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赏析范文

时间:2023-11-21 03:34:23

琵琶行赏析篇1

关键词:新媒体 新技术 深度融合 教学案例 《琵琶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25-02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时代已经进入全新而开放的时代,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语文科目的教育者,在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育领域的冲击与开拓,我震撼于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通过无休止的讲解来换取学生微薄的不可确定的收获。而是利用网络上无尽的资源共享,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听觉和老师语言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地了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并助推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授课与检测手段也变得更丰富、更便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理解、欣赏、应用和检测都变得更真实、更有效,这就为我们实现“真语文、大语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下面我通过《琵琶行》的授课案例来具体陈述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创新与发展这个教学效果。

一、多媒w资源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当我对《琵琶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体悟后,我进入了实践性的备课阶段――

1.首先我在网络和原有的视频库里反复寻找和筛选《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在选用视频的时候,我既要考虑朗读者的音质与发音效果,又要考虑视频提供的画面与语境相契合性。经过再三的斟酌选择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朗诵视频。

2.接下来,我想到作为以文字来描摹音乐的千古绝唱的《琵琶行》,理应有一首以它为主题的琵琶曲存在,于是我就在百度上输入各种关键词来寻找这样的曲子,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旋律深情而又优美琵琶曲――《琵琶语》。我反复听,反复感受,总觉得要给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没有文字的引导,他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那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情感意蕴,于是我又在视频资源里输入各种关键词寻找与《琵琶语》相契合的歌唱视频,在若干的尝试过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由歌唱家吴春燕演唱的《琵琶语》视频,歌词内容是“风儿轻 尘烟散去心空镜 转眼又是春来时 细思忖 忽闻琵琶声 绵绵思语到天明 几番起落动我情 诉不尽 叹黄昏 丝线切切乱我心 却欲向天问 问询世事苍茫谁注定 终难了这浮沉 何必问 浊酒一杯自天真 今续断弦 轻拨弄一曲且为梦中人”。通过歌词与视频的融合欣赏,学生可以直接地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

3.在准备好《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和音乐歌词视频后,接下来我要准备的当然是关于《琵琶行》的琵琶演奏视频了。因为有了前两次搜寻的经验,我很快在百度视频里找到了由吴玉霞弹奏的名为《诉》的视频。

4.在备课环节中,我充分应用网络媒体资源,为《琵琶行》的讲授与欣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就将这些资源巧妙融入整体的PPT制作程序中。

二、白板功能在预习与欣赏环节中的应用

1.白板功能在知识学习与识记抽考中的应用

授课的第一环节我利用PPT导入白板的功能,将相关内容导入白板,利用白板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白居易其人其事,利用白板中加粗毛笔的功能用红色给学生在白板演示画面上强调勾画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用的倡导者的相关知识点,以此增加学生的认知意识,同时我利用白板的计时和幕布功能及时抽考学生的记忆效果。然后应用白板中头像点名的方式抽考了学生的背诵情况。从上课的一开始我们的课堂就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上突破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同样是教学中应有的作者简介文学常识识记和诗歌内容背诵环节,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教法考法灵活多样,学生学法丰富多彩,老师做的寓教于乐,学生达到寓学于乐,教与学的快乐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拉开了课堂的教学帷幕。

2.白板播放朗诵视频实现视觉与听觉共享应用

进行完课前预习环节后,我们的课堂进入视频欣赏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欣赏白板中的视频朗读画面。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从感性角度初步欣赏诗歌的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欣赏诗歌画面的唯美意境。欣赏完白板中显示的第一遍朗诵视频后,我要求学生开始欣赏第二遍,这次我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跟着朗诵者去朗诵并用笔在课文中标记好 朗诵者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实现以声带情的教学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资源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我们的朗读教学。达到情感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3.白板中音乐与歌词视频欣赏引导学生体味男女主人公惺惺相惜之情

在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有了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点转到对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这一发自灵魂的至情之语的理解上,学生将歌词内容和吴春燕老师的深情演唱结合起来真切地体悟出诗人与琵琶女悲苦命运契合与共鸣,将诗中文字转化成同病相怜者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这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它的丰富性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是怎么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4.学生通过白板观看吴玉霞女士琵琶弹奏《琵琶行》视频

因为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背诵,对诗歌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学生对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这段话有了字面上的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当学生观看琵琶弹奏视频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形象地理解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动作情感表述,也深深体悟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曼妙变化,更明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也通过弹奏者的神情变化感受到琵琶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孤楚与伤悲。如果没有弹奏视频的辅助,学生无法体味为什么当“四弦一曲如裂帛”后会出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江上情境。我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止一次讲过《琵琶行》这首诗,在过去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诗歌所有的魅力都只能通过我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来实现,尽管丰富多彩,但是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来媲美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当有种种具体可感你的视频来相比,所有的语言都应该退出来,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授课环节,我应用导课设问的方式将问题展示在白板上,学生通过白板清晰明了地阅读这六个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用七言如何概况各情节内容?

3、歌中描写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4、诗歌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5、诗人与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6、诗人与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是如何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白板提供的六个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这三个环节完成学生翻转学习活动,最后我针对学生对以上几个题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讲解和总结。这个阶段,我不是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而是将导入白板的PPT内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逐层的分析和总结。学生通过白板的画面简洁明了地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这鲜明清楚地显现出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授课过程中的优势――直观、丰富、省时……

我利用白板翻页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导课设问中的所有问题。原来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花费在写板书的时间现在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对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来。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上课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四、Seewo link与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连接使用使白板授课变得更灵活更方便

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使用,使教师的授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拿着手机在教室四处走动,能非常方便地一边讲课一边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站在讲台上点翻白板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飞屏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可以说这样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授课优势是令人兴奋的。它可以有效地将授课与展示,授课与检查,授课与交流结合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丰富而生动的。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单纯讲课学生学习的授课气氛。

五、利用微视频技术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讲解

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许多时候课文的课后练习我们要通过留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过去我要通过作业批改来检查学生的完成和理解情况,但是现在我提前将课后练习的讲解做成微视频给学生拷在白板上,学生利用晚自习或课余时间看我的微视频讲解,学生通过对微视频的反复观看完成了相关内容的学习,如此以来,既解决了课时不够的难题,也减轻了我改作业的负担,学生还真正得到了知识能力的提升。

琵琶行赏析篇2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但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学生自身已有的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描写艺术的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因此当作者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把对音乐和绘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文字去还原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正魅力,在此接受层次上进行艺术鉴赏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教学上,多数老师不过是把它们上成文学课罢了,对于如何真切地感受艺术魅力觉得无从下手。笔者力拙,但却想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去作一尝试,力争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感受艺术魅力上能有所收获。

阅读是打开文学艺术作品宝库的钥匙。学生要想体味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就要到文字上去找突破口;要想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必须从它的载体――文字入手;要想深刻体会文字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就必须在明白语义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升华,由文学形象还原为艺术形象,由艺术形象上升为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把阅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以《琵琶行》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自主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的问题,都要强调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设计,去理解。这样,阅读就成了课堂的主轴线,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形象,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才会达成,学生才会真正从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可能受用一生的东西。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大家知道,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学习这个单元的任务就是来尝试掌握这一本领的。而《琵琶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的,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琵琶行》,一起品味、感受音乐文学艺术的魅力。

2.检查预习

明白文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检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阅读全诗,结合学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课设计一个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学生设计的目标和问题,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从情感、音乐描写、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着手,老师此处可根据学生设计,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处理。教师备课要充分,所有的方面都要准备好。笔者执教过程选用两个目标:⑴阅读品味音乐描写的特点。⑵ 阅读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老师引导学生从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入手去品味琵琶曲之美。首先,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总体把握琵琶曲的特点。学生多数能体会到琵琶曲的美。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琵琶曲的美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很快就会发现作者运用的一些典型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席如此美妙的“听觉盛宴”。音乐本身是流动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旋律的变化等来塑造艺术形象,作者的文字描绘当然会捕捉到这些变化。而学生也要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利用朗读的轻重缓急来反映这些变化,就要再读文本,边读边体会。当学生掌握后,请学生朗读,老师趁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琵琶曲的变化,并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老师再适时范读,把整个阅读体味推向高潮。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通过阅读而再造的琵琶曲的艺术境界中,个个摇头晃脑,跃跃欲试。

由此老师总结过渡,进入第二个目标的学习。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琵琶曲表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再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会从乐曲中得到愉悦、激愤、哽咽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趁势点拨,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一首繁复的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总体情感基调是由喜转悲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第三段,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身世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和演奏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自然体会到了艺术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对于琵琶曲作者的体会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对于琵琶女的诉说作者的感受是“又闻此语重唧唧”。学生阅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由此联想琵琶曲的繁复多变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不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四段,深入品味艺术作品的魅力。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优秀,通过一起讨论交流,我们共同积累了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提升了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达成了同学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有了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能重返两千多年前俞伯牙所生活的地方,那么相信他将不再会感到知音难觅,相反他会说:高山流水,知音无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力为目标,以阅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最终形成了学生、作者、琵琶女、琵琶曲多方面的共鸣,真正体会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本节课还尝试了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设计探究问题的环节,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语文素养的积累,完全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对音乐的描写方法归纳时,应该更详细,让学生学习具体鉴赏的步骤和答题思路,对音乐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优美动人,老师应该捕捉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随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琵琶行赏析篇3

关键词:音乐 琵琶艺术 文学 唐诗 关系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8-0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大唐帝国将近三个世纪的统治中,音乐文化获得辉煌的成就,尤其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即便在当时世界音乐的范围内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据《通典・坐部伎》记载:“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可见,在各种歌舞形式与乐队中,琵琶均为主奏乐器。琵琶随着燕乐而兴盛起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乐器,尤其在江陵一代更为盛行。于是,琵琶音乐在唐代迎来了自身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就促成了琵琶及其演奏艺术的高度发展。

“文学源于社会,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在唐代这样一个燕乐的鼎盛时代,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应,必然要将音乐作为其重要的创作素材。在文学体裁上,诗作为唐代文学的大宗,自然而然成为表现琵琶这一音乐艺术的最主要、最精彩的载体。

唐代的许多文人除了具备高超的文学素质外,一般都喜好音乐,或弹奏乐器,或咏歌唱和,他们中也不乏音乐上的圣手。诗人王维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他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出于对琵琶的喜爱,文人必定会在他们的诗中有所表现。因此,琵琶又自然的与唐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传统的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类。“文曲”一般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轻缓,演奏上多注意左手的推拉吟揉技巧的运用。乐曲多表现内心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代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武曲”则是乐曲情绪激烈,威武雄壮,节奏复杂多变,旷达而豪放,能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有气魄的势态。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能表现一定的故事及情节。可以看出琵琶传统乐曲有着丰富的表现性和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这又恰恰与唐代婉约和豪放的意境传达不谋而合。

歌、诗本为一体。早在春秋时的《诗经》就具有可奏、可歌的音乐性质。《楚辞》是在楚国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汉代乐府也是当时的乐舞。《汉书・艺文志》就总称当时的乐府诗为“歌诗”。到了唐代,新民歌“曲子”就是一种用琵琶、笛子、鼓等乐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或长短句演唱出来的音乐形式。由于“曲子”歌词特殊的文学性,“曲子”也逐渐引起了一个个文学家的兴趣。自中唐以来,王维、白居易等诗人,都吸取了民间曲子的表现形式来填写过曲子的歌词,其中王维的《宋元二使安西》就被谱成著名的《阳关三叠》被千古传唱。还有一些优秀名篇,一人歌乐就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而要使这些诗歌以曲子的形式来演唱,就必定离不开琵琶这一主要伴奏乐器。

唐代诗歌音乐的盛行从现今发现的唐代琵琶谱中便清晰可见。琵琶艺术与唐诗是一种相互表现,相互影响的关系。唐诗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述、描绘,琵琶通过乐音的形式将唐诗展现给人们,琵琶的演奏给唐诗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唐诗的语言又可通过琵琶美妙的演奏表现出来。

据庄永平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统计,唐代诗作中与琵琶有关的较有名的作品有百首,其中又以唐代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为代表,极为生动而传神,对后世歌咏琵琶的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不仅成为千古传颂的诗作名篇,流传不衰,而且常被成千上万的后来者作为典故加以引用发挥。总的来说,无论数量上或质量上,唐诗都是文学表现琵琶艺术的一个历史最高峰。

另外一首将唐诗音乐化了的著名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这也是琵琶艺术表现唐诗作品的典范之作。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线索,诗作中连同题目在内,一共出现了十六个“月”字,巧妙的融清新明丽的自然美景,依依不尽的离情别绪,呈现给我们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从意蕴或结构上分析,琵琶曲《春江花月夜》都是以诗作《春江花月夜》为素材的。诗人加上音乐人的智慧,使得他们两者在气质上浑然一体,最终是使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琵琶艺术表现文学作品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文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紧密联系,在我国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赋咏琵琶及其表演的诗词,不少名篇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这些闪耀着光辉的诗篇词句,是我国文学的丰富遗产,也是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在我国具有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十分丰润的音乐滋养。

琵琶行赏析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琵琶乐曲;创作;分析;比较

琵琶是一种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的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琵琶的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这一特征与大多数少数民族在游牧历程中形成的传统乐曲风格相契合,因此除使用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乐曲外最能展现少数民族乐曲风情的乐器就以琵琶为首选。在已成名的琵琶乐曲中有很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或是以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曲目,如以维吾尔族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为素材的同名琵琶曲、以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天山之春》、以傣族民间音乐为素材《欢乐的傣家》,以及以苗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山之舞》等都是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

1 琵琶乐曲创作中多采用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因

1.1 由少数民族音乐多样化风格所决定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由于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和背景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音乐,这中间少数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形成独树一致的艺术形式。少数民族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体系:一是五声性调式体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音乐都属于这一体系;二是大小调体系,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音乐属于这一体系;三是中立调式体系,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属于这一体系。在这三大体系的框架内,同一体系少数民族音乐在共性的前提下,又各自保留了独特的音阶、节奏风格,因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为琵琶乐曲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1.2 由琵琶艺术自身发展需要所决定

各民族文化艺术形态都是在互相影响、融合中发展的,琵琶艺术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琵琶乐曲创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根源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琵琶艺术创新是符合时展的,诸如运用西洋音乐的作曲技法、创作理念进行的乐曲创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琵琶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异域风情特色也能为作曲家提供丰富的素材,并能避免因单一使用汉族民间音乐而导致的创作重复性。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的优美旋律、欢快的节奏能充分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贴合时代特色,如以彝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彝族舞曲》、以黎族音乐为素材的《黎族舞》等都是这一类型的琵琶乐曲。所以当前琵琶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先进文化精华,同时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因而尽管现在的琵琶作品已开始大量运用西洋技法,但其中的民族特性仍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1.3 大众审美的需要

贴近大众审美的需求也是在琵琶乐曲创作中加入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器乐创作中广泛地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各种器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加强,这类乐曲的代表作有桑桐创作的钢琴曲《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陈钢创作的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在这一创作浪潮中,少数民族音乐也成为了琵琶曲作家创作的重要素材。对于添加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的琵琶作品,在沿用琵琶的传统表现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同时,通过融合、创新,产生出新的风格和意境,实现了民族音乐的融合,使大众在欣赏琵琶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领略清新柔婉的音色,还能同时品味到乐曲富含的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从而得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的审美需求。

2 琵琶乐曲创作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运用分析与比较

现阶段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琵琶乐曲创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少数民族音乐带来的独特民族风情形成了琵琶乐曲新的多样的艺术风格。一般而言,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运用大致有三种:

2.1 采用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素材

从少数民族音乐中选取富有民族特色、个性鲜明的素材进行创作是琵琶乐曲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这一创作形式的代表作有《天山之春》《景颇舞曲》《红河夜景》等。与采用完整民歌不同,选取特色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琵琶曲所用的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富个性的特点,因而尽管创作只是在模仿、象征和暗示,但我们还是能通过节奏、音乐的传递感受到民族乐曲的存在。同时这种创作方法中固有的素材部分只占少量,大部分还是具有独特创新性的,不仅能体现出创作者对素材的理解,也是创作者创作能力的表现。

2.2 完整沿用民歌曲调,即以一首或几首少数民族民歌作为乐曲主题进行创作

这是现阶段运用少数民族音乐最常用的手法,不管实际创作中采用了何种形式,其中心都是围绕原民歌为核心展开的,完整地使用整首民歌并将其曲调作为音乐主题,考验着创作者对音乐的驾驭能力,他的创作即要能保留创作出的琵琶曲中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还要能使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2.3 运用弹奏技法模仿少数民族乐器的音色创作有少数民族风格的琵琶曲

我国各少数民族除拥有色彩鲜明的音乐和歌舞外,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也是一大民族特色。同少数民族音乐一样,少数民族的乐器也各有不同且极富个性。少数民族乐器发出的音色绚丽,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启迪乐曲创作者的思路。同时,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演奏方式方法,这些也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起着促进琵琶演奏技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作用。通过琵琶弹奏技法的调整,用琵琶模仿出其他乐器发出的声音,丰富了琵琶弹奏的音域和表现形式。如《送我一支玫瑰花》虽是改编曲,却在技法中首创了“中指抹弦”这一技巧,并与“击面板”技法结合,模拟出新疆手鼓的节奏音型,具有鲜明的特性。《彝族舞曲》力求发挥琵琶多声部的音响效果,尤其是使用“挑轮”的演奏技巧,使右手大拇指从子弦的五指轮中解放出来挑奏内弦,大大增强了琵琶的音乐表现力。

3 结语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乐器的选择、素材的使用上都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音乐大家庭中独特的一员,如何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实现融合,过往无数优秀的创作,尤其是使用少数民族题材进行的琵琶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为此提供了经验。当然,展望未来,做好少数民族琵琶创作还将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廖莎.少数民族琵琶乐曲创作的分析及比较研究――以傣族、维吾尔族、苗族三首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5(08):129-131.

[2] 卢盈盈.承古开今,多元并进――20世纪后期琵琶音乐创作题材分析[J].艺术探索,2012(02):72-73.

[3] 吴慧娟.建国后中国琵琶音乐的创作发展[J].中国音乐,2012(03):166-171.

琵琶行赏析篇5

关键词: 白居易 历史剧 文采风流 忠君爱国

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与元稹共创中唐诗坛的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广为人们传诵,连唐宣宗也曾写诗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白居易的诗才当时名满天下,并且一直传才名于后世。白居易自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及第,热情参政,直言进谏,直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左迁九江郡司马,震撼了他的内心,使他对人生有了另一番思考,他在长诗《琵琶行・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①《琵琶行》是作者依据实事而作,抒发的也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因此感人至深,千古流传,使后人感于其事而发其情。于是在戏曲发展成熟的元明清时期,有许多人便根据白居易的诗来揣度铺演出一幕幕精彩故事。

在中国古代戏剧中,有许多取材于历史的作品,尽管古代并无“历史剧”这一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取材于历史的作品都称作历史剧,只是关于“历史剧”的概念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孙书磊老师《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一书中将创作时限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以前,剧中主角为历史真实人物,剧中主要关目或其具体背景或人物精神有相关的文献依据的戏剧都作为历史剧。②本文采纳其有关历史剧概念的观点,因此,只要是以白居易为主角的清道光二十年以前的剧作都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

据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录,以白居易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中国历史剧作品有宋元阙名作品《许盼盼燕子楼》、《琵琶亭》,元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以下简称《青衫泪》),明传奇《青衫记》,清杂剧《十锦堤》、《香山宦迹》、《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其中《许盼盼燕子楼》未见著录,事出《长庆乐・燕子楼诗序》,演白居易与盼盼赠和诗事。《十锦堤》作者为蕊居士,此戏也未见著录,但在《曲海总目提要》中有此本,剧演白居易贬杭州,筑堤捍钱塘,放浪湖山事。《香山宦迹》只为《今乐考证》著录,谓无名氏写本,疑演白居易事。此外,宋元阙名作品《琵琶亭》,元杂剧《青衫泪》,明传奇《青衫记》,清杂剧《四弦秋》、《琵琶行》,以及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属于同一题材剧,铺演白居易叙事长诗《琵琶行》,可惜宋元阙名杂剧《琵琶亭》,清传奇《司马衫》、《琵琶亭》均未见著录。以上与白居易有关的作品有多半已经散佚,现存于世的只有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顾大典的《青衫记》,蒋士铨的《四弦秋》,以及赵式曾的《琵琶行》四种。

综观此四种剧作,都是依据白居易的著名长诗《琵琶行并序》而作,但创作时代不同,文体有异,且剧情也有所不同。其异同之处大概有以下两点。

1.故事主干异同。《青衫泪》与《青衫记》两剧的故事主干基本相同,故事的虚构成分很多,均是写白居易与友人到京郊寻访琵琶名妓裴兴奴,白、裴相欢相爱,同订白头之约,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裴兴奴自此不再接客,裴母逼她嫁给浮梁茶商刘一郎,后来白居易送别友人于江州船上,忽闻邻舟有琵琶声响,好似裴兴奴指拨,遂请相见,最后二人终得团圆。这些重要关目,二剧大体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处理上有所差别。如《交游访兴》一出中的人物便不同,《青衫泪》是白居易与贾浪仙、孟浩然同去,而《青衫记》中白居易是与刘禹锡、元稹同往。再如白居易与裴兴奴在浔阳江上重逢后,《青衫泪》中最终是通过皇帝判决二人再结夫妇,而《青衫记》的叙述更为简略,刘一郎失足溺江而死免去了诉诸官府一节,刘禹锡当场判决,干脆利落地使二人重得团圆。

《四弦秋》的故事是基本按照《琵琶行》一诗的情节来写的,剧中琵琶女不是裴兴奴而是花退红,白居易与花退红也并无前缘,只于白居易送客之时相逢与浔阳江上,白居易由琵琶女之身世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泪湿青衫,突出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感叹。赵式曾的《琵琶行》与其他三剧颇异,剧写白居易谪居浔阳,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因江神冯夷怜惜,使之与商妇相见,剧中人物讽刺九江人势利无情,比九江官为狐鼠狡兔。

2.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原因不同。《青衫泪》中,因为唐宪宗励精图治,要改革除弊,而“怎奈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守职。中间白居易……等尤以做诗做文,误却政事,若不加谴责,则世风日漓矣”。(《青衫泪》楔子)于是白居易被贬往江州。《青衫记》中的白居易是因忠君爱国,反对分裂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聚敛扰民,“抗疏仵旨”,触怒当权者,因而遭贬。《四弦秋》中所叙白居易被贬原因是因宰相武元衡被政敌派人刺杀,白居易上书请求捉拿凶犯,其他大臣恼其越分言事,“御史未言,坊官多事,甚属可恶”,(《四弦秋》“改官”)趁机参本,称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反作赏花新井二诗,大为不孝,遂被贬为江州司马。据《新唐书》记载:

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③

即是说白居易是因武元衡被杀一事得罪了执政大臣而被贬。如此看来,《四弦秋》中所叙白居易被贬原因是与历史相符合的,而另外两剧都是作者的虚构。

白居易在元代杂剧、明代传奇中被塑造成文采风流的才子形象。试看《青衫记》第七出《交游访兴》,白居易与元稹及第受封,功名加身,颇遂青云之志,刘禹锡为展契阔庆贺之情意,邀白居易、元稹到郊外赏春,正是“花光艳,草色新”之时节,三人踏至郊外,白居易首先提议:“请问二兄,既要饮酒,须寻个人家,才觉方便。”元稹附和“正是”,于是经刘禹锡指引,便来到裴兴奴家,裴兴奴第一次见到白居易与元稹便暗自揣度“此二位绝非凡品”,并且叫妈妈:“煮好茶来吃,今日的客不必寻常。”这一段从正面及侧面两个方面反映出了白居易的风流倜傥。有美酒、美女相伴,还有琵琶天籁欣赏,这正是文人们的风流雅趣。再如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第二折,便借裴兴奴之口“你文章胜贾浪仙,诗篇压孟浩然”赞叹了白居易的诗才。这两剧中的白居易虽然都风流倜傥,却也真挚情深。白居易与裴兴奴初遇时便互生好感,两情相悦,之后更是情深意重,当被贬往江州之时,白居易并未因为自己的仕途而感到哀伤,反而是放心不下裴兴奴,不忍与之分离,“实指望相守永久,谁想又成远别”。(《青衫泪》第二折)访兴不遇,白居易惆怅万千,哀叹:“可怜可怜,我若在此做官,或者他宁静还家,还有相见之日,我今远谪,他又飘流,纵使回来,何由会面,教我好伤感人也。”(《青衫记》“访兴不遇”一出)可见白居易对裴兴奴的感情是真挚的。白居易来到江州赴任之后,便立刻遣迎其侍妾小蛮与樊素来江州陪伴,一是因为“寂寥无伴,难以遣怀”,另一原因也是因为对蛮素二姬的情深与承诺。在这两个剧中,白居易被塑造为一个重感情、守承诺的君子形象。

《四弦秋》中的白居易在这一点上与《青衫记》、《青衫泪》颇有些不同,作者蒋士铨“谓向有《青衫记》院本,以香山素狎此妓,乃于江州送客时,仍归于司马,践成前约。命意敷词,庸劣可鄙。同人以予粗知声韵,相属别撰一剧,当付伶人演习,用洗前陋”,④因此并没有将剧本写成才子佳人题材的故事,剧中的白居易与琵琶女花退红并无感情纠葛,只是偶尔在江中相遇,琵琶女弹唱身世遭遇之不幸,引起被贬江州的白居易无限惆怅,因而泪如雨下打湿了青衫。《四弦秋》没有塑造白居易风流才子的一面,没有写他对爱情的真挚深情,因此艺术形象不如《青衫泪》及《青衫记》塑造的形象丰满,其艺术成就也远不如《青衫泪》及《青衫记》。

历史上的白居易于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这一时期的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面折廷争。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喻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而剧作中的白居易也是这样忠君爱国,直言敢谏,并且对国事自有见解,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能。尤其是《青衫记》一剧中,如《元白揣摩》、《元白对策》等出都充分表现了白居易的政治才能。第二出《元白揣摩》中白居易首先上场,一曲【高阳台】气势豪迈,壮志凌云,后与元稹分析国家时事,发现“藩镇纵横,朝纲解纽,正澄清揽辔时节”,并针对“一向言路不开了”这一问题提出:“言路当开,直臣应奖,须知帝裾难绝。”元白揣摩时事,一抒生平之愿,立下整顿乾坤之雄心壮志。风尘仆仆赶往京城会考的元白二人对策之时雄心大展,喜遂成龙之愿,一举中第,这也充分说明了二人的卓越才能。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忠贞爱国之心,直言敢谏之胆,才使他触怒权贵,被贬江州。尽管如此,皇帝最终还是“终不忍弃”,将其召回京城。白居易蒙召而回京,从侧面更进一步塑造了白居易忠贞爱国的形象。

尽管现存于世的四种以白居易为题材的历史剧存在诸多差异,对白居易形象的塑造也各有重点,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上分析的两种形象,无论是风流才子的文人形象,还是忠君爱国的士大夫形象,剧中的白居易都较为真实,与历史上记载的白居易形象相差无几,剧作者对白居易的遭遇也是持同情态度,并且对其才华与情深也不吝辞藻,白居易在历史剧中的形象可谓是饱受赞扬的文人士大夫的正面形象。

注释:

①黄竹山,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73.

②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4302.

④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185.

参考文献:

[1]黄竹山,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孙书磊著.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

[4]蒋士铨撰.周妙中点校.蒋士铨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5]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潘培忠.《青衫泪》故事渊源嬗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VOL31,(3).

[7]吴晟.意向・时空・心理――《琵琶行》与《青衫泪》文体比较[J].艺术百家,2009,(4),(总109).

琵琶行赏析篇6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不仅历史极为悠久,同时更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再加之随着二十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又为琵琶演奏与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从形制的改革到演奏技法的革新,再到借由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新琵琶作品,令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焕发出新的生机,并成为一件能够演奏古、今、中、西的乐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传统文曲、武曲、现代作品、移植作品百花齐放的前提下,如何将多种风格的乐曲演奏好,如何让学生学习、领会每首乐曲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演绎出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把握,只有对美有自己的认识与追求,才能对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悟传递给听众。

琵琶大师刘德海在长期的实践中,遵循音乐创造的基本规律,分析琵琶教学中技术训练的得与失,指出:“从启蒙的第一个空弦音起,即启发学生对音响的美感培养。美感培养作为一条主线,把握着技术的进程。养成带着听觉,追求美感的技术习惯,正是有可能成为演奏家的良好开端”。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只注意琵琶技能技巧这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视对音乐美感的追求和音乐思想的探索,长期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研究音乐的习惯,在音乐感情上缺乏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单纯追求技术而脱离音乐的倾向,这样的教学会严重阻碍学生在琵琶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本功训练奠定学生审美观念基础

琵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乐器,不仅需要左右手完美的配合,还要求每个手指对音色的控制,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就是说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演奏作品的质量。而当下,许多学习者在入门时在老师的引领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练习曲目数量的增多,往往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重视基本功训练,帮助他们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到演奏技巧应服务于艺术审美的要求。先知道什么是美的,在练习中慢慢向这种美靠拢,有目的地练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后,不管是空弦、音阶还是练习曲的练习,都应该注意感觉与气息,通过乐句的正确划分,完整演绎,一气呵成,并时刻注意音色的控制,指尖触弦要根据琴弦的震动规律,使琴弦充分震动,而不能盲目用力等等,只有在基本功坚实的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无障碍、无负担地自如驾驭琵琶作品。因此,基本功训练是琵琶演奏者的每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不解地练习,才能为日后的乐曲学习作准备。

2.学习音乐背景把握理解音乐内涵

前文曾提及琵琶是一件能够演奏古、今、中、西音乐作品的乐器,从《十面埋伏》、《塞上曲》到《天鹅》、《点》,再到《野蜂飞舞》、《查尔达斯》,不同风格、时代、国域的作品都被琵琶以强大的表现力挥洒得淋漓尽致。因此作为一名琵琶演奏者若想呈现琵琶艺术之美,在演奏作品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内容。如传统琵琶乐曲,根据格调与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文曲与武曲,且又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文曲行云流水、意韵深长,注重情境的描绘,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等,讲究气韵生动。气韵是中国文化的范畴,是中国文化内涵的表现。要求情感细腻,着重抒情写意。琵琶属弹拨乐器,声音是点状的,初学者容易出现音色不统一,演奏不连贯等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正确划分乐句,利用气息,将乐句内的音连贯在一起,感觉乐曲的韵味,最后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将点状的声音连成流畅的乐曲,实现婉转流动、情境交融的艺术特点。武曲苍劲有力、雄浑厚重,注重重大事件的写实与叙述,如《十面埋伏》、《霸王御甲》、《海青拿天鹅》等,尽显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在学习时,必须了解乐曲所描绘的历史事实,分析每个乐段所表现的场景,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体会每种技法的运用所要还原的声音效果与情感表达,才能完整演绎乐曲。

再如现代创作作品及移植作品,从借用西方作曲技法与音乐元素进行尝试,到移植、改编与传统创作手法结合,再到完全运用西方创作技法进行创作,可以说琵琶作品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再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欣赏观念的转变,都要求作曲家、演奏者不断地丰富着琵琶的表现力,且开创出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如上弦音、弦槽音、中指拍弦、假泛音,还有将传统演奏技法以新的方式运用等等。因此,这也对琵琶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因如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导学生在练习、演奏现代乐曲时,要结合曲式、和声知识,分析作品的动机、乐句、乐段以及和声织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及乐曲所要表达的情境,进而结合他们自己的感悟,将乐曲的风格、特点、魅力充分表现出来。

3.注重艺术实践加强教与学的互动功用

琵琶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向听众传达与传递演奏者自己的情感与审美,以期望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也就是说,作为演奏者若想自如地将自己的审美情感与听众沟通与交流,需要日常不断积累的同时,更需要演出实践。换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日常练习的审美积累与演出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在舞台上能够将自身的审美状态及想象思维与实际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演奏中体验演奏时的审美因素与情感活动。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其好比是琵琶演奏教学的一面镜子,演出时产生的问题能折射出演奏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练习为基础、以艺术实践为检验,对于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来说都是最理想的互动方式。

二、琵琶教学之外审美情趣的积淀

音乐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反映着大众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需要去感受、去体悟,因此,对审美情趣与音乐情感的感悟、把握,就需要其自身在生活中培养与积淀。首先,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强调学生们在练习作品时,首先要带着感觉去唱出乐曲,从中体会旋律的走向与作品所表达的审美情景,进而使得旋律具备美感与歌唱性,在将这样的感受带入到自己的演奏之中,才能够做到心手合一,其道理即是在此。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除了练习与欣赏专业作品之外,更应该多聆听其它专业、其它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声乐、弦乐、室内乐、交响乐、歌剧、戏曲等等,用心去体会其旋律美感与歌唱性。第三,建议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要过多地去关注演奏者复杂的演奏技巧,而是要去感受与聆听,同音乐产生共鸣,进而更容易领会作品的情感意蕴,帮助自己培养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演奏是否精彩、是否深入人心,其关键不在于精湛、高超演奏技术的展现,其往往处于弦外,即演奏者自身审美情趣与情感的体悟与领会。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奠定坚实大的音乐基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但这里所说的基础并非狭义的基本功训练、技巧性训练,更包括了对演奏概念的明确,对演奏的理解以及对演奏的处理能力,而这其中无不包含音乐的美。因此,教师要尽力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展现给他们,通过引导、启发、比喻等手段去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能力,从而生动的、准确的、创造性的表达琵琶音乐之美。

琵琶行赏析篇7

【关键词】反向思维 阅读与写作 运用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如能另辟蹊径,进行反向思维的训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直接从已有结论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往往会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

所谓反向思维,是指在某个正向立论点的基础上,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来思考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大多数学生从琵琶女沦落风尘的悲惨身世、人老珠黄的冷落境遇、转徙江湖的凄凉孤独中,得出“琵琶女让人同情”这样一个正向思维的立论点。

如果教者反弹琵琶,在这个立论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来思索,并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立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学生们也能从诗中找出证明反向思维立论点的论据:①琵琶女嫁给商人是跳出火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可她还念念不忘醉生梦死的歌妓生活,表现了十足的奴才性。②琵琶女埋怨丈夫“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人不做买卖,吃什么,喝什么?可见,琵琶女是一个贪图享受、不讲实际、不懂生活的人。③琵琶女是一个只知以泪洗面、向人诉苦、精神空虚的软骨头。

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从与自己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思索,独有见地,从而使分析同一材料或写同一题目的常规思维相形见绌。

进行反向思维训练时,可以先列出传统观念或常人习惯思维种种角度,然后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正反思维的立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新的最佳角度,从而显露出新的理念,诠释新的形象。

下面就运用反向思维立意谈几则例子:自从韩非子提出“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求疵”之后,“吹毛求疵”一直被认为是指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如果反其道而立意,可提出一个与传统观念相反的看法:全大体者必须求小疵。“吹毛求疵”不是故意挑剔,而是办事精益求精,应该提倡。“东施效颦”常用来批评盲目效仿,但是从反向思维角度考虑:东施不妄自菲薄,不怕别人讥笑,执著于追求美,东施效颦又何妨。“班门弄斧”常规立论就是批评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技、妄自尊大的人,而反向立论则可表现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竞争精神。只有敢于跟行家里手比高低,才能超过行家里手。华罗庚就说过,“弄斧必到班门”。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阅读作文时不恪守成见,不囿于定论,就能大胆突破思维定势,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出现抓耳挠腮的“卡壳”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没词了,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反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譬如《谈好高骛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骛远”,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骛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

有些命题作文,从字面上分析,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对象和主旨。比如《又到中秋月圆时》这个题目,从正面来写无非是中秋赏月、家人团圆,老调重弹,索然寡味。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起来。中秋时不能赏到明月,一家人不能团圆,为何呢?可写大气污染太严重,能见度低,明月不易见,而谈论到热门的环保话题;可写由于公务繁忙、岗位需要、军人天职等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进一步歌颂奉献精神。这样写能收到语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对真理执著追求不妥协的精神体现,我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但如果以此作为挡箭牌,拒谏饰非,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

运用反向思维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②立意要经得起推敲。用反向思维法立意,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切不要不加分析辨别就将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立意偏颇,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③一般采取欲扬先抑法:先说已存结论合理的一面,再指出其局限性,然后从新的角度引申发挥,最后证明新的观点。

琵琶行赏析篇8

关键词:诗歌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10

音乐空灵微妙,极难把握,要是用诗歌形式把它表现出来那就更难了。因此,向来诗歌中多将音乐作为点缀,少有以音乐本身为描写对象的。然而在唐朝,由于音乐的普及,诗人中有许多精通音律的人,有的甚至就是音乐家,再加上当时诗歌技艺的精进,唐诗中出现了大量以音乐本身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曾被清人方扶南称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些诗歌为我们学习描写声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概括起来,其描写音乐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例如:1.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 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牛殳《方响歌》)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例2用“铿铿锵锵”这个拟声词来表现方响深沉而凝重的声音。

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

例如:3. 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张祜《王家五弦》)4.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例3用耳边鸣响小金铃声来比拟五弦琵琶声的清脆悠扬。例4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

三、以形写声法,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例如:5.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6. 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白居易《五弦弹》)

例5用视觉形象“黄云萧条白日暗”来比喻筚篥声低沉急促,用“上林繁花照眼新”的视觉形象来比喻筚篥声的轻松明快。例6用视觉形象“陇水冻咽流不得”来比喻五弦琵琶声掩抑凝滞。

四、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例如:7.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8.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例7通过听者叹息和思乡流泪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筚篥声的凄凉哀婉。例8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俯耳谛听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

五、综合描写法,即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例如:9.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10.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韩愈《听颖师弹琴》)

例9即用综合描写法。第一句用以声写声法,展示乐声的清脆和嘹亮;第二句用以形写声法,展现乐声圆润和曲调欢快;第三、四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其场面热烈和乐声的美妙。

例10也是用综合描写法。第一、二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第三至六句用以形写声法来表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起来,接着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最后二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出琴声的优美动听。

中国诗歌意象丰富、手法多样、意蕴深远。学生在解读中常常抓不住神韵,究其原因,大都源于对表现手法的陌生。本文仅以音乐这一形象为例,从不同的手法对其进行剖析赏读,意在给学生以解题的思路。诗歌中并不仅仅是音乐的形象可以如此解析,其他形象亦可从各种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读分析。如能做到触类旁通,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上一篇:苹果树上的外婆范文 下一篇:室内装饰设计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