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范文

时间:2023-10-10 17:13:53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1

关键词: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意义;隐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1-0171-04

作者简介: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 200235)

2012年 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名单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举国欢庆鼓舞。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

在新时期以后的文坛,莫言是一位有创见有影响且风格独特的作家,“莫言的创作大多以其故乡山东高密乡农村为背景,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奇异的想象、神奇的幻觉、独特的感觉,使其创作呈现出一种痴迷于感觉的独特风格”①,“莫言的创作受到民间故事或传说的影响,在汲取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营养中,注重强烈的感觉与体验、融入放纵的想象与幻想、营构诸多感官意象与象征意味,构成了其小说斑驳绚烂的创作风格和感觉世界”②。莫言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他已创作出版11部长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80多篇短篇小说和5部散文集,莫言曾经获得大家文学奖、鼎钧双年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等。

莫言文学创作的成就在于:首先,莫言的创作生动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莫言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史诗色彩,在他的小说中,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从、义和团运动、殖民者的入侵等,展现清末山东半岛的民间反殖民的斗争(《檀香刑》);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丰乳肥臀》);从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农村生育史(《蛙》);从农民与土地的纠葛,揭示出中国乡村生存与死亡、苦难与希望的轨迹(《生死疲劳》);从农村改革初期的矛盾冲突,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纠葛(《四十一炮》);从闯入现代化都市的渔家姑娘视角,揭示当代社会权欲、钱欲、的陷阱(《红树林》);从响应号召大量种植蒜苔导致滞销,揭示政府官员的不闻不问麻木不仁(《天堂蒜苔之歌》);从酒国市的狂吃海喝的描绘,揭露当代官场的腐化堕落(《酒国》)。

其次,莫言的创作呈现出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莫言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能说他没有受到过马尔克斯的影响?我的小说在86、87、88年这几年里面,甚至可以明显看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模仿。”《著名作家莫言作客新浪访谈实录》,新浪网2003年8月6日。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执意把现实置于虚幻的氛围中,使现实罩上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如莫言在《十三步》中,以极为荒诞的手法描写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离奇地复活了,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方富贵易容成其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丈夫登上讲台授课,却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生死疲劳》中被枪毙的地主西门闹投胎转世,他变驴、变牛、变猪、变狗、变猴、又变人,从而展现出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现实与种种矛盾。莫言小说的魔幻色彩更多体现在作品中奇特的想象、怪异的感觉、夸张的表达、绚丽的色彩等,使莫言的小说充满着独特的艺术张力和艺术个性。

再次,莫言的创作呈现出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莫言以一种民间的姿态和立场进行创作,他的小说受到了民间艺术的滋养,虽然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叙事方式,但是在文学根底上,莫言是深受民间艺术影响的,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作品的构思,都可窥出民间艺术的影响。长篇小说《檀香刑》引入了俗文学的说唱艺术为叙述语言,讲述了领导反殖民斗争的民间艺人孙丙最终被施以“檀香刑”的悲剧故事。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以章回体的形式讲述地主西门闹投胎转世的故事,本身就沿用了民间的叙事逻辑。《酒国》以省人民检察院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市调查特殊案子的结构,具有传统探案小说的影子。《红高粱家族》中一系列抗日英雄的塑造,带有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意味。莫言的小说创作传承了民间艺术的传统,或在叙事结构上,或在人物塑造上,或在语言表述上,或在情感表达上,都可见出其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

莫言以其执著的追求与探索,书写与表现中国农村的历史与农民的命运,在其丰富与瑰丽的创作中,获得了世界的认同与声誉。

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作品被翻译成外语语种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由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其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莫言创作的丰富与个性,在国内外获得的奖项,作品的被翻译和被改编为电影等,都为莫言获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奠定了基础,都成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与中国日益强大相关,与世界关注中国相关,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莫言的获奖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声誉与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文坛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引进与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中国当代作家将当代文学逐渐推向繁荣、推向世界,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走向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新现实主义文学,等等。至20世纪90年代后,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作家出生年代命名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60后”、“70后”、“80后”文学,成为区分不同文学追求和倾向的关键词,文学在走向市场的语境中更加世俗化、生活化。在媒体的夸张表述中,顾彬提出的“美女作家的创作都是垃圾”的观点,提出的“中国当代文学不如现代文学”的观点,被夸大为“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引起了中国文坛文人们的恍惚与忐忑,中国当代文学的声誉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贬低。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被世界所认可的代表,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坛的声誉和影响,“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传言便不攻自破了。

其二,莫言的获奖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由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中国社会与世界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中国文学也长期与世界文学隔绝。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西方文学的大量译介与引进,使中国作家有了创作的导师和摹本,在追求文学创新的潮流中,当代作家从亦步亦趋的模仿,到逐渐融汇东西方文学传统,从而创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潜在与显在地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我们往往以西方文学作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唯一标准,我们往往以西方文学大师的作品作为当代文学创作的摹本,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当代文学低人一等的自卑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心态,文化的缺乏自信与文学的自卑成为一种共性,以至于也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界,西方文学批评家的只言片语会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而中国文学批评家遭冷落已成为一种事实,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作家缺乏文学的自信,虽然中国当代文学在不断发展与繁荣中,中国作家不断鼓起走向世界的勇气,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作家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望,从某一角度也蕴含着希望被世界承认肯定的期盼。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作家已可以与世界文学、西方作家处于比肩的地位,中国当代文学已不逊于西方文学,中国当代作家已不逊于西方作家,莫言的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走向世界的明证。

其三,莫言的获奖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后,在破除了“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观念后,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学的背景中,中国新时期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文学兴盛的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缩短了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中国当代作家加快了走向世界文坛的脚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大众文化的兴盛与流行,中国当代文学逐渐淡化了形式实验文学探索,先锋作家集体逃亡走向写实成为一种事实。进入新世纪后,文学处于一种众声喧哗的境地,纸面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共生,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共存,典雅文学与快餐文学的共萌,文学走向类型化时尚化成为一种倾向,受到影视文学的制约与影响,小说向影视靠拢又往往消弭了小说的特性,中国新世纪文学在整体上处于某种转折与困境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的标志,在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中,刺激了中国作家创作的激情,中国当代文学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繁荣。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声誉与影响,拓展了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自信和勇气,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同时我对于莫言获奖也存在着某些隐忧:

其一,对于莫言未来创作的隐忧。在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中,林语堂、沈从文曾经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中,最后却未获得该奖项。20世纪20年代,鲁迅曾经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鲁迅致台静农的信·1927年9月25日》)莫言的获奖使其声誉鹊起,无论是文学声誉,还是经济效益,莫言都有了巨大的获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不仅是莫言个人的事,也不仅是文学界的事,更上升到国家的声誉、政府的荣耀。各种类型的庆功会,各种层次的研讨会,莫言被请去各地演讲,记者纷纷跟踪莫言采访,在一段时间内莫言难以有宁静的心绪进行创作。莫言的小说创作在整体上既有建构、也有批判,他对于抗日精神的弘扬,对于非人道现象的批判,都使其创作具有善与美的礼赞,具有对于丑与恶的批判。获奖后的莫言,今后的创作是否会成为鲁迅所说的“一无可观”的“翰林文学”,是否莫言会被众多热热闹闹的演讲研讨所淹没?是否莫言会没有宁静的心态创作出更有力度与厚度的作品?这成为我的一种隐忧。

其二,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隐忧。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长期以来中国作家有着一种诺贝尔情结,渴望获得诺贝尔奖从而获得世界的认同。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已经不是莫言个人的事情,而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大事、中国国家的大事,鼓舞了中国文坛和中国人。在中国当代作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望中,有着不少已有相当成就和声誉的作家们。莫言此次获奖,大概让有些渴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梦想幻灭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一定时期内大概不会给同一个国家的作家,期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破灭了,是否会使有些作家创作热情和动力锐减?

其三,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隐忧。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为“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由于莫言的获奖,有可能会导致中国当代作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某种揣摩与猜度,在细致研读莫言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把握莫言创作的追求和特点,想方设法去迎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的阅读趣味,莫言就往往会成为某些作家遵循和模仿的对象,这是否会让作家们的创作更多具有共性而缺乏了个性,甚至让文学创作成为一种拷贝,成为一种演绎?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2

【关键词】莫言热;诺贝尔奖;传播心理学;效应

一、“莫言热”形成:诺贝尔文学奖情结与权威制造

众所周知,对那些有浓重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来说,每年底的诺奖揭晓都是一种煎熬。其实,期盼中国作家荣登诺贝尔文学奖奖台,远非只是许多中国作家的梦,它也让那些把此奖项与国家荣誉链接在一起的国人,魂牵梦绕了许久。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于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报道屡见报端,还不时掀起争议。i

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形成的原因――首先,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奖项设立的初衷是颁给“写出富于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将近百年逝去,诺贝尔文学奖累积起来的权威性和全球认可度毋庸置疑。而在莫言之前,中国籍作家与诺奖无缘;其次,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中国最有可能拥有的,可结果人失望;再次,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及大江健三郎都已收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这个泱泱文化大国却不曾拥有,国人有嫉妒心生发出民族自卑感,求奖心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接受采访时表示:“但我觉得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这些中国作家,他们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得太重了,看得太重要,就是一个文学奖,不是一个什么世界冠军,十八个院士,他们选的,每年选的作家,是一个好的,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但是世界上好的作家很多很多,我们只能选一个……” ii造成这一番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奖项的权威性及重要性。

“莫言热”在此基础上形成。

二、“莫言热”发展:晕轮效应功不可没

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奖励作家本身,其对象是作家的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其作品《蛙》的成功,这毋庸置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照常态,“莫言热”不该如此浪潮席卷,因为以往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国内民众的反应也只是针对作品本身,而非作家其人。“莫言热”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若不是处于中国这个大环境,“莫言热”可能也席卷不起来。经过笔者的分析,各界人士的视野焦点并没对准其作品《蛙》,绝大多数焦点集中在莫言其人,甚至其政治立场。这就绕不开传播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了,这种“以偏概全式”的受众心理,是促使“莫言热”持续升温的重要因素。其中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许多家长因为莫言的获奖,而神化莫言,把他当做文曲星供孩子敬仰学习,还到莫言故居去摘一片叶子或者带走一黄土,让自己的孩子沾一沾文曲星的才气……这是“晕轮效应”让给受众心理带来的畸变……

因为晕轮这一传播心理学效应,让莫言近乎于完美甚至神化,让“莫言热”不断发酵。

三、“莫言热”白热化:多米诺骨牌联动

1、48.6万微博粉丝在2012年10月11日之前,莫言的微博粉丝始终止步20万不前。“诺贝尔奖”一剂强心针打进来,仅一天时间粉丝暴涨,粉丝数量达到48.6万。平日甚少发微博的莫言,也在10月11日10点一条微博:“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该条微博随即被转发4万多次。

2、仅一天时间,莫言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蛙》单店最好销量突破3000本,店家无奈打出了这样的自动回复。在当当网、亚马逊网等网站上,“莫言著作”的字样也都摆在首页最醒目位置,主打词却是“预售商品”、“暂无存货”。《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作品多半已售罄,现在只能预订,2―6周才可以发货。

3、3家出版公司争抢莫言的作品火了,周边产业也纷纷来搭顺风车。当前,除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外,上海文艺出版社早在10月9日就集中出版了11部莫言作品系列。在莫言获奖之后,北京一家出版公司买断了莫言在中国内地所有作品包含新作品及延伸品的出版权,莫言的新作《我们的荆轲》也将趁着“莫言热”推出。

4、1个苹果Apps走红,如今莫言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有电子版,昨日,其作品在网上被疯狂下载,苹果手机App Store上也推出了《莫言小说精选》。

5、4支股票涨停,敏感的股市也刮起了“最炫诺奖风”。文化传媒板块搭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顺风车,新华传媒、出版传媒、大地传媒、长江传媒四支传媒公司股票全面涨停,其他文化类上市公司也各有涨幅

……

莫言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在持续发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莫言热”也将沉寂下去,就像所有的大事件那样,最终都逃不脱成为我们记忆的命运……

这便是“莫言热”从传播心理学效应角度切入而得出的一条完整的逻辑,这一条逻辑在笔者看来应该适用于大多数的重大类似新闻事件,之间折射出的受众心理,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对“莫言热”的思考

古斯塔夫・勒庞在其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著作《乌合之众》中这样描述群体情绪: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中间的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iii

虽然,在对“莫言热”的推动作用中,并没有事实上的群体形成,而是广大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言论群体”,但不管怎么说,虚拟网民群体也拥有群体情绪,这种情绪也具有很强的夸张性和单纯性,最终将导致“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会力量大增”。“莫言热”一系列的表现形式都在证明这一点。

社会心理学家K・勒温在解释他的著名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表示个体的行为,f是函数符号,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时表示,人类行为受到内外部两大因素的影响,人的表现是由他们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境共同决定,外部因素为环境,内部因素则包含着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兴趣、需要等,均属于“心理因素”。iv在面对重大事件的反常态特征时,例如负向性、冲突性、突发性、刺激性、矛盾性,对该类事件受众存在着特殊心理。基于这种特殊心理,莫言的“第一次效应”的突发性和刺激性,让广大受众的行为变得不太“正常”,正因此,多米诺骨牌效应才能在短时间内发酵升温,形成规模影响力,“莫言热”才真正走向高潮。

最终的结局是“莫言热”将冷却化作尘埃,但社会大众该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对这样的事件如此关注或者过度关注,到最后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造神运动……笔者认为,解决问题还应该在这条逻辑主线上下手,姑且笼统的将这类大事件效应归纳为“‘莫言热’效应”,要使社会大众的反应更常态化,各位看客,何若莫言?

注释:

i傅光明.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J].长江学术,2008(1).

ii摘自《名人面对面》2002

iii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3.

iv罗丹敏,张静年.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析“华南虎事件”传播现象[J].新闻知识,2008(9).

【参考文献】

[1]刘京林等.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罗丹敏,张静年.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探析“华南虎事件”传播现象[J].新闻知识,2008(9).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3

11点25分,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随后,交响乐团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11点34分,国王一家盛装出场,在领奖台右侧落座。稍后,本届诺奖获奖者在乐曲声中入场,国王一家起立,欢迎获奖者入场,获奖者于领奖台左侧落座。颁奖典礼名流云集,包括上届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及夫人莫妮卡在内的各界精英受邀出席。

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获奖者的成就并依次邀请获奖者上台从国王手中领奖。为莫言介绍的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授奖词中写道:莫言是个诗人,他……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他以俏皮而难以掩饰的轻快口吻,揭示人类存在的极端阴暗面,几乎无意识地就找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高密东北乡收藏着许多中国民间故事与历史往昔,但只有极少真正意义上的旅程得以超越这些,描述出一个爱善与邪恶皆有超乎寻常之能量的地方。莫言的想象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他对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绘……他描写英雄、恋人、拷打者和强盗——他尤其擅长描写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莫言的故事里带有神话与寓言的伪装,但到头来他却颠覆掉这一切。莫言采用了源自神话与民间故事的夸张、模仿与派生手法。何时曾有如此史诗式的春潮席卷过中国与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与一个声音对话,这个声音足以淹没大部分的同行者。

莫言是第四位领奖者,在领奖之后,现场奏起了丹麦剧作家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的第四曲《中国舞曲》。

莫言夫妇获准邻坐领奖词简短

由于莫言夫妇都只会讲中文,因此诺奖主办方在颁奖后的宴会上将莫言夫妇安排紧邻而坐,而一般情况下,诺贝尔奖得主在宴会上与自己的家人是分开就座的。

瑞典媒体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开始之前就已经获得内部消息,莫言夫妇由于语言沟通问题,被主办方破例安排坐在一起,“颁奖典礼上的坐席安排是有规定的,不过我们也会根据语言能力来做特殊改变。莫言和他的妻子都只会讲中文,因此需要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就座。”诺贝尔基金会发言人安妮卡·庞蒂吉斯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主办方安排,在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莫言身边就座的将分别是他的妻子杜勤兰和中国驻瑞典大使兰立俊的妻子。

莫言的领奖词很简短:“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谢谢大家!”

莫言妻子杜勤兰与女儿管笑笑,现场见证了他的这一光荣时刻。在莫言领奖的时候,镜头多次定格在两位女士身上。杜勤兰还能保持一贯的镇定,而管笑笑则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洒当场。莫言领奖后,位于二楼的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还是那个写小说换饭吃的人”

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平安庄村,10日晚与平时的夜晚一样漆黑安静。莫言二哥管谟欣一家晚饭依然是馒头、炒白菜,饭后仍然是看电视。唯一不同的是,因为来了记者,莫言91岁的父亲没有像往常晚7点就寝,而是安静地在炕头拥被而坐。

仅仅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万里之外瑞典那场盛宴有什么关系。这个家庭的淡定,以及莫言的淡定,都让人印象深刻:莫言父亲说莫言“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莫言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就应该这样。”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说,从小祖父、父亲就教育他们:人,得意时别忘形,失意时别丧志。活得要有骨气。别让人看笑话。

莫言在瑞典的演讲提道,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他的喜悦,只有一个人无法分享,就是在他成长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母亲。这位勤劳、慈祥、善良、一辈子受苦受累的老人过早去世成了奠言一生的痛楚。获奖后,奠言回到平安庄,给母亲上了坟,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管谟贤记得,自己高中时,两个要饭的到家里乞讨,年轻气盛的他质问人家。“你们这是给社会主义大好形势抹黑,你们有公社介绍信吗?”被母亲一把拽到一旁。母亲拿了干粮给了乞讨者。回过来对儿子说“不要这样,人家也不容易。”

“自己不舍得吃,给别人吃。自己不舍得穿,给别人穿,母亲这种品德塑造了莫言,影响了莫言,让他永远站在大地上,以悲悯的情怀写作。”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4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终落中国,“诺奖”由神话变成国人的身边故事。这个有几千年文学传统的国度,成为一片沸腾的乡土。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经验所换得的整体成就,终于在国际上赢得应有的地位。

去年10月11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河崖镇大栏乡。他是母亲最小的孩子。和绝大多数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一样,他是被饿大的。他对童年的回忆,最多的就是饥饿。

不久前的2012年12月7日,他在瑞典学院演讲。说他记忆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他吓得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时,他听到母亲唤他的乳名。他从草垛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打也没骂,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事,是跟随母亲去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人们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母亲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他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童年时的经济贫困和政治歧视,直接影响了莫言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莫言因“”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1年在河北保定的《莲池》第5期上公开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始,莫言已发表了八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部中篇小说、十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过五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九部影视文学剧本,两部话剧作品。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瑞典语、俄语、日本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在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中独具魅力。《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

迄今为止,莫言和他的作品荣获了海内外诸多奖项:1987年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2001年法国儒尔·巴泰雍外国文学奖、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7年“福星惠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师姐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2011年获因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曾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但在他的老家,人们像朝圣一样赶来,破落多年的院子人流如织。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5

但是北京主办奥运没有争议,莫大哥得到诺贝尔奖却在网络上一片骂声。中国传统,文人相轻,一旦莫老大得了文学奖,许多其他文人就此心碎,怕二十年内风水循环,再也轮不到自己了。如此愤慨情绪有可原。

另一种说法,是莫言的文学成就不高,不足以得奖。但是,诺贝尔的评委会内,有汉学家马悦然。马教授是眉精目巧之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深。十几年来,许多作家诗人争相寄作品给马教授,还有附夹钞票的,也有央求:如果您老批准我的奖项,奖金归您,我只要名誉就够了。诺贝尔评委会千挑万选,眼光不会错。因为莫言的作品,据委员会说,表现了作家对弱势的人文关怀,这一点符合普世价值观。

也就是说,诺贝尔文学奖成就的标准,是由西方白人国家为首的瑞典挪威垄断的,这一点本也不是秘密。如何能得到文学奖?最大的窍门就是作品语言通畅浅白,不要卖弄典故,翻成英语等外文,令洋人读者一看就懂。在这方面,莫言的文字不仅做到了,而且在文化主题方面,像张艺谋早年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老井》、《活着》,都以表现我国农业社会底层生活的特色而蜚声国际。

莫言说,要了解他,首读《丰乳肥臀》。这部小说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版的封面是一个穿红褂的农村少女,搔首弄姿,其中的段落描写男女亲热的场面,文字鲜活,洋人一看,不但明白,而且还悠然生向往之情:

“我躲闪开他的大手,仇视地盯着他的既滑稽又丑陋的脸。我心中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六姐的光滑油润,是用玉石雕成的,绝代的好宝贝,今夜就要落在这个粉脸上生着细毛的美国鬼子手里,任他抓,随他摸,由着他揉搓。六姐的洁白如粉团,洁白如两包蜜,搜遍天涯海角,难得的佳肴,今夜就要掉进牙齿雪白的美国鬼子嘴里,供他啃,让他嘬,被他吸干汁液变成两张苍白的皮。”

以上段落,典型的莫言风格,不卖弄典故,毫不艰深,译成外文,一字一句对号入座,即一目了然,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语文的特色:任他抓,随他摸,由着他揉搓,“供他啃,让他嘬”,“任”、“随”、“揉”、“供”,莫言先生的修辞很了不起,绝不重复,而且三字一句,运用了中国诗学的节奏,如此中西合璧,珠玉纷陈,比起十年前获得文学奖的另一法国籍华人,莫言的文笔,作为读者,我认为高许多。

诺贝尔文学奖既然是西方的标准,那么杜甫即使再世,恐怕也会落选。杜甫是我国公认的诗圣,若以诗论奖,不给老甫,又能给谁?但杜甫诗中的极品,公认是“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这些作品并无所谓对无产阶层弱势族群的人文关怀,但诗才出幽入冥,闪烁星辰,中文的精髓浓度很高,典故丰富,就是不能译为外文:“遥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洋人怎知道杜甫乘船过长江,看到春秋时代宋玉的故居时,那腔悲凉有何独特之处?杜甫的诗,当然也有符合诺贝尔标准、也就是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像“三吏三别”,然而文学批评家公认:“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那类的作品,意境比起秋兴和怀古,高下立判,而且还是杜诗中的俗品。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6

《红高粱》的作者就是莫言。我读到莫言的简介,从此知道这世上有一个艺术学院文学系,冥冥中向往。

1998年我考入军艺文学系,做了文学系的第二届研究生,师从写过《莫言论》的张志忠,莫言的同学黄献国、朱向前、李存葆等先生。

这最初的缘,自然来自莫言。

入学刚数月,我就有了采访莫言的机会,恰巧和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说有关。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马悦然,在不少场合演讲,都说国内最有希望获奖的是莫言。这条新闻很有价值,一家刊物希望我采访一下莫言。我早先对莫言就有好感,便欣然前往。

那时候莫言的长篇只有《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一晃十五年,莫言获得传言里的诺贝尔文学奖,众望所归。

也可以说对莫言而言,这个奖迟到了十五年。这十五年,莫言即使不再写小说,也完全够资格拿奖。

这十五年的意义,对莫言大不一样,起码北京的房价上涨十倍,奖金不增而减,原先可以买1000多平米的大奖,现在就只能买100多平米了。

这十五年的意义对我也很不一般。

我写莫言的文字前后近十万,赞美、批评均有,赞美的很少有人读到,批评的却已天下传闻,因为那本著名的《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这本书非我策划,但作为好友,人家向我约稿,要求多说不中听的意见,少讲好话。莫言、贾平凹已经很强大,说好话的太多,他们不需要说好话,任何批评都动摇不了他们在当代文学里的地位,他们是“皇上”,我们就是来向“皇上”进言。

我觉得有理,未曾多想,就开始傻愣愣“挑刺”,“片面的深刻”,一挥而就,感性有余,理性欠缺,更不全面。他的《丰乳肥臀》一直没买到,他获诺奖后我才拜读。

这书经过一番“包装”,隆重上市。

我这才知道其他的评论家,包成了“伪批评家”,而莫言、贾平凹、王安忆这几位我最喜爱的中国作家,也包成了“伪作家”,做了我们的“对立面”。

大概不这样“决绝”,这书很难卖?

拿到样书后,我摇头笑笑,抗议说:如果莫言、贾平凹、王安忆都是“伪作家”,那国内就没有真作家了。策划人也朝着我笑,我只能表示理解。

自然,这本书的影响力超出了我的想像。

在我看来,莫言他们的作品恒在,怎么解读无损于作品本身,阅读者仍得去买过来看,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因为各人的喜好不一,别人爱得死去活来,在你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确信,莫言是那种值得大家阅读,进行评价的作家。

既然他早在1998年就已是小说“大师”,应该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们所做的,无论是捧场,还是敲打了杂音,那都是“锦上添花”,会让他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读者。

如果毫无关注,那作家才是应该着急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则说,“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这应该代表瑞典文学院的意见,认同者有多少,只能留待历史来评价。

至于德国汉学家顾彬批评莫言时说,1949年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这句话并不很恰当。因为1949年以后,仍有精妙浑厚之作,尤其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不少。

我揣测顾彬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说这番话的,但是杨绛、王安忆、阿城、黄国荣、阎连科、贾平凹、曹乃谦、李锐、郑义、刘恒、章诒和、韩少功等人的代表作,语言都很精湛。莫言早期的中短篇小说,语言也不错。汪曾祺的语言,无论小说、文论,还是散文,都深得传统文化底蕴,不让乃师沈从文。这都是茅台、五粮液。

无论如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值得开心的喜事。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7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国际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世界文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41

一、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纵览

文学奖项是由对文学作品具有评判权的杰出读者及评论家组成的评判团选出,以金钱及证书或奖杯作为奖品的一种荣誉,代表对小说、诗歌、小品文等文学作品的作者的肯定。世界文坛上的大量文学奖项都由20世纪初以后诞生发展,并成为20世纪文学发展重要的见证和推动力。国内外对于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奖项:诺贝尔文学奖、英国的布克文学奖、中国的茅盾文学奖等。

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世界认可度最高。评奖范围覆盖了世界五大洲文学,从最初的符合古典文学风范到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到对全人类的博爱,生存价值、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再到多元文化的交融,人文精神的复兴,只要具有理想主义倾向且符合评奖标准,不分国别、民族、区域、性别均可获奖。获此奖不仅是对作家个人创作的认可,更是对一个国家创作水准及在世界文坛影响力的肯定。同时,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其传达的社会价值观也会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成为各种文化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平台,对未来文学创作具有导向作用。

从2005年开始设立国际奖的英国布克文学奖(Booker Prize)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重要奖项,只要其作品以英文或有英文译本发表,任何国别、民族均可获奖。中国文学评论家研究此奖项的意义同样不可低估,因为一可提高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的美国文学作品的文学鉴赏力与文化修养,二可以其为镜,与中国文学进行比照研究。

始于1981年的中国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对中国文学具有导向性,它以其权威性、公正性推出了很多思想内容深刻、审美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作品。此奖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其虽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和主流倾向,却没有设立国际奖项,在中国政治经济地位蒸蒸日上的今天,是否应考虑将其推向世界,通过鼓励不同国别、不同种族的文学者参评来加速中国文学奖项与世界文学奖项的接轨,并达到促进中国文学更快更直接接轨世界文学的终极目的。

二、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满足了中国长期以来对诺贝尔奖的渴望,肯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今天才终于有人登上世界文学大奖的领奖台,这既肯定了作家整体创作水平,又为他们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跻身世界文学创造了机遇。反映了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在其反映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把握普遍人性以及处理作品寓意方面必然具有其与世界文学接轨的深层内涵。通过对比研究莫言作品与国际重要文学奖项,将进一步得出当代世界文学观念流变特征,并为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开辟道路,起到促进更多的中国作家获得其它各项重要国际文学奖项的作用。

改革开放加速打开的全球化语境,使中国当代文学不再是区域性的文学现象,在更多的交叉点上,人们思考着共性和独立的文学问题。文学艺术须具有地区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表征方式,但是同时还应兼具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文学艺术所包含的所谓的这种普适价值。所谓的普适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人的共同性,人性当中的共同的部分。就是我们读托尔斯泰的书,会被里面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会为里面人物的命运所痛苦、所喜悦”,莫言说,“我想能够把这样一种被全人类都能够理解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作品就具有了这种所谓的普适价值、共同性。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另外又具有这非常强烈的普适价值、共同性。”

由此,从文学批评和创作的角度来看,莫言无疑给所有的中国作家指明了努力方向。其身后必然会有更多的敢于直视内心、文学表现兼具世界共性和民族特性的中国作家获奖。

三、研究国际重要文学奖项促进接轨

关于重要国际文学奖项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包括关于获奖作家生平的人物传记式研究,对历年获奖作品的综合性、阶段性的回顾和反思,还有部分学者从国别或性别文学的角度研究获奖作家、作品,以及从颁奖词中分析归纳评奖委员会的颁奖倾向如重视民族性,创新性,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等。大多数文学评论家以获奖作者及其获奖作品本身切入进行单纯性文学批评,而作者认为从不同社会时期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判标准切入,结合作品研究国际重要文学奖项更易解读获奖作品的深刻内涵或剖析获奖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性、思想性、哲学性等。研究获奖作家作品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学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言而喻,而结合研究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的意义更加不容忽视。

本文认为以我国作家莫言《红高粱》系列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为契机,结合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研究当代世界文学流变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可以促进中国文学与世界重要文学奖项更快更广的接轨,使中国文学更快更广完成中国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取向[J]. 王辽南,当代外国文学,2005.10

[2] 例谈中国文学走不出国门的关键问题[J]. 王建宁,文学教育,2011.8

[3] 文学的_多元趋向_和_本位回归_从诺贝尔文学奖看20世纪文学的演变特征[4]. 毛信德,黄樱飞,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7

[5] 莫言小说的基本主题与文体特征[J]. 张闳,当代作家评论,1999.9

作者简介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篇8

北京时 间 10月11日晚,备受瞩目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这一殊荣授予中国作家莫言。世界文学的星空又多了一颗恒星,莫言也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莫言今天能够得到认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他吃过的苦在我们几个兄弟里是最多的,农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不容易。”得知获奖消息后,莫言的二哥管谟欣说。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小时候在家乡上学时,莫言的文学功底很好,作文写得非常漂亮,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诵。1967年小学五年级时,他因和得罪别人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当起放牛娃。孤独让他学会了观察和倾诉。莫言曾说:“饥饿和孤独跟我的故乡联系在一起。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

长大后,20多岁的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那时,他又拿起笔开始写作,作家梦在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再次熊熊燃起。1981年,莫言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天,尚不知名的莫言得到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的赏识,进入该系学习。军艺的学习对莫言的创作影响巨大,他曾说:“军艺使我的创作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我明白了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可能冒出头来。”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赢得全国性声誉,这成为他的成名作。这部小说有莫言少年时期当童工的惨痛记忆。1967年,12岁的莫言在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进行批斗。他在像前痛哭流涕,申明再也不敢了,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透明的红萝卜》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被侮辱、被损害、被遗忘的“黑孩”形象。莫言曾经说过,如果非要在他的小说中找一个原型,那一定是“黑孩”。他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后,我感觉过去几十年在农村积累的素材、我本人的经历都可以变成很好的小说。”

在军艺的两年里,莫言写出了80多万字的小说,其中包括在文坛上引起震动的《红高粱》。在写完《红高粱》系列之后,莫言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陆续出版了《丰乳肥臀》《四十一炮》《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等11部长篇小说。其中,2009年底出版的《蛙》于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通过这些作品,莫言以一个作家特有的立场和方式,有效地介入了当下中国的现实。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这位中国北方农民的儿子,用他语言的犁头,犁开了古老中国乡村沉默的土地,从大地的深处开掘出钻石般光芒四射的文学矿藏。正如莫言此前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莫言称自己感到“狂喜并惶恐”。莫言说,获奖并不能证明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成群结队,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我想我是很幸运得了这个奖,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在他看来,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能让作家站稳脚跟的,还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忠诚的写作态度”。

热议锐评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而今,终于和诺贝尔文学奖走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我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波澜壮阔的现实景象,无数人的灵魂呼喊,需要通过文字去记录、去“发声”。我们希望并相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中国,会有更多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伤、悲与乐、苦与喜的“良心”,以文字向人性致敬。朱光潜先生说,过去如那漆黑的天空,唯有人类创造的思想艺术如星光闪烁其间——文学的星光,将更好地照亮一个时代的容颜与内心。(《晶报》)

话题拓展

零的突破;从乡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崛起;脚踏实地;留得往事成回味;成长与坚持;成功源自一步步的努力;向直抵人心的文字致敬;平常心……

上一篇:描写昆虫的片段范文 下一篇:范晔的著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