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狮范文

时间:2023-11-28 15:13:22

民间舞狮

民间舞狮篇1

    关键词:台湾; 狮舞 ;文化

    一、中华传统狮舞文化源头与特征

    狮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不管在城镇或乡村,南方或北方,民间各类的传统节日和喜事庆典都可见到热闹的狮舞活动 。狮舞,又称“狮灯”“狮子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寓意吉祥如意。因此,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舞狮活动,大多寄托了人们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祝愿。

    狮舞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长久以来,专家学者对它的渊源考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首先,是关于狮子这一形象的考证。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87年,安息国王派遣使者向中原献狮。这是中国有关狮子的最早记载。考古人员在新疆尉犁县汉晋时期的营盘墓葬中发现过装饰有狮子形象的栽绒毛毯,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唐代墓葬中也出土了狮子纹样的丝织品,由此可见狮子进入中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其次,据《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中国最早的舞狮出现在新疆库车县(龟兹),并由此而传入中原地区。起初舞狮只是简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配以龟兹乐的一种舞蹈,表达人们对兽中之王的膜拜。现藏于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狮舞泥俑,1960年出土于阿斯塔那336号墓,高12厘米,长10厘米,由狮身与狮足两部分构成,其腿足明显的是人的足形。狮身是用掺有毛绒的细泥塑成的,狮子躯体外表及腿周,均用篦状物压划出弯曲的条纹,象征通体披皮,即所谓“缀毛为衣”。狮身中脊饰彩带一条,两侧有下垂的彩带各四条,互相对称,且与中脊彩带相垂直。这件狮舞俑的造型,就是当时模仿民间舞狮演出的形象。

    在对历史文化的考证中,唐代关于舞狮的文献记载较多,我们不难发现,中原地区唐代便盛行舞狮。着名的有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这些句子,无一不生动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北狮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唐代着名的舞蹈“五方狮子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这一时期的舞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注入了汉人思想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由此传入民间。民间的舞狮则不断地渗入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舞狮,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图腾和愿望。

    在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中,我国传统狮舞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在我国民间,每年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舞狮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喜庆活动之一。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狮舞文化中,按照风格与流派,分为了南狮与北狮。

    南狮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大多结合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造型和舞法上存在差异。醒狮在民间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 “南狮”狮头面容饱满,额头稍高但较为狭窄,眼睛大而有神并且能灵活转动, 同时,口阔带笔牙齿时隐时露。在“南狮”中也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鼓乐由鼓、锣、钹构成。三种乐器以鼓为核心指挥整个舞狮演练过程,节奏的变化及动作的转折需与鼓乐完美协调。鼓发出“咚”音,锣发出“珰”音,钹发出“锵”音。鼓为主调,钹为和音,锣为打点,三音合奏发出轻、急、快、缓的韵律。共有三星、五星、七星等三种鼓法。南狮表集观赏性、艺术性与竞技性为一体,表演时喜庆气氛浓烈。南狮的套路主要表现了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形态通过“采青”与“破阵”两个内容来表现。

    二、台湾狮舞文化的源头与特征

    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隔着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民国38年国民政府迁台,带来了六十万大军与政府人士,大陆各省的汉民族及满、回、藏、苗等各少数民族,亦人数多寡不一地迁移到台湾,其中有各界的大批精英,自然地将中华文化更完美地移来台湾,也移来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其中自然包括大陆民间传统的狮舞文化。

    关于台湾狮舞的源头在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高拱干纂「台湾府志 中也有相关记载,原文如下:“岁时,(汉人用此礼土番无也)元日蚤起,少长咸集,礼神、祭先、羹饭后,诣所亲及朋友故旧贺岁;主人出辛盘相款洽,俗谓之“贺正”。遇此日为常。是时屠苏为政,醉人酣剧,相望于道,至五日乃止;谓之“假开”。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僊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由此记载可知:当时台湾舞狮活动包含在整个新春活动之中,其表演活动的型态与其它各种游艺阵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大型游艺队伍。主要功能有庆祝节庆、增加春节热闹气氛、祈福与唱吉利以娱乐大众、获得奖赏。各种活动样态与大陆同时期清朝文献相当吻合,可谓是中国内陆新春习俗的翻版。因此,我们不难得出,台湾狮舞的源头便是我国传统的狮舞文化。

    在台湾,舞狮俗称弄狮,而舞狮所组成的团体,则称为狮阵或狮团。台湾民俗的狮阵,是舞狮与武术结合的武阵,经常出现与民间的各种迎神赛会节庆中,象征勇武的精神,具有威镇邪魔、祈福吉祥之意。台湾弄狮中,狮的造型较为固定,动作讲究精神与气势,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分界发展出许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如果以地界来分,以新竹为界,分两大派。以南为南部狮,称狮阵因狮嘴不能开合,俗称闭口狮。以北为北部狮,狮身以金黄色为多,狮嘴可以启闭,俗称开口狮。如依其造形、舞法,台湾狮则分成闭口狮(亦称笼狮)、开口狮(亦称仔狮)、醒狮(传自广东狮,华侨地区居多)、北方狮(传自北京狮)等四大类。

    闭口狮流行于南部、西螺一带,其外型似于竹笼,额多突出,又称鸡笼狮。由于地域与教员的不同,其舞法也有所差异,大体内容可分:大小门、瞌狮、睡狮、滚狮、咬脚狮、咬背狮、咬股狮、打四门、踏七星、踩八卦空中舞狮、吐联、参神、两仪、迷狮等。

    开口狮因狮子开嘴很大,并能随意开合而得名。开口狮狮头为木制,嘴巴的形状犹如方形木盒,因此,在台湾也被称之为盒仔狮与客仔狮。开口狮的表演以“打狮节”为主,“打狮节”又被称为咬虱或套头,相传其舞法因功夫深浅分为一至十八节,十八节的名称有:1.狮咬脚、2.狮咬虱、3.睡狮、4.狮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狮过桥、8.台狮、9.救狮、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狮切血、13.咬水果、14.抢金钱、15.咬青、16.狮接礼、17.拜庙、18.四门到底。当狮团接受邀请参加各类拜庙典礼时,会根据场合与需要在十八节的内容中选择性地演出。

    醒狮源于广东,原称瑞狮,因广东话的“瑞”与“睡”之音相似,方改称为“醒狮”,因其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故一般人习惯称之为广东狮。由于注重步法及马式,因此台湾舞狮者多是娴熟国术(中国武术)的。

    北方狮传自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称为北京狮。在台湾,目前舞北方狮的狮团并不多,除了历年中华民国青少年民俗运动访问团是以北方狮来舞弄外,在北部常见的,仅有“空军防炮舞狮队。嘴边与传统方形不同,呈圆形状。

    台湾舞狮虽然有着不同的分类与特征,但由于现今交通发达,台湾地狭,以及师傅南北教艺,使得所有舞狮种类不再有南北之分,并呈现出了相互交流与吸收的现象。

    三、台湾狮舞的现状与发展

    台湾狮舞最初的组团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抵御强盗。早期的弄狮以武馆为中心,或聘请武师教习子弟,以训练狮阵的方式,兼顾学习武术功夫与保卫乡里,同时在地方有节庆庙会时,热闹助兴。而后被庙会看中,用之驱鬼逐疫、破煞、破邪,因而发展出参神、绕炉、踏七星、踩八卦等动作。早期的台湾狮舞大多偏重于武术性的表演,属于类似武术的表演形态。传统台湾狮舞的表演组织,在北台湾多以“团”为名,且多数冠以“金”字;中台湾多以“堂”或“社”为名;在南台湾又多称为“阵”。台湾有庙宇神像出巡的习俗,寓意是为了保佑国民安康、风调雨顺。这样的民俗活动必有各类阵头护驾,阵头的种类繁多,如:龙阵、狮阵、宋江阵、蜈蚣阵、车鼓阵、踩高跷等,而其中最常见的,就属狮阵了。

    台湾的舞狮运动一直以来主要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广,如国术馆、国术会、寺庙、小以此来推动舞狮的发展与繁荣。民间团体中,也有类似台湾省舞狮技艺会等社会团体热心投入舞狮推广工作。教育部门由教育局来统筹,小区方面由文化中心负责,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湾舞狮的风气开始蓬勃发展。

    作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狮舞表达了中华人民乐观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台湾,舞狮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民众的喜爱与关注。通过在民间举行的各项文化活动与文化赛事,台湾狮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技术难度更加出神入化,形态与鼓乐配合得天衣无缝,让狮艺推至更高的水平。舞狮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黄盈:《“南文北武”话舞狮》,《广东艺术》?2005年4期。

    ?2?  徐心希:《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4期

    ?3?  林国平:《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4?  百度百科:《开嘴狮》, 2006年6月2日,?baike.baidu.com/view/246378.htm

民间舞狮篇2

【关键词】中华舞狮运动 发展阶段 流派甄别

中华舞狮运动是一项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它的发展和变迁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一脉相承,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中华舞狮运动也正实现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移,并跨入了竞技体育的行列,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但是,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其起源的研究,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重新考证中华舞狮运动历史溯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就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的异同进行初步的分析,有着重大的学理意义。

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

关于中华舞狮运动文化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较为成熟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三国时期,盛行于南北朝;另一种说法是舞狮起源于汉朝;还有学者认为狮子舞产生于唐代,而后遍及南北各省。汉朝的东方朔撰有《海内十洲记》:“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可以看出汉朝时期的人们对“狮神”的崇拜心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自此狮文化传入我国。但是,当时并未有舞狮的资料记载。因此,舞狮运动起源于汉朝的说法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到了唐代,舞狮运动已经发展得非常兴盛了。“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古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旧唐书・音乐志》)。据古文献记载,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在建国之初(公元403年)开始增修百戏,而随之即位的拓跋嗣又在继承传统百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增修,“令乐工数百人于车上,皆以锦乡服箱之中,蒙以猛兽皮,以为犀象形状”(《 魏书・乐志》),这在当时也被称之为“畏兽”。

在南北朝时期,交州刺史檀和之为破林邑王范阳的“象阵”,就是用布、麻做成假狮子来驱赶大象,但是,当时并非叫作“舞狮”,而是称之为“太平乐”,是战争的一种手段。所以,笔者认为中华舞狮运动的历史溯源应当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

中华舞狮运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中华舞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南北朝。翻开中国的杂技史,我们可以看出,杂技艺术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它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因地域和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加上人们对“狮神”的崇拜,所以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外貌和动作,用一种杂技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逐渐发展为舞狮运动,最终以一种民俗的体育活动而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

中华舞狮运动的快速发展阶段―隋唐。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在宫廷中的表演也日趋成熟。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提倡节约,于是遣散散乐杂技于民间,使我国的狮子舞杂技艺术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华舞狮运动也在中西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被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华舞狮的创新发展阶段―宋元明清。到了宋元时期,戏曲的兴起,技艺开始分科,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狮运动也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进而为民间舞狮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民间武术的发展,舞狮运动也开始融入武艺,开始呈现出打斗的精彩场面。另外,在民间也开始有了专门的舞狮队伍,通过相互之间的技艺交流提高了舞狮运动的技术水平。元代有记载:“帝一日猎还……伶人蒙采毳作狮子舞以迎驾”(《元史・贺胜传》),这也是 “高毳舞狮”的最早记载。明代的《宣宗行乐图》和《宪宗行乐图》中就有狮子舞节目的图腾。由此可以看出,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和舞蹈、杂技和民间武术融为一体,进而实现了中华舞狮运动的创新。

中华舞狮运动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阶段。中华舞狮运动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民间民俗的杂耍表演形式,而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舞狮运动文化,进而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舞狮运动也逐渐走出了庙会、走会、戏台和佛教活动的苑囿,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体育思想与中华舞狮运动的融合也推进了其向竞技体育发展的过渡,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使现代舞狮运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现代的变迁。

中华传统舞狮运动流派的甄别

造型的差异。南狮造型较为夸张,讲求神似,狮头狮背相连,狮头有麒麟角,狮毛由绒毛、尼龙草做成,造型美观,整体轻灵小巧,舞动自如,狮子的整体造型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艺术性,主要有佛山狮和鹤山狮两种类型。其中佛山狮制作工艺精湛,狮头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类,注重突出脸谱造型和色彩的搭配,额高、眉精、眼大、口宽带笑、威武逼真、形象风趣、别具一格;鹤山狮的造型分为“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八种,狮装以猫形狮性为主要特征,狮头较轻,狮尾较短,狮毛五彩缤纷,狮头上秀有“王”字,造型饱满,既有狮子的威猛,又不乏猫的可爱。

北狮的头背分离,舞狮员身着“狮裤”、“狮被”,狮头尺寸较大,重量也较重,造型的效仿能力较强,追求写实以努力刻画狮子的原形,狮毛主要由纤维和犀牛尾制成,整体粗犷而宏伟。

风格的差异。南狮在表演的时候配合的乐器有鼓、锣、钹,其法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分,动作有舐毛、擦脚、搔痒、惊天、探路、照水、探青、弄青、采青等等,在形神上多表现为喜、怒、睡、醒、探、望等,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北狮较有名气的有青狮、双狮,舞姿主要表演善良与灵巧,主要在梅花桩、高台、彩球、过桥、高梯上等,并在引狮员的引导下进行双狮或单狮表演,在配乐方面并无固定伴奏形式,主要是借助秧歌点、京剧锣鼓点或是当地的特色剧种鼓点,注重精、气、神的表现,表现出惟妙惟肖的鲜活狮子形象,给人一种美好真实的感受。

技艺的差异。南狮中的佛山狮融入了南方各武术流派的腰力、马步、麒麟步等步法和南方拳种的腿功、腿法等,舞狮员在固定鼓式伴奏下进行表演,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表演的主题有“狮子上楼台”、“狮子吐球”等,经常以“群狮”的场面出现,气势宏伟;鹤山狮是由冯庚长创作,以猫步和细微的神态来加以渲染,分为“八情”―八种舞步,即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八种,步法有五法、六要、八节,分为捕鼠、玩耍、捕鸟、高蹿、低伏、跳跃、滚翻等八种,步型动静分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北狮的表演的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步法有马步、弓步、吊步、跳跃、翻腾、麒麟步等等,步法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在技术方面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表演的时候至少需要三人(狮头、狮尾、引狮员),在引狮员的引导下首尾融成一体,塑造一个夸张、浪漫狮子艺术形象。

现代舞狮运动的发展趋势

竞技舞狮更加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中华舞狮运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它特有的健身、审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舞狮运动开始走向竞技体育的舞台,其对参赛人数、动作难度、场地规格、评分方法、步型、步法、狮的形神表现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对指导竞技舞狮的训练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和提高训练水平。

反过来,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推进了竞技舞狮运动的竞赛规则、裁判法的日臻完善,进而引导我国的竞技舞狮项目进一步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现代舞狮运动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不断多元化。中华舞狮运动因其特有的健身、教育、娱乐价值而一直鼎盛不衰,它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而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文化体系。

舞狮运动可以分为民间传统舞狮、现代竞技舞狮、群众性舞狮和校园舞狮四大类,不同的舞狮运动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有着自身的文化内涵。另外,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舞狮运动需要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其表演技艺也必然趋于多样化。

民间舞狮篇3

关键词:闽南;台湾;舞狮文化;探究

舞狮是一种民间的艺术,每逢节日、重大欢庆的日子都会有狮子前来助阵。舞狮在古代时候被称为太平乐,狮子舞在唐朝的时候发展非常成大,几乎成了当时过节欢庆的必备节目,据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舞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属于辟邪驱鬼,通过节日的表演来增添欢庆的感觉。我国的舞狮艺术在国内发展至今仍然广泛,甚至我国华人将舞狮已经带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到我国舞狮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针对闽台地区的舞狮文化进行探究,追溯其源泉以及闽台舞狮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得出了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

1 舞狮文化的起源研究

狮子并非产自中国,因此在对舞狮文化的研究上首先要注重狮子的传入时间和渊源。很多古文中记载了狮子出产于西域各国,我国古时候称其为“狻猊”,从后来才改称为“狮”。古代西域将狮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我国的统治者,随着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日益普遍,狮子文化被我国人民逐渐接纳。我国对于狮子的起源有很多的手法,既有年兽、镇歪辟邪,还有舞狮拜年,驱邪镇妖的传说。狮子在古代传入的时候主要在南北朝,其后汉朝、北魏等等朝代都出现了狮子,这些狮子随着西域的文化一起融入到我国的文化之中,堪比我国的龙凤传说。

舞狮运动属于一种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人们通过对精神的寄托创造性的发明了狮子舞,通过狮子舞来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敬意和喜爱。狮子舞曾经在《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著假面者也”、“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当时已经有人将狮子当做舞蹈,并且还在脸上带上了假面,然后跳舞。有人认为舞狮运动其实是产于西域,当狮子从西域流入中国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狮子舞,最早的狮子舞是狮子流传入我国,然后与我国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狮子舞。

从很多的研究中看出,狮子舞其实是狮子流传到中国之后,与我国的文化形成了一种艺术的融合,从而产生的一种舞蹈。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厚德载物,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渊源发展的表现,而到了宋朝和元朝的时候狮子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专业的舞狮队伍,舞狮队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他们之间在舞狮的技艺上不断进行交流发展,使得舞狮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随着舞狮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明清时代的舞狮不仅继承了唐朝、宋朝、元朝时期的风格,而且还形成了不同地域舞狮技艺上的变化,形成了当时的北方、南方不同的舞狮,北方主要是少狮、太狮为主,重在表演其形象;南方的狮子则是以动作形态逼真著名,追求的是神似,同现代的武术和舞蹈结合起来,开创了狮子采青、破阵的独特的舞狮文化。

2 闽南舞狮分类探究

2.1 文狮文化探究

文狮是一种流传在闽南漳州一带的舞狮,又被称为佛教狮和开口狮。表演时,两人披着狮子装扮,另外还有一个狮童拿着扇子和桂枝,通过桂枝来训狮斗狮。而还有一个头戴猴子面具的则扮演者配合着童子取悦众人。文狮在表演过程中还有专门扮小鬼,曾经有《粤游小志》中记载潮州有心的舞狮技艺,表演者身穿无色布样子为狮子身,表演者为两人,一人控制狮子头,一人控制狮子尾,一个戴大头红面具,裼裘短衣,右手执竹梢,左手蒲葵扇的是狮童。别一短小精悍者为小鬼,蒙鬼面,通过抓鬼来取悦观众。

2.2 武狮文化探究

闽南舞狮包含了很多的种类,其中武狮仅仅是一种,在民间武狮又被称为杀狮、狮等,此类舞狮在厦门、泉州和台湾比较流行。由于武狮与现代的武术关系非常密切,这与当时清朝统治有着很大的关联。清朝统治者对于练习武术,凡是使用拳棒练习均会被当做为反抗统治抓来问罪,所以我国的武术发展慢慢的转入到了舞狮之中。因此当时习武之人通过开办舞狮馆来逃脱官府的问责,一时之间就形成了以舞狮为名的习武运动。所以武狮则是通过习武者将武术的步法、身法等放入到舞狮的套路之中,舞狮之人通过穿灯笼裤、脚穿着武术鞋子,慢慢的形成了另类的舞狮形式。

乾隆年间,为了铲除反抗清廷的势力,打击焚烧了泉州的南少林寺,严禁民间练武。一些未被抓住的少林弟子,被迫遁入山林隐藏在山林之中,为了将少林武艺传递出去,少林弟子开始招徒弟学艺,而他们则以舞狮作为掩饰来传授武艺。所以就形成了当时有名的狮馆、狮队,平时师父传授徒弟武艺,将狮子作为假想敌,以此来瞒过清廷的耳目。因此随着这类狮子舞的诞生,就出现了杀狮,经常会派出队员进行舞狮打斗,这种表面的舞狮,其实是功夫的较量。

3 探索台湾舞狮运动

台湾舞狮活动属于庙会、节日庆祝的必不可少的庆祝节目。关于台湾的舞狮在康熙年间就有记载,而此时的舞狮仅仅是结清的娱乐,到了清末年间就出现了狮阵,这种舞狮与闽南的狮非常相似,都是依靠武术作为基础。据专家讲述,台湾在早期往往会抵御盗匪,同时也会与广东和福建等地的移民争夺水源而发生斗争。到了清代中后期之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逐渐将舞狮与武术操练融合在一起,节日的时候舞狮为了增添热闹氛围,主要是舞狮的技艺表演,而不是武术表演。狮阵表演过程中有杀狮者和扮狮者,他们都习有扎实的武艺,杀狮者挥舞达刀,而扮狮者则避其锋芒躲闪,非常精彩。台湾舞狮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在大型的庙会活动上,台湾的舞狮除了有闽南特色的武狮和文狮,而且还有爆狮。随着南方舞狮的发展,以广东为首的醒狮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北方的舞狮发展,舞狮运动也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

4 中国舞狮文化的传承

舞狮文化从传入到发展已经有将近千年的历史,其实可以说舞狮文化的传承,其实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传承过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情况。古时候我国对狮子的评价多为彪悍、威猛、跋扈的形象,之前很不受到国人的喜爱。由于我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狮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逐渐变得谦逊、温和。我国所接受的是被美化的狮子,被冠以瑞兽、辟邪等称号,自然是狮子被美化之后的结果。随后狮子在我国受到人们的不断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另外还成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狮子文化,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狮子的西域色彩逐渐被中国文化所替代,从而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随着舞狮文化在我国不断发生着变化,狮子文化的地域特征越显明显,因此所形成的闽南和台湾的狮子文化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变迁,虽然添加了相应的地域文化色彩,但是从闽南和台湾的狮子文化来看,其发展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 总结语

闽南舞狮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这已经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文艺表演活动。闽南舞狮不仅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而且还将闽南人民长期社会生活和创造的历史产物,对其获得的成绩进行认可。随着舞狮在闽南的发展,台湾地区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管是是内地的狮还是台湾地区的狮阵,它们的产生历史以及发展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相同点。所以可以看出台湾与内地之间始终存在着文化交流,闽台的舞狮文化不仅见证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同时这也是两岸文化共同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在不断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注重对闽南舞狮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云鑫,刘敏涛. 中华舞狮运动的发展与流派甄别[J]. 人民论坛,2013,02:204-205.

[2]杨广波,莫菲. 闽台传统舞狮文化探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13,04:1-4.

[3]杨永波. 兰州地区舞狮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

[4]张丹,薛浩. 舞龙舞狮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走向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6:9-11.

[5]王永利,兰文婷. 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历史文化探索及传播[J]. 搏击(武术科学),2011,01:100-103.

民间舞狮篇4

关键词:文化结构;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89-03

On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Lion Dance and Drag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View of Culture Structure

LIU Jing1, YU Han-qiao2

(1.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cuation,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Social Sports, General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

Abstract:Adopting culture structure theory and based on all previous competitions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 and cause of modern evolution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a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have been made. The culture value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union of many members.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while technology becomes the amalgamation of athletics and performance. In view of the whole traditional culture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analyzes antinomy and living space of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in modern revolution and developing.

Key words: culture struc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本研究将结合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实际,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视角,探讨舞龙舞狮运动从传统到现代演化的关系及内在原因,从而为这项凝聚着华夏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其他项目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文化价值层面的多元化发展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以自己的属性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从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化价值层是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

龙、狮自产生之时起便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权威、力量和吉祥的象征。它的产生,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外界超自然力的一种崇拜和对祥和生活的祈愿。据史料记载,龙是图腾崇拜的反映,而狮的形象也并非最初记载中的西域贡狮,它是在佛教传入后,被美化和神化的狮子,可以说它们都是在自然属性的动物基础上经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产物,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发展,龙、狮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形象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现在所谓的龙腾虎跃的舞龙舞狮运动从发生学的角度言,他们只是龙、狮历程中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形成的漫长时间里,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和心理价值追求使龙狮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原始先民通过对它的崇拜和信仰,并以神化的形式来创造、表现它,在充满激烈的情感体验与神秘互渗的原始表现等意识活动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感应,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自由和超越。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在经过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冲突和融合的文化洗礼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地位也在这次洗礼后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确立。现代舞龙舞狮运动是在传统舞龙舞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贯彻民族体育方针,大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大潮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以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和1995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在北京成立为标志,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开始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近十年,经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的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

2 组织制度层面的规范化转变

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基本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附属于节日、民俗事象或宗教祭祀等仪式中,呈现出自发的、小型的、不定期的、不定型的组织形态特征。汉代以后,舞龙舞狮活动融入规模较大的百戏之中;唐代舞龙开始渗入到宫廷重大祭祀性活动中;宋代的“瓦肆”(京城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娱乐活动集中的场所)和节日期间的民间舞队也是龙狮活动活跃的场所;明清时期的民间行香走会和年节社火中,以城乡、村镇为单位的舞龙舞狮娱乐活动极为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上升为有组织、规模较大、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集体性活动。但是,无论从组织规模、活动场所还是组织形式上,它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并且往往以宗族、村寨或街里为单位组织表演或竞技,体现了以宗亲观念为主的小农经济思想,所以它还是被限定在民俗活动的范畴。

现代的舞龙舞狮运动已被明确地界定在体育运动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体育竞赛项目,又是一种体育文化形式。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成立,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结束了长期以来自发松散、各自为政、派系争斗的“群龙无首”局面,预示着此项目开始冲破地域界限,朝着有组织的方向发展。首先,抓住了以竞赛为规范化发展的契机,因为“竞赛是运动项目发展的杠杆,运用好这个杠杆,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运动项目的发展”。历届舞龙舞狮比赛的现实说明,从传统形式中整理和挖掘出来的舞龙舞狮运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下,其组织规模、组织形式、竞赛管理正日趋规范和科学。主要表现在:1)短短的十年,相继出台了符合国际体育惯例,又遵循龙狮运动发展规律的《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和一系列协会章程和下属各委员会及赛事活动的管理性文件,使龙狮运动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组织的严密性和竞赛的合理性。2)组织的规模正在扩大,龙狮协会的会员组织到目前已遍布26个国家达31个组织,国内,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成立龙狮协会组织,各地的龙狮团体也纷纷加入到当地的龙狮协会和分会,正逐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3)组织形式和组织层次多样化。4)将组织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龙狮运动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经济保障。龙狮比赛与节日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5)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正在完善。近年来主要表现在对裁判员、教练员培养与管理上。

3 技术物质层面的竞技表演化融合

传统的龙狮活动将民间艺术、舞蹈以及舞台戏曲的成分融入其中,同时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影响,使其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艺术特征,技术上表现出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游戏性和随意性特征。现代龙狮运动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首先对技术的形式、特征、内容、分类进行了研究和规范,明确了舞龙舞狮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通过人体的多种姿态和动作展现龙狮的形、神、意、韵,在有观赏价值的同时,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从1995年《中国舞龙竞赛规则》、2001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中英版)到2003年《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看,龙狮动作的技术内容在不断丰富,动作的难度等级也在不断提高,2001年的规则在1995年规则的基础上,将舞龙动作创新和动作难度的分值从编排分中独立出来,将动作规格中的常见错误又作了明确分类和扣分规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舞龙运动在民间表演性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体育竞技的色彩,同时也为技术动作的创新发展开拓了一个广阔的空间。2003年的规则在沿用2002年规则的同时,又增加了抽签舞龙、竞赛舞龙和障碍舞龙的内容,突破了舞龙比赛只有套路的表现形式,并对参赛队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了此项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和方向。纵观历届的舞龙舞狮比赛,我们发现,龙狮比赛赛场由最初只有地方业余队参与的状况,已发展到当今来自专业俱乐部、武校、高等院校等多支队伍同场竞技的局面,参赛的运动员出现了年青化的趋势;参赛队伍在8~9 min之间完成的动作数量也出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动作编排的难度就上海队、湖南队而言第五届农运会较第四届农运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近几年,除了在龙狮的动作形方面有了竞技性地规范和提高外,龙狮运动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也在逐步被发掘,为了达到对龙狮神、意、韵的把握,以体现龙狮的灵性和蓬勃向上的精神,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和观赏价值,各参赛队在服装、器材、音乐方面都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将现代音乐的伴奏形式融入到现代的舞龙运动中,就是在当今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龙狮美学特征的一种重塑。

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制约舞龙舞狮运动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器材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对南狮桩阵的改革,不仅有利于比赛的顺利开展和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参赛队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增加比赛或表演的观赏价值。

4 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生存空间

从历史的角度讲,现代化就是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种生存、存在方式。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也就是一种现代体育的生存、存在方式。

步入20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时展的需要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然而,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有坚实的基础,它能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在系统内强大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行为规范,反过来又能抑制创新和变革。

舞龙舞狮运动是特定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泛道德性以及中庸和平、乡土情谊等特质;由于农事的“天人合一”推延到人事、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合一,才能保全性命、维系健康,表现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上要求“形不破体,力不尖出”,追求动作的“圆、曲”美,这在传统的舞龙舞狮动作中具有明显的体现;再加之中国传统的政治型伦理文化和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中心的教化体系,使传统舞龙舞狮活动重娱乐、重表演、重集体、重礼仪仪式、多活动方式,而少了许多本应该属于体育的竞争意识。“竞争”本是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体的现代体育的灵魂,西方的竞技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在与西方体育文化遭际到一起,必然会发生冲突,现阶段对传统舞龙舞狮文化的改造要防止一种以西方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其内容、方式和功能,而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将是舞龙舞狮运动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4]。

中国正在由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期,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的开放和涌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失落。这就对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走出近代以来失落的文化环境背景,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在经验与科学、民族与世界、理论与实践、民俗与竞技、健身与产业、自我与组织相结合的观念下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不断凸显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将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中切实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5 结 语

“文化的多样性才是文化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世界文化的格局必然是多元的,这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多极化相适应。”[5]虽然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运动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的生态和人文价值观,都将对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做出生动的补充,并显示其独特和永恒的魅力。当然新时期在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诠释的同时,还需要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适应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今舞龙舞狮运动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龙狮运动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要对舞龙舞狮运动进行全面深入地改造创新,寻找其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诸如民俗模式、竞技模式、健身模式、市场化模式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是现阶段舞龙舞狮运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78.

[2] 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3] 李英等.舞龙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6-10.

[4]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1):65-67.

民间舞狮篇5

关键词:醒狮文化;表演内容;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5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堪一击。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如何保持和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必然的文化诉求。岭南醒狮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深受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 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 节庆表演和龙狮竞赛是它走进人们视野的主要方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来越体现出民族特色, 因此, 以弘扬岭南醒狮文化为契机, 使更多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发挥其休闲娱乐、调心和健身价值, 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宝库做出应有的贡献。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福永醒狮”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点。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醒狮赛事,以及频频参与国内外各种醒狮赛事交流活动,现正领着“福永醒狮”走向世界,正像福永杂技一样。

一、福永醒狮文化产生的渊源

据宝安县志和福永镇志记载,福永地域早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有广泛的狮舞活动。因地处珠江三角洲、紧邻珠江口,福永物产丰富,商贾云集。一些渔民便以竹、木、布或纸扎成狮子,敲锣打鼓,庆祝丰收和祈祷出海平安。舞狮也逐渐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兴盛起来。

刚开始的福永舞狮,舞步简单,既不具备观赏性,也无技术含量。20世纪40年代,一代武林高手李坤山,在香港找到开私人武馆、以传授舞狮技艺和武术为生的何思杰拜师学艺,在其悉心指导下,将武术融合在舞狮里,学成后回到福永组织舞狮爱好者组织建醒狮队,传授他们醒狮技艺,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从而使福永的醒狮多了惊、奇、险,还有了自己的套路。李坤山与何思杰便是福永舞狮的第一代代表人。后来,第二代醒狮代表人林汝旺、马聪,及第三代的林派安等人在醒狮原有的高、尖、精、新的动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福永特色的醒狮。第四代的曾润棠、邓锦平等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舞狮风格,使舞狮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更具观赏性。

福永醒狮逐渐形成了区别于佛山等地狮舞的风格,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厦5个村的醒狮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清嘉庆年间以来,这5个村就已有醒狮武术的传统,一直保存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村委对醒狮活动高度重视,并拨出专款扶持醒狮队的发展,使福永醒狮队伍不断壮大,每个村参加醒狮队的人数或接近、或超过一百人。

二、福永醒狮表演内容

舞狮在福永最早是作为一种喜庆和祈福的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舞狮活动渐渐被当地百姓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具有更深层次的民间生活习性。逢年过节、婚姻嫁娶、宅第落成、开张庆典,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醒狮蕴含着神性、灵性,被人们敬仰、膜拜。

(一)“开光点睛”

福永的醒狮在80年代前基本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艺人制作,90年代后则多是从佛山等地购入,不管是自己制作还是购入,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都要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仪式一般是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在龙王庙或杨候公庙进行,天亮前结束。(据说怕人天亮起床开门后遇到狮子路过,跟狮子“犯冲”。)现场庄严肃穆,由法师主持 “点睛”,“点睛”前要先“净手”,然后烧香拜神,法师绕狮子三圈,号下三道灵符贴在狮角两侧靠近后脑三寸处,据说这是防止妖魔鬼怪跟踪。此时“点睛”正式开始,法师抓起一只早已准备好的公鸡,挤出鸡冠血滴入旁边的朱砂盆,此时的醒狮匍匐在地,法师用朱砂红笔边“点睛”边念叨咒语,按照眼睛、额头、鼻、嘴、耳、腰身、后脚的顺序进行狮子“点睛”,只见朱砂红笔在法师手中飞舞,片刻功夫便完成“点睛”。被 “点睛”后的醒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行三拜九叩大礼。即刻全场欢腾,锣鼓雷鸣,爆竹大响。随后,被“点睛”的狮子迈动欢快的步伐来到村头榕树底下,采榕树叶子,即“采青”。“采青”之前,狮子的嘴巴要用红绳封好,用三尺红布扎住狮子角,称“封红挂角”。据说因为狮子是兽,怕它吃人,咬东西,必须让它采青吃饱,这样就不会伤害人类和牲畜。“狮子”采青“时要肃静,不能发出声音,采完青后,狮子再行三拜九叩礼,此时锣鼓爆竹声再度响起,至此整个“开光”仪式结束。据上年纪的老人讲,怀孕的妇女、家中有白事者和生辰八字与当日相克者不得参加“开光”仪式,否则会“犯冲”。

(二)表演程序

(1)表演前的仪式。醒狮表演前除了准备一些服装、道具、乐器外,还要先选择一块空地,烧香拜神,以赋予狮子灵气。待鼓声三更响起,狮子起身,巡场地一圈,向四面人群、东南西北四角行三拜九叩礼,礼毕,狮子返回原地继续睡觉。待鼓声五响,酣睡的狮子此时拘泥作态,擦洗伸懒腰,至此,一只威猛的“百兽之王”跃然起舞。

(2)表演的套路。福永舞狮多由起鼓开始,伴奏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有大鼓、大小锣、大小钹等,鼓为司号,不同的节奏编排引导不同的狮舞动作招式。配以鼓乐:大鼓一个,大小钗各一对,大小锣各一面,绣有各色图样文字的旗帜24面,各职司人员几十人,轰轰然登场。舞狮的鼓法有“三星”、“五星”、“七星”之分。舞狮的基本步法注重马步,多以四平大马为主,配以跳跃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弓步、丁步、虚步、靠步、反步、仆步等多种步法,舞者穿上灯笼裤,狮头与狮尾协调配合,狮子的动作与鼓乐的节奏配合,鼓乐节拍明朗,轻重快慢有序,与舞狮动作环环相扣,相映成趣。

(三)表演特点

(1)狮头在表演时一般运用眼睛的闭合来展现表情(喜、怒、哀、乐),而福永醒狮舞除以眼睛闭合表演以外,还充分利用了口型的张合,来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同时,用呼吸配合来展现其形态的多姿,还用颤抖来表示狮子被激怒时的情形,这和周边的醒狮截然不同。

(2)福永醒狮舞通常以梅花桩设计,以三山五岳的跨度,每山间隔1.4米,表演时狮头狮尾一一跨过,而福永醒狮舞狮头托在狮尾双肩迅速一起跨过,充分表现其功底深厚精湛,动作难度之大。

(3)福永醒狮舞配以桩、柱、钢线作为道具,以此象征崇山峻岭及铁索桥,每场比赛或表演都编排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来演绎。狮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喜、怒、哀、乐、醉、动、静、惊、疑、猛等不同的表情和神态,同时配合各种技巧和陈式的表演,包括“出同”、“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同”、等细节。舞狮过程中以“采青”、“舞柱“、内容最为丰富,这是舞狮过程的高潮。“采青”又分为“采高青”、“水青“地青”、“蟹青”、“桥青”、“登青”等类型,技艺表演有狮子上楼台。狮子戏球,狮子花灯等。除这些之外,福永醒狮舞还可表演狮子过三山。美女梳头,少女纺花,狮子过长桥,狮子落平阳,七星伴月,蜘蛛阵,斗蟹阵等套路。

三、醒狮舞的重要价值

(一)历史价值

福永醒狮舞具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这对研究福永当地村民民风、民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价值

醒狮的狮头、狮身、狮尾的制作,花纹图案富有传统工艺美术特色,舞狮注重马步,多以四平大马为主,配以跳跃步法,麒麟步法,交叉步法等,狮头与狮尾协调配合,狮子的动作与鼓乐的节奏配合,展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移、睡、卧、行、跃等绝活,并配合得丝丝相扣,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社会价值

醒狮在福永街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群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也十分喜欢观看,在重大节目和庆典活动中表演,对增强民俗内涵,加强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四)健身价值

醒狮表演有伏、卧、腾、跃、跳等动作,动作灵活,节奏强烈,表演者必须有深厚的武术功底,光是基本功就得练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坚持训练,能增强体质,凝聚人心。

四、结束语

“福永醒狮”活跃在福永百余年,凝结着福永人民的深厚情结,浸润着福永的自然、历史和人文底蕴。因此醒狮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结,保护和传承醒狮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2008年“福永醒狮”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创造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化遗产保护名录。珍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更好地生存, 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全伟.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9-111.

[2]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民间舞狮篇6

摘要:湘阴地区的舞龙舞狮作为一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运动,有其长远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但近年来,其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小,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作者从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现状的角度出发,以湘阴县地区的舞龙舞狮现状为例,探寻湘阴县传统舞龙舞狮习俗的现状并深入剖析其原因以求其解决之道。

关键词:湘阴 舞龙舞狮 传统文化

一、前言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畔,隶属于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古称巴陵地区,对外以“鱼米之乡”著称。各地的文化在此汇集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岳阳文化。而坐落在“鱼米之乡”的湘阴地区将东西南北的舞龙舞狮文化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了一套属于湘阴人自己的龙狮文化,其在湘阴地区有长远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但是近年来,其在湘阴地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小。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法,根据需要以随机抽取的湖南省湘阴县5个县城居民小区和15个乡镇行政村的共200位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7.5%,具体了解了湘阴县舞龙舞狮活动的现状。

二、现状与分析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酝酿了无数带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习俗,舞龙舞狮这一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以及华夏儿女的心中。而时至今日,湘阴地区曾经风靡了几千年的神圣传统却渐有无以为继之势:

1、湘阴县群众对舞龙舞狮传统活动的态度。舞龙舞狮曾经是一项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如今我们却在渐渐将它忘却。根据在湘阴县的调查显示,湘阴县人民对舞龙舞狮的态度早已大不如从前翘首待盼争相传看的状态。大部分的群众都觉得舞龙舞狮活动跟自己毫不相关(见表1),甚至还有群众认为舞龙舞狮只是封建迷信,应该完全抛弃。

2、湘阴县舞龙舞狮队伍的存在方式和人员年龄结构。湘阴县的舞龙舞狮传统是只在春节才举行舞龙舞狮活动,很少有常年以商业演出为主的队伍。如果想要举行舞龙舞狮活动就必须临时组织队伍,从头训练,其专业程度和规模就可想而知。(见表2)。湘阴县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人大多外出发展,平日里剩下来的多是儿童妇女和中老年人,一旦要开展舞龙舞狮,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参与,很少有青壮年人。

3、湖南省湘阴县开展舞龙舞狮活动的时间分布。湘阴县的舞龙舞狮传统项目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只在非常重要的节假日(比如春节)才会开展,因此它的规模和影响力都不够大(见表3)。尤其在农村,一年之中只有春节的几天时间里才会开展舞龙舞狮项目,而且形式简陋,规模较小。

4、湖南省湘阴县开展城镇舞龙舞狮活动的队伍数量现状。舞龙舞狮的传统在湘阴地区纵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通过调查和走访群众发现:湘阴地区的龙狮文化简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以2012年(中国传统龙年)为例,受调查的20个村和小区在春节期间居然只组织出来了2个龙狮队伍(见表4)。而这一数量每年都还在下降(见表5),大部分的村或小区开展舞龙舞狮活动的频率越来越低,甚至有的村十二年才举行一次(见表6)。这对于以龙为崇的中华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大讽刺。

5、湖南省湘阴县开展舞龙舞狮项目的组织机构

湘阴县的舞龙舞狮传统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历史,但是它的传承与发展大部分是靠民间艺人的支撑——个人或民间组织自发的开展,地方政府机构很少参与(见表7)。因此,它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第一,政府机构对舞龙舞狮活动不够重视。中华文化虽然积淀了数千年,但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和,早已千疮百孔。加之改革开放,外国文化不断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的逐步强大,中央政府将大部分的财力和人力投入到经济建设领域,而在经济大繁荣的笼罩下,文化事业的建设却显得捉襟见肘。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变,但文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第二,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舞龙舞狮活动在湘阴地区失去群众基础。舞龙舞狮这项传统曾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可以给普通百姓提供一定经济帮助,甚至当作一种养家糊口的营生。但30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百姓也不再需要为了那有限的经济利益劳累,更多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外出发展。因而传承与发展舞龙舞狮传统运动习俗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第三,传统文化信仰的丢失和外国文化的冲击。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和,湘阴县许多有关舞龙舞狮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惨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外国文化不断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许多人崇洋,抛弃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经济的发展,也导致我们信仰的缺失,人们不再崇拜和敬畏大自然。因而,舞龙舞狮这项曾经是为了祭祀神灵的传统也早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在现代娱乐生活丰富多样化的大背景之下,其地位早已不复存在。

三、建议

要想使春节舞龙舞狮传统在湘阴地区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将只在春节期间开展的舞龙舞狮活动推广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样才能扩大其影响,深化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1、政府引导,加大对传统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趋于平稳,政府开始逐步将文化建设提上议程。中央政府已明确下达文件:给予各地方政府一定的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① 加强对舞龙舞狮传统的宣传。② 加强对龙狮传统的财政支持。③ 利用行政手段从行政制度着手,促进春节舞龙舞狮传统的发展。④ 政府应当加强对春节龙狮传统运动发展的人才投入。

2、社会扶持,开拓舞龙舞狮传统运动市场,从经济上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用到舞龙舞狮这一传统运动之中。以公司或俱乐部的形式将舞龙舞狮活动变成一种商品,通过市场交易,使龙狮运动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政府带动社会,举行周期性的舞龙舞狮的比赛,采取拉赞助和出售门票的方式开展比赛,并对参加比赛的舞龙舞狮队进行奖励以提高其参赛的积极性。建立公平规范的比赛机制,从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龙狮运动的大力发展。

3、走进学校,发展后备力量。针对传承舞龙舞狮运动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将舞龙舞狮传统运动项目纳入湘阴县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湘阴县地区无专科及本科学校),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的兴趣和爱好,强身健体。学校可以对学生开展舞龙舞狮传统习俗的理论教育,讲诉龙狮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舞龙舞狮运动的技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近距离感受舞龙舞狮运动的魅力,扩大舞龙舞狮传统的影响力,为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4、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舞龙舞狮这一传统运动习俗。曾经的舞龙舞狮运动大多数的时候都被看作是一种比较低下的行为。而事实上,参加舞龙舞狮的普通百姓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延续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我们应该对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舞龙舞狮习俗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各不相同,南方有南方的习俗和形式,北方有北方的习俗和形式。我们应当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互动,扬长避短,吸取外地龙狮文化中的精华,弥补自身不足,寻求舞龙舞狮传统文化习俗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斌,朱梅;舞龙舞狮[M]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

[2]湖南省湘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湘阴县志 [M] .三联书店1995.

[3]马俊成,卫志强,马杰; 从第八届中国国际龙狮邀请赛展望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J]; 2005 08-11.

[4]陈诗强,李远华; 广西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1期.

[5]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0年3期.

[6]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5期.

[7]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4期.

[8]程鹏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期.

民间舞狮篇7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一: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二:元宵节的习俗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元宵灯会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放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20xx元宵节手抄报资料三:元宵节的诗句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民间舞狮篇8

关键词:闽西客家 龙狮运动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86-03

本研究将结合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开展的实际,以闽西客家地区的龙狮运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直接观察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通过资源开发的视角,探讨闽西地区龙狮运动的开发条件、制约因素及其开发措施。从而为这一凝聚着闽西客家先民智慧的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和健康发展,也为闽西客家地区其他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闽西客家与龙狮运动

称为“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的闽西客家地区是客家人最早的迁徙地。地处福建西部的龙岩市内,除了新罗区和漳平市是以闽南习俗居多之外,其它五个县(永定县、长汀县、连城县、武平县、上杭县)均属客家人,闽西地区人口数达250万人之多,客家人约达80%。

客家武术是客家先民在客家文化上的独树一帜的造诣,而作为客家武术的精华――客家舞龙舞狮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

2 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开发条件

2.1 龙狮运动自身价值

客家地区的龙狮运动是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它是在客家文化的重要分支,动作内容和动作形式是以客家武术为基础的。这种以宗族为单位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利于促进宗亲和宗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而贯穿于舞龙舞狮习练过程的武德教育,能够促进客家地区的和谐稳定。由于在习练过程中对速度、耐力、灵巧、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能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效果,它通过全方位的身体练习来强健客家人的身体素质,而其所具有自娱和娱人功能又丰富了客家人的文化生活Ⅲ。通过舞龙舞狮的视角可以领略到客家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客家武术的传承。

2.2 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好

客家人自迁徙聚居以来,闽西客家民间习武之风盛行,许多乡镇、村庄、各姓氏都有家族的舞龙舞狮队和武术队。如连城县隔川乡隔田村,由于习武之风盛行,武艺也较为突出。

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定为各村舞狮队、武术队欢聚一堂、比武竞技的节日,称“天川狮会”。这天,各村庄的狮队会从四面八方涌向隔田村相聚比武。各狮队在十番乐队的伴奏下,在黄氏宗祠前的空地上各献技艺,煞是壮观。

狮舞结束后表演拳械格斗,刀光剑影,闪展腾挪,观众排山倒海的叫好声,热闹非凡。客家人的“尚武精神”还表现在积极从军,革命志士层出不穷。闻名遐迩的将军之乡――上杭才溪乡,在国内战争期间,80%以上的青壮年积极参军,以“九军十八师”闻名全国。

2.3 闽西客家地区文化、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闽西地处福建西部属于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的基础上造就了闽西地区的自然景观,如著名的国家AAAA级冠豸山风景区、龙洞等,而敢为人先的客家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创造的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独特的客家民俗是客家文化的奇葩,如端午节挂葛藤、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犁春牛、游大粽、祭公太等多达20余项民俗活动;深情嘹亮的客家山歌和悠扬婉转的十番音乐;风味独特的客家菜系以及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山区建筑永定客家土楼,都构成了闽西客家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3 制约闽西地区龙狮运动开发因素

3.1 文化冲击

克莱德・M・伍兹认为“由于两个民族的成员越来越依赖于商人,共同的亲属关系和合作关系就逐渐被破坏,这就导致了曾保持其整合、并赋之以社会化系统意义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的瓦解”。

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越来越高,闽西客家地区的老百姓为了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大量的客家人进城务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开始主导着客家人的思想观念,传统的家族意识和责任感日趋淡漠。此外,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闽西客家地区带来了新的时代气息,跆拳道、广场舞等新兴的休闲娱乐项目取代了旧时的农闲以耍拳舞狮为娱乐休闲的生活习惯。

3.2 传承和发展形式落后

奥格本在其文化滞后理论中指出“非物质文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变迁,所以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所承载的“旧”功能通常与主题的“新”需求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效益已成为人们的首要追求,而闽西客家地区的舞龙舞狮仍然保留其自发的自娱自乐为主的开展形式。闽西客家地区的龙狮运动主要在春节、元宵及庙会等节庆节日表演。每个村镇、宗族均以宗族或姓氏为单位以祭祀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龙舞狮活动。在其传承方式上仍然以口传相授、耳提面命的传承传授方式为主,没有科学的传承方式和系统的习练过程,严重影响了在推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由于受其自身娱乐性的限制,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需求,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的发展已经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3.3 习练群体结构不合理,出现技术断层和流失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脚步中西方强势文化的涌入,带来的新兴休闲娱乐项目遍布城乡,新时期的年轻人选择了具有刺激性、趣味性或易学易会的新兴娱乐休闲活动,如广场舞、跆拳道、台球等。纵观近年连城县演武大会,习练连城拳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甚少,而舞龙舞狮是在连城拳的基础上习练而成的。此外闽西客家地区经济不发达,大量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习练群体和习练人员受到极大的限制。传统的舞龙舞狮技艺在年轻的一代中不能得到传承导致了龙狮运动出现了技术断层和技术流失。

3.4 动作内容与时代脱节

客家地区龙狮运动是以客家武术为基础,主要由跑、跳、闪、跺、跨、跃等身法构成在十番音乐的打击乐中进行。但是其内容以传统的技术动作为主,没有新兴的舞法和定势,如:8字舞龙、塔盘造型等,技术动作内容缺乏时代的新颖性和刺激性。

4 闽西客家地区龙狮运动开发措施

4.1 以民俗活动为载体,突出客家品牌

从近年来连城县隔川乡举办的“天川狮会”的成效来看,通过各宗族龙狮队比赛式的表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龙狮运动技术的熟练和成熟。但笔者发现,在连城县内每年的连城拳演武大会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作为武术之乡的连城却未将龙狮运动列入演武大会的行列。龙狮运动不限场地、时间、季节的影响,大可以引入到相关的民俗活动中去,如在河源十三坊被称为“纪念王审知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每年一次的祭公太活动,舞龙舞狮是祭祀闽王王审知的重要方式之一。闽西客家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活动是传播龙狮运动的主要载体,而龙狮运动是闽西客家文化及其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客家民俗文化添光加彩。

4.2 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大与客家文化旅游的结合度

纵观闽西客家地区近年的旅游市场,民俗旅游以其版图花的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文化的事相进行展示,吸引了众多游客,创造了可观的旅游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质的提高。应充分利用好各种节庆平台,如借助四年一度的国际恳亲大会和福建省客家文化节的契机,将舞龙舞狮搬上庆典舞台,体现客家文化传统魅力的同时也为客家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机遇。此外,可采用流动表演的方式走进自然景区或人文景区表演,如在借永定客家土楼游客留宿之际,在区域内进行以龙狮表演为龙头的民俗活动表演,不仅可以扩大龙狮运动的市场需求和影响力,也可以提高景区的人文气息。

4.3 以龙狮运动进高校为契机,制订乡土教材

闽西客家地区的龙狮运动起源于民间,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体育只是在传统的既定的节日中进行,在传承方式上仍停留在耳提面命、口传身授的方式上,严重影响其传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且相关部门未形成系统的传承发展模式,对其保护和开发也远远不足,长此发展对该项民俗民间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闽西境内有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和龙岩学院两所高校,而设置舞龙课程的只有龙岩学院,其所具备的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及教学经验能够为闽西客家地区的龙狮运动的习练提供肥沃的土壤。

5 结论

上一篇:怀念父亲的诗范文 下一篇:白岩公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