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爱情范文

时间:2023-11-22 20:05:59

诗歌爱情

诗歌爱情篇1

爱情诗在诗歌艺术的苑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歌咏。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就把他截为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爱情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因此作为爱情诗的意象也必然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也是最耐咀嚼的。

新教材第三册高密度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其中直接描写爱情的就有《我愿意是急流》、《邶风静女》、《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共六篇,涉及爱情的还有《卫风氓》、《孔雀东南飞》等。要赏析这些诗歌,首先得赏析它们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中裴多菲作为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倾诉,愿意是“山里的急流”、是“河边的荒林”、是“山岩上的废墟”、是“山谷底的草屋”,只要如同“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般的爱人能活得很快乐幸福,而且在诗节的末尾,为衬托已成长为“珊瑚似的夕阳”的爱人的辉煌,他愿意是“云朵”、是“破旗”,在诗里作者有意把抒情意象设计得非同寻常的破败、贫瘠、荒凉,可是正是这样的意象却收到了比华美、富饶的意象更能打动人心的效果,这样的甘于奉献、牺牲,让哪一个怀春的女子不为之所动?所以三个月后,尤丽亚就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这样的情感意象表达不光感动了尤丽亚,其实也感动了所有读这首诗的人。这就是意象的妙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过,“诗人应该选择有‘特征’的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的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邶风静女》中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在第一章,用了动作意象“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的,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儿,同时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也跃然纸上。接着在第二第三章又通过小伙回忆“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肯定比荑草贵重,但是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的“荑”毕竟是她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礼轻情意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有着特定内容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歌的最后两句的独白揭示爱茅草其实是爱屋及乌,却也别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对这样一位痴情的男子的一腔真情,我们能说什么呢?唯有感动罢了。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离情比较出色的诗篇,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在《诗经》里已经提到,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在曹植的《九咏》里“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已经明确他们是夫妇了。而此诗比曹诗略早,意象也定为天上的这一对,其实作者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上的无数双。织女的素手抚弄着机杼,却泪如雨下,这些动作意象传神的刻画了一个因相思而无法劳作的女子形象,那阻隔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两人相隔并不遥远,虽只一水相隔却相视不得语。于是这既“清且浅”的水就成了阻碍天下眷属们团圆的不可逆的势力,是专制,是卫道士的象征。“盈盈、脉脉”两句又把一个饱含离愁的形象刻画的逼真又生动。

《雨霖铃》是“失意无俚,流连坊曲”的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的惜别之作。诗歌开始就用“寒蝉”、“骤雨”、送别的“长亭”等意象来渲染了一个清冷萧瑟的送别之秋。“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实话实说,却也是以精练之笔刻画了留恋与催发的矛盾,多么想与心上人再呆一会儿,可恼人的催促不时在耳边响起。于是就有后面的非常经典的动作意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使人身临其境也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后来有很多的写离情的句子都不及这句的掷地有声。尔后的“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又对离别加以着色,使得广阔辽远的空间都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也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离愁别绪。词的下片有可与东坡相与争胜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个名词三个意象,构筑了一个这样优美的意境: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气氛之凄清,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全再现于画面之中。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一文中说:“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词作之所以被千载传诵甚至被人奉为至爱,其意象的成功运用确是功不可没。

《鹊桥仙》是又一首以牵牛与织女为题材的作品,“纤云”“飞星”这两个物象在词作者眼里一开始就具有人情味儿,纤云弄巧为的是展示织女织造云锦的巧手,飞星也为传递他们的离愁别恨而飞驰长空。接下来的相会场面更是惊心动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盈盈的银河之畔相会了。“金风玉露”代表冰清玉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尚纯洁的爱情自然胜过人间无数。“柔情似水”,那如水一般斩割不断的柔情,在一年一度只此一次的七夕相聚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心头的相思愁绪化作一掬清泪洒在这迢迢银河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结句,使全篇为之一振,是它把凄凄艾艾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因而使得此词的境界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同类作品。

《一剪梅》也是相思怀人之作,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两个意象“香残的红藕”、“玉簟”,表明了季节,烘托了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感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独上”二字含义颇丰,点明了处境也揭示了离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雁”、“月”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鸿雁传书,凭月抒怀,词人在这里同样也是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她也是盼云中锦书以至于望穿秋水。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写的是落花流水之景,而所喻的则是人生、年华、爱情等,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自己的愁苦之时,还推己及人,可见两心之相印,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也正因如此,人各两地,心笼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如此缠绵婉转的情感表达,除了作者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原因之外,使用意象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诗歌,其中涉及到爱情的《孔雀东南飞》中也使用了两个很典型的意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诗句用“蒲苇”、“磐石”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只可惜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这种对爱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

诗歌爱情篇2

关键词:普希金 爱情 艺术

引言

普希金的爱情诗歌优美动人,让人不自觉地落入进去,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背后的故事。普希金的爱情诗表现的不仅仅是爱情的感人肺腑,还有诗人笔下动人的故事,曲折的生活经历,这些和诗人自身的生活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普希金所展现给世人的热情和温柔,让人如沐春风,让我们去感受内心世界的那份美好和安宁,同时普希金的爱情诗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体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普希金整体的诗歌特色和风格都充满了生机和乐观,让生活在困苦之中的人们感受到美好和希望。

一、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

普希金的爱情诗成功打动人心的地方有很多,无论是他优美的语言,还是丰富的内在美,亦或是充满人情味,都为诗歌增添了神韵,让人在激动之余还能沉下心来进行思考:爱情无疑是美丽的,懂得爱一个人,人生才是完整的。

(一)向往纯洁的爱情

在普希金的诗歌之中、言语之中都充斥着对于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对我们而言,普希金的诗歌是具有感情的,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正是由于普希金本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执着,才成就了他爱情诗歌的美好。例如普希金在1816年所创造的《月亮》中这样描述到:“的欢快啊,你算什么?怎能比我真正的爱情和幸福,那种内在的美的欢乐?”在诗人看来纯洁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的欢快,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带来的心领神会的快乐,那种充斥在两人心中的淡淡的交融感是所不能比拟和亵渎的。正是由于对于纯洁事物的追求也体现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不喜欢虚假,不追求名利,他的要求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一个相爱的人一起到老就好。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欢乐》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时候朦胧的青春之灯才能燃烧起来,放出光明?什么时候我的人生道路上的女伴才能以微笑照亮我阴暗的路程?”

(二)赞美的精神力

在诗人描绘美好爱情的同时,他的诗歌里面也处处描绘着美所产生的精神力,无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美好的心灵都能够带给世人巨大的鼓舞和美好的希望。例如诗人在1825年所创作的《致凯恩》的诗中这样描绘凯恩的倩影:“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如同执笔之人将凯恩的美好表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仿佛具体地感受到这位女郎曼妙的身姿以及纯真的心灵。当时的诗人被幽禁在米海罗夫斯克村,让他饱受孤独和苦闷的折磨,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致凯恩》。在诗人的词语中我们丝毫没有看到描绘女友面容的词汇,但是却能感受到她的美好,这种美不是外貌的美,而是内心深处的甘泉,瞬间滋润了诗人浮躁而干枯的心灵。爱情不仅能够使人快乐,它就像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支撑着黑暗中的人们去相信希望、相信美好。

(三)充满着人情味

普希金的爱情诗中处处洋溢着人情味,诗歌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结晶,自然离不开对于生活的反应和解读。普希金的爱情诗并不是单一的描绘,通过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着不同的感受,细致地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爱情的表现和感受。在诗人的前期描绘中充满着对于爱情的激情狂热,将青年人对爱情的追逐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自身爱情表现的真实写照。例如在《给娜塔莉亚》中这样写到“娜塔莉亚,我承认,你已俘虏了我的心,我还是第一次感到羞涩,我爱上了美丽的女性。一整天,无论我怎样折腾,只有你萦绕着我的灵魂。”在这些诗歌里,将青年人初尝恋爱的忐忑、羞涩和激动表现得这样清晰而直白,让人感动。而在诗人后期的作品里面逐渐地显示出成熟男子所具备的心态,不再是那种裸的爱念,而是一种内心的思考和回忆的甜蜜。有的时候是发了狂似的思念,有的时候是嫉妒时候的折磨,有的时候是离别的悲伤,将爱情更深层次的感动表现出来。无论是在诗人的《告别》还是《焚烧的信》中都能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念,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忘却,而显得愈发珍贵。

二、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

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普希金在其爱情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忧郁情感也是触动人心房的重要因素。这种忧郁风格的形成和诗人自身的个性和气质有着莫大的联系,同时诗人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对这种忧郁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性气质的影响

普希金就像是一颗忧郁的种子,一旦开花结果,就让这种忧郁弥漫在它的诗中和天地间,让所有的人去感受他内心深处的忧思。这种忧郁从普希金最开始创作诗歌的时候就已经诞生,早期普希金的爱情诗主要描绘的是主人公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以及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诗《别离》中就将这种忧郁表现得尤为深刻,那种对于恋人之间离别的愁思,那种对于爱情的渴望,都透露着淡淡的忧愁,并且随着诗人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于爱情的看法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对于爱情内在的思考逐步取代了早期的狂热和冲动。在诗人的诗中更多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思考和关切,他的爱情诗中的忧郁色彩变得也愈加浓厚,这些情感和普希金自身爱情的经历和感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例如诗人曾经流放于南俄的时候迷恋过沃伦佐娃夫人,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与她分离,使得诗人遭受巨大的离别和相思之苦,由此创作了《焚信》以及《护身符》等等著作。

(二)坎坷生活的影响

不可否认,普希金拥有一个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心,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有着浓浓的同情之心,而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他坎坷的命运和生活经历,铸造了他诗中的忧郁。普希金的诗歌往往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断的,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诗中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还重点刻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那种多情的、细腻的、敏感的赤子之心。当然那种现实生活的孤苦也时时刻刻摧残着这个多情的诗人,他是温柔的、他是敏感的,就是那种一颗美好的心,带给了我们五彩的世界。例如在诗人的《预感》之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头上又有乌云,在悄悄地聚集;那嫉妒的命运,又以灾祸将我威胁。”表达出诗人经历现实世界的悲苦,在这种痛苦经历下的忧伤和无奈,但是诗人绝没有沉迷于这种悲苦中而不拔,无疑诗人是乐观的,无论现实世界有多苦闷,诗人仍然对生活有着激情和希望,依然相信未来的美好,带着勇气和信念坚定生活下去。

三、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

普希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能够优美决然,与其诗歌的语言有着莫大的联系,无论是那一个个简单的词汇,还是那样短短的一句话,就能将事物描绘得直白而深刻,往往最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心。普希金的爱情诗内容真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正是这样的风格铸就了普希金的成就。

(一)语言质朴、简洁

普希金的诗中没有华美的辞藻,没有夸张的语言,有的只是诗,一种最真挚的情感的表达。对于文学作品,普希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普通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动人的,才是最真实的,比起那些矫揉造作的语言来得更加美好。正是普希金对于民间语言的重视和运用,才逐步形成了普希金诗歌中语言的生动和朴素,让人读之感觉到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诗人善于从自然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诗歌创作,领会到其中深层次的美,质朴的语言所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事物,所表达的也是最质朴的情感,使得诗歌在情感和语言上达到高度的一致。而普希金的爱情艺术也是匀称和完整的,没有过多的奇幻色彩,没有怪诞的理想主义,有的只是真挚的情感表达。例如在《焚烧的信》一诗中,诗人仅仅是描绘了焚烧的细节,袅袅的轻烟,嘶嘶作响的封口漆,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沉感受。

(二)诗歌短小精炼

诗人的爱情诗都比较短小,内容也都是描绘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赞美,但是诗人对于诗歌的结构和角度颇为用心,善于从不同的爱情角度去描绘爱情,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爱情经历和体验,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爱情诗的短小造就了语言独特的韵律美,精巧的形式以及完整的结构,让整个诗读来意蕴十足,同时诗人还善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大自然的优美风光融入到诗词之中,整个诗歌有一种水融、清新脱俗的感觉。

结语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坛的重要成员,他的文学创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热情的生活理念,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情感体验,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于爱情的看法和解读,让我们了解到普希金的坎坷生活。质朴的语言是他的本色,生活的热情是他的信念,纯真的爱情是他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带给了我们一份精神世界的瑰宝。文章从普希金爱情诗歌艺术欣赏、普希金爱情诗歌风格赏析以及普希金爱情诗歌语言赏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细致地分析了普希金爱情诗的特色,结合普希金的创作理念,不断地促进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语

参考文献

[1]陈建.情感与创作――普希金爱情诗《我爱国您》赏析[J].名作欣赏,2007(07).

[2]邓建中.“纵然死,也让我在爱中死去”――普希金爱情诗歌对“死亡”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3]赵欣.普希金抒情诗中的爱情概念隐喻分析[J].吉林大学,2011(05).

诗歌爱情篇3

论文关键词:诗歌,爱情观,背景,象征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致橡树》是女性诗人舒婷的名篇,在《诗刊》(1979)发表后,便以其鲜明的女性意识、崇高的人格精神和对爱情的热烈呼唤,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被多种诗歌选本选入。《WhenYouAreOld》是爱尔兰伟大诗人叶芝(1865-1939)在1892年为爱尔兰独立运动领导人毛特岗写下的,此诗“并不为西方学者看好,可能是因该诗属于老歌新唱。早在1578年,法国七星社龙萨(1524-1585)写过类似题材的十四行诗”。①但1923年叶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委员在授奖辞中盛赞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大师的作品,但其诗歌自有崭新之处。这首“旧瓶装新酒”的作品仍然打动了全世界的人们。这两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在风格、手法、情感基调等方面皆有异同,却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爱情观。

一、创作背景

1、女性意识

《致橡树》的创作缘由按诗人舒婷的说法,是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散步时,由老诗人的一段话引起的创作冲动②:

老诗人说起他坎坷又丰富的一生,说他认识那么多女性,却没有一个能使他全心膜拜。有性情温柔的却头脑简单;有聪颖事业心强的却又不修妆饰;就算成绩斐然又外貌出众的,但一开口,却令人恨不得抱头鼠窜,舌端之锋利、言词之辣毒,足以使周围寸草不生。舒婷听了很气愤,但从女性的目光看去,又有哪一个男子是十全十美呢?花和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的扭曲,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后,也依旧有很大的影响。在诗中,她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由此可见,这首诗是一首“女性独立”的颂歌,它植根于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2、痛苦而执着的灵魂

《Whenyouareold》是爱尔兰伟大诗人在1892年追求爱尔兰独立运动革命家毛德冈所作。1889年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毛德冈(MaudGonne),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③更让叶芝着迷的是,这个女子还是个革命家,在叶芝眼里,她是爱尔兰的圣女贞德,并且“有着朝圣者的灵魂”。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Whenyouareold》(1892)就是那些诗歌中非常有名的一首。诗中那深沉的爱,那超凡脱俗的情感,已远远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内容。诗人痛苦而无奈,真切而凄婉,梦幻般地喃喃自语,温暖的炉火似乎告诉世人诗人对爱的坚定与执着。

二、赏析与对比

1、以假设开头,引出诗的主题意象

在《致橡树》中,诗人一开篇便唱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诗人以六个比喻直接列出六个否定,不攀援,不做依附品;不索取,不简单地给予;不陪衬,不做装饰品。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诗的前半部的中心落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诗上。

“Whenyouareold(当你老了)”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在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衰老的情人的悲伤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真诚、深切。时光在曾经美丽的脸庞上刻下了岁月的沧桑,黯淡的肌肤和幽深的眼神无不表露着时间的影子,然而,时光也验证、创造了爱情。在诗的第二节,诗人引出了自己所爱的是“你那朝圣者的灵魂”,不会随着时间流失而消退,不会因为岁月的沧桑而改变,相反会坚如磐石、历久弥新:

Howmanylovedyourmomentsofgladgrace,多少人爱你优雅欢乐之时,

Andlovedyourbeautywithlovefalseortrue;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Butonemanlovedthepilgrimsoulinyou,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Andlovedthesorrowsofyourchangingface.爱你衰老了的脸庞上的悲伤。

2、运用象征手法,意味深长

象征是指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近或相似的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在这两首诗中,均有表现,尤其是《致橡树》。

高大伟岸的“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挺拔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既继承了古代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中用“高大”来象征男性,用“花朵”来象征女性这一传统,又创造性的发扬了这一传统,用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那就是树与树的比邻并肩。

有着“象征主义巨匠”之称的叶芝认为,象征是“最伟大的力量”(Yeats1980:49),能表达“某种看不见的本质”,是“精神火焰的透明灯罩”。④在《Whenyouareold》一诗中,他用“pilgrimsoul”来指代毛德·冈所追求的民族独立运动事业;用“theglowingbars”来表示自己对待爱情的信念;“uponthemountains”和“amidacrowdofstars”表示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销声匿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低调而又永恒。

3、情感基调、视角和风格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握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善于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整首诗充满一种自信、力量、积极向上的情感。

叶芝是痛苦而高贵的诗性灵魂的象征,诗最后一节中“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哀婉的气氛蔓延开来,平淡的语调中蕴涵着一种无奈。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甜言蜜语、柔情似水,没有海誓山盟,只是心平气和地描述了情人老了的情景。诗人却用那略带悲哀的语调,诉说着不可挽回的爱情。无人能够理解他心底的悲哀,因为当他的恋人开始明白他的心时,她已经老了,诗人自己也老了。王佐良先生曾评论叶芝初期的诗作风格“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词藻。”⑤在此诗中,其“朦胧”和“忧郁”可见一斑。

此外,在视角方面,《致橡树》运用第一、二人称,仿佛是在面对面的交流;而《Whenyouareold》较为明显的是第二人称,用“oneman”来指代诗人自己,将款款深情向情人娓娓道来。

4、爱情观上的相同处

对于诗人舒婷,她所认为的“伟大的爱情”植根于平等:“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很明显,这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互相独立、平等,但又心灵相通;相互尊重、荣辱与共,男有阳刚之气、女有阴柔之美,同甘共苦,忠贞不谕,心心相印。“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此句揭示了真爱的内涵,它超越一切外在的、表面的、物质的东西,上升到一种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层面的交流。

在叶芝的诗中,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的悲伤,更爱着情人那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愈弥笃。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

撇开舒婷诗中的女性平等意识不谈,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坚贞不移的爱情的向往,认为永恒的爱情与外表、财富、地位这些物质的东西无关,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品质与个性,以及理想信念的志同道合。

三、现实的意义

诗歌之所以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们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些美丽的文字成为了文化中的积累和沉淀,给一代代人精神的补给。两位中西方的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如此相似,说明了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共同看法。在两位诗人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欣赏对方的内在美,包括很多的方面:品格、个性、涵养、理想等等;它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志同道合的见证;真正的爱情或许平凡但绝不庸俗。在当今飞速发展、信息如洪流的社会中,在形形色色的爱情观前,还有多少人留存着最初的真挚?也许重新拾起这些经典的作品,细细品味会让人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英文观止》[M].北京:兴国图书出版社2006:337

2 王丽.《新讲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4

3 Yeats,W.B. Autobiographies [C]. london:Macmillan,1955:123

4 Yeats, William Butler. Essays and Interductions [C].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0:116

诗歌爱情篇4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爱情观

19世纪70年代末,诗坛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即朦胧诗。其中舒婷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她的诗歌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运用大量朦胧的意向来充实诗歌的内涵,肯定人的主题地位以及自我价值。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作为女性所具备的温柔、多情、柔美的美好品质,同时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现代女性身上的独立精神以及坚韧的品格。这种精神体现在诗篇中,就是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诗人将呼唤女性的平等和独立意识与爱情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当时女性的觉醒,对女性新的爱情观的认识都产生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致橡树》诗歌解析

爱情是任何时代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的主题,然而不同的作家对于爱情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女性对待爱情是将自己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情是没有任何平等可言的。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却是完全相反的,它高度地重视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强烈地呼吁女性的平等地位以及自我价值。这一点与诗人的创作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处于刚刚结束的时期,诗人们内心中都含有一种宣泄及解脱的情绪,各种解放自我、实现自我,呼唤平等和自由的心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舒婷以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怀着对女性的关怀写下了这篇具有影响力的诗篇。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向,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然而诗人对这些意象显然是持着批判的态度,因而它们是依附着别人而生存的,这些意象显然指的是爱情中没有自我的女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唤起女性的独立意识,就像是诗人在诗中提到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显示了诗人对女性平等地位的呼吁,它告诉女性自己应该为自己活着,不需要成为他人的陪衬,应该努力地追求自我的价值。诗人借助这首诗反映了自己的爱情观,不仅要求能够互相理解和信任,还需要女性在其中维护自己平等地位,这一点正与当代女性的特征相符合。

二、平等独立的爱情观,追求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首先是一首爱情诗,但同时它又是一首呼吁女性平等地位的诗作,这是舒婷眼中爱情的基础。诗的一开头,形成了以“我绝不”的排比句,具有加深诗人情感的作用,反映了诗人对依附于另一半而存在的爱情的排斥;接下来以“必须”二字为开头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反映了诗人对平等爱情观的提倡;接着又以一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反映了诗人倡导那种男女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独立空间的爱情状态,但是双方能够同甘共苦,“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也共享暮霭流岚、虹霓”。整首诗是由一连串的意向构成的,清晰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相持相守、平等独立。

三、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一直是不平等的,女性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并且需要事事以男人为中心,根本没有自我。在舒婷的诗中,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喷薄而出,强烈地呼唤着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爱情上,女性应该与男性是平等的,具有自己的价值。《致橡树》中,一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可谓是诗人的爱情宣言,诗人大胆地挑战了传统思想中男性的权威,极力地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要求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着,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像木棉一样,大胆地向橡树告白,这一点反映了在诗人的眼中:女性只有独立自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爱情。

四、温柔的女性关怀意识

《致橡树》的核心是张扬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激情地说出众多女性对于爱情的要求:不依附于男人、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自己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责任、和男性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诗人能够细腻地道出女性的心声,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强烈的女性关怀意识。这首诗产生的大时代背景是伤害时期,舒婷通过一首诗歌缓缓地叙述了多少女性的心声,温暖了多少女性的心灵,并且对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在整个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而言之,舒婷的《致橡树》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爱情观,在其中女性的地位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男性是处于一个平等的高度,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观,给当时的女性带来极大的心灵慰藉。可以说《致橡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当时的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廖弦.木棉树与橡树的新爱情观――读舒婷《致橡树》新感[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

[2]熊文娟.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J].文学教育(上),2010(04)

[3]秦梦晖.对舒婷《致橡树》中女性独立人格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2)

【作者简介】

诗歌爱情篇5

本文系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当代英国文学与历史文化书写”(课题编号:SK20110402)的研究成果。

一、哈代的不完美婚恋观

在传统作品中两性关系一般以大团圆结局,但哈代的爱情诗蕴涵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诗中的人物在婚恋冷漠关系中孤独地郁郁而行。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源于强烈的依恋和忠贞与奉献。哈代的爱情诗总是以失败为结局。

(一)失败的爱情

《灰色调》是哈代早期的一首诗,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冬日晚景图。象征幸福和生命的太阳在诗行中变得苍白,枯萎的草坪、灰白零落的叶子、不祥之鸟及上帝诅咒的太阳等种种意象将昔日的恋人笼罩在浓郁的绝望中,创造出一种悲凉的意境。

诗中客观自然景物的处理体现出哈代的现代性意识。自然景物不仅是分手时恋人所处的环境,更是爱情失败的象征,预示着他们的爱情的死亡。寂寥的季节、萧瑟的景物使回忆变得苦涩,与恋人的绝望融为一体。自然有残酷无情时,爱情也有痛苦决裂日。和谐美好的东西会转瞬即逝,爱情难以长久。

在教会思想和宗法家长制的控制下,家长对子女的婚恋有绝对的控制权。由于家长干预导致恋爱受挫,哈代也有切身经历。他与表姐瑞贝卡・斯帕克斯(比他年长11岁)和玛莎的恋爱关系相继遭到她们母亲的强烈反对,因他认为表兄妹结婚有违教会教规。

《她的父亲》讲述了一男孩与女孩私会的情景。男孩被女孩父亲的出现吓退。父亲的冷酷驱散情人间应有的浪漫气息和温暖话语,使情人的幽会陷入尴尬、僵持和凄冷的境地。一个幽灵冷嘲热讽的发表评论比较起父爱和情爱。与炽烈的情爱相比,父爱似乎微不足道,却会永伴佳人,没有期限,没有伤害,没有情敌。若女孩韶华已逝,爱情的烈焰又能燃烧多久?显然,哈代在诗中批评了男孩对女孩情爱的肤浅和随意。他只想与她调情。如果男孩对女孩的向往和追求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的,他就不该在她父亲面前胆怯、退缩,而是勇敢地向女孩父亲袒露心迹,请求成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羞怯的性格也会错失爱情。19世纪爱尔兰诗人托马斯・麦克多纳在《爱情残忍爱情甜》一诗中说耽于相思的人总是徘徊于犹豫和矛盾中,“心事勇敢言腼腆―勇敢而腼腆―勇敢而腼腆,回头又勇敢―勇敢是甜呵,―腼腆令肠断”。心事勇敢会品尝爱情的甘甜,腼腆的性格则会扼杀潜在的爱情,相思令肠断。少年哈代性格内向,恋上邻家女孩露伊莎,虽然多次相遇,因羞怯只是偷窥对方,不敢搭讪。终于两人在小巷偶遇,哈代从她身边走过时,低声地说了声“早安”,露伊莎却一言未发。哈代去世前几年整理笔记和日记时写下《献给小巷里的露伊莎》追忆青涩的恋情。“像当年那样同我相会吧/在这空荡荡的小巷;/再也不会像年少时那样羞怯地走过/这地方”。当爱情已成追忆,诗人只能畅想“等到我身躯死亡”,才能够邀请露伊莎“带我去你穿着幽灵服的地方;/带到那胜过人世的天堂!” 哈代与露伊莎没有发展的爱情因哈代害羞的性格造成,不过也与当时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有关。露伊莎家境富裕,而哈代却出身贫苦,按当时世俗的眼光,两人也不可能走到一起。

爱情无常、爱情易逝也是导致爱情失败的原因。哈代的第一本诗集《威塞克斯诗集》中收录有他于1866年创作的十四行爱情组诗《她致他》,描述了哈代与艾丽莎・尼考尔斯关系的终结。诗中女子认为分手原因是女子在岁月蹉跎中美貌不再,情人的心“让位于理智和判断”。面对爱情的消逝,失落的女子只好恳请男方能抛出友谊的橄榄枝,陪着忠于爱情的她走向生命的黄昏。被爱的犹如桃花流水杳然去,爱着的愁肠百结空怅惘。

(二)苦涩的婚姻

社会主义者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一种自由结合,是建立在相互吸引和真诚相爱的平等基础之上。”[1]而现实中的婚姻往往不是如此。婚恋一方的欺骗会使婚姻笼罩在不幸的阴影中。《针线盒》和《婚礼的早晨》两首诗揭示出爱情和婚姻的幸福会毁于三角关系。

哈代叙事爱情诗有极强的戏剧性。《针线盒》描述的是夫妻间很普通的日常交谈。劳动阶级出身的丈夫送给来自城镇的娇妻一个针线盒。做这个针线盒的材料是给一个叫约翰・威伍德的穷苦人做棺材剩下的边脚料。丈夫说没人知道他如何去世。妻子否认认识这个老乡约翰,却很在乎约翰被提及。诗歌的字里行间暗示着妻子不仅认识约翰,而且与约翰的死有直接关系。音韵为诗歌的意义服务,诗行的韵律给这首诗“增添了挽歌式的音乐感”[2]。诗歌中“木材”(timber)一词的用法有深意。中国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今一根木材的一段做了针线盒,另一段却是棺材。棺材也好,针线盒也罢,都是丈夫的作品。棺材里躺着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针线盒里装的是女人的活计,好像一根木材承载了妻子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情感和日常生活。三人间既复杂又极具偶然性的三角关系注定是一个悲剧。针线盒由丈夫打造送给妻子,仿佛是丈夫替逝去的约翰给自己的妻子传达爱的信物。不难想象每天妻子做女工打开这个针线盒时,无不会想起旧情人约翰,扣不上的是尘封的记忆。他们的婚姻也会永远笼罩在逝者的阴影中。偶然性也是哈代创作的艺术手段之一,在他看来,人类生活由一种神秘的自然力和偶然所控制,难以预测,难以掌控。

用情不专,朝三暮四是美好婚姻的大忌。《婚礼的早晨》描述的也是一桩不幸的婚姻。婚礼上的新娘应该是人世间最幸福的女人,但泰比感觉浓郁的忧愁不断地在身边蔓延。原来在她婚礼的前夜,她偶然听到新郎对另一女孩表达爱意。对于第二天就要踏入婚姻殿堂的她来说不啻于五雷轰顶。她却没有抱怨新郎的不忠,自己甘愿退出爱情的三角关系,成全他们。只求等到腹中的孩子出世,早日死去。好像死亡是女子摆脱感情苦痛、断绝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唯一途径。男人移情别恋,女人要承担苦果,任凭命运摆布,被动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哈代通过他的爱情诗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恋爱和婚姻仍然受男权控制,女人甚至没有自立或争取婚恋幸福的意识。一旦失去男人的爱情,尤其是婚前失去贞洁的女子,对她们来说就意味着死亡。

酿成诗中新娘的悲剧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当时根深蒂固的妇女观念。按当时的社会成见和教会陋习,女子失身后有两种选择,要么将他们的关系合法化,要么甘愿做情人。诗中新娘的选择是与腹中孩子父亲的结合,尽管爱情已荡然无存。她的婚礼又是葬礼,祭奠她精神(灵)的死亡。婚姻是爱情的结晶,是神圣的殿堂,但在哈代的诗中婚姻却成了在公众的偏见和社会习俗的压力下使孩子合法化的一种仪式。没有真爱的婚姻没有幸福可言。

二、哈代不完美婚恋观的成因

16世纪自托马斯・魏阿特和萨里从意大利引入十四行诗以来,爱情诗便是英国抒情诗歌里很重要的部分。但诗歌主题最初是歌颂爱情,歌颂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沉静思辨的基调也好,激情澎湃的情感,诗中的爱情多是甜美怡人、令人向往的。而19世纪末,爱情诗多以爱情丧失为主题。尤其在哈代的诗歌中,爱情和婚姻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自私、或冷漠、或欺骗、或折磨,多了爱情的苦痛,少了浪漫美妙。

哈代秉持不完美的婚恋观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他生活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秩序影响并改变着宗法制农村的田园生活。由于教育、就业和财产所有权方面的限制,女性在婚姻方面处于从属地位,不得不依赖于丈夫。婚姻成为合法卖身的方式。基于物质的婚姻注定是场悲剧。如果陷于婚姻囹圄的双方能够分手,不幸婚姻带来的苦痛也许会减轻一些。但在维多利亚时期,如果婚姻中的一方不冒犯另一方,离婚的几率几乎是零。所以在多种场合他强烈抨击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

社会生活中真爱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婚恋一方的欺骗或逝去也会加深婚恋另一方的苦痛。在哈代的视阈中,婚姻不再是一种令女性向往和追求的幸福结局。[1]没有爱情或者丧失爱情的双方困囿于长久性婚姻的牢笼。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这些丑陋生活使现代人处于性与爱分裂和冲突的窘境中。

作家浸润在作品中的社会人生观和伦理道德往往是个人生活经历的总结和传达。他在文学作品中对完美婚恋的否定受到自身苦涩的婚恋经历的影响。哈代的一生总不缺乏欣赏的女性。他对女子有很敏锐的观察力。自情窦初开到耄耋之年,他的情感生活始终充满挫折感,最初陷于对邻居女孩露伊莎的单相思,后与表姐恋情遭女方家长反对,与爱玛的结合却是多年的疏离,婚后与汉尼克夫人和格罗夫夫人等贵妇人的纠葛也无疾而终。他的很多爱情诗对他所遭遇的这些情感挫折都有所披露。哈代的爱情诗融合了个人感情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人生的深刻思考。因为爱情诗篇大多以不幸婚恋为主题,以至于有评论家不无讽刺地说他的祖先一定有人情场失意。[3]

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经历,婚姻建立的不再是稳固的社会关系。婚恋中的男女关注的不再是感官的刺激、肉体的欢娱,而更多的是心灵的问题,拷问婚恋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思想进步的体现。哈代“不仅仅注视着过去,他思索着人类的前途,希望将来人类的生活能够得到改善”[4]。在诗歌中,哈代并没有给陷于生存困境的现代人提出明确的出路,但他的爱玛组诗暗示着寡欲少求、珍惜眼前人会极大增加婚恋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高万隆. 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4.

[2] 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71.

[3] 张中载.重读哈代随笔:他是悲观主义者吗?[J].外国文学,1984(06).

[4] 朱黎航.在绝望和希望中徘徊――试析哈代诗歌的悲观主义[J].上海大学学报,1999(04).

[5] Hardy F E. The Life of Thomas Hardy [M].London: Macmillan & Co Ltd.,1962.

[作者简介]

诗歌爱情篇6

优美的文字,美丽的容貌,年仅23岁的李巍被评为“2007十大美女作家排行榜”第一名,也是“青春哭泣文学”掌门人。2008年初,她的小说《触不到的恋人》引发购买热潮,这是她在一年内出版的第三部小说;而2008年4月,她的第4部长篇小说又将上市。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连出4部长篇小说,支撑着李巍的是如歌的亲情,如诗的爱情……

因为曾经的亲情,她别无选择

四川,眉山,1984年10月4日,李巍出生了。一年多后,她的弟弟也出生了。李巍这个温婉的天秤座女子,在多年后被称为“青春哭泣小说天后”,成为“青春哭泣文学”掌门人,带给了少男少女们无数的眼泪。而这一切的渊源,在于她经历的如歌的亲情,流下的无数眼泪。

李巍从小就漂亮,可爱,更重要的,她聪颖异常,特别是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

邻居们说,李巍的父母对她的爱,是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爱你爱得那么疯狂”。

她至今还忘不了上中学时,家里人出的一次很严重的车祸,当时把所有的家产都赔了进去,家境一下子由普通变为赤贫。

李巍上大学后,父母还是“装得很大款”,尽力让李巍过得好,从不在她面前提家中的艰难。

在大学里,李巍过得像个富家女,大多数人都羡慕她,同学和老师都以为她家境优越。直到李巍毕业后参加工作,父母才告诉她家里的真实情况。原来,李巍以前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父母想方设法贷款贷来的!

父母的艰辛,让李巍在大学里享受了“富家女”的荣耀。可她在得知真情后,所能做的只能是流下泪水,对父母深深感恩。

李巍的爷爷对她也很好。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立过三等功,极为节俭。但爷爷卖粮食卖鸡蛋,也要给李巍买她喜欢的东西。李巍上高三的时候,为了保证她的学习时间,爷爷替她洗所有的衣服,什么都不用她做……

李巍到成都读大学后,难得回家,逢年过节,她回家时给爷爷买点营养品,爷爷就高兴得不得了,舍不得吃,而是拿到人前“炫耀”:“这是小巍给我买的……”看着爷爷开心的笑脸,李巍又偷偷哭了。

爷爷老了,病得很重。可是他从不告诉李巍他的病痛,只说他身体很好。那次,回到大学后不久,李巍给爷爷打电话,爷爷说:“我过得很好,身体也很好。我把你留在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洗了,晒了。你在大学里也不要过得清苦,没钱花就跟我说,我攒了一些钱……”

可接完这个电话不久,有一天,家里突然就打来电话对李巍说,爷爷去世了。

李巍赶回家中,看到了爷爷攒的钱,一大堆,都是一毛两毛的。爷爷就是以这种方式攒钱的,自己舍不得花,攒着让李巍花。

在爷爷的坟墓前,李巍跪得膝盖都破了。她曾有过天真的梦想,她曾对爷爷说,她会努力让他过上最好的生活,带爷爷去北京,到处旅游。她确实到了北京,并在北京生活,却无法再带爷爷到北京!

游走文字间,她是“青春哭泣文学”掌门人

2006年,李巍大学毕业后,曾做过编导、策划、主持人等多种职业。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写作,因为她最擅长的,还是写作。

2006年底,李巍业余时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一克拉的眼泪I》完稿。2007年初,李巍受出版社邀请,到北京商谈关于小说出版的事宜。

在北京文学圈子的一次聚会上,她认识了成熟稳重、谈吐儒雅的王先生。

此前,由于幼稚单纯、不谙世事,李巍也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所谓恋情。但认识王先生后,让李巍感到爱情是可以如此厚重与久远,此前的那不叫爱情,统统都不值一提!

王先生是学中文的,对文学创作和图书出版行业都非常了解。李巍回到成都后,他仍给了她许多具体的指导。2007年初夏,为了爱,李巍开始到北京生活。

8月,她与男友到浙江绍兴旅游,当地的乌篷船是一定要坐的。但乌篷船只是个名称而已,那篷是进不去人的。正是酷暑,两人顶着烈日,在船上忍受了一个小时。李巍差点中暑,男友就更惨,因为他还要为李巍打伞遮阳。男友大汗淋漓,一手为她打伞,一手狂擦汗水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李巍的脑海中。因为这看似滑稽的画面,让她感受到了如诗的爱情。

可在感受爱情的同时,李巍也感到亲情与爱情的矛盾。“我爸爸现在变得跟个孩子一样的。有次打电话,他问我是不是准备留在北京。我说可能会。他当时很伤心地说,我和你妈妈习惯在四川了,不会去北京,如果不能常见到你,那我和你妈以后怎么过?”

“用爱做成的包袱,是最重的。”李巍写道。

因为爷爷、父母、男友给她的太多的爱,她一直觉得压力巨大,总想回报他们,让自己成为他们的骄傲。

2007年初,李巍的处女作《一克拉的眼泪I》刚一上市,即以唯美伤感、犹如四叶草般温暖的文字俘虏了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心。

此后,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巍的长篇小说《一克拉的眼泪II》《那年夏天我们一起毕业》相继上市,引发购买热潮,登上了贝塔斯曼、卓越、读书人、当当等网站的畅销排行榜,更是两次杀进新浪图书风云榜,成为榜单中最大的一匹黑马。

一出道,李巍这个百变的文字精灵,便以冷艳优美的语言,佳作迭出,被誉为“青春哭泣文学掌门人”。

这一年,情山爱海留下奇迹

2007年秋,她开始创作青春偶像小说《触不到的恋人》。这部小说里,李巍继续了她冷艳唯美、伤感浪漫的风格,那种让人疼到心口的感觉。“写这部小说,流尽了我一生的泪水。”李巍说。

付出必有回报,2008年1月,《触不到的恋人》经新世界出版社推出后,首印5万册在短短几天内即被征订一空,出版社随即决定加印。

在仅一年的时间里,李巍创作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且部部是精品,部部受到读者欢迎,“创造了文学出版界的奇迹”。如今,李巍已经拥有了众多的读者,她的书他们是出一部买一部。

年轻的她,当然也喜欢睡觉,喜欢玩,喜欢打游戏。可她更喜欢工作时的拼命状态。“这是亲情和爱情留下的奇迹!”李巍说。

是的,如果没有亲情如山、爱情如海,她又怎能在短短时间里做出如此的成绩?

2008年春节到了,取得初步成绩的李巍回家过年,她带着一大堆行李和礼物,要给父母一点惊喜,一些回报。

在飞机上,邻座的女子把咖啡给洒了,满身都是;李巍拿纸巾给她清理时,却把自己的咖啡也弄洒了。

下飞机后,李巍身上脏兮兮、头发乱蓬蓬,蹲在一堆行李中,跟个乞丐差不多。

父母来机场接她,好久才找到她。看到她“凄惨”的样子,妈妈当时就流泪了。

回到老家,回到父母的怀抱,李巍幸福地睡去。

后来,她被弟弟叫醒。

弟弟说,妈妈看到她的样子非常心疼,给她买了一大堆吃的,然后妈妈又给她北京的男友打电话,言语非常“尖锐”,她说,20年里,我们从来没有给她一点委屈,你怎么不好好对她?她大老远跑到北京跟你,你怎么不照顾好她?我现在“决定”让她在成都嫁人了,我不让她再回北京了!

李巍的男友王先生自然是非常无辜,毕竟,女友在飞机上洒了咖啡不是他的错。

他马上给李巍打来电话,紧张得声调都变了,他说:你妈说得“太厉害”了,我可能没错,但我还是错了,你快回来吧,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在一起!

听到男友无助的声音,李巍当然想马上回到男友的身旁。当时她最想的是分身成两个人,一边感受爱情,一边感受亲情。

但是,她却还是逃跑了,偷跑回了北京。妈妈曾对她说,“永远不许”她再去北京;她曾对弟弟说,她会在春节时好好陪他玩。但春节一直下冻雨,而雨一停,她就偷跑回北京了!为的是北京正在等待她的男友。

春节期间,王先生还在北京的印刷厂安排工作,他给李巍发的幽默短信是:你家里喜欢你的人太多了,希望多“印刷”几个你,给你家里邮寄回去,喜欢你的人每个人都发一个!

她回到北京的时候,男友王先生早就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早早到了机场接她。

妈妈得知她偷跑回了北京,“气”得在电话里哭……2008年的李巍,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亲情和爱情矛盾”。情山爱海,她只有更加努力,回报亲情,回报爱情。

诗歌爱情篇7

都向你诉尽

你我只剩下寂静

从幻想的云端

跌落到现实里

虽然远离了梦境

可却能脚踏实地

抚摸受伤的脸

让内心渐渐平静

//

还是让我做回现在的我

一步一步地

行走在自己的小径

尽管它不是风景旖旎

可它亦清香宁静

这才是属于我的

诗歌爱情篇8

执着会把希望磨灭,失去会降临寂寞,远望会撕心裂肺。唯有诗歌作为他一生的恋人,陪他走到尽头。

他爱海一生,或许,卧轨而亡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为公认的才子,他是孤独的、可悲的、痛苦的。他甚至被人称之为天才,在当代新文化如夏的时代,他依靠出众的才华家喻户晓。

他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失恋的阴影之下,老天爷给他不只是那满腹的才华,还有一生的痛苦。当我从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渐渐开始品读他的诗歌,感受他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才华与他极度的可悲是交融在一起的。

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的海子,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书成为了他生命中一开始全部的世界。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深爱的母亲,所以,在诗歌与爱情面前,他先选择了爱情。是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爱情,也是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让他痛苦了一生。

他用一份执着坚定了波婉在他记忆中的伤痕,作为波婉老师的海子依靠出众的才华博得了波婉的芳心。或许,那时的波婉还只是孩子。也许,那时的他们真的相爱了,爱的那样情真意切。甚至,波婉离开他的时候,还是爱着他的,他们分手或许并不是老天爷给出的惩罚,人难免要经历失恋,才能学会成长。

波婉的离去,让孤独的海子受伤了么?的确,海子受了伤,他不相信自己一心一意维护的初恋会葬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的说过天长地久;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说过白头到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但要失去的终归要失去,就算想留也是留不住的。他的爱是短暂的,同样充斥着浪漫与美丽,就如同绽放的烟花一般。波婉离开的时候,也许,海子是哭泣的,波婉也许是知道的。

诗芬的出现是海子在爱情与诗歌面前,选择诗歌的时刻。诗芬也许才是海子一生之中最爱他的女人,也是海子最不珍惜的女人。因为诗芬的迁就,海子变得更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母亲对海子太多的宠爱,海子最终也没有学会长大。的确,海子没有爱过诗芬,但谁又敢说他深爱着波婉。最终,诗芬没有勇气继续爱着一个更热爱诗歌的人。

与诗共舞

海子的发是凌乱的,他几乎每一张照片头发都是凌乱的,他是一个不注重外表的的诗人,他的时间仿佛全部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诗歌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相依为命的爱人。一个爱上诗歌的人是幸运的,但是,海子爱上诗歌是不幸的。

他是天生的诗人,带着与生俱来的才华却走上了边缘的路。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去爱,去爱一个凡人。

海子生命中的女人大多是爱上了他满腹的才华与浪漫,海子作为诗人的生命是与诗歌相溶在一起的。

作为海子精神港湾的白佩佩,海子拿她当做自己的姐姐,拿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理智的白佩佩并不认为海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一往情深,那时的海子在心理上还只是一个孩子,孤单的他太害怕,作为唯一依靠的白佩佩也成为了他感情的寄托,白佩佩承担的不只是海子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那时的白佩佩在与海子的关系上更像是一个母亲。白佩佩对海子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慈悲更为贴切。

海子发现安妮深爱自己的时候,是他感情最空虚的时候,他开始失去理智。已为人妻的安妮还是爱着海子的,然而,海子呢?从海子与她偷会的时候开始,就已经证明,海子并无爱这个叫做安妮的女孩。

李华,这位海子最后一位感情寄托的人,是他唯一一位崇拜的中国近代诗人,他将这个女人当做自己的神。他也开始幻想,幻想与神的爱恋。这时的他,真正地失去了爱情,也真正得到了爱情。

他失去了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同样,诗歌成为了他真正的恋人,他呕心沥血的与诗歌相伴,他从未对一个人如此挚爱,他把全部的爱与恨都告诉了诗歌,给了诗歌。

他恋爱的时候写诗,失恋的时候,所有的诗歌便成了他痛苦的边缘,让他陷在里面不能自拔。他写的诗歌越来越多,然后就越陷越深,到了最后,他爱诗歌胜过了爱他自己。

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唱一首歌,那这首歌未免太过心疼;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跳一支美丽的舞蹈,那这段舞足以舞到肝肠寸断;如果说,海子是与诗歌是在对饮,那这杯浊酒太容易将人灌醉。

海子是一个不懂的爱情的人,却得到了最纯美的爱情;或许,他是一个懂爱情的人,只是不懂与人之间的爱情。海子真的爱了,不过,他爱的是诗歌,而不是女人,他爱任何一个女人也没有胜过爱他的诗歌。在他看来,诗歌才配得到他许下的誓言,只有诗歌才会一直陪伴着他。

记录诗歌的纸张是无辜的,与诗歌一起被焚烧,最后也将焚烧的人一起带走。那些怜惜的声音,是在为谁的离去痛苦?是焚烧的人,还是无辜的纸张,又或者是他挚爱的记忆?

要非要说海子爱过的女人是谁?

我想那个人就是芦花了,因为海子始终都没有长大,作为青木竹马的芦花也许就成为了海子心底最清晰的影子。芦花是他远望着的女子,是他不会用肮脏的思想去侵犯她纯洁的女子,就像他对诗歌的爱一样纯洁无暇。

爱情是一杯醉人的浊酒,然而,诗歌就是一杯醇浓的酒。

将一首痛彻心扉的诗歌写进了生命,便用尽了一生去续写。

爱情是一杯没有解药的毒药,喝下去的人都会成为爱的俘虏。

多情的种子,被风吹入了诗歌,诗歌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无情的笔是寂寞的,刻录下太多的伤痕始终伤不了自己。

多情的海子是迷失在了诗歌里,还是被爱情迷失了心,在诗歌里丢了自己的他是用死亡来实现他与诗歌的永恒爱恋么?

上一篇:有毒胶囊范文 下一篇:小班上学期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