,它真正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科学实验要遵循实而小及情趣性的原则,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他们的研究冲动。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兴趣入手,确定学生实验课题的范围。如“自制发电机”、“酸碱性试剂”、“自制干湿球湿度计”等。采取“自设方案——讨论——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展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加强了兴趣,为它们发展智力提供了动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新课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验小学教学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误区;改进对策;课堂效率

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实验教学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细观当前实验教学,不容乐观。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了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去做实验,为了技能的熟练和应用去做实验,为了证明教师讲解的正确性去做实验,为了应付考试去做实验……一句话,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

误区二:怎样做实验?按预先设计好的填充式实验报告来做实验,按教材要求事先设定的方案来做实验,按实验考查要求来做指定内容的训练实验。由于时间和条件上的限制,在黑板上,教师画图分析,学生听着“做实验”,在讲评中,让学生根据图示要求,看着“做实验”。不是基础教学为实验教学服务,而是实验教学为应试教学服务。

误区三:做什么样的实验?近年来小学科学进行统考或抽测,但试卷毕竟是书面书写的,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应付考试式的实验大量存在。所以,教师学生只做考试能获高分的实验,而少做演示实验、家庭实验,不做与考试无关的实验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实验教学的对策

1.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素质

(1)强化理论学习

首先我们科学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新一轮的课改:明确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科学实验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全体,耐心细致地指导,从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做起,促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

备课组教师应对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评课等各环节,强化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整合备课组教师的资源;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精心备好实验课,形成浓厚的科研气氛。

2.改进实验教学的措施

(1)优化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学的探究性是探究的科学和探究的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探究过程。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方式,其教学过程也应当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学中的实验正是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使他们经过探究形成理性认识的极好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尽量把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创设探究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索性的实验问题,激励探究动机,明确探究目标,引发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当好引导者,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验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索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验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

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教师要突破唯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设计生活化的小实验。如:生活中用漏斗倒某种液体,一下子倒不进去,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怎么回事呢?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有个小朋友,很想喝糖水,你们能不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让他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献计献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景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感兴趣了。

(3)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边学边实验,则既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获取知识,体验发现真理的过程会感到其乐无穷。例如,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钻木取火,研究磁铁的磁极,杠杆平衡,点亮小灯泡等等。在实验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动机,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4)自制仪器开展实验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但有时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所以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学仪器材料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专门的实验器材是音叉,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信手拈来的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通过改进实验教学的实践表明: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得到行之有效的开拓和训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小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愿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运用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开创一片亮丽的天空!

实验小学教学篇6

一、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手活动,更要关注内隐的思维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制订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实验计划、全班形成实验计划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验计划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实验计划,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提供保障,为学生在实验中提升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时,我适时提供材料(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小岩石、一把木质镊子、一盒火柴、一个烧杯、水),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时学生取长补短,如生1:实验前先观察岩石的模样(师:对了,这是个对比实验,实验前后都应观察岩石的模样。)。生2:实验时把岩石放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再放水里冷却。生3:要反复几次实验,这样看到的现象才明显。生4:岩石如果有裂缝或者掉小碎块,就可以证明冷和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生5:实验完后观察岩石的模样,填好记录单(我及时表扬: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提醒同学们要及时做好记录。)。接着根据刚才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这样教学,实验计划来自于学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明确了实验步骤,学生有效地得出了实验结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中迸发。

二、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理解科学概念,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记得更深,记得更牢。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学生做“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时,有的当材料员,有的当实验员,有的当汇报员,有的当记录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分工有序地动手实验。汇报时,有的小组用拨动钢尺发现钢尺由于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拨动橡皮筋使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用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发现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有的小组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泡沫,通过敲击鼓面,鼓面振动发出了声音……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分工合作,都亲历实验过程,亲历感受制造声音,提升“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概念的过程,课堂呈现智慧共享,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动态生成场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亲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作者:尤金田 单位: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实验小学教学篇7

摘 要:所谓家庭实验,就是配合物理课堂教学,用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中对自然界进行观察或利用家中的物品和工具制作一些简单仪器,进行物理实验。

关键词:重要作用 物理家庭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 12-02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机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重视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和教师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是中学实验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对于中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目前还很少为人们注意。近七年来,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物理家庭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物理家庭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依据这一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然,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正像其他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样,物理实验与物理理论二者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物理实验需要物理理论作指导,物理理论有赖于物理实验的证实与检验而得到完善与发展。因此说,实验是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理论的认识过程。要掌握科学理论就必须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物理概念或规律。《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以实验为基础看重物理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们学习物理知识,强调过程和方法,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特征,所以,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系列的实验活动组成,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边学边实验。但是,学生不可能每节课都到实验室学习,更不可能每人单独使用一套仪器。为了能更好地学习物理,开展物理家庭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物理家庭实验,就是配合物理课堂教学,用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中对自然界进行观察,或利用家中的物品和工具制作一些简单仪器,进行物理实验。这些实验的特点是材料易的、简便易做、趣味性强、形象生动、效果明显,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物理家庭实验教学方法

2.1 首先建立“家庭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家在中、在学校收集一些实验材料,如小石子、铁钉、磁铁、漆包线、饮料瓶等生活中的物品,在配备(自制、购买或借用)一些最基本的测量仪表和装置,如电流表、温度计等就组成了一个广义的家庭“实验室”。这样,不仅在学校实验室,而且在课堂,在家中,学生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

2.2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物理家庭实验

布置物理家庭实验必须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物理家庭实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第一、内容必须有意义,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到什么现象或解决那些物理问题,如学习“升华和凝华”之前让学生观察“霜、冰花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增强了学习意识。第二、实验方法应比较简单。第三、实验过程必须安全、花费时间少。如教材中附有一些小实验,这些小实验都是一些取材方便、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如在学习“浮力的应用”后安排一个物理家庭实验《鸡蛋的浮沉》,通过这个实验来加深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在学习“沸腾”后可安排一个《纸锅烧水》的物理家庭实验,这样就能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温度不变”这一知识点得到巩固和提高;在学习“光沿直线传播”后安排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更直观认识“光沿直线传播”,还有《制作相机》、《潜望镜的制作》、《光的色散》等初中阶段可以安排30多个物理家庭小实验。

2.3 要求学生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物理家庭实验

每一个物理家庭实验都要求学生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写出简便的实验报告和体会。在实验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要如实记录到现象,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如在“巧测硬币周长”这个实验中教师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

①怎样测出形状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②根据哪些知识通过什么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实验后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和写出简单的实验小结。

2.4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物理家庭实验的情况

检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二是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成功之处提出表扬,对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如在“制作小小电动机”这个实验中,可让学生带来成品,老师进行检查,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如“电动机不能转动”这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物理家庭实验的兴趣和完成实验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5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物理家庭实验

在学生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些简易的实验来说明和验证一些原理和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

三、开展物理家庭实验教学的意义

3.1 通过开展物理家庭实验,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验,将会使学生逐步掌

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正是当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重要思想。

3.2 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特别是开展物理家庭实验,三分发挥教材中家庭小宴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学生能亲自动手,适合青少年的心里特点,并促使兴趣转化我毅力,有助于形成学生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态度。

3.3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学法之总特征,生动有趣的实验,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的思考,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表现机成功的机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体会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在实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验技能得到发展。

3.4 开展物理家庭实验,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可以反复多做几次。同样,优秀的学生对实验现象研究可更多一点、更深入一点。

3.5 开展物理家庭实验可促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可使课堂教学处于低容量、高密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家庭实验可极大延长学生课堂的有效时间,学生接受形象知识的速度大于对抽象知识的接受速度。

实验小学教学篇8

“电视实验”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摄像机。利用摄像机镜头的变焦功能,可以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电视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以前的缺陷。由于以往采用的实验仪器中托盘天平的指针可见度小,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结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很大困难,难以让学生真正地信服了解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是否质量守恒,这也很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电视实验”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在演示实验前,首先利用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通过“特写镜头”把实验中所要用的仪器,依次呈现于大屏幕电视上;同时教师讲解仪器中锥形瓶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用途,从而又达到了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化学实验仪器会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

第一组演示实验是:用托盘天平称量密闭于锥形瓶中白磷的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保持不变。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首先缩小摄像机焦距,拉远镜头,使天平完全呈现于电视屏幕上,使学生便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操作过程。然后,教师把课前已装有白磷的密闭锥形瓶置于托盘天平左侧托盘上,调节天平指针于平衡位置,接着教师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引导学生在电视屏幕上依次观察锥形瓶中白磷的色、态和天平指针平衡的“特写镜头”。这样,既让学生观察了教师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仪器以及应用过程。

接下来,教师取下左侧托盘上的锥形瓶,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密闭锥形瓶中的白磷,然后迅速把锥形瓶置于天平左侧托盘上,教师这时增大摄像机镜头焦距,给锥形瓶中正在燃烧的白磷一个“特写镜头”,这时,学生会清晰地观察到密闭锥形瓶中燃烧的白磷冒出浓浓的白烟,待白磷燃烧终止时,再调节摄像机镜头于天平指针,学生会清晰地观察到天平指针仍处于平衡位置。这样,在第一组演示实验结束的同时,学生会马上得到一个实验结论——“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备物质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接着用同样的操作方法进行第二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这样,学生清晰地看到两组演示实验的结果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且在学生大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遗忘的角落范文 下一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