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

时间:2023-10-27 03:13:11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1

关键词:跨国经营;风险;风险管理;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深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已经发生的多起诸如中航油巨亏5.5亿美元、中国工人在阿富汗被杀害等震惊世界的事件,凸现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一、跨国经营风险的含义与类型

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在其专著《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中则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他同时还指出风险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及可控性三个基本特征。因此,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定义为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

综合世界各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一般将风险分为以下六种:

政治风险,是指突发性政治事件或政府行为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

外汇风险,亦称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汇率变化而给跨国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不利影响。

经营风险,通常是指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的变化给跨国经营企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可分为宏观市场经营风险和微观市场经营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组织构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及股利的变动给企业财务所带来的损失。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分布逐渐扩大、规模逐渐扩大,财务管理中风险因素的变动及可能造成的损益往往越来越难以控制,同时它又独立于企业的企业经营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影响。综上所述,根据风险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六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分析:政治风险对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政策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受中国影响,常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经营商业行为。例如2005年,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克公司报价高出竞争对手20亿美元却由于政治因素干扰没有成功。同时,我国企业必须面对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政治集团内部和派系之间利益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2.外汇风险分析。从国际汇率制度的形成机制来看,浮动汇率将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存在,而汇率的变化必然会给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产生影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起步晚,虽然受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进入21世纪世界政治及经济基本稳定的形势决定了外汇市场基本稳定。但它肯定是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风险,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对此给予重视。

3.经营风险分析。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无论是投资前的论证、投资策略的选择还是投资进展阶段的控制,风险无所不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是资金使用风险,资本实力是企业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核心因素。相比较西方大型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资本实力还很弱,支持其从事跨国经营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同时存在商业信用危机,因为跨国经营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一些中国企业往往急于求成,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2004年,四川长虹集团4.8亿美元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的事件就是典型。

4.管理风险分析。在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同,中国企业一个尴尬的困境是:走出国门经营,必须按照当地市场经济规则运行,而中国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思维方式、治理结构、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再加上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标常常局限在短期“利润最大化”,很少考虑东道国工会势力和劳工权益这一软指标,很少雇佣当地员工、 在东道国寻求企业利益代言人,较少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这样很难得到当地政府和公众的认同,很容易引起“排华”情绪,甚至引发严重的民族主义风险。在跨文化风险管理上,中国企业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识别和认同,难与当地消费者沟通,在企业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从而加大了我国企业文化管理的风险,而文化风险它通过人具体体现,很难变革,因此文化风险将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重点内容。

5.利率风险分析。近年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大大繁荣了国际金融市场,而国际金融市场提供的外汇、汇率、期货、期权等信息和服务又转而推动了企业海外经营的兴旺发达。一些跨国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中国企业也开始使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希望以较低的成本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汇率等剧烈波动而产生的风险。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投机心理加上监管不力,个别公司的领导者很可能会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放大效应进行投机,决策一旦失误立即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损失。最为典型的是中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5.5亿亏损案。

6.技术风险分析。由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不少,表现在:首先,中国企业被控侵权现象比较普遍,已发生多起知识产权案,例如日本摩托车企业联合代表团来华打假,指控中国企业侵权等。其次,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包括出口的影响非常大,己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之一。

三、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策略

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就是在对各种风险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评估影响企业跨国经营的各种内部和外部不确定的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和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其最终目标是风险处理。结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可供其采用的风险处理方法或策略有:

1.风险回避:这是企业应对国际化经营风险最彻底但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它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一风险即将发生,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回避。如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潜在东道国或地区存在政治风险,则放弃对该国/地区的投资,转而在另一个东道国或地区投资。但风险与利益同在的特点决定了可能回避了风险,但也失去了获取对外投资利益的机会。因此,不能轻易做出这种决定。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对那些不愿放弃也不愿转嫁的风险,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或发生后带来损失的概率或设法缩小损失幅度。例如企业拟在某个政治风险发生概率较大而一旦投资又会有很大收益的地区进行投资,可通过合理安排投资的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如将所投资项目的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中;或投资控制东道国的关键部门。另外,当某国际化企业子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东道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一个比较可观的水平时,再增加销售必然会对东道国民族工业造成损害,此时理性的做法是放缓在该东道国进行广告宣传的计划,或提高该产品的价格,或将企业生产的多余的产品转往他国销售。

3.风险预警:对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而言,关键不在于发生风险之后如何防范,而在于能否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能事先察觉,将风险消灭在前期。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国际化经营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对企业的国际化非常必要。一个完整的跨国经营风险预警体系通常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环境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系统及风险管理策略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预警机制的建设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1)建立一套能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经营预警指标体系”及相应的风险额度。(2)预测并计算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将指标值与预先设定的额度进行对照,评定风险。若风险在正常额度内,说明经营正常,可继续执行已经制订的计划,同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公司风险预警管理部门;若风险超过正常额度,则启动预警管理,具体方法是编制检测报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启动管理与控制措施,并反馈给风险预警部门。(3)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及其权重进行必要的调整,使预警系统更全面、更客观。为保证国际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效果,须根据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国际化经营具体风险的特征,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实践中,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监控指标主要来自海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和环境数据。

4.风险转移:所谓风险转移是指国际化经营企业通过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来承担。即使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不是无限的。风险转移最常用的方法是向保险公司投保。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国保险公司在对对外投资风险的承保业务开展较少。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化,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可以在将来通过办理保险来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5.风险组合: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实际上提醒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过程中,可通过风险组合的方法来防范风险,可通过几个“多”加以实施,即多元化经营、多渠道分销或筹集资金、多种定价策略相结合等。

6.风险自留。这是以上手段用尽后,企业万不得已采取的措施。但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现有的实力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加强预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荐其. 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风险评价[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37-40.

[2] 王洪波,宋国良. 风险预警机制[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0-32.

[3] 赵署明. 国际企业:风险与管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6-61.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2

关键词:资产结构;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一、资产结构不均衡的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很高的企业选择退出竞争的策略需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类企业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结果往往是承担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却只能获得微不足道的回报。

二、中石化简介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于2000年2月25日家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

三、资产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2016年货币资金在资产中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由4.75%上升至9.51%,增长幅度较大。应收账款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存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略有增长,从2015年的10.08%上升至2016年的10.44%。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虽有所减少,但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是最大的,2015年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为50.76%,2016年为46.08%。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略有增加,由5.62%增加至5.67%。

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石油的资产结构。

中石油也是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存货。但中石油的这几项资产所占总资产的比重均比中石化的要低。其固定资产2015年占比28.47%,2016年有所降低,占27.99%。中石油的存货占比有所增长,由5.3%增长至6.13%。中石油的货币资金占比也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从2015年的3.08%增至4.11%。同中石化一样,2016年中石油的应收账款金额也有所减少,且其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有所减少,从2.18%降至1.97%。2016年中石油的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几乎没有变动,仅增长了0.01%,由2.97%变为2.98%。

四、基于资产结构的经营风险分析

通过与中石油相比,我们可以得知,中石化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过大,这两者合起来超过了企业总资产的50%。而中石油的资产结构就比中石化合理的多。这就说明中石化的退出壁垒很高,那么中石化将只好选择继续参与竞争,这会使企业承担巨大的经营风险。

中石化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均比中石油高。这也说明中石化的经营风险较高。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流入,延迟了资金流入时间, 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实际能力。因此,企业需要对应收账款进行积极的管理,减少因应收账款产生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中石化的存货较多,影响存货周转速度,而存货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加大企业经营风险。

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很大。中石化公司应适当减少固定资产投资,降低退出壁垒。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中石化还要加强存货管理意识,建立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伍海莹.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现代商业,2011(7).

[2]胥哲菡.对企业存货与经营风险控制的探讨[J].经济生活文摘月刊,2013.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3

【关键词】 负债经营 财务杠杆 潜在风险

企业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像身体的血液一样。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为了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足够的资金可以用来更新技术,设备改造和扩展企业规模,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机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负债经营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负债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有利于企业快速融资,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由此可见负债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手段,但同时又具有风险。盲目的债务经营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加重企业负担,这样的风险可能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危境,让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破产清算。如何进行合理的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成了关键,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需要结合市场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了解负债经营的方式方法,权衡利弊,进行一定的风险控制,降低风险,防范负面影响的产生。

一、负债经营的相关理论及必要性

负债经营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运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或者商业信用等举债方式筹集资本,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与义务,支持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1、负债经营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负债经营的基础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与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不同,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金融活动。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应按照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通过资产或劳务的方式偿还债务。债务人还款在法律上具有强制性,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司法保护。

(3)负债经营的资金成本具有时间价值

资金成本的多少与资金使用时间成正比,资金占用时间越长,资金成本越高。所以企业应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效益。

(4)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并存

负债经营的收益高低,就是比较债务成本与资金利润的高低。高负债尽管有更高的回报,但风险也较高。一般来说企业负债成本与企业获利水平成反比,企业应依据自身获利能力,适度的负债。

2、负债经营的意义

(1)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存在负债利息,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而企业对负债所需支付的利息是固定的,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和利润增加时,企业的最终留存收益也会增加,获取的资金利润率大于举债需要支付的借款利息率,这多出来的收益全部归股东所有,即负债经营能为企业经营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同时负债产生的利息在税前扣除,可到达抵税的效果。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同期银行利率高10%,利用银行的借款进行投资经营,仍有10%的额外利润,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

(2)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利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面临着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样企业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期间,负债经营下企业的债务偿还金额通常以账面价值为准,并且在到期时才还款付息,通货膨胀率越高,债务的账面价值“越不值钱”,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得到的货币贬值收益就会越大,这实际上也将资金贬值的后果转移给了债权人。同时,企业还款方式比较灵活,到期无法偿还,还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处理,采取延迟还款期或者降低利息等方案,这也说明企业的负债比例在合理的范围内,越高越好,长期债务比短期债务越多越好。综上,通货膨胀反而使企业从货币贬值上获取好处。

(3)有利于保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增强其责任感

当企业选择负债筹资就会产生相应的债务,债权人具有到期收回借款和利息的权利,债务人有履行债务契约的义务,除此之外,当债务人财务困难时,债权人还具有要求债务人优先清偿债务的权利,但是债权人没有权利参与债务人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决策和利益分配。除了负债,发行股票也是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企业采用这个方式,将分散股权、降低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力。相比之下,负债经营在增加企业资本来源的同时,不会分散股权,也就有利于保持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力。

负债经营具有驱动作用,管理者不再是无偿使用自我积累的资金,而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债务压力。这种需要还款的紧迫感能够使管理者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增加责任心,避免产生资金闲置浪费现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负债经营也存在潜在风险,如财务杠杆负效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再筹资能力、加重营运成本,对资金周转不利、短期负债比和长期负债比带来不同的风险等。

二、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1、过度负债、负债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整体经济成良好发展势头,但有一部分企业陷入了高负债、高风险和低效益的困境,举步维艰。现代企业中,负债被普遍认为是筹集资金最高效快速的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认为负债越少越好的陈旧观念已被淘汰,但过度的负债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不容忽视。

资产负债比例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衡量负债是否过度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而言,50%被认为是相对合理的比率,高于50%被认为具有过度负债的风险,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调查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近五年来,根据对我国企业近5年来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5%左右,一些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乃至高达80%及以上。站在部分行业的角度来看,2009到201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69.6%,其中华侨城、保利、招商地产等24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指标均超过了75%。在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也在67%左右,尤其是在2013年,国内大型重点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增至786.3亿元左右,约等于当年利润的3.5倍,在2014年的头一个季度,从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可以看到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到70%,并且共有34家企业超过了80%。一些高负债的企业,财务费用过高,利润大大流失,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只能借新债补旧债,最终债台高筑,甚至资不抵债。

另外,负债结构比也是衡量负债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达到50%较为合理。抽样统计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这一数据超过50%,存在短期负债过度,长期负债不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流动负债用以维持日常经营,长期负债则用以投资长期项目。如果企业有许多长期投资项目,过度的流动负债将无法满足长期投资的需求,因为流动负债借款期短,需要不断的举新债,一旦后续借款没有跟上,资金无法周转,经营陷入困境。

2、缺乏现代融资意识

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较差,获利能力不足,欠缺必要的市场运行机制,因而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资金积累体系,当盲目扩张规模、资金周转困难时,不得不走上过度负债的道路。甚至有的管理者欠缺现代管理理念,依然没有转变旧观念,不能正确认识利润与债务杠杆之间的关系,仍然依靠自身“滚雪球”的方式来“存钱”融资,或者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不熟悉其他现代融资工具,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三角债问题严重,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状态,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

三、企业如何合理进行负债经营

1、优化资产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各类资本所占的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则指债权人权益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资本结构比率通常包括:

(1)股东权益比率(净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了企业资本中有多大比例源于所有者,该比率应当适中,并非越大越好,对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权益比率最好维持在50%左右。过小表示企业负债过度,过大则意味着企业不善于运用负债经营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正作用为股东赚取更大的利润。

(2)资产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是指债务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大小,财务分析中的负债规模通常就是由上述比率来表示。它能够反映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进行负债经营的能力,也能反映企业偿债风险的大小,即与企业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负债经营的理想状态即时在低成本、低风险下,获取最多的债务资金,抓住投资机遇,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负债经营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投资者或股东而言,最想看到的是在财务杠杆效应下企业债务越增加、利润越高,资本利润率提高了也就能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益。但站在债权人的角度,最想看到这个指标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否则他们债权人将承担的较大的借款风险。通常来说,这一指标的经验理想水平是40%至60%,当然这需要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形来分析,如果企业没有发生债务危机、且经营良好,应当尽量选择高负债水平,这样才能够有效抓住投资机遇来发展壮大,又不必时刻面对财务危机。

(3)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

这个指标反映了长期负债占整个长期营运资金的比重,总体上反映了企业债务状况。比重过小,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低,但长期偿债压力小;过大则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高,但长期偿债压力非常大。综上,该指标不宜过高,一般应在20%左右。

(4)固定资产与股东权益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与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100%

该比率表示权益资本中有多少资金是用于固定资产购置,这个比率若小于1,代表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都是出自所有者资本,没有借钱买固定资产,代表企业有稳健的资本机构,公司经营较为稳定。相反,固定资本与股东权益之比大于1,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不是全部出自所有者资本,而是有一部分是出自借款,这就会产生很大的财务风险,如果债务无法按时还清,就需要变卖固定资产来还债,所以这样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稳健。因此,该比率为2/3左右为宜。

此外,企业还可以参考利息保障倍数,即使用息税前利润(EBIT)与利息费用之比来分析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这个指标用以衡量企业的获利实力对其偿还债务利息的保障水平,它是公司高层在决策负债经营时考虑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对企业而言利息保障倍数最少应高于1才是合理的,对债权人而言,比例越高,其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资本结构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对企业的偿债水平和再融资能力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减少负债的成本,并且对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至关重要,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应顺应市场变动,将资本结构调节到最适合公司实际的状态。

2、优化负债内部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调整,把握债务规模是重要的,同时债务管理控制风险,企业应注重优化负债内部结构,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负债的内部结构,是指各种企业债务的数量比例关系,特别是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比率,低成本,高风险的短期负债,成本高,弹性小,风险小的长期负债,企业在作出决策时,应结合企业财务水平,操作条件,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尤其要注意短期债务的比例,避免了早期的还款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

3、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企业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实行负债经营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企业经营者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建立有利的公共关系,这对降低筹资难度和成本十分重要。其次,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处的环境交错变换,很有可能发生这种现实的发展状态与管理层预估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企业需制定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备负债经营风险。如果管理高层能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要么选择降低经营风险的合理的债务融资计划,并通过财务预警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从而使风险减少到最小,避免金融危机。

4、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通常指的是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之比,提高资产的流动能力即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有利于实现短期偿债,使企业按期还款付息,因此高流动性能够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分析资产流动性的指标有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的周转率。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保持在2以上,速动比率保持在1以上最好。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四、负债经营案例分析――万科

1、企业简介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于80年代末期开始投资房地产,并在短短3年内上市交易。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创造了惊人的销售成绩,2010年至2013年,每年卖出6万余套的住宅,截止2013年底,万科销售总量已达到了1890万平米,销售额高达1982亿元。万科作为房地产界的领头羊,其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国内主要城市都有万科的住宅业务,并于2013年初,首次进军海外市场,通过不断的发展香港和美国的业务,海外市场也越做越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除此之外万科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建造了一系列的大型购物商场,打造了属于万科的商业品牌,如万科广场等,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万科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优化企业结构,持续攀升的业绩和规范透明的企业环境,使万科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与资源,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信贷条件,房地产交易量严重下滑,关于房地产转折点的论断不断出现,房地产行业的负债风险问题也开始受到了各方关注。在这种对房地产行业不利的形式下,万科企业依然保持良好的盈利势头,这得益于万科成功的负债经营。

2、万科的负债经营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得出,2009到2013年,万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资产负债率逐年增高,依次为67%、74.69%、77.10%、78.32%、78%。说明在这五年里万科的负债率保持在较大水平,通过举债筹集到的资金很大,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较大的资金支持,万科举债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银行借款、发行债券都被合理利用。

但是较高的负债同样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在这五年里万科负债不断攀高,有良好的盈利作后盾,才敢于走这条举债扩张的道路,通过举债筹集了大量资金也为盈利创造了条件,使万科在举债在获益匪浅。

从以上图1和表2可看出,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受到政府调控压制的条件下,万科利润依然持续上升,拥有良好的盈利状态。通过分析发现,万科除了保持盈利外,还有以下负债风险控制策略。

从表3可以看出,万科的股东权益比在2013年有小幅度增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万科负债增加,相应的偿债风险也在增加。但是,近5年的长期负债比率均小于20%,可以降低一定的偿债压力,且股东权益总额远高于固定资产总额,表面万科资本结构稳健,同时万科利息保障倍数大于1,说明其履行债务合约的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它是一个动态的理财过程,贯彻于整个决策之中。同时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企业必须注重加强和改进财务工作,强化风险管理,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风险控制为条件,分析财务数据,运用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风险意识,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策略,负债经营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努力研究企业负债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营,及时更新陈旧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完善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钱海刚:新形势下的负债风险研究[J].国际金融,2011(3).

[2] 侯艳华:浅论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J].现代商业,2013(4).

[3] 吉力茹:浅析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J].商业经济,2013(6).

[4] 姜旭宏:现代企业负债经营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4

如何确定这些变量呢?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主要指标有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但考虑到净利润是个绝对数指标,往往和上市公司的规模大小有很大关系,小公司获得的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比那些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要少的多,我们并不能就这样判断大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定比小公司要好,所以本文在选定指标时没有将其一起考虑,而以另外三个指标来构建模型,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三者同企业的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每股收益(EPS)――净利润/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判断和评价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人们一般视其为公司能否成功地达到其利润目标的计量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一家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

2.每股净资产(NAPS)――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又称每股账面价值,是指公司净资产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之间的比率。该项指标显示了发行在外的每一普通股所能分配的企业账面净资产的价值。这里所说的账面净资产是指企业账面上的企业总资产减去欠债后的余额,即股东权益总额。如果公司没有优先股,则每股净资产就是股东权益除以普通股股数的商。如果公司有优先股,则应将账面净资产减去优先股股本,其余额才是属于普通股股东所能分配到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指标反映每一股份于会计期末在公司账面上到底有多少钱,它与股票面值、发行价值、市场价值乃至清算价值等往往有较大差距。该指标最大的用处是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可以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好坏和发展潜力的大小,估计其上市股票的合理市价。比如,在公司性质相同、股票市价相近的条件下,某一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越高,则公司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3.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CFOPS)――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也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显示企业在外的普通股每股的资金流量。从短期的观点来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比每股盈余更能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高,表示企业的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中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多,反之,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低,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的经营现金流量越低。

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模型,消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将得到的各主成分贡献率作为各主成分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分模型中的权重,消除了以往研究中人为赋值对模型的主观性影响,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加科学客观。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即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数学变换把众多可能相互包含重复信息的指标转化成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并选取在变差总信息量中比例较大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众多的指标,对分析对象进行相应的分析、评价。将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绩效评价,能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避免主观赋权带来的偏差。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它们通常表示为原始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为了使这些主成分所含的信息互不重迭,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其思路就是:首先,选择确定模型采用的财务指标。其次,采用一定的方法确定所要研究的样本;然后,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并进行检验;最后,确定模型的临界值,通过对估计样本及预测样本的分析,判断模型的预测精度。

根据所选取样本股票的原始数据因版面所限,从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得到EPS、NAPS、CFOPS等数值,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指标X的标准化值=(X-均值)/标准差),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表1为总方差分解表,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52.464%,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1%,由于两者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1.665%,代表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将提取前2个主成分。

利用SPSS统计软件可进一步得到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矩阵,又称为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行列交叉点上的数据是对应主成分在变量(三个财务指标)上的载荷。它体现了交叉点对应的因子(列)对对应变量(行)的影响程度。由表2可以得到2个主成分线性关系式如下:

f1=0.832EPS+0.677NAPS+0.651CFOPS

f2=-0.016EPS-0.639NAPS+0.684CFOPS

从主成分的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计算可构造企业经营风险状况综合指标F,F是综合因子f1、f2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如下:

F=0.525f1+0.292f2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5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

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最终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往往有悖于市场规律,盲目地投资扩大再生产,甚至不惜负债经营,造成投资和生产能力的过剩,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些企业因此走向破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控制风险,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最终的目标。

一、企业财务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融合了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提供了多方面指导。在经营中发展,在风险中成长,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具有极强的风险控制意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规避风险。财务分析法使用要注重方式的选择,不同企业对象所用分析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财务部门熟悉各种分析方法,选择与企业经营实际相配套的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将企业不同年份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比分析,找出单项在每个年度内的差异和变化,以此来总结某种趋势。通过多项指标对比,可以发现企业经营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前做好内部风险防范工作,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二)指数趋势分析法

以某期数据为基础,将数据值设定为100,其他年份的数据转换为基期数据百分数,比较分析相对数大小,得出有关项目的趋势。在企业中,指数趋势分析法强调了数据的波动性,为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财务指标比较

将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变化、变动幅度,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

(四)会计报表比较

将连续会计报表金额并列在一起,比较相同指标增减变动幅度和金额,判断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发展变化。如财务部门选择某季度报表数据,利用财务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集中反映会计报表结构层次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五)相关比率

它是根据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在比率分析法中,相关比率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分析方法,其可以按照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筛选,选择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即可。

二、以财务分析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片面追求利益,往往有悖于市场的规律,盲目地投资扩大再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需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控制风险程度,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企业财务的工作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做好财务的管理工作,以此降低企业的风险。例如要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容,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在经营中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分析等等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工作系统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抵御风险、规划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企业中因为决策者失误带来的风险,对于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系统,结合企业的内部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化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各部门预算到企业整体预算为基础、预算外领导审批为基本要素与多角度的全面监控为外部管理三方面相结合的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完善企业会计工作系统。

(二)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企业中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要求需要提高。如果想通过财务分析的手段控制企业经营的风险,必须要针对财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出现各个环节之间的问题和漏洞,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细节分析完成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

1. 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

在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进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预估的手段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基础,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善,以防止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和问题。

2. 结合企业实际构建财务管理系统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水平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实现了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企业内部要积极地对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引进,打造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才能更好的预估和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时,不能盲目跟随,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3.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目的是其能够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进行预先警示,因此对于预警系统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做到足够的重视,通过预警的内容和提示,对于财务管理的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财务手段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提高决策者的财务决策水平

在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决策者的决策和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领导在下达任何一项决策命令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对可能给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全方位的估计和考虑。就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经营发展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负债率较高的问题,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首先就要考虑到由于负债率较高而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之后在选择融资方法的时候,优先选择内部融资,这实际上是兼顾企业采取发展与安全的明智之举。

(四)树立正确风险意识

在现阶段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企业的一切活动无论是对内亦或者是对外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会遇到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使风险分散,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财务风险是收益性和损失性兼有的,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能主主观的放大其收益性,而人为的忽略其损失性,应该全方位的分析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在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秉持收益和风险均衡的原则来进行。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对公司的内部财务资料进行审核,对各个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检验,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的需求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财务模型,这是保证企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

(五)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将各个不同类型不同效果的融资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选出适合企业当下生产经营活动的融资方案,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结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要承受的风险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来讲,要对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被风险所左右。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唯有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经营风险的防控、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及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充分保证财务的支持,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同时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田芳,李想梅.以财务分析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

[2]赵新节.试用财务分析手段来控制企业经营风险[J].会计之友,2014(06).

[3]洪卫,饶亮.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分析、控制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3(18).

[4]姜召勇.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管理与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5(13).

[5]杜娟.专卖连锁经营财务分析与风险控制――基于过程控制理论[J].财会通讯,2015(20).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管控建议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163-02

商法是法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法制逐渐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在实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根据统计,从各业务领域高、中、低三级风险的分布情况看,规划与建设领域及物流管理领域的高风险占风险的比例最高。一般而言,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

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审视电力体制改革是公司外部法律风险的源头的基础上,基于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对电网企业依法经营提出的更高要求,新的风险与高发地带的定位,提出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等路径。

一、电力体制改革是公司外部法律风险的源头

电力体制改革给电网企业创造了快速发展机遇,但在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不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厂网分开”改革后,潜伏多年的法律风险于近年陆续爆发。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正是在电力行业“政企分开”改革中产生的典型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复杂的体制改革,通常标的额较大,处理难度大,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此外,电价改革时隐藏的部分法律风险也逐渐演变为法律纠纷源之一。电力体制改革引发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法律风险点。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此类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影响重大。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

二、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对电网企业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私有财产和生命安全保障要求逐步加强。近年来电网企业产权纠纷、电磁辐射纠纷就是例证。公用事业企业是联系千家万户的公共服务型企业,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给公司依法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媒体监督力量增强。在当前网络快速发展时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大,监督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公众对关系公共利益事件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依法经营的能力必须增强,对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的媒体曝光事件需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行政处罚及监管力度加大。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下,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的法律日益健全,监管部门对电力企业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大,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也逐渐增加。生产经营等各环节需进一步掌握相关法律规定,并严格依法办事,否则,面临行政处罚的风险将越来越大。从所在的行业来看,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调整和规范电力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得到了显著加强,电力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法律监管,给公司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带来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法治进程,更加注重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决策、经营和管理行为,积极推进依法治企,建设法治化企业,防范和规避法律风险。根据统计,从各业务领域高、中、低三级风险的分布情况看,规划与建设领域及物流管理领域的高风险占风险的比例最高。一般而言,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

三、电网企业新业务蓬勃发展给电网企业带来了新的风险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动汽车的推广在为电网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法律风险防控提出了新要求。从电力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新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加快发展,电源结构将明显改变,这对电网安全控制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电动汽车的推广,可能给电价机制、电力运营模式带来深刻变化。这些新业务在给电网公司创造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新的法律风险。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工程施工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尽管工程建设中不规范的做法尚未形成法律纠纷,但若不即时纠正,将来极有可能形成法律纠纷。征地补偿或青苗补偿纠纷处理难度增大。此类纠纷数量很多,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电网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行政审批手续不完备,权属证明不齐全,在新的政策下容易导致诸多法律纠纷等都是电网企业新业务蓬勃发展给电网企业带来的新的风险。

四、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导致内部法律问题突出

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导致内部法律问题突出,具体有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此类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影响重大。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供电客户不断增多,客户服务也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扩大电力营销、提高供电服务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客户服务法律风险增大。传统的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二是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这将是长期困扰公司的法律风险之一。内部劳动争议案件仍然存在。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原有的某些劳动用工形式在当前劳动法律的规定下需要修改,部分在改革过程中未妥善处理的问题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三是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这是电网企业难以避免的法律风险,并且随着对人身权利保护越来越严格,赔偿的金额将越来越高,即使没有法律责任的情况下,社会舆论都基于公平原则倾向于要求公司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补偿。还有与用户的配电房等供电设施产权、维护责任纠纷等。总之,国有企业管理转型经营过程引发的内部法律问题如客户欠缴电费法律纠纷,窃电法律纠纷逐渐增多,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都成为日益突出的重点。

五、电网投资建设法律风险成为电网企业经营法律风险中的高发地带

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

电力建设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一是工程施工法律纠纷呈增长趋势,尽管工程建设中不规范的做法尚未形成法律纠纷,但若不即时纠正,将来极有可能形成法律纠纷。二是征地补偿或青苗补偿纠纷处理难度增大。此类纠纷数量很多,协调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电网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部分行政审批手续不完备,权属证明不齐全,在新的政策下容易导致诸多法律纠纷。

六、风险管控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法律风险在事前预测及事中控制阶段得不到有效预防或控制,将有可能演变成法律案件。为了做好法律风险控制,电网企业将重点做好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等工作。

1.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

公用事业企业的行业特点、体制关系和社会影响决定了电网企业违规风险高,防控难度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力企业正日益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是首要之举。

2.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第一,必须强调领导干部是依法治企的第一责任人。各级领导干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也是依法治企的领导者。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制和机制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必须强调法律风险防范是依法治企的核心。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管理、融入制度、融入规范,要建立依法经营、制度建设与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以确保企业制度的执行水平和约束力的传递到位、发挥之前效。

第三,必须强调法律制度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关键。法律制度体系对于法律制度的深化、法律体系的运转、法律的规范、法律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确保法律制度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关键。

3.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

队伍建设主要落实在队伍法治意识上,使相关的法律能入心、入脑,以法治意识为本推进企业的法制化与规范化。队伍建设是依法治企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完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的重要步骤。

这些年来,国有企业高度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已经收到初步成效,但与国内国际先进企业对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营管理和法律工作,一个是着眼现在,谋划未来;一个是良法善治,保驾护航,两个相得益彰。随着国家出台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电网投资的不断加大和建设规模的扩大,近期媒体又报道国家正在酝酿新一期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见电网企业投资将持续扩大,其法律风险也将持续存在。因此需要立足现状、认清形势,提高风险防范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关键、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完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吴志忠.电网企业常用法律文书及案例精选[G].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电力企业常用法律法规——合同承办人专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供电企业典型法律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7

论文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龙源期刊。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龙源期刊。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5.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篇8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超级秘书网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成本超过了计划。

上一篇:旅游项目策划规划范文 下一篇:股市动态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