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口头禅范文

时间:2023-10-09 18:54:39

经典口头禅

经典口头禅篇1

姓名:姓曾,名乃聂荣臻的臻+心旷神怡的怡

性格:和妈咪一样

婴儿期

衣着:一件娃娃衫+一条开裆裤(是不是很可爱啊)

口头禅:呀哦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经典动作:咬手指

最喜欢的食物:米糊糊

最喜欢做的事情:被妈妈抱着去玩

最讨厌的事情:没有人陪我玩

每天必做的事:哭

幼儿期

衣着:超可爱的宝宝套装

口头禅:妈妈,布---娃---娃

经典动作:拿着布娃娃晃来晃去(还以为它死了)

最喜欢的食物:汉堡

最喜欢做的事情:玩

最讨厌的事情:一个人在家

每天必做的事:笑

少年期

衣着:运动服,裙子

口头禅:拜托啊!

经典动作:思考问题时会用笔在桌上乱画。

最喜欢的食物:还是汉堡

最喜欢的事情:逛街

最讨厌的事情:没人陪我玩

经典口头禅篇2

一、文化价值回归:《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创作背景

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处中原核心的中岳嵩山,被专家誉为万山之祖、五岳之宗,是我国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主要有以少林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以中岳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名胜古迹众多,被史学家赞为伸手摸住秦砖瓦,抬脚踢到汉文化,成为展示中原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人们对追求和平、追求环保、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沉静和放松的需求一直存在,更需要一种带有信仰的、娱乐性的音乐,这也是社会生活所需求和必不可少的。因此,独辟蹊径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来推广少林文化,让人们感悟少林寺有形物质之外的无形文化,就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迫切现实。

当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逐渐回归,挖掘、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成为河南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为将河南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河南省委、省政府近年连续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等文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依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以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有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文化需求,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著名旅游演出总导演梅帅元被委任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制作人,带领他的团队对河南登封进行深入了解,对少林禅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抓住文化热点,找准旅游卖点,将音乐与禅结合在了一起,进行音乐文化产业开发。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范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當今经济基础有巨大的作用力,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音乐商品融入现实音乐生活具有决定作用,已经是一种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和客观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庞大的社会音乐文化市场之中,都被庞大的音乐商品群包围着,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一种全新的凸显传统文化和时尚元素的音乐商品,能否成功地被消费者接受,取决于人们对这个音乐商品所承载的音乐内容价值的评判。《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秉承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突出禅宗少林这一河南文化精髓,采用音乐大典的展现形式,以现代化的音乐商品生产活动来推动禅宗文化、传统音乐与时尚文化的结合,满足越来越注重休闲娱乐的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促进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

二、文化空间拓展:《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传播与流行

自《印象刘三姐》采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而获得市场热捧之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印象西湖》《印象丽江》《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和《神游华夏》等主题文化旅游项目陆续推出。这种让观众置身于自然环境中欣赏文艺节目的形式,成为文艺界、旅游界热点话题,国内众多导演、舞美设计师也纷纷加入实景演出阵营,如冯小刚导演了《北部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陈凯歌担任了《希夷之大理》的实景演出导演等,足以说明,实景演出对提高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展示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初《印象刘三姐》一鸣惊人,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自然景观吸引了世人的眼球;现如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表演也让人叹为观止,它的文化内涵囊括了几千年的中原历史,分为《水乐禅境》《木乐禅定》《风乐禅武》《光乐禅悟》《石乐禅颂》五个乐章,其自然景观和表演形式更多地注入了禅的意境,营造了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放松心境、参禅顿悟的艺术效果。

在当今经济发达、网络传播迅猛的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一个好的音乐商品,需要通过各种宣传、营销等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产生流行效应。《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国内第一部综合了武学与禅宗、音乐与文化的实景演出,自2006年在嵩山少林寺推出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2010年8月2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闻名全球的少林寺和河南登封的其他历史建筑一起,开始进入到世界历史文化保护的新平台。借此东风,2010年8月17日在北京长安俱乐部召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研讨会暨系列文化活动新闻会,会议的主题是走出中原,瞄准国际市场,打响禅文化旅游名片,传播禅宗文化这一国之典藏,以扩展自己的文化空间。

在音乐文化的存在空间中,人的音乐传播行为是促成该音乐存在的基本条件。音乐传播制造着音乐听众,音乐传播实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所以说,音乐传播是音乐流行的前提条件。《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一经推出,就以其民族性、地方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把河南文化旅游的演艺产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从目前情况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主要通过宣扬禅宗内涵直指心性中的顿悟吸引繁忙焦虑的都市人;第二是放大全明星的创作团队和名人效应,以及运用舞美、实景和现代科技创造出的演艺之最,让观众充满对演出的心理期待。第三是通过演出品质和口碑传颂来赢得更多的观众,突出少林寺、禅宗文化内涵,以音乐、舞蹈、武术为载体,运用独到的艺术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音乐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具有高度抽象性、高度辨识度的特殊性,所以,音乐传播也表现出特殊的品质,那便是人与人之间传必求通、传而必通的音乐传播关系,人类的音乐活动,其本质就是以音乐作为被传递信息的传播活动,这一活动是音乐存在的基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作为文化产品,在当今自媒体为特征的新经济社会中,必须具有一定的营销策略才能立足站稳,才能使这个项目通过传播活动获得更好的传播效应。

在音乐社会学研究领域,音乐流行现象的内因结构是由三个中心环节构成:(一)流行现象的激发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了人的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活动,这些行为活动的目的,是要产生以音响形式出现的音乐形态并投放社会,参与流行。(二)流行性的社会心理激发。这属于社会心理定势(需要)范畴,即激发公众对时尚文化的追寻从众心理,以达到特定的社会预期。有心理学家认为,流行的实现,应当给予参加流行的人一种外来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迎合人们心理的潜在需要。在音乐流行中,社会心理定势环节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愿望和追求目标,如爱情、友谊、娱乐、寻根、思乡、怀旧、追求真善美、期盼和平等等。(三)流行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这种内部结构由平面层次和立体层次构成。平面层次是由音乐中的多种要素组合,如旋律、节拍、节奏、力度、速度、音色、和声、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结构歌曲中的歌词等。这些因素相互包含、互相制约,构成了特定的音乐形态。而音乐作品的立体层次主要包含着作品的声(音-形)、情(神情、情景)、意(思想意境)三部分,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场。平面层次中的各种音乐构成因素参与到作品中音响的质与量以及选择量的不同,而立体层次的声、情、意主要形成音乐作品的不同流派、体裁、风格、形式和审美等。作品的这种内部艺术结构,总是与某种心理定势相吻合,从而造成人们对不同作品的评价,这都是作品与社会心理定势和谐、融合的结果。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凭借什么激起流行呢?制作人梅帅元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说:一个艺术作品如果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愿意掏钱来看,它就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为了适应当今求变求新的市场消费心态,我们必须找准卖点,抓住卖点。最终决定以音乐为核心的艺术形式表现禅意,所以我选择了一位具有中国根基,世界眼光的奥斯卡原创音乐获奖者谭盾先生作为音乐创作者(《瞭望》记者桂娟,《禅宗少林》的创意由来,2007年第31期)。少林粉丝遍及海内外,禅宗少林音乐更是对禅宗文化的开发和创意,它成功地将武术、音乐、禅宗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从耳目到心灵的享受,这就是禅宗少林的审美基础,保证了演出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据了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正式运营以来,接待人数节节创新高,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这种现象满足了音乐社会学中音乐流行现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其文化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三、文化功能转向:《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融合与创新

音乐的目的在于为听众提供某种使情感形式具体化的可视的意象,音乐创作是艺术家根据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而创造意象的过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魅力就在于,运用现代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表现古老的禅宗文化,将传统的佛教音乐旋律及民族乐器的使用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既有传统性又不失现代风格。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音乐之后,音乐就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音乐创造也因此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音乐创作是社会音乐生产中核心性、主导性的生产活动,充分地体现着音乐满足人的娱乐审美需要、满足社会生活习俗需求的基本功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始终是一种个体性的生产方式,正如大典演出的音乐原创谭盾曾介绍说他的音乐大多是从农民那里学来的。所以总是旧里找新,在新创作中又舍不得丢掉传统。他认为传统可以使科技更有人性,科技能使传统再生,所以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创作中,他把科技和传统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一种参与、体味或者朝拜的感觉。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音乐创作上力求简单新颖,将河南地方戏曲音调、寺庙佛乐、僧人诵经、拍打水的声音、敲击石头的声音以及摩擦石头的声音、挥舞棍棒的声音、敲击木鱼的声音等等很多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有机整合,超越了狭隘的地方色彩,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既古老又现代。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融舞台艺术、音乐艺术、武术表演、禅宗演绎于一体,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古代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了独特的、富有创意的开掘和提炼。这种融合性的艺术创新是增强音乐产品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根本保证。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音乐里,把佛教音乐与国际流行音乐或者说是世俗音乐,或者说是高级的古典音乐融为一体,再加上风声、水声、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这里称为有机音乐),三者结合,这种原创在中国乃属首例。

但是,音乐作品的价值不单纯是社会功能性的,还体现在对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内在观照。在这部大典中,佛教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雅正和谐的声音,对净化人心有莫大的功效。清雅的佛乐,能够涤荡灵魂、陶冶情操,让浮躁的内心恢复平静与祥和。中原文化是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两条主流。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和社会关系,道家则重视个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调和与统一。禅宗就是要设法适应这两种不同的人文环境,最终达到吉祥、圆满、宁静、和谐的目的。在《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表演中,除了展现禅宗与武术结合的和谐外,还体现了僧人与俗家弟子的和谐相处,音乐与画面的和谐配置,舞美与场景的和谐调度,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众与演员的和谐交流总之,从进入剧场坐在蒲团开始,一切和谐之感油然而生,顿时让人觉得愉快、宁静。

黨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冯玉萍说:对内,用文艺的力量凝聚人心;对外,将中华之文明传播国际、影响全球。这份底气源于我们积淀的家底儿优秀传统文化。那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脉千年延续的根基(新浪收藏,《两会代表委员:鉴定民族自信心,提振民族精气神》,2017年3月13日)。2015年11月11日召开的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寺院的声音佛教音乐学术活动,其宗旨是传承文化,莫善于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研究所所长陈默教授也在他的题为《倾听心灵的声音佛教音乐是触动心的美妙传播》一文中指出,佛教音乐能发出当下最鲜活的声音,是闻道的最高境界,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比拟的触发灵魂的美妙力量。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作为活动的艺术总监,指出佛教音乐具有传承与教育的功能,儒、释、道等传统宗教文化作为国学主干,是完善家国情怀与健全人格的重要利器。正如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指的是高尚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对社会陈规陋习的改变,都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他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不仅体现了音乐具有反映社会情感、社会心态和社会精神的协调、团结人的关系的功能,而且更是对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一点来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历史与当下的接轨,这种融合性的艺术创新实现了禅宗文化的功能转向,由注重个体体验转向社会接受,由内在性的审美体味转向大众化的审美情趣,客观上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普及、提升大众文化品位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推出,是中原禅宗文化以音乐的形式向世界文化的一次召唤,是对佛与人、艺术与宗教、生命本源、人类精神归宿等终极问题的审美探求,其创新体现在民族性、地方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东方思维,同时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大众审美需要,把河南文化旅游演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种融汇禅宗文化的山水实景演出,将音乐元素与经济生活相结合,提供了适应多元文化生活的当代音乐生产的指导思想与实践体系,所蕴含的创作理念和商业推行手段,为河南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丰富实践经验。

经典口头禅篇3

深圳外国语学校东海附小四(1)班金笛扬

在我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口头禅。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其中三句张口就来的“经典台词”吧。

第一句——“报告老妈!!!”

在我家里,我妈就是我的“大总管”,因此,“报告老妈”是每天使用最多的口头禅。有一回我家离来了客人,还带来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妈妈热情地把叔叔阿姨邀进客厅,我在入户花园给小仓鼠“小乖”换窝,需要搭个临时“帐篷”,想征求一下妈妈的意见。“报告老妈!报告老妈!”我大声叫到。因为有客人在时,只有大喊大叫妈妈才能听见。“哎,来啦!”喊了三四声,妈妈才不紧不慢走过来啦。因为老妈太喜欢跟人聊天了。真是“两耳不闻呼喊声,一心只陪客说话。”

第二句——“妈妈你还喜欢我吗?”

在家里,了坏事,老妈生气时,我总是怯生生地问:“妈妈,你还喜欢我吗?”有一次,作业太多,而我磨磨蹭蹭地浪费了很多时间,夜深了,我仍在赶作业。妈妈走过来坐在我的身边,我担心妈妈会埋怨我,怯生生地问道:“妈妈,你还喜欢我吗?”“喜欢,喜欢,快写吧!”呼,我的那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我甩甩手,劲头十足地写起来。

第三句——“就来了就来了”

每天洗澡是我最快乐、最放松的时间。洗完澡,我却不着急出来,慢条斯理地在结雾的玻璃上画着画。“洗完了吗?“没呢,正在……换衣服!”妈妈问了好几遍,我每次都说:“就来了,就来了!”结果那天睡得很晚,挨了一顿骂。

这就是我的“经典台词”,它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经典口头禅篇4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简素、自然、寂静”的禅宗理念像一股清新而又优雅的香风,沁人人们的心灵,它让人们可以冷静、虔诚地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或闭门养息,或面壁打坐,寻找平和与宁静。禅,让你在闲寂的境界中,体会特有的质朴、洗练、纯粹、寂静和不张扬、不喧闹的内在品质。

一、禅宗文化对日本室内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对日本的设计带来本质的影响。一方面,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并且形成了干净、整齐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然的文化。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在思想上也推崇老庄的无为学说,精神上推崇自我控制、自我修养、以小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和孔孟的大我、次序、仁人、中庸外部体系同时并存。日本人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因此日本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

此外,日本是个既现代而又传统的国家,一面是经济的高度发达,一面是传统文化上的继承。在京都,高层建筑极少,多的是低矮的传统民居,居住空间内部是榻榻米,席地而坐、睡,保留了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室的空间都是用原木、白墙、和纸、木格推拉门构建。这些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太极式的美妙融合。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

禅意风格的室内设计在日式家居中体现比较充分,通过质朴、自然的材料运用和简洁、沉着的色调组合,营造出一个隐于市井、陶然物外的方外天地。日本室内设计也不以惟美炫人,而是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示出纯洁和简朴。静和空,是禅意空间的重要特色,空寂的室内环境体现出日本独特的空间心理以及日本设计的禅宗精神,使人的心境平和与安祥,超然物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对自然充满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向往,人们渴望吃到无污染的食品,喝天然纯净的饮料,希望身边能看到不会释放有毒气体的自然材料,渴望住在有山有水、能看到蓝天白云、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环境中。因此,要求设计师们能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正如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所言:“禅是诗,是哲学,是道德,只要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有禅。如果我们不能想象用任何方式限制生命的话,禅就在我们的所有体验中。”

二、禅宗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禅宗倡导生活中的简约之美,室内设计中家具的省略便是一种体现。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紧张工作环境的人来说,是一种解放。禅境的明净清远,成为人们逃离世俗的归所。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设计者大多受到潮流的毒害较深,要么不屑一顾,要么硬生生地拿来装点门面,把古典文化生硬地嫁接到“现代”的肢体之上,生产出不伦不类的“新古董”。在这种情况下,冲脱庸俗和物欲的拴绊,打开人与自然的隔阂,让心与自然重新沟通起来,已成为了室内设计乃至整个设计界应该齐心努力的方向。在设计界,禅风劲吹,建筑师、园艺师、设计师们纷纷向禅宗汲取营养,以禅风为主调的各种园林、室内设计、工业产品等,一改陈俗,掀起一股简朴自然之新风,成为设计界一道独特风景,蔚为大观。

近几年来,中国室内设计大行禅味风。构成的元素中,颜色以沉静的色彩来表现:深色胡桃木色和白色搭配为主流,其他也以接近自然的材质的原色来呈现。家具设计上,也不见太过繁复的线条构成,干净、利落的组合,让空间的属性更加明显,一个虚性的空间,将可容纳更多可能性。此股禅味的风行,一反常态地、像服饰流行般地为大众所喜爱,因为,禅味风有如静态的呈现,就空间本身来说,没有繁复的设计技法,再加上简约的家具元素加入,也不会改变其简单的格调。在“极简主义”当道的21世纪,具有“禅味”的中式风格,正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及耐人寻味的内敛性,改写一般对中式建筑、家具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刻板印象。最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不论是进口、国产品都有富涵东方禅意风的家具异军突起,家具本身不仅中西合璧,更撷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

所谓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榉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的搭配。禅意家具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摆脱古式家具硬梆不适的坐垫设计,融合东方味、现代感与气派大方于一身,颇受消费者青睐。选购时,记得把握“线条简单”、搭配“色彩纯净”或是“东方图象”的诀窍。以客厅的沙发为例,咖啡色框架配上米白色、驼黄、大红色的坐垫等是最典型的色彩组合,而云纹、螺纹及中国文字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图案;其它如茶几、餐桌、衣橱、电视柜等,则是以深色木头搭配雾面玻璃为主。除了基本的典型家具配备,还可以加些东方意涵的家饰品辅助,比方栽植绿色植物的石钵或陶盆、中国书法字画、挂毯、素烧器皿等,或是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都可很快摆出禅的味道来。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的确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中庸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禅,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它的领域在精神世界。要在室内设计中达到禅的境界,就要领会禅宗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达观精神,由心而发,把设计当作一种设释生活的方式,进入禅的境界,惟此才能体现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禅之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06009A)

经典口头禅篇5

关键词: 《西方合论》 《珊瑚林》 《金屑编》 袁宏道 净土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他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文风格及其所倡的“性灵说”响贯文坛,同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居士之一,读经习禅、修持净土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赋诗著文、高倡性灵文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他既以陶望龄、虞长孺、虞僧孺、王静虚等人为禅友,又有无念、死心、不二、雪照、冷云、寒灰等人的方外之契,同时还写下了《西方合论》、《德山尘谭》、《珊瑚林》、《金屑编》、《六祖坛经节录》、《宗镜摄录》(已佚)等佛学著作,其中,《西方合论》被明代高僧智旭列于《净土十要》。其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

一、习禅——由精猛到稳实

袁氏三兄弟中,宗道研习佛教较早,宗道为太史时,就以性命之学启教宏道,其后休沐归里,又与宏道一起朝夕商榷,研习华梵诸典。根据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及《石浦先生传》所载,伯仲三人虽“亡食亡寝”地“极力参究”佛典,也仅“时有所解”,直到读过张子韶《格物论》后,才对佛意有较多的理解。万历十九年,宏道闻李贽“冥会教外之旨”(1),造访李贽,两人相谈甚洽,李贽以诗相赠,且留住“三月余”。(2)他们相互商证也是以佛禅为契的,李贽“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3)宏道的佛学造诣主要在于净土,但是,深为李贽推赞的《金屑编》就是一部禅学著作,可见其对禅学有所体悟,他在《金屑编自叙》中自谓曾“遍参知识,博观教乘,都无所得,后因参杨岐公案,有所发明。”于是拈出经文、语录,而加以颂古或评倡,共七十二则,是宏道的参禅心得。在其对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见其对禅学的基本态度。他对《坛经》也颇有研究,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其倡求文学新论,也与受佛禅的濡染有关。

一“白首庞公是我师”

虽然袁宏道对李贽十分崇奉,以至抠衣称弟子,但在致李贽的尺牍之中,论及佛禅的内容寥寥。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禅门居士庞蕴曾屡屡提及。这或许与李贽有关,李贽亦推崇庞蕴,曾云:“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4)因此,师习李贽与称引庞蕴是一致的。通过宏道论庞蕴,我们可以看到其论禅的特色。

庞蕴,字道玄,唐衡阳人。“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5)贞元初与石头和尚、丹霞禅师为友。举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随马祖参承二年,其后机辩迅捷,声名远播。《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曰:“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但《全唐诗》中仅收其诗偈七首。

宏道对古代佛教中人称引最多的当数庞蕴,且无论前期的论禅还是后期的持净,对庞蕴都极为推崇,时间跨度达十一年之久。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称引,除一次(6)之外,都在诗中。二、直接以“庞公”称代“禅”,如《闲居杂题》其二“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7)《述内》:“陶潜未了乞儿缘,庞公不是治家宝。”(8)《乙已初度口占》:“蛮歌社酒时时醉,不学庞家独跳禅。”(9)或以“庞公”自况,如《和散木韵》其二“禅锋示妻子,输我作庞公。”(10)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从《景德传灯录》及《唐诗纪事》中有关对庞蕴的记载来看,除留下了一些机敏的机锋偈颂外,并无专门的佛学著作。这与同时的希迁有《参同契》、道一有《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传世不同,可论的仅是他的出、处态度(11),对其佛学思想很难详论。因此,文中论述很少而不象对马祖那样列为接武先秦儒学,下启王学的关键人物。另一方面,对庞蕴又是极其推崇的。这主要是因为袁宏道的立身态度、佛学观点与庞蕴一致。首先,庞蕴传世著作并不多,但与希迁论对问答之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禅偈:“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12)最后两句几乎成了祖师禅随缘任运宗风的典型表述。这与马祖所谓“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他将人的、现实的生活要求与玄妙的佛理统一起来,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佛教被人化了。这对深受明代启蒙思潮沐染,习禅而又任运,“一帙《维摩》三斗酒,孤灯寒雨亦欢欣”的袁宏道来说,不啻是隔世知音。其次,庞蕴是一居士:不剃染,(13)不出家(14),袁宏道也“是释长鬓须”(15),认为“佛不舍太子乎?达磨不舍太子乎?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16)因此,对于袁宏道来说:“庞家别有一枝灯”,对其推崇备至,以师尊之:“白首庞公是我师。”再次,庞蕴诗偈虽现存不多,但宋代时还有三百余篇,(17)明代时数量也许相当可观。同时,从现存的七首来看,虽然不无枯燥之憾,但直白浅显的风格与袁宏道诗作的浅露有相似之处。其中第七首写得还不无情趣:“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悉,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亦见羞。”(18)因此,袁宏道将庞蕴的偈颂与白居易的诗视为同类,曰:“销心白傅诗,遣老庞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响很明显(且有摹拟之作),对庞蕴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绎。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与庞蕴的契合点,而后期的学术、文学思想有所变化,佛学思想以修净为主,但仍推崇看话禅,贬斥的仅是所谓“默照邪禅”。对庞蕴的态度一仍其旧,个中原因与看话禅有关。看话禅始于宗杲,一般认为溯其源可直至赵州从谂。其实从谂之前的庞蕴则首先揭橥了看话禅的端绪。《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庞蕴)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明代秀天端禅师主要参“谁”字,明清之际莲池之后,净土念佛之风大盛,清代以参“念佛是谁”为最普遍。这明显可溯源于庞蕴。因此,推崇看话禅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举庞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斥默照禅而崇看话禅

经典口头禅篇6

关键词:终不道;乞两;禅宗语录;元杂剧

中图分类号:H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29-02

宋元时期的语料,尤其是禅宗语录和元代杂剧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语痕迹,贴近当时生活,其中一些词语也是来源于当时的市井口语,对其中词语的考释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前者作为记录当时禅师言行的书籍,大都为禅师口语,由亲随左右的弟子随时笔录编辑而成。至于后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在此从禅宗语录和元代杂剧中各选一词进行解释,了解它们的意义。

一、终不道

“终不道”作为一个口语化程度非常高的词,在近代汉语语料中多有出现。然而对“终不道”的释义几种词典却不一致,让人莫衷一是。下面简要叙述一下。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中“终不道”条的释义为:“终不道,全不料。‘终’,为语气副词。”并举《祖堂集》中三例:

1.《祖堂集》卷十镜清和尚:“镜清和尚嗣雪峰,……温州人也。……却续到象骨,象骨问:‘汝是什摩处人?’对云:‘终不道温州生长。’峰云:‘与摩则一宿觉是汝乡人也。’云:‘只如一宿觉是什摩处人?’峰云:‘者个子好一顿棒,且放过。’”

2.《祖堂集》卷十二宝峰和尚:“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终不道土木瓦砾是。①’”

3.《祖堂集》卷十三招庆和尚:“问:‘目瞪口底人来,师如何击发?’师云:‘何处有与摩人?’学人云:‘如今则无,忽有如何?’师云:‘待有则得。’进曰:‘终不道和尚不为人?②’师云:‘莫垸鸣声。’”若将“全不料”带入文中三处,似不能完全解释通。袁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明《宋语言词典》中未收“终不道”,只收有“终不成”,释为“总不能,总不至于,难道。有时含有反诘语气。”举两例:

4.《朱子语类》卷一三六“问‘陆宣公既贬,避谤,阖户不著书,只为古今集验方。’曰:‘此亦未是。岂无圣经贤传可以玩索,可以讨论?终不成和这个也不得理会。’”

5.《张协状元》十二出:“老汉虽是个村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平日里终不成跪拜底与它一贯,唱诺底与它五百,没这般话头。”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中“终不道”释为“难道”。例证有:

6.(元)关汉卿《裴度还带》四[乔牌儿]:“他道是奉君王圣旨为盟信,终不道我为媳妇拜丈人?”

7.《智勇定齐》一白:“傻弟子!他是我女孩儿,终不道不养活他!”另有“终不然”,释为“难道,岂能”。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中无“终不道”,但“终不成”条释为“总不会、总不是”,亦作“终不然”、“终不是”、“终不道”。举关汉卿《裴度还带》的例子。通过对以上几种词典的总结,词语“终不道”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全不料。②总不会,总不是,总不至于。③难道,莫非。表反问语气。

通查唐宋时期其他语料中的“终不道”,除以上《祖堂集》中三例外,还有以下几例:

8.(唐)李延寿《南史・普明列传》:“蚊甚多,通夕不得寐,而终不道侵螫。”

9.(南宋)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譬如负贩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10.《五灯会元》卷六九峰虔禅师法嗣中的泐潭延茂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终不道土木瓦砾是。’”

11.(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问:‘大海还纳众流也无?’师云:‘大海道不知。’云:‘因什麽不知?’师云:‘终不道我纳众流。’”

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终不道”的义项有以下几种:①自始至终不说。终,副词,自始至终。道,动词,说。②总不会,总不是,总不至于。③难道,莫非。表反问语气。将上述三种释义带入以上几例语料中,基本可以解释其中的“终不道”、“终不成”。例2、4、5、7、11中的“终不道”都可以释为义项②。例3、6中的“终不道”可以释为义项③。其余1、8、9、10中的“终不道”都可以释为义项①。对例1的解释,此处“终不道”释为“自始至终不说”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参看《祖堂集》中的问答,此处可以看作是一种禅宗问答的“机锋”。如《祖堂集》中的问答。卷三慧忠国师:祖师问:“从什摩处来?”对曰:“只近。”祖曰:“生缘在阿那里?”子曰:“自得五阴后忘却也。”祖师招手云:“近前来!”子便近前。祖师曰:“实说你是什摩处人。”子曰:“浙中人。”卷四丹霞和尚中有:和尚问:“从什摩处来?”对曰:“某处来。”石头曰:“来作什摩?”秀才如前对,石头便点头曰:“著槽广去。”卷七雪峰和尚中有:师问僧:“什摩处来?”对云:“不涉途中。”师云:“咄!这虾蟆叫。”又问僧:“什摩处来?”对云:“江西来。”例1中镜清和尚的回答与上几例有类似之处,即故意不对问题作正面回答,或不直接回答。这样,例1可以这样理解:象骨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镜清和尚回答说:“我始终不说是温州人。”雪峰说:“那么一宿觉和尚是你的同乡。”镜清和尚又故意说:“这个一宿觉和尚是什么地方的人?”这样故意装哑作痴的回答,所以雪峰说:“这小子应该让他吃一顿棒,且放过。”“终不道”义中二三两个义项的来源,可以说来源于“不到得”。《宋语言词典》中有“不到得”,亦作“不到”,释为“不至于,不见得”。而“不到”亦作“不道”(《元语言词典》第30页),这样“不道”已有“不至于,不见得”之义,“终不道”即有“总不至于,总不会”之义。然后又引申出表反问的“难道,莫非”意义来。

二、乞两

“乞两”(或作“乞良”、“彳乞彳两”)是元代杂剧中始见出现的一个词,前代文献中不见出现。现存的当时南戏作品中却未见出现,南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南方口语,却不见有这个词,可见,“乞两”应是当时北方口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查找到的用例如下:

1.枉乞两的两个小冤家不快,那凄凉日月索耽捱。(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

2.听言绝擗踊一声倒。然如此省艰难,怕彳乞彳两地成病了。(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二折)

3.我不怕烦恼杀他爷爷,我则怕乞良煞他奶奶。(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4.若是他来时节再休想相陪奉,难比那似之前放松,乞良的面皮羞,再休想被窝里宠。(郭勋《雍熙乐府》,卷十一,枕痕一线玉生红)

5.亏欠下莺花债,彳乞彳两的恹恹害。(戴贤《盛世新声》亥集,沽美酒带过快活年)

综合各种词典对“乞两”一词的释义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忧愁、哀伤、凄苦。王贵元、叶桂刚主编《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持此义。②悲痛、着急、凄凉的样子。岳国均主编《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持此义。③形容忧愁、烦恼、凄凉的样子。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持此义。④忧愁、烦恼。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注释持此义。⑤愁伤、悲痛。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持此义。⑥悲愁、郁闷。《元语言词典》持此义。⑦悲痛、凄凉。此为《汉语大词典》对“乞两”的释义。《汉语大词典》还举明代康海的《六幺序苦雨》曲为例。⑧苦果,苦煞之意。这是顾学颉、王学奇著《元曲释词》对“乞两”的解释。八种释义不尽相同,但前七种似乎都是将“乞两”看作形容词。对照上面元明杂剧中的例子,我们认为“乞两”在句中更适宜被看作动词。现代山东寿光方言中仍有“乞两”一词,读音为qí liang,“两”读为轻声,义为“(故意)惹某人生气;气某人”。将这一义项带入上面的五例中,都可以解释得通。

引书目录:

[1]《祖堂集》(南唐)静、筠编.张华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五灯会元》(南宋)普济.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

[3]《古尊宿语录》(南宋)赜藏主.萧父、吕有祥点校.中华书局,1994.

注释:

①《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作“终不道土木瓦砾。”依张华点校《祖堂集》改。

②《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作“终不道和尚不为人。”依张华点校《祖堂集》改。

参考文献:

[1]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4]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5]袁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明.宋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经典口头禅篇7

学诚法师在“佛教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10)

学诚法师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五届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8日) (12)

演觉大和尚荣膺北京广济寺方丈升座仪程 (14)

常藏大和尚荣膺北京灵光寺方丈升座仪程 (18)

第六世贡唐仓·旦贝旺旭活佛转世灵童坐麻桑吉扎西 (22)

生命的密码 (27)

结缘的重要 (29)

人有没有来生 (31)

有佛法就有办法 (33)

禅是一枝花:雪峰尽大地撮来胡兰成 (35)

翠岩眉毛 (38)

法眼答慧超 (40)

云门十五日 (42)

佛教的恩惠说濮文起 (43)

一切为心造——景舜逸书三体《心经》洗心 (47)

小禅画禅海澄 (52)

智慧禅语——禅宗典籍谚语语义探折范春嫒 (56)

慧思大师的末法思想与静琬大师的房山刻经牛延锋 (69)

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冯其庸 (60)

以禅入词——黄庭坚词创作的新尝试孙海燕 (72)

观音对联回味无穷罗伟国 (78)

在哲蚌寺看晒佛于坚 桑吉(图) (85)

发人深省的百丈警训常静 (91)

关于“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的对话 (94)

宗教建筑胜境评价理论及方法初探黄克克 (98)

本刊六期封底图片简介 (119)

第二届供费斋天礼尾祈福胜会:恭请南传、汉传、藏传三夫语系八十八位长老大德法师莅临主法为修复湖南密印寺募资 (120)

全年流通书目 (121)

全年流通CD经典系列 (124)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邮购书目 (125)

《佛教文化》期刊社征订、约稿启事 (126)

读者调查问卷 (127)

—幅古老而珍贵的唐卡——十六世纪末普明大日如来曼陀罗唐卡平措多吉 张莉 (101)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徐华威 王水根 (112)

本刊六期封面图片简介 (117)

星云法师新春祝词 (4)

心香一瓣祝新春沈亚明 (5)

灵山海会再现香江——第二届供佛斋天礼忏祈福胜会老海 (6)

道次第开示点滴学诚法师 (16)

《迷悟之间》四则星云法师 圆性法师(图) (19)

佛教哲学的现实意义惟贤法师 (23)

观音圣境——布达拉宫桑古扎西 (30)

藏传佛教的口头辩论黄明信 桑吉扎西(图) (45)

功不唐捐——读《夏鲁寺建筑及壁画艺术》一书何鸿 格桑(图) (52)

佛教的财富观(上)济群法师 (58)

佛无灵丰子恺 (63)

及早回头远尘 (66)

感悟慈悲李星曌 (67)

心如明镜台云在空悠 (68)

春节水仙杂咏陈秉之 (70)

重走唐僧西行路纪实刘媛媛 (72)

印度佛教圣迹参访记觉醒 (86)

《俗语佛源》的启发湛如 (98)

现实生活中的佛教日常用语非名相 (100)

论大足宝顶石刻造像的佛教性质——一段隐没的历史杨雄 (102)

悼念隆莲法师惟贤法师 (118)

挽隆莲上人净慧法师 (118)

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怀念恩师隆莲老法师如瑞 (119)

铭心的追思 无尽的怀念——痛悼恩师上隆下莲法师如意 (123)

忆亲教恩师——隆莲法师印俊 (126)

通告 (128)

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叶小文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4)

学诚法师在“佛教与和谐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10)

学诚法师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五届六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8日) (12)

演觉大和尚荣膺北京广济寺方丈升座仪程 (14)

常藏大和尚荣膺北京灵光寺方丈升座仪程 (18)

第六世贡唐仓·旦贝旺旭活佛转世灵童坐麻桑吉扎西 (22)

生命的密码 (27)

结缘的重要 (29)

人有没有来生 (31)

有佛法就有办法 (33)

禅是一枝花:雪峰尽大地撮来胡兰成 (35)

翠岩眉毛 (38)

法眼答慧超 (40)

云门十五日 (42)

佛教的恩惠说濮文起 (43)

一切为心造——景舜逸书三体《心经》洗心 (47)

小禅画禅海澄 (52)

智慧禅语——禅宗典籍谚语语义探折范春嫒 (56)

慧思大师的末法思想与静琬大师的房山刻经牛延锋 (69)

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冯其庸 (60)

以禅入词——黄庭坚词创作的新尝试孙海燕 (72)

观音对联回味无穷罗伟国 (78)

在哲蚌寺看晒佛于坚 桑吉(图) (85)

发人深省的百丈警训常静 (91)

关于“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的对话 (94)

宗教建筑胜境评价理论及方法初探黄克克 (98)

本刊六期封底图片简介 (119)

第二届供费斋天礼尾祈福胜会:恭请南传、汉传、藏传三夫语系八十八位长老大德法师莅临主法为修复湖南密印寺募资 (120)

全年流通书目 (121)

全年流通CD经典系列 (124)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邮购书目 (125)

《佛教文化》期刊社征订、约稿启事 (126)

读者调查问卷 (127)

—幅古老而珍贵的唐卡——十六世纪末普明大日如来曼陀罗唐卡平措多吉 张莉 (101)

观音菩萨是男是女——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徐华威 王水根 (112)

本刊六期封面图片简介 (117)

为纪念赵朴老逝世一周年所作祈愿词帕巴拉·格列朗杰 (4)

弘扬佛法渡众生无私奉献为祖匡——深切缅怀尊敬的赵朴初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 (5)

题词乌兰 (6)

隆莲法师为赵朴初居士所作赞偈隆莲 (7)

可能吸尽滇池水喷洒心珠答有情刀述仁 (8)

踪迹念前人 检点往来心——忆朴老茗山 (11)

赵朴老逝世周年感怀二首净慧 (13)

敬爱的赵朴老,我们永远怀念您圣辉 (14)

仁者永怀无尽意回——向赵朴初先生启功 (17)

悼念赵朴老季羡林 (19)

悼念赵朴初先生——记我与赵朴老相交往之二三事叶嘉莹 (21)

赵朴老——传统诗歌的革新家刘乃中 (25)

难忘的参访永恒的怀念陈兵 (28)

明月清风怀大师袁鹰 (30)

愿向菩萨闲坐,妙语化白莲季明 (35)

赵朴初的三次恸哭王凡 (38)

悼念赵朴老陈秉之 (41)

缘结三世班禅情系藏传佛教 (42)

丝路圣迹——忆赵朴初先生敦煌之行张亚杰 (45)

赵朴老在特殊岁月里汪东林 (53)

明月一心故人情——悼朴老刘梦溪 (59)

儒雅名门传书香——忆赵朴老二三事闻立雕 (61)

补课家振 (63)

本刊讯郭海鹏 (64)

山情水意共天长——赵朴初先生关爱故乡纪实余世磊 (67)

这样的思念还会很长很长曦曦 (71)

邮购书目 (12)

赵朴初等信函资料入藏上海市档案馆 (34)

本刊讯 (58)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怀念赵朴老宗家顺 (65)

助刊鸣谢 (66)

出版消息 (80)

《永乐北藏》重刊出版 (85)

杨仁山居士故里参访记武延康 肖永明 (73)

提倡佛教婚丧寿庆郑颂英 (81)

当前佛教三大事郑颂英 (82)

以心观照,情系瀚海——为冯其庸“大西部摄影展”作柴剑虹 (84)

洞庭波送一僧来一八指头陀的传奇人生王开林 (86)

初春的温暖通睿 (91)

湖南佛学院2001年度招生简章 (93)

《镜面王经》故事理诤 后素 (94)

明月清风吴梅 (96)

广东云浮市新兴县首届六祖家乡的文化节 (5)

岭南禅宗三大祖庭之一的国恩寺释如禅 (7)

七塔寺塔院遗址喜现人间贾汝臻 隆声 (13)

河南禅院巡礼记朱哲 (17)

山藏白马寺霁虹 (48)

大理三塔公园刘扬武 (73)

印度佛教讲座:佛教的世界模式与诸神方广锠 (21)

我眼中的印度知识分子袁南生 (76)

佛教徒的修行(三)月光 (35)

什么是藏密及我们如何看藏密格桑 (54)

缘续叩钟偈李星 (66)

赵朴老为我题字卢望明 (69)

狮子的故事(续)王丽心 (42)

土族老人拜佛——今生修通来世之路向善 (49)

永远做个谦虚的人董胜 (60)

爱憎是非都已遗熊秀珍 (60)

高贵的情操仁心同 (68)

敬告读者与作者 (46)

景伟作品赏析耘夫 (96)

北京紫竹院公园双林寺遗迹王铭珍 (58)

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柳时和 陈香华 (61)

两岸梵声传万里 千秋佳话是同心——中华佛教音乐团巡演小记凌海成 (F002)

景伟作品赏析 (F003)

阿育王的“胜利”王灵芝 (71)

诗歌与世情牵挂彭氏子 (83)

苏轼诗歌中的禅风禅骨寇鸿顺 (56)

为什么佛陀不是神? (64)

古代云南大理的佛教明道 (74)

明代佛教及时末四大高僧华方田 (28)

敬畏生命张全民 (79)

割断欲望之绳刘诚龙 (20)

将心安心襄阳安 (47)

自足就是乐林敏玉 (63)

逆向的思惟人天师 (82)

定慧所得依昱 (80)

乔答摩佛陀(连载二)布鲁斯特 舒晓炜 (86)

山也回头 海也回头——怀念赵朴初同志在中日佛教和平事业中的特殊贡献叶小文 (4)

精神的感召——忆朴老杨同祥 (8)

宗教界从来都是爱国爱教的家振 (9)

平常心——赵朴初先生给我的启示沈鹏 (12)

明月清风不劳寻——追忆朴老李木源 (15)

心言不尽,哀思岂有穷——忆朴老和我们一家赵桐 (18)

最后一次见到朴老陆海龙 (22)

通联片羽 (24)

弘扬佛教慈悲平等无我的教义维护世界和平——8月22日在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亚洲研究所与美国西部宗教人士座谈会上发言圣辉法师 (26)

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佛教和平祈祷文疏圣辉法师 (27)

兵僧辩曹剑平 (28)

烟雨麦积山王一清 (30)

傣族佛塔与奘寺晓瑞 (31)

偶遇人间纯美之地叶华荫 (32)

征订启事 (33)

本社邮购书目 (40)

助刊鸣谢 (41)

大愿心延斌 (61)

河南民俗中的庙绣郭松针 (64)

《六度集经》故事理诤 后素 (34)

天目重辉——月照大和尚晋院暨复建禅源寺奠基典礼侧记隆禅 (36)

平遥“山寺”今何在?张力生 (38)

“鸠槃茶”该读“鸠槃荼”。张畅 (41)

状记普陀全貌 突出佛教特色——读新编《普陀洛迦山志》后感明栋 (42)

民国年间上海地区的佛教报刊杂志吴平 (44)

修行之歌晨鸣居士 (48)

木难念珠欣荣 (49)

缅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滕光贤 任永生 (57)

虚云和尚留给今人的启示释惟升 (59)

储存关爱李智红 (60)

一位老人和一座古刹的故事胡伟 (67)

老先生自述赵文竹 (69)

和北京林岫教授排律一首孤鸿 (70)

居士佛教源流谈潘桂明 (71)

智者金克木先生牟小东 (87)

社会主义和宗教在价值观上有共同点——南非共产党乔·斯落沃1994年1月25日在开浦敦大学的演讲乔·斯洛沃 丁光训 (90)

经典口头禅篇8

一、妙用“浓缩”材料

1、学生习作:

初二15班朱鹏的《知足常乐》“陶渊明的过人之处就是对生活的知足,不去想什么金银富贵,一颗对田园向往的心牵引着他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他过得快乐自足。‘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乃刘禹锡知足常乐表现。虽居如此陋处却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情趣,体现了他的快乐。”

朱鹏从我们所学的文人中选取陶渊明、刘禹锡对生活知足的事例,材料典型,叙述精炼。这些浓缩材料不仅深化了“知足常乐”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2、评析:

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是用来阐明道理、支撑观点的。因此没有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在论证过程中,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特别是对人们所熟知的事例材料,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高度浓缩的材料“点”出来即可。

3、拓展延伸:

如浙江考生的《让理性主持宣判》――

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子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

在文中,作者从三国旧事中选出董卓、曹太公、张飞等让亲密的感情所欺骗的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叙述精炼而到位。这些“浓缩”的材料,不仅深化了“亲疏影响认知”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

二、妙用“事典”材料

1、学生习作:

况芳情的《知足常乐》“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位仙人见一位老妇人可怜,便将她家的水井变为酒井。从此,老妇人富裕了。一天,仙人人再次来到老妇人面前问她酒井可好,老妇人却埋怨道:‘酒香虽好,却无酒糟喂猪。’从此,那井就不产酒了。这可真是活该受罪啊!她本应该知足,却如此贪婪,最后只落得个‘贪心未遂,反失酒’的可怜可恨的下场。”这个事例极恰当。

2、评析:

事典就是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就带有了一定的权威性。

3、拓展延伸:

如浙江考生的《他们都选择了明白》――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得,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把长袍塞在他的手里。小偷有些惊慌,抓住长袍跑了。老禅师看到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把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作者选择了佛典上老禅师夜晚发现小偷行盗时选择了“宽容与仁慈”的故事,借此感慨而发。老禅师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他送出的一轮心灵明月,照亮了小偷那心灵的黑洞,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一轮明月。作者在“佛典”的叙述中诠释了自己的观点,是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

三、妙用“语典”材料

1、学生习作:

谢云龙的《知足常乐》“我见过这样一副有意思的对联:上联为‘不思八九’,下联为‘常想一二’,横批为‘常乐’。‘八九’指人生中不愉快的事情,‘一二’指人生中让你感到快乐与幸福的事。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去回忆快乐的时光,就会常常快乐。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陈力的《知足常乐》选取“贪心不足蛇吞象”和渔夫和金鱼、杀鸡取卵的寓言故事,只是表述语言欠妥“就像小学时看得寓言故事:一位家里经济条件差的渔夫,在幸运捕到一条金鱼后,才发现这只鱼不一般,它会讲人的语言,对渔夫说,如果放了我就让渔夫实现三个愿望,但最后渔夫贪心不足,只落得一无所有。另一个故事:讲一家人家里有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愚蠢的主人却想:‘这只鸡每天只下一个金蛋,太少了。鸡肚子里肯定有许多,不如从鸡肚子里把蛋全部取出来。’于是便杀了那只鸡,发现鸡肚子里没有金蛋,主人气得要命。”

2、评析:

语典是指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格言典故、俗语谚语、诗文语句等。这些是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论点的广度与深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拓展延伸

如江苏考生《崇高的心灵选择》:

现代文艺作品中,个人成分多而英雄人物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我们国家需要生死攸关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精神的支柱,需要“难酬倒海亦英雄”的崇高选择。如果我选择,我宁愿“刑天舞干戚”,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因为这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做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

上一篇:人资格考试范文 下一篇:巴黎雨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