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16 00:17:05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基础篇1

关键词:生态美学;对话;家园意识;生态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83-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31-06

收稿日期:2010-03-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IOFZWOIO)

作者简介:孙丽君,女,山东宁阳人,文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美学逐渐成为当下美学研究的理论热点。在生态美学的视野中,美的本质、美的研究方法和美学的基本范畴等都出现了新的观照视角,但是,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生态美学的核心方法论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制约了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树,也影响了生态美学的接受程度。在生态美学的方法论研究中,国外的现象学界曾提出用现象学方法关注生态问题,并试图构建“生态现象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曾繁仁先生曾对构建“生态现象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但是,由于曾先生关注的是生态美学的整个学术构建,其对生态现象学方法的构建仅仅做了一个初步的设想。本文希望沿着现象学的思路,构建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对“生态现象学”方法进行补充。

一、生态美学对方法论基础的要求

生态美学起于当代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在人类思想上的来源主要表现为认识论哲学。认识论是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它认为主体有进行主客两分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不证自明的,因此,主体可以按照自我的意志对自然进行改变。认识论中主体为自然立法的精神是产生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现象学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认识论哲学的理论盲点,关注人类主体能力的形成过程,构成了轰轰烈烈的现象学运动。胡塞尔认为事物是在人的意识中建构的,哲学应以在意识中显现的事物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哲学的科学性。在探讨人的意识形成的过程中,现象学运动发现了人类的意识并不是先验的,而是生成的,人类意识的形成奠基于他的生活世界之中,而每个人的生活世界都是有限的,因而人类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整个现象学运动,都将人的这种有限性存在方式作为研究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至今仍是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简言之,在现象学看来,人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之中,导致人们都有自己的个人视域。“世界存在着,总是预先就存在着,一种观点(不论是经验的观点还是其它的观点)的任何修正,是以已经存在着的世界为前提的。”“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决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我们始终归属于它。

生态运动的出发点在于:它认为自然是人类有限性的来源之一,因此,生态运动也是研究人类的有限性存在的一种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讲,生态运动也是现象学运动的一部分,是现象学运动的当展,这就是生态现象学之所以成立的基础。在生态运动中,生态美学的特殊性表现在: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生态视野中的人类经验。“关于生态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美学仅研究人与自然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这一概念的实质是在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全面探讨人类的审美状态。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是生态整体主义,而美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的肯定性经验。生态美学的使命就在于将两个原则统一起来。由于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强化自然构成了人的有限性来源,因此,生态美学成立的基础在于:它必须能将人类的有限性经验变成人类的肯定性经验,从而促使人们乐于接受和传播生态基本原则。从这一角度,生态美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在认识论美学中,审美经验的本质来自于主体征服客体过程中的自由感,因此,在认识论的哲学视野中,人类有限性的经验是对人类的限制,不可能构成人类的肯定性经验。在生态美学理论中,要使人们在人类的有限性中体验到对自我和人类的肯定感,生态美学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方法论。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必须能保证生态美学视野中审美经验的实现。具体来讲,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必须能满足如下条件:

生态美学以人类的有限性为基础,它将其审美经验称为“站立在家中的经验”或“家园意识”,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必须保证这种家园意识的实现。具体来讲,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类生存于地球这个家园之中。“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了人类。”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必须能让人类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的限制性条件,或者说,将人类视为自然生态环链中的一个结点。二,人类应明确地意识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认识论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地球构成了人类的家园。因为认识论是使用活动为基础的。海德格尔曾对使用活动的本质做了探讨。使用活动的目标是筹划一个使用目的,世界构成了此在筹划的基础,但此在只有忘了这个基础,他有可能顺利地完成这个使用活动。使用活动的本质在于:它以世界和世界的闭锁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此在不可能意识到世界对他的构成性,不会产生家园意识。生态美学的基础是自然对人类的构成性,但人类只有明确地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构成性,人类才能接受生态原则。因此,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必须能让人产生这种明确的意识。第三,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本质上是人类与自我的和解状态。认识论的问题就在于不承认人类的有限性,不寻找构成人类有限性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认识论将人类所有的有限性都视为对人类的否定。而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则强化自我与构成自我的条件之间达成和解,让人能在自我的有限性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必须能让人产生这种肯定感或和谐感。

生态运动是现象学运动的当代表现,现象学运动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人的有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在现象学运动中寻找生态美学的基本方法。“既然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那么其所遵循的主要研究方法就应该是生态现象学方法。”…“现象学追求的是一种科学的哲学,为了保证哲学的科学性,传统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化意向性,现象学认为事物都是在人的意识领域中建构的,这是人类接受真理的唯一路径。意向性方法启示了生态美学构建的方法论基础应在人的意识领域内进行,通过人类的意识去接近真理。二是科学性,事物在人的意识领域中的显现构成了现象学研究的主要现象,因此,为了保证“让事物是

其所是”的精神,传统现象学认为哲学应忠实地、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描述意识对事物的建构过程,这一方法也被称为“本质直观”。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使得生态美学悬置人类中心主义,保证生态美学理论的科学性。

尽管传统现象学方法对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生态美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生态危机下审美经验,生态美学的目的是倡导一种新的生存理念,其理论带有强烈的实践倾向。面对这样一种倾向,传统的现象学方法方法也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传统的现象学强化对科学哲学的追求,其理论特色强化对世界的解释,如何在现象学运动的哲学视野中寻求具有实践品格的方法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现象学运动中寻找一种方法论的突破。

二、生态美学对话的基础

在现象学运动中,随着对主体间性探讨,现象学开始关注对话这一古老的哲学方法。对话方法产生于古希腊。在希腊社会,人们有一个朴素的信仰,那就是: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私人世界之中,有着自己的个人视域,哲学的苏醒就是对这一私人世界的反思,赫拉克里特是这一反思的第一人。“对于赫拉克里特来说,哲学就是这样一种苏醒,它为单个的人开启了一个对所有人而言的共同世界。这同一个世界是存在的,因为局部世界完全是从其他世界中切割下来的;所有视域都各自超出自身而指明着其他的视域,这样,所有这些视域都同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指明联系:这同一个世界。哲学思维的观点便是对于这同一个世界的敞开性,在这个世界之中包含着所有视域。”正是在哲学的反思中,人们意识到私人视域的有限性,开始追求一个公共的视域。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了朴素的对话过程。但是,人类能不能通过对话达到一个公共视域,古希腊人并没有进行理论的说明,这就导致了人们开始怀疑公共视域的存在,这一怀疑精神就构成了近代认识论的开端。在认识论看来,人们只能得到自己的主张。可以说,人类的怀疑精神就成了认识论发展的动力,构成了认识论中的主体精神。认识论因此发展了科学理性和逻辑学等方法来保证主体的主张是一种真理。从方法的角度,认识论的方法是一种独白,因为根本它不承认人类公共视域的存在。随着现象学对人类有限性的研究,从本体上证明了人类是由世界所决定的,这一世界构成了人类的个人视域的来源,个人视域因此成为人类存在的本体性前提,也是人类接近真理的惟一路径。为了形成一个公共视域中的真理,人类的视域之间必须形成对话。从这一角度来讲,对话是产生公共视域中真理的方法论基础。

生态美学以人的有限性为基础,本质上也以个人视域为出发点,同时,生态美学希望将生态原则变成人类信奉的公共原则,从方法的角度,生态美学也必须寻找到由个人视域通往公共视域的方法论基础。本质上来讲,只要承认个人视域的存在,并追求公共视域中的真理,就需要关注视域之间的融合,而视域之间的融合就需要来自于不同视域间的对话。从这一角度来讲,对话也是构成生态美学方法论基础的必要前提。

生态美学的审美经验要求人类能意识到地球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并将地球对人类的限制看成一种肯定性经验。对话有助于这种肯定性经验的产生。在现象学看来,对话的本质首先是一种倾听,倾听的本质则是一种归属感。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归属于被传呼者时,我们就听到了。”这里,倾听首先就意味着对共属于一个语言世界的确认,而语言世界就是此在生存于其中的本体,是构成人类有限性的根本前提。因此,倾听本质上就是以这种有限性为基础的。可以说,倾听保证了对话者的谦逊,在倾听中,人们意识到自我归属感。简言之,对话理论的基础是: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一世界构成了人们视域和能力的来源。正是由于此在意识到自我视域中真理的有限性,此在开始寻求公共视域中的真理。

那么,我们如何得到一个公共视域中的真理呢?可以说,此在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构成了此在一种开放性的态度,此在向所有外在于我的他者开放自身,在这个开放过程中,此在理解了其他的此在也是被一个世界构成的,其视域和能力也是被一个世界所决定的,因此,另外一个此在也需要开放自身。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开放构成了对话的基础。为了寻求自我与他人共同认可的真理,此在们展开了对话,最终形成了视域上的融合。这一融合的过程就是公共视域中真理形成的过程。

因此,对话理论所依据的核心在于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而这一理解的本质就是一种站立在家中的感觉,是一种自我与构成自我的因素和解的状态。因此,对话理论的基础同生态美学家园意识是相似的。现象学的对话理论克服了单子式的认识论主体并以人类的有限性作为理论基础,其哲学本质就在于论证人类家园的形成及其对这个家园的意识。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生态意识。现象学对人类有限性的研究是生态美学中站立在家中的审美经验的基础。

在现象学的基础上,生态美学对家园意识的推进包含着两个维度:一、家园意识是人与人的对话;二、家园意识是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在这两个维度上,人与人的对话本质上同现象学的对话是一样的,只是生态美学更为强调自然构成了现象学的前生活世界。生态美学对对话理论的推进主要在于第二个维度:人与自然的对话。即认为自然也构成了对话的一方。在现象学的对话中,对话的双方都是被构成的、有意向的此在。在许多人眼里,自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自然能不能作为一个与人类相似的存在进入对话?生态美学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生态美学借助自然的复魅这样的概念,论证了自然作为对话一方的权力。“所谓自然的复魅,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回复到人类用‘人的形象看待一切’这样一种看问题的方式。”复魅与祛魅坚密相连,生态美学认为: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自然的祛魅过程。这也就是生态美学不停地回到古代思想中寻求理论资源的原因。在古希腊思想和中国古代的思想中,自然本身还具有一种“类似于人类”的精神。尤其是在中国的古代哲学如《周易》《庄子》中,生态美学发现了自然还具有与人类对话的能力。“生态美学在承认自然对象特有的神圣性、部分的神秘性和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关系中来探索自然美问题,这显然是美学领域的一种突破。”

三、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

对话基于在自我有限性理解中形成的开放态度。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包含着三个基本层次,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对话。

生态美学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生态美学的基础来自于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如果说,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由于日常活动以使用为目的,而使用活动的本质是以世界的闭锁为基础的,这就使得人类并不能看清自己,理解到自我的有限性,那么,在生态美学的审美经验中,由于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世界能显现出来,在世界显现的过程中,人类不仅意识到自我的有

限性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我的有限性是人类不可逾越的存在方式。在这个自我与自我对话中,自我将其视野倒转到那些构成他的条件上,正是这样一个倒转结构,让自我意识到:自然是构成自我的条件,而自我不过是自然的一个结点。认识论那种为自然立法的主体是一个狂妄和虚幻的主体,是没有看清自我生存的基础。生态美学的自我观是一种真正的谦逊。而这一谦逊态度就来自于自我与构成自我条件的和解。

生态美学对话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自我与他人的

对话。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到他人也是由一定的限制性条件构成,进而意识到他人也需要开放自身并与另一个他者构成对话。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动力在于:自我将对自我的理解扩大为对他人的理解,认为他人的视域也是有限的,也需要开放自身,这是由他人的存在方式所决定的。这样,在双方共同的开放过程中,形成个人与他者的对话过程。最终,一个相对公共的视域产生了。这些相对的公共视域经过多次对话,最后形成人类整体公共视域中的真理。

生态美学对话的第三个层次来自于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传统现象学在人类整体的公共视域中停了下来,只追求不同的人类社会之间所形成的共识,而生态美学则由此起步,发现了人类整体的真理:作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是有限的,自然构成了对人类整体的限制性条件。“我们不可能回避将决定我们命运的共同体,犹如不可能通过低头躲闪就希望雷电不加害于某个人一样。”而这个决定我们命运的共同体就是自然。如果人们只关注于人类自身的视域,并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有必要继续同自然对话,关注自然的视域,倾听自然的呼声,与自然的视域融合。在关注自然视域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和谐存在的状态。与自然生存在一起的含义就是与自然中的所有物种共同生存。这样,人类就在自己的思维里构建自然的视域:在自然的视域中,人类仅仅是自然生态环链的一个结点,是自然所承载的许多物种中的一个。而生态环链的本质在于:只有作为一个环链,它才是能够持续的。物种之间只有和谐共存,自然才能承载这些生态环链。反过来说,在人类意识中所构建的自然的视域,是在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形成的,而自然视域的形成,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话是构成生态美学方法论的基础。

因此,在上述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对话,生态美学就构建了“生态自我”。生态自我能“在所有存在物中看到自我,并在自我中看到所有存在物。”对话正是构建生态自我的方法论基础。通过对话,人类就在自我意识内部理解了自我、他者、人类的视域,并最终构建出自然的视域,从而理解了那些从自然视域出发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一过程既是将自我的视域扩大为他者视域的过程,也是将他者视域内化为自我意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就可在自我的意识领域中接受“生态平等”的基本原则。

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就是将生态原则与人类意识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美学不停地将自我对有限性存在方式的理解扩大为对他人、自然及自然中的其它物种的理解。这一思维方式的所依据的就是一种“生态同情”。“生态同情”纵贯了生态美学的全过程。“所谓‘生态同情’即指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智慧中所包含的对万物生命所怀有的一种仁爱精神。”在生态美学中,个体与他者的对话、人类与自然的对话过程充满了这种生态同情。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对话的层面,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这种生态同情。人们将对人类的理解扩大对自然的理解,认为自然具有视域,本身也是一种有限性存在,如果不限制人类的行为,自然的有限性存在方式根本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生态存在论,生态存在论是对人类生存的保证。这时,在人类的意识中,生态原则就演变对人类的肯定。也就是说,当人类怀有生态同情时,人类就有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生态环链中的一种,并为这样的想象而自豪,并将这样的想象视为对人类的肯定,在这种肯定性的态度中,人们接受了生态的基本原则并乐意传播这些原则,因此,对话这一理论保证了生态美学的实践品格。

四、对话是克服生态美学困境的方法论基础

尽管生态危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但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仍有着许多困境。对话作为生态美学方法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些困境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向。目前,生态美学的逻辑困境主要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美学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下的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但是,生态美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本身必须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解决,这构成了生态美学的根本矛盾。要解决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重新构建人类的思维方式极其重要。在重新构建人类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人类本身不可能重新回到蒙昧未分的时代,人类的生存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人类思维中将外在于人的事物上升为能与人对话的一方,保证自然作为对话方的权力,是当下推动生态观念的现实路径。在对话中,由于人类不可能舍弃自我的概念,因此,如何将对自我的理解扩大为对自然万物的理解,是解决生态美学逻辑困境的关键。对话的方法禀赋的基本路径就是这样一种方向。生态对话的基本动力来自于生态同情,而生态同情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式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使自然具有一种与人类相似的地位。通过这样一种地位,生态美学就在人类思维中构建了对话的双方,并真正进入生态的对话过程,在人类思维中构建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力量。因此,对话作为生态美学方法论的基础,保证了生态美学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能在人类的思维或意识领域中推行下去。

生态美学的第二个困境来自于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关系”。这一关系依赖于构建一种新的自然概念。西方当代哲学告诉我们,所有的语言,都是人类的一种建构。因此,人们对自然概念的建构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在认识论中,人与自然的概念是一个二元的概念,自然构成了外在于人的事物。而在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中,这一对话的基础是人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而自然就是构成自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上文生态美学对话的过程中,它强调对话的基础是对自我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自然整体主义精神,这一精神使得人们不停地在意识中构建个人与他者、个人与自然的对话,意识到自然构成了人类的家园。因此,即使人类面临着荒芜的自然,仍能将这一自然视为生态环链的一部分和对自我的构成因素,并从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生态美学所倡导的参与美学,需要将参与的双方构建为一种意识对象,对话是这种构建的方法论基础。从这一角度来讲,由于生态美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将生态原则与人类学原则结合起来,而生态对话可以在意识中构建对话的双方并形成具体的对话实践,因此,对话是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能够成立的方法论基础。

生态美学的第三个困境来自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生态美学起源于人类的生存现状,希望人们能接受生态的原则来改变这一现状。这就决定了

生态美学的两个基本原则:生态原则与美学原则。生态原则着眼于人类对自我和整个文明的反思,而美学原则则倡导一种新的自我肯定的方式。但在实践层面,生态美学的生态原则与美学原则却发生了奇特的悖论:生态原则要求以自然整体为本体,人是这个整体环链的一环;其美学原则又要求在对这个环链的反思中把握到美,而一旦进入反思状态,人类就不是一种纯生物意义上的生态环链结点,就离开了这样一种环链。因此,如何构建生态的人类学美学?这个极具矛盾性的名称本身就象征了生态美学理论与实践的困境。在生态美学的对话过程中,一方面,生态美学的对话论将自我看作为自然的生成物,自然构成了所有事物由之出发的限制性条件;另一方面,生态美学的对话论又将自然内化为自我的内在宇宙,在人类的内在意识中,强化自然对自我的构成性,这个过程形成了生态美学的基础。由此可见,对话是解决生态美学理论与实践困境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总之,作为一种理论,生态美学不能仅仅提出一系列的观念,它必须提出特定的践行理论的方法。本文仅仅是对生态美学的方法论基础进行的初步思考,希望对生态美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发挥一定的作用。随着生态美学观念的推行,相信这一问题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MARTIN HEIDEGGER.OffthCBeaten Track[M].Editedand translated by Jullan Young and Kenneth Hsyn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

[5]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黑尔德.真理之争――哲学的起源与未来[J],浙江学刊,1999(1).

[7]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孙丽君.生态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困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

[9]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10]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生态学基础篇2

【考试时间】

2017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定于2017年10月28日-29日(星期六、星期日),高中起点本、专科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专升本每科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具体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见表

一、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考试时间表

时 间 10月28日 10月29日 9:00-11:00 语文外语14:30-16:30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理化(高起本理科)

史地(高起本文科)二、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时间表

时 间 10月28日 10月29日 9:00-11:30 政治 大学语文

艺术概论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二)

民法

生态学基础

医学综合

教育理论 考生根据报考

专业选择一门 14:30-17:00 外语 - 【考试科目】

1. 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公共课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英语、日语、俄语3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报考学校招生专业要求选择1种。报考高中起点本科的考生,除参加3门统考公共课的考试外,还需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

2.专升本考试统考科目为政治、外语和1门专业基础课。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

各科类考试科目如下:

文史、中医类(录取时中医类单独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艺术类: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理工类:政治、外语、高数(一)

经济、管理及药学类:政治、外语、高数(二)

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

教育学类(含教育类、体育教育类,其中,体育教育类录取时单独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农学类: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

医学类: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3.成人高校艺术和体育类专业招生必须对考生进行专业加试,其它专业是否加试由各有关高校自行确定。如需加试,招生学校必须在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注明并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于录取前向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提交加试合格考生名单。

4.统考科目按教育部《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2011年版)的要求命题。所有统考科目每科试题满分均为150分;高起本、高起专的统考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专升本每门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相关推荐】点击查看:全国各地2017年成人高考加分照顾政策汇总点击查看:2017年成人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各科目)点击查看:历年成人高考试题及答案(2010-2016)

生态学基础篇3

满分:150分 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

A.低渗的

B.高渗的

C.等渗的

D.不确定

2.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 )

A.通风林带

B.紧密林带

C.混交林带

D.疏透林带

3.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候不同

D.土壤不同

4.生态出生率是指 ( )

A.出生率

B.生理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5.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6.裂唇鱼种群中如果雄鱼死去,种群中的雌鱼就会发生性转变而迅速变成雄鱼。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 ( )

A.领域特征

B.密度效应

C.社会等级

D.环境决定性别

7.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期则无关紧要的是 ( )

A.生物的散布能力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C.生物的生产量

D.生物的繁殖能力

8.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

A.水温的变化

B.营养的改变

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

9.农业生态系统是属于 (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10.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 )

A.现代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物学时期

1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有密茸毛

B.有厚木栓层

C.发达的根系

D.细胞含水量降低。。

13.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为 ( )

A.生物学派

B.气象学派

C.食物因素学派

D.自动调节学说

14.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

A.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B.人与饲养的家畜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15.森林群落“基盖度”的植物基部断面积,常以离地面高度断面积计算的是 ( )

A.3.5cm处

B.2英寸处

C.1.3m处

D.2m处

16.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特征的是 ( )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于原物种生存

C.种类数量不稳定

D.群落结构已定型

17.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 ( )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18.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19.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 ( )

A.周转率的倒数

B.能效的倒数

C.流入量除以库存容量

D.流出量除以库存容量

20.动物对其他种类生物的影响表现的实例是 ( )

A.食谷鸟由于食物的短缺而迁徙

B.豆科植物的自身供氮结构

C.夹竹桃含有的苦味强心苷对动物组织产生危害

D.蚜虫侵袭榆树,使叶子组织畸形,生长成虫瘿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生物的生态对策有____ 和r对策两种。

2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我们常把大的、缓慢移动的库叫做____ 库;而把小的、迅速移动的库叫做交换库。

23.能源按照形成和来源,可分为四大类:太阳能、地热能、____ 核能。

24.群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这样的群落称为____

25.容积较大,具永久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的库称____。

26.爬行动物皮肤干燥,可以不透水,以排泄尿酸来代替排泄尿素和氨,这是该类动物对____的适应表现。

27.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有一项因子的改变超过了生物的生存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就是____ 定律。

28.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中心问题是____。

29.由于低温的限制,玉米螟只能分布在气温15℃以上的天数不少于70天的地区。在长江流域和福建,黄山松因____ 限制不能分布在海拔1000~1200m以下的地区。

30.土壤组成中,水、有机物和____ 是影响肥力的因素。

31.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管理,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这类生态系统属____

32.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____ 。

33.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叫____。

3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____ 、实验研究和模型模拟研究。

35.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是____ 。

36.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同外界交换的物质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叫____。

37.种间关系中,____ 、捕食关系、寄生关系是对抗性的关系。

38.生物种群密度增加引起种群内部的变化,使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变化,这是受生物的____ 效应作用的影响。

39.凡未受人类干扰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是____ 。

40.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____。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生态学词是由达尔文首先提出来的。 ( )

4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子是温度。 ( )

43.实验研究是利用实验的条件模拟某种生态状态,研究其中的一些条件的变化,观察它们对生物的存活、繁殖、行为等特征变化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种内、种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 )

44.食物链越长,能量利用越充分。( )

45.在一个岛上的鼠类盼数量就是该岛鼠类的种群密度。( )

46.荒漠群落中,由于极端干旱,只有旱生草本生存( )

47.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

4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魂是循环进行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

49.由环境中季节变j}匕所决定的种群波动的变化,多与食物的变化无关。( )

50.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正相互作用增加负相互作用减少。( )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51.筒述常用生命表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52.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53.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B 3.B 4.C 5.D6.D 7.A 8.C 9.B l0.C

11.A l2.C l3.D l4.C l5.C16.D l7.D l8.A l9.A 20.D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K对策

22.储存库

23.潮汐能

24.共建种群落

25.储存库

26.水

27.耐性

28.人口问题

29.高温

30.空气

31.半自然生态系统

32.反馈

33.食物链

34.野外调查

35.消费者

36.周转率

37.竞争关系

38.密度

39.自然生态系统

40.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体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表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52.(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5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4种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制造的有机物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消费者摄食植物已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亚系统,以及无机的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流、物流(物质循环)和讯息传递而形成的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问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五、论述题:20分。

54.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篇4

一、教育信息化对生态管理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生态管理的统一概念是: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外部环境与生态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生态学来研究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针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是方方面面的,首先,将学堂比喻成一个生态系统,而教师和学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生态要素。其次,将学校看成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各个生态因子协调发展,要求生态要素相互联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教育生态学中,学校生态内部各要素不仅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还是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中的。当一个要素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将是其他关联要素的变动和重组。教育生态学的出现,为新一代的教育研究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觉和出发点。

二、生态学视角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做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信息技术因子切实带动了让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改变,使其遵循着平衡-失衡-平衡的动态规律。虽然就目前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只要不违背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只要从教育生态自身发展的规律出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一定会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1、摆脱传统束缚,改变陈旧观念

就目前的生物学发展而言,生态学的改革始终没有摆脱因子限制的定律,这极大的束缚了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生物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影响最大的要数限制因子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存在限制性,但有些限制性的因子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转换成非限制性的因子。所以,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传统束缚,改变陈旧观念,尽量将限制因素降到最低的程度,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创造良好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平衡基本定律

生态学上强调的生态平衡的原理,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发展的,不能一味的侧重单一的、静止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维护等方面。教育信息化决策在制定时,需要慎重考虑像教师、学生、管理部门、信息技术人员等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必须密切关注各生态要素在教育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内在联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此同时,在制定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激励政策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的真实情景环境等因素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可以说,要想从生态视觉环境下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活动,就必须从系统的、联系的、多元的角度加以思考。

结语:

生态学基础篇5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汇总(六套)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1)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2)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3)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4)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5)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6)

生态学基础篇6

1.下列植被类型中不仅是世界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而且也是人类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的是()

A.森林

B.草原

C.荒原

D.苔原

2.生命与群落的相同特征是()

A.多样性

B.运动

C.静止

D.丰富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限制因子是指接近或超过生物耐受范围的生态因子

B.生态因子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无机元素

C.主导因子是指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D.间接因子是指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影响生物的因子

4.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范围的是()

A.发展农村沼气

B.实行秸秆还田

C.利用风能

D.现代化耕作

5.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面积约为()

A.40亿公顷

B.50亿公顷

C.60亿公顷

D.70亿公顷

6.有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叶片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这种植物是()

A.少浆植物

B.多浆植物

C.湿生植物

D.中生植物

7.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A.380~760nm

B.150~4000nm

C.小于380nm

D.大于760nm

8.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9.水稻和陆稻属于下列哪种生态型()

A.气候

B.土壤

C.生物

D.相同的

10.下列选项中是群落发育过程中良好发育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的是()

A.优势种

B.亚优势种

C.建群种

D.伴生种

11.美国东南部农田弃耕后恢复演替,这是一种()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2.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In,温度大约下降()

A.0.3℃

B.0.6℃

C.0.9℃

D.1.2℃

13.骆驼的血液里含有一种特别的蛋白可以保持血液的水分,这是动物对环境的湿度的一种()

A.体型构造的适应

B.行为的适应

C.生理的适应

D.遗传的适应

14.下列各状态不属于初级生态系统的有()

A.海水无机盐成分增加

B.自组织和自协调能力形成并得到加强

C.能量传递、转化过程更复杂

D.原始动物的出现

15.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的划分标准是()

A.生物类群

B.生物栖息场所

C.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

D.应用领域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捕食的一项是()

A.根瘤菌生存在豆科植物中

B.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卵内

C.寄生物从宿主获得营养

D.狼吃兔子

17.大环境的气象条件称为大气候,大气候是记录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平均气象条件,这一高度在()

A.1~3m

B.1.5m以上

C.1.5m以下

D.无限制

18.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黄瓜

C.大豆

D.玉米

19.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禾从附着的树上吸取营养,这属于()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寄生

D.他感作用

20.下列不是导致生态失调的原因的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滥用资源

C.自然灾害过频

D.经济与生态分离

二、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个空,每空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1.种群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实际出生率又称为______,它是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

22.无论是生物地理学家还是生态学家,都以______作为划分生物群落类型的基础。

23.种群的周期性波动包括季节性波动和______。

24.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反映了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其成功扩散有三个过程:传播、定居和______。

25.利比希(1iebig)最小因子定律是指:植物的生长取决于______状态的养分量。

26.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受周期变化的______所制约。

27.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功能群是:生产者、______和分解者。

28.当系统内组份较多而且彼此功能较协调时,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强,系统稳定性较大。

29.种的多样性具有两重含义,即种的丰富度和______。

30.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实行利用与保护兼顾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坚持收获量小于______的原则。

3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______。

32.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都是一样,这属于______法则。

33.当资源不足时,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______。

34.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也可分为粗密度和______密度。

35.物种形成方式可分为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以及______。

36.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______。

37.某些植物能够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产物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38.______是指生物体内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39.某森林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hm2,则其更新率为0.088,全部现存量更新一次约需要______年。

40.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划分,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______两大类。

三、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物圈。()

42.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输送扩散作用,又有稀释作用。()

43.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44.演替的趋向一般是从低等生物逐渐发展到高等生物。()

45.环境变化对成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46.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7.植物群落地上分层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48.酸雨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废气中的硫氧化合物引起的。()

49.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是位于中非的热带雨林。()

50.目前全球气候异常主要是由于“温室效应”。()

四、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52.简述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并举例说明。

53.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五、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论述题:54小题。20分。

54.论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选择题

1.B2.B3.B4.D5.C

6.A7.A8.B9.B10.C

11.B12.B13.C14.B15.B

16.A17.B18.B19.B20.D

二、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填空题

21.生态出生率

22.植被

23.规则的年波动

24.竞争

25.相对含量最小(或处在最小量)

26.气候

27.消费者

28.自我调控

29.种的均匀度

30.净生产量

31.年龄分布状况

32.最后产量恒值

33.资源利用性竞争

34.生态(或经济)

35.同域性物种形成

36.群落演替

37.他感作用

38.内环境

39.11.4

40.陆地生态系统

三、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判断题

41.×42.√43.√44.√45.×

46.√47.×48.√49.×50.√

四、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简答题

51.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52.(1)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例如,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不从树上吸取营养,这属于长期性的偏利共生关系。又如,林间的一些鸟类,在植物上筑巢,这属于暂时性的偏利共生关系。

(2)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都发展得更好。如异养生物完全依赖自养生物获得食物,而自养生物又依赖异养生物得到矿质营养或生命需要的其他功能。

53.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五、2016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论述题

54.(1)组成特征

生态系统包括有生命成分和无生命成分(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根本标志。

(2)空间特征

生态系统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是生物体与环境在特定空间的组成,从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

(3)时间特征

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生态系统也表现出这种明显的时间特点,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特征。

(4)功能特征

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其功能特征主要体现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开放特征

生态学基础篇7

【关键词】教师 学生 生态课堂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没有系统性”,“理论性差”等错觉,这对于刚来职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就显得非常大。若老师按照平时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对于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就提不起来,进而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对我从教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下我的教改思路。

一、教师方面

1.精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纲》

精心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纲》,把握教材,确保课堂效率的高效性。考纲给我们提供了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向,使我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同时考纲也是当地高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在学习《课程标准》研究《考纲》的同时,还要钻研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之一。

2.进行教师集体编制导学案

良好的预习是成功的一半,导学案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有力凭借。导学案必须做到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我们学校在开展高校课堂时让每个组进行分工,每科至少五位老师在同一个地点同时进行预习学案的研究和编制,还要超月编制,共同研究下一月将要讲授的课程,特别是重难点怎样突破,学生的主体地位怎痈好的体现。

3.创设良好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的教学结构要“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

(1)从好奇中体验乐趣

职教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心理学上把它称为“潜兴趣”,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到变速机构时,让学生模仿司机开车。随着拥有汽车的家庭逐渐多起来,学生对汽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感到很新奇,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汽车是如何实现变速的,借此调动气氛,经过一番讨论后告诉他们:驾驶员拨动档位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方向和大小,进而实现车轮转向和转速的改变。

(2)从成功中享受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相关模型。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铰链四杆机构”的讲解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双摇杆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的制作比赛,比出谁做得更好。经过小制作比赛,不仅学生的动手本领得到了增强,基本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3)从疑惑中寻求乐趣

处理疑难是学习进步的阶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出疑难问题,叫学生去思考。例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骑自行车时,脚踩自行车踏板自行车车就会向前行驶,而反转时,自行车为什么不会倒车?卷扬机把货物提起之后,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货物为什么却不下降,而是稳稳在空中停着?一连串的疑问,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创设最优的组织形式

生态课堂模式不要流于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探究,积极推行学习团队互动机制;创设民主的心理氛围,把组内“小对话”和班级内部“大对话”合理调控;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问题,使活动的内容难度适中。笔者认为,多给较弱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更能体现课堂的公平性,同时情感交流也得到了互补与共享,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

1.课前要做好预习

预习并不只是把课本看一遍,“学贵有疑”,学生最好是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看好书上的内容后,认真完成预习案。简单的知识点自己就可以掌握,不理解的可以听课时重点听老师讲授再弄明白。这样听课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课堂上要积极参与

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上课集中精神听讲。重点内容要在课本上勾画好,老师补充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地方。我们机械基础每节课都要补充很多内容,其中很多都是重点。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应该积极思考,敢于回答问题。

3.课后要及时巩固

坚持课下及时复习做好作业。要先复习来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然后再做作业。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把练习册的答案收上来,每节课的练习题都是自己的成果。也能让老师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三、师生更好的配合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师生共同配合。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生态课堂中的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生态课堂中的学生,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师生之间应该是朋友,要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严格而不严厉,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是是最优秀的,是被看重的,才有动力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努力学好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这个学科。

总之,自主学习,生态课堂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实施生态课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只要我们投入其中,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就会指日可待。

生态学基础篇8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食物链和食物网3.营养级4.生态效率5.林德曼效率6.林德曼定律7.生态平衡

二、问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组成成分?√

2.食物链的类型有哪些?

3.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生态金字塔2.生态阈值3.生态失调4.生态危机

二、问答题

1.系统一般有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

3.食物网有什么意义?

4.反馈的类型有哪两种?各有何特点?

5.简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

6.生态金字塔的类型有哪些?试谈各自的优缺点

7.描述生态系统的能量参数有哪些?

上一篇:智能制造范文 下一篇:工业废水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