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4:05

农业工程管理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1篇

1.1农业水利系统内“重建轻管”的思想严重

多年来,农业水利系统中一直存在一种“重建轻管”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前期用于农业工程施工的建造资金充足,但是由于对工程的规划不足,到后期经常出现管理费用缺乏;设计的基础很好,但是用于农业工程的软件缺乏;农业工程的硬件很完备,但是对硬件设备的管理却跟不上。这些问题都充分地说明了在农业水利系统中,“重建轻管”的思想严重。

1.2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科技管理水平低下

农业水利施工本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求现代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之相配套。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对农业水利施工工程本身的投入很多,对管理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技术却一直沿用以前的,导致管理缺少技术含量,造成管理的效率很低。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

1.3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财政拨款与工程本身建设所需要的经费不相符的现象。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财政的拨款经常难以到位。同时,又因为收费性质界定模糊,使得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农业维修费用经常无法到账,而被其他相关部门挪用或者截留。

1.4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

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中本应是按流域或水系统进行划分,然后统一管理,但是由于省份之间或者地区之间没有就某个水流系统沟通清楚,就出现了一些不是让流域和水系管理的水利工程。另外,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中还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有好几个部门同时介入到一个事情当中,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也导致了管理资源的重复、浪费。

1.5人员超编,人才结构不合理

政府对农业水利施工工程还是存在管得过多的现象,使得企业人员的配置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因此,在农业水利施工的现场常常会看到,工程量大,工作人员也很多,但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和具备综合协调能力的人才缺乏,导致工作的效率不高,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效地推动工程的顺利开展。

2农业水利施工管理优化对策与建议

2.1优化人员编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首先应优化人员结构,根据现在工程的实际需要,定岗定员,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的培养,以便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要。另外,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规章,以保证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同时,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加薪、晋升等方式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季度、年度评优的办法,激励员工不断进步。总之,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以推动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不断发展。

2.2明细全责,实现共同管理

针对有一些区域不是按水系和流域进行管理的问题,要与不同地区的政府部门进行沟能,达到所有区域都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并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另外,对于农业施工项目中存在的责权不分的情况,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由不同的部门、不同区域共同管理,并分别担负全责。

2.3以市场化原则,加大农业工程经费投入

对于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应将市场机制引入单位内部,根据市场配置的原则,提升管理经费以及其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确保现有工程所需的资金的持续投入。

2.4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科技管理现代化

针对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科技管理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相关管理部门要结合现在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效率,提高现要农业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要配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合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挖掘现代管理理念给农业工程建设带来的效益。

2.5从观念上重视农业水利施工管理

实践证明,向管理要效益。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的管理对提升农业工程质量,工作进度,以及确保后期工程的经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不仅自身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建轻管”的思想,同时,也要让单位的每一个员工对管理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地配合,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新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有序的进展,以及工程的完满竣工。

3结语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水利施工程的高标准、高要求,农业水利施工工程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对现有不足给予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的要求,优化人员编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市场化原则,加大工程经费投入;从观念上重视农业水利施工管理;同时,运用科技的管理手段,推动农业水利施工工程顺利、健康、有序地发展。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2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满足国家对该专业的统一要求,又要能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1政治思想和德育方面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

1.2知识结构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和结构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及研究方法,接受课程设计、试验仪器操作和现场实习等多方面的基本实践训练。该结构强调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成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现代科技人才。

1.3能力结构

具有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合理选择常规工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正确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理的基本能力,能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维修、检测及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初步能力;具有在工程技术工作中正确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科技动态而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能力;掌握一种外国语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技术资料,初步具有听、说、写的基础;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的相关法规。

1.4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具有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要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2、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结合我校其他农业工程学科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重在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原则,以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置为指南,并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条件制定了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构建了“三段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通识基础段教育

我们把数学设置了两个层次:一般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系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数学)为农业工程类所有专业的必修模块。还有一个厚基础模块,包括离散数学(集合论、数理逻辑、图论)、数学分析、几何与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工程数学系列(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为选修模块。

2.2专业基础段教育

我们不仅开设了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砼及砌体结构、水文学、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工程经济学外,我们加强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等。

2.3专业段教育

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结合学校自身条件,设置了多个不同方向的模块:(1)土木工程模块:包括结构抗震、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学等。(2)工程管理模块:包括工程经济学、水利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3)灌溉排水工程模块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农作学、水泵节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课程等。

3.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修订后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53%和47%(实践性教学除外),必修课中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54%,30%,16%。全程学时减少到2500学时,共计165学分。并形成了如下几个特点。

3.1宽口径多渠道就业方向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在通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大工程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土木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三大方向的方向选修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将来的就业形式等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3.2注重个性化培养

首先,在淡化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上,设置推荐选修课、任选修课和选读课,并且要求学生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和推荐选修课必须达到48学分,具体要求见()。其次,在土木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水利工程管理三大方向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对农业水利工程人才的需求,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引导,最终将其培养成应用型、管理型或研究型等创新人才见()。主要方法是在大的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让学生有该项目为四川农业大学资助项目目的、根据自己兴趣选修一些课程。

4、农业水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实践

4.1学分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分框架为:大学4年本科的总学分165,总学时数2500。学分结构如下:通识基础教育65学分(其中必修55学分,选修10学分),专业基础及专业教育86学分(其中必修47学分,专业方向选修及推荐选修2分,任意选修6学分,选读3学分)。实践教学15学分(含社会实践、教学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论文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后劲,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又具有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根据高等工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以课群或课程模块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整合。根据我校的特点确立了三个方向:土木工程方向包括:建筑结构抗震、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交通工程学等课程。灌溉排水工程方向包括: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农作学、水泵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等课程。水利工程管理方向包括:水利工程监理、水利工程管理、合同管理与招投标等。

学分制目前情况下能较好地处理绝大部分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学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农业工程学科来讲,它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当然,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放任自流,以避免少部分学生在课程选择中避重就轻,盲目选择,只修读难度低的课程而导致基础削弱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发生。为此我校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选课指南》和施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以指导学生正确选课。

4.2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根据我校211大学规划发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注重实验效果,保证教学实验质量。目前我系相继建成我系投入50多万元,购进水工建筑物模型、水力学实验室、地质性能测试等设备,创建了建筑材料、流体力学等实验室,并新建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业工程技术实习基地,由学校出资上百万元引进2000平方米以上的智能型八连栋温室。学校水泵试验站200多平方米等,为校内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不少于总学时1/3的课程实验和共计34周的实习,其中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环节学时占整个教学计划的30%以上。

我系还采取了下列措施:①加强实践环节规范化管理,如组织教师编写了所有相关实验实习的教学指导说明书。认真组织好工程地质实习、水利工程施工实习、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育环节。毕业设计要求每个学生做开题报告,做英文资料翻译,本科生毕业设计密切结合实际,设计题目85%以上来源于生产和科研。②加快了实验室改造进程,逐步建成开放式实验室。我们引进高科技实验教学设备,减少验证型、示范型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雅安当地的相关企业沟通,努力开拓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需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雅安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建立了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基地、在都江堰水管局建立了固定的实习基地、在成都农机研究设计院建立了水泵性能试验的固定基地等,大大改善了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环境。

4.3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在农业水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师是主导,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因此,我校下大力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改变了以往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以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本系教师攻读知名高等院校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到校外进修培训,并利用人才引进的优惠条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才。目前我校农业工程系已引进水资源管理、建筑物结构、水机等方向的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专业人才6人,本系教师在校外攻读硕士学位6人;②组织教师以团队力量申报或联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和对外科技服务,以科研、实践出成果,育人才;③要求教师选用国家十五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等高水平教材,鼓励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提高科研、论文以及教材编写得奖励额度。④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尽力解决他(她)们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途径,既稳定了教师队伍,又为创新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4本科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自主选择空间比较大,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可以将学分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结合起来。我们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入专业段学习时,给予有资格的教师(至少具讲师职称或硕士学位)3—4名有资格的学生(英语四级60分以上,班上排前15名),进行双向互动培养,导师经常与学生联系、接触,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等,使学生在学业完成、选课、个性发展上得到导师的有效指导。

4.5严格实施课程设置的保证体系

为确保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严格实施,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度,负责组织制订或修订教学计划及专业建设,并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指导。②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组织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定等课程建设的职责。③设立教学督导组和教学评估组,督导组主要工作是针对要晋升职称的教师、新上岗的青年教师以及学生意见较多的教师,进行检查性听课。④对新任课教师实行导师制,导师针对新任课教师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培养计划,检查教案,组织听课和提出改进意见。⑤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研究活动,包括对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观摩教学,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⑥重奖通过6级外语考试和4级外语考试70分以上者,积极主办“英语角”,提高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

4.6结合评建工作,确保我校211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2005年12月,我校将接受教育部的评估,按照学校要求,当前正在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工作。各项工作正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目的是结合评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校211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实施水平,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切实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农业水利工程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评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相得益彰,实现了良性互动,促进了学科发展。

5、结束语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 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93-03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ethod for Introduction Cours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Ruoyu1, 2 Zhai Zhiqiang1, 2

(1.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ihezi University; 2.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Agricultural Equip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Xinjing Shihezi, 832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ntroduction cours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have been explor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introduction in teaching. Firstly,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agriculture were introduced. The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were introduced. Meanwhil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ointed out for paving the way to introduc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expla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entropy. Finally, the students were guided again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 focus on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

S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农业工程相关专业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工业工程专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熟悉了解农业工程生产中的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环境等方面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至今尚无直接的教材,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该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该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探讨《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绪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以“农业及其发展历程”引入课程内容

在教学中,为使课程更好地展开,首先将“农业及其发展历程”内容引入绪论课,以便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农业的发展及其意义,更容易理解《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后续的主题内容。

“什么是农业?农业是怎么来的?”笔者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农业的定义进行了解释。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它是指人们利用生物的生长机理,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农业泛指种植业[2],它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从广义上讲,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这五业合在一起通常称为“大农业”。目前农业早已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属于第一产业[3]。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可以借助古籍中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进行讲解,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我们经常把农业的起源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4]。在农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1)原始农业――基本特征是完全依靠人力和简陋的木、石工具,模仿动植物自然生产过程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

(2)传统农业――当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开始学会制造铁犁和使用耕畜,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打破原始社会那种封闭式的生产方式,逐渐进入较为开放的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

(3)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不仅提高土地生产率,并打破了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地域性的限制,同时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2 介绍农业工程的内涵

通过“农业及其发展历程”的教学,对“农业”进一步延伸,向学生讲解农业工程的内涵。农业工程是改善农业生产手段、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设施的各种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理论的总称[5],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及其原理。自1910年内燃拖拉机问世,标志了现代农业工程的开始。

另外从当前农业工程学科构成角度给学生一个全面的介绍。目前农业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科学技术研究的范围很广,总体归结为以下7个方面: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土地利用工程、农村建筑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副产品加工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业工程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产出率等方面都有重大作用。

3 引入“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是从何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破环、资源过度消耗和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乐赝胁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人类不得不深刻反思沿袭已久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而试图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

在农业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方式,利用化肥、农业提高作物产量,工业化模式的农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以大化肥、大农药、大量消耗地下水为代价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下去存在严重的隐患[6]。“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我们要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农副产品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要解决未来可能将要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回到循环性生态农业上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农业只能走“用地养地”、“精耕细作”配合一定现代化设备和生态技术的生态农业。

4 从熵的角度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熵的角度对农业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剖析,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晰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1868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物理学中发现和揭示了熵世界观的概念[7-8]。它告诉人们,物质和能量虽然是守恒的,但在表现形态上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换,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从有序到无序”。为了创造工业文明,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和消耗各类自然资源,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9]。

笔者探讨分析后得出结论,农业的实质就是通过绿色植物吸收与转化太阳能形成负熵。生物体的负熵机制如图1所示,以负熵为起点,并以这种负熵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耗散的方式展开农业生产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又尝试按照数学极限的思想,并提出一个极限公式(公式1),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讲解。该极限公式可将其表示为如下的形式:以时间t为自变量,自然界的熵表示为时间t的函数,则

(1)

式中,C为相对常数,即人类生存的星球在某一时期能够忍受的熵。熵是最后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无效能量的总和。这种情况在封闭系统中表现明显,当熵达到最大值时,则表示一切有效能量均消耗殆尽。当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相等时(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规定),则意味着系统进入了全面崩溃,或称“热寂”阶段[10]。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世界的有限性,有意识地尊重地球资源的极限,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到地球的宝贵,从而做出对人类继续生存有重大意义的调整。

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有力的告诉学生,我们必须把熵定律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础,只有发展低耗、节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符合减熵原理和生态规律的农业,才能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5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化的农业,在带来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但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农业发展,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基于资源环境约束下,寻求一条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1]。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总结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正确认识学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核心内容。以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只会让环境背上沉重的包袱的问题,而不会带来长久的效益,因此发展可持续农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利用系统思维和系统的科学体系去解决问题。我们面临的任何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其实都是系统。将农业工程看成大的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系统的合理组建和最佳运行的过程技术。

学习以“绿色技术”为主题的农业工程技术。对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注入农业机械“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的理念。

学会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寻找最优方案。根据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性质和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其相互影响及隶属关系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进而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文斌,朱乐尧.农业:经济增长的主题――再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J].财经问题研究,1989(3):42-48.

[2] 孙金荣.《齐民要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 邱仁宗.农业伦理学的兴起[J].伦理学研究,2015(1): 86-92.

[4] 陈文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J].农业考古,2005(1):8-15.

[5] 齐飞,朱明,周新群,等.农业工程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相互关系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1-10.

[6] 李文炜.农业环境问题的行为基础与治理机制创新[D].重庆,西南大学,2012.

[7] 向义和.熵的概念的建立和热寂说的起源[J].大学物理,1991(4):36-40.

[8] 李秀燕,肖荣辉,陈赐海.熵的概念及其拓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3-67.

[9] 崔晋生,陈红爱.“熵”世界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J].理论探索,2005(4):14-16.

[10] 刘永智,刘伯渠.熵变理论对“热寂论”判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7-28,34.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39-02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

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五、结语

以上就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谈了一下个人体会和粗略见解,还有不少模块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网上例题、习题的精选、师生互动、网上综合测试等环节都需要我们做深入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优质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心。一个体系全新,内容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项工作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只有唯一的“解答”,愿本文能成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建设的铺垫。

参考文献:

[1]单辉祖,谢传锋.工程力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君.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3,(5).

Teaching Research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DENG Zai-jing,ZHANG Ju-m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ystem's desig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s,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s,use of multimedia and simulation and other aspects.and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urs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as the core,we should have a high culture though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 throughout the teaching process.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5篇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一)主要内涵

1.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

3.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传统农业单纯依靠农业内部物质循环,而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

4.现代农业以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现代农业是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要求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进行经营和管理。

5.现代农业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和知识为支撑的,要求劳动者具有应用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

6.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基本途径。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主要特征

1.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布局,优势互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4.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过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

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是科工贸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将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生产链和组织结构链。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是农业产业化的五大基本要素,市场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资金是保障。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原来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环境三重约束;

4.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追求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转变;

5.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6.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若干突出问题

1.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另一方面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加,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3.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我国农产品主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并且造成资源浪费。

4.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大。

5.农业科技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实现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面临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程技术将发挥重大而关键的作用。

三、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一)主要任务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通过综合、集成、组装和创新,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础设施,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特点

1.农业工程技术既服务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还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与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为大农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

2.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色;综合性与全程性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

四、农业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农业规划与土地利用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相关专业和集成有关技术,研究编制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建设项目前期规划等及开展农业工程咨询。

(二)农业遥感与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是利用3S技术,通过对农业资源与农情进行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提供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和动态的农情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作业过程,包括耕作、播种、植保、灌溉、收获、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电气化。

(五)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设施农业)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畜禽舍等的环境创造和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实现环境控制和使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等,创造一个动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厂化生产。

(六)农副产品加工与储运主要内容是进行农产品的产前产后加工、初级加工和产地加工及储运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农业水土工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水土(水、盐、泥沙、污染物等)运动规律与调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农业水土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

(八)农业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工程的手段,实现项目的有机集成、有效综合和整体组装,达到功能齐全、结构优化、效益良好。通过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实现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科学化决策。

五、农业工程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1.一些发达国家将现代农业也称为工程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越需要工程设施和工程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对农业工程的依赖作用就越强。

2.农业工程技术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及管理技术。如荷兰的工厂化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美国的规模化农业等,都是三大支柱完美结合的范例。

3.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工程技术决不是工业技术和其他工程技术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满足于和服务于生物技术,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特殊过程和特殊要求,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领域不同对象、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要求,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实现的过程。

六、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于三大领域

1.应用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论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过设施农业技术,使各地的光热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旱作和节水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农业废弃物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应用于现代集约化种养殖业,通过设施农业工程,实现园艺、畜禽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形成工厂化生产和周年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农机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体现在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蓬勃发展。*1年我国的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公顷,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300多倍,总面积达世界第一;我国的禽蛋和肉类生产已成为世界第一,肉蛋奶分别是1978年的7.75倍、12.43倍和10.46倍,工程技术为设施园艺和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2.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还十分显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值比达到3.5∶1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0.5∶1;发达国家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仅为20%左右,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1979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了360多个农村能源综合示范县,“九五”以来,又开始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技术集成和多部门联合运作,为综合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面临的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任务十分艰巨。

4.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生产条件改善需求迫切。如农业机械化、现代节水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等都迫切需要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农业、以至社会的面貌。我国已拥有5亿多千瓦的农用动力,耕种收管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40%以上,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还有65%的农村人口、近3亿农业劳动力、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决定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难度仍然很大,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

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不到10%。根据*8年成本结构资料,我国机械作业成本是美国、加拿大的25%~80%,但劳动力成本是它们的4~6倍,使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服务于五大目标

1.服务于粮食安全。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必须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向畜牧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效种植业(园艺业和特色农业)等方面转移,农业工程技术承担着重要任务。

3.服务于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4.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可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聚集,形成小城镇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七、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而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又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

2.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现代节水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五”期间,多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内容,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难得机遇。

3.由于农业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力促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八、结语

1.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为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决定产品本身的性能、品质和产量,农业工程装备设施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硬件保障,没有这个基础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3.农业工程由于具有系统工程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系统集成和组装配套,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有机组合形成产业化整体,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可靠载体和最有效形式,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须途径。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工程性特点是建设现代农业所急需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所急需的。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6篇

十年艰苦创业(1979年~1989年)

农工院成立时,是当时国内唯一以“农业工程”命名的科技机构。创建时,没有工作用房、实验场所和生活设施,临时借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一栋学生宿舍楼,并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南外展广场搭建活动板房,作为临时办公和部分京外调来人员宿舍。这些临时用房冬冷夏热,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在十余年的艰难初创时期,农工院积极组织开展了农业规划、土地利用、农村能源年、农业环境工程、畜牧工程、农业建筑工程、种子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大力探索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村能源工程:这是农工院最早开展研究的领域之一。建院初期曾率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太阳能热水器;与林业部、水电部、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单位合作承担了农村能源政策研究课题,提出的“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十六字方针”,被写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六五”计划报告,对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发挥了战略性指导作用;率先组织承担的农村省柴灶推广项目,使省柴节煤炉灶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推广达1.7亿户,年节柴8000多万吨。

农业系统工程:农工院是国内最早倡导和开展系统工程在农业上应用的单位之一,1981年承担了由美国政府资助,与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系统工程方法应用干农业区域建设规划的研究”;1982~1987年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优惠贷款的大型农业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这是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建设以及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一次大规模实践,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设施农业工程:在建院初期即对各种温室、大棚及其种植栽培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设施农业领域一直处于我国领先水平,研制出十几种规格的塑料大棚系列产品,于1984年制订了“农用塑料大棚装配式钢管骨架”(GB4176-84)国家标准,一直沿用至今,为塑料大棚迅速成为我国设施园艺的主流栽培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工程:农工院在种子加工领域居领先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棉籽泡沫酸脱绒设备的研发,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多次获得国家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该成果在全国广大棉区普遍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1979年~1989年,农工院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50余项,各类农业工程技术服务项目2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90余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奖20项。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开创性的示范作用。

十年锐意改革(1989年~1999年)

20世纪90年代,农工院面临业务转型、科技体制改革和面向市场的严峻挑战,坚持发展,深化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潮中,农工院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及时调整了内部机构的设置,实行全员竞聘上岗,落实专业技术岗位责任,创新分配和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农工院主动寻求变革的勇气和睿智,不仅促使全院的科研工作上了个新的台阶,也让农工院在打破铁饭碗、科技业务与市场经济对接的速度和力度方面走在了前列;不但体现在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部级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励的科技创新突破上,还体现在从微观科学研究到宏观政策咨询的角色转变上。

在这个时期,农工院在种子加工领域,突破跨专业、跨学科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农作物种子干燥、精选、包衣的机械化,获得多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尤其是棉籽泡沫酸脱绒技术与成套设备的研发,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出色地取得了多项突破和创新,1989年、1990年分别获得农业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了“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农业规划”、“三峡库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部‘九五’种子工程项目建议书”等项目,为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农工院厚积薄发,通过农业工程技术为政府服务、为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持的能力。

十年创新发展(1999年~2009年)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工程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工程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农工院紧紧围绕农业部的中心工作,进步强化各项科技业务建设,坚持科技自主创新,重视工程集成与消化吸收。农工性根据自身科技业务特点和形势发展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服务政府、科技创新、工程集成”三大平台的发展思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三大平台”已经成为统一全院发展方向的指导原则和强大战略思想武器。“服务政府平台”就是以公益为特色,主要集成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农业规划编制、农业发展与投资政策研究、特色农业工程领域宏观战略研究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积极为农业部和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做好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就是以“农业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整合集成生物质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工程、设施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培训等功能,积极组织开展院内外联合研究和集成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形成有影响的学科领域,研发出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综合性、集成性、工程性的应用成果;“工程集成平台”就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主要集成农业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承包、工程管理等业务,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建院30年来,农工院承担并完成各类农业工程科技项目4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和部委级重点项目650余项,有181项科研和设计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获部、省(市)级成果奖62项。“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农业部“948”项目等39项,承担农业行业标准制定(修订)项目共33项。到目前为止,农工院主持承担“+--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参与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管理对策

前言: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一项能够设计到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农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土地整理与建后工程管理,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取得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及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 1000 到 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第二,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 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失去了土地整理应

有的意义。

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 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 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还关系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保障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土地整理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张正峰,赵伟. 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 ( 3) : 295-299.

[2]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土地整理项目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 3) : 323-331.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科型;教学实践

引言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初由清华大学试办,至今已有30余年时间。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管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统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应用范围较广,例如高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处理突发事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物流管理者及其它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等。虽然该门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显著,但是工科院校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特点,更加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工科型的文科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较为匮乏。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将工科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融会贯通,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1-2]。

1.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工科学生以实践应用为主、管理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关于管理类理论知识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不侧重理论的深入讲解。实验教学依托理论教学。学生结合个人在企业中的实习、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参加相关的竞赛项目的经验,开发一套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管理学、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以上课程,由于农工科学生并未选修数据库等部分课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研究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3]。

2.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探索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管理、数据库等方面基础薄弱,课程理论学时比重大,教学局限在知识传授阶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理论基础、系统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包括管理、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它们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相辅相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开发方法,掌握开发方法的步骤,其中包括系统分析中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模块化结构图的绘制,系统实施和运行中主要利用Access、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农工学科教学计划侧重工科教学,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知识的铺垫。学生以零基础的方式接触该课程,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得不增加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虽然课堂上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但是在综合设计性方面,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2) 实验学时少。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高校专门开设两周课程设计,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能力。前面已经提及,由于农工院校侧重工科教学,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也因此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3.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生农工科专业知识扎实、文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专业与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争取做到当开发农业工程领域中某管理信息系统,离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内行很难开发该产品时,我院学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独当一面,开发出产品。

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如下述所示:

(1) 增加课程总的教学学时,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即重点讲解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数据库等知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农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结合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避开难于理解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框架。

(2) 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理论教学学时。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取与处理数据,使客户及时地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客户带来较大收益。数据库、动态网页设计在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课程知识点较难。作为农工科学生,侧重实际应用、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如何建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本门课程的难点、重点。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结构的规范化处理、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及E-R图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动态网页设计涉及到静态网页设计、网页链接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分配给它们的理论学时少,仅讲解静态网页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可以顺利地完成简单静态网页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意犹未尽。因此需要合理地增加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理论学时,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的设计。

(3) 增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学时,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机的使用离不开农机维修,人们尚未将农机维修信息系统化,而汽车维修管理系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普大汽车维修管理系统等,若能开发出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机具故障,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以小组方式,以农业工程领域中某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发它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站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在农工院校中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侧重应用的一门学科。它采用将工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系统。为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院可以采用组织竞赛、与企业结合等方式,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兵,闫卫华. 加快交叉学科建设 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4-46。

[2]赵文华, 程莹.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 : 61-63。

[3]何继善,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4]张春菊.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4-55。

项目资助:本文获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实施(JD11DB238)”资助。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所在,属于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性产业,对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用水量处于不断增长态势,农田水利工程需求进一步增大。为了确保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必须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但易不可忽视建设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笔者主要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出发,对其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

1、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伴随着农业生产制度的不断变革,个体经济意识逐渐增强,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意识淡薄,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譬如诸多水利灌溉渠道出现漏水或堵塞等状况。此外,部分水利工程设备处于老化状态,年久失修,整体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较为落后。

2、资金管理不到位

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均由政府投资,但投入资金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对某些财政不足的地方政府进行了相应补助,同时颁布了相应政策,投资当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投入不充分状况,但仍有诸多山区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上存在资金不足情况,某些水利工程难以正常开展。

3、管理随意性较大

山区多数小型农田工程设备管道多处于老化失修状态,多为山区人们随便修理,未请教专业的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或维修师傅,整体修理效果不佳,故而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无法正常进行工作,严重状况下,小型农田水利设备失效。另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施工方式与管理上均未达标,未构建一个系统、科学的施工规范,同时建设规范缺乏科学性,建设管理随意性较大。另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由政府出资、聘请专业水利工程施工队或村里农民共同施工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不遵守施工规范等现象,建设缺乏管理与监督,随意性较大,难以保障施工效果与质量。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策

1、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与管理包括诸多内容,关系着农民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必须要构建一个系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体系,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不断完善施工程序与规范,贯彻落实施工工程中,积极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优势,促使其顺利开展。

2、强化审批管理

通常而言,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重视前期可行性论证,促使项目建设与地区总体规划及环境相协调。待审批后,项目要开展公开招投标工作,禁止发包给无资质施工队。同时,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要持证上岗,项目图纸要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图纸交由设计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公章。针对项目资金投入而言,必须要拓宽融资渠道,制定与实际状况吻合的投资政策,重视民间资金投入,确保工程正常运转。

3、强化施工资金筹集与管理

针对某些资金不足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政府与村里干部必须要重视资金筹集,严格监控与管理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应用,重视水利工程设备维修与保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此外,水利工程投资者要对整个工程建设与管理负责,获取收益纳入其投资管理人,确保经费管理落到实处。

4、重视施工工程监督管理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时,必须要强化对整个工程的管理与监督,于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工序进行监督,按章操作,并检查施工质量与效果。此外,必须要严格检查建设施工材料与设备,确保工程施工建设效果与质量。

5、健全工程质量管理

针对工程使用材料而言,必须要给出质量合格证与产品试验报告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执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贯彻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于每道工序施工前,专门技术人员要进行技术交底。此外,建设单位领导在项目管理中要发挥监理作用。于施工阶段,执行相关规定进行监理人员配备,对项目重要部位与工序要进行全过程监理。同时,要构建工程质量奖惩制度,奖励为项目作贡献的人员。待竣工后,施工方须要进行自检,合格后报备监理,监理工程师要组织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进行综合检验。最终合格后,总监理工程师要进行项目竣工报告签署,不合格时施工单位进行整改。于交付使用后,有关部门要强化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确保小型农田水利正常运行,必须要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管理,强化审批管理,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重视施工工程监督管理,强化施工资金筹集与管理,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待工程完工后强化使用时维护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亚恒,王晋,李子良,等.河北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2011:6-6.

[2]李海滨,王永增,张娜,等.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C]:2012:16-16.

[3]李志坚.基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管理措施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4:1-1.

[4]彭耀珍.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价值工程,2013(03):26-27.

[5]丁晓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J].北京农业,2013(09):213-213.

农业工程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内涵;目标;内容

水利工程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是水利工程从传统向着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标志。水利工程管理就是结合相应的工程项目,按照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强化管理。当前在我国各个领域现代化飞速推进进程中,也需要水利工程领域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形成一个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1 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内涵分析

水利工程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显示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从传统模式向着现代化模式转变。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水利领域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要想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就需要我们建立和时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可以涵盖为以下几方面内容:能够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同时结合水利领域发展需求能够制定科学的、先进的,适应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建设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素质过硬,具有现代化思想意识和管理理念的工作队伍。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尽管能够带来多种好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开展,其是一个漫长的动态化过程。

2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目标分析

2.1 对水利工程管理方式进行大胆革新

首先,要尽快改变过去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渐向着现代化管理方向转变;其次,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趋势,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水利领域发展规律的水利工程高效运行管理的管理体制,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下去。

2.2 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

首先,促进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利工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为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其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够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进行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实现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保证水利工程项目能否实现安全运行对于确保居民正常用水、农业和工业正常用水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群众团结。所以,水利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确保项目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确保工程运行安全高效的前提下,进一步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更长久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2.3 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精细化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涵盖了丰富的现代化管理学理论,其中就包含精细化管理理论。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精细化管理理论,能够保证整个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以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指导思想,制定出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分析

3.1 坚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该种理念才能体现出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服务性特点。要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好水利工程在供水、发电、防洪抗旱的功能,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还要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尽可能降低这种危害程度;其次,要全面坚持安全为中心的管理目标。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工程质量直接威胁到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安全性。只有全面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水利工程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猿忠钥蒲Х⒄构畚前提,为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既符合时展潮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能更好体现出水利工程的公益性。

3.2 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

首先,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体现出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在管理体系中引进信息技术设备,构建完善数据整理、储存、传输和分析系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效率;其次,积极应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应用智能化设备能够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确保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管理,同时,在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中还可以应用实时监测设备,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与日本的水管理及其比较研究(一)――水管理体系的评价系统[J]. 陈菁,水谷正一,後藤章.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5)

[2]水利工程公益性耗费补偿的状况及难点――建立良性水利工程公益性耗费补偿机制探讨之二[J]. 董文虎.中国水利. 2000(02)

[3]21世纪节水农业中的高新技术重点研究领域[J]. 吴景社,李久生,李英能,李安国,刘群昌,邢大韦,高本虎,刘文朝.农业工程学报. 2000(01)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技术范文 下一篇:法律风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