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试题范文

时间:2023-09-30 18:55:53

分析化学试题

分析化学试题篇1

关键词: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实验计算;误差分析;方案评价

高考注重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高考试题中的实验题无疑成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为实现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化学计算、实验方案考查的探究,本文以几个不同的测定实验分析,分析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为了测定某气体样品C4H10(并含有少量C3H8,均不溶于水)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个配有合适胶塞的洁净干燥的锥形瓶,准确称量得到质量M1。

②往锥形瓶中通入干燥的该气体样品,塞好胶塞,准确称量,重复操作,直至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得到质量M2。

③往锥形瓶内加满水,塞好胶塞,称量,得到质量M3。

已知实验室的温度为T(K),压强为P(KPa),水的密度为ρ水(g/L),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0,密度为ρ空气(g/L),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具体说明):

(2)步骤②为什么要重复操作,直至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

(3)具体说明本实验中怎样做到每次测量都是在相同体积下进行的?

(4)样品的操作,可选用的方法是(填下图中标号)

(5)锥形瓶中空气的质量(m空气)是 (列出算式)

(6)锥形瓶中样品的质量(m样品)是 (列出算式)

(7)由实验测得该气体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列出算式)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试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原理、实验要点、气体收集方法、化学计算。

(1)本实验的原理(具体说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摩尔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2)步骤②为什么要重复操作,直至前后两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步骤②实验操作目的是准确得到气体样品的质量。为了保证容器中充满待测气体,不再掺杂有空气。

(3)具体说明本实验中怎样做到每次测量都是在相同体积下进行的:

在第一次称量时,沿瓶口在橡皮塞上画一道线,以后每次都塞入同样的深度。

(4)样品的操作,可选用的方法是(填下图中标号)

气体的收集方法D。

(5)锥形瓶中空气的质量(m空气)是:

解释:m空气=M1-m瓶 m样品=M2-m瓶 m水=M3-m瓶

V=M3-M1/ρ水-ρ空

m空气=(M3-M1/ρ水-ρ空)×ρ空气

(6)锥形瓶中样品的质量(m样品)是:

解释:解释:m空气=M1-m瓶 m样品=M2-m瓶 m水=M3-m瓶

V=M3-M1/ρ水-ρ空 m样品=M2-M1+m空气

(7)由实验测得该气体样品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设为x)是:

m样品:m空气=x:29

x=m样品×ρ空气/m空气

2.SO2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为粗略地测定周围环境中SO2的含量,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试题,主要考查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与环境保护;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甲、乙两同学欲对上述整套装置检查气密性:

甲同学是用手捂住试管(或微热试管),观察导管中是否有液面上升的现,是否能?(填能或不能);

乙同学是先从玻璃导管向试管中注入水,观察导管中液面与试管中液面是否形成高度差,且在一段时间后,观察液面差是否变化的方法,是否能?(填能或不能);

若上述两种方案均不能,请思考新方案,并填下列空白(若上述可行,则不填下列空白):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水(保证玻璃导管的下端浸没在水中),然后(填操作方法)看到(填实验现象),证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答案:不能;不能。

若要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首先理解单向阀的作用,单向阀原理说明:当注射器推活塞时,①关闭,②打开;当注射器拉活塞时,①打开,②关闭。因此应该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若看到浸没在水中的玻璃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故答案为:向外轻轻拉动注射器的活塞,浸没在水中的玻璃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向试管中加入0.0005 mol・L-1碘水1.0 mL,用适量的蒸馏水稀释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溶液A。测定指定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时,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复抽气;A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此时停止抽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由于SO2+I2+2H2O=H2SO4+2HI,当单质碘恰好完全反应时淀粉遇碘变成的蓝色就会消失。

(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表1所示。

表1 空气质量标准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相同时间内先后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 mL)。请将表2填写完整(计算时保留2位有效数字)。

表2 不同组别测量值

①在实验过程中,需缓缓抽动活塞的目的是若快速抽拉,则测定的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含量属于 (填数字)级标准, (填“第一”或“第二”)小组的测定结果准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 (两个小组所用药品和装置均无问题)。由于所取得碘水是一样的,因此两组实验中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一样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设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SO2+I2+2H2O=H2SO4+2HI.

n(so■)=n(I■)

解之得:x=0.0005×1.0×10-3×64 g

第一组所测的二氧化硫的含量为:=0.53 mg/m3

第二组所测的二氧化硫的含量为:=0.046 mg/m3

表3 不同组别测量值

在实验过程中,需缓缓抽动活塞的目的是 。若快速抽拉,则测定的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让二氧化硫与碘充分反应(或使空气中二氧化硫被充分吸收),偏小。

②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含量属 (填数字)级标准, (填“第一”或“第二”)小组的测定结果准确,另一小组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的原因是 (两个小组所用药品和装置均无问题)。

答案:第一组的结论是正确的,第二组数据误差较大,主要由于抽气速率过快,造成空气中SO2与碘水未充分反应,产生较大误差。所以该地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应属于三级。

测定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中的考查内容为: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目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化学计算、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方案的评价。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张励辉.高考化学实验课的测试要求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

分析化学试题篇2

关键词: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分析

【中国分类号】G622.479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地推进,遵义市中考化学考试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命题依据,参照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和下册),试题呈现出了一些结构化与层次化的变化[1]。

1试卷结构及特点分析

2009―2012年遵义市的中考化学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和计算题四个大题组成。

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均含有10个小题,每个选择题为2分,总分20分,占化学部分总分比重33.3%。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顺序表、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等,在历年各试题中均有体现,但知识点考查顺序并不一样。题目还增加了文字与图形、文字与表格搭配的题目,出题形式更加新颖多样,题量稳定,分值较为恒定。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仅为知道,但是因其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2009年第7题、2010年第5题、2011年第6题及2012年第5题都对该知识点进行了考查。

(2012•2)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下列行为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A.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

B.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提高牛奶含氨量

C.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碘酸钾,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D.在生产豆芽过程中添加尿素、恩诺沙星、无根剂等非食品添加剂

本题基于考纲中要求针对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行测查,联系生活常识与时事新闻编写而成,即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求学生对时下的热点话题有所了解。

第二大题为填空题,该大题自2008年由填空题和简答题合并后,题量保持在5至6个小题,分值在22到24分之间。虽然题量不大,但所占分值比重最重,特别是近2年,已从2008年的35%上升到40%。考查的知识点包含了“物质、元素、化合价、溶液及溶解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其中最为抢眼的要属“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了,四年间竟在填空题中出现了16次,平均每年有9分的题目,所占比重在15%左右。考查形式融合了以往简答题部分框图推断,叙述推断、图表式推断等题型,且涉及到读图表的题目考查的频率之高令人不可小觑:四年的填空题共22个小题竟有17个图表。考察的题型多样、知识点涉及面广是填空题最显著的特点。如(2011•12)、(2012•13)和(2009•18):

(2011•12)在“宏观”、“微观”、“符号”三者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1)用化学符号填空:1个铝离子____;2个氮分子_____;如果化学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大于1,则该符号只能表示____(填“宏观”或“微观”)含义。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如下:( 表示氧原子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写出该微观模拟图所表示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1世纪教育网

(3)2011年3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特别节目披露了“健美猪”真相。“健美猪’就是养猪场为了增加猪肉的瘦肉量而使用“瘦肉精”喂养生猪。人食用瘦肉精喂养的猪肉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瘦肉精有多种,盐酸莱克多巴胺是“瘦肉精”的一种,它的化学式为C18H23NO3Cl,它是由___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中含有___个原子。

本题结合新闻热点依据《课程标准》中“元素及其分类,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的要求创设问题[2]。重点是摸清学生对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任然是对基本理论的考查。

(2012•13)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物质和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实际的应用

(1)氢气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2)盐酸能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铁锈主要成分:Fe2O3),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常被人们所利用,如8Al+3Fe3O4 9Fe+4Al2O3铝热反

应所放出的热量可用于焊接钢轨,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我市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清洁能源的路灯,该路灯不用外接电源,其供电装置通

过接收阳光后,便可将转化为电能。

(5)合理施用化肥可增加粮食产量,常用的化肥有NH4HCO3、KH2PO4、K4SO4等,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填化学式)。

该题为典型的融化学于生活的题目,分别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式(分子式)的书写”等知识点进行了考查,同时还结合了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题目虽然综合性强,但是融入生活知识后显得贴近生活,不生硬,适度的拓展,让试题更有层次。

(2009•18)取20.Og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样

品,对其进行成分分析,向盛有该样品的烧杯中

加入足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所用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化

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20.0g样品中铜的质量为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本题题目简短,但却涉及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多个知识点,除此之外本题还大胆的考查了学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多个知识点的整合,测查学生分析、判断、归纳即举一反三等综合能力。

实验对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化学科学中实验的突出地位,试卷单独设立了实验与探究题。第三大题为实验与探究题,这一大题通常由两个小题组成。这四年的第一小题都为对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的识别和使用,较为基础,旨在测查学生基本的实验理论。第二小题考查层次稍高,主要是结合实际问题或前沿科学,旨在测查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及充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如(2009•17)。

(2009•17)为探究一座使用煤为燃料的发电厂工厂区大气是否被污染,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刚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工厂区空气里S02是否超标?

【查阅资料】我国关于S02在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标准见下表

地区 风景区 居民区 工厂区

S02的浓度限值(mg/L) 0.00015 0.00050 0.00070

【实验过程】(1)采集工厂区的空气样品250L,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Na2S04,Na2S04全部由250L样品中S02转化而成(假定每步反应均为完全反应),将所得Na2S04

全部配制成溶液按下列流程图进行实验。

操作1的名称为①,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原因是②,写出流程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数据处理】(2)小刚称量流程图中全部烘干得到的BaS04的质量为l.2mg,并计算出1.2mgBaS04中硫元素的质量为0.165mg,从而确定S02中硫元素的质量也为0.165mg,他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①。

(3)①mg的S02中含硫元素的质量为0.165mg。

【结论】(4)对照空气质量标准,判断该工厂区大气中S02的含量①。(填“达标"或“超标”)

该题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完整的呈现了从提出问题到得到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仪器的选取”等关于实验必备的基础知识及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给予评价和改进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和开拓意识。能帮助考生熟悉化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促进考生运用化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萌发[3]。

第四大题为计算题,着重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点的考查。该题难度较低并且只有一个小题,但将计算融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样试题既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达到了计算是为了实际运用的要求。意在测查学生审题、甄别、处理计算信息的综合能力。

四个大题中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题的分值所占比重最大,能达到93%,特别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仅2道大题,所占比重就高达70%以上。

2、试卷命题特点分析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命题上逐渐由对知识点的考查向对能力的考查转变[4]。2009―2012年遵义市中考化学试题命题上充分体现了导向性、开放性、综合性、科学性的原则;学科上全面突出了应用性、兼容性的特点,颇具时代感。考题题型、题量已趋于稳定,但出题方式新颖灵活,加多了建立在现实生活上的试题、有实际意义的实验探究题、测查分析数据和图表能力的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2]。对考生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起到很好地风向标作用,是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有力的推手。构建了坚持新课改理念,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关心学生终身发展潜力的试题结构。

3、备考复习应对攻略

今后新课改下的初中升学考试中,化学学科依然会坚决贯彻新课改教育理念。通过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试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将成为主流,试题背景的来源将超出教科书的限制,考查范围将不断地拓宽。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考查将被更多的尝试和应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被摒弃将是历史的必然,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任是考查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力求让学生能从“学科学”的层面飞跃到“做科学”的层面,更好的利用化学知识服务人类,促进社会发展[3]。

针对以上思路,对化学的复习必须立足于课程标准,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此,在复习中应注意:抓基础,带拓展;抓计算,重技巧;抓实验,带创新;抓热点,带常识。

抓基础毋庸置疑是复习的重头戏,必须做到基础题不丢分。为突出考试的选拔性,部分作为分水岭的试题便需要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适当的拓展,力求做到较难的题拿高分,难题能拿分。以求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试题就是三维目标实现的载体,尤其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特提醒考生在学习之余还应多关注时事新闻和热点话题,特别是与化学学科相关的。除此之外,考纲还提及考查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意识,因此在考试中也不乏考查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常识和通识的试题。望考生在平常多多留心,做到在考试中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遵义市教育局.遵义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升学)考试科目实施意见(化学部分)./.2012.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杜建伟.新课程标准下的中考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0,(4):58-59.

[4]丛祥,丛萍.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中考化学命题改革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6):42-46.

分析化学试题篇3

一、 试题特点

将课程标准规定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命题和考试的整体基础,全面设计考试内容、内涵及模式,以求对素质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是当今命题指导思想的总体基调。

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素质教育,这就需要中考必须扩大考查的内涵,而不能仅把“纯粹”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考试内容。在考查中应以“双基”作为载体,在试题中贯穿和渗透《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基本态度、观点、情感、方法、精神、价值观、心理素质等评价因素,以及各种能力考查的评价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检查学校的素质教育状况和学生的素质,同时又对素质教育起到导向作用,避免异化人们对素质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的看法。

具体在中考试题中,非常明显地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其中以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要求,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试题增多了;有利于检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增多了;与实验、科学探究考查有关的试题增多了。而对化学知识死记硬背的试题大大减少了;偏题、怪题和繁琐的计算题大大减少了;难题和试题的总数量也有所减少了。

二、 考查内容

在内容上,各地试卷都非常重视考查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能力意识,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重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潜能;重视考查获取与处理信息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内容的考查,体现“STS”的教育思想。

(一) 明确考查范围,提高试题的稳定性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合格公民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求,因此,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题仍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如:① 空气、水、金属矿物、溶液等物质的性质及用途;② 物质的分类与变化及特征,常见类型的化学反应、基本的化学量、溶液的酸碱度与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化学概念与原理;③ CO、O和H的制备,常用仪器名称、用途和基本操作;④相对分子质量的及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质量分数的计算等。这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1. 概念和原理的考查,走出了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逐步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用于认识自然、关心自然和社会,体现它们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取得又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被动的接受结论和记忆,转为主动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体验和运用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情感。

案例1:2011年临沂市中考题

请你选择有利于“双城同建,共建大美临沂”的做法,请讲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 工业废气、废水直接排放;② 分类回收垃圾;③ 增大绿地面积;④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⑤ 使用节水水龙头;⑥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⑦ 鼓励农民将秋后农作物秸秆焚烧。你选择的是____ 。

2.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记忆、书写、应用均是重要的,而应用则是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近年来,对化学用语的考查,更加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真实的“化学用语”环境进行考查,通过客观存在的化学用语和信息进行考查。这样的考查使学生从学生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到应用的价值和乐趣,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案例2:2011年眉山市中考题

2011年5月初,我市某县一副长酒后驾车将受到法律追究。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 + 4CrO3 + 6H2SO4 = 2X + 2CO2+9H2O,反应中红色的CrO3转化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 )

A. Cr2O3 B. CrSO3

C. Cr2(SO4)3 D. Cr2S3

3. 单质和化合物性质的考查,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通过应用进行考查,可以使性质知识变“活”,更加贴近生活和生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命题时,常常通过现实问题、重要事故、有趣的应用等展开,让学生尝试解答后,体验重要物质的性质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用性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3:2011年襄阳市中考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 氮气、② 氧气、③ 熟石灰、④ 稀盐酸、⑤ 碳酸氢钠等物质,请你选择适物质的序号按要求填空:

(1) 焊接金属时常用于保护气的是。

(2) 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3) 为使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疏松多孔、松软可口,常加入的物质是。

4. 弱化化学计算。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主要应该体现学科的启蒙性、基础性,因此,化学计算的难度普遍降低,分值也有所减少。化学计算的命题,走出了“人为”编制的、毫无实际价值的“偏、难、怪”的误区。首先是难度降低,再就是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命题。删除了繁琐的计算技巧,更加重视计算原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这对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化学的科学素质,以及用“量”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树立严谨的科学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4: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为从定量角度认识中和反应,小明同学自行设计并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 在小烧杯中倒人8%的氢氧化钠溶液l0g,滴入2滴酚酞试剂后,溶液呈红色;

② 另取10%的稀盐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随盐酸滴入,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③ 在溶液红色消失瞬间,停止实验。

若停止实验时,两溶液恰好反应。请分析小明实验后回答:

(1) 实验中酚酞试剂的作用是;

(2) 计算出这时共用去稀盐酸的质量是多少?(精确到0.1)

(二) 突出科学探究,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化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色之一。科学探究试题让学生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考查时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验问题解决的综合过程。用以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5:2011年烟台市中考题

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要探究在腌制松花蛋过程中都有哪些物质对鸭蛋起作用。于是取少量泥料在水中溶解,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探究其成分。

【猜想与假设】他们都认为滤液中一定有NaCl和NaOH。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其他成分他们分别做出了如下猜想:

小亮猜想:还可能有Na2CO3

小强猜想:还可能有Ca(OH)2和Na2CO3

你认为谁的猜想是错误的____ ,理由是________ 。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还可能有____ 。

【活动与探究】小亮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振荡,没有气泡,于是他得出结论:没有Na2CO3。

请你选择CO2以外的物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反思】小强认为小亮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

(三) 关注环境、能源、高新科技等社会热点,体现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1. 命题时,重视对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考查。从全球或地区环境污染的事实,或工厂与家居环境污染的事实,用相关的知识、能力和观点,考查环境污染的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引导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树立用所学知识去改造环境的信心,理解化学的魅力和价值。

案例6:2011年烟台市中考题

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污染,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1) 近日,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发电叶子”,将这种叶子放入水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叶子中的催化剂会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储存在氢氧燃料电池中,再转化为电能,供家庭用电需求。① 整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形式的能量转化?____。

② “发电叶子”产生氢气、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 我国积极改进风电技术,扩大风电使用,并配套大型储能设备――“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以保证稳定供电。① 与煤炭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的优点是________ 。②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在充电时,电池中的VO会变成VO,这个过程中钒元素(V)的化合价由____价变为____价。

(3)为了降低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现在的大部分汽车都安装了催化式排气净化器。下图列举的是几种气体在净化器中转换前后的变化。

① 根据图示所提供的信息,举例说明催化式排气净化器是如何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

② 气体在催化式排气净化器里面发生了化学变化。请用原子、分子的知识概括化学变化的实质________。

③ 为了使汽车尾气的污染更小,研究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专家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________。

2. 能源危机是我国和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许多省市的试卷都以此设题。从我国能源利用的国策、重大举措到能源利用的安全问题,均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教育和能力检测。上述考查和解题过程,必然会引导学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关心能源、节约能源,并在能源利用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时,能够了解应对的方法,甚至顺利逃生。让化学与珍爱生命建立关系。

案例7:2011年内江市中考题

当今社会,随着汽车用量的急剧增加,能源和环保问题日趋严峻,研究以太阳能、氢能等新型能源为动力的汽车迫在眉睫。氢燃料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从环保的角度认为,使用氢燃料汽车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

3. 用“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将当代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将对当今各种伪科学的分析、识别作为问题出发点,而答题的要求仍落实在课标的要求范围之内,这是当今命题的又一趋势。这可以增强命题的时代感,缩短教学内容与时代最新成果的距离,而且可以培养科学精神和献身科学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科学品格。

案例8:2011年武汉市中考题

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火的作用。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

A. 隔绝了氧气

B. 可以燃烧

C. 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 清除了可燃物

(四) 重视用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命题

跨学科设计试题,是命题者以一定的线索把一些相关的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它是以学科交叉与渗透为主的学科间综合。这类试题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视角,用“整合”的观点去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科学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9:2011年宁波市中考题

下表为科学家通过研究获得的一些信息(“√”表示能够存活,“一”表示不能存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研究的是水体pH变化对部分生物的影响

B. 水体pH为3.0~4.5时,最适合这些生物生存

C. 上述生物中,牛蛙胚胎在水体pH变化时存活范围最大

D. 水体pH发生变化可能是由酸雨造成的

三、 复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已逐步走向深入,各地区的中考模式与题型也日趋稳定和成熟。考查中更加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突出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在问题情境设置上将更具人性化和时代性,对中学化学教学和同学们的有效学习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切实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复习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提高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策略不应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所学知识,也决非把原来的教学活动再重现一次。中考化学总复习就是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理解、综合运用。抓好知识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强化自己的弱点,落实考试热点,从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复习时应着重做好几个方面:

(一) 理解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即将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率全局的重要知识、能力点、智力点、技能点,集中精力加以深化,从而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转化。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是分散在各章节里学习的,在总复习时要从各章节中,按知识结构和系统关系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小的系统,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这部分知识可分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用语、溶液等五个知识系统来复习。其中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要特别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

(二) 突破难点知识,把握知识网络

把所学知识中难于记忆、难于理解的难点知识,通过抓规律、抓联系、抓典型、抓方法,由浅入深地各个击破,从而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的转化。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面广量多。学习时要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复习过程中,要着重落实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物质的性质及用途,这是本部分的复习重点。复习时还要注重知识的运用,要求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相关的问题。

(三) 落实因材施教,做好分层指导

化学中考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中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应该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一般以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平出发提出教学目标,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

(四) 探索知识规律,关注考查热点

抓住一些跟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对热点试题的解决能力。随着“双基”试题的逐年稳定和化学计算的逐步弱化,化学实验已成为化学中考命题的重点题型。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增强了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尤其是科学探究题。(下转第12页)

(上接第20页)

1. 全面掌握基本实验

化学实验一般都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它是验证基本概念、基本定律,探究常见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重要手段。复习时,可采取以下方法:

(1) 分章沿教材复习,对各基本实验逐一进行阅读,弄清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装置(图),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在复习后期,要对有关的基本实验加以简单组合,进行简单的综合实验,在组合时,要明确各装置间连接方式,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各环节的注意事项等。

2. 注重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1) 训练和培养实验选择能力。对学生化学实验选择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实验方案的选择能力和实验材料的选择两种。实验方案的选择,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要求选择最佳实验方案,包括操作步骤是否简单,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操作顺序是否正确等。实验用品的选择,主要考查能否正确选择使用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

(2) 注重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首先要明确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① 审清题意,明确实验要求;②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实验原理;③ 结合实验原理选择需要的仪器与药品;④ 写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⑤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其次要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安全可靠。

(五) 培养思维能力,巧解“新题”“难题”

综合复习阶段,除了注意化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还要侧重于组织学生广泛接触不同形式的新题型,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如近几年中,在中考化学中出现的科学探究题、信息给予题、开放性试题等,其分值逐年增加,应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

分析化学试题篇4

分析近几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不难发现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与普通的高考化学试题有很大的不同,无论在内容选择上、取材视角上,还是在难度控制上均有别于一般的统一考试,基本介于高考与竞赛之间,总体上比高考试题要求略高,但不如竞赛试题难。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试题命制具有明显针对性,创新能力要求高

大学自主招生是旨在为高校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自主招生考试是一种优中选优的考试,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因此试题基本上都是针对这一类学生命制的,试题大都以化学专业视角为着力点,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创造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08年同济大学)舞台上产生烟幕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方法是在硝酸铵上覆盖一些锌粉,温热之,再加几滴水,即产生大量烟。已知参加反应的NH4NO3和Zn物质的量之比为1:1。

(1)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2)烟主要由什么组成。

(3)若不加水,是否有其他方法令反应进行?若有,写出方法。

(4)有趣的是,若硝酸铵和锌粉潮湿,或滴加的水过多,实验又会失败。分析原因。

[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就反应发生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水在反应中的作用等进行创造性解答。

2.面广、题宽,只有部分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

由于自主招生考试只面向部分优生,因此试题命制时不会也不必像高考那样考虑周全、面面俱到,不存在诸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也不存在所谓的命题大纲,相对较为开放,面广、题宽,试卷长度大,结构松散,题型多样(大多数试题呈现形式是学生比较陌生的,部分题型在中学化学试卷中甚至十分罕见,如说明题、论证题、作图题等),而且在试题的内容选择上,其开放程度不亚于竞赛,只要高校命题人员认为有必要对所将要选拔学生予以考查的,就不太考虑中学基础。

[例2](08年清华大学)在过渡金属元素中很多都能和CO形成稳定羰基化合物,说明原因。

[分析]本题是一道说明题,其所应用的现代化学键理论非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可以等同于竞赛试题。

3.取材视角新颖独特,常于不经意处做大文章

比较分析大学自主招生与常规统一考试化学试卷,可看出两者在试题取材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自主招生试题在取材时虽总体上仍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但视角往往出人意外,不仅新颖独特,更是常于不经意处、熟视无睹处做大文章。

[例3](09年北京大学)Ag为什么能置换出HI(aq)和H2S(aq)中的氢?

[分析]本题针对中学生十分熟悉的“氢后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氢”进行命题,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时要有质疑精神,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这类题对那些平时学习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而言可谓难题。

4.关注社会与生活实际,体现高校“以人为本”基本理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最近科技成果,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命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这方面自主招生试题较之高考试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充分体现了高校“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学科的前瞻性。如多所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卷常涉及到的火箭燃料反应原理、蚊虫叮咬防治、新能源探索、自来水杀菌消毒、茶叶中元素含量测定、城市及居室空气污染处理、碳纳米管温度计工作原理、明星小分子生物功能、CO中毒原理、“夏天多雨,秋天丰收”科学原理、矿物冶炼方法、肉样分析、高浓度食盐水保存食物等,都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和环境紧密相关。

5.彰显高校性格,选才选人两不误

仔细比较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试题,尤其是面试试题,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性格,有的严谨理性,有的内敛含蓄,有的张扬开放,有的甚至霸气十足。当严谨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考问学生“从生物和化学两个角度谈谈太湖污水治理的方法?火箭喷射过程中有什么化学反应?”等这一类科学问题时,开放的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则喜欢学生关心诸如“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020年我国和美国对CO2的减排目标分别是多少”等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点的不同,彰显着不同的高校性格。

对于学生的才能,各试点高校众口难调,但对于综合素质则是口味一致,几乎所有试点高校在选才时均有一个共同点:选才重要,选人更重要。大学青睐的是具备宽阔视野的“多面型”优秀人才,智力和非智力素质都重要,正如2003年开始自主招生试点时北京大学给出的面试题“给出一个最能让我们选你的理由”那样,大学定义的优秀人才,除了会“为学”,更要“为人”!

二、备考建议

截止2010年,参与试点的高校多达80所,今后还将不断增加。随着试点院校的增加和招生比例的扩大,自主招生不再是小众的游戏,而成为大众的盛宴,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将成为许多考生走进理想高校的一条重要通道。但是,自主招生考试毕竟不是普通高考,不是所有的学优生都适合参加此类测试,特别是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的学生,一旦在选拔中失利,往往好事变坏事,会进入一段较长的心理低谷期。所以,给备考学生的第一个建议是: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要有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

高校自主招生,对考生来说是把双刃剑,虽然近几年通过自主招生这条通道走向高考成功的学生越来越多,但盲目报考甚至同时报多所大学不是明智之举。各试点高校在测试的项目和内容上均有各自独到之处,且大部分安排在每学年寒假前后这一段时间进行测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一个学生要同时应付多所高校的测试不太现实,疲于应考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时间、精力,也赔了高考备战。所以,给备考学生的第二个建议是:要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认真分析自己的实力和特长,选报有利于自身发挥和今后发展的高校,且报考数以不超过三所为宜。

此外,如前所述,自主招生试题面广、题宽,只有部分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不少试题涉及到大学相关专业内容,没有一定的大学专业基础很难在这样的测试中获胜。可以说没有竞赛经历的学生不太适应自主招生考试,或者说要参加这样的考试有必要准备一些竞赛类的资料,最好是能够通过解答一些历年高校自主招生试题来摸索可能的命题方向并加以准备,这是给备考学生的第三个建议。

当然,测试终归要借助于知识载体完成,再“刁钻”“不讲理”的试题,其取材点的选择仍旧有章可循,大体上与大学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关系较为密切,中学化学教材中诸如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表)、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烃的衍生物等就是学生将来进一步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这些内容自然成为测试的主要对象。因此,给备考学生的第四个建议是:把自主招生备考与高考备战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就以上所列项目进行精学、精练,要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于细微处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识融汇贯通。

分析化学试题篇5

关键词: 2013年江苏化学高考试题 试题特点 备考复习策略

2013年高考是江苏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六年高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注重考查“双基”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查。2013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也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本文拟通过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卷试题的分析,揭示其命题特点,以期获得对高三化学复习的有益启示。

1.试卷结构分析

2013年江苏化学试卷测试的内容模块和分值分布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见下表。

从表1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紧扣《考试说明》,表2、3数据显示五大板块知识并举是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且各个板块的分值比例近三年基本不变,命题涉及的内容、试题类型及命题意图基本相同。选择题部分仍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以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辅;非选择题倾向于另外四大板块知识的考查。整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做到了不超纲,不增加师生负担。

2.试题特点

2.1“喜新”不“厌旧”,稳中求创新。

江苏省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都“似曾相识”,题型或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在不少资料或往届高考题中都有所呈现,这对推进中学化学教学,促进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保持整体难度稳定的同时,在非选择题部分,坚持每个大题的各小题相对独立,都是一个主干背景下的设问,避免考生连锁失分。高考命题为了有效实现选拔功能必然要求稳中求变求新。如第15题多选题照例考查化学平衡知识,但与往年的“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不同,考查在“绝热”条件(即不同温度下)平衡地移动。又如第20题的第(4)题要求考生根据氢核磁共振谱图等条件推测物质的结构,这些灵活性试题都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同时2013年高考试题继续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有利于抑制猜题押题、追逐热点的不良备考现象,让化学教学回归教材。

2.2试题回归基础,考查主干知识。

高考向能力测试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2013年化学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仍然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如:基本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化学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元素周期律、电化学、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热化学方程、化学平衡、有机物的性质和合成、化学实验等。这些主干知识形成了稳定的考试热点,年年选用,稳中求变。

除了加强考查基础知识外,近年来江苏高考化学试题还加强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学科内综合性的试题在2013年的试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第16、18、19、20题(共53分),不是单就某一个知识点考查,而是多知识点、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考查,充分体现了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并重。例如第20题的4个小题分别考查了焓变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离子浓度的比较、离子方程式、利用1H核磁共振谱推导物质结构等。该题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从高视角和低起点入手,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突出学科特征,考查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征,具有突出地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实验化学》单独列为一个选修模块,江苏化学试卷一如既往注重实验的考核。其中选择题侧重对实验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如操作规范的判断(第5题)、现象与结论的判断(第13题),以及实验方案正误的判断等;非选择题侧重于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第19题探究性实验题,通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高效铁制剂——柠檬酸亚铁”的制取,创设实验性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结合反应原理,利用题给信息并联系实际,把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正确表达出来。这样的探究性实验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对于在中学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4注重考查获取、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考试大纲对化学能力要求的三大要点之一“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获取有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块进行整合、重组,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013年江苏卷基于新信息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有9道(选择题第9、12、14题,非选择题6道),占试题总数的42.9%。信息呈现形式有装置图、有机物结构简式、关系曲线、流程图、化学方程式、文字叙述、数据表图等。这些联系生产、生活的信息在课本和平时学习中学生未曾接触过,但通过观察与分析,学生可以获取新知识,并与已有知识整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获取、理解和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

3.备考复习教学策略

通过对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阅卷过程中考生失分点的分析,得出在新一轮的高三复习中注意以下方面。

3.1抓“纲”务“本”,把握复习的深、广度。

《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指导高三复习的教学指南。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在一轮复习中有的放矢,系统全面地复习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并根据其不同要求作相应处理。教师在复习时,要立足课本,在教材的基础上作适当的拓展延伸。同时注意每年《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这些变化点一般在高考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必修模块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选修模块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因此,必修内容要到位、扎实、细致,选修内容核心知识要确定,要准确把握必修内容知识点在选修模块中的深浅度、关联点和生长点。只有在高三复习进行必要的模块整合,形成新的复习系统,才能实现有效复习。

3.2夯实基础,强化主干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学生查漏缺补的最佳时期。复习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回归“纲”“本”,对每一知识点逐一落实、不留盲点。夯实基础知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构建知识的立体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其纳入基础理论的框架内,同时也为学习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注入了丰富的内容,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的难题也就是多个基础知识点的大综合,要将难点化整为零,依赖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记住知识,更要在理解和应用层次上下工夫,促进其在大脑中的有序、有效贮存。

近年来,江苏试卷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点,保持了极高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训练中,要牢牢抓住它们。如化学用语、阿伏伽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共存,电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推断与合成等考点反复出现,但题目不可能重复。复习要注重专题性,做针对性的巩固训练,把知识蕴涵在题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训练学生,同时加强学生知识迁移、图表分析、信息挖掘能力的培养。

3.3重视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是实施全面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复习中应该继续关注一些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及常见物质(包括气体、离子等)的鉴别,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高考实验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应该熟悉课本中的每个常规性实验,掌握其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数据处理方法等。同时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积极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大胆创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锻炼规范化表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3江苏省高考说明(化学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分析化学试题篇6

【摘要】结构化学的教学实践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学生克服了结构化学难学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学习激情,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年本科生考取硕士生的考试中,结构化学成绩不断提高,而且报考结构专业的人数每年不断增加;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做实验;最后,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结构化学改革表示欢迎,并且更多的学生要求参与教师的科研实验。今后我们将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

结构化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获得原子、分子及晶体结构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探索物质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加深对前修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有关内容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1][2]。但它涉及面广,内容比较抽象,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因而结构化学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同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3]。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在结构化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谈谈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教学内容的讲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相长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让学生多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结构化学是在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其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化学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结构化学确实不容易。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首先应该选择最基本的内容进行讲授。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相对容易掌握,不至于产生畏难心理,同时能增强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信心。对于很复杂的数学运算,推导过程适当从简,同时增加一些数学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注重对主要原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运用结构的知识和理论去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其次应该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设计一些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养成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讲授测不准关系时,除了讲解坐标和动量及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确定外,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是否有其他力学量不能同时确定,教师可根据算符的对易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解答;在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中,由电子组态推求原子光谱项是一个教学难点,由p1p1组态可推导出六个原子光谱项,教师引导提出p2组态可推导出多少个原子光谱项,根据学生的回答并结合Pauli原理的限制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加深学生对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相互作用的理解。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和交互性等特点,因而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它更受学生喜欢。例如,在讲授分子对称性时,可以通过Chemoffice及Gaussianview等软件,建立各种分子模型,以判断分子的对称元素、对称操作及点群等;在讲授分子轨道对称性和反应机理这一节时,用Gaussianview软件把反应物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模拟出来,学生根据模拟图形并结合前线轨道理论,很容易判定出反应的方向;在讲授分子的振动光谱时,可以通过Hyperchem软件,演示分子的振动情况,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演示分子有多少个振动,这些分子是如何振动的,是对称伸缩振动还是弯曲振动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想象思维,加深学生对结构化学理论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和讲解更多的内容。

三、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不仅要传授知识、传承文明,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因此,高校教学过程本身就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基于这种共识,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基础性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及自身知识的更新能力。教师只有通过加强科研实践,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课堂,才能使课堂内容具有创造性、启发性和丰富性。例如,在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这一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情况向学生讲解配合物在生物化学及材料化学方面的应用,如钌、钴及铂等金属配合物可以直接插入到DNA碱基对中损坏DNA,因而这些配合物可以作为抗癌药物并已应用到临床上;有些金属配合物具有很强的磁性,可以作为分子基铁磁体被应用到航天材料、光磁材料及生物兼容材料中。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讲解有关这方面的科研最新动态及国际前沿热点,这些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了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习能力强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自觉地加入科技兴趣小组,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例如,利用HMO法让学生计算酸的离解常数;利用G98软件让学生计算分子的电子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前线分子轨道组成及分子的偶极距等。这些实践能加深学生对结构理论的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能找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奠定基础。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能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身上这些品质能通过言传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兴趣和素质。

五、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并且实验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公式化。教师概括性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等,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而且大量的准备工作都由实验教师或实验员完成,如用什么仪器、药品,采取哪种实验方案等,学生对于这些一概不知。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应付了事。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改变常规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做实验,如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等。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对于实验结果异常者,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寻求和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元生.结构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分析化学试题篇7

一、试题综评

1.总体特点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注重对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与技术,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选择题特点

(1)内容基础:考查内容为化学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适当兼顾有机基础、元素化合物、基础实验和简单计算等。

(2)结构稳定: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电化学基础、实验基础、电解质溶液等为必考考点。

3.必考题特点

必考大题均考实验综合、无机综合、反应原理综合。三道题设问层次性强,由易到难,整体综合性都比较大,体现能力立意,信息呈现多样化,如表格、图片、坐标系等,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试题选用素材真实、新颖,很多素材直接源于化工生产、真实实验室制备等,详见下表。

4.选考题特点

选做题总体稳定,设问固定,整体比较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时通过元素推断为切入点,有时以新材料直接切入,有机化学基础都以流程+信息的形式呈现。通过这两个模块的主干知识,考查自学能力、迁移能力等,两道题的难度逐年趋同。

二、对2017年高考复习教学的建议

1.突出基础,强化技能

近年高考试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考查考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复习过程中,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一些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特别是高考肯定会考查的基础知识需要理解记忆。学生普遍存在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技能出问题了,解决问题就是强化技能训练。

2.重视教材,动手实验

大纲和教材是根本,老师要引导学生勤翻课本,多翻课本,课本不但涵盖了考试全部内容,也包含着知识的结构关系,将书本知识挖深挖透,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定能胜过各种教辅书,课本中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的内容往往也是高考重要的素材。

化学实验的题目可以全面考查考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化学学科所需的多种能力。做好化学实验的复习,有一点是很有效的,那就是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体验体验,可以选取经典的实验进行学生实验,不会占用很多时间,效果又很好。

3.要用核心化学观念引领元素化合物的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和基础,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知识的载体。新课程高考对元素化合物的考查已经从单纯考知识变为考方法、考应用,建议用核心化学观念引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质的性质观,“性质观”是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性质的丰富性、多面性、规律性、特殊性等,且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

(2)元素观,“元素观”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元素是多样化的,组成方式是丰富多彩的,这正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根本原因。

(3)分类观,“分类观”是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要让学生用分类的思想去学习某一种物质或某个反应。

(4)转化观,“转化观”是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间的转换,物质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分析化学试题篇8

【关键词】出题思路分析;教和学的反思;分析课的设计;矫正纠错;小结归纳;优化思维品质;点拨典型错误

教学离不开考试,而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教好学生首先要重视上好每一次考试后的分析课,如果考试后的分析课仅是对考题的答案对错泛泛而谈就失去了考试后分析课的目的。

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而言,要上好考试后的分析课,就必须运用考试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从中挖掘整理有用信息,用于促进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进而找到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通过试卷分析对教师的“教”进行反思,从考试结果反思整个教学的得失,教学目标实现的状况,教学设计的成功与缺陷,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等等,就是对的题目的选择,题目的选取一定要难易适当,题量的把握,当然题量一般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测验,如果是单元测验,那么题量可以灵活一点,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而定,但如果是综合测验比如期中考,期末考针对于这样相对较大型的考试,题量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还有就是对考试分数的预测,应当是全班的学生分数分布该是正态分布。一个数学老师的试卷出的好与不好不能单单从试卷的难易程度简单的来加以判断,应当还对其试卷信度加以评价。

通过试卷分析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从考试结果明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状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有利于为学生指明下阶段努力的方向和为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可试卷分析课该怎样上才更有效?

1.要抓住试卷的出题思路分析

作为任课老师首先应该从分析试卷的出题思路出发,帮助学生理清和解决:试卷中考了什么?每一道题含盖了那些知识面?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无论是单元测念还是统考,每一份试卷考核的内容应该包含着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考试所选择的题目也一定是符合整体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证明题还是计算题都是以不同的方法来测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份好的试卷每一题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通过对试卷出题思路的分析,至少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章节那些是重点、那些是难点。帮助学生对这章节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归纳复习。

2.要抓住试卷的要点来分析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学生容易忘记的,容易忽视的,我们通过试卷的分析,会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分析试卷的目的,就是通过试卷的分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以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办法。所以,我们在分析试卷时,一定借分析试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知识的综合复习。本着这个目的,我们在上试卷分析课时,就应考虑哪一种题目应作于讲解的重点。当然作为一张试卷,每一类考试的知识都可以作为重点,但应有所侧重。这侧重的依据可以按各类题目所占的比分大小来确定。可是作为知识的重要程度而言,是不能单用所占的比分来衡量的,我们对考到的每一类知识都要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每一次分析试卷时的重点应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比如这一次侧重讲解基础题,下一次可侧重讲解语用题等。这样我们在上一堂试卷分析课时就不会散乱,不会漫无头绪,不会面面俱到了。因为毕竟是试卷分析课,不能占用较多教学课时,一份试卷不能讲了三四节课还没有完。因为试卷分析毕竟不是复习课,试卷分析只是对学生已考过的试卷进行分析而已。而且学生已经考过了,他们对考过的题目印象已较深了,那么老师就不必再一道一道的讲得那么详细了。

3.要抓住失分最大的题目来分析

学生通过一次考试,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在分析试卷时,就要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考试中失分较大的题目,肯定是存在问题较大的。那么,我们分析时,就要去探讨一下,他们存在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失分,失分的关键在哪里。这些问题是试卷分析课的重点内容。因为我们分析试卷的目的,是揭示出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时所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避免在以后的考试中重犯这些毛病,使他们懂得怎么去克服这些毛病。这样说来,我们为了分析试卷,就要仔细的去梳理一下学生的答卷情况,整理一下学生在试卷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我们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应思考一下,其通病在哪里,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这样一堂试卷分析课就会显得有既重点而又有充实的内容了。

4.要考虑试卷分析课的教学方法

如果是讲解重点知识的,我们就要考虑应通过什么方式来讲解。我们先要明确学生在解答这一类重点知识时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些什么特点。这里不一定是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因为有些题目的答题可以有不同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中优秀的答题范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各种答案的特点。也可把各种正确的答案都展示出来,然后比较一下优劣。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怎样答题才是最完美的。对于学生失分多的题目,我们可以多展示一些错误的题例,和学生一起归纳一下错误的类型有哪些。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就会少犯类似的错误。

考试后的分析课应该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并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都有所提高,在讲评中真正做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5.相同内容、类似方法的题目一起进行分析讲评

反复训练,趁热打铁,层层推进,以题带面,体现综合性。试卷分析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并思索解题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查漏补缺,有无纵横联系,如何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综合、运用及解题能力的提高。对具有较大灵活展性的典型题要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分析时,教师要善于以题带面。具体可通过:

(1)一题多变,变换条件(推断等)多方设疑,提高学生临场应变能力,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2)一题多解,展示多种解题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多题一解--总结解题规律,引导学生对一道题目深入研究,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共同的规律,真正达到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以不变应万变。相互转化.同时还应充分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寻找量与量间的关系灵活转化,往往就能事半功倍。可拿一典型题讲解题思路,讲解题方法,讲解题规律。通过典型题的解答,使学生懂得这一类型题的解法。

上一篇:爱是一个人的事范文 下一篇:理财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