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业务提升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5 01:35:00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1

一、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材整合与专业课程衔接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但在当前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教材编写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未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课程之间的缺乏联系,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基础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全面发挥基础会计教师的教研经验优势以及教学理论优势,立足于实际,加强对中职基础会计教材建设的探讨,强化教材知识整合与专业课程之间渗透与衔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案,制定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当前的中职基础会计教材中,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基础会计习题、例题,却不够丰满立体,缺乏完整性,加之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无法实现各经济业务之间的有机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貌无法通过相应的账务充分反映出来。针对此类问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保障有充分的教研时间,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组织基础会计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意见,共同探讨教材与课程整合方案。如合理调整中职基础会计教材顺序,将债权发生制以及资产计价等内容置于会计报告教育内容之后,并结合实际,积极补充关于所有者权益经济有业务等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中,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基础会计理论上的逻辑性与有机衔接。教师在教研实践的集体备课中,可以会计信息作为教材内容整合的逻辑主线,按照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信息加工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逻辑结构进行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使学生能够对基础会计具有全面、系统的体验与认知。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还可对教材中设计的例题与习题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成为一个关于企业某一阶段内的经济业务的有机整体,从而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全貌加以了解。此外,在教研活形式的集体备课中,老师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须注重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基础会计知识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全面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二、鼓励教师集体备课,优化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设计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集体备课中,老师要共同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应对年轻的教师加以指导,共同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强化课件制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中职基础会计的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全面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指导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集体备课实践中,老师可结合基础会计教学的学时,集体制作全部学时的课件,在课件中,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企业作为案例,设计企业的资金流入、生产销售以及利润分配等会计对象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而会计报表则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体现方式。基于此,在课件中可针对会计报表、记账凭证以及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进行体现,使学生对会计有系统的认识。同时,在集体备课的课件制作中,老师可输入教材中的所有例题,并扫描教材中企业的经济业务所运用的原始凭证至课件中,将各类会计报表以及相应的科目汇总表、明细账等发放给学生,并充分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关于凭证、账簿以及账务处理程序等相关知识,如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等,使学生结合给出的会计信息,通过最终得出的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学生能够在课件指导下,做到边做边学,在做中学,深化基础会计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职基础会计教研活动与集体备课活动中,老师对日常授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哪些教学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总结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感性认识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1.仿真模拟教学。中职院校要积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基础会计的实践教学提供保障。例如,在运用仿真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手工实训室,结合企业中会计部门的布置形式,进行实训课堂的布置,并根据企业会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账证资料等进行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同时对于诸如销售结算单等难以购买到的实物教学资源,可通过手工制作的相关样品代替,营造与企业会计工作相似的情景,开展模拟实践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模拟情景之中进行学习,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缩短基础会计教学与实践的距离,利于学生基础会计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角色假想教学。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老师可积极组织学生以不同角色的体验方式实施教学,巩固相应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例如,学生在学习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想象若自己作为企业的总经理或财务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等,那么在这些职位上,如何筹资、如何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与企业的资金打交道等。也可将学生分组,作为企业的不同部门,使学生在部门中担任某一角色,将枯燥的经济业务知识转化为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是强化学生会计基础,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立足于教学与学生实际,加强教材知识整合,强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课程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共同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以促进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傅昌銮.“基础会计”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77-78.

[2]初国清.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01):122-125.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2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法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师生相互探讨间进行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相对于普通的教学模式,其具备更高的教学效益,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该模式应用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涉及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背景

1.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中,生物化学专业的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对教师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说,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专业知识教授。根据生物化学的课程结构可以得知,生物化学是通过对分子水平运动的分析,进行生命活动探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到的知识都比较抽象、难以记忆。并且受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局限性的限制,高职生本身的基础知识体系比较薄弱,可能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物化学知识的应用趋势。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效益,在此应用背景下,展开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2.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双主体”

在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着一个“独裁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专业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等的培养都是有危害的。笔者认为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进行任务教学法的应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其更倾向于在学习中提升,在互动中提升专业素质。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换位思考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主义,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职课堂应用环节中,教师应该进行当下课程的任务目标的设置,明确好设计目标。并且在任务目标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各个教学知识的涉猎,确保任务设计效益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生物化学专业教材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学科的学习效益的提升。进行教学内容的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划分,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高、中、低等难度等级的协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任务的设置,比如考虑到现阶段的高职生心理特点、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展开教学,进行开放性任务的应用,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需要教师做好学生互动环节、师生互动环节、学习资源共享环节等的协调。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在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阶段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结构的优化。在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知识点的教学需要,进行情景的创设,这是引导型教育的重要应用前提,积极做好课堂教学任务的反馈工作,实现对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教学进度的循序渐进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途径”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境的结合。比如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必然要在农作物的生长环节作文章,生物的生长必然要进行光合作用,如何让生物进行充分的生长,提升产量,这又涉及到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这就是生物化学知识内容的现实实践性,要让学生明确到生物化学知识学而有用,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在情景教学法应用模式中,高职老师要进行生物化学教材重难点的剖析,需要教师做好基本的备课工作,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上述环节的开展,需要教师进行自身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精工细作”的原则,进行学生的学习小组的划分,这些小组需要完成日常的课堂知识讨论、知识总结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模块的学习,针对任务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难点,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做好讨论、交流、分析等的模块。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块中,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指导工作,让小组对学习中的知识问题的了解更加的透彻,以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实践技能的提升。比如在农作物产量提升课题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内容目标的具体划分,保持该模块的循序渐进性,比如先探讨农作物的光反应、暗反应的对比情况,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分析的探究,最后再总结提升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方法。

为了提升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积极做好任务的评价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教师做好教学方向的教导工作,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思维展开良性的评价。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有利于任务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

由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学习具有特殊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用试卷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比如在提升农作物产量途径课题研究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描述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尽可能多地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通过各小组的讨论、补充、记录,学生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水分、矿质元素、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等。

三、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化学专业综合能力,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教学模块的协调,进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升其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夏新奎.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2]丛方地,杨雅亭,王俊斌,任健,王英超. 沿海都市型农业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探讨[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03).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3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大扩招后,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严重。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技术人才用工荒,这样供给与需求并不匹配的尴尬局面日益凸显。

一、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

“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也是广东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蜕变的关键战略机遇期,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1]。2015年,广东省外贸总值6.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9%,占同期全国外贸总值的25.9%。进出口、出口、进口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0.9个、0.7个和0.6个百分点[2]。作为外贸体量巨大的省份,广东实现出口正增长,占全国外贸体量的提升,为全国外贸“稳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二、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行业发展

在外贸形势变化的同时,广东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也在调整。2015年,广东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4.9%。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14.4%,比重下滑4.4个百分点。以旅游购物方式进出口1464.6亿元,增长1.2倍;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进出口167.3亿元,增长3.6倍,规模稳居全国首位[2]。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企业正由代工生产的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广东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经贸类人才的需求以及相关业务岗位群发生了深刻变化,向国际贸易专业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

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及其岗位特征分析

1.经贸类主要岗位划分及能力要求

对照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经贸人才对应的岗位主要包括要包括经济和金融专业人员、贸易经纪人员、报关员、金融服务人员、租赁和商务服务人员等5类,通过统计网站招聘信息以及实地调研对典型岗位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进行梳理,整理了经贸类人才能力素质需求表1-1;

2.经贸类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对智联招聘网、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在2016年1-6月份珠三角经贸类行业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贸易经济岗位的需求明显要高于其他岗位,而金融服务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占比较大。

四、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及建议

1.产学合作――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加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道路[3]。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教学实习,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岗位的实际情况,用理论知识帮助解决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实际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多措施提高经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保证。可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做专职或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进行行业企业科学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及校企深度融合。

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实训指导师培养力度,组织实施部级专业名师计划,完善专任教师评聘办法,推广先实践、后上岗和定期实践制度,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形式,提高教师企业实践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专业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经贸类专业教学存在着课程体系与专业特点不匹配的问题[4],侧重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所以在建议高校课程设置模块化,且侧重于对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期能够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与专业特点不匹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党员;高职院校党建;创先争优

中图分类号:G718.5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于进一步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工作、建立完善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党建的经常性工作与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把经常性的要求贯穿于高职院校创先争优活动的始终,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才能大力提升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推动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特点

高职院校党员主要有两个大的群体:教师党员(各方面的管理人员也是广义的教师)与高职学生党员。由这两个群体组成的党支部多以专业学科和部门为基本单位来设置。高职院校党员和党支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高职院校创先争优活动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党政干部的重要后备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来源。 高职生党员在高职院校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会迅速走向社会,他们所具有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与所要求的“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相吻合。与此相应,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要有战略性和前瞻性。

(二)高职院校党支部的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创先争优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党支部不是一个简单的学者群体,而是一个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较强的凝聚力和专业建设拓展力的战斗群体。高职院校党支部是直接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基层党组织,它不是业务组织和行政组织,也非一般政治组织和群众组织,而是处于高职院校核心领导地位的党委在各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是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基层组织单位。因此,高职院校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为着力点,紧紧围绕教学科研、职业素养、出人才出成果来设计创先争优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党员的影响力决定了高职院校创先争优的示范性

高职院校的教师党员,相对于其他战线上的党员而言,具有更为鲜明的教育责任和示范性。他们不仅承担讲授知识、传授技能的繁重任务,而且肩负着专业建设、职业素养提升的神圣育人职责。由于他们与学生接触频繁,其思想、品德、形象和人格比较容易为高职学生所熟悉,自觉或不自觉地熏陶、感染学生。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巨大而长久的。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党组织工作,从性质上说往往是综合性而非单一性,从方式上说往往是柔性而非刚性,从成效上说往往是隐性而非显性。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首先要按照中央与各级党委的部署与要求开展工作,同时也要根据上述高职院校党员和党支部的特点,选择适合促进高职院校发展要求的创先争优的路径。

下面结合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安全防范系党总支创先争优的成功经验,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开展创先争优的实现路径。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该总支按照学院党委要求,结合系部实际,在推进中心工作,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认真实施 “1234”创先争优计划,即“围绕一个中心——中心工作,实现两个结合——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全面推进和解决瓶颈问题相结合,重点推进三项工作——教职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体制机制建设,彰显四个作用——在创先争优中彰显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在创先争优工作中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

(一)项目带动,实践锻炼,在创先争优中打造能教会战的教职工队伍

党总支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倾力打造高素质的的教职工团队,为高端、优质、特色发展之路提供队伍保障。一是把系部的重点工作分为若干项目,如特勤分队项目、招生就业项目、文化校园建设项目、技能大赛项目等,项目落实到具体党员,实行“3+2”项目化运作,即“一个项目、一名负责人、一个团队、定完成时限、定考核标准”,在项目运作中,党员增强了责任心,调动了积极性,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二是注重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在学生实习中,建立党员指导学生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内,党员带着任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企业调研,在指导学生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实行基础课党员教师主动转型。由于系部专业课教师较少,在学院注重外引的同时,系部积极动员相近专业的党员教师转型,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抽出时间到公安大学等高职院校进修、到企业听课、挂职。三年中,先后有5名数学、物理专业老师先后转型到安防、消防专业,及时地弥补了专业教师的不足。四是在广大党员中开展“比学习,评学习型先进个人;比奉献,评奉献型先进个人;比服务,评服务型先进个人;比育人,评育人型先进个人”的“四评四比”活动。以比促学,以评促做,各岗位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在创先争优中提升了党员的整体素质。

(二)以人为本,关注差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随着生源的普遍减少,安保安防专业招生形势也日趋严峻,自主招生、五年制学生构成了我系学生的主体。系党总支强化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坚持注重体现服务,坚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生源实际,从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出发,一是开展“关爱学生成长,党员教工一带一、一带二”工作,即每位非党员教师带1名优秀学生,党员教师各带一名优秀学生,一名特殊学生,要求每位教师从入学教育、职业规划、学习、实习实训、就业等所带学生以全方位的重点指导、教育和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打造品牌学生,转变特殊学生,为以后更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累经验。二是开设“学生社团自选小超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三是注重从第一课堂管理做起,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实行第一课堂学习记录季度公布,督促了学生自觉遵守第一课堂纪律。利用准军事化管理的优势,实行一日学习与一日生活双点评,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确保了第一课堂教学秩序。四是每学期举办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型项目实习,实训实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五是实行企业专家和教师进行“课程共建”,进行课改,结合学习基础和岗位需要,对课程进行模块设计,实行模块教学。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班级名片设计大赛、知识和素养哪个更重要辩论赛,毕业生感言征集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六是结合学雷锋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人一项长处,改进一项不足”活动,此活动紧密结合准军事化学生平时养成教育的实际,在促进学生成长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两年我系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连续两年均居全院前列。

(三)及时总结,注重长效,探索总结出了一批机制制度性成果

结合创先争优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党总支及时总结提炼出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机制制度性成果。归结为“五个着眼,五个机制”。一是着眼于党员素质的提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制定了党员培训计划,规定了培训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如通过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搭建党员教育平台。三年中两级支部先后开展了“消防演练”、“从我做起,提高育人质量研讨会”、“雪豹突击队参观考察”等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全体党员在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中统一了认识,具化了高职理念,也提升了专业融入度。二是着眼于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开好“两个会议”。即每周一次的部务会,双周一次的党务、教学、学管“三方联席会”。使党务工作把握全局,服务中心;实行“三项制度”。即每学期党务工作向党员开展征求意见制度、四个支部工作季度点评制度、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做到“三个伴随”。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教师“指导伴随、教学伴随、党务伴随”。探索出了实习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三是着眼于党的宗旨践行,进一步建立完善了队伍建设机制。三方联席,党建融入实践教学第一线。建立“实习生、企业、学校三方联席会制度”。三方信息互通,及时解决实习中问题。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双师队伍整体水平。宏观上,制定了安全防范系教师发展规划,以申报北京市创新团队为契机,启动了“名师工程”,充实了兼职教师队伍;微观上,采取分层要求、分类培训的策略,通过外因内培、主动转型,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着眼于党员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过多的强调“管”和“抓”, 只注重外因的影响作用,变为 “输”与“导”, 在引导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方面下功夫。如在军训中在“军训标兵”、“内务标兵”外,增设“学习标兵”,鼓励学生学好学生手册,听好军训系列讲座,让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学习上、遵规守纪、职业素养提升上。五是着眼于突出创先争优的实效性,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对支部及党员创先争优的效果,在实行每月计时性考核的基础上,健全 “一督三评”的监控评价体系。总支创先争优活动督导组,对各支部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动态指导;实施“两评”评价体系,包括总支书记季度点评、支部书记半年自评和和师生党员一年一次集中评议,评价结果作为支部及党员评优选先、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

三、关于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思考

今后,高职的创先争优活动要进一步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把创先争优作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经常性动力;发挥“总揽”和“凝聚”作用,把创先争优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经常性保证;发挥“堡垒”与“先锋”作用,把创先争优作为加强院系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经常性要求;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创先争优作为服务师生员工的经常性机制。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5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 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

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专业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继续总结、不断优化,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后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建设成效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续还需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部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期间,制订了正确的建设规划、完整实施了建设的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建设成果仍可进一步挖掘。将充分总结项目建设的积淀经验,借助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6

关键词:质量提升工程;本科教学;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刘荣佩(1964-),女,重庆人,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教授;张林洪(1962-),男,贵州安顺人,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教授。(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2010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云南省属重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44-02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因此,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全面启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其目的就是要全面落实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在定位上充分发挥部级项目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内容上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紧紧抓住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力争取得重点突破。因此,为了积极落实昆明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和积累一定建设经验基础上,以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切实提升我校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特别是实验教学队伍)素质结构更加优化;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云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云南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推动云南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

一、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标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教学与科研互动,依托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强基础、重能力、提质量”的原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有色金属行业、西部区域经济和云南省实施“工业强省”、“桥头堡”发展战略的需要,依托红土高原丰富、独特的资源,打造以地质、采矿、矿物加工、有色冶金、材料工程等为主体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有色”学科体系下的品牌专业;依托地方工业经济发展与行业背景需求,打造特色突出的电力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民族民居建筑、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等优势专业领域下的品牌专业。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注重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及经济发展接轨,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夯实专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强化专业及专业群的特色建设,凸显专业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优势。紧跟云南省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促进产业新型化和转型升级,适应行业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优化的同时,积极结合云南省生物产业、光电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和人才需求。

深入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形成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特别试验区,开展我校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特点,推进以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每个获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按一定规模选拔学生成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进入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特别试验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与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振兴云南省和西部区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开展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完善与制订各实验中心的开放、运行与管理制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适应学分制改革与建设的发展需要。全面实施“科研支撑计划”,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基地的设备条件,实现面向学生开放的体制机制,引导导师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实验教学资源,推进精品实验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校内夯实基础,校外赛出风采”的校、省、国家三级管理制度,开展校内学生创新教育团队建设,加强数学建模、电工电子、机械设计、工程训练、CCTV演讲、NECCS英语综合能力、智能汽车、艺术设计、课外科技“挑战杯”等十个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心建设,以提高我校参与学科竞赛并获取更好成绩的工作水平,使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广度)、质量(深度)大幅提升。作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培养的手段,学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大量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来,促进学风、校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开展校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研究与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

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改善我校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从事实验教学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学术视野等方面的不足,保证师资队伍的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通过名师建精品课程、名师带团队,构建老中青结合、梯队科学合理、教学水平高、学生欢迎的教学团队,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推进教师绩效评价,推行和完善岗位绩效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开展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系列工作,形成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新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在教学基本建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等方面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平台。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航计划”、“教学名师论坛”、“教学研究工作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多媒体教学大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及优质课程评选等教学活动,加强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工作,提高我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开展实验室人员业务培训、交流学习,提升实验教学人员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心、扎实的业务素质知识、高超的实验技能以及良好的能力素质养成。同时,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核心专业课程团队,使其能形成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要求教学团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持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通过实施质量提升战略,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进一步推动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巩固与突出我校在服务行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办学特色,巩固与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的竞争力,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陆建生.以“质量工程”为契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作[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10-14.

[2]王利琳,季诚钧,徐青.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5):39-41.

[3]贾力.从“卓越计划”思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子教育,

2012,(2):8-12.

[4]谭宏斌,郭从盛,马小玲.西部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实现途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8):48-49.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7

在校董事会和院务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改革,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学校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全系老师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认真对照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认真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做到正真校企融通。

我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引进校外知名企业及行业技能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先后引进紫燕轩烘焙连锁技术人才和悦华酒店行政总厨进入我系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同时把学生带到相关企业进行了现场教学,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并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2、完善二元制教学,继续完善酒店管理“二元制”教学计划

为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8〕94号)精神,推动产教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管理,完善运行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系继续准备2019年酒店管理“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申报。在此同时继续把17、18年的酒店管理“二元制”工作总结和完善。

3、积极举办技能大赛提升专业知名度

2019年11月8日,武夷山市首届“醉美武夷、山水茶宴”暨茶菜品赛在武夷山职业学院举办。在我系老师、学生和武夷山餐饮烹饪协会积极努力的准备下和成功落幕。通过本次大赛提升了我校烹饪专业承办大赛的能力与水平,拓宽了我校烹饪专业学生的知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校本专业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行业认知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

我系积极响应学校的专业改革计划,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掉理论性强对学生指导意义不大的课程,加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形象素质修养,加大学生形体、礼仪等素质课;引进行业外聘教师教学,同时把课堂开到企业,学生从而能够在实战中全方位得到提升。

5、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提升师生教学水平

我系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老师和学生的参赛水平。先后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烘焙技能大赛,福建省高职技能大赛--茶艺大赛,福建省高职技能大赛--导游讲解比赛、中华茶艺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经过一系列比赛,教师教学技能方向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学生技能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6、举办学生专业展示活动,提升学生专业信心

积极开展学生专业展示活动。我系烹饪专业从学初到期末先后开展了食品雕刻花卉展、食品雕刻动物展、西点烘焙作品展、中式面点作品展、花式拼盘作品展等;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技艺力和实战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7、系部工作不足之处   

教师业务提升总结篇8

1、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作为党委教师工作部,始终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系列重要讲话放在首位,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学习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不断提升部门的思想理论水平。

2、全力开展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委教师工作部的核心功能,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培育是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制定学校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文件等系列相关文件工作,初步探索建立学校教师荣誉体系及奖励办法,对从教三十年教师进行宣传表彰,树立正面典型,积极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召开教师座谈会和教师节庆祝大会,组织机关分党委、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召开教师节系列活动,落实党中央和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全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全校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师职业的自豪感。

3、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努力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和责任机制和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努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院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措施落实。将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纳入到学校建设发展之中,全面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突出人才引进、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等工作中的思想政治考察环节,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我部以新教师入职培训为契机,开展新教师入职师德教育培训,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和师德“红七条”承诺墙签字等活动,积极引导教师以“四有教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承诺严禁触碰师德“红七条”底线,坚持“四个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4、做好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建立教师的思想动态滚动调查分析研判体系,及时准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工作需求,不断提高党委教师工作的实效性。把握学校教师思想导向,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并掌握教师思想状况和意识动态,做好教师思想动态监控,切实加强反对教师非法信教传教工作,坚定教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出现不良思想苗头坚决予以干涉,引导广大教师形成正确价值观,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一切有损党和国家利益以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上一篇:教师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教师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