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9-24 11:57:53

赞美春节的诗句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1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4《咏柳》的教学过程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2

一、直接描写桃花,赞美桃花。宋朝大诗人苏轼的《桃花》诗写道:“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这首诗是说,桃花为了和其它的花儿争占春天,叶子还没有长出来,就热烈地绽放起来,繁密的花朵缀满枝头,把枝条都遮掩了。桃花映入水沼,像美人照镜子一样迷人,那红艳艳的色彩,把鱼儿惊吓得甩动尾巴,激起的水花溅到桥上。这首诗直接描写桃花的鲜艳,表达诗人对桃花的赞美之情。

二、借助桃花比喻新娘。《诗经・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前两句用盛开的桃花比喻将要出嫁的新娘,赞美了她的美艳动人,后两句是说这个姑娘出嫁了,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三、借助桃花比喻红颜少女。唐朝崔护的《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歌前两句写诗人寻春艳遇。“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用桃花为“人面”出场设置美好的背景,衬托“人面”光彩照人。后两句是重寻不遇:又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横斜的门户,然而画面的主体--红颜面少女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株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诗人再也看不到那美丽的“人面”了,自然要生出一种怅惘之情。

四、借桃花飘落,绿叶满枝,比喻女子红颜老去,青春不再。唐朝诗人杜牧的《叹花》诗写道:“自是寻春去已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的这首诗,还联系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次,杜牧游湖州,认识了一个民间少女,芳龄大约有十几岁。杜牧和少女的母亲约定,十年后来娶少女。后来过了十四年,杜牧才到湖州担任刺史。再访女子,得知她已嫁人三年了,生下了两个孩子。杜牧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十分伤感的诗。诗歌用桃花凋谢,一片残红乱,绿叶成荫,结满青果,比喻少女年华逝去,结婚生子。全诗抒发了诗人无比惆怅的心情。

五、借桃花飘落,满地狼藉,化为尘泥,任人践踏,表示美好事物的消亡。《红楼梦・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用春残桃花飘落,来暗示林黛玉将来悲剧的命运,她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之时,痛苦地死去,一朵美丽的花朵过早的飘谢。

《红楼梦》在尤三姐自刎后写道:“揉碎桃花红满地,推倒玉山难再扶。”用揉碎的满地桃花,来比喻美丽、刚烈的尤三姐之死,令人惋惜。

桃花具有美丑二重性,上文的桃花均以美的形象出现,给人以美感;不过它有时还以丑的形象出现,给人以恶感。

六、桃花的花期短暂,它开在春初,春季还没有过完,就过早的飘落,不能和春天共始终。人们借助这一特征比喻那些改变志节的人。明朝诗人陈佐才的《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风不改节。哪似薄情桃李花,须臾便与春相别。”这首诗以凌风挺立的劲竹自况,表达了诗人威武不屈的坚强品质。以薄情的桃李花离开本枝,纷纷飘落,比喻那些变节的明朝官员,给它们以无情地嘲弄和鞭挞。

七、桃花随春开放,不久便随春而去,诗人常借此比喻奸邪小人骤然得势,骤然。刘禹锡在京城当屯田员外郎时,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再贬为郎州司马,且一贬整整十年,直到元和十年才“以恩召还”。回到京师,他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的锋芒直指守旧势力,末两句是说这玄都观里的千株桃树,全是诗人被贬以后栽的,盖“言满朝之人皆吾去后而升迁者”,对那些一时得势的小人予以冷嘲热讽。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此诗顿时成为舆论热点,“不日传于都下,好事白执政,诬其怨愤”。执政者旋即召见刘禹锡,话里有话地说:“近日新诗,未免为累”不数月,又贬为连州刺史。

八、桃花飘落,纷纷辞枝离去,诗人借此特点比喻坏人树倒猢狲散的感情。上文提到刘禹锡谪贬到连州,一晃又是十四年。再度奉召还京时,刘禹锡又去了玄都观。又赋诗一首,即《再游玄都观》,其诗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用“桃花净尽”被菜花取代这一景象,比喻那些守旧势力已作鸟兽散,不复存在。“刘郎”则依然故我,悠然复来,表现诗人自己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3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之《咏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想象柳树婀娜之姿,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首古诗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柳树之高和柳枝之多,诗歌中还运用了数字来表示数量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难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专业的修辞手法训练,学习中运用象性思维较多,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

教学方法

1.图片欣赏,想象画面

2.关键词解读法

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村居》,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咏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认识作者

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说起贺知章,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便是他,他的诗现在仅仅留下来19首,其中写景的诗,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最有名的古诗《咏柳》。

(二)

初读古诗

(三)

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咏的意思是“赞美、歌颂”,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咏鹅”“咏梅”都是赞美歌颂的意思,从诗的题目我们知道诗人歌颂的对象是——柳树。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丝绦:绞丝旁,是用丝线编的绳子或带子。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丝绦呢?对,是垂下来的柳条。我们一起来欣赏。

万条垂下绿丝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不仅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树的样子而且写出了柳条之多。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比喻,短短二十多个字,就有三个比喻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能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嫩的柳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同时突出了柳树之高。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美丽,柳叶复苏生长的景象。

二月春风不仅“剪”醒了柳树,而且“剪”醒了世间万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不就是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吗?

让我们怀着这样美好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同学们,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在我们的主题丛书上也有一首《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颢春日郊游时写的所见所闻所想,请同学课下按照老师的学习提示自己读一读,找一找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4

咏柳 “胜日寻芳泗水滨”,出自古诗 。作者是

一、判断正误

1、《咏柳》一诗中“碧玉”指年轻漂亮的女子,比喻柳树。 学家

( ) 诗中的“胜日”指 ;“光景”指 2、《春日》是宋朝诗人朱熹写的。 ( )

3、《春日》一诗中“万紫千红”一词只说了“紫”和“红”这两

种春日里的色彩。 ( )

二、默写《咏柳》

咏柳

1、诗中有两个字意思相同,他们分别是

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了 想象丰富赞美了

这首诗赞美了的春天景色。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咏柳阅读答案。

四、阅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旧:以前。 谙:熟悉。 胜:超过。

1、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他是代诗人。

2、解释诗句。 风景旧曾谙。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5

有一首诗叫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进,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共有八句我节选了前四句,后四句的诗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诗写的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后四句却是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野草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只要不把它连根拔起的话,无论你把它怎么玩,怎么弄,怎么剪,它都没有事情(不会死的).因为只要有它的根在的话,无论怎么样它都是不会死的。今天是星期六,我带着一种欢乐的心情来到了楼下。那里有成千上万株青草和小花们。我真想问你一个问题:谁是春天的报信者?你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是燕子或者是柳树。但是我准确的告诉你,你说错。不是燕子和柳树,而是野草,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因为野草比柳树长的快;比燕子来的早,所以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

野草有着非人能比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一个岩石,还是一块砖头,只要有着那一点点的泥土,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这都是它生长的宝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绿色的铺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美好的环境?又是谁给予给了我们新鲜的空气?是野草。是野草给了我们干净的地球,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去伤害它们。

野草就和人一样,只要你有着深厚的实力,在强大,凶猛的敌人你也可以把它们给打败的!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6

1、有一首诗叫做: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进,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的时候写的,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共有八句我节选了前四句,后四句的诗是: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前四句诗写的是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的,而后四句却是描写送别时的依依不舍。

2、野草虽然人们不喜欢它,可是它有茁壮的生命力。你看路边、荒地、荒山有谁会去种它,栽它呢?可是它同样自生自长,郁郁葱葱,只要有缝就能插针,不是吗?你看树下、田野里、路边、山坡荒野,甚至连岩石缝中也不放过,它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人们也该赞扬它吧!

3、一旦春风吹拂,阳光普照,江河奔流,大地复苏;它就从草籽、草根中醒过来,顽强较劲地长出地面!它鲜活火爆热烈,它抖擞较劲挺拔,它蓬勃勇敢向上,它百折不挠!--忘形中,淡绿嫩绿墨绿;盲目中,不断长粗长高!密密麻麻,拥拥挤挤,茁壮茂盛,那真叫好!

4、一粒粒小草种子被风带离母体,无论这些小生命来自何方,只要有木、有泥土、有阳光,它们就立即扎下根来,迅速成长,把那可爱的绿色带到那个地方。无论在哪里,到处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

5、它们热爱大地,热爱自然,深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也曾在狂风暴雨中搏斗。更为可叹的是,一株被压在顽石下的野草,不管顶上的岩石多么沉重,周围的泥土多么坚硬,它总能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钻到地面上来。它的生命力是如此地强大,而且它还勇敢地向大自然挑战,寻求自己的快乐。

6、这些野草虽然没有美丽的容颜,也没有高大的身材;比不上牡丹、荷花、樱花的美丽;也比不过杉树、杨树、松树等的高大。但它是美丽的。

7、小时候,常跟着姐姐到农村去,看着那野草把农村的山峦、田埂,甚至把路边、墙头都绿得一派勃勃生机,自那时起,我不由得对野草产生了一种偏爱。

8、草有着非人能比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是一个岩石,还是一块砖头,只要有着那一点点的泥土,它就能够生存下来,这都是它生长的宝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绿色的铺地?是谁给予给了我们美好的环境?又是谁给予给了我们新鲜的空气?是野草。是野草给了我们干净的地球,美好的家园,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而不是去伤害它们。

9、哪里都有它,不需要任何装点,在那春暖花开,莺飞草长的季节里,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是他-----野草!在冬季,()毫无任何生机的时候,我与重逢了他,他在广大无边的土地上蔓延着凄凄苍老的生命,那便是野草的化生--荒草!原来从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是野草!

10、野草,生命顽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久枯春绿,欣欣向荣,不屈不挠。

11、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因为野草比柳树长的快;比燕子来的早,所以野草才是真正春天的报信者。

12、野草没有美丽的姿态,但有优秀的品质。它那种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是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吗?

13、野草是平凡的,他们高低不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他们一无所求,不需播种,不用耕耘,在路边,在悬崖,在石缝,只要有一点点泥土,就能顽强地生长;他们,你携着我,我扶着你,织成神奇的绿毯,铺在大地母亲的身上,一直铺进天边的白云……

14、是太普通太平凡的草,是到处可寻可见的草,是尽人皆知的草;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没有伟大,没有丽表;然而,它却是奥妙、神奇、莫测的草,也是难知难懂的草……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赞美春节的诗句篇8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

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绿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不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去感悟语言,在歌声中去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去创造图画。

上一篇:南沙幼儿园范文 下一篇:恒源祥的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