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国范文

时间:2023-12-04 08:41:30

科技兴国

科技兴国篇1

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稀贵金属再生利用技术转型以来,被称为“中国银都”的永兴县好事连连。

2013年,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新增4家部级高新技术企业,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4年1月,湖南永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利用冶炼熔渣、CRT玻璃生产微晶玻璃板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在利用有色冶炼熔渣制备微晶玻璃板材关键技术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4年2月,郴州雄风稀贵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低品位物料稀贵金属清洁高效回收”项目一举夺得郴州市201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历史悠久,然而,该县境内并没有含金银原矿资源,所需原料全部来自从全国各地收购的工业“三废”和电子废弃物,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从中提炼出稀贵金属。凭着变废为宝的本事,永兴县域经济驶上发展快车道,永兴人在经历了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后也从中悟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并赋予其独特的诠释。

近年来,永兴县通过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大力发展以废旧物资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稀贵金属产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冶炼污染大户搬进了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逐渐摆脱了粗放式资源利用模式,走上了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道路。永兴县每年从工业“三废”中综合回收金、银、铂、铟、铋、硒、碲等稀贵金属20余万吨,年处理工业废弃物上百万吨,成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的典范。

2004年,永兴县以常年白银产量占全国白银总产量四分之一的优势,在当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上,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缔造了一个“没有银矿的银都”神话。

然而,传统的家族式生产、经营和管理,严重制约了永兴县稀贵金属产业做大做强。截至2010年末,全县环评规模以上的金银企业129家,年产白银2650吨,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0家。由于产业分散,永兴县的优势资源无法体现出价值,在市场上只是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每每遇到市场行情大起大落都难逃一劫,甚至原料不足时互相抬价、销售不好时互相压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另一面,则是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当时,永兴县白银深加工主要还停留在用物理工艺改变白银外观的层面,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与银粉银浆、银铋化合物等含银新产品相比,算不上真正的精深加工。传统的冶炼技术已不能满足“变废为宝、吃干榨尽”的需求。

面对危机,永兴县深刻认识到,金银冶炼产业的发展、提质、转型和升级已迫在眉睫。近些年,永兴县按照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理念,构建了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集中区、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区四园”,先后吸纳百余家金银冶炼企业入园进区发展。对金银冶炼企业进行大规模整治,已关闭取缔园区外企业82家,计划于2015年底将现有企业整合至30家。整合后的冶炼企业按照现代化企业标准,在企业入园条件、生产工艺先进性、厂区布局、危险废物贮存场建设、环保设施建设图审等方面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高标准、高要求建设,打造股份制、公司化管理的现代化大企业。

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永兴县通过与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成30余家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成功转化各类科技成果22项,对冶炼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液进行回收再生利用,真正实现了对废旧二次资源的“吃干榨尽”。

意水集团所属永兴意水铅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金属粗铅,因环保需要,公司将烟囱粉尘进行了统一收集、集中掩埋,虽避免了粉尘的大量外排,但并未有效地回收利用。2009年,中南大学的博士调研团为公司拟订了详尽的贵金属回收方案,在原有基础上,又回收利用了金、铋、铟等贵金属,仅此一项就为公司每年新增产值近千万元。之后,意水集团总裁杨国辉又邀请博士调研团针对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本集团的生产实践,专门拟订了涉及金、银、铂、钯等贵重金属的分析检测方法,为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完备的分析检测手段,并斥资近500万元建立了企业分析检测中心。

在科技的魔棒下,工业废渣摇身一变成为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湖南永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了“利用冶炼熔渣、CRT玻璃生产微晶玻璃板材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技术攻关。经过两年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微晶玻璃生产新工艺,建立了国内首条利用冶炼熔渣制备微晶玻璃板材生产线,达到了将废渣“变废为宝”的预期目标。据了解,采用该工艺每年可处理有色冶炼熔渣20多万吨,且能极大地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生产能耗。公司生产的微晶玻璃板材具有使用寿命长、机械强度高、耐腐蚀性优、热稳定性好等特点,被誉为“人造玉石”,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工业废水同样获得“重生”。在永兴县元泰应用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一罐罐黑色的废液被注入“高浓度废液处理系统”后,即可提炼出铜 、铬、锢、砷等有价资源。这其实是“永兴县高浓度冶炼废水集中处理”项目的一部分。通过实施该项目,公司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发出“高压脉冲电凝+改进电絮凝处理技术”等4项新工艺,在含氰化物、砷、氟和难降解有机物等高浓度多金属废液处理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建成了日处理180吨冶炼废水的示范工程,综合回收率达85%以上,节约生产成本30%以上,实现了冶炼废水的有价金属资源回收。

如果把产学研合作比作能为企业解决迫在眉睫问题的“外来医生”,那么要根治深藏于企业内部的痼疾,真正“调养”企业“身体”,就需要能够探本溯源的“家庭医生”。2007年,永兴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省开展向工业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活动,给企业请来了“家庭医生”。

为保证科技特派员“下得去、待得住、上得来”,提高他们想事、谋事、做事的激情,科技特派员在选派期间按“级别不降、关系不转、基本工资不减”的原则赴企业挂职,解除了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此外,他们与原单位的工作完全脱钩,专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咨询、推广等提供服务。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调动了选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引进科技人才、破解发展难题,为民营企业做出了突出成绩。

科技特派员刘启辉从事基层行政工作多年,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他挂职意水集团副总裁后,着重完善内部管理,加大融资力度,优化内部结构,使企业驶向了高速发展轨道。几年下来,不仅总裁杨国辉视他为左右手,公司员工也对他赞不绝口:“原来公司上午决定的下午就改了,今天说好的明天就了。而刘总来了之后,帮助企业健全了管理制度,制定了发展规划。他还善于挖掘人才,原来公司科技人才紧缺,他一来就为企业引进了数十名高科技人才,还招聘培养乡土人才600余人。”

此外,永兴县委还在2012年公开引进了35名高学历和紧缺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17名被派驻企业服务。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这17名引进人才享有科技特派员的同等待遇,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卜京丞是华东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这次公选的驻企业服务人才之一。在数十个可供选择的企业中,他主动申请到永兴鑫裕环保镍业有限公司驻洞口工业园的厂区工作,担任设备部主任。卜京丞上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引进生产线。经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和前期调研,最终与江西赣州的一家设备厂商达成协议,为公司量身定做了一条铜电解生产线。2014年正式投产后,公司一个月即可处理1000吨含铜废液,年销售利润增加2000万。之后,他又为公司申请了15项专利,包括2个发明专利;申报了“富氧侧吹炉熔炼含铜镍废物综合回收”等5个省级项目,为公司争取了上千万的项目资金,解决了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长久以来,永兴的金银冶炼产业停留在白银提纯的初级阶段,银企的老板们常常调侃自己赚的是“扫把钱”,即依靠从工业“三废”中提炼金银再转手卖出,收益跟扫地工差不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企业与政府联手,下定决心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

历经十年,富康银业从家庭式的冶炼小作坊发展成一家现代化的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企业。相比传统的干锅冶炼法一天200余斤废渣的消耗量,经过改进的真空炉电解法一天即可处理上百吨废渣,年产初铅15000吨,提纯白银近200吨。不仅如此,综合回收率也大大提高,经过数次综合回收,可从初铅中提炼出金、银、铋、锑、锡等近10种有价金属,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公司综合生产效益。

通过不断突破稀贵金属再生回收和深加工关键技术,目前,永兴县可从“三废”中提炼金、银、铋、钯、硒、碲等20多种稀贵金属,形成了年产银基材料、铋基材料、银粉银浆等1000余吨的生产规模,传统的金银冶炼企业正步入以稀贵金属为基础的新材料高新技术领域。

在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永兴县还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以晶讯光电、拓鑫电子、昱炫高科等骨干企业为带动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为确保项目引进一个,建成一个,永兴县实行项目洽谈、落户、开工、建设、验收全程 “保姆式”跟踪服务,完全兑现供地、税费、用工、服务等优惠政策。如郴州晶讯光电有限公司2010年落户永兴后,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厂房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三条“高端TN-LCD生产线”依次投产,形成了年产3.6亿片的生产规模,实现年产值2亿元,税收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个。在企业为永兴纳税增收的同时,从2012年起,政府连续三年200万/年的财政补贴也已全部到位,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科技兴国篇2

关键词:贸易强国 科技兴贸战略 深化

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紧迫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世界和贸易伙伴的影响巨大。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14221.2亿美元,相当于“入世”之前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8倍,占世界第三位。中国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6.4%,其中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3%,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1%。但中国目前还不是贸易强国,要成为世界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尤为重要。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相对较小。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占世界服务出口的3.4%,而美国这一比例为17.4%。此外,中国服务贸易自从1992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以来,至今局面尚未改变。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812亿美元,进口853亿美元,贸易逆差41亿美元。特别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

(二)贸易比较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端环节

目前,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集中在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上,与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供给处于劣势,尤其是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不具备成本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国际分工的位次,中国大多数产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层次上。即便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中国承担的只是这种高技术产品增值链条中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组装环节,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目前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序。

(三)出口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商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与品牌两个方面。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品成为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力量,而中国出口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是制约成为贸易强国的重要因素。如2004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165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例为27.9%,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接近40%,与之相比明显偏低。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只占30%,70%的增加值来自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名牌的增值效应更加明显。一直以来,中国大部分产品是以低价策略进入国际市场的,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建设。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很多,但使用中国品牌的商品却很少。如2004年中国服装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但其中约50%是贴牌,约40%出口给外国中间商,而具有自己品牌的中国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却寥寥无几。由于缺少世界品牌,中国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被认定为低档品,大多价格低廉,附加值低,削弱了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外贸效益增长依靠数量扩张,贸易条件恶化

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都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大部分已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这势必导致激烈的竞争。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手段,特别是在进军国际市场时,盲目出口,竞相压价,出口上的增量不增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造成中国出口产品在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导致出口价格的持续下降。如2004年,中国出口录、放像机,数量增长37.9%,但出口金额仅增长24.9%;女式胸衣单价从1.22美元降低到0.88美元;一些机电产品,如汽车和汽车底盘,出口量增长209.3%,但出口值只增长了86.9%。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外经贸增长仍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是一条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之路。

(五)只是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接受者

由于中国加入WTO仅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和贸易强国相比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不仅无法按照自己国家的利益主导贸易规则制定,还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很多的不公平待遇,表现为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及特保立案调查的数量不断上升,与国外贸易争端中处于被动地位。据商务部统计,自我国加入WTO至2004年底,共有2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共184起,涉案金额43.4亿美元。截止今天,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同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认知程度远不如贸易强国,在应对国外的贸易摩擦方面缺乏经验,很难灵活运用某些规则为自身利益服务。

二、深化科技兴贸战略是实现贸易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科技兴贸战略的初步实施使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科技兴贸战略是在1999年提出并实施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提出至今,科技兴贸战略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后,在1999-2005年的时间里,我国商品出口从1837.6亿美元增长至7620亿美元,年均递增26.8%;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从202.51亿美元增长至2182.5亿美元,年均递增48.6%。我国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均迅速增长,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其中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这四个领域近年来出口绝对数额明显提高。

(二)外贸出口要实现新的突破迫切需要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深化

1.深化科技兴贸战略是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受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数量增加、规模扩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出口的质量、结构和效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坚定地深化科技兴贸战略,在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构筑新的竞争优势,通过支持自主品牌出口、扩大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严控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持续改善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并使之持续发展。

2.科技兴贸战略是有效应对形形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武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虽然继续阻碍我国产品顺利进入目标市场,但毕竟由于受到WTO规则的约束,这类壁垒逐步降低或将取消,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便可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而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环境壁垒、社会壁垒以及各类“公平贸易”措施为核心的形形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并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对此,我们必须在深化科技兴贸战略中,构建自己的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认证认可,以及国际互认,依据国情,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积极应对上述壁垒,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3.深化科技兴贸战略是应对贸易摩擦,促进竞争,合作共赢的有效手段。目前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三类“公平贸易”措施也逐步成为WTO条件下一些国家贸易保护手段,近十年全球这类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不断扩大,而中国是这些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者。此外,中国在对外经济领域更是突出地表现出来。作为中国自身的外贸发展来讲,应该努力避免其他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世界的威胁和危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避免贸易摩擦。其中的手段之一就是深化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用低资源消耗,高品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交换,从而使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外贸和世界经济协调发展,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共赢。

三、 深化科技兴贸战略的途径

(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辐射、融合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科技含量,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

传统产业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那些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内部不平衡的传统产业,可以通过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借助其强劲的辐射力,以技术融合方式为这些产业的技术创新、向高科技演变提供技术保证。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有机会借助高新技术的力量对自身重新整合,实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同时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传统产品出口的加工程度、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档次,形成一批或系列国际品牌的出口产品,使我国出口的支柱商品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变为“双高”产品。

(二)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方式,特别是风险投资,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

首先,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制开发投入,甚至直接投资于一些关键性的大型科技项目,在国家计划投资、财政拨款、科技信贷等方面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其次,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企业可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也可采取商业票据、信托等间接融资;还可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通过购买兼并方式,实现资产性融资。最后,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西方发达国家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创新的融资方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企业的创新精神、整体素质及创新活动的潜在商业价值是吸引风险投资的主要动力。

(三)走科工贸、产学研结合之路

美国硅谷60-75%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老师创办的,但斯坦福大学没有一家校办企业,他们走的正是产学研结合之路。外贸公司具有国际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优势,科研部门具有科研开发优势,生产企业具有生产优势,他们的结合,可提高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优势。同时可提高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扩大学校影响,培养和锻炼一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队伍,克服科研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就企业来说,通过市场交易或订货方式直接向学研部门取得技术,可节省大量的科技人员和设

备投入,真正走上知识型外贸企业之路。

(四)加强对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

要初步建立起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按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需要,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提高引进技术中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软技术的比例,引导和组织企业与研究机构加强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形成竞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和开发中心,通过提高外商投资质量促进我国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技术。

(五)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我国应在优势技术领域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集中有限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发挥聚集效应,使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竞争力强、出口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快形成较大出口规模,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产品。

(六)大力培育民族品牌,实施出口名牌战略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争创品牌理念,这就是:争创出口名牌与国内名牌建设有机结合;正确对待贴牌出口与争创出口品牌的关系;出口品牌战略应与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有机结合;争创品牌与保护品牌有机结合。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扶持和培育出口商品名牌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进入名牌扶持范围的标准和品牌出口绩效评价机制;重点扶持和鼓励与所扶持品牌的广泛性(行业)和代表性(地区)向结合;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出口产品,并进而发展成为名牌重点扶持和培育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和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农产品、轻纺产品名牌;支持出口名牌在国外战略目标市场加快申请商标及专利;加强指导与协调,保护名牌发展;协调各相关部门,运用综合手段,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波,刘云海.关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思考―基于中国科技兴贸战略的实证分析 [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2]吴仁波.中国如何能圆贸易强国之梦[J].国际商务,2006(5).

[3]李钢,李俊.推动以质取胜战略的深化与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础与必要条件[J].国际贸易,2006(5).

[4]王启云,蔡泽乐,王国杰.关于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新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1).

科技兴国篇3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权威专家指出,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因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这里我们说到“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素质”一词是我们经常听到和用到的,那么,一个人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哲学修养、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智能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储备、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对外界事物变化和机遇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传递、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心理素质(较强的自信心、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正常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等),此外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素质比知识更重要,有了良好的素质,就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科教兴国的要求,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增值和更新。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企业内部职工技术素质偏低,人员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已成为影响企业快速发展与创新的障碍之一。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矛盾,通过召开会议、座谈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统一思想,明确思路,牢固树立市场竞争、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观念。认为要使企业永葆青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为企业“聚才”;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技术精的职工队伍;必须通过有效载体,营造职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勤学苦练,提高技能的工作热情。那么,我们该如何适应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着力提高职工技术素质呢?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职工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提高职工素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学习。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我们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在别人的后面,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刻苦地学习,尽快地用最先进最新鲜的知识武装自己。思想理论素质是职工素质的灵魂和基础。加强学习,首先是学习理论。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知大局,懂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论上似是而非,思想上模模糊糊,行动上摇摇摆摆,给我们事业造成损失乃至严重失误的情况,有史可鉴,值得记取。

对于加强学习,多数领导干部是重视的,也是有成效的。但总的看,学习风气还不够浓厚,学习效果还不够显著。有的干部终日忙忙碌碌,就是不读书,不看报,陷入事务主义;有的干部热衷于开会,发文件,上电视,陷入形式主义;更有少数干部沉醉于酒宴、舞场,陷入享乐主义。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就会降低整个干部队伍的质量和我们党的执政水平。

二、举办多种培训班,培养各种专业人才。

进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在强调兴趣爱好的同时,更要强调组织的作用。在静与动之间要找到结合点。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要突出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比如制定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专题性的学习,像开办学习园地、企业内部英语角等;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请专家讲座等;学习与工会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等活动有机结合;针对企业各自的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等等。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一两门专业的本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职工教育体系和培训制度,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这些人会为企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成为带头人,引领大伙不断开拓新路,这无疑会使全体职工的技术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开展全方位劳动竞赛,提高职工技能。

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劳动竞赛,内容可以有分厂、工段、班组等的集体立功赛;有不同岗位生产突击能手赛、个人立功赛;有单位争先赛、同工种工时冠军赛;有为保设备不停机的电工、钳工、修理工关键设备抢修赛;有生产调度部门争创十佳调度赛和技术部门的优质服务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选好载体,结合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和群众性生产竞赛以及职工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改进传统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增加科技含量,强化创新能力,推进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推广应用。要保证和维护职工的学习权利,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练兵活动、岗位自学成才活动。“四面锣鼓一起敲,各个

岗位比贡献”的全方位劳动竞赛,不仅使职工熟练掌握了岗位应知应会知识、技能,提高了职工的岗位技术素质,同时也提高了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四、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毋庸置疑,传统的读书活动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企业里所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职工读书自学活动,为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传统的组织学习在方法和内容上显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们已经沿用了许多年或某些单位正在沿用的那种我读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做的学习形式,让人越来越感到索然无味,需要被更加灵活的形式所代替;那种为了领导要求而学,或者说为了企业而学的学习目的,将会被为了自我发展而学,为了竞争需要而学,为了兴趣爱好而学所取代;学习的作用也将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向更加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

五、要注重实效。

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目标明确、内容规范、措施具体,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不同目标的实现,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确实帮助职工逐步成为适应新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科技兴国篇4

嘉兴是浙江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嘉兴科技城正在向“东方硅谷”迈进,并构筑起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区域性科研原创、人才集聚、高新技术快速转化的高地。五年来,嘉兴科技城不仅发挥了辐射和溢出效应,自身产出呈几何级数增长,2006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600万元、2007年为3.8亿元,2008年跃升到17亿元,而且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特别是南湖区通讯电子产业产值从2006年7亿元,到2007年17亿元,2008年更是迅速攀升至34亿元。探寻嘉兴科技城快速崛起的奥秘,记者采访了嘉兴市南湖区副区长、嘉兴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孙旭阳。

创新机制,释放科技潜能

“长三角”不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更承载着中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心和希望。国家发改委指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杂志一直关注落户嘉兴科技城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我们的话题也从这里切入。

孙旭阳介绍,嘉兴科技城管委会是2003年12月份成立的,同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与浙江省签订建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协议,这两件事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落户,对于嘉兴科技城的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先后参加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约仪式和揭牌仪式,并两次视察嘉兴科技城和研究院,出席了研究院总部大楼奠基仪式。这个项目落户在嘉兴科技城,起点高,影响大,能够给周边地区带来辐射。同时,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也已经非常迫切,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成立正是为对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户的另一个重要导因在于,2003年时我国民营经济体制创新优势凸显,发展能量不断释放,尤其是浙江省在下一轮经济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已经具备了市场条件、机制优势,下一步更需要依托技术创新,为产业调整把握方向。相对来说,浙江省高等院校比较少,引进大院名校,形成科创资源集聚的平台,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得十分紧迫。

嘉兴科技城坚持“引进大院名校,共创创新载体”战略,2004年与中科院携手共建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至今共引进中科院9个研究所建立工程中心,已形成近300人的科研团队,其中有100位博士,相当于中科院中小型的研究所,成为嘉兴市科技人才聚集高地,开创了院地合作规模层次上的先例。

嘉兴科技城在机制创新上的探索,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通过出台一系列扶持投资创业的政策,特别是鼓励科研核心团队创业,同时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投资,通过市场化、股份化和民营化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目前,成立的30多家科技型创业公司中,多数由科研人员直接参与投资,其中中科院科研核心团队个人出资已超100万元,开创了路甬祥院长称之为“嘉兴模式”的技术创新新机制。

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价值链“后端”,弥补了科研开发在工程转化中的缺失,使科技成果从国家实验室后端走向市场化。 “嘉兴模式”是嘉兴科技城与中科院反复磨合的体制创新成果,中科院“嘉兴模式”正在中科院其他城市的合作科研中心推广。

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作为新型的研究机构,成长迅速。前年,中科院启动“联想之星”项目。在80多个创新所及机构中筛选上百个项目,经过反复论证和评估,最后确定30个项目,“嘉兴中心”有3个入选,占了百分之十。这说明“嘉兴中心”办出了特色,得到了认可。

体制创新和载体共建,激发了创造活力,嘉兴科技城迅速成为促进科技向经济建设转化的主战场,并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全新的发展体系。经过五年的发展,嘉兴科技城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新阶段。目前,嘉兴科技城基本形成以清华、中科院为核心,软件园、通讯园、芯片园、生物园、国际园和孵化园蓬勃发展势头的“双核六园”格局,初步形成浙江省科技创新副中心核心区框架。晟峰、闻泰、斯达等一批高技术企业相继入驻高技术示范产业基地。

定位清晰,发展势头强劲

嘉兴科技城的定位,主要体现为四个功能:科技研发、科技创新、人才培训、高技术示范。孙旭阳副区长解释说,刚开始时把嘉兴科技城定位为研发机构,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现有些产业可以与嘉兴原有产业对接,而大部分与原有产业没有任何关联,这就更具创新性、冒险性,需要通过示范运行来吸引投资,从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近年来,嘉兴科技城示范园区自身的产出也很可观,带动效应显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嘉兴科技城电子通讯产业已成为南湖区经济的一支劲旅。2006年初成立的闻泰集团,当年5月生产出了第一块手机主板,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目前通讯园基础建设及生产设备总投资约5亿元,园区建成后的3年内将实现年产手机3000万台的规模,产值上百亿元,并可带动周边手机配套产业产值近200亿元。在闻泰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讯电子产业有望成为南湖区首个突破百亿元的产业。

同时,一些转化项目得到了亲睐,在推进区域经济产业化中发挥了引擎作用。如中科院一个工程中心在周边就孵化了8个太阳能光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嘉善、海宁、秀洲区,光伏产业已成为嘉兴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

谈到五年发展历程,孙旭阳坦陈心迹。一是定位清晰,不受诱惑。围绕“大平台小企业”的思路,培养创新创业型企业。二是咬定目标,耐得寂寞。由于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投资大、周期长,2003年至2005年,主要工作是完成规划,具体成效并不明显,依然坚持目标不动摇。三是捕捉机遇,抢抓机遇。项目抓得比较准,抓住了产业转型机遇和终端制造业格局调整的机遇。

1951年,世界第一个科学园区――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诞生,今天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工业基地――硅谷;嘉兴科技城的努力方向是打造“东方硅谷”,那么离“东方硅谷”还有多远?

国际上的科学城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混合体,在于扶持千千万万创业小企业。“硅谷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小型企业创业为特征的,比如微软、Google、甲骨文这些公司的成长壮大体现了“硅谷模式”的成功。因此,嘉兴科技城着重引进类似这些具有潜质的小企业,使之培育壮大成为著名公司。

孙旭阳向记者介绍了“嘉兴科技城模式”:作为一个科技资源的集聚平台,嘉兴科技城瞄准的是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代表的目标模式;作为应用技术研究转化平台,将以台湾工业研究院为目标模式,因为那里培育孵化了台积电、联电等为代表的台湾电子产业;作为一个创新的平台,瞄准的是以美国硅谷那种生机勃勃的创业创新模式。而最终,嘉兴科技城要达成的是科技、产业化和资本“三合一”的理想模式,即“科研新城+科技创业园+高技术产业体”全面结合的发展模式。

“东方硅谷要用事实来检验,如果我们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类似微软、Google这样标志性的公司,那么我们可以说实现了东方硅谷的目标。”这是孙旭阳心目中的标准。

“我们要真正和人才对接,人才是我们关注的最大目标。”孙旭阳坦言对人才集聚的热切期盼。据不完全统计,嘉兴科技城内已经集聚了博士100人,硕士144人,拥有高级职称专家123人,其中海归51人,兼职两院院士3人。

嘉兴科技城注重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与国外高校联动,为留学生集聚和创业创造条件。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沈华博士在这里创办了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毕业于东京大学的伍鹏博士在这里成立了他的第一个公司――华岭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嘉兴科技城把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作为根本,已孵化高科技企业达40余家,科技创业逐步形成规模,软件、通讯、IC、材料、生物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群,正在成为嘉兴科技城创新创业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嘉兴科技城未来的希望。

科技兴国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查新 作用 思路

1 科技查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国家网络信息优势,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备6个基本特征,即: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和综合效益好。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基于全球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成果才能发展,我国必须积极利用创新资源,加强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国际创新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而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查新工作是以文献为基础,以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检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信息检索查询和文献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科研立项、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鉴定等项目的创新性做出判断。科技查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科技查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

2.1 科技查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情报

创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前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多数还属于跟踪创新和模仿创新,真正从原理、核心算法上创新的技术并不多,由科技查新从竞争对手中获取科技情报特别是核心技术情报,可以使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推出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占据优势,同时不断调整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导向,进一步统筹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逐步调整和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导引。

2.2 科技查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信息资源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查新机构依托查新资源和专业技能提供公益性情报服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努力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的技术转移,支持企业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2.3 科技查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品技术开发与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晶,目前鲜有企业完全通过自己的技术进行产品开发,一般为在借鉴他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产品研发并尽早投放市场。“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游戏规则,以知识产权为名的产业竞争愈演愈烈。科研机构及企业应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要对从国内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科技查新工作应该利用相关专利信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同时跟踪全球专利动态并且深度开发利用重点产业的专利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产业专利分析及预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产品技术开发与申报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4 科技查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竞争的竞争情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竞争情报服务属于微观层面的服务,它着眼于为企业提供日程的产业监视和发展动态情报支持。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企业需要了解国内外相关的产业动态,了解最新的市场动向。科技查新服务既着眼于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国内外相关工作的情报支持,同时也可提供高质量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分析服务、专利分析服务等多项内容。

3 探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科技查新新思路

科技查新是获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重要途径,探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的科技查新新思路显得至关重要。

3.1 配置完善的查新文献资源

充足的文献资源是保证科技查新质量的必要条件,科技查新的数据资源,具体可分为专利数据库和非专利数据库。专利文献包含了丰富的情报信息,通过一定的检索策略,可以免费获取全球七国两组织专利机构的专利文献全文。非专利数据库包括综合数据库(维普、cnki、EI、INSPEC)、行业数据库(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化工类的CA化学文摘、生物医药类的MEDLINE)、网上信息(百度、谷歌、雅虎)等。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具备上述数据库之外,还应该不断补充信息资源,积极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注重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形成涵盖各学科、多语种、范围广的电子资源体系,如补充“国研网”推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库》,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点、发展趋势、政策法规和研究报告。

3.2 加强查新人才培养

科技查新机构应该不断提高查新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培训不断扩展查新人员的跨专业领域的知识,使其时刻站在科技最前沿,及时掌握和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动态。查新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影响他们所提供信息技术的质量,而信息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信息技术各相关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

3.3 开展国际合作

科技查新机构应该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质量,逐步与国际信息咨询业接轨,实时跟踪掌握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以便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重点产业的科学发展、加快高端突破。

4 结语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刻不容缓。科技查新工作要面向经济为科技进步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

科技兴国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发展现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16

[中图分类号]F124;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工业化经济为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对高度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预计不够,造成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日益突显的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等环境问题也愈发制约各国发展。针对这一形势,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变革产业技术体系,开发新能源产业等措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此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巨大伤害。在后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及产业结构的整体转型。为消除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系列问题,使本国经济在危机过后快速繁荣发展,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新兴技术的培养力度,以期借助新兴技术加快传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革,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然成为各国抢占新科技乃至新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手段。

2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界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比较新,其概念界定仍然存在争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最早提出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对其扩散效应最强的产业或产业群进行重点扶持,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罗斯托的观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提供了基础。Andrea Bassanin和Stefano Scarpetta提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战略产业选择的基准。Berger和Udell将战略新兴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相结合,提出了战略新兴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他们认为战略新兴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采取不能的融资安排。

在国内方面,朱瑞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命脉,具有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刘文军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是以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并且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物质资源消耗少、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的产业。牛立超则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并且是利用先进科技成果建立起来的产业。贺俊和吕铁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提出了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的“要素、匹配、层次”分析框架。姜秉国和韩立民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海洋高科技发展为基础的,目的在于将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相关的海陆产业。孙国民从“战略性”和“新兴”两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阐释,他认为“战略性”体现在其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关键技术突破、国家安全和产业的制高点,从而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新兴”体现在与传统产业、成熟产业、旧产业有所不同。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从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讨论中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导向性、高风险性等特征。

2.2.1 战略性

战略性体现在国家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上。战略性特征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全局发展,它在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方向、综合国力的提升上都有所表现。

2.2.2 创新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就是科学技术的创兴与突破,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2.2.3 导向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反映了国家未来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性这一特点在国家未来的科技研发、政策制订、人才培养以及资金投入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2.2.4 高风险性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存在不确定性,无法预测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突破而产生的新企业、新产品在对新市场的开拓和适应上存在不确定性;政策的制订、标准的改变、经济形势的变化决定了其外部坏境的不确定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业的高风险性。

3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5年国家经济表现低迷,增速放缓,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表现令人瞩目,在并不好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逆势上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累计实现39 643.7亿元。其中,工业部分营业收入增速比2014年同期增速高0.4个百分点,达到了工业总体增速的5倍,增长了10.1%。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工业总体利润增速出现负增长,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部分同比增长17.7%,达到利润1 631.7亿元。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很多行业呈增长趋势,其中,新型计算机产品、视听设备、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有9个行业呈现逆势加速增长。风能原动设备制造行业一季度达到47.3%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27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行业达到34%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19.6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发展快速,提升显著。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新能源、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铁技术、生物燃料、电动汽车、基因技术、关键材料与电子商务等技术产业接近或处于世界创新前沿。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基础能力也在稳步增强。如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一批集成电路企业健康发展,使我国的IC产业增速高于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增速。此外,我国的克隆技术和品种改良等方面同样成果显著。而在新能源领域,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量约占全球生物质能发电量的4%。

虽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巨大,但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如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政策不健全的问题。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仍然不足;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能力仍需加强;行业不够细分,以致发展目标不明确;市场发展不完善,市场活力并未完全激发;人才政策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人才激励不够。整体而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1 自主创新力薄弱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核心、前沿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具有核心技术支撑及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外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左右,我国科技转化率很低,缺乏对科技成果的成功孵化,不能将很多科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不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金供应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支持。我国不仅在高科技人才方面相对较为缺乏,还存在大量人才流失问题,以致于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受到削弱,制约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我国每年的研究与发展试验投入经费较低,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规模偏小、融资机制不灵活。

3.3 相关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创新创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政策还不完善,且现有的一些体制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4 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将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形势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有问题,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制订相关政策,全面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方面的问题,国家可制订相关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改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投入不能与产业技术有效结合的现象,提升其基础研究能力,提高技术能力、技术标准化及企业家创新的能力,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模式创新。当然,要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提高其技术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解决人才的开发问题,要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的激励机制上着手。创新培养模式可以培养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以防止人才的流失。可见,要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以保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研创新力

首先,要增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其生产技术、打破技术壁垒,从而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其次,要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科技实验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上的实际生产力。当然,还应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园区,以产生模范带头效应,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4.3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效率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整体效率偏低。要更好地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效率。因此,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企业主体而言,应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益,以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行业的效率提升。此外,针对我国政府而言,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有效地进行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及经验,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及先进装备,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贺力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Andrea Bassanini,Stefano Searpetta.Growth,Technological Change,and ICT Diffusion:Recent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2(18):324-344.

[3]Berger A. N.,Udell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13-673.

[4]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5]邓龙安,刘文军.产业技术范式转移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适应创新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2).

[6]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演进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姜秉国,韩立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1(5):76-82.

[8]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财贸经济,2012(5):106-113.

[9]孙国民.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一个文献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4(2):43-46.

科技兴国篇7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新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突破已显端倪,科技突破呈加速发展,新技术产业化转变越来越快。全球新技术加速更新的形势下,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产业面临如何依托于21世纪的先导技术快速优化升级的压力,抢占了全球科技制高点就拥有了新技术文明的主动权,因此,我国如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蛙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本文强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于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群 政策支撑

当今世界新科技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纳米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突破已显端倪,科技突破呈加速发展,新技术产业化转变越来越快。全球产业面临如何依托于21世纪的先导技术快速优化升级的压力,抢占了全球科技制高点就拥有了新技术文明的主动权,因此,我国如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蛙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新型的产业形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先导性技术产业化下促成的大量关联密切的先导技术型企业与相关中介机构、大学等不同群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从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健全且具灵活性的、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形成地理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为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提供区位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全世界、全人类经济的发展,社会复合资本的集聚、耦合而形成的。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综合的组织形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大学为原点,以产业为落脚点,以产业链的形成为主线,最终将形成大城市群、城市带,并最终辐射较大范围的区域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体应包括政府、企业群、大学群、中介群等实体群落和知识群、文化群、创意网络在内的虚拟群落。其中,政府部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起飞的发射台,企业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动力,中介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器和油,大学群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永继成长。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复杂的空间形态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产业组织网络,其产业网络构成要素具有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成员的多样性上,成员多样性指网络成员的异质性及其数量与地位的不同。

从纵向来看,产业网络中的成员有产业链上的上游企业、中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从横向来看,产业网络中的成员有与产业相关的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从环境来看,产业网络中的成员有为产业服务的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等。在产业网络中,各类成员的数量显然是不同的,与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占据了产业网络成员总数的大半,而相关服务机构则数量相对较少。同时,每个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核心企业(或骨干企业)在对产业网络的稳定和发展演化中地位至关重要。

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

(一)聚集创新机制不足

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的数目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数高新科技产业区的效益不佳。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区存在着以下问题:先导科技产业区企业的聚集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先导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强,先导科技产业风险资本不足,缺少根植于本地的区域文化。

(二)税收优惠政策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已认识到税收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针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措施来推动先导科技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税收优惠措施在促进先导科技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税收政策缺乏针对性,政策效用不大。第二,促进先导科技产业发展的科技税法体系不够完善。第三,税收优惠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第四,税收优惠以区域为主,产业为辅。第五,以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流转税优惠。最后,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三)财政科技投入问题

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中央财政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投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资源,不利于财政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中国的科技管理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系,政府集中掌握着对科技活动的管理权和科研资源的配置权,体系内部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为行政隶属关系或准行政隶属关系。

另外,以学术规则进行财政科技投入的基金会所掌握的资金比例相当低。一方面导致投入对象主要限于隶属于政府的、“官办”的机构;另一方面,对财政科技资源的配置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干扰。

(四)金融信用支持缺乏

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基础薄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一套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有效金融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尽管在支持科技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看还是很不够的。

我国先导科技产业融资在投资主体、融资渠道、融资效率等方面都正在逐步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融资制度过渡。我国缺乏与创业相匹配的资本市场,风险投资机构运作困难,成效并不显著。总体上说,我国风险投资还是相当落后的。

(五)政府采购制度问题

政府采购先导科技产品可以促进先导科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开始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开展改革试点工作。1998年,国务院明确财政部作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随后,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到2000年,各地的政府采购机构建设基本完成。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政府采购评价工作绩效标准尚不全面、政府采购立法需要完善、政府采购的范围狭窄等。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政府激励政策,改革创新制度

产业集群能得以稳定发展,有赖于区域的创新环境。引导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以促进竞争和效率为目标选择政策工具,本着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相结合的基本准则,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之下,制定并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体分为四方面:

首先,政府引导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紧密结合,打造先导科技产业集群。其次,政府要从制定产业政策转变为制定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第三,政府需要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最后,政府应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二)注重规范科技投入管理,提升创新效益

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的资金相比于先发国家的规模来说不多,因此,更需要通过规范财政资金的管理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要规范资金使用模式,二是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资金预算模式,首先,应细化部门预算,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前期的预算控制精确化。部门预算能全面反映本部门的年度财政需求和全部收入,可减少其支出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增加透明度,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本着全面、真实地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和结构,直观易懂,便于统一核算的原则,根据科研工作自身的规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本文建议将现存的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和科技基建费三者合并,统一为省财政科技经费,并将其分为基础性与公益性研究经费、产业技术研究经费、基建及科普经费和科研机构专项经费四大类。

(三)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创新活力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改进:一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法律和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与国家产业政策密切配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政策重点,减少“撒胡椒面”式的盲目性,根据先导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尽量发挥有限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能,实现税收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有关科技税收方面的立法步伐,提高科技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并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

二是明确税收优惠重点,提高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具体包括:逐步推行税收优惠由直接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增强先导科技产业优惠力度、税收优惠环节由结果向中间侧重、税收优惠向具体的科研项目、具体的开发环节转变、税收优惠从地域优惠向产业优惠转变、税收优惠加大对人力资源的优惠、完善“税式支出”制度,提高税收政策实际效率。

(四)不断完善科技信用担保,夯实发展基础

建立科技投资信用担保机制,专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阶段的信贷担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对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发展我国的信用担保业起到双向促进作用,同时也将推进先导科技发展及其商品化、产业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发展步伐

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间接提供资金支持,政府采购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很多先发国家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发挥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可以体现政府的资金扶持性与政策导向性,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对先导科技研发的投入。我国的政府采购活动起步晚,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在如何以政府采购作为导向手段支持科技创新和先导科技企业发展方面,需要借鉴美国等先发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制定高效合理的政府采购制度。

参考文献:

1.许正中等.天津滨海新区―打造创新型国家示范区[M].新华出版社,2005

2.杨树旺,易明,肖建忠.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模式―兼论我国产业集群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8(1)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韩晶,王迎军.产业集群学习能力的动态模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5(3)

5.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科技兴国篇8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地也纷纷选择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扶持发展。长沙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会城市,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抢占战略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条件

1. 高新产业基础较为扎实

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 483亿元,同比增长30%,全市已经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动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新材料方面,先进储能材料、复合材料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电池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博云新材的飞机刹车盘覆盖了国内67%的市场;生物医药方面,拥有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生物育种、基因药物和生物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在酶法制备工业催化剂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方面,中电四十八所拥有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装备生产技术,与西班牙索拉日科公司合作建设的太阳能电池制造设备生产基地,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0亿元以上;电动汽车方面,汽车整车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已达120多家。比亚迪推出了F3BM、纯电动E6、电动客车3款新能源汽车车型,电动大巴中心的建成将使电动大巴生产能力达到年均2 000台;电子信息方面,长沙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形成了动漫游戏、数字内容、软件外包和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

2. 科技创新能力较为丰富

长沙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部分领域的科技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全市拥有本科以上高等院校13所,部属科研机构18所,部级技术创新平台48家,各类科研院所300余家。拥有院士4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30万人,科技活动人数占全省的40%以上。2006-2008年,长沙取得科技成果841项,申请专利9 449项,获得部级奖励89项。其中,碳/碳复合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基因工程、基因诊断与治疗、干细胞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杂交水稻、油菜、油茶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3. 产业平台体系较为完善

长沙拥有高新区、经开区两个部级开发区,拥有一批部级的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孵化基地,拥有生物、软件、数字媒体、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外包等10多个部级特色产业基地,是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另外,还组建了数字媒体、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等技术联盟,创建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机制,搭建了完善的产业发展平台。

二、长沙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约因素

1. 优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

长沙的工程机械、汽车等优势产业存在“技术空心化”问题,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跨国公司。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拥有全球80%以上专利,已形成牢固的专利防线和庞大的专利网络,而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掌握的核心专利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作为工程机械主导产品的移动式起重机,全球范围内的专利数约16 230项,其中Liebherr、Manitowac和Terex这3家公司的专利数就超过了60%,并且一直垄断着高端市场,而长沙企业的专利数仅占1%。

2. 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偏小

长沙领先于国内甚至国际的现代中药、碳/碳航空刹车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干细胞、工业微波能应用、酶法制备工业催化剂等产业,规模还偏小。例如,长沙九芝堂制药的销售收入约10亿元,而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100亿元以上;长沙新能源汽车拥有较完整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体系,但整车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具有明显优势的电池材料及电池产业,规模还不到100亿元,仅1家企业达10亿元,而天津力神2009年销售电池1.22亿只,实现销售收入15.5 亿元。由此可见,长沙具有技术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长沙的发展经验表明,以袁隆平、黄伯云等顶尖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团队,使长沙在杂交水稻、碳/碳复合材料等领域占领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新能源等企业的成长也得益于拥有领军型的优秀管理人才。随着长沙产业群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延伸,人才需求不断扩大,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型将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突破口。

4. 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沙在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资本市场不活跃,商务环境和政务环境不开放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上市培育、财政投入引导等投融资机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健全,好产品、好企业、好产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由于缺乏良好的商务和政务环境,项目的前期审批耗时较长,企业为此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项目建设与投产效率。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借鉴

1. 国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各国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美国政府累计投入140亿美元,采取一系列补贴、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措施,重点支持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法国政府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新能源、汽车、航空等战略企业的投资和入股。德国政府把重点投向电动汽车研发,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日本政府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行政等领域的应用。

2. 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等特点,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快出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统筹研究和部署,国家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将陆续出台专项规划。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引导地方财政和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发展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国家正在完善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对外经贸合作等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或启动一批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新产品应用重大工程。同时,国家将重点加强与重大科技专项的衔接,加快推进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规模化发展。

3. 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

我国各地针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了一些重要举措。一是注重政府主导,突出政策扶持。各地先后出台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 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实施209个项目,力争年度投资达到700亿元左右。武汉市出台了一批扶持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各部门用于产业发展的基金统筹60%投向新兴产业。二是注重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地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有效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市场资源,调动企业家、专家的积极性。江苏省重点选择了专用芯片、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生物质能、轨道交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设立一批重大专项,加强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宁波市政府投资10多亿元,引进中科院有关研究人员,建立新材料研究所。三是注重配套服务,提供优质发展环境。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安徽省将建设国家(芜湖)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深圳市建设高新技术公共技术平台,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四是注重开放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各地探索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领域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无锡市将在海外设立10个引才工作站,地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留学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把引才重点定位在传感网、新能源、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

四、长沙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成本上升的不断加剧,长沙仅仅依靠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独立支撑,将难以满足下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因此,长沙应审时度势,选择若干个最具自身优势和市场空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替代传统产业主导的新格局。

1. 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尽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政府投资工程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中的产品和服务。整合科技、技改等各类支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资金,制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试验、平台建设、示范工程、风险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重点产业“一站式服务”制度。

2.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集群发展

综合考虑长沙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逐步形成长沙经开区、高新区两个部级园区,以及金洲大道沿线产业带、长浏高速沿线产业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两区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向东以长沙经开区为核心,协同浏阳生物医药园、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现代制造园联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向西以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IT、文化创意产业;向南协调环保科技产业园、天心环保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向北延伸金霞经济开发区、望城科技工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航空航天产业。

3. 强化资金支持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等设立约100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尽快设立创业投资、科技投资、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再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进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是支持和推动实力强、成长性好的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四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融资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项目、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4. 搭建系列培育平台,优化投资环境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产业技术联盟,支持联盟成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创新基地,加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的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尽快形成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官产学研金用”体系。二是搭建项目建设平台。加快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科学谋划一批符合长沙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重大项目,争取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产业规划。每年选择2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投资在10亿元或者达产后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项目,建立快速审批通道,并给予优先供地、土地出让金分期支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贴息、地方税收留成返还等优惠政策。三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园区、基地、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以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工程(重点)实验室,以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验证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企业技术中心,与国际领先技术接轨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化服务平台。四是搭建人才支撑平台。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建设。大力实施引进人才创业工程,力争5年内引进200名高端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及精英团队。五是搭建企业培育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重大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技术标准试点等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100家拥有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兴企业,培育5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领头企业,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昌林.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21-23.

[2] 陈文锋,刘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0(9):63-66.

[3] 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2010(3):19-28.

上一篇:主要事迹怎么写范文 下一篇:激流勇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