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翻译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9:27

琵琶行翻译

琵琶行翻译篇1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考试,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琵琶行翻译篇2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前期基础上的,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得以实现的。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造势”。比如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从未到过西湖,有的只在本地看到过稀稀疏疏的荷花,有的连荷花都没有见过,光凭想象无法感知荷花的美,更无法对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多媒体让学生有一个更加逼真的场景,我们可以创设实物、图像、音频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我们可以先展示大量的荷花图片让学生美美地欣赏,播放抒情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读,还可以播放朗读带助其美美地感悟。若条件许可,老师甚至可以带学生一起到实地去赏荷花、写荷花。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迅速地带着学生融入文本,积极自主地探究诗歌意蕴。

二、开展课堂活动创设情景

诗歌的教学思路就是通过朗读欣赏诗句的经典之处,进而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从而获得指引我们现代人行为的思想、准则等。在设置一系列情景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后,学生已经获得初步认知,如果要进一步把握诗歌的精髓,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设置情景,理解文本。

如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基本了解大意然后把握情感。由于高中生的情感经历不丰富,很难从对琵琶女的身世的描写体会到诗人是在由人及己,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人,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以此让学生把枯燥的翻译变成一个故事的蓝本,不仅检查了学生的翻译情况,也锻炼了学生提炼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此外,我要求学生将诗人的所见所感当做他的台词,将对琵琶女的描写当做是自述,男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去体会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在评判朗读者是否把握住了角色情感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沉浸到文本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

与我同课异构的林老师以图片为线索,让学生在琵琶声中熟读诗歌。接着,林老师将学生分成四人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扮演诗人、琵琶女、看客。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有的小组直接用文言文当台词,有的翻译成白话当台词,最后都是自觉地融入到课本中,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

三、通过设问、过渡语、结语等创设情景

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在自主性学习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认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的方式多种,只要有益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都应大力尝试。设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黄老师在教《木兰辞》时,学生已经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一步步抓住了人物的品质。为了让学生对人物分析能更加透彻,黄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大家都说木兰勇敢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在部队里从军是不是要付出比男子更多的艰辛?”虽然这是一个是非问,却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有的学生还提出疑问:“木兰裹了小脚,打仗跑得快吗?”有的学生却说:“既然诗歌写她骁勇善战,她一定没有裹脚。”虽然裹脚与否不是课文的重点,却引发了学生对古代女子生活情况的探讨。这完全超出了教师的课堂预设。大家通过课后查历史、生理等方面的资料,发现南北朝时期女子还未裹脚,木兰女扮男装,要想不被发现,一定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女子身体孱弱,要上战场,必定苦练武艺,这样,学生对木兰的人物形象分析更加多元化了。

此外,导语、过渡语、结语都能用来为情景教学服务。情景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多设计情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去看待语文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和解惑要给予鼓励和评阅,通过正面、积极的暗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还原现实生活,为课堂学习提供充足动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与教师融为一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可以保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琵琶行翻译篇3

2、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3、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4、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5、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6、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7、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8、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9、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10、原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琵琶行翻译篇4

关键词:秦琵琶;阮咸;阮;彻头彻尾;脱胎换骨;阮乐改革

据历史资料记载,阮,这件古老的弹拨乐器,远在秦、汉时就已经有了。但却不叫阮,而称“枇杷”。

东汉著名学者刘熙的《释名•释乐器》称:“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这短短三十字,道出了乐器名称的由来。文中“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用现在汉语可翻译成是右手演奏乐器的方法。“推手前曰枇”是右手食指向前击弦叫“弹”,“引手却曰杷”是右手大指向后拨弦称“挑”;“象其鼓时,因此为名也”是说凡是用“弹、挑”方法演奏的乐器叫“枇杷”,也因为那时“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的乐器并没有明确分类,因此统统称为“枇杷”了。魏晋时,将“枇杷”归为琴瑟类,因此将其冠以琴字头,而把“枇杷”右边的“比”与“巴”放在琴字头下面而成为“琵琶”了。

魏晋时,懂音律的学者付玄,在他的《琵琶赋•序》中述:《世本》不载作者,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乐。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园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

传说讲述汉朝,汉武帝为联合乌孙王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于公元前一零五年将江都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与乌孙王昆弥为右夫人。在送往途中避免她因思念家乡亲人之痛,命懂音律的工人参照琴、筝、筑、箜篌原理,用木制成“盘园柄直,四弦十二柱”的琵琶,于马上弹奏。然后,又有与付玄同时代学者杜挚,提出不同的看法:“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他说秦朝于公元前二一四年前后,大兴修筑长城的苦工们,为解劳累与思乡之苦,将鼗(类似波浪鼓)拴弦以手弹之。(称弦鼗)被后人称“秦琵琶”、 “汉琵琶”或“秦汉子”。

上述二位学者,讲述秦琵琶或汉琵琶产生的年代与形制。只不过杜挚的秦琵琶比付玄说的汉琵琶早了一百多年。(琵琶源于秦、汉)

汉代,琵琶只在《相和歌》中为伴奏乐器。到魏晋时,《相和歌》发展为《相和大曲》,又深受曹操的钟爱,并为其谱写很多歌词,使《相和大曲》广泛流传并发展,而《相和大曲》的乐队,也由伴奏升为合奏,琵琶也由伴奏升为领奏,甚至飞升为独奏了。《陌上桑》便是在《相和大曲》基础上创作成的第一支琵琶独奏曲。

在魏晋时期,琵琶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主角儿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他有出身音乐世家的良好的家庭背景:其祖父阮r“解音律,能鼓琴”并“常抚琴而歌,”他叔父阮籍《竹林七贤》之一,“能啸,善弹琴”,又“能作曲”,《酒狂》是他传世之作;阮咸本人,是“著名秦琵琶演奏家,”且“精通音律,会作曲”曾著有《律义》一书,和作有琵琶独奏曲《三峡流泉》,是他成名之作;他儿子阮瞻亦“善弹琴”,并能做到“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他却“不问长幼贵贱,皆为弹之”。

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这个极其激烈的政治斗争,更引起阮氏家族的强烈愤慨。出于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只能寄情于音乐来发泄,琵琶当然成为他发泄的工具。可是当时的琵琶,只有“园而小的音箱,”仅能发出极为柔弱的声音,音量很小;“音柄短小,音域狭窄……”根本不能满足他抒发心中愤懑之情的需要。于是,他便萌发了改革琵琶的大胆举措。

首先是解决音量。将“园而小的音箱”扩大成“大腹而园,”并在音箱上开放上、下、左、右四个音孔;再解决音域。将短小音柄加长,十二柱扩为十三柱。这样,不仅音量大而宏亮,而且音色也较为优美动听;音柄的加长、音柱的增加,使音域宽广,也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不但满足了他抒发愤懑之情,更使原来的秦琵琶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使乐器性能、表演技巧及音乐的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秦琵琶改革的成功,阮咸,功不可没。(兴于魏晋)

唐朝时,杜佑在《通典》中称:“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颈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新唐书•元行冲列传》载:“有人破古冢,得铜器似琵琶,身正园,人莫能辩。行冲曰:此阮咸所作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遂谓之阮咸。”至明代又有王圻《三才图会》称:“或谓咸(阮咸)丰肥此器,以移琴声,四弦十三柱。”

可见,阮咸不仅秦琵琶演奏技艺超群,而且改革秦琵琶的贡献突出被认可,至将其名与乐器浑然一体,称为“阮咸”甚至直呼为“阮”,从而创造了震惊中、外音乐史上以人名为乐器之称的仅有的特例。从此,阮首先从“琵琶大家族”的“统称”中,脱颖而出,并有了自己的“专称”――“阮”。

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期,阮得到高度的重视与发展。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连王宫贵族子弟也都争相学之为荣。刹时间,文人墨客也纷纷以诗词歌赋,乃至绘画等多种形式慕尚赞颂。孙该的《琵琶赋》、付玄的《琵琶赋•序》、大诗人杜甫也有《咏怀五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黄庭坚的《听宋宗儒摘阮歌》、张C的《咏阮》……创作阮曲及编写阮演奏法的书籍也很多,如:《阮谱》、《阮咸谱》、《琴阮二弄谱》、《擘阮指法》……

盛唐时,专门建立了庞大的管理机构――“大乐署”,以及培养人材的教学机构――“教坊”、“梨园”等。并使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邻国,多次派“遣唐使”前来学习。(盛于唐)

然而,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迁。阮也从唐、宋时的兴盛转入到明、清时期的逐渐衰亡。昔日宫廷中那种庞大、宏伟的《相和大曲》也被衰落,而失去往日莺歌燕舞的辉煌。

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兴起,使得很多大、中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之都”,各种商品交易异常活跃;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也日渐提高,交易场上的“游棚”、“瓦市”等都成为民间歌舞、戏剧、曲艺、说唱艺术的演出场所。从宫廷中被衰减下来的乐工和民间艺人成了丰富都市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此时的阮,也从宫廷中《相和大曲》的领奏、独奏变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戏剧、曲艺、说唱的大舞台中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了。(衰于明、清)

以上,是我从历史资料中认识的阮,既没见实物,又没听声音。

要说起阮乐真正的兴盛,那还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大力支持民族民间音乐事业、极力保护和发掘民族民间艺术;组织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重视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办音乐院校,并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任教;面向全国招收有各种艺术专长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入校学习;组建中央及各省、市、自治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宝贵艺术遗产的关怀和重视。当然,这与唐代的“大乐署”、“教坊”、“梨园”有本质上的区别。

阮,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民族乐队的急切需要的情势下,才焕发出它的艺术青春和独特魅力的。

了解和关心民族乐队的人们都知道,我们的民族乐器,像京胡、板胡、高胡;三弦、月琴、柳琴、扬琴、琵琶、筝;竹笛、唢呐……都是个性极强,又都是高音声部,它们互相碰撞,极易产生噪音,很难统一,又缺少中、低音声部,各声部之间极不平衡,极需要有中和性的乐器来调解,既能补充中、低音声部的奇缺,又能中和各声部间音响与音色的和谐、统一,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阮。因此,阮自然成为倍受欢迎与格外宠爱的“主角儿”。

然而,就明、清以来的阮当然不能适应乐队的需要,必须给她以彻头彻尾的“洗心革面”。于是,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先生,仿古代阮进行过改革;五十年代有无锡华光国乐团在唐阮基础上研制出三根弦的中阮、大阮;又有中央音乐学院张子锐先生自己研制的小阮、中阮、大阮、低阮;六十年代有中央广播民乐团王仲炳先生与北京民族乐器厂等共同研制的阮;特别是到八十年代前后,居然掀起了阮乐改革的高潮,陆续有天津、上海民族乐器厂研制出“双共鸣箱中阮”和“电扩音中阮”;西安音乐学院宁勇先生与上海、西安、苏州等民族乐器厂研制出双弦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阮系列,并组成了“阮氏家族”。

阮经历了几十年翻天覆地的改革,今天终于以“脱胎换骨”的新面貌面世:琴头一律规范成“如意头”,四轸由木制改成机械金属涡轮杆,调弦很方便;四弦也由丝改成金属弦,美化了音色;音柱(现称品)由十三改成了二十四个,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增加到三个半八度,可以任意转调;音箱由一种,改成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阮五个大小不同形制的五个品种;定弦也统一规范成为“五四五”度法,四弦与三弦为五度,三弦与二弦四度,二弦与一弦五度,保持了民族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今天的阮无论从形制品种,乐器性能,还是音域、音色、音量、演奏技艺等都非常令人自豪;特别是它那独特淳厚、优美圆润的音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声部,填补了民族乐队中、低音声部的空白。

这才是我真正认识的阮,它与阮咸改革的阮是无法比拟的。

阮的成功研制乃至臻于完美,并成为系列――“阮氏家族”,倾注了众多致力于阮乐改革的设计者、研制者、乐器厂师傅们的心血与汗水,没有他(她)们的呕心沥血的辛勤劳累,便没有阮的今天。因此,他(她)们为阮乐的兴旺发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阮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在大、小民族乐队的合奏、协奏、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戏剧、曲艺、说唱艺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伴奏乐器;更擅长而又倍受欢迎的,还是她的独奏、重奏和与其它乐种的组合。据说在新加坡就有“百人阮族乐团”,在北京、新加坡等地的盛大演奏出竟取得轰动性的强烈效应。

为更好、更快、更多地发展阮乐艺术而培养阮乐人才,除乐队培养学员外,六十年代刘焕章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率先开设中阮、大阮专业课;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央、中国、上海、西安等音乐学院相续开设了阮专业课。

其中有中央广播民乐团王仲炳先生,首先为阮曲的创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瑶族长鼓舞曲》、《不唱山歌心不爽》、《引水上山坡》等成为轰动一时、脍炙人口的佳作;大连歌舞团林吉良先生,为阮乐专业的发展,辛勤耕耘三十多年,编写《林吉良阮拨弹法》,创作很有影响的阮独奏曲三十多首:《麒麟舞》、《山行》、《飞天》、《满江红》等;西安音乐学院宁勇先生除编写《阮演奏教程》外,也创作二十多首阮曲:《草原欢歌》、《望秦川》、《玉楼月》、《终南古韵》、《丝路驼铃》等。他们和各音乐学院的教师,用辛勤的劳动为阮乐专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阮乐艺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演奏名家与人才,为各音乐院校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学苗,为各表演团体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骨干;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获得更高的荣誉。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走近阮乐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阮乐的,也可以说是阮乐艺术发展的见证者。现在,我虽在艺术团体搞音乐创作,但我也是有二十几年教龄的阮乐辅导者,我想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就了解阮、热爱阮,我愿意为阮乐艺术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

这些年来,我在音乐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某一点进步,应该说有些是受益于阮,是它给了我创作的灵感与冲动,并成为创作中重要的音乐底蕴。今后我将仍与阮结伴,永远与阮结缘。

爱阮吧,让我们为阮乐艺术的发扬光大而努力,让我们为阮乐之声能响誉世界乐坛而努力,让我们为迎来阮乐艺术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释乐器》.四部丛刊.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元行冲传》.中华书局.

3.韩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4.孟浪.《话阮》.信息世界,1997年第四期.

5.林吉良.《林吉良阮拨弹法》.大连出版社,2000年7月.

琵琶行翻译篇5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人格美 文化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材的篇幅数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变迁、朝代兴衰,是华夏民族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复杂古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含义,学生对背诵的抵触情绪等,使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学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径,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找到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用纲要性文字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效率怎样呢?一些一线语文教师依然运用串讲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对其进行翻译,拿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词,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蕴涵认知、文化、审美三个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完整高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知”、“情”、“意”相融合的过程。显然,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审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代表,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来包含丰富审美因素的优秀文言文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审美价值

这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经过历史考验沉淀下来的经典,其中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从语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说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一)语言美:高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尖之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是读着舒服、看着悦目的上乘作品,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学生从中体会出我国自古以来汉语言的优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流传下来的名篇佳句,承载着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和处事的技巧;《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能言巧辩和机智勇敢;《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多才多艺与不卑不亢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人格之美,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能处处窥探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劝学》中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学习的重视和探索;《师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教师和教育的宝贵文献资料;《鸿门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和礼仪观。

这些文言文里体现出来的美学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因为文言文中存在丰富的美学因素,才使得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太久,教师单调的教学手段使文言文教学的美感丧失殆尽。

(一)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文言文体现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这些绝美的语言如果翻译成现代文就索然无味、意境全无,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应该依据文言文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地“美读”,从反复多遍的朗读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准凝练、恰到好处,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就是古今仅有的绝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如果把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就会失去韵味。

(三)领悟文言文的人格美。从文言文中获取精神食粮无疑是明智之举。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讲授《逍遥游》,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要认真品味文字,带领学生领悟庄子的人生哲学和有关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庄子,了解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从中体会出庄子带给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让学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是讲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体会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古文曲径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学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学习《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时,引导学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无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刘兰芝就是意外,为什么呢?这就要考证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了。《鸿门宴》中座次的错误安排,预示着结局,那么中国古代传统座次安排有什么讲究呢?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时,就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国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掘文言文的语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因素才能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开辟一块“英雄用武之地”,让文言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J].教学月刊,2006(8):43.

[2]吴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12(11).

[3]施锦伟.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及其教改设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74.

[4]邢秀凤.重视语感培养:文言文教学实现高效化的重要手段[J].江西教育科研,2002(7):35.

琵琶行翻译篇6

2、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

3、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琵琶行翻译篇7

一、直译

就是对文言文的句子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在高考考查题型中绝大部分的画线要求翻译的句子重点考的是直译。直译可以做到字字落实,不遗漏给分点。直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留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一般是做主语和宾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书名、官名、年号、季节、事物名称等。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是年号,“四年”是数量词,“春”是季节名称,“滕子京”是人名,“巴陵”是地名。因为古今同义保留下来就可以。

2.换

有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这个词这么解释,到今天是另外的解释,在翻译时应该按照古义来翻译,那么就需要替换成今天的合适的词语。主要体现在古今异义和古代礼俗用词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卑鄙”是古今异义词,今天翻译为“地位低,见识浅”文言中还有一些特殊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3.省

文言文中有的虚词在句子里的意义是只有语法意义,不能翻译出来或者无法将其翻译出来。这时译文中就省去了。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之”字在这里的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翻译时就要省去。

4.补

补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来说的。文言文的省略情况特别多,翻译时如果不补出来,按照今天的语法来讲就不通顺或者变成了病句。因此补充出必要的省略部分是必须的。

如: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翻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前面,省略了主语,翻译时需要补充出来。

5.调

文言文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有很多不同之处,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按现代语序应该是“主+谓+宾”的顺序,该句省略了主语,只有谓语和宾语,但是用“之”字将宾语提前了,成了“宾语+谓语”的形式,翻译时调成“谓语+宾语”的形式。翻译为: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其他的倒装句也是一样,只要确定了倒装句的类型,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范做出调整就行了。问题是能不能发现考查的句子是倒装句,是哪一种倒装句,这种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的排列顺序。要发现倒装句在于平时积累,培养对倒装句的迅速反应能力。现代汉语中一个句子一般是“主+谓+宾”的基本形式,定语状语则一般用于修饰,定语常常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常常修饰整个句子或谓语。积累了这些知识调整语序就不难了。

二、意译

意译是指对于一些不能直译的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落实,而要做到符合原文意思。意译的句子往往是那些使用了修辞手法(如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的句子,如果直译难以说过去,就得意译。

1.互文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看似说两个人(主人和客人),两件事(下马和在船),其实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来到船上。这样句子通顺了,意思就完整了。直译是不行的,只能意译。

2.比喻

使用了比喻修辞的句子有时候要把比喻义译出,就得注意意译的问题。

如: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埋没在污秽的监狱中却在所不辞。“粪土之中”指肮脏的地方,不能直译,应译为它的比喻义“污秽的监狱中”。

3.借代

用了借代手法的句子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

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句中“布衣”是借代手法,原是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代指平民百姓。

又如: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翻译为:整年都听不到弹琴的声音。

句中“丝竹”是借代手法,原指丝线和竹子,是制作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材料,在这里指代乐器。

4.婉曲

婉曲就是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译出本意。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译: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去世了。长到四岁,母亲改嫁了。

“见背”在这里是父亲死了的避讳的说法,“舅夺母志”在这里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翻译时就得翻译成本意。

5.用典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叙事说理。翻译时直译不过去的就要把典故所表达的意思意译过去。

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草率出兵,想象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结果只落得自己仓皇逃跑,向北回顾追兵。

“封狼居胥”是一个典故,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追到狼居胥上,封山记功而还,翻译时要理解典故,按照典故的意思来意译为“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

琵琶行翻译篇8

作者:张爱玲 译者:赵丕慧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琵琶出生在显赫的上海贵族家庭里,围绕着她的是丝绒门帘、身穿水钻缎子的宾客、裹小脚的老妈子,和一堆关系庞杂的二大爷、姨奶奶、表姐表哥们。但父母的缺席却是永恒的常态,沉迷在鸦片里与旧时繁华的父亲难得现身,而坚持要离婚的母亲则与琵琶的姑姑出洋念书。在这种文化、利益相冲突的幽森豪门里,难怪四岁的琵琶总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

《雷峰塔》是张爱玲以自己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为主轴,糅合其独特的语言美学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情节在真实与虚构间交织,将清末的社会氛围、人性的深沉阴暗浓缩在这个大家族里。也反复重述着她生命中最的心事,此书逐渐将张爱玲的传奇拼凑完整!

易经

作者:张爱玲 译者:赵丕慧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十八岁那年,她因为惹怒了父亲与后母,惊险地逃出那个囚禁她的豪宅,去投奔母亲与姑姑。原本母亲打算让琵琶去英国留学,却遇上了战争爆发,只好安排她去香港大学念书。此时琵琶才发现上海在拉扯着她的心……

接续《雷峰塔》的故事,《易经》描写女主角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的遭遇,同样是以张爱玲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背景。张爱玲曾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中提及:“《雷峰塔》因为是原书的前半部,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相形之下,《易经》则全以成人的角度来观察体会,也因此能将浩大的场面、繁杂的人物以及幽微的情绪,描写得更加挥洒自如,句句对白优雅中带着狠辣,把一个少女的沧桑与青春的生命力刻划得余韵无穷!

待兔轩文存:读史卷

作者:李零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从器物想象追索上古中国的样貌、沿经典文本上溯精神源头的气象。作者在考古发掘的“重新发现”中,对上古中国进行了“重新发现”。自序中所言,学术,涉及三个界: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三古”是基础学科,我重视,我喜欢,但对我来说,这是训练,不是目的,我更关心的是问题。三代无学科,问题并不属于哪个“古”。更何况,我是现代人,我的立足点还是现代。

本书即是李零先生关于上古思想史与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较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篇目由作者亲自选定,多为首次结集出版。

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

作者:李伶伶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此书是一部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家事的作品,内容包括三兄弟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家务事等方方面面。《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没有学术书籍的盖棺定论和大是大非,完全着眼于周家后院生活的叙述,涉及多位女性,包括鲁迅原配朱安,周作人夫人信子,周建人夫人芳子以及许广平、王蕴如等。作者以女性特有的视角选择了周氏兄弟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没有被打上印记的光鲜明丽,却有不刻意隐藏的真实,《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隐秘的故事和谜题,值得回味。

刘氏女

作者:章诒和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坐牢十年,和女囚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作者说,比某些夫妻的婚龄长,比很多小两口还亲。那里,外表平静如镜,其实,终日翻江倒海。每个犯人都有经历,而经历就是故事。情・罪小说系列《刘氏女》是其中之一则,杀夫、肢解、装坛、入狱、赎罪……

三十年后,真的刘氏女也许已经走了,作者把她落在纸上,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没有直接刻意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甚至连愤慨也没有,笔墨集中表达女囚的命运,窥探她们的内心。

这是作者第一次正式写出的小说作品。

赫德的情人

作者:赵柏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赫德的情人》在大量史事考察的基础上,借由钩沉一个多世纪的书信、电报、日记、奏稿和宫庭秘档,为深刻影响大清命运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罗伯特・赫德重写今生。他主宰晚清帝国的经济命脉近半个世纪,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重要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直至世纪之交的义和团运动,他都深深介入其中。

《赫德的情人》在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图谱中,显示了一个新的向度。它迥异于高阳、熊召政等人的旧小说,而更多地与尤瑟纳尔、E.L.道克特罗气息相通。

第三大道的这间酒馆: 约翰・麦克纳尔蒂纽约故事集

作者:[美]约翰・麦克纳尔蒂 译者:孙仲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他是个爱尔兰人,好酒,更爱老板蒂姆的酒馆。

他眼睛锐利,耳朵灵敏,会记下“我今天过得很不赖,总算做到了慢慢地输!”诸如此类的话。

他所写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潜在的感情音符,几乎听不到,然而就像心跳一样始终存在。他也写自己的儿子约翰尼,他的夫人说那有一些可以说是情书,几乎让人读着觉得尴尬,然而又感人。他就是麦克纳尔蒂。“在最佳状态下,”有人这样说,“当麦克纳尔蒂就挺好,可爱且有趣。”

本书精选自约翰・麦克纳尔蒂过世前出版的几部作品,特别收录他的夫人,也是作家费思・麦克纳尔蒂的纪念文章――《约翰其人》。

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作者:梁文道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年4月

梁文道说,这十五个人,皆是他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有非常精彩独到的想法,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业,能开他眼界,让他想到一些他不会去想的事。

这十五位人物,如一代文章大家董桥,在英美文坛大放异彩的华人作家哈金,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的十年砍柴,以及近年在时评写作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长平,最近风靡大陆的旅行作家舒国治,港台文化传媒界的大手笔詹宏志,思维特出的文化专家赵广超,等等。在梁文道精心的导引下,缕缕细述自己的社会际遇与文化情怀,种种精彩见解和个人感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访问》正是一道难得的智识、文化与思想的大餐。

读者看的也许不是梁文道,而是梁文道与这15位大家的智慧火花。

布谷鸟蛋是谁的

作者:[日]东野圭吾 译者:马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妻子的意外身亡并没有令绯田消沉。他不但将襁褓中的女儿风美抚养成人,还将她培养成为全日本最耀眼的滑雪新星。风美的滑雪天赋令绯田欣喜若狂――自己一生未能达成的梦想就要在女儿身上实现了。

然而,神秘力量的介入让风美的天赋成为了交易的筹码;陌生人送来的血指纹更令身为父亲的绯田如坐针毡――“是的,我的妻子在孩子出生之前便已流产……”

布谷鸟,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蛋生到别人的窝里!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会看到东野圭吾惯用的“喷洒狗血”,取而代之的是良心的抉择和暖暖的亲情。

犹大之裔:东欧吸血鬼史诗

作者:[德]马库斯・海兹 译者:管中琪、林敏雅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本书是以东欧民间传说为故事基础,并将传统意义上的吸血鬼的概念引申,从而将这个奇幻小说中常见的鬼怪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外表特征和别出心裁的特异能力。故事有着跨越1670年到2007年的广阔时间领域;故事的地点也从东边的土耳其,到塞尔维亚,再到滨海的法国沿海地区。古代与现代两条线索的并进交汇之复杂,使得这本小说包含了恢弘的架构和复杂的谜团,融合历史气氛与战斗场面的紧张刺激。

海兹是德国恐怖小说界与超炫奇幻小说界的最强悍的秘密武器,他赋予吸血鬼一种崭新的诠释,尚未翻开《犹大之裔》前,你没有读过真正的吸血鬼传奇。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作者:王伟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3月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得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原来怀孕是件这么可爱的事

作者:[美] 戴维・杰弗鲍姆 译者:吕冠儒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还在看那些权威的怀孕百科全书吗?那些严肃、刻板的行动指南只会让你的孕期生活过得更加谨慎、更有压力。

其实,每个准妈妈之所以会焦虑、紧张、情绪低落,是因为自己没办法与肚子里的“它”进行沟通。她不知道准宝宝喜欢吃什么、哪里不舒服、心情好不好……本书的作者通过一个胎儿的自我经历描述,向大家呈现出真实、有趣的孕期生活。让你每天知道胎儿的一举一动,做最开心的准妈妈。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怀孕是件这么可爱的事。

猫的事务所:宫泽贤治童话精选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清月(绘) 译者: 黄叶娟、成洁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宫泽贤治用他短暂的37年生命,留给世人足以流传千年的经典童话。这位“代表日本的国民作家”,活着的时候,因为他的童话有着“太过强烈的个性”而遭到拒绝,仅仅自费出版了一部童话集,而且连一本也没有卖出去。死去之后,他因为这些无与伦比的童话作品而获得巨大的“重生”。

这里所讲述的故事,都是树林、原野、铁道线、彩虹和月光所赐予的:茂密的森林、风与影、夜来香、奇妙的都市、延伸至白令市的电线杆的行列……实在是一个奇异的乐园。人可以一瞬之间飞跃于冰云之上,随着大循环之风去北方旅行,也可以伏在红色花环下,与蚂蚁交谈,就连犯下的过错和难以言喻的悲哀,在这里也会变得圣洁。

知日・制服特辑

作者:苏静 等编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5月

制服,可以指uniforms,更可以涵盖一切具有“制式”的服装,比如剑道服、巫女服,甚至是战国铠甲。《知日・制服》邀请了知日派撰稿人以及优秀的摄影师,直面当代,跨越传统,提供视觉系的“制服”阅读。在制服专题之外,本期还专访到“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和日本炙手可热的艺术指导、优衣库形象塑造者佐藤可士和,此外,还有《全能住宅改造王》的独家探访。

上一篇:八月桂花香范文 下一篇:学习计划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