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9:57:55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整、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视角。

一、政策主线:经济复苏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回归

在宏观政策正常化的主线下,需要重点把握的主题有三个:信贷投放、通胀预期管理、非政府市场需求。

(一)信贷投放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结构下,信贷始终是观测我国宏观经济正常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信贷投放是2009年危机应对政策基调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二)管理通胀预期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需要关注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降低对政府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2008年底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为代表,通过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我国经济从危机中迅速企稳复苏。然而,从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看,政府投资推动依然主导了复苏进程。因此,未来我国经济的前景本质上取决于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能否顺利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增长,而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关于激发市场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很多领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为刺激政府之外的企业投资,并防止大型垄断企业在一般领域的过度扩张,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不公平法规,构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同时要求降低一些高门槛行业的政府管制,使市场流动性有一个顺畅的投资渠道;其次,鼓励民间消费。

二、结构主线: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

在特定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表现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本质上却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凸显的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因此,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结构调整转折点,即转向一个新的增长动力结构,而全球金融危机则成为转换的起点和机遇。

总体而言,未来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将围绕三个视角展开:我国经济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带动的增长模式;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增长转变到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的增长;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来推动增长。从这三个结构调整的方向来观察,未来我国经济存在很多新的机会。

(一)城市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

从应对危机一年多来的实际经验看,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按照国际惯例的统计口径,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7%,这一水平不但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也显著低于东亚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因此,未来我国城市化空间巨大,城市化的推进也将成为我国经济下一阶段增长的重要动力之源,对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化进程也为评估我国结构乃至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目前,许多资源行业被认为存在大量产能过剩,或者从短期周期波动看,这些行业在未来一两年将会出现过剩。然而

,如果把分析视角放到城市化的背景下,考虑到城市化带来的巨大资源需求,则未必会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

(二)消费增长正处于转型拐点

(三)区域结构调整:我国区域增长格局开始呈现积极变化

区域经济结构对观察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时期,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开始呈现积极分化,区域多元化格局明显增强了我国应对危机和吸收冲击的能力。从2009年的增长格局看,中西部地区的复苏强度和速度都明显高于沿海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决定了这些地区不得不承受来自结构转型和金融危机的调整压力。相比之下,在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支持下,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状况正在出现明显好转;同时,危机之后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也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两方面因素使银行信贷随中央的投资项目转移到了中西部。所以,2009年全国信贷投资前十名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占了相当比重。

三、国际主线: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视角

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的迅速上升,促使我国的决策者、学者及企业家在把握我国经济走向时,都必须密切关注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而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本身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一)后危机时代是我国加快资本和资源重新布局的重要时间窗口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显著冲击,我国经济在强劲的经济刺激和经济转型动力推动下迅速复苏,投资规模和信贷投放都表现出异常强劲的增长。如果在发达国家经济运行十分强劲的时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全球资源的强劲需求,进而成为许多摩擦的根源和导火索。但正是因为在危机时期,我国即使保持更快的资本形成速度来推进城市化,发达国家的经济依然相对低迷,这就给我国经济一个难得的时间窗口来进行资本和资源的重新布局。

因此,2012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相对低迷的全球经济以及相对较低的资源价格,为我国加速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机会。大致来说,这种布局可从三方面推进:首先,重新布局资源;其次,后危机时代是我国企业重新整合实用的产品、技术、品牌和资源的一个较好时期,也是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好时机;其三是新兴产业的崛起。

(二)我国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适应和参与国际规则

我国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总量上,我国经济即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未来我国应分享“驾驶员”的位子,发掘和利用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我国经济“再平衡”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机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意味着旧的平衡格局难以为继,也预示着新的平衡格局会不断形成。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表现为“过度消费”的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而言,表现为“过度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平衡点。

从这个意义上看,中美之间在危机应对时期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政策线索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对应”效应。美国储蓄率提升的幅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出口部门可能受到冲击的程度。如果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大幅上升、消费下降,我国出口就需要做好大幅调整的准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2007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笔者在阐述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机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从1636-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破灭一直到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力度都在不断加深,对世界经济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在目前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此,金融危机很容易由一国传染到另一国,而且还会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总结分析历次金融危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传染机制。

(一)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贸易,恶化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国际收支以及经济基础运行状况。贸易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即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造成货币贬值,这既增强了对直接或间接贸易国家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又使得国内经济(国民收入)相对减少,从而减少了国外的进口。具体可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竞争对手型传染”两种。前者是指货币贬值使得危机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后者是指使得与其有着共同出口市场或共同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国的产品竞争力相对减弱,引发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其贸易竞争国的货币会竞相贬值,导致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和加剧。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因一国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缺乏,导致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国家的市场流动性缺乏,从而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其传染渠道主要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等来实现的。具体可分为直接金融危机传染和间接金融危机传染两种。前者是指一个国家发生投机性冲击导致本国市场流动性不足,通过金融中介清算其在有直接金融联系的另一国的资产,从而使得对方也产生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国来实现的。第三国在两个资本市场无联系的国家都有投资,但由于其中一方产生了金融危机,会促使第三国重新估价自己的投资策略并从这两个国家同时撤资,导致另外一个国家产生流动性不足。

(三)预期传染机制

预期传染机制是指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可能会传染。这是由于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进而导致投机者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实现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这种“类似”范围非常之微妙,或经济基础相似,或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甚至或是文化背景的相似。预期传染机制主要是通过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和“羊群行为”来实现的。前者是指当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投机者获得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与发生危机国家具有相似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国家,在受到冲击时,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因此,投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强对另一个环境相似国家的货币的冲击,从而实现危机的国际传染。后者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第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这种羊群行为被货币攻击性投机者利用时,将在国际货币危机传染中发生乘数性的放大作用。

(四)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

产业联动的传染机制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虽不尽相同,但在鼓励本国出口产业发展方面是相似的,其结果是各国的出口产业和全球的生产能力都在急速扩大,出口产业把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一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也会沿着产业联动效应的渠道传向其他国家。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两条途径发生作用的。前者是指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的库存会大量增加,为了使存货降低到企业所能承受的水平,企业在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会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后者是指某些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危机发生国十分相似,产业的碰撞使这些国家也出现了结构失衡状态,从而引发国际资本对这些国家的资本和货币市场进行类似的投机性冲击和规避性撤离,导致它们也出现严重的金融动荡。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认为,一国受金融危机传染的程度,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实力、市场开放程度、金融体系稳健程度、汇率制度灵活性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中国经济而言,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加深,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贸易、金融、预期和产业联动等多种传染机制影响我国,对经济增长、三大需求、工业生产、行业和企业效益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加重。可以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充裕的居民储蓄、巨大的内需市场、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有利因素,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未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还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负面影响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突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0%,为2003年以来最低水平。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0.6%、10.1%、9.0%和6.8%,其中第四季度增速创近六年来新低。

2.对投资的影响。受金融传染机制和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经济形势,企业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和国内银行放贷更趋谨慎等因素,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减弱。2008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累计增长15.1%(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比前三季度下降3.2个百分点。

3.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受贸易传染机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GDP的2/3左右,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这次金融危机使这些国家经济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缓,从而对外需求降低,进口萎缩。同时,国内需求不旺和预期收入降低等因素超过了价格效应的影响,国内进口也开始下降。2008年1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增速由上个月的增长17.5%逆转为下降9%,是自2001年10月份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月度进、出口增速则为1998年10月来首次同时呈现下降走势(除春节影响的月份之外)。出口方面,11月出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9.1%逆转为下降2.2%;进口增速由上个月增长15.5%逆转为下降17.9%。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下滑、失业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预期,消费增速开始放缓,一些消费热点明显降温,消费者信心逐渐下降。2008年9~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了23.2%、22%、20.8%和19%,呈逐月下滑态势。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热点销售额大幅降低。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7%,比2007年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呈现负增长态势,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累计增幅分别下降18.3%和19.8%,住房消费处于2000年以来最为低迷的时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走低。前三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94.8、94.1和93.8,10月和11月份又连创新低,分别为92.4和90.2。

5.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受贸易传染机制、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及预期传染机制的影响,加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全国工业生产增速迅速回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工业增速呈阶梯状下降,一至四季度增速分别为16.4%、15.9%、12.9%和6.4%。其中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2007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增速是为1998年公布该指标以来月度增速最低值(剔除春节因素)。从对不同地区的传染程度来看,对沿海地区影响时间早,对中西部地区影响速度快。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6个月下滑,平均每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现明显回落,平均每个月下滑3.5个和2.8个百分点。

6.对主要行业和企业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产业联动传染机制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领域由外向型行业正在向内向型行业扩散,多数工业行业的生产增速开始放缓,特别是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1~11月份,电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烟草等11个大类的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从企业层面来看,受国际国内需求萎缩、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企业订单明显减少,库存大幅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一些企业不得不限产半停产或停产。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9%。增幅比1~8月回落14.5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8倍。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来拉动的,而国内消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目前国外需求疲软和国内投资周期步入下行阶段的形势下,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使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到投资、消费、出口三者共同拉动,特别是要重点促进国内消费增长,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同时,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整体面临衰退或衰退的边缘,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一些产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加速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的不景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为中国相关产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机遇。

3.促进企业购并、做大做强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一些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一些公司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进行海外投资和收购国外优良资产创造了机会。同样,在国内,经济下行和实体经济“消肿”的过程中,很多行业会出现一大批资产质量尚好,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营困难,难以生存的企业,从而为优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4.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加迫切。由于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衰退,许多重要资源的国际价格大幅度回落,大大缓解了全球及我国的通胀压力,这为我国加快和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中央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将会直接推动和深化公共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投资体制、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要有效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汲取以前“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既要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努力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传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为我国经济提高金融危机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鼓励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资产质量。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应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有序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积极稳妥的开拓国际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时要全面考虑风险因素,确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方式。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系统。

四是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和分散市场风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及农轻纺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引导企业和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政府和媒体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对各种负面报道要正确疏导和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公共恐慌。政府应保持经济金融政策的一贯性,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一定的确定性。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能理智判断市场形势。

六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公共财税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高辉清,熊亦智,胡少维.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20226.

[2]徐明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J].新金融,2008(11):20226.

[3]林璐,万玉琳.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综述[J].金融经济,2008(10):52253.

[4]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界经济,2001(6):31236.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规划,都是依照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规分的。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要懂得对曾经的历史发展思想进行一定的改革,要懂得改进,合理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划分,其二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向,要将中国两个分部的经济都复苏起来,由弱到强的进行推动,其三就是放慢经济增快的速度,要循序渐进,稳定发展,其四就是要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资源,建立城市的中心。本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极端 时空格局 演变 特征

对于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眼中,都是非常具有研究性的。虽然我国的经济大量的吸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的理念,并运用其中的有利之处,更好的研究经济发展。通过一些经济的划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战略方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分

1.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停留在基本建立的状态下。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却始终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中,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这一方面开始进行大量的改革,将经济的体制由总分一,改变紧急的发展形势。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整体的发展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的领域,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方案,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2.中国经济发展的次要阶段。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始终都是存在着地域性差异。特别是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上,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所以,在改革的最基本阶段,应该从最低端的农民开始,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以及当地的经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主要是将经济的体制更贴近于现代化,将我国的发展尽量由较强的地区引向较弱的地区,将市场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改革,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更好的维护民主的利益,尽量的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经济发展观念。

3.中国经济的尾端发展阶段。我国对于西部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东西两部的发展一直都非常的悬殊,由于东部的经济以及地域占有先天优势,进而发展迅速,很快的建立了最新的发展体制,而西部由于地势贫瘠且经济萧条,所以整体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体制的演变,就必须要进行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划分的标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所以依然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析,弥补不足之处。对于经济的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以后,虽然仍然处于许多漏洞,但是已经初步建立了体制,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也需要不断的进行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建立更好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格局演变的划分

1.经济革新的第一步

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改进,改进传统理念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制定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主要是对经济的复苏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中的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知。对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主要的缺陷在于经济的比例失调,并且没有正规的销售市场,且无正规的管理制度,所以,必须要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将农村的发展引向外界,更好的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2.济体制的初次建立

对于现在的许多国家企业,都开始对公司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加强民用有限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全面的开放,打开国际市场,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公司的制度进行改革,并重新规划经济市场,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难题,让企业融入更多先进的概念,推崇人文主义,进行人性化管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阶段

由于不断的发展,社会已经处于全面小康的状态,当建立基本的经济体制之后,需要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以此作为原动力,在公众的眼前,进行全面的公开,保证公平性,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法规,更好的补充管理制度的缺陷。而在思想方面,更要开放思想,也要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主要的环境建设上,必须要懂得珍惜环境,以保护原生态为发展的概念,建立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建立和谐社会,并且在生产上,要懂得方式方法,注意其中的格局演变,更要懂得合理的分配。而在地域方面,要建立一定的发展平衡性,减少两地的差异,更要合理的排布经济的发展结构,将每一个地区的发展更好的带动起来,减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更好的改变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要懂得生活上的满足,建立自己的精神领域。

4.完善经济体制

对于初期建立的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主要是在经济市场方面,特别是有些相关机构使用自己的权利对行业实施封闭式管理,导致了经济的萧条,所以,必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将行业的市场进行开放,提高对基层人员的管理力度,尽快的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好财产的保护,并保证收益的合理分配。对于发展企业,不单单要重要发展的速度,更加要注意使用的技术,要平衡社会的收入,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展国家相比,它缺乏实践性,并且管理的制度也不完善。所以,必须要注意经济体制的改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更好的创建新型的经济体制。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振兴的必要之路,根据经济的发展历史,要懂得利用传统的文化,结合现在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市场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探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全国流通经济,2017,(04):57-58.

[2]朱建华,陈田,王开泳,戚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02):247-258.

[3]齐元静,杨宇,金凤君.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02):297-314.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陈诗一是标准的七零后,他没有六十年代人那么凄苦和煽情,也没有八十年代人那么自我和孤独,但能读懂上一辈的坚忍与智慧,也能融合新生代的激情和创造。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儒雅谦和、谈吐睿智,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应用计量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等,已在国内外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被转载和引用。

很多复旦老师了解他,是因为他求学于此,奋勉务实,工作于此,积极进取;

很多复旦学子记住他,是因为他畅述专题,精辟独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为他以很多奖项,在中国当代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难忘恩师

从踏足经济学研究领域开始,陈诗一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脚印。在这样一条令人艳羡的成长轨迹背后,其实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陈诗一总是说自己很幸运,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因为他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带他步入经济学殿堂的,他的硕士生导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经济学家张军教授,他的博士生导师、韩国计量经济学家Jeong教授,以及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H?rdle教授。

谈起自己的三位恩师,陈诗一满怀敬佩与感激:“在张老师的当代中国经济课堂里,我开始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和中国经济研究;在两周一次的seminar里,我开始认知经济增长理论和让人着迷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些启迪了我对经济学精神的理解和对科学研究态度的认知。”

在张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陈诗一初步建立起了马克思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各流派的比较体系,让他有了不进一步探究其奥秘不能够罢手的冲动。硕士毕业后,张军教授将陈诗一推荐给了韩国计量经济学家Jeong教授。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相对于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相对较晚。为了跟随Jeong教授学好这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陈诗一做出了远赴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定。在他严苛的训练下,陈诗一逐步构造起了经济学量化分析的数理方法论体系,而且成为该校经济学科有史以来用最短时间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之后,Jeong教授又把陈诗一推荐给了与他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国际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H?rdle教授。

“H?rdle教授是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创始人,他199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非参数回归》是欧美经济学博士必读的教材,在他那里,我又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非参数和半参数计量经济学。”与H?rdle教授的合作让陈诗一感悟着顶尖的国际学术研究之道。他们的合作已有多篇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

三位导师严格的要求培养了陈诗一严谨的科研能力与思维,而导师们的人格魅力与修为更是深深影响着陈诗一的思想和人生态度。“我从中体味到的是传承的厚重力量,这让我发奋更让我不敢懈怠,如果能够取得一点点成绩我首先要归功于他们,而且我至今还在和三位导师的继续合作中不断吸取这种养分!”

把脉中国经济发展

有人曾经这样定义经济学家:他们虽然不是手握权柄的强者,却是一群掌握经济规律的、影响强者的智者,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陈诗一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如此,它虽不直接产生生产效益,却同样影响着国计民生。

“我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相对比较宽泛,我对与中国经济相关的问题十分敏感,尤其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经济规律的量化分析更是情有独钟。”具体研究问题上,陈诗一主要从资源要素配置和减排、从效率分析和生产率评估等视角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应用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对各种政策情景进行仿真和模拟,从而为企业和政府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对于现有研究,陈诗一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数据和政策仿真几方面。理论研究方面,他找到了一个能够合理分析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经济理论框架,能够用来度量经济增长中的效率和质量。这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模型系统,其最大特色是能够区分好坏产出,即能够把环境污染等各种非期望的产出纳入模型,识别其负外部性特征,并和GDP等期望的产出区别开来;该理论的另一特色是能够考虑各种重要的资源要素,比如资本、劳动、能源、土地、技术、服务等。该模型系统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充分结合,因此对计量统计方法、计算技术和软件编程的要求很高。除此之外,陈诗一还花了很多功夫对基础数据进行开发,并利用所开发的模型系统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情景和前景进行仿真预测和咨政研究。

陈诗一的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对此有详细论述,该书入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0),并荣获首届刘诗白经济学奖(2012)。他这样介绍:“我根据研究结果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观点和思路。比如,通过边际减排成本来模拟碳税税率并建议征收差别碳税、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提出中国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观点、构建内生动态指数来评估我国各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进程、开发参数和非参数技术来度量二氧化碳影子价格等。”

在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的论文《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中,他运用该理论模型对全国各省市的财政绩效进行评估,这是国内较早量化分析各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一篇权威文献。体现其基础数据开发成果的论文《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则荣获《经济学(季刊)》2010-2011年度最佳论文奖。该数据库的构建花了他两年左右时间,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关于中国工业近40个两位数行业横跨1978-2010年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

2013年11月,陈诗一以独立作者发表的论文《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2009-2049》被评为第四届(2013年度)中国软科学奖专业研究奖。他在获奖感言中如是说:“我们的研究,就是想看看到底节能减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是什么样的,这需要基础的研究,需要一个科学的量化分析,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也需要设定节能减排的不同的路径。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能够反映能源实际消耗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的理论模型,根据中国的增长需求和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条件设计了多种不同的节能减排情景,对到2049年这未来40年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动态仿真预测。”

作为首席专家,陈诗一还先后承担起了多项国家级经济研究课题,并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过专家观点。

“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学生眼中,陈诗一就像一片叶子,为了花的绽放和果实的成熟,他愿献出自己的绿,甚至“零落成泥碾作尘”。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诗一始终将培养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不仅将国外前沿的知识与领先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也将导师培养自己的方法传递给了他所要培养的学生。

课堂上,陈诗一使用北美课堂标准英文教材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含硕博连读生)教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生教材为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研究生授课教材为格林所著《计量经济分析》,并用全英文给EMA外国硕士留学生教授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他还参与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学和微观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迄今,他已培养数理经济学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14名,研究生15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20多名。

“每个星期我都会给复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上课,从我回来到现在。给博士生开设高级计量经济学,边给他们上课,边进行学术培养。每个星期我还会为研究生开设讨论课,大家在一起读学术论文,讲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题,我会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导向性的研究。最近,我就安排了一个研究小组做上海自贸区的专题性研究。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位论文或是感兴趣的课题来一起参与讨论,这里既有技术方法的培训,也有动手能力和经济思维方式的锻炼。”正是这种引导性的教育方式,让陈诗一的学生们充分调动了自身兴趣,激发了研究潜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相关科研团队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依托以下平台,陈诗一积极带领团队进行协作和展开研究。依托复旦大学“卓学―卓识―卓越”人才工程的“卓识计划”资助,他领导建设了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实验室,带领极具科研实力和潜力的优秀青年研究团队进行中国可持续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政策研究;他发挥复旦大学生态环境人文社科领导小组组长职能,依托复旦大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顶尖智库英国丁铎尔中心合作成立的复旦丁铎尔中心,带领复旦大学与此领域相关的一批研究人员进行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研究;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共建的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他整合了一批专门从事沪港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展研究;依托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985”工程三期研究平台,他充分发挥了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凝聚了一批活跃的青年经济学者,从事着中国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

尽管陈诗一带领着几个团队的活动,但是研究都始终紧扣着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且研究成员多有交叉,最后形成的将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专业研究团队。

科研教学之外,陈诗一对国内外学术活动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在众多学术会议上,他的身影经常出现:曾在第8届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世界大会(SETA2012)、第10届世界经济学大会(ESWC2010)等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报告入选论文。2012年代表复旦大学出席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在印度孟买举办的第四届能源和环境国际大会。2013年应邀赴荷兰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洲国家科研机构共同举办的“绿色经济与绿色增长”中欧(多边)学术研讨会。在今年的议程上,他还将作为共同主席主办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全球论坛(GRF-SPaC),应邀赴哥本哈根大学出席研究性大学国际联盟(IARU)主办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大会并作大会主旨演讲……在这些重大学术会议上,陈诗一代表了中国奋战在经济研究领域的科研人,也作为中国经济学界水平与实力的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发声。“现代经济学本土化,中国经济研究国际化,这是我们这一代经济学人的历史使命”他说。

上一篇: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 下一篇:形式与政策的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