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22 20:48:12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1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四、课时:2课时。

五、课型:综合新授课

六、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七、教具: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十一、课后小结: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2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之根本。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的肢解和记诵上,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且具有个人情感和认识的见解,真正实现“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的良性循环。如学习《散步》一文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读后我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的意境的?我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感悟回味的余地。学生思考一会,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都怕摔,所以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慢慢地’、‘稳稳地'是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我孝敬母亲,是自己的一片孝心,妻子疼爱儿子,是一片爱心,如果飞快地背过去,好象有厌烦的意思。”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到亲情的内涵,理解了“‘慢慢地’、‘稳稳地’”两个叠词所表达的真挚而又深厚的亲情及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文中重点段、关键词,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欣赏,仔细体味一字一词所表达的细微复杂的情味,才能读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情,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读中有品

品读是以品评课文选词用语、艺术构思和表情达意之妙为目的的阅读方式。关于品读,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有过精辟的阐述:“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一些精美的句段,让学生细读慢嚼,边读边品,深入细致地揣摩,领会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内在情感,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才能得到提升。如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第3、4段。读后提问,这两段写出,突出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征?学生读书,相互交流,最后代表发言:“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次写薄雪覆盖下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文中两个“卧”字用得十分恰当、精妙,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它们的情态,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让人形象地感受到冬天的济南暖和和安适的特点。接着再让学生品读第5段写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之“绿”,接着一连用了几个“绿”字,,“绿萍、绿藻、绿柳”烘托出水之清澈、透明,表现出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及所蕴育的勃勃生机,抒发出水之清澈、透明,表现出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及所蕴育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回答较好。接着再让学生品文中的用词。形容词“小”在文中出现次数最多,“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水墨画”、“小村庄”等等。诸多的“小字却缺一不可,这些“小”字配合着句末语气词“呀”、“吧”、“呢”共同传达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品味鉴赏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许多新问题,有了自己新的独特的见解。品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通过品读学生领悟到文章用词之妙,构思之七,语言之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学应“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把读的训练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不同文体精心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课文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稚嫩的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语感,感受和领悟课文内容,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界。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3.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品评江南冬景的图画美

2.领会并学会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分组探究,讨论交流,诵读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播放乐曲《太湖美》创设情境

导入:

师:提到江南,总会有一种柔软的情愫涌上心头,这样四个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脑海当中――烟雨江南!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诗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这俩首诗:(同学齐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师:下面我们一起解决预习的字音题(投影正音)

(学生集体读两遍)

师: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区,总体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在哪里看出来的吗?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节和文章的第三小节。

师:很好,所以人们这样说:达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师: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图画来描绘春天,本文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郁达夫也为我们展现了五幅江南冬景图,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幅图并依次加以命名。

(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

明确: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只要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目的就达到了。不必囿于与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对即可)。

师: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并没有去过江南,但郁达夫已经用他那优美的文笔带给我们一个冬日里的美丽江南。在这一幅幅诗一般的图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幅图呢?

(学生七嘴八舌,尽管各人所言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午后郊游图、江南冬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师:好,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同学们选择的这几幅图,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欢午后冬郊图,它在文章的第五小节,在这幅图中作者写了许多的景,有芦花、乌桕叶、乌桕籽、野草、微风、阳光等。它们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点,显得生机盎然。

生2:我也很喜欢这幅图,但是我觉得这位同学没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些修饰语,比如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点。

师:很好,同学的发现能力很强。白色的、火红的、雪白的、和煦的、温暖的,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们的特点是?

生:很温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这些是同学们随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

师:这些字眼没有文学色彩,没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请再想想。

生:和煦温暖、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师:正如大家所言,这是一幅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也是郁达夫散文写作中的一个特点,这样写作会使文章更加丰满耐读。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五小节,注意读出这种明丽、绚烂、生机盎然、和煦温暖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很投入)

师:还有同学喜欢其他图景的吗?

生3:我更喜欢微雨寒村图,大家看这幅图中写了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场景,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太美了。

师:嗯,你说得很不错,你把这幅图中的景和景物的特点都说出来了。那么这样的景给我们什么感觉呢?

学生抢着答:悠闲,洒脱。(文本中有这样的词汇)

师:同学们在品读文章时文本意识很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这种悠闲、洒脱的氛围读出来。

(一女生主动站起来朗读,声情并茂,很投入。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感觉江南雪景图写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语段:(学生齐读)

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师:看完这段同样是写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觉到与《江南的冬景》写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学们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诗句。

师:对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最好是摇头晃脑地读。

生:(做摇头摆尾状)“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师:不描写具体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诗词来描写,这在写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间接描写。

师:《济》文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描写,而《江》文是引用诗句、虚写江南的雪景。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绕这么多的弯子,直接像《济》文里那样描写不就很好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优美诗句的内涵更丰富,更能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师:说得很好。郁达夫经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诗句,这样就让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书卷气,文章也写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诗情画意。

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一起去品鉴剩下的几幅图,但为了能让你们自己学会去感悟文学之美,我就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交给你们自己课后去鉴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看看这幅图画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这些图景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郁达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进行艺术创造的。

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老师有个疑问,既然文章写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达夫为何要在开头写北方的冬天?

生: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写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的特点。

师:文章当中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吗?

生:还有闽粤地区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较,和北方的夏夜比较以及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师:美是由我们自己来发现的,江南的冬景美不胜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没有这一系列的对比,这种美也不会表现得如此突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郁达夫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笔下江南冬景的特点。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就是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师: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3.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4.文章要融进自己的个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词)

师:“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林俊杰歌中的江南是缠绵的江南,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是明朗的江南。同样的江南,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格调。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独到的眼光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感受自然,获取我们独特的心灵体验吧!下课!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60-02

语文教材中课文标题,是作者或编者深思熟虑的产物,体现课文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标题提示文章的基本信息、主要内容和思想倾向,所以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解读课文标题,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何解读课文标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重点词入手解读标题

大多数文章题目都有重点词语,它是文章内容的提示语。例如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重点词是“樟树”,当学生标出重点词后,很快就会意识到文章写的是樟树,赞美的是樟树。但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单单是为了赞美樟树吗?于是,带着思考读完全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到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又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根据标题,首先抓住关键词“冬天”与“济南”来进行解读。面对冬天,你能想到什么?脑海里有什么样的景象?把想到的词语写下来,对想到的景象进行描述。然后,根据限定词“济南”进入课文学习,济南的冬天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特征?从几个方面来写?那么,学生由标题“冬天”想到的山、水、阳光、天空、雪就与济南的冬天的山、水、阳光、天空结合起来了。然后,进一步追问总体特征及具体特点。最后,由《济南的冬天》这个标题,很自然联想到济南冬天是响晴的,山是像放在小摇篮里似的可爱,水是晶莹剔透的蓝水晶,天空与阳光是暖和而温情的。可见,通过找出重点词,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将标题解读与课文内容完美地连接起来。

二、从连接词入手解读标题

有的文章写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往往以连接词标明。如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文,教师让学生找出连接词,并说明其作用。学生在找出连接词“与”的基础上,猜测出课文不但要写诚实,还要写信任,可能还要写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肯定回答的情况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思考:诚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信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

三、从标点入手解读标题

在文章题目中,带有标点的并不多见。由此可见,标点在文题中的特殊性。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从引号的作用入手。引号的用法:①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②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在了解引号用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学生明白了引号在题目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学生理解了标点的用法和标题的意思,理解文章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加上适当的词解读标题

当我们教学一些名词性的课题时,往往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标题添加上一些词语,这样对学生理解课文、品读课文事半功倍。如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在题目中加上适当的词,并说明理由,由于这种学法比较新颖,因此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1:雪峰插云的九寨沟!理由:九寨沟里有一座座的雪峰插入云霄。

学生2:林深叶茂的九寨沟!理由:九寨沟里古木参天,所以林深叶茂。

学生3:我爱九寨沟。理由:九寨沟不但风景迷人,而且里面有很多可爱的动物。

学生4:我想去九寨沟。理由:那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值得我们去感受。

……

尽管同学们所加的词语不同,理由也不一定很充分,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无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五、加上适当的标点解读标题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在标题中加上适当的标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如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在教学这课时,笔者让学生先给标题加上标点。有的学生给课题加上了“?”,变成——“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很快理解了文中的萨沙年龄最小、力气最小、身体最弱,是一个弱小者,所以爸爸、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有的学生给课题加上了“!”,变成——“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看到粉红色的蔷薇花被滂沱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就把雨衣盖到了蔷薇花上,他觉得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而且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物。这样,“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道理就深深地烙在了每个学生的心头。小小的标点用到标题上显示出其异乎寻常的作用。

六、通过单元主题解读标题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的编排有很强的单元性,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如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7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有志竟成” ——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其中“八一壮歌”的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七律 长征》、《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这些课文都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在同一单元中的课文标题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往往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我们品读课文帮助匪浅。

标题是一把理解课文的钥匙,用得恰到好处,可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透过对标题的解读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情感,从而达到把握文章内蕴的目的。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5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性阅读的欲望

阅读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在阅读教学情境中的情绪、情感,这也是让学生全神贯注投入探究性阅读活动,实现探究性阅读的目标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的情境及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灵感悟、探究文本中建构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借助多媒体展现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学生用心听,仔细看,与作品融为一体,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呢?”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了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中,沉潜到文本的深处。这样,在与画面、文字互动中,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多的是产生了对新知的向往,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确定合理的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是进行探究活动、实现探究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它为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因此,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的疑难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认知规律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选择那些既符合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又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去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领悟“几处”与“处处”、“谁家”与“家家”两组词到底哪一个更为贴切?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无联系?“浅草”有什么用意?等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不久之后,西湖将是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春天;在与文本的多元互动交流中,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在移情体验中,体味早春漫步西湖的情趣。这样,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探究内容,就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三、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有效优化探究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而展开的认识、情感等领域的多向对话与互动,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主动创设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教师之间多维互动的碰撞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与融合,从而促进智慧的生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在师生交流并确定了“①韩麦尔先生在讲课时为什么会哽住?②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会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字?③为什么韩麦尔先生默默不语,只用手一指宣布这最后一课的结束?”等几个探究的问题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各小组成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韩麦尔先生太激动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在一瞬间全部迸发出来;有的说“法兰西万岁”几个字,凝结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悲痛和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这样,在各个对话主体的有效互动中,在情感、观念与理解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和韩麦尔先生及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四、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能起到学会反思、发现自我、催化智育、净化心灵、提升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的死不值得同情。针对这种观点,我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是什么让孔乙己只能匆匆走向死亡”,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找到相应的论据加以支撑和说明。辩论中,正反双方口若悬河,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多向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擦出理性的火花,清晰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残害。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获得了新的感受,使文本的探究过程成为学生独特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6

关键词:注重分析;更注重品味;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60-01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独立阅读能力外,对阅读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重阅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洪镇涛先生也说“对语言要品味、对情感要体验、对思想要感悟。”这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今,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在走一条“分析式”教学,即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读”与“悟”,从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那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领悟并获得知识,仍是当今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们的做法,与同仁商榷。

一、从注重分析语言到注重品味语言

洪镇涛先生说:“语文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文课不学语言就不是‘语文课’。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的特征。”过去,我们教学往往停留在对课文的讲深讲透和面面俱到上,结果真是累了教师又苦了学生。就拿“语言”来说吧,又是准确、又是生动、更是形象,这“口号”似的语言,像贴标签一样,贴在哪儿都合适,贴在哪儿都恰当,真个弄得学生“不得其要”。所以,洪老师强调现在的语文课应注重“品味语言”。其实对语言的品味同行们在以往研究的也很多了,诸如品味语言的通俗性、品味语言的周密性和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等,都是很值得借鉴的

品味语言,就是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对其语句的意义、情态、分寸和蕴涵的“言外之意”,进行细致的揣摩、分析、鉴赏。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韦志成先生也认为:“品读课文的语言是阅读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阅读教学离开对课文语言的品读,就一事无成。”我们要完成其任务,就是靠“读”,用分析是不能做到的。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中“一道银边”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粗是细?是直是弯?是朦胧是清晰?是在远处还是在近处呢?都无从知道,这就全凭读者“品读”后去想象。笔者在教学时,就是反复引导学生闭目边读边思,结合自己记忆中已有的相似意象,在眼前展现其画面,最后发表其感受。这样,学生们不但领悟了该句语言的美,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美。又如(同上)“山坡上,有的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一段语言之美就不必说了,可它恰是语文的难点所在,因为它突出了济南的山之秀之娇之美。要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我们教师的分析也是无能为力的。笔者在教学该段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段的关键词语“白、黄、花衣、肌肤、微黄、日落、害羞和粉色”等,认学生读中思,思中读,细细品味,在自己的脑中再现其形、其色、其态。于是很容易就领悟到了“济南的山秀丽和娇美的情态”,学生们从中获得的“味”真是妙不可言。

二、从注重分析情感到注重体验情感

文本和文本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我们教师分析得再透彻,在学生那儿都是不能到位,只有引导学生去感受才是明智之举。洪镇涛先生说“感受,就是感同身受,完全与自己融为一体。”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本的情感起伏跌荡,才不至于我们在声情并茂地读着“忧伤”感情基调的文章时,学生还在发笑,并说“好冷”之类的语言,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同行们研究的“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那什么是体验情感呢?我们的理解是,通过读者对文本或文本语言进行反复诵读,领会其意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感受文本或文本语言的情感、色彩、分寸。洪镇涛先生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通过领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个别诵读,并强调“走”(读时“语气上扬,读音稍长”)字一定要读好,才能体现出作者欲要表达的“牛郎、织女在天街悠闲、自由的生活”情景。又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句,若没有联系前后文反复的、用不同语气玩味诵读,能领会到该句所蕴涵的“笔者对小山的怜爱”之情吗?

三、从注重分析思想到注重感悟思想

以往我们对每篇课文教学的最后步骤,基本上都是说“同学们,我们最后来分析一下中心思想,或者说来分析归纳一下文章的主旨。我们是这样说的,其实也是这样做的。可洪镇涛先生却说“语文课应指导学生读,从读语中体味中心。”另外,以“读为本”的实验课题组总结说,让学生“读中悟,悟后评”。实质是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因素。也应“引导学生真正是入境界、进觉色、动真心、并语言、吐真情,并从语言文字的‘形’中品读其中的‘味’,从而传出作者寄蕴的情。”这些精辟的论述,良多。真让人受益良多。

对感悟思想,我们的理解是,读者通过对文本反复诵读、理解,使文本中作者的感情或见解主张与读者自己的领相通或“共鸣”或另辟蹊径。如魏巍《我的老师》“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本句所蕴涵的情感是无法分析出来的,也是无法分析“到位”的。笔者教学时带着学生联系前后文,用不同语气反复诵读,体会出了该句的感情基调是“深情的、强烈的”,表达的感情是“对老师的思念”。所以专家说读就要“读出感情”,让读者体验情感,达到感同身受,与作者所之情完全融为一体。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吧!另外对于一些写景的散文,抒发的思想感情,更需要读者反复“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只是靠教师的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所收获的。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等这些写景美文。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7

在初中语文授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创设情境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给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等,让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共享一场视觉的盛宴,接受有力的感官刺激,从而激起迫切的求知欲,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使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许多济南的风光图片,并讲到:济南是一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之美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欣赏济南美景的诗句,比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济南潇洒似江南,湖光山色与水清”等,老舍先生赞美济南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现在,打开课文跟随着这些诗意的语言去感受济南别样的冬季之美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图画与讲解配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顺利进行。

2辅助课文朗读,传递思想情感

阅读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比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辅助朗读,传递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并在朗读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朗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以《长征》为主题的背景音乐,音乐与诗歌的内容相融合,在音乐中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领略了红军在艰险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歌雄浑广博的基调。在这样的音乐中,学生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进入了读中悟情,读中生情的境界。

3增加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效果,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语文复习中,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比较分散的内容,系统化地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按需而求,获得知识,在课堂复习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化整为零,把课文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整体化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到与文本相关的图象资料、视频等同时,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搭建了平台。例如,《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仅仅凭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较为肤浅的诗词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网络搜集学习相关的影视资料,评论资料、介绍资料等,让学生去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木兰这一形象也在他们心目中丰满起来。

4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为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的条件,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一点还表现在它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例如,在以学习“新闻写作”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看的新闻,并提出如下问题引领学生学习:①你选择了什么网站?②你阅读的新闻正题是什么?副题是什么?③通过阅读新闻,你是否知道了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再如,在学习了“小说之林”这一单元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自主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网站,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练习,如“请把你读完并喜欢的小说讲给学生听”、“举出一个小说中你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说一说这一形象带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等。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突出了深刻性和自主性。5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优化教学效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一,因为多媒体具有集图画声文于一体的功能,可以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创设了开放化、自由化的教学环境;其二,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为他们创造了独立学习和探究的条件,突出了学习的主人地位,并将他们带入千姿百态的语文殿堂,让学生乐学善思,培养了创造能力,由此我们认为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策略。

济南的冬天读后感篇8

【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读得格外仔细。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的养花实践,所体会到的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收获很大。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于文章里的这句话,我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都不记。到了考试时,便来了“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所以我的成绩很不稳定,总是晃来晃去,这就是我没有付出劳动缘故。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坏习惯,在学习上多付出一些劳动,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对于这点,我的体会就更深了。我现在是毕业班,学习非常紧张,作业也非常多。我们的学习任务也异常繁重,每天放学后,带着被硬塞进去的知识胀得隐隐发痛的脑袋回到家里,二话不说,又要马不停蹄地打开书本开始做作业。如此争分夺秒,却事与愿违,常常做不到一会儿,便会有头昏脑胀的感觉。时间稍长,眼前就会直冒金星。如果我再坚持会儿的话,人就摇摇摆摆,不能坚持了……我就做一会儿作业,就到屋外跳几下,活动活动筋骨,借此换脑子,然后再写会儿作业,又出去,这样反复循环,我觉得好多了。而且,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后做的作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既懂得了真理,又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

【范文二】: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范文三】: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

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上一篇:如何快速学习英语范文 下一篇:大学校园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