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水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10-02 15:01:01

赞美水的古诗

赞美水的古诗篇1

一、松文化形成的过程

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它遍布世界各大洲,但是唯独我们中华民族对松树情有独钟,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中,造就了深厚的松文化。

(一)古代典籍中的记载

相传秦始皇到泰山去祭祀,忽然碰上大雨没有雨具,只好躲避在一棵茂密的松树之下,因为这棵松树遮风避雨有功,所以秦始皇就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在古代先秦的时候,卿、大夫这都是官职,都是臣子,卿是第一等的臣子,大夫是第二等的臣子,也就是第二等的官职,这是一个故事。

再一个故事,相传唐僧到西天取经之前,曾到过灵岩寺,就是现在山东济南所属的长清县灵岩寺院。在出发之前,他在寺院里边,用手摸松树,发了一个誓愿,说我到西天取经,时间很长,我走了以后,树枝应该朝西生长;那么我要回来的时候,树枝应该调换一个方向,朝东生长。唐僧取经一去17年,他的弟子也记住了他这句话,果然过了十几年以后,树枝忽然转了个方向,朝东生长了,他的弟子都纷纷议论说,师傅要回来了,果然不久唐僧就回来了。

(二)作家、艺术家笔下的松树

1.散文和诗歌中的松树

翻开我们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艺术史,以及作家、艺术家的集子,就可以发现,在散文和诗歌中,经常有描绘松树的专篇,或者时而有描绘松树的诗句。而凡是提到松树,总是流露出欣赏赞美的感情。

比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看,像左思、陶渊明、王维、李白、刘禹锡、贾岛、孟郊、柳宗元、皮日休、李商隐、杜牧、司马光、苏轼、孔平仲、戴复古等人,这些大家多数都熟悉,在他们的诗篇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商隐的“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还有孔平仲的“秀色媚山腹,孤标摩斗魁”,斗魁就是指天上的星星很高,这些诗句对松欣赏赞美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松树的专篇,在南齐的时候,江夏王锋就有《修柏赋》;唐代的李德裕有《金松赋》,王勃有《涧底寒松赋》;宋代一位无名氏作者有《幽松赋》;明代的刘基,著名的散文家,他有篇散文叫做《松风阁记》,专门写松树的形状,和风吹来的时候松树发出的那种微妙的声音,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带有鲜明感彩的辞藻,对松树作了描绘和赞美。

2.画家笔下的松树

松树在古代的绘画中就更为突出,在流传至今的古画中,五代的巨然,宋代的郭熙、宋徽宗、夏圭、李嵩、刘松年,元代的吴镇、高克恭、黄缙、润,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陆为、陆治、吴彬、王綦溪、董其昌,清代的王辉、恽寿平、张鹏冲等等,近当代的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何香凝、刘海粟、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等,这些著名的画家和国画大师,他们的山水画中,必然有苍松出现。

我们可以来看几幅画,这一幅《庐山高图》是明代早期著名的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上边这一显著突出的部位描绘的是青松的形象,其他的山峦和山峰上,也有松树在内,这是一幅。

这一位画家,是清代的恽寿平,他的这幅《苍松翠竹图》里面,在山下是苍松,在山顶上也是一棵苍松。刚才说的这是专门擅长画山水画的画家,他们的画面上必然要出现苍松。

明代唐伯虎本来是以画仕女人物画擅长,但是,他在一幅山水画里画了两棵挺拔、直立、茂密的苍松。

又比如齐白石,著名的国画大师,大家都熟悉,他是以画花卉鱼虫为擅长的。但是,他的一幅山水画里面,最显著的突出的位置,也画了青松。

革命老人何香凝本来是擅长画梅花、画老虎的,她和她的儿子廖承志合作了一幅画,廖承志画了人物,何香凝画了苍松,送给了。

至于那些一般的画家,无名氏的画家,他们在山水画里面,画松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对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画面中,凡是有山有水,几乎是达到了无山不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而且,松在画面上,必然处于显著而突出的位置,或者是松的形象的本身就是这个画面的主体。

那么在非山水画的绘画中,比如,庭院生活的画面中,是不是也有松树,回答也是肯定的。

画松在中国古代的画中,特别是山水画中,是有普遍性和突出性的。松不但在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作家艺术家的笔下,同样重要,而且更为普遍。比如在民间的雕刻之中,在故宫曾经珍藏有一件民间雕刻的艺术品,上面是用玉石刻的,一个高僧在山洞里面壁修炼,洞门之外就是一棵高大的松树。

二、松文化的内涵

(一)松文化的精神实质和内核

那么这种松的情结、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精神实质和内核是什么?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我国古代的先民在与大自然的共处共存中,接近观察熟悉了松树,发现了它的品格特性、审美价值,并且与自身的人文观念结合起来,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松的情结和松的文化,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的松文化的灵魂核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二)松文化的审美内涵

1.高大挺拔的崇高美

松文化的鲜明内涵有这样几点,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松柏那挺拔直立的树身,那郁郁葱葱高耸入云的巨大的树冠,显示出它具有庄严崇高之美。

在距今3000年的《诗经》中,就有“松柏丸丸”“松桷有梃”“松柏斯兑”等诗句,反复赞美松的端直高大。

在古今的绘画中,画面中的松树或在山野、或在庭院,或是人在松下、或者是旁无人踪,都被放在显著突出的位置,都被描绘得高大雄伟、遮天蔽日,以显示其崇高之美。松树外观的高大、端直和超群的实用价值构成了它的崇高美,与诗人的精神渴求交流在了一起。

2.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第二点,凌霜傲雪的坚贞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花纷谢,草木凋零,唯有松树,枝叶青翠茂密不改,卓然挺立依旧,充分显示出它耐得住酷寒、经得起摧残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指出了松柏的这种品格和特性,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植物学的分类上来说,松柏不是同一个树种,但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松柏是并提并举的,因此,孔子用这句对松柏的品格、特性的赞美之词,来启示他的门人弟子,这句话深含了与人的品德修养相联系的潜台词。

在《庄子》这部书中曾经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蔡两个国家的时候,遇到了缺粮断炊的困厄,他对弟子们说道:“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孔子的这段话,首次将松柏的品格特性,与人的艰难困苦的遭遇和品德修养,明确地联系了起来。

他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松文化审美内涵的源头。

人们不仅以松的坚贞品格赞扬别人,也用来自我赞赏。南朝梁朝的文学家江淹,在《知己赋》中对朋友写道:“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筠是指竹子,他自己的心像竹子那样正直,而个性像松一样那么坚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赞扬。作者认为,非松树的坚贞美,无以形容自己的个性。

当然,不管是赞人还是自赞,都同时对松树进行赞美,所以,自古至今有许多作家、诗人直接赞美松树本身。

不同的朝代或者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潮流中,作家诗人对松的坚贞美的表现侧重点有所不同,或者境界有所不同。

东晋的陶渊明,憎恶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厌倦官场生活,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他在诗歌中,称赞松树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其实,是借松树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自守的思想感情。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回到家园看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就像见到老友那样感到欣慰;他拄着拐杖,到家园外漫步的时候,“抚孤松而盘桓”,对松树像对亲人那样,流露出亲切之情。陶渊明这些诗句的意蕴,颇能代表当时归隐风尚中,一些诗人们松文化情结的侧重点。

在古代的画家的笔下,也有与诗文作家相类似的情况。有的画家描写山上的老松“满身斑鳞,疤结裂痕”,可依然呈现出枝叶并茂,昂首天外的姿态。又有的画家描写风雪严寒中,苍松挺拔而立,郁郁葱葱,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这些描写都将松树的耐得摧残困厄,凌霜傲雪的坚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也有许多画家以平远山水疏淡林木(林木里边包括松树在内),抒写自己在远离尘世喧嚣的隐逸幽静的山间林下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洁的个性和志趣。

在古代作家中,南朝齐朝的江夏王锋在《修柏赋》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这篇作品描写柏的品格特性是“既殊祥而抗立,亦含贞而挺正。岂春日之自芳,在霜下而为盛。冲风不能摧其枝,积雪不能改其性。虽坎壈于当年,庶后凋之可咏”。这段话虽然是对柏而言,可以说在松文化中,这篇赋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松的坚贞美作出的最全面、最准确、最深刻的赞美和评价。

3.顽强不衰的生命美

第三点,顽强不衰的生命美。松树遍及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它不择地而生长,无论在山巅石缝、平原丘陵,它都能茁壮成长;它不择时而发育,春夏秋冬、烈日酷寒,它都青葱苍翠、茂密如常;它不需要优良的条件、精心的护理,干旱抗得住,不会枯萎;水淹受得了,无需排水,而且越贫瘠险恶的逆境,它越能显出安身立命的本领,越显出旺盛的生机。坚石裂缝中,很少有水分、营养,但是,松树能够脱颖而出,生长得潇洒自然;悬崖陡壁,一般的树木无法生存,而松树凌空横斜而出,而且枝干生长得轻巧自然。这些品格和特质,造就了它顽强不衰的生命美,也是它成为长寿树的内在的源泉。

我国古今的文人画士和民间无名作者,对松树的这种生命美赞美不已。唐代的诗人孟郊称赞“青松多寿色”;徐铉称赞青松“细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大雪之后浓郁的青翠之色,越加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另一诗人称赞松“叶劲髯须张,皮古鳞甲皱”,这样的诗句赞誉松树,苍老的外表掩盖不住它旺盛的生机。

东晋文人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这部书里边,说“大岭堰盖之松,大谷倒挂之柏,皆与天齐其长,与地等其久”,这一段话对松柏持久不衰的生命美作了高度的赞扬。

在画家的作品中,或者画松孤生于山巅石缝;或者画松斜长于峭壁悬崖;或者画松长于平原山岗,参天而立,郁郁葱葱;或者如明代的一位画家画的满身疤结裂痕的高大的老松。

在画家的命意中都是既在赞美松的崇高美、坚贞美,也在赞美它的生命美。至于画家将高标洁美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的松鹤延年图等,是屡见不鲜的。

民间常称老当益壮之人为“不老松”,为人祝寿或者称颂高龄老人,以松为祝词更是必不可少。比如“松龄岁长春”“翠柏苍松耐寒岁,人如松柏岁常新”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寿比南山松不老”这样的句子更是普遍使用,尽人皆知。

松树的生命美,在我们民族松文化的审美内涵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赞美水的古诗篇2

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

平时我们常常会称赞别人“才高八斗”,但这“八斗”可是有来历的。南朝宋时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人因此称才学出众、学识渊博者“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

最可悲的是江淹的“江郎之才”

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是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学家,诗文当时获极高评价,名篇《恨赋》《别赋》,美不胜收,传诵一时。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文章急速退步,诗也平淡无奇,文思枯竭,灵感尽消,一无可取,被人讥为“江郎才尽”。

东汉有“夺席才”

据《后汉书・戴凭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颇爱谈“经”。一日,他令群臣百官互相辩论,凡在经义上辩驳失败者,就得将座位让给胜利者。侍中戴凭熟读经典,口若悬河,能言善辩,接连取胜,一下坐了50多个座位,其才果然不凡。于是,后来便有了“夺席才”一说。

三国有“七步才”

三国时期,曹植的哥哥曹丕夺得皇位后,欲迫害曹植,他给曹植七步路的时间,命他作诗一首。如作不成,即刻杀头。令曹丕意想不到的是,七步路的工夫,曹植便应声咏出了那首流传至今的《七步诗》。曹植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当真有才。后人遂用“七步诗”“七步才”“七步咏”“七步成文”“七步嫌迟”等来夸赞某人才思超群。

唐代有“夺锦才”

唐代武则天于洛阳龙门游玩时,心血来潮,令众臣吟诗作赋,作诗先成者以锦袍赐之。左使东方虬作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不一会儿,宋之问也作诗完成,武则天看后连连夸赞,后悔不已,认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于是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改赐宋之问。此后,众人便以“夺锦才”喻指才识卓群之士。

称赞女才子则有“扫眉才”

古人不仅赞美有才的男子,对于才女,也不惜赞美之词。

唐朝才女薛涛才华绝伦,美若天仙,且与文人墨客和诗唱对,情意缠绵。此女一时名满天下,人称“扫眉才子”。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赞曰:“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才女谢道韫的“咏絮才”

才女谢道韫为后人熟知,“咏絮才”的故事就是因其而来。据载东晋重臣谢安召集族人,一起谈文论道。恰逢天降大雪,谢公兴致突来,对众人说:“白雪纷纷何所拟?”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不等谢安回答,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惊叹连连。后人就将此赞为“咏絮才”。有才如此,怪不得她嫁给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还感到委屈了自己,大发牢骚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赞人有才的说法还远不止以上这些, 形容文思敏捷的,有“倚马可待”之才;夸奖人诗文作品超过当时名家的,为“压倒元白”之才;赞扬学识渊博的,有“陆海潘江”之才,即“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等等。

赞美水的古诗篇3

俗话说:“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用砚、爱砚、藏砚,留下了许多咏砚的佳诗妙句,砚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砚添光彩。

砚有许多别名,屡见于诗人笔端,唐代文蒿在《即墨侯石虚中传》中以砚拟人,说砚姓石,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又称砚为“即墨侯”,宋代王迈在《除夜洗砚》诗中就这样写道:“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唐代薜涛别出心裁,称砚为“润色先生”,陶谷《清异录》中载薜涛《四友赞》曰:“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文人墨客喜欢把书斋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视,砚被冠以“石友”之美称,如宋代王炎的咏砚诗:“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砚,有如凹石积水而成的小潭,便得名“石泓”,黄庭坚《次韵王斌老所画横竹》诗就称砚为“石泓”,诗云:“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宋代文人苏易简的《文房四宝》一文中载:传说古时黄帝在东征时,偶而得一玉,琢为墨海,并刻有“帝鸿氏之砚”于其上,砚亦因此又多了“墨海”之名,如宋代程俱在《谢人惠砚》诗中所云:“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古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而将砚台比作种田人的田地,为此砚又被冠以“砚田”之名,如宋代戴复古有句诗,说“以文为业砚为田”,坡也吟道“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此外,砚还有“万石君”、“淘泓”、“镇真先生”等之称。

我国有许多名砚,历代文人墨客嗜之如癖,赞不绝口。端砚素有“天下第一砚”的美名,唐代李贺所写:“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张九成所云:“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红霓。”皆道出了端砚的珍贵。洮河砚因石料难得,在古时已相当珍贵,正如金代诗人冯延登在《洮石砚》诗中所云:“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洮河砚以发墨快而不损毫,磨而不光,呵气即湿,佳者贮墨数天不干涸而取胜,坡称之:“缥缈神仙栖到山,幻出一掬生云烟。”北宋张文潜直言洮河砚:“明窗吐墨试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赞洮河砚:“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贺兰砚叩之如磬,呵之出水,有“存墨过三天”之说,被誉为“朔方瑰宝”,董必武曾写诗赞曰:“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歙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冻,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书法家黄庭坚在“砚山行”中对歙砚倍加赞扬:“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宋代书法家蔡君漠认为歙砚:“玉质纯苍致理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足见歙砚身价之高。

有趣的是,不少名人喜欢在砚上题诗作铭,记事述怀。画家虚谷有一“梅雀玉带金星砚”,砚台上镌刻着两句诗:“平生不与群芳斗,冰天雪地独自开。”诗砚相映,更令虚谷爱不释手,赋诗道:“但愿终生伴此石,何愁迟暮老风尘。”宋代坡不只爱吃肉,同时痴迷名砚,还在砚上题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民族英雄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淄。”言简易赅,表达了坚贞的民族气节。老一辈革命家元帅也有一砚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然不息。”元帅的一生以其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其铭文留下了注脚。

“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书写之余,赏名砚,品砚诗,意趣横生,其乐融融。

赞美水的古诗篇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赞美水的古诗篇5

一、推敲词语欣赏境界

1.抓住动词

动词往往是古诗的“诗眼”,把动词理解透彻,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既有“生产”又有“升起”的意思。让学生着眼于诗的意境去理解,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呢?“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就散去了,如果用“升”字就不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升腾的这个画面,也不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返景入森林”的“入”字用的极好,它写出了夕阳的光线通过一棵棵树的缝隙照进茂林深处那种轻柔缓进的情形。以动衬静,以光显暗,描绘了一幅十分幽静美丽的山村晚景图,把读者带入一种颇为神奇的境界。

2.抓住表现色彩的形容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形容词,色彩绚丽,相映成趣,描绘出翠柳袅袅、黄鹂鸣啼,白鹭翩翩,蓝天高远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3.抓住数词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诗人用夸张的数字写山之多,路之密,反衬雪之猛、天之寒,表述了孤寂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表现自己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二、神游心醉赏意境

古人的山水诗往往像有声的立体画和如画的交响乐,具有鲜明绚丽的绘画美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诗、画、乐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欣赏这类的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录音、录像、出示简笔画,投影片等,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神游胜地,陶醉在美景中,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畅谈此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赏意境

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一组电影或电视镜头的话,开始应出现怎样一个画面?接着镜头里出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最后以一个怎样的场面结束?然后请几位同学做诗人和孩子表演想象的情景,这样活生生的场面就再现出来,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深刻体会出古诗的意境。

四、联系现实赏意境

如深入理解了《回乡偶书》的诗句后,提问学生:诗中这种离乡多年返回故乡的情景,谁在生活中见到过,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便联系台胞回大陆探亲的情景,叙述的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热泪盈眶,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无限喜悦和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联想求异赏意境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联想:要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山中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求异思维,回答出这无数的山岭该有许许多多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数不清的山间小道该有许许多多地行人来来往往,进而与现在群山之中无一鸟,众多小路无一人进行对比,更加体会到作者在这雪猛风紧,天寒地冻的空旷世界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凄凉。

六、结合背景赏意境

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向学生介绍他写作这首诗时,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阻挠失败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来理解,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中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

七、反复诵读赏意境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朗朗上口,朗读和背诵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读、分读、自由读、上台读、齐声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欣赏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八、填充故事赏意境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强。教学中把诗歌的空白部分填充上,叙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诗中形象完整、鲜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样便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隐者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特点,体会诗人羡慕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九、描画诗意赏意境

赞美水的古诗篇6

关键词:济水;人格化;古代文坛

通观古今,会发现历代文坛上活跃着一种奇特的“济水现象”。有众多文人墨客都曾写下歌咏济水的诗文,其中固然不乏称赞济水作为一条自然河流造福百姓的内容,而更多的则是在诗文中将济水抽象化、拟人化,比作一位具有完美品格的谦谦君子进行热情歌咏。

一、历代歌咏

南北朝时期,曾经写下著名散文《与朱元思书》的吴均,在其《酬别江主簿屯骑》一诗中这样写道:

泛舟当泛济,结交当结桂。

济水有清源,桂树多芳根。

诗意是:要荡舟就应在济水上荡舟,结交朋友应结交具有桂树气质的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济水有着清澈的源泉,桂树具有芳香的根茎。作者在诗文中把济水之清与桂树之香等同起来,一起作为文人士子们追求、向往的美好事物,进行热情的赞颂,从中不难看出济水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进入唐代,东都洛阳发达繁华,云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济源与洛阳隔河相望,风光秀丽,文人们常常渡河北上,在饱览济源秀美的山川景致之余,往往吟诗作曲,畅叙情怀。风光优美的济水源头更是文人们流连忘返,热情呕歌的对象。诗人李颀的《与诸公游济渎泛舟》:

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

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

皇帝崇祀典,诏书视三公。

分官祷灵庙,奠壁沉河宫。

神应每如答,松篁气葱茏。

诗人与朋友在济水之上荡舟游玩,尽情欣赏济水两岸的美妙景色。诗中体现了文人对济水的无限偏爱。

历代吟唱济水的诗文最有名的要数白居易的《题济水》:

盈科不数尺,岩柳难通舟。

胡为来自古,列渎守诸侯?

兹水异乎众,顾我知所由。

至清远外浊,有本其何修。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

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

岂徒宅神物,亦足容虾鳅。

我思古之人,洁志为身谋。

衣冠坐涂炭,恶恶心忧幽。

不但听渔父,扬波自贻羞。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此诗为白居易游览济源时而作,收录于《济源县志・卷九》,作者先对济水的景象做了一番描绘,济水清浅,夹岸垂柳拂于水面,似乎连小船也不易通过,然后奇笔突起,用自问自答式的语句,叙述济水看似平凡而实不平凡的历史地位。作者故作惊讶地发问:平凡的济水为什么自古以来被列为四渎之一,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祭祀呢?自答曰:这“异乎众”的缘由我很清楚。以下的诗句集中叙述了“缘由”:济水“至清”,远远有别于其他浊流,济水源远流长,扬波千里,直奔东海,不至不休;济水神奇,贯黄河而出于荥,不肯随浊波东流;济水富有灌溉之利,她流经的地方山川改色,变得更加秀美,连气候也因之变得湛湛清明;济水大度能容,水中不仅有“神物”大蛟,连小虾、泥鳅在水里也显得那么逍遥自由。诗的第二层是即景抒情:古代的人一生谋求的是高洁的志向,如果朝衣朝冠坐于污浊的地方,那令人厌烦的心情也是很难受的。如果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只能贻羞于后世。从古至今,人们称赞济水的就是一个字:清。但除了济水之外,我们哪里还能找到济水这样高洁的节操呢?没有,只有这条清济!只有它能永葆高洁,亘古不变。在白居易这里,济水成了具有高洁、顽强品性的完美君子的化身。

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诗人都有关于济水的佳作。其中北宋名相文彦博的《题济水》诗曰:

导W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O蘩。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这首诗通俗易懂,满怀深情,高度赞美了济水的善与美――她不但从未发生过水患,甚至连小的波涛也没有。它带给两岸人民的是稻菽千重浪,五谷丰登年。诗中“远朝沧海殊无碍”赞美了济水之顽强,“横贯黄河自不浑”赞美济水之高洁。

从这些诗文中不难看出,济水在诗人们的眼中,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而是一位洁身自好,坚韧不屈的君子,具有文人们无限向往的美好品性。

二、济水人格化品质分析

济水被看作高高在上的神灵,被看作高风亮节的君子,主要是由于其高洁、顽强的品性使然。

为什么济水会具备顽强与高洁的品质呢?笔者认为这是与济水的历史变迁及其独特的流向密不可分的。

首先,济水流量巨大,独流入海主要是在秦汉以前,进入封建社会,济水便开始呈现弱水趋势,流量下降。唐太宗李世民曾发出疑问“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白居易也曾在《题济水》中写到“盈蝌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宗诸候。”由此可知,济水在这一时期内流量是极其微小的。就流量而言,无法与江、河同日而语,而这一时期又正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在人们眼中,弱小的济水能够位列四渎,独流入海,其精神是极其顽强的,同时,济水时断时续,人们就认为济水可以伏地潜行,唐代大臣许敬宗在回答唐太宗疑问时便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济水自王屋山东流,有时隐伏地下,至济南冒出地面而成诸泉。”学者郑樵亦曰“济水多涸竭,自今观之,济水劲疾,能穴地伏流,隐见无常,乃其本性,非真涸竭也。济水既伏流地中,则发地皆泉,不特历下清处为然。是故一见为济源,再见为荥水,三见为山东诸泉水,而溢为大小清河,其实皆济水,又何尝见枯竭耶!”清代学者蒋作锦《济水考》亦称“济性澄清刚劲,脉多伏流,时逾太行,时贯浊河,时潜荥泽以东,时涌陶丘以北,断续出没具有天然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济水在古人心目中是被这样看待的:它状虽微细,潜流屡绝,却能曲折千里,独流赴海,这表现出其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自然就受到了历史文人的热情歌颂。

济水高洁的品性本于其独特的流向,济水流向不同于一般河流,其河道曾在今天的荥阳附近与黄河发生了交叉,这一点在史料中多有提及:如《尚书 禹贡》所记“入于河,溢为荥”;白居易《题济水》“一道截中贯,肯随浊河流”;文彦博《题济渎》“横贯黄河自不浑”;蒋作锦《济水考》“至温县东南入于河逾河百余里,轶出平地,汇为荥泽。”

这些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济水河道曾于今温县入黄河,又至荥阳溢出黄河,以今天科学地理学观点看来,济水是不能被称作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流的,其黄河以北的部分应看作是黄河的支流,而河南的济水则应是黄河的支津。这种看法今天固然科学、正确,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古代济水的存在,我们的祖先不仅将其看作是一条河流,而且将其列为四渎,并对其进行隆重祭祀,写下大量诗文进行称颂。因此,在古人认识能力能限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是应当把古济水看作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河流的。同时,历史上的济水也正是因其这种穿越黄河,溢出后仍然清彻,不被“浊河”所污的特性,才被古人赋予了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洁品性,并且进一步将之与中国古代仁人君子们所毕生追求和格守的修身准则联系、等同起来进行大加赞扬的。宋代坡“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就须动太行”的名句,正是济水含贞自洁高贵品质的生动写照。

赞美水的古诗篇7

垂云通天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吴越时代就有先人涉足垂云通天河,至唐宋已棕鼎盛。通天河入口处的上方石壁上有"垂云古迹"四个摩崖石刻的大字,据载为唐贞元年间(公元791年)的桐庐县令刘文会所题,后当地两位杨姓村民将其摩崖石刻在入洞口的洞壁上方,遗留至今。明代诗人杨宏有诗赞美垂云古迹道:"夏日炎忘暑,冬游却似春,源流虽一派,清白只垂云。"游客赞道:"船在水上流,人在洞中游,抬头观美景,俯首嬉碧水"。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垂云通天河游览之后的感觉。

垂云通天河既可泛舟听胜,亦探幽猎奇。沿途参观了垂云古迹、镇山古钟、江南蒙古包、水中大观园、石佛山洞后,船行至888米,由特别设计的升船设备将游客连人带船升至8米高差的二级河道,惊险刺激,堪称一奇。在导游的讲解中继续随船游览,在参观了海底世界、深潭峡谷、金 钱谷、佛手岛、太子林、垂云飞瀑等特色景观之后,游客还可以参加垂云通天河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地下河探险旅游,由专职探险导游指导,向导带队,在悠悠长河中,涉河川,攀石崖,闯峡谷,进行趣味无穷的长河探险,寻觅古人的足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行程集苦乐于一身,一次探险终身难忘。

垂云通天河

垂云通天河是一条岩溶地下暗河,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变动及火山爆发等因素,使景区所在地理范围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垂云通天河全长4.5公里,河道落差380米,总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河道内岩溶地貌发育良好,地下水源丰沛,水质甘澄,空气清新,终年流水潺潺,河道曲折幽深,或成潭、或成泊、或成瀑激流浅滩,变幻无穷,使人留恋忘返。在河道尽头有近30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区,隶属桐庐国有第二材场,现已开发成天峒山森林公园。其茂密的丛林及完整无损的植被保存了大量的水份,大面积的森林地表水汇聚在一个形似大漏斗的朝天洞--里天峒里,沿着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天然河床直泻而下,形成了垂云洞内的巨大水源,所以称为通天河。

垂云通天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吴越时代就有先人涉足垂云通天河,至唐宋已棕鼎盛。通天河入口处的上方石壁上有"垂云古迹"四个摩崖石刻的大字,据载为唐贞元年间(公元791年)的桐庐县令刘文会所题,后当地两位杨姓村民将其摩崖石刻在入洞口的洞壁上方,遗留至今。明代诗人杨宏有诗赞美垂云古迹道:"夏日炎忘暑,冬游却似春,源流虽一派,清白只垂云。"游客赞道:"船在水上流,人在洞中游,抬头观美景,俯首嬉碧水"。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垂云通天河游览之后的感觉。

垂云通天河既可泛舟听胜,亦探幽猎奇。沿途参观了垂云古迹、镇山古钟、江南蒙古包、水中大观园、石佛山洞后,船行至888米,由特别设计的升船设备将游客连人带船升至8米高差的二级河道,惊险刺激,堪称一奇。在导游的讲解中继续随船游览,在参观了海底世界、深潭峡谷、金 钱谷、佛手岛、太子林、垂云飞瀑等特色景观之后,游客还可以参加垂云通天河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地下河探险旅游,由专职探险导游指导,向导带队,在悠悠长河中,涉河川,攀石崖,闯峡谷,进行趣味无穷的长河探险,寻觅古人的足迹,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行程集苦乐于一身,一次探险终身难忘。

垂云通天河

垂云通天河是一条岩溶地下暗河,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变动及火山爆发等因素,使景区所在地理范围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垂云通天河全长4.5公里,河道落差380米,总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河道内岩溶地貌发育良好,地下水源丰沛,水质甘澄,空气清新,终年流水潺潺,河道曲折幽深,或成潭、或成泊、或成瀑激流浅滩,变幻无穷,使人留恋忘返。在河道尽头有近30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区,隶属桐庐国有第二材场,现已开发成天峒山森林公园。其茂密的丛林及完整无损的植被保存了大量的水份,大面积的森林地表水汇聚在一个形似大漏斗的朝天洞--里天峒里,沿着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天然河床直泻而下,形成了垂云洞内的巨大水源,所以称为通天河。

垂云通天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吴越时代就有先人涉足垂云通天河,至唐宋已棕鼎盛。通天河入口处的上方石壁上有"垂云古迹"四个摩崖石刻的大字,据载为唐贞元年间(公元791年)的桐庐县令刘文会所题,后当地两位杨姓村民将其摩崖石刻在入洞口的洞壁上方,遗留至今。明代诗人杨宏有诗赞美垂云古迹道:"夏日炎忘暑,冬游却似春,源流虽一派,清白只垂云。"游客赞道:"船在水上流,人在洞中游,抬头观美景,俯首嬉碧水"。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垂云通天河游览之后的感觉。

赞美水的古诗篇8

明媚的春光,诗歌的晋江。

各位领导、各位诗人,来宾朋友们。今夜,我们怀着春天的爱,我们唱出心中的歌,共同为美丽的晋江喝彩。

晋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的天空大地门敞开;

晋江,是一片诗歌的土地,这里的长桥古寺飞神采,《朋友,请到晋江来》,请欣赏女声独唱《朋友,请到晋江来》,演唱者:李敏治。

2.

我们礼赞晋江的一草一木;

我们礼赞晋江的山山水水。请欣赏诗朗诵《晋江礼赞》,作者吴明哲,朗诵王亚波。

3.

长桥,古港、丝绸路,挥洒一部南迁的不朽巨卷;

新村、新城、新天地,追赶一轮新鲜的红太阳。

啊,晋江,载一江冲浪的健儿奔向海外的海,天外的天!

请欣赏女声独唱《啊,晋江》,演唱者:谢婷婷。

4.

晋江是我的第二故乡,晋江有我永久的梦想。有一个人,用蘸满花

香与祝福的旋律,写成一首赞美诗,献给这个多情的春天,献给晋江!请欣赏诗朗诵《写给春天》,作者黄俊,朗诵黄俊。

5.

是你我的距离,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我的距离,在爱情与春天之间。

请欣赏男声独唱《距离》,演唱者:陈昌成。

6.

请欣赏诗朗诵《雨巷》,作者戴望舒,朗诵王亚波。

7.

从春天出发,你会看到繁花盛开的幽谷;

从春天出发,你会发现森林背后的湖泊。

从春天出发,你可以走得很远,到达爱的彼岸,到达另一个春天。请欣赏诗朗诵《从春天出发》,作者安安,朗诵安安。

8.

春天来了,意味着开始;

春天来了,意味着生长。

此时此刻,我只想告诉你春天来临的讯息;

此时此刻,我只想赶赴与春天美好的约会。请欣赏诗朗诵《我和春天有约会》,作者林珍燕,朗诵林珍燕。

9.

晋江海的对面是宝岛台湾,台湾的晋江同胞有数十万,两岸血缘相近相亲,文化同根同源,共同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这个春天,我们面对海峡歌唱:《两岸相思花开时》,必是亲人团聚期。

请欣赏女声二重唱《两岸相思花开时》,演唱者:曾雅雅,邓丽萍。

10.

大海,锻造了晋江人剽悍刚强的性格;

大海,孕育了晋江人浩如烟海的爱情。

请听诗人吴谨程这样吟咏:《大海,我永生永世的爱情》。

11.

请欣赏诗朗诵《致橡树》,作者舒婷,朗诵吴娜亚。

12.

请欣赏诗朗诵《红豆》,作者蔡其矫,朗诵安安。

13.

古朴典雅的南音,被被誉为 “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根”。历史悠久的古老南音,一直是晋江人民雅俗共赏,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下面请欣赏由晋江市南音协会带来的南音表演。

14.

春天送你一首诗

送给你的是绿的生命,送给你的是美的故事,

送给你的是甘泉、是鲜花,是《春天之恋》

请欣赏诗朗诵《春天之恋》,作者吴谨程,朗诵:吴娜亚。

15.

缕缕春风掀动心中的诗情,

融融春意跳跃幸福的喜悦。

春天带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生命。

诗人尹继雄望着刚刚降临人世的孩子,快乐地吟唱《你是我的春天,孩子》。

16.

今夜

一个充满诗意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今夜

一个春意盎然的闽南扬起浪花片片

请欣赏女声独唱《春暖闽南》,演唱者:邓丽萍

17.

请欣赏诗朗诵《春天的演绎》,作者蔡和协,朗诵吴蓉蓉。

18.

春天来临,有鲜艳的色彩;

春天来临,有飘扬的风筝。

来自季延中学的洪诺欣同学,她说,我要告诉全世界:《我在风中醒来》。

19.

中学生,是晋江的未来。她们渴望一个舞台,渴望一种倾诉。这就是她们的《春之告白》,接下来请欣赏陈英妮同学诗朗诵《春之告白》。

20.

木偶戏是晋江最具魅力的艺术瑰宝之一,下面请欣赏晋江市木偶剧团带来的木偶表演:《大名府》片段。

21.

传说郑成功题“丹心”二字于晋江东石寨的礁石上!从此,海峡两岸的亲人,同系这一方故土相思的石,同梦这一片儿时摇篮的地。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丹心曲》,演唱者:黄斌。

22.

海门夜半渔灯,洞口春深烟雨。这是一幅题于安平灵源寺的古联,描绘出了安平古镇春天里的夜色美景。下面请欣赏男声独唱《安平夜曲》。演唱者:陈伟。

23.

闽南的诗人歌唱首都的春天

春天的礼赞祝福祖国的明天。请欣赏诗人肖锋带来的诗朗诵《春天在北京绽放》

24.

冬天带来寒冷,正如春天带来生命

生命需要春天的抚慰,生命需要自己的捍卫。请欣赏诗朗诵《生命需要春天》,作者黄 良,朗诵柯芬莹。

25.

请欣赏女生独唱《两个安平一个心》。演唱者:苏春玲。

26.

春风得意马蹄疾,迎着那喷薄的晨曦,踏着那红火的土地

大家看,晋江,到处充满富饶充满希冀;

大家看,晋江,再创新的速度新的模式。

请欣赏男声四重唱《晋江颂》。演唱者:肖 龙、江良江。

27.

这里拥有红土地、蓝海洋,这就是晋江;

这里展示新生命、大舞台,这就是晋江。

这里的天空蔚蓝高远,这里的大地春意盎然。

改革开放的春天,为晋江插上腾飞的翅膀

春天热爱的土地,为经济谱写发展的乐章!

请欣赏集体朗诵《晋江之歌》。

上一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 下一篇:笑话经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