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翻译范文

时间:2023-11-08 01:51:16

英语谚语翻译

英语谚语翻译篇1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 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曾经说过:“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 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 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 straits of dover),东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 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 that would sail without danger must never come on the main sea. 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 (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 does not eat dog. (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 me, love my dog. (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信仰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 《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 fruit (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 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 home without love is no more than a baby without a soul. (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 (凡人各有其短处。)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 the sky falls, we shall catch larks. (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 bath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 (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 (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 that lives with muse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 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 胡文仲 ,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 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 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中国翻译,1999,(3).

[8] 田静.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 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10] 李惠芬.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j]. 西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英语谚语翻译篇2

沈奇,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英语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比喻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研究,不仅是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剖析和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英语谚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翻译英语谚语,不但要求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生动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英语谚语的译文不仅要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意义含蓄、耐人寻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鉴于此,就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 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

在浩瀚的汉语谚语中,可以找到一些在意义上、形象上、表意形式上都与英语谚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汉语句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巧合,一是由于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语被汉语吸收和消化,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例如汉语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语就出自《圣经•旧约全书》里的英语谚语的“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再如“血浓于水”出自“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英语谚语早已为汉民族所认识并接受。二是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某种共性,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触发的相同感受和理解,反映到谚语中,便出现了英汉谚语中的“巧合”现象,试举数例: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闪发光物,未必尽黄金。

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 物莫如新,友莫如旧。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既然在汉语中处在这种可与英语谚语相吻合的现成谚语句子,可以尽量套用。这样既可以忠实地表达原语内涵,又可使译文不失谚语的形式和特性,并且言简意赅,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和运用。不过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语种,再加上民族的千差万别,词类等同语自然不会很多。

二、 “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

比喻是谚语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通过比喻,可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英语谚语如此,汉语谚语同样如此。但是,由于两种文化传统,环境习俗不同,往往是要表达的意思一样,而选择的比喻形象或比喻手法不一样。例如:英语谚语“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和汉语谚语“胆小如鼠”都表示胆子很小的意思,但两种语言用作比喻的东西却大不相同,在讲英语的人看来,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汉民族则视兔子为敏捷,快速的象征。如古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所以一般应译为“胆小如鼠”。词类情况为数不少,在翻译时如何处理好主客关系呢?对此,很难一概而论。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为例,倘若“客随主便”直接译成“不要鱼儿游水”,保留了原语的比喻形象,但中国读者不易吃透这句话的含义;相反“主随客便”,选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作为译文,含义不点自明,只是改变了原语的比喻形象,失去了英语味。由此可见,不管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的翻译方法都各有利弊。究竟哪种利多弊少,应根据翻译时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加以抉择,不可失之偏颇。试举几例比较:

Love me, Love my dog.

爱我及犬(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猫偷吃乳酪时总是闭着眼睛(掩耳盗铃)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乌云也有银衬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蠢人一下子就把箭射完。(黔驴技穷)

The mountain has brought forth a mouse.

大山出生只小老鼠(雷声大,雨点小)

以上几例,都是喻体的英语谚语,即这些谚语经常使用的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义,而是他们的喻义,他们仅作为喻体被人们运用,其喻说的对象(被比喻的主体)在说话语本身中没有出现,要在具体的运用场合中才能明确。如人们在运用“The mountai has brought froth a mouse” 这条谚语时,一般不是取其本义,“山”和“鼠”在此仅作为两个比喻形象,用来说明“声势大,效果小”的意思,至于究竟是指某项措施、工程、还是指某个人的行为结果,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可以确定。这类谚语是一种很形象的语言材料,可以用来构成多边的比喻,喻说我方面的事物和形象,常常意在言外。因而在翻译此类谚语时,据原语直译无法点明含义,不如借用同义的中国谚语作译文更简洁贴切。这就是“主随客便”的特殊翻译方法。

还有另一类运用比喻手法的英语谚语,其被喻说的主体和用来比喻主体的客体在说话语本身中已经确定,比喻义已经挑明,如: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一人不及众人计。

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Loftiest trees most dread the thunder.

最高大的树也怕雷击。

因此,即便是有同义的汉语谚语可以借用,也不必“反客为主”,尽管依据原语直译,以便保持原语的比喻形象的神韵。

三、“直译”与“意译”

大部分英语谚语在汉语中是很难找到现成的对等或相似语,因此必须直译。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疑问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的方法。另外,译出的汉语句子好要有说话语味,尽可能使之具备形似汉语谚语的句型结构:精巧洗练、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而要作到这些,拘泥原文,逐字“死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谓英语谚语的直译,即根据原语译成汉语。与套用现成的汉语句子相对而言,其中实际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意译”成分,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精心磨练词语,推敲句意,酌情变动增删,使译文成为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外来谚语。鲁迅曾强调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要保留原作的风姿”。直译是最能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和“丰姿”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早已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并且已成为日常所使用。如:

Quality is better than quantity.质胜于量。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空言。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ope for best,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In water you may see your won face,. In wine the heart of another.

水中可见己面,酒中可见人心。

It is better to be closed in rags than to be clothed with shame.

宁可穿上破衣,不可蒙上耻辱。

四、“近似语”与“巧译”

有些英语谚语用直译法翻译,不是句子不顺,就是表意不清,而借用汉语中的近似语“巧”译,则简练达意,恰到好处,这种巧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套用现成句子”方法的一种补充和扩大,使人们在选用现成的汉语句子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列举几例如下:

You can’t make an Omelete withou breaking eggs.

你不打破鸡蛋,又怎能制成煎蛋――有失才有得。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箭没搭好先别拉弓――三思而后行。

Bind the sack before it is full.

袋子要在装满前扎着――见好就收。

While the grass grows the horse starves.

等到草长出来时,马早已饿死―― 远水救不了近火。

One must howl with the wolves.

跟狼在一起就得学狼嚎――入乡随俗。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巧译的灵活性很大,近似语与原语之间存在住或多或少的差异。并且有的原语含比喻,而近似语没有;有的近似语含有比喻,而原语没有。在修辞手法及语言风格上往往也不吻合。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全面地、透彻地理解原语的含义、语言色彩及褒贬程度,恰如其分地选择近似语。如果望文生义,胡乱套用,结果会弄巧成拙。例如:“Fine weather makes fine birds.”真正的含义是“好衣装,仅能扮出好外表。”含有讥讽的意思。另外,翻译时还要尽量考虑谚语的民族性,不宜选用含有汉语民族所特有的专有名词或典故的近似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以免使读者产生“似西非西,似中非中”的感觉来。例如: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如果译为“不要杞人忧天”,总有点洋人穿长衫的感觉,不如译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更为贴切。

总上所述,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要根据中西文化的特点,采用更为贴切的方法翻译,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谢元花,魏辉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徐超墀. 英谚译介[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巍成.英汉翻译中的修辞格的处理[J].辽宁师专学报,2003 (1) :92 - 94.

英语谚语翻译篇3

关键词:英语谚语 英语教学 运用 翻译

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如何使学生自如的应用英语谚语仍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里且不去讨论中专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如何,但从英语谚语本身的发展背景和使用习惯来说,似乎较难被处于汉语语境中的学生所掌握。

不难知晓,英语谚语是英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正如汉语谚语那样其显得精炼和寓意深刻,如“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tion will remain”这句英语谚语,其正确的意思为:一旦给人加上坏名声,他就永远难清洗。然而,在缺少英语文学涵养的情况下,或许将把其翻译为“欲加其罪,何患无辞”。这样一来,该英语谚语所要强调的含义便背离了。可见,正是因为英语谚语的精炼才可能导致在运用和翻译上的缺失。[1]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英语谚语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中专英语教学中,英语谚语教学一般在口语和翻译教学环节。因此,以下从两个方面对该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相对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内容,中专英语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在英语谚语的学习和使用上仍与高中英语处于相同的水平线上。在口语教学环节上,教师更多的在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记忆来获得对英语谚语的应用,很显然,这一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谚语的内涵和使用语境,因此,在实战过程中就无法灵活和准确使用特定的谚语。

2.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经常出现的英语谚语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从而在文章翻译上能借助记忆和字面意思准确把握其中的意思。然而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诸多英语谚语在课文或英文故事中不断涌现,此时学生在对陌生谚语进行翻译时往往存在:该直译的却选择意译,或者望文生义等。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可能是由于教师未能系统介绍英语谚语的翻译规范所造成的吧。[2]

二、分析基础上的优化模式定位

笔者认为,不能将口语运用与文字翻译相隔离,而是需要从整体视角来优化当前的英语谚语教学模式。为此,优化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英语谚语应用的注意事项方面

实践表明,在涉及英语谚语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的讲解。当然,针对中专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在注意事项的讲解上应体现出点到为止和趣味导向的要求。如,在向学生介绍了英语谚语的发展背景之后,就需要使学生明白:在英语谚语的应用上应注意它的口语化色彩,以及避免加入汉语语境中的典故。

2.英语谚语应用的经验积累方面

在有限的英语教学课时内,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聚焦于英语谚语的应用教学。因此,若要最终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和翻译的准确性,根本还是在于学生的自我经验积累。为此,应建立自主、自觉的学习氛围。

三、定位驱动下的运用及其翻译模式的构建

在定位驱动下,提升学生英语谚语应用能力的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1.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英语谚语的特点

尽管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谚语较为晦涩,有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困惑,但学生对于汉语谚语并不陌生。因此,在增强学生对英语谚语理性认识的目的下,应在初期借助汉语谚语与英语谚语的比较,来使学生了解后者的特点。

2.借助经验积累强化口语训练中的应用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来提升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最佳的方式便是通过经验积累来训练他们的口语。为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采取“听说练”并举的措施,即首先通过听和说来获得语感和真实语境体验,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角色扮演来强化自身的感悟。

3.遵循英语谚语翻译原则提高翻译水平

在提升学生英语谚语翻译水平时,需要让学生知晓相关的翻译原则。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原则可以包括:切记望文生义、注意口语化、注意民族性、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等。对此,在借助一系列的英语谚语实例进行讲解。

以上三个方面的对策,涵盖了口语和翻译两大板块。对此,以上所述也体现了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3]

四、实证讨论

这里以翻译为例进行实证讨论:

要想把英语谚语的新颖独特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传达给读者,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就能起到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为了进一步阐明英语谚语的汉译,应以直译为主。下面我们再对一些英语谚语汉译做一下比较: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倒霉的人经不起风浪。(人一倒霉,一杯茶也能淹死。)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三思而后行。(箭没搭好,先别拉弓。)

以上每句谚语都提供了两种译法,一是意译,一是直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直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而意译的译文或缺少生动形象,或缺少原文的“丰姿”。

五、小结

本文通过在口语教学和翻译教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后可知,应在整体视域下来完成优化模式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的对策包括: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英语谚语的特点、借助经验积累强化口语训练中的应用,以及遵循英语谚语翻译原则提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柴秀智.网络教学资源与高职英语听说任务整合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2]宋娟.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英语谚语翻译篇4

【关键词】谚语;文化;动物词汇

一、概述

世界上现存的语言中,凡是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包含有大量的谚语,这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短语或短句。它们大都节奏感强,形式简炼,寓意深刻,读起来悦目,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顺口,因此被语言学习者包括母语学习者喜闻乐见。这些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因此翻译谚语时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保留原语中谚语的文化习俗,还要译出谚语包含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最佳地传递文化信息。

汉语和英语的谚语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由于动物词汇比较丰富直观,而且汉英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思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对同一种动物会产生相同或相似地寓意。鉴于此种情况,部分谚语在汉译英时,可采用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但由于汉英两种文化的社会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标准的差异,同一动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寓意,而不同种动物又可能产生相似的寓意。而且两种语言的差异远远大于其相似形。本文拟从汉英谚语中的动物词汇入手,从词汇并行,词汇遗漏,词汇补充,词汇冲突等方面分析汉英谚语中的由动物词汇引申出的文化内涵及译法。

二、汉英谚语中动物词汇比较

1.汉英动物词汇并行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是语言及文化的高度提炼,是修辞手法诸如比喻,隐喻等的集中运用。正是由于其丰富内涵,在翻译谚语时,部分地保留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即采用了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如“纸老虎”,译成 paper tiger. “狐假虎威”,译为 the tiger behind the fox. 还有:“一燕不成夏”,译成: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这句话的意思相当于 It is unwise to form a judgment on the basis of a single instance. 英译后,既保留了原谚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做事或判断不能太片面),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不宜用直译的谚语,可采用意译或加注的方法。如:“牵马河边易,逼它引水难”,译成: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这句谚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加意译的手法,意思相当于 Good suggestions can be made but people cannot be forced to do what they don’t want to. “驴子扇耳朵”,译成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意思相当于 sb. who is ignorant pretends to know much. 即无知装聪明。更多的实例如下:

⑴ 浑水摸鱼: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⑵ 吠犬不咬人:Barking dogs do not bite.

⑶ 好鱼居深渊:The best fish swim near bottom.

⑷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To kill tow birds with one stone.

⑸ 骑虎难下:To ride the tiger.

⑹ 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⑺ 掉鳄鱼泪:To shed crocodile tears.

⑻ 纸老虎:Paper tiger

⑼ 驴子扇耳朵,无知装聪明:All asses wag their ears

⑽ 同时追两兔,全都抓不住: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neither.

比如:“掉鳄鱼泪”,译成:To shed crocodile tears. 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可采用加注的方法,掉鳄鱼泪即假慈悲,类似的说法还有“猫哭耗子-假慈悲”,英文相当于 sb. pretend to be sad about sth, but they are not really sad at all.。

2.汉英动物词汇冲突

对于能够采用直译的谚语,还是使用直译为好。这样可以使语言的生动性,直观性,形象性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而且直译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的风格和文风。但是谚语是原语言文化的高度提炼,很多谚语若仅采用直译难以做到形神兼备。所以为了能更好地译出谚语中的内涵,哲理,还需要采用意译,甚至添加说明解释的方法。比如 “塞翁失马”,如果仅仅把“塞翁”翻译为 Saiweng 或者 The old man who is called Lao Sai, 等等,外国人还是不了解其中典故。塞翁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景点人物,如果仅仅将其翻译为普通人的名字,并和英谚放在一起,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要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塞翁失马”,译成 A loss man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类似的说法还有 No great loss without some small gain. 意思是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汉语中还有“安知祸福?”或“焉知福焉?”等相似的说法。翻译动物类的谚语时,还要注意由于对于同种事物,不同人的联想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汉语中出现动物词汇,并非在英译时都要照搬。本文拟从下列三中情况,依次说明翻译谚语时的词汇冲突现象,主要有词汇遗漏,词汇补充,词汇错位三类。

汉语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说法。因为中国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是凶很,勇猛的象征。比如“母老虎”喻指凶悍的妇女。“虎穴”喻指危险的地方。而英美等国家的人则将狮子看作是“百兽之王”。如 Lion’s den 指 a difficult situation in which you have to face a person or people who are aggressive towards you. 译成汉语是“龙潭虎穴”,指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如果仅仅按照汉语字面,直译过来,外国人不能很精确地理解原语的内涵。类似的实例如下:

2.1汉英动物词汇遗漏。

⑴ 初生牛犊不怕虎: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⑵ 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⑶ 心猿意马:To have a head like a sieve

⑷ 鸦雀无声:Be utterly quiet (or: dead silence)

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⑹ 鸡飞蛋打:Fall between two tools

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ny turn out to be a gain.

⑻ 黔驴技穷: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⑼ 呆若木鸡:Clutch up

⑽ 守株待兔:Waiting for gains without pains.

谚语中动物词汇遗漏指汉语的谚语中有动物词汇,但是由于文化内涵不同,人的思维方式有差异,因此这些谚语在译成英语后,为保留其英语谚语的特色,动物词汇消失,相对应的英语谚语中不再有动物词汇。这些谚语大致涵义相同,各有其别致新颖之处,各自反映了自己文化的特色。

2.2汉英动物词汇补充。

⑴ 名声扫地:In the dog house.

⑵ 本末倒置: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⑶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If the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⑷ 倾盆大雨:To rain cats and dogs.

⑸ 有眼无珠:As blind as a bat.

⑹ 风水轮流转:Every dog has his day.

⑺ 尔虞我诈:Man is to man a wolf

⑻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

⑼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

⑽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like attracts like)

⑾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谚语中动物词汇补充指汉语中的谚语本没有动物词汇,但是在充分考虑了英语的文化特点后,为了译成相对应的英语谚语,添加或补充了意义相近的动物词汇。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译成 Fine feather make fine birds 表达了同样的寓意,即 The gilded Buddha looks better and the well-dressed person looks more decent 的意思。

2.3汉英动物词汇错位

⑴ 虎毒不食子:Dog doesn’t eat dog.

⑵ 露出马脚: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⑶ 树倒猢狲散:Rats desert a falling house.

⑷ 爱屋及乌:Love me, love my dog.

⑸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

⑹ 落汤鸡:A drowned rat.

⑺ 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⑻ 热锅上的蚂蚁:A cat on hot bricks (or: An ant on a hot saucepan)

⑼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When the cat i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⑽ 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

⑾ 亡羊补牢:To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⑿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英动物词汇错位指汉语谚语中,由于特定的文化习俗,长时间运用后形成特定的习惯说法,使用了部分动物词汇。为了用英语表达同样特定的文化内容,必须译成在英语文化中有寓意的谚语,所以使用了其他动物词汇。

上面一一列举了谚语在汉译英时,根据需要,将原语中的动物词汇或删除,或补充,或用相对等的词汇充分表达出来。由于翻译手法的灵活性,英译这些谚语时,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翻译手法。对于同一句汉语谚语,只要能传达出原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既可采用直译,也可采用意译,或者二者结合的方法。比如:“热锅上的蚂蚁”,既可以直译为 An ant on a hot saucepan,亦可以意译为A cat on hot bricks。“守口如瓶”,可以译为As dumb as an oyster,也有诸如 as silent as the grave, as close as wax 等译文。

三、汉译英谚语的原则

对于谚语的翻译,具体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或者遵循何种原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直译具有直观,形象等优点,因此能直译的谚语则要直译。比如汉语中有“前怕狼,后怕虎”的说法,指充满了恐惧。英美文化中虽然视狮子为兽中之王,但是老虎和狼也代表令人恐惧的动物,因此上句谚语译成 Fear the wolf in the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 外国人完全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指full of fears.

但是如果遇到下句谚语“力大如牛”,英语中却没有 as strong as a cow的说法。在历史上战争频繁的西方,没有马便无法生存。而在中国,牛则是生活之本。在这种文化差异的背景夏,上句话当然不能直译。不能直译的,如采用意译更能表达出原语的内涵的,这种情况则必须采用意译的方法。所以英语把“力大如牛”译为 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再比如汉语中有“本末倒置”的说法,意思是分不清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分不清主次。用英语解释就是 Put the things in the wrong order. 而英语中也有一句表达类似意思的说法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小结

汉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做:“谚语是日常经验的女儿”。谚语是经高度提炼和凝缩后成为的寥寥数语。谚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精确地反映出本文化地特性。汉英语作为两种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在有些习惯说法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于这些相似和相通之处,我们在传递文化涵义的同时,可以采取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但是由于汉英语为文化习俗截然不同的东西方语言,各自的文化渊源使之在很多方面都是差异大于相似。我们作为语言的学习者,要遵守求同存异的原则,学习英语中的文化传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用意译法将更能反映英语特色文化的东西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2] 金惠康著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3] 隋荣谊主编 《英汉翻译新教程》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4] 张培基主编 《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5]《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6th Edition,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英语谚语翻译篇5

英语谚语一般都比较生动形象,有丰富的寓意,语言特征比较富有哲理,能够充分体现英美的文化特点。谚语是种民间语言,语言活泼简洁,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学作品中合理运用谚语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但一定要注意英语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的书面意思和实际表达意思的巨大差异,在翻译的时候要特殊对待。

1、英语谚语的特点表现

首先是词汇简洁,句式规整,比如说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其次是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比如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再次是比喻形象,含义深远,比如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言语的误解

英美文学作品中有特殊语句谚语出现的时候,经常会翻译失误,比如莎士比亚的剧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这样一句谚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对于这句话,梁实秋翻译为:“聪明的父亲才能认识他自己的儿子呢。”朱生豪翻译成:“只有聪明的父亲才会知道他自己的儿子。”《袖珍英语谚语词典》译为:“只有聪明的父亲才认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贤父知其子或者知子莫如父。”《英语知识》中《关于父亲的名言》把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译为:“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明智的父亲。”等很多版本的翻译,但却没有一句是完全译出了原著的表达意思。《翻译的技巧》将这句话译成:“任何聪明的父亲都不见得完全知道自己的儿子。”《英文疑难详解》翻译为:“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知道自己的儿子。”《英语惯用法大词典》解译成:“无论怎样聪明的父亲也不见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正确的翻译。

3、正确理解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谚语

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翻译,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原文的表达意思,就不能正确的翻译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特殊语句的英语谚语与普通的陈述表达语句是完全不同的,它没有表达强调的意思,是需要反译的特别语句。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主句中加入表达强调语气的词语,包括“再”或者“即使是”等。另外将原文的肯定与否定分别反译过来,比如说it is a dirty (foolish) bird that fouls (soils) its own nest. 再脏(傻)的鸟也不会将自己的窝弄脏。也就四,鸟不脏巢,人不毁家;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句谚语的翻译就遵从了上面的方法,这就是对特殊语句谚语的特殊翻译方式。

4、英美特殊语句谚语的翻译方法

因为谚语是表达自己民族特点的文化的精华浓缩,即使是一样的谚语,但是因为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在表达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样一来,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谚语翻译中,要灵活进行,经过总结,一般的谚语翻译有几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其特点灵活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第一,同义谚语借用。英语谚语和汉语一样存在很多修辞手法,和对仗排比的运用上都几乎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一致,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同一谚语翻译的方法对作品中的谚语进行翻译,以使其符合原文表达思想,例如like begets like可以译成“龙生龙,凤生凤”。

第二,直译谚语。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要保留谚语的原有语言的形式,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以及原句内容,思想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尽量体现原文的表达内容。例如英语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翻译成“禁果分外甜”。

第三,意译谚语。对于不能直译的谚语,其本身几乎不存在比喻修饰,一般其隐含的意思都不能直接解读出来,深入剖析,可以解读出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依据原文形式对其翻译了。主要是在翻译谚语的时候重点把握其内容和寓意,使其表达符合全文的发展。例如when greek

转贴于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应该译成“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第四,结合使用。因为英美和中国的文化存在差异,其语言表达和习惯都有一定差距,在不能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谚语时,可以使用直译和意译两者结合的方式对其翻译,直译可以将原文形象生动的意思保留下来,意译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5、英语谚语翻译时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要注意民族特点,要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俗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能用自己国家的民族特征对英语谚语进行理解,所以不能使用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汉语翻译英文的谚语。

其次要注意口语化,一般谚语都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在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例如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书面化的翻译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的翻译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再次要强调艺术化,一方面要简洁用词,另外一点要对仗工整,尽可能保证译文能够韵律和谐,语感押韵,容易理解。比如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译成“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

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够完全的死记硬背,也不能单纯依靠字面意思理解翻译。要全方面的理解原文,思考作品的文化背景,社会状况,人文因素及其任务的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在确定合适的翻译方式。争取实现内容表达完整,充分体现原文思想的最终目的。

英语谚语翻译篇6

1、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2、If you fail, don't forget to learn your lesson.

如果你失败了,千万别忘了汲取教训。

3、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4、Live a noble and honest life. Reviving past times in your old age will help you to enjoy your life again.

过一种高尚而诚实的生活。当你年老时回想起过去,你就能再一次享受人生。

5、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Never judge people by their appearance.

永远不要以貌取人。

7、Don't try s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8、Remember the best love is to love others unconditionally rather than make demands on them.

记住:最好的爱存在于对别人的爱胜于对别人的索求之上。

9、Use your crystal goblets. Do not save your best perfume, and use it every time you feel you want it.

举起你的酒杯吧。不要吝啬洒上你最好的香水,你想用的时候就享用吧!

10、Search for knowledge, read more, sit on your front porch and admire the view without paying attention to your needs.

寻找更多的知识,多读一些书,坐在你家的前廊里,以赞美的眼光去享受眼前的风景,不要带上任何功利的想法。

11、Make yourself a better person and know who you are before you try and know someone else and expect them to know you.

在你想了解别人也想让别人了解你之前,先完善并了解自己。

12、Do not keep anything for a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every day that you live is a SPECIAL OCCASION.

不要将你的东西为了某一个特别的时刻而预留着,因为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特别。

13、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14、"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says a proverb, "who can surmount the pyramids-the eagle and the snail."

俗话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

15、Remember: Whatever happens, happens for a reason.

记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有起。

16、It only needs early cultivation to become a power.

只需及早培养,记忆自会成为一种才能。

17、confidence in yourself is the first step on the road to success.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18、don't claim to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不要不懂装懂。

19、don't have too many irons in the fire.

不要揽事过多。

20、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

与其挂在嘴上,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22、do it now.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3、do nothing by halves.

凡事不可半途而废。

24、don't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不要小题大做。

25、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

今日事,今日毕。

26、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不要本末倒置。

27、don't trouble trouble until trouble troubles you.

不要自找麻烦。

28、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不要班门弄斧。

29、do well and have well.

善有善报。

30、each bird love to hear himself sing.

孤芳自赏。

31、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早睡早起身体好。

32、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33、content is better than riches.

知足者常乐。

34、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蛋未孵先数雏。

35、courtesy on one side only lasts not long.

来而不往非礼也。

36、creep before you walk.

循序渐进。

37、cry for the moon.

海底捞月。

38、custom is a second nature.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39、custom makes all things easy.

有个好习惯,事事皆不难。

40、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41、diamond cuts diamond.

英语谚语翻译篇7

关键词:英语谚语;直译;意译;套译

1引言

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它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以最简短的形式表示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谚语鲜明的民族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语谚语不仅语句、结构严谨而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是将源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也就是说,“英谚汉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的语符转换,或是一种机械的复制活动,而是以文化篇章为翻译单位的文化交流行为。”(王宁,2004:110)

2英汉谚语的翻译

谚语在形式上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巧夺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法,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张培基,1983:157)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以下从四个方面探求英谚翻译的方法。

21直译法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这样做既能叫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如:

(1)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2)A good tree is a good shelter大树底下好乘凉。

(3)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4)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通过直译法而传神翻译的谚语,往往成了英谚作为思想财富进入汉语,并成为汉语借用的基础。

22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含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采取意译的方法,能够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等弊病”(曾自立,1983:74)。如:

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cart是“大车,手推车”的意思。在西方国家,马曾经是主要的劳动工具,经常用马拉车驮运货物。将车套在马前,马又如何工作呢?这句话可翻译成“勿本末倒置”。

23直译、意译相结合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直译意译结合的方法。这样同时“弥补了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刘季春,1996:203)。如:

(1)First catch your hare先抓到兔子再说,到手的东西才算数。

(2)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3)Do not kick against the pricks莫踢刺棍,莫作无谓的抵抗。

24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因此应采用套译,“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仍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可以发现,这种套用均属于意译的范畴。因为尽管英汉谚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同,但双方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都不相同。因此切忌滥用这种意译式的套用,否则就达不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并且还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比喻和修辞色彩。

另外,套用还有直译式的套用。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Better a glorious death than a shameful life(与其忍辱偷生,不如光荣而死。)但套用时应注意不要用汉语中具有鲜明民族、地方色彩的习语硬套英语的习语,以免把汉语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形成矛盾。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个不及两人智。)就不应套用“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扫帚新,扫得净。)不应套译为“新官上任三把火”。

前文讲述了英谚汉译的四种主要方法。但针对某个具体的英谚,究竟应采用哪种方法呢?这不难回答,直译法是英谚汉译的基本方法,译者最先考虑的应是采用该方法。如果直译不易表达原文的含义,或不易被理解,则应考虑用意译或直译兼意译法。至于那些在中英文化涵义及表达方式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点的英谚,则适用套用法。如: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英谚汉译应注意的问题

在翻译英语谚语前,必须充分了解英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翻译成既要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又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切忌断章取义。例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直译为“杀掉会生金蛋的鹅”,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喻体不同,因此汉译时须遵循汉语成语的搭配规律。

另外,谚语的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这样能够加强语势,宜于说理。如:“An idle youth,a needy age”译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大众智慧的结晶,是经过生活长期积淀和陶冶,才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在学习使用英语谚语的过程中,可以管窥异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从而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在翻译英语谚语时,译文首先要做到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风格,反映原文的面貌;可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意译,直、意结合和套译等方法,使译文“善解人意”,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精选英语谚语300句[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7

[2]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5

[4]世界名言、名谚大全[M]红旗出版社,1983

[5]王宁再论翻译学忠的学科丁伟和文化特征[J]中国翻译,2004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英语谚语翻译篇8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目标语言;源语言;归化异化

一、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且言简意赅的短语,语言简练,修辞手法丰富且意义深远。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大众的集体智慧。具有起源并且流行于人民群众间,人们可以表达真理或某些思想的句子。这是《韦伯斯特百科全书完整版英语词典》(1996)中提出的解释。在《牛津英汉词典》(2003)中,谚语是简练且能体现事物真理的简单语句。一般来说,谚语可以概括为固定、简洁和流行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表达,向他人讲述一些普遍的真理或经验,还有提供明智建议的目的。

二、文化与谚语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没有语言可以脱离其社会与文化环境。在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即跨文化意识。有些译者不随意更改其原来的联想及形象,对于那些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来说,不仅可以欣赏译作,还可以领略异国的文化,但是对于不太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这种翻译的作品无异于云里雾里了。因此,在跨文化与跨语际交际时,译者不仅要解读出谚语中语言的含义,并且还要追究其中文字中所表达的其民族文化意义。

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等。在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英汉谚语的差异:

1.生活环境差异

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有很多相关谚语。例如:“花熟蒂落”,“人靠血养,苗靠水活”。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周环海,进而造就航海事业发达,所以英语谚语多与海水和船只等相关。例如: To sink or swim.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等等。

2.差异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也都有许多有关宗教谚语。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于是便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谚语。与中国人不同,英美等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所以有些谚语来自《圣经》。如: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 (赴汤蹈火), He that sups with the devil must have a long spoon. (与恶人交往,须特别提防)。

3.历史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像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若不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历史,就无法地道的翻译谚语。英语谚语多来自于《圣经》、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古希腊神话。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一丘之貉),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疾病、万恶之源)等。

4.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谚语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特征。在英语谚语中As timid as a hare.这句谚语按字面翻译是“胆小如兔”。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兔子有敏捷之涵义,老鼠却有胆小之意,因此此谚语在翻译给中国人时可以译为“胆小如鼠”,这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特征。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含有贬意: 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砖瓦亦有翻身日,人人都有风光时)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sticks.( 人老学不了新东西)等。谚语翻译需要明确谚语的文化背景,了解原语中的文化意象,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据目标读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传递语言内涵。译者所要克服的是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而克服此问题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策略。

1.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即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

对于归化翻译,其中最主要的一大优点就是使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传递的桥梁,但由于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是要尽量避免。但一味地运用归化策略,会大大抑制源语言的文化特点,这样,就不会有Killing the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罗马非一日建成这些新鲜的表达方式。

3.谚语翻译 异化优于归化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起源受文化因素影响。谚语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他需要译者想目标读者传递出源语言的“洋味”。在谚语翻译中,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播外国文化并且能尽量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一般来说,异化策略能体现出外国文本中的文化,能建立一种比语言和文化差异更开放的读者群。异化策略的应用在目前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具有不同倾向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的,有时归化和异化策略会共存在一个译本中,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的译文都是不存在的。

例如:

Paint the lily.为百合上色,费力不讨好。

在这个谚语例子中,如果一味的追求归化翻译译成我们所熟知的汉语谚语时,可译为“画蛇添足”。可这样的翻译使得我们接收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不能接触异国文化。但过于异化翻译词谚语只能是“为百合上色”。这样的翻译只能让异国读者理解其表面含义,不能深刻理解其谚语的意义。所以任何过度的“欧化”和“汉化”都是不可取的。而本文对于翻译英语谚语所采取的策略是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

四、总结

汉英语言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象地反映了汉英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及自然环境。要翻译好汉英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相关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等。

当今,英语似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通用语,而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也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之中,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翻译时,可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力求在准确表达源语意义的同时,再现目的语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Cordry, H. V. (1997). The Multicultural Dictionary of Proverbs. Jefferson: McFarland.& Company, Inc

[3]Gleason, N. (1992). Proverbs from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4]Katan, D.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1.

[6]朱峰.英汉谚语的翻译[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7]杨柳.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

[8] 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简明教程(第二版)[M].复旦大学,2003.

上一篇:烟台中考范文 下一篇:整式的加减测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