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著范文

时间:2023-10-22 09:25:54

中国四大名著

中国四大名著篇1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精选)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曹操转胎--疑心重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热门)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阿斗的江山--白送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扮新娘——装不像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的鹅毛扇——玄妙莫测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最新)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关羽开刀铺——人强货硬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夫子面前舞大刀——献丑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出自中国名著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1.出自名著的歇后语

2.出自四大名著的歇后语 

3.中国古典名著歇后语 

中国四大名著篇2

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朝写的,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

2、《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写的,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3、《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朝末明朝初写的,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

4、《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朝写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四大名著篇3

古典文学不只有四大名著

魏明伦说:“中国的古典文学,广义上包括的范围非常大,诗经、先秦诸子散文、楚辞、汉赋、汉史、唐诗、宋词、元曲,然后才是明清小说,再后来是现代文学。在传统时代,正统文学并不认可小说,它认可的是诗歌、文章,当然,这是传统的偏见,今天人们已经没有这种偏见了。但在另一方面,小说并不是古典文学的全部,它只是一部分,而四大名著,则是这一部分中的代表。”

其实,四大名著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改变。魏明伦说:“四大名著,不是谁选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当中有不少变化。四大名著之所以广为人知,这是电视传播所造成的。电视特别是电视剧,要求故事性很强,而四大名著恰好是叙事性文学的代表作。所以,重视传统文学,这是好事,但是首先要弄明白,传统文学要比四大名著、比小说广泛得多。”

太多的名著被我们遗忘

魏明伦说:“中国的小说传统,从早期汉魏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到隋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逐渐成熟,然后才是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则是其中长篇的代表作。”

作为明清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唯一的。魏明伦说:“仅就长篇而言,不亚于四大名著的还有很多,比如《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著名的《老残游记》、陈寅恪研究的《再生缘》,甚至还有一部完全以骈体文写成的长篇小说《燕山外史》等。长篇之外,还有短篇,著名的比如《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而今,除了四大名著之外,古典文学中的许多名著却很少出现在公众瞩目的行列里。魏明伦说:“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代,大量的传统文学其实并没有得到重视,即便是传统文化热,也多是历史、哲学层面的,而非文学层面的。”

传统不能搞成假洋鬼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之下,传统文学难免遭遇冲击,更重要的是,在小说成为正统文学之后,西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更多地占据了主流。

魏明伦认为:“‘五・四’以后的新小说,主要的方向并不是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学,而是吸收西方小说的方法,也就是说,它不是从志人志怪、传奇、话本一路走下来的,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不管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乃至荒诞、滑稽等,都是西方的创作方法,而非传统的。”

然而,尽管在这个西学来潮的时代,传统文学依旧没有中断。魏明伦说:“那一代的小说家,比如鲁迅、林语堂,乃至后来的老舍、钱钟书,他们首先都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然后又精通西方文学,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学贯中西,都是先吃透了传统文学,又吸收西方文学。比如说《阿Q正传》,它的创作方法无疑是西方式的,传统文学中没有这么写的,但是在表达上,却有很多传统文学的影子。他们这一代人,对于传统的继承,是在骨子里的,是不露痕迹的,当然也是中西合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很多足以和传统文学比肩的作品,非独小说,散文、戏曲也是。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引进和吸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数典忘祖无法赢来尊重

传统的真正中断是当代文学时代。在近现代的中西合璧之后,传统文学逐渐失落,西方文学成为中国创作者最主要的方式。

魏明伦认为:“‘五・四’之后吸收西方文学是对的,那个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太古板了,只有传统,不知世界。而今天恰恰相反,当代文学中只剩下单一的外来文学,传统的几乎都失落了,小说越写越洋化,甚至太洋化了,所以矛盾颠倒了。今天的我们,缺的不是世界,缺的是自我,是传统。”

没有传统,文学便是无根之木。魏明伦指出:“网络时代本来是一个低人文时代,网络上的许多流行语,把原本的汉字、华语、中文都糟蹋了。五四时代的问题是完全封闭,今天的问题则是数典忘祖。所以说,今天最缺的是发扬民族文化,今天最缺的是继承传统文学。如果全是学西方,那还有中国文学吗?”

中国四大名著篇4

一、改编的缘起

古典文学名著被改编为影视剧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首先,古典文学名著的文本符合影视剧本构成的特点;其次,古典文学名著存在广泛的受众基础。很多观众自小就接受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提到古典文学名著,大都略知一二。因此,对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拍摄,容易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这在无形中产生了一批潜在的受众群,这是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剧的先天优势。因此自十九世纪末电影产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第一个公共电视台成立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便成为影视拍摄史上比较活跃的题材。

二、两次热潮

以四大名著的一轮上映为标志,古典文学名著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80年代,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许多古典文学名著登上荧幕。这些电视剧秉承“忠于原著”的改编理念,发挥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的确立,大众文化开始萌芽,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电视剧创作者的一个追求目标。此时,随着《水浒传》的播出,四大名著完成了第一轮荧屏之旅,由此掀起的第一次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热潮结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剧市场化的发展,电视剧的商业娱乐功能得到更大的开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早已取代了对文化的需求,翻拍重拍名著蔚然成风,形成了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

(一)古典文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学名著改编的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80年代初,山东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荧屏,成为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而差不多同一时期,央视的《西游记》也在筹划和拍摄之中,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982年开始,边拍边播,直到1988年,全部25集才完整与观众见面。播出后取得了非常好收视效果,在今日仍有非常高的重播率。80年代还有一部不得不提的经典作品—《红楼梦》。本着宣扬文化,普及名著,教育大众的目的,由红学专家与电视剧工作者共同组建了创作团队,执行“遵循原著,慎于翻新”的改编理念,共同完成了这次的改编工作。但电视剧的结局并没有采用通行本中高鹗续写的结局,播出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这部电视剧在精神上与原著的契合毋庸置疑,直到现在也被观众誉为最忠于原著、难以超越的一次改编。90年代,四大名著中的最后两部《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相继播出。《三国演义》依旧延续80年代的拍摄特点,主要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而《水浒传》拍摄在大众文化开始兴起的90年代后期,在改编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忠实性不再是唯一的指向,满足观众的需求成为创作者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一次改编热潮,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承担着文化宣传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四大名著的改编,期间也有一些其他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如《儒林外史》《聊斋》等,但这些电视剧社会反响一般,远远不及四大名著。

(二)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第二次高潮(21世纪以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掀起了又一轮热潮。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数量空前。题材领域进一步扩大,以前未被改编过的经典名著如《西厢记》《隋唐英雄传》《牡丹亭》登上荧屏,而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一些古典文学名著则进入翻拍重拍时期,仅《聊斋志异》的改编就有五部之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在两年时间里,四大名著就轮番上映,回想它们第一次的改编却断断续续十余年之久。在市场化产业化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改编剧不再以“忠于原著”为唯一标准,而是转向“忠于观众”“忠于市场”。与上一轮的改编相比,电视剧的文化功能弱化,主要功能由文化传播变为了商业娱乐。“大多数名著改编,也许都首先不是来自于当代的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和利益驱动。”i这一时期的改编剧得到的评价远远不及第一次,特别是商业炒作模式受到很多的诟病和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二次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改编热潮同第一次相比也有自身优点。第一次热潮中的改编剧由于恪守遵循原著的原则以及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在人物的塑造上十分模式化,而第二次热潮中,创作者对人物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解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不是简单能用好坏、忠奸来定义,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另外,第一次改编热潮时期侧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都被舍弃,如《红楼梦》中对梦的描写,《西游记》中道教的义理色彩等,使改编过于严肃和写实,第二次热潮时期这些内容得以重见天日,还原了原著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风格。

中国四大名著篇5

调查显示,1~6年级小学生对各类课外图书的阅读率达84%。但52.0%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或较少,“学习压力大,没时间”被36.6%的小学生认为是他们课外阅读时遇到的主要困难。调查发现,在读过课外读物的4~6年级小学生中,有近八成的学生是“为了提高学习水平”而进行课外阅读。据介绍,该调查收集有效样本超过一万个。

近日,中国青年报也一项对11 67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0%的人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远离名著。采访中一些孩子表示,较之这些轻松的“快餐式”图书,大部头的古典名著看起来太累了,那些之乎者也的古文、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的生活环境,不太能读得懂;至于读外国名著,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某中学学生苏晨马上要上初三了,她告诉记者,上中学后,为了考出好成绩,要做大量习题,阅读的也都是和作业有关的内容,就连这个暑假也不例外。所以,真正能拿来阅读的时间并不多。还有的学生表示,有时很想看看《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部头,但一想到花的时间太多就放弃了,索性等上了大学再看。

对于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专家表示,“功利阅读”、“娱乐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

成绩好的孩子一般家里藏书多

名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历史、知识的宝库。国内关于“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调查发现,家庭藏书量与学生的学科成绩高低成正比。一些老师也发现,成绩好的学生,一般家里都有很多藏书。

今年考入北京重点大学的李同学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看书,古今中外都涉猎。我觉得读书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在所读过的书中,我比较喜欢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四世同堂》、《城南旧事》、龙应台的散文等等。”今年9月读高二的林佳琪成绩也非常优秀,她喜欢文学和历史,准备读文科。林佳琪说:“阅读历史书籍,你会被它的真实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深深震撼,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反观现实,获得更多的感悟。而文学能更好地陶冶性情,我正在读《瓦尔登湖》,已经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史记》,这个假期,我过得非常享受。”

名著阅读不提倡看改编版

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些表示自己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多数人看的是白话文改写本或者漫画本,如《沙僧日记》、《水浒志》、《三国演义(少儿版)》等等。据了解,名著改编本的版本五花八门,仅四大名著,就有幼儿版、少儿版等若干个版本。名著快读和速读现象在中小学生中相当普遍,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最好让孩子不要读名著缩编和改写版,因为一本书能成为名著,值得称道的是整体的内容,包括思想和形式。当书中的大量内容被砍掉,很多精彩文字也都随之被删掉了,只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其文字美、人物美和文化美都荡然无存。最怕的是,孩子看过简写本之后,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对原著就没有兴趣了。所以当孩子看不懂名著的时候,最好先让他看能看懂的,比如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到他有了一定的文学储备和知识储备后,再读四大名著更容易读进去。当然,适当提前阅读也是可以的,家长可以念给孩子听,边念边进行一些解释,这也胜过让孩子看简写版。

中国四大名著篇6

一、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

1.四大名著的完成顺序

(1)明确四大名著的具体完成时间。

(2)介绍文学史上关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2.四大名著的地位和影响。

《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

《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红楼梦》——中国小说最高峰的杰出作品。

3.四大名著内容简介,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四大名著精彩情节

在老师指导下,了解四大名著主要故事内容,熟悉其中的精彩片断。

5.四大名著人物形象

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环境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6.四大名著的开篇分析

(1)《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红楼梦》开篇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水浒传》开篇词: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七雄绕绕乱春秋。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4)《西游记》开篇词: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四大名著几乎都以石头开篇,而其中最成熟、最优秀的《红楼梦》又以通灵宝玉之“归彼大荒”而掩卷。这是充满睿智的古人在用中华民族特有的方式告诉后人: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个共同的、永恒的、不朽的、神圣的主题。这也是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优秀经典作品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整个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最深邃的主题就是——找回自己的心灵,唤醒自己的心灵,开悟自己的心灵!

二、读写结合

《〈四大名著〉阅读与写作》分专题,读写结合

第一讲 阅读:《红楼梦》的贾府是怎样过端午中秋和春节的

写作——“我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

第二讲 阅读:孙悟空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

写作——“从幼稚走向成熟”

第三讲 阅读:《水浒传》逝于六和塔的三个英雄

写作——“行善惩恶 功德圆满”

第四讲 阅读:《智取生辰纲》

写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五讲 阅读:《杨修之死》

写作——“杨修之死谁之过”

第六讲 阅读:《香菱学诗》

写作——“转益多师,勤学多问”

三、班级实验思考

(一)作文素材积累过程

名著因其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有时年代也较久远,和通俗读物相比,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如读书笔记的记法,像书头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提要式笔记等。对于一些长篇的古代小说,读时常半懂不懂,教师可让学生忽略它,不要因此停滞,这样才不会影响到阅读的心路流程,从而获得对名著的整体感知。

(二)选材能力逐步提高

自主阅读之后,最好能将学生的阅读体验展示一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就是最好的展示活动。我们可以进行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的评选,可以进行名著故事大比拼,可以进行有关名著的知识竞赛,利用这样的机会,让他们的兴趣得以巩固,让他们的阅读得以深化,让他们在交流自己“精神产品”的同时,获得快乐与满足,学生会乐此不疲。

例如:制作卡片,帮助学生学会提炼名著精髓。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三)依据名著下笔成文

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便可以以名著这内容下笔成文了。写什么?既可以叙述故事,写我喜欢的人物,亦可从思想内容,写作技法的角度进行评说,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思考,将自己最深有感触的东西记下来,也可以改写、缩写、扩写、仿写等多种形式诠释自己对名著的独特体验。

四、班级实验成果(合肥市包河区期中考试作文)

那一天真高兴

48中 刘芳

嗨!大家好!我是孙悟空!想真正了解我吗?想知道我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是哪一天吗?读读这篇小文吧,了解我齐天大圣不同寻常的心声!

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我们师徒四人还有白龙马终于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我们的旅途终点站:大雷音寺。当我进寺谒见佛祖的那一刻,我明白我的一切努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我们终于满载经书而归!虽被那两个看经人愚弄了一回,但能捧着这字字如金的经书,切!那被要去的紫金钵又算的了什么!重要的,是东土大唐将有一门完整而神圣的宗教!

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自封的“齐天大圣”总归能“转正”了,“斗战胜佛”的头衔总是比“齐天大圣”更响亮些!那些神啊、圣啊终于承认了我这个石猴的能耐,他们在天上逍遥快活的十几天,可是我们在凡界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十几年啊!

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头上的金箍终于给摘去了,紧箍咒总算失效了,我也真正得到了师父的信任。其实我真不明白,我本一心一意保师父去西天取经,却非得来个紧箍咒弄得我头痛难忍,以此试我诚心,实在是冤屈!

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我终于能回花果山水帘洞看小猴子们了!这十几年不见,不知他们过得怎样?那场“真假美猴王”大战后,他们是否拥别猴为王了?若真如此,我定要再战一番!唉,十几年离乡的痛苦,谁能知晓?

呵,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你是否已倦了?那就再为我这高兴的一天喝一次彩吧!多年来的辛苦遭逢换来这一天的高兴快乐,也值了!

如今,我独坐树梢,难得静静回忆这往事。那一天真高兴!那是我这“猴生”中最光彩的一笔!

小作者的写作思路:

期中考试卷上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在小学时曾经写过类似的作文,那一次我是用自己的经历写,但写得很不成功,没有把“为何高兴”写出来。进入中学以后,老师常说阅读可以为写作服务,所以想起写名著中的人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应该是我最熟悉的了,因而决定把他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为了突出“高兴”,我便将中间的几段均以“那一天我真是高兴啊”开头,再分写几件令“我”高兴的事,使内容更丰富些。至于开头则让语言比较活泼;结尾则重提“那一天真高兴”,以强调“高兴”,并点明我想要表达的主旨,即只有历经苦难,才能获得成功,得到高兴快乐。这篇作文只扣一分。

五、我的思考

中国古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精品。它博大精深,以深刻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阅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是形成文化积淀的源源清流。如果我们能从经典阅读中汲取思想、技巧等方面的营养,能在作文教学中贯穿名著的指导与阅读,在吸收与表达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将名著活动纳入写作内容,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写作素材得以积累,思维能力得以深化,那将是一举多得。

中国四大名著篇7

小学课本上有林黛玉进大观园、武松打虎、草船借箭。

初中课本上有杨修之死、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国四大名著篇8

关键词: 四大古典名著 经典翻拍 社会价值

一、引言

场景一:重阳节的时候,某幼儿园的小朋友和社区的老人联谊,老人要求小朋友学学孙悟空,可是小朋友只知道超人和蝙蝠侠,在场的记者形象地给小朋友打了个比喻:孙悟空就是中国的超人。

场景二:翠平换上只有城里太太才穿的旗袍,自顾自地在镜子前欣赏。

“真不错,像林黛玉!”余则成在一边称赞道。

“谁,林黛玉?你在哪认识的野女人吧?”翠平在一边愤愤地说。

――电视剧《潜伏》片断

看到第一个事件,大家很是震惊,而第二个事件则通过一个笑话更尖锐地指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缺失,我们可以解释翠平不知道林妹妹是因为她没有文化,而小朋友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就这一点来说,翻拍或许是件好事情,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不那么完美,也许会有负面效应,但是它起码让“00后”的小朋友知道孙悟空是谁,林妹妹的故事,也许还会像我们年轻时一样沉迷、疯狂,如果能这样,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它承载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最耀眼的星辰,这四部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有的正在翻拍中,有的已经与观众见面了。这四本书在中国的地位,在中国人中的影响是不可估量无法形容的。旧版的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由于前辈们那时对电视艺术的执着和严谨,这四个故事都有了相当经典的版本,甚至成为了几代人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像。

二、关键点之一:经典该不该翻拍

现在的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去看以前的经典名著,书哪有3D游戏画面精美好看。现在的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没有耐心去读名著了,电视是他们唯一可能了解一点点名著的机会。时代呼吁有新的版本出来让他们对名著有所了解,让一部分人由此提起兴趣,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新兴的媒介得到广泛的推广。

对于经典剧该不该翻拍,社会上向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支持派和反对派,翻拍经典的确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每次有此大动作必不可少会招致一番双方猛烈炮轰,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说话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最近也谴责了,甚至还借用恶搞者“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这样的字眼,并呼吁“中国名著当立法保护”。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似乎都忘了,一部再经典的电视剧,也是群体力量的体现,诚然,演员在幕前倾注的心血和表现最为人注意和钦佩,但他也仅仅是这部庞大制作里的一部分,一颗小螺丝钉,身为资深演员的他们自然可以用当初的经验告诫后来人,什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如何塑造角色才是经典,但却无权阻止后来人参与、重新诠释名著、传达自己观念的步伐,这也是时代的步伐。在并无看到样片,对全新的翻拍之作也没有全面了解下,任何人断言超越与否,都显得武断和不那么公平。

三、关键点之二:翻拍名著的关键在于发掘当代价值

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四大名著面临的“被翻拍的尴尬”并不能阻碍经典不断被翻拍的步伐,再造经典的关键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有望成为新的经典。

对于能否超越经典,我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当前的种种尝试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当下,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似乎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自2006年启动的“红楼梦中人”选秀节目开始,关于新版《红楼梦》的新闻就一直保持相当稳定的曝光量。《红楼梦》的翻拍之所以备受公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它被公认为是四大名著中写得最好的一本,对家庭故事的描绘,以及对个人的描写都可谓惟妙惟肖,儿女情长之事更是描写得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红楼梦》。

同时,《红楼梦》翻拍备受重视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那套曾经被奉为经典的陈晓旭版的《红楼梦》,这个版本流传很广,剧中林黛玉的角色更是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对新拍《红楼梦》是否能超越老版经典都抱有极高的期望,关注度极高。

与《红楼梦》相似的是流传更广泛,更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旧版《西游记》。其从首播之初便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以至于到现在为止还是各大电视台寒暑假必播的剧目。当时剧中各位演员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该电视剧还产生了一条等式:六小龄童=孙悟空。对于这种现象,著名导演张纪中坚定地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演绎难度的经典小说,但是越是经典的东西越是应该超越,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且对于这样一部经典传世的古典名著而言,只有一种版本的影视作品,显得太过单调。

同样,著名编剧罗怀臻的观点也颇有代表性:“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

著名导演高希希认为《三国演义》代表了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当下的重点是要考虑怎样把“中国”这个巨大字号推向全世界,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怎样以当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让名著在新时期依然能展现其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带点武侠性质的《水浒传》深受年轻人的喜欢,央视版的《水浒传》拍得真得很成功,超强的科技和精巧的故事设计,立体感和故事性都很强,极富时代气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想拍出新意必须从剧本上狠下功夫,《水浒》应该还有改的余地,毕竟还有完整版从未正式露面。《水浒》改得好最容易吸引年轻人来看,但关于其中的侠义精神如何和教育意义相结合,可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很考验导演的掌控能力和编剧的水平。

四、翻拍经典的终极意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

中国的年轻人大都知道好莱坞,但以美国为例,美国建国时间不长,但是文化却风靡世界,因为它找到了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电影和电视剧是人们最易接受的快速传播载体。

在国内因“翻拍”而备受争议的导演张纪中曾说:“从我做这个电视剧开始,基本上做一件事,就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说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儒释道文化。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儒释道是非常的明显,比如各大门派,他们所宣扬的东西,少林寺、武当山讲的都是这些文化。还有,他在他所有的小说中对于市井文化、民俗、酒文化、食文化、天文地理无所不用,其实这些确实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有很多的禅意都在他的作品当中,更不用说四大名著,这里面每一部都有很深远的意义在里面。”

在张纪中看来,美国所有的文化都独步全球,在哪里都可以看到美国文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娱乐做包装。“用娱乐把文化包装,包装成任何人都能接受的,娱乐是不分国界、种族、性别、年龄的,它做得方法非常好,所以它能够利用所有的传媒手段,包括电影、电视、杂志、音乐,所有一切无不包含着美国强烈的这种个性”。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灵魂不散是因为有一个文化的积聚,所以我们不可以推倒中国文化,推倒中国的文化,就是推倒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五千年来的汉语,可能在每个省都不一样,但文字都是一样的,包括台湾,所以实际上我们和台湾是不可能分开的,因为文化是统一的。

张纪中表示,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怎么能够与西方的文明结合起来呢?在他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文化包装得更好,让人们更易于接受它。他说:“比如我说孙悟空,外国人问我孙悟空是什么样的人,我说是一个追求自在、藐视权威的人,能理解吗?他说能理解,全世界都这样,都愿意追求自在,都不愿意让人管,但是社会还需要秩序。如果你这样说,他怎么能不接受呢?所以我们更多的强调儒释道这三种文化,你说得很复杂,他肯定就不好接受。”

五、结语

上一篇:曹雪芹与红楼梦范文 下一篇:丰收的季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