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件范文

时间:2023-11-23 10:00:45

济南的冬天课件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1

2、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读讲第三自然段,学习其写景方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除外)

(一)导入新课

[此括号中的内容为教师引导、讲授语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一说到它,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景象。这是我们这儿的冬天。那有“泉城”之称的我国山东省的济南市的冬天是不是这样的呢?好,让我们来欣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济南的冬天》,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同学们看看,作者把济南的冬天和哪些地方的冬天作了比较?]

学生说。

[对!把济南的冬天和不刮风便是奇迹的北平的冬天作了比较,还和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怪的伦敦的冬天作了比较。通过这两个比较,作者说明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说道“响晴”,作者又把它和热带“毒”的日光相比。]

[作者通过三个比较,写出了济南冬天天气总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是“响晴”。因为天“温晴”,所以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由此看来,课文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了总括的作用。]

[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就紧紧围绕“温晴”这一主旨,由全景到分景地对济南冬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细致而又生动的描绘。是怎样描绘的呢?]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这一段是写济南冬天的全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

学生回答:山、阳光。

[作者写山,没有精雕细刻,只是从整体上写出了山的形态。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

作者写出这样的原因,不是用的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

[把这一圈小山比喻成什么?——小摇篮。]

[“山”是小摇篮。那么,“摇篮”里睡的是谁呢?]

学生回答。

[睡的是济南。济南谁在摇篮里面,她感到怎样呢?]

[婴儿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当然是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哼着催眠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因而,在济南人的眼里,冬天丝毫没有严肃的面孔,倒反是笑容可掬、慈善可亲。]

[“慈善”怎么讲呢?慈爱和善。爷爷奶奶对我们是慈善的,爸爸妈妈对我们是慈善的。]

[小山像小摇篮,是理想的境界。真够美了、真够妙的了。可这是不是最美最妙的景色呢?]

[那么,最美最妙的景色是什么呢?]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写这篇文章,是刚从伦敦归来,因此,对济南倍加亲切,本来就美的济南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加亲切了。这种感情,在文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教师范读。

[多么美妙的景色啊!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这“最妙”的景色的呢?]

1、讲顺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写景要注意描写顺序。]

2、讲描写方法

[怎样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呢?]

[先看写山上矮松的句子。]

学生齐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所描写的实景是“树尖上落着一团雪”,可作者不说“落”而说“顶”,使树人格化了;不说“一团”而说“一髻儿”,足见雪小;不说“雪”,而说“白花”,使其形象化。作者正是看到矮松这样的形象,才想啊,想到了什么?——日本看护妇。]

[看护妇,就是护士,她们的头上戴着一顶小白帽,挺漂亮的,就如一朵小白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描写景物还要善于由实景实物而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联想所得“好像日本看护妇”表现出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因为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语言才这样生动、这样形象。可见,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

[再看写山尖的句子。]

[再看写山坡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作者把什么比喻成“花衣”?——把雪白的山景比成花衣。怎么还带“水纹”呢?“水纹”指什么?]

学生回答。

[指因小雪而形成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作者正是由这“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山色,想啊,想啊,想到了美丽的花衣,才这样比喻。正因为如此,语言才如此生动形象。]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写出了山景的动态美,以激发读者观赏山景的情思。]

[下面看写山腰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说“薄雪”害了羞,雪会害羞吗?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薄雪害了羞,这里面该有多少情趣啊!]

[最后一句是小结。请大家读一遍。]

[难道“济南真得不下大雪吗?”不是。“就是下小雪吧!充满热爱祈求的口吻,只不过是作者的愿望而已。因为他太爱济南的山了,他怕那些秀气的上受不住大雪的侵扰。]

[下面我们把这一段课文品读一遍,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出其中的味道。]

学生小声品读课文。

[现在我们再分组读一遍,每一组读一句,注意衔接好。]

学生分组朗读。

[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背诵。背的时候,可以看着上面的提示。]

学生齐声背诵。

[细细观赏了上面的景致,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了狭窄的城内、宽敞的城外,又转向了卧在山坡上的小村庄和卧在小村庄房顶上的那点雪。观赏之后,他顿时感到这整个的雪后山景就犹如一幅画。这幅画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小水墨画。水墨画是指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用墨绘成,色彩素静。]

[从这幅小水墨画里,我们可以看出济南雪后的山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三、四段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回答:

[秀气]

[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作者在写了济南的雪后的山景之后,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写了水。这是分景之一。]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

指定一学生读。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由水面、绿萍、水藻,写到水上垂柳,写到空中、半空中,天上,最后又由天上写回水里。水天相映,构成“空灵的蓝水晶图”。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济南的水有何特点?——清亮。]

[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以导游者的身份,引导我们观赏冬天的济南:先指点我们仰望温暖的太阳,接着让我们俯视全城,再带我们细细观赏雪后山景,最后把我们带到垂柳岸边。当我们饱览了泉城的美妙景色之后,老舍先生似乎伸出手臂,指着秀丽的山川,颇带骄傲而又满怀深情地说了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们把这一句连读两遍。]

教师

总结:[济南的冬天,上有阳光,下有像摇篮的小山,使人们觉得度冬如春,即使是下雪,也只是小雪,不但不给人带来寒冷,反而给人们更多的山色。要不是暖冬,济南冬天的水怎么舍不得结冰,倒还冒热气呢!这样的冬天,难道不是“温晴”的吗?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冬天的济南当然就是一块“宝地”!]

[冬天的济南是宝地。我们祖国处处是宝地,庐山就是一块宝地,她有迷人的风光,特别是庐山瀑布。]

教师出示《庐山三叠泉》画。

[同学们,看看这幅画上面有些什么景物?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征?]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这些景物呢?——可以先看瀑布,后看四周;也可以后看瀑布;如果在远处可以从上往下看,如果在近处,可以从下往上看。]

教师宣布:[我们来一场看画说景比赛:要求有四点:1、注意顺序;抓住特征;3、展开联想;4、语言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背诵李白诗:

[说到写瀑布,我们会想起古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能背吗?]

[李白把瀑布比成“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奇特。我们也要写瀑布,我们敢李白比一比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点。

[是谁丢下两条白练,飘动的白练?哦,是那点山岩!不,不是那山岩——山岩头上也飘着同样的白练,一条宽幅的白练。这宽幅的白练上头仍有白练隐约可见。白练尽头,是绿树掩映的山涧。这才怪呢!白练从何而来?哦,我知道了,这白练是下凡仙女的飘带,飘带悠悠飘来,被山岩挂住,又被山岩争抢拉扯成三段。在阳光照耀下,这白练分外洁白、分外耀眼!

白练,迷人的飘带,使高洁的苍松翠柏深深陶醉,使有气的映山红笑逐颜开,使本来带着浓浓兴致来观赏奇山异石的游客流连忘返!

啊,迷人的庐山三叠泉!]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祖国的宝地之中。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美。有美的自然风光,有美的社会生活。同学们,请留心观察,精心思考,用我们优美的文笔,用我们美的心灵,写出美的篇章!]

(冬天的)济南的冬天 老舍(语言大师)

阳光下的山:小摇篮——慈善

山{宝地{ 小雪后的山:水墨画——秀气 }温晴

水—— 天 : 蓝水晶——清亮

热爱、赞美

看图说景

要求:1、注意顺序;

2、抓住特征;

3、展开联想;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人文性与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5-01

1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计算机知识比较薄弱的教师担心自己会在多媒体播放和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把一些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的,在教学中只是随手一按。但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的调动,而是跟着计算机在程序化上课听课,失去了语文课真正的实效性,课堂呈现呆板、僵硬的特征。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之外还有人文性,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体味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泛滥,使课堂充斥各种图片和音响,学生没有时间去读课文,品味文字,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空间。比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这样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单单这一句中的“钻”字,不是用多媒体技术所展现出来的,它还需要学生在多读细品中感受小草的生命力。

2 信息技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

2.1 恰当选材,根据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合理、恰当,当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时,可以借“他山之石”取得“攻玉”之效。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本文字、词、句的教学也是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生词和新句,最基本的方法是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和体味,进而突破教学重点。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北方冬天的景象,然而作者笔下的冬天散发着暖暖的春意,济南的冬天到底多么温柔,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美丽冬天在学生脑海里是很难真正体味到的,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课堂3分钟时间播放济南的下雪天,从远到近,引导学生观察雪景的温柔和寂静。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刚才观察到的真实的济南雪景,再读课文,想象雪中景物的状态,并在句段的空白处做备注和思考,如句子“……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对照的课件,把小摇篮和雪景放在一个视频画面中,让学生体味相互映衬的效果,从而轻松理解了句子。

2.2 把握教学,增强对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关键的一环。教师设计教学时,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教学。而对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占据课堂主角,即使对课件的制作也要恰到好处。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结合课文内容,有位教师选取了《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最吸引人的视频片段,播放仅用2分钟,导课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从这个片段中就能初步感受对鲁提辖这个好汉的性格。这样的导入是成功的,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平铺直叙,而是选用短而精的视频,达到了推动课堂教学新授的目的。

2.3 转化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如何制作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课件,成为一大部分教师无法攻克的难题。由此,要运用好新技术来辅助教学,就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操作和创新的现代技术水平,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真正的助手。例如,《三峡》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通过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和课件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课件进行二次加工编辑,删减自己所不需要的内容,增加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带入语文课堂,或以作家、游人等身份,给学生介绍三峡,或者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来自己介绍三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钻研和体味文本语言的主动学习的潜在能力,而且使课堂显得轻松愉悦,给学生朗读和体会语言文字留足了空间,使教学有张有弛,效果明显。

2.4 自主学习,选择信息技术辅助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严格的要求。多读多品,进而写作,才能使语文真正回归原本,体现语文学科的品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起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过多,要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音乐背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一画,或者写一写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对田园诗有更多的收集和掌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和搜集有关田园古诗,进行整理和积累,把自己喜欢的古诗句,进行标注或者记忆,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魅力。

3 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运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把握“度”和“量”,做到合理、有效地运用,才使多媒体技术发挥出最大的技术优势。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要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待现代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位置,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3

关键词:备学法;学习方法;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板书

一、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设计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段落结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备这类课时,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教材的特点,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教师只教一段,其他部分引导学生自学,如《与朱元思书》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一段写山,哪一段写水,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水”的特色(清、急),作者是怎样把水的特点写具体的(比喻、借代)。

通过讨论,再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总结学习方法,并用此方法去阅读“水”的特点的那段课文,并把《小石潭记》拿来作为对比阅读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再如《鱼我所欲也》,亦可用此种方法教学,只教几句不同的句式和不同词语,其余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方法自己去翻译,自己去学习。

教学法的应用,并非单一的应用,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利用,对某篇文章或某一段落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就可以采用,如《背影》《白杨礼赞》可采用“提前教学法”或“拦腰教学法”,让学生直接了解本文事件的中心,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等。而朱自清的《春》中绘春部分则可采用诵读法、品味分析法、演示法(多媒体演示)等方法相互应用,这样学生就懂得了时间关系,事件前因与后果的关系,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的抒情线索,学生也因此掌握了这类课文应该学习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揭示学习规律,点播学习方法

在备课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向学生揭示学习规律,指点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规律去学习知识,应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教学《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可采用“理解内容,分析关系,理解表达方式”的学法。理解各层次的内容:一层(第1自然段):通过对比写济南冬天的“温晴”。接着用启发式谈话问:“通过什么来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山水)?哪些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二层(2~4自然段):通过分析感悟,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此段描写阳光下的山,冰雪覆盖下的山及城外的远山,由此概括这段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山。再问如何描写水?为何写水藻的绿?为何写不忍“冻上”?

最后采用“归并法”让学生归纳文章第二层的内容(济南冬天的水),最终得出最后一句是总结全文的话,“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篇末点题、深化题意、升华情感。让学生掌握这种学法(规律指导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学其他段落或其他类似的课文。

三、精心设计板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在课堂教学中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用灯、板、演的形式向学生运输学习方法的一种重要载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教材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文章或作者的思路概括起来。一幅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板书,既能够以明晰的图像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引导学生循路而学,有利于学生学习逻辑关系、提高思维训练、激化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朱自清的《春》,课文采用右边的板书。

这样以明晰的线索、简单的线条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四、巩固练习,形成规律,提升学习方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巩固旧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例如,教学议论文时要让学生明白,每遇到议论文就必须了解关于议论文应掌握的内容:论点(位置在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开头、文章的结尾、文章的过渡句、自行归纳),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以及论证方法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说明文的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时,教师可以用实例的形式做练习,之后形成答题方法,如,《苏州园林》中课后作业第三题的第一小题:“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中的“绝”字,能否删掉,可用公式:回答能否+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带词解释句子+去词解释句子+说明文的作用(严密性、科学性、准确性)。这样就能让学生把学习与应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是否能掌握学习方法而达到“会学”的境地,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着重于学法的探讨与研究多下苦功,从而使学生“愿学”,达到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会学”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4

一、写作体会类“开场白”

学习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写文章,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写作思路,比如上胡适的《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开始: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写过不少次像“我的母亲”等这样一类的作文吧。我们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有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可是,我们一拿起笔来简直不知该怎样写。最多见的是母亲给孩子洗衣做饭,孩子生了病,母亲背着去医院,累得满头大汗,一天到晚的忙碌着,半夜了,有时见母亲还坐在灯下忙着手里的活等等。这些当然可以写,但大家都这样写,就未免太老套了。难道这些事迹就是你们的母亲给你们的每个人留下的印象,而且全然一样?当然不是。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看看他是如何回忆他的母亲的,他又是怎样选取材料的,希望大家从中有所收获。(板书)

二、情景创设类“开场白”

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学习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可这样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伴随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法西斯如灭绝人性的怪兽,如一部开动着的杀人机器,中国南京30万不眠的英灵,南斯拉夫7000个善良的灵魂,仍在无声地控诉着法西斯的罪恶。(语调转慢)历史为之颤栗,然而历史不能被遗忘,罪恶不能被遗忘。(停顿)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惨剧,你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也许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去感受南斯拉夫每年10月21日举行的盛大祭奠活动那“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三、平铺直叙类“开场白”

用这种“平铺直叙”型导语有助于向学生推介作品,使学生很快地了解作者与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品的背景等知识。

比如上杨振宁的《邓稼先》,可以这样尝试:(可结合有关“两弹一星”新闻片段和图片)我国“两弹一星”研制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许多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许多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诗篇。邓稼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感受其高尚的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板书) 转贴于

四、故事讲述类“开场白”

这种类型的开场白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对课文背景的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表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板书课题。

五、对比相衬类“开场白”

在讲《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将其与其他地方的冬天作比较,学生反映也不错。我是这样开始的:一提到冬天,同学们的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一幅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图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以人们常常把冬天称为“严冬”、“寒冬”。其实,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100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大地上,各地的冬天并不都是一样的,海南岛的冬天绝对不同于黑龙江的冬天,昆明的冬天也绝不同于南京的冬天。各地的冬天都有各自的特点。前面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我们知道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是“新”“美”“力”。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看看济南的冬天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点是什么,老舍先生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六、成语典故类“开场白”

在讲述一些课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时候,适当运用成语典故,既丰富了学生文史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孙权劝学》时,我就用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典故。我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是用来说明一个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的,我们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法;教学效率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直观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受、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激趣导入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所谓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美称。同学们知道哪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三、想象导入法

运用发挥想象的方法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四、描绘导入法。

描绘导入的对象是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事物,也可是教材内容的某部分;语言要生动形象,或使用丰富的口语修辞,创设引人联想的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感受中快乐地步入教学内容。这是语文教师在设计这种导入时要注意的,若能做到语情兼顾,那么学生的学习情感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

五、比较式导入法。

两篇主题和体裁相近的文章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用这样的导入语:过去我们学过小说《孔乙己》,它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考了大半辈子,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于是他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甚至遭到T举人的毒打,而《范进中举》也同样是批判封建科举制的,可是小说中的范进最终考上了举人,他的结局却与孔乙己有天壤之别,看看他们究竟有何不同呢?

六、设置疑问导入法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很快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装在纸盒里。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名贵的手工艺品。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然后亮出花瓶发问:“这个貌似普通,个头不大的花瓶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如何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七、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八、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6

【课题成员】高三文科班全体学生

【课题分工】

1.课题组长:龚循伟(负责组织调查活动)

2.江h(负责文字资料的收集工作)

3.李颖(负责图片拍摄)

4.所有组员活动前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后撰写活动小结。

课题相关教学内容: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课题进行时间:2012年9月―2013年5月

一、选择课题的原由

《旅游地理》第五章的教学内容,就有一节是设计旅游活动的,教学目标要求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学会从多种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通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鉴于曾经带学生对《黄马乡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做过一次深入的调查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深感一次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重大。此时学生已经进入高三,学习时间紧张,心理压力较大。我想能借这次调查活动,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体验学以致用的效果,我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决定再带学生来一次课外的调查活动。

二、开题背景

选择到南矶山湿地,第一,1996年冬天,我曾经随科考队到过那儿观赏候鸟。那时的风景的确是美,几乎接近原生态的美。第二,南昌市近年来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矶山濒临鄱阳湖,这种开发对南矶山的影响利多还是弊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

三、研究过程

1.组织讨论

2.学习理论(课题调查查阅的相关材料)

南矶山,在长江中下游,有南支,西支,中支,北支,以此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湿地景观,南矶山总面积为3.33万公顷,保护区占总面积的98%。南矶山自然保护区1997年被评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申报为部级自然保护区。南矶山湖滩草洲,被誉为“白鹤王国”“候鸟乐园”和“国际级极为重要的湿地”。这里是观赏、考察世界珍禽――白鹤的理想之地,吸引着日益增多的海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慕名前往。1987年,在南矶山设立了候鸟观察站,为游客观赏珍稀水禽提供了方便。

南矶山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具有蓄洪作用。由于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完好,没有修筑圩堤,因而具有较强的蓄洪能力。保护区内平均海拔高度为17米,按90年代的几次洪水位约22米计,保护区3.33万公顷范围可蓄洪水约17亿立方米。

(2)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由于保护区为地广人稀的湖区,人为破坏的因素极小,因而生物资源丰富,对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保护功能。

(3)具备优越的候鸟栖息条件。适应的栖息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在此越冬。

(4)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价值。保护区内自然景观优美,又依傍省会城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来此观光(距南昌市60公里,公路从湖区穿过,在路旁也能看候鸟),每年约2000人到南矶山看鸟。

南昌市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南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暨申报晋升中国部级自然保护区”项目,2005年5月,通过了中国全国林业系统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2005年11月,通过了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2005年度部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的评审。2006年1月9日,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江西省林业厅厅长一行专程视察了南矶山自然保护区。

3.指导方法

组织学生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

4.设计方案

根据本课题的调查目的,结合当地资源,提出活动方案,并制定课题计划。

5.分工负责

确定调查组成员,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将调查任务安排给组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6.实施调查

调查活动:南矶山的开发对候鸟的影响

7.研究结论

南矶山的开发对候鸟的影响

资料上记载:“每年冬天,数以万计的各种越冬候鸟从北方飞来,在南矶山周围的常湖、菱湖、北甲湖、东湖、神塘湖里聚会,翌年春暖花开时,又结队迁徙北飞;而夏候鸟,如家燕、白鹭等,则又来此湖地栖息繁衍。这与南矶湿地拥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我们的这次调查过程中,也许是因为时间关系,抑或是因为选择了不是观看候鸟飞抵的最佳季节,来时兴奋,逐渐被一丝丝的失落所取代。因为,在短短一天的行程中,我们并没有看见那样壮观的候鸟群。回来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探讨: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了候鸟的隐身?有以下观点记录:

(1)通向南矶山的公路好走多了。我们从学校出发,在塔城上环城东高速,一直开到蒋巷,然后换县道,一直开到了南矶山自然保护区,路的尽头就是鄱阳湖。2011年3月,南矶大桥建成通车,尽管从根本上解决了湖区4000多名群众的出行问题,而且能吸引更多游客到南矶岛观赏候鸟,但交通的便利,大量的私家车也开到了这里。载来了大量的游客,络绎不绝的人声、车声难道对候鸟没有影响吗?原本这里只应听见候鸟掠过长空的声音啊!

(2)在通向保护区的道路两边,隐约看见散落在湿地中的天网。对于候鸟来说,这是致命的杀手,难怪在一些饭店酒楼,公然出售野生珍禽。可恨那些利欲熏心的候鸟捕杀者!

(3)岛上近年因为候鸟资源丰富,大量游客涌入,当地居民应市场需求,搭建了许多农家乐餐馆,有些建筑是违章的,既破坏了保护区的整体形象,对候鸟也会有影响。

(4)去南矶山的路上,我们看见有很多骑自行车、自带干粮、自带帐篷的游客,我们觉得这样的游览方式很好,没有很大的噪音,唯一的不好就是会产生一些垃圾遗留在保护区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开发南矶山,能够扩大南昌市旅游资源的种类,提升南昌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增加当地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反思开发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人为行为,千万不要因为追求旅游效益而将候鸟们的天堂破坏了!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7

1、品析文中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深入细致分析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

2、学会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获得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语言的特点,体悟句中所蕴涵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的情感。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七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都比较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美文的兴趣,从本文运用的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透过语言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含义、运用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效果,进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关概念:

(1)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它有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2)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把事物人格化,变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的。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3)衬托:衬托是语文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即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使能目标]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3、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何相通之处。

4、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于景物描写之中表达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型定向阶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写景)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

典型例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解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写的景物特点及语言特点。

1、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景物的特点。

(1)分析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景物与比喻中的喻体、拟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间的关联。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点?摇篮的形态又是怎样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摇篮二者从形态上看是一样的,四面高,中间低,都是四面边缘起伏舒缓,中间平坦舒适,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摇篮。

那些小山低声说话,把小山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有语言、有情感的特点。

(2)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使得所描写的景物更加具体、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摇篮,摇篮是给谁睡的啊?摇篮给人以什么感觉呢?

[解析]摇篮是婴儿睡的,很舒适柔软,给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温馨。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景物描写中的句子的语言特点。

(1)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语言达到何种特点。

[解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一圈小山和摇篮有相似之处,即二者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中间平坦,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给人舒适温暖的感觉。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即“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独具魅力的语言给人以温和之感,使文章语言更加具体可感,突出济南的冬天是让人感到安适的。

(三)联想比较。能把握运用修辞的景物描写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着何种相通之处。

(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句子在语言上给人以何种感觉、体悟。

如上述例子: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给予济南人们什么呢?

[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适而柔软的摇篮,给予人们的温暖闲适的感觉,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和济南城“低声地说”。不仅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说的,并且语言上呈现出清新流动的特点。

(2)比喻和拟人的运用,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指出其表达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达到流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从各个角度入手,生动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温暖、舒适的喜爱之感,欢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表达出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也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动、真切深挚地表达作者对济南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赏、惊叹之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使得写景的整个画面灵动起来了,想着想着也温馨、暖和起来了。

二、原型操作阶段

在原型定向阶段通过学习目标获得了原型。此阶段要求操作活动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联想比较―品味感悟”这一原型的整体框架展开的方式出现,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个动作,不遗漏或跳跃,形成完备的动作动觉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修辞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⑧“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⑩“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三、原型内化阶段

1、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按照此言语心智技能的训练模式去分析,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情感的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形成一定的能力。

济南的冬天课件篇8

能够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难点

语文界有这样一句老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其原因,一是语文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鲜活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受到许多限制;二是一个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奥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难的。因此,要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更困难的。而多媒体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浓缩为三拳,设计动画,一拳重过一拳,三拳致人死命,情节惊心动魄,充分展示鲁提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某单元设计了“读一本名著”的主题,选择了吴承恩《西游记》中四个学生最喜欢的故事。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提高阅读量与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特别利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首先提供了三个网址让学生上网浏览阅读,并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讲述一个《西游记》中的故事;②你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③评说一个你喜欢的人物。上课时,学生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网上进行了广泛阅读,大家兴致很高,边读边评。然后通过自己所喜欢的人物自由结合成小组,再回到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把精彩的语段和句子摘录下来并加以理解,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制作了一组图文并茂、有动画效果和声音效果的演示文稿,还出了一份介绍《西游记》的专刊。

在这次拓展阅读的课例中,有的同学说:“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语文一点儿也不累,一点儿也不枯燥,反而很有趣,我喜欢网络学习”;有的同学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西游记》的知识,真是受益非浅”;也有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活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茶馆》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演示了人物活动场面,卷轴画模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方式等内容。然而,在此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并未为之束缚。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中的重要片断,揣摩人物心理、性格,由此来决定朗读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通过朗读既把握了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体会出了剧本台词个性化的特点,继而进行能力训练,频显情景训练要求。根据人物性格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合理想象,写作剧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独白,这样使课堂节奏更紧凑,活动目标更明确。

上一篇:小鸭嘎嘎范文 下一篇:十八大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