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06:56:54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1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技能;考核

一、引言

为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分批开展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建设工作。截止2018年9月,经湖南省教育厅组织开发并审核通过的标准达到59个。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组织2018年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考核考试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2019年开始,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将纳入考核范围,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也将纳入抽查范围。因此,为了适应社区管理与服务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要,更好地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非常有必要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进行开发。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开发的意义

专业技能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开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并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适应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要求,是该专业人才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促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见习+专业技能综合实践+专业阶段性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事务管理、社区专业化服务等实践教学的管理,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有利于推进新技术、新标准融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对推行“1+X”证书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目标

1.学生的素质目标方面,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牢固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能热心为民服务,拥有爱心、耐心和亲和力;能爱岗敬业、合作意识强、诚实守信、勇于创新。2.课程知识目标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相关理论及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社区事务工作规程、社区服务等相关知识,熟悉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社工服务,具备宣传教育和政策执行、受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等各项实务能力。3.专业的能力目标方面,熟悉社区工作服务业务运作,开展专业服务。使学生具有开展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处理社区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具有整合社区资源和协调社区关系的能力;具有创新社区服务和策划实施社区活动的能力。

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内容

考虑到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包括社区事务管理和社区专业化服务两大模块。

(一)社区事务管理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具体的社区事务管理工作中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社会公德,按照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职业礼仪规范开展居民事务的处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根据社区矛盾纠纷的受理流程,正确运用专业方法调处矛盾,评估调解效果;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前提下,了解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城镇低保对象,熟练掌握城镇低保的办理流程;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确认社保补贴的受理对象,熟练掌握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能够准确使用清楚、简练、得体的语言,按照社区公文写作格式,撰写社区请示、报告、函、总结、公示等常见公文;掌握社区居民会议制度,按照居民会议召集要求,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议程,讨论涉及全体居民重大利益问题并形成决议;能正确选择资料收集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进行原因、意义、危害分析。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矛盾纠纷受理与调解依据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项制度、矛盾纠纷登记制度、共同调解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契约,结合居民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开展社区矛盾纠纷的登记受理、调解处理及回访跟进,及时发现问题,依法调解,妥善处理和疏导矛盾纠纷,减少诉讼,防止矛盾激化。具体包括:(1)能准确审查矛盾纠纷情况并予以登记;(2)能合理选定调解主持人;(3)能全面调查核实纠纷情况;(4)能够拟订调解方案;(5)能准确选择调解方法,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6)能全面评估调解效果,实施后续跟进。2.城镇低保的办理依据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与工作规程,结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认低保对象,准确计算低保金。能够熟悉低保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低保受理、审批所需的材料及期限,能够依据低保对象收入变化及时调整,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低保对象;(2)能正确计算低保金;(3)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低保对象的情况;(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低保审批;(5)能说明不予办理低保、调整低保金的理由。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结合各地省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政策,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准确判断受理对象,严格按照下岗失业再就业服务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应聘所需的材料,有效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对象的情况;(3)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登记;(4)能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或推荐单位。4.社保补贴的办理依据《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结合各地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办法,确认社保补贴人员,准确判断社保补贴对象,严格按照社保补贴的办理流程,详细掌握受理的材料,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具体包括:(1)能准确确认社保补贴对象;(2)能选取合适的方法全面核查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3)能及时对社保补贴对象的情况进行公示;(4)能严格按照流程办理社保补贴登记。5.社区公文写作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按照不同类型公文格式,根据主旨采用叙述、分析、说明等方法,运用准确、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撰写社区公务文书。具体包括:(1)能判断社区公文的类型及要求;(2)能厘清社区公文的思路及表达方式;(3)能准确运用清楚、简练、得体、平实的语言;(4)能严格按照格式要求撰写公文。6.社区居民会议的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明确社区居民会议的召集条件,掌握社区居民会议的主要职责,讨论并解决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形成决议并及时公布,创造良好的居民生活学习环境。具体包括:(1)能积极筹备社区居民会议;(2)能召集并主持社区居民会议;(3)能围绕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解决;(4)能形成社区居民决议并及时公布;(5)能做好会议记录,并及时做好会议资料的整理归档;(6)能撰写社区居民会议议程。7.社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社区事务管理不仅是对上级交办行政事务的执行,更是在事务办理过程中服务群众。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要掌握社区工作方法和技巧,分析社区基本情况、社区居民和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了解社区问题和需要,进行社区现象原因、危害及意义分析。具体包括:(1)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收集社区背景资料;(2)能全面分析社区现象的原因;(3)能准确分析社区现象的危害;(4)能准确归纳社区现象的意义;(5)能撰写社区背景资料分析报告。

(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

本模块主要考察学生在面对社区不同群体时,能准确了解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及特点,正确分析社区不同群体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设计相关活动计划书,提出专业、具体、可操作的服务策略,达到帮助社区不同群体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的目标。本模块包括七个技能点,具体技能要求如下:1.社区儿童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儿童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和调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儿童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儿童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个案介入方法及策略;(4)社区一般儿童及特殊儿童的小组工作方法及策略。2.社区青少年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个案面谈任务的确定和面谈提纲的撰写;(4)社区一般青少年及特殊青少年的小组计划书的设计及小组介入策略。3.社区老年人服务根据《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老年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老年人、孤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等问题和需求分析;(3)社区老年人的个案探访记录及个案介入策略设计;(4)针对社区老年人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4.社区妇女服务根据《妇女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妇女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妇女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一般妇女、受暴妇女、职业女性等群体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妇女问题的个案工作中家庭结构图的绘制;(4)针对社区妇女共同问题及需求设计小组计划书。5.社区残疾人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残疾人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残疾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分析;(2)社区残疾人的问题及需求分析;(3)社区残疾人的个案工作记录的撰写;(4)社区残疾人的小组工作计划书的设计。6.社区矫正服务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矫正对象的问题及需求分析;(2)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问题的处理;(3)社区矫正对象就业问题的处理。7.社区其他人群服务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定,结合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的具体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运用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帮助社区流动人口及其他人群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具体包括:(1)社区流动人口就业、子女上学、业务生活安排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2)社区新市民、上班族、贫困者等其他人群相关问题的个案及小组工作策略。

五、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的方式

建议社区事务管理模块和社区专业化服务模块各下设45套试题,两个模块共计90套题目,每套试题分为2小题,每套试题考试时间均为90分钟,考试方式为笔试。本专业技能考核建议采取双随机方式。首先,由学生在两个模块中随机抽取一个模块;然后,再在这一模块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试题。每道试题总分为100分。考核时,要求学生能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行业操作规范、工作方案、解决办法等独立完成给定任务,并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工作行为表现。

六、结束语

本文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该专业的专业建设和相关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总而言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的内容选取应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重点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要高度关注职业素养的评价。考核标准应根据专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适时组织修订,体现职业岗位工作的新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198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Z].2010.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Z].2012.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Z].2012.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中医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区建设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但是在高速建造社区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保证我国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宣传与健康服务。我国居民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产生了懒惰的休闲心理,烟酒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渗透让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导致不同病症同时出现,影响我国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健康医疗必须要从我国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始。

2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分析

(1)中医全科医生是我国社区全面卫生保障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体系与卫生保障的发展基础与核心,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居民卫生服务工作中,利用专业卫生理论进行工作指导,会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产生质的变化,中医全科医生能够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锻炼的理论基础,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对全体社区居民的健康活动提供专业的监督与指导,能真正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优化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对居民健康工作中,中医全科医生能够遵循着最系统,最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卫生体系的发展核心与重点。

(2)有利于我国从基层建设全面的健康医疗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为社区健康医疗组织的工作步骤提供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全科医生为全体居民进行健康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我国居民的医疗与病症的新动向与新问题,由工作人员进行总结,为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系统提出意见,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建议,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进行中,不断进行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系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的同步发展,让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确立我国健康服务人才的过硬的思想基础。因此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引入与全国社区建设典范的互补性,不断提出工作建议,完善社区健康工作的手段与措施。

3 探究提高中医全科医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性的措施

(1)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我国社区建设的重要管理部门就是政府,对于卫生服务,属于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应该有政府进行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赞助。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范围较大,对全体社区的健康服务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因此要在政策上进行保护,为社区的资金招纳颁布优惠机制,而且在这方面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积极为社区与大医院进行联谊与合作,通过引进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全体社区居民体检的方式来达到与医院,政府等部门的多方共赢,在健全居民社区健康体系方面获得成功,并能为社会获得经济效益。

(2)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完善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加强社区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人员结构的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进行社区人员的裁剪,优化社区管理部门内部的人员结构,培养更多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需要可行的制度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的人员制度,它规定了社区管理部门内部对人员管理的标准与准则,强调了人员工作的合格标准,避免了人员在健康服务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在众多制度中,奖惩制度与约束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人员奖惩使社区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结构形成有机的淘汰制度,能大大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人员工资的热情,也有利于提高中医全科医生的加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最优化。

(3)正确认识当今时代主题的变化结合时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整体的思想与精神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开发与发展,而现如今我国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深深融入到社区人民的工作与生活中,可以说当今时代的主题就是高速与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模式工作的创新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也能更加贴近居民社区的整体思想水平,因此在进行社区要及时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健康服务宣传工作的传播程度与有效性,有利于社区各个单位与部门健康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当今全体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要结合当前形势,推动中医全科医生工作模式的进步与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区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社区的基本结构健全,包括物业,管理部门,以及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于我国社区居民来说,健康服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要引入中医全科医生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桥梁,潘耀东,朱昆鹏,姚芳,俞浩.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10) .

[2]潘耀东,姚芳,黄桥梁,俞浩.苏州市健康城市示范路健康促进活动效果评价[J].健康服务与健康促进,2008(1).

[3]沈丽宁.国外健康信息服务现状扫描及启示[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6).

[4]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简介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0-27(5)

1 社区、社区发展模式和我国社区研究的历程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在1887年发表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认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共同价值取向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自此,西方国家社会学家对社区和社区研究的解释有很多,不外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的观点;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由于西方国家历史原因,形成了西方社会各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区发展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

我国的社区理论研究起源于吴文藻先生,在他的倡导下,社区及社区发展理论被引入中国,吴文藻积极推动社区理论本土化研究,视社区研究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他主张运用英国的功能主义学派理论和方法研究社区,不仅如此,还鼓励学生们针对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继吴文藻先生之后,费孝通先生也对中国的社区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费孝通先生于1993年8月在《略谈中国的社会学》一文中提出,所谓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中的人们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方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他主张社区研究和社区工作模式要在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本土化。1949年以后,新中国物资匮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54年我国制定了《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街道办事处是市或市辖区的派出机构,是我国城市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除此之外设立居民委员会,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居委会并未体现出多少居民自治的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群众自我管理工作,之前建立的街居制管理模式显得过于行政化,官僚化,使国家财政吃紧,办事效率低,不能做到真正地为民服务。基层社区管理受到重视。2011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了要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社会建设转移到社会管理中来,强调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并且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新概念,充分体现了发展民生的重要意义。在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迅速行动起来,我国各地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也在积极探索,力求在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新型治理模式。先后出现了上海社区建设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模式;哈尔滨政府主导型模式;沈阳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自制模式;在沈阳模式基础上,江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贵州省贵阳市也乘此东风,开始了城市基层社区管理改体制改革。

2 贵州省贵阳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2.1 借鉴哈尔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哈尔滨模式,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在社区管理中,强调了社区党委和区政府的领导地位,要求以党和政府为核心,强化民政部门的职能,增强各行政部门在工作上的协调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此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在社区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机构,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一切社会行政和社会服务资源进行统一协调、分配和管理。

2.2 借鉴上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上海模式的本质是半自治半政府主导型,其特色是把社区建设与“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市、区两级政府的一部分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分给街道办事处,这样就增强了街道办事处的权力、地位和作用,将社区定位于街道,形成“街道社区”,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政府减压,还能通过合理的分权,提升下属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便于在其职能范围内进行创新,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2.3 借鉴沈阳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沈阳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社区组织自治型模式,其理念是将社区管理定位于居民自治并且强化社区的自主决定权。它将城区的政府组织结构引入社区,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共同管理的格局,并且通过调整社区规模,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以及监督职能,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起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政府指导和监督,社区居民主动参与以及进行自治管理的大社区。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来讲,不仅有了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使其管理上更符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委员会等居民自治机构体现了社区居民民主参与。

2.4 借鉴江汉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武汉市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建立起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协商议事会,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2010年2月,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比较流行的“街居制”过渡到“社区制”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在小河区、金阳新区开始了“贵阳特色”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贵阳市借此次改革,希望能突破原有滞后的街居制管理模式,建立起全新的基层社区管理结构,通过在贵阳市小河区、金阳新区城市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分析并且解决目前贵阳市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此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

3 贵阳市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

3.1 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

三级管理模式其实质就是撤销原来的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原街道办事处和原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将“街居制”管理模式逐步过渡到“社区制”。这有利于社区治理模式朝着“扁平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3.2 增强社区基层党建工作。

贵阳市此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具体做法是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党委的领导班子实行选任制,社区党委的直接领导单位是区党委,基层社区党委对社区的党务工作负责,并在每个社区底下的居民委员会中设立党支部,党支部负责居委会日常的党务工作并定期向社区党委汇报,基层党组织网络得到逐步完善。使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工作变得更为便捷。

3.3 实行区域网格化管理创新,优化人力资源。

贵阳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变化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定位社区的功能,合理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这种以地域功能为标准划分社区的方法,很好地改善了社区的管理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改良了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地域层级关系,社区服务中心是按照一定规模的地域划分建立起来的,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所管辖的范围内又依据人口数量、人口类型、治安管理因素设立了若干个居委会,打破了原来“一社一居”的形式,开始实行“一社多居”,居委会成员由社区居民通过选举担任,选举出来的居委会工作人员由于本身就是社区居民,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关注到基层民众的利益。再者,通过选举出来的工作人员由于不是国家公务员正式编制,只需对他们支付少量的补贴即可,不需要发放固定工资,这样也节约了国家开支,改善了之前岗位众多,人浮于事的状况。

3.4 剥离经济职能,强化社区服务建设。

贵阳市新成立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的直属副科级事业单位,是政府在社区实施服务和管理的平台,不直接承担区域经济发展职责,突出服务功能,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开展工作。将原来的经济职能剥离出来,这样不仅精简了人员配置,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减轻,还能使社区服务中心专心做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做到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4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我国非常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社区传统工作难以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社区社会工作是新生事物,如何在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合理介入社区社会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4.1 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如果没有这一步,社会工作在社区活动中的开展就失去持久生存和发展内在条件,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这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4.1.1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要实现科学化、正规化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吸收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介入社区工作

全国各省市社会工作专业每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是很多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2012年第一批毕业,要把这些学生吸收进城市基层社区工作,就要制定更灵活的就业政策,而不是现在所谓逢进必考的就业模式。只有制定更灵活的就业政策,在不久的时间内,才会从根本上改观现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专业化队伍的问题。

4.1.2 建立社会工作统一准入和资格认证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还应该对从事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统一招聘和管理,并且要确立一个资格认证和凭证上岗制度,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这点毋庸质疑,在国外,社会工作者是要经过数年的实习培训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职业资格认证方面,有一个国家社会工作师资格认证考试,在城市基层社区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可以规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都必须要有社会工作师从业资格,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如没有社会工作执业资格,应在两年内拥有执业资格,对已经拥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定期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考察,避免产生“一劳永逸”,不求上进的情况发生;在人员和职称管理上,要在民政部门单独设立社会工作者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对社会工作者进行注册登记和管理,规范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通过这样的改革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更能保证社会工作在社区管理中更好地嵌入。

4.1.3 明确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

在城市基层社区服务中心里,社区工作者承担了很多行政性事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做好社区的日常工作以及季节性和临时突击性任务,这样就使社区工作者的精力不能完全放在走访居民住户,了解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针对以上问题,一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行政性事务,让他们把心思和精力完全放在社区服务上面,提高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的质量;二是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当好政府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居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要通过积极走访及时地将居民的诉求和意愿转达给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并代表居民群众对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监督;三是要明确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定位,规范社区服务中心办理居民事务和受理居民诉求的工作流程和办法,并对社区日常事务,专项社工服务和居民利益诉求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分类,使社区居民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在工作衔接上形成规范、稳定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4.2 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和自治意识

随着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理念已经显得愈来愈明显,各社区服务中心也都在尝试着制定措施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处于积极探索过程中,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居民的实际参与度不是很高,具体表现在居民对社区服务中心实施的很多便民服务在平时都充耳不闻,到自己有了实际困难了才会想到去找社区服务中心寻求帮助。居民一直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社区的帮助,很少主动与社区有关部门配合,给社区的服务工作支招,居民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这就很容易使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趋于形式化。要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提高社区居民“建设社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让社区居民产生自我认同感和主人翁感,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好社区居民自治的资源配套建设,政府要在社区的运行经费上加大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服务资源,在居民公益设施的建设上利用招标建造如市民广场、公园、公共厕所、体育场、市民活动中心等基础硬件设施,确保满足社区的正常运转和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4.3 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

要使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社区中介组织和志愿组织,为其介入和发展提供平台。我国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在中介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这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现实的需要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为此,必须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力量参与城市基层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

4.3.1 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参与城市基层社区建设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原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的任务下放到社区,而社区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管理,并且还影响其自治功能的发挥。因此,政府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大力鼓励和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让非营利组织承担一些职责,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压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还可以更好的整合社会资源,还原社区的自治功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4.3.2 充分发挥志愿者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的作用,培养高质量的社区服务人员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

建立健全招募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志愿者的制度,是壮大和规范志愿者队伍的第一步。只有招募到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才能使志愿活动顺利开展。在人员的招募过程中应该拓宽渠道,面向社会招募爱心人士。为此,多渠道多方式做好社区志愿者招募工作,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在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实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要向志愿者灌输志愿服务的目标的和宗旨,提高志愿者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志愿者的工作技巧和实际能力,确保服务效果。

4.3.3 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稳定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

要想解决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稳定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志愿者能够通过提供服务实现自我价值,更加努力工作。这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建立激励机制: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如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补贴等。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如定期组织看电影,出游等活动,给志愿者发放纪念品,开展评优表彰活动,颁发荣誉证书,节日时对志愿者主动关心祝福,使之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4.4 注意调整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管理的策略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法策略。社会工作的初期介入,可以以方法介入为主。因为无论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干部,还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他们习惯运用的是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方法,加上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所以面对今天社区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时,经常因为传统方法无效、低效而产生困扰。为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教育者和服务提供者的双重角色。所谓教育者,主要是教授一些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准确评估居民的需求,运用专业知识策划和设计服务方案,协助社区的工作人员执行方案,评估成效,让其在行动中学习和反思。这些过程所产生的有效性,能够较好地促成社区工作者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另眼相看”,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社会工作的中期介入可以以理念介入为主。专业社会工作的社区工作方法与个案、小组工作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强烈的社会改革意识,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正义、民主、参与、制度取向、社会责任感等价值取向。社会工作在介入初期注重方法获得初步认可后,就可以逐渐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逐渐引入到社区实践中去。这时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倡导者”的角色,一方面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理解社区互助行为背后的涵义,以及对“助人者”和“受助者”的积极意义,倡导建立关怀社区;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角度分析问题,学会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讨论问题,带动他们自我意识、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全面提升,从观念层面接纳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后期介入,可以以吸纳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无论方法的介入,理念的介入,都是针对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的。我国经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建设工作,有明确的岗位专业要求。在现行的城市基层社区人才队伍中,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偏少。而经过系统学习过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又学非所用,聘用的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却没有从事社区建设或福利工作,较多的是从事行政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在社区服务中心架构内组建新的社会工作部门,使社工专业人士能够在新部门的领导下,形成“专业团队”,既有分工,又有协调与合作,既有行政工作,又有转换深入第一线的要求,并强调运用“整合社会工作”实务,发挥专业的综合优势,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

[4] 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 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0).

[7] 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J].社会学研究,1994,(1).

[8] 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2000,(5).

[9] 陈泽水.美国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探析与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院报,2005,(7).

[10] 彭泉滔.社会转型下的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4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共同工作。协同学理论由20世纪70年代初联邦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System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Theory)、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与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StructureTheory)等现代科学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综合思维方式,揭示了各种复杂系统与现象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更为有序转变的规律。哈肯认为,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即是研究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自身如何在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下、自发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状态的途径问题。这种有序状态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第一,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与信息等的交换。第二,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非平衡态。第三,存在序参量。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并对系统演变的最终状态或结构起主导作用。第四,竞争与合作。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第五,控制参量。除了系统内部协同机制的作用外,还需要外部环境提供适当的控制参量,为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第六,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开放系统要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实现自身目标都离不开反馈,它是系统实现有序的重要保障。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管理都经历了长期发展的过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据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目前国外的社区管理有以下三种模式,即自治型管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混合型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有其特点,归纳起来,西方国家的社区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明确。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单位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地理界限,社区内建有自治性的委员会、社区董事局等组织机构,并且都订有自己的或法规,对各机构的组成和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第二,依法治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施社区管理时十分注重依法治理。第三,非营利组织高度发达,在社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欧美各国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过程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西方国家都比较注重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扶持。一方面政府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政策、资金上的支持。第四,市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工作。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区建设中都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模式。但由于理论上尚不成熟,实践上缺乏经验,因而这些模式其本身并不一定全面、完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未转变在基层社区的职能

受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区管理体制影响,我国社区大部分采取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管理的行政核心,通过社区居委会来传递信息,代替本来应该由企业、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务,其他管理主体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往往不能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城市基层政府组织的越位和缺位以及社区组织的功能错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掌握着过多的资源,这可能加剧社区成员原已养成的依赖心理和社区参与意识淡薄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组织均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权威,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代替政府部门组织居民管理公共事务,居民缺乏自组织的意识,社区参与度低。

(二)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

社区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区治安、园林绿化、社区党建、房屋维修、供水、供电、供气、供暖、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不能成为社区管理的单一主体,其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社区的具体管理工作要由相应的社会企业、社区自治组织等来进行,不是单一管理主体能够实现的,需要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建立社区居民自治为主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管理体制。尽管我国政府已将相当部分的权力下放到社区,但行政权力在动员社区居民和社会资源上存在着内在的局限,社区自治组织甚至是居民都对政府存有较大的依赖性。

(三)社区管理相关法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府行政号召、行政协调与督促直接构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基础。但现行的有关社区管理和居委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立法上的空白,法制还不完善。政府的政策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导致某些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致使居委会的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困窘境地。另外,也缺乏支持社区工作的法定措施。社区管理各主体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社区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把社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协同论视阈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现出社会化、基层化、综合化、互动化的趋势下,政府、市场、社会都可以成为社会管理主体。因此,根据协同论的核心内涵以及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结合我国社区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地构建新型社区,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将是我国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是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构建成的社区组织体系,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社区服务实行网络化和产业化,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当前,应努力建设的新型社区主要有学习型社区、自治型社区、服务型社区、“绿色”社区和“数字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是指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各年龄段成员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积极主动的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的意义在于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自治型社区是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社区自治的内容和宗旨是:通过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机构管理本社区事务。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从而增强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社区居民发展各项事业,努力创造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服务型社区即从整体社区区域功能上进行服务整合,形成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联动,使之成为一种社区功能的动态。服务型社区建设遵循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基本的绿色环保要求。“数字型”社区也称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是指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的社区,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构筑社区政务、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小区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和通道,并与现实社区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与社区有关的各个成员在沟通信息时更加便捷,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共享和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

(二)实行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社区多元主体管理是指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安全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协作来推动,通过政府引导、协调、支持,由市场和社会共同来建设社区,从而达到政府、社会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赢。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理顺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发挥政府、市场和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时,又必须规定其各自作用的边界,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在三者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以保证社区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

2.提升居民社区民主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从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两个方面为共同切入点,不断推动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建设的趋势是实现居民自治,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要坚持社区居民自治原则,其实质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社区管理重心下移,使得居民拥有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权利。此外,实行社区居民自治,也有利于改变许多社区存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主宰一切、居民被动适从的异常现象,确保社区居民(业主)的权益。社区居民自治主体是非盈利性的组织,应当机构精简、办事高效。

3.加强社区多元管理法治建设。社区管理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对于社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次,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得社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5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区域内社会人为服务对象,做到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和满意不满意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充分调动社区内的单位、团体、学校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有效的、合理的、最佳的配置,开发区内各种各样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使社区内的单位和人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职责和权利,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与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行社区民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面向未来、总体思考、立足镇情、体现特色、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的构想,走出一条适合我镇实际且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向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

二、社区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1、发展目标:按照北扩西进、二次创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求,要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实现重心下移,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整合优化社区资源,形成全面建设和谐社区的整体合力,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2、主要任务:依据上述确定的规模的发展目标,我镇今后三年社区建设要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求发展,三年上水平”的运作思想,逐步建立起具有通安特色的社区建设发展模式。一是拓展社区服务。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服务内容要突出“四个面向”:即面向社会各类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面向普通居民群众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面向辖区内企事业和机关团体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以相关单位、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建立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形成服务网络体系,使社会服务向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方向纵深发展。二是美化社区环境。做好社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大力治理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干净、整洁、优美的文明社区。三是抓好社区卫生。积极抓好以医疗、计划生育、康复、保健、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设立社区医疗站,家庭病床,建立健全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方便群众就医,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四是发展社区文化。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大力发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和旅游文化。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加强社区治安。进一步完善社区治安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公安机关要落实社区治安责任制,设立社区警务室(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实行“一区一警”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三、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

(一)建立社区的组织体系

1、社区党组织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及时建立和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凡居住在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单位中的党员,其组织关系均转入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社区党组织的职责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组织党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社区建设;支持和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自治组织是在党的领导下,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群众性民主决策机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代表、社会单位负责人代表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自治章程制定社区工作的各项制度,依法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对其工作进行评议和监督,对不称职的成员进行罢免,讨论决定社区内的重要事项等。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自治主体组织,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执行其决议,接受其监督。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在有关部门和乡镇的指导下,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发动组织居民、辖区单位及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建设,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建议,对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是社区议事组织。其成员由社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辖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实行聘任制、义务制,行使对社区事务的建议权、监督权和讨论权等。

社区建设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动员,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志愿者服务社区和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踊跃参与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开展各种自助、互助和社区志愿服务,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1、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服务及监督的关系。各部门要结合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社区建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求,该转变的职能,彻底转变;该下放的权利,坚决下放;协调服务,切实到位。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社区全面推行“三公开”制度,即工作职责公开、服务承诺公开、监督办法公开,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

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实现基层基础工作社区化、社区建设社会化。要结合本地实际,及时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在切实负起对辖区社区建设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职责的同时,要将属于社区自治范围内的社区居民活动组织权、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决策管理权、社区居委会自有资产管理权等下放到社区居委会。

2、建立和健全社区民主自治机制

社区民主自治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依法管理、依法自主决定社区内部事务和对政府工作实施评议监督上,其核心是“社区以人为本,民以社区为家”。在社区内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逐步使政府部门与社区组织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变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社区组织要通过制定“社区章程”和“居民公约”,确定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同时规范居民行为。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发挥自治功能,落实自治权利,确保社区居委会成员,自主决策社区内重大事项,自主管理或协助政府管理好社区内部事务。

四、努力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投入机制

1、落实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从年起,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按核定人数)工资纳入镇财政预算。

2、完善社区建设的财力保障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在分清事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实行“财随责走,费随事转”。镇财政每年安排的用于社区居委会的专项资金,不得挤占、挪用或截留。对于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但需要社区协助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应实行有偿服务,给予社区相应的经费或补贴。

3、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边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继续推动社区便民商业体系建设。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项目,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实现服务模式创新。

五、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1、把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并作为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来抓。要将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布局,认真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精心组织实施。要把社区建设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依据。

2、形成社区建设齐抓共管的合力。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认真研究自身工作职责与社会建设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利用社区平台,推进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完善社区建设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指导、协调工作。建立社区居委会向驻社区单位定期通报情况制度,驻社区单位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形成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3、建立落实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每年要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华通社区要积极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对在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实行创先评优、干部任用与社区建设的和谐统一。

4、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党委和管理委员会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福利待遇。

5、加强社区理论研究和分类指导。要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以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社区建设全面上水平。要集中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等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建设进行理论研究,指导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和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6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而社区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单位。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区也渐入人心,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文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和谐社区的构建过程中,并提出措施,以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最终构建起和谐之社区。

1社区与和谐社区

1.1社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其提出到现在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主要形成两大类观点:一种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另一种是地区性观点,认为社区是指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的人群。无论何种观点都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着人这个中心进行的讨论与研究,离开了人,社区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因此,有必要重构人本主义社区,强化人在社区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社区人性化改革。

社区的发展经过了多种形态,其扩展出的类型也各具特点,如现在所流行的生态社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以及参与型社区、混合型社区、有归属感的社区等。总结上述社区,无论哪类社区都是在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虽宣传口号和方式各异,但事实上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社区、一个和谐环境、一个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区并不是社区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但对其分析研究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1.2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提出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紧密联系的,而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得到较大的满足和改变,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出现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这也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和谐社区入手。和谐社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社区与政府、企业、社会及居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逐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构建和谐社区的思路和标准,如大连西港区,北京宣武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安的碑林区,南京的玄武区,安阳的殷都区,这些社区都在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而努力。

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居住区建设,都把构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作为一项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一个优秀社区的形成,一个和谐社区的建立,对于社区内人们的安定、交流、娱乐、学习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服务作用,成为人们真正的理想家园。但目前和谐社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发现与讨论,而且和谐社区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本主义,不能违背和谐社会,因此怎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区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最终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区,并揭示其发展的核心,提高其服务能力等,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和谐社区社会关系的构筑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实体层面,在这个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人是社会的产物,城市社区正是由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居住形态。与农村以纯粹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而构筑的模式不同,城市社区内部人们则主要是一种地缘关系或业缘关系,甚至是类缘关系和机缘关系:另一点不相同的是,农村生活方式相对单一,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色彩浓厚,交流频繁,而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的感情色彩淡化,交流相对简单。这一切都导致了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弱化,人与人交往的缺失,社区社会关系的淡漠。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通过人本主义理念来重塑和谐社区的社会关系。

2.1改善社区设施

农村社区邻里关系密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邻里之间有足够的户外交往空间,人们可以在户外边交流边做其他事情,而且互相之间可以帮忙。城市社区也可以通过此类方式来加强此种邻里关系,如在社区内提供一个场所,下班或周末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孩到这里来活动。孩子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体,父母可以一边照望嬉戏玩耍的孩子,一边互相沟通、交流,讨论孩子的成长、工作的情况、生活的问题:老年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授养生之道,做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在此享受阳光、高谈阔论等,生活、工作、学习各类话题无可不谈。

另一方面,现在大城市住区的多层住宅逐渐被高层所取代,这也导致居民不愿意跑到楼下进行休憩娱乐。事实上,目前高层住宅的有效使用面积低是较普遍的问题,而且内部严重缺乏公共空间。设计时可以改变思路,将不能有效使用的部分空间放大,每隔几层设置一处,成为公共交流场所,使大家能够共同享受这种空中的交流、观光平台。

诸如此类社区设施的建设都属于物质空间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其实这些场所、空间所需面积并不大,但这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而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对改善邻里关系是不可估量的。

2.2设置组织机构

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应该是居民自愿的非盈利性的,而且这些机构必须是要为本社区居民服务的。现在经常见到社区中老年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些活动团体,他们以晨练的形式为主,彼此关系密切,在活动中得到了交流,乐此不疲。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实施和开展此类团体,如协会、读书协会、运动协会等,人们通过此类娱乐活动,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在交流中彼此逐渐产生了社会层面上的情感关系。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社区内部的老年人将成为社区的主体人群,成立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组织,对于解决老年化问题、促进家庭与社区和谐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员,使我们的组织机构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让每个居民都得到人性化的服务,这才是人本主义的要旨所在,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2.3倡导社区文化

城市社区居民也存在地缘感、业缘感和类缘感等几种心理情感因素,虽没有农村居民那么强烈,但对本社区也具有共同的地域观点、乡土观念和一定的感情。城市社区里的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可能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社区文化观念。因此,在城市社区中,我们要倡导一种积极的社区文化,求同存异,使人们的内心达成一种共识,共同为维护自己的社区而努力。这种社区文化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发现的,而是要经过深层次的挖掘、提炼,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比如可以宣扬社区助人为乐、与邻为好的社区文化,这样的文化意识一旦深入到社区成员内心之中,将会进发出巨大的能量,整个社区将充满活力,社区内到处可见互帮互助、团结友好的情景。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职业、年龄、学历、认知都不同,但都在学习并实践着本社区文化,共同建造一个大家所共享的具有归属感和亲和感的社区。

3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与目标

人在社区各种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设施的建设和制度的设置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各种不同需求。按照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等级”学说,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同样也需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实现自我的需要。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需求过程,前两者是基本需求,后三者是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文明支撑下,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才有可能实现和谐社区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吴良镛院士在其《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指出:各种人居环境的规划建设,必须关心人和他们的活动,这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因此和谐社区的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其管理体系的形成也应该本着服务于人、满足人的需求的目的进行组织。

3.1社区管理

(1)管理体制

社区的管理系统必须是科学的、有机的、人性化的组织。系统的建立就是要维持社区的稳定,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使人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城市管理工作正向着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让社区(管委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社区管理必须进行改革。这就要逐步淡化政府作用,倡导市场作用,同时要引入社会管理因素,不断推进和谐社区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从全国优秀社区建设经验来看,此类社区的管理能够实现社区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区居民自治,通过管理体制的引导作用,提高居民的素质与生活福利,基本消除社区内犯罪及违反公共;隹则的消极现象,保证了社区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大的收获,社区在稳定、和谐中得到了发展。

(2)管理模式

许多地方的居民对社区的发展抱着旁观和冷漠的态度,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认同感低,对社区的情感和责任感就低,社区就很难形成凝聚力,究其原因,就是居民的参与性不够,管理的模式不恰当。而人本主义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制约着社区管理的平等、有序进行,对社区自治和公众参与很不利,而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就是居民的参与程度。和谐社区的管理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表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对话,共同为社区的发展作贡献。因此要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中去,改变那种虚假的、象征性的参与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实权式参与。而且居民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共同管理社区的理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注重成本分析、讲究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精神以及强化质量意识,这也是符合和谐社区市场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的。

3.2社区服务

如果说社区管理是和谐社区发展的核心,那么社区服务就是和谐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组织职能不仅是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服务。对社区进行管理,制定各种制度、倡导社区自治、设置组织机构、发展社区文化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居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区服务类型众多,主要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医疗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社区绿化美化、社区环境卫生等。这些服务的服务者应该是社区居民,被服务者应该也是社区居民,两者是同一群体中的人,都是社区主人,因此搞好这些社区服务,既是促进社区的发展,满足他人的需要,又是为本社区服务,满足自身的需要。这也证实了社区管理者应该来自社区居民,以社区的管理未指导社区的服务,以社区的服务来促进社区的管理。

结语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

[2]袁改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30:4044-4045.

[3]卢蓉,姜润生,黄丽,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06:436-438.

[4]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3,29:2767-2768.

[5]李钧,宋伟.赣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生存态势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127-128.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社区管理;基层民主;物业管理

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社区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社区管理中相关职能的弱化、居民对于社区管理以及物业管理的满意度、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及其重要性、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在社区中的发展现状等与社区管理相关的各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杭州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诞生地,是新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发祥地[1]。现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正逐渐从单位制、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这一社会的细胞,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已成为大量人口的集聚地,政企职能的承载者,各种社会问题的交汇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社区建设必须履行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2],同时还要继续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的职能,这给社区的管理及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调整。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维护业主、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物业的合理使用,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杭州市法制办会同杭州市房管局起草了《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并于2012年10月广泛征集民意,对草案进行进一步完善。而现实生活中,关于物业与业主以及业主委员会之间的纷争却不曾停息。小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物业费用的不合理;大到物业与业主怒目相向,甚至有物业管理人员殴打业主的情况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日渐严重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情况。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为:首先,针对社区物业及业委会管理情况的居民调查问卷,探究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内在关系;调查物业管理状况;分析物业纠纷产生的原因;调查业主委员会现状;分析业主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居民调查问卷中得出的重点不满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问题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针对社区管理问题发放居民问卷共250份,有效问卷214份;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发放问卷共250份,有效问卷215份,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共429份,问卷有效率为85.8%,问卷发放地点主要为杭州市滨江区滨文社区、中兴社区、水电社区、浙新小区、滨江小区等,样本选择无主观偏好。通过问卷调查结合随机访谈,更好地了解了所需研究的内容。1)调查对象:各调查地点随机选取的社区居民。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3)样本分配。从问卷统计的结果看,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2.17%,女性47.83%,基本持平。且被调查者中占比例最大的为离退休人员,这是我们进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的根本基础。据调查所知被调查者分布于各个职业,无特别偏好。

图1(2)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社区管理的基本情况。由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23.19%的人认为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中,最令人不满意的是医疗服务,针对此现象,我们认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是必要并且必须的。同时,15.9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过程中对于调节各种纠纷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也使社区中的各种纠纷成为第二大问题,这从侧面证明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现实根据,是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2)社区管理中的物业管理及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管理中的各类纠纷,主要可以从物业以及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36.23%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不健全,这也是目前各大社区以及物业公司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制度,导致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健全的制度是一个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根本基础。其次。34.06%的被调查者认为设施不健全也是物业管理中的一大问题,社区中设施不健全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活动。此外,管理人员的态度以及收费上的纠纷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当被问及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时,49.28%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源来自于业主维权意识的薄弱,从接近半数居民的认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业主已有较为强烈的维权的意识,认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并强调维护自身权利的必要性。37.68%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业法律不健全也是导致物业公司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物业费用以及物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从这个问题的结果中,可以得到业主普遍已有较好的认知,可以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关键,同时,也积极寻找可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各种工具、法律法规等,这对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图2而对于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调查表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35.51%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可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仍有待加强,但基本情况还是较为不错的。而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建设情况中,服务功能以及工作规范情况的评价相比而言较低,需要改进;组织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情况反馈较好。右图为对于所在社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改进的服务的选择,43.48%被调查者认为提高服务效率是当务之急。社区居民对于简化申报手续以及增加服务种类也有较大的需求。社区服务的过程基本让人满意,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需改进。3)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基本情况。①基本情况。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中满意度最差的是医疗卫生服务,而在我们调查的社区中,离退休人员占了26.09%,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调查,在对于老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和配偶或是子女生活在一起,相互有一定的照应,但仍有4.51%的独居老人,以及2.26%的老人和保姆一起居住,对于这种情况的老人需要社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关怀。而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只有33.08%的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程度表示满意,14.29%的老年人认为不大满意。同时,通过对于医疗保险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拥有医疗保险,这对于对自身健康满意度一般以及不大满意的老年人是一种较好的保障。②老年人自我保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较为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规律的生活以及体育锻炼都是自我保健中较长使用的方式,但可以明显发现经常向医生咨询的比例较低,这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做到经常性的卫生宣教,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成为老年人可以信赖的“家庭医生”。③慢性病首选就诊医院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指导,结合慢性病患病率以及患病后首先就诊医院进行对比,可以看到,除慢性胃炎以及其他患病率较低的疾病以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高于综合性医院,尤其突出的是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前列腺增生,可见在慢性的预防以及治疗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图3④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及存在的不足。老年人为何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就诊医院,62.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离家近为主要原因,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主要原因,而社区服务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力度,方便老年人的生病就诊问题,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社区卫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药品种类的欠缺,治疗的费用问题,等待的时间过长,治疗的不及时都存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之中。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比综合性医院,治疗水平的专业化程度差异,对于社区医生的不信任问题,药品种类缺乏等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以及物业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社区管理,有法可依是关键。以法律形式确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法人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可以明确分工,依法划定与政府行为的边界。与此同时,法规及规章制度赋予社区各类工作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以一定的权力,将社区组织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此外,各项制度的确立以划分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并建立相对应的监督制度。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也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订本社区的组织管理条例,确立居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强化依法管理的理念,维护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2)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部分业主已有较好的维权意识,认识到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首先,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可通过业主委员会等机构,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积极筹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扩大社区人对资源开发的角度和力度,提升居民的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3)促进社区管理人才专业化,努力改善社区管理人员的结构。社区建设的好坏,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解决社区建设管理人才问题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大培养力度,创造条件对现有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3]。同时,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可以综合性医院开展合作交流,促进人才的成长,形成专业化的人才梯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社区管理基本条件的完善,对于社区管理人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周边的环境、治安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我们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常受到资金的制约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制定相关制度,加大对社区的财政投入,并帮助社区广开财路,争取多方支持,都将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陈微,孙凌寒,原伟霞.杭州“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与发展[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

[2] 陈微,孙凌寒,原伟霞.杭州“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与发展[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