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史范文

时间:2023-11-25 06:18:07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1

关键词:古代文学常识《朝代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五、借助《朝代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2

关键词: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影响

1.前言

现代文学是时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受传统的民族文化影响而自然形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现代文学说:“符合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禁锢中国的民族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小说、散文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爱国明理、诚信守礼、勇敢自强的核心是历经时代幻化而永恒不变的,是文学歌颂和赞扬的主题。现代文学的产生对古典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继承和内容与形式上的革新的关系,在保持古典文学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又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现代文学从优秀的古典文学中汲取精华发展自身,因此说古典文学为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诗歌产生的影响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成就斐然,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和意义。自之后,白话文得到了大力提倡,涌现出了大批的现代诗人,他们使用白话文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是现代诗从诗歌的意境、韵律、形式上看,大多却来自传统的古典诗歌。

2.1对现代文学诗歌意境的影响

意境是指诗歌创造中通过语言文字构建的诗歌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在精神层次上引起共鸣。古典诗歌尤为重视对意境构造,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诗圣杜甫可谓是对意境的描写达到一定境界的高手,王维更是被人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营造了一种山间秋夜宁静而有生机的意境,石上流动的清泉,松间照耀的明月,归来的泛舟渔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脱俗的精神追求,读者仿佛是路过的游人,此种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人对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的运用成就了现代诗歌的意境美。比如冰心的现代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他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通过营造花儿绽放背后的苦楚,表达人们成功的得来不易。徐志摩的诗句“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简单的几句写景,意境和心情便全然而出。这中创作手法以是古典诗歌的意境创作为基础,进行了现代的创新和改变。

2.2对现代文学诗歌韵律的影响

古典诗歌对韵律要求非常严格,有其必须要遵守的规律,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十分讲究,盛唐之后的格律诗在社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对押韵和对偶的运用也较为讲究。比如杜甫的《三绝句》,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飞”和“稀”同属平水韵,在今天读来不押韵,但其实是押韵的。俞平伯和闻一多创作的现代诗歌最具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俞平伯的诗歌大部分都是来自古典诗词的。湖畔诗人也曾经创作过一些具有格律特点的诗歌。与传统的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对韵律的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更加注重实用美。除此之外,在诗歌的创作的形式上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以宗白华的诗歌为例,特点尤为显著,简短凝练,琅琅上口,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3.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小说产生的影响

古典小说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现代文学小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当时古典小说的一些主题表达和小说结构被沿袭了下来,甚至古典小说的内容也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甚至在其基础上进行翻版和创新。

3.1对现代文学小说主题的影响

在古典小说中“仁义礼智”、“爱国思想”等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是当时社会人们追求境界的一种反应和体现,通过作家的笔赞扬了社会的传统风气,讽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表达对当社会黑暗的控诉。现代作家鲁迅的《故事新编》受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的影响,以暗喻和讽刺的手法表现时代的主题,给人以深刻得反思。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从诞生一直到今天,依旧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热捧。小说里详细阐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一个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整个过程,浓缩了历史的变迁。对封建贵族的制度进行了批判,提倡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进步。《红楼梦》的主题在现代小说中经常有所体现。老舍的《家》、《春》、《秋》等都吸收了古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3.2对现代文学小说结构的影响

小说的结构对表达小说的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古典小说的结构特点尤为明显,比如《红楼梦》采用的章回体的结构,其他小说的特点在现代小说中经常被模仿。比如张爱玲的《沉香屑》、《倾城之恋》在古典小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人物说话的语气、描写的场景极易使人联想到古典小说中的情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运用的白描和故事性的记叙手法都来自古典小说,《金粉世家》、《吕梁英雄传》的小说结构则继承了章回体的手法,

4.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散文产生的影响

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至今都被不断的传诵和研究,如先秦时期儒家的《论语》、历史散文《左传》,两汉司马迁的《试剂》,唐宋时期的《古文观止》等。现代作家受到了古典散文的熏陶和影响,对现代散文进行创作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古典散文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4.1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

散文风格是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所呈现出的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特性,与作者的个性和表现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古典的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上较为含蓄,语言大多较为清新秀气,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继承了古典文学的清新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冰心的散文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散文的影响,并将这种风格特点与西方的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除此之外,著名散文家林语堂在创作散文时经常用到文言词和古典散文的句法,排偶、对仗等方式的运用,也可以看出现代散文深受古典散文风格的影响。

4.2对现代文学散文体制的影响

散文体制是指文章的类型,根据文章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将散文分成几种类别。先秦时期便创立了我国文学的议论与叙事的散文体制,汉朝以哲理性散文著称,唐宋的情景散文尤其引人重视,明清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古代散文体制的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比如古典散文《桃花源记》,属于情景交融式的散文,通过对环境的夸张渲染,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同社会的追求。现代散文依旧保留着议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等体制,并集古典散文之众长,融合了百家散文体制的特点,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荷塘月色》,张晓风的议论散文《行道树》等。在古典散文的基础上对现代散文的体制进行了创新,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古典散文的影响。

5.结束语:

古典文学成就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宝,也是中华儿女和世界人民用之不尽的文化遗产。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众多学者长久以来共同研究的话题,探讨古典文学的构成因素和精神内涵对发展现代文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除了本文阐述的在诗歌、小说、散文方面的影响之外,对话剧、戏剧等均有影响作用,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仍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J]. 学理论,2013,02:164-165.

[2]卢晓霞. 论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9:45-46.

[3]敖越. 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J]. 群文天地,2011,23:168.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3

在20世纪中,散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是,因为多种原因,散曲研究在新的世纪已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20世纪散曲研究的成绩和问题并存,面临新世纪散曲研究的种种危机,我们应有相应的对策。

在中国古代诗歌三大体式中,散曲晚出,能兼融诗词艺术而又别开新面,不仅体式繁多,而内容亦最为驳杂。论体式,散曲有令套,有兼带,其体之繁富,非诗词可匹;论内容,“我国一切韵文,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任中敏《散曲概论》)。要之,在诗词曲鼎足而三的古典诗歌艺术中,散曲实占有重要一席。在上一个世纪里,散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新的世纪里,散曲研究却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危机。笔者谨就20世纪散曲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世纪散曲学面临的危机,提出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得到关心散曲学和民族文化承传的学人们共同关注。一20世纪散曲研究的简略回顾

回忆上一个世纪中国古代散曲研究的成绩,有两个时期是令人骄傲的。

第一个令人骄傲的时期是二三十年代。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胡适等人对于白话文学、俗文学的大力提倡,一向被视为“小道末技”的戏曲、散曲文学,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投人了极大的研究热情,曲学研究便在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散曲研究也就在此时从笼统的曲学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与戏曲研究平行发展的新学科。在这一时期,任中敏先生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他在构建散曲研究的学科框架,搜辑刊布散曲文献和编辑刊行散曲研究资料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前无古人的。他的《散曲概论》,作为第一部系统的通论性著作,在散曲研究史上,可与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在戏曲研究史上的地位同观,是奠定散曲研究学科基本框架的开山之作。他编辑的《散曲丛刊》和《新曲苑》,分别是散曲文献与研究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的重要著作。任氏而后,一批卓有成就的散曲学者和重要著述相继涌现,如卢前的《散曲史》、《词曲研究》、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等,都是重要的散曲研究著作,其中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开启了散曲史研究中断代史研究的先河。卢前的《饮虹卷所刻曲》也是可与任中敏《散曲丛刊》相比美的重要散曲文献。另如陆侃如、冯玩君的《中国诗史》、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有关章节,也是当时散曲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总之,这是20世纪散曲研究中成绩很辉煌的时期。

第二个令人骄傲的时期是八九十年代。因为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使整个文化学术研究焕发了青春,几乎被人遗忘的散曲文学重新受到重视,散曲研究更全方位展开,并在各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如在散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搜辑整理方面,谢伯阳先生辑编的《全明散曲》、谢先生与凌景诞先生合编的《全清散曲》,分别是明清两代集大成的散曲文献;还有王文才的《元曲记事》、《白朴戏曲集校注》、以及李修生的《卢疏斋集辑存》、青惠民等人的《贯云石作品辑注》、王学奇等人的《关汉卿全集校注》、吕薇芬、杨镰的《张可久集校注》、隋树森的嵘雍熙乐府曲文作者考》、赵景深、张增元的《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张月中等人的《全元曲》、《元曲通融》等,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散曲文献和有关研究资料的整理汇编著作。在散曲普及方面,王季思、洪柏昭的《元散曲选注》及其与谢伯阳一起编注的《元明清散曲选》、宁希元等人的《元散曲选粹》、蒋星煌等人的《元曲鉴赏辞典》、黄天骥、康保成的《元明清散曲精选》、吴新雷、杨栋的《元散曲经典》、吕薇芬的《元曲三百首》等,都先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应特别指出的是,在本阶段中,有较高质量的散曲通史、断代史、通论、专论和辞书类著作也不断涌现,如门岿的《元曲百家纵论》、《元曲管窥》、李昌集的《中国古代散曲史》、《中国古代曲学史》、羊春秋的《散曲通论》、赵义山的《元散曲通论》、《斜出斋曲论前集》、孙玄龄的《元散曲的音乐》、洛地的《词乐曲唱》、汤易水的哎散曲艺术谈》、的《元散曲艺术论》、王星琦的《元曲艺术风格研究》、《元明散曲史论》、吕薇芬的《元散曲典故辞典》、顾学领、王学奇的《元曲释词》、袁世硕主编的《元曲百科辞典》、李修生主编的《元曲大辞典》、卜健主编的《元曲百科大辞典》等,正是由于这些著作的出版,本时期的散曲研究再次活跃兴盛起来,使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开拓和向纵深的发展,散曲研究独立的学科意识被进一步强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是,80年代初,扬州师范学院设立了曾以任中敏先生挂帅的国内第一个散曲学博士点;90年代初,“中国散曲研究会”成立并召开了4次有海峡两岸和国外学者参加的散曲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两部论文集,国内外研究散曲的学者们加强了联系和交流;90年代末,杨栋的《中国散曲学史研究》出版。凡此,皆具有进一步强化散曲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意义。港、台方面,本阶段中亦有不少新的成果,如罗炕烈《诗词曲论文集》、《两小山斋论文集》和《两小山斋杂著》中收人的多篇曲学论文,罗锦堂主编的《元人小令分类选注》、曾永义的《元人散曲—蒙元的新诗》及其与王安祁的《元人散曲选详注》、汪志勇《元人散曲新探》、赖桥本的《元曲吟唱》、王忠林的《元代散曲论丛》、黄敬钦的《卢挚及其散曲研究》、范长华的《张可久散曲研究》、何贵初的《张养浩及其散曲研究》和《元明清散曲论著索引》等等,都是本阶段中值得注意的新成果。

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间的30年,由于受政治干扰太多太大,大陆的散曲研究很不景气,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很少,但在散曲文献整理研究方面有一定成绩。在50年代,隋树森先生先后对《阳春白雪》、《乐府新声》、《太平乐府》等重要的元散曲选集进行了精细校订,并在此基础上广搜博览,最后编成《全元散曲》,总辑一代文献。在作家考订方面,孙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和谭正璧的《元曲六大家传略》是最重要的成果。在本阶段,港台方面的实绩要超过大陆,特别是在曲谱研究方面著述很多,如罗伉烈的《北小令文字谱》、罗锦堂的《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汪经昌的《南北曲小令谱》、李殿魁的《元散曲定律》、郑赛的《北曲套式汇录详解》、《北曲新谱》等,都是较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在散曲作家创作、艺术形式和发展历史等研究方面,有罗锦堂(中国散曲史》、郑赛《从诗到曲》、李殿魁《元明散曲之分析与研究》、王忠林《元曲论丛》等专著,另如郑赛《景午丛编》、罗锦堂《锦堂论曲》等论著中也收人了他们各自散曲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纵观20世纪的散曲研究,除中期几十年大陆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外,在前后两个时期,成绩是很显著的。学人们大多本着务实求真的精神,在扎实的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理论阐发,一些忽焉而兴又忽焉而亡的新思潮基本未冲击这一研究领域,学者们在诸如散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汇编、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家作品、体式特征、风格流派和发展史的研究等方面,都成绩斐然,非此前任何一个时代可比;尤其是散曲研究从笼统的曲学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与戏曲研究平行发展的学科,就更是二十世纪曲学研究的重要成绩。

但是,20世纪的散曲研究也还存在种种问题,尤其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首先是作家个案研究范围狭窄,在元明清960多名散曲作家中,卓有影响的重要作家至少有150余人,但在20世纪中先后进人专文研究行列的不过才40余人,出现过有一定分量研究论著的曲作家只有30人左右。这与诗、词的作家个案研究,显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作家个案研究不够,直接影响到流派研究和发展史研究的质量和进展。其次,研究领域未能得到有效拓宽。就时代而言,我们多局限于元代散曲的研究,对于明清,关注的人甚少。就文体而言,我们还主要局限于散曲本身的研究,与相关文体如诗词、戏曲的比较研究,还未充分展开。再次,研究方法比较单调,学术思想未能不断更新。虽然前些年忽焉而兴又忽焉而亡的诸多新方法没有冲击和影响散曲研究这一学科,这一方面继续保持了散曲研究学风的端正朴实,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研究者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的更新方面进展缓慢。凡此,都阻碍着散曲研究的发展。

二新世纪散曲学面临的危机

回顾过去,散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这不但激励着我们对散曲研究的信心,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展望未来,新世纪散曲研究的前景是令人担优的。就目前情况而言,种种问题已经日益暴露,散曲学生存、发展的危机已经显而易见。主要说来,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散曲研究学人较少,目前专门耕耘在散曲领域内的中青年学者就更少,绝大多数是“业余”或“兼职”,像20世纪前期的任中敏、卢前,中期的隋树森和后期的谢伯阳、吕薇芬等先生那样,数十年坚持一直做散曲研究的,恐怕就鲜乎其人了。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在20世纪中叶的大陆,因为文化学术的政治化,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过分地强调文学作品的阶级性、人民性,以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等,散曲因为缺乏这些内容,逐渐受到冷落甚而慢慢地被人遗忘,当然就很难再有专门的研究家了。到八九十年代,随着学术思想的解放,散曲文学重新受到重视时,二三十年代卓有建树的一些散曲研究专家却先后谢世,在此时进人散曲研究这一学科的中青年学者,多半只能是半路出家。既然是半路而来,所以一方面既做散曲研究,另一方面也难以离开另一半研究对象。当然,这不是说搞散曲研究就不能搞别的研究,相反,要把散曲研究做好,还非得要做其他研究不可,比如对剧曲的研究,对诗词的研究,对音乐的研究,对作家生活的社会状况和时代思潮的研究等等,都是需要的,但这里有以哪一个研究对象为重心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总之,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家长年累月地扎根在那里进行辛勤的耕耘,要想使该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那是绝无可能的。第二,散曲研究成果没有专门的发表园地。像戏曲、小说、诗词等文体,研究的人多,每一学科都有好几种专门的刊物,但散曲研究却不但没有专门的刊物,在全国上千种报刊中,似乎连固定的专栏也没有。因此,散曲研究成果就只能在像《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中国韵文学刊》等很少的几个文学类综合性刊物和学报类社科综合性刊物发表。当然,与第一个问题相联系,因为研究队伍人数小,专门家不多,高质量成果的产出自然有限,事实上也很难供养一个散曲研究的专门刊物,既然没有一个专门刊物,成果发表就又相当困难,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散曲研究后继乏人。这可以说是我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散曲研究的后继人才从哪里来?当然只能靠我们现在培养的硕士生与博士生来接班,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在职的散曲研究专门家已经很少,在现有的古代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中专门设立有散曲研究方向的,恐怕也就屈指可数。在大陆的古代文学博士点中设立有散曲研究方向的,除扬州大学以外,我目前尚不知道是否还有第二家;在硕士点中设有散曲研究方向的,近几年与一些同行谈起过,好象也只有两三家而已。其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如果说现阶段的散曲研究靠我们一些“兼职”的专家还勉强可以支撑局面的话,那么,再过10年20年,情况会是怎样呢?关于学科的后继人才问题,是许多传统学科共同存在的危机,但这一点也许在散曲研究学科中要表现得更为突出吧。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散曲研究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三对策思考

如果从学科生态的角度看,一个学科的衰落,必然会影响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就拿散曲研究来说,如果它一旦衰落下去,从文体的角度说,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的研究,使中国诗学显得残缺不全;如果从时代的角度说,也会使元明清文学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那么,怎么办呢?靠谁来改变这种局面?应该说,重振一个学科,最可靠的,还是这个学科的学人自己。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团结一致,知难而进,努力拼搏,自振自救;要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坐以待毙。我想,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有责任感的学者,是一定会选择前者的。不然,让我们这一代人在新世纪来面对散曲学的衰落或者消亡,我们会愧对祖宗!愧对先贤!有什么具体办法呢?办法只能由我们大家来想。这里提出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积极树立和努力强化学科意识。我们必须认识到散曲学在古代诗学、元明清文学,以及元明清思想文化研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了解这一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就曲文学研究自身而言,深人研究散曲文学,有助于在前后对比中重新认识整个曲文学的构成与曲体形成、发展、演变和衰亡的历史。其次,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散曲文学从主流精神上说,是一种牢骚文学,也是一种说真话的批判性文学,最能真实地反映失意文人的心态,因此,深人研究散曲文学,非常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文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这对整个元明清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再次,就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而言,散曲文学从语体形式上说,总体上又是一种“白话”文学,它很可能是现代新诗和现当代歌词的直接源头,深入研究散曲文学的历史演变,对认识现代新诗的形成和现当代歌词的创作走向亦有重要意义。最后,就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而言,深人研究散曲文学和整个散曲文体的发展演变历史,还有助于古代诗学、词学研究的深人和三者比较研究的开展。只有充分认识散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昌集先生的《中国古代曲学史》和杨栋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散曲学史研究》等书先后出版,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散曲学的学科意识的呼唤,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二,要有一种使命感。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中敏等先贤建立这一学科的艰难和王季思等前辈学者继续推进这一学科发展的不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扬光大这一学科,但事实上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比如,任中敏先生的《散曲概论》与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都处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首开风气的重要地位,尽管任先生的《散曲概论》中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还略有可商,但总体上要比《宋元戏曲考》存在的问题少得多,然而,《宋元戏曲考》已经一版再版,可《散曲概论》自1931年出版后却迄今未能重印,单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就愧对先贤了!有了使命感,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清贫,从而坚定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勇气和信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研究工作。

第三,要了解散曲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它的现状。注意这一点,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有所突破,有所开拓,有所建树。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些学人对散曲研究的发展历史以不同形式做过一些回顾与总结,除了前面提到的李昌集、杨栋先生的著作而外,另如李修生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卷》,拙著《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香港何贵初先生编辑的《元明清散曲研究论著索引》、《金元文学研究论著目录》等,也都是值得散曲研究学人参考的重要著作。

第四,要加强散曲学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加强散曲学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互通信息,可以避免一些重复劳动;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流,可以把散曲研究融于整个古代诗学、元明清文学和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避免画地为牢,固步自封,游弋于其外。只有注意这一点,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及时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要落后,就可能消亡。

第五,要努力拓展散曲研究的范围。首先,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元代,要注意研究明清。虽然元曲与唐诗宋词并提,鼎足而三,是散曲文学最为兴盛和繁荣的时期,我们固然不可忽视,但是,散曲文学在明代成化、弘治一直到嘉靖、万历年间也还有一百多年的另一个辉煌时期,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其次,与相关文体的比较研究,如词、曲比较研究,剧曲与散曲的比较研究等,也应努力展开。再次,多种研究角度,如社会学的、文化学的、民俗学的、心态学的、语言学的、修辞学的、叙事学的、风格学的等等,也应该全方位进行。

第六,要特别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并为学科的发展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在新生力量的培养方面,只要有条件,无论博士、硕士、学士,都要培养,每一位散曲研究学人,都应尽自己所能,从学科后继有人,从民族文化的承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来积极地对待这件事情,抓紧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同行权威专家在涉及到学科发展规划时的话语权的支持,有关刊物编辑们对研究成果发表的支持,有关单位对研究经费的支持,以及媒体对有关学术活动宣传报道的支持等等。

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先哲们的成就和贡献,我们就不会妄自菲薄;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散曲学面临的危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自然就会有一种忧患心和使命感;只要我们带着一种忧患心和使命感来共同面对,大家一起重视,齐心协力,共谋发展,那么,散曲研究就一定能在新世纪走向新的繁荣!如果是这样,那么,再过一百年,当22世纪的学人们来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他们或许可以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在民族文化的承传中,既不愧对前贤,也不愧对后生,我们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注释:

①《元明清散曲论著索引》,何贵初编,玉京书会(香港)iWs年出版。

②《中国散曲学史)(续编),杨栋著,山东大学出版社iWa年出版。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赵义山著,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④《金元文学研究论著目录》,何贵初编,玉京书会(香港)2002年出版。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4

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该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

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异趋,故不能绝对以西方“诗学”为标准整理中国“文论”传统。郁达夫早就指出,古人重文轻诗,“六经”除《诗经》外全为散文,多数“文人”(非“诗人”)编他们自己的书,或“文人”的后人编先人的集子,皆先文而后诗。此议极精彩,惜乎会者寥寥,一般昏人还在高谈“中国是诗的国度”,谬矣。

“五四”时期,刘半农倡“文学的散文”,以别于非文学的“文字的散文”,说理欠周,终未流行,但毕竟宣告了中国传统以一“文”字混同众体之局面的结束。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正式将文学性散文小品与小说、诗歌、戏剧对举,古代的“文”、“文章”遂一变而为现代具有特殊体裁规定的“散文”(而非只与“韵文”相对的“散行之文”)。古代的“文”无所不包,现代的“散文”则降为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它于古代的“文”别择极严,至少在周作人看来,只有像明代那些善于抒写性灵的小品方可归入现代散文范畴。

尽管如此,古今之文在外延上仍有可以互包乃至互补之处:现代作家虽然有把散文自觉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刻意经营的,但也有人(如鲁迅)“不管文体”,在散文创作上坚持类似古代“文”、“文章”之巨大包容与弹性,而并不承认有一种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的散文”。但这后一种“文”的观念也并未被普遍认可。

“五四”以后,新诗、戏剧与小说迅速上升为新文学主要体裁,“文”或“散文”的位置益趋微妙。三十年代中期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广邀名家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当时普遍认为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成就最高,因其既经古文沾丐,又得西方(主要是英国)随笔散文之助,作者蜂起,佳作如林,不过,看几部后出的《现代文学史》,依然是小说、戏剧、诗歌一统天下(鲁迅杂文除外),散文明显边缘化了。

二十世纪以来,一直有个不成文的看法,似乎散文写得漂亮并不稀奇,就譬如身为中国人,中国话说得流利理所当然一样。散文真是太平常了,但许多人也因此而忘记了它所以平常,无非由于几千年无量数的作者殚指竭虑,基本无水平线以下的创作,这便使人误以为散文容易做而不知宝爱。现代小说、戏剧、诗歌则不同,一来是新文学主体形式,二来是新兴文体,工巧为难,故格外受到重视。结果,大家的力气都放在诗歌、小说、戏剧上,散文则随便写写,这就导致了后来散文水平的逐渐下降。

其实现代散文也是新兴文体,它是古文的延续,也是古文的革新。比起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散文不仅更适宜于传达个性,甚至也能够更大容量地接纳新的社会信息与人生经验,更便捷地介入人生实际,作者境界的高下,在散文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

郁达夫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妄评一二”,等级就颇森严:“二周”端居首

位,茅盾叨陪末座。郁氏明言他所以选茅盾散文(仅两篇),只是看他比较能在散文中谈社

会问题,聊备一格而已,至于就“散文的心”来说,则并不出色。所谓“散文的心”,郁氏

主要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即“个人性”(inpiduality)和“人格”(personality)的统一,可见其选文标准之严。

但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人的文学”、“个性的文学”这些“五四”时代的话头已觉不新鲜,人们更渴望看到超越“个性”乃至“人性”之上的强有力的集体主义的行动的文学(这也有点像今天的“新左派”鄙弃他们心造的所谓“纯文学”),散文既贴近“智识阶级”(文

人)并不可爱、在某些人看来甚至已经泛滥成灾的“个性”,在无数未脱鲁迅所谓“客观梦

幻之世界”的人们看来,不仅与理想中的文学沾不上边,甚至简直就陈腐反动得可以,其被

冷落,遭轻视,原在情理之中。

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相对宽松,散文一度兴盛,然而不久,敢于谈问题、“舒愤懑”的作者纷纷落马,“杂文”彻底成为畏途,散文从此也更加趋于偏至。狭义的杂文自不能核准散文,但排斥杂文,犹如抽掉散文的骨头,这就只好由赋得山水、仰望“人民”的柔媚无骨可有可无的歌德派散文来跋扈了,虽“名家”、“大家”辈出,实则不足为训,证据是:“新时期文学”一来,便立即烟消云散了。

散文地位的根本改观,是在八十年代末,先是戏剧、诗歌“边缘化”,继之文学(其实就是小说)“失去轰动效应”,填补这空白的,就只有各种形式的散文。

好像也真该散文出头,学者散文、作家(诗人小说家)散文、文化(历史)大散文乃至小女人散文接踵而至,确实出了不少可以一观的作者,但毕竟忽视太久,内伤太重,奋力振拔的迹象,仍未之见也。

“学者散文”本是八十年代末最受欢迎的一种,其学识之淹通,眼界之开阔,趣味之醇正,皆非一般浅近者所可望及,以至对小说诗歌戏剧失望的人,翻开杂志,往往略过主打栏目,直奔后面由学者专家挂帅的散文随笔。然而不久便难以为继:老辈如金克木先生等纷纷作古或搁笔,暂不肯搁笔的张中行先生又太嗦寡淡而少新意,余者或学问有余,文思不足,或既无学问,亦乏文思,只是顶着学者的峨冠,写出来的便自然被奉为“学者散文”,如何能好?这一路的作品比较老实的是复归于清一色的“学术小品”、“思想随笔”——通俗的读

书札记、文史杂笔或课程讲义——再不敢冒散文之名。看来“学者散文”并没有让学者们讨

得太多便宜,但对散文倒不无裨益,它至少说明文学是一个整体,并非诗歌、小说、戏剧式

微了,就该散文——而且是独以学问取胜的散文——独擅胜场,果真那样,则散文的成功,

也真有点胜之不“文”了。

但“作家散文”实在不乏精彩,以诗才入文,以小说描写工夫入文,往往有单纯的散文作手所没有的廓大与自由。八、九十年代,老辈有孙犁、汪曾祺等,中年有王蒙等,青年有贾平凹、韩少功、张承志、李锐、余华等,皆文彩斐然,各标一格,可惜继之者乏人。散文毕竟不是诗歌,亦毕竟不是小说,它除了抒发描写之外,更讲究言辞的雅驯,思想的精湛,学识的淹通,许多作家,只是写不出小说、诗歌,以为仗着剩余的才气,还可以到散文园地来驰骋,所以很快就露出穷乏之相。

至于“文化(历史)大散文”,则不能不说是近年散文的一种跃进,篇幅骤然增大,容量骤然扩张,专就名胜古迹、文化遗址或历史公案著笔,作者们对历史文化的态度,是亦普及,亦提高,亦怀古,亦现代——有时简直是时髦——这些都是现代散文诸家未曾想见的。同样为现代散文诸家不曾想见的是,散文竟然在这样一种格式中迅速凝固起来,不管什么题目,都能写出感情差不多、篇幅差不多的妙文来,而不管什么所在,不管什么历史人物,只要洒家往那儿一站,只要“我”一翻他们的文集与行状,微言大义、精论妙语,就都滚滚而来,题材、立意、格式、腔调,大同小异,以至于批量生产,倚马可待,所以到了后来,虽爱之者也不免感到厌倦。盖一种文体,通行既久,染指渐多,终落习套,虽豪杰之士也难翻空出奇,更何况“文化(历史)大散文”的作者们。

现在散文的作者们都聪明,漂亮,得体,知道应该选择什么题目,摹习什么风格,回避什么话题,文章一律写得“整齐”,但因此也就没有奇气,没有鲁迅当年所期望的“强烈的独创的创作”,甚至连个人的文风,个人的感情,个人的身世(这一点尤其突出),都被一些专门的散文栏目或散文期刊谢绝了。

有所失,必有所得,散文作者一旦无须展示个性,自白其心,就很容易一夜之间变成学富五车善解人意的博雅君子,或指点江山,纵论古今中外,或悲天悯人,开示人生哲学,专拣好话、大话、空话说,“知识分子”呀,“道德理想”呀,“学问”呀,“沉默的大多数”呀,“人文精神”呀,“人道情怀”呀,“文化传统”呀,“铁肩道义”呀,“全球化”呀,“地方性”呀,“诗意地栖居”呀,“文化昆仑”呀,“拆下勒骨当火炬”呀,“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呀——一大堆门面语符咒般念个不休,读者久处荒寒,一见之下,如饮狂泉,叹为观止,于是乎胜券稳操,屡试不爽。殊不知这些按一定“配方”配在文章中的现成的市场欢迎的好东西,无非俞平伯先生所谓“大的高的正的”货色,而且也正如俞先生一针见血指出过的,“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只是我们的作者不自知,或假装不自知罢了。

散文热背后这种虚空,究其深因,还是“散文的心”没有摆正——现在“散文的心”究竟有没有也很可怀疑。作者往往本无某物,但为了显示其高超,拼命装出有某物,还要变着法子兜售这本来没有的某物,这就不仅容易趋于伪,也很容易流于滥。

鲁迅当年评论美国文学,说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出过许多优秀作家,“这之后,惠特曼先就唱不出歌来,因为这以后,美国已成了产业主义的社会,个性都得熔在一个模子里,不再能主张自我了。如果主张,就要受迫害。这时的作家之所注意,已非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个性,而是怎样写去,才能有人读,卖掉原稿,得到声名”。我没有读过几篇美国人的文章,不知道鲁迅的评论是否属实,但不管怎样,他讲的道理——多么浅显的道理——是不错的,也很适合于今天的文坛,包括散文坛,——如果有这个坛存在的话。

周作人说散文的兴盛应该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其时思想大恐慌,也大解放;大虚空,也大无畏,作者尽可以各说各话,无所顾忌——因为无道可载,便只好各言其志,没有现成的标准,无须维护什么,贩卖什么,或证明什么,确立什么,标榜什么,只各个爱其所爱,恶其所恶,即使一切乌有,也不妨放笔直干,大胆写出无所有的空虚的悲哀与真诚的渴仰,凡所造作,皆欢喜时的大笑,悲伤时的哭歌,浑然不顾笑的姿态是否美好,叫的分寸是否得当,也不怕大笑之后的空虚或大叫之后更大的痛楚。

这样的“散文的心”是活人的无须掩饰无须作伪无须摆谱无须献媚无须热卖的真情实感,现在的散文则恰恰相反,其病就在缺乏真诚的“散文的心”,作者既无坚强有据的所信,亦无彷徨无计却不怕告人的不信,无不得不吐之冲动,有见猎心喜之侥幸,豪迈没来由,忧患没来由,愤怒没来由,宽厚没来由,优雅没来由,镇定没来由——就连自轻自贱也没来由,只一个虚构的“我”在那里表演口吐汉字的魔术。

时下散文之病即在迎合新时代某种时尚而装腔作势,救之者也无非一个“真”字。近年一些好散文,好就好在真实,真诚,有一颗读者可触摸、可与之对话的实实在在的“散文的心”,而并不在于它们的作者是作家、学者或小女人,也并不在于它们是否有幸被归入声势浩大的“文化(历史)大散文”或某某随笔之类。然而这样的好散文并不多,尽管以“最佳”为名的年度散文选本重三叠四地推出,但让我们掐指算算,能有几篇?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5

一、中外论文联盟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不同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不同表现手法。

2.《楚辞》:其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又称骚体,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3.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是儒家思想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看,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共20篇,语录体文集。《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共7篇。《荀子》是荀况所作,其中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是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4.先秦历史散文

编年体史书:《春秋》为孔子所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

国别体史书:是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左丘明《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纪传体史书: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反映历史事件。“二十四史”之首《史记》(共130篇,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此体裁始创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5.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义:《诗》《书》《礼》《易》《乐》《春秋》。

6.“乐府双璧”:北朝《木兰辞》和汉代古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7.《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编撰,我国第一部作家作品。

8.唐代诗歌和散文

初唐:“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两个流派(“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的主要作品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中唐: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并称“元白”,其中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为经典之作。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擅长律绝,其诗富有文采,构思缜密,但用典过多,意旨隐晦,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杜牧的诗风格俊爽清丽,他长于七言?羰?途?洹

9.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的代表作《伶官传序》选自其编修的《新五代史》,他的另一部史书是和宋祁合修的《新唐书》,他的文集是《欧阳文忠公文集》。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词名《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号东坡居士)、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居士,作品有《稼轩长短句》)、陆游。

(3)史书——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10.元代作家作品

(1)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这“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语言质朴,被称为“本色派”。

(2)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语言优美华丽,被称为“文采派”。

(3)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集《东篱乐府》收录小令104首,套数17套,附录残缺的套数5篇。马致远是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者之一。

11.明代作家作品

(1)施耐庵: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2)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课文《失街亭》选自《三国演义》,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3)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其代表作《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4)归有光:号震川。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出自《震川文集》)。

(5)汤显祖:主要作品为《牡丹亭》(《闺塾》选自《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柳梦梅和丫鬟春香),《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临川四梦”,是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6)冯梦龙:主要作品为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共120篇。“三言”与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

12.清代作家作品

(1)洪?N:主要作品为《长生殿》(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2)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哀江南》(选自其中,主人公李香君和侯方域)是一部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

(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主要作品为《聊斋志异》(《促织》《狼》《画皮》等出于此),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以谈狐说鬼方式批判现实。

(4)方苞:字灵,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主要作品为《望溪先生文集》。桐城派创始人,以“义法”为宗,语言风格追求雅洁。

(5)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我们熟悉的形象有中举发疯的范进和吝啬成性的严监生)是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6)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主要作品《红楼梦》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7)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吴沃尧,号趼人,自称我佛山人。

《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字铁云,署名“鸿都百炼生”。

《孽海花》作者曾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

从191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今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高考文学常识的考查一般不涉及当代作家作品。

1.鲁迅和郭沫若

转贴于论文联盟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一部散文集《论文联盟朝花夕拾》、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和多部杂文集(《祝福》选自《彷徨》,《药》《阿q正传》选自《呐喊》)。

郭沫若:我国新诗的奠基者,代表作为新诗集《女神》,另有历史剧《屈原》等。

2.小说家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

巴金:代表作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另有散文《灯》、散文集《随想录》等作品。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赵树理:代表作为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

钱钟书:代表作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

丁玲:代表作为反映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代表作《暴风骤雨》。

沈从文:代表作有中篇乡土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3.戏剧作家

曹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4.诗文作家

徐志摩:新月派主要诗人,代表作《再别康桥》。

闻一多: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他主张诗歌创作要做到“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朱自清: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有《小桔灯》《寄小读者》,诗集有《繁星》《春水》等,散文表现“爱的哲学”,被誉为“美文”的代表。

(三)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拜伦: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有《鲁滨孙漂流记》等,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1部小说的总称,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代表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合称“巨人三传”),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

(3)德国

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德国杰出的剧作家与诗人,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19世纪德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代表作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苏俄(俄国和前苏联)

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其主要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果戈理:19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屠格涅夫: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其代表作。

(5)美国

马克·吐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百万英镑》。

欧·亨利: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惠特曼: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其代表作。

转贴于论文联盟

海明威:美国上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3.九根藤蔓(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捷克、爱尔兰、哥伦比亚、印度和日本)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代表作是《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是《十日谈》。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品有《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玩偶之家》等。

伏契克:捷克作家,代表作品有《绞刑架下的报告》等。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是《牛虻》。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是《百年孤独》,该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川端康成:日论文联盟本作家,成名作是小说《伊豆的》,代表作品有《雪国》《古都》《千只鹤》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学体裁常识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

(一)散文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专指那些以写真人真事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和议论散文(以说理为主)。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广泛自由,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是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常用的艺术方法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二)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按照不同的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按内容句可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按写作体制句可分为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按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2.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 (1)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2)笔记小说(魏晋南北朝),如干宝的《搜神记》(又称志人、志怪小说)。(3)传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传》。(4)话本(宋元),如《快嘴李翠莲》。(5)拟话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6)章回小说(明、清),如《红楼梦》。

(三)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这里讲的戏剧实际是指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渲染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多种作用。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可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窦娥冤》)。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四)诗歌

1.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2.诗歌的特点:(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3)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3.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1)新诗·旧体诗

新诗是指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作的自由诗体,如《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都是新诗;用文言写的格律诗称为旧体诗,如的《沁园春·长沙》、的《梅岭三章》。

(2)古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多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近体诗是指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3)律诗·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4)歌·行·引

三者都属古代诗歌体裁,无严格论文联盟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5)乐府·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有三个特点:①用新题;②写时事;③不以乐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6)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7)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和乐演唱的歌曲。体式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8)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9)宫调·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四边静》《朝天子》《满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名。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须属于一种宫调;一种宫调下有的有若干个曲牌;宫调是音乐术语,表示声音的高低等,如《长亭送别》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五)古代其他文学体裁

1.赋。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铺采??课模?逦镄粗?rdquo;,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此时的赋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这时的赋叫“骈赋”;唐代由骈体转入律体的叫“律赋”;唐后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的赋,称为“文赋”。

2.骈文。它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它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又叫“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注重修饰,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唐代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3.辩。辩即辨是非,辨真伪。其特点是通过批驳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4.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5.说。它是古代议论说明的一类文体,与“论|”差不多。《文章辩体序说》上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师说》《捕蛇者说》。这类文章有的侧重于议论,有的侧重于记叙,叙事显理。

6.奏议。它是古代臣子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对策”是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7.序跋。序也作“叙”或“引”,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书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这类文章,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8.赠序。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后来,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未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9.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铭文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10.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11.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为特点的一类文章。其内容丰富,或历史掌故,或轶文轶事,或文艺随笔,或人物评论,或科学小品,或文字考证,或读书杂记等。如《世说新语》。

12.寓言。它是带有劝谕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如《郑人买履》等。

13.传奇。小说体裁之一。因其情节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等。后因“传奇”多为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6

历史文物,简要地说,文物就是历史文化的遗存。从《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来看,可以把文物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一是散存文物。

从《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来看,可以把文物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物保护单位;一是散存文物。

文物保护单位,是指不能移动的文物。包括:1、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2、古代遗址;3、古代墓葬;4、古建筑以及历史纪念建筑物;5、石窟等;⑥石刻及其他。

散存文物,是指可以移动的文物。包括:1、革命文物:指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至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有关遗物;2、历史文物:历代的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属器、骨角器、漆器和砖瓦、石刻、织绣、玺印、书画、舆图、货币、徽章、文献、拓片以及纸笔墨砚、钟表、眼镜、景泰蓝、下班器皿、名遗照片等;3、民族文物:指近现代国内少数民族文物。1840年以前的古代少数民族文物归入历史文物类;4、外国文物:指古代、近代和现代由外国传入中国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7

[关键词] 90年代文化散文;古典哲学;精神家园

Abstract:The 1990s proses assimilate the intrinsic broadmindedness of Taoism and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way of traveling or patrol in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authors of the 1990’s proses launch aesthetic dialogues with the sages, the history and the civilization, thinking deeply about the value of life and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thus achieve religious comprehension of life. It manifests the rigid pursue of human spiritual home.

Key words: the 1990’s prose; classical philosophy; spiritual home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以下简称90年代文化散文)较多的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内涵,不仅与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关,而且还在于他们自觉的借鉴和追求。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在游历山水、瞻仰古迹和思索历史时往往能透过物象达到一种哲学的感悟和体认,表现出对哲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哲学内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承传性。对古典哲学吸收较多的是道家“逍遥以游”的旷达超脱和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千秋情怀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知识分子内心割舍不断的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脉系。在与先哲、与历史、与文明的审美对话中,作者也形而上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从而达到禅宗“瞬间永恒”的宗教式人生体悟,体现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和永恒的存在之思。

一、逍遥以游的人生理想

中国古代哲学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品中最明显的体现是道家“逍遥以游”的思想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作者将自我生命的存在形式,与山水、历史和文化进行主观想象性的天人合一,在山水和历史中畅神达意,逍遥以游,获得审美形式的生命体验,达到对个体自由生命的提升。因而,达到“独与天地来往”的绝对心灵自由是道家最高的人格理想,这也是摆脱世俗人生千般无奈万般不幸和生离死别的刻骨铭心之痛的最好方式。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者的笔下,映现了这种人格理想的光辉。

在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中,王充闾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远的代表,在他所钟情所描写的山水风物和历史故事里,充盈着对道家思想的痴迷、执著和继承。《寂寞濠梁》通过寻找庄子与惠子同游时发出游鱼之乐的故地——濠梁观鱼台,以现代人的审美情怀与这位伟大的先哲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大量的故事系统展现了庄子思想中的超人智慧和深刻蕴含,直接表达了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向往和迷恋。《存在与虚无》以洛阳古都为背景,以一曲名士悲歌、千古绝唱《广陵散》为线索,串起了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风云,表达了对放荡不羁、蔑视礼法、超然遗世的魏晋风度的向往和赞赏,高度褒扬了深受道家影响,有着“越名教而自由”思想的旷达洒脱的魏晋名士留给后世的文化、精神和人格财富,表达了对他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由衷敬仰。王充闾的散文深得庄子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不仅在写作风格上显示出博大庄严的艺术气度,上下几千年、纵横开阔、气势恢弘、游刃有余,而且内容丰厚、思想深邃、意境高远,显示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少有人企及的大家气象。

除了王充闾之外,最典型的代表还有在佛宗道源的发祥地,显示着大仁大智的仙山——天台山养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刘长春。作者用饱含诗情的语言与天台山的一景一物畅谈对话,声声呼唤着天台山的远年灵魂。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仰天大笑出京城的李白在天台山重新找回了飘逸的诗魂和奔放的诗情,所以李白抒发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豪放情怀和人生愿望;隐居在天台山的诗人寒山子在这里找到了与他那颗易感的心灵相接通的原始的野性的静美,独行于山林,探问于天地间,追索着生存的意义和无意义,也渐渐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深思;由于“安史之乱”被无辜流放至此的郑虔,思想在天台山山水的滋养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以一种安于现状、豁达超脱的处世态度面对所经历、所面对的官场失意和人生挫折,兴办学馆,广收学徒,发展教育,以他的真诚和儒雅与一方水土一地民众建立了血肉联系,成为世代后人感激、怀念和敬仰的文人。刘长春着力描写天台山优美的景观和寄情于此的有着道骨侠风的文人骚客、道人隐士,体现了他作为文人对山水的天性向往,渴望在山水里“逍遥以游”返朴归真的愿望,借人杰地灵的天台山达到了寄情山水,“乘物游心”的思想净化和升华。

“游”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精神绝对自由的终极向往,而“心游”和“神游”是道家最高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生命境界和哲学境界。作者通过“心游”和“神游”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是一种绝对超脱绝对自由精神的高扬,也是一个有关中国智慧和生命存在的哲学命题。在悠然玄远的处世态度中,在物我相忘的人生超越中,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找到了排遣现实烦恼的方式和途径,找到了个体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找到了生命的韧性力量和内在激情。

二、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精神内核深深地浸润了几千年中国文人的内心。90年代文化散文延续了儒家的精神内核,在观鉴山水、冥思历史、体察文化时,寄予了积极进取、兼济苍生、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文人根深蒂固的鸿儒之气和千秋情怀。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带着深沉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文人的忧患意识书写历史反思现实,体现出了俯仰天地、超乎时空的大气和慷慨,具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沧桑感和战栗感。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和素素的《独语东北》便是其中最出色最典型的代表作品。

在《湮没的辉煌东林悲风》一文中,作者夏坚勇以东林书院及它的创办人顾宪成为线索,叙写了书院在风雨飘摇、天崩地坼的晚明年代坎坷的遭遇和灾难性浩劫。东林书院的文人以顾宪成那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为处事原则和做人标准,讽议朝政、指陈时弊,在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指鹿为马的黑暗晚明时期为百姓疾呼,为国家呐喊,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标独立的人格精神。这些充满血性和阳刚之气的文人的高标独立、积极入世、天真自信终于引来了惨重的浩劫。他们指陈宦官魏忠贤的专权误国,直接导致了以杨涟、左光权为首的“东林六君子”的惨死,场面之壮烈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惨不忍睹、扼腕叹息。权势者虽然能够摧毁有形的书院和文人的肉身,但是东林精神已经汇入中华民族的浩浩长河,一代文化精英为后人所感叹所怀念的正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道德良知。夏坚勇以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和文人的文化承担意识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探幽发微的深入挖掘和思考,在为古人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意志歌颂、感叹的同时也寄予了对当代人的警示和厚望,为当代人指明了一条精神自救和灵魂净化的道路。

在《独语东北笔直的阴影》一文中,作者素素通过参观旅顺口万忠墓陈列馆和祭祀广场的行踪,真实再现了旅顺口大屠杀的血腥场面,思绪绵延万里,纵横古今中外,反思了古印度河文明的衰落、中世纪十字军东侵、日尔曼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对中国的侵犯等无数次造成文明戕害和摧残、对原始纯真人性践踏和破坏的非正义战争都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这种残杀是毁灭性的,是人类万劫不复的灾难,作者也以迸发式的激动语言喊出:“我的悲哀已不只是为中国人,而是为整个人类。人类惧怕死亡却发明了屠杀,人类亲手制造的死亡的阴影,从未离开过人类自己的头顶,它笔直地穿过历史的时空,也穿过人类的心灵,垂落下来……人类总有一天要灭绝。但我希望,人类的灭绝最好是由于火山爆发或洪水漫流,而不是人类自己的残杀。不要屠杀。这应该是人类共同遵守的诺言。”[1]作者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反思人类文明和异化人性,体现了博大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徜徉在布满史迹的土地上,游览在厚重的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置身于一个凝重厚实的历史、现实和艺术世界,用心去体悟跨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使活跃的情思获得了一个当下的定位,使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传统文明重新扎根于当代人干涸焦渴的心灵中,以作品体现出的美感和哲思,引领当代的每个人反思自我的行动和灵魂,思索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三、精神家园的执著追寻

“寻找精神家园”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而且纠缠着每个时代整体灵魂的基本问题,散文一直以来也与精神家园的寻找有关,力图在作品中寻找和建立精神家园。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以自觉的文化承担意识来探求人类灵魂的皈依,在寻找中逐渐达到与宗教相接的最高艺术境界。这种宗教境界的抵达便是作者苦苦寻觅的能够实现心灵和思想诗意栖居的最完美最稳定最终极的精神家园。

宗白华先生曾经把境界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宗教境界主于神,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艺术境界。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除了在自然和历史中,更多的是在宗教里寻找精神家园,这才是人类最终极的归宿和最理想的皈依。张承志的文化散文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真实、酷烈,更显示出了宗教的伟力:“我知道冥冥之中的那个存在让我进入西海固,并不是为着叫我礼全天的Farizo拜。一切天命都包含着对天命——Farizo的顺从……”[2]张承志的宗教情怀是源自本心的永不停息的精神追求,是真正纯粹意义的宗教,在“哲合忍耶”苏菲主义那里,他获得了璀璨的智慧之光和深邃高远的神明心境。余秋雨的散文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宗教境界和抵牾。作者拜谒莫高窟是为着宗教而来的,在这里,可以体会到一种圣洁的沉淀,可以体会到一种超越了宗教的宗教,作者也在这震颤的刹那间获得宗教式的感悟并畅达的释放出灵魂的声音:“蔡元培在20世纪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3]西湖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在《西湖梦》中作者指出西湖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的体现,一切的宗教都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山水走向了宗教,宗教也走向了山水。中国的原始宗教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文化人格和民族精神的抽象和象征,余秋雨的宗教意识不如张承志来得浓烈来得直接来得纯正,而是一种广义的混沌的原始性的自然情绪,是对真理信仰、存在价值的终极思考和宗教式的审美超越。作者在面对宏大而苍茫的历史和人文、自然景观时,内心往往充满孤独感、虚无感和荒谬感,感到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力量尤其是死亡形成对自己的威胁,进而思考个人“存在”的问题。余秋雨的散文中多荒原、废墟、坟堆等意象,他多次追问“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多次思考前世和今生,“如果真有前世,那我一定来过这里,住过很久,我隐隐约约找到自己了。”[4]他也多次反思死亡和毁灭的存在命题,走在苍凉的废墟和茫茫的大漠中,感到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这种个人的孤独感、畏惧感、死亡意识与禅宗的逻辑因果关系和生死循环原则有一定的心理感应和亲在联系。王充闾的《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等散文集既书写了历史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客观规律,也书写了其难以预料的偶然性,呈现了人文情怀的魅力和非理性的荒诞与虚无,在历史的烟云中领悟个体生命存在的宿命和悲剧。《陈桥崖海须臾事》以意识流结构全篇,时空交错,将整个宋王朝的沧海桑田汇聚于短短几千字中,作者以禅家拈花微笑式的生命体悟,呈现出对历史悲剧循环的超然理解:宇宙万有,沧海桑田,不过只是心灵幻象式的反映,历史像一个玄妙幽深的谜语,留下的只是精神世界的永恒追索和诗意情怀。王充闾的散文,以一种具有想象力的视界去重评和审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和人事照以虚空,然而也不乏逻辑真理和道德良知,理性中隐含着诗情,运思中潜隐着禅理。

90年代文化散文作家在对苍茫原始的自然和悠远深邃的历史的思考中,寻求独立自由和自在自为的精神家园,实现重建价值体系,重塑人格风范等超越形而下层面的精神愿望和诉求,以知识者的生存体验、生命感悟与人格智慧分析、批判和再建理想的精神世界,进而思考人的生死和存在问题,达到与宗教接近的艺术高峰和澄明的禅意境界。

[参考文献]

[1] 素 素.独语东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5.

[2] 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302.

[3] 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15.

中国古代散文史篇8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散文,自周、秦以来,曾经放射过灿烂的光芒,出现过象左丘明、孟轲、庄周、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等杰出的作家。但自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期,绮丽淫靡的骈俪文盛行,使文风受到重大的破坏。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可以说是一场重大的文艺改革。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恢复古代的散文创作,以区别于当时的骈文。韩愈、柳宗元在这次运动中著有很大的功绩。

欧阳修在北宋中期所领导的新古文运动,可以说是唐代韩柳古文运动的继续。在宋初西昆体作者杨亿、刘大年等继续提倡晚唐、五代浮华轻靡文风的影响下,宋初文坛一度极端崇尚“穷妍极态”的文风,韩愈的文集早已束之高阁,连名字都很少有人提到。欧阳修和他的同志尹诛、梅尧臣、苏舜钦等人,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担负起文艺改革的重任。

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记述他少年时从废书麓中得到韩愈的文集后,如何补缀校订,广为宣传,终于改革文风,达到“学者非韩不学”的盛况。欧阳修平生以韩愈的继承人自命,当时人也以此评价他。苏轼就说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欧阳修学习韩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统上继承“文以载道”的那一套,而是在散文的创作方面,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强调作品必须有作者个人的特色,艺术风格必须有独创性,反对因袭模仿。因此他虽然标榜学习韩愈,但能戛戛独造,自成一家,创造出一种与韩文不同的散文风格。总的说来,韩文以气势雄壮见长,欧文则以情韵优美见长。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段话:“欧公文学韩而颇不似韩,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树一帜也。”这种看法是很中肯的。

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文从字顺”,但事实上他有一些作品如《曹成王碑》、《平淮西碑》等,有意识地摹仿尚书等古代经典著作,生吞活剥,读起来觉得诘屈聱牙。柳宗元有一些作品如《晋问》、《起废答》也还存在较浓厚的六朝骈俪气息。欧阳修的作品就不同,可以说是完全做到平易自然的地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韩柳犹用奇重字,欧苏惟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自唐代以来的文艺改革运动,在欧阳修的散文里,可以说是完成任务了。

欧阳修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就,是在学习司马迁、韩愈等前代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将议论、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而成为情文并茂,无所不可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不受对偶声调束缚的散文写作的优越性。以作品的内容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叙事,善于写景,善于抒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就写作的技巧而言,欧阳修的散文善于用宕笔,善于用疏笔,善于吞吐夷犹,善于抑扬顿挫。读起来感到层次曲折,气势流畅,音节铿锵,情韵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苏轼说他的散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居士集序》)。十分概括地说明欧阳修在继承前代作家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欧阳修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的。他自己说“予平生文章,多得之三上,谓马上、枕上、厕上也,惟此可以稍构思耳”(《归田录》)。可见他对于写作态度的认真,虽行路休息时也不肯放过。对于已经写好的作品,一感到不惬意,便立即改正。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始写环滁山名,有好几百字,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到了晚年自定文集时,寒冬天气 还工作到夜深,可见他写作态度的严肃。

欧阳修文集中的一部分墓志铭、诗文集序和园亭杂记最能代表他的散文风格,也是艺术性最突出的部分,以下试就这几方面略加论述。

(一)关于墓志一类的作品,在欧阳修的文集中,分量几乎占到一半以上。本来在韩愈柳宗元的作品中,有关墓志一类的文章,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替死人说好话,在当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韩愈因此而受到谀墓之讥。在欧阳修所作的墓志中,谀墓之处当然也在所难免,但主要的是在作者为一些好友如石曼卿、苏子美、梅圣俞、江邻几、尹师鲁等人所作的墓志中,却创造出作者特有的情文并茂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北宋是一个积弱的王朝,从建国开始,就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屈辱的政策。到了中期,阶级矛盾已经发展到非常尖锐的程度,不但广大农民备受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即是一般没落的中小地主阶级也受到当权派的压制,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这个阶层中的一些人物,曾经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但结果都归于失败,因此往往宦途失意,潦倒终身。欧阳修本人也出身于没落的下层官僚家庭,早年宦途也备历坎坷。因此既与他们有深厚的友谊,又深切同情他们的遭遇,为他们所作的墓志中,大多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作品。下面是《黄梦升墓志铭》中间的一部分:

予少家随州,梦升从其兄茂宗官于随。予为童子,立诸兄侧,见梦升年十七八,眉目明秀,善饮酒谈笑,予虽幼,心已独奇梦升。后七年,予与梦升皆举进士于京师,梦升得丙科。初任兴国军永兴主簿,怏怏不得志,以疾去。久之复调江陵府公安主簿,时予谪夷陵令,遇之于江陵。梦升颜色憔悴,初不可识,久而握手嘘嚱饮以酒,夜醉起舞,歌呼大噱。予益悲梦升志虽衰而少时意气尚在也。后二年,予徙乾德令,梦升复调南阳主簿,又遇之于邓。间尝问其平生所为文章几何,梦升慨然叹曰:“吾已讳之矣,穷达有命,非世之人不知我,我羞道于世人也”。求之不肯出,遂饮之酒,复大醉起舞歌呼,因笑曰:“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辩雄伟,意气奔放,若不可御。予又益悲梦升志虽困,而文章未衰也。

描写一个下层官僚知识分子的僚倒形象,真是栩栩欲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关于序跋一类的作品,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所作的《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有很高的地位,为历来史学家和散文家一致公认。二十四史中素以《四史》为最善,以文章而言,《史记》豪宕、《汉书》整饬、《后汉书》简炼、《三国志》疏淡,各有特色。此外就要算《五代史》了。清人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对《五代史》的评价是:“不惟文笔洁净,直追史记,而以春秋笔法,寓褒贬于纪传之中,则虽史记亦不及也”。这种评论,虽然站在传统的史学家立场上,但《五代史》方笔洁净老练,的确是很突出的。尤其是那几篇序文如《伶官传序》、《宦者传奇》、《一行传序》,既是沉痛的史论,又是优美的散文。近千年来,早已脍炙人口,被公认为是《史记》以后最杰出的史论。下面是《伶官传序》的后半部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感慨淋漓、抑扬顿挫,兼而有之。无怪明人茅坤评为“千年绝调”。

欧阳修为一些好友所写的诗文集序,也摆脱前人创作的规律,创造出自己的风格。《释秘演诗集序》和《释惟俨文集序》通篇以作者好友石曼卿和这两个和尚的交谊为骨干,极力摹写石曼卿的怀才不遇和这两个和尚的不合时宜,至于诗文集序的主题,只轻轻一笔带过。通篇章法变化,笔势腾挪,波澜壮阔,可以说是两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关于杂记一类的作品,唐宋以前,可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代表,描写山水极其出色。柳宗元的山水杂记,在继承《水经注》的基础上,字锻句炼,穷态极妍,使读者加入深山空谷,有一种冷寂幽峭之感。欧阳修的园景杂记,则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兼有幽雅和富丽两种特点,使读者如身入景色秀美的园林,极赏心娱目的能事。《醉翁亭记》和《真州东园记》是欧阳修的两篇独创一格的杂记,他的儿子欧阳发说是前未有其体。《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个也字,将醉翁亭的动态、静态、风景、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为历来读者所传诵。著名词人秦观评论说:“《醉翁亭记》用赋体”。《真州东园记》通过园主许子春之口,将东园的今昔兴废,作具体的对比,一座繁华富丽的园林,便跃然纸上。下面是文中的一段:

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荫,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絃,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

《丰乐亭记》也以善用宕笔著名,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间,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商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上面先说“故老皆无在者”,下面又说“而遗老尽矣”,似重复而实非重复,行文极腾挪跌宕之能事,这就是后来散文家所艳称的“六一风神”。(欧阳修别号“六一居士”)

此外,《岘山亭记》抚今思昔,神韵缥缈。《有美堂记》笔势夭矫层层深入,突出有美堂,均属杂记中的杰作。

清人姚鼐归纳前人散文风格为“阳刚”与“阴柔”两大类。所谓“阳刚”的文章,气势雄伟,是壮美。“阴柔”的文章,情韵幽雅,是优美。欧文可说是“阴柔”一类的代表作。同时的著名散文家曾巩和苏辙,风格也很相近,尤其是曾巩,受欧阳修的影响最深,文章雍容醇雅,因此后人并称为欧曾。

明代是一个八股文乌烟瘴气的时代,文风极其颓靡卑下。高一点的以摹拟古人为能事,所谓“文必汉魏、诗必盛唐”。当时文坛上有名的前后七子,如李攀龙、王世贞等都制造出大量的假古董。这些作品,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只有摹拟,没有创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到中叶以后,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提倡“文从字顺”,这就是拟唐宋派对拟汉魏派的斗争。归有光以抒情小品文见长,写出了一些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情感真挚,描写真切,文字平易流畅,很能感动读者,可以说是欧阳修以后最能得其神似的了,只不过是规模较小而已。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元宵节贺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