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公共财产范文

时间:2023-11-28 10:35:07

爱护公共财产

爱护公共财产篇1

学校公物的保管,一直就是困扰学校管理者们的“老、大、难”问题,责任重大,困难重重。但不能由于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我们就不去啃它,甚至在其面前一点都不作为,任其发展,再美的学校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满目疮夷。学生任意损坏公物的这种行为不仅是自己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更是学校领导者们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作为学校领导者,应把抓好公物的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笔者认为,只有“层层管理,步步落实,从上到下,齐抓共管”才能保管好学校公物。具体措施如下:

一、分管德育的校长要搭建平台,给予重视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祖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学校所有教学设施设备、一草一木都是国家财产,爱护公物是个人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是爱国行为的具体化。因此,分管德育的校长要加大对下一级领导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各种道德情感的培养。首先,要给大家灌输一种爱护公物的意识。分管德育的校长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无论是大会还是小会,所讲内容都要渗透德育教育,特别是爱护学校公物意识的灌输,要反复讲,抓反复,要把爱护公物常常挂在嘴边,让在场的中层干部和所有教职员工都认为学校领导是重视公物管理的。其次,分管德育的校长应坚持每周一次到校园内巡视,发现有损坏公物的现象要及时在朝会或其他集会上提出来,加以批评和教育,让全体学生认为学校领导是很重视公物的管理的,是很重视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从而引起全校师生对爱护公物的重视。

二、总务处主任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公物管理制度

学校财产主要是由教室财产、教学设备、公共财产三部分组成。(公共财产指:专用教室财产设备、体育器材、音乐器材、操作设备、校园绿化等设施)这些学校财产总务处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定点归位,分类造册,财产包干,使用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去实施。每期开学初公物修缮配齐后,统一造册分类登记,设立各类设备设施管理员,如教学、生活、体卫、劳动、图书、多功能厅、绿化区域等。召开设备设施管理员会议,强调公物管理的重要性,分发各种设备设施,责任落实 到人。明确校长、各处室、专业操作室、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五级公物管理模式,以及下级对上一级负责,上一级指导下一级开展工作的要求,共同做好公物的保管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学生、班集评优、教师晋级、领导晋升考核当中,形成人人重视公物的保管、人人都爱护公物的校园氛围。总务处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勤巡视、勤检查。建立“四班”(白班、夜班、周末班、节假日)值班制度,做到24小时,365天学校公物都有人值班管理,并做好记载。每日每周每期结束时对公物保管进行验收,及时向学校行政会提交公物管理情况报告。对损坏或遗失学校财物者,除政教处给予纪律处分外,还要照价赔偿或处罚款,对财物保管完好的处室或个人要给予奖励,并在星期一朝会或期末总结会上给予通报表扬。

三、值周领导教师和学生会干部要监督检查,责任落实到人

为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学校还应安排中层干部、学校教师、学生会干部轮流值周。值周时,每天应勤巡视,应加大对“三时”(早、中、晚)、“三地”(教室、寝室、公共区域)公物的检查力度。发现有正在破坏公物的学生应上前制止并批评教育;发现公物已经损坏要调查原因,追究其责任,利用每天晚上训诫时间及时通报批评,遏制事态的扩大。值周领导一周结束后,要写好工作总结,利用行政会、朝会对故意损坏公物的处室、班级、个人要点名批评,进行严肃的处理,提出整改意见,并将公物保管列入班级管理量化评分当中,每周上墙公之于众,将故意损坏公物、行为极其恶劣的学生名单公布在公示栏中,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照价赔偿和罚款,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请其家长协助或劝其退学。对其他想要损坏公物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以儆效尤。

四、班主任要标本兼治,认真贯彻落实

班级是学校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公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班主任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爱护公物是个人品质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必然要求,更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班级公物是由教室、寝室、公共区域所组成,班主任重点从这三个方面去抓,追究其损坏的原因,因为公物的故意损坏是人为造成的,各班班主任应以人为本,通过给学生宣讲学校公物保管的各项规章制度,灌输爱护公物的意识,让学生明白爱护学校公物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达到“讲文明、树新风、守纪律”的正常教学秩序。首先,每期开始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干部从总务处主任那里接过所有本班公物,清点分类并造好册,如发现有破烂等问题要及时报总务处。班级公物执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能落实到人头的桌、椅、床、柜、劳动工具、电脑及操作设施设备进行统一编号,人、物对号,并登记造册,自行使用,自行保管。对那些不能落实到人头的门、窗、黑板、电器以及公共区域的公物由班级负责,一旦受到损坏先要追究个人责任,如不能找出破坏者,再追究班级责任。班主任要落实一名公物管理监督员,每周进行小结。临近期末,总务处验收各班负责的所有公物,验收合格并办理交接手续,学生、班主任老师方可离校。其次,在学生明白学校公物各项管理制度后,班主任应利用好班会、自习课加大爱护公物的宣传力度。通过贴标语、办黑板报、写爱护公物的名言警句、讲身边爱护公物受表扬、损坏公物受处罚的专题讲座等各种活动,让学生树立“爱护公物就是爱国”的意识,爱护公物是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德。最后,班主任要公布损坏公物的赔偿标准,实行奖惩政策。班主任与总务处签订了班级公物管理责任书的,一旦班级公物受损,班主任是本班公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以班主任要随时提醒学生要爱护公物,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对爱护公物的行为或为班级荣誉着想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上红榜,加学生操行分,使其感到爱护公物的责任感、成就感。对故意损坏公物的学生进行思想上批评教育,责令其修复或照价赔偿,并加倍处罚,扣其个人本周操行分,报学校政教处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学籍档案里作好记载。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劝其退学或不予毕业或不安置工作等处分。当然学校公物有一部分属于自然耗损,这一部分应由学校负责修复或换新。

爱护公共财产篇2

(一)婚前财产公证与爱情撞击

婚姻是基于双方在相爱,信任,之后产生一种亲情,而结婚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对两个关系的一个界定,没有实质含义。因此,婚前财产公证显得有点多余了。因此就没有婚前财产公证的必要了,如果两个人一直保持着恋爱关系,感情也一直很稳定,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变迁,彼此非常尊重。且从浪漫的初恋、热恋到即将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是两个人在这些年来感情的积累,现在却要为了财产非分 清个你我,多少都有点伤害感情,而且对未来婚姻生活很有信心,所以婚姻不需要*办理婚前财产公证来保障。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变化快,很多的新的事物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现代人的爱情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起来,也许,婚前的财产公证是为失败的爱情寻找一个庇护所,也是为个人的利益寻求一种保障,可是,如果说婚前财产公证是可以有效保障婚姻的话,那么爱情呢,爱情是否也需要婚前公证呢?因此,婚前财产公证面对着情与利的撞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伤害着两个人的感情。所以,在这些方面多少让人无法接受。

(二)婚前财产公证与现实的撞击

每个人有其对婚姻的独特期望,有的人是因为相爱而结婚,有的人是因为家庭压力而结婚,也有的人是因为贪图对方的财产而结婚。 婚前财产公证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那些贪图财产的人提供了一个保护伞,而并不是为爱情提供保护伞!当然,婚前财产公证对婚姻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婚前财产公证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有了保护自己权利思想的同时也使本来现实的现代爱情和婚姻关系变得更现实,它提醒人们,爱情并不是理想化的,它并不能排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现实婚姻并不是那么理想,它不会象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婚前财产公证与我国传统美德之间发生的碰撞,以及婚前财产公证面对着现实的撞击!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个好的把握,理智的对待,以免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发生大的隔阂。

二、 婚前财产公证的有利因素

从法律角度来看,婚前财产公证起到一个证据作用,以减少发生纠纷的可能。是否选择婚前财产公证,完全是个人的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婚姻财产引起的法律纠纷问题日趋上升,如何认定婚前财产的范围和产权归属成为司法实践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也是婚姻纠纷中双方经常争议的焦点。所以,我国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是近几年来新开办的一项公证业务,它有助于明确婚前财产的数量、范围、价值和产权归属,是解决婚姻、财产纠纷的可*的法律依据,对于稳定家庭关系和财产关系,预防婚姻纠纷,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财产公证的程序是:当事人应当共同到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提出申请,填写公证申请表,并应当提交(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2)协议书草稿(当事人书定协议有困难的,公证机关可以代为书写);(3)有关的产权证明,如个人所有房产的房产证;(4)其他有关的证明材料,如己婚夫妻的结婚证书等。总之,婚前财产公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的的东西,在法律上,对于日趋上升的离婚现象他是一个理智的做法,有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三、未来的选择

今天的趋势将如何显示婚前财产公证在未来社会中的状况?让我们在看看发展的前景

爱护公共财产篇3

    王兆国在说明中具体介绍了宪法修正案草案的13项主要内容,涉及的相关宪法原文表述和修正案草案表述如下:

    1、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A、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B、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A、“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

    B、“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增加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在统一战线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4、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5、进一步明确对发展非公经济的方针

    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6、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7、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

    宪法第十四条(增加)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三条(增加) 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9、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

    宪法第五十九条第一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10、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

    A、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第二十项“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

    B、宪法第八十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戒严令”;

    C、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职权第十六项“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A、“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C、“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11、关于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

    宪法第八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

    12、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

    宪法第九十八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3、增加对国歌的规定

    A、 宪法第四章的章名“国旗、国徽、首都”;

    B、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增加)

    A、“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B、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爱护公共财产篇4

经济因素对婚姻公平的作用

从婚姻发展史上看,经济属性具有优先性。婚姻发展史就是婚姻自由平等价值逐渐剥离经济属性的发展过程,从“门当户对”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缔结要求,可以推论出婚姻的历史形态,考量的是经济对等或等值,完全泯灭了婚姻主体对于婚姻自由、公平的渴求,体现了经济因素对于婚姻的主导,特别是当婚姻观被赋予契约的内涵并为广泛接受时,在自由、幸福的婚恋大旗下仍然难以摆脱经济属性的优先考虑,亦如借用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说,那是一种主观的价格,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价格。客观的价格是容易计算的,市场价格即是如此。主观的价格是不好计算的,因为那里面有个人的偏好。爱情至上者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其实是在追求他爱情主观价值的实现。条件好的男女找不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不是缺少爱情,而是找不到主观估价的“变现”途径[2]。因此,无论婚姻的伦理属性与经济属性是否分离,都会因客观不能或者是主观意愿而重新步入婚姻契约的经济因素考量的洪流中,凸显出经济因素在婚姻发展进程中的优先性。其次,从婚姻缔结程序上看,经济属性具有对等性。求婚是有经济诉求的。古代社会,门当户对既是政治地位的对等,又是经济实力的匹配。富家公子爱上了平民之女,该女子只能够做个妾,妾的经济地位不如妻。现代社会,年轻美貌的女子爱上的男子必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能够说其中没有经济上的考量。再次,从婚姻家庭生活上看,经济属性具有主导性。经济因素是家庭生活的物质保障,不仅对家庭关系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同时也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支撑作用,因此,从现实生活考量,经济因素相较于感情因素等在家庭生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最后,从婚姻财产分配上看,经济属性具有决定性。婚姻财产分配形式不仅对婚内财产利益归属产生影响,而且对离婚后财产归属产生重要影响;不仅对有形财产、无形财产的现实利益归属产生影响,同时对潜在性的利益分配产生重要的影响。婚姻契约经济属性是婚姻生活的主线,是婚姻形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婚姻价值追求中发挥着支撑的作用,因此,通过财产分配形式的确定,进而实现对婚姻公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经济因素对公平观念的有无发挥决定性作用。从婚姻公平观念从经济属性剥离过程看,当初受“家”礼法束缚的婚姻,是与家结合在一起,而整体表现为“家族”的一部分,婚姻主体丧失了个体性要求与财产基础,因此无从谈及对于婚姻公平价值考量;而于近代,个体财产基础的独立性增强伴随着婚姻公平价值的崛起,但仍然不能脱离与财产属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空谈婚姻公平的渴求,而必须着眼于社会关系中的婚姻,着眼于婚姻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过程中的经济因素要求,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对婚姻公平价值的追求。婚姻公平价值与经济因素恰似一对相互依偎的刺猬,若是太近则会发生二者的深层次矛盾背离,若是太远则难以实现二者目的,因此,以经济因素为基础拓展婚姻公平的存在空间,实现婚姻经济属性与伦理属性的互动发展。其次,财产分配形式是对婚姻公平方式的考量。婚姻公平的价值追求,于人格平等的抽象基础则有形式公平要求,而实质公平是婚姻公平的终极目的。从婚姻的财产分配形式看,约定财产制具有形式公平的意义,参与者以主体和财产独立性加入到婚姻契约关系中,完全摒除了婚姻伦理性因素的影响,在财产归属上严格遵照物权法、债权法等确定方式,实现“自产自销”互不干涉的目的;法定财产制则是兼有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要求的理想财产分配方式,而于现实生活中,却囿于复杂情形有失偏颇。婚姻实质公平是个人财产独立性与婚姻伦理属性要求的复合体,必须于二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模糊地带,实现财产分配形式与婚姻目的兼而有之的要求。再次,财产分配过程决定婚姻公平的实现方式。从婚姻公平的阶段来看,婚内的公平要求以婚姻幸福为主要目的,离婚后的公平则是以财产分割为第一要求,因此,婚姻公平的延续过程中,出现了二者的要求背反。同时,婚内财产计算与婚姻目的存在着背反,财产的清算与计较过程就是夫妻的疏远与对立的过程。因此,婚姻公平实现方式与财产的分配过程与结果息息相关。应以预定财产分配方案为基础,推动婚姻由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迈进,在财产的分配过程与结果中实现婚姻公平与婚姻目的的兼顾。

《婚姻法解释》(三)迈向婚姻公平的努力

《婚姻法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三》”)通过婚姻契约经济属性分析,把握婚姻财产的“命门”,通过以房屋归属为主的财产方式,确定了新的婚姻财产分配格局,推动了实质性婚姻公平的发展。《解释三》中关于夫妻房屋归属有第5条、第6条、第7条、第10条、第12条等五条之多,由此可见,在仅有19条的《解释三》中,法定夫妻财产制度的构建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房屋登记事项将对夫妻财产归属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对夫妻间的实质性财产利益产生哪些影响呢?在严格贯彻了财产平等、注重财产公平的夫妻财产制中,房屋登记事项至少会产生以下三方面的影响:其一,对夫妻间未登记方现实房屋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解释三》中第7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18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彻底颠覆了《解释二》中第22条第2款关于“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的规定。于此情形,无登记者无财产,因此,登记有其名成为获得财产的必要条件,无名则是无财产保障。其二,对夫妻间未登记方潜在房屋利益产生消极影响。夫妻间,于一方允诺给对方房屋财产或于析产时,未为登记则会产生消极影响。一如《解释三》第6条规定:“婚前或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约定将一方所有的房产赠与另一方,赠与方在赠与房产变更登记之前撤销赠与,另一方请求判令继续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处理。”即未履行房屋登记手续以将受赠人的名字登记于登记簿时,可为撤销赠与。同样《解释三》第5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将房屋孳息和增值排除在夫妻共同财产之外,而于现实情况,房屋增值乃为房屋财产的重要构成,将如此巨大的潜在利益排除在外,显然不是未登记方所希望看到的。其三,房屋所有权的物权保障优越于房屋债权补偿。众所周知,物权相较于债权具有优先性,于财产分割时更加具有保障。而房屋物权的获得方式即是在登记簿上记名。《解释三》第10条、第12条规定,在未为房屋登记的情形下,主张房屋所有权是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的,共同还贷或共同出资只能作为债权主张,获得登记方的补偿。在为共同出资情形下,出资人更加希望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房屋所有权,而非于财产分割时获得的登记方债务补偿。《解释三》重构了夫妻财产制度,将房屋登记作为现实利益或者潜在利益获得的法定公示方式,由此也激发起了未为记名的夫妻间的房产“加名”冲动。为何千百年来甚为称颂的神圣爱情,相濡以沫的坚实感情,会经不起一纸解释的敲打?“加名”热又折射出怎样的现实感情,折射出当下人们对于爱情怎样的“纠结”,折射出对脱离“经济因素”的婚姻公平的怎样的考虑呢?当现实的阳光普照进纯洁的爱情窗口时,爱情是否会受到现实的左右而变得浑浊,逐渐逝去爱情本真色彩,蜕变成现实主义的财产图画呢?无论是基于传统还是现实,《解释三》都对传统的婚姻财产观念和现实财产分配制度做出了突破,因此而引发的夫妻间的财产矛盾抑或“人民公敌”的评价,都不足以掩盖其在推动婚姻财产制度向实质性公平迈进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在淳化感情引导高尚爱情观方面的进步性。在婚姻立法进程中,个人财产的公平保护,敲醒了现代人对于婚姻财产公平分配的意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臣制”、“家长制”塑造了社会和家庭的男权主义,在婚姻契约的缔结中突出地表现出女人对于男人的依附,在财产分配上也体现为女方财产主体对于男方家庭的融入,淡化其于家庭中的独立性财产基础,进而演化为当前社会中男方家资共享的婚恋意识。个人财产的共享制忽略了私有财产的保护公平,同时也滋生了“少女初长成”而“待价而沽”的现象。《解释三》构建的私有财产公平保护的婚姻财产分配制度,顺应了私有财产保护和契约公平的民法精神,也在婚姻领域更加强调了女方的独立性财产地位,必将促进平等、独立的婚姻财产分配意识的觉醒。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婚姻契约的淳化,敲开了通往爱情实质性公平的大门。在婚姻缔结过程中,有着太多的思虑和困扰,往往难以在爱情和物质天平中寻找平衡,而太多的现实表明纯真的爱情湮灭于物质中,爱情褪去本色,演变成物质条件的角逐,要不为何会有层出不穷的“豪门恩怨”呢!《解释三》的婚姻财产公平保护,滤除了“以婚致富”的现实考量,降低了婚恋观中财产意愿比重,使爱情更加趋于纯洁,使感情更加趋于本真,促进了婚姻契约缔结向实质性公平更加迈进一步。房产不应成为通往爱情道路的绊脚石,而爱情真谛的体现亦应无碍于房产价值的考量,《解释三》的“房屋私有”也许是当下人们对于现实的无奈解读,期许更多的有情人跳出房屋归属的纠结,打开心扉迎接更加纯真爱情的阳光普照!

爱护公共财产篇5

活动时间:4月1日( 周四)晚上七点

活动地点:403教室

主办单位:**系**级**1班

参加人员:**系**级**1班全体成员

活动背景:

本次主题班会是我系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文明教育月活动之一,面对现在突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的次数越来越多,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显得尤为紧迫。我系会以校“安全文明”活动为契机,通过举办多形式的活动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活动目的:

让同学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开展安全教育的一个目的,但绝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安全教育班会是要感染每一个人使之成为一个拥有自信,充满想像,富有爱心的人,同时具备防范意识的人。因此,我们在品德教学中还有一个目标是塑造学生的防范意识,懂得珍惜生命财产安全。

让学生有爱心地生活,是生命财产教育必须达到的目的。我们在品德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并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同学的爱心,验证学生的爱心。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情景,创造多种机会,让同学去表达自己的爱心。同时,我们也让同学们知道,在安全教育班会里所学的防护知识,不仅保护自己,更要帮助别人。在他人有危险的时刻,要能勇敢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以实际行动来关心尊重他人的生命。

生命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财产的现象、培养珍惜生命财产、热爱生命财产的情感为基础,方能很好地进行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教育,以致达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生命财产教育不仅是我们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更是我们对同学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前期工作:

(1)安全教育主题班级活动申报材料

(2)收集有关生命财产安全的资料及不注意校园内安全的案例

(3)准备背景歌曲《无眠》

(4)需要买一些礼品作为在互动活动中参与者的奖励

(5)各个工作分配:

主持人:

拍照负责人:

人员签到负责人:

现场秩序负责人:

教室卫生负责人:

活动流程:

一、同学们进教室前要在签名区签上自己的名字,包括到来的嘉宾;

二、主持人引入导语

三、展示有关于生命财产安全的图片,谈谈同学的感受。

四、介绍大学生出现生命财产丢失的原因,措施等;

五、介绍各类安全事例

六、学生介绍安全教育经验,以演讲形式,并展开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的互动抢答活动(共10题),且对答对者有物资奖励;

七、材料介绍完后,两位主持人

一起上台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邀请嘉宾代表上台致辞。

八、结束语,并对到来的嘉宾表示感谢。

注意事项:

1、保证人员全部到达;

2、要维持好活动中的秩序,不得有喧哗声,吃东西等;

3、不得有人员早退。

4、保持阶梯教室的卫生,同学不得乱扔垃圾;

5、主题班会结束后各班委留下来整理残物。

爱护公共财产篇6

关于公共财政的讨论是近十年来我国财政学学术讨论的焦点之一,而和谐社会则是2005年的社会主题词。本文从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出发,提出从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入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并对我国公共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行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更加明确地把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讲话还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练概括。

民主法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诉求,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基本的道德要求,充满活力是和谐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关键,安定有序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一种具体化,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并促进向社会主义更高级阶段甚至共产主义过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与和谐发展,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民主权利,充分实现人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与两极分化,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施政纲领的提出,直接体现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并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奠定了基础。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观点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产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它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对市场失灵的产物,是国家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运行模式,是国家提供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必需的收支活动和政府分配行为,它是不同于私人经济领域的公共经济领域。公共财政具有以下要义:

第一,以公共产品为基石,对纳税人负责。政府的收入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人向政府纳税,而政府则提供满足纳税人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作为回报。在西方公共财政理论里面,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

第二,通过民主制度表达偏好。公共产品的提供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而公共选择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来实现。只有通过民主制度,才能保证政府能够及时提供适合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产品,既不提供一些社会不需要的产品,也不故意忽视社会的公共需要。通过上面两点,明确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第三,通过实行分权基础上的财政制衡和分税制,规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

第四,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体系,避免制度外收入和制度外支出所引起的社会混乱。

第五,发行公债要受到限制。发行公债本质上也是一个公共决策过程,政府作为公众的人其权力受到限制。

第六,建立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依法管理财政事务。

公共财政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国有资产直接经营者三者合一。从而国家财政也是三者合一,既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又负责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逐渐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把生产经营交由国有企业自主进行,政府只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责。但是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二者的职能并没有区分,这必然最终使得政企难以分开,政府在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之间挣扎徘徊,使得政府难以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就是要把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者的职能分开,使得政府主要着眼于为社会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张馨等人提出要在我国构建所谓的二元财政模式,就是要把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分开,把我国政府的社会经济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开运作。

三、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任何执政行为总是通过对政府的运作来进行的,因此作为政府运行基础的公共财政,自然地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完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的意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完善政府对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管理和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也正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从和谐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因素来看,每一个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都有极大的关系。

第一,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环境。而政治制度决定了财政制度,所以民主政治要求有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主政治要有效运作,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财政体制和规范的分税制度。财政制度也是有效限制政府权力,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支点之一。

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要义之一是政府对纳税人负责,为社会公众及时提供公共产品,而这也需要以一定的民主政治作为基础。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是表达公共偏好的必要工具,从而也是公共财政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依据。

正是由于公共财政与民主政治有这样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而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公共财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的意义。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公平正义。这在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今天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公平要求人们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相差不宜过分悬殊,要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而这正是要通过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来实现。

西方公共" 财政理论通常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交易性,忽视公共财政的分配性。而国内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较为强调公共财政的分配性,而忽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和交易性。其实公共财政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交易性也具有分配性,这是由国家的二重性所决定了的。国家要通过财政的手段,比如转移支付和累进税率的办法,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而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实际上,西方一些所谓福利国家,也正是通过公共财政手段来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加要重视利用公共财政来消除贫富的过分差距,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缓和发展中的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没有差距就没有动力,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违反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效率优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公平。而公共财政作为市场失灵的补充,更是维护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

第三,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首先能够建立起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诚信,公众诚实纳税,而政府则诚实的运用税收为公众服务。政府不能随意支配财政收入,要建立合理的财政支出体系,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去。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诚信之建立,对于整个社会的诚信之建立具有示范意义,对于营造整个社会诚信友爱的道德环境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一般说来,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最高的诚信度与可靠度,而良好的公共财政制度能够强化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能够培养公众的纳税意识与公民对政府的忠诚度,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国家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范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的、公开透明的财政制度,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也能够保持高度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减少不同级政府和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争夺甚至地方保护主义,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基础作用。

第四,和谐社会要求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公共财政通过规范的支出体系,维持对社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的职责。

第五,和谐社会要充满活力。而公共财政的要义正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经营与自由创新,公共财政只提供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财政要求区分政府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区分政府的职责与私人的职责,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公共财政必然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要求公众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以外,还要求政府更多的提供环境保护的服务。我们知道,环境保护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是通过私人市场交易所不能提供的。所以,环境保护主要成为政府的职责。公共财政要为此建立起稳定的环境保护支出项目。

总之,公共财政与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相当内在的一致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政府为社会及时提供符合公众需要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这正是公共财政的职责所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就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保障。

四、从公共财政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公共财政制度,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从公共财政与民主法治的关系看,应该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制度。规范的公共财政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维持,也是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之一。

从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看,应该体现出政府尊重纳税人,为纳税人服务的特点。比如,从税收体制上看,政府在开征一种新税种时,应该召集有相关纳税人代表参与的听证会。从财政支出提供公共服务上看,在涉及重大公共投资时,应该召集有关利益主体参加的听证会和研讨会,认真听取公共产品服务对象的意见。应该建立一种法律程序,使得纳税人能够否决不合理税种或不合理公共支出。在我国,应该依靠人大,通过人大来维护纳税人的权利。还应建立规范的财政公示制度,把政府的财政状况及时向公众公布,以便公众能够对政府的财政行为进行监督。

从国家各个机构之间的财政权力制衡考虑,作为立法机构的人民代表大会要对预算进行最后控制,对于重大支出项目,人大应有最终的决定权。人大应该享有最高的财政权力,每期政府预算应该得到同级人大的批准。政府只具有建议预算的权力和预算的具体执行权力。

从司法独立的角度考虑,司法系统的财政支出应该由人大控制而不是被同级政府控制,司法系统的财政要完全独立于政府。司法机构只对人大负责,并不是对同级政府负责。

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关系看,要建立稳定规范的事权与财权划分关系,完善分税制。上级政府不能随意剥夺下级政府的财政权力,下级政府有权根据法律抗拒上级政府的不合理财政要求。

第二,从公共财政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上看,公共财政要担当起社会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的职责来。

要建立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从地区之间关系看,公共财政制度要体现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先富支持后富的精神。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中央政府应该把中央预算支出更多的花在西部地区,以帮助西部地区发展。而对此东部地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不公平问题,也是最大的不和谐问题。中央决定在2006年之前取消全部农业税,这对于“三农”而言无疑是一大解放,但是“三农”的落后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教育与医疗等条件还很差,农民的收入还很低,这无疑是与和谐社会不相吻合的。公共财政要在未来的时期里面更加关注“三农”的发展。公共财政要支持建立城乡统筹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和转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还应该对农村加以倾斜。

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职责。要通过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和偶然个人收入所得税,通过适当的财产税和遗产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公共财政“劫富济贫”并不违反效率,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就是最大的反效率。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来源中的公共财政投入的比例,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和谐的小康社会,超越西方福利社会的概念,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然,从西方福利国家的经验来看,公共财政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过多也带来新的反效率问题,但无论如何至少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是过多而是过少。问题的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折中。

第三,公共财政要改变目前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的状况。公共财政要继续退出生产经营性领域,要继续实行政企分开,要把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分开运行。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同时公共财政要及时提供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振鹏,张馨。双元结构财政———中国财政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2.刘玲玲。公共财政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跃军。论公共财政模式的要义与转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谭建立。公共财政的几点认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1)

6.财会研究编辑部。构建和谐社会财政应肩负的使命。[J].财会研究,2005(6)

7.张丽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爱护公共财产篇7

【关键词】 台州市;公共自行车;破损

一、调查报告研究背景

2007年10月15日,中共第十七大会议在北京顺利举行,会议上提出了“两型社会”的理念,而“两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随着台州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交通堵塞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深入贯彻“两型社会”的理念,台州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于2010年的9月份投放了首期的公共自行车试点,截至2016年9月,已经投放了18000余辆公共自行车,设立网点345个。市民办理租赁卡的数量超9万张,整个台州市的每日最高租赁车用量高达4万余次,换言之大约0.5秒就有一辆公共自行车被借用.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台州市的交通压力,也给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我们发现每个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政府每天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并且定时进行保养,要想减轻政府的这一负担,就需要市民自发的爱护这一公共设施,找出自行车破损原因的源头,并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台州市公共自行车损耗情况分析

根据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的统计,截至2016年9月,已经有逾9万人持有公共自行车卡。虽然使用量连续四年持续增长,但是公共自行车的破损情况也每日剧增。根据台州公共自行车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损坏情况大部分均为自行车零部件的损耗,类似于气温变化引起的材质硬化或者开裂,极少部分是由于人为破坏。

三、台州市公共自行车损耗原因分析

公共自行车因其“公共财产”的属性,市民普遍缺乏维护的意识。而且自行车租赁点均为露天场所,日晒雨淋的天气加上每天较高的使用频率,这些都会造成破损。以下表格就是对损耗原因的一个汇总。

四、改善现状的几点建议

台州是浙江省除了杭州之外,公共自行车系统规模最大的城市。为了实现“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生活品质”的理念,真正将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运用到公共事业中,台州政府每年都要拨出8000余万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自行车的维修和保养。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便利之余,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的维护这些公共设施,节约资源。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深刻认识到维护公共设施,保护公共财产是每个市民的义务。让每个人都自觉地维护公共自行车设施,看见蓄意破坏的行为发生,迅速拨打举报电话进行揭发,如果情况属实,要进行现金罚款以及通报批评,让破坏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性质。规范摄像头之外的市民行为。

针对自行车金属部件生锈的问题,台州市政府可以修缮现有的自行车服务网点,在自行车停放位置上方设置雨棚,减少日晒雨淋等天气问题带来的影响。同时,可以和自行车制造厂家商议,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之下,选用质量更好一些的铝合金材料,金属车架部分可以选用加厚管材,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金属部件的生锈。

然而针对一些公共自行车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磨损,比如车铃失效,轮胎破损等现象,应该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规划维修和保养定点,在定点配备1到2名维修人员,要加强后期的保养工作,维修师傅对车胎严重受损的自行车进行定期的更换;在检修过程中发现刹车线和脚蹬有无法使用的,做更换处理。对于车辆龙头等金属零件,要勤加油;而车辆的前后中轴部是车辆能否正常运营的关键零件,维修时要特别关照。如今,台州计划每月保养1000辆,于明年年初之前,完成对所有公共自行车的保养工作。

五、结束语

公共自行车为台州市民带去了“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台州城市的交通压力。公共交通也是居民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台州政府为市民努力营造这么好的公共生活条件,市民也应该响应政府的号召,尽量多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做到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同时,也要爱惜公共自行车这一公共财产,延长这一公共设施的服务寿命,不要影响别的居民使用。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携手一起创造一个“两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钱俭.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研与思考[J].规划广角,2010(1)

[2]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情况调查分析及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6)

[3]吴敏丹.浅谈中小城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的运营及财务管理――以台州路桥区公共自行车公司为例[J].财经界,2016(23)

作者简介:

爱护公共财产篇8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宪法解读 论文论文摘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基本国策的今天,从宪法角度来考察和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当今世界,“法治”己成为时代潮流,我国也将“依法治国,建设时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而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又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起着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国家、政党、政府的行为都纳入宪法的框架之内才符合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只有尊重宪法的权威,在宪法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的要求制定大政方针,才能彰显我们党和政府推进法治的决心。因此,从宪法的角度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革,我国1982年宪法至今己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所有的修改中,尤以2011年3月l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指导意义最大。它不仅从宪法的高度指明了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入宪,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2011年的宪法修改中,序言第七自然段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并列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而思想的统一,是社会和谐稳定所必不可少的。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更在于,我们党更加注意将自己的领导地位“宪定化”,从而将党的活动进一步限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最终将党所代表的人民意志通过宪法和法律转化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地位的理顺,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是因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国家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其执政现实是历史形成的。然而在法治成为时展潮流的当今,如何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如何巩固加强而非弱化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社会的理想就难以实现。而将党的领导地位和指导思想法定化尤其是“宪定化”,进而从宪政的高度看待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便是解决这一时代难题的钥匙,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政治之基。 二、宪法有关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规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2011年被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宪法的这一修改,明确了私有财产的法律地位,并进一步扩大了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的范围,使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有了宪法依据,也稳定和增强了公民创造财富的信心,从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注入了无限的动力,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私有财产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其他一切权利的物质基础,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起被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中国古人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私有财产权得不到保护,公民就会缺乏为财富而奋斗的热情,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那样的社会即便勉强称得上“和谐”,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和短暂的和谐,很难想象在一个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社会会有真正的和谐。对于此,我们有着深刻而痛心的教训,在计划经济“一大二公”的年代,国家漠视甚至任意践踏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甚至将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追求看作是与社会主义相悖的东西加以批判,其结果是人人自危 ,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无恒产则无恒心”,正是由于缺乏依靠保护合法私有财产而打下的经济基础,最终导致了人心浮动、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没有对合法私有财产权的有力保护,和谐社会的构建只能是一个遥远而幼稚的梦。随着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的迅速增加,要求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足广大公民的普遍愿望,宪法理应对公民的私有财产保护作出规定,从而为通过制定物权法等民事法律对私有财产权给予保护提供宪法依据。民富才能国强。公民私有财产的大幅度增长,也是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缺乏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人们对财产权的实现及其利益的享有都是不确定的,这便很难使人们增加投资置产的信心和创业的动力,进而严重影响到社会财富的增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宪法有关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规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2011年的宪法修改中,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修改,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外许多人士都对我国宪法中没有人权保护的条款颇有微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改善公民人权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却没有在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写入人权保护的条款,这一方面给不了解真相的人以误解,同时也不利于把人权的保护提升到宪政的高度。中国在根本大法中首次明确规定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充分认定了人权的重要法律地位,也有力回应了某些人对我国人权态度的曲解。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入宪,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极大拥护,它为保护弱势群体的人权提供了宪法依据,这必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争取到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也使和谐社会的构建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同时宪法第十四条增加了一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规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国家稳定都极为重要。这是因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人下岗失业、社会两极分化等是国家面临的严竣问题,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社会稳定器”发挥作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国家而言,这一制度的建立尤为紧迫。而从宪法的高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加以规定,足以显示出党和国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视这一规定也是对作为人权之一的社会保障权重视的突出表现,这对贫困阶层、弱势群体尤为重要,体现了我国追求共同富裕、关爱扶助贫困民众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宪法有关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的规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又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同时也勾勒出了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2011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原来“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定,使得和谐社会的大致轮廓跃然纸上: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活充盈富足的社会,而且是精神生活健康向上的社会,是政治制度合理高效的社会。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l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所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是对宪法所规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只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提升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建设合理高效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只有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才能不断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依据宪法所规划的宏伟蓝图而进行的。只有在宪法框架内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才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如果说宪法的相关规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依据,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路径和方向,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宪法条文的具体化,它阐释和丰富了宪法的内容,是实实在在的宪法。 自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有宪法而无宪政的状态,宪政国家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在民主宪政曰益深入人心并成为世界发展潮流之际,我们依据宪法的规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正是对这一潮流的回应,也体现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追求民主法治和建设宪政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上一篇:买水果范文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