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

时间:2023-10-09 20:30:55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1

这个夜晚,属于中国作家,属于中国文学,属于中国。

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似乎完成了一个隐喻:这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在不断完成对“东北乡”叙事的言说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秋天。

人们追捧莫言,同时也在思考莫言获诺奖的原因和意义。

评委会: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作品的评语是: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瑞典文学院在当天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马悦然曾评点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白嘉琳说,因为他的语言是非常有特色的,是非常有色彩的语言。所以我喜欢不断地研究,试试看,把他的作品翻译成漂亮的德文。

更多专家则认为,莫言作品扎根“中国乡土文化”,强烈的人文思考和关怀更为出彩。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莫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莫言的文学创作立足于他的故乡高密,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乡土,以他交织着‘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现实’的众多文学作品,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悠久历史、经历过波折磨难,但始终向往美好生活、肩负重轭前行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毋庸置疑,当下大量文学作品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也缺乏对人类灵魂的触碰和抚慰。同时也无法满足伴随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而令世界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愿望。

媒体评论称,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文学大国,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迎来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文学作品成为承载这个社会痛与乐、悲与欢、苦与喜的佳作,以文字向人性致敬,并由此走向世界”。

莫言:我的文学和故乡密切相关,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获奖当晚,莫言在故乡——山东高密举行记者会,发表获奖感言。这块长着火焰热血般红高粱的土地,是莫言生长的地方,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根基。

莫言对获奖非常低调:“拿到奖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觉得自己资历非常浅。现在有很多优秀作家,我排得相对靠后。”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是什么打动评委”时,莫言认为最主要的是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对于此前的各种说法和质疑,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和发扬。”

外媒: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拥有广泛的读者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国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认为这是引发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

据BBC报道,伦敦大学中文教授米歇尔·霍克斯说:“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描述人权状况的方式是诺贝尔委员会非常愿意看到的。”BBC认为,莫言更关注中国的过去,而不是当下的问题,有大量作品涉及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战争。他在中国被推崇为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

据CNN报道,美国笔会的拉里·赛姆斯说:“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我觉得莫言的获奖发生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中国是一个特别有文学素养、充满活力的社会。

法新社援引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的评价称,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粗俗而的。“莫言书中所写的故事是我听到的最恐怖的故事。”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表示。

法新社报道称,莫言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代背景,比如1911年清王朝的覆灭。莫言的作品通常都是避开时代问题,转而以故事的形式反思20世纪的中国,在故事中莫言还融入了政治因素,以及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感。

国内同行:要走向世界就要坚持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

莫言作品获得国际社会赞誉给更多中国作家的创作,以及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作品推广应注重翻译等国际化细节,但最重要的是应摒弃浮躁,以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基石”创作出更多好作品。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的作品从题材到语言都非常有特色;二是莫言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目光更多地投到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史领空说。“翻越”翻译的“围墙”也被不少专家认为是中国作品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在某种意义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原作间的PK,而是译著比拼;其次,毫无疑问,诺贝尔文学奖是最权威的奖项,但也是圈子化的奖项。莫言如果有一个国际化的经纪人团队会更占优势。

更多专家认为,好的作家应“扑下身子”创作真正的好作品,特别是要避免严重的娱乐化倾向。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认为,莫言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2

各方名人的相关评价

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莫言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太会讲故事了。他的小说都是很长的,除了在《上海文学》发表的《莫言小说九段》,我感觉他写得太多了,他的书有现在的一半厚就更好了。”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讲师尼基·哈曼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个神奇的好消息。他是位了不起的作家,现在他的知名度提高了。”她还说:“他在中国的声望很高。”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教授霍尔德·戈德布拉特曾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他在采访中将莫言的作品同狄更斯相提并论,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很宏大,大胆,风格华丽、神奇、有力,而且传递了道德讯息。

阎连科: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这表明了中国文学乃至亚洲文学的提升,中国文学需要这样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中国文学30年大发展的一个肯定。这个奖项对莫言来说是公正的,他的作品多,并且优秀,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何向阳:莫言是一个创造力很旺盛,想像力很丰富,每部作品都不重复,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有巨大创造能量,不断挑战自我的作家。从去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到今年获得诺贝尔奖,是全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从《红高粱》到《丰乳肥臀》,莫言一步步走来,他的作品一直在写故乡的亲人。他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来创作,而不是居高临下,他的作品始终贴近土地,是一个忠诚于故乡和文字的作家。

张宇:听到莫言获奖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也非常平静,他的获奖是众望所归。多少年前写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提起过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也说没莫言写得好,这说明莫言在国外的影响很大。一直看不起中国作家、对中国作家失望的是中国人自己,像王蒙、莫言、余华、阎连科这些作家,不管哪一个获奖都不会让人吓一跳,他们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韩少功:这是中国大陆作家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是一个好的起点。莫言得奖也鼓励了众多中国作家,这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学的善意表达。当然,也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因为得这个奖的中国作家太少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学会越来越有力量,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文学要想进一步得到世界的认可,还需要有好的翻译,只有好的翻译越来越多,我们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认可中国文学。

苏童:莫言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奖应该说是实至名归。我个人比较喜欢他中期的作品《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当然,他近期的作品《檀香刑》《蛙》也是写得非常好、非常专业的作品。莫言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由莫言作品改编的4部影视剧

1.《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同名中篇小说《红高粱》)。该片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影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影展,最后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而后,影片在国内公映,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在当时一张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情况下,该片票价居然被炒到5~10元。张艺谋曾经说过,他在电影《红高粱》上的成功,要感谢莫言提供给他一部好的小说。莫言说,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始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编剧,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我感觉离我心目中的“奶奶”鲜艳夺目的带刺玫瑰形象相差太大。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2.《暖》(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该片获得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编剧奖。导演霍建起说,小说本身提供了很好的故事基础,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及道具:秋千架、小桥、茅草地、哑巴、瘸了一条腿却仍然追求幸福的女人;城市中的“我”与农村里的“暖”;一步步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丑美,让我们感到命运的无奈,却又不肯低头的抗争。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关于这次改编,我依然坚持着十多年前《红高粱》改编时的原则:我认为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就跟原著没多大关系了,电影是导演、演员们集体劳动的结晶,小说只是给导演提供了思维的材料,也许小说中的某个情节、语言激发了导演的创作灵感。

3.《幸福时光》(改编自莫言中篇小说《师傅愈来愈幽默》)。影片《幸福时光》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内心的感情戏,是导演张艺谋的首部贺岁作品。片中老赵的幽默、盲女的纯真、徒弟小傅等人的善良,使影片充满着温情,也是该片最大的特色。该片在开拍时,“幸福少女选秀”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新一代“谋”女郎董洁也从这部电影开始为观众所熟悉。

4.《我们的荆轲》(莫言亲任编剧的话剧作品)。这是莫言首度结缘话剧的作品,由他亲任编剧,任鸣执导,青年演员宋轶、王斑主演的北京人艺年度原创大戏。莫言说:侠客精神无原则,我对荆轲做了新解读,使这个人物有着更加鲜明的性格,更高的人格追求,而这些都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步加深的。我们一想到侠客精神,就能够想到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等等。但实际上在今天看来侠客是没有太多原则性的,往往是为了一种感恩、义气做一些事情,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有关莫言的故事

1.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爆发而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2.清理书架。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莫言基本上只读经典,他说,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从书架上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书架上只剩下100多本书了,但都是经典,我觉得,读这些书足够了,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3.享受孤独。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这样一句话:“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这句话多少有些冤枉双亲,因为比起从小失去父母的川端康成和有一个酒鬼父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来说,莫言的那点不幸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莫言常说,饥饿与孤独是他创作的财富。其实,莫言童年时候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饿得面黄肌瘦、痛苦不堪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最后能饿成作家,特别是像莫言这样有名的作家的,屈指可数。

4.面向苍生,背对文坛。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5.向生活寻找灵感。《蛙》是莫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6.很少露面。21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7.谦虚谨慎。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莫言曾说“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反思

莫言获诺贝尔奖引发的三大思考

文/孙丽萍

以书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中国著名作家莫言10月11日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而它也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留下了许多启示和思索。

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拥有包括莫言在内的不少世界一流作家,但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莫言此次获得西方最受关注的文学奖项是一次奇迹般的突破,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它必须善于触动灵魂、书写人性、摈弃浮躁、关注现实,还要通过翻译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围墙。

中国文学应该关注现实、书写灵魂

长期居于世界文坛一隅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给世界带来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莫言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评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许多评论指出,莫言在《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中,以乡土中国为原型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寓言式的而又充满深厚历史感的世界。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莫言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令人赞叹。他更以持续30年的丰盛的文学创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莫言的想象力从来不脱离现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通过一个乡村妇科医生来反思计划生育、代孕生子等社会问题;《檀香刑》则通过描写暴力、酷刑和苦难,来警醒世人抑制欲望和邪恶的天性。

莫言的笔下不回避黑暗和丑恶,他通过写作来解剖人类灵魂和社会,认为“只有跟恶和平共处,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莫言还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在巴金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文学评论家周立民看来,“莫言的贡献在于,他从《红高粱》开始,就在寻求讲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他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而缺乏对现实的关注,正是当下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软肋。

需要拒绝浮躁的写作态度

今年57岁的莫言小学辍学,1981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踏上文坛。三十年来他的写作态度始终如一:摒弃浮躁世界诱惑,潜心文学创作。

与莫言相识二十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形容,无论是当年初登文坛的腼腆少年,还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莫言“始终低调、窝在山东老家的乡村里写作”。

在今年上海书展上,莫言对微博的一席直言曾引起纷扰。“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与一些作家热衷于网络曝光率、关注度和点击率相比,莫言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的原色和对文学的虔诚。

中国文学需要翻过“翻译围墙”

程永新指出,莫言获得诺奖,将大大鼓舞与刺激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回顾历史,鲁迅、沈从文都曾经离诺奖很近。但不可回避,“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特质,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学与世界的交流还是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事实上,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在世界上也享有广泛声誉。王安忆、王蒙、北岛、欧阳江河、苏童、余华、格非、贾平凹等众多作家正在让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前行、惊喜不断。

“中国文学一直在进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要说不足的话,我们缺少强大的哲学背景,还缺少一点宗教情怀。”程永新说。

但唯一令人忧虑的是,翻译成为阻隔中国文学和世界联系的围墙。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二是因为莫言的作品已经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小语种,在西方的传播比较广泛。

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所在地瑞典来说,莫言就有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出版,分别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中国当代虽然有许多像莫言一样的优秀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很少被以精妙的翻译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史领空期待,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眼光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也会激励更多外国翻译者、作者来翻译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意义极其巨大。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作家、出版界、文化界等方方面面也应该增强文化交流意识,推动更多中国优秀当代文学作品走向西方读者。

莫言: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文/桔梗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3

王蒙: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件很好的事情。莫言是中国这一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对莫言都有很高的评价。莫言的获奖说明了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张大春:台湾媒体对此也很兴奋,有人说莫言早就该得奖了。他的作品见证了民间叙事传统,有神话传说、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对话。一直以来文学界跟着西方的各种主义和流派在走,但莫言和地气相接。很多人说他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我觉得他是形似神异。他的作品杂的叙事传统,不是移植过来的,而是从民间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张抗抗:莫言获奖我很高兴,中国文学终于获得了大家很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意味着中国文学不再是隔绝、封闭的,正在融入世界文学。

陈丹青:我对莫言获奖并不感到奇怪,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作家。我祝贺莫言,祝贺译者。

实:我替他骄傲,他多年的文学追求和文学成就得到了肯定和褒奖。他的作品富有思想,对社会和生活、历史和现实有着独到体验,在艺术上非常有个性。他并不逊色于历届获奖者。

韩少功: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因为得这个奖的中国作家太少了,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

迟子建:23年前,我与莫言同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有天放映内部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莫言见我进来,非常严肃地对同学说:“迟子建还是儿童团的,不能让她看!”同学们都笑。莫言获得“诺奖”,让我们这些同学,得以在不同的地方,获得了与20多年前一样的愉悦心境。这个夜晚的绚丽属于莫言,祝贺师兄!

苏童:莫言的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4

所谓“人红事多”,自从国内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各种喧嚣便不绝于耳:陈光标称要送莫言别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蛙》等在各地卖断了货,莫言家乡高密拟投巨资重种万亩红高粱、莫言旧居将翻新成旅游景点……莫言本人对此也深感无奈。比起莫言获奖所带来的国际声誉,盯着莫言和红高粱蜂拥而上的人,显然已迫不及待地要“消费”甚至榨取莫言以及和莫言相关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高密,隶属于潍坊市,是一个总面积1605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86万人的小城。高密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称夷安,春秋名相晏婴、汉代大司农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都出生在这里。”在百度百科中关于“高密”的词条中,莫言的信息很快便得到了补充和编辑。在莫言成为蜚声中外的诺贝尔获奖作家之前,位于平原地区的高密和周边的县市相比,由于缺少青山秀水和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而鲜有游客光顾。为了推动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早在2004年,高密市就提出了“青岛后花园”的城市发展策略:不仅要接受青岛的辐射,还要积极承接青岛的产业转移;不仅要把青岛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引过来,还要以青岛为跳板,吸引日韩港台乃至欧美国家和地区的资金和项目。此后,高密又提出“文化兴市”的战略发展规划。但这一切似乎成效都并不显著。莫言的获奖,就像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莫言的故乡——高密,瞬间成为热门之地。当地政府也很快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莫言给高密所带来的潜在文化价值。高密市市长杨建华就对媒体表示,高密将倾力打造“三贤四宝,莫言家乡”的文化旅游品牌,挖掘莫言“红高粱”文化旅游资源,扩建莫言旧居和莫言文学馆等场所,借助“莫言热”将高密的旅游文化品牌推向全世界。而据《新京报》的报道,10月15日,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拿出了“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这是一个需要投资数亿元的项目,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目前,莫言文学馆二期扩建工程已确定于年内开工,当地旅游部门正在针对莫言故居设计“莫言故居二日游”的线路,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将于10月28日召开……

事到如今,许多事情早已超出莫言本人能够想象和控制的范围。正如高密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它是中国的文学高地,国家的圣地”。然而,在这些喧嚣热闹和规划“蓝图”背后,相关地方政府、机构和投资商,是否真的做过周全的考察和计划,是否思考过如何有节制地慎用文化资源而避免过度开发带来的恶果?莫言曾说“自己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明天的高密,还会带给更多人滋养和灵感吗?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5

关键词: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文学 文学翻译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2012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这样评论:“……他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兴奋之余也不免黯然,中国近代史上,对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且具有影响力的作家,造诣于莫言之上者比比皆是,为何我们迟了半个世纪才等来这一荣誉?

一.莫言获奖与外文翻译

当莫言作为首位中国作家获得诺奖时,其作品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焦点。网络传言“没有安娜,就没有莫言今天的成功。”[1]陈安娜,瑞典翻译家,从事翻译现代中文作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皆由她翻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陈安娜让莫言作品重生。知名文化人陈丹青表示,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同时,也为其翻译陈安娜感到高兴。莫言获奖,她是决定因素。可以说,如果没有出色的翻译家把知名作家的知名作品翻译成外文,就会制约该作家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2]

《新杂志》主编严峰认为,莫言得奖得宜于两个方面:作品本身的实力和其国际化接受程度。诺贝尔文学奖设立已经有100年,而用非西方语言的进行创作的作家获奖极少,作品翻译成为通往诺贝尔文学奖道路上的一道厚厚的障碍。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成外文的数量第一人。文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光荣,更是国际文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肯定,特别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他作品的翻译家们。

美国格林奈尔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教授冯进认为,翻译的威力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莫言的作品‘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而翻译让原来的文本超越语言的局限而更加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诺奖评委马悦然曾说:“中国文学早就该走向世界,但翻译成外文的著作太少。”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在中国有许多更好的作家,没有获得国际影响,是因为没有遇到优秀的译者,作品没有被译成外文。要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必须有优秀的文学翻译,能使其作品在国际文坛获得较高的接受度。可以说,莫言的小说获奖“帮助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二.中国文学翻译

莫言荣获诺奖,让我们看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我国翻译滞后的现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尴尬局面: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中国了。据相关数据统计,当前作品被译介的中国作家有150多位,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总数的1.3%。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其中,中国当代小说更是微乎其微。[3]

莫言曾呼吁加强两国作品互译,希望中土两国政府把文学作品翻译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加以积极推动,将更多作品呈现给两国人民,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学作品能使人们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故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的意义。

莫言作品翻译最多也最精确。诺贝尔文学奖开设以来,获奖作家多来自欧洲和北美,亚洲获奖者只有五人,个中原因就是翻译。语言表达是文学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译者的能力对原作的文学魅力、艺术水准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运用本族语写作的亚洲作家,没有完备、流畅、恰当的翻译的帮助,很难获得主要靠阅读西方语言文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青睐。谭五昌教授曾表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会影响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外文的译本好,作品的丰富性、文学价值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林少华就曾说,“翻译可以成全一个作家也可以毁掉一个作家”。目前,在英法主流阅读市场,莫言作品的翻译是中国作家中最多,最精准的。[4]

美国小说家厄普戴克曾将葛浩文生动地比喻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在英语世界唯一首席接生婆”。他在美国创建《现代中国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杂志,译介了二十多位中国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莫言和葛浩文,在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市场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征途上,留下深深印记。[5]“首席”漳显其翻译水平,而“唯一”折射中国文学在欧美得到的译介甚少。上海译文出版社吴洪一语中的,翻译是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舞台的最大阻碍因素。

文学作品翻译对译者要求高,而目前中译外的文学翻译队伍阵容还很弱小。中国作品译介主要是一些汉学家在做,而够水准的却不到20人。更重要的是,不少国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不是直接从中文翻译,而是从其他语言的版本转译,导致作品效果大受影响。

当前中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缺乏规划。德国翻译家郝慕天指出:国外对中国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是随意的,偶然的,没有计划和系统。他进一步建议,中国政府与学术界形成合力,最好能制定一个系统全面且有所侧重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翻译计划,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

三.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在语言更在艺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中文译者林少华感慨道:“文学翻译既关乎译者包括母语和外语在内的语言功力,更在于译者的文学悟性和艺术感性。”他曾说,翻译是在路上的艺术,“永远向原作无限接近,但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净水”。

寻求平衡。葛浩文曾表示,译者下笔要同时关注作者原意、读者喜好、编辑建议和自己的专业判断,更要在众多限制中寻求平衡。莫言对翻译的态度开放积极,这就给译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葛浩文的莫言作品英译本,就被评为“比原著写得更好”。

文学翻译是其所属的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拓展,在内涵上的一种丰富。文学翻译人员在遵守各种交际参数和制约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在译语社会中独特的文化构建行为。看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建构与文学翻译活动联系密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文学翻译的助推,后者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文学、文化运动的发展,及提升民族文化身份。在文化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后,蓬勃发展的文学翻译事业一定会推动中国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事业的快速发展。[6]

四.中国文学翻译的改进措施

中国文学翻译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从对抗到对话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学翻译呈现出国外作品译入多、国内作品译出少、文学翻译优秀人才后继无人等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翻译整体性弱化的情况一直没有有效改善,从事文学翻译的人越来越少、大师级翻译家后继无人、译者报酬微薄、翻译作品质量差,形成了中国文学翻译行业内的恶性循环。而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文学翻译组织机构不健全,文学翻译出版市场尚不成熟,国内文学翻译出版管理混乱,国外出版市场占有率低,我国文学教育基础薄弱。[7]

只有加强中外文学翻译的合作交流,改变现有教育机制,创建有利于文学翻译人才成长的环境,才能使中国文学翻译扭转整体弱化的局面。社会和学者应该更多的关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翻译和文化的互动,努力为中国目前和将来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平台。

提升翻译质量,加强中外译者合作交流,加强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多途径培养建设优秀的文学翻译队伍:基础教育重视母语教育,扩大文学阅读范围,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高等教育翻译专业加强文学翻译的相关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多进行翻译实践,培养其敬业精神;提高翻译价格,确保翻译队伍的稳定性;加大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鼓励社会捐资,用于发展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提升国内文学翻译出版机构的管理水平,提高对翻译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认识,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对外交流,汲取国外成功的出版经验,实现我国文学翻译的良性发展。

多渠道拓展译者队伍。放眼世界文坛,中国文化,尤其现当代文学,还未获得西方读者认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望让更多西方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化。吴洪认为,可以尝试在外国留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中国作品的翻译人员,多种措施吸引并凝聚人才,从而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介绍出去。

外国出版商之间也需要进行沟通协调,避免因追逐商业价值而形成骤冷骤热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出版市场的长期发展。南京大学高方建议各出版社提前进行有效沟通,细分市场,各专特色,实现出版市场的共赢。

五.结语

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需要通过中国文学来观察中国,中国更需要通过中国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文学翻译是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相互了解的一个文化窗口,也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精神营养品。

中国文学讲究含蓄,没有对中国文学渊源根深地研究和了解,是无法将中国文学的精髓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如何用另一种语言表述,让另一种文化接受并欣赏,翻译家显得极其重要。中国当代文学,要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荣耀,为世界文学做更大更多的贡献,必须培养更多出色的翻译家,发现更多优秀的汉学家,将中国文学推向全世界。[8]

改变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现状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翻译组织、出版单位等多方面协作,建立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文学作品翻译出版机制,从而促进其良性快速发展。

莫言获奖可以让越来越多西方读者关注中国作家和文学作品,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难得的良机。中国当代文学应抓住机遇,全面改进,谋求合力,力求更多的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文献

1.莫言获奖瑞典女翻译功不可没[N]. http://.cn/yzwzt/2012-10/

18/content_4101899.htm

2.莫言获奖翻译功不可没[N].http:///rdkd/419895.shtml

3.莫言获奖折射文学翻译暗淡现状[N].http://.cn/news/c/2012-1

0-24/1458351604.shtml

4.莫言获奖,翻译作家功不可没[N]. http:///news/63336.htm

5.莫言得奖,翻译有功[N].http:///a/4270865.htm

6.张祝祥.文学翻译――一种文化构建行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3.

7.赵丹.试论中国文学翻译整体弱化的深层原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3,4.

8.莫言获奖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要的是翻译[N].http:///read/

201210/205243.shtml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6

文学评奖:意义在评选之外

中国作家何时能摘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让国人焦虑已久的“世纪之问”终于随着莫言获奖而梦想成真。无论莫言所达到的文学水准究竟如何,“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这一殊荣(有报章称其为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此言不确,1938年的获奖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也拥有当时的中国国籍),就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篇章。中国文学在被该奖冷落百余年后,终于重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先要说一些煞风景的话。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文学评奖其实很难,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诺贝尔遗嘱语)。中国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那里,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很难如体育比赛一样判定某位作家、某部作品“第一”或“最佳”。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之初,就有瑞典文学院院士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拒绝出任评委。哪位作家最后能摘冠诺贝尔,其中有着不小的偶然性,在一定意义上讲,与其叫“获奖”,倒有点像“中奖”――这样说,绝不是出于“酸葡萄”心理。

全世界都愿意认真地关注这个“最高”奖项,是因为文学是人类情思、梦想和智慧最集中的领域,如果文学过于寂寞,说明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高。在这个快节奏的喧闹时代,文学越来越退居边缘。有这个每年都会成为世界新闻、文化大事的诺贝尔文学奖,就会定期提醒我们的心灵不能干枯空虚,也不能总被文化快餐填满。该奖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指引和褒扬,是否真的评选出了“最佳”作家作品,笔者认为倒在其次。

官方反应:在政治与文学中平衡

文学是广延性极强的事物,诺贝尔文学奖在历史上又已形成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因此人们已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次评选结果。莫言获奖如一面镜子,照出各个方面、人物的不同表现和心态,这些表现和心态牵连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大众的神经。

首先是官方。诺贝尔文学奖对一些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久已有之,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的获奖,挑衅了苏联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导向,都曾引起过苏联官方的激烈反应。而莫言获奖,中国作协和外交部都先后表达了对莫言的祝贺,认为获奖表明了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意义。

的确,莫言是对现实介入少、政治色彩不很鲜明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乡土生活题材,以奔放的想象力而不是政治观念的犀利见长;他的言论、立场、行为历来与体制保持着融洽,他一直在军队、检察日报社等体制内单位供职,获得过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现在又正担任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之职务。在需要正视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获奖者又能与体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有关方面对莫言的获奖表示肯定,允许境内媒体对此进行大规模、多方位的报道,这是值得肯定的符合当代文化主潮的明智态度。

莫言家乡的地方政府则满怀自豪感,市领导上门献花,全市挂庆贺条幅、鸣放鞭炮,随即扩大莫言文学馆、修缮莫言故居、种万亩红高粱供旅游等消息纷纷传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地方政府行为中“名人经济”开发的动机显然大于文化建设的诚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搭台、旅游经济唱戏是必然的思路。

文化界争议:思想价值的软肋

对莫言获奖讨论得最为热烈的是文化界。和想象中本土作家终于获奖、文化界为“圆梦”一片欢呼不同,不少文化名人在喜庆的总体社会氛围中表达了自己独立、冷峻的思考。在艺术水准上,文化批评家朱其研究员称“莫言在叙事上有才华,但在语言上不够精炼,在表现历史残酷上有些东方主义的‘奇情录’”,并判定莫言作品为“县城文学”;画家武文建则称莫言的小说只不过是“不错的文化馆老师”水平。也许这些看法有点刻意标新立异、失之轻薄,毕竟著名评论家、作家否定莫言文学才华的声音很少见;而在关于莫言作品思想价值的讨论中,不少人秉持人文精神和学术良知,拿出了相当有分量的质疑和批评。

譬如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宋家宏教授便称:“莫言是中国当下最具文学才华的优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过人的艺术感觉以及强大的文字的表现力,也不能说他没有批判意识,他的作品呈现出内在的反叛精神。自成名以来,二十多年里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几乎没有起伏和弱化的状态,这在他的同代作家中也是少见的。”但他同时表示:“我之所以对莫言小说仍然不满意,在于他对酷刑、血腥的迷恋与沉醉……对暴力、血腥的批判,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正是一个作家应尽的责任,而不是相反。鲁迅当年对‘看客’冷漠与麻木精神状态的深恶痛绝,至今仍然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在莫言的‘暴力美学’描写中,我又从一个作家的心灵中目睹了‘看客’的冷漠与麻木。这是一个世界一流作家应有的精神状态吗?”

文化界对莫言作品思想价值的反思,是他获奖后各种反应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然而很容易被淹没在喧嚣中。

推崇莫言、为莫言辩护者多是其作家同行。关于艺术水准,他们不屑多谈,因为莫言属于一流作家方阵历来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思想价值,作为作家而非学者,他们缺乏深入探讨的思辨能力,因此回应不多。他们为莫言辩护的重点就在事关人格的现实行为。一段时间里,作家陈村、诗人简宁、作家洪峰等在微博上不厌其烦地一一回击对莫言的批评和挖苦,而几乎从不对批评意见稍有认同。对作家看法有褒有贬,这本是正常现象,但上述人等对莫言遭批评的反应如此抗拒,却令人意外。简宁苦口婆心反复强调莫言在生活中的“厚道”,陈村锲而不舍紧追对莫言“不恭”的许纪霖要求对方应战。为莫言辩护的作家们的过头表现,除去文学圈内“与有荣焉”的良好感觉受损后的愤怒,这些人于国门打开之初形成的诺贝尔情结之深,非今人所能想象。诺贝尔文学奖曾寄托着那一代作家几十年的神圣梦想,如今终于降临,不管降临在谁身上,如果有人拒不喝彩,毫不尊崇,这种“亵渎”不啻是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无情否定,看待问题自然失去心平气和的应有状态。

也许批评者对莫言过于苛刻,毕竟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轻易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一棍子打死”,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应景行为放在普通人身上固然不可苛责,但文化精英就该以较严格的标准来对待,因为他们是代表一个民族精神品格的社会高标,也跟他们享有的尊崇地位成正比。正常一点的民族,都会痛心于它的文化大师级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庸常流俗。

公众:圆梦后可能的淡漠

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同样深深印在社会大众心中。在莫言获奖之前,林语堂、李敖、王蒙等人曾获提名而经常被人津津乐道,似乎作品因此而高出一个档次;在莫言获奖后,这个代表“最高”文学成就的奖项是否还能维系它那份云端中的尊贵,却很可怀疑。

“距离产生美”是不变的铁律。诺贝尔文学奖在社会上备受推崇,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百余年来中国始终与之无缘,越是得不到越显得超凡脱俗,让人向往。如今百年梦圆,曾经神话般的事物成为现实;兴奋过后,可能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神秘光环开始黯淡之时。莫言获奖后不过几周,这种迹象已初露端倪,很多网民在网上传播莫言小说中的性描写片段,调侃该奖评委是“重口味”,并毫无顾忌地评价莫言的外貌和衣着,不见多少对“神坛”人物的仰望;至于700余万人民币的奖金,其实也只能在北京购买120平方米的住房,以做“慈善”闻名的商人陈光标轻松表示要赠送莫言一座别墅,好多天来更是人们热衷谈论的新闻热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生活中也并不优越的印象迅速植进了人们心中……

公众少了盲目、过分的崇拜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因此也减损了对高雅、智慧和精神品质的追求与信仰,则又是一个新的遗憾。

(作者系文化学者)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7

以下是新闻会上出现的一些离奇错误:

1.记者:莫言先生,十提出来,中国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您这次获奖,对文化强国的推进有什么感受?谢谢。

莫言:我想莫言获奖就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的,而不是颁给一个国家的。当然我相信我获奖以后会引起读者对文学的热情,我也希望由于我的获奖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评:翻译将“扎实推进文化强国”译成了“know the emphasis and strengthening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china”(了解和加强中国文化),完全没有翻译出原意。

2.中央电视台:您得知获奖以后,这两个月里,您的生活还有您的故乡、周边发生了什么变化?您希望中国读者最关心您身上哪些方面?

莫言:对我个人来讲发生最大的变化是,过去骑自行车在北京街头没有人理睬我,但是前几天我骑自行车在北京街头走,有好几个年轻姑娘追着我照相。我一下知道,噢,我成了名人。我说过,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情,转移到对中国广大作家身上去。也希望阅读莫言一个人的作品,转移到阅读更多作家的作品。

点评:莫言说最大的变化是过去在北京街头骑车无人理睬,但在翻译的口中,这句话成了“I felt that the biggest change is that in the past nobody would come to bother.”她将“无人理睬”翻译成“打扰了”。

3.记者:莫言先生您好,其他所有获奖者都是乘坐宝马来的,但是您和您的夫人是走着来的,您是一个特别实在的人。您获奖之后有这么多的荣誉,这么多的光环,您是怎么来看待的呢?这是您面对巨大荣誉的方式吗?今年您获得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第二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莫言:首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莫言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没有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 得了奖之后依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到好多人追着我让我签名,我感觉有一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态度。至于中国作家富豪榜,他说我今年得了2150万人民币的版费,我后来到银行去查了一下,哪有那么多啊,没有啊,不知道钱都汇到哪里去了。

点评:翻译小姐直接将“中国作家富豪榜”曲解成了“中国富豪榜”(the china fortune ranking”)。

4.一家国内的报纸问莫言此刻的心情,莫言回答:“心如巨石,风吹不动。”翻译小姐直接翻成了“If you have a mind as solid as a stone, you can have storm and you will not move. ”(如果你有石头般坚固的想法,你就有暴风般的力量,不会被吹动了)。

5.莫言在回答自己的创作历程时,提到:当讲故事成为一种职业以后,就不仅仅是围绕一个故事来谈了。翻译为“When story telling has become a profession, the aim is not to only to entertain anymore.”(当讲故事成为一种职业后,就不仅仅为了取悦其他人了)。

莫言的获奖感言篇8

前一个高密即高密东北乡,在持续一个多月的媒体热炒中,红得不能再红,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它走出了中国,急速奔向世界,甚至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地理的“首都”。后一个高密,莫言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结婚,然后离开这里,它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乡村,居住着一群中国普通的农民。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1日13时),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亿万中国人为之沸腾。两个高密的这次对话由此开始。

熟悉与陌生

1976年2月16日,当莫言爬上装运新兵的卡车时,同车的小伙子都流着泪与家人告别,只有莫言连头也没回,他以为自己的幻想实现了,“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但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汽车停在了一个离高密东北乡只有200华里的军营,“多么遗憾,这是一次不过瘾的逃离,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莫言回忆。

“如果可以,我不想离开高密,”50岁后,莫言越来越恋家,每年都要回高密住一段时间,寻找创作灵感。“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那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那时候,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莫言这样写道,他对这块土地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

1955年春天,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里。他出生时的房子又矮又破,四处漏风,上面漏雨,墙壁被多年的炊烟熏得漆黑。根据村里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土上。莫言将这一习俗理解为是对“万物土中生”这一信念的具体实践。“我当然也是首先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上扫来的被千人万人踩踏过、混杂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这也许是我终于成了一个乡土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城市作家的根本原因吧。”

莫言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其中的情感冲突体现着他对高密东北乡“逃离-回归”般的纠结。

有位作家将高密东北乡比喻为一条“破麻袋”,正是这条“破麻袋”,不仅摸出了莫言一部又一部的小说,还摸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东北乡只是一个民间的称呼,因为莫言故乡平安庄地处高密县城东北方向,当地人习惯以方位来指称。行政区划中的平安庄,乡镇合并前属于大栏乡,地处胶河南岸。

高密历史可追溯到华夏文明之始。《史记·大禹本纪》中记载:大禹字高密,高密禹所封国。现在高密的县治在春秋时称夷维,属莱国。战国时,今前后田庄一带,始名高密,为齐地。据《今县释名》载:“《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按传统文化分类,如果中原文化是龙文化,高密文化属性则是东夷文化、齐文化,亦即凤文化,因此高密又称“凤城”。走在高密城区,以“凤”或“凤凰”命名的街道、宾馆、酒店和公园比比皆是。

高密文风昌盛由来已久,东汉郑玄统一经学,大学士刘墉位列历史名相,而整个清代出进士最多的家族是高密单氏,资料显示,清代高密单氏有进士21人,举人42人,家族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仕为官者118人,足迹遍及直隶、河南等18个省。

据现存的《高密管氏家谱》记载,高密管氏世居胶东,据考证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的后代。历史上因为从军、做官或战乱等原因,曾迁居过江苏海州、浙江龙泉及江淮一带。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管家后代管师仁喜中进士,由于管师仁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大观三年当上了北宋神宗年间的副宰相,在任不久因病返山东高密定居。莫言家所在的这一支,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到高密城东的管家苓芝。民国元年,因与人打官司败诉,莫言的曾祖父带领家口迁居到高密东北乡平安庄。

从管家苓芝迁居此地,当地人称之为“下洼”,实属迫不得已来此开荒。莫言曾说,“我应该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

但是,在莫言眼中,故乡早就不一样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回到高密东北乡去,遗憾的是那里的一切都已面目全非,现实中的故乡与我回忆中的故乡、与我用想像力丰富了许多的故乡已经不是一回事。” 他说。

莫言曾经谈到对故乡的感受:当我置身于故乡时,眼前的一切都是烂熟的风景,丝毫没能显示出它们内在的价值,它们的与众不同。但当我远离故乡后,当我拿起文学创作之笔后,我便感受到一种无家可归的痛苦,一种无法抑制的对精神故乡的渴求便产生了。你总得把自己的灵魂安置在一个地方,所以故乡就变成了一种寄托,变成了一个置身都市的乡土作家的最后的避难所。

莫言好友、诗人李丹平说,莫言并不熟悉现在的高密,他只活在自己构建的王国里,这个王国基于对高密生活的精准和鲜活的记忆。现在的高密,已经让他感到陌生。

宁静与喧嚣

1987年,电影《红高粱》在平安庄举行首映式,直至获得金熊奖,莫言也曾名声大噪,但那时高密人并不喜欢莫言,甚至是反感。

“我爷爷”是个土匪种,“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野合,对“我奶奶”的肆无忌惮地描写,往高粱酒里撒尿以促进酒的醇化……这些内容,在笼罩于齐鲁文化正统里的高密人看来是在丑化家乡。

莫言在《红高粱》里还写了村民王文义的一些趣事,结尾安排他死得很难看,结果引起当时还活着的王文义的不满,莫言提了两瓶酒亲自上门致歉,才不再计较。

此后,莫言在小说中就不再敢用村民的真名实姓,以避免麻烦,但“高密东北乡”,几乎贯穿他的所有小说。莫言曾经的同学郭相金评价说:“莫言有个超出庄稼人的胆量,他写的一些东西,是超出当时国情的,是大环境不允许的,我们连想都不敢想,他竟然敢写!”

2012年10月11日21时,莫言获奖消息传来,鞭炮声响彻平安庄,当时很多村民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人披着夹袄出来问:“谁家大半夜的结婚啊?黑灯瞎火地放什么炮!”“咱村莫言得大奖了,中国人第一个!”虽然绝大部分村民并没有读过莫言的小说,也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是什么,但当听到“第一个中国人”这样的解释后,都不由地感慨:“莫言这回可给咱平安庄争气了!”

莫言的二嫂说:“你说俺弟弟莫言得奖了,我们觉得没啥,但是你要说这是咱中国人第一次拿这个奖,那就不一样了,就像打仗胜利了一样高兴,那高兴得不得了!”

莫言获奖第二天天亮,高密大街上的电子广告牌就全部打出了祝贺莫言获奖的字样,平安庄的大道上也挂起了祝贺的横幅,村委会还在村里挂起了30个灯笼,比平时过年时还多,通往平安庄的公路上也竖起了“莫言旧居”的指示牌。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漆黑色的门板已经褪色,院内5间土墙平房。房屋两侧的窗户还是木格子,屋内有些漆黑,摆放着家人几十年前用过的农具等旧物,显得非常狭小,由于多年无人居住,里面的东西已经发生了霉变,一土炕也已经塌陷。唯一与废弃的物件不相副的,就是那块刻有“莫言旧居”的石牌,是当地政府临时制作的,来参观的人无不和这一标识合影留念,要不无法证实自己到过莫言旧居。

“几间破房子,有什么好看的?”你们外面的人看着新鲜,觉得很神秘,我们当地的人都不进去看,没什么,房子破得还不如我们家的老房子呢!村民王德才说。

一位村民回忆,其屋顶原来都是高粱秸铺的(注 :现在村民的屋顶用麦秸铺,不再用高粱秸),烂得不成样子,后来进行了修缮,还将屋后头的杂草清理开,辟出一块水泥地,以方便来参观旧居的人停车。

莫言旧居四周的水泥路,也是当年电影《红高粱》获奖后铺的,其他村民房屋四周是没有水泥路的,所以以前,村民特别喜欢在这里晒玉米。

在平安庄村口,立着一块“功德碑”,上面刻着2009年为村里修路的捐款者名单,莫言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一个。

村民张家芹最近忙着为自己新盖的四间新房打地面,甚至不惜每天花100元、还包吃包喝地雇一个人和自己一起干。这在以前,绝对是不可能的。

张家芹的院与莫言旧居相对,因为距离近,他的这四间新房自然成了外来租户争抢的“香饽饽”。“潍坊的一个画家来了好几次,让我一定要把房子租给他,让我尽快收拾好,说是要在这里卖书。就这几天,光青岛来和我租房的人就有18个,多着呢。我这房子是新盖的,里面放张床,一天100块钱,不贵吧?”张家芹难掩兴奋,“我和莫言一起当的兵,只不过他去了北京,我去了福州,他那会过得没我好,你看里面这房,我那会能盖得起房,他盖不起。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媳妇娶坏了,我娶了个济南的,回来嫌村里穷,后来给跑了,莫言人家娶了个农村媳妇,现在还在呢!”张家芹回村后靠种地为生,一直都不富裕,他将与莫言的差距归结为此。

与张家芹的兴奋相比,王德才显得有点“委屈”。莫言获奖那几天,从青岛来了一位女作家,说要租下他在莫言旧居前的老房子,用来创作。由于不了解“莫言热”的威力,最终以每月100元的价格签了5年的租约,现在他后悔了,责怪自己放手太早。“那会儿不知道能这么火,以前我们这儿的老房子,谁租啊,白给人家住都不来,又远又偏的,那个作家那几天天天缠着我,让我一定要把房租给她,一年给我1000块钱,我说1000有点少吧?就给了1200元,你说咱这么好的房子,租得太便宜了!”王德才把这些租户的到来称为“发高粱财”,房租上吃了亏,他瞄准了给这些人干活,“说是要做泥塑,让我们去坡上挖泥,一天100块钱,还行,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起来。”活儿刚开始,他担心这件事的持续性。

面对不断涌入的媒体记者,愿意回忆莫言的人也越来越多,郭相金就是一个。

一件黑色的破旧的棉袄,一双后跟被踩破的红底棉鞋,还有一辆黑色大梁自行车,郭相金的这个打扮让人看不出他是村里的文化人。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曾经师范毕业,在大栏至诚小学教语文。他对莫言在写作上的成就非常震惊,从莫言的小说里,他看到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同学,尽管他们曾经一起玩耍,“没想到他的能量这么大,智慧是超群的,我为有这样的同学而感到骄傲!”

现在的郭相金非常渴望重回讲台,他想把莫言的故事讲给台下的学生们,告诉他们不要害怕贫穷,要有志气,要努力学习,更要热爱这片土地,将来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尽管儿子一再要求他去高密市里住,但郭相金一直没有同意,“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就是这个道理。我喜欢在这村子里住,现在更喜欢了,孕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地方,我舍得离开吗?”他笑道。

追逐与回归

2012年10月,高密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进入关键阶段。“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高密市文广新局局长邵春生感叹,他已经在筹划如何打造和利用好“莫言牌”,突出“莫言效应”:“要借助文化,做一些与经济、高科技挂钩的工作,其中最典型的一块就是招商引资。”按照计划,本届红高粱文化旅游节将尝试市场化运作,不再单纯主打文化牌,会首次出现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此外还有企业高新技术研讨会。

按照邵春生的设想,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下,红高粱文化旅游节最终将办成“囊括一切的重大活动”。高密市期待从红高粱文化旅游节上看到经济效益。“现在莫言获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外面的投资者也愿意来到高密,比如通过招商引资来扩建莫言文学馆,帮助完成高密的文化事业。”邵春生分析。尽管有较大的前景,但他清楚,红高粱文化节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毕竟是个县级市,要想把文化产业在短时间内做得很大,还是有困难的。”

其实,忙的不仅仅是邵春生。莫言获奖让许多高密人感觉到,天地一下子宽了起来。高密一家旅行社的总经理杨连才开玩笑说,说不定以后的青岛宣传语都会改为“紧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乡”。当地最大的旅行社也在考虑怎么打好“莫言牌”。该社王姓经理说,她们几乎天天都讨论如何开发“莫言”这个旅游资源。在此之前,因为地处平原,无名山无水景,高密本地旅游几乎是个零。但现在,莫言文学馆、莫言旧居等火了起来,如何开发是个问题。她认为,要想达到旅游线路的开发程度,一个景点必须能够留住客人两个小时以上,最好是半天时间。照这个标准,目前的莫言旧居显然不合格。而资料丰富的莫言文学馆,地处高密一中校内,参观必须进入校内,这必然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根本不可能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

“从旅游开发角度看,莫言文学馆必须从高密一中校园里搬出来,不然发挥不了经济效益。”她说,“莫言旧居、莫言文学馆最好能合二为一,或者说离得很近,集参观访问与文学教育于一体,真正形成一个有人维护管理的旅游区”。

高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则表示,就如何开发红高粱文化资源、打造红高粱品牌,他们正在与政府及相关企业洽谈协商,“媒体上说少了,不是6.7个亿,而是67个亿,这通过融资来完成,不过,现在只是一个规划,预计在三年之内走上正轨”。10月29日,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虽然只在新华社发了一条简讯,却吸引来了数十家媒体记者。理由很简单,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出席开幕式。本届红高粱文化节也成为历届以来最火爆的一次节会,到场的观众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都是,一个会写小说的农民,都是高密的父老乡亲们的一个不太称职的儿子。” 第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上,莫言说。

上一篇:零售业创意促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国庆促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