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大全范文

时间:2023-11-01 12:01:31

爱国诗大全篇1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实际景观,正是这样。只是诗论者们还没有加以发掘和总结,反而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的结论来。

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作

最先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的,是大诗人艾青。1980年3月5日,他说:“在战争年代,诗首先成了武器。诗人就成了战斗员。情诗……为炮火让路,――‘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同年8月,艾青又说:“炮弹不会谈情说爱。”意思也是说战争年代不会有爱情诗创作。

隔不了几年,新诗史论家、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也认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他有这样的描述:“抗日战争的炮火掩盖了、驱走了恋人们的轻歌。人们在战争的烽烟中,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爱情诗开始了第一个零落季节。”“激昂的战声代替了个人情爱的悲欢之咏叹。”“大概是时代过于严酷,我们连战乱中的爱情悲剧的印痕也难觅到,更不说欢情曲了。”“三十年代后期直至四十年代后期,我们……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

艾青和谢冕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后来居然被一些新文学史家摄取并扩大化为:“抗战爆发后”,全部“情爱文学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一个零落时期。在烽火遍地、国破家亡的灾难岁月中,大众的血泪和战斗的呐喊,掩过了作家们个人情爱的发抒。……激昂的爱国热情代替了儿女情长的咏叹。”而写进一部“以主题现象为中心构建文学史框架”编写文学史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教材里去了。其影响范围之大,自不待言。

事实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且不说解放战争时期,也且不说爱情小说和爱情剧本,就只说抗日战争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在笔者掌握在手的有限资料中就有下面这些:

《陕北情歌》,刘御(1912-,云南临沧人)在延安作于1939年,同年发表于延安某报刊,收入诗集《延安短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烽火情曲》,严杰人(1922-1946,广西宾阳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8月5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收入诗集《今之普罗米修士》,桂林今日文艺社1941年11月版;

《樱花曲》,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收入诗集《未来的春》,上海言行出版社1940年6月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寄慧》,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在粤北坪石作于1940年11月15日,同年12月25日发表于《现代文艺》第2卷第3期,见于《穆木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恋歌》,黄药眠(1903-1987,广东梅州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5月,同年12月5日发表于《中国诗坛》新6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奴隶恋歌》,何彬(1915-1941,湖北咸宁人)在湖北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0月6日,发表于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报》,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狱中歌声》,何彬在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1月,见于《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爱》,侯唯动(1917-,陕西扶风人)在延安作于1942年1月8日,发表于1943年1月1日出刊的《诗垦地》第4辑,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诗八首》,穆旦(1918-1977,浙江宁海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作于1942年2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初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姑娘》,陈辉(1920-1944,湖南常德人)在河北涞涿平原作于1942年春,同年发表于4月出刊的《诗垦地》第2辑《春的跃动》,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诉》,严杰人在桂林作于1942年春,同年6月29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

《战斗情曲》,禾波(1920-,四川荣县人)在重庆作于1943年9月3日,发表于1946年8月出版的《诗激流》丛刊第2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出版;

《毋忘我》,林林(1910-,福建诏安人)离开桂林到香港后作于1943年,收入诗集《同志,攻进城来了》,文生出版社1947年9月版,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春天和蜜蜂》,穆旦在昆明作于1945年4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5月初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据说,七月诗派诗人邹荻帆和长于爱情诗创作的阿垅,在抗战时期都写有爱情诗,但笔者未能觅到。

稍为涉及爱情的抗战时期的诗作,如艾青的《火把》、钟敬文的《今别离》等,都未计算在内,这里所列举的抗战时期爱情诗,便有21首之多。仅穆旦一人便作有9首。抗战时期“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之说显得理由不够充分。

创作上列这些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时,年纪最大的是穆木天,他写《寄慧》时40岁了;年纪最小的严杰人,他写《烽火情曲》时才18岁。而且这里列出的他的两首爱情诗,都是那样出类拔萃、卓越超群,他真不愧为文学神童的称号。抗战期间,严杰人还有一首诗作《邱比得礼赞》,从题目上看,好像也是爱情诗,但笔者尚未见到这诗的正文,这里只能不加以评说。

这里列有作品的11位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新诗流派归属各不相同。属于延安诗派的是刘御、陈辉;属于以艾青为最重要成员的七月诗派的是侯唯动、何彬;属于中国诗坛派的是严杰人、钟敬文、穆木天、黄药眠、禾波、林林;属于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是穆旦。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新诗坛上各个诗歌流派,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诗人参与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

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特点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新诗的确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其中的爱情诗也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艾青在《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一文中说过:“抗战以来,中国的新诗,由于培植它的土壤的肥沃,由于人民生活的的艰苦和困难,由于诗人的战斗经历的艰苦和复杂,和他们向生活突进的勇敢,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多少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充实和更丰富了。”尽管艾青因为不关注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只是从理念出发想当然地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但以他对“抗战以来”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估的精神来审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合适的。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其数量远远不如“五四”至抗战以前那段时期的多。那段时期,不仅有散见于报刊和诗集的大量的爱情短诗,而且还有湖畔四诗人的《湖畔》(1922年)、汪静之的《蕙的风》(1922年)、郭沫若的《瓶》(1925年)、李唯建的《影》(1933年)等一些爱情短诗集和爱情长诗集。然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质量之高和精品所占比例之大,与过去那段时期的爱情诗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抗战时期爱情诗,虽然不过21首,但其中可称之为力作、杰作乃至绝唱的,就有穆木天的《寄慧》、陈辉的《姑娘》、钟敬文的《樱花曲》、何彬的《奴隶恋歌》、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和《诉》,所占比例约高达三分之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有其独特的特点:过去的爱情诗,往往局限在知识分子个人情爱悲欢之咏叹上;抗战时期的爱情诗讴歌的对象,则拓展到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爱情生活上。过去优秀的爱情诗,充满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信息;抗战时期优秀的爱情诗,唱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最强音。过去的爱情诗,感情浓烈而思想力度稍为薄弱;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感情同样浓烈而且更具思想力度了。

抗战时期,穆木天夫妇都任教于中山大学,先从广州迁往昆明,后又从昆明迁到粤北坪石。情深意切、语言平实的《寄慧》一诗,是穆木天在坪石写给还滞留在桂林的妻子彭慧的。穆木天及其妻女途经桂林同住于施家园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只身先期到达坪石。穆彭夫妇在桂林滞留期间,积极参与文化界的活动和从事文学创作之余,还经常和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为国家担忧。有一次,他们动容动情的议论,激动了经常在旁边听大人议论的小女儿穆立立,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要上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口号。穆木天大受感动。这一作为穆、彭爱情结晶的爱女的举动,诗人写到了诗里:“如同朝雾笼罩在江上,/忧郁笼罩在我心里,/但如同太阳撕破江上的浓雾一样,/我要用忿怒的战斗的火,/烧破我的忧郁。/慧!请你叫立立大喊一声吗:‘爸爸!给我多吃一碗饭,/我一个人也要打日本鬼子去!’”这一结尾以幼童之语出之,卒章申志,韵味深长。全诗把夫妻爱情、父母亲情与抗日救亡的爱国之志融为一体,读之感人至深。“在月色里,/我渡过了琥珀色的湘江,/湘江之水真是美丽!/我想着这一道水流过你的家乡,/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诗中无一句直抒夫妻情意,而夫妻情意却已融化在两条江水的奔流里。穆木天是吉林人,故乡有松花江;彭慧为湖南人,故乡有湘江。诗人看到美丽的湘江流过妻子的家乡,想象着“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又由美丽的湘江联想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想到祖国的现在和过去”,并感叹道:“祖国没有得到解放和自由,/对着美丽的自然,/我永远是感不到欢喜和安慰!”把夫妻情意开拓为对祖国对人民的厚爱。诗里有诗人早年倡导的主、客观世界“交响”的余音,还成功地把象征主义的一些手法运用进去,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毫无疑问,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力作之一。

钟敬文的《樱花曲》,把诗笔刻画的对象拓宽到国际领域更大的天地里,写了战时日本国土上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失去爱情失去幸福,造成深重灾难的巨大主题。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姑娘,在樱花盛开时节,怀念着她那到中国来送死在战场上的情人。这首诗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其独到之处,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它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化我为他”的手法和魔幻主义的手法先后用到诗里去了。若子姑娘“对着霞彩般的樱花,/她做起白日梦来了”。她看见在中国“那笼罩着死底气味的原野上”的情人,“失神地在眺望,/眺望着他所来自的东方”,也就是他的日本故国。若子姑娘“本能地走前去,/那活着的年青人,/在不知道的瞬间/变成一具尸骸了,/口里仿佛还在低呤”,还以为他来送死是光荣的,真是死不觉悟。日本源于幕府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流毒之深远,于此可见一班。这也正是许多战时日本姑娘失去爱情的时代原因的历史内蕴。诗的历史感是深厚的。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中奇葩般的一首杰作。

革命烈士何彬的《奴隶恋歌》,如其小序所说:“奴隶们不是没有恋爱,而是有着更热烈更纯洁的恋爱。”诗篇通过恋人“我”来探监时对“你”的亲密备至的关怀,暖人心窝的体贴和殷殷勉励的生动描写,把一对革命爱侣无比高尚、无比纯洁、无比热烈的恩爱感情,尽情地宣泄出来。悲壮的探监画面,以柔美凄婉的情调勾勒出来,给人以崇高悲壮的美学感受。

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发表在《广西日报・漓水》上时,只是诗的第二段,全文于1941年6月20日发表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4期。第一段刻画了一个柔情似水般可爱的农村姑娘形象。她对着出征抗日正在前方为保卫祖国而战的情哥,唱出了缠绵深情的思恋之歌。和《烽火情曲》一样堪称绝唱的,是严杰人的另一首爱情诗《诉》:

爱国诗大全篇2

编号:

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示儿)

教学目标

1.体会《示儿》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读懂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的

使用方式和意图

一、出示课本中的古诗和图片,导入新课。

(一)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

1.学生交流对陆游的了解。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

2.学生交流陆游临终时中国的情况。

(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中原陷落,百姓凄苦)

(二)理解诗题的含义。

二、学生图文结合自学古诗,教师检测古诗自学情况。

(一)学生自学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初步理解诗意。

(二)学生在组内朗读古诗,相互纠正读音,并说明纠正理由。

(三)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朗读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四)齐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三、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

(一)在组内交流已经理解的字,向组员请教还不明白的字词。

(二)全班交流:

1.讨论古今异义词,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扫祖宗

“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

2.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

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扫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三)指名学生连贯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陆游明知死后万事皆空,还要叮嘱儿子家里祭拜祖先时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自己?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指名学生读,点评。

(二)教师范读。

(三)齐读,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五、拓展阅读。

(一)出示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二)教师点拨

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厩:马房。

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遗民:沦陷区人民。

(三)交流,提高认识

这首诗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写的,从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六、布置作业:课外收集爱国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陆游的头像和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导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交流课外搜集资料,对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古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充分让学生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诗句,其中关键字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加深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感悟。

课件出示补充材料,阅读陆游的其他作品,加强对爱国诗人陆游的认识,感悟诗人的爱国热情。通过补充阅读爱国的诗歌,也扩大了学生阅读量,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不见九州同

北定中原日

备注:

爱国诗大全篇3

关键词: 彭斯 田野 民主 自由 抒情诗

1759年彭斯出生在苏格兰西南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母亲怀有满腹古老的歌谣和故事,姑妈则常常用她那美妙的歌喉给孩子们引吭高歌。这些歌谣和故事深深地印记在了彭斯幼小而又敏感的心灵。父亲为人耿直,虽为农民却十分有见识。他没日没夜地干活以养家糊口,同时与邻居共同聘用一位教师,让孩子们能得到启蒙教育。

由于家境贫寒,彭斯十三四岁时已成为一个全劳力工作的农民。父亲早逝后,他便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过早的田间劳作和贫困生活损坏了他的健康,然而他性情乐观、豁达,喜欢社交,干活时总不忘在口袋里揣本书,有空就读。闲暇时,他阅读了大量苏格兰诗人和英国作家的作品,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又大大开阔了眼界。

十五岁时,彭斯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而萌发了创作的欲望。白天他边劳动边酝酿诗句,夜间便记录在纸上并朗诵给朋友、邻居们听,由此创作出大量的诗作。1786年,他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以此来筹措路费去西印度群岛,逃避教会对他与女友相恋而进行的责难与羞辱。没想到此诗集大获成功,给他带来了声誉和报酬。他衣锦还乡,娶了他诗中常常颂扬的姑娘杰恩。他与妻儿一起干农活,同时创作新的诗歌,继续整理苏格兰民间歌谣。1789年他谋得一个小税吏的职位,并利用职务之便买下一艘走私船上的四门大炮以资助法国革命,但被英国政府截获,他因此受到政治迫害。

长期的贫困和艰辛的劳作令彭斯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三十七岁时便因心脏病突发而撒手人寰。英年早逝的彭斯给世人留下不尽遗憾,也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璀璨夺目的诗歌遗产。

彭斯大量的诗歌中首先体现的是其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贯穿着对民主与自由的颂扬和渴望,这一切是伴随着他贫困艰辛的生活一同生长的。常年的田间劳作使他与劳苦大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播下了对压迫者、剥削者仇恨的种子。梦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朴素的民主意识逐步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因此而写出了许多歌颂革命、自由、平等和反对专制的杰出政治诗歌。他讴歌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战斗精神,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华盛顿将军生辰颂歌》,赞美民族独立,鞭挞英国当局的罪行。他更是拥护“暴君被打得屁滚尿流”的法国革命,还冒着风险,买下四门火炮寄往法国。在《自由树》(The Tree of Liberty,1794)中,他祈求古老的英格兰也能种上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这棵“美名远扬”的“法兰西树”。

在《罗伯特・布鲁士向班诺克本进发》(Robert Bruce’s March To Bannockburn)中,诗人缅怀苏格兰抗英起义殉难的英烈,歌颂自由,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反对一切暴政。诗人写道:

跟华莱斯流过血的苏格兰人,

随布鲁士作过战的苏格兰人,

起来,倒在血泊里也成,

要不就夺取胜利!

打倒骄横的篡位者!

死一个敌人,少一个暴君!

多一次攻击,添一分自由!

动手――要不就断头!

这首充满民族气概的战斗诗篇被民众誉为“苏格兰人民的马赛曲”,它借古喻今,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他以直白语言告知读者:“死一个敌人,/少一个暴君!/多一次攻击,添一分自由!”除了战斗,别无他路。此诗成为苏格兰与英格兰人民争取民主与自由的豪迈宣言。美国近代著名作家爱默生由此感言:“《独立宣言》和《马赛进行曲》作为强有力的宣传自由的文件都比不上彭斯的诗歌。”

彭斯乐观向上、激情澎湃的民主自由思想在《不管那一套》(For a’that and a’That,1795)一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它运用民歌的叠句,嘲弄王公贵族、土豪劣绅,坚信人人平等的光明前景必将到来,全诗充满了热情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

不管怎样变化,

明天一定会来到。

那时候真理和品格,

将成为整个地球的荣耀!

管他们这一套那一套,

总有一天会来到:

那时候全世界所有的人,

都成了兄弟,不管他们那一套!

在诗中,彭斯藐视上层阶级的黑暗统治,号召人们别管他们那一套,总有一天人们将崇尚真理和令人敬畏的美好品格,统治阶级玩弄的束缚人们民主自由思想的这一套那一套都会被打倒在地。待全世界的人们都成了兄弟,迎来了那大同美妙的天下,谁还管他们那一套?

除了政治诗,彭斯还写了大量的讽刺诗,揭露残暴、黑暗的专制,嘲弄贪婪的权贵,讽刺虚伪的宗教,宣传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他的讽刺诗幽默诙谐、令人玩味,尖锐锋利、入木三分,读来别有一番情趣。《威利长老的祈祷》(Holy Willie’s Prayer,1785)是彭斯最具代表性的讽刺杰作。当时的苏格兰基督教由长老派主宰,在道德上,他们所宣扬的加尔文主义异常严厉,在诸多方面干涉人们的自由和道德精神生活。彭斯与杰恩姑娘彼此真心相爱,本该得到祝福,却被痛斥为伤风败俗,双双被罚站在教堂门前的忏悔凳上示众,受尽羞辱。然而,他们却无视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老们的胡作非为,无视他们玩弄女性的丑恶行径。诗中厚颜的威利长老便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威利是摩希林地方教堂的长老。他既好色又贪杯,既阴险又狡诈,人模狗样。一次,他与当地一位绅士发生争执,便向该地长老大会控告他,但因证据不足,对方被判无罪。威利恼羞成怒却又无计可施,只有求助于上帝。彭斯得知这一情形,用威利自叙的方式写下了《威利长老的祈祷》这首名诗。威利伪善丑恶的嘴脸在诗中得以深刻地揭露:

是啊,我得招认,

淫欲也往往扰我心神,

有时我信了世俗的标准,

发展了劣根性,

但您记得我们是罪孽沾身的

泥土灰尘。

由此可见,这位威利长老一肚子男盗女娼,却很快原谅了自己的“劣根性”,变得心安理得。正如他的祷告词所言:“但您记得我们是罪孽沾身的泥土灰尘。”他一方面中烧,心神不宁,另一方面对别人的纯洁爱情却大加破坏与干涉。这是怎样的受社会“敬重”的长老啊?彭斯犀利的笔触使他丑陋的真面目昭然若揭,令人觉得既解恨又可笑。

这首诗的另一闪光点在诗的开端:

主啊,我主坐镇在天上,

凡事随心所欲,

教一人上天堂,十人下地狱,

都只为主的容光。

与他们自身无关;作恶,行善,

全不相干。

威利相信自己死后定会升上天堂,而且这与他作恶、行善丝毫没有关联。他罪恶深重,却要求上帝宽恕他种种劣行,让他及家人享尽一世的富贵、荣华:

但是主啊,请记住我和我的家人,

赐我天上地下一切鸿运,

让我有福有财无比光彩,

荣华超过任何人!

读到这里,读者禁不住会发出疑问:这是怎样的宗教?这“教一人上天堂,十人下地狱”,善恶不辨的上帝只是威利的庇护神吗?由此可见,彭斯站在正义的立场,无情地揭开了教会虚伪的面纱,使其自私、丑陋、贪婪、残暴的本质一览无余。

彭斯在其短暂的人生中编写了近三百七十首抒情诗歌。有些诗歌是他根据流行的歌谣部分或全部改写的,有些诗是根据民间曲子创作的。这些诗的主题涉及爱情、友情、大自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绝大多数依旧凸显出他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

彭斯的抒情诗中最光彩夺目的当属他的爱情诗。不受阶级、地位的羁绊,不受金钱、财富的左右,不受陈旧、愚腐观念的束缚,从而追求两情相悦、浓情密意的自由爱情成为他爱情诗的主旋律。他一生追求纯洁、美好、自由的爱情,是一颗“多情的种子”。每当他热恋上某个女子,他都会写出美妙的诗篇,来颂扬他们的情事。他多产的爱情诗便是他与多个女子产生恋情的见证。他珍视他爱过的每一个女性,将每一位情人看作他怀中的美玉。他的妻子是他的初恋情人,她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直到他成名后才默许了他们的结合。这得来不易的爱情使彭斯心花怒放,也大大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使他深信平等、真挚、油然而生的淳朴爱情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同时也大大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篇。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他那被称情绝唱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1794):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我准定回来,亲爱的

哪怕跋涉千万里。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全诗用苏格兰方言写成,情感淳朴真挚,语言清新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分明就是一首打动人心的“甜甜的曲子”。诗中叠字复句的应用独具匠心,“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的重复,承上启下,既划分了全诗,又衔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前两节展示了爱人的美好和主人公彻骨铭心的爱情。用“红玫瑰”这一姿容娇媚、色彩艳丽、品格高贵的花朵凸显“爱人”的外貌美,又用和谐、合拍、悦耳、甜美的曲子来展现“爱人”内心的柔情和甜蜜。后两节将岩石、大海、太阳带入,利用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长远来讴歌爱情的坚贞和永恒,既拓展了时空,又深化了爱情。诗的结尾可谓感人肺腑,一句“我准定回来,亲爱的/哪怕跋涉千万里”更是道出了久经风霜考验而升华了的爱情的不朽,表达了诗人炽烈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的执著和忠贞。

整首诗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真的爱情观,她不谈名利,不讲地位,也不苛求财富和金钱,她只颂扬两情相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坚贞不渝的美好感情。那貌美如花的姑娘、那迷恋她的小伙分明就是大地的儿女。他们拥抱美好的情愫,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相爱,自由自在地成长。更为精彩的是,这首抒情诗还达到了意象派诗人羡慕不已的意象密度,那娇艳的玫瑰、那甜美的爱人、那奔腾的大海、那火热的太阳、那炽热的岩石、那缥缈的灰尘、那难以捕捉的人的气息令笔者在对这七种物象欣赏之余,又浮想联翩,不禁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们是那样的异曲同工,那样的精妙绝伦,那大师的手笔,令人望尘莫及。

《一朵红红的玫瑰》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唤起普通大众对甜美、纯真爱情的渴望,同时又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享受,从而在崇尚理性、感伤怀古的十八世纪掀起一股势如破竹的人性主义狂飙,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创立了难以超越的典范。

在《走过麦田来》(Comin Thro the Rye)中作者更是引吭高歌不容外界干涉的自由爱情。

如果一个他碰见一个她

走过山间小道,

如果一个他吻了一个她,

别人哪用知道!

在《高原的玛丽》(Highland Mary,1792)中一股因爱人死亡而从灵魂深处流淌出的悲切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心碎。

彭斯不仅热情称颂青春恋,而且真诚讴歌夕阳情。《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John Anderson,My Jo,1796)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老妪的真情告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老年人对爱情深切的感受,那美好的回忆仿佛使这一对老情侣又回到了相爱时那青春年少的时光,捕捉到了那曾经美好、浪漫的情愫。诗中最后两句:“让我们搀扶着慢慢走,到山脚下双双躺下,还要并头!”把老妪对老翁无比爱恋的绵绵情意和相伴到死的决心写得哀婉、真切、感人肺腑。

彭斯热情豪爽,喜欢交际,广交朋友,并因此写出不少有关友谊的杰出诗篇。朋友间,他提倡平等、真诚、忠实、博爱。在那首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传唱不绝的《往昔时光》(Auld Lang Syne,1788)中,他借助一支古老而优美的曲调吟颂出时光无法侵蚀友谊,“友谊地久天长”的心声:

老朋友哪能遗忘,

哪能不放在心上?

老朋友哪能遗忘,

还有往昔的时光?

我们曾赤脚趟过河流,

水声笑语里将时间忘。

如今大海的怒涛把我们隔开,

逝去了往昔的时光!

忠实的老友,伸出你的手,

让我们握手聚一堂。

再来痛饮一杯欢乐酒,

为了往昔的时光!

那句朴实无华、温暖人心的“为了往昔的时光”,在歌声中起伏跌宕,引得无数歌者感慨与怀念旧日的朋友和逝去的值得追忆的时光。此诗的感染力历经几百年光阴的检验,魅力依旧不减,令人一唱三叹,唏嘘不已。

彭斯一生贫穷,为了养活九个子女,他不遗余力地奔波、劳碌并因此而损坏了健康。但他穷困却不潦倒,对生活抱有满腔的热情,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他热爱苏格兰的山山水水,热爱淳朴忠厚的苏格兰人民,热爱苏格兰的民俗、民乐、民歌和民间传说,汲取其丰富的养分,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诗爱憎分明,笔峰犀利,既深刻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与腐败,又揭露了教会的残忍和虚伪,并处处体现出诗人对祖国、故乡的赤子之情,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对普天下皆是兄弟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他的作品代表了十八世纪诗歌发展的巅峰,从而使英国的诗歌创作进入新的乐章。

无可置疑,在当时的英国,没有哪位作家像彭斯那样热情地讴歌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与情感的诗篇,他是不折不扣的人民的诗人。他从田野走来,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麦穗的金黄,带着劳动的艰辛,也带着丰收的欢畅。他一路走来,吟唱着歌颂人民的诗歌,也为人民所景仰。一月二十五日的彭斯节就是苏格兰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而设立的节日。它有时也被称作“彭斯晚餐”,起源于苏格兰,现已成为世界各地苏格兰人的传统节日。整个狂欢夜都是在乐曲、美食、饮酒中度过的,客人围成一圈唱着《友谊地久天长》的歌曲以结束晚餐。彭斯节是对诗人最好的缅怀和褒奖,那余音缭绕的乐曲是对诗人不朽的纪念。

参考文献: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3]Robert Burns著.周必成译注.The Burns Birthday Book[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徐翰林.最美的诗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爱国诗大全篇4

一、全面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听、说、读、写为纽带和桥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立体型、全方位向课外延伸辐射,以求真正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涵养。

听,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诗歌尤其注重听的训练。为此,教师可采用电教设备,使学生直接感受古诗的美。

说,为贯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要突破教学中老师“一说到底”,学生“洗耳恭听”的传统教法,让学生唱“主角”,以培养他们“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兴趣和能力。就拿诗《望天门山》的分析来说,不应面面俱到地讲,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从中筛选出关键词眼,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句中的“开”,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谈谈这些传神词语的妙处。这样,“著一字而境界全出”,以此提挈全诗。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诗意的方法,又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常言道:“诗是读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得出结论,只有引起学生读之、味之、品之的兴趣,才能使之精力集中、进入情境,领悟诗情,巩固所学内容。就《望天门山》而言,可采用范读、领读、分组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的方法来教学。读读点点,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再理解”的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朗诵,积极地追求这种动态的平衡时,就会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如此三四遍下来,学生不但领会了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而且也学习了文章的语言,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写作训练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诗歌,大都精炼而且含蓄,有许多弦外之音,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就诗《望天门山》而言,作者描绘了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雄奇秀丽的画卷。学生深刻领会诗意后,可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将蕴含在自己心里的感受、想法付诸文字。因此,可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改写为写景散文,以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就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诗篇肩负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这就要求学生读诗时注意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内涵,领会诗作的意境,做到诗中有思,读中有悟。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美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入手,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和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现行小学教材所选的诗歌中,有好些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从陆诗、辛词到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学生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所以,诗歌教学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素材,从中可以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心灵美的教育。通过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这些诗歌的对照分析,要学生充分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报效祖国、忧国忧民之情,还可联系辛弃疾《水龙吟》等词让学生品味爱国词人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分析,在学生的思想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促进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品德的形成,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所以必须调动学生的想象与审美情趣,从古诗中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国诗大全篇5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

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诗人一切的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何等的执著而又深沉的爱啊。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祖国的眷恋,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唱出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爱国诗大全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因而在教授本单元的时候,我依据单元学习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努力突出重点,“大而化之”,避免以往教学中的恨不得在一首诗中把诗歌知识全都涉及的面面俱到的心理,从而导致诗歌讲解零零碎碎的情况。《雨说》教学设计,我力求化繁就简,突出两个重点,即反复诵读和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步步为营,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运用提高的方法,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同样,中国的十年浩劫终将退去,生机与繁荣已经到来,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解义释题

郑愁予,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感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田圃、禁锢、喑哑、襁褓。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2)听读这首诗,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其他学生试做点评。示例: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默读这首诗,读懂内容,学会概括。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4)速读这首诗,理清结构层次。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小结,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认识。(第1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2节春雨的特点;第3-5节春雨亲近孩子们,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6-8节春雨的使命;第9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5)自由朗读质疑,学生增强阅读体验,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6)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朗读指导:如第1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2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5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8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9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 “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1)学生熟读诗歌,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自然物象):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莲花――女子倦守空闺,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孤独,如同枯木。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心扉紧掩,好像死水。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境界情调):女子日夜的思念,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2)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又是错误的?(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然而,“归人”没归,只不过是过路罢了,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3)学生诵读此诗,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锻炼技能

《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气磅礴的北国雪景。

意象(物):大雪、北国大地。意境(情):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鲁迅的散文诗《雪》,江南雪特点 ;北方雪特征 ,各自象征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的名句:1 2 ,渲染的感情是 。

张岱《湖心亭看雪》,雪景名段是 ,特点 ,表达感情是 。

7.课堂整理,增强能力

(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2)积累。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爱国诗大全篇7

一、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涵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5]

这是白居易擅长的讽喻诗,因受现实中真实人事的触发而创作,不直写人事,而是以燕子的故事来启示当事者、警示读者。诗人用大量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梁上双燕艰辛的育儿过程、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子羽翼丰满后不再归来的思子之伤,却在末尾说道:“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看似对悲痛的燕子而说,实是点醒当事人,即诗序中的“叟”――儿子现在所做的不正是你当年所为?而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不正是当年也让父母遭受过的吗?整首诗无论是对双燕育子之劳和育子之情的细绘,还是对思子之悲的刻画,亦或是最后点醒当事人的一番言语,都有很多演绎的空间引导医学生去品味和思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爱”是人间的大道,医者的大道,那么孝爱恰恰就是这个大道的根本,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缺乏“孝爱”主题的作品。对于医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心发现和关注以“孝爱”为内涵的经典,从一切“爱”的原点――孝亲之爱,去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在“孝爱”情感的坚实基础上,提升其他爱的情感、孕育“仁爱”的高尚境界。

回观实践,在以古典诗词赏析来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我们已经习惯并熟稔于用它来启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但对于最重要的一切爱的基点――孝亲之爱,却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最重要的基石。

二、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典诗词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它却是一个无尽的富矿需要去开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一些已经被反复学习过的“大家”,因为如果刻意避开他们,就等于避开了文学中的经典,避开了古典诗词中最深刻的一些内涵。可是这些“大家”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过于熟稔,而失去了鉴赏的兴味,尤其在从小学到高中以升学为主旨的教育中,对这些名家的解读常常会被概念化、类型化,冲击了学生的审美兴致。对于课程紧、学习压力较大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古典诗词赏析失却了独具的美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缓,对作家作品第一眼便相看生倦,又何谈进一步引入深层次的内涵。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常常不仅有深刻性,更具有丰富性。我们在引导医学生赏析一些熟悉的名家时,如果用心、全面、立体地去观照赏析对象,则完全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打破约定俗成,避开“烂熟”,激发起学生崭新的解读热忱。

(一)在中国历史上,医学与古典诗词的名家名作常常联袂。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些诗词名家因为个体的疾病经历或孝侍亲人的目的,对医学有特别的钻研,并常表于诗词。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诗词名家都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学养源泉或儒或道或释,或兼而有之。而儒道释三家向来有兼修医学、行医救人的传统,道医、佛医、儒医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诗词名家同时也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达人。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就有大量与医药学相关的诗篇,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他呈现在诗歌中的医学体悟,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从养生到医理到治病,都有论及,其中很多方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关注和借鉴。《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6]这篇文章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

又如,以爱国、豪壮的特质为我们所熟悉的大家――陆游,他不仅是一位有很多养生心得、并在实践中获益、特别长寿的诗人,更时常行医出诊,救治过大量百姓的医生,所到之处颇受欢迎和拥戴。他的养生经验和行医事迹,也在诗歌中有较多的体现。比如颇为著名的扫地诗――《冬日斋中即事》,“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7]即着力推荐了实用易行的扫地养生方法,清晰介绍了这一养生法的多重好处和功用。又比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这首诗里,陆游又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时常为乡间百姓治病、妙手仁心颇得百姓爱戴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8]乡亲们看到陆游,都特别欣喜、夹道欢迎,都说“先生啊,您曾经救过我啊!”这个村的百姓甚至为了感念诗人的救治,为孩子取“陆”为姓,这在特别重视子嗣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么隆重的感念!

除了较为突出的白居易、陆游外,把诗歌当成为医学养生等内涵表达载体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名家,比如苏轼、刘禹锡、杜甫等,他们在医学养生方面都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迹甚至贡献。

古典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涵和兴趣,将这些诗词名家兼医学养生达人介绍给学生,并选择相关的优秀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词名家的医学风采,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打开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新视野,更多地激发出他们赏鉴的热情。

(二)除了结合医学生特点,从他们备感亲切的专业内涵入手,引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尝试,让医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走近诗词大家。

综上所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度和广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温婉大气的李清照,也有过闺中的娇俏,以及不让须眉的气度;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等,也曾柔情似水。而这些灿若星辰的诗词大家,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外,还往往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众多领域,并成就突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用心和耐心去发掘,就一定可以在看似过于熟悉、概念化了的大家及其作品背后,找到新突破口,给身处学业压力下的医学生带来崭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有可能在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中,让深刻的内涵随“细雨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被他们接纳吸收。

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豪放派和爱国,简单重复这种标签式赏析,无疑是兴味索然的。但是如果细心观照和发掘,就会发现这位宋朝词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特熟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丰富的立面,足以让我们找到激发医学生兴味的新视点。

仅就辛弃疾的创作来说,不仅有田园风十足的乡间诗词,可多重解读的经典情诗,还有在诗词名家中颇为罕见、喜感十足、打破一贯正统形象、以“戒酒”为主题的小品式词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读者不妨一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9]

整篇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酒杯的狡黠、词人的无奈描写地情态淋漓。即使词人以摔碎而威胁,酒杯仍因为熟稔好酒之人的特点而胜券在握,退下时不仅毫无恐惧还大胆埋下撩逗词人的伏笔,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词人一贯英雄形象的巨大反差,堂堂丈夫竟被大胆的小酒杯弄得颇是无奈,占不得上风,一番对话神情毕现、充满诙谐。英雄词人褪去了熟悉的高大上,变得特别接地气。如果我们能从这首颇为优秀却很别致的词切入对辛弃疾的赏析,让医学生们意外地看到英雄词人下里巴人式近于平常、又十分谐趣的另一面,让学生产生亲切而陌生的审美感,再逐渐升华到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稍加提点,便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兴致,在充满新意的宽松情境中让一些必需的情操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总之,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不仅应当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重点,更要特别注意具体地将“仁爱”落地生根在“孝爱”的基础上,从古典诗词种种爱的内蕴中,精选与“孝爱”相关的内涵,用心考量、设计和引导赏鉴,从这一切爱的原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本立而道生”。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用心遴选有新意的“孝爱”作品。即使是学生已经熟稔的作品,也可以进入教育的视线,可以更多地引向实践层面生发新意。此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内涵和兴趣,把这些诗词名家中的医学养生达人引荐给学生了解,把这些达人与医学相关的优秀诗词推荐给学生赏析,让学生因亲近而喜爱、因喜爱而热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他多个角度,以新奇为准则,以兴趣为导向,陌生化地引入对名家的欣赏,并将这种欣赏引向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李隆基注,[宋]刑爵梳.孝经注疏・圣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云五著,马乘风(持盈)注译.诗经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张英强.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

[7](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宋)周汝昌,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爱国诗大全篇8

一上课,裴老师就出了不少陆游的名诗名篇,和大家玩起了“填诗句”的活动。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冥思苦想。其中的诗句有的简单易懂,有的寓意深刻,有的令全班同学对答如流,有的让博学的老师绞尽脑汁……游戏结束了,不仅每位同学都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这些诗句,而且更让大家多方面的了解了陆游和他的诗。时而抒发郁愤之情,时而怀念奋勇杀敌……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接着,裴老师开始带我们一会儿欣赏陆游笔下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一会儿随陆游追怀往事、感慨世事多艰;一会儿和陆游一同梦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会儿又同陆游一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家都深深沉浸在陆游那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中,深深的体会着他的那满腔热血,也深深的感受着她那对金兵的痛恨。陆游是一位真正爱国的诗人!

最后,我们在裴老师的带领下朗诵着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时而高昂,时而低荡,时而强烈,时而收敛,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我们高颂着这位伟大的诗人,高颂着这位爱国的诗人。陆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爱国的诗人!

这节“走进‘陆游’”的国学课让我了解到陆游的爱国情怀,它令我记忆犹新!

上一篇:儿时的点点滴滴范文 下一篇:小兔子吃萝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