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名言范文

时间:2023-09-29 23:46:46

莫言名言篇1

1、欣赏巴黎之美,最好的地方就是站在铁塔上,因为只有这个地方看不见铁塔!

2、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

3、你明白,人生并不如想像的那么美丽,亦不如想像的那样丑恶。

4、世上不知有多少人,为着疏懒误了自己的人生。奋发,活动。做事,谈话考虑问题之类,对某种人是很困难的事。

5、普通人一般极少去想那些有关人生价值以及和世界观有关的问题,只有当死亡来临或平静的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麻木的内心世界才会受到哲学和宗教的触动。

6、情是生活中唯一美好的东西,但却往往因为我们对它提出过分的要求而被破坏了。

7、只有爱情才是神圣的,婚姻和爱情毫无共同之处:婚姻是法律,而爱情则是本能。

8、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实际生活中是孤独的。

9、魅力,眼神,微笑,语言是女人用来淹没男人和征服男人的洪流。

10、爱情是一本教科书,它教我们怎样做人。

11、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12、真实有时可以不像真的。

13、一个献身科学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14、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15、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

16、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

17、对於男人的甜言蜜语,你相信三分之一就好了。

18、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

19、感官的结合不过是心灵结合的印记。

20、应该时刻躲避那些走熟了的路,去寻找一条新路。

21、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

22、宗教,就是为了要塞满天国的财库,而让人们松开他们的钱袋口,或是使口袋变成空无一物的东西。

23、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和机会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

24、在一时“情欲”驱使下的那种“一见钟情”的爱情,最终往往会毁灭了爱情本身,导致无穷的痛苦。

25、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26、人生道路是漫长的,关键时候只有几步,特别是你不太年轻的时候。

27、生活,从来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是想象的那样不幸。

28、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29、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30、独创性就是特有的思考、观察、理解和判断的方法。

31、到了两个人嘴唇儿第一次相触的时候,到了四条胳膊把两个彼此倾倒的生命搂成一个舒服自如的生命的时候,是一种何等超乎人世的幸福!

32、时间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而稍停片刻的。稍纵即逝的机会,更不会因为我们的犹豫不决而等待我们。

33、海沧石烟斗……是香喷喷的,弯弯儿的,有光彩的,和他的手很亲密并且又补足了他的仪表。

34、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35、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36、只要有一种无穷的自信充满了心灵,再凭着坚强的意志和独立不羁的才智,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37、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

38、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39、真爱就像雷电,在你被击中的瞬间,一切都会被摧毁,你的心里除了她将什么都剩不下了。

40、作家的伟大就在于把一个人人都能想到的故事,以人人都想不到的手法表现出来。

41、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42、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

43、原来输家才是真正懂得爱情的人,不要在乎付出或得到多少。

44、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

45、天才不过是不断的思索,凡是有脑子的人,都有天才。

46、床陪伴我们终生,我们生在上面,长在上面,最后将死在上面。

47、世界上只有和谐的美才有价值。

48、女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总想有男人来爱她。如若男人,又何是最大缺点。

49、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么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想像得那么糟。

莫言名言篇2

笔者以为,网传那么多商品在与“莫言”牵手,尤以白酒商标“莫言醉”最让人赏心。网事有说几年前注册者在参加一次友人聚会时,举杯把酒之际,有人感言: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相聚莫言醉。就词意而言,莫言醉却有一番特别的氛围感和酒至酣畅时的心情抒发,作为白酒品名,实为不可多得的尚牌。因而当初在三分酒意七分场景感染下,化一千元冲动注册,实为一种纪念。如今莫言荣登诺奖,为华人荣光耀世,扬名天下,手握此品牌,注册在先,当初的纪念在商业社会特有的价值感召中,也荣升好牌,真是千金难寻,酒不醉人人己醉,再次冲动而为无需莫言。只是“税后一千万”及山东某白酒企业等,尚留下一些悬念:酒厂何方?酒感何种风格?酒品何以推广?能否象茅台五粮液那般老牌,仰或洋河郎酒这般新贵?现在还真是一切尽在莫言中。

有酒“莫言醉”,却没见有烟作陪。莫言老家计划大面积种红高梁,改善莫言老房,新修纪念馆,及配合“文化旅游”开发一系列的产品,独没想到烟草。网传“莫言醉”商标被山东一白酒厂收入,想来届时一定会在莫言老家市场主推,然而,想了一下,还真的要有烟品类作伴。在中国的烟草家族中,有一种大龄烟民熟知的烟品一一莫合烟。这种烟味夸张有劲,香沫奇特,香气诱人、以产自新疆伊犁地区最盛名的手工卷喇叭烟,是很有特色的,尤受新疆少数民族的烟民欢迎。但“莫合烟”因为特殊的、鲜明的地理标志,以及目前除新疆外,内地其它地方很少有人抽它,故也是无法与“莫言”去衍接的。

由此,笔者思想:何不直言取“莫言”之音,唤“莫烟”呢,也干脆明了。而且,纸媒网媒所出现的许多莫言的照片,有不少是莫言手持卷烟或吞云吐雾,或侃侃而谈的,真属有烟有缘,“莫言”——“莫烟”,皆有音缘,不信,就此读几遍,保证越读越莫言,最后就剩莫言了。

莫烟,还真莫言,你别说挑剔,“莫言醉”属酒,名虽不错,但毕竞和大作家的笔名多了一个“醉”字,意味虽深,但毕竟醉字意辞都不是提倡者。而“莫合烟”也多一字,且有些离意,强差了,不合拍。而莫烟,莫言何烟,谁育道出台,就足此莫烟,大气大作,个中含义,尽在莫言中。届时,无论山东高密围绕大作家莫言获诺奖而打造的“文化旅游”可作为一品,为在莫言老家沾点仙气,连菜、罗卜、草等植物都被拔得一毛不剩,带一条莫言老家买来的莫烟,还不抢疯?回去给玩文字的抽抽,启点思路,能有一说。如果能有高手公关,说服大作家莫言拍一张抽着莫烟,凝神构思新作的照片,那这莫烟绝对会成为中国靠文字为职为生的人的“特供”“御烟”,不想红都难!

莫言名言篇3

对此,杜勤兰女士说,之所以想买房子,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住的一直是部队上的一套91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女儿、女婿、外孙女和他们夫妻三代人挤在一起很局促。他们夫妻只好带着外孙女回到高密老家,帮着女儿带孩子。用这笔奖金在北京再买一套房子,五口人能住得宽松点,女儿与外孙女也不必分隔两地。

听闻莫言想买房子,陈光标日前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要把自己在北京的一套别墅赠与莫言,让他“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对此,莫言二哥兼莫言“新闻发言人”管谟欣代表莫言回应说:“谢谢陈光标盛情,但无功不受禄,莫言不要陈光标的别墅。”莫言的父亲管贻凡也表示,莫言是庄稼人出身,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东西,不要。

解密莫言

作家收入其实并不高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像莫言这种著名作家的生活条件应该很优裕,但莫言的夫人杜勤兰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说,莫言目前的稳定收入来源是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的工资。而他创作一部作品常需历时数年,而作品又面临着严重的盗版侵权。为了照顾莫言和女儿管笑笑,妻子杜勤兰在北京一直没有出去工作,当时女儿管笑笑还在上学,全家三口人全靠莫言一个人的收入,而90岁的老父亲也需要赡养。

莫言与妻子杜勤兰在高密的棉花厂相恋结婚,杜勤兰表示,虽然收入并不丰厚,但莫言仍然尽量为老家平安村作些贡献,村口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有2009年为村里修路的捐款者名单,莫言的名字列第一个,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莫言捐了3万元。杜勤兰说,很多邻居问她,莫言老师那么大的作家,挣那么多钱,怎么看你很少买肉,每次都买一大堆蔬菜。她说,其实家里改善生活就是包一顿饺子。饺子,是莫言几十年来最喜欢的美食。

他为啥要当作家

为了一天能吃上三顿饺子

谈到饺子,就不得不说莫言当作家的初衷。莫言的大哥说,当时他们的一位邻居告诉少年莫言,作家们生活是非常富裕的,每天三顿都吃饺子。多年后,莫言回忆哥哥说起的这件事感慨颇深:“我当时就想,原来作家生活是如此之幸福啊,所以当年想当作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一天三顿都能吃到饺子。”

当然,莫言觉得能吃上饺子就很幸福是有原因的。出生于1955年的莫言童年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没有粮食,大人吃的是野菜团子,莫言吃不下,奶奶“赏赐”了他和姐姐每人一个发霉的红薯干,莫言总觉得姐姐的大,于是把姐姐手里的抢过去了。抢过来之后才发现不如自己原来那块大,于是又抢了回来。抢了两次,姐姐哭了。作为一个吃过苦的人,莫言在物质生活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满足。

他真的很努力

积劳成疾患严重胃溃疡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辍学了,但他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艺术学院,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毕业,并获得很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莫言能实现学历上的三级跳,与他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据媒体报道,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绘图本的《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下磨,给一册书看。还必须得在现场看,不能借出来,有时还规定必须推十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书都看完了。到了青年时期,莫言看书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兵前,他曾咬牙花了四块五买了一本《中国通史简编》,要知道,全家一年的收入也才几十块钱。

后来到了北京,莫言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看书到半夜。杜勤兰透露,刚到北京时,莫言没有将自己接过去,有时候写作到半夜饿了没有夜宵,就吃大葱喝热水,多年下来积成严重胃溃疡,每天都要吃药。

诺贝尔奖是他最大的成功么

家庭幸福是莫言最大的成功

莫言参军前曾与杜勤兰同在高密的棉花厂上班,两人相恋结婚,后来他因《红高粱》名声大噪,但始终对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妻子不离不弃。莫言曾说,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写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个幸福家庭。

在杜勤兰眼里,莫言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和父亲。如今有了外孙,莫言像普通的外祖父一样对她百般疼爱,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看看孩子,还为孩子取了乳名“一诺”。莫言平时比较“宅”,有时间就待在家里,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不喝酒也较少吸烟,最大的爱好就是听戏曲,尤其是家乡戏茂腔。

莫言名言篇4

回顾2012年热点人物,不得不提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消息不久,李长春即致信中国作协表示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几天后,莫言家乡山东高密政府表示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并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

【热点解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只是一个作家获得了文学领域内的荣誉,但在今日的中国,却已然成为一个社会事件。

在政府有一些相应措施之外,市场经济给莫言获奖的事件加上了更多关注的砝码。大大小小的书店,迅速为莫言作品设立专柜,柜台上明明空空如也,却可以堂堂正正地称之为“销售一空”。印刷厂接到大量莫言全集的订单,响应市场需求,连夜加班印制。各种临时上马的小册子,如《莫言散文》《莫言小说选》充斥市场,一派繁荣。诸多影视公司开始密切关注莫言作品,联系版权购买和改编事宜。一位工程师数年前花1 000元注册的“莫言醉”酒类商标转手卖出1 000万的高价,在当下实实在在地上演了一回“一本万利”的人间喜剧。

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疑惑,这是又一次国民虚荣的短暂胜利,或是可以期待着将充斥市场的通俗读物转化成纯文学回归的大好契机?作家莫言,因何能影响到酒类商标的市场价格?究竟是文化推动了经济,还是经济“”了文化?

民间舆论从来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一些知名或非知名的作家或公知,此时都积极地发表自己对莫言的评价,有些人阐明了文学理念不同,无法欣赏莫言的作品;有些人则抬出马尔克斯、卡夫卡等曾获诺贝尔奖的世界名家,以此彰显莫言的分量不足;也有一些人,冷嘲热讽地一句“诺贝尔,凭他也配?”仿佛指摘莫言的不足,就能彰显自己学术高深或特立独行一样。

年轻的读者去书店买了一本莫言小说,兴高采烈地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只听说红高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去书店里抢了一本回来,好开心”。

也有读者心态微妙地表示:“我一直都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但现在他这么红,这么多人追捧,我反而觉得心里怪怪的,不愿意再对人说我喜欢莫言了。”

从众心理与拒绝平庸,喜欢的人不愿意说出来,不喜欢的人却热衷于附庸风雅。到底附庸者跟风,还是讳言者做作?而那些粗暴的否定与抨击,常常只是心理卑弱的表现。

此刻身处巅峰的莫言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平静地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这不是体育比赛,我清楚中国有很多作家写得和我一样好,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应该尽快忘掉这件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当被人问及“您是否幸福”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继而补充,获这个奖,给他的压力很大。

而当莫言的微博关注在短短几天内从几十万激增至几百万时,他只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家风范,自当如是!

【运用方向】

话题一:“随”有时是一种盲从,源于内心的动乱。

话题二:面对非议,心怀感激。

【作文片段一】

今年,货真价实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普罗大众自然开心,一种所谓的民族荣誉感不由分说地涌上心头,仿佛获了诺奖就意味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此登堂入室,即便自己从未拜读,也要与有荣焉;领导自然也开心,这是不请自来的政绩,莫言获奖,当然要归功于领导有方,体制有功。但在领导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又有公知忙不迭地跳出来,论说莫言其实名不副实,一些民众听了跟着频频点头,随即调转枪头非难莫言,臧否名人向来是那些空虚鄙薄之人发挥的最好舞台。

可是,莫言去哪儿了呢?谁在乎莫言辛苦耕耘的文字?莫言被人为地符号化了,夸他的人视之若圣,贬他的人又待之如魔,而符号化了的莫言背后,真正的莫言只能变成一个旁观者,无奈地看着自己被不停地从一个舞台推向另一个舞台。

其实,只关注诺奖,不关注作品,是一个民族缺乏文艺鉴赏力,又对本国文学缺乏自信的心态之下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对诺奖的看重,起码表现出一个民族对文艺仍然有关注和期许,从这点看来,倒也不算无可救药。

(芦浩)

【作文片段二】

官方捧杀莫言,民间挤兑莫言的现象,让我想起鲁迅的作品《捧与挖》,这样做会毁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与创作。我相信,并没有一个作家纯粹只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学本身,而非聚焦于个人。

但同时,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希望我们可以拿出自信,从容应对种种关注的目光,毕竟,现在的我们距离一个文化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丁晶)

【作文片段三】

奖杯何重,毁誉何轻,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身处热议之中的莫言先生,没有辩白,也没有陈说,只是在等这些人厌倦,等这件事淡去。正如他的笔名一样,不说,只做,一切自然就如水到渠成。

(樊静妍)

【作文片段四】

其实,从抓着“诺贝尔奖”喋喋不休开始,众人的天秤就已经错误地倾斜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为了让世界一起肯定这些执着的人所做的贡献。而现在,一切都相反,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这四个字的关注度已远远超过了其内涵,人们忘却了奖项设立的初衷,甚至忘却了它只是这个地球上众多国际奖项中的一个而已。

多年以来,国人为什么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为什么拿到手后又迫不及待地摆出一份唾弃之的姿态?

我认为,国人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的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迫切地想获得世界的认可,盛世大唐成为了最令人自豪也最令人不甘的久远历史。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哪一项不是斥资亿元以博世界人民一叹?内销产品粗制滥造,出口商品却质优价廉,难道本国在国外的声誉比国民自身的幸福生活更重要吗?正因为自己没有底气,才更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些许的安慰,但说到底还是心虚自卑在作怪罢了。

作家得了文学奖,人们不关注作品内涵反关注奖项;演员出了名,人们不关注演技,反关注绯闻,歌手成了名,人们不听歌声,反评论长相。急切而错误的心理不断误导着众人,对于声望名气的过度关注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应关注的美好本质。

诺贝尔奖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莫言借此机会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熟人。但多年后,当人们提起他时,能想到的是否只剩下了文学奖和一本《红高粱》?如果是的话,作家莫言未免太可悲了。

(齐钰)

莫言名言篇5

莫言认为: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事实上,无论是人格上,还是作品甚至众人广为乐道的德行上,莫言都具备了一种强悍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气质。从1985年发表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到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山东高密东北乡到世界舞台中心,莫言花了27年时间。而自1927年鲁迅拒绝诺奖提名以来,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焦虑症”也已经持续近一百年。现在,莫言终于让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荒地上长出了“红高粱”。

读书少所以想象力发达

莫言于1955年2月17日出生在东北乡平安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本姓管,名谟业。莫言说:“我出生的房子又矮又破,四处漏风,上面漏雨,墙壁和房笆被多年的炊烟熏得漆黑。根据村里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土上……我当然也是首先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上扫来的被千人万人踩践过、混杂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

爷爷是莫言的第一个老师。虽然爷爷是个文盲,但却十分聪明,称得上博闻强记。从三皇五帝至明清民国的历史变迁,改朝换代的名人轶事他可以一桩桩一件件讲个头头是道;不少诗词戏文他能够背诵。更令人奇怪的是,他虽不识字,却可以对照药方从大爷爷(爷爷的哥哥)的药橱里为病人抓药。至于那满肚子的神仙鬼怪故事,名人名胜的传说,更是子孙辈夏日河堤上、冬季炕头上百听不厌的精神食粮。莫言作品中绝大多数故事传说都是从爷爷那儿听来的。

在家里人的回忆中,莫言从小就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6岁上学,8岁开始看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当时他写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

让管谟欣(莫言的哥哥)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与莫言抢书看的经历。管谟欣说,当时因为村里人读书的不多,家里的条件也不富裕,能读的书就只有家里留下的古书和小人书。所以每次只要家里一有新书,莫言就和二哥管谟欣开抢。

“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但往往被莫言当耳旁风。”管谟欣说:“莫言那个时候就已经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莫言文学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莫言小时候的经历:1967年莫言上小学五年级,适逢“”,被迫辍学,当时上中学都要贫下中农推荐,中农出身的莫言被拒之门外,成了一名公社社员。他每天牵着牛羊,从学校教室的窗外经过……同学的喧闹之声毫无遮拦地传到大街上,传到田野里。每当这时,心里就浮起一种难言的滋味,感到自卑,感到了很多难以言传的东西。在无际的荒野,莫言孤独寂寞,感觉前途一片渺茫。

在莫言自己的自述当中,他说正是因为读书少所以想象力发达:因为经常一个人独处,当时的胡思乱想现在看起来就是一种想象力的培养、开掘。“很多时候我觉得就是超现实的一些想象,比如,突然看到一棵玉米,就感觉到这个玉米是能够跟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仿佛它可以说话,或者能听懂我的话语。”

长到18岁,父亲让莫言到县城的胶莱河去干活。当时莫言不想在最好的年纪丢掉书本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兄弟姐妹多,已没有钱来供他念书。“由于莫言身子还没有长壮实,刚到工地时,只能拉锁链,双手的掌心常常是被勒出一道道血痕,破了长好,长好了又被勒破。”管谟欣说。

回忆起这段经历,莫言自己则说:“回顾往昔,我确实是一个在饥饿、孤独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我经历和忍受了许多的苦难,但最终我没有疯狂也没有堕落,而且还成为一个写小说的。到底是什么支撑我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就是希望。”

饥饿的记忆

莫言曾经深刻体会过“饿”这个字的滋味,从1960年春天开始,可怕的饥荒开始席卷中国大地。高密东北乡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老实木讷的农民们饥不择食,能吃的东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亲人还呜呜哇哇地哭着到村头土地庙里去注销户口,后来就哭不动了。抬到野外去,挖个坑埋掉了事。

姐姐已经退学,专门挖野菜供全家人吃。一个下午,放了学的莫言,跑回家里,扔下油灰的书包,看到“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他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因此“吃”想当然成为了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之一,在他的小说里,“饥饿”记忆和“吃”的疯狂,贯穿始终。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少年时代的乡村饥饿记忆,成为了他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基本态度。莫言小说里的小孩子,认识世界只有两种东西:能吃的,不能吃的。

在《四十一炮》当中,他借一个叫做罗小通的孩子深刻地再现了自己对于食物的终极热爱。“我低头看着这盘洋溢着欢乐的肉,看着它们兴奋的表情和那些像葡萄藤上的触须一样抖动不止的小手,听着它们像蜜蜂嗡嘤一样的话语,尽管它们的声音微弱,但它们的语言清晰、字字珠玑……我们已经成为了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当然也有感情的个体,我们是属于你的,我们只愿属于你,我们的沸水锅里痛苦地翻滚时,就在呼唤着你、盼望着你。我们希望被你吃掉,我们生怕被不是你的人吃掉。但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弱女子还可以用自杀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清白,我们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我们天生命贱,只能听天由命。如果你不来吃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卑俗的人来吃我们了。这个世界上,像您这样爱肉、懂肉、喜欢肉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啊。”

在他的另一本小说,出版于1992年,而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漠视的长篇《酒国》,则是“吃文化”中达到了巅峰状态的表达。

而到了1995年,莫言以一部洋洋五十万字的长篇巨著《丰乳肥臀》,总结了“高密东北乡”的百年动荡史,并极其有创意地从清朝末年写到了改革开放。政治的动荡、历史的诡秘、人性的险恶、社会的变迁,在这部小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但这部小说因为“不正确的历史观”而遭到了封杀。其中写到,在饥饿年代里,一名优雅的女医生在农场为了得到一只大白馒头,而甘心情愿地遭受着食堂管理员的邪恶奸淫。

正是这种惨痛的经历,莫言蔑视那些道学家的高调。莫言说:“因为吃,我曾经丧失过自尊;因为吃,我曾经被人像狗一样地;因为吃,我才发奋走上了创作之路。”创作的原动力让莫言在创作中一直贴近人的本能需要。

直到多年以后,莫言的胃又回归到了最初的爱好,每年从北京回来,莫言最喜欢去吃饭的地方,不是大酒店,而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小饭馆。他好一口当地特有的“高密炉包”,还特别喜欢混到集市里找“高密炉包”吃。

现在,走遍平安村,家家户户的门前院内,都是一片片晾晒的玉米棒子,那片耀眼的金黄色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的种种丰收,就好像那些残酷的片段只留在了莫言的隐秘的记忆之中。被侮辱和被伤害的

因为“富裕中农”的家庭成分所限,少年莫言从有记忆以来,一直遭受着排斥、侮辱、损害。“受辱”也是莫言文学创作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童年的故乡赋予他的,有来自老师和家人的爱的体验,更有来自社会的创伤。因为腹中饥饿难挨,莫言曾偷吃了生产队地里的一个红萝卜,他被一个贫下中农抓住了,被揍了一顿,然后他又不得不当着二百多人的面跪在像前当众请罪。回到家里,他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来自童年故乡的创伤体验是深入莫言骨髓的,正是因着这种深沉苦痛的沉淀,才有了莫言成名之作《透明的红萝卜》的诞生。

《透明的红萝卜》里那个十二岁的“黑孩”在运河工地里干活,因饥饿难耐,到旁边的菜地里拔了一根红萝卜充饥,被看田人当场捕获,押送到工地,工地负责人专门为此召开一次可怕的批斗大会。上百人围着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高呼口号,必欲灭之而后快。“黑孩”后来钻进麻地里,像一条鱼一样游走了。这部小说的“饥饿”主题非常明显。在稍后创作的《枯河》里,莫言以“侮辱”为核心,写小男孩在玩时不小心把领导女儿弄伤了。他回到家里,碰到的是父亲、母亲、大姐、大哥的组团“严刑拷打”。“父亲”打他时,还先扒下他的衣裳,“免得打坏了”;小说里的“父亲”在拷打小男孩时,极富创意地用蘸了盐水的麻绳来鞭打他。而在传统叙事中本来应该是保护孩子的母亲,抡起棉花秆劈头盖脑地打,打得“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

在《四十一炮》的后记当中,莫言说他要“借小说中的主人公之口,再造少年岁月,与苍白的人生抗衡,与失败的奋斗抗衡,与流逝的时光抗衡,这是写作这个职业惟一可以骄傲之处。所有在生活当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都可以在诉说中得到满足。这也是写作者的自我救赎之道。”

1976年,莫言当兵,第一次有机会离开故乡,此时的莫言已经21岁了,此去经年,从此与故乡,与故乡的高粱酒,与母亲棒槌敲打野菜的声音,与池塘里的蛙声、流淌的胶河相隔千里,直到物是人非。一个作家一辈子可能写出几十本书,可能塑造出几百个人物,但几十本书不过是一本书的翻版,几百个人物不过是一个人物的种种化身,这几十本书合成的一本书就是作家的自传,几百个人物合成的一个人物就是作家的自我。如果硬要我从我的书里面抽出一个人物,那么这个人物就是《透明的红萝卜》里面的没有姓名的黑孩子。

莫言名言篇6

下:《透明的红萝卜》台湾版

我表示,我与莫言论交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1987年某天,柏杨、张香华伉俪来香港,在一次叙晤中,忽发奇想,他表示,大陆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他有意策划一套《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要我协助组稿。

当时台湾的《勘乱时期临时条例》仍未废止,不要说当代大陆的作家,就如新文学作家如鲁迅、巴金等人的作品也被禁止之列,出版固然有“通匪之嫌”,携带这些出版物进境也会触犯条例,前者有坐牢之虞;后者也会受警告甚至留案底,从此被特务跟踪、监视。

当时柏杨老先生拍拍胸膛,表示所有后果由他一力承担,他是坐过九年黑狱的人,表现出一副无畏无惧、义无反顾的气概,令我肃然起敬。 1998年11月,作者(右)与奠言摄于香港维景酒店。

结果,我开出大陆12位新进作家的名单,包括莫言、王安忆、陈建功、张承志、韩少功、舒婷、郑万隆等等,每本连作者小传合共20万字,柏杨一锤定音。其间,我请在内地的陈建功兄协助组稿。

当时两岸还不能通邮。内地的稿件先寄到我处,我阅后再转寄给柏杨,历经近一年时间。结果这套由柏杨主编的《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在1989年由台湾林白出版社出版。《中国大陆作家文学大系・总序》―文中’特别提到“感谢香港彦火先生,赐助一臂之力,搜集稿件。”这是包括莫言在内的12位当代大陆作家作品,第一次集体登陆宝岛。

莫言台湾版的书,是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除了《透明的红萝卜》,还收有《白狗秋千架》《金发婴儿》《草鞋窨子》《红高粱》《枯河》。可以说,台湾读者远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便可以读到莫言的作品。台湾直到两年后即1991年才取消《勘乱时期临时条例》。

相对其他同龄作家如王安忆、余华等,莫言对香港读者而言是较陌生的。

莫言只有两部作品在香港出版,一部是《莫言》,一部是《司令的女人》。

《莫言》于2000年出版。世纪之交前夕,我与旅居美国作家、学者刘再复兄商量出版一套文库,以为纪念。获得刘再复兄的支持和鼓励,我成立了一个包括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作家组成的顾问团,并征询了他们的意见,选辑20位当代华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莫言和高行健都在入选之列。出版时’高行健还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这本书收入《2000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作品包括《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屠户的女儿》《灵药》《枯河》《粮食》《人与兽》《指铐》等,还附录了研究莫言的美籍华裔陈颖教授的导读及年表。全书10万字,主要读者对象是本港青少年,销路一般。

莫言的第二本在香港出版的书是《司令的女人》,收入《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

文学书是香港票房“毒药”。我在策划《世界当代华文文学精读文库》时,获得新加坡作家原甸认同,并得到青年书局老板陈孟哲先生的大力支持。

这套书从筹划到出版凡三年。我先成立一个由25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主要是海内外知名大学的文学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马悦然、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著名美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Howard Goldblatt)、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北京大学严家炎教授等等,以投票方式选出50位海内外杰出华人作家。莫言是获票数较多的一位。

入选的《司令的女人》是莫言中短篇的新作及近作,凡20万字,收入作品除《司令的女人》外,还包括《藏宝图》《红耳朵》《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怀抱鲜花的女人》《爆炸》。

书出版后,相对其他入选作家作品,销路是较少之列,只销了300多本。10月初,发行商一直想把它处理掉。我半认真半开玩笑说,先搁置一段日子,说不定莫言会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届时将一纸风行。我并告诉他,我之前出版2000年文库中的《高行健》(短篇小说),只销了200多本,结果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销了2万多本。想不到一语中签!

我在上世纪80年代认识莫言,但交往不算太深,莫言要说的话都在他的作品里说了’现实中的莫言讲话不多,倒是烟不离手。他在我编的《明报月刊》发表了七八篇文章,主要是他2000年在北美三家大学的演讲稿。

莫言名言篇7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已非无名之辈。在31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发表了80余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9部影视文学剧本和2部话剧作品,一直被视为中国当代的一流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犀利、想象狂放、叙事磅礴,有其特殊的文学魅力。1988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第三十八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主流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这也让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莫言的名字。也正是那一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教授翻译了《红高粱》和《天堂蒜薹之歌》。从此,莫言和他的作品便进入了国际视野。迄今,他的作品已有了英、法、德、俄、日、韩等十几种语言的版本,是中国当代最有世界性知名度的作家之一。

有人曾经戏称“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陀螺”。因为在以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亚洲国家的作者寥寥无几。“近水楼台”的瑞典有8位获奖者,而偌大的亚洲迄今只有四位——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中国的莫言。法国作家萨特曾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理由除了“个人不愿受奖项之累”外,还批评说这一奖项过于向西方倾斜。

莫言曾进修过的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白描在谈到莫言获奖时说:“西方社会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文化落后。莫言此次获奖,显然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可。它背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因为奥运金牌更多体现了中国人的意志质量,而莫言的背后则有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支撑。”莫言作品于世界而言的独特性就是其浓郁的中国特色,令人欣慰的是其作品的独特性能为世界所理解。比利时根特大学语言哲学院的巴得胜教授说:“莫言获奖,给世界又一次了解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机会,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开放与进步。”

一部文学作品,越是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就越是具有可以拨动世界各国人民心弦的共鸣力。瑞典著名诗人埃斯普马克在谈论莫言获奖时说道:“(诺奖颁奖词中)我们用的词是‘幻觉的现实主义’,而避免使用‘魔幻现实主义’,因为这个词已经过时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不否认莫言的写作确实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叙述方式来自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比如中国古老的神话和传说。他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了一起,这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得以从文学中获取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所在。莫言获奖,无疑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一次完美的对接。

莫言名言篇8

第一,莫言现象是一个文学现象。随着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他前年刚获得茅盾文学奖,这两年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可以说是炙手可热,在世界文坛也是如此。所以莫言现象首先是一个文学现象,莫言的获奖刺激了中国当代文坛,使很多的当代文学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者,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学研究者都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不得不刮目相看。当然,这里面又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人属于坚定的“倒莫派”,即使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他的评价仍然很低,比较反感,比如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比较粗糙、放荡,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甚至深圳有个大学教师发微博,明确地表示他不看莫言的作品,说什么一看莫言长着一张村支书的脸就写不出好东西,这种言论实在不像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说出的话,过于情绪化,裹挟着极大的非理性冲动。我觉得这里面存在着大量的误解,大家仅仅是从“莫言现象”这个文学泡沫本身在思考问题。无论是“倒莫”还是“挺莫”,许多言论都带有很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莫言现象”作为一种时代热点现象,它已经逾越了莫言其人其文,不属于作家的创作所能掌控的范围了。所以我觉得作家的思考这时候比民众要冷静得多,莫言在他刚刚获奖的时候就说他希望“莫言热”赶快冷却,而且他也知道“莫言热”会很快冷却,不管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效果,指望通过莫言获奖来刺激当代文坛的复苏,这样一种想法本身就不是很现实。我们不能指望“莫言现象”能够拯救我们当代文学,事实上当代文学也不需要拯救。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发展着。文学并没有死去,也不会终结。这些年关于文学的死亡论、终结论甚嚣尘上,但文学的繁荣其实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除了所谓的精英文学或纯文学之外,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也都是文学,文学无处不在。文学是空气,不是大餐,空气的存在我们浑然不觉,好的文学状态就是呼吸新鲜空气。大餐虽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吃大餐其实是一种“非常”状态。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文学空气和文学大餐并行不悖的多元状态。这种文学生态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以为当代文坛中已经取得了与莫言同样成就的作家不下于五个人,有五个与莫言大体同等成就的作家存在着,这足以证明当代中国文坛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的。反过来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谩骂莫言的评论,它们将会被历史淘洗掉,因为很多评论莫言的人并没有认真地阅读莫言的作品。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这当代文学的两翼,前者的成绩远远高于后者,我们的评论还需要努力,我们的研究还需要努力,当然我们的作家也需要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我们的作家已经在西方世界发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声音,而我们的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还长期纠结在失语症中无力自拔,发不出自己独特的学术声音。莫言们在欧美文学秩序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而我们的文学学者还没有贡献出让西方人震惊的学术成果。我接触到的很多作家都在不断地反省,不断地突破,相反,我们的文学评论,我们的文学研究者,我们的文学学术界却出现了高度规范化了的体制化学术,在我们的高校中目前非常流行这样一种学术。想想都觉得脸红。夸张一点说,我觉得真是乏善可陈,而作家的自由地思考、独立地创作的成果要远远高于文学学术界所贡献的成果。

第二,莫言现象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政治现象。莫言肯定不希望他的获奖成为一个政治性的话题,但他还是无意卷入此中来,这是莫言的尴尬,也是中国当代作家在写作身份上的一种集体尴尬。莫言获奖了,很多人不去关心文学,却去关心一些政治问题,认为莫言获奖是不是因为某些政治的原因,真的以为“功夫在诗外”似的。这里暴露了国人的一种百年来滋长的精神弱点或者说心理误区,就是不自信!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总觉得万事不如人。仿佛莫言获奖了也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本身,而是外在力量的推动。我觉得这对于坚持文学创作三十年,对文学孜孜以求的莫言来说是不公平的。有些人质疑莫言的官方身份,比如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曾经的部队作家身份,还有他对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回应……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看,认为莫言的获奖也许跟《蛙》有关,因为《蛙》涉及了对于建国之后的根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批判性反思,这是一个带有政治敏感性的题材,可能是莫言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蛙》的题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莫言在《蛙》中所做的人性忏悔,这是高于政治忏悔的一种文学忏悔,达到了较高的精神心理深度。所以《蛙》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但《蛙》并不是莫言最好的小说,这部长篇还不够厚重,对人性忏悔主题的开掘还不够深广,以莫言的才华,《蛙》可以写得更有打击人心的力量。由《蛙》的政治题材,然后推而广之,人们发现莫言很多的小说都有政治敏感性,比如说《丰乳肥臀》,莫言因为这部小说而离开了部队,转业到了一家报社,又比如说《天堂蒜薹之歌》,这部长篇还有一个题目叫《愤怒的蒜薹》,也是社会批判力度非常强的作品,较早地触及到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寄寓了青年莫言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忧思。诚然,莫言在创作中并没有回避政治,因为政治是老百姓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莫言一直宣称要“作为老百姓而写作”而不是“为老百姓写作”,不管他这种文学宣言是否真的百分百地做到了,但有了这种文学理念的作家肯定无法不直面惨淡的现实人生。所以这个时候的莫言就有点里外不是人了,一部分人说他是体制内的作家,仿佛他的获奖沾了政治的光,另一部分人说他获奖是因为他对中国当代社会体制的批判,由此可见“莫言现象”已经异化成了一种政治现象,这是莫言始料未及的。

第三,莫言现象还是一个流行文化现象。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后现代气息十分浓烈的国度,尤其是在互联网和城市空间中,后现代的情绪更加浓重。本来莫言是当代文坛的一个劳动模范,三十年如一日,对文学创作勤勤恳恳,尤其是对小说叙事艺术的革新,更是充满了无穷的创造精神和实验精神。显然,莫言是一个严肃的纯文学作家,虽然“纯文学”的概念多有分歧,但这里不是辨析这个概念的地方。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纯文学作家的莫言,在当下这个后现代情绪和商业化气息十分浓烈的社会语境中已经严重地被扭曲了。人们可以不去读莫言的作品而肆无忌惮地放谈莫言,莫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流行文化热点,一个流行文化符号,许多非理性的社会情绪通过这个流行文化符号而得到宣泄和表达。其实许多的关于莫言的言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莫言和文学本身,它们不过是关于莫言的言语增殖和话语膨胀而已,与莫言并没有太大关系。莫言获奖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事件一样,它往往会成为当下的中国民众宣泄自己内心的心理郁结的一种载体,一种投射物,我们发现社会媒体和公众在不断地制造热点,然后在对很多热点的探讨中经常把探讨者内心的很多个人化的情绪或者时代的情绪宣泄到里面去,这个时候的热点或焦点就成了供大众和媒体消费的对象。比如这次莫言获奖,网络上就出现了很多恶搞的、搞笑的段子。有的人拿莫言的长相说事,有的人拿莫言的笔名说事,有的人拿莫言的奖金做文章,有人拿莫言故居做文章,还有人借此宣扬“红高粱文化”,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十分流行的社会文化发展模式,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连莫言出席颁奖典礼应该穿什么服装,是唐装还是汉服,是中山装还是燕尾服,民间网络媒体也争论得不亦乐乎。有好事者甚至为莫言专门做起了领奖服装设计,莫言穿上不同服装的合成照片吸引了许多网民的眼球。莫言已经不再是文学意义上的莫言了。莫言肯定会感觉到媒体制造出来的那个莫言是如此的陌生!这个时候的莫言身在网络江湖,身在消费世界,他已经身不由己了。总之,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里,在现代都市网络语境中,人们往往会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来看待一切严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莫言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被卷入了当下中国所流行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成为了凸现社会文化心理症候的消费符码。这是需要大家加以辨析和警惕的。不仅如此,既然莫言现象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而流行文化的土壤得益于商业消费语境,所以莫言现象也必然是一种商业现象、经济现象。炒作莫言、包装莫言成为了莫言现象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炒作和包装莫言的作品,图书市场出现了消费莫言的热潮,各种老版本的莫言书籍被抬高到了令人乍舌的价格。几家出版社都忙不迭地推出莫言的各种文集或全集。毫不夸张地说,莫言现象猛然振兴了趋于疲软的当代中国文艺图书市场。莫言获奖引起了所有媒体的不同反应,对一些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莫言的获奖甚至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震荡,打乱了他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规律,他们沉浸在制造“莫言现象”的文化幻象中,因为只有制造热点才能形成卖点,莫言现象就这样成为了当下中国的一个巨型消费符号。所以现在很多媒体上所谈论的莫言已经不再是莫言了,已经远远超出了莫言自身。

通过以上的梳理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莫言现象”是当下中国的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折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社会文化心理症候。但这还仅仅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做出的分析。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莫言现象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莫言现象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莫言现象还比较纯粹,还纯粹是一种文学艺术现象,没有像今天这样包裹着重重的非文学面纱。1985年,莫言凭借着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闪亮登场,这个作品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是他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与莫言的一席对话在《中国作家》的公开发表,对莫言在文坛崭露头角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这就是莫言现象最初出现的萌芽状态。因为这篇小说让文坛知道了一个别具一格的莫言,莫言也由此成为了八十年代中期所谓“新潮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很快莫言就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红高粱》借助于张艺谋的同名电影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个时候的莫言已经开始走向国际。莫言现象由一个国内现象变成了国际现象,仿佛异军突起,在国内国际刮起了一阵“红高粱”旋风。这反映了莫言文学影响力的大幅度增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莫言的一个很重要的大部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发表,围绕这部作品,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部作品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坛冲击波,其余响至今未绝。《丰乳肥臀》使莫言卷入了政治旋涡,也使莫言现象变得更加的复杂和深沉。围绕着莫言的创作,其政治敏感性也在增强。进入新世纪之后,莫言发表了一系列的长篇小说,包括《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每部作品都在叙事手法上做出了新的探索,而且也在思想主题和精神意蕴上做出了新的开掘,莫言的小说创作日渐显现出艺术大家气象。与八、九十年代大起大落的社会反响不同,新世纪莫言的文学影响力趋于平缓和深沉。莫言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中无法绕开的一个界碑式的人物。所以当《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是对莫言的一个迟到的奖励。虽然《蛙》在艺术的深度和厚度上不如《生死疲劳》,但如果我们把茅盾文学奖也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看做是一种终身成就奖,而不是对某一部作品的嘉奖,那么莫言获茅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如今,莫言又作为第一位中国籍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对茅盾文学奖的超越,由此,莫言现象也就变得更加的令人眼花缭乱,层层的五色油彩被覆盖在莫言的身上,已经成为了莫言不可承受之重!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莫言造就了莫言现象,还是莫言现象造就了莫言?

上一篇: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范文 下一篇:优美的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