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2:07:5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2分)

1.

(3分)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本课运用的成语很多,写出几个。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3分)按拼音写汉字

táng

zhuī

dà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3分)选词填空

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________(慈爱、慈祥),那么________(愉快、愉悦),眉毛,眼睛,还有额头上那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________(心里、心底)的欢乐来。

4.

(1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5.

(15分)排排队。(我会补充词语并归类)

波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吞枣

________羊________牢

________经________霜

昂________挺________

张________李________

用来写人的:________

用来写环境:________

用来说道理的:________

6.

(1分)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地接受。________

7.

(4分)选词填空。

逝世

去世

追悼

吊唁

爱戴

爱抚

伯父________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________他。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________的人,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________呢?

8.

(3分)填空,从中选择词语更换画线部分,体会不同的效果。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一目十行

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张冠李戴

①有的同学读书总是不加分析地接受。________

②这位老人真是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________

③我的记性不好,常常把一些问题搞混了。________

9.

(5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转过

枯瘦

爱抚

爆竹

皱纹

10.

(3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从表面看是伯父________

实际上是在________。这简短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________的性格特点。

11.

(1分)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________

12.

(7分)给下面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________先生________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________没留心________踩在碎玻璃上________玻璃片插进脚底了________疼得厉害________回不了家啦

13.

(1分)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形容忽然明白了。________

14.

(4分)用“AABB”的形式,再写四个词语

例:马马虎虎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5.

(5分)缩句

①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这位老人。

②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吹着光秃秃的小树。

16.

(2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17.

(5分)读句子,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把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8.

(5分)缩句。

①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②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

19.

(4分)仿照例子,展开联想,接龙组词语。

大海——海龟——龟缩——缩写——……

杰出——________

轰动——________

团聚——________

夜校——________

20.

(5分)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是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

21.

(1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阳台上乘凉。蓝黑色的天空中布满了星星,它们一闪一闪地眨巴着眼睛。美丽的月亮娘娘也爬上了树梢,把柔和的银光洒向大地。多美好的夜晚呀!

我们一边乘凉,一边聊天。不知怎的,话题转到了居民小组长王阿婆身上。王阿婆今年五十多岁,人略发胖,她的眼睛里充满着慈爱,使人一看就觉得可敬可亲。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和________

美好________

聊天________

慈爱________

(2)写出以上这段话所指明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要素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人物:________

事情的起因:________

(3)找出描写夏夜景色的语句,用“________”划下来。

(4)找出描写王阿婆形象的语句,用曲线划下来。

(5)用“一边……一边”造句

22.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模模________

恍然________

囫囵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23.

(8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1)本段文字通过我和伯父交谈,可以看出伯父是怎样的人?

(2)文中鲁迅先生说“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________;“碰壁”指什么________;说一说作者当时真的明白了伯父话的意思吗?________

24.

(7分)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1)为什么寒冷的冬天拉黄包车的人没有穿鞋?

(2)解释词语。

①呻吟:________

②饱经风霜: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6-2、

17-1、

18-1、

19-1、

20-1、

21-1、

21-2、

21-3、

21-4、

21-5、

22-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5分)

23-1、

23-2、

24-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2

一、 按照课文要求提问

教科书中的要求,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年段特点,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能力目标,也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的教学要求,因此,教科书中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主要依据。

一是课中“泡泡”。人教版教材中第二学段课文中往往有“泡泡”,这些泡泡,一般是每课1至3个,大都是要求理解的词语和较小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比较重要,也属于课文的重点内容,因此,“泡泡”里的内容要融入教学。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风筝》一课“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就是要求学生查阅词典理解词义。还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二单元《蟋蟀的住宅》一课中有个“泡泡”里问“‘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都可以以此提问,这也是理解课文和语言运用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课后要求。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爱使用课文后面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当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十多个版本,无论哪个版本,一般都是采取选文式主题阅读的编排形式,即围绕着一个主题,所选的几篇文章都符合这一主题,反映了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科书编者编制课后问题时煞费苦心。一般课后有2至4个问题,其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方向。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摄影师》一课,课后的问题第二题:“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高尔基让秘书放小男孩进来和对高尔基照相的细致描写以及高尔基喊小孩回来的内容,包括高尔基最后对秘书说的话,这是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还有的课文后面有理解语言形式的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后面有“举例说一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个内容也要融入教学,让学生理解语言形式。

三是小练笔。课后的小练笔是体现读写结合、升华学生情感的形式,也是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课后的小练笔“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师可以提问:“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说再写,完成了课后的要求,才是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

二、 抓住重点问题提问

语文教学要讲求实效,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学时就要抓住大问题,删去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自行设计提问,所设计的问题是课文后面没有提出的,但又对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帮助的。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猫》,课后的问题是“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加上“老猫有什么特点?”“小猫又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整体上关照全文。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落花生》一课,教师可以提问:“我们要向花生学习什么?”这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才能解决,教学中融入了这样较大的问题,教学实效性就会提高。

三、 针对有疑之处提问

有的课文中有疑问处、矛盾处,学生阅读时会有些疑问,课文中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学生需要深入思考,这些是很好的学习内容,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二单元《詹天佑》一课,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帝国主义对中国人修铁路的阻挠和要挟,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课文以詹天佑为题,但是为什么却要写帝国主义对中国人修铁路的阻挠和要挟?”这个问题的答案能从侧面表现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决心和修铁路的能力。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三单元《穷人》一课,有一处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些内容,不连贯、断断续续,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这五处省略号分别省略了什么内容呢?从而表现了桑娜的什么品质呢?”学生的回答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文本的重点和主人公桑娜的优秀品质。

四、 根据简约之处提问

由于文本受篇幅的制约和学生年段的限制,大都不会很长,一般都有一些描写简约或者空白之处,因此,根据文本简约、空白的地方提问,也是设计提问的重要依据,前提条件是这个内容必须能直接或间接反映课文重点,不能在无疑处生疑。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对巨人堆起围墙和推到围墙的情景描写得比较概括,但这又是课文重要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巨人堆起围墙之后,花园里是什么景象?”“想象巨人推到围墙之后,花园里又是什么景象?”这两个问题,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也能体现课文的主旨,即“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再如《去年的树》中有两处描写:“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两处描写是表现鸟儿的好朋友大树被制成了火柴,火柴点亮了灯火,属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可以提问:“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的心里会想些什么?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它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学生的回答能丰富课文内容。

五、 紧扣文本主旨提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3

课前,作为备课的参照。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学生通过教学应能达到的认知或能力方面的目标,应是我们备课时首要考量的。课后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有助于我们抓住重点,有的还能提示教学方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4课《一路花香》后有题: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讨论。本题不仅仅“问”了认知目标,还提出了目标达成的途径和要求。这实际上也是教学构架的提示。备课时,自然就应思考如何组织讨论,什么时候讨论是最佳时机,怎样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等。变课“后”的问答为课“前”教学设计的参照。《公仪休拒收礼物》(苏教版四年级下)一文是一则独幕剧,这对中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课后练习第五题:排演《公仪休拒收礼物》,就为教学提供了一条易于操作的思路。依此组织教学,就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有趣,由此学的过程也就成了能力训练的过程,真不失为备课的好参照。

课始,作为阅读的导向。一些理解型的习题,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就先让学生“做”,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想,以便深入探究,比放在课后来处理有价值得多。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珍珠鸟》后有习题:4.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后第4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这类练习,或关乎全篇,或以整体观照局部而设问,如真放在课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应付,充其量只能检查学生“听”的情况。但放在课前,便能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主研读文本,主动思索探究,成了引领学生阅读的向导。

课中,作为精读感悟的抓手。像上面这类练习也可放在精读中,先让学生思考,再师生共同感悟,能提炼思的精度。有的课后练习如“读一读,抄一抄”,假使仅让学生读一遍二遍,再“抄一抄”等,意义自然不大,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而品之,揣摩其在句子中的深义、表达作用,就能加强学生“记”的效果,又知道该词的语用功效,真正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以此为契点,深入挖掘文意。还有的涉及词语理解,体会妙用的,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课《泉城》后有道习题:4.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写泉水的流动,为什么用的词语不同。将这问题直接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语境中思考体味,自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维,从比较中品出作家用语的精妙,也便于学生从中摸索一条通过揣摩词语更深地走进文本的途径。而且,我们知道,课后练习的选题角度一般都很巧,有的能从平凡中提出一个思考点,这既是思考的对象,又是质疑方法的指点。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后有题,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再谈谈读后的体会和感受。把这问题引入精读中,就能促发学生思考盲姑娘是怎么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同时也是一个“样例”,提示着如何“质疑”(如,盲姑娘看不见,怎么猜出来人就是贝多芬等),从而带动学生探究,把精读引向深入。

课后,作为阅读拓展的起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第八次》后设题,请你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后有“小练笔”: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后有“选做题”: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等等。这类练习安排在“课后”作阅读拓展,确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关键是要以此为目标,在课内做训练引导,以助其迁移。其中前两题是让学生预测下文,或作续写,都要求以原文为基点,基于对课文中人、事的理解把握,做适当的拓展。后一题更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在课内学习的诸如以个性化的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向课外拓展,这样才能借“练习”开拓学生思维,发现“精彩”,增加积累,在拓展中习得学习方法,获得阅读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4

【关键词】段落划分 教材体现 教学策略

“段落划分”,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教学的流行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逐段讲解”一度成为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后因在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逐渐偏离了新改革的要求而逐渐被教师所淡忘、遗弃。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实录中,往往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主,即使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鲜有划分段落这样的环节。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当然,给课文划分段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文而异,对那些层次不明、界限模糊,甚至教师也难以定夺的课文,还是不分为好;对那些有必要划分的,要精心设计话题,变换划分形式,将学生步步引向课文结构的敞亮。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教师既要预设标准,又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认同。尤其是段意的概括更应摒弃“唯一”标准,提倡个性表达。如前文提到的《嫦娥奔月》,既可将课文“三分”,也可将课文“五分”——“后羿射日、逄蒙拜师、智斗逄蒙、嫦娥奔月、企盼中秋”;最后一部分除了概括为“想念嫦娥”外,还可概括为“企盼中秋”“遥遥祝福”“思念企盼”等,切不可因教师的“唯一”而扼杀了学生的“多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5

关键词:华文教材;中文;语言;交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17-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37

一、教材概述

华文教材《中文》是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为欧美地区周末制中文学校的华裔小学生学习中文而编写的。主编为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贾益民,副编为暨南大学于红梅、于珊、王碌取U套书基本按照小学6年制,12个学期进行课程教材的编排,书册的数字越大所对应的年级越高,如本文中所选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一般为小学五年级的教材。整套教材共包括48册,其中《中文》的课本有12册,练习册有24册,并设有A、B两册,教师课堂参考用书有12册。本文中所采用的《中文》为1997年二次修订版。

二、编写理念与原则

第一,华文教材《中文》的编写旨在通过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二,课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普及中华文化常识。

第三,因为华文教材《中文》的对象为小学生,即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且多为少年儿童,所以教材基于儿童心理和习得的特点,更注重趣味性及直观性。同时,鉴于此教材的对象所有的特殊的环境和家庭背景,对教材的内容选取和思维方式也有专门的思考与编排。

第四,教材的编写依据《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及《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科学定量的编排。

三、总体框架

四、 《中文》每课结构体制表

五、教材课文分析

这里我们选取《中文》第九册作为研究对象对课本中各项作分别的分析说明。

华文教材《中文》(修订版)第九册教材的整体结构体系如下表所示。

教材名称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页数 156页

单元数 4

每单元课数 3

组织结构 目录

第一单元:第1课至第3课

综合练习(一)

第二单元:第4课至第6课

综合练习(二)

第三单元:第7课至第9课

综合练习(三)

第四单元:第10课至第12课

综合练习(四)

总练习

附录 查字典(一)

查字典(二)

查字典(三)

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音序生词表

句子

第一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二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三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四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五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六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七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第八册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

分析可看出,本教材将12课分为4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之后都紧跟着一个综合练习,用以及时巩固每个单元所学知识。在整个教材的最后还有一个总的练习,用以对整册教材作总结性的提炼和复习。同时,在部分单元之后,如一、二、三单元之后都有额外的一部分查字典,通过三部分的讲述和操练,能够使学生学会使用汉语字典。附录部分有音序生字表(简繁对照)、音序生词表及句子,用以方便教师及学生查找学习。在修订版的华文教材《中文》中还很贴心地设置了前期教材的音序生词表附录,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对比学习。如我们在这里所研究的《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附录上就增加了第一到第八册的音序生词表。

(一)语音

从语音设置上看,《中文》(修订版)第九册在每篇课文及阅读课文中的文段上都标注了清晰的拼音以供学生学习及朗读。这样的设置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不认识生词的情况下,随时进行字词的查询而导致无法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及课堂时间的占用量。但是,这样的设置也有它的弊端,如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惰性,学生将不再查阅学习工具,朗读文章时也会直接索取标注好的拼音,不会加深对不了解的生词的记忆和掌握。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可能会比较慢,学生在脱离书本之后可能不会很快地反应出已经学过的知识。

(二)字

从生字的设置上来看,不论是数量还是选取的范围都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量统计来看(见下表),教材所选取的生词数量适中。

《中文》生字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 生字量 每课平均 一课最多 一课最少

课文 196 16 19 12

阅读 69 6 7 4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年龄在10岁左右的小学五年级(六年制学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度及接受能力都与教材所给的生词量及难度基本匹配。

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教材中的生字的难易程度略微偏难。鉴于《中文》课程的设置是对华裔的学生全日周末制版型提供的教材,我更觉得应该将兴趣放在首位。虽然说华裔的学生对象基础背景有优势,但是这些学生毕竟从小在非全汉语的环境里成长,并且在一周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受非汉语的课程,加之周末的课程原本就很劳累,中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应该让汉语学习轻松化、简单化、交际化。所以,我认为在生字设置上可以相应的简化或趣化。

从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教材的每一汉字设置部分都有田字格的给出,同时练一练的设置还给出了空白的田字格留以学生巩固练习。中国汉字是汉语魅力组成的一部分,它表达着中华文化的秀美,也展现着中国精神的奥秘。我们说中文的推广也便是文化的推行,中国汉字就是中国文化很好的一张名片,所以中国汉字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在教材的设置少了一些趣味性,但我们同样可以把汉字部分抑或用漫画图形,抑或用象形表达的方式将它们的美展现给学生。

(三)词

从生词设定的角度来看,教材的编选还是做得很好的。先从数量上说(见下表),本册教材的生词数量并不多,基本涵盖文中的生词。但是从正本教材来看,词汇选取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再现复现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仔细认真分析,充分做好备教材,将所学知识和词汇有机结合,并做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中文》生词数量统计表

数量

对比项 生词量 每课平均 一课最多 一课最少

课文 112 9 22 2

阅读 73 6 8 5

(四)句子

《中文》教材的句子的设置十分巧妙,其并没有设置语法这一项,而是由句子来充任。从根本上说,语法的学习就是要造出合乎情理的句子,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语法都是枯燥难懂的,所以编者出于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考虑,将句子部分作为了学习重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析句子,从句式入手将语法知识内化。这种方法的选取,在少儿汉语教材的编写上面是不可多得的。

(五)课文

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见下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选取了多种题材的文章供学生学习,如记叙文、说明文、童话、传统文学、成语故事、古诗、名人故事、外国文学及对话等。在这些选材当中,记叙文、说明文及名人故事为多选题材,对话部分只出现在练习板块。从这样的布局倾向上看,编者是注重记叙文体、说明文体及人物传记故事的阅读培养的。在经过了之前八册的分别学习之后,水平达到这个层面的华裔学生此阶段应该加强记叙文及说明文等描述性文体,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增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中文》课文题材数量表

数量

体裁 记叙文 说明文 童话 传统文学 成语故事 古诗 名人故事 外国文学 对话

课文 3 2 1 1 1 3 1

练习 10

阅读 1 3 1 1 1 1 3 1

各体裁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表

比例

体裁 记叙文 说明文 童话 传统文学 成语故事 古诗 名人故事 外国文学 对话

《中文》

第九册 11.76% 14.71% 2.94% 5.88% 5.88% 5.88% 17.65% 5.88% 29.41%

从主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来看,本教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课文和阅读(见下表)。这两个部分构成了我们综合课的课文主干,并且其中的课文部分作为精读课来学习,而阅读部分则是用作为拓展延伸,充当阅读材料或泛读材料。鉴于这样的设置,这两部分的后续相关部分也有不同的安排。课文之后除了配以生字、生词、句子之外,还有相关的练习,而阅读部分则只配备了生字和生词。

《中文》每课名称表

课号 课文 阅读

1 剪纸 我的小制作

2 中秋之夜 丰富多彩的中秋习俗

3 家庭音乐会 迎春音乐会

4 猪八戒吃西瓜 三打白骨精

5 皇帝的新衣 小红帽

6 成语故事 返老还童 叶公好龙

7 桂林山水 海上桂林

8 神奇的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

9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今译)

10 孔子求教 闻过则喜

11 杨振宁获奖 诺贝尔

12 总统道歉 拿破仑开枪救人

表格中的各个名称都简洁生动,有吸引力,尤其是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接受及认知范围。这一个个由故事组成的课文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我们再从这些文章的话题分类看(见下表)。中国传统文化占总文章的比例最大,然后是现代生活及科技。所以,这些话题的设置依旧遵循文化优先的原则和与现代中国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则。

华文教材《中文》话题数量统计

话题

数量 《中文》(修订版)第九册

现代生活与科技 7

外国文化故事 4

自然景观 2

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 11

另外,外国文学的提及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材料产生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中国自然景观文章的设置,能够丰富教材种类,增添教材可读性。

(六)练习

练习部分在整个华文教材《中文》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地位。练习作为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良好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重头戏。对外汉语教学也一直强调精讲多练,操练为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也遵循这个原则,在练习部分进行了认真的排布。

练习部分包括:写一写;读一读;替换;对话;想一想,说一说;综合练习;总练习。

下面我分别从这几部分进行简单分析。

1.写一写。这个部分主要是田字格生字的重复巩固练习。在之前课文部分已经分析了汉字教学的优点,为了让学生能够复现所学的汉字,练习部分的写一写应运而生。田字格本来就可以很好地规范汉字的布局结构,加之一课当中复现多次,更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及掌握。

2.读一读 。这个部分选取大量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词汇的感知。这些词语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根据课文中的生词,抑或同根抑或相近拓展开来,集结在一起供学生学习。这部分的设置很好地将课文中的生词及词语进行扩展,加大了学生的词汇认知量,有效地提供了词汇积累素材。

3.替换。替换部分是正本教材的一个最巧妙的设置。在这个部分编者通过句子的替换设置将句法学习渗透其中。在教学对象所处的年龄段,对语法的理解及接受相对困难,而且语法的设置相对较难且枯燥,也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学习者进行高效学习。通过找相同及不同进行对比学习,学生能够相对轻松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4.对话。对话的设置旨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交际中。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际的无障碍化,所以在《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根据文章内容设立类似交际情境的对话的编入也是要将交际引入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与实践并上。这样的安排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掌握教本语言而不善生活会话的现象。

5.想一想,说一说。这部分的设置有些类似于阅读理解,旨在查看学生对文章含义的把握,提高阅读能力。这一部分在文章学习时也可以充任教师对文章阅读的问题考察,减少教师备教材的任务量。

6.综合练习。在《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中,每一个单元结束都会设置一个综合练习。综合练致包括:音、字、词、句子、对话、写作等部分。通过不同方面的整合对整个一个单元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概括。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和教师指明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能依据遗忘理论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7.总练习。总练习的设置是在全书所有单元结束后,它大致包括:查字典、选词、句子、阅读、写话。这个练习比总练习升级了很多,对这本书的掌握的考察和知识贯通的练习都比综合练习要求要高。

(七)其他

在其他方面,《中文》(修订版)第九册也有其明显的优势。如从插图方面讲,教材中的插图还是比较形象的,色彩也相对明艳,符合少儿读本的要求。不过,个人认为再次修订时可以适当地增加更多的图片或简笔画,让教材更活泼。从排版来看,教材的排版简洁但单一,方框多使用单一的矩形,缺少了一些圆形因素,从而给人一种距离感。所以,个人认为可以适当地增加或替换一些不规则、圆形等边框设置。纸质方面可以实验采用淡色系纸张做背景,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6

启蒙教科书的出版和发行

在我国,历史传统教学一直以私塾为主,从启蒙到初级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千年一贯制,由低级到高级,依次都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这套模式教材。清代末叶,随着西方新学的不断渗入和进步知识臣僚的呼吁,教材逐渐转型。这种转型既有形式的变化,又有内容的调整:从形式说,带函套的线装书逐渐退出,便捷的平装书样式逐渐成为通用本;从内容讲,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逐步被国文、地理、修身、算学、化学、格致、自然等新型教科书所取代。

教科书转型问题在变法维新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而且在新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付诸实施,在社会科举考试内容上,也增加了算学和时事策论项目。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全国推行的学制。1905年,在清末“废科举,兴学校”等一系列新政措施的框架之下开始单独设立“中国文学”科,新式的语文教材相继出现,有学堂自编者,有私人编辑者,有书商发行者,有日本教科书直译而成者,教材的名称种类很多。其中较早的有《蒙学课本》,上海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部)陈懋治、杜嗣程、沈庆鸿等编辑,1897年出版,该书共三册;有《字课图说》,刘树屏编,上海澄衷蒙学堂出版,190i年石印。《蒙学读本》,江苏省无锡县三等学堂俞复、丁宝书、杜嗣程、吴跳等编辑,共七册,每年用一册,1898年,先由上海文渊书局出版,1902年改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到1903年《最新国文教科书》出版后,《蒙学读本》和其他语文教材退出历史舞台。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印发《最新国文教科书》,是由张元济、高凤谦、蒋维乔等编辑。《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印发,标志着小学语文教材的定型。由于当时各地学校刚刚开办,所以这类教科书销行达几百万套。后来,学校越办越多,入学儿童的年龄越来越低,用《最新国文教科书》教学觉得字句太深,所以商务印书馆又由高凤谦、庄俞、沈颐、陆费逵等另编了《简明国文教科书》和《最新国文教科书》相辅发行。一直发行到民国初年,国体号称“共和”。那时陆费逵、戴克敦等另成立中华书局,把陆费逵、沈颐等在商务时暗中编的教材,定名为《中华小学教科书》印刷发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是维新派,不相信孙中山革命会成功,对改编适合民国的教科书一点没有准备,而中华书局的《中华小学教科书》却因符合所谓共和政体的需求,所以一炮打响。商务出版社见新式教科书畅销,也仓促赶编《共和国教科书》,与“中华”竞争。其他书商见教科书有利可图,便纷纷加盟出版,以至于其后20多年间,陆续出现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店、儿童书局等,直到统治的抗日战争后期,“国定教科书”出现,各书商才停止了教科书的编辑。

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03年开始的“国文”教科书时期;二是1921年前后开始的“国语”教科书时期;三是1931年“九―八”后的“国语”读本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随时代而改头换面,种类繁多。最初,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数承袭旧版清末教材,毫无生气。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商务印书馆按新学制出版了一系列《共和国新教科书》。其中,《同文教科书》有庄俞等几人所编初等小学用者,春秋两季共8册;编高小用者,春季两季共6册;许国英编的《国文读本评注》中等学校使用者6册,另有半日制学校使用者计6册。庄俞所编格《共和国新国文》,以商务印书馆原有《最新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因其原有基础好,修订时又着眼于联系国家形势,坚持合乎教育心理,因而各种教科书中产生影响最为巨大。这套教材,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甚至有印至300多版者。

1918年12月28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以筹备国语统一及方法为宗旨的《国语统一筹备会规程》,国语运动初见成效。再后,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推动之下,语文教育迈上了现代化之路。由于初创阶段的国文教科书全部是文言文,基本只是文章汇编,有少量圈点评语,后经胡适等人提倡,语文教育才摆脱文言文的模式,开始采用现代白话文。

民国通用教科书类型

民国教科书虽然署名教育部审定,实际编著都是个人力量,各地区由各地区的教材版本,加之社会实用知识日益受到重视,也被编成教材,以至于这个时期的教材种类繁多。根据性质划分,初级教材大致有国语、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珠算、自然、体育、音乐等。其中国文分类最为清晰,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三种类型:

1、《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级小学秋季始用,八册,1903到1920年间印行,文言文,比当时的一般语文教科书多些故事体课文,行文浅近活泼,每册有四课白话文附课,是简明的带有一点“文学化”色彩的类型。教授法仍是清末以来从日本学来的统治欧洲大陆的德国海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2、《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小八册,高小四册,1921年商务印书馆编辑,1924年出版发行,是“”之后军阀混战时期的教材。这时期的教材除了高小部分的旧诗词用文言文之外,散文和初小部分的散文诗歌完全是用白话文编写的。所谓“文学化”就在教科书里正式突出地抬头。内容虽然受“”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的影响,具有反封建、反军阀内战等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受崇美思潮影响,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亲美、崇美的留美学生回国带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这部教科书的类型也是美国式的所谓“儿童文学”,其实也是杜威教育的“唯趣味主义”,以玩乐投儿童之所好。而且这部教科书影响很大,使书商的编辑者也跟着走。教学方法改用美国的“新教育”一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3、《国语新读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由世界书局发行,1929年开始编辑,到1931年出版发行,1933年修订,1934年再版发行。这书也是用白话文编的,“文学化”更甚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这部教科书编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时期,课文内容比较正统,形式也比较多样,但是缺点也很多。至于它的影响,大致与《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相近,因为它只销行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行的时

间不长。

抗战以后的教科书

全面抗战爆发后,旧时的教科书基本停用,适应形势变化的教科书应时出现。战争时期我国在区域划分上分国统区、沦陷区和共产党边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地区因政治环境不同,所使用教材也各不相同,其中国统区地域面积较大,教科书大部分充入抗敌内容,书本的版面设计和印刷均沿旧制。1939年以后,因教科书编制、印刷和运输等方面发生困难,政府趁机取消一直沿用的教科书“审定制”而改成“部编制”。为了加强思想钳制,在教科书中编入大量“党国言论”、政界要人的文章讲话,严重削弱了国文教育质量;沦陷区教材变化最大,日本政府为了强化文化渗透,不仅在沦陷区学校普遍设置日语课,而且对所有教材几乎都参与审定,内容中一方面继续采用传统道德知识,一方面加入中日亲善和歪曲战争方面的内容。沦陷区教科书书本印刷均较精良,尤其“满洲国”课本,印刷水平都很高;边区是指共产党统治区,处于边缘地带,经济条件较差,编印的教材完全是因地制宜,每个边区政府也印刷过教材,边区教材编印均比较简略,土产毛纸为主,但内容务实求真,将团结抗敌和日常生产、生活方面知识编制进去,直接为现实生活服务。

中国共产党对教育问题很早就高度重视,早在瑞金时代就有列宁小学,自己编制课本。抗战以后,在延安和其他几个边区,都曾编印(主要是油印)过教科书,侧重革命教育和生产生活所需的实际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教科书变化不大,而解放区的教材却有很大发展,不仅内容编排渐趋稳定格式,而且内容健康、进步、实用,深受大众欢迎。因党中央坚决提倡扫盲,所以很多小学教科书经部分改编后也就成了成人夜校读本。1946年至1949年初,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华东几个大的解放区的教育厅都自己编写和出版过教材。其中陕甘宁编印的《中等国文》(胡乔木主编)对语文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认识,编写体系也有创新,成为解放后语文教科书的参考版本。

新中国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大多是在老解放区教科书的基础上修订而成。1949年,教育部以陕甘宁边区初高中国文教科书为蓝本,出版了《初中国文》和《高中国文》临时教科书。1950年,中央决定成立以编写出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由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编辑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周祖谟、游国恩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这些教科书,选文基本以白话文为主,配有大量的革命故事和配合政治宣传的时文,突出强调政治思想教育。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颁布的汉语、文学教学大纲,编辑出版《初级中学汉语课本》、《初级中学文学课本》和《高级中学文学课本》。其中的文学课本,选材文质兼美,大都是名家名篇,是新中国以来最令人民满意的语文课本。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初中文学教学大纲,对文学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了详细的阐述。根据大纲精神,编写了初级中学文学课本,课本选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名作供学生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这套文学课本1958年被停止使用。当时有^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这句话还被写进了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时期,文学教育更遭践踏,语文课变成了“政文课”或“革命文艺课”,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学教育。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发展高峰阶段,教科书也随着政局的稳定而进入正常轨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7

英语班教学计划2003-----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陈秀丽从本学年起,英语与同时列为主课程。各年级面临着区统考,六年级还面临着毕业升学考试。诸多因素,报兴趣班的人数增多。六年级就有84.7%的学生报名。针对本学年的现状和区教研室对教材提出的新就替换要求,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一、特快班。本班20位同学是与上届六年级同学起作为快班的学员,他们学习进度远远超出其他学员。从课时安排和培养尖子生的角度考虑,这20位同学编为特快班。由于时间的关系,授课时间定为每周六下午一个半小时和隔周五下午两个小时,这样确保了时间。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学习,让他们在毕业前成为真正的英语特长生。尽量参加剑桥一级考试,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更加明确剑桥教材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式。从而弥补我校与城镇地区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助我校学生在区选拔英语特长生中,脱颖而出,也助他们考上理想学府。本学期学习内容分为三部分:1、剑桥一级二册:14—15课,完成一级的教学任务,并作好考前准备。2、继续学习剑桥英语二级,丰富学生语法知识、单词量、句型量,为来年考二级作准备。3、六年级英语教材在平时打好基础的同时,灵活掌握并运用课本知识,用尖子生作开路先锋,探讨如何把北京版教材渗透得更好。学过的东西尽可能的让学生达到“四会”,以说为领先。二、六年级班:除特快班20人以外的六年级学生编入此班。虽有新报班的学生,但为了统一管理,又为了同一个目的:打好基础的同时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剑桥上册42课至下册15课。另一部分是原六年级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保持住六年级同学对英语已有的兴趣,对各别没兴趣的同学不能放松,拉住他们,不能使他们再下滑,培养他们的兴趣,留住他们敢于报英语班的信心,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坚定师生教好学好的的信心。以剑桥为主,主要培养拼读单词的能力,掌握全部的拼读规则;单词能做到听、说、读三会,丰富单词量,固化句型结构,句型三会,部分单词句子能书面表达。重要的是说,能就他人提问口头回答。在“三会”的基础上逐步加快速度,并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以北京版五册为辅,主要是复习巩固,加深课上内容;操练功能句,从读到写;牢记单词,从认读到拼写;课文,从朗读到背诵;语音,从认读到找规律到熟练掌握并区分。从而提高朗读、阅读能力。这个班在学习剑桥方面只要学生“三会”,不给学生造成“课本还学不会呢,又学新的”的心理负担。三、五年级班:五年级面临的问题是下学期要从人教版三册接北京版四册,难度很大。为尽量做好准备,也为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交接,特将此班的计划做如下安排:第一、以剑桥教程为主,对单词、句型的教学严格要求。与同轨班教师统一规划对单词的要求,要求“二会”,“三会”和“四会”的区分开,该认读的要认读,该会拼写的要会拼写。句型分为两种基本句型。即:重点句型、非重点句型。重点句型,必须会背,确保班内大多数学生“四会”。非重点句型,认读、听懂即可,讲明所出现的语法点。要实实在在的认读、拼读、拼写。提快语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强化学生的记忆。第二、为配合下学期的工作,以拼读为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生词,大大提高单词量,单词来自新版四册。第三、五年级同学来自三个学校四个班级,以班为单位,比纪律,比成绩,比课上积极参与,促进班与班之间的竞争,也促使班内的团结互助。四.四年级班。在教材的使用上,这是最稳定的一个年级之一,所以保障他们的学习秩序,稳定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此年级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没有这样那样的不利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不可怠慢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兴趣班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同五年级班教学内容与要求的部分一。四年级孩子小,教学过程中多带体态语,多调动孩子积极性,让他们保持兴奋状态,甚至是疯狂状态。他们记忆力强,又善于爱于敢于表现自己,只差教师大胆的要求,大胆的去塑造。五.特长生的辅导。特快班的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口语,让学生说出口。望能在十二月份或在明年四月份与教师同步参加口语考试,营造师生竞争学外语的气氛,并探讨成人与孩子用同一本书,教学方面的差异,有二点要求是,报名的同学必须要保证时间,必须参加市统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课堂的容量,避免教师总是怕孩子不会,不敢多教,教学速度慢,甚至原地踏步的现象。加大课堂练习,避免以往的教的多,练的少,一见到检测卷子就晕的想象,课课有练习,月月有检测,及时反溃总之重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学生学有所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本学期的目的。注:另付教学具体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篇8

一、 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性地写好汉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目前,不上学生写不好字,特别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大,作业量的增加,不少学生对鞋子的要求放低,出现了胡写瞎画现象。可见,写字教学尤为重要。我根据学生的现状,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欣赏到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举办的现场儿童书画表演,向他们展示一幅幅书法作品。激发她们的写字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规范、美观的字帖。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一中写好钢笔字时。我把文中要求书写的内容(1、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写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制成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赏这四行钢笔字的布局行款,再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走势,为学生习字营造愉快的心里氛围。鼓励学生先看清范字后再描红。通过视频慢放,让学生观察其运笔方法和笔画走势。指导学生仔细描摹,逐步转化为写字的技能。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2版》中明确规定: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对学生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可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服务于阅读教学。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梦圆飞天》时,我通过播放神五飞天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神五飞天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和神五成功发射后,指挥大厅里人们当时的表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这一现状,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田园风光、风景名胜、电影,各种竞赛、表演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时,我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飞流直下、多媒体播放银雨飘飞的图片及瀑布声。让学生读悟句子,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在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一下黄果树瀑布的飞流直下(多媒体播放瀑布飞流直下的图片)。 另外,我还配乐范读叶圣陶的《瀑布》,欣赏歌曲、视频让学生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用她那甜美、清亮的歌喉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接着出示课件:文章写得美吗?你能仿造课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你曾经玩过的地方写下来吗?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课件,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望月》时,我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夜晚,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教学。 问:月亮给了诗人以灵感,也给了小外甥以灵感,令他产生了奇妙的幻想,那小外甥幻想中的月又是怎么样的呢?要求学生自读15—18自然段 ,画出小外甥心中月的句子。出示信息技术课件:“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听了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你有什么感受?(想像奇特,说说对幻想的理解。)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静静地写一写。

上一篇:复读好吗范文 下一篇: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