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

时间:2023-02-22 10:50:01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1篇

关键词:莫言 诺奖感言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很多技工院校的教师感叹语文课难上,一是教材枯燥,二是教法死板,三是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教学效果较差。但笔者认为,教材无非是种材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找准契机,一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好语文课,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笔者的一堂以莫言诺奖感言为底本的语文课就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兴趣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笔者在10月中旬上课时已经给学生讲过了。笔者还找出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给学生阅读,并举行了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可以说通过这次读书沙龙活动,同学们对莫言已经不再陌生。

12月10日,莫言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诺贝尔晚宴,与大约1300名客人一起共同庆祝这一荣耀并发表了精彩的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觉得这又是一次难得的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机。于是第一时间找到了莫言颁奖晚宴的演讲全文并印发给学生。当学生拿到莫言的演讲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笔者会心一笑,知道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只要学生喜欢读,这堂课就能上好。

二、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实际

看到学生差不多都读完这篇获奖感言了,笔者就提出四个问题:莫言的演讲稿题为《讲故事的人》,在演讲中他讲了哪些故事?请复述。

这篇演讲稿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句子,请读出来和大家分享。

莫言最后讲的三个故事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从莫言的成长历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这四个问题分别从两个方面、四个角度来考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1、2题侧重于语文的工具——读、说、听能力和字、词、句感悟方面的技能培养;第3、4题侧重于语文的人文——职业素养和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方面的培养。四个问题难度逐渐加大,答案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逐步增强。笔者发现,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法相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的方法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较好。

第3题比较难回答,开始笔者的期望值并不高,但学生的答案出乎笔者的意料,有的答案很有深度。例如有的学生说“患难见人心”,有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说“害人必将害己”,有的说“是印证了前文提到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等。最后一题则是一堂人生教育课。有的学生表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的说要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有的说要学会逆境成才等等。事实证明,最后的教学效果与笔者预先设立的教学目标达成了一致。

三、作业布置要提升学生能力

作业布置是门学问,布置得巧妙可以事半功倍,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布置得不好,则会失去作业的意义,让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反感。

在开展本次教学之前,笔者在“《透明的红萝卜》读书沙龙活动”中就要求学生收集诺贝尔文学奖和莫言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找到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学生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和莫言已经不再陌生,距离感淡化了,读《讲故事的人》演讲稿时就像在听邻家老伯拉家常。所以课前作业要侧重预习效果,它决定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期待。

课堂上通过四道题目检验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表达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课堂作业关键要贴近学生实际,太简单达不到教学要求,提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笔者布置了两道书面课后作业,学生任选一道完成:一是将课堂上的第四题“从莫言的成长历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由口头作业变成书面作业,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阅读并在校刊上发表;二是写一篇演讲稿,假如你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在颁奖现场你准备如何演讲。第一题侧重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能力,是思维的延续;第二题则是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坚定技能成才的信心,树立远大目标,同时也是对“演讲稿”这一应用文体写作的实际练习。

总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切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使之成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有效载体。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2篇

粉丝狂欢,舆论沸腾,文学界震动。在对莫言获奖的猜测酝酿了一周、在“中国作家何时能得诺奖”的讨论纠结数年、在诺奖情结发酵了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中国籍)作家登顶。现在回看,民众对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倒计时般的守望看似数日,实则百年,这巨大的历史跨度和复杂的背景渊源让莫言获奖一事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或可被解读为中国文化自我伸张、获得世界声誉和话语权的象征之一,或可看做中国文坛现代主义探索的成果和胜利。几乎可以预见,肯定会有人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联性,而巨大的文化产业链将被迅速驱动起来——不管怎样,学界和世俗双双狂欢。

百年以来被评价为有资格获奖的中国作家不止一位,但莫言终被选中。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源于他是一位能稳稳走在钢丝上的写作者。这条钢丝不仅存在于作品先锋性和可读性、艺术性与商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也存在于作家本人对思想自由的追寻和对意识形态的友好之间。莫言的作品被评论者评价为颠覆“官办历史”“新历史叙事”,这是他作品境界的重要支撑,隐含着文学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巨大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要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必定力有不逮。但不能控制这股力量,以便使它与官方文化达成和解,莫言也无法获得现在这种“双重认定”的局面。若干在莫言之前与诺贝尔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么乐观的结果。

……

给予严肃作家和作品以尊严,给致力于探索与启蒙的写作者以支持和机会,让文学回归自身规律而不受其他因素的捆绑和羁绊,最大程度减少文学被权力裹挟、模塑的可能性,这是中国文坛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讨论莫言获奖只是这个论述框架中的子命题。而要达到这种局面,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即独立意志、自由思想,以及鼓励(至少允许)这种独立和自由的制度环境。显然,只有建立起这种基础,中国文学和世界性奖项之间的联系才有望稳固。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3篇

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很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只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定格。

牛顿的功绩曾经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与美酒佳肴中,终止了对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造币厂厂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把它当成沉重的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选自《解放日报》2012年10月15日,有删改)

读后一品

对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来说,决不应把人生限定在某个过去的高度之下,更不应被过去的成就所拖累。

思有所悟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作者为什么要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3.文章第三、五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谈谈你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4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理解下面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12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谈到能有今天的成就,莫言深情回忆母亲影响自己的几件事……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身材高大的麦田看守人扇了母亲一个耳光,并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却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作为语文的重头戏,今年重庆中考作文继续采用选题作文的形式,但与前两年有所变化。一个仍然是命题作文:“阅读,真好”,让考生回忆“阅读”经历,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另一个由前两年的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变成了材料作文,所选材料为莫言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时的一段话,由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题目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开放的风格,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又有利于发挥考生特长,激发考生兴趣,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张扬个性、吐露真情的导向完全一致。

“阅读,真好”是一个命题作文,它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也能直接体现我们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写作的关键在于把题目转化,或化大为小,或化抽象为具体。根据题目中材料的提示,“阅读”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对象,如山川草木、春夏秋冬、清风明月、黎明黄昏;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如梦的岁月、壮丽的人生、历史、现实等。写作时,最主要的是写出对“阅读”的领悟、启迪,体现题目中的“真好”。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5篇

反对者质疑莫言获奖实际上“功夫在诗外”,甚至批评诺奖委员会嘉奖中国官方作家,是基于政治因素上的考量。莫言自己则强调:诺奖授予他“是文学的胜利,不是政治的胜利。”他在新闻会上表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个人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发给个人而非国 家。”在被记者问到对中国新闻审查的看法时,莫言说自己不喜欢任何形式的限制和检查。他说自己申请签证要受到检查,坐飞机出国要被检查,甚至得摘掉裤带脱掉鞋子接受检查,但莫言说这些检查是必要的。由此,莫言说到新闻审查的必要性。他认为新闻审查中国和外国都有,只不过新闻检查的尺度和方法不同而已。他说只希望新闻审查有更高的标准,不违背真相的内容不应该被审查,造谣和诬蔑都应该被审查。面对瑞典记者提问,莫言否认自己说过躲避新闻审查有利于写出好作品的话,他说那是媒体报道有误。但他表示:“我要说句真心话,如果一个作家认为自由状态下必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那是幻想;反过来,作家在不自由或不太自由的状态下必定写不出好作品,也是假话。”莫言说,自由与否关键在于作家内心是否自由,看作家自己是否能够超越政治、超越阶级而写作。

此次莫言“诺奖效应”对于文坛、媒体乃至政坛的震撼,是以往西方作家获奖时所不能比拟的,纷纷攘攘的热闹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方势力皆高调地站出来表态甚至政治站队。笔者倒是觉得,此时此刻,仔细品味莫言诺奖加身后的诸多“语录”,尤其显得意味深长、可圈可点。

笔者拜读莫言著作,除了佩服莫言“走钢丝的能耐”外,再就是觉得他的黑色幽默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揭露和鞭鞑,甚至超越了某些所谓“体制外”的自由作家。就算莫言是“戴着镣铐跳舞”,作家本人的一些作为也看似是在“迁就现实”,但莫言绝对是以其作品说话的一流作家,他是用小说来说真话。莫言的小说题材敏感、反思尖锐、特立独行、语言犀利、想象狂野、叙事磅礴、智慧非凡。

莫言获诺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莫言说:“我相信,有很多批评我的人是没有看过我的书的。如果他们看过书,就会明白我当时的写作也是顶着巨大的风险,冒着巨大的压力来写的。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向来是非常凌厉的,非常严肃的。我在八十年的《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这些作品,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我认为的一切不公正的现象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所以,如果仅仅认为我没有上大街去喊口号,仅仅以为我没有在什么样的声明上签名,就认为我是一个没有批判性的作家,是一个官方的作家,这种批评毫无道理。”莫言形容自己生活中是一个懦弱的好人,他说自己甚至连坐出租车都怕司机给他“甩脸子”。有记者询问他,你对出租车司机都恐惧,怎会有勇气写出最残酷的社会现实并呈现给读者最本真的东西?莫言回答说,在现实生活中越是懦弱、无用的人,越可以在文学作品里表现得特有本事。文学就是把生活中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在作品里面做到了。

莫言语录,好个意味深长。

在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历史上,萨特是法国共产党员,肖洛霍夫是前苏共党员,智利诗人聂鲁达是南美共产党员,他们的作品都是公认的传世经典。台湾作家龙应台对莫言获奖的感言是:对权力的抗议有很多种,有的是“细水长流”,有的则是“风风火火”。为此,龙应台呼吁“最宽大的空间”和“最宽容的文化”,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是同个模式、同种选择。莫言在其长篇小说《酒国》里,为人物丁钩儿写了一句墓志铭:“在混乱和腐败的年代里,弟兄们,不要审判自己的亲兄弟。”12月7日,莫言在瑞典发表演讲时对于外界的非议和质疑,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说到前苏联作家与诺奖的情缘,简直就是一部苏联历史回忆录。20世纪俄罗斯先后诞生过5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们是:普宁、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其中只有一人即萧洛霍夫得到官方的认可,并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对比之下,其他4位文学家则受到当权者不同程度的政治迫害。《古拉格群岛》的作者索尔仁尼琴,曾长期被囚禁于西伯利亚前苏联劳改营。而《日瓦哥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的诺奖经历,更是一出文化专制下的悲剧。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当年即颁发《出版令》,禁止不同政见的刊物出版。1922年成立文学和出版社管理总局,全面展开对新闻、出版及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检查。回顾苏联历史上控制人民思想意识的机构先后有:捷尔任斯基始创的特别委员会(契卡),后有格帕乌(政治管理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苏联的文艺政策实行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歌功颂德者,可以享受优越的政治地位及生活待遇,持不同政见者则被关押或流放。

思想、言论和出版备受压力之下,苏联知识界,逢迎权势者有之;爱惜羽毛者有之;扛枷锁起舞者有之;挥刀自宫者有之。在苏联70年的统治时代,数不胜数的自由思想的载体——知识精英,被迫流亡海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1955年在小说《日瓦戈医生》写成之后,寄给了苏联的《新世界》杂志编辑部。但编辑部很快退回了原稿,并附了一封措辞严厉的谴责信:“你的小说的精神是对社会主义的仇恨……首先是你对十月革命头10年的看法,旨在说明这场革命是个错误,而对支援革命的那部分知识分子来说,参加革命是场无可挽回的灾难,并且以后发生的一切都是罪恶……”帕斯捷尔纳克,并不觉得自己的作品犯下了如编辑部所指责的错误。1956年6月,他把手稿寄给意大利的一位出版商。对方为这部思想深邃的作品所震撼,马上用意大利语翻译出版。随即小说的英译本和法译本也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全世界发出了一片赞叹。人们普遍认为在《战争与和平》之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在精神上为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作出如此精彩的概括与写照,《日瓦戈医生》是一部不朽的史诗。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再次考虑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几经周折,终于获得通过。但为了淡化时局的影响,获奖理由并没有直接提及这部小说,只说表彰他在“当代抒情诗创作和继承发扬俄罗斯伟大叙事文学传统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里的“叙事文学传统”,即指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帕氏获悉自己得奖后,很快致电瑞典文学院,表达了其喜悦之情:“无比激动和感激,深感光荣、惶恐和羞愧。”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莫斯科《真理报》撰文指出:“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帕斯捷尔纳克。”一时间气氛犹如黑云压顶,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绝不挽留。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只得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并再次致电瑞典文学院:“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这种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必须拒绝这份已决定授予我的不应得的奖金。请勿怪。”为保留自己的国籍,在塔斯社发表声明的第二天,作家发表了致《真理报》编辑部的公开信,表达了他对祖国难以割舍的血缘之情,说自己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爱着俄罗斯,要他离开祖国到别的地方去是不可思议的。接着作家又按官方的口吻进行了检讨:“《新世界》编辑部曾警告过我,说这部小说可能被读者理解为,旨在反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制度。现在我很后悔,当时竟没有认清这一点……我仿佛断言,一切革命从一开始在历史上就注定是非法的,十月革命也是这种非法的事件之一,它给俄罗斯带来灾难,使俄罗斯的精英和知识分子遭到毁灭。”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曾评论说,《日瓦戈医生》这一伟大的著作,是一部充满了爱的著作,它并不反苏,而是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英国几十名作家联名表态:《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动人的个人经历的见证,而不是一本政治档案。小说之所以在理解上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分歧,可能主要是由于帕斯捷尔纳克坚持个性化写作的结果。他不服从于任何政治观念,只追求以自己的理性判断来反映个人的生活,因而被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教条下的苏联政府所不容。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

对于一个看重人格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的检讨无疑开始了一场慢性自杀的过程。“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之中诞生出来。”帕斯捷尔纳克如是说。

好作家就是好作家!诺奖以作品为本,授予文学声誉卓著的作家,是其勇敢的决定。莫言、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都是笔者敬仰的文学大师,诺奖授予共产党员作家莫言、肖洛霍夫、聂鲁达、萨特;抑或授予前苏联体制的异见人士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以及......那些不被某些当权者认可的人物,恰显示出诺奖是褒奖获奖者个人,而非褒奖政府和国家,更不是政治立场的站队。恰如莫言获奖感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个人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发给个人而非国家。这正是诺奖的价值。

莫言虽然视诺奖为“个人的荣誉”,可是,莫言老家的父母官劝说莫言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故居时却发号施令:“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诺奖加身后的另一个花絮是,“诺奖不值一套房”的热议。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当被问到巨额奖金打算怎么用时,莫言表示准备在北京买套房子,大房子。莫言又说:“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5万多元一平方米,750万元也就是120多平方米。”对莫言的这一买房计划,地产界富商潘石屹也通过微博调侃莫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莫言,有北京户口吗?”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6篇

11点25分,颁奖仪式在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随后,交响乐团演奏了莫扎特的D大调进行曲。11点34分,国王一家盛装出场,在领奖台右侧落座。稍后,本届诺奖获奖者在乐曲声中入场,国王一家起立,欢迎获奖者入场,获奖者于领奖台左侧落座。颁奖典礼名流云集,包括上届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及夫人莫妮卡在内的各界精英受邀出席。

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获奖者的成就并依次邀请获奖者上台从国王手中领奖。为莫言介绍的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名小组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授奖词中写道:莫言是个诗人,他……让茫茫人海中的个体得以升华。他以俏皮而难以掩饰的轻快口吻,揭示人类存在的极端阴暗面,几乎无意识地就找到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形象。高密东北乡收藏着许多中国民间故事与历史往昔,但只有极少真正意义上的旅程得以超越这些,描述出一个爱善与邪恶皆有超乎寻常之能量的地方。莫言的想象力翔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他对大自然有了不起的描绘……他描写英雄、恋人、拷打者和强盗——他尤其擅长描写坚强不屈的母亲形象。莫言的故事里带有神话与寓言的伪装,但到头来他却颠覆掉这一切。莫言采用了源自神话与民间故事的夸张、模仿与派生手法。何时曾有如此史诗式的春潮席卷过中国与世界?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与一个声音对话,这个声音足以淹没大部分的同行者。

莫言是第四位领奖者,在领奖之后,现场奏起了丹麦剧作家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的第四曲《中国舞曲》。

莫言夫妇获准邻坐领奖词简短

由于莫言夫妇都只会讲中文,因此诺奖主办方在颁奖后的宴会上将莫言夫妇安排紧邻而坐,而一般情况下,诺贝尔奖得主在宴会上与自己的家人是分开就座的。

瑞典媒体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开始之前就已经获得内部消息,莫言夫妇由于语言沟通问题,被主办方破例安排坐在一起,“颁奖典礼上的坐席安排是有规定的,不过我们也会根据语言能力来做特殊改变。莫言和他的妻子都只会讲中文,因此需要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就座。”诺贝尔基金会发言人安妮卡·庞蒂吉斯在接受采访时说。根据主办方安排,在颁奖典礼后的宴会上,莫言身边就座的将分别是他的妻子杜勤兰和中国驻瑞典大使兰立俊的妻子。

莫言的领奖词很简短:“尊敬的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女士们先生们:我的讲稿忘在旅馆了,但是我记在脑子里了。我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由此也可以见证到,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奖项,它在全世界的地位无法动摇。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在这样一个殿堂中领取这样一个巨大的奖项,很像一个童话,但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我想借这个机会,向诺奖基金会,向支持了诺贝尔奖的瑞典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要向瑞典皇家学院坚守自己信念的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我还要感谢那些把我的作品翻译成了世界很多语言的翻译家们。没有他们的创造性的劳动,文学只是各种语言的文学。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为世界的文学。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他们的友谊,他们的智慧,都在我的作品里闪耀光芒。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谢谢大家!”

莫言妻子杜勤兰与女儿管笑笑,现场见证了他的这一光荣时刻。在莫言领奖的时候,镜头多次定格在两位女士身上。杜勤兰还能保持一贯的镇定,而管笑笑则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泪洒当场。莫言领奖后,位于二楼的乐队开始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中国舞曲》。

“还是那个写小说换饭吃的人”

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平安庄村,10日晚与平时的夜晚一样漆黑安静。莫言二哥管谟欣一家晚饭依然是馒头、炒白菜,饭后仍然是看电视。唯一不同的是,因为来了记者,莫言91岁的父亲没有像往常晚7点就寝,而是安静地在炕头拥被而坐。

仅仅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万里之外瑞典那场盛宴有什么关系。这个家庭的淡定,以及莫言的淡定,都让人印象深刻:莫言父亲说莫言“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莫言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就应该这样。”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说,从小祖父、父亲就教育他们:人,得意时别忘形,失意时别丧志。活得要有骨气。别让人看笑话。

莫言在瑞典的演讲提道,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他的喜悦,只有一个人无法分享,就是在他成长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母亲。这位勤劳、慈祥、善良、一辈子受苦受累的老人过早去世成了奠言一生的痛楚。获奖后,奠言回到平安庄,给母亲上了坟,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管谟贤记得,自己高中时,两个要饭的到家里乞讨,年轻气盛的他质问人家。“你们这是给社会主义大好形势抹黑,你们有公社介绍信吗?”被母亲一把拽到一旁。母亲拿了干粮给了乞讨者。回过来对儿子说“不要这样,人家也不容易。”

“自己不舍得吃,给别人吃。自己不舍得穿,给别人穿,母亲这种品德塑造了莫言,影响了莫言,让他永远站在大地上,以悲悯的情怀写作。”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7篇

在10月18日早晨,《新京报》首席记者张寒那篇《诺奖后,高密的“莫言效应”》被腾讯编辑“一鸡多吃”,找到了四个亮点作为标题—“莫言家乡拟种万亩红高粱,投6.7亿建旅游带”、“将种植万亩红高粱,曾因收益低弃种”、“游客拔莫言家萝卜做纪念”、“官员:儿子已经不是你儿子”。

诚哉斯言。尽管批评高密地方政府过于亢奋以至大煞风景的声音日渐高涨,但对这个山东小城的官员们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振兴机会。

争议爆发在结果揭晓之前

自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颁发以来,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获得这项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所以,新闻大战甚至在国庆长假期间就已打响。

10月8日,《环球时报》评论员即有言在先,“据法新社报道,一家公司认为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有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打翻了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五味瓶”。

除了消解诺奖权威性,这篇文章更向“认定这位中国作协副主席、共产党员没资格获奖”的围观者开火,“当然中国也有一些人比西方对华激进派还激进,他们在互联网上反对莫言获奖,不是因为莫言作品的好坏,而是他们嫌莫言‘不怎么骂政府’,他们认为只有坚定的‘异见人士’才有资格获诺贝尔奖”。

《新京报》则选择采撷微博言论,探讨《莫言离诺奖多近或者多远?》。摘录中,既有胡淑芬的视角—“现在反对莫言的民间声音,本质上用的同一种逻辑:我们要求给文艺松绑,自己却给艺术家们套上另一种枷锁”;也刊出了孙旭阳的坚持—“这13亿人即使无一人可以逃脱如此指控,也不代表是非黑白标准就应该对这国失效或豁免”。

而当《华西都市报》、《重庆时报》、《长江商报》等规劝各位《围观诺奖不如好好看本书》、《关注诺奖背后的文学生态》之时,还是腾讯敢于明确表达立场,以《莫言能否获诺奖不应强调政治因素》总结,强调“能否拿诺贝尔文学奖,主要看文学成就;莫言完全有资格竞争诺奖”。

媒体追逐新主角

在争议声中,时针走到10月11日19时,新闻大战的气氛在互联网上一触即发,仿佛所有的“读书人”,不论他们看没看过莫言的作品,在过去十几天里扮演的角色是预祝还是调侃甚至挖苦,都在等待着来自斯德哥尔摩的消息。

现在已经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微博账号在精确到“秒”的竞争中惊险胜出了。

沸腾、井喷。五大门户在第一时间更换头条新闻,早就准备好的资料专题隆重推出;富有进取心的报纸、杂志也急忙通过微博账号传达自家连夜工作的成果,从展示莫言作品到采访他的二哥。

“今夜星光,无疑属于莫言”,这是当日《人民日报》晚安帖迫不及待的总结。现在看来,中国官方早就做好了莫言获奖的准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最资深的女主播李瑞英可以从容地临时插播,说出“本台最新消息,瑞典文学院今天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口径,自此成为中国媒体形容莫言时的标准定义。

在央视、新华社以及网络媒体掀起报道、评论热潮的带领示范下,几乎每一份中国时事报章次日都以莫言为封面主角,专题特刊更是连篇累牍。尽管在那些喜以“莫言”之名来创作巧合段子的人看来,类似《都市时报》的《莫言!莫言!》、《潇湘晨报》的《中国莫言》这样的标题总有暗讽之嫌,但这恐怕都是过度解读。

尘埃落定,《新京报》要《以平常心看待莫言获奖》规劝争执不休的人们,“在莫言获奖之前,国内各种公共舆论场即充满了各种争议;莫言获奖之后,争论也没有停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个人的文学成就,而不是因为其他。大家既没有必要将其获奖过度拔高,也无须上纲上线”。

获奖者感言

自辩也很重要。

据中新社报道,在12日的一场见面会上,“有记者问,有人质疑莫言是官方作家,站在权力角度写中国,不应得奖。莫言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评价作家作品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奖,这种质疑并没有说服力……有记者提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莫言表示,抄写《讲话》并不后悔,因为抄《讲话》与自己的创作没有矛盾。而自己的创作,一直在突破《讲话》”。

《人民日报》得以独家专访这位男主角,半版对话中,莫言再次提及“镜子”的比喻,“现在,面对庞大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可以在上面展现,包括对我的赞誉,也包括对我的尖刻嘲讽、挖苦。特别是后者,尽管让我感觉不舒服,但我想还是有它的道理。所以,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都是对我有利的。我有一种感觉,我现在被放在了社会的显微镜下,我看到这个人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叫‘莫言’的写作者,而我自己,反倒变成了一个旁观者,站在旁边,看到大家指指点点、纷纷评价,这样的机会可谓千载难逢,我必将是受益终身”。

那么,莫言现在幸福吗?央视《面对面》向他抛出那句国庆期间毁誉参半的“你幸福吗”提问,公开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的画面中,董倩问:“您幸福吗?”莫言答:“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吗?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

他恐怕是不知道的。虽然李长春的贺信已盛情赞扬“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虽然陈光标甚至公开宣布愿意赠其一套北京别墅,但对他来说,甜蜜的烦恼才刚刚开始。

莫言的“经济效应”

周末过后,有关莫言的舆论议题已渐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转向“消费莫言”。因为,人们发现,在这位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周围,聚拢着形形“别有用心”的人,按照新华社的说法,“他的笔名、真名、作品以及各类传闻轶事都开始被人津津乐道,甚至连小时候‘掉过粪坑,相貌奇丑,喜欢尿床’等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报道称,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例如《透明的红萝卜》要价已达10万元;家乡要重修莫言文学馆,发展红高粱文化旅游”。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8篇

作为首个中国籍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中国文学终于圆了诺贝尔梦,这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但居然也能在中国社会引发争议和分裂。很多人跌破眼镜,不肯相信中国作家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诺奖应当属于海明威、加缪、聂鲁达、马尔克斯这些海外大腕儿。就算颁给中国人,也应该优先从那些天天充当社会良心批判政府的公知里拣选呀?凭什么轮到莫言?

淡定,淡定,无需大惊小怪、妄自菲薄,笔者从来不怀疑中国人会获得诺奖,不是莫言,也会是苏童、余华、王安忆。

为什么呢?无他,概率原则使然。中国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中国人的素质也差不到哪儿去,根据概率论总会出现合适的人选纳入评委的视野。何况,中国的剧烈的社会转型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批评者,都会随着这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而留下自己的印记。文化艺术领域,作品的存在意义和它的背景和影响力是不可分割的。

当中国崛起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像池塘里的鸭子,随着池水高涨自然水涨船高,有人关注,有人翻译,有人交流,有人评论,有存在感就有获奖机会。

那么,对于今日中国文学的成就,政府做对了什么?很简单,正如莫言获奖访谈感言,政府只做对了一件事,就是不干涉作家的创作自由。只要不干涉,概率原则就会在14亿人中默默发挥作用,总会涌现出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

中国社会的表达自由相对于以前确实有显著的进步,这让我们想起了著名演员赵丹的临终遗言。

赵丹总结自己坎坷的一生,认为“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丁都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下八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激发我们警觉吗?!”

反过来,政治不干涉文艺,文艺是不是必须干涉政治呢?莫言的反对者大都持这种观点,用艾未未的话说,莫言获奖是对“人性和文学的侮辱”,因为他向政治妥协,还抄写过一篇什么领导讲话。问题是,文学家是不是公知?中国文学有个传统叫“文以载道”,而道统是凌驾于政统之上的,因此文学家为自己设计了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良心、现实的批判者,帝王师或者哲学王。

这种泛政治化倾向同样值得警惕,因为现代政治与传统不同,任何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只享有普通公民的言论自由,不存在道统捍卫者这一天生高人一等的角色。换言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正常分工的社会,而文学家妄图超越自己的边界扮演公知,结果往往成为笑料。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为诺奖作家的索尔仁尼琴,他因为批评前苏联体制而暴得大名,但作为公知却是一个顽固保守的泛斯拉夫民粹主义者,他批评转型后的俄罗斯堕落、软弱、物质至上,主张重振俄罗斯帝国,甚至1996年发表小说《在转折关头》冒天下之大不韪重新评价斯大林,称“大家都懂得失去了一个最伟大的人”,但“还没有完全明白失去了一个什么样的伟大人物,还需要再过许多年才能认识到,是斯大林使得整个国家开始向未来奔跑”。波兰作家康布罗维奇干脆直言索尔仁尼琴浪费了一个作家的生命。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9篇

北京时间10月9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颁奖词为:他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揭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颁奖官员称:“诺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他的书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只有30―50页左右,语言也非常好懂,可以下午读一本,晚上再读一本。”莫迪亚诺也是法国第十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生于1945年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巴黎西南郊的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喜爱文学,10岁写诗,十四五岁便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后入巴黎索邦大学学习,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在法国文坛,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堪称“获奖专业户”,1968年的小说处女作《星形广场》以离奇荒诞的内容和新颖独特的文笔,使他一跃而成为法国文坛熠熠闪光的新星,并获得当年罗歇・尼米埃奖和费内翁奖。此后,莫迪亚诺接连发表多部作品,几乎部部获奖,其中,1972年的《环城大道》和1978年的《暗店街》分别荣膺法国两项享誉最高的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劳马获颁蒙古国最高文学奖

日前,以短篇小说、微小说写作而著称的中国作家劳马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获颁2014年蒙古国最高文学奖。蒙古国最高文学奖设立于上世纪40年代,由蒙古国作家联盟颁发。该奖项不定期举行评选,新世纪以来总共评选出3位获奖作家。颁奖仪式在蒙古国文化部大厅举行,颁奖辞中写到:“中国作家劳马的小说,被翻译成蒙语进入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将它视为我们文学的一部分。他的小说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是我们接触的外国文学中所罕见的,在世界幽默文学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小说在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使我们能够在作品中读到自己,读到世界。”劳马在获奖感言中说:“我非常荣幸接受这一崇高的奖项,并对蒙古国通过这一高尚之举所表达和传递出的对作家和文学的尊重、鼓励和厚爱之情致以深深谢意。”他说,文学是极其柔弱的,需要我们格外细心的照料与呵护。因为文学再繁荣也繁荣不过经济,文学再强大也强大不过政治,文学交流活动再活跃也活跃不过贸易交流。书店再多,也多不过饭馆、酒吧;作家再出名,也超不过影星歌星。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文学边缘化、小众化的寂寞中,才凸显出她的独特价值和永恒魅力。

莫言小说《藏宝图》将拍电影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版权一度成为影视圈争夺的“香饽饽”。但两年来经莫言授权改编的影视作品只有一部《藏宝图》。这也是莫言亲手挑选,希望改编成电影的一部中篇小说。一年多前曾传出四川开机及甄选“莫女郎”消息,但莫言在今年8月西安的一次文学活动上却透露,《藏宝图》改编无实质进展。据了解,《藏宝图》电影日前将重新启动,电影《藏宝图》此番获得的是来自互联网巨头腾讯的青睐和投资。公开资料显示,莫言获奖后与腾讯互娱的合作甚密,其本人也是互娱旗下腾讯文学大师顾问团成员,并将其作品电子版权授权给了腾讯文学。近日也有传出腾讯互娱将进军影视,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也称,作为首发电影计划,腾讯将引入重磅IP。腾讯内部日前也独家证实了《藏宝图》合作消息。如果腾讯此番参投顺利,搁置近两年的《藏宝图》或将成为莫言十年来首次搬上银幕的作品。

舞剧版《射雕英雄传》引争议

莫言的获奖感言范文第10篇

一、以人为中心,尊重生命存在

莫言曾说过,小学时,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甚至还被借到邻近的一所学校去范读,这种激励,对孩子来说,比任何形式的褒奖都能激发他的写作热情。可以这样讲,几乎所有作家都强调,他们的写作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时候课上老师经常拿自己的作文当范文在同学面前读。所以,教师心中要始终有人,以人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批改作文时,要想到自己手上捧的不仅仅是作文本,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生命。孩子的作文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虽幼稚但很有个性,虽不够规范但充满灵性,即使漏洞百出但也充满成长的气息。我们完全可以用放大镜放大亮点,在班上读读、品品、议议,抑或全篇,抑或片断,甚至只言片语,那一定能在学生心中掀起一阵阵波澜,进而能唤起孩子善于写作、勇于写作、乐于写作的愿望。

二、以故事为伴,激发表达欲望

莫言获奖后在瑞典学院作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深情地回顾了他的成长史、创作史,由听故事、讲故事、看故事,到最后的写故事,让人觉得莫言的一生是那样的有情有趣,莫言的获奖是那样的水到渠成。作文与故事都属于一种表达或创作,是一种语言的排列、建构与组织,而事实上孩子们往往喜欢故事而不喜欢作文。故事以其独特的构思、完整的情节、生动的场景、鲜明的人物,更能调动人的形象思维,进而启发人的思考。我们完全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启动、激活和利用学生头脑中的故事细胞,把听故事、讲故事和写作文融为一体。听、读故事是信息的接受,而讲故事是信息的输出,是一种写作,甚至是创作。

我们不妨选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1.连词故事。出示一组词汇,让学生发挥想象说故事。

2. 接句故事。给出一个场景,让学生一人说一句话,要前后连贯,就是让孩子为故事编一句话。

3.主题故事。先出现故事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描述。

4.看图故事。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图片或生活照片,根据图片编一个故事。还可以用自己的思路把图片排列成序,讲一个完整的长故事。

5.抽编故事。在盒子里放学生熟悉的物件,让孩子从里面抽出物件,孩子根据抽到的物件讲一段与该物件有关的故事。

6.补全故事。如教师给一个开头,让学生接着讲;或说一个结尾鼓励学生讲出故事开头可能发生的起因和经过;或给出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写出中间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学生讲故事的情绪得到调动,讲故事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再根据故事的内容、情节和环境适当指导,那学生一定能文思泉涌了。

三、为想象插翼,放飞自由心灵

据说,莫言之所以能获诺奖,最重要的原因是诺奖评委们赏识他丰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大气磅礴,洋溢激情。莫言为何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不难发现,一是他对于书籍的无限痴迷。只要是有字的书,他都会废寝忘食地读,为了书,情愿帮别人拉一上午的磨,情愿在草垛里长时间忍受蚊虫叮咬,这些白纸黑字所描写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打开了莫言想象的闸门。二是他跟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田野里,他一个人放牛,孤独、寂寞,但他会和牛说话,和鸟儿说话,在草地上躺着,面对蓝天白云,他会做一个个美丽神奇的梦。大自然的自由、清新、广阔激发了他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同时为他今后的创作营造了广阔的背景和环境。

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网络的风靡,精彩丰富的图画,瞬息万变的信息,冲击了孩子们的书柜,占领了孩子们的大脑,这些阅读的表层化,让思维变得毫无深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楼房,正占挤着大自然的空间,也占挤着孩子们的想象力的空间。快节奏的生活环境,整天忙于作业和考试的莘莘学子,很少有闲暇走进大自然。我们不妨多创设一些条件,带孩子出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倾听风的呼声和海的呼啸,看天,赏云,聆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花朵的变化多端,晚霞的绚丽多彩,古松的形状奇异……这些都孕育着孩子的想象与灵感。

上一篇:教师节获奖感言范文 下一篇:同事离别感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