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9年6月3日下午两点,林则徐,邓延桢等大员登在虎门这里看硝烟壮举,礼炮声中,一群群工人站在木板上,向池内撒下盐,又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扔进池里,在倒入石灰,顷刻间,虎门海滩升起了茫茫的烟雾,围观的人群沸腾起来!人们正是在欢呼中国人的胜利。
虎门硝烟,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写下了悲壮的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虎门硝烟壮举,像海水冲刷烟膏那样,洗去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强加给中国民族的耻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民族决不屈于侵略,坚决抵制鸦片的决心,谱写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一百年来,中国民族所承受的种种屈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在林则徐陈列室,看到那些吸毒鸦片的照片,我的内心回响着这么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句话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真理。而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让我们心血澎湃,于新久久不能忘怀,我们青年一代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应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更应该有为了民族复兴,为了祖国强大而作出卓越努力的行动。
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几张现代人吸毒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孩为了吸毒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毒品不仅危害自己,危害社会,更严重的是在危害我们的祖国。
今天,我们重温虎门硝烟这段历史,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把过去作为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们认识到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还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毒品的危害,因此要坚决抵制。
我们要学会自觉地把爱国热情化作刻苦学习的动力,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要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要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跟着党走;要学会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要关注生命,远离毒品。
【关键词】初中历史 爱国主义 历史事件 教育 民族利益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历代教育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项主要要求。少年强,则国兴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联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近代的屈辱史和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探索和牺牲,也会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为国争光、积极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1.介绍祖国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片,将四大发明展现给学生,将万里长城的图片放给学生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唐诗宋词,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昏庸,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应该一一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学生需要了解在祖国母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在哪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怎么做?
2.借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通过热点问题,来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近期发生的“钓鱼岛事件”,日本企图用钱将钓鱼岛国有化,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教师需要将钓鱼岛事件的起因,钓鱼岛自古以来的争端在哪儿,都体现给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近代的中华屈辱史来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雄心壮志,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在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便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的抗争史加大渲染力度,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五四运动”,给学生上一节关于“五四精神”的专题课,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4.讲述英雄任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老师可以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统领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写下了《满江红》等优秀的诗文。岳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他的了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入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初中生正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需要老师从内心来影响和指导。老师在讲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的时候,需要声情并茂,语言和声调富有感染力,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暴行的时候,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侵华、中法火烧圆明园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被激发起来,这就将爱国主义融入了教学当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和信心,来逐渐渗透给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他们这一代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拥有爱国情操的“四有”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教资料.2009.
[2]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时代教育.2009.
一、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堂实践和一些学者对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中,反映出了我国现今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解读不充分
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目标是中层目标和最高目的的基础,最高目的和中层目标促进最低目标的实现。如果最低目标没有实现,最高目的和中层目标只会流于形式,无法落实。在历史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解读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导致爱国主义目标直指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时,也就没有阐明什么是爱国行为,怎样实施爱国行为,忽视了爱国主义的实践。
2.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共同组成的。通过学界对关于历史爱国主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发现除个别教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细节中应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之外,多数人仍停留在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素材的研究以及个人对此的心得体会上,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3.教学方法单一,重事实讲述,缺乏现实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其最高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学习爱国史实和人物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采用讲述法把伟人讲成圣人,爱国行为成为非常人所能办到的行为。一方面,学生能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但是,另一方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实现爱国的落脚点,于是爱国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4.教学目标空泛,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初中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描述是:通过中国现代史各主题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过程,感受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以上情感教育的目标可以外显的行为动词是:了解、感受、树立、培养等,这些都是抽象的思维活动,没有具体的爱国主义行为指导,也缺乏评价的标准,导致爱国停留在思想层面并逐渐淡化。
二、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爱国主义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找到有效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并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认同一种爱国行为并付诸实施要经过内化到外显的过程,这符合唯物主义中的认识理论,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实践再升华再实践的过程。把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就是: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到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到践行爱国主义到爱国主义情感升华再到重大事件中践行爱国主义行为。鉴于此,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找到有效契合点,使爱国主义成为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可以操作的行为。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教师应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再解读
众所周知,思想观念对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新课标等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树立“只要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贡献就是一种实在的爱国”的理念,把爱国主义转换为学生体现今天时代特征的现实行为。如针对初中阶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把今天的时代主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与这些爱国主义教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等生活事件中学会爱国,并利用这些小事件的成就感巩固其爱国行为,真正形成爱国精神。
2.突出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学生观主张以学生为本,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爱国主义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而要使爱国主义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祖国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其可以简化为“骨肉、乡土、民族和祖国”几个层次。在和平繁荣的今天,爱国就是要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和祖国,这四者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关系。最高层次的爱国也体现在爱至亲、爱乡土、爱民族中。其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只要有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都是爱国,生活中爱护环境、节约能源、抵制不文明行为、乐于助人等也是爱国。
3.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感情不是凭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们在从事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体验、概括和抽象形成的。历史教师可以借助情感渲染法和情感体验法帮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渲染主要是教师在讲述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时加入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认同并接受这种情感。如讲到黄花岗起义中的烈士林觉民,教师可以加入林觉民为国捐躯的原因(为爱妻儿、爱父母),引导学生认识到:爱至亲至爱的人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我们爱祖国也应该从爱父母开始,从爱身边的人开始。这样,教师可以把很抽象的爱国主义讲得具有可操作性。情感体验法,就是让学生在再现情境或真实情境中通过行动,感受某种预期希望体会的情感。历史爱国主义教学情感体验的目的就在于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爱国,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4.建立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泰勒说:“最为有效的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述: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指向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理解并有效实施爱国主义行为。从前面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目标的分析可见,历史爱国主义教学的情感目标太过抽象不具有操作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既实际又可行的情感目标。借助泰勒的理论来说,就是这些情感目标不应是形式化的口号,更应该指出其可以应用的生活领域和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转变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传统观念,在爱国主义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目标,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会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开出爱国主义精神之花。
参考文献
[1] 夏辉辉.由唱国歌引出的历史教育――以此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1).
[2]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 国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司.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越来越多,其父母、爷爷、奶奶及姥爷、姥娘等对家庭唯一的“独苗”给予极大关爱,甚至由关爱变为溺爱。因独生子女大多在蜜罐中长大,基本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无法想象得到炮火纷纷年代的情景,无法想象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杀热血的动人场景,更无法体会到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启动“娃娃”教育就势在必行,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我国繁华昌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要求。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形式一定要丰富、一定确保效果,不能走形式。在加强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中,可采取听报告、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片、录像、写心得体会,实地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谈个人感想等多形式进行。通过革命先烈们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使我们中学生又好像回到炮火纷纷的时代,回顾历史,感受历史,长期坚持以往,从而真正激发起爱国激情、报国之志。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要与古今中外历史相结合,与当前实际相结合,绝不能搞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纵观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我们青少年可以得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激励了多少文人志士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明代学者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不知激励了多少读书人致力于关心国家大事和关注国家命运的伟大事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自内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大志更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作为一名中学生,深感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今天是正在学校读书深造,不远的明天就将步入社会,参加日新月异的祖国现代化建设,如何才能承担历史重任,如何才能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始终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深思和关注的问题。我们的先辈们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我们青少年目前正是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身在蜜罐中的21世纪的学子们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德育内涵太过丰富,作为一名正在中学深造的学生,仅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谈些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各位有同样想法、看法正在读书的伙伴们互相切磋。
四是进一步提升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想认识,担当起强大祖国建设的重任。当今形势下,对在校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刻不容缓,而且一定要诚恳务实、有的放矢,结合时事、日积月累,绝不能只喊喊口号,表表态度,停于表面,流于形式。因为今天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青少年们,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生活中基本没遭受过什么挫折,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稍微有点困难,可能就会被压垮,就是失败。而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认识却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肤浅而零散。尤其是从国内形势来看,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一方面生活环境安逸,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中独生子女比较普遍,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悉心关照,大多形成了过强的自我性、优越性,而自理能力、忍耐能力、责任意识却明显较差,更缺乏家国忧患意识。然而,国际形势千变万化,纷繁复杂,中国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任重道远。这就决定了祖国未来的一代要将这所有的一切都明察在目,牢记于心,从现在起就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即明白祖国的复兴是我们这年青一代实实在在的责任;而要能担当如此重任,首先必须明辨“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和“怎样去爱国”的大是大非问题。
基于中外历史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领导集体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03年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今天,又提出建设大国梦、强国梦、强军梦的思想,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就是要依靠今天的高中生――明天国家栋梁。实践证明,“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的大国复兴之路才是中国崛起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
自中华民族形成之时起,一直到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主要涵盖了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勇往直前、爱好和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等内容,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国家作为最大的社会集团,其内部有着阶层、阶级、民族、种族等各种利益的团体。“爱国”这种朴素而自然的情感,可以使得各种社会集团在纷争中找到共同点、结合点。因为爱国主义使得中华民族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使得我们这个优秀而伟大的民族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以及超强的整体统一感。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培养的素材。以中国史为例,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五四爱国运动、抗日战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鲜明素材。“历史学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历史教学担负着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民族的自新心和自信心,具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1]鉴于历史教育的功能的影响和作用,世界各国都重视其对国民爱国主义的培养。如美国,“二战结束后的50年代,根据世界形势及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一些州的社会学科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社会自由为宗旨,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从对全人类社会问题和需要的高度来理解社会历史的变迁,并提高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到90年代,美国对历史教育这一问题进一步作了探讨。1994年发表的《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在美国引发了一场争论。辩论突出了‘美国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历史’这一问题,是突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家的理解呢?还是突出国家领导人和统治阶级的不公正、失败和虚伪?”[2]无独有偶,日本在大中正时期使用的《普通小学日本历史卷一》中,关于日本皇帝祖先的历史,是以神话为基础写成的。“天照大神是天后陛下高祖,甚威乎德生极而广……”。可见日本为达到所谓“国体”观念,培养国民思想的目的,要求“历史教育能起到培养国民意识和爱国心的效果”,已是日本教育界的一种普遍认识。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现阶段,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特征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所学校,特别是中学,在历史学科中对中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成为未来建设国家的精神原动力。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才会使得“六九圣战”这一类型的事件时有发生。“六九圣战”的起因是2010年5月30号上海文化中心韩国馆发生的“踩踏事故”,是2010年中国网络文化冲突的大事。事发后的2010年6月9日,中国各大网络社区联合狙击韩国的一个偶像组合。这一事件发生后,许多中国的粉丝很不满,通过各种方式诋毁中国文化。透过这一事件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在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方面,中国和美国在重视程度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我们看一下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每个人的幼儿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进行了,而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方式也各有不同,不仅存在于学校学科教育中,它还广泛地渗透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其中包括:开设公民学、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充分利用国旗教育、节日庆典教育、广泛建立教育基地、游乐活动的渗透教育、总统的演说辞教育、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体制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视。中国虽然也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但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今天,很多学校都已经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学时代是人的生理、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加强对当代中国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跟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中学爱国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也是必须的。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历史教学应发挥其学科特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以改变目前现状呢?对此,我们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课堂教育
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讲述为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已广泛使用,并在课堂教学中较传统教学方法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1)课堂讲述。前面说过,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教师在讲述某一个知识的时候,应该把爱国主义这一理念贯穿于所讲知识点中,如在讲述“五四爱国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通过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讲述它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五四运动中近代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让学生知道“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所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它所进行的反帝反封斗争,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觉醒”让学生弘扬五四传统,把五四精神注入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从而升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的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可以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如讲《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可播放有关抗战的电影片段及人物照片资料,如电影《狼崖山五壮士》、《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等,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在激烈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2.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
(1)校内教育。校内教育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更直观地体验爱国主义情感。校内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校内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举办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述比赛、爱国主义诗歌朗诵比赛、举办爱国主义题材的黑板报、演讲会、讨论会等等。也可以在中学里利用历史节日的时候开展一系列的专题教育,例如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进行以《弘扬“五四”精神》的专题历史讲座;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可以进行以《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的历史讲座。同时,在中学应该严格执行升旗制度。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国旗的旗面颜色是鲜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上大的那颗五角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4颗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颗小五角星的一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这样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5颗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表示中华民族是黄种人。坚持执行升旗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校外教育。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龚自珍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外教育就是把学生从书本引向实践。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历史古迹等。教师再引导学生写心得体会、思想感受等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并弘扬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和斗志。
关键词:农村小学;少先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21―02
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对一个公民起码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23人,少先队员978人,23个中队。多年来,该校因校制宜,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引导少先队员认识祖国、热爱祖国,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从抓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入手,聘用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为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每月召开专题例会,研究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有关问题;其次是以会代训的方式来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德育工作素质和工作方法,强化少先队员辅导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因校、因班实际研究制定少先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第三是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的制约机制,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得如何,作为考核班主任、中队少先队辅导员是否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重点引导少先队员从小扎下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根基
(一)开展中国历史教育,让少先队员加深认识并深刻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
学校少先队组织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纪念活动等,有计划、系统地向少先队员宣传祖国母亲的发展史、强弱兴衰变化史;深入浅出地介绍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人民强烈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下,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祖国大地六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革命史。中队辅导员周晶老师辅导的《知国情 爱祖国 振兴中华》知识竞赛活动、中队辅导员郑久玲老师辅导的《热爱祖国 心向祖国》主题队会均获桦甸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一等奖,中队辅导员陈艳霞老师被评为桦甸市优秀辅导员。
(二)组织“继承文明,传我美德”赞颂活动,激发少先队员的民族自尊心
学校以少先队中队为单位,先后组织了“赞颂中华文明”、“知我中华、知我美德”、“知我吉林、知我江城、知我桦甸、知我家乡”等系列活动。少先队员喜欢参加这些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们加深了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大大增强了少先队员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少先队员孙丽同学在日记中写道:“ 我为我们的民族而自豪,我为我是中国人、龙的传人而骄傲…… ”大队辅导员刘淑霞老师执教的以热爱祖国为内容的传统美德课,被评为桦甸市一等奖,是桦甸市农村小学惟一的获奖者。
(三)举办各种知识竞赛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先后举办了“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家乡史情”等知识竞赛,学校各中队积极踊跃参加。通过竞赛活动,少先队员们了解了祖国领土辽阔,河山壮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才辈出。镇电视台也十分支持学校少先队组织活动,主动为少先队员播放《祖国各地》《祖国在腾飞》等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少先队员们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感性的认识了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少先队员们幼小的心中深深扎下了爱国的思想根基。
三、重视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相结合
通过系列教育,少先队员有了爱国的思想,其实还未达到教育目的,应进一步引导少先队员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是祖国的缩影,热爱祖国理应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学校少先队组织每年都有计划地组织少先队员进行“了解八道、热爱家乡”活动。
一是“看”:组织少先队员亲自下乡走访考察,请熟悉家乡历史的同志、镇领导给少先队员们介绍讲解家乡八道河子镇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名人大事等等,然后分成若干小组实地考察了解本镇的服务市场、居民小区、镇办厂矿、私营企业等,布置少先队员把自己耳闻目睹到的人、事、物写成作文,或自做手抄报展览,或拍成照片,统一在“家乡在前进”主题队会上交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少先队员们还对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自豪与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纷纷表示长大后要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出力,为家乡添光彩,为祖国添荣誉。
二是“听”:利用早晨、中午的空闲时间组织少先队员听广播,收听中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等专题节目,收听家乡发展规划和有关领导的讲话录音。
三是“绘”:学校少先队组织统一安排,让少先队员拿起彩笔描绘《我爱家乡美,更爱祖国美》《未来的家乡,将来的祖国》《家乡变化新貌》等题材内容的手抄报、绘画活动。
四是“演”:把少先队员们了解、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编成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主题队会上进行汇报表演。
五是“写”:参观访问后,举办“我爱家乡”有奖征文,让少先队员写心得体会。在平时的活动中让队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队员,鼓励他们写赞美家乡、赞美祖国、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稿件,出专题板报、墙报、手抄报,进行展评活动。
四、诱导少先队员放远目光,克服“读点书”就行的消极思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学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农村,确切地讲,还有不少学生对升学毕业不包分配工作产生了悲观心态,存在“读点书就够用了”,不如早点回家哪怕放牛、干活挣钱的急功近利的思想。读书究竟是否有用?为了提高全体少先队员的认识,激励大家热爱科学文化知识,从小刻苦学习,长大真正成为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有用人才,学校少先队组织又在全校中、高年级的中队举行了“寻找知识的价值”系列活动。
五、广泛争取学校、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改善教育条件和手段,全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有为才有位。多年来,学校少先队组织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大队、中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结合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学校、社会和家长们的热情支持,教育条件和手段不断改善。学校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使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毅然出资近万元购置了多媒体设施,配备专人定期为全校少先队员放映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影片。个体户李凤林支持学校德育工作,自愿出资一万元为学校装备开展德育活动的硬件设施。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手拉手,心连心,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读书”活动中,全校少先队员纷纷把压岁钱、零花钱积极踊跃地捐献了出来,使全校失学少年都重返校园,学校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
多年来,学校由于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涌现出桦甸市级“四好少年”105人,吉林市“四好少年”36人,学校少年队大队被共青团桦甸市委、桦甸市教育局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陈如.让高尚成为自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刘兴家.中小学教师德育素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世金.让爱国主义教育旋律在农村学校回旋[J].福建理论学习,1999(09).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一、利用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有黄帝陵,有宋代石窟,有卫国戍边的古战场遗迹;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瓦窑堡、王家坪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无一不显示出我国古代爱国仁人志士和老一代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各中小学普遍利用这些遗址、遗迹,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现场讲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我党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利用校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建于陕甘宁边区时期,一部校史本身就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校史展览室。每届新生入学,学校首先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开展重大的教育活动,都把校史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使校史成为教育师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教材。延安育才学校是党中央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叫中央保育院小学,附设在鲁迅艺术师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兼任校长。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中央首长和革命烈士的子女,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1987年,邓颖超将周总理的2万元稿费捐赠给育才学校,学校用这笔钱修建了校史陈列室。育才学校利用本校的光荣传统,对师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校史教育,使师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辉煌的13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革命业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国几十年来,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涌现了一大批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优秀儿女。为了使学生了解延安,学习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延安地区教育局于1991年组织人力编写了一套以此为内容的德育乡土教材。同时,他们还向中小学推荐了《延安岁月》《延安史话》《闪光的足迹》《圣地风云录》《圣地沉思》《论延安精神》《延安儿女》《伟大的平凡》等一批书籍和电视片,作力爱国主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延安师范附小结合学习乡土教材和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籍,开展了学、讲、画、唱、演、写等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卓有成效。“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延安的光荣历史,了解延安精神;“讲”就是利用各种形式,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画”就是开展一人一画的征画比赛,让学生画延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画来加深对延安的了解和热爱;“唱”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会唱《东方红》《大生产》《南泥湾》《延安颂》四首传统歌曲;“演”就是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传统教育活动;“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学校每次传统教育活动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通过学、讲、画、唱、演、写等一系列活动,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四、利用“三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辅导站。
延安是革命老区,有众多的革命老前辈,他们是革命的活档案,是能说会讲的活教材。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挥老八路、老红军、老干部的作用,全地区中小学聘请了930多位“三老”作为校外辅导员。学校有时请他们到学校现身说法作传统教育报告,有“时组织学生访问他们,和他们说古论今,促膝谈心。
青少年一批批地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吸取健康成长的营养。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就曾聘请本校毕业的县儿童团第一任团长、少将李赤然将军和老红军强明宝、县文馆所所长张建国、子氏烈士陵园老干部王志厚等来学校作报告、讲故事20多次,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五、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个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充分利用这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扎实深入,丰富多彩。
元月,王家坪小学利用元旦开展一次敬老活动,通过为革命老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送温暖,召开敬老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三月,育才学校在学习雷锋活动中进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教育;四月,延安中学祭扫“四八烈士”陵墓,开展“踏着先辈足迹走,誓做革命接班人”题班队会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月,各学校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红五月爱劳动”竞赛,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劳动成果”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作“五四”专题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月,各学校在欢庆儿童节的同时,讲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各班召开“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主题队会,开展“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七月,举办”党是阳光我是花”、“我来给党唱支歌”主题班会,进行爱党、爱国、树理想、比奉献教育;八月,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行国防教育和“学习解放军,长大保卫祖国”的理想教育;九月,开展学习、宣传《教师法》活动,进行尊师重教、重视知识的教育;十月,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活动,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六、利用自然风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山河秀丽,资源丰富,有黄河第一瀑布——壶口瀑布,有大陆最早开采的延长油田,有花木兰习武练功遗址、有丰富的煤炭、石油、森林和土地资源。
延安地区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了解延安、热爱延安入手,培养他们立志建设延安的志向,使同学们感到做一个延安人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延安的使命感。
延安有丰富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优势,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那些只靠理论上的灌输,文件上的宣传来搞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相形见绌。
拓宽教育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延安地区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之外,还特别注意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力求收到实效。为此,他们坚持“四个按照”、“四个为主”的原则,即按照时间顺序、年龄层次、阶段专题、学科特点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做到教师为主,专题负责;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各方配合;行为训练为主,诸项教育结合。实施了一套“八个一”工程。
其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延安中学始终要求全体教师把爱国主义作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地理课以”黄河”为题,讲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在灌溉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历史课讲黄河文化,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政治课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唯物史观,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美术课引导学生看祖国山河图片,画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教学生唱赞美祖国、歌颂党和人民、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等等。
这样各门学科集中于同一主题,使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发掘,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
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延安地区各中小学从规定升国旗之日开始,就坚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爱国主义教材。各校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在延安,各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搞得扎实深入,他们不只是组织师生看一看,议一议,而是不搞形式,注重实效。认真选择影片之后,他们先是给学生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拟出思考题;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之后,又在全校开展影评活动。学生在看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大决战》等影片后,写出了许多感触深刻的影评。仅去年,育才学校就写出了463篇影评,其中18篇参加了市里的影怦征文活动。这种直观性的教育,从多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四,每班每学期唱好一首优秀革命歌曲。
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大唱革命歌曲,对于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每校都有许多必唱歌曲,如《国歌》《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除这些必唱歌曲之外,各班每学期还要学唱一首新的革命歌曲,学校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歌咏比赛,这在延安地区各校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每次歌咏比赛,师生的热情都很高,评比奖励也显得非常热烈隆重。
其五,各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
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许多学校在这些问题上是容易忽略的。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读爱国主义书籍,他们不仅组织学生读,而且重视组织好书评活动。延安二中结合阅读爱国书籍就曾开展过对武侠和言情小说的讨论。通过讨论和写书评,使学生增强了辨别能力,学会了选择。许多中小学从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延安的书籍开始,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阅读,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其六,各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演讲比赛。
延安地区中小学的演讲比赛,都是学校团、队组织牵头搞的一项大型活动。
各国支部和少先队中队先在各班比赛,然后再推荐优秀者参加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组织的全校性比赛,这样,比赛的层次和质量较高,影响也很大。延安师范附小为了搞好“学习革命传统”演讲,聘请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许学元给学生讲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学生如何学习发扬延安精神。通过老前辈的引导,全校各班都举办了“毛主席在延安”、“朱总司令在延安”、“周副主席的故事”等专题演讲。这些演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其七,每所学校都要确定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了13年,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旧址,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等文物,直罗战役、瓦子街战役、青化砭战役等战场遗址以及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等革命烈士陵墓,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各中小学都就近把这些旧址、遗址、文物和陵园作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一地与多校、一校与多地的长期联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八,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件好事。这一“工程”,实际上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检查和落实。就拿瓦窑堡小学来说,全校1723名同学,一年之中,做好事就达5万多人次,收到表扬信400多封。
志丹县市镇小学全校的28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坚持到影院、车站、街道、农村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四、五年级的学雷锋小组,长期为孤寡老人洗衣、挑水、劈柴,受到镇政府多次表彰奖励。
配合“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延安地区各中小学采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知与行结合、校内外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的方法,使得各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突出,各具特色。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的同时,课外教育注意占领两个阵地:家庭教育阵地、德育基地;坚持三个活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抓好六个环节:知事、明理、动情、养成、求实、创新。他们还开展了“小一点从小做起,近一点从现在做起,实一点从我做起;由爱校到爱家再到爱国”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校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延安中学、王家坪小学、延安师范附小等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做圣地主人”、“我为圣地添光彩”、“爱我中华,爱我延安”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一片爱心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延安中学和张家口市第六中学以及两地8所手拉手中学联合组织了“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活动,他们高举红旗,背着行装,由延安徒步到北京,经过20天的艰苦奔波,寻访了60多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终于一身征尘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李廷霞同学在她的汇报演讲中说:“从吴起胜利会师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条路无不记载着我们党创业的艰难和累累硕果,无不镌刻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闪光之点,这里更有着革命队伍从弱到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全中国的取胜之本。缘着这些,我们踏上这条路时,心中便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程安琦同学在演讲中说:“今天,生活劳作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陕北新一代,正在为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努力着。我们‘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跋涉陕北十余天,了解到陕北还很贫穷很落后,陕北的父老乡亲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奔波着。看到这些,我们深深感到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作为一名陕北人,作为一名黄土地的儿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收获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比拟的。
发挥教育资源优势
一、利用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有黄帝陵,有宋代石窟,有卫国戍边的古战场遗迹;有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瓦窑堡、王家坪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革命纪念地,无一不显示出我国古代爱国仁人志士和老一代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各中小学普遍利用这些遗址、遗迹,组织学生参观瞻仰,现场讲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我党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利用校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建于陕甘宁边区时期,一部校史本身就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校史展览室。每届新生入学,学校首先对他们进行校史教育,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开展重大的教育活动,都把校史教育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使校史成为教育师生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教材。延安育才学校是党中央于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叫中央保育院小学,附设在鲁迅艺术师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兼任校长。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中央首长和革命烈士的子女,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历史的学校。1987年,邓颖超将周总理的2万元稿费捐赠给育才学校,学校用这笔钱修建了校史陈列室。育才学校利用本校的光荣传统,对师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校史教育,使师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利用乡土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辉煌的13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革命业绩,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建国几十年来,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涌现了一大批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优秀儿女。为了使学生了解延安,学习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延安地区教育局于1991年组织人力编写了一套以此为内容的德育乡土教材。同时,他们还向中小学推荐了《延安岁月》《延安史话》《闪光的足迹》《圣地风云录》《圣地沉思》《论延安精神》《延安儿女》《伟大的平凡》等一批书籍和电视片,作力爱国主义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延安师范附小结合学习乡土教材和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延安精神的书籍,开展了学、讲、画、唱、演、写等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卓有成效。“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了解延安的光荣历史,了解延安精神;“讲”就是利用各种形式,讲革命传统,讲延安精神;“画”就是开展一人一画的征画比赛,让学生画延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画来加深对延安的了解和热爱;“唱”就是要求全校师生必须会唱《东方红》《大生产》《南泥湾》《延安颂》四首传统歌曲;“演”就是通过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传统教育活动;“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参加学校每次传统教育活动收获最大、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通过学、讲、画、唱、演、写等一系列活动,爱国主义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四、利用“三老”,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辅导站。
延安是革命老区,有众多的革命老前辈,他们是革命的活档案,是能说会讲的活教材。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挥老八路、老红军、老干部的作用,全地区中小学聘请了930多位“三老”作为校外辅导员。学校有时请他们到学校现身说法作传统教育报告,有“时组织学生访问他们,和他们说古论今,促膝谈心。
青少年一批批地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吸取健康成长的营养。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就曾聘请本校毕业的县儿童团第一任团长、少将李赤然将军和老红军强明宝、县文馆所所长张建国、子氏烈士陵园老干部王志厚等来学校作报告、讲故事20多次,使师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五、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个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充分利用这些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搞得扎实深入,丰富多彩。
元月,王家坪小学利用元旦开展一次敬老活动,通过为革命老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送温暖,召开敬老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三月,育才学校在学习雷锋活动中进行“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教育;四月,延安中学祭扫“四八烈士”陵墓,开展“踏着先辈足迹走,誓做革命接班人”题班队会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五月,各学校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开展“红五月爱劳动”竞赛,进行“爱人民、爱劳动、爱劳动成果”教育,结合“五四青年节”作“五四”专题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月,各学校在欢庆儿童节的同时,讲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各班召开“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主题队会,开展“争做红花少年”活动;七月,举办”党是阳光我是花”、“我来给党唱支歌”主题班会,进行爱党、爱国、树理想、比奉献教育;八月,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进行国防教育和“学习解放军,长大保卫祖国”的理想教育;九月,开展学习、宣传《教师法》活动,进行尊师重教、重视知识的教育;十月,开展“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活动,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所开展的教育活动,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六、利用自然风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山河秀丽,资源丰富,有黄河第一瀑布——壶口瀑布,有>
陆最早开采的延长油田,有花木兰习武练功遗址、有丰富的煤炭、石油、森林和土地资源。
延安地区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了解延安、热爱延安入手,培养他们立志建设延安的志向,使同学们感到做一个延安人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延安的使命感。
延安有丰富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发挥这些优势,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得那些只靠理论上的灌输,文件上的宣传来搞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相形见绌。
拓宽教育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延安地区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之外,还特别注意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力求收到实效。为此,他们坚持“四个按照”、“四个为主”的原则,即按照时间顺序、年龄层次、阶段专题、学科特点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做到教师为主,专题负责;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各方配合;行为训练为主,诸项教育结合。实施了一套“八个一”工程。
其一,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延安中学始终要求全体教师把爱国主义作为各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因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比如,地理课以”黄河”为题,讲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在灌溉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历史课讲黄河文化,讲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政治课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唯物史观,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美术课引导学生看祖国山河图片,画祖国大好河山;音乐课教学生唱赞美祖国、歌颂党和人民、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等等。
这样各门学科集中于同一主题,使教育内容得到充分发掘,学生从中受到了一次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二,组织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升旗仪式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教育形式。
为了使师生树立“心中有国旗、心中有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延安地区各中小学从规定升国旗之日开始,就坚持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讲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国旗、国歌、国徽到版图、疆域、物产,从悠久历史、优良传统、民族气节到封建专制、列强鲸吞、国难国耻,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的爱国主义教材。各校开展的这种国旗下的讲话,使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每月组织学生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在延安,各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搞得扎实深入,他们不只是组织师生看一看,议一议,而是不搞形式,注重实效。认真选择影片之后,他们先是给学生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拟出思考题;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之后,又在全校开展影评活动。学生在看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大决战》等影片后,写出了许多感触深刻的影评。仅去年,育才学校就写出了463篇影评,其中18篇参加了市里的影怦征文活动。这种直观性的教育,从多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四,每班每学期唱好一首优秀革命歌曲。
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大唱革命歌曲,对于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每校都有许多必唱歌曲,如《国歌》《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团结就是力量》等等。除这些必唱歌曲之外,各班每学期还要学唱一首新的革命歌曲,学校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歌咏比赛,这在延安地区各校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每次歌咏比赛,师生的热情都很高,评比奖励也显得非常热烈隆重。
其五,各年级每学期组织学生阅读一本爱国主义书籍。
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学生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许多学校在这些问题上是容易忽略的。延安地区的中小学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读爱国主义书籍,他们不仅组织学生读,而且重视组织好书评活动。延安二中结合阅读爱国书籍就曾开展过对武侠和言情小说的讨论。通过讨论和写书评,使学生增强了辨别能力,学会了选择。许多中小学从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延安的书籍开始,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阅读,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其六,各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演讲比赛。
延安地区中小学的演讲比赛,都是学校团、队组织牵头搞的一项大型活动。
各国支部和少先队中队先在各班比赛,然后再推荐优秀者参加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组织的全校性比赛,这样,比赛的层次和质量较高,影响也很大。延安师范附小为了搞好“学习革命传统”演讲,聘请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许学元给学生讲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不同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小学生如何学习发扬延安精神。通过老前辈的引导,全校各班都举办了“毛主席在延安”、“朱总司令在延安”、“周副主席的故事”等专题演讲。这些演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其七,每所学校都要确定一个固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生活了13年,枣园、杨家岭、凤凰山等旧址,洛川会议、瓦窑堡会议、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等文物,直罗战役、瓦子街战役、青化砭战役等战场遗址以及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四八”烈士陵园等革命烈士陵墓,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各中小学都就近把这些旧址、遗址、文物和陵园作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一地与多校、一校与多地的长期联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八,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件好事。
这一“工程”,实际上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检查和落实。就拿瓦窑堡小学来说,全校1723名同学,一年之中,做好事就达5万多人次,收到表>
信400多封。
志丹县市镇小学全校的28个学雷锋小组,长期坚持到影院、车站、街道、农村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四、五年级的学雷锋小组,长期为孤寡老人洗衣、挑水、劈柴,受到镇政府多次表彰奖励。
配合“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延安地区各中小学采用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知与行结合、校内外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的方法,使得各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突出,各具特色。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的同时,课外教育注意占领两个阵地:家庭教育阵地、德育基地;坚持三个活动:少先队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抓好六个环节:知事、明理、动情、养成、求实、创新。他们还开展了“小一点从小做起,近一点从现在做起,实一点从我做起;由爱校到爱家再到爱国”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校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延安中学、王家坪小学、延安师范附小等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做圣地主人”、“我为圣地添光彩”、“爱我中华,爱我延安”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一片爱心得到了有力的体现。延安中学和张家口市第六中学以及两地8所手拉手中学联合组织了“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活动,他们高举红旗,背着行装,由延安徒步到北京,经过20天的艰苦奔波,寻访了60多处革命旧址和纪念地,终于一身征尘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李廷霞同学在她的汇报演讲中说:“从吴起胜利会师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条路无不记载着我们党创业的艰难和累累硕果,无不镌刻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闪光之点,这里更有着革命队伍从弱到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解放全中国的取胜之本。缘着这些,我们踏上这条路时,心中便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程安琦同学在演讲中说:“今天,生活劳作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陕北新一代,正在为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努力着。我们‘追寻毛泽东足迹’夏令营跋涉陕北十余天,了解到陕北还很贫穷很落后,陕北的父老乡亲还在为吃饱穿暖而奔波着。看到这些,我们深深感到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作为一名陕北人,作为一名黄土地的儿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其收获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比拟的。
上一篇: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警示教育基地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