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6 08:13:33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篇1

一、创设浓厚的教育环境,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催人奋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我们对教室、教学楼走廊、校园等教学设施进行统一布置,注意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赋予环境不息的教育生命,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感染与熏陶。

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发挥阵地教育的积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建设,我们开设了爱国主义展览室,把国旗、国徽、国歌、祖国地图、伟大成就、古今名人等制成版图,选派学生做讲解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使队员从中受到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可以是集中的、固定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流动的。

三、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少先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少先队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少先队这一组织优势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人人争当升旗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学国史、知国情、国好少年”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少先队“雏鹰行动”的开展,为少先队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爱国主义是“雏鹰行动”的灵魂与主线,“雏鹰行动”的各项主题教育活动都可以溶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四、多方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意义地开展。

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和意志,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引发的自觉、不自觉的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是属于情感和意识、行为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多方结合,共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才能取得扎实效果。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溶入各学科教学过程,可以与榜样教育相结合,与学科学教育相结合,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等,从而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网络。

爱国主义教育篇2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学政治内容相结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门场所,爱国主义历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中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有意加入爱国教育导向,就可以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每一节课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更应当在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自觉地担负起这个重任。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联系中学政治内容特别是讲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时,我们实际主要是联系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理论,还有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任务等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在学生思想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历史上凡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就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可以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后中国落后挨打的事实,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是党带领我们的人民走向胜利,是党使我们的新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今天。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地教育,善于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与此相联系,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

二、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比如为他们讲述不畏大漠风沙守疆保土的卫青和霍去病及大汉将士,告诉他们这些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们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肯为国家民族舍弃小家,他们身上包含着千年不变的爱国主义英雄情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来激发自己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对祖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为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通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3)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在知识上不断地武装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到爱国、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教导学生从思想上高度地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名成员,我们只有认清祖国所面临的局势,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而作为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4)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活动,配合政治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组织爱国主义方面的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还经常利用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录像片、专题片,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利用学校图书室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爱国主义书籍。从日常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行为。特别是在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的节日教育、英雄人物的诞辰纪念,向学生讲述这些英雄们伟大的事迹。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周的升旗仪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国歌、升旗对于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三、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课堂学习是改造学生主观世界的主要渠道,但如果能把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效果会更好。比如:在清明节时,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传统”清明节扫墓活动,通过介绍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向烈士献花圈,让学生代表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而作为政治老师的我们可以最后不失机的进行总结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烈用鲜血换来的。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每位中华儿女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完成先烈们没有完成的强盛梦。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学生21世纪爱国主义精神不再表现为抛头颅、洒热血,而是表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爱校、敬业上。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劳动观。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更应该积极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篇3

 外化即外在表现,它以内化为源泉,是爱国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流露,是爱国的一种自觉行为。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三会两节”抓爱国行为的外化。

“三会”指晨会、班会、队会。“两节”指国庆节和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利用晨会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和重大纪念日的晨会时间,坚持进行“国旗下讲话”,坚持按国旗法升降国旗。利用班队会举办“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会”、“爱我中华”知识竞赛、“百歌颂祖国”歌泳比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国庆节期间,同学们以歌舞、书画、诗歌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在祖国怀抱里茁壮成长的幸福情感,抒发各自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三线”指课堂教学、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一面”指“三线”一体,统一制定德育目标,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旋律,全方位开展工作,从而形成一 个层面。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几年来,我们制定了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其中,思想品德课尤其发挥了应有的主渠道作用,运用思品课教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知情、明理、导行。如《坚持民族气节》、《我爱祖国》、《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社区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线。我校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网。近年来,我们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聘请“关心下一 代协会”的革命老前辈为师生作报告,组织收听、看英模人物事迹报告,观看《孔繁森》等反映爱国、爱人民的优秀影视片,发动社区教育力量倡导“学生不准进‘三室一厅’,开展了“告别三室一厅”签字活动。我们还将爱祖国与爱家乡、爱人民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洁城”行动,开展“枝城是我家,人人爱护她”的环保演讲话动。几年来,我们特别注意将爱国主义教育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瞻仰清末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杨守敬故居,让学生感受家乡地灵人杰;访问“当代神农”程启木,了解他“自己带头富,带领群众富,不忘国家富”的崇高精神境界:参观三峡动力集团等现代企业,了解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开展“党·团·队”德育共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团队的感情,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团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共建德育基地,共唱爱国主曲,共写育人新篇。

“432工程”指优化四支德育队伍,开辟三条德育途径,建设两类德育基地。

四支德育队伍指领导队伍、教师队伍、校外辅导员队伍、家长队伍,发挥这四支队伍的作用,就形成了“人人育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三条德育途径指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形成德育合力。二类德育基地指校内、校外德育基地。校内德育包括校史陈列室、荣誉室、大队室、红领巾广播站等,利用这些阵地发挥其导向作用、“窗口”作用和“喉舌”作用。我们还利用本地优势,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建立了“红领巾敬老区”、“革命烈士陵园”、“红领巾车站”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开展活动。如去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校组织学生到文化馆参观“民族魂”展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我校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手拉手”互助活动,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五自”能力,又让他们懂得从小学会关心、学会负责。“手拉手”联谊学校(潘湾小学、石桥子小学)成为我校的校外德育基地,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432工程”逐步成为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系列化工程。

爱国主义教育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发展,不但发明了许多先进的东西而且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爱国主义,在古今诗词戏曲中不胜枚举。作为一个教育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爱国主义教育篇5

建国后三十年时间里,由于受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在爱国与开放的关系上一直未能正确认识和实践,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基本上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进行,使我国与世界现代文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有鉴于此,邓小平同志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和基本国策。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开放的历史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是贯通和统一的,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所系。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清除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在开放的世界经济科技大系统中,与外部充分地交换知识和信息、设备及人才,分享成就与进步。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增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十几年来,我国人民打开国门,充分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对外开放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战争年代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投身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的改革者们,才堪称当今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中国在经济上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也要不断地扩大交往与交流,民族文化与文明面临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在日益增多的对外交往中,一些人对我国国情和我们过去工作中的一些失误缺乏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全盘肯定资本主义的一切,制造民族自卑感,直接或间接地为“全盘西化”服务。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流毒泛滥起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因素,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迅速膨胀。社会事业心、责任心、正义感削弱和淡化,道德水准下滑,丑恶现象增多等。一些地方和部门产生了、、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等腐败现象。由于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淡薄,有的甚至受坏人利用,酿下悲剧。

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止和扼制权力腐败和道德滑坡,使人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增强识别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的能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健康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改革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赋予改革开放的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1、坚持“两史一情”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同西方世界打交道时,中国虽然始终抱着友好和合作的真诚愿望,但也时时遇到某个傲慢大国的威胁和制裁。只要我们回顾我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就能够以史为鉴,找到答案。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志士仁人为挽救中华,救亡图存,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写下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壮丽篇章。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我国的罪行,强调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他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因此,了解中国的历史,吸取近代中国用血泪所凝结成的惨痛教训,才能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要加强对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青少年没有新旧社会强烈对比的亲身感受,没有经过艰苦奋斗的磨练,往往对历史缺乏了解,对现实缺乏分析、对比,看问题往往偏狭和简单。对青少年进行国情教育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辩证地看;要历史地看待中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起点不同;要正视我国长期受帝国主义包围和封锁的现象;要认清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这样就可以从历史比较和更广泛的社会发展的比较中,看到我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更应发扬光大。它是我们在困难面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质。同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有助于我们消除、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潮,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以艰苦勤俭为荣,奢侈腐败可耻的风气。

3、加强敬业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篇6

我认为,作为传统美德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日久天长,只有坚持以辩证法为指导,才会发挥出深入人心持之以恒的巨大作用。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问题,是从上级的文件拈神出发,还是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什么教育,都要具有针对性,没有个性也就谈不上共性。

同理,进行爱国主义教方,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他们的需要出发,从他们的问题出发,江握学生发展的脉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收割干半功倍的实放。

现在的中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传统,乃至文化思想、人文特神、道德伦理等等知之甚少,根底极浅,尤其对中国文化给予欧洲、西方和全世界的影响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另一方面由于时展和社会进步,他们接触面广,信息源多,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求知欲强,可塑性大。近年来我们了解到学生在这一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对我们国家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忧心仲忡,对民族的未来信心不足。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着眼于教育学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端正学生对祖国历史与现实、辉煌与忧,枣的认识,以我们的真恃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的见去教,倾心尽力、感同身受地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地教,学生是会受到震撼、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的。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能懂得“儿不嫌母丑”的意义,就可以激发出为祖国的富强而发陪成才的强大动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比较,学会从本质上、发展上、内在联系上看问题,学会不被暂时现象、局部现象、甚至假象所困惑而陷入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

上情为指导思想,下帖为出发点,方向上必须符合上恃精神,实践必须切合下肝实际。上情与下俯结合,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问题,也是涉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其展的问题。无疑,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是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心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手段。而发展只新又是使民族丈化生生不已、不断提高的需要,是用时代精神武装民族群体、促进民族的新觉酿、扦全民族的文化囊庸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使命。

人民日报1981年评论员文章即为我们开列了82位从古代哲学家到当代革命家的名单,他们的光辉思想、宏伟业绩、代表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大部分在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和其他课上要讲到,都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新编的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文化”内容加大到占三分之一部分,这是十分正确的。我校自上学期开始,以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系列教育为纲,每周升旗仪式上,由书记校长带头,行政干部参加,分别按规定题目结合学生实际致辞。本学期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新时代的新公民”为中心主旨,安排20个题目,每班轮流就一个主题研究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写出文章,推出代表向全校学生宣讲。由于融合了自我教育,因而较好地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现实生活中时时发生的动人事迹往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活教材,它们与学生生活贴近,易为学生接受,更有时效。我们曾在谋内外组织学生学习过机械专家王运丰(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油画家袁运生(理由:《痴情》)、林惠琛大夫(见《祖国,祖国》)、栾弗教授(见《追求》)、大学生张华、工人赵春娥、巾帼志士张海迪、科学家蒋筑英罗健夫、红领巾赖宁、解放军徐洪刚、美籍华裔学生张士梅张士柏姐弟等人的业绩,不断鼓舞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读书万卷不报国,浮生百岁无颜色”,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赤诚的心,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限于学习英雄人物,我们还适时介绍诸如鲁迅、郭沫若、李四光、华罗庚、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邓稼先、周培源、徐悲鸿等等前辈的经历,用《中国移民的六大幻想》、《外籍华侨的心里话》、《他们的美国梦在渐渐消失》、《留学生在国外》、《海内忧心》、《美国护照中国心》、《由港复归的北大讲师万长和》、《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等等材料进行教育,讲清“物去乡则益贵,人去乡则益贱”的道理,砥砺学生的爱国志向。

我国各条战线有多少英雄儿女、杰出人才为我们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爱国从何做起?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从何做起?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最好答案。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实是一面旗帜,二者不可缺一,不可偏废,教学可侧重庆史方面,而德育应该侧重现实。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问题,也是事关实际效果的指导思想问题。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不屈的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今的大好形势,特别是高新科技在若干领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鼓舞人心的巨大成果,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局限于此,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则是“养忧遗患”的弊病,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其实,忧患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萃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爱国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它孕育着振兴民族大业的发愤图强的动力。

我国国情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口众多。上次人口统计为11.58亿,1993年底为11.85亿,实际上已达12亿。人口是资源,也是包袱,现在的公式是:人口一教育=包袱(沉重的负担)人口十教育=资源(巨大的财富)关键在素质,素质在教育。我国是个文盲大国,第三次人口统计我国文盲为235820002人,第四次统计为总人口的22.27%。80年代末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亚洲“四小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的40多倍!

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但与实际需求差距极大。199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额为867亿人民市,’而美国为3530亿美元,是我国的163倍!坝锹瞧裰乖谑俊保咳丝谥柿课侍飧档梦颐巧钏迹旱馊狈χ⑷澜缬校保耙诨颊撸夜陀校矗狄谥啵桓叻〗龉笾菀桓鍪【陀薪保埃埃巴蚧颊撸饬街旨膊《际谷说拇竽苑⒂蝗悄艿拖隆N夜┟瘢福埃ヒ陨贤ɑ槿Σ怀玻灯椒焦铮沟靡糯蛩降菁酰泊蟠笥跋蛄巳丝谥柿康奶岣摺*

教育影响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又反过来影响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难解的怪圈。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今日世界各国贫富的差距根本上是知识的差距、科技的差距!

日本《钻石》周刊预言,即将而至的社会是脑业社会,主导力量是灰领脑民。

我去过大西南的云贵川,大西北的陕甘宁青(延安、会宁、盐池、乐都等地),解放至今,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发展了,但仍很贫穷,教育方面仍困难重重。

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不要忘记,全国还有8000万人不得温饱,每年还有几百万儿童失学!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课题。“唯有真实的苦唯,才能驱逐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不经战斗的舍弃是虚弱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韧和奋斗。”(罗曼·罗兰语).“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居安思危;知耻,要懂得民族的耻辱,国家的危难;发愤,愤者不平之气也,发而为之是一种力量。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曾经改过,后来全国人大又决定改回去,仍用田汉同志的原词,其用意恐怕也是要我们全国同胞警醒,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我们曾以三九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赵新先的事迹教育学生。当年赵新先带领6人小分队,贷款500万,硬是从开荒拓地开始,不怕穷,不信邪,走出地平线,冲向全世界,8年时间,成为拥有9大行业、百家企业、11家海外公司、34亿国有资产、上缴国家利税十几亿的跨国大集团。他当过亡国奴,参过军吃过苦,上过山下过海。他创立的“三九”就是999,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九一八国耻日,这就是他为南方制药厂定的厂庆日。实业报国,扬威世界,“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知耻”以后迸发出的超人勇气,这就是“发愤”以后煅就出的英才,这就是爱国生义在他身上焕发出的奇光异彩!

我们现在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学生正好在世纪之交走向社会。抓住这一大好机遇,进行为中华腾飞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学习、为国家强盛成才的教育是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左”的思想干扰,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曾经走过一些弯路。长期以来,那种空泛化的口号式的说教、形式化的运动式的教育严重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如何以改革的意识和求实的精神,去探索适应新时期的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就历史地成为了亟待我们教育管理者攻克的重大课题。显然,.这个攻克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篇7

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教育,激感,引导行为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的、具体的“小题”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主义”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天职,学核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追求祖国美好的未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有组织的专题教育,将这一专题教育分解到每月思想教育的工作重点中去贯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年级、班队去抓。其次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发掘各科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最后是利用读书、影视、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前几年,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拍摄了“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的录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我们这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加强“两史一情”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果,将“系列教育”的成果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领袖事例”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个侧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让领袖们走过的革命征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开展牢记领袖的教导的活动。通过“英雄事例”教育可以用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雷锋、学赖宁、学英雄”的活动中,学校曾经组织了扶贫活动(与革命老区的一些班级组成姐妹班级),为学校的孤儿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为开刀动手术的小伙伴募捐,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工厂的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特别近几年来,我校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开辟了“行知园”,向学生宣传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以陶行知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当陶行知先生儿子陶诚教授从哈尔滨远道来校视察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的歌声响彻整个校园,学生这种真挚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使陶诚教授深受感动。通过强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几年来,我校大队部先后获得了“省红旗大队”、“十帮一扶贫先进大队”等光荣称号。

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务虚,又要务实,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主义教育是项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积极引导学生爱国的行为,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系统性、层次性、传统性、制度性、机遇性、多样性。抓住系统性,就要通过各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意层次性,就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突出传统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抓好春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坚持制度性,就是要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台、班队墙报的评比,并重视各种系列活动的开展。抓住机遇性,就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洪救灾中,让学生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活动;如最近开展的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力求多样性,就是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以达到积极引导学生爱国行为的目的。

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小提高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就能知国之情,并培养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才。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坚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能取得成效。多年来,我校就遵循这一规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最近又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

爱国主义教育篇8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中文里,“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个带有贬义的词汇,因为它总与“狭隘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相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历史和政治教学中一贯强调的是“爱国主义”(patriotism)教育,并且明确地提出反对“民族主义倾向”。

    一、改革开放前的基本情况:1949-197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至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前,中小学历史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50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历史课的教育目标中“爱国主义教育”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同时“国际主义教育”也得到强调。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几个方面的历史内容加以体现。首先是中国的悠久文化传统和古代文明。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论述“在祖国的历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1956年《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中强调,“学生应当了解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向站在世界文化的最前列(下线为笔者所加,下同),祖国人民对全世界做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其次得到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观念,通过中国历史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有重大的贡献,各民族在对共同敌人的斗争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形成了各民族友爱团结的大家庭。”再一项重要的历史教育内容是“通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史实,通过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成就,通过我国人民在争取全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1]

    “国际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世界历史教学来实现。1956年《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强调,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加强他们对共产主义胜利的信心”;第二,“根据世界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在许多时期中我国和外国是和平相处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是频繁的,我国人民和邻国人民的友谊是深厚的。根据世界历史事实,我们又可以充分认识到各国劳动人民在经济、文化上对世界历史的贡献,特别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在世界历史上的先进性。” 世界历史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必须充分发扬民族自尊心、同时又必须排斥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的偏见,反对把爱国主义跟国际主义割裂开来。”[2]当时的“国际主义教育”带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色彩,因为它指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以无产阶级立场为基础的。”[3]

    60年代前期,历史教育显出更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前苏联“修正主义”的出现和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日趋明显的“路线斗争”背景有关.因此,1963年制订的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4]

    此外,在谈及国内民族关系和中国历史的主流时,大纲强调了中国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该肯定各民族对祖国都有贡献,但是在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里,汉族处在主导地位,也应该如实反映。”同时,民族关系的积极方面得到强调,比如“秦朝开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统一比较巩固的朝代,如汉、唐、清(鸦片战争以前),历史教学要比较突出地讲述当时我国境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5]

    在叙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1963年历史教学大纲特别提出要防止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强调了世界文化的相互影响性,反对中国文化的“单向输出说”。大纲写道:“我国是亚洲的一个大国。汉、唐、明、清等朝代都有比较长的强盛时期,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我国也不断吸收外国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历史教学应当具体反映这种情况”。它还指出,“中国和邻国,有长久的友好关系。中国人民和邻国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历史教学应该反映这种情况。中国和邻国统治者之间的历史关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处理,防止大国沙文主义倾向。”[6]与此相应的是,大纲要求更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如“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提法,与1956年的大纲中相比,“极其巨大”中的“极其”一词被删除。

    世界历史在讲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时指出:“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长期居于先进的地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亚洲各国文化,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同时它又提醒道:“世界历史要正确地反映世界各地区的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反映它们的贡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各个国家、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贡献,给予应有的地位。”[7]

    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个关键性事件的评价则基本持否定态度。比如对新航路的开辟评述为,正是从此以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亚洲等地区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造成许多国家的贫困和落后。他们掠夺的大量财富在欧洲转变为资本”。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是“构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内容。”关于一系列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美国和1848年欧洲革命,教材指出,虽然他们在当时是起过进步作用的,但它们建立起的制度“仍然是一个人剥削人的制度”。对当时的西方民主评价为“资产阶级用宪法和议会做幌子,以‘自由’,‘平等’为口号,标榜民主”;“对封建制度而言,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绝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资产阶级的专政。”[8]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极左思想达到顶峰。北京市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一套历史教材,就体现了“文革”色彩,历史教学最大地发挥了与现实政治结合并为它服务的作用。毛泽东语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的指导思想,如“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在思想文化方面大力批判孔夫子;更加着重描写农民起义,突出“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反映“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赞扬历史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爱国主义行动。教材讲述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春秋末期的柳下跖起义、秦末农民起义、东汉黄巾军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战争、南宋钟相和杨幺起义;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教材高度评价了清初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讲述了三个主要事件,即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平定叛乱和抗击沙俄,

    中国近代史教学,根据毛泽东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的论述,突出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描述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为救国而进行的改良和革命的历史事实来实现。当时,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相当高:第一,它“同以往中国人民历次革命斗争一样,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第二,“它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10]

    二、改革开放后的变化:1978-1991年

    1976年“四人帮”的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坚持认为凡是毛泽东说过的话和做出的决定都是绝对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的遵照执行。在思想理论界,仍然有浓厚的“文革”遗风。这个过渡阶段的特点在中小学历史教育中也得到反映。1978年3月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要求,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11]比如,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着重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热爱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要求,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提法,看来是“文革”中热爱毛泽东的一种继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爱国主义是由几个具体的“热爱”组成的,仅仅“热爱祖国”一项是不够的。

    中国历史教学继续强调“我国各族人民是聪明、勤劳、勇敢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12]世界史教学中依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地广人众,历史悠久,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上曾经处于前列地位,并对亚洲和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历史教材要在有关部分结合中国历史,正确体现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3]它还提出:“封建时代,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中国,继续在世界上起着重大作用。”[1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阶段,对历史的描述也出现了趋于“客观”的特点,比如上面引文中的“曾经”一词的增加。

上一篇:备注范文 下一篇:突然好想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