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范文

时间:2023-11-07 05:05:08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1

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小学生自制力又较差,单靠个人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难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小学生喜欢做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事情,凡是不乐意参与的事情,肯定做不好,因此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要让小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2.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比如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轶闻,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3.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还要注意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训练内容,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

二、教给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不同于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一些锻炼的常识,确保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

1.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应注意哪些事项。

2.给学生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3.让学生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

4.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

三、帮助小学生制订体育锻炼的计划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讲的就是做事情应当有计划,体育锻炼也不例外。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怕苦怕累,在体育锻炼上更容易缺乏自觉和毅力;如果教师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必然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家长和老师要与孩子商定一个详细的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每天锻炼的次数和具体时间,如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步,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不一定非要写成文字,但孩子自己必须心里有数,家长教师督促其遵照执行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作息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在运动量上,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无论从心理与机体都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制订计划要考虑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锻炼不仅在内容上不同,而且同一内容训练量也应有所差别。在制订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还应注意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这就要让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在其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的同时,也全面地了解各个运动项目。所以,再好的计划关键在于落实。在计划的落实方面,由于班级人数太多,老师可能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就显得非常必要。

家校联合是教育成功的法宝。只要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就一定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锻炼意识,让他们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念。这样,即使学生走出校门,也能有终身锻炼的意识,能成为社会体育活动的中坚,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2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研分析

一、前言

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学校体育在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其视角也从原来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移至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了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锻炼习惯,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储备。使之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适应各种环境,能独立、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健康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更应该注重学校体育的锻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主要通过陕西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与研究成果,正式发表的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文章,并通过购买与本课题有关的书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先将问卷交给为非体育专业选修体育代课的同学下发问卷,请他们发给自己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回收后,运用描述性统计量等统计方法,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在计算机中运用Excel表格处理得到的数据并制图。(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原理,结合以上研究方法,对本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归纳整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表现意图分析

调查发现通过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喜欢程度来反映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图的状况。统计显示,93.3%的大学生喜欢参与体育锻炼,喜欢运动,通过运动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快乐,而且能够给他们带了一个强迫的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极少数的大学生表示从事体育活动,感觉体育运动太累,容易受伤。总体上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的表现意图是积极的、主动的。持消极态度的几乎没有,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表现意图积极的、乐观的,认为体育锻炼能给他们带来一个好的精神面貌,再从事其他工作就能事半功倍,提高做事的效率。

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一般是直接参加,直接参加的统计得知占到88.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直接参加包括上体育课、社团集体组织的体育活动、自己锻炼、参加培训机构,公益性的参加健身宣传等形式,被调查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上体育课和主动参加锻炼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主要,少数是参加一个其他锻炼项目的学生。

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推动学生进行健身实践的主要因素。他们从事体育锻炼是他们向往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身材标准,提高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少生病,同时他们也追求运动中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4、影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第一,场地器材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经调查得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学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观,据统计(以2000年为分界岭),体育场地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5%提高到现在的16.8%,说明体育场馆有了很大的改善,只是现在好多的体育场馆是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大多对外营业,既是本校的学生也缴纳一定的费用。但是室外的场地一般是对外开放,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免费开放的占多数。第二,体育学习的兴趣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根据调查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课程和教学意义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所上的体育课程不能如愿选取,很多学生都是被迫选取体育学习项目,学校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能达到共识是一个主要因素。还有就是所学习的体育理论部分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进行实验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同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课时不是太多,一般是一周一节课,100分钟,课程设置有一些问题,与学生的需求远远不相符。第三,家庭教育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家庭中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有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这个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就比较高,所学习体育技能就掌握的比较快,协调性都比家庭成员中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要好。这说明家长的体育锻炼会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内在因素。第四,家庭经济收入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为现在大学生上学的所有费用基本都是靠父母的供给,由于好多体育项目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如游泳场馆要缴纳场地收费,找教练学习要缴纳教练费用,自己需要的运动器材购买都需要自己指出。有一些器材很昂贵,像网球拍,羽毛球拍子,高尔夫球杆等都非常昂贵,这都会影响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只能退而求次,选一些花费低体育项目,相对所获得体育就远低于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乐趣。

四、结论

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的状况反映出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总体上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持消极态度的占很小。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多种,被调查的大学生选择上体育课和自发锻炼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大学生追求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体育项目场馆的开放情况,学校体育设施的具备情况,体育师资力量和家庭的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培养体育锻炼的能力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建伟,陈玲,邹循豪.当代女性健康审美偏颇与健身路径选择[J]2009(10)31.

[2] 刘卫峰,田剑.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四川体育科学,2005(3)90-92.

[3] 代杏杏,王彬.河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0(31)167-168.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3

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是中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本领。中学生掌握了独立进行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不仅能保证中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而且对今后从事自我锻炼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包括选择、运用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能力和锻炼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方法的能力,就能把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根据健身环境和自身条件,合理地制定健身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中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现状

1、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中学生体育动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中学生的体育动机都趋于一致,即:主要集中在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防病治病、锻炼意志、调解情绪和陶冶情操的这四个功能,总体上中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是正确的。并且,中学生不是单纯的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为动机参与体育活动,而是注意到体育的社会的功能。(2)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达标”。这说明,随着学校体育卫生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体育的功能已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在行为意识上做到了统一,表现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正确的,而且注意到了体育的社会功能。但是,还有一部分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是为了通过达标和考试,以一种“被迫”的心理状态去参与体育锻炼,当体育考试结束后,就不会再进行体育活动。

2、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状况

现在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以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形式参与体育活动。这与体育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有关系。中学生主要选择的体育项目有散步、足、篮、排球、棋类,从选择项目特点来看,学生可以以单人的或两人以上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练,男生喜欢球类项目,女生倾向于散步和羽毛球。但是各学校以俱乐部形式来设计体育课的很少,而且,很少有学生能承受校外的健身俱乐部收费价格。所以,学生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活动的很少。

3、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中学生常选择体育项目,呈以下几个特点: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所选择内容的项目来看,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娱乐性强、运动量较小、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如球类、散步、健美操等。(2)排球是男女中学生都偏爱的运动项目。(3)男生主要选择了带有对抗性、富有刺激性的运动,如足球、排球等。(4)女生选择了趣味性、娱乐性强和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例如,健美操、散步,羽毛球等项目。所以,高中体育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特别是有针对性的设置体育选修课内容。

三、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教学策略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同时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改进,通过建立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教育中需要重视体育教学,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体地位,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

1.安排有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小学体育锻炼中要求学生能够学习各种体育项目,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传统的乏味的课堂教学以及放任学生玩乐的体育教学无法教会学生真正的体育知识。因此,教学需要给学生组织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并且尽可能地有趣。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跳远以及其他体育项目时,可以组织学生结组训练以及相互展示等,在其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动作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掌握真正的知识,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教师需要满足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是对新鲜的事物,而对于需要重复锻炼的项目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体育锻炼中,教师需要安排多样的项目,结合游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比赛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时要尽可能地采取生动形象的传授方法,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游戏教学的方式

教师需要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其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不能重复地进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做体育动作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组织锻炼方式,在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在打牢其基础的同时要加强他们对体育项目的理解,增强其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跳绳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环节,通过计时或者计数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锻炼成果。游戏教学的趣味性较强,能够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将游戏运用在体育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3.评价教学的方式

为了增强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意愿,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及时地提出意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地克服其中的困难,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评价来指导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其动作进行分析,指出其动作的特点。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动作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做出相应改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体育能力。针对不同素质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的必要性

1.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综合素质

小学生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错误的体育习惯。例如,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正确的锻炼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普及运动项目知识以及正确的运动理念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2.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体育锻炼中时常出现受伤的事故,出现这些事故的原因都是学生没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小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在以后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懂得正确的安全知识,了解热身运动的重要性,理解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安全知识等,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

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朋友进行合作,难免会出现碰撞等问题,因此学生需要懂得礼让其他同学,增强自我安全意识。同时,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地使用教学器材。正确使用器材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同时可以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保护体育器材等。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在了解体育知识的同时,懂得相应的体育知识以及体育器材、体育场地选择等的知识,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自我健康发展。

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放任学生自我玩耍,甚至部分学校忽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需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结语

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以及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小学体育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秀丽.创新角度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完善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8):92.

[2]刘会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3):410-411.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5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是时期,对身体形态的发育来说,更是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生长发育的好坏,对一生的体形和体格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且,青少年时期还是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良好的智力,坚强的意志以及良好的性格,大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途,是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体现。随着新的生活观、健康观、娱乐休闲观的转变,体育锻炼已成为生活、学习、工作的调节器。是保持身心、行为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青少年如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已引起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身体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主要途径,但是,并非每个锻炼身体的人都能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甚至还有的人锻炼后身体更不健康。那么青少年如何做到科学锻炼呢?

一、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

锻炼身体是为了增进健康,全面发展身体,以求增强体质。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其本质在于有效地去发展身体,增强人的体质,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原则。根据这一点,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有渐进性原则、反复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意识性原则及个别性原则。

青少年应懂得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知识及体育锻炼后产生的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提高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建议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能结对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评价,提高练习效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1、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不少体育爱好者在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时,兴趣很高,活动量也很大,但坚持了几天,就失去锻炼热情,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开始活动量大,机体无法很快适应,身体疲劳反应也大,锻炼者受不了这么大的苦而放弃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会立竿见影,结果锻炼几天后,未见身体机能明显变化,因而对体育锻炼大失所望;或开始体育锻炼时活动量过大,身体不适应造成运动损伤等。

2、计划性原则、青少年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一个锻炼计划,然后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而身体素质和机能发展是机体对逐步增加的运动刺激的反应,有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循环上升的过程,因此青少年在练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练习情况不断调整运动计划,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但切不可急于求成。

3、全面性原则: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要有上下肢和躯干等不同部位的活动,而且还应进行各种不同性质的体育活动(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同的锻炼方法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全面发展身体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能力,以此达到身体发展的相对完善和健美。

进行体育锻炼并不是单纯发展某一运动能力或身体某一器官的生理机能,而是通过体育锻炼使整体机能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如果只单纯发展某一局部的生理机能,不仅提高生理机能的作用不明显,而且还会对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如青年人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如果只注意右臂力量的发展,天长日久,就会出现右臂粗、左臂细、甚至脊柱侧弯的现象。全面发展原则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体育锻炼的项目要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作用不同。选择多样化的锻炼项目,将有助于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者来说,更应如此,以免由于单一的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的畸形发展。二是如果由于体育锻炼兴起和锻炼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选择较多的运动项目,那么,在确定体育活动内容时,就应当选择一种能使较多的器官或部位得到锻炼的运动形式,以保证做到活动项目虽然比较单一,但仍可对整个机体产生全面影响。

4、意识性原则

意识性原则是指有意识从曾倩体质出发去锻炼身体,而不是满目的无头绪的去锻炼。人的活动除了有机体的自律活动和发射活动外,所有随意活动都伴有一定的意识。盲目性不是无意识只是意识不清或是浮浅,曾倩体质的意识与比赛的意识有根本的区别,在科学锻炼的过程中,要把意识指向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的目标。而不是只想单纯的提高运动成绩。有些青少年把才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指向比赛、指向娱乐,而把增强体质看做练习过程中的自然可达到的结果,这是收不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效益。所以,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增强和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另外在锻炼时还要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每次准备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另一部分是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过度到安静状态,使紧张的机体转为放松。运动后的整理活动,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整理活动应与刚结束的运动相衔接。

锻炼之后要及时补充矿物质水。锻炼者大量出汗后,体内电解质会失去平衡,机体的抗体调节能力也随之降低。此时如果单纯补充水分,既达不到补水的目的,甚至会导致体温升高、小腿肌肉痉挛等“水中毒”症状的发生。因此,健康跑后要喝电解质饮料,又称矿物质饮料。它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在补充体内水分的同时满足身体对矿物质的需要。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6

一、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人的自豪感,树立自强的意识,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的满足,进而改变人的整个精神面貌。转贴于 热点 省略

3 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这种具有魔力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改善人际关系

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5 树立成就感

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

二、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节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响。

1群体性项目假如你自己不太合理,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

2激励性项目假如你胆心,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3灵敏性项目如果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

4调控性项目假如你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5耐力性项目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一个星期后,信心就会得到逐步增强。

6挑战性项目假如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三、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1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体健康》。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2 加强学情研究 。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学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3 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4 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活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7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主课学习,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三、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五、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六、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篇8

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四、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培养学良好锻炼习惯与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六、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七、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散散,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爸爸我们去哪里范文 下一篇:贺年卡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