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15 14:47:23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在医院党支部和团支部的精心组织下,医院举行了一场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的党团活动,前往宜城张自忠将军殉难地瞻仰张自忠上将和随州拜谒华祖神农炎帝。

伫立在高大雄伟的张将军纪念碑前,含泪聆听讲解员的厚重解说,全体人员深深三鞠躬,久久不愿离去;仰视宏伟挺拔的神农炎帝塑像,我们再次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同时也倍感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梦就在向我们招手。

一路上嘹亮的抗战歌曲不时震撼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70多年前那场残酷的战争,一个个直面现实而又入木三分的讨论话题不时引起我们每一个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我国现在为什么要举行盛大阅兵?为什么说中国是亚洲主战场?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为了富民强国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做些什么?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灵魂洗礼和国情教育,同时也倍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二战虽然已结束70多年,但和平、合作、共赢的局面并没来到,冷战并没结束,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在时刻包绕着我们。欧美虽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却编织着最大的美丽谎言,需要我们时刻警钟长鸣!在他们那里没有多少正义、道义和公理,有的只是强权政治和自身利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只有发愤图强、富民强国,我们才能拥有生存发展的权利,我们才能有国家的尊严和话语权!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2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重要内容。回顾60年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从建国一开始,我国就把“五爱”和爱国主义教育列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贯彻于60年始终。建国第一天,主席就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共同纲领》第42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简称“五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据此,在1951年前后相继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和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都明确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五爱”公德,使他们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自觉的、积极的成员,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952年,会议的上述内容正式列入当年的《中学暂行规定(草案)》和《小学暂行规定(草案)》中。自此,爱国主义教育、“五爱”教育一直是建国以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五爱”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都有所变化。

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当时根据《共同纲领》提出的“五爱”中没有“爱社会主义”的内容。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把“五爱”正式列入宪法,并把“五爱”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修改后的“五爱”把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此,新“五爱”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随之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建国初期,共和国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出,民主革命任务在全国尚未最后完成,对旧中国进行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百废待兴,还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以及侵略战争的威胁。因此,认识新中国、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是当时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新中国来之不易,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无数次革命斗争、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与破坏新中国建设的美帝国主义、匪帮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坚决斗争。在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拥护社会主义、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是个艰苦创造的过程,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投入,特别需要青年人的献身精神;要使自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时响彻全国的一句口号是:“什么是高尚的爱国行动呢?这就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面对与171个国家建交的改革开放局面,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特别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国家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的进步融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与祖国共奋进!”这些发自内心的口号,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青年最强音。

尽管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内涵有所不同,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祖国独立和领土完整,坚持民族尊严、民族大团结等核心价值始终如一。

(二)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一般属于道德教育范畴。那么,为什么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呢?一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的行为习惯、爱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的思想情感,还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二是从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来看。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三是从学生道德品质结构形成的四要素来看。学生道德品质结构的形成有四个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没有正确的认识,道德行为容易发生偏向;没有深厚的道德情感,就不可能有积极的道德态度;没有坚定的道德意志,就无法调整自己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难以做到言行一致;没有规范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就无法体现。

实际上,在现实教育实践中无数事例都可以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伴随着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培育、思想和政治教育进行的。比如:要小学生尊敬国旗、爱国旗,就要告诉他国旗代表什么,为什么中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的来历,红色和五星各代表什么,如何尊敬国旗、爱护国旗等等。这必然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即使是“红灯停、绿灯行”这样最典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伴随着进行道德、思想教育。所以不少学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功能的”。有的认为,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有的学者则认为,作为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五爱”的提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方向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与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关系,具有外延的广泛性和内涵的深刻性”。这些观点都说明了爱国主义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一项综合性教育。

当然,这种综合性的教育要依据儿童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征进行,内容由浅到深,要求由低到高。在小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并结合进行一般性的思想教育;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以道德品质培育为主,在进行一般性的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以初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方向引导,并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高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则要在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具有一定道德素养的基础上,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为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等方面打好基础。目前有不少高中的办学方案中把德育目标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这是必须立即改正的。

对有的学者提出“德育要去政治化”的论点,绝不能予以同意。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校德育“中性化”的倾向。爱国主义虽然为世界各国所共有,但“祖国”这个概念对每个国家来说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爱的是社会主义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祖国,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三)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国以后,除台湾地区以外,全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统一的社会制度。最初的三年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但它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建国的第四年即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允许那里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仅仅是对很小一部分地区的特殊政策,就全国总体而言仍然坚持一制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建国以后的必然,也是建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走过的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条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的正确性,以及坚持这条基本道路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无数的国家建设的骨干、无数的英雄、劳动模范和广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们,都是从这条道路上走过来的,都是由这个宝贵的历史经验铸就的。

在60年中小学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统一的经验中,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加以肯定:一是对中小学生来讲,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必须通过教育使他们既爱祖国又爱社会主义,因为他们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港澳台同胞和侨胞的爱国要求不适用于境内中小学教育。二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为中小学生打下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从小教育他们要爱他人、心中有他人,从爱父母、爱邻居同伴、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做起,逐步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爱社会主义。爱他人、心中有他人,这是心系祖国、心系人民、心系民族、心系社会主义的基础。三是要通过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逐渐懂得只有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并逐步树立长大后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这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关键。四是在用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国情教育学生、激起他们爱国情感的同时,要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懂得和亲自体验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四)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始终包含民族团结教育,同时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建国后,我国各民族已团结成一个自由、平等、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我国第一部宪法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所以,我国中小学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与爱民族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在1994年由中共中央颁布的建国后第一部系统全面阐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并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已取得的成绩和深入进行此项教育的方向原则。当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60年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说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内容之所以始终包含民族团结教育,是因为:国家与民族是密不可分的,民族是国家的基础和载体,国家是由同一个民族或有共同认同感的多个民族构成的,因此,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爱国家就要爱这个国家的民族,爱这个国家的民族就是爱国家;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保障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只有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才能促进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民族团结是爱国主义的表现,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影响,境内外分裂势力勾结制造的分裂活动,更应激起我们对中小学生加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并把此项教育付诸实际行动。

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在一起,以培育学生胸怀开阔的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密切结合的爱国主义。在客观上,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因素;在主观上,积极学习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长处和先进经验,有利于加快本国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我国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其重要。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结合的经验说明,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国际主义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教育内容,必须包括:尊重世界人民和他们的文化习俗;对外国朋友讲礼貌、讲文明,不卑不亢,保持中国人的人格和国格;懂得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国家、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同情和支持世界人民的一切正义斗争;理解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日益紧密相连,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懂得我国对推进世界进步的主张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60年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面伟大旗帜,指引着学校前进的方向。许多学校把爱国主义作为校训,让它永远铭刻在一代代学子的心里。愿这面鲜艳的旗帜永远飘扬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上空!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启示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从当今世界来看,各国都在进行甚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国家利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尽管经常批评和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爱国主义为“民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在有意识地凸显其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美国作为世界强国,也作为一个历史不太悠久的移民国家,为了凝聚国民思想,一直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注重效果,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因此,分析和探讨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揭露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阶级本质,借鉴美国现代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和方法,在把握本质的前提下吸收其方法层面的精华,可以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借鉴和参考。

1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1.1 历史教育

美国虽然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美国人却格外珍视自己的历史,并以此作为维系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纽带。成立于1987年的美国全国性学术团体――布拉德利委员会(Bradley Commission),就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指出:“我们美国人不像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我们不是依靠共同的和共同的种族关系而走到一起来到,然而,我们有着约束我们行为的共同遗产,那就是关于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民主观念。假如美国人希望保持哲学民主观念并将它付诸日常生活的实践,那么所有的公民都必须理解这些观念在以往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形成的……”[2]在克林顿和布什担任总统期间,“历史课”被确定为全国性的核心课程,并出台了国家历史学科标准,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的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国的历史教学没有统编的教材,各个学习开设的历史课程五花八门,但在大、中、小不同学习阶段会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历史教育。美国历史教育特别重视其成就史和苦难史的教育,让人们理解今日繁荣来之不易,是奋斗、流血的结果,是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对社会性历史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将历史教育变得更加大众化和通俗化,并使历史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融合,这实质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1.2 法制教育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包括对国民的法制教育,以培养国民的理国主义,并将它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美国联邦法和地方法累计超过一百多万件,每年还新制定一万多页的法律法规,并设有完善的信用制度来制约公民自由。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0个州的法律要求必须进行美国宪法教学,30多个州要求学宪法。美国政府明确要求16岁至18岁的学生要学习独立宣言、代议政体原则、公民的义务、民主与美国宪法等内容。从小学到大学,各种法制教育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说明美国的法制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而且这些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和永恒的,这种教育日久天长深入人心。美国国民非常尊重和信任本国宪法和法律,认为爱国就要遵纪守法,履行法律义务,做对国家有益的事,让美国更为强大。

1.3 国旗教育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由色彩和符号合理搭配而成。这面旗帜在海面船只的桅杆上飘扬,从而马上表示这艘船属于哪个国家。国旗在要塞和军营的旗杆上升起,在行军和战斗中握在战士手上,并且非常普遍地被人用来表示爱国。美国人非常重视国旗,认为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全民的国旗意识非常浓。比如,“9・11”当天,几位参与抢险的纽约消防员在世贸中心废墟附近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这一感人的镜头被摄影记者拍下后,成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标志性作品。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无论是议会大厦。司法行政机关,还是学校、公司、宾馆、商场,几乎没有不挂国旗的。就连儿童电子游戏机路,都有组合星条旗等类似的软件。国旗在美国受尊重的程度,以及围绕国旗大肆宣扬民族精神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少见的。在美国许多物品如食品包装、玩具、衣帽等都有美国国旗,每逢节日,庆典,家家户户,大家小巷,即使是其次上都悬挂着美国国旗。

1.4 公民宗教教育

谈到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就不能不谈到美国公民宗教。宗教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美国公民宗教(American civil religion)这一概念,认为除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宗教以外,美国还有一种公民宗教,即全体公民都共同信奉的一些理念,共同认同的一些符号,共同参与的一些礼仪仪式,共同尊崇的一些圣哲等一整套社会价值制度体系。公民宗教只是一种宗教象征,是借助宗教情感表达的一种社会信仰,体现着美国人的民族精神。“我们信仰上帝”成了美国人的座右铭,“上帝保佑美国”是民间使用率最高,最诚挚的爱国口号,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碑,杰佛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阿灵顿国家公墓,可是说是公民宗教中纪念其贤哲和英雄的圣地。不过,公民宗教的上帝不具体化,所以这一“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人们都可以把这个上帝解读为自己所信奉的上帝。因此,公民宗教是美国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思想舆论工具并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凝聚力量,也是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动力。

2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是以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为依据,其主要的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本土哲学,被称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是美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实用主义把哲学理念和美国现实紧密结合,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对美国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也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将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深刻的贯穿到了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之中。

2.1 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杜威认为从广义讲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教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教育实质上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在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要深刻的体现在国旗国歌教育中。在美国,无论是否节假日,无论是在政府、议会、军队、法院、学校还是企业、商场、银行,甚至私人住宅,到处都飘扬着美国国旗,不仅在学校里每天都举行升国旗,奏国歌的仪式,在社会上,每逢节日、庆典或者集会,唱国歌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正如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美国就是这样在社会、学校、人们的平常生活中处处是渗透着美国精神和爱国意识,时时刻刻提醒着美国人要效忠自己的国家,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2.2 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对人们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教育来进行,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则主要体现在美国的“公民学”课程之中,这门课通过生动具体的内容使学生对美国国情有一个全面扼要的了解,培养合格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即“爱美国,爱美国的社会制度,遵守美国的法律,履行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在中小学阶段,除了学习公民学课程以外,还让学生通过参加选举、投票决定班级和学校的重大事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民主的认识。在高等教育中,也普遍开设了诸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的道德问题”、“伟人肖像”等专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公民学》教材中写道:“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美国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美国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可见在其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其他学科亦是如此。

2.3 爱国主义教育与个人生长相结合

既然教育即生活,而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因此杜威又提出“教育即生长”这一思想。杜威所说的“生长”主要指儿童的生长。在杜威看来,“生长”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组织来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在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就体现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上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作为道德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在美国的中小阶段进行,它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个体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主要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开始大量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学生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美国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并从中获得爱国情感的熏陶。即使是同一个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根据人的生长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和形式也是相互衔接又相互区别的。小学阶段讲故事,中学阶段讲历史,大学阶段讲理论。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3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虽然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实质上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渗透着狭隘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和产主义的教育内容,这是其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其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方法、成效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批判的去看待它。

3.1 爱国主义教育无孔不入

美国的爱国主义无孔不入,其公共环境是无所不在的“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物品,媒介宣扬其“美国精神”,是置身其中的人潜移默化的受到美国价值观观念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有力武器。美国时刻高扬爱国主义的大旗,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经验启示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应该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喜好,注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要避免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主义。

3.2 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价值观教育源远流长,不同国家和民族也在自己的文化传承中始终进行着价值观教育。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爱国主义成为将移民化为一体的重要纽带。在美国历史上,尽管党派不同,但爱国主义是美国总统共同宣扬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达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明,尽管美国舆论喜欢批评性报道,但上至政客,下至普通百姓,爱国主义仍然是美国的主流,是基本的社会共识和政治共识。不管对于政府,还是对于民众,这都是一条不能挑战的底线。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事实上,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美国作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完整严密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没有减弱反而逐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较量也异常激烈。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政治观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不仅不应该放松爱国主义教育,而且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坚定不移的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

3.3 爱国主义教育要重在实效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立于对公民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实用主义色彩浓厚。其爱国主义教育重经验,重行动,重实效,“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渗透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之中。公民是否服务社会,是否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考察公民是否爱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实效,将某些大而空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接地气,爱国主义不是高不可攀的大而空的口号,它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以是我们对父母的爱,对班集体的爱,对家乡的爱等等。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会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过分强调“唯实求效”,容易造成人们盲目功利地看待爱国主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警觉并合理扬弃。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580.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违法犯罪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思想品德已成为当前中学生最严峻的问题。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要努力开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学生德育教育范畴,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良好的发展。

1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其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的环境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们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地得到刷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气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得到传承,那些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历代人们所延用。因此,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对培养年轻一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由许多民族经过互相融合后形成的统一整体。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以及“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的爱国行为,都在激励着无数英烈和勇士们,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提倡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就像长江、黄河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度。他高瞻远瞩,襟怀坦荡,有宽容和博采众长的气慨,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兼容并包,正直无邪,公正无私,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谦虚谨慎、温良恭俭的传统美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这些对于造就中学生的优秀品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传统文化讲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统一观;在人与社会方面,传统文化讲究“和睦共处”的基本原则;在人与人方面,传统文化讲究“以和为贵”的为人处世法则。可以看出,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2 加强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中国古人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是在倡导一种为国家、为集体献身的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外敌入侵事件,这种抵御外侮的行为无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加坚定地维护了中国民族的团结统一,这充分地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不同层次含义,爱国主义是在集体主义的土壤中滋生出来的,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而集体主义又是实现爱国主义的基础,是爱国主义生长的母体,不断地促进着爱国思想的提升。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体现爱国主义的名言比比皆是:清代的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民族和国家社会而献身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懂得将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子,不能以损害集体的利益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运用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使个人的追求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更为适应。同样,集体主义观念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基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促使中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成切实的爱国之举,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将有限的生命奉献于无限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中。

2.2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这次变革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显得更为剧烈。这就使得我们在考虑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考虑到体现社会主义原则问题。也就是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中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而且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动力,对于构建现代化的思想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3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中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学生同样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的品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越悠久,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就越高昂,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越强烈。这就决定了要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培养他们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使中国年青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情飞扬。

3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促进中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和事业的接班人。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发扬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

3.1加强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就是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为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发挥自身的优势。学校是教育的母体,教育是学校的灵魂,可以想象,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其地位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对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处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看待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3.2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身肩上所负有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3.3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是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 治国、 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这无不体现出以集体主义为主的爱国思想,告诫了每一个中学生应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精神,在处理一些事物上应始终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能有效地促进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能有效地深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光有爱国情怀而没有去实践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加实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说明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也应该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发扬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自强不息的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推向至高点。

参考文献

[1] 朱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思想品德教育,2005(5).

[2]唐利荣,庞坚.为学生开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之门――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5.

[3] 石丽红,王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2(4) .

[4] 崔金贵.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4).

[5] 杨飞.优良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教育状态之研究.安徽省萧县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论坛.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5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两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例如,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工厂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特别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开辟了“行知园”,向学生宣传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以陶行知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当陶行知先生儿子陶诚教授从哈尔滨远道来校视察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学生这种真挚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使陶诚教授深受感动。通过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来,我校大队部先后获得了“省红旗大队”“十帮一扶贫先进大队”等光荣称号。

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等活动,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洪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最近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国之情,并培养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

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多年来,我校就遵循这一规律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最近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我认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培养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学校必须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6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上来”,教育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 团结奋斗。”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无疑对 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与外 部交往的增多,不仅仅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传进我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生活方 式和腐朽阴暗的消极东西,也泥沙俱下传入我国。一些想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国的圆。穿的沾上“洋”气就显得“精神”,用的沾上“洋 ”气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气也觉得味道美,谁能出国溜一圈也觉得很风光。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 已成了小巫,用公款出国则成了新的时尚。有些人在与外商交往中,不惜出卖人格、国格,奴颜婢膝成了新的 假洋鬼子,有些人出国定居以后,以能打败中国人为荣,真是养虎遗患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 产生极坏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 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 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 ,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广大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

    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广大适龄儿童在这一时期都在学校渡过。尤其是实行全日制教学的学校,学生 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在学校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被课堂教学所占用。这样就 使得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现就小学思想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略谈几点认识。

    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 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个教学目的与爱 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发挥课堂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时,不 仅提供了可能,而且做出了充分的保证。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看,主要进行下述教育,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 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上九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 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尤其是热爱祖国的教育具体内容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与 列强英勇斗争等爱国传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自豪感;教育学生初步知道中国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知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要忠于祖国。这些要求 完全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的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全面性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从各年级段的教学要点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设课的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做到了 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如低年级段的教学要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 日;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知道一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内容都 是初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因此,在低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国旗国 旗我爱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重大节日》、《爱国小英雄张六子》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中年级教学要点是:知道一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 精神;初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知道中国人 民解放军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学习他们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里主要进行热爱家乡 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做贡献,进行热爱祖 国的教育。为此,在中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我的家乡——黑龙江》、《 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苏宁的故事》、《冯婉贞抗英的故事》、《圆明园的浩劫》、《新旧社会两重天 》、《边防线上的哨兵》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高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好;知道社会 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初步树立长大为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知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损 害祖国荣誉、丧失国格是可耻的;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要提高警惕。高年级主要 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做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为此,在高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 材设置了:《伟大的成就》、《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国献身的飞机制造家冯如》、《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我长大要造大桥》等课 进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有层次性,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教育,既 循环而又不重复,还逐步加深。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4.教育时间的连续性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了无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校期间 每周都开设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就保证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间长达5—6年,从不间断。课堂上讲授其 它要点时,如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教育,都可以有 意无意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保证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教育效果的有效

    途径

    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以至于变为 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 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 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讲热爱家乡一课时把同学们领到新建的工厂或各个住宅小区,领到北环路、立交桥、松花 江大桥等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物充分领略家乡的巨大变化。组织同学们到太阳岛、植物园、动物园,充 分领略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请苏宁团的解放军做报告,充分理解家乡先进人物 的成长,为家乡争光等等。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7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上来”,教育人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 团结奋斗。”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无疑对 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与外 部交往的增多,不仅仅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传进我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生活方 式和腐朽阴暗的消极东西,也泥沙俱下传入我国。一些想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国的圆。穿的沾上“洋”气就显得“精神”,用的沾上“洋 ”气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气也觉得味道美,谁能出国溜一圈也觉得很风光。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 已成了小巫,用公款出国则成了新的时尚。有些人在与外商交往中,不惜出卖人格、国格,奴颜婢膝成了新的 假洋鬼子,有些人出国定居以后,以能打败中国人为荣,真是养虎遗患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 产生极坏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 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 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 ,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广大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

    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广大适龄儿童在这一时期都在学校渡过。尤其是实行全日制教学的学校,学生 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在学校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被课堂教学所占用。这样就 使得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现就小学思想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略谈几点认识。

    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 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个教学目的与爱 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发挥课堂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时,不 仅提供了可能,而且做出了充分的保证。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看,主要进行下述教育,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 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上九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 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尤其是热爱祖国的教育具体内容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与 列强英勇斗争等爱国传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自豪感;教育学生初步知道中国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知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要忠于祖国。这些要求 完全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的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全面性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从各年级段的教学要点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设课的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做到了 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如低年级段的教学要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 日;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知道一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内容都 是初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因此,在低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国旗国 旗我爱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重大节日》、《爱国小英雄张六子》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中年级教学要点是:知道一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 精神;初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知道中国人 民解放军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学习他们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里主要进行热爱家乡 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做贡献,进行热爱祖 国的教育。为此,在中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我的家乡——黑龙江》、《 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苏宁的故事》、《冯婉贞抗英的故事》、《圆明园的浩劫》、《新旧社会两重天 》、《边防线上的哨兵》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高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好;知道社会 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初步树立长大为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知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损 害祖国荣誉、丧失国格是可耻的;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要提高警惕。高年级主要 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做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为此,在高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 材设置了:《伟大的成就》、《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国献身的飞机制造家冯如》、《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我长大要造大桥》等课 进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有层次性,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教育,既 循环而又不重复,还逐步加深。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4.教育时间的连续性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了无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校期间 每周都开设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就保证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间长达5—6年,从不间断。课堂上讲授其 它要点时,如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教育,都可以有 意无意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保证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教育效果的有效

    途径

    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以至于变为 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 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 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讲热爱家乡一课时把同学们领到新建的工厂或各个住宅小区,领到北环路、立交桥、松花 江大桥等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物充分领略家乡的巨大变化。组织同学们到太阳岛、植物园、动物园,充 分领略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请苏宁团的解放军做报告,充分理解家乡先进人物 的成长,为家乡争光等等。

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88-01

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多元文化涤荡,已经成为对中国青少年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呆板、单调,内容上“空、大、远”,效果上不尽如人意。那么,在新时期,如何使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依托教材,实时更新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开展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爱国主义的知识和思想广泛渗透于思想品德教材中,需要教师仔细挖掘并加以灵活运用。而当前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素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及时补充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奠定情感基础。

例如,笔者讲授《不言代价与回报》时,在简要介绍教材中的徐虎、徐洪刚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后,又补充了南通籍“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赵小婷的先进事迹、南通“莫文隋现象”、本镇企业家设立爱心捐赠基金的感人故事等。身边的鲜活事例很容易就使学生明白:无私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又如,笔者教授《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结合教材中的袁隆平的事迹,为学生播放了视频“超级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当“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不爱国不能成为科学家”等旁白响起时,学生们发出一阵阵欢呼。学生能够深切体会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在杂交水稻领域一再取得突破,源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了爱国热情。

二、创设情境,情感激发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爱国思想的灌输,更是一种高尚情感的培养。作为一种“爱”的教育,应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拨动情感这根弦,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只有把爱国认知内化为爱国情感,才有可能使其进一步外化为爱国行为,而使爱国情感内化的最佳的方式莫过于熏陶和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和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深感其情,引起共鸣,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收到教育的实效。

例如,讲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七子之歌》,配上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懂得了维护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树立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又如,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烂中国古代文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现代科技展示,让学生为之动容,为之欢呼,鲜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 由知而行,思想升华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有自觉的爱国主义行为。只有将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爱国主义教育才有真正的实际意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处入手,将爱国主义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活动中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笔者通过介绍“九八抗洪”和“5.12”大地震中广大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事迹,使学生懂得了当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时,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下来的“我为灾区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踊跃捐款、捐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懂得了爱国和服务社会是一体的,爱国并非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实实在在地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就是爱国。又如,笔者组织了“我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一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本镇的人口、环境、资源等乡情出发,结合课本所学知识,从教育、环保等方面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提供给当地政府部门。学生们提出的“建立垃圾处理站”、“设立贫困生救助基金”、“综合利用秸秆”等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此举还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爱家乡、爱祖国得到了有机统一。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努力挖掘课内外的爱国主义资源,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入手,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上一篇: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警示教育基地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