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民间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25 21:23:34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

第六条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八条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事故报告

第九条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二条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四条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五条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七条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八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三章事故调查

第十九条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二十三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十四条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五条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八条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第三十条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三十一条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三十六条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七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四十条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为发生事故的单位提供虚假证明的中介机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及其相关人员的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在事故调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事故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事故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二)包庇、袒护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或者借机打击报复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故意拖延或者拒绝落实经批复的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意见的,由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规定的罚款的行政处罚,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和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社会影响恶劣的事故,国务院或者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调查处理的,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参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伤害;公平责任原则;适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8-0016-05

公平责任原则能否适用于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向来颇具争议。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界定争议涉及的主要概念,为全文确立逻辑起点。然后从理论研究、司法实践和地方立法三个方面梳理争议的现状,并在国内民法学界的学术语境中探讨争议的分野,表明争议的实质在于对法律的不同解读。继而从我国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和规章等层面分析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定位以及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不宜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之原因。

一、争议所涉概念的法律界定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迄今为止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界定的法律位阶最高文件。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学校,是指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本办法所称学生是指在上述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受教育者。”据此,本文所称“高校”指全日制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学生”指高校在校学生。“在校”是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的统一体,更是法律概念,不仅包含“在学校期间”、“在学校范围内”,更以学生是否处于根据法律与学校构成的法律关系之中为根本法律特征。若是,则二者基于伤害事实成为校园伤害法律关系主体‘,拥有各自权利义务;若不是,则伤害事实只能是一般客观事实,不能成为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学校理应免责。因而,“校园伤害事故”应指能够成为校园伤害法律关系的客体,即对此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的伤害事实。通俗而言,即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设施内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关系

1.高校的主体地位

高校兼具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的双重法律地位。根据我国《教育法》《国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的规定,高等学校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在此授权下,高校具有行政主体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将海淀区人民法院对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的判决书选登于1999年第4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不仅意味着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一、二审判决的支持,也是对高校在上述授权下行政主体地位的确认。同时,《教育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和《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第二款也规定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具有民事主体地位。

2.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基本在十八周岁以上,已依法具备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具备民法的主体资格,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3.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法律关系性质

从司法实践看,除颁发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外,高校主要以民事主体的资格存在于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中。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只存在于特定的法律法规授权情况下。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大多采用国家的方式,政府介入形成专门处理学校伤害事故社会组织或机构团体,如:日本的“学校健康会”;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地方教育局互助保险公司(OSBIE)”。但是责任性质仍然认定为民事责任,如:美国的《教职员赔偿免除法》;法国、德国的教师民事责任国家立法等。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实际情况表明,校园活动和运动竞赛是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高发区域,所涉皆民事法律关系。深圳体育信息网2011年1月20日的《深圳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意识现状调查》表明,高校学生体育活动中60.2%的学生有受伤经历,其中88.9%的受伤发生在体育课外活动或运动竞赛中。可见,作为高校自主实施办学权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学生人身伤害,只能纳入民事法律关系范畴,以民事侵权法律规范作出调整。

二、争议及学术语境中的根本分野

(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争议

通常认为,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自《民法通则》实施以来一直是相关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法》)实施以来,关于此方面的认识依然莫衷一是,“在我国学界,对学生伤害事故是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有较大的争议。”

1.理论研究中的对立

对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有人认为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对于某个损害事实,高校没有过错,受害学生也没有过错的情形下,可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如:体育课上,学生练习某个动作摔伤,高校和学生都没有过错,对于学生的损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高校和受害学生分担损失。”有人认为应以公平责任为补充,学校应当有条件地承担公平责任。“《侵权法》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取消了公平责任归责原则,而将其改为分担损失。”有人则否定公平责任原则的可行性,“对于学生伤害事故,要求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承担公平责任是不可行的。”

2.司法实践中的对立“我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处理此种情形时,一般都会考虑到社会公平的因素而判决校方承担适当损失。”但是,由于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造成公平责任原则的滥用,有的法官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而有的法官并不适用。这样就在无形当中造成了适用上的混乱。”

3.地方立法的对立

深圳、辽宁、云南、福建、黑龙江、浙江、云南等多数地方法规、规章在立法权限内对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作出规定,没有将公平责任原则作为归责的原则。上海市和江苏省相关法规则分别将“公平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为校园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二)争议在学术语境中的根本分野

从我国民法学界对公平责任原则的研究看,上述争议实际是民法学界的争议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问题上的延伸和扩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能否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理论上以民法学界对公平责任原则研究为背景。80年代中末期以来,我国民法学界就公平归责原则的理论争论一直持续。《侵权法》颁布后,“学者们对公平责任是否构成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仍然存在分歧。”肯定者如王利明先生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将严格责任纳入其中,并且还将过错推定责任独立出来作为一种归责原则。否定者如杨立新先生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采纳的是二元归责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不管争论中各方持论如何,即便观点完全对立,对公平责任原则核心内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根本分野在于“分担损失”是否以责任为前提。肯定者认为“在确定责任的范围时,公平责任具有补充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严格责任不足的作用。”否定者认为“公平责任的意义不是解决归责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赔偿数额的问题。”将“分担损失”规定为公平责任,实质是对行为人予以法律贬斥并课以民事侵权责任;规定为规则,则行为人承担的只是“扶贫济弱”意义上的对受害人的补偿,而并非赔偿责任。“分担损失”究竟是属于公平责任原则还是属于损失分担的规则。在性质、过程、机制上大不相同。

上述显示,争议缘起于《民法通则》以来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民法通则》和《侵权法》相关条款的不同解读。溯本求源,理清我国法律法规自《民法通则》以来相关规定的脉络及其意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工作。

三、对《侵权法》实施之前有关法律规定的分析

《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围绕第一百三十二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关于公平责任是否属于归责原则的认识尖锐对立。张新宝、张佩霖、杨立新等教授从不同角度否定了公平责任属于归责原则的合理性。概括起来,主要理由有三:一是《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平责任原则是归责原则;二是公平责任调整的范围过于狭小且不属于严格的侵权行为:三是在实践中双方都无过错的损害赔偿纠纷并非一律适用这个规则。即便如肯定公平责任原则的学者所言,公平责任原则也不宜适用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因为“各国立法例上公平责任的适用均有严格限制,主要适用于未成年人监护责任。”而《民法通则》并没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作严格限制的具体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解释。比之《民法通则》三种归责原则构成的体系,最大不同是没有涉及学校的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只规定了学校的过错责任和监护人的无过错责任。释法的意图很明确:否定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直接套用《民法通则》归责原则体系这种简单的做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我国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第二个法律解释。在《意见》规定的学校过错责任和监护人无过错责任之外,新增了学校补充过错责任,却没有对学校的公平责任作任何涉及,其否定公平责任适用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用意,应该也是显而易见的。四、对《侵权法》有关规定的分析《侵权法》完善了《民法通则》构建的归责原则体系。在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上通过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作了集中、明确的规定,建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一般、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但对学校是否承担公平责任没有作出任何规定。《侵权法》实施后,第二十四条成为理论界关于公平责任原则存废争论的焦点。从《侵权法》的规定模式、条款体例、文本构成来看,本条规定不能认定为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法律依据。更不宜作为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

(一)从规定模式看“归责原则体系内部采取了‘一般条款+类型化’的模式。所谓一般条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成为一切侵权请求权之基础的法律规范。所谓类型化,是指在一般条款之外就具体的侵权行为类型作出规定。”照此模式,《侵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应为“一般条款”,但附属的“类型化”法定情形《侵权法》却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适用公平责任原则,也没作“类型化”规定。所以,从《侵权法》规定模式看,实际上已经排除了公平原则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适用。此结论在无过错原则的适用上可以得到佐证:《侵权法》在侵权归责体系中,没有将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纳入学校无过错责任“一般条款+类型化”的模式之中,对学校作为无过错责任的责任主体作出了否定。按照法律体系内部规定同一性的规则,这样的做法也应该同样运用于公平原则。

(二)从条款体例看

《侵权法》对同类问题的规定采取的是条款“类属相连”的方式。“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的第六条至第十四条为“责任构成”,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五条为“责任方式”。第二十四条在体例上显然应归属“责任方式”,而非“责任构成”的归责原则。

《侵权法》第四章是“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从“类属相连”方式来看,其中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对学生伤害事故责任主体及其侵权责任类型作了集中规定。如果将归属于“责任方式”的第二十四条与此处的三条并列,并从中演绎出适用于学校的公平原则,显然有三点误读:其一,将公平责任方式误读为公平责任原则;其二,将一般的“责任方式”误读为“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其三,将“责任方式”中公平分担方式误读为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类型。可见。据第二十四条而把学校作为适用公平原则责任主体的认识,实在是有悖《侵权法》条款体例逻辑结构及其中蕴涵的立法意图。

(三)从文本构成看

法律规范实质功能的确定,在文本构成上有赖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严谨。归责原则作为法律规范是通过法律文本表达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法律规则(规范)=假定+处理+制裁,所谓假定是一定行为准则适用的条件,处理是行为规范本身,制裁是违反这一规范所致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侵权法》归责原则的逻辑结构应该由“损害一责任一赔偿”构成。而第二十四条只是规定“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将《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的“分担民事责任”。改为“分担损失”,用经济“损失”取代了民事“责任”,显然是对《民法通则》采用的归责原则的“损害一责任一赔偿”逻辑结构的否定,表明了立法者立法态度和意图的根本转变,可以视为是对《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二条作为归责原则的彻底摒弃。

另外,法律规范的应然有效性和实然有效性之间完全有可能产生冲突,法律的“应然有效性”并不等同于法律的“实然有效性”,只有应然有效性和实然有效性两方面一致,法律规范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第二十四条使用“应当”作为“假定+处理+制裁”逻辑结构中行为主体与制裁之间的逻辑节点。体现出立法者在此的立法意图并非追求此项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为应然有效性和实然有效性之间的冲突预留了法律适用的余地,为司法实践中法院的裁判留出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归责的宗旨是确定行为人因何种事由对谁承担责任的法定依据。这种弹性的立法态度,显然不符合强制性的归责原则的制定宗旨。

总之,《侵权法》第二十四条并非公平责任原则的规定,而是关于损害分担规则的规定。而且,即便作为损害分担规则,也不符合“损害—责任—赔偿”这一基于法律价值的逻辑判断。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日益成为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尽管我国的汽车拥有总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很低,汽车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受路况、车况差等客观条件及人们交通守法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损害后果却并不低。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76万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6万人死亡,54.9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大量的交通事故及其严重的损害后果,客观上使交通事故的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在事后处理上,尽管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执照、拘留等)和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详尽规定,但是,对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还很不完善,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在解决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方面难以操作,更让受害人难以了解民事赔偿的具体内容、程序、是否公平等,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如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公安厅发布的《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中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等。四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法律文件。

但是,上述规范性文件对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规定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第一,没有考虑到汽车营运中的优势地位和汽车以外的非机动车、行人的弱势地位。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相比,在其结构和操作上都比较复杂,在营运中表现出更大的危险性。法律应当赋予汽车所有人、使用人较非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和行人等更多的注意义务,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但是,现行法律却将汽车交通事故与其他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作出共同性规定,没有充分反映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危险性和处理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时对非机动车、行人的特殊保护。

第二、立法矛盾突出:全国性立法之间存在矛盾。按照民法学界的一般观点,《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速运输工具”包括汽车等机动车辆,汽车交通事故应当属于严格责任的范畴。但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包括汽车交通事故)是“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特别法及事故处理机关将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视为过错责任。

第三,对受害人的赔偿标准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一是由各省级公安、民政部门每年规定损害赔偿标准,执行时间为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导致同年同地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不一致,不利于对同类受害人的公平保护。二是受害人为城镇人员的赔偿标准远远高于农村人员,不符合部分地区农村人员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镇人员年均收入的实际,缺乏对农业人员的公平保护。三是赔偿中只规定了对物质损失的赔偿,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研究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对完善汽车交通事故处理的立法、指导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对事故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裁决、维护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确理解汽车交通事故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指汽车交通事故的外延较道路交通事故的外延狭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称《办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态上,可分为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以及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事故。汽车交通事故实质上限于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

汽车交通事故有以下特征:一是在道路上发生。这里的“道路”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车站、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场所。公路则是指根据公路法的规定,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使汽车的公共道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在地面上借助铁轨运行的机动车辆如有轨电车、火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我国《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火车与车辆、行人在铁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二是发生在机动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三是在汽车营运过程中发生,即至少有一方车辆处于启动、行驶、刹车、减速、加速、转弯等运动过程中。机动车辆一方处于正确的停放状态而非机动车辆一方或行人处于运动状态所发生的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四是有损害后果,因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不论道路交通事故还是汽车交通事故,都属于“事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故”是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意外”指“意料之外”。因此,凡是在汽车营运中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损失或灾祸都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它并不以行为人违章或有过错为要件。《办法》将当事人主观上有过失及违章行为、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显然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了就是事故的一种,曲解了“事故”的内涵,从而认为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为过错责任,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及时解决事故。这样,就可以对汽车交通事故下定义,所谓汽车交通事故,就是机动车辆一方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这里着重阐明几个相关概念,一是汽车机械事故。所谓汽车机械事故是指驾车人无法预见、突然发生机械故障所导致的损害后果的事故。根据上文理解,只要是汽车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发生了损害后果,不论其原因如何,不论是否机械事故,均应视为汽车交通事故。只是在认定责任的主体、处理依据、处理程序和责任承担等与一般的由公安交通机关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不同而已。如果汽车所用人(管理人)、使用人能够发现机械故障但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进行认定和处理;如果是汽车所用人、使用人不能预见、无法克服的汽车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可根据损害赔偿及产品质量法等规定向侵权行为人、发生质量问题的责任人要求赔偿,可不必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解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是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是汽车在起步、制动、转弯过程中导致乘车人剧烈晃动,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或开、关车门时发生挤压造成旅客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事故,它也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造成受害人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并非完全基于汽车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而承担的赔偿责任(实践中,未必有违章行为),主要是基于交通运输合同对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要求。根据《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承运人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伤亡负的是无过错责任而非过错责任,除非承运人能够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运人对旅客伤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对造成人身伤亡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适用严格责任;对仅造成财产损失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应适用过错责任。受害人可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规定向承运人(汽车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民事赔偿或提起诉讼。

三、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就是确定行为人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和损害赔偿理论中,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以此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实质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它是指若受害人(原告)能证明所受损害由施害人(被告)所致,而施害人(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被告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其与过错责任的区别在于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后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后果均无过错,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分担损失的原则。

汽车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在各国立法例上不尽相同,从我国现行全国性法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看,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在德国,对汽车时速超过20公里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按严格责任确定。反之,则按照一般侵权责任对待。德国法的做法已经被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所广泛接受。

笔者认为,我国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在归责原则上应当借鉴德国法的做法,同时体现我国的立法特点。具体包括: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发生汽车刹车(门伤)事故,致乘客(旅客)伤亡的,适用无过错原则,仅造成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理由分别是:

第一,汽车等机动车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是一种危险性比较高的机器,它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及其使用人(或所有人)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都比非机动车使用人(所有人)、行人低,因此,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应当对自己的拥有的危险物所产生的损害后果负责,承担教高程度的责任。此外,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是汽车运动的受益者,利益的享有者应当对所获得的利益付出更多代价,才能体现法律对强者—汽车与弱者—非机动车、行人的公平保护。因此,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规定由受害人证明损害后果系行为人所致,若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其责任。

第二,机动车之间优势差异较非机动车、行人小,根据交通法规容易认定驾车人的违章行为,便于确定行为人过错程度。因此。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便于事故处理机关迅速认定责任,提高解决事故的效率。

第三、汽车所有人、使用人与乘客(旅客)之间一旦建立客运合同关系包括旅客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经承运人许可无票搭乘,承运人(汽车所有人、使用人)就负有在运输过程中确保乘客人身安全的义务,除非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即使承运人客观上无过失或证明自己无过失,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应当说,这是新《合同法》第302条对发生的刹车(门伤)致人身伤亡事故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新《合同法》第303条的规定,对刹车(门伤)造成旅客(乘车人)自带物品损失的,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果旅客自己也有过错,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以减轻承运人的责任。因此,对发生的门伤、刹车交通事故区分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失,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

四、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的确定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损失后,“找谁索赔”、“索赔范围多大”、“损失如何分担”等问题是受害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处理事故,解决民事赔偿的难点问题。

(一)民事赔偿的主体

从理论上讲,汽车交通事故的当事各方都可以成为民事赔偿的主体。但是,在实践中,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一方多为受害主体,为赔偿请求权人,机动车方常常是施害主体,为赔偿义务人。因此,确定民事赔偿的主体实质就是明确机动车方具体的赔偿义务人。通常存在以下情况:

1、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为同一人,赔偿义务人为机动车所有人(这里所指使用人是驾驶车辆的人)。当车辆由其所有人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时,受害人有权直接要求机动车所有人赔偿损失。

2、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同,则应看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确定赔偿主体。

其一,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是受机动车所有人雇佣或是该单位职工,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有雇佣(劳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时,应由该机动车所有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可依据单位内部管理规定或雇佣(劳务)合同向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追偿。

其二,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租用或借用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实践中,常常仅以机动车所有人为赔偿义务人,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再向租用人或借用人进行追偿。笔者认为,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同机动车所有人一样,是汽车交通运输的受益者,是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的行为与机动车所有人的车辆的结合造成对受害人的损害,因此,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应与机动车所有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为了更有利于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立法上可规定双方负连带责任;受害人可向其中任一方或双方提出赔偿请求。

其三,盗开他人机动车辆(包括秘密使用他人车辆和取得他人车辆的所有权)造成交通事故时,机动车所有人不仅主观上无过错,且自己也是受害人,根据公平原则,不应对其他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该类汽车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仅限于盗开他人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许多地方,营运客车由个人出资购买但车籍挂靠到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收取管理费)造成交通事故,处理时,通常将运输公司视为车辆所有人,由运输公司先承担赔偿责任后再向出资购买车辆的人追偿。笔者认为,出资购买车辆的人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在交通运输中获得利益。运输公司只是车辆管理人而非所有人,与当前某些主管部门收取下属企业管理费一样,运输公司只是收取了车辆实际所有人的管理费,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数额不应超过其收取的管理费。因此,此类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主要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和运输公司。

(二)民事赔偿的范围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6条的规定,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受害人财产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失不包括在内。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些案例已经考虑并确认了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在处理个别交通事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充分保护交通事故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权益。

(三)民事赔偿的程序与责任分担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说明立法上认为:交通事故责任=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上述规定与该《办法》第44条机动车方无过错也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的规定矛盾。这一矛盾规定的认识根源在于,没有对交通事故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进行逻辑区分,导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结果直接成为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的依据。实际上,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环节与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的环节之间,还有一个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者负担危险”原则。

如前所述,汽车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车辆所有人、使用人应承担更多的危险,用以调整与受害人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这即是国外立法创设的“优者负担危险”原则。根据该原则,行为人与受害人具有同等过失的条件下,考虑到双方对道路交通法规注意的轻重,按机动车辆危险性的大小以及危险回避能力的优劣,分配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优者负担危险”主要体现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机动车)之间,以增减速、控制力等性能上较好或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对他人汽车危险性较多的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也是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

在确定损害赔偿时,酌情考虑“优者负担危险”的因素,可以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的因弱者(劣势)地位承担的风险或损害在赔偿时得到补偿,符合公平原则,更利于对受害人的权利保护。因此,交通事故处理的公式(或程序)应当是:

交通事故责任+“优者负担危险”=损害赔偿责任

具体落实到汽车交通事故的处理上是:

(1)汽车与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首先,根据违章行为确定过错,认定事故责任,初步确定赔偿的承担比例;然后,分析汽车之间的优势,对优者酌情增加承担比例;最后,根据增加承担比例后的结果,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比例。例如,一辆东风大货车与一辆长安面包车发生碰撞,发生修车费10000元(东风大货车3000元,长安面包车7000元),交通管理机关认定两车负同等责任,初步确定赔偿比例各为总损失的50%,即双方各承担5000元,但是考虑到东风大货车大小、重量、硬度等比长安面包车的危险性多,在事故发生时占有优势,故酌情增加10%的承担比例,最后,东风大货车与长安面包车对10000元损失的分担比例为60%和40%,即东风大货车方承担修车费6000元,长安面包车方承担修车费4000元。

(2)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确定赔偿责任的程序和思路同上。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汽车(机动车)无责任时,若非受害人故意自己伤害或进入高速公路,汽车(机动车)方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的规定,正是“优者负担危险”原则的立法体现。只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需要在立法和学理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书目

1、王利民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1991年版。

3、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李佩佑主编:《法律法规分类适用全书-民法卷Ⅲ(侵权行为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7、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料汇编》。

8、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处理办法讲课纲要》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等机动车辆日益成为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交通工具。尽管我国的汽车拥有总量占世界汽车总量的比例很低,汽车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受路况、车况差等客观条件及人们交通守法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损害后果却并不低。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76万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6万人死亡,54.9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大量的交通事故及其严重的损害后果,客观上使交通事故的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在事后处理上,尽管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违法行为人的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驾驶执照、拘留等)和追究刑事责任作了详尽规定,但是,对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还很不完善,使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在解决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方面难以操作,更让受害人难以了解民事赔偿的具体内容、程序、是否公平等,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现行法律对汽车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如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四川省公安厅的《四川省<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实施中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等。四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的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法律文件。

但是,上述规范性文件对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规定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第一,没有考虑到汽车营运中的优势地位和汽车以外的非机动车、行人的弱势地位。汽车与其他交通工具如自行车相比,在其结构和操作上都比较复杂,在营运中表现出更大的危险性。法律应当赋予汽车所有人、使用人较非机动车所有人、使用人和行人等更多的注意义务,承担更大的风险责任。但是,现行法律却将汽车交通事故与其他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作出共同性规定,没有充分反映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危险性和处理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时对非机动车、行人的特殊保护。

二、立法矛盾突出:全国性立法之间存在矛盾。按照民法学界的一般观点,《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的“高速运输工具”包括汽车等机动车辆,汽车交通事故应当属于严格责任的范畴。但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道路交通事故(包括汽车交通事故)是“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特别法及事故处理机关将汽车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视为过错责任。

第三,对受害人的赔偿标准不科学、不统

一、不规范。一是由各省级公安、民政部门每年规定损害赔偿标准,执行时间为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导致同年同地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不一致,不利于对同类受害人的公平保护。二是受害人为城镇人员的赔偿标准远远高于农村人员,不符合部分地区农村人员年均收入已同于甚至高于城镇人员年均收入的实际,缺乏对农业人员的公平保护。三是赔偿中只规定了对物质损失的赔偿,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

因此,研究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对完善汽车交通事故处理的立法、指导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对事故赔偿问题进行调解、裁决、维护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确理解汽车交通事故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指汽车交通事故的外延较道路交通事故的外延狭窄。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称《办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称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以下称违章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态上,可分为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以及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或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事故。汽车交通事故实质上限于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

汽车交通事故有以下特征:一是在道路上发生。这里的“道路”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车站、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场所。公路则是指根据公路法的规定,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使汽车的公共道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在地面上借助铁轨运行的机动车辆如有轨电车、火车所造成的交通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我国《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火车与车辆、行人在铁路道口发生的交通事故,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处理。二是发生在机动车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三是在汽车营运过程中发生,即至少有一方车辆处于启动、行驶、刹车、减速、加速、转弯等运动过程中。机动车辆一方处于正确的停放状态而非机动车辆一方或行人处于运动状态所发生的事故,不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四是有损害后果,因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不论道路交通事故还是汽车交通事故,都属于“事故”。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故”是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意外”指“意料之外”。因此,凡是在汽车营运中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损失或灾祸都属于汽车交通事故,它并不以行为人违章或有过错为要件。《办法》将当事人主观上有过失及违章行为、违章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显然忽略了道路交通事故了就是事故的一种,曲解了“事故”的内涵,从而认为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为过错责任,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利益和及时解决事故。这样,就可以对汽车交通事故下定义,所谓汽车交通事故,就是机动车辆一方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之间发生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这里着重阐明几个相关概念,一是汽车机械事故。所谓汽车机械事故是指驾车人无法预见、突然发生机械故障所导致的损害后果的事故。根据上文理解,只要是汽车在地面营运过程中与其他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行人发生了损害后果,不论其原因如何,不论是否机械事故,均应视为汽车交通事故。只是在认定责任的主体、处理依据、处理程序和责任承担等与一般的由公安交通机关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不同而已。如果汽车所用人(管理人)、使用人能够发现机械故障但没有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可以由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进行认定和处理;如果是汽车所用人、使用人不能预见、无法克服的汽车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害,受害人可根据损害赔偿及产品质量法等规定向侵权行为人、发生质量问题的责任人要求赔偿,可不必经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解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

二是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是汽车在起步、制动、转弯过程中导致乘车人剧烈晃动,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或开、关车门时发生挤压造成旅客人身或财产损害的事故,它也属于汽车交通事故。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造成受害人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这并非完全基于汽车驾驶员的违章行为而承担的赔偿责任(实践中,未必有违章行为),主要是基于交通运输合同对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要求。根据《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承运人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伤亡负的是无过错责任而非过错责任,除非承运人能够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承运人对旅客伤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对造成人身伤亡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适用严格责任;对仅造成财产损失的汽车刹车(门伤)事故,应适用过错责任。受害人可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规定向承运人(汽车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民事赔偿或提讼。

三、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就是确定行为人损害赔偿责任的一般准则。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在我国民事立法和损害赔偿理论中,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可以分为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过错责任,是指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以此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实质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发展,它是指若受害人(原告)能证明所受损害由施害人(被告)所致,而施害人(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推定被告有过错并承担民事责任。其与过错责任的区别在于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后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后果均无过错,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分担损失的原则。

汽车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在各国立法例上不尽相同,从我国现行全国性法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看,采用的是过错责任。在德国,对汽车时速超过20公里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按严格责任确定。反之,则按照一般侵权责任对待。德国法的做法已经被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所广泛接受。

笔者认为,我国汽车交通事故民事责任的承担在归责原则上应当借鉴德国法的做法,同时体现我国的立法特点。具体包括: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发生汽车刹车(门伤)事故,致乘客(旅客)伤亡的,适用无过错原则,仅造成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理由分别是:

第一,汽车等机动车辆对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是一种危险性比较高的机器,它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及其使用人(或所有人)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都比非机动车使用人(所有人)、行人低,因此,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应当对自己的拥有的危险物所产生的损害后果负责,承担教高程度的责任。此外,汽车使用人(或所有人)是汽车运动的受益者,利益的享有者应当对所获得的利益付出更多代价,才能体现法律对强者—汽车与弱者—非机动车、行人的公平保护。因此,对汽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汽车交通事故适用过错推定原则,规定由受害人证明损害后果系行为人所致,若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其责任。

第二,机动车之间优势差异较非机动车、行人小,根据交通法规容易认定驾车人的违章行为,便于确定行为人过错程度。因此。对汽车与其他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便于事故处理机关迅速认定责任,提高解决事故的效率。

三、汽车所有人、使用人与乘客(旅客)之间一旦建立客运合同关系包括旅客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经承运人许可无票搭乘,承运人(汽车所有人、使用人)就负有在运输过程中确保乘客人身安全的义务,除非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或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即使承运人客观上无过失或证明自己无过失,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应当说,这是新《合同法》第302条对发生的刹车(门伤)致人身伤亡事故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新《合同法》第303条的规定,对刹车(门伤)造成旅客(乘车人)自带物品损失的,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如果旅客自己也有过错,则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以减轻承运人的责任。因此,对发生的门伤、刹车交通事故区分是人身损害还是财产损失,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责任原则来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

四、汽车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的确定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损失后,“找谁索赔”、“索赔范围多大”、“损失如何分担”等问题是受害人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处理事故,解决民事赔偿的难点问题。

(一)民事赔偿的主体

从理论上讲,汽车交通事故的当事各方都可以成为民事赔偿的主体。但是,在实践中,非机动车、行人、乘车人一方多为受害主体,为赔偿请求权人,机动车方常常是施害主体,为赔偿义务人。因此,确定民事赔偿的主体实质就是明确机动车方具体的赔偿义务人。通常存在以下情况:

1、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为同一人,赔偿义务人为机动车所有人(这里所指使用人是驾驶车辆的人)。当车辆由其所有人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时,受害人有权直接要求机动车所有人赔偿损失。

2、事故发生时,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同,则应看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确定赔偿主体。

其一,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是受机动车所有人雇佣或是该单位职工,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驾驶人员)之间有雇佣(劳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时,应由该机动车所有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可依据单位内部管理规定或雇佣(劳务)合同向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追偿。

其二,机动车使用人(驾驶人员)租用或借用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实践中,常常仅以机动车所有人为赔偿义务人,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赔偿义务后,再向租用人或借用人进行追偿。笔者认为,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同机动车所有人一样,是汽车交通运输的受益者,是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的行为与机动车所有人的车辆的结合造成对受害人的损害,因此,机动车租用人或借用人应与机动车所有人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为了更有利于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立法上可规定双方负连带责任;受害人可向其中任一方或双方提出赔偿请求。

其三,盗开他人机动车辆(包括秘密使用他人车辆和取得他人车辆的所有权)造成交通事故时,机动车所有人不仅主观上无过错,且自己也是受害人,根据公平原则,不应对其他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该类汽车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仅限于盗开他人机动车辆造成交通事故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许多地方,营运客车由个人出资购买但车籍挂靠到运输公司(运输公司收取管理费)造成交通事故,处理时,通常将运输公司视为车辆所有人,由运输公司先承担赔偿责任后再向出资购买车辆的人追偿。笔者认为,出资购买车辆的人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在交通运输中获得利益。运输公司只是车辆管理人而非所有人,与当前某些主管部门收取下属企业管理费一样,运输公司只是收取了车辆实际所有人的管理费,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数额不应超过其收取的管理费。因此,此类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主要是车辆实际所有人和运输公司。

(二)民事赔偿的范围

汽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6条的规定,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和财产直接损失。受害人财产间接损失和精神损失不包括在内。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某些案例已经考虑并确认了精神损害赔偿。因此,在处理个别交通事故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充分保护交通事故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权益。

(三)民事赔偿的程序与责任分担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说明立法上认为:交通事故责任=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上述规定与该《办法》第44条机动车方无过错也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的规定矛盾。这一矛盾规定的认识根源在于,没有对交通事故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进行逻辑区分,导致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结果直接成为损害赔偿责任分担的依据。实际上,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环节与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的环节之间,还有一个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优者负担危险”原则。

如前所述,汽车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车辆所有人、使用人应承担更多的危险,用以调整与受害人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这即是国外立法创设的“优者负担危险”原则。根据该原则,行为人与受害人具有同等过失的条件下,考虑到双方对道路交通法规注意的轻重,按机动车辆危险性的大小以及危险回避能力的优劣,分配交通事故的损害后果。“优者负担危险”主要体现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机动车)之间,以增减速、控制力等性能上较好或速度、硬度、重量、大小等对他人汽车危险性较多的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汽车(机动车)与行人、乘车人之间,也是以汽车(机动车)为优者。

在确定损害赔偿时,酌情考虑“优者负担危险”的因素,可以使受害人在交通事故发生时的因弱者(劣势)地位承担的风险或损害在赔偿时得到补偿,符合公平原则,更利于对受害人的权利保护。因此,交通事故处理的公式(或程序)应当是:

交通事故责任+“优者负担危险”=损害赔偿责任

具体落实到汽车交通事故的处理上是:

(1)汽车与汽车之间的交通事故:首先,根据违章行为确定过错,认定事故责任,初步确定赔偿的承担比例;然后,分析汽车之间的优势,对优者酌情增加承担比例;最后,根据增加承担比例后的结果,确定损害赔偿的分担比例。例如,一辆东风大货车与一辆长安面包车发生碰撞,发生修车费10000元(东风大货车3000元,长安面包车7000元),交通管理机关认定两车负同等责任,初步确定赔偿比例各为总损失的50%,即双方各承担5000元,但是考虑到东风大货车大小、重量、硬度等比长安面包车的危险性多,在事故发生时占有优势,故酌情增加10%的承担比例,最后,东风大货车与长安面包车对10000元损失的分担比例为60%和40%,即东风大货车方承担修车费6000元,长安面包车方承担修车费4000元。

(2)汽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确定赔偿责任的程序和思路同上。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汽车(机动车)无责任时,若非受害人故意自己伤害或进入高速公路,汽车(机动车)方应承担10%的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的规定,正是“优者负担危险”原则的立法体现。只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需要在立法和学理研究中进行完善。

参考书目

1、王利民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1991年版。

3、马原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1989年版。

4、李佩佑主编:《法律法规分类适用全书-民法卷Ⅲ(侵权行为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

7、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资料汇编》。

8、四川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处理办法讲课纲要》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5

关键词:空管安全;信息处理;数据库;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Talking on the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Information and Database Model

Li Juan

(Northwest Regional Air Transport Authority Control Center,Xi'an71008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air traffic control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historical data on the safety of air traffic control data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model,so that managers learn more about the current air traffic control safety stand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decision-making data to create a good platform.

Keywords:ATC security;Information processing;Database;Security Management

空管安全信息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关系到空管安全政策和措施的制定,以及宏观安全水平的把握。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根据目前空管安全管理的需要,针对现已收集到的和以后将要收集到的空管安全信息的大致情况,来设计满足既定统计目标的空管安全信息统计需要。

一、空管安全信息要素

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空中交通事件而言,空管安全统计工作者关心它的属性或者说是特性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时间:为了便于按时段对空中交通事件进行统计,精确到小时;(2)发生地点:为了便于覆盖全国并且便于统计,建议界定为某个省;(3)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东北、新疆;(4)管制责任区域: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5)其他责任单位:机场、航空公司、机组、外部、管制-军航、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管制-民航-境外;(6)责任类型:民航空管、国外机组、国内机组、军航、境外管制、公司计划、A/C机械故障、A/C通讯故障、ATC设备故障、升空物体、天气、机场保障、意外鸟击、国防军事、无线电干扰、ACAS虚警;(7)事件类型:小于间隔、侵入跑道、滑行错误、偏离航线、飞错高度、陆空通讯失效、ATC设备故障(雷达、监视、气象)、无线电干扰、鸟击造成的返航备降、避让升空物体、ACAS虚警、飞行协助A/C机械故障|天气|机场;(8)事件严重程度:事故、事故征候;(9)涉及航空器归属:军航、民航;(10)事件发生位置:停机坪、滑行道、跑道、进近、起落航线、进场航线、离场航线、航路、特殊空域;(11)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地面、滑行、离场、巡航、进场、进近、复飞、着陆、等待;(12)事件发生的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当某个空中交通事件的这些信息都已经详尽记录于数据库中,安全工作者则可以对这些属性进行分析,也可以对数据库中成批的事件按照某个同类属性进行查询,做出相应的统计报表。这些历史数据的报告统计是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支持;同时,未来发展的趋势又制约着相关法规的制定。因此,详细分析空管安全信息显得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

二、空管安全信息的种类以及各自特点

(一)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时间的严重程度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时间的严重程度划分为:失事或者事故、事故征候。

(二)空管安全信息按照管制责任区域划分

根据统计需要,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所发生的管制责任区域,在我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管制-民航-地面、管制-民航-塔台、管制-民航-进近、管制-民航-区域、管制-民航-报告室。这样明确区分各个管制责任区,有利于对各个责任区的安全水平进行横向对比,使得良好的管理决策得以继续,存在缺陷的地方得以改进。

(三)空管安全信息按照管制区域划分

根据统计需要,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所发生的管制区域,在我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东北、新疆。

(四)空管安全信息按照事件类型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事件类型分类大致包括:小于间隔、侵入跑道、滑行错误、偏离航线、飞错高度、陆空通讯失效、ATC设备故障(雷达、监视、气象)、无线电干扰、鸟击造成的返航备降、避让升空物体、ACAS虚警、飞行协助A/C机械故障|天气|机场等。

(五)空管安全信息按照责任类型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责任类型分类大致包括:民航空管、国外机组、国内机组、军航、境外管制、公司计划、A/C机械故障、A/C通讯故障、ATC设备故障、升空物体、天气、机场保障、意外鸟击、国防军事、无线电干扰、ACAS虚警等。

(六)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涉及航空器的运行阶段划分

空管安全信息按照涉及航空器的运行阶段划分:地面、滑行、离场、巡航、进场、进近、复飞、着陆、等待。

三、空管安全信息数据库

(一)分析系统活动,产生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Data Diagram,DFD)是从“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两方面表达数据处理系统工作过程的一种图形表示法。

空管安全数据统计系统主要实现对于用户上报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相应的报表这项功能。因此系统的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图1:空管安全数据统计报表系统流程图

(二)分析系统数据,产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DD)提供对数据库描述的集中管理,它的功能是存储和检索各种数据描述。

数据项名:事件编号

说明:识别每个事件

类型:CHAR(8)

取值范围:00000001~99999999

取值含义:前四位为年份,每一年空中交通事件数目不多,所以为了系统减少消耗,方便管理,取四位编号。例如:20050001。

数据结构:事件

说明:定义了一个事件的信息结构

组成: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管制责任区域,其他责任单位,责任类型,事件类型,事件严重程度,涉及航空器归属,事件发生位置,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事件发生的季度。

(三)空管安全数据库概念设计

空管安全数据报表统计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图2:空管安全数据报表统计系统ER图

图3:事件实体图

(四)空管安全数据库逻辑设计

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六个实体类型,再加上四个M:N的联系,一共有十个关系模型:报告人(报告人编号,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系统用户编号,注册时间);系统用户(系统用户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事件(事件编号,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于哪个飞行情报区,管制责任区域,其他责任单位,责任类型,事件类型,事件严重程度,涉及航空器归属,事件发生位置,涉及航空器运行阶段,事件发生的季度);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安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编号,用户名,密码,出生日期,部门,身份证号,职务,状态,系统管理员编号,任职时间);报表(报表编号,报表名称,生成日期,特性描述);报告(事件编号,系统用户编号,报告时间);分析(事件编号,系统管理员编号,分析时间,分析数目);组成(事件编号,报表编号,类型)。

四、小结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6

关键词:女权;独立;觉醒;反抗

《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作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民间传说的四个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角,即聪颖善良的女性,甚至比男主角更加光辉四射,流光溢彩。这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能不说是件很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而在这四大民间传说之中,一种对抗文人传统、作家故事模式的民间文化精神就凸现出来,完成了一次民间文学战胜作家文学的尝试和有力证明。以下我将通过对这四大民间传说的剖析来挖掘它们当中孕育的老百姓的民间智慧和母性信仰。

一、女性的觉醒——《牛郎织女》

儿童们在夏夜举家纳凉时总是会从其他长辈口中听到这个美丽的故事。牛郎耕田,织女织布,正符合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的要求。他们生活富足和睦,正是典型的中国封建传统家庭模式。织女的贤惠和能干,正是古代封建社会对贤妇的摹画,一方面满足了广大男性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了女性在小农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封建意识形态下的男尊女卑意识的挑战。织女显而易见要比牛郎高贵。牛郎仅仅是凡间一个普通的农民(放牛郎),而织女却是天庭的仙女,一说是天帝的第七个孙女,一说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不管采用哪个版本,织女都是出身门第、是个“大家闺秀”。她与牛郎的结合,显然是违反了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正是女性在抛弃了一切外在压力束缚,解放自己的情感,并付诸行动的一次伟大尝试。“古人在情感世界中对此‘阻隔机制’之于相思效应的价值发现”,“这些作品写出了阻隔相思的真情实感,阅读接受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深会我心地得到感动与共鸣[1]。”民间文学家在创作了织女的艺术形象时,定是让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女子打破了封建礼数。

织女的形象意义在于她把男权置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女权的扩张正是体现在她对于牛郎的大胆追求和对天庭伦理道德的蔑视。她的独立性还体现在她灵巧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上。她与牛郎隔河相望其实是在男权社会的强大压制下的结果,但其七夕鹊桥相会又不得不说是一次小小胜利。不管怎样,织女还是成功了,这样成功虽有缺憾,却也是美好而伟大的。

二、女权对男权的一次尝试性进攻——《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版的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爱情千百年以至广为流传和推崇,这期间寄予了广大民众对纯洁爱情的歌颂,对至死不渝的忠贞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封建社会中男性拥有诸多特权,在读书进士中更是权力独享。祝英台女扮男装混进书院,正是在男权主导下的女权一次有意识进攻。祝家是封建家长制的象征。它一方面保护女权,另一方面以保护为借口实际上在镇压女权。

书院作为登科中举的必经之地,因其圣贤而具有了强烈的书香气息。书院作为绝对男权化的产物,是带有男性主宰标志的地界。古代女子只被允许在家中读书,而且男女所读之书并不相同。女子多读的是男权设定给女性的诸如贞节烈女的说教书,女子读书也成为男子控制操纵女子的一种手段。而祝英台抛弃了这一种被男权操控灌输的女性教育方式,转而乔装打扮后潜入男权社会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无意识架构。她把男权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架构,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女性意识。她将这种新型的、有力抵抗着男权社会的新式思想成功转型为一种潜意识的反叛和对抗。梁山伯作为了她反叛的武器。在反叛和有预谋的女性意识觉醒下,祝英台又成功地运用了梁山伯这枚棋子达到了反抗以祝家为象征的封建婚姻制和男权统治。

如果到此为止故事就结束了,那么就不无遗憾。但是女性的崛起采用了一种更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荒诞的方式——化蝶。与梁山伯在现实生活中结合不成而化蝶,是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抵抗,正是借鉴了男权社会中“归隐”式的不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让一种“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式”不配合政策取得了胜利。

三、女权的大爆炸——《孟姜女》

孟姜女故事有很多的发展演变,她的身世、婚姻、万里送寒衣、哭长城、与秦始皇之间的故事情节也因故事发展不尽相同。但她的执著、忠贞却是一致的。

传说中的孟姜女身世奇特,也可能是后人传承中为增加传奇性后加上去的。孟姜女的婚姻是在她自己选择的基础上通过父母之命结合的。一方面有自己择夫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又有着婚姻不能自主的落后性。这个传说之所以成为四大传说,具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压迫下层劳动人民的血泪控诉。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群众、压榨人民的苦力。把现实素材——修长城融入到传说故事中,为故事增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孟姜女的人物形象,由一开始传统意义上的良家妇女、贤妻良母形象,转变成了具有反抗性的极具有象征意义的革命者形象。万里送寒衣的情节设计,正是凸现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自我觉醒和启蒙。在男权较软弱时女性不得不担负起男权式的责任,走出房屋,走进了现实社会中。秦始皇代表男权的终极权威,他在绝对优势下先企图扼杀女权,后又改头换面试图合并女权,其本质都是一样,即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要绝对服从男性。男权与女权的对抗由来已久,这种暴力和高压体现在绝对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婚姻制度。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内在压迫束缚着女权,并且通过挑起内部矛盾已达到绝对的男权控制。如“婆媳问题”正是通过强有力的女权抑制其他女权的发展,并将这种抑制女权无限期延续下去。

长城在故事中是封建统治者暴政的象征,但从男女对抗问题上来看也是男权统治地位的象征。哭倒长城这一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将孟姜女触犯男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朝廷和帝王的震惊正是对女性的蔑视和恐惧。秦始皇在绝对镇压女权后还妄图能够进一步玩弄女性,在女性面前卖弄他的权势和欺侮嘲弄女性,可恨可怖!而孟姜女誓死不从,通过自我毁灭给了男权以有力一击和讽刺。

四、女性意识的大胜利——《白蛇传》

《白蛇传》代表了民间对鬼妻(妖妻/仙妻)型故事的热衷,里面的知恩图报、善恶因果循坏的佛家思想也一直为人称颂。

这个故事无疑是有许多趣味性的。首先交代了雷峰塔的由来,又交代了螃蟹横走的原因,并有其肚内的“和尚”为证,这显然是江浙一带民众所创造出的戏谑意味的传说结局。在前三个传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经历了觉醒、尝试和爆炸,在这一个传说中则是处在于绝对胜利的权威位置。白蛇精以妖法和乐善好施的菩萨心肠稳稳地抓住了整体民众的心。她作为一个妻子形象,是完美的,她给许仙名誉、财富,并给许仙以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摒弃了妖性中的邪恶和肮脏,而补充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她作为女权意识的最高代表,将许仙压制到最小。而许仙在他的被压迫中仍能感到顺畅和愉悦,在许仙男权沦陷后,法海代表的暴力男权登场了。

说到法海,从古至今一直不受人待见。他代表男权的权威,对白娘子的无情镇压,是作为男权最高统治者对强大女权的一次剿灭。法海消灭了统治性的女权,解放了一直被压制的男权,本该受到男权的热烈拥护才是,可是在消灭了统治许仙的女权后,许仙对男权的“叛变”让整个男权社会的尊严瞬间分崩离析。法海将白蛇镇于塔下,自以为功德圆满、安枕无忧了,而小青却在失去了强大的白娘子的压制下迅猛发展,名曰报仇,实则是在向女权第一人发出的武力挑衅。昔日的白蛇领导青蛇因为白蛇的被救而有了戏剧性的转变,可惜没有其后的故事,否则可能会见到两个同样强大的女权在共同消除掉男权后的权力之争。而许仙及他的儿子,也注定会在威力强大的女权下面丧失到男权的最后一丝气力。

《白蛇传》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一次伟大胜利。在流传了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民众对白娘子的喜爱,对这样在女权怀抱下的安乐的憧憬。

在民间文学中,各地随处可听到的民间故事中还存在着许多类似“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情节,这类以妇女为故事主角并起着主导作用的可以称作“妇女故事”。这种故事都表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主体意识的独立。女性意识以不易觉察的隐秘性和潜在威胁性在男权社会的夹缝里蓬勃发展。之所以在民间文学范畴内探讨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而具有的民众性和写实性。少了作家文学的诸多束缚和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民间文学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真实化,反映了民众内心的呼声。民间文学将文学领域中的诗歌、民谣、故事等一系列文学形式通通都运用到表达最真实淳朴、未经雕饰包装的文学内容上,将一个清清白白、坦率真诚的民间思想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四大民间传说中,我们感受到了民众对妇女的智慧和技艺的高度赞扬,感受到了人民对女性这一隐藏于男权背后的一个群体的关注。女性这一古代的弱势群体,也正以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崛起在封建社会的角落。正如织女的聪颖、祝英台的果决、孟姜女的忠贞、白素贞的善良,女性以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伫立于历史之巅。其真善美都是先辈们对伟大圣洁的母体的顶礼膜拜。与男权相对峙的女权正来势汹汹地席卷江河,在文学史上树立了别样的巾帼旗帜!

参考文献:

[1] 王立,刘卫英.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4.

[2] 吉星.中国民俗传说故事[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3] 李蒙.中国妇女传说故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4] 贾芝,孙剑冰.中国民间故事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7

(2002)豫法民一终字第027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 苏增富,男,1950年12月1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河南省长垣县张占乡苏占村。

委托代理人 孙合慧,郑州华裕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 苏增立,男,住址同上。

上诉人(原审被告) 河南省长垣县汽车运输公司。住所地:长垣县建设路南段。

法定代表人 李岚,经理。

委托代理人 杨波田,新乡弘治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 王林祥,该单位职工。

上诉人(原审被告、反诉原告) 王之国,男,1962年9月1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河南省长垣县城关镇蔡南村。

上诉人(原审被告、反诉原告) 盛长栓,男,1958年3月27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河南省长垣县城关镇西关街。

以上二上诉人委托代理人 杨波田,新乡弘治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原告 田秀兰,女,1950年11月7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河南省长垣县张占乡苏占村。

原审原告 张秀粉,女,1955年8月19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原审原告(反诉被告) 苏玉敏,女,1979年5月21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原审被告 王鹤波,男,1981年3月2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长垣县城关镇蔡南村。

上诉人苏增富,河南省长垣县汽车运输公司(以下简称运输公司)、王之国、盛长栓因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均不服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新民初字第018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苏增富的委托代理人孙合慧、苏增立,运输公司委托代理人王林祥、杨波田,王之国、盛长栓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经审理查明:2000年2月6日,苏玉敏无证驾驶无牌照机动三轮车,由长垣县张占乡苏占村由西向东左转入长恼路。王鹤波驾驶豫G91739依维柯旅行轿车自南向北行驶。在天有雾的情况下,超过中心线至左车道内行驶,撞在苏玉敏驾驶的机动三轮车上,当场致在苏玉敏车上乘坐的苏增富、田秀兰、张秀粉受伤。2000年2月15日,经长垣县交警队认定王鹤波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苏玉敏负该事故的次要责任。豫G91739号依维柯车主为盛长栓、王之国,挂靠在运输公司,经营从长垣县至郑州的客运。2000年3月2日,张秀粉、田秀兰二人与盛长栓就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已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完毕。苏增富在治疗期间先后已收到盛长栓、王之国医疗费等费用68000元。长垣县公安交警大队2000年7月4日就该事故调解终结。经王之国、盛长栓、王鹤波、运输公司申请,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技术室于2000年11月9日对苏增富作出(2000)新中法医检字第116号法医学伤残评定书。

原审法院认为,田秀兰、张秀粉与盛长栓在公安机关已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完毕,此协议属双方当事人对民事权利的行使,田秀兰、张秀粉伤情未发生变化仍以同一事实理由向法院起诉,其主张不应予以支持,应驳回其诉讼请求。苏玉敏的诉讼请求和其提交的证据,均不能证明苏玉敏在交通事故中身体受到损害,该事故中受损车辆林海牌三轮车车主为苏增富,苏玉敏不是车辆所有权人或管理人,其请求赔偿不应予以支持,应驳回苏玉敏的诉讼请求。关于王鹤波是否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王鹤波自称为运输公司司机,而事实为车辆实际所有人王之国、盛长栓所雇佣,并由其二人发放工资,其在履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驾车同苏玉敏相撞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乘车人苏增富身体受到损害,应由其雇主王之国、盛长栓承担民事责任,王鹤波对苏增富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划分,王鹤波超过道路中心线行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三十六条的规定;苏玉敏无证驾驶无牌照车辆由支路转入干路,没有尽到安全通行的责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二十五条、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根据王鹤波、苏玉敏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及王鹤波、苏玉敏各自的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公安机关认定王鹤波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苏玉敏负次要责任并无不妥,应予采信。综合本案事故发生全部事实,应由王鹤波承担责任的90%,苏玉敏承担责任的10%.关于盛长栓、王之国、运输公司的民事赔偿责任承担,由于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豫G91739依维柯属王之国、盛长栓所有,挂靠在运输公司名下进行运输经营活动,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应共同向苏增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关于苏增富伤残评定等级,(2000)新中法医检字第116号法医学伤残评定书,经过法医临床学检查,河南省精神疾病第2000334号司法鉴定等程序,在对苏增富住院病历、CT报告、MPI报告,河南省高级法院(2000)豫法医检字第9号验伤证明书综合分析的情况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有关条款所定。该鉴定结论的出具单位及鉴定人员具有鉴定资格,鉴定程序合法。苏增富虽对鉴定结论持有异议,但未能提出合法、科学、正当的重新鉴定事由,对其重新鉴定的申请不予准许,(2000)新中法医检字第116号伤残评定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苏增富的伤残程度应为四级。关于苏增富要求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苏增富所花医疗费用没有提供相关的票据,但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对苏增富请求的医疗费数额59441元没有提出异议,应认定苏增富花去医疗费用59441元。按照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应承担的比例90%计算为53496.9元。据王之国提供的长垣县劳动局二OOO年十月十日出据的证明显示,新乡市中原防水材料厂内工资不属劳动局验证范围,该厂虽属集体性质企业,但苏增富之弟苏增立任新乡市中原防水材料厂厂长职务属实,厂方以法人名义出具证明证实苏增富系该厂工人,月薪500元,因厂长与其有利害关系,又无领取工资表予以印证,对厂方证明不予采信,苏增富应以农民为标准计算误工费,其误工费应为9×110×90%=891元。双方当事人对苏增富住院天数和日标准按10元计算均无异议,对此应予认定,按90%计算应为990元。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证明书显示,苏增富手术后需行高压氧等治疗,处于昏迷状,需4—6人护理。故护理人数可按4人认定。苏增富家庭成员均为农业户口,其又没有提供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证明,按照河南省1999年度人均消费支出3415.65元计算,每人每天的护理费应为9元。苏增富住院期间的护理费为4×9×110×90%=3564元。据苏增富的伤残程度及伤情,今后苏增富个人的生活确实不能自理尚需有人护理,但应以一人为限,按9元/日计算20年,应为9×365×20×90%=59130元。对苏增富请求的过高部分,不予支持。苏增富1950年12月13日出生,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为2000年2月6日,苏增富最终定残之日为2000年11月9日,其获得残疾生活补助费的年限应按20年计算。经重新评定苏增富的伤残程度为四级,按河南省1999年度人均消费支出3415.56元,按90%的比例计算应为3415.56×20×60%×90%=36888.05元。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0年9月29日出具的诊断证明显示,经专家会诊苏增富需继续用药治疗10年,并开列了治疗所用的药品品名、数量和单价及其它支出,苏增富请求给付五年的继续治疗费为53520元应予认定,按90%计算为48168元。苏增富发生交通事故时,苏玉胜年纪尚不满十八周岁,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应赔偿苏玉胜部分被抚养人生活费。河南省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50元/月计算二年零六个月为1500元。其母承担二分之一的份额后,按90%计算为675元。根据苏增富的伤残评定等级和身体状况,确需残疾用具。庭审中,双方均同意以法院调查的多功能残疾用床价格为准。经核实国产多功能残疾用具的价格为2800元,苏增富没有提供该床的使用年限和更新修理的相关证据,对其1400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全额支持,按2800的90%计算为2520元。参加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住宿费的赔偿,人数最多不超过三人,标准按事故发生地一般工作人员标准25元/日计算,为每天75天。苏增富提供的票据显示天数111天,金额为8934元。其符合规定的费用为8325元,按90%比例计算为7492.5元。苏增富在事故处理及治疗期间,确需他人协助,其交通花费合理部分应予赔偿,但最多不得超过三人。苏增富提供的票据均属正规票据,虽有部分商业发票,系抢救期间租用车辆的特殊情况所致,应予认定。鉴定期间租用救护车费500元有票据为凭,亦以认定,按90%的比例计算应为4995.45元。苏增富在事故中的车辆损失有鉴定书为据,且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均表示没有异议,对鉴定书予以认定,按90%的比例计算为390.6元。苏增富的伤残等级经重新评定为四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侵害自然人健康权造成残疾,受害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精神损失赔偿数额类推侵害自然人生命权予以酌定。侵害自然人生命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在5000—100000元之间的酌定。鉴于本案的实际,苏增富应获得60000元较为适宜,对请求的过高部分不予考虑。苏增富的复印费、验伤费确属因交通事故发生后为其伤情的实际支出,又提供了正式票据,按90%比例计算为(100+44.8)×90%=130.32元。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营养费不在赔偿项目,对苏增富请求赔偿营养费依法不予支持。关于王之国、盛长栓诉苏玉敏赔偿车辆损失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王之国、盛长栓向苏玉敏提出反诉,王之国、盛长栓提出的反诉与苏玉敏的本诉同属一审普通程序,且该反诉与本诉均基于豫G91739依维柯客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同一事实,故对王之国、盛长栓的反诉应予受理。在该交通事故中;苏玉敏、王鹤波的责任已经明确,苏玉敏应承担的责任比例为10%,其应赔偿车损数额5650×10%=565元,对王之国、盛长栓过高请求部分不予支持。综上所述,原审法院认为,对豫G91739依维柯客车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公安机关的责任划分是正确的。田秀兰、张秀粉已就事故的赔偿同盛长栓达成协议并履行完毕,其诉讼请求不应予以支持。苏玉敏请求赔偿没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其请求亦不应予以支持。事故车辆实际所有人王之国、盛长栓和挂靠单位运输公司应共同承担民事责任。鉴于本案实际,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应按90%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本案反诉原告盛长栓、王之国诉反诉被告苏玉敏的请求应予部分支持,苏玉敏应按10%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三条、一百五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一百一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十七条、二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三条第一款、《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条之规定,原审法院判决:(一)驳回田秀兰、张秀粉、苏玉敏的诉讼请求。(二)、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共同赔偿苏增富医疗费53496.9元、误工费891元、伙食补助费990元、护理费3564元、继续护理费59130元、残疾生活补助费36888.05元、继续治疗费48168元、被抚养人生活费675元、残疾用具费2520元、食宿费7492.5元、交通费4995.45元,车辆损失费390.6元、残疾慰抚金60000元、验伤费、复印费130.32元共计279331.82元(含已支付68000元)限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付清。(三)驳回苏增富的其他诉讼请求。(四)反诉被告苏玉敏赔偿反诉原告王之国、盛长栓车辆损失费565元。一审案件受理费8510元,鉴定费300元,由苏增富、张秀粉、田秀兰、苏玉敏负担4310元,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负担4500元,反诉费200元,由苏玉敏负担。

苏增富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上诉称,原判决不应采纳(2000)新中法医检字第116号伤残评定书,而应采纳长垣县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评定结论;其不应负任何责任,运输公司等被上诉人应承担全部责任,赔偿各项损失527303.4万元。运输公司、王之国、盛长栓共同上诉称,原审划分责任显失公平,请求按4:6划分责任;原判认定继续治疗费53520元及残疾慰抚金及60000元无事实和法律依据;运输公司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残疾生活补助费应按交通事故发生地1999年度人均消费支出2175.50元计算。苏玉敏虽也提出上诉,但未交纳上诉费,也未申请减、缓、免交,本院未将其按上诉人对待。

本院二审过程中,对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00年9月29日出具的诊断证明进行了调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该诊断证明上的公章的真实性无异议,但王大峰对其本人开具予以否认。另查明,依长垣县统计局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133元。其他事实与原审认定事实基本一致。

本院认为,关于事故的责任,各方对王鹤波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无异议,具体责任比例属原审法院自由裁量决定,原则上并无不当,但鉴于苏玉敏无证驾驶,对事故的发生有一定过错,本院认为苏玉敏承担20%责任较适当。关于责任主体,依据《长垣县汽车运输公司挂靠车辆经营合同书》,王之国、盛长栓是在运输公司指定的班线上营运,营运班线的所有权、管理权均归运输公司,结合该合同书其他条款,本院认为二人与运输公司之间系紧密型挂靠,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关于残疾生活补助费,原审依据省级标准脱离当地实际,应予以调整,苏增富四级伤残,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原审认定60%丧失劳动能力可调整为80%,结合本院确定的责任比例,残疾生活补助费应为2133×20×80%×80%=27302元。关于继续治疗费,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与其出具的苏增富出院病案摘要相矛盾,本院不予确认,继续治疗费可另行主张。关于残疾慰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有明确规定,运输公司等上诉称判决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综上所述,苏增富上诉请求大部分无相关证据支持,不予支持;运输公司、王之国、盛长栓上诉请求部分予以支持,原审法院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处理部分欠妥,应予以纠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维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新民初字第018号民事判决第一、三、四项;

二、变更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2000)新民初字第018号民事判决第二项为: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共同赔偿苏增富医疗费47553元、误工费792元、伙食补助费880元、护理费3168元、继续护理费52560元、残疾生活补助费27302元、被抚养人生活费600元、残疾用具费2240元、食宿费6660元、交通费4440元、车辆损失费347元、残疾慰抚金60000元、验伤费、复印费116元共计206658元(含已支付68000元)限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付清。

一审案件受理费8510元、鉴定费300元,由苏增富、张秀粉、田秀兰、苏玉敏负担4810元,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负担4000元,反诉费200元,由苏玉敏负担。二审案件受理费8510元,由苏增富负担2200元,经本院批准,同意免交,王之国、盛长栓、运输公司各负担2104元。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陈书金

代理审判员 周会斌

代理审判员 周志刚

二二年七月二日

书记员 张天艳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篇8

关键词:湖南;民间故事;特点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84-01

湖南的民间故事有非常多的闪亮特色,对其特点的整体研究还很缺乏。以下我们主要依据《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湖南民间故事集》,浅析其特点。

一、想象方面

湖南有神话题材、传说故事、传奇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题材的特色民间故事,其中都贯穿着丰富的想象。

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自然物灵性化和人格化,在今天的眼光看来,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存在。天人居住的地方可以相通:“很古以前,世间有个人名叫阿陪果本,他有有顶天立地的力气,能从日月树上爬上天。”(《阿陪果本》)“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阿各林的人,计策很多,本领很大,那时候,人间和天上可互相来往,阿各林和雷神、龙王、老虎都是好朋友。”(《阿各林》)人可以和动物对话,老虎在森林的尽头对主人公说:“我的地界只管到这里,不能再过去了,你自己走吧!”(《沙地古咪找粮种》)

湖南民间故事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虽然平凡,却往往有着不平凡的遭遇。在《王昌龄与芙蓉仙子》中,王昌龄夫人喜爱芙蓉,去世后,芙蓉夜间幻化人形,前来照顾王昌龄,并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故事的创造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让植物和动物幻化人形,由此产生丰富深刻的道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表面虽然看起来荒诞离奇,但是故事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幸福美好的愿望。

二、情节方面

线索清晰、不都以大团圆为结局。故事的开头,通常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故事的展开部分,通常采用复合式的叙事手法,故事的主人公一定会经历三番四次的劫难,故事情节步步递进,达到高潮,最后才获得圆满的结局,这种叙事结构已经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编排方式。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不都以大团圆为结局。《孟姜竹》讲述了孟姜女与范喜良的别离,因思念而让拄着的竹子生长成为竹林。

程式性强,情节反复。《白葫芦花》中的天神为劝小伙子小姑娘成亲,让他俩分别站在东山上和西山上,同时扔下一块石头,石头若能和在一起便成亲,在《阿陪果本》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情节,这样的情节体现了远古人民想象力的局限性,即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阿陪果本》中,“丢在龙坡上的姓了龙,放在蓼草上的姓了廖”,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有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

戏剧性强。《公鸡叫太阳》太阳不出来,老虎、牛、公鸡一个个地去叫,直到公鸡才叫出来。《为妈妈报仇》讲述一群小鸡在伙伴们的帮助下,惩罚了坏猫。

三、主题方面

女性独立,可以自由选对象。《排让和婵》故事中苗族的采花踏月会期,自由地选对象,看上了就表达,甚至女方牵着男方的马的缰绳不放,即便是已婚女子也可以去选择。《美丽的娘阿莎》的娘阿莎和太阳结婚后,也可以自由地再嫁给月亮。“太阳为了难住娘阿莎和月亮,说:‘要是月亮能找到两头有尾巴的水牛,两头有鬃毛的马,我就不要娘阿莎了。'”最终,太阳没有难住娘阿莎和月亮,娘阿莎就嫁给了月亮。

湖南的民间故事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事件,真实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民的美好愿望,弘扬了好的道德理念。

四、少数民族特色鲜明

湖南民间故事主要是苗族、汉族、土家族的故事为主,苗族的神话故事色彩浓厚苗族人能歌善舞,男吹芦笙女跳花,在苗族的故事中推崇男人面色黝黑,膀大腰圆,力气过人。从语言、称呼和生活用具居住房屋有体现。

近年来,先后收集、整理和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湖南民间故事集》、《湘中民间故事》等。湖南民间故事的想象力、情节、主题、苗族色彩,都可以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资源。在动画改编方面,在民间故事改编动画《梁祝》、《马兰花》等动画之前,《龙牙星》就改编自湖南苗族的民间故事《龙牙颗颗钉满天》。这部动画让主角战天斗地,展示了湖南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下,湖南民间故事所蕴藏的优秀民族文化,还需要在动漫作品中继承和弘扬。《龙牙星》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相信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开发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民间故事在动画剧本创作中的改编实践”(编号:533),指导教师:吴振尘(长沙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范文 下一篇:奇货可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