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流星 让民间社火艺术发光发亮

时间:2022-06-21 11:18:43

风火流星 让民间社火艺术发光发亮

“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杂技和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一带的“风火流星”是古晋阳元宵节期间民间社火艺术的一枝奇葩。表演者手持一种在绳子两头绑上铁笼的装置,表演开始之前先在铁笼中填满木炭,用火点燃,在行进当中或者是在场地上用手飞快地舞动绳子,使得铁笼在空中飞转,此时火花四溅,火借风势,风助火势,并伴有火烧木炭的“噼啪”声,场面十分壮观。晚上表演更能体现出一种群龙飞舞的独特气氛。

“风火流星”有单人或多人表演,它主要通过两手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通过惯性由慢到快旋转,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隐蔽迅捷、变幻莫测,具有惊险刺激的视觉效果。其表演由小锣鼓配乐,在不同的鼓乐声中变换动作,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扣人心弦。群体表演则可以表现出飞龙飞舞的气势。人在表演中行、站、坐、卧、翻滚。人在火中,火围人转。表演的套路与武术套路大致相似,有双龙开道、火龙缠身、悟空舞棍、火龙十八滚等。练习“风火流星”可以炼躯干四肢,防止腰椎、颈椎的老化,增强手指的灵活性和肺活量,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

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东街村,人们说起“风火流星”,必先从一人说起,他就是晋阳“风火流星”的创始人韩荣华。韩荣华自幼习武,是形意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他随父亲在祁县经商期间,又得到祁县戴氏形意拳贺大光师父的指点。1928年,韩荣华从祁县回到太原,受民间杂技的启发,将传统武术中的某些演练手法和技巧与民间杂技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风火流星”,成为当时民间社火活动中独树一帜的表演项目。

“风火流星”是用铁丝编制而成,形如铁笼,有大小号之分,大和小主要视表演者的体力而定,将大小相当的两个铁笼拴于绳子的两端即可。由于风火流星制作简单,易于携带,这一奇特与惊险并存的民间绝活成为晋源一带每年社火活动的保留项目。时光流逝,社火活动中的祭祀功能渐渐弱化,演变成为了一项民俗娱乐活动。

“风火流星”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离不开艺人们的不断改良和完善。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风火流星”在晋源郭家圪垛城隍庙一带的元宵节上最后一次亮相。之后的30多年里,“风火流星”再也没有露过面容。由于一直无人问津,这一技艺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上世纪90年代末,韩荣华的孙子韩金牛开始着手恢复即将失传的“火流星”技艺。他作为一个技艺全面的艺人,不仅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武术功底和杂技基础,而且对鼓乐有着灵敏的听觉接受能力,能在抑扬顿挫的鼓乐声中运用自如。他表演的风火流星将武术、杂技、锣鼓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视听效果。

2008年,晋阳“风火流星”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太原晋源区的“风火流星”表演活跃在各种场合,表演者中既有50多岁的老者,也有10多岁的小朋友,他们将“风火流星”表演得火花四溅,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上一篇:基于单元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下一篇:初中思品教学工作应与生活实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