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04:59:12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59-03

2010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实施高校。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并批准了133所高校为第二批实施高校。“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了改革试点,计划覆盖在校生约13万人。“卓越计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对外开放,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分析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对我国高校在实施“卓越计划”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

1.重科学轻工程的思想有待改变,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有待提升。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提升整体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跻身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然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工程、重研究轻技能”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几乎所有大学的顶层设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一流”,而培养“工程师”,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工程师规格”几乎消失。

科学是探索世界的本源,工程是创造世界没有的东西,而科学与工程又是密不可分的。卓越工程师,必须兼具科学家探索精神和工程师创造力的双重品质。“卓越计划”培养的人才,不是拔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企业培养的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杰出工程师。因此,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提高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认识,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低水平,而是高质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选择。培养为国家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卓越工程师,使命光荣伟大,任务艰巨复杂,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不够,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例如: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工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体系单一;专业课程设置千人一面;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方法灵活性不强;“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不足;“务实型、动手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培养不够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划分,高校培养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即:重点院校培养的以学术型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以开发型为主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为主的实用型人才。社会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多元化,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多元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高校师资的工程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在师资培养上,提高工程能力的得力措施和奖励机制及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例如:在学历上,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有企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因为学历不符合要求,很难加入高校师资队伍;在考核指标上,通常重视考核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以及科研论文等学术指标,而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等工程能力指标,很少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这种考核评价导向,会导致教师重视学术而轻视工程。因此,我国高校师资的现状是:高校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实际的工程能力几乎为空白,他们的突出特点是“科研强、工程弱;理论强、实践弱;科研论文强、工程操作弱”。这种现状,导致了高校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的缺乏,影响了我国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

4.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卓越计划”瞄准的是企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下到企业并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的培养重点。高校由于自身的教学条件限制以及教学观念的陈旧,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和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训练不足。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而这些环节和培养途径,只有真正结合了现代企业生产实际,才能使学生有实际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专业的实际工程价值和意义。高校工程教育实践训练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校内设备老化。校内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实验”和“实训”的设备老化、投入不足、更新缓慢,这些老旧设备与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高新设备,难以匹配对接与超越,对学生的训练,难以达到工程学科前沿。二是校外实习质量不高。经费不足,实习时间短,学生实习动手操作机会不多,实习对学生工程能力提高不大。三是工程设计教学脱离实际。在毕业设计(论文)与课程设计等工程设计环节,存在着研究课题多、设计课题少、设计题目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企业实际真题真做的题目少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四是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效果不佳。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了解国情、增长见识、锤炼品德、珍惜生活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还可以极大增加学生对我国工业企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所以这项工作往往都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5.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难度较大。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目标不尽相同,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企业主要是创造利润,虽然高校和企业可以形成一定的合作联盟,但是,离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完成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等。由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是:只有互利双赢,才能互有动力、合作长久,而当前高校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企业服务的水平能力等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校企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企业积极性不高,难度较大。其主要表现有如下“五难”:一是“企业参与难”。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效益,高校的职责是人才培养,两者目标契合度存在差异,如果不是互利双赢,企业难有参与积极性。二是“对企业的选择难”。高校选择的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不能随便拉郎配,否则,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三是“资金投入难”。“卓越计划”的学生必须有一年时间在企业教学生活,这对企业的教学设备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相关投入较大。四是“安全保障难”。安排很多学生在企业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企业正常生产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安全、保密、后勤压力增大。五是“实际运作难”。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人、财、物”的要求,“责权利”的划分,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质量的保障等,都要求很周到细致,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实际操作运行有一定的难度。

6.缺乏回归工程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重科学轻工程、重论文轻开发”等问题。而“卓越计划”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回归工程导向,必须与非工程教育评价体系有区别。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回归工程导向的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而激励机制的缺失,一方面,使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成就感和价值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主动性和持久性,使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被动、盲目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缺乏动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一要改变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制定基于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系列政策和措施,改变高校和社会存在的“培养工程师就低人一等”的落后的固定思维,促使高校转变工程教育观念,提高对“卓越计划”的认识,营造促进“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章可循。三要改变高校工程教育师资的准入条件、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建立与非工程教育师资区别对待的政策,真正使有较强的“工程开发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人才汇聚到工程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切实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加强对“卓越计划”项目的过程监管,做好工作指导和监督,确保“卓越计划”规范顺利推进和高质量地完成。五要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奖励激励机制,真正激发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积极性;二是高校要加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加快更新设备设施,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企业与高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加大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投入,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基础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政府要对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奖励。

3.优化师资结构,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教育素质和水平。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关键。要改变高校师资单一结构,建设一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引进、考核和职称评定新政策。在师资引进上,不唯博士学历、不唯职称,重点考察其企业工作经历、工程技术水平能力、工程创造的价值等实际工程技术水平;在考核和职称评定上,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等学术指标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应用指标为主。二要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技术素质和能力。三要聘请校外优秀的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任务。

4.强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卓越工程师是为企业服务的杰出工程技术人才,他们的工程设计、应用、创新等工程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重要。因此,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上,要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一要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重新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二要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工程实验、工程实习、工程实训、工程设计、工程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真刀真枪”做设计,“顶岗实习”做实习,“校企合作”做工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与能力;三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卓越计划”实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产学研合作,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工程实战能力。一是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达到互利双赢。二是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水平,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工艺创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企业确实体会到校企合作的好处,提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三是企业要利用自身生产设备、技术、工艺、产品、市场和场地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为学生在企业的教育教学提供物质、场地、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优质服务,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实战环境和条件,为国家“卓越计划”贡献力量。四是高校要将学生送到企业真正摸爬滚打1年,让学生在企业实战环境中,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设计,了解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熟悉工程设备操作和维修,学习和感悟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了解国情和锤炼意志品德,全方位多领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工程实战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候永峰,武美萍,宫文飞,等.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6.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主要包括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以及“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旨在提升上海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上海高校内涵建设。

一、现阶段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基本情况

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常态化评估,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前一年入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从政府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监督、评判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政府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真实、客观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全貌,便于对于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新的一项综合性人才计划,与以往的一些人才计划存在不同,同时由于该项目涉及的范围有量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选拔、监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学校会逐渐清晰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可以借鉴同行的一些做法,从而引导学校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推进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人才类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设。

(二)以绩效评估为主要方法,关注取得成果、兼顾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大量的财政资助投入的情况下,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同于纯粹的人才类计划,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估不单单是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学校在项目执行中的管理行为、制度建设、执行能力等投入情况,同时其产出也包含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估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情况。

鉴于“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暂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铺开,因此,现阶段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主要对其中的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学计划以及产学研践习计划进行评估。这“三大计划”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执行三大计划的主体单位都是学校,其又负责执行和管理,因此其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实施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因此学校的执行与支持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学校推进情况、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资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等。还包括学校执行开展“三大计划”中,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选合适的专家,着重发现问题和寻求亮点。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准确找到问题,发现亮点,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点上,遴选合适的专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专家,因为该类专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由于涉及到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高校内涵发展,财务行政管理专家以及高等教育专家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专家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找出评估的关键点。

通过会评使专家在审阅各类学校材料情况下,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尤其是在同类学校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特点。再通过实地评估,直观地对学校递交的会评材料及各项指标评价等级的分布态势进行复核,可以更深入、真实地发掘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难题与思考

可以说,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思考。

(一)评估定位:综合评估or专项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现阶段采用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价值进行评判的综合评估。其优点就是能够全面的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有人才计划在统一的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有利于对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促进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项人才计划,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样,有专任教师、实验师、领军人才等等,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途径也不尽相同。虽然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包含这些内容,但同时也无法充分通过评估体现不同人才计划的特点。

例如国外访学计划与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人才计划。国外访学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并积极推进上海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践习旨在“提高高校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进‘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 两者的目标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在现阶段的统一评价体系下,很难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和特点。

专项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专项评估。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项评估应该逐渐成为主导,这样更有利于更深入的发掘问题,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二)评估主体:政府评估or 自我评估?

政府评估是指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评估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监督和判别的重要方式。从现阶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其主体仍然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全程参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集权评估。当然,并不是说政府评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阶段,政府评估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得通过评估,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注重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设。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和指标,“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倾向于国外访学,希望通过学习国外在某些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反而对国内访学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职院校因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践习,反而对国外访学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单纯的用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给学校更多一点的自,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取得成果进行评价。政府评价更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政策调整来促进学校的自身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来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和运行。

(三)评估方法:重绩效 or 重发展?

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能够很好地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把脉”,找准问题。但在现阶段评估中也忽略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另一个参与个体――中青年教师。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各人才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专业能力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把这种专业能力发展转化为几篇论文、几个课题的增加,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主的评价,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师潜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努力创新, 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参与计划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师自我进步从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上,转变为对自身专业潜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的建议

1.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手段与方法,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实效性。以评估为契机,启动后期建设的调整程序。根据评估发掘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优化申报选拔机制、经费管理办法、考核评价机制。政府要搭建市级层面的交流平台,促进校际间、教师间的学习合作。建立动态跟踪评估系统,提高对教师跟踪管理和考核。

2.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主体地位,完善市校两级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注重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发展定位的不同,针对人才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侧重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平台,处理好市级层面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与校内自主设立的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强化高校自主培养意识,覆盖各方面人才发展,突出重点,创新培养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3.聚焦学校发展定位,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意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明确短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布局规划和调整,贯彻分类指导,引进与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与学科建设的契合度、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沪教委人〔2011〕24号)[EB/OL]. http:///,2011-5-3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沪教委人〔2012〕4号)[EB/OL]. http:///,2012-1-31.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沪教委人〔2012〕5号)[EB/OL].http:///,2012-1-31.

[4]李宣海,薛明扬,王奇,冯晖. 上海高校分类绩效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7:1-5.

[5]刘智运. 高校教育评估理论及发展趋势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22-27.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艺工人才; 培训计划

服装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是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是指以艺术与工程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将对高校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准确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质;既具备从事服装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理论,又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初步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服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胜任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相关技术工作,达到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以获得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努力培养艺工服装人才。

1.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的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现象或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科学及技术发展历史,熟悉哲学及系统工程方法及应用,培养良好的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个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

2.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能够跟踪服装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熟悉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够独立进行服装面料的各项试验,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进行服装面料的选择、设计和二次开发,能够参与根据不同的面料功能进行选择性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熟悉服装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捕捉时尚元素,能够参与服装设计与加工整体过程的相关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能够及时了解服装产品生产制造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外语应用交流能力,能顺利地阅读和翻译外文科技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进行专业技术交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具备应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先进的、适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因此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各知识点的结合与运用。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各类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要采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知识共同传授给学生,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充分体现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的结合。

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能力培养的全面性,组织和安排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和竞赛,以及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大学教学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基于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工程修养,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课程,最大限度

4.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与企业接轨。

邀请企业资深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到企业去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了解自身学习的目的,并将这二种模式,贯穿于所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课程作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评价,并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被企业认同,另一方面让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5.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各类师资力量,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如《创意成衣设计与制作》,教师可以在一个教学主题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有艺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设计,由工程技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制作,并将该课程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为企业设计成衣,可以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成衣制作。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能运用专业知识得心应手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工具软件,对所教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科和学习者的特点,设计本课程教案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等。

现在,老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相互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教师要经常了解最新教学动态,精选、收集网上适合教学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增加教学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制作课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鼓励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学间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具备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注重学习研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②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③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④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⑤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不够,学校解决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有一定的难度。

结论

从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看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世杰.张伟等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2010.01

[2] 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l76-77

[3] 熊顺聪.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职教论坛,2010.04

[4] 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佣[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______________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阻力;教学;改革

自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协(学)会在试点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全国近200所高校先后参与该计划中。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如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建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然而在各高校的具体计划实施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发现学校的具体实践与“卓越计划”所倡导的理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差,“卓越计划”所追求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理念仅停滞于应然追求状态而非实然状态,许多专业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难以改变或者仍回归传统的倾向,学生继续在追求“知识学习”,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协作也处于“各司其职”的层面,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开放程度不尽如人意等。因此“卓越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阻力。适当的阻力能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因此可以说,发现、论证并化解这部分阻力是“卓越计划”顺利成功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阻力源的分析

1.“卓越”的理想目标与“弱化”的现实实践间的游离

“卓越计划”所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着眼于未来,更着眼于国际视野,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这一工程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各参与高校都是在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参与“卓越计划”改革中来的。然而每一所高校的层次、类型、发展背景都是不同的,相同目标的合理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按照林健关于工程师分类的观点[1],不同层次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因此其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设计都应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之处。然后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学校培养方案制订时间有限、培养指标相关数据采集繁琐、一线教师对培养方案制订参与度不高、参与“卓越计划”目的是为争取更多资源等因素影响,会造成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原有培养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后实施的可能,也就意味着会造成“顶层设计合理,但现实实践仍按部就班”的现状,这种改革的实施效果就可想而知。

2.“卓越计划”参与主体与传统教学理念间的博弈

(1)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文化对“卓越计划”实施的阻滞。高校教师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之后,一种特定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种教学文化的习俗、观念和规则而开展教学活动。 “卓越计划”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必然带来变化,变化之于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和教学样式都是一种挑战。在新的培养方案面前,固有的、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文化或者教师教学生活的状态在很多方面就会不由自主地扮演起阻滞者的角色。

(2)学生参与度及学习习惯对“卓越计划”实施的约束。学生是大学存在的基石,就“卓越计划”实施而言,大学生理应成为改革的核心。“卓越计划”强调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度都将不同程度地制约“卓越计划”实施的最终效果。

(3)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顾虑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参与之后能带给企业怎样的合作结果?这些都是企业所要考虑的,并非学校跟企业关系好,企业就愿意参与。因为企业的运作总是遵循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表现为很强的功利性。企业与高校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技术的保密性上,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成功、营销的成功、产品的成功,虽然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企业员工培训成长的机会、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和高校教师合作开发新技术或者解决技术难题等,但技术层面的合作顾虑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采用系统全面合作,合作的深度要达到哪个层面?如果采用模块化合作、项目合作、学工交替合作,是否只能达到参观或者基础操作层面?如果采用订单式培养,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收那么多的订单?如果是顶岗实习的合作,学生实习后企业不满意该如何处理?这些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质量。

3.“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传统工程教育间的矛盾

纵观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课程体系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具体表现为:工程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工程教学内容仍然以基本技能的操作、知识性学习为主,探索研究性和自主设计性教学内容少之又少;教学各环节间各自为政,互相独立,缺少横向联系,难以形成整体的教学合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联系不紧密,课内的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延伸至课外科技活动中,课外科技活动的成果也无法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中体现。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生在多年的学业生涯中,对各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会形成自身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并非不可逆转,学生一到国外从不会说到会说敢说,同样很好地适应了国外课堂教学的规则。因此要打破这种惯例,必须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落后的课堂、教学必然制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二、阻力应对的途径与努力方向

1.教与学的目的、方式的协同转变

教师和学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主体观念行为的转变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卓越计划”的实施只有获得教师、学生的共同认可,二者才会把“卓越计划”中所展现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规范、学习要求等内化于培养过程,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吸收工程教育的新智慧,而且能不断增强对教与学的满足感,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减少阻力的影响。

首先,要转变教师“教”的目的和态度以及教学方式。一要激发教师对“卓越计划”的参与热情和理解度,要以教学小组交流等形式从认知层面让教师理解参与“卓越计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二要真正让教师理解现在的教学并不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一次教学科研交流互补的过程,参与就是一种付出和转变的过程,要以百分百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列中;三是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评价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建立教师工程教学资源库,让教师获取更多直观的教学经验,走出“自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环境;四是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伙伴团队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企业同伴评价、领导督导评价,目的是建立对教师教学及时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的特色有效评价机制,让教师毫无顾虑地投入教学、科研中。

其次,要转变学生“学”的目的、态度和方式。一要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卓越计划”,使每位学生了解“卓越计划”的实施并非只是一个单项的教学实验,是需要学生教师主动参与、共同成长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工程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改革;二要组建“卓越计划”学生双向选择、可进可退的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参与的目的不能仅停留于“考试通过”的层面,而是要以获取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智慧为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提出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要逐渐学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本领,建立教师学生教学互动机制;四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机制,改变单一评价的手段和评价结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2.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时修正机制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教师认可度、合作企业反馈信息、人才就业情况等进行实时调整和修正。“卓越计划”是一次教育教学改革,最初的改革方案并非最终的改革成果,因此要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修正机制。

首先要开展对“卓越计划”实施数据的实时采集工作。没有数据、内容的修正是无科学性的,方案的修正肯定是以教学数据为参考的。采集数据的内容建议由主管部门统一制订,一方面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纵横向比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自我评估。

其次要修正内容需经过教师、学生、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认可,但在修正时间上要注意实时性。漫长的修正过程不适合“卓越计划”,因为计划实施的一个周期只有四年,所以修正的时间和方式都要采取经济化原则。

最后,“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并非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教学实践去验证的,只有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因此方案的“顶天”设计和“立地”措施都要以各高校的特点特色为依据。

3.建立企业与学校间“亲密合作”的机制

学校和企业的“亲密合作”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要建立在互信互认基础上,即学校要将企业作为学校工程教育实施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者的资源要实现互通,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

企业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和人才,学校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锻炼教师队伍,二者的对接要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中期解决人才与企业的定向问题,方便企业向学校开放更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学校的师资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可以进行定期交换,学校教师要与企业签订合作锻炼的意向书或者备忘录,使企业放心将自己的技术难题、技术关键点与教师进行切磋和创新,使学校教师不仅仅完成企业的技术任务,而且能在企业未开发领域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培养的关键。学校工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的项目、企业的技术进行开发,要将国际上最新的项目技术内容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前沿性、国际性不断增强。

4.关注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

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卓越计划”对课堂教学同样有着相当多的要求和规范,然而与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差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缩短二者间的差距?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学生教与学目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

首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共融的,教师和学生要把知识看做是学习团队内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需要构建的是“现实和组织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方法”[2]。即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间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地思考,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学生要以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身份参与课堂中,让学生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并非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的合作交流共享,学生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团队负责。

其次,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老师站学生坐”的格局应该予以打破,要以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为主,灵活地设计教室、设计实验室,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拘泥于教材和书本,要以探索新知的目标去发现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堂的前期准备上要在对企业项目的了解、对科研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工程理念的理解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要以引导的思路去设计,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实时地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引导课堂。

参考文献:

[1]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2] [美]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业革命[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58.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卓越计划 辅导员 思政模式

1.“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5.4就业教育职业性。“卓越计划”学生的最终出口是要走向市场,“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是行业标准,所以实施“卓越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辅导员的工作更不能与此脱钩。带领学生走访就业企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指导老师共同到企业考查学生实习进展,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招聘会,这些都是辅导员的分内职责。利用这些机会,可以使思政辅导员了解行业境况,在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就业创业教育时不是泛泛而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缩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磨合期,有利于企业利用实习深入的了解学生,寻找适合企业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3]王珑玲.青年工程师与伟大的中国梦――写在本期“特别企划”之前[J].中国青年研究,2013(7):5.

[4]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

[5]夏海州.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6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沉下去,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工程施工过程,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理论教育大国迈向实践能力教育大国的必由之路,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着手,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 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教师人才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软件工程; 卓越计划; 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68-02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借鉴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优势的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策略。我们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继续深入各个层面积极研究探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为学生进入社会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77-79

[2] 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4] 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

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16

[5]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6] 王天宝.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

上一篇:青年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机关人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