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7 00:43:56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1

1、疏通字词。老师可以在自读提纲上列出一部分,其余的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生字词。

2、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等。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可以设计为:读完全文,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其他文章中写的冬天相比,济南的冬天有些什么特点?文中流露了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感情?八年级下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自读提纲的“整体感知”,我是这样设计的:(1)课文描述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 。(2)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现象,作者采用“展示现象—人们探索—揭示成因”的模式,由此可知,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这样安排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读者的兴趣。

3、复述训练。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根据自读提纲的要求,注意对相关语段有效信息的筛选和储存。我们把复述作为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入口。比如:我把《济南的冬天》的“复述训练”设计为:复述第二小节。(在复述过程中,先理清这一小节的层次,再找准每一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复述训练”,我是这样设计的: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并解释沙漠中的奇怪现象。

4、品评鉴赏。对课文的品评鉴赏,包括对细节、语言的鉴赏以及对整篇课文的鉴赏,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济南的冬天》自读提纲里的“品评鉴赏”部分,可以设计成:第三小节写薄雾覆盖下的小雪,先写山上,再写 、 、 ,每一层次都写出了特点,反复细读,仔细品味济南小山的秀气。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2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事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方案,但是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却瞬息万变,并不会完全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流程,各种突发状况成为了考验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内容。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是意料之外的情形,教师不能慌张忙乱,而要沉重冷静、因势利导,善于化解这些突发状况,让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甚至变劣势为优势转化为推动教学开展的有效契机。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将学生思绪带回课堂

在语文课堂上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学生开小差现象,特别是随着天气的变暖,学生如果休息不充分非常容易开小差,听着听着思绪就飞到了窗外,甚至打起了瞌睡。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这些方面的应急处置,在不动声色的状态下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特别重视运用肢体语言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位学生眼睛飞向了窗外,估计他的思绪也和操场上奔跑的同学一起,早已脱离了语文学习。此时如果停下教学对其进行批评,势必影响大家的学习氛围,而且与整个教学流程也会显得不协调。笔者通过课堂提问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当走到这位同学身边时,看似不经意地用身体触碰了他一下。这位学生陡然一惊,突然意识到老师是在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这样的肢体语言在巧妙间对学生起到了提醒教育的作用。

二、乘势引导营造氛围,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学生有时候在教学中会情不自禁出现一些动作,看似和课堂教学氛围不太协调,但是这些方面问题的处置完全可以“化险为夷”,使其服务于语文教学。例如在《口技》一课教学中,笔者正在和学生一同探究教材重点,此时班级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吹了一下口哨,整个课堂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转过头去看这位调皮的学生。这位学生因为自己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对课堂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他吓得低头不知所措。笔者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严厉批评这位学生,也不利于课堂氛围的控制,于是笔者采取了另一种方式乘势引导,面带笑容将这位学生叫起来,问:“除了吹口哨之外,你能不能和我们表演一下其他能够模仿的声音?”面对教师鼓励的目光,学生说自己还会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拖拉机的声音、摩托车的声音。这一问问出了契机,笔者和其他同学饶有兴致地让他表演上一小段。这位学生虽然在平时较为顽皮,但是在表演上确实出乎大家意料,无论是模仿小狗的叫声还是猫咪的叫声,以及模仿摩托车的发动声音都惟妙惟肖。笔者在这位学生简短表演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总结这就是现代版的口技,只不过他表演的口技声音单一,没有形成复杂的环境效果。通过这样的灵活处置,巧妙地将这一突发事件扭转过去,而且通过这个小插曲还让教学的氛围更加具有趣味性。

三、捕捉亮点发现契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的动作语言出乎教师的意料,也不在教学设计环节之中,教师要重视灵活处置,特别是从这些言行中捕捉一些契机亮点,使其与正在进行的语文教学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化被动为主动让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下去。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讲到济南冬天的美丽,笔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带领学生走进济南冬天的美景,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颇深。其中有位学生随口说了一句,我们家乡的冬天更美。笔者和其他同学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之后,有的学生就开始询问:“你们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教学环节与事先的设计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笔者此时灵机一动,在教学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提问这位学生家乡是哪里、有着什么样的冬景,比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原来这位学生随父母到本地打工,老家是云南昆明的,四季如春,冬天的景色确实美丽。笔者在课堂上要求这位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简要描绘家乡冬天的美丽,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突发事件处置的缓冲地带,占用时间不多,但是效果非常好。他讲述了家乡的美景,学生听得非常有兴趣,在他讲结束之后,笔者进行点评:“昆明的冬天和济南的冬天都很美,美在各自的特色,美在不同的类型,那么我们学习济南冬景之后,课后还要针对这位同学的家乡美景进行一次探讨分析。”自然而然将教学活动拉回到预先的轨道,同时也为课后仿写家乡冬景做下了伏笔。

四、及时纠正片面理念,保护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应当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参与权利和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要科学处置。例如笔者在提问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这位学生回答错误、用词不当,引起了大家的哄堂大笑,导致他面红耳赤。笔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出手干预,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对于这位学困生而言,肯定他的学习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接下来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学习态度是第一位,只要这位同学认真思考,哪怕答案不够完善或不够准确都不要紧。笔者通过这样的正确理念的引导,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在思想上走出以成绩论英雄这样的片面理念,有利于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3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老年人群体:夏天,他们结伴到气候凉爽宜人的昆明、贵阳等地避暑;冬天则“南飞”到海南等温暖的城市过冬。他们像候鸟一样,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城市,在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城市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候鸟式休闲的养老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老年人的选择。

去年7月,贵阳陆续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分别从重庆、广东、上海、南京等地到贵阳避暑的老人。

来自洛阳的76岁退休军人张永今年第一次来贵阳。他告诉记者,子女都在电视台工作,平时没时间照顾他和老伴,非常支持他们出来休闲、疗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休养,延年益寿,过好每一天。”他说。

来自广东韶关的70岁老人欧阳军和经常一起外出避暑的几个老人来到贵阳,贵阳凉爽的天气让他们赞不绝口。“我们这种候鸟式休闲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子女非常支持。我们年纪大了,身体好,过得愉快,就是最大的福气。”欧阳军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退休教师、公务员、大学教授,不再成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而是愿意在严冬和酷夏到气候更适宜的城市休闲、疗养。地点的选择并不限于他们的常住地或家乡,他们考虑更多的要素是生活环境、地域气候、管理设施和医疗设施。

贵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王敏认为,候鸟式休闲养老在贵州的非省会城市有很大发展空间,如遵义、六盘水等地都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要发展候鸟式休闲养老,主要靠整合社会资源,希望有一个政府部门牵头,引导社会力量来办。市场如何开发、做多大,要靠主办者根据市场需要来调节。

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产业的分量也越来越重。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具备了休闲式养老的条件。

海南、贵阳、昆明、青岛等这些城市,或夏季凉爽宜人,或冬季温暖如春,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非常适合老年人养老。拥有气候资源优势的城市如何抓住商机,开发休闲式养老市场,已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贵州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宋明认为,候鸟式休闲养老的发展前景很好。现阶段,可制定相关政策,让贵州、海南、广州、重庆等地建立联系,让越来越多有条件休闲养老的老人,冬天到海南过冬,夏天到贵州消夏,相互之间实行一定优惠政策,从而逐渐开发休闲养老市场。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审美 文学教育 散文 途径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便是在这种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与塑造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实现和谐人格的建构。

散文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阅读这些文质俱美的散文,既能开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审美,应当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那么,在散文教学中审美应当如何进行?

一、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所谓形象的直觉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写实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散文中叙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均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而作者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落根在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上。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而朗读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他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感知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师配乐背诵全文。)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冷得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这种对济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而朗读是日常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最初感知审美对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在学生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既是济南冬天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美感直觉性,应结合课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句,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奠定了美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体验美

情感活动是审美心理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审美过程,如果不能动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或者至少这个美感是不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以达到情感的融合。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触摸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呢?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中的阅读,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的限制,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想方设法抓住体现作者情思的关键词句段等,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如阅读杨绛的《老王》,应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作为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关键点。“不幸的人”是谁?他为何是不幸的?幸运的人是谁?“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为对方做了哪些事?为何作者会感到愧怍?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仅能体察到在不幸之下还保持着真心付出的那颗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触摸到杨绛的那颗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断反省的崇高之心。

当然,对话不仅仅是通过关键词句段来引导,有时还需还原,还原点应落实在作者的“真情实感”上。如《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这个点进行还原。先以形象的直觉引导学生认知阿长。再从所叙之事中抓住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去认知为何重点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从而还原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学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这样的情感共振,有时是激昂亢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沉潜状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阅读和鉴赏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

三、以联想和想象再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面对的是一种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自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学生眼中组成审美意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背影》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很好。就请你把第六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语句,同时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从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刚刚去世。

生:他父亲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亲给他做的紫毛大衣,还有前文父亲失了业,变卖典质,还借了钱。

生:“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都是动作描写。

师:不错!我们现在把过道当铁道,把讲台当月台,谁能来演示一下父亲的动作?

(一学生到讲台旁演示。)

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通过学生的形象再现而一览无余。在“失去亲人、前景黯淡、经济无力”的背景之下,再状其动作,写其穿越铁道之不易,父亲深沉的爱子之心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是基于精准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背影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亲的爱子情深,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质感与力度,需要学生自己体味、沉吟、把玩,教师只能引而不发。需要学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体验、联想、想象,从而把文学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5

【论文关键词】探究;新课程;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逐步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而我国的教育要立足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就得打破常规,去构建一种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6. 发展前景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新型的教学手段,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学观的确立,新教材的构建,新教法的革新,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展望了全新的蓝图,只要我们全身心的付诸实践,会将收到扎实有效的课改成果。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6

一、历史沿革

天津红卍字会成立之初,成员多系旧官僚和退伍军阀,如徐世光便是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之弟。他们与北洋政府关系密切,据说段祺瑞、曹锟等北洋军阀的头面人物都对世界红卍字会表示过支持,故在北洋政府时代,它的境遇较好。1928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北洋军阀下台,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及其在天津地方政府的领导,与原来的官僚、军阀的关系相对较淡。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从一开始便厉行反对封建迷信,并将道院及天津红卍字会也作为封建迷信组织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其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到了1930年代,日本人积极侵略中国,继“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之后,又积极策划华北事变。此时,天津红卍字会也成为日本人拉拢的对象。《庸报》是民国天津四大报之一,大约1935年前后,有一些天津红卍字会的头面人物主持《庸报》,并办有《道慈专刊》,时已加入日本国籍的吴清源便是因为该报而接触到世界红卍字会的。但该报迅速被日本人收买,成为日本在天津推行侵略计划、殖民统治的喉舌。在日伪时代,凡手戴红卍字的可以不受日人检查问讯,所以当时因此而入会的大有人在。甚至某些领导人还为日本人工作,如李春阳给日本作翻译,王玉生给日本搞外汇,吸收日本会员,并在朝鲜、新加坡设立分会。种种迹象表明,在日伪统治时期,天津红卍字会与之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互动无碍。但这能否算是汉奸、卖国,则值得讨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此后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天津红卍字会与天津地方政府关系较为密切。这一时期的救济压力十分艰巨,必须依赖包括天津诸卍字会在内的民间慈善团体,故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这一时期天津红卍字会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红卍字会进入人民政府领导的新时期,由于人民政府的种种政权设置和民国时代大不相同,故其生存环境并不好,但人民政府并未强令将之解散。不久,由于已经无所作为,在世界红卍字会总会宣布自行解散之后,天津红卍字会也宣布解散,其领导和部分成员远走香港、台湾,继续发展慈善事业。

二、永久慈业

作为一个具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团体,天津红卍字会的日常工作是围绕慈善事业而展开的。一般来说,它的慈善事业可分为永久和临时两大类,前者主要针对常态社会下的弱势群体,后者更多地关注天灾和人祸。

永久慈业主要指那些可以且有必要长时间坚持下去的慈善事业。和临时慈业相比,永久慈业相对比较固定。天津红卍字会的永久慈业包括开办学校、施诊所、残废院等方面。

天津红卍字会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办有卍慈第一小学校、卍慈第二小学校及其分校、慈佑学校及其分校,以及一些临时性的难民小学。另外,1948年下半年还曾欲创办卍慈中学,但由于时事维艰,经费筹措困难而作罢。在天津红卍字会所创办诸学校中,以卍慈第一小学校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该学校创办于1923年,校址设于新唐家口,初名道院国民小学,1940年6月改名卍慈小学校。到了1946年,根据天津教育局的指令:“查卍慈小学有两校,该校应于卍下另加‘第一’字样,以资区别。”

天津红卍字会创办有施诊所一处,分中医施诊和西医施诊,其中中医施诊不收号金。有医生两名,每天上午10到12点接待病人。而西医施诊则在下午2至4点,酌量收取号金2分,有医药师及助手共5人。在每周二、五两日上午10点,施种牛痘。同时免费施放成药10余种,其中包括夏天防暑药、安胎药等等。以暑药为例,每到天气转暖,天津红卍字会便会有意识地配购大量暑药,发给贫民,以作防暑之用。

另外,为收容和照顾那些无法自理的伤残人士,天津红卍字会还设立残废院。1931年前后,天津红卍字会残废院每年用于残障人士的经费支出,仅次于贫民救济院和广仁堂,排名第三。其支出额为2929元,占当地相关支出总额的1.27%。

三、临时慈业

临时慈业主要包括粥厂、恤兵,救灾、施材等几种,一般都是针对无法预测的天灾人祸而临时举办的。这里的“临时”,指慈善事业的举办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决定的。其具体慈善事业虽然具有临时性,但在民国那个风雨如磐、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天津红卍字会的临时慈业,不仅和永久慈业一样,具有永久性,甚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每到冬天,鉴于各地贫民饥寒交迫,无衣无食,天津红卍字会往往举办冬赈活动。每次冬赈,放赈粮数至四、五十万斤,棉衣五、六千套。如1936年冬赈,筹备玉米面100000斤,另有棉衣若干,约费洋8000元。开办粥厂是冬赈的重要方式之一。1929年冬,由于天灾人祸,天津周围各地饥民麇集于天津,求食困难。天津红卍字会决定开办粥厂。开放之初,每日就食者约3000余人,多时甚至超过6000人,规模很大。

当天津周围各地发生自然灾害时,天津红卍字会还主动组织赈济队,赴灾区查放赈粮,并借牲口赠送种子,以便农民可以正常耕作。1923年初,直隶南部发生水灾,被灾地区达20余县。当时天津红卍字会刚刚成立不久,在会长徐世光的领导下,发起募捐。这次活动共募集赈银20余万,救活灾民50000余口,是天津红卍字会办理赈济工作的较早尝试。1926年,在总会的指导和配合下,天津红卍字会与济南红卍字会一起,在天津杨柳青、静海、青县、唐官屯等处施放赈粮10000余石,棉衣5000套,救济灾民57500余人,并借给籽种、牛价,每户50元,秋收后无利偿还。不仅帮助当地灾民度过了难关,还为当地的生产生活迅速恢复尽心尽力。1928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爆发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世界红卍字会总会决定参与救灾,天津红卍字会积极响应。

民国年间,战乱频仍;每有战争,往往导致士兵伤亡枕籍,人民游离失所。天津红卍字会主动担当了对伤兵和流民的救济工作,掩埋尸体,收容妇孺,疗治伤病兵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24年直奉战争,时已68岁高龄的徐世光,与同人组织救济队驰赴战区,并在天津设立临时医院,治疗、收容伤兵、妇孺,掩埋尸体。1928年,北伐战争在天津周围进行。天津红卍字会在天津、杨柳青、静海、沧县组织救济队,收容难民数达100000万人,疗治受伤兵民人数共计11200人。1933年榆关事变,滦东、平北、热河等处均有战事。天津红卍字会和总会一起,先后组织20余支救济队分赴各战区,实施救济。并于北京、天津、察哈尔等地设立后方医院5所,收容所40余所,并设立监察队以巡视各队工作,设立运输队以运送难民、伤兵。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语 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恰当巧妙的导入犹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巧妙地导语,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

那么,如何设计好导语呢?那要做到巧“导”妙“引”。本人不妨在此赘述一、二,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描摹实境,调动激情

导语“不是无情物”,它的语言结构是感动人心的重要手段。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去叩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描摹实境,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例如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烟雨蒙蒙,如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二、讲述故事,增加趣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十分集中,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讲述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讲者动容,听者动情。如此导课,既能以情动人,又能增加趣味性,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如在导入《曹刿论战》时,我先不告诉学生讲什么,而是故意反问:大家爱听故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爱听。”好吧,那么我今天就讲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大家都学过历史,谁能说出春秋五霸第一霸是谁?“——齐桓公。”对,是齐桓公。那么齐桓公是怎样登上王位的?于是教师把齐桓公公子小白当年与兄长公子纠争夺王位的历史绘声绘色讲了一遍(这是长勺之战的起因,虽然课文中没有齐桓公这个人物,但事件与之有关)。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之时,我话锋一转:齐桓公做了国君之后,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出兵鲁国,发动了战争。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但是,鲁国却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同学们,你们知道鲁国是怎样战胜齐国的吗?有一个关键人物叫曹刿,就是他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才取得胜利的。那么曹刿是怎样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刿论战》。

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使学生增添了深厚的兴趣,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疑问是探索新知的导火索。“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如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到。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的设计形式多样,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巧妙地构思导语,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8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四种方法值得一试。

1.“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2.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4.情感感染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用党中央的挽联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的母亲就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上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