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水资源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19 17:29:05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1

为建设和保护美丽家园,让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我们共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武汉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利用自身阵地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从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入手,通过实践创新,开展了以生态道德为主题的系列公益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心阵地功能。

一、以创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利用地域特色挖掘资源

1.根据地理位置特点和优势,以阵地毗邻的金银湖湿地公园为项目研究基地,组合、挖掘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市环保、园林、农科院校等职能部门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跟踪指导,使项目研究、实施更具权威和科学。

2.以“保护湿地建设美丽家园”为活动主题,通过引导儿童走近湿地、走进自然,从身边的湿地生态开始关注与了解,研究、找寻身边的天然湿地资源,不断认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湿地意识和自身责任,以此促进和完善儿童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

3.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将生态建设与武汉发展结合起来,只有每个人把身边的生态保护好了,才能实现全市的生态环境转变,活动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影响大众,为建设美丽武汉形成合力和保护的氛围,同时也为儿童未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鼓励儿童参与为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活动方式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合力。中心选择武汉市“绿色学校”――华中里小学作为项目对口实施单位,将该校的湿地馆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活动场所,发挥其校园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湿地馆;通过“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为来校参观的学生、儿童、新闻媒体进行介绍、普及湿地保护知识。活动开展后,深受学生喜爱,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好评。

2.开展湿地课外研究活动。为探究“湿地动物的多样性”和“湿地植物的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平台查找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阳湖等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长江、黄河、淮河等湿地)的有关资料,了解它们现在的生态状况,并结合湿地日、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户外采集活动。

3.开展“湿地与我们”生态规章的征集活动。为发挥儿童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的生态规章征集活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响应。活动共征集生态规章优秀创意作品36件,其中有5件作品受到专家、老师的肯定。

4.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活动让学生走进湿地公园、亲近自然,并邀请市环保局、市野保处的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活动中,孩子们赏“湿地之美”,观“湿地小虫”,探“湿地秘境”,进一步了解湿地、水对环境的作用,培养爱湿地,爱自然的意识。活动中,环保教育专家及时为孩子们讲解水资源知识,通过有趣的游戏,了解我市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湿地在水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分享关于湿地、水的探究成果。活动中还围绕爱护湿地、保护生态这一主题,制作环保小报、设计节水标志、发送倡议书等活动,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

三、以不断提升总结为策略,探索生态教育有效途径

1.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心结合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整合多方资源,发挥湿地教育的特色引领和助推生态保护教育,从意识、知识、行为等层面全面推进,积极探索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建立起社会关注、领导关心、专家支持、学校重视、家庭参与“五位一体”的生态教育体系。

2.不断总结形成体系。通过加强生态意识、保护行为、实践参与的课程组织教育,不断总结活动教育规律,形成中心独特的生态教育活动组织体系,同时加强与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探究,实现基地特色生态教育体系。

3.加强宣传扩大活动的辐射面。生态道德教育仅靠一个人、一个专家、一所学校、一个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中心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将一批批参与者对湿地的认识和体会告诉更多的人,以带动全社会共同关注湿地、保护环境,形成一群庞大的社会环境保护体系。

4.创新的活动方式。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堂式的传教,中心为孩子搭建的是一个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教育活动实践平台,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思考、讨论、实践……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2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界定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然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企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主体,其投入要素来自于自然界提供的资源,其经营运作过程影响生态环境,其生产产品为消费者消费后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环境。不难看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与企业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又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生态友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企业业务活动,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更新资本设备、开展生态培训、实施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陈述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无论是建立生态产业,还是原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其最终成果都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变迁。这样,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也自然成为象征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重要“特质”,而透过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了解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分析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不二法门”。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产业结构状况

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的产业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制约着一定时期的产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再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方向发展过程;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要经历轻纺工业到基础型重化工业再到加工型重化工业的过程。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要求不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产业结构状况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0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30美元,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33.6%,霍夫曼系数为0.64,这三个指标均表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在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工业内部结构将以轻工业为中心发展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即‘重化工业’过程”。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化工、重型机械等领域。在重化工业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些重化工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方面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可能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产业效率的高低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我国GDP达到58 78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世界总体GDP为629 093亿美元,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为9.34%。而同期,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版)》报告统计,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为4.286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0.6%;煤炭消费量为1 713.5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份额的48.2%。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2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1年,我国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 724万吨,增长12.1%;乙烯消费量1 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中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能源消耗系数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在外部经济动荡、外部经济环境困难时期,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变低,在外部经济相对缓和时期,能源消耗系数增高。比如,在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能源消耗系数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然而,在危机过后,我国经济能源消耗系数则呈急剧增加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还依旧较大。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变为10.1:46.8:43.1,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第二产业拉动,且第二产业又是能源消耗“大户”,我国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的关系反映了我国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率低。

显而易见,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我国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尚未形成,这对保护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尚需时日,从产业结构角度建设生态文明任重道远。

——增长方式状况

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现代经济学将经济的发展方式分为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学者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其中,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涵义相似,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似。具体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等物质资源的投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提供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由粗放型经济占较大比重向集约型经济占较大比重过渡。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阶段”。在生产要素阶段,几乎所有的成功产业都是依赖基本生产要素;在投资导向阶段,政府和企业之间积极投资的意愿和能力是该阶段的特征;在创新导向阶段,技术创新成为主要特征;在富裕导向阶段,服务业扮演更为复杂的角色。其实,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也是一个国家集约型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粗放型经济不断得到变革且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从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集约型经济是效率高的经济,粗放型经济效率则相对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演变,从而推动整体国民经济效率提升。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2001年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其中,2009年对GDP拉动贡献率高达91.3%。显而易见,我国经济增长还处于经济发展的投资导向阶段,经济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且以粗放型为主的阶段。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以万元GDP能耗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的数据整理,1990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耗呈下降趋势。按照1978年价格计算,199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为9.61吨标准煤,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到4.33吨标准煤,我国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粗放型模式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

——消费方式状况

消费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消费者与消费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消费资料的方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消费方式如何,受到该国家那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因素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因素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文化因素方面的信仰、价值观、传统风俗等。在这些影响消费方式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毋庸置疑处于核心地位,决定和制约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方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披露数据,2010年,我国GDP为403 260.0亿元,人均GDP为29 992元,按照1:6.3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 700美元,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35.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为41.1。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收入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不仅显著下降,并且会越来越低。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居民消费中食品类支出仍占最大比重,但是其所占比例呈降低趋势,居住类、医疗保健类以及交通和通信类支出正呈上升趋势。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降低以及在住房和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反映了对重化工业行业产品消费的增加,而重化工业正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与我国当前的消费方式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高耗能、效率低、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还未彻底实现,构成如此产业结构、形成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由其产品所制约的消费方式必然不会表现出生态友好型。由于该种与生态文明不符合的消费方式具有一定的惯性,它反过来又会对企业的生态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如此一来,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方式状况决定和制约了我国消费方式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而由于消费惯性的特点,这个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合的消费方式也对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不过,由于消费方式不仅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我国当前消费方式中具有促使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因素。作为这个有利方面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责任、低碳经济等理念的不断传播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责任消费、低碳消费等消费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或由于关心环境或由于关心自身健康或关注企业劳工权益等,均要求企业以更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这成为促进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建设企业生态文明既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社会期望的需要。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产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整体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不相符的消费方式降低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之下,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在消耗资源和能源一定的情况之下,生产出较少的产品;更有甚者,企业由于不当的生产经营活动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也提供了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具体来看,首先,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方向迈进。形成这种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增加我国生态产业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形成我国产业结构向绿色化、生态化演进;另一方面,形成生态文明友好型产业结构现有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改造,使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符合生态文明要求,比如:采用环境友好型包装、循环利用废旧产品以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等。其次,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我国整体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方向前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要求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依靠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达到节约资源能源。另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最后,我国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朝着形成消费者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方向前进。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作为影响消费方式的经济因素,企业在进行生态产品开发、引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要加大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方式、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宣传力度,使消费方式向生态文明方式演进,从而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从企业内部延伸到消费者,并通过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反过来为企业绿色产品的出售提供市场、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

明确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了解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确立了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之后,就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开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正如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完成一样,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基于此,按照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范围由寡到多、由狭窄到广阔的一般过程和思路,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应按照以下5个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

——法律途径

通过该途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完成法律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义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的法律义务和责任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企业通过法律途径,不做法律禁止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进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法律的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该途径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最低限度的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企业必须进行和不得违背的义务,否则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倡议途径

除了法律对环境的立法、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规定和指南之外,国内外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也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和事项提出了要求,这些倡议反映了更为广泛的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组织和机构对企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和要求,例如:联合国《全球契约》环境方面的内容、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南的环境责任指标等。较法律途径,倡议途径包含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更为丰富,但不具有法律所具有的强制约束力,它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法律途径之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市场途径

企业通过市场途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企业依据消费者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根据消费者消费产品过程中生态环境偏好开发新产品、回应消费者消费的生态化、进而进行自身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该途径是在被动地遵循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和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回应消费者消费方式逐渐生态化的趋势而进行的。该途径使企业看到,开展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消耗企业资源、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的事情,而且还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增加自己营业收入,从而使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

利益相关方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组织和个人,如果将法律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对政府的回应、将倡议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保护组织的回应、将市场途径看做是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对消费者的回应,那么企业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则是对于企业更大范围内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期望和要求的回应。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不仅扩大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和范围,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虑主体,使得企业通过利益相关方回应途径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和充实。

——慈善家途径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3

一、教材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环境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还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治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近年来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三、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2.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4

Abstract: Coalmine quali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afety produc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mprovement of staff qua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round the mining areas. It proved that increasing the coalmine quality could be the significant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ne.

关键词: 矿区;矿井素质;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mine areas;coalmine qual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43-02

0 引言

煤矿企业对我国GDP贡献较大,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基础。因此,矿山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80年代初在国际上开始提出的。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经济发展的首位,并提出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目前煤炭经济发展的关键[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炭行业总体上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问题,环境破坏与资源减少问题;矿区不能留住人才,不能合理的利用人才问题,也就是人才问题;此外还有矿区社会的和谐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只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矿区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要解决制约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问题,就要全面提升矿井素质。矿井素质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一个表现煤矿企业现状及发展潜力的综合指标。矿井素质由矿井能力、矿井形象和矿井作用的发挥这三个构成要素组成,它反映了煤矿企业对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关心程度,维持正常、持续、安全生产的能力,以及为社会技术经济发展、和谐稳定等所起的作用。提高矿井素质是解决制约矿井持续发展的各个问题,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提升矿井素质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

煤矿生产由于受地质条件、资源等因素影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一直是煤炭行业关注的首要问题。煤矿安全事故原因通常归结为两点:措施不落实,监管不到位。尽管通过加强监管和安全措施的落实使百万吨死亡率和千人伤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先进采煤国家差距还很大[2]。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矿井素质还不够高。仅仅找管理上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矿井素质的整个系统分析事故的缘由,从根本上找出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

从矿井素质的主要构成要素看,提升矿井形象,有利于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矿井形象提升的一个途径就是对井下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首先要各种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安全隐患意识,让员工思想上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并且有能力和条件去落实安全生产,从外界条件和员工自身这两个角度出发,实现矿井的安全生产。

矿井能力的提升从人力、物力和管理执行力方面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比如,从人的方面:补充素质劳动力,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物的方面:增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各设备的及时检修,完善通风系统,使矿井能既安全又高效的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更有效的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等,从根本上遏制事故隐患。

矿井作用的发挥方面的提升标志着在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社会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认可。必然会取得集团公司及社会的支持,为煤矿企业下一阶段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完善的系统保障。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安全生产,矿井才能够健康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2 提升矿井素质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开采技术的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不断提高,煤炭资源量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尤其是上个世纪后期,全国很多地区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量小煤窑,它们的开采技术落后,对矿工的人身安全保护不力,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有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十分严重,低成本无序开采生产同时还引起煤炭市场秩序混乱,威胁到整个煤炭行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小窑的治理和安全的监管,使得煤炭产量尽管成倍增加,但生产秩序总体上仍趋于好转。但是,煤炭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可持续发展最早提出就是针对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看的[3]。煤炭开采要追求效益,就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量,但是煤炭生产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环境破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这是矛盾所在。而从另一角度来说,资源不能持续利用,资源开发破坏环境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矿井就不能持续发展,也就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如何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适度的缓解矛盾,保证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使这些情况能够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要靠提升矿井素质来实现。

在矿井素质的能力要素中,资源储备、合理利用和拓展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些原有的由于技术问题而不能开采的资源,也可以进行开采,使井下生产布局合理化,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还可以通过购买新的资源量或者解放地面村庄压煤来增加矿井资源储备。

提高矿井素质,使矿井的资源储备量增加,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既能够使矿井的服务年限得到延长,又可以保证经济效益,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矿井及周边环境,也是矿井素质中矿井形象的一部分。矿区地下水破坏的防治,大气污染的及时治理,矿井周边地区的绿化,地表塌陷区的充填与治理,矸石山的治理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保护所作的努力,也是矿井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提高矿井素质,提升矿井形象,是实现矿区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矿山追求经济效益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若减少资源开发或者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环境的破坏又与矿山追求的经济效益相矛盾。综合几方面来考虑,只有提高矿井素质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保护周边环境,不仅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同时也能得到长远的经济利益,实现更大的利润,在保障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提高矿井素质,不仅能够使煤炭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同时还能够解放资源,美化环境,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效益、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 提升矿井素质是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矿井健康持续发展的好与坏。矿区本身环境恶劣,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偏远地区,生活不方便,基础设施先对落后,加上煤矿工作条件艰苦等多种因素导致很多煤矿急需人才不愿意到矿区工作。并且还有一些矿上原有人才的流失,引起矿山人才缺少,进一步导致矿区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人才缺乏和人才机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要留住人才,还是要靠矿井素质的提升。首先是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的收入的作用。这是职工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是职工最根本的利益。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员工才会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在上世纪末我国煤炭行业的低潮时期,煤矿职工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这使煤炭行业的大量人员流失,部分企业不能继续运营下去,何谈持续、稳定的创收。要维持企业的运营,就要提升矿井素质,保障员工基本利益。让员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为企业做贡献,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其次,是人才的合理使用,促进其发展和展示抱负。尤其对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他人认可,希望有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矿井素质,矿山就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空间,合理分配使用员工,使人才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培养一些潜力巨大的人才,既有利于提高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的能力,也会使各方面有不断的创新,有创新就会有发展,以此来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为员工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是企业对员工生活上的关心,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用心经营、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为矿山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势必会让企业健康、持续的蓬勃发展。

因此,提升矿井素质,能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4 提升矿井素质是促进矿山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社会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生活的社会能否和谐稳定的发展,能否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这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由于煤炭行业的发展,矿区也逐渐以一个小社会的形态存在。即将一个矿区,看作一个社会的缩影,并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对矿区这个社会的看法是,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主要表现就是职工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设施不完善和矿工的平均生活水平低等等。

矿井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

首先,矿井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体现在矿井在热爱国家、爱护环境、互助互爱、勇于同邪恶作斗争等方面起到的典范作用。企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都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维护个人利益。

其次,矿井安全稳定生产的能力提高了,也是使矿井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材料设备配件的保障能力和科学管理和执行能力、技术水准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缓冲能力等要素是决定矿井科学、正常生产的条件,也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矿井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收入的作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能力,在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使每个职工都能维持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水平,这些都直接关系着矿山稳定和谐发展。

最后,矿井在技术进步、科学发展及管理等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说明矿井科学技术及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矿井的发展将是每个员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矿井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而起到的示范作用,无疑将促进矿井生产又快又好地发展,并且推进集团公司乃至行业的发展,从而稳定矿井的发展。

社会主义企业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矿井素质提升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及和谐稳定做出贡献,是促进矿山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5 结论

煤炭开采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尤为突出。通过提升矿井素质,可以解决矿井安全生产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问题,促进矿山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使整个矿区实现安全、和谐、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春,孙艳,陶学禹.应用神经网络评价矿区可持续发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30)4:392-395.

[2]许满贵,李树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技术与管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5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6

“节约用水?爱护湖泊建设碧水家园”宣传活动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动员百万青少年关注水的同时,影响并带动全社会,树立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广大青少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科学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保护城湖泊,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碧水家园。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因为水环境的变化,导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盛衰变迁的例证举不胜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也正是依存长江、黄河等母亲河的支撑,而发展下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人口众多等原因,我国的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水环境状况保护日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在这些因素的催生下,武汉创建节水型城工作领导小组,以“节约用水,爱护湖泊,建设碧水家园”为核心,动员全百万中小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节约用水,关爱湖泊,保护生态环境。

在这里我代表教育局向全中小学生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节约用水是事关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其宗旨就是要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综合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北方地区因水少而缺水,南方地区是因水脏而缺水。希望同学们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本次宣传活动。

第二,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的多。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节水对青少年而言更是重要的社会实践和道德实践活动,既有节水知识的传授又有自己的亲身实践,能够让孩子们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便于实施,培养勤俭的品质,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三,古语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你们做节约用水、爱护湖泊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在学习、了解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湖泊的知识后,我们不但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用水的点点滴滴做起,实践学到的知识;还要做一个优秀的宣传员,向身边的家长、朋友、邻居多多宣传,通过学校这个小社会去带动影响整个大社会,提高全社会对节约用水、爱护湖泊的意识。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7

每到入秋,鄱阳湖湖光潋滟,万鸟翻飞。白鹤、天鹅和鸿雁等几十万只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飞行数千公里南下鄱阳湖越冬。翌年四月北归,飞回西伯利亚。

候鸟千里迢迢,情何以归?鄱阳县副县长胡凌锋道出了其中原由,“鸟类只喜欢生态资源好的地方;有人打鸟,鸟就不会再来。”鄱阳湖荟萃了水、鸟、草、鱼、岛等自然与人文精华,堪称世界顶级生态地,世界观鸟天堂。

候鸟的迁徙运动是全球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部分,是途径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因而,保护候鸟栖息地越来越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识,成为人类自然保护的义务。

现在,全球候鸟迁徙一共有八条主要路线,有三条线穿越了我国境内。这些迁徒线或是飞过崇山峻岭,或是贯穿浩瀚海洋,沿途落在五大洲所有鱼水肥美、生态优良的湿地和沼泽上。

在寻找美味的同时,饱览地球美景,大概也是鸟类的心声。然而,在每一次寻觅食物的旅途中,那条靠近温暖的生命通道却有可能成为候鸟的不归路,一回回飞翔,或许也是千百次的生死磨难,一路遭遇人类火枪、铁笼、毒药等不择手段的杀戮。

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爱好打鸟吃鸟,有些地方讲究幼儿喝鸟汤开;在除四害的那些岁月里,麻雀等鸟类更成了人人喊打的惊弓之鸟。虽然这些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候鸟迁徙线路上,捕鸟吃鸟已然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发展观鸟旅游可以改变国人的陋习。由捕鸟、吃鸟到护鸟、观鸟,体现的是人类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与升华。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发展观鸟旅游,实质上,其核心就是保护。

如何由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生态资本?我认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让生态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的做法就是通过建立鸟类观测点、湿地科学馆、珍禽保护站等等办法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打造湿地科普、湿地体验、湿地休闲为一体的湖泊型休闲度假地。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手段,让游客在放松心情中,自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意识,享受生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

对鄱阳湖的观鸟旅游,我理解为一种负责任的限量旅游,他们把旅游真正做到了人性里,让人们把爱鸟护鸟当成自觉的行动,这体现的是生命的智慧。

在土生土长的鄱阳湖保护人员小戴的儿时记忆中,家门口的草地池塘边被淘气的小朋友打光了所有的鸟。而现在,村民们却对湖中的鸟岛有种天然的敬畏,对成天叽叽喳喳吵闹不休的鸟儿也多了一份宽容和欣赏。当每个清晨,睡梦被鸟鸣唤醒时,村民们学会了享受生活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声音。

爱护水资源的途径篇8

关键词: 秦岭林区; 森林管护; 途径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21-02

一、森林资源现状

秦岭林区历经近50年的开发利用,使原来林海莽莽、森林茂密、群落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景象变得面目全非。不仅资源状况较差,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经过大面积的森林采伐作业,使森林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分布呈现出零散而残缺,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未开发的森林资源。这部分森林有两大类,一类是立地条件较差,开发困难且投资过大;一类是与集体林相接的森林,过去乃至现在仍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乱砍滥伐,林相日益杂乱。同时,在山林确权上界时,上述资源大都位于沟梁顶部,可及度小。

(二)已开发而保留的森林资源。秦岭林区先后经历了强度择伐――径级择伐――经营择伐及大面积择伐――小面积皆伐等采伐历程。这些迹地保留的林分经2005年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择伐迹地大多为以阔杂或栎类为优势树种的阔叶混交林或由少量油松、华山松组成的阔针混交林,林分郁闭度在0.5~0.8之间,林龄以中、近熟林居多。林分平均直径在14~22cm之间,这类资源大多分布在坡面的中上部,下部均为天然林或人工幼林龄林,林木径级小、干形差分布不均,材种、材质均较差;有些林分还需要进行低产林改造。

另一类就是位于沟梁顶端的未伐林分,俗称“山帽子”。这类资源大多以云杉、冷杉、铁杉、红桦、牛皮桦等树种为优势种,是当时采伐作业过程中应伐而未伐的森林资源。这类资源大多为成过熟林,林木干形好,径级大,材种、材质好。但在高海拔区域也有部分林木出现空心、枯死、风倒等现象。

(三)已开发而恢复的森林资源。这类资源主要包括因皆伐后形成的天然幼龄林和人工幼龄林两大类。其中:人工幼龄林大多分布于林区运材主干线两侧已基本形成了相对集中连片的人工幼龄林,主要树种有油松、落叶松、云杉等。据2005年调查材料表明:这类资源大都郁闭成林,平均根径8~20cm,平均高15m左右。尤其是落叶松,具有生长快、郁闭早,干形好等优点。

另一部分就是天然幼龄林。这类资源主要是分布在山坡下部的小面积皆伐地或沟道两侧各50m左右的原索道线上天然更新的幼龄林。据2005年调查材料反映:这类资源是秦岭林区后备资源的主要类型,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生长良好,已形成了以太白杨、红桦、瓦山水核桃、光皮桦、油松、华山松等树种为优势种的天然幼龄林,且林木生长健壮,分布均匀,树干通直圆满。

(四)一九九八年以来,新增加的森林资源。这类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过去的皆伐地块经天然更新的灌丛、疏林地、林中空地等,经人工造林形成的未成林造林地。这类资源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投入最大、动用人力最多、单位时间内造林面积最大的一项重点工程,在这项工程中,陕西森工系统完成人工造林近60万亩,仅宁西林业局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3万亩,这些未成林地分布相对集中,山地条件较好,主要树种有油松、云杉、刺槐等,是未来人工林的主力军。

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与管护的途径

近年来,有些林业科技工作者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秦岭林区实际,提出了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的指导思想。即:将秦岭林区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商品林,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为主;另一类是防护林,禁止采伐,保存其原始状态,让其发挥多种防护及公益效能;第三类是多功能林,可以科学采伐,伐后靠其天然更新恢复成林,采用封山育林措施即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秦岭林区森林分类经营的框架是:对坡度在46度以上的森林,不论是否实施天保工程,一律严禁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和社会效益。在35度以下、土层厚度40厘米以上,且位于林区公路两侧的林地应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营造速生树种,发展商品林。对界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的林地,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状况灵活选择经营措施。根据上述理论并结合秦岭林区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我认为,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主要有如下途径: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更新方式。在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过程中,更新方式选择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后备资源的培育。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门课题组,于1990年至1992年间对宁西林业局辖区已采伐林区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收集样本320个。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天然更新是秦岭林区恢复森林资源的重要方式。为了探寻秦岭林区更新方式的科学性,我省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认为:“秦岭林区水热条件好,适于林木生长,主伐后多数林地可依靠天然更新成林。大量的资料证明:30余年来,80%的采伐迹地依靠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都可望成林。”这条更新原则对秦岭林区森林更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人工更新是商品林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森林经营的集约程度愈来愈高,采用人工更新的方式来恢复森林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林业后备资源培育的主要途径。这种方式的关键是要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合其生长的树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适地适树”。另外,在苗木选育的过程中,应根据木材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育苗种类,应多育经济价值高且生长快的针阔叶苗木,加大速生阔叶苗木的选育比重。同时,苗木的质量好坏也是人工更新的重要环节。

(二)调整后备森林资源结构,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过去那种单一的发展用材林的传统经营模式理应尽快调整,变单一的发展用材林为用材林、经济林、工业原料林相结合,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

1.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根据宁西辖区的立地条件类型,在海拔1500m以下坡度在35度以下的公路两侧的中、厚土层林地上,营造速生丰产林和工业用材林,通过集约经营,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应注重营造针阔混交林。如太白杨、油松混交林;太白杨、枫杨、光皮桦、水曲柳与油松、落叶松、云杉、冷杉等混交林。

2.经济林基地建设。为缓解资源危机,实现以短养长,在交通方便、便于管理的低海拔且靠近场、站址的林地上,可营造经济价值高、生长期短的经济林。如山茱萸、漆树、杜仲、栓皮栎、花椒等。亦可营造用材树种与经济树种混交的用材、经济混交林。如上层营造太白杨、油松、漆树、杜仲、栓皮栎等树种,下层栽植山茱萸、桦椒等树种,以形成复层林,充分利用林地和空间,发挥林地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分片划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措施。根据秦岭林区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及社区村民居住情况,在森林资源管护过程中,应该分片划段,并根据不同区位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林业局、保护区周边区域是管护的重点区域。由于林业局的局、场、管护站“点”大都设在林业局辖区内部,局、场、管护站所在地周围管护压力较小,而位于林业局、保护区四周边缘地带因易遭外来人群破坏而成为管护的重点区域。

2.社区村庄附近是森林资源管护的难点。由于林区村民经济条件差,信息闭塞,法律意识淡薄,靠山吃山的旧习惯还尚未彻底改变,入林频率较高,是森林火灾高发区,管护难度较大。一方面要加大社区村民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惩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依法护林。

3.新造幼林是森林资源管护的热点。自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我们在管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营造了成片成片的人工幼林,这些人工幼林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近几年来林业职工主要工作成绩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机电安装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护理教育研究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