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2 03:18:26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2-12-17]..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2

>> 计算机专业应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卓越计划”下政法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计划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考核方法研究 化工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研究与实践 地方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实践 计算机类专业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 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中实践环节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涓涓 强彦 王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本文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卓越计划“3+1”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评价和交流等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检验,供其他院校参考。 关键词:卓越计划;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3+1”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类专业,有着培养现代计算机工程类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开发、应用岗位,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衔接。

太原理工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之一,为了保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卓越班从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随着“卓越计划”的深入实施,在教学运行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经过了数次调整和改革。本文就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卓越计划”的实践环节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中,将原有的4年本科校内教学模式改为3年学校教学和1年企业教学的“3+1”教学模式。就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3+1”教学模式中“1”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是“卓越计划”的执行关键。通过我们对培养过程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3+1”模式中“1”的环节国内高校大多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部分高校有了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对这一阶段的管理,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认识。(2)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卓越计划”“3+1”模式的实施,缺乏各种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劳动政策、学生的安全问题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1”的执行存在走过场的可能。(3)“1”的阶段是由企业为主导完成的一个教学阶段,如何保证企业的实训、实习质量,如何规范、统一实践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这一阶段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企业和实训机构作为“1”这一阶段的教育主体,其实体的规模、水平以及能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有其提供教学阶段的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和考核,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体系。(5)如果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没有可操作性的支持,那也只能是空谈,最后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用。因此,在完善和创新教学体系时,一定不能忽视其可执行性。 二、针对性改革与创新

针对“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目标管理、质量标准、合作机制监督评价策略、交流沟通方式等问题,目前我院已建立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卓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1.培养计划中明确实践环节教学任务

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方向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职业道德、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优秀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教学任务如下表所示。前三年的实践“教学实习(专业认知)”“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环节中加强计算机相关工程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服务和应用等行业基础锻炼。对第四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讨论修订,最终调整为“企业定制课程”“综合实践”“毕业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确立每个环节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技能标准,并设立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企业定制课程”内容涵盖了软、硬件项目开发的技术环节的关键点,由企业来补充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的实践不足部分,增加项目开发环节,是校企课程衔接的重要部分。“综合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以项目案例贯穿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完整的案例,以实践为主线,以工程实践技能为目标,学习软件工程环节中项目驱动的各阶段具体实施操作规范和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表

2.校企合作模式的规范化

第一阶段,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模式,一般是基于双方在各自的条件水平下,建立起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合作单位近三年每年保持5家以上,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合作单位不同的行业优势,也给学校和学生更宽的选择范围。同时,在每届选取合作单位之初,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选择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对准合作单位的意向。综合选择合作企业。

第二阶段,合作订制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案。合作双方围绕全面合作目标,调整实践环节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由于计算机应用和软、硬件开发的企业针对不同的行业,项目实施过程有所区别,由企业主要负责订制各相应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校、企双方一起研讨规划细则,制订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考核指标。校方负责教学方案的把关,确保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内容的覆盖。同时建立以系为中心的专业协调小组,随时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全面合作具体实施阶段。成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由合作双方的教授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状况,跟踪企业实践规划,测评合作的具体内容,考核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指标,论证实践环节实施情况,保证工程实践可行性,把实践环节的各类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具体划分为企业方和高校方,目前由双方执行部门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对各自内部的技术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处理争议问题,监督实习实训的实施。合作组织管理协调机构是也双方全面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全面合作实施的组织保障,由专人负责,其职能发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合作的实施效果。

3.制定实践环节管理制度

校企双方制定了《院外实训组织管理流程》《院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申请自主安排院外实训暂行规定》《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职责》《院外实训巡查暂行规定》《院外实训实行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的规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和《院外实训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和可操作流程,确保实践环节的有效管理。

4.实习实训评价体系

参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企业实行准入体制。制订合作企业入围标准,每年选择实习实训企业时,采用入围企业现场演讲答辩,学生自由选择,学院统一规划的机制,既保证企业的教学质量,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对实习生应该严格监控,对实习单位所能提供的实习机会、实习过程和实习环节等也应该进行监控,根据学生反馈,对实习单位的合作资格进行保留和取消评估。此外,要求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学生的评价体系,对参加实习、实训学生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年的评价机制做出调整和修改。

5.建立信息交流软件平台

采用基于WEB的网络评估信息平台,对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发了实习、实训交流和档案存储软件平台,以确保“1”阶段的校企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畅通。构建实训知识库系统,将实习实训的经验、知识、技术文档、教学课件等作为共享内容放在平台上,以促进“1”阶段的整个质量水平的提高。

6.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

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企业提供一种发现优秀人才的途径。学生实习后能减少了从业的盲目性,使得学生留得安心、工作舒心、单位放心。学生在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以及对雇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后,可以尽快适应就业环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压力,也为企业能尽可能地选择有用的人才。从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较于传统工程教育优势明显。 三、实践与经验

工程实践环节课程主要由企业实训和带薪实习两部分组成,专业选修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自主实践等培养环节在企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落实,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顶岗工作。在实习、实训期间将先进的管理、评价和交流模式运用其中,得到了我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卓越计划”中“1”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工程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粗放型管理模式是不可取的。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应当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第四年校外实习的重要性,加强实训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实时了解学生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形式到内容,对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永卫,刘国荣. “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3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安排的总称,旨在使企业具有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组织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重要,它引导并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人力资源规划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便成为热点话题,本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意义入手,详细阐述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热点话题;步骤;措施

0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这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杰克・韦尔奇也曾提到“不要光顾着谈论新技术、新业务;忽略了人,什么技术、业务都不会成功”。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将为企业保驾护航,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背景及目的,了解企业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及组织能力。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其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新员工,这时人才规划则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规划及实施也就成为了热点话题。

1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及分析

1.1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包含八个步骤:a.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来制定职务编制计划;b.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盘点报告,来制定人员配置计划;c.根据职务编制计划和人员配置计划,使用预测方法,来预测人员需求;d.确定人员供给计划;e.制定培训计划;f.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g.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h.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2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也不尽相同,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规划。比如一家800人的企业,正处于企业扩张期,人才引进规划、培训计划、员工发展将成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人才引进一般会采用内部甄选和外部招聘的形式,培训计划可借鉴学习型地图的方式,为员工在企业内学习指明方向,为员工晋级和晋升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员工发展则可使用晋升、转岗、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

2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2.1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层级责任:总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发起者;直线经理负责人员业绩的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并提出改进建议。人力资源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员的积极参与。

2.2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体系建设: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过程控制与报告体系;建立责任为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专项工作的专项考核体系。

3人才规划目标及措施

3.1当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人才规划则至关重要,首先明确人才规划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各层次人才的性别、年龄等结构趋于合理;重点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实力大幅度提升,迎合企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配套、完善,构建有利于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3.2 具体措施

3.2.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技术要求较高、不需要太多工作经验,可给予培养储备的岗位,以校园招聘为主,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建立与部分高校联系合作机制,营造人才引进环境,也可以采用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等方式;

3.2.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a.基础性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通过招聘录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b.高层次人才引进坚持刚性与柔性、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不建立劳动关系,采用咨询、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承包、技术合作、课题招标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缓解重大骨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所需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人才库,吸纳相关行业、领域的成熟人才特别是顶级专家、教授,采用灵活方式为其所有。

3.2.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建立人才孵化基地,为重点业务部门输送人才,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重视人才、管理基础好、具备培养条件的部门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培养期间,可以不占编制;b.对于现任经营管理者,采用交叉任职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专业化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后备经营管理者采用编外助理岗位锻炼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梯队化培养模式;c.对于一般管理人员,推行基本通用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鼓励实行专业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d.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提升技术水平,支持深造及学习,优化职业通道,充分考虑个人发展;e.对于高技能操作人才,采用“订单式”、“导师制”、“培训、鉴定、比赛三结合”等培养模式;f.探索新入职优秀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方式,加快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立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建设重点,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集中投入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培训能力。

3.2.4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围绕绩效管理,建立包括业绩、能力、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核心,反映年度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经营管理者个人绩效评价标准。

3.2.5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人才潜能,建立人才选用导向机制:公司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实行公开赛马,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等选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招聘的人才质量;强制人才任用标准和人才结构优化指标及退出条件,一方面加大力度选拔任用35岁以下优秀大学生,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另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实行才尽其用。

3.2.6创新人才任用机制:确立各岗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用人之长”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营造“任人为贤、五湖四海”的用人文化。a.对于经营管理者的任用,坚持组织选拔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能力;b.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好管理型和技术型成长双通道;c.对于高技能人才,完善等级制。

3.2.7创新人才激励机制:a.参照市场化薪酬水平,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使职工在同一个岗位上,在同一薪酬级别上,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个人业绩的提升等原因,收入能得到一定的提高;b.研究并建立有特色的福利制度,试行弹利制度,对于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实行协议福利制度,根据其特殊需求选择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带薪休假、培训考察、子女教育辅助等福利计划;此外,还要探索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期利制度;c.用好荣誉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才荣誉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精神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开展“优秀新人”、“优秀部门”、“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技术岗位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培养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各类人才健康、快速成长;d.用好感情激励:重视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用感情去激励人,用环境去留住人,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后勤保障条件,重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重视跟踪联系和关心优秀人才的制度,启动“年度员工关怀计划”,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3实施重点人才建设项目

3.3.1校园人才引进计划:在专业院校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

3.3.2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围绕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实施高端培训计划,结合公司阶段性需求,举行专题讲座;系统学习战略规划、企业管控、市场开拓、财经法律等综合知识。

3.3.3加快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启动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3.3.4培养一批具有一专多能作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用工需求,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在职脱产培训方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3.4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3.4.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全公司的人才建设工作,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人才建设指导、检查、考核与奖惩。

3.4.2建立人才工作考评表彰机制,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人才结构优化目标、大学生流失率等人才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4.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忠诚企业、健康成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仲艳正.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员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23-01

1、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1.1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物业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员工是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品牌文化的生动延伸,他们把价值带人工作中并将它们直接传递给业主,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员工是第一位的,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对员工的方式会影响到员工对待业主的方式。物业服务单位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1.2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机关房屋物业服务员工同样希望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技能与竞争力。物业服务单位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1.3 员工培训是机关房屋物业服务单位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需要熟悉日常设施维修养护技能的管理专业人才,既能为机关房屋物业管理部门服务,也能为特定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效力。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2、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的内容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2.1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进行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等知识的培训。

2.2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日常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2.3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相关法规的培训。主要包括: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机关房屋物业管理相关法规。

2.4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程序与规范,保洁标准与用品的使用,秩序维护、车辆管理、消防救助基本知识,绿化消杀的注意事项,服务礼仪与服务心理等内容。

3、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的类型与方式

3.1 机关房屋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按照阶段划分,一般有三种类型: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

3.2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4、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

4.1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准备。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本单位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分析,结合本单位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本单位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证计划的实施。(2)任务分析,依据本单位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3)个人分析,依据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2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计划。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4.3 机关房屋物业服务管理培训执行与控制。培训计划制定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实施。而培训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

参考文献:

[1]苏宝炜,李薇薇,物业服务企业新员工人职培训的有效实施[J],现代物业,2008,(12)

[2]韩朝,陈凯,物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5]韩建海,马伟,夏新涛等.产学研合作打造轴承专业特色[J].理工高教研究,2007,(1).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6

􀳈创新发展重管理

􀳈城乡规划气昂扬 万栋高楼如云集

􀳈做人为先 脚踏实地

􀳈潜心奉献甘清寂

􀳈青春志学献规划 区区老骥欣伏枥

工厂应如何建,建在何处才能既不影响居民生活,又能安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居民楼应怎样建,盖在哪里才能既美观又实用?什么地方应该建飞机场?哪里需要建火车站?哪儿建公园?哪儿建草地?……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专业的科研单位统筹设计、科学规划。作为吉林省内唯一一家省级规划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载着全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的重任。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在无资金、缺少技术人才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并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30载峥嵘岁月,张晓艳不但见证了规划院的发展历程,并且从一名普通的员工成长为规划院院长。规划院的成长历程也正是张晓艳的成长历程,她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为规划设计事业做点实事”的诺言。时代选择了张晓艳,张晓艳也无愧于这个时代。不经意间,张晓艳已为吉林城乡规划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开创・拼搏・奋斗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省级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像其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一样,过着“吃”国家、用财政、指派任务的“逍遥日子”。这些确实成为规划院发展过程中的“优越条件”。伴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拨款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下同行业者的激烈竞争,在一段时间内,她落伍了,没有能跟上改革的步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员工积极性不高、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弊端逐渐暴露,1995年到1998年的3年间,规划院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甚至严重到了入不敷出和人才流失的地步。但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并没有被现实吓到,更不愿意“束手就擒”,她要发奋,她要崛起!面对窘境,院领导班子逐渐调整思路、改变方法,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办院宗旨,是规划院快速发展的基石。2002年规划院提出了申报国家甲级单位资质的要求,同一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还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改革就如同分娩时的阵痛,但是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张晓艳深深地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所以早在她担任设计所所长时就开始面向市场着手改革。当然,当时仅限于在她的权限范围内,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张晓艳带的所成为6个设计所里最好的,得到了院领导和社会的认可,这些都为她以后接手院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张晓艳担任院长一职,规划院逐渐走出了困境,走上了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年来。规划院本着“文明建院、科技兴院、依法治院”的宗旨,坚持诚信、高效、优质、创新的方针,以创建国内一流科研单位为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全面的突破。如今,规划院从一个不满100人的事业单位发展到现在拥有在职职工272人,业务范围由单一的总体规划扩展到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专项工程规划、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等诸多领域,已初步成为省内权威、国内一流的综合设计研究单位。凭借着“团结务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同行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2001~2007年共16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省建设厅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其中2002~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2001~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规划设计一所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设计三所被吉林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规划设计四所、建筑四所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开拓・进取・发展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就要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而品牌的缔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规划院作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体现和谐的要求。构建和谐规划院,党员干部是关键。规划院队伍规模虽然较大,但精英少;创收能力较低,人才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较差。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规划院要发展,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在于领导的战略决策和带头作用。或许我们难以衡量出一个出色的领导集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一个集体的发展,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会给一个正处于困境中的集体带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气象。为了更好地完善领导班子建设,张晓艳要求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提高为顾客和广大职工服务的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增强管理和决策水平;加强业务拓展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工作中做到讲政治、顾大局、讲原则、无私奉献。在规划院的实际工作中,以张晓艳为院长的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建设厅党组的各项工作部署,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采访中,张晓艳院长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这16个字来形容整个领导班子。“大家做到分工不分家,共同把事情做好。在感情上融合,目标一致,步调和谐,团结干事。”正是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近几年来逐步在市场站稳脚跟,不断取得新业绩。在注重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张晓艳还狠抓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他们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规划院组织员工到发达地区、先进单位调研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机制。国内、省内专家讲课、评审该院的设计成果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与省内外、国际设计单位合作,先后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德国ECS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大连、中山、东莞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地理研究所等知名院所交流与合作,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了先进经验,而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该院赢得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人才的保证。人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规划院要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以及科学的人才观,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必须做到保护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张晓艳院长特别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告诫所有员工在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会先做人、后做事,脚踏实地工作。同时,规划院始终坚持为吉林省城乡建设发展大局服务为宗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合理配置为先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建立了若干有利于规划院生存发展的良好机制和人性化的措施。逐步探索适合人才能力发挥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使重点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安心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全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稳定,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张晓艳在留住人才方面这样说:“规划院在留住人才的问题上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一是在工作中多关心、理解、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感情上把他们留住;二是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和职位,在事业上把他们留住;三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有能力、贡献大的得到他们应得的报酬,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把人留住。”两年来,规划院不断改革创新机制,规范制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两年来,有7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考察与调研,参加国内培训学习的达100余人次,院内培训达150多人次;外部拔尖人才每年都在引进,而且人才涌进的势头越来越好。

有了优秀的领导集体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划设计院根据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的发展及要求,在实践中牢牢把握“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本着以质量为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技进步创同行业一流的办院宗旨,积极组织老、中、青结合的科研设计队伍,凭借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打开了广东、辽宁、内蒙、、四川等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规划设计市场。完成了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项目3000余项,获得的省、部级各等级优秀设计奖近90余项。工程设计百余项,其中有大中型的小区住宅设计、工业项目、公建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回想走过的30年,从租借的几十平方米的平房到拥有万余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从十几人的一个设计室到现在272人的强大设计队伍,从规划小村镇到吉林省域城镇体系大规划,从设计几百平方米的小型建筑到吉林省速滑馆大型钢结构的设计,经过30年的光辉洗礼,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已成为充分具备了承揽大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咨询等综合能力的设计单位。

奉献・关怀・希望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近30年的设计生涯中,不断创新设计水平,在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对全省的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规划院重点完成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长白山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参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棚户区改造前期调研和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还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蛟河市国家试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及敦化、临江等市(县)城镇体系规划10项;承担农安县杨木林乡东白林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桥树等省级试点村镇规划21项;承担公主岭、伊通、辉南、乾安等市(县)的省级工业集中区规划22项;承担吉林省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与设计500余项。特别是今年5.12四川大地震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规划院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平武县,后又到黑水县进行对口支援,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板房规划、建设任务,受到灾区人民的一致好评。正如张晓艳院长所说:“规划院不仅仅要在经营上加大力度,同时要多为政府、多为百姓做贡献,逐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升。”

“创先争优”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充分体现。规划院长期以来坚持参加省直机关党工委、省建设厅机关党委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每年一次的“双日捐”、四川“汶川大地震” 捐款等活动,全院上下都踊跃参加,充分体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继续深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创建,院党委始终坚持以构建和谐规划院为出发点,本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原则,逐年改善职工健身房和篮球场地,更好地为广大职工强身健体提供方便条件,件件事情都体现了院领导班子对职工的亲切关怀。张晓艳院长说:“领导本身就是服务,不仅要对内对外服好务,同时还要保证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几年来,职工的劳动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做到了应缴尽缴,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职工的基本福利得到了补偿。人才补贴培训费、调研费每年在逐步增加,力度也越来越大。同时,近几年来,规划院在保证职工利益、保证技术和人才投入等大的支出前提下,投入资金近500万元,添置微机几十台,软件不断增加并升级,车辆全部进行了更新,保障了一线人员出差的安全;更新了绘图仪、出图设备等,改变了过去落后的软件和设备不足等现象。规划院还改造和装饰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环境,也改变了规划院的对外形象,增强了职工工作热情。增添了固定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规划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凭借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精神规划院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未来的工作中,规划院将继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继续坚持“科技领先、顾客至上、优质高效、尊信守约”的质量方针,一如既往地追求诚信与创新,以奉献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术成果为宗旨,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设计质量继续回报社会各界对规划院的赞许和认可。”当问及规划院未来的工作时,张晓艳院长如是说。

后记

年复一年风潮涌,时不待我30年。站在新时期的风口浪尖回首凝望,向着广厦千万间引吭高歌,自是别有洞天,富有诗意。

30年的岁月,30年的磨砺,30年的积淀,30年的业绩,时间打造了一个极富爱心的集体,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在这个集体里植根。当我们穿越时间的长河回首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走过的风雨历程时,我们看到的是坚持,是拼搏,是进取,是无畏。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 规划 职业生涯

一、理论概述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各种企业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2、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3、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它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全面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企业内外部条件为基础,以预测组织对人员的未来供需为切入点,内容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人员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项管理工作,人力资源规划还通过人事政策的制定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持续和重要的影响。

4、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制定的人力以及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规划的统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抓住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目的,并将他们转化为前后一致的、整体化的、完善的员工管理计划和政策,是从人力资源的“质”和“量”人手,评估当前人力资源的质量以及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变化所需之间的差距,从而能够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招聘

招聘是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信息的以及甄选,获取适合本企业合格人才,并对其进行相应岗位安置的一个过程。招聘的过程主要是信息和选择目标人员的过程。

在现代企业中,凡与人相关的所有事情也都与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有关。通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应涉及四个方面即: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方面工作相互交叉影响。而招聘选人无疑是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果选人选得好,后期育人会更加顺利,用人得更加得当,留人也能更加有效。

招聘是企业补充员工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招聘的成效是申请人的数量和质量、企业甄选技术和员工与激励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招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招聘可以保持企业优良的员工素质和合理的结构。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输入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人才的质量。并且双方的认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融合,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士气,降低离职率,保证企业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2、招聘工作对推销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招聘工作涉及面广,方式多样,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企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作用。

3、有效的招聘工作能使企业的招聘活动开支既经济又有效,并且由于招聘到的员工能够胜任工作,这会减少日后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的支出。

4、通过招聘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管理思想和活力。通过招聘,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变革等各个方面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且通过招聘,企业可以了解潜在人力资源的工作动机、劳动力市场状况、竞争企业的策略、行业竞争状况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信息。

5、失败的招聘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为与工作职位不相称的员工不可能提高生产力,要求企业重新招聘;员工也有可能自动离职,造成职位空缺。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管理是员工的迫切需求职业生涯规划考虑了不同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途径,以使员工扬长避短。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员工按照不同的方向和途径发展,获得了更为平等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有利于全体员工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使员工在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2、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激励作用发挥的过程就是需要产生动机,然后选择和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进而产生对应的行为。这表明,激励手段只有切实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发挥良好的激励效果。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帮助员工提高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度,使其从金字塔形过渡到接近矩形。在充分了解员工个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必然会激起员工强烈的为企业服务的精神动力,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职业生涯开发能够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同步成长。职业的动力是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融洽点。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员工的个人职业开发计划,培养和调动员工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自我事业,有利于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挖掘、培养和重用人才,使员工在企业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企业也获取最大的利益。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为员工架起成长的阶梯,而且能使公司的发展获得永不枯竭的能量。

四、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要通过对新员工的培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帮助员工顺利适应工作。并且促进员工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使员工与企业获得共同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新员工的上岗引导。新员工融入企业是一个需要不断辅导的过程,也是员工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员工的上岗引导主要是为新员工提供有关企业的基本背景和岗位具体环境资料。

2、配置富有挑战性的最初工作。为员工提供一份富有挑战性的最初工作是组织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在一项以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年轻管理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这些人在公司的第一年中所承担的工作越富有挑战性,他们的工作也就显得越有效率、越成功,即使是到了五六年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

3、开展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新员工要意识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加以规划以改善自己职业决策的必要性。在新员工熟悉工作后,由专业人员帮助其进行自我剖析与定位、职业生涯机会评估并制定符合现阶段实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成长和发展。

4、提供阶段性工作轮换和畅通职业通道。挑战性的工作轮换是新员工进行自我测试以及使自己的职业锚更加具体化的一个最好办法。通过工作轮换,员工获得一个自我评估资质和偏好的良好机会,同时也为塑造一位对组织事务具有更宽的多种功能视野

的管理者奠定了基础。

5、提升员工竞争力。近年来,就业压力下的竞争使得在职者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来保有、提升现有岗位。员工的竞争力来自实践经验和不断的学习。要通过工作轮换、承担挑战性工作等经历来获得。员工设定培训、深造计划,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6、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员工的自我实现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力,从而可以帮助组织赢得员工的献身精神。立内部晋升计划并落实就选拔聘用的指导原则、职位分类与管理权限、任职资格与条件、评聘与招聘、考评管理、合同签订、离任谢职管理、职位轮换等工作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从而使得符合规定的人员在满足条件时依据企业的工作安排适时提出申请,从而实现个人的晋升。

7、休计划

退休计划是组织向处于职业生涯晚期的员工提供的,用于帮助他们准备结束职业工作,适应退休生活的计划和活动。退休是组织进行人力资源更新、稳定员工职业生活的必然需要。在职业生涯后期结束职业生活是不可避免的。组织有责任通过退休咨询、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员工对退休的认识和想法,让他们交流退休后的打算,并且为退休人员提供财务、再就业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从而使即将退休的员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减轻退休后所产生的迷茫和失落感。并且,组织开展的递减工作量、试退休等行动对员工适应退休生活也具有重要帮助。

五、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项规划

1、企业的人员劳动关系。企业劳动关系计划旨在通过企业与员工的协调,减少非期望离职率、提高员工满意度。企业在进行人员劳动关系计划的时候,应考虑:建立双向交流与沟通的制度和相关方法;建立企业员工意见反馈的制度以及操作规程;建立一套倾听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以传播和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着重建立劳动关系的冲突缓冲机制;拟定实施劳动关系计划及法律诉讼费用预算。

2、企业通过薪酬激励。在预测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薪酬总额进行预测,并设计、制定、实施未来一段时期的激励措施,如激励方式的选择,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在制定人员薪酬激励计划的时候,应考虑:各类人才的考核指标应有所区分、制定考核的办法和考核的程序等相关制度;考虑当前薪资福利制度的相关经验;探索并建立一套与市场接轨的薪资福利的制度;探索并建立适应高级技术人才的激励模式;拟定激励制度中的关于薪资福利的预算。

3、企业的人员培训开发。企业通过对员工有计划的培训,引导员工的技能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策略方案。企业在进行人员培训开发计划的时候,应考虑:确定参与培训人员的类型与数量;各类人员培训的不同的课程设计;确定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的效果考核;拟定培训投入的预算;分析人员脱产培训的损失预算。

4、企业的人员晋升计划。根据企业目标、人员需要和内部人员分布状况,制定的员工职务提升方案。在进行人员晋升计划的时候,应考虑:拟定后备人才的选拔标准和任职资格;制定后备人才力量岗位轮换计划;确定后备人才力量培训的各项需要;拟定后备人才力量的提升比例与提升的计划安排;未提升的企业资深人员的安置工作;填报因职务变动而引起的工资福利的变化预算表。

5、企业的人员补充计划

企业根据组织运行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在中、长期内可能产生的空缺职位加以弥补的计划,旨在促进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完整与改善。企业在进行人员补充计划的时候,应考虑:编制人才一补充计划,并安排好预算;确定需要补充人才的各项指标、人才标准;确定需要补充的人才一的内外部来源;拟定补充人员的最初待遇;拟定人员招聘广告以及招聘方式;完成挑选、最终录用工作。

六、人本文化的建设

“企业即人,人为企业之本”。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在物流企业内部体现为全面理解人,尊重员工的人格,重视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才智,企业的人本文化建设着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完善“留才…机制。在保证企业优秀人才不外流的情况下,又能够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企业中来,这样的“留才”机制才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2、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注重“育才”工程。企业要想高速、可持续发展,就要致力于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对企业的贡献是最大的,是最能适应企业发展的,也是对企业最忠诚的。

3、注重“用才”机制的建立。企业对于优秀的人才,要提供相应的岗位,并且为其提供能够发挥其最大能力的平台,使这些企业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为企业最初最大的贡献。进一步提炼出该公司的企业愿景、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等企业文化精髓,充实企业文化具体内容。随着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完善,积极宣传。

七、结语

只有基于企业战略,真正做好了战略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工作,才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应具备的效能,使企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优势。

参考文献:

[1]皮卫华.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2006.

[2]张红.A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2005.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海风.辽河油田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研究[D].2008.

[5]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机关人才工作计划篇8

(一)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与产业基地为重点,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国家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国家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四是服务领导工作调研。积极做好省科技厅副巡视员黄烈之一行来浔调研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服务工作,认真编印市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简报2期,及时报道九江市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工作动态。

五是认真完成有关科技统计年报。根据科技部年的科技统计工作部署,对我市年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等进行了年度统计,上报了年度科技统计报表。根据军分区国动委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我市个县的科技资源潜力调查统计工作。

上一篇:教师人才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