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贷范文

时间:2023-10-15 12:32:28

民间信贷

民间信贷篇1

关键词:广东农村;民间借贷;民间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059-06

一、调查的现实背景与客观必要性

民间金融也称民间融资,它是产生并生存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中国人民银行特别强调,民间融资是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有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2003年以来,围绕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形式的创新。

由于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等各种原因的需要,农民之间常有资金借贷往来,是典型的民间信用形式,有悠久的社会传统渊源,且形式多样,常见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之间借贷、典当、担保等方式的资金融通。尽管它们有的目前还潜伏于政策法规的“地下”,其事实上的存在已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当前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信用开始发展。银行信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而民间借贷这种民间信用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则是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村就普遍存在着民间信用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民间融通的资金通过各种民间信用形式和渠道,进入农村经济的任何领域都将是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农村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留下的市场空缺客观上需要民间融资方式和渠道加以弥补。如何发挥民间信用和民间融资活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在政策上既不能为农村地区提供合法、正规的金融服务,又不允许作为民间信用的民间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合法生存,则不仅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更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在2010年国务院转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研究制定偏远山区新设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等办法,研究制定农村抵押担保条例,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①实际上同年5月初国务院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②这些新政策的实施将大力推动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成长,同时也将促进农村民间金融环境的优化。

目前,广东在实现科学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过程中,特别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的过程中,对发挥民间融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寻更有效的民间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等问题,都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广东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民间融资活动走在全国的前列,它呈现出的问题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都将为我们观察和研究我国农村民间融资的经济功能转变,即由生活消费型融资向生产经营型融资转变,发挥资金融通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等问题提供绝好的研究蓝本。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对广东各地农村民间融资方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特别关注农村民间借贷方式及其所形成的信用关系的重要经济特征。

二、调查的实施与基本数据说明

1 调查的实施情况

本次调查是2009年10月对广东所属的36个乡镇的近40个自然村在方便抽样原则下选取的57家农户进行人户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③

本次调查尝试深入地了解广东农村民间融资活动,特别是民间借贷的重要经济特征。调查任务集中在农村农户家庭融资情况的问卷调查上,调查中涉及农户间民间融资活动的信息包括:农户所能接触到的金融机构或组织类型、农户主要的融资行为与方式、家庭收入状况(包括来源和比重)、融资意愿及偏好、农户民间借贷额分别占家庭存款和贷款的比例、融资需求的一般满足途径、借入资金的用途、贷出资金的资金来源情况等方面内容。

2 调查结果显示的当前广东农村一般金融环境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广东农村乡镇普遍设立营业机构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有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民在这些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声誉好、安全性高、服务设备工作状态较稳定,且全国网点多,便于汇款取款。另外,农村信用社有一定的惠农政策,而且营业场所靠近乡村,办理业务很方便,也是人们选择它的重要原因。农民在正规金融机构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当前农村的融资活动及金融交易手段落后,现代化金融交易系统没有延伸到农村乡镇,农民参与交易的金融工具相当有限,参与各种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等的交易机会很少,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更是缺乏,农民基本不涉及现代化金融交易及其资金收益方式。在调查中获悉,广东农村的民间融资渠道主要是依靠私人关系进行的民间货币资金借贷、基金会等,近年来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户数比例逐年下降,而民间融资渠道已成为农民借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仅有1户农民通过向亲友无息借款以投资股票交易,且目前严重亏损,并无追加投资。另外,有14%的农户没有通过任何融资方式借过款,100%的农户都有过存款。

3 调查结果显示的农户一般融资偏好

在农村各种形式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金融活动中,农户自有闲置资金的使用方向及农户农民表现出特定的融资偏好:农户的可支配收入在扣除了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后,剩余货币资金的一般用途是储蓄存款、私人借贷、自己投资生产或贸易、买股票等;一般农户家中会留存少量备用现金,个别农户的剩余货币资金则全部以现金方式持有;还有一部分农户将部分闲置资金用于购买各种、马票等活动中。两次调查问卷显示,仅有7户农民通过向亲友无息借款用以投资股票交易,且目前全部严重亏损,并全部没有追加投资。有6户农民以现金持有方式安排全部消

费剩余的可支配收入,既无任何形式的储蓄存款又无任何形式的金融投资;其余的农户都有过各种形式的存款;第一次调查中有14%的农户没有通过任何信用方式向私人或正规金融机构发生借款,坚守量入为出的家庭收支原则。

4 农村民间借贷的基本调查结果及其数据说明

(1)农户以民间借贷方式进行资金融通的情况(如表1所示)

(2)农户借款的原因和借款资金的用途及其资金比例分布情况

调查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农户家庭资产的流动性不强,缺少流动性金融资产储备,现金及储蓄存款不充足,货币性收入不稳定且一般水平不高。当农户的货币资金需求不能够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得到满足时,就会向外界借款。农户借款的主要用途及其占用资金的比例分布的众数如表2所示。

(3)农户选择融资渠道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选择“私人关系”借款时,农户在“存款安全”因素上的考虑主要是:放贷人将借出的货币资金视为自己存放在借款人那里的现金存款,有时这种存放并不产生利息收入,而且到期未还时,放款人还可能碍于人情而不能进行催收,所以这种资金存放在被本调查中视为农户的“存款”,并相应地产生了农户对“存款安全”因素考虑时的“不安全”结果。

另外,农户在“贷款条件宽松”因素上的考虑主要是:农户在通过私人关系借款时,常常能够获得免息的贷款,而且贷款期限灵活,可以根据双方的需要及时调整,所以这种贷款使用起来很方便。作为借款人的农户选择通过这种方式贷款时,“贷款条件宽松”的因素里就包含了对借款人资格审查条件比银行的条件低、贷款程序简化、有时不需要担保,资金到位较快,逾期的处理比较灵活等方面内容。

三、广东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货币资金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失血”

调查显示农村存款者多于贷款者。被调查农户的全部现金存款中大约80%的部分存放在正规金融机构;农户通过民间融资方式存放在民间金融组织或机构的现金存款规模较小,总共约占农户全部现金存款总量的约20%。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例在40%以下,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得的贷款的比例在60%以上。没有充分的有市场价值的财产作为担保、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没有稳定且适量的收人来源,大多数农户根本不具备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无法从银行或信用社贷到款借到钱,只剩下在银行存款的能力了,农户存款资金规模大于从各种融资渠道借入的资金规模,农民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净存款人”。由此,货币资金这一稀缺经济资源,从农村聚集起来、被正规金融机构抽调出去投放到农业和农村之外,例如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这个农村货币资金流失的过程可以被视作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失血”过程。

2 民间借贷成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民间融资在广东农村普及程度较高,农户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得的贷款在资金数量上占到全部贷款的约60%左右,超过了人们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数量。当前,广东农村地区仍然是农户的小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发展需要的资金数量不大,但生产经营风险大、贷款抵押或担保不足,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追求规模效益而常常忽略此类资金规模小的“三农”贷款,而且事实上对“三农”的融资规模也并不大。即使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但是贷款手续复杂、贷款条件严格,贷款审查周期较长,农村借款人望而却步。在融资困难的状况下,农户通过民间信用关系、民间融资渠道、民间借贷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为民间金融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民间借贷成为农户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方式的趋势日益显著,这说明民间融资在农村有较大需求,这种需求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生存空间。

对此情况可资参考的一个数据来自“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组《2007年中部八省农村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部地区中低收入农户多倾向于向亲友借款,富裕农户倾向于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或选择其他有息贷款等调查信息。这同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的情况具有一致性,反映出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这一普遍特征。

3 农民的现代金融意识有待提高,农村民间信用基础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农户以放贷款的方式使用自己的闲余资金时,向私人关系的借款人提供的资金数量通常仅占到其全部闲余资金数量的5%左右,这反映出农户在提供贷款时的态度普遍比较谨慎。原因是:这种民间贷款通常是人情贷款或友情贷款,贷款低息或免息;一般不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担保,违约风险不好控制;碍于人情,在贷款逾期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实施催收,甚至在贷款明显恶化时,也很难催收。这种不规范的贷款操作程式给放款人带来较大损失风险,挫伤了放款人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促使其将闲置资金存放到正规金融机构,因为他们的市场信誉较好,安全性高,尽管利息收入很低,但存放在这里不用承担私人贷款中的那些风险,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这些正规金融机构才是其存款最可靠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农户存款总量的80%是存放在正规金融机构中。

另外,正规金融机构事实上只满足了农户不到40%的贷款需要,而且需要担保,贷款价格刚性,贷款合同所列权利义务都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性规定。农户贷款需要的其余部分,则由农户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得,其中通过私人关系借到贷款的比例大约60%,即大多数农户的一半以上的借款是以私人形式的民间借贷方式获得的,而且借款时并不必须提供担保、甚至有时免息,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并无明确的法律保护性规定,贷款逾期时可以有较大的通融余地,贷款资金用起来很方便,即“贷款条件宽松”,这种带有浓郁中国农村乡土文化气息的人情贷款很受借款人欢迎。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交易在陌生人中间的成交量大大增加,它的交易半径早已突破了熟人社会的范围。这一发展特征随之要求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对此做出适应性调整,通过现代市场交易的契约方式,更加有效地约束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双方整体的收益水平,而不仅仅是最大化交易者单方面的收益水平。由此看来,要扩大我国当前农村民间金融交易的范围,则需要在民间融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现代金融意识,加强民间信用基础,不能囿于原始的农村熟人社会圈子,而应在观念上向更加广阔的陌生人社会开放融资。

4 农户对民间借贷中的信用风险尚无有效的识别措施,导致其保守的风险意识

农村尚未形成制度化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与方法,农民在民间借贷关系中无论是提供借贷资金供给者还是借贷资金需求者,都没有稳定、成熟的方法来识别对方的信用状况和借贷关系中潜在的信用风险,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为应对偿还借贷资金时的不确定性,放款

人采取谨慎的态度应对借款人,也是一种原始朴素的防范风险措施。同时,尽管民间借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很强的生命力,但它在我国目前尚未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这就意味着由此渠道融通的资金信用风险较大。一旦信用关系破裂,借贷资金中只有很有限部分能获得国家法律保障,主要是借贷利率在规定范围之内的部分,即不高于同时期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利率的4倍的部分,超过的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这些不受法律保护的借贷资金,无疑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为补偿这种风险承担,放贷者往往采取提高借贷利率的方式,由此加大了借贷成本和借贷双方的互不信任,加剧了借贷资金的信用风险。

农户对民间借贷中的信用风险尚无有效的识别、防范与化解措施,导致农民的风险意识十分保守。从上述农户存款和借款行为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农户在安排个人的金融活动时表现出清晰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倾向:一方面寻求个人存款的安全,降低个人资金风险,通常不大量地向私人提供借款;另一方面寻求个人借款的宽松条件,倾向于以私人借贷方式低成本融入资金,而将借贷资金的信贷风险尽可能地转嫁给放款人;再一方面,作为放款人的农户普遍担心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农户对民间融资方式的潜在风险心存疑虑。因此,大多数农户在融资活动中“愿意索取、不愿贡献”,表现出十分谨慎保守的风险意识。

四、促进农村民间借贷中民间信用关系健康发展的启示

为促进民间借贷中民间信用关系健康发展,根据相关金融理论与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实践与调查结果,在此总结几点看法:

1 坚定方向,发展农村民间借贷及民间信用关系,顺应民间金融发展的时代需要,尊重民间借贷活动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民间借贷活动究其本质是民营经济在货币资金市场上的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是历史的必然。农村民间借贷具有深厚的发展基础,它能够便捷地利用农村民间社会、经济、信息资源,降低融资活动所必要的信用评价的执行成本和融资交易成本;而且,民间融资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种农户形态各异、规模有别的资金需求,它向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功能是当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形势下,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农村民间融资渠道的开拓,一方面依赖于民间金融力量在农村土壤上的自然成长,另一方面需要正规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支持和引导。

目前,我国农村民间借贷因为金融抑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受到影响。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可用的借贷资金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农户将闲余资金存放在分布于农村当地的各种民间融资渠道中,进而贷放回农村且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安全保障,就可以将这些货币资金保留在农村使用,以备“三农”发展的货币资金需求不足。因此,发展农村当地的民间融资活动、开辟民间融资渠道,则无异于给农业发展铺设资金的输血管道,以利其货币资金融通,实现经济补血。

2 加速建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为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提供基础性条件

个人信用体系是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发达信用消费经济的基础性条件。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不充分,放款人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信息无法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估,于是要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查,这不可避免地耗费时间和人力,而最终会将此项耗费作为成本,通过提高借贷资金价格的方式转嫁到借款人身上。农村民间借贷双方通常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既定人际关系,比较熟悉或容易了解彼此的情况,对放款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可以掌握更加真实可靠的征信信息,征信费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尽管如此,这种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仍然没有严格保证,放款人无法追究虚假信用信息的任何法律责任,所以这样的信用信息也存在风险。为此,放款人也可能通过抬高借贷利率来补偿自己对这种风险的承担。这种现实无论对降低借贷资金价格,还是对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避免民间借贷中出现“不良资产”等,都是严重的阻碍。事实上,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缺乏已经阻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信用范围内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奖惩机制,可以借鉴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方法,提高防范民间借贷信用风险的能力。例如,对信用不佳的个人进行舆论监控或请专门机构追究责任;对信用良好的个人给予贷款激励,如增加可贷款额度、延长还贷期限等。加速建设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就为提高民间借贷中风险识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对降低农村民间借贷的盲目性和资金风险尤其重要。同时,农村民间借贷可以学习并借鉴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预期方法,提高预期民间借贷风险的水平,在当前缺乏权威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防范风险的做法。

3 重视农村民间借贷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维护信用文化基础

民间信贷篇2

这一 “阳光化”的路子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民间借贷长期“摸黑走夜路”的问题,解决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构建起健康的民间借贷体系,从而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但是,从实地调查情况看,温州民间借贷登记备案之路似乎并不顺畅。问题症结何在?如何求解?

登记备案难落实

据温州官方统计数据,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民间借贷备案制以来,全市12个登记备案中心累计登记总额仅为80.50亿元,相比温州实际4000亿左右的民间借贷规模,仅占相当小的部分。

为什么民间借贷资金不愿意进入登记备案中心平台?笔者认为,对于借贷登记,无论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有各式各样的心理。根据笔者调查和访问,总结出最明显的几种民间借贷人不愿意来中心登记备案的心态。

第一种心理:借贷双方协商难的心理。对于出借方来说,一般他们愿意进行和债务人之间的资金登记,因为通过登记行为,让他们出借的资金有据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生纠纷的风险。但是,对于债务方来说,他们并不想让自己产生有债务记录,因为这种债务记录,会让债务人在将来向其他人的融资过程中受到阻碍。所以,双方如果不能达成登记意愿,就不会共同进行借贷的登记备案。

第二种心理:财不外露的心态。无论对债权人还是债务人来讲,他们往往不希望自己的资产被任何机构记录。

第三种心理:怕政府收利息税的心态。尽管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并没有将来会增加收取利息税的说法,但人们担心秋后算账。

第四种心理:登记得不到利益的心态。笔者认为,这是人们不愿意进行登记的一种主流心理。即使有愿意到中心进行借贷登记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他们发现,自己如实登记备案所得到的与不进行登记并没有差别。而且,不在登记中心备案,还规避了资产暴露在公众面前的风险。

推行“信用权证”制度

综上,笔者认为,温州政府通过登记备案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是找准了点,用错了方法。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民间借贷真正引向“阳光”,并在“阳光”下发挥输血与造血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可以考虑建立民间借贷“信用权证”制度的思路,希望“信用权证”可以像土地房屋等抵押物的他项权证一样,能实现让无形的信用“变现”,从而吸引民间借贷主动走向政府监管。

具体说来,就是利用温州各县域已经成立的12个民间借贷登记备案中心,实施“信用权证”制度。此举会强烈吸引广大民间借贷人纷纷到中心进行借贷登记备案。主要的思路和做法是:

一是“信用权证”概念。我们知道,一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在民间借贷活动中,实际上是凭借着信用这个无形资产进行操作的。“信用权证”是一种“信用”凭证,在民间借贷活动中,通过设计这种凭证,把民间借贷活动中“无形”的信用“变现”成为“有形”的抵押物,就好比我国房产的他项权证一样。民间借贷活动中,双方除了签订借贷合同外,还需办理“信用权证”。

这个“信用权证”由政府指定的机构(如温州各地的借贷登记备案中心)向民间借贷交易的出借方(债权方)开具,并由债权方持有。“信用权证”需载明交易时间、双方姓名、顺序号、金额、利息、还款日期以及相关权利义务等详细内容。政府指定的机构同时留下相关信息。当有多个出借方打算也想借钱给同一对象时,第二个出借方可以在登记机构或相关银行了解到借入方此前的借钱情况,自行判断借入方是否还有信用余额,并作出是否同意借钱给该对象。如果同意并达成交易,由该机构开出第二顺序号的“信用权证”。同样的,第三位在第二位累加的基础上自行判断,以此类推。

二是完善地方立法,设置法院按“信用权证”顺序号处置借贷纠纷的相关条文。目前,广大民间借贷人不愿配合政府进行借贷登记,主要的心理是以上提到的登记得不到利益的心态。人人都是趋利的,没有利益又要曝露相关信息,大家当然不愿意。但同时,民间借贷风险大,大家渴望借贷安全的心态也很强烈。我们提出,温州在已颁布实行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少许条文完善,主要增加法院按照“信用权证”的顺序号处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相关保护条文。

三是在办理民间借贷“信用权证”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法收取利息税。从民间借贷人的角度看,借贷安全是第一位的,少量的利息税支出与借贷获利相比也是值得的,并且老百姓会认为,政府都收取了民间借贷的利息税,更会保护合法借贷者的权利,可以得到踏实的安全保障。推行建立民间借贷“信用权证”制度,不仅可以推进登记量的规模提升,政府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民间借贷市场的情况,把控风险,还可以收到大量的利息税收。

民间信贷篇3

2012年5月23日,《温州商报》刊文《首单私募债花落丽水或温州》。该文说:

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口中经常提到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已成事实。首批中小企业私募债品种,有望于6月中旬推出。首单私募债将有可能花落浙江的丽水或温州。

有消息称,首批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设定在浙江、江苏、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在内的,六个中小企业集中区域。首批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已大致定了下来,而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花落谁家更引人关注。

而华宝集团董事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付祥隆更是在微博上表示,中小企业私募债第一单温州即将启动。

这个消息非同一般。这是中国已呼唤了多年的打破中国金融业垄断,开放民间资本进入中国金融业,现在终于有了准信儿。

开放民间资本进入中国金融业的实施细则已经公布,实施的日期也已确定,一切都成定局。而这个领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是一桌国家独享的满汉全席,谁敢随便伸出一双筷子。

可问题是,自2010年以来,不断上行的物价,不断上行的CPI,逼紧国家放慢印钞机的运转速度,并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行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结果是:压下葫芦浮起瓢。

存款准备金率上行固然使不断上行的物价受到抑制,但却造成了中国成千上万的、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其后果比物价上涨的危害越发严重。吃差点儿总比没饭吃强吧。与此同时,疯狂的高利贷更是推波助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位上行,使银行无钱可贷,抗风险能力弱小的中小微企业,遭受人力成本快速上行,人民币升值快速上行的两线夹击,能活下来真不容易。

我们不能不严重关切这一数字: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60%,为中国就业的贡献率为80%,而获得中国金融业的支持率为15%。对此,我们还能隐忍不发吗?

说到此处,我们再来读一则新闻。

从老佛爷不杀乔致庸到吴英免死

2012年5月21日,举国关注的吴英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被最高人民法院死刑“不予核准”而驳回的吴英一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后,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不杀吴英是一个讯号,中国将改善民间资本进入中国金融业的法制环境。

历史常常会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那么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富有戏剧性。要不,人们怎么会说“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呢。

最高法院不核准吴英死刑,让人想起的是晚清历史上两次曾险被押赴刑场问斩西市,又两次刀下留人的,老佛爷不杀的乔致庸。

曾闹得中国万人空巷的四十五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其事也真,其人也真。

乔致庸是晋商乔家的第三代人,山西平遥人,乔家大院是其私邸。

我们之所以要说乔致庸,是因为他是中国银行业的创始人。中国银行业启蒙于民间,生于斯而长于斯,植根于民间。

在乔致庸之前,中国已有票号钱庄存在,但都零星而分散,是乔致庸一生为之奋斗、出生入死的“汇通天下”,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中国银行业。

当作为“百业之首”的中国银行业,强大到今天的如此程度之时,我们不能重读中国银行业的《创业史》,尤其是在中国金融业重新向民间资本开放的这一重要时刻。看一看《乔家大院》,你会有许多感受。

第一,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是大概率事件。而资金链断裂,是危及企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口,在这种时刻,企业生死系千钧于一发。能扛过去很可能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而扛不过去,则盖棺出殡,树也倒了,猢狲也散了。

第二,在中国金融史上,朝廷与民营一直在争斗。这种垄断与反垄断的争斗,几百年来,从未中断过,残酷而险恶。

《乔家大院》大戏一开场,乔家便遭遇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而乔致庸为了力撑大厦于将倾,不惜违心地牺牲了青梅竹马的恋人江雪瑛,而与富商陆家联姻,以解乔家于生死倒悬。

多年后,江雪瑛成为巨富大贾,一直在不惜血本地暗中和乔致庸在生意场上较量。不久,机会来了。太平军战败,头领刘黑七被斩首示众。乔致庸念及旧情,深夜偷出尸首埋葬,不料被江雪瑛的丫头翠儿看到,告发朝廷,乔致庸获罪入狱,并被判死。

经过乔致庸的生死故交胡大帅的担保,朝廷同意让乔家拿出巨资,买下乔致庸的项上人头。江雪瑛毕竟旧情难忘,暗中为乔致庸凑齐了罚金。老佛爷第一次未杀乔致庸。

朝廷准备发兵出征平定内乱,乔致庸决定以德报怨,借给朝廷巨资,并运送粮草。一年八个月后,朝廷却赖账不还战前所借银两。乔致庸上京讨银,激怒老佛爷,恩将仇报,乔致庸再次入狱,并被二次判死。秋后问斩。

乔致庸的大管家孙茂才乘人之危,威逼迎娶乔家大太太。为救乔致庸,大太太无奈应允,乔致庸获保出狱。婚礼当天,大太太服毒自尽。乔致庸一病不起,并被朝廷困囚家中十年。他年富力强的黄金岁月,是在被废弃不用的郁闷中度过的。

当乔致庸将“汇通天下”定为自己的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之后,他就让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尽管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高速公路,可因为金融业是百业之王,赢利能力极强,就使他站到了朝庭的对立面。

朝廷说,开路归你,收费归我。这一条铁律便决定了乔致庸一生的悲剧。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已成丧家之犬。逃到祁县后,乔致庸不计前嫌,再次以德报怨,为朝廷捐银助粮。迎慈禧太后入住乔家大院,美酒盛宴举家避难的老佛爷。慈禧感激涕零,庆幸两次未杀乔致庸。

感恩中的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汇兑官银的禁令。乔致庸一生为之奋斗的“汇通天下”得以实现,造福国家造福万民的同时,乔家亦富甲天下。

重读这部中国银行业的《创业史》,让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如果中国银行业能从中悟出如何善待民间资本,不再小肚鸡肠,而大彻大悟,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便不会再有这样的窘境: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60%,为中国的就业贡献率为80%,而获得的银行资金的支持率仅为15%。

为什么会在2012年对民间资本发放通行证

为了回答此问,让我们再读第三条新闻:2012年5月23日,中国经济网刊文《发改委专家:中国经济滑坡风险增大 货币政策需放松》。文中说:

5月22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说,当前中国经济滑坡的风险增大,政策操作需要偏松。

陈东琪指出,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会跌破8%。目前来看,三大需求:出口、投资、消费都在下降,并出现加快趋势。预警指数、先行指标、发电量、信贷等都出现下降。中国很可能会出现GDP和CPI的同步向下,这种情形比较危险,若是没有政策的及时跟进,二者可能会互相带动,并形成加速下降。

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GDP下行似乎是件令人担心的事,但未必是坏事。因为GDP是虚的。中国经济一直虚火太盛,夯实一下基础,很好呀。而CPI向下几乎可以肯定是件好事。物价下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下降,会是件坏事吗?

我们接着看陈东琪副院长的分析。

陈东琪说,虽然4月CPI仍有3.4%,但会很快迎来加速下降。陈东琪认为,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概率高于通货膨胀。

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已出现生产型通缩,工业生产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当价格下降由生产端传到需求端时,会引起CPI的快速回落;再加上国际大宗商品在走低、国内需求在减弱,由此,CPI也将迎来超预期的下降。

面对上述情形,陈东琪建议,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预调微调力度。

同一个症状,开出的处方却不尽相同。我以为,如果CPI的快速回落,中国经济会转危为安。

陈东琪说,政策推出要早。就具体的政策而言,陈东琪认为,第一要减税,可以对消费和投资过程减税,也可以对中小企业、科技行业、创新领域、产业升级、劳动收入、资本市场等减税,与此同时,可以对资源、环保、烟酒等行业加税。这一点,本人认可。

第二,加快货币政策放松节奏,量价齐动。对于总量,今年应将存准率从目前的20%降至18.5%,同时将M1和M2的增速从历史低位调高到历史平均水平;对于利率,配合CPI的下降速度,可以通过两步实现非对称减息,先降贷款利率,待到6月CPI下降到2-2.5%时,再降存款利率。这点,本人反对。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从去年一季度开始,便在拾级而下,但增速仍在许可的良性范围之内。8%的增速仍然是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速仍是身处全球金融风暴中世界位居第一的速度,我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们最怕的是CPI上行,现在中国的CPI还显高,如果能降至1.5%以下,我们才能松一口气。可是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很远。

中国经济存在着硬着陆的风险?

我以为,至少现在是杞人忧天。

什么叫“硬着陆”?对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发达国家,“硬着陆”的定义为连续三个季度GDP为负。对于中国,这个指标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为中国制定一个特定的“硬着陆”界定,那么,可定义为连续三个季度GDP增幅低于6%,这个指标仍离我们很远很远。

开放民间信贷是高利贷合法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

去年,许多大牌的经济学家,都在要求国家为高利贷的合法化打开绿灯,为利率市场化开绿灯。我坚决地认为高利贷绝不能合法化,因为实体经济难以支撑过高的借贷利率,会酿成金融风险。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称《高利贷是包老鼠药》。但我并不反对民间信贷的合法化。

今年,即将开放的民间信贷已为贷款利率设定了界线:不高于银行利率的3倍。中国将“高利贷”定义为“银行利率的4倍以上”。所以,可以肯定,开放民间信贷并非高利贷合法化。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来读第四条新闻:

5月22日,《证券时报》报道说: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正式,这标志着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正式启动。

《试点办法》明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为未上市中小微型企业,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公司债券,要求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并且期限在1年(含)以上。中小企业私募债采取备案制发行,交易所在接受备案材料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并在深交所综合协议交易平台为私募债券提供转让服务。

深交所表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推出,强化了直接金融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对接,将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有效途径,也有望为资本市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民间信贷破冰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第一,给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带来源头活水。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轻骑兵,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部分。目前,全国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700多家,担保总额接近2000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1.35万亿元贷款。看上去数额巨大,但仍远远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民间信贷破冰为中国中小企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一条生路。

第二,打破了中国金融业的垄断地位。2012年中国金融业成为中国千手所指的位居第一的暴利行业。中国实体经济沦为中国金融业的打工一族,这种状况迟早要改变。

第三,将中国数目惊人的民间资金引入合法的投资渠道,化解民间借贷所聚集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分担了呆坏账风险。

其实,中国银行业吃的是又肥又美的鱼身子,让给民间借贷的是鱼头和鱼尾巴。

但我们仍然高度评价这件事,这是中国金融业六十多年来,最伟大的一项改革壮举。

民间信贷篇4

关键词:民间借贷;小企业贷款;社会信用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39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6)11-0031-03

为了解民间借贷现状以及对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的影响,笔者对珠海市207家小型企业的民间借贷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抽样结果显示珠海市小企业民间借贷余额大约在50亿元左右,接近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的42%,巨额民间借贷已严重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1]

一、民间借贷的现状及特点

1.数量多,额度大。在抽样调查的207家小型企业中,共有115家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占抽样企业的55.6%,其中:借贷余额在10万元以下企业为38户,余额10万元到100万元企业为62户,100万元以上企业为15户。按2006年第6月末约22000家小企业测算,珠海市大约有12000户小企业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借贷余额估计在50亿元左右,大约比2003年初(测算余额为20亿元)上升150%。

2.效率高,期限短。在上述有民间借贷行为的115家小企业中,有81户企业反映能在3至5天内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完成融资行为,占比70%;21户表示能在5至15天内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8.3%;13户需要15天以上才能完成融资行为,占比11.7%。一般来说,民间借贷融资额越大,涉及对象越多,所需时间相对越长。但从效率上看,民间借贷确实体现了“随需随借”的特点。

从借贷资金的使用期限来看,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有58户企业,占比50.4%;3至6个月的有31户企业,占比27%;6个月以上的仅26户企业,占比22.6%,基本上为借贷余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

3.利率偏高,但需求旺盛。在115宗民间借贷中,合同年利率在10%以下的共70宗,占比60.9%;利率在10-15%共42宗,占比36.5%;利率在15-30%的共2宗,占比1.7%;利率在30%以上的1宗,占比0.9%。加权平均利率约10%左右,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左右。由于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利率相对偏高对小企业借贷的意愿影响不大,特别受近年来大量新设立小企业的影响,民间借贷一直处于需求旺盛状态。据调查显示,在207家小企业,共有178家小企业希望得到银行或民间资金的支持,占调查企业的86%。据此测算,除银行信贷、民间融资外,珠海市小企业目前的资金缺口在50亿元以上。

4.抵押担保率低,但信用状况良好。115宗民间借贷中,103宗为信用借款,占比为89.56%,有抵押物或担保人的民间借贷仅12宗,占比10.44%。调查结果同时显示,114户能按时还本付息,仅有1户不能按时偿还本息。

5.运作欠规范,但违约率较低。在上述民间借贷中,有74宗借贷行为采取书面合同形式,占比64.3%,但存在部分要素不齐备,如缺少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41宗采取口头协议形式运作,占比达35.7%,超过70%的口头协议没有第三方见证。民间借贷运作虽然不够规范,但违约率相对较低,在115宗民间借贷行为中,仅有10宗民间借贷因违约而产生过纠纷,占比8.7%。

二、民间借贷与银行小企业信贷呈现此消彼长态势的原因

尽管2006年国家出台了《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力促银行小企业贷款,但受民间借贷、银行经营思路以及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影响,珠海市银行小企业贷款不升反降,特别是民间借贷规模的迅速扩大并形成对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的挤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银行“主动”放弃了一块阵地。当然,银行小企业信贷与民间借贷表现出的此消彼长,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营理念的转变使银行小企业信贷急剧收缩。近年来,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能力有所下降。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大量裁减网点和员工,仅2003年至2006年6月末,珠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从417个减至392个,从业人员从6628人减少至6523人。在经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要商业银行纷纷退出经营成本和风险较高而利润较低的小企业信贷市场,以集中资源争夺效益较好的大企业。此外,基层网点贷款权限的上收进一步限制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拓展。而且日渐严格的授信问责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2.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珠海市小企业目前已进入“多、特、大”的发展期。“多”即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多。从2004年到2006年6月末,珠海市小企业法人由16707家增加到22000多家,月均增加300多家;“特”即形成了以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部分名优品牌在广东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大”即小企业迅速成长,行业规模日益壮大。“多、特、大”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财务管理不规范和有效担保不足等弱点,决定了相当部分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从银行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无疑成为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强心针,并且以其特有的优势伴随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日益红火。

3.形式灵活的民间借贷更能适应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小企业对资金需求普遍具有“小、急、频”的特点,民间借贷简易的手续、较高的效率正好适应了小企业的这种资金需求。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资金随需随借。按银行的正常贷款程序,小企业从向银行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期间大约需要半个月,即使是长期合作客户,最快也需要5至7天,而民间借贷一般仅需要3至5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可获得所需资金,受到大部分的周转型小企业的欢迎。二是获取资金条件相对较低。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需求额度小、管理成本高,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而民间借贷普遍以信用形式存在,90%以上的民间借贷不需要抵押物,显然更加适合于小企业。三是资金使用效率较高。银行贷款期限一般以定期形式出现,而民间借贷可以即借即还,适合小企业多次使用、使用频率高的特点。民间借贷自身固有的特点使其不断释放出的挤出效应,使部分本应属于银行的小企业信贷市场被民间借贷所占据。

4.相对充裕的民间资金及狭窄的投资渠道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可能。珠海市近年来居民收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从2003年到2005年,居民储蓄余额分别为357.39亿元、408.57亿元和480.87亿元,截至2006年6月末,储蓄存款已达510.71亿元。大量富余的民间资本成为推动民间借贷迅猛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在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低迷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居民出于获利或帮助亲友目的而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民间借贷。

三、进一步完善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从珠三角地区到长三角地区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民间借贷的迅速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资金供需矛盾,但同时也挤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缺乏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容易滋生高利贷、“地下钱庄”及诈骗等非法金融行为。因此,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小企业信贷的同时,有必要对民间借贷予以政策引导和疏导,将民间借贷纳入有效监管范围。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缘于银行慎贷,根源在于小企业贷款风险高,风险来自于银企信息不对称、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欠佳。因此,要解决民间借贷挤占银行小企业信贷空间问题,必须从解决总体信用环境着手:一是由工商、政法、税务及金融部门联合建立企业、个人信用资料库及其变动情况,为银行提供小企业贷款审查和决策的信息平台。二是建立和完善失信惩戒机制,通过司法、舆论等多种力量加大对逃废债及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制定《个人破产法》,加大企业及失信人的失信社会成本。三是逐步建立小企业信贷推荐和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熟悉当地企业的实际,发展“政府推荐―银行筛选―风险补偿”的小企业信贷模式,降低银行信贷风险。[2]

2.切实转变银行经营理念,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银行“主动”让出小企业信贷阵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小企业小效益”,认为对小企业的投入与收益不对称,“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大企业”。银行业必须从转变经营理念着手,充分认识小企业涵盖社会面广,小企业信贷成效直接关系银行自身的形象,树立小企业大效益观念:一是要以贯彻落实《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为契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简化贷款手续,优化抵押评估程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二是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结合小企业信用状况、抵押担保情况及经营状况,合理确定小企业贷款利率,建立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落实责任,稳健推进小企业信贷业务。设立相对独立的小企业信贷部门和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努力开拓小企业贷款市场的同时积极防范小企业贷款风险。

3.发展多方联保、行业担保,努力提高小企业信用水平。小企业贷款难,所以催生和推动了民间借贷,起因是自身的先天性不足,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一是针对小企业规模过小、抵押不足,发展小企业间的联保、多方互保和行业担保。二是针对银企信息不对称,引导小企业不断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银企信息的对称性。[3]

4.逐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针对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一是准确界定民间借贷与“高利贷”、“地下钱庄”,给予民间借贷适当的司法界定,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活动,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非法金融行为,取缔非法金融组织。二是不断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通过立法途径规范民间借贷的形式,避免因民间借贷行为引起和激发社会矛盾。三是不断丰富投资途径,合理疏导民间富余资金,避免过多流向民间借贷。

参考文献:

[1] 文章数据来源于《珠海市金融统计监测管理系统》.

[2] 李海洲.引导、规范民间借贷有序发展[J].甘肃金融,2002,(10).

[3] 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民间信贷篇5

以产权改造的方式将民间资本推进信贷行业,是一种将民间资本融入金融业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促进我国民间资本小额信贷试点改革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在给予民间资本合法身份的同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条件下,它可以提高效率并促使银行在完全开放后有效地减少冲击并赢得发展机会。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下,如何发挥民间资金进入信贷行业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向着回暖的趋势发展,帮助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顺利渡过危机、渡过难关,不禁引发笔者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索。

1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宏观经济政策与不少企业实际运行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环境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政府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效力进一步显现,国家宏观经济将加速复苏。但是这种形式还是让我们对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存在忧虑,因为当下我国经济主要还是政府扶持固定资产投资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会消费增速还是相当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经济逐渐出现了通胀的压力,而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来应对这一压力,矛盾也随之出现,国内经济回暖性趋势虽然明显了,但国内的不少企业并没有像国家宏观经济那样也呈现出复苏的趋势,不少企业还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行。一方面,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回暖的趋势、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推行会大大降低银行的贷款额额度;另一方面,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还处于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之中,缺乏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为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资金,促进大部分企业顺利地渡过经济危机。

其次,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际游资的大量涌入。国际游资,它可以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地进入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并能够短时间内迅速撤出,寻求短期回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在经济危机环境下,国家货币从紧政策的推行,各商业银行收缩资金信贷,国际游资正借着这一时机悄悄地向我国民间信贷市场流入。大量国际游资流入民间信贷市场,进行各种投机性的信贷,势必会给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金融风险。因为,国际游资的目的就是恶性信贷投机、寻求短时回报,这会导致使用国际游资的企业走上畸形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国际游资由于它以追求短时回报本文由收集整理为目的,会呈现出投资规模的不稳定性,这也会给我国的金融货币政策带来严重的干扰。一旦国际游资迅速出现套现,这将给我国的汇率、股市等带来冲击,给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相对于国际游资,我国民间资本具有更高程度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资本数额也比较大,完全具备进入信贷行业的基本条件。所以,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在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国际游资对我国信贷市场的不良影响。

最后,民间资本进行信贷行业可以有效地盘活民间闲散资金,促进地方经济的回暖。民间资本聚集起来其数额不菲,因而一旦这些闲散的民间资金被激活,将会对我国经济快速地走出经济危机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近期,民间资本进入地方信贷行业方面在盘活民间闲散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回暖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虽然国家采取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收缩资金信贷,但是民间大量闲散资金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将其用做信贷资金。试想如果这一数额不菲的民间资本用于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中的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将会有效地解决它们的资金难题、顺利帮助它们渡过经济危机这一难关。与此同时,民间闲散资金的充分利用,也将会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整体形势朝着更好的形势发展,尽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

2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经济危机环境下,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不少企业走出困境,给它们的发展带来不少机遇,但是,另一方面,它也给我国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少挑战。

首先,民间信贷贷款成本过高,这给处于经济危机困境中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民间信贷贷款利率一般都是徘徊在3%左右,甚至有高达15%的民间信贷贷款利率,远远地高于银行的同时贷款利率。民间信贷贷款的高利率,无疑给不少借款人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走上清息还贷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不少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冒着高信贷成本的危险而贷款。虽然企业在短时间之内解决了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无形中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民间信贷贷款利率过高给企业所带来的高额还款负担,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民间信贷机制不完善,极其容易给贷款主体造成损失。我国民间信贷关系存在着很大变数和风险隐患,不少贷款主体是在高利息和利润的驱动下盲目投放资本,而忽视对贷款主体的资金用途、还款能力以及信誉度等方面的考察,一旦贷款人发生经济问题就会极容易给贷款主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我国的民间资金大多数都是来自企业的闲散资金,本来经济危机就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可是不少企业在高利润的驱动之下还是毅然将其闲散资金用于信贷,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不稳定,极其容易形成贷款风险,高贷款风险无疑给原本就处于危机的中不少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给放贷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和经济损失。

转贴于

最后,民间信贷如果缺乏政府必要而有效的监督与规范,就会很容易产生危险的金融行为,尤其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之下,如果政府的监管不当,民间游资极有可能形成投机性放贷,这给贷款方尤其是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危机。

3基于挑战下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的措施

基于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对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以迎接这一挑战,进一步地推进民间资本进行信贷行业,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地推进我国企业走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存、发展困境,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政府应该积极地加强对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的正确引导,加强对民间信贷的监督力度,从而使各种民间游资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促进我国企业尽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发展困境。一方面,在程序形式方面,政府应该对民间信贷的程序进行更为严格和规范化的管理,特别是金融机构,更应该对民间信贷中的贷款客体的贷款资质进行严格的检查,尤其是对企业的还款能力的严格评估,从而防止民间信贷关系中那些信贷主体片面地高利息、追求高利润收入而忽视对对方的还款能力以及信贷信用的评估,造成贷款双方的资金损失。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资本的信贷市场准入机制,应该在制度的层面上给予严格的资格审查和监督。对于那些有资金实力足以应对金融风险的贷款主体,应该给予进行信贷行业的资格,而对于那些抱有攫取暴利的高利贷者,特别是那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高利贷者应该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取缔,从而营造好良好的金融秩序,为民间资本进入信贷行业奠定良好的社会条件。此外,政府和金融机构还应该建立健全民间信贷监测和监管机制,对民间信贷实行有效的监控,从而把各种利用信贷进行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维护好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加快民间资本进入的信贷行业的进度。

4结论

民间信贷篇6

关键词:农村民间借贷;金融监管;规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10日

一、农村民间借贷现状

农村民间借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和信用社信贷的基础形式;二是官方借贷相对私人贷款。通过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现在中国的民间借贷历史悠久丰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对应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民间借贷活动范围广。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直接影响农村经济体系的改变,导致农村经济形式多样化和农村民间借贷也随之多样化的发展。

2、民间借贷形式很多。一是口头约定式。这主要是指亲朋好友、同乡邻里之间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进行的借贷;二是简单约定式。这说白了就是借贷双方写一个书面的借条,但有的时候会加一二个中间的担保人,仅此而已;三是高利贷型。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农民将闲置的资金放给那些急需要用钱的农民,但利率会比银行的要高一些,从而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

3、民间借贷针对的个体比较多样。由于个体商业和工业贷款在商业银行贷款遇到了非常严格的审批问题,并且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不能满足其资本需求,这导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基本很难在正规金融机构借到钱,因此民间借贷主要以农村的独自生产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办实业的私营业主为主。

4、民间借贷靠得就是信用。大多数借款人向放款人写一个借条,然后放款人签个名或者盖个章就可以了,最多就是加个担保人,这样就可以借到相应的钱了。所以,这种借贷完全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

二、农村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一直以来,农村民间借贷的案例就有存在,但最近的几年里,农村民间借贷的经济纠纷案例越来越多,并且大有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地方尤为突出。导致这些民间借贷经济纠纷案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针对民间借贷的法律出台来保护和解决民间借贷的问题,使得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法律的规范和保护。

2、监管及预警体系不健全。我国民间借贷监管体系至今还不健全。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跨区域性很强,区域性特征很是明显,这就使得我国没有办法监管到所有区域的农村民间借贷活动;其次是我国没有现成的法律来对农村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这也就在无形中加大了政府对农村民间借贷的监管力度。

3、资金流向难以控制。目前,一些农村地区的民间资金主要流向农村和县城以及城镇的一些私人生产经营企业,因为这些私人企业本身从正规银行贷款难且贷到的钱也比较少,这些私人生产经营企业生产成本高、利润低,且资金周转不开,这就吸引了大量的农村资金的进入。这些农村民间借贷的出借人只想到了能够得到很高的回报却不知借贷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搞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民间借贷经济纠纷。这些农村民间借贷资金的流向很难控制,这些借贷活动可以排除一些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这就进一步弱化了政府的调节功能,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调控。

4、农村民间借贷异化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民间借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其为社会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变异了的不良现象。首先,高利贷的利率持续走高。据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利率绝大多数高于2~4倍基准贷款利率,有些甚至高达月息7%~8%,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高利贷认定标准,不在司法保护范围之内;其次,为洗钱活动提供途径。民间借贷随意、隐蔽,而且借贷方式简单、手续不规范、自愿成交,加之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性质与来源不明,借款人也不能彻底了解资金的真实情况。所有这些特点都为洗钱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三、农村民间借贷问题解决对策

1、农村民间借贷地位合法化。对于农村民间借贷要从法律来加以肯定和使之合法化。只有对农村民间借贷合法化才能让它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这样才会充分发挥农村民间借贷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地位的合法化,也可以进一步的对农村民间借贷活动进行监督和保护。如果农村民间借贷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不仅加大了监管的难度而且也是缺乏相应大的法律来对借贷当事人进行规范,从而保护双方的利益不受到任何的损失,从而使得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朝着合法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2、要对农村民间借贷加强监管。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无序发展是民间借贷的弱点,转变为管理是要求政府应持的态度。对放贷组织和个人借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有问题,会严格管理必要时会依法取缔。

将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设计,使民间借贷组织可以通过规范达到合法化。可向原有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针对一些民营借贷机构进行合法下的有效监管。要通过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民间借贷监管体系进行监管,主要监管的是借贷的规模、利率、资金的来源等,同时还要监管资金使用结构,使得那些无法纳入正常监管系统的民间借贷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管。

3、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在我国,农村借贷要么去正规的银行进行借贷,要么就是通过农村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借贷,因为农村正规银行机构的贷款利率要远比农村民间借贷的利息低,所以大部分借贷还是选择正规银行,这就使得正规银行机构发生赖账、死账的情况常常发生,只有那些信用好的借贷者能基本保证贷款的收回。对此,我们亟需建立人人都讲诚信的原则,而如何来建立这种诚信原则呢?这就需要把个人的所有信用信息进行累加,包括个人的所有好的坏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会被所有的金融机构所共享,这就是所谓的征信体系建设,征信体系的建设不仅对各个正规银行机构有好处,也适用于民间借贷活动。由于目前农村的人均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农村征信体系无法开展,这也进一步说明要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4、加强农村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联合。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很难从正规银行得到相应的贷款来发展自己的农业生产,而那些正规的银行又在不断地退出农村,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加受到资金来源的困扰,而农村民间借贷是一个不错的资金来源,但民间借贷还没有合法化,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把农村民间借贷和正规银行联合起来,既可以降低银行的借贷风险,也肯定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合法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柳钦.中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7.

民间信贷篇7

关键词:民间金融;正规金融;博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177-02

1 农村民间金融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的资金来源于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其中正规金融指农村中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直接融资。它包括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如今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是相对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民间经济主体之间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通常称为民间金融。其借贷双方一般为民间经济主体,包括农户、私人钱庄、合会、私营企业等,即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之间的资金运动。民间金融按规范化和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依次为,农户借贷、民间合会、企业社会集资、银背或钱中、私人钱庄、私募基金。民间借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居民与经济组织的积累或临时性富余资金。民间借贷的资金用途主要包括生产性和消费性两部分。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是正规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不力,而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金融在农村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而农村对资金需求又很大,这就给农村民间金融以生存空间。从1986年开始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就已经超过了正规借贷的规模,且据统计每年以19%速度增长(和安耐,胡必亮,2008)。2003年全国农户户均借贷来源中来自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只占20%,而来自私人的借贷则占80%。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缓解了农村的资金紧张情况,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农村民间金融各利益方之间的博弈

2.1 正规金融与农民的博弈

下面通过使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中正规金融对于农民贷款供给不足的原因。

在我国农村主要的正规金融组织为农村信用社,且其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假定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博弈参与者只有两个,即农村信用社与农民,它们的战略选择分别有两个,其中农村信用社的战略为贷款和不贷款。农民的战略选择为借款和不借款。

我们假设农村信用社选择发放贷款的金额为A,贷款利率为r,贷款期限为t(年),则到期后农户需偿还的金额为(按单利率计算)A(1+r*t),信用社的贷款成本为C。另外,农户借得贷款后可获得收益为B,农户的借款成本D。因此农民借款后且还贷款的收益为B- A(1+r*t),此时信用社的收益为A(1+r*t);农民不还贷款的收益为B,此时信用社的收益为-A。在此我们假设农民还贷款的概率为p,其博弈矩阵为

农民

借不借

信用社

贷p{B-A(1+r*t)}+(1-P)B-D;p* A(1+r*t)+(1-p)*(-A)-C-C ; 0

不贷0 ;-D0;0

由于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小额贷款的农户地域又很分散,农户的逆向选择问题突出,道德信用风险大,农户不遵守贷款合同还不起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p值较低,而信用社的贷款成本主要是交易成本包括签约前的搜寻成本即农村信用社再发房贷款前会获取大量的关于农户的信息,由于农村交通情况差,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信用社获取信息的费用高,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即农村信用社在签订借贷合同时往往会设置严格的贷款标准和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增加了谈判成本。使得最终C值很高。且农户向信用社贷款手续繁杂,程序较多,等待的时间很长因此D较大。这样信用社贷款给农民的期望收益为p{B-A(1+r*t)}+(1-P)B-D

2.2 民间金融与农民的博弈

在此我们同样的假设民间金融的战略选择为贷款和不贷款,农户的战略选择为借款和不借款我们假设民间金融选择发放贷款的金额为E,贷款利率为r,贷款期限为t(年),则到期后农户需偿还的金额为(简单计算)E(1+r*t),民间金融贷款成本为M。另外,农户借得贷款后可获得收益为F,农户的借款成本N。因此农民借款后且还贷款的收益为F- E(1+r*t),此时信用社的收益为E(1+r*t);农民不还贷款的收益为F,此时信用社的收益为-E。在此我们假设农民还贷款的概率为q,其博弈矩阵为

农民

借不借

民间金融

贷q{F-E(1+r*t)}+(1-q)F-M;q*E(1+r*t)+(1-q)*(-E)-N-M ;0

不贷0;-N0;0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放贷人往往和借款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一般存在着许多其他联系如生产、贸易、信息及亲缘联系,具有明显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这样他们往往具有较充分的信息,道德信用风险低,而且即使农户的还贷刚刚出现问题时民间放贷者会通过社会舆论、威胁或将来不再放贷等方式给予农户压力,这样农户不遵守贷款合同还不起贷款的情况很少发生。因此q值较高,而由于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主要是交易成本包括签约前的搜寻成本,民间金融获取信息的费用低,签约中的谈判成本,农村地区存在着愿意接受农民特定抵押物的放贷者,农民可将土地、劳动力或者房屋作为抵押物,且手续简便,农村民间金融在签订借贷谈判成本也较低。因此M值较低。且农户向信用社贷款手续简单,程序较少,等待的时间短因此N也较低。因此q{F-E(1+r*t)}+(1-q)F-N>0;q*E(1+r*t)+(1-q)*(-E)-M>0。这样本博弈的均衡解为(贷,借)。即农户选择借款,信用社选择贷款。

尽管民间金融在农村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民间金融也存在许多缺陷。如操作不规范,且其借贷基础主要为个人信用、熟悉、亲密程度,且担保违约责任等没有详细规定,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滋生不稳定因素。由于民间金融管理的不完善农村经常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金融诈骗等事件,2009年1月13日的“小姑娘”非法集资诈骗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缺少监督,民间金融不受任何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其经营活动很随意,因此会带给一些高耗能高污染或技术水平低的行业,又存在高额的回报因此很多人不愿将钱存入银行而是冒险借贷出去,这不可避免的会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和资金市场,有可能会干扰金融秩序,影响国家金融调控的政策效果;贷款周期短,利率高,有些农村的放贷者有时在借款者的急迫心情下,会提高贷款利率,又民间金融的利率普遍不受约束,大部分都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有时甚至高出好几倍;融资能力有限,民间金融资金规模普遍较小。

2.3 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间的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从自己的利益(短期利益、长期利益)出发与其他参与者谈判达成协议或形成联盟,使博弈结果对所有参与人均有利的博弈。在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博弈模型中我们仍以信用社作为正规金融的代表。我们假设合作后信用社从民间金融借贷收益的分成为S且S可以在信用社与民间金融之间协议。合作后信用社的成本主要是监督民间金融的成本C1。民间金融的贷款成本为C2。由于合作减少了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即C1 p{B-A(1+r*t)}+(1-p)B-D ;A*r*t*(1-S)-C2>p* E(1+r*t)+(1-p)*(-E)-N,大于合作前的收益。这样信用社和民间金融都会选择合作。

3 民间金融发展方向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博弈分析中可知民间金融存在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存在合理性不一定就是高效率的,民间金融业存在其缺陷。合理的金融结构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农民存款并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投资,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农村金融体系,即建立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一体化,实现其相互合作提高各自的效率。早在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就指出,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是金融体系发展的一个有前途的战略。且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表示,让民间借贷走向正规金融,让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这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资金困难。目前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博弈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通过对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优缺点的分析后同时考虑我国农村的借贷需求特点,其合作方式可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合作方向,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的体系中,将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专门的负责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部门,借贷资金由正规金融提供,这样双方有独立变成了统一。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合作后,正规金融可以监督改正民间金融操作上的不规范,逐步实现民间金融操作的规范化,减少民间金融的投机行为和欺诈行为;正规金融可以向民间金融提供稳定的较大规模的资金,弥补了民间金融融资能力差、贷款金额小的缺点;由于比起合作前民间金融的贷款来源稳定风险减少收益增加,这样民间金融也会相应的降低贷款利率;合作后正规金融贷款给农民的交易成本已不存在,只增加了管理民间金融的内部管理成本,总起来说其运营成本会有所降低,弥补了一部分风险;合作后不仅民众看到了正规金融对农村借贷的支持,农民会重新多存款于正规金融,这有利于正规金融的持续发展,也解决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低效率问题;对于农户来说,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合作后,不仅有了稳定的贷款来源,较低的贷款利率和借款成本,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良好的信贷记录增加自己的贷款限额。这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本文提出的关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方式的建议,是理论上的一种新的思路,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也许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实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翟小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探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现代商业,2008,(11).

[4]蒲祖河.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合作性制度安排――解决三农融资困境的现实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8,(5).

[5]魏建国,李春美.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农信社小额贷款[J].当代经济,2008,(3).

民间信贷篇8

关键词:温州金融危机 信贷配给 民间金融 中小企业

2011年9月底,由民间借贷引发部分中小企业资金断裂以致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连锁反应的温州金融危机,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温州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民间借贷的盛行和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规范性的资金。民间借贷相比正规金融机构虽然在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逐利性的缺点,这些缺点在本次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联系此次的温州金融危机,本文从信贷配给的角度分析温州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温州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1.温州金融特点

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以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起来的“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式起步,这种家庭工业组织的优势有效地降低了协调成本,实现了利益内部化。这类家族式企业比较容易进入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准入的必要资本量壁垒较低的行业,如皮鞋、服装和低压电器。于是就造成了今天温州企业的的格局。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以轻工产品为主,再加上我国既有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中小企业发达的经济格局。

2.民间借贷在温州盛行

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专业化的块状集群经济和强烈的创业投资意识等经济发展特点促使温州成为我国民间金融的活跃地区,民间金融形式多样,资金流量庞大。富余的民间资金积累与狭窄的资产增值渠道也推动了民间金融进一步活跃。

此外,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依靠亲情网络和特有的信用观念,通过迅速的信息传递、稳定的人情关系和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降低了资金富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相应地使得近年来温州地区的民间资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08年以来,国家的政策倾向有利于民间金融,对于民间信用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成为民间金融扩张与创新的积极推动者而不是阻挠者。

但是,民间借贷由于其非正规性,缺乏法律体系的保障和管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持续高于官方利率,且不乏高利贷。2011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处于阶段性高位。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数据显示,至2011年9月,温州民间月度综合利率达到25.44%。这样的高利率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使原本就实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承担过高的负债风险。同时,民间借贷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大部分资金都流向门槛低、短期内能看到收益的行业,增大了金融风险,不利于该地区的金融稳定。当民间借贷的资金配置与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相抵触时,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就难以落到实处。此外,由于民间资金未纳入国家统计范畴,金融监管部门、经济综合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其具体动向,容易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准确判断,造成决策的偏差(郑明明,2007)。

二、关于温州地区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状况

1.信贷配给的内涵

信贷配给的内涵古今学者给出的定义表述各异,但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由于贷款者运用信贷配给标准配给信贷资金,使大部分借款人愿意支付现行利率,当不能按照这种利率获得贷款时,就称其受到了信贷配给的限制(刘艳华,2009)。

就宏观上的信贷配给而言,它是指在确定的利率条件下,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就微观角度而言,它又包括两个方面:1)在所有的贷款申请人当中,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既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2)贷款人的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

2.温州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单看“贷款余额”这一项,温州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是不断壮大的。图2-1显示了这种发展趋势。2000年温州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为595.30亿元,而到了2011年则达到了6394.9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4.09%。从这一指标来看,温州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在持续扩张。但和存款规模相及其增速比较,就可以发现问题。

而最为直观的反映温州地区存在信贷配给的数据便是存贷差。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州地区存在存款大于贷款的现象,且存贷差出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温州地区存款余额的规模和增速都超过了贷款余额。这便是信贷配给存在于温州地区最为直观的反应。

3.温州地区的信贷供给结构

从存贷款的规模、差额来看温州信贷供给的规模是从“量”的角度阐明了正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的状况,要分析信贷供给的“质”还得考虑信贷供给的结构。本文从温州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来考察其信贷配给“质”的问题。

(1)金融机构存贷百分比

存贷比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即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的贷款投放力度和金融支持程度。存贷比越大,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力度越大,对经济的支持程度越大。需要申明的是,尽管存贷比是结构性指标,但它不是贷款结构的范畴,而是贷款供给范畴,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贷款供给的指标(刘艳华,2009)。

从图2-2中可以看出,温州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呈较缓的曲折上升趋势,且均低于1。这说明随着金融机构存款规模扩展速度远大于贷款的速度。据此可以推论,温州地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力度弱,导致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匮乏,致使信贷配给现象产生。

(2)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

温州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其所发放的总贷款的比重。这一指标表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程度。占比越低,说明温州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偏好越弱,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的可能性越大

数据来源:《温州统计年鉴2003-2010》。2003年以前的数据应“中小企业贷款”该项核算方式不同,故对2003年以前的数据未进行采用。

从图3-1来看,温州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始终自2004年以来都没有超过50%,这说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没有成为温州金融机构的主要经营目标,而是将一半多的贷款投向了其他领域。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最低,还不到40%。此外,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不增反而是呈现较缓的下降趋势的。从2003年至2011年这9年的时间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下降了3.7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为-0.95%。通过对温州地区信贷配给的结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该地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供给是不足的,不能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从信贷配给角度看此次的温州金融危机

近年来,由于银行渠道贷款控制较严及现行的国有银行的信贷规则和运作模式,出现贷款排队现象,国企和政府性质的大项目永远是贷款的重点。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小,抵押担保能力较差,即便他们愿意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本着控制风险的目的银行仍不愿意贷款给他们。只有少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中取得贷款。歧视性的放贷政策在银行和中小企业打交道时并不少见。银行过高的门槛客观上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境,不得不通过借高利贷维持运转。

银行即便知道当前信贷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因其信息不充分,不能判断贷款机会的风险高低,所以宁愿放弃高利率水平上的借款。目前我国总体融资环境紧张,同时利率管制的政策也在给国有银行施加着压力,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大型国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及地方政府的重点项目,它们信贷规模大且贷期长。尽管上级出台了不少要求扶持中小企业的文件,但各家银行为了不影响不良资产率,实际上仍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置之不理。

在信贷配给的状况下,中小企业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实际上还应加上行贿、公关等寻租成本,对于融资额较小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来说,寻租成本相对于其融资额来说往往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从而使得从正规金融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与民间民间借贷成本大致相当(叶茜茜,2011),他们当然更愿意采取更简便的手段获得资金。

温州中小企业是贷款的极大需求者。2011年国家为控制通胀预期,信贷政策收缩,市场流动性吃紧,但市场融资需求依旧旺盛,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导致对资金的需求更为迫切,资金供需之间的平衡失调增大。

同时,我国的民间财富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老百姓手中的闲钱缺乏有效保值增值渠道,形成了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多数具有风险偏好、手头有较多盈余的富裕居民,由于其在受投资股市专业知识缺乏、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制约,民在市场供需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他们只能选择具有一定道德约束和信用了解的民间借贷以谋取较高的利息收益。于是,当正规金融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需求时,民间金融便有了填平正规金融贷款资金水位的机会。

此外,金融机构贷款创新不足也是一大问题。例如当企业提出愿意以产品质押、原材料采购质押等担保方式申请贷款,这种理论上银行风险相当低的贷款形式,但银行无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贷款品种,而在民间金融里这样的担保方式是可行的,因此企业也会转向民间金融,而银行则会失去获利的机会。

四、联系温州中小企业中的信贷配情况,关于温州危机的建议

1. 引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及建立专业化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问题上显得尤为重要。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以信息资源为经营对象,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为中小企业的债务履约风险提供保证,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水平,弥补了其信用不足;同时也分散了包括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促进了融资交易的发生。

可在温州地区设立专业的融资担保机构,使“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关系转变成“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保证关系,这样通过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和专门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使用担保的中小企业进行甄别和监督中小企业抵押物品不足、缺乏信用记录的情况下,降低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成本,有助于分散风险(王传东、王家传,2006)。

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两者的作用路径是不同的,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这样互担保的组建同时也需要政府的认可和推动,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保持长期、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效弱化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完善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规范其操作行为

多年的实践证明,对民间借贷要承认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合法地位,给民间金融一个活动平台。但对于非法民间借贷应严厉,并且需要加大对高利贷等非法融资行为的惩处力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出台规范民间借贷的法规文件,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

同时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适合民间借贷发展的监管机制,尤其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信息收集机制,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全面掌握民间借贷的运行情况,并以此制定适合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使民间借贷逐步走向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引导成熟的民间借贷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的民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增强金融产品创新

中国金融机构绝大多数的贷款都需要抵押物,而中小企业往往缺失抵押资产。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务来看,它是真正深入到工商活动的整个流程当中,如物流银行,企业整个生产的流程、中间接订单的信息,包括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都可以作为银行征信的保证(赫凤杰,2011)。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提供除上所述的信用担保外,还可以考虑接受中小企业以产品质押、原材料采购质押等担保方式来申请贷款。

4.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

许多中小企业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往往是由于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真实、融资渠道狭窄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中小企业首先应当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保证对外信息的真实性等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条件以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明明.我国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6)

[2]刘艳华.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其绩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2009

[3]赫凤杰.放松货币政策难解“钱荒[J].金融博览,2011(14)

[4]王传东,王家传.信贷配给视角下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5]叶茜茜.正规金融借贷对民间金融利率的影响分析——以温州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6)

[6]李世新,张耀谋,李力,郑才林.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成因、问题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09(5)

[7]陈彦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民间借贷[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4)

[8]吴国联.对当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调查[J].浙江金融,2011(8)

[9]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中心课题组.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金融,2011(1)

上一篇:汽车信贷范文 下一篇:网络信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