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19:27:41

视觉传达论文

视觉传达论文篇1

所谓“骨法用笔”,指的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笔墨运用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等。在现代设计中,画面构成同样要求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若对线进行不同的排列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秩序感、虚实变化以及强烈的透视空间等特征。

二、“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形、色和构图是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即“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其中尤以“经营位置”与视觉传达设计联系甚密。绘画的构图即“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谢赫以此形象地描述画家在创作开始阶段进行的布置构图。这一美学特点在中国当代著名的视觉传达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提出的,这两句话经常被中国画家用来强化疏密和虚实的对比。疏的地方可以跑开奔马,当然是相当空旷了;密,指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过去,当然是非常实实在在的了。绘画很注重对画面主次和虚实关系进行处理,因为主次和虚实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重点更为突出,设计者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中可以恰当地加以借鉴。内在的节律是中国传统艺术不懈追求的。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十分讲究在变化中寻求均衡,这不仅与科学中相对的原理相一致,也遵循了艺术上形式美这一规律。在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既统一又生动,而且有韵律、有节奏的美感。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构图在画面中发挥的作用,设计者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构图阐述创作理念,表达创作思想。构图可以异彩纷呈,也能够是一种经典的表现,无论是怎样一种形式,对视觉语言的表达都不会有妨碍。另外,具有创造性的构图更能体现作品的多姿多彩,使视觉传达设计作品越发生动。

三、“传移模写”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

对作品进行临摹,即“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所谓传,指的是移,也可以表达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也写作“摹”,法也,指的是摹仿。绘画中的传移流布,更多地依赖于模写。谢赫也将它称作“传写”,如,其评刘绍祖“善于传写,不闲其思”。“传移模写”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即对自然的学习、对传统的借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同样可以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学习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代表一味模仿或抄袭,设计者应该在“传移模写”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美学规律,学会汲取宝贵的传统资源,学会寻找新的创意,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多元和博大精深。

四、结语

当今社会,视觉传达设计不断发展,传统的美学思想值得世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对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而言,中国传统美学所具有的价值相当之高,是十分值得赏析和借鉴的。传统文化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巨大的艺术之源,无论是设计的形式还是精神内涵,传统文化都给了设计者无穷的启发和帮助。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

视觉传达论文篇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创新性”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体现“与市场接轨,适应行业需求”的宗旨。按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发展变化、根据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制定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专业设计及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结合“现代艺术设计”与“云南民间工艺”制订出产业需求的专业,紧密结合“艺术设计类”设置课程,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地位,强化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更新培养理念,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凸显“云南艺术民间工艺”课程建设,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将云南民间工艺成果、技术、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民间艺人与教师“1+N”指导教学、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形成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考试手段。在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民间手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传承学生学习民间工艺的制作,同时设计专业教师则负责传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工艺,通过“调研、改进、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建设双师型队伍,引进民间手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改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

引进民间手艺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争取每年引进1-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力争在引进教师的学历结构上实现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突破。在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每年选派3-5名学术梯队中的教师外出进修或到国内外作访问研究。拓展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聘请一批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创业指导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四)共建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训平台,探索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努力做好云南区域内民族文化的重新发掘与设计,充分利用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多元性和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努力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教育实践,成为区域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建设艺术设计工作室和设计工作室,民间工艺设计实训室,同时邀请民间艺人和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到校进行讲学。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积极与云南省设计企业展开合作建立了“艺术设计实训基地”。

(五)建立与市场相协调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强调真题真做,模拟真实场景、运用真实项目案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用项目真实案例分阶段、按项目方式进行学习程度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形成了一条从课堂、实验室、工厂、公司到市场的特色教学链。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形成本专业的特色教学经验。

通过以上五点,从地方行业企业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此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主动实现校企合作,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才能有助于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服务地方产业能力,让专业人才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支撑力量,让专业为地方经济贡献绵薄之力。

视觉传达论文篇3

立体主义是一个追求理性思维的艺术流派,它注重表达物体的几何形态美以及排列组合美。立体主义的艺术家在反思了以往平面美学的观念后发现,传统透视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全面立体的观察视角表现物体,这大大促进了同构、解构等手法的运用,诞生了许多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形态与造型。具体来讲,立体主义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立体主义拓展了视觉传达领域中平面几何形体的表现手段,极大地解放了平面设计的范围。立体主义在重新组合和综合处理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平面结构分析与组合的体系化、规律化,并由此诞生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几何形体表现手段——色彩、肌理等元素也成为几何形态的辅助表达,大大丰富了几何体的面貌。以康巴茨设计的海报作品《自由美学会》为例,设计师只选择了曲线和简单的几何体作为构成元素,但通过立体主义排列组合的运用和不同视角色彩的装饰,画面呈现出了百变的视觉效果,丝毫没有产生单调和生硬的感觉。第二,立体主义为视觉传达领域的维度拓展提供了可能,开启了设计领域的三维时代。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许多设计师开始将物体的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形态做叠加处理,这样就使得平面作品能够呈现更多多维度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画面空间表现力。以日本著名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作品《MatsuyaTokyo》系列为例,两幅作品均表现了同一个人在不同视角下的状态,其中上幅是一个商务男士坐在写字台前的后视、侧视、仰视的剪影,设计师将这三种图像放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展示,使平面作品形成了有效的立体概念,增强了画面表现力,充满了现代艺术的理性气息。

二、未来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未来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诞生的“最叛逆”“最改革”的流派,它否定一切传统艺术和文化,主张“摒弃全部现存文化及艺术遗产”,以全新的表现手法反映时代美感。未来主义的艺术家倡导赞美工业社会,通常以运动、速度、机械甚至暴力等元素作为设计主体,使艺术作品充满了现代感,甚至带有一些天马行空的科幻色彩。此外,未来主义艺术家还惯用无拘束构图、狂乱的笔触以及线条等高度自由、无规则的艺术元素,他们认为这能充分表现未来带给人们的速度感和运动感,是艺术生命自由的终极表现。具体来讲,未来主义的这些思想理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产生了两点影响。第一,未来主义为现代视觉传达高度自由的编排方式提供了借鉴,不对称、不规律的构图排版模式悄然兴起。未来主义前卫大胆的理念深刻影响了视觉元素的布局,设计师开始放弃古典主义苛刻、精密的规律版式,转而以穿插、重叠、抽离等方式塑造文字、图片自由散漫的效果。以设计师阿波利涅为诗歌集《书法语法》设计的封面为例,画面中的文字变化多端、大小不一,相互之间排列成既像飞鸟又似喷泉的造型,充满了自由的现代感。第二,未来主义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对象的范围产生了一定影响,越来越多以往很少展现的现代素材登上设计舞台。在未来主义“工业文明走入艺术领域”的理念影响下,现代建筑、工业材料、科幻机械等都开始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极富现代感的起重臂、未来感十足的时空胶囊、科幻效果浓厚的机器人都赋予了平面作品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为现代社会表达提供了可能。

三、达达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达达主义诞生于一战后的欧洲,当时许多艺术家厌倦了战争、对政府和社会失去了信心,希望借助一种浓厚的虚无主义情绪表达自己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一切事物的反对,同时也宣泄了艺术领域求变的心情。通常,达达主义这种破坏和挑战的态度主要通过拼贴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剪切、粘贴等方式将现成艺术品进行“破坏性”组合,从而实现了理念和精神的传达。具体来讲,达达主义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审美观念的历史性颠覆。达达主义这种强调“破坏性”的艺术流派对视觉传达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设计师不再单纯追求“圆满”“美好”的视觉表现,开始了视觉传达的“逆向思考”。这一理念促使大量具有“美学颠覆”意义的海报诞生,刷新了人们的审美认知。当时比较著名的设计师约翰•哈特费尔德、威兰•哈兹菲尔德、乔治•格罗斯等人都采用了达达主义的“破坏性”思想来创作反战海报。这些海报充斥着残缺的人物影像、破败的社会场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时代的态度,给人一种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第二是造型手法的创造性引入。达达主义常用的拼贴手法对视觉传达这一平面艺术形式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艺术家不再满足于用简单的平面绘画塑造画面的多样性,而是引入了裁剪、复制、拼接等手工艺手法丰富画面效果。这一时期的许多视觉传达设计大都以照片、印刷品等现成品拼贴而来,如当时较为著名的概念海报《长胡须的蒙娜丽莎》就是将胡须剪影同油画名作《蒙娜丽莎》拼贴组合而来,这种奇特的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四、超现实主义流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讲求将人的潜意识与精神同真实社会分离开来,以达到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艺术创作的目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习惯以非常规逻辑表达现实中不存在的物象,而这种表达通常超出人类的惯常思维,具有外在形态以及时间、空间的超然效果。具体来讲,超现实主义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超现实主义为视觉传达设计引入了超自然、超时空的题材,拓展了人们的认知空间。超现实主义将人们无法表达的内心世界与梦想世界搬上了画布,一些基于客观世界形态的超自然人物、动物、植物等丰富了真实世界的素材内容。以超现实设计师米勒•金的海报作品《倒立的人》为例,设计师将人的躯干简化,直接在“脚”的上方连接“脖子”和“脑袋”,这种超现实的“人”颠覆了人们对“人”的固有思维,反映了一种真实世界无法反映的形态,令人眼前一亮。二是超现实主义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幻觉表现手法”。幻觉表现手法是对一系列设计手法的统称,这类设计手法能够通过套嵌、冲突、并置、矛盾空间、超越时空等构图方式将现实世界同非现实世界的事物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超现实主义的幻觉表达。在这种表现手法的影响下,更多设计师打破传统理念,将两种或多种关联度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物象放在一起展开设计,这种随心所欲的奇幻表达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能够带给受众视觉上的新奇感受。以法国设计师为某高级舞会设计的海报作品《舞蹈的鞋子》为例,设计师将人的足部同舞鞋做同构设计,“鞋”的前端是“脚”,“脚”的末端又是“鞋”,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表达方式有力地冲击了受众的视觉,令人过目不忘。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发生在欧洲的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从素材、手法、理念等多方面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为现代平面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和设计虽然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它们都通过视觉的魅力和精神的显现满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审美追求,作为当代设计师,我们要善于从其他艺术领域借鉴经验、汲取精华,努力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时代作品。

视觉传达论文篇4

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多维性取决于其依赖的要素的多维性,具体可以理解为用户设计思维的多维性、信息的多维性和视觉符号的多维性[3]。

1.1设计思维的多维性设计思维是指人们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材料或工具,从而生产出满足其自身审美需求的设计产物的这一过程中用到的独特的思维,它是人类独有的,具有极强的意向性和创造性,源于人们的需要。在设计思维的引导下,基于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和多角度的考虑因素,人类能够将自身的创造力、构象力和整合能力融为一体,以构建出充分表达设计意图的设计方案。设计思维是一种多合一的融合性思维方式,它融合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首先元就能用形象思维将信息提供给大脑的逻辑思维中心,然后通过逻辑思维中心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抽象、加工等,最后逻辑思维对脑中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知觉体验,以完成信息的再组合和再创造。另外,设计思维属于一种动态的选择性思维,能够将想象思维提供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联系与整合,以发现各个要素之间的异同点及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在形式、材料、结构、审美、功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重组与安排。

1.2信息的多维性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信息的多维性极大地丰富了视觉传达的内容,为视觉信息传达的多维性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内容。(1)信息的类型是多维的,它涵盖的种类多,涉及的层次广,可按照其客观性质、活动领域、所依附的载体、获取途径、的媒介等不同方式划分为多种类别。(2)信息的识别方式是多维的。人类可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或科学仪器获取、辨别、整理、认知信息。识别方式的多维性为信息利用的多维性提供了充分的可能。(3)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载体类型是多维的,并且可以将不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这样,用户使用信息的方式及途径也就更加灵活、更加多样。

2视觉符号的多维性

能够被视觉神经系统认知并传达出某种信息的形象就是视觉符号。对于信息的传达者,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信息的载体;对于信息的接收者,视觉符号就是视觉信息,他接收信息内容并作出反馈。视觉符号的多维性保证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传达”过程中的多维性。(1)与信息类似,视觉符号的类型是多维的。可以是图片、文字、色彩、摄影、建筑等,只要能够被眼睛看到、被视觉接收到的,都可以归纳为视觉符号。(2)与信息类似,视觉符号的识别方式是多维的。视觉符号的识别是一种多角度的识别,包括形状、大小、长短、色彩、质感等很多方面,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识别。(3)视觉符号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它可以被任意组合并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呈现在不同的空间,包括二维、三维甚至更高维空间。

3多维视觉传达设计

多维的视觉传达设计将“设计”的概念延展到更广阔时空观。空间与时间在哲学上构成了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无边无际;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无始无终。二者与实际存在和运动者的物质相互依存,代表了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设计概念中的“空间”是通过某种媒介传达到人的感知器官的视觉空间。为挣脱二维平面的束缚,设计师们将其作品承载于更高的维度,有学派称其为“超二维时空创作”,即多维视觉传达设计[4]。

3.1借助视错觉现象产生混维效果视错觉是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经验主义或选取不当的参照物而形成的错误感知或判断。于是,很多设计师将这种错觉运用在其设计作品中,或是直接在二维的平面中加入多维造型,创造出更高维度的纵深效果;亦或是创作出看似合理,其实不合逻辑的矛盾空间,产生超现实主义的效果。

3.2通过时空转换产生多维幻象与上述创作手法相比,时空转换的设计理念更为前卫和大胆。它打破原本的方向秩序,定义了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使观者产生暂时的时空逻辑混乱,进而在作者创造的新的时空中体会其设计思想。优秀的时空转换作品能够将观者完全带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中,对观者的感官冲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3.3打破传统平面媒介的束缚目前,很多设计作品已经不依赖于传统的平面媒介,它们或部分或完全地借助三维因素呈现,甚至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互动的设计,使得观者能够参与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这类设计提供了平台,很多设计作品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创新型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并为用户提供了参与和反馈的接口,使得观者真正有机会走进作者的设计,无疑能够增强设计作品的说服力与生命力。

3.4将时间维度加入视觉时间作为三维之上的第四维对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设计师的注意。光涂鸦、相机慢门等作品的出现也开始将时间在视觉设计作品中的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利用“时间”要素,可以创造出时间旅行的效果,能够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穿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带给设计师无限的灵感。

4结语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创作工具的进步,设计师们将其作品从二维图像延伸到三维甚至更高维空间,形成了超时空创作理念。多维的动态视觉设计依赖于设计思维、信息和视觉符号的多维性,依赖于这些多维性,视觉传达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多维设计,如文中介绍的借助视错觉现象产生混维效果、通过时空转换产生多维幻象、打破传统平面媒介的束缚和加入时间维度。目前,多维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仍在探索过程中,相信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下,未来的视觉设计作品能更鲜活、更有力、更深入人心。

视觉传达论文篇5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都非常迅速,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信息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但是传统的传播媒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并不能够摒弃传统传播媒介。而将传统传播媒介与现代传播媒介相结合就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并更好的达到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

二、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区别点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存在着自身的基本特征,而且还有较大的区别,下面将进行详述。

1、视觉设计的基本特征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就是视觉设计,并通过视觉表现所带来的冲击力来达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来达到信息有效传播的效果[4]。视觉设计在商品包装的过程中有较多的运用,而且在视觉设计中对特定信息的创意化表达会增加特定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图形语言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因为其所指出的信息较为模糊,没有一定的准确性,而且视觉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所代表的是信息的传达,而没有将信息准确的表现出来。

2、信息设计的基本特征信息设计就是将特定的信息精确的呈现出来,通过信息设计人们可以看到详细的信息,而不是模糊的信息,因此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信息设计主要是在信息公告以及软件界面中体现出来。信息设计中的视觉化设计更加注重信息传达的清晰,然后便于用户体验,人们对于信息资源更加清楚,然后才可能产生相应的消费。

3、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区别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主要区别点首先是在信息载体上的区别,视觉设计中主要以图形作为信息载体,而信息设计主要是以图表和文字作为信息载体,这是两者显著的区别。视觉设计更多考虑的是视觉冲击力以及吸引力,视觉设计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传达,但是其传达过程中有一定的模糊性。信息设计主要是将信息准备有效的表达出来,信息设计主要是准确的传达信息。其次是检验标准的区别,视觉设计的检验标准是很难量化的,在检验视觉设计有效性的过程中是非常模糊的。而信息设计的检验是非常严格的,是需要调查用户的满意程度的。

三、视觉设计中与信息设计的联系

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都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在一定设计内容方面与方法上有相似地方,但是在某些方面有许多异同点,那么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有效的结合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通过两者有效的结合就可以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更加符合要求,用户的视觉体验感也更加强烈。那么这个产品所要达到的宣传效果就可以明显的表达出来,首先用户能够在视觉设计中被产品所吸引,然后用户可以在信息设计中对这个产品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两者的结合必然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信息设计与视觉设计都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两者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较好的作用,通过两者有效的结合必然会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同时人们也会受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获得较好的视觉信息,相应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也得到了较好的流传。

视觉传达设计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在新技术新时代的引领下视觉传达设计必然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让信息得以更好更快的传播,并且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视觉传达论文篇6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艺术从媒介载体到艺术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视觉表现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媒体从单一转向多元,空间从二维转向三维进而转向虚拟,互联网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舞台。学科的本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设计范畴,而这必然引发专业课程内容的增减和重组。大部分设计院校都增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将电脑软件设计作为新的表现工具和技巧,并增设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将视觉传达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叠加的产物,以此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科转型。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局限于从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简单的事实,或运用简单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然而,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的网络”。③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数字化时代以及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新的知识要素,并采取整体的、网络的视野搭建新旧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新旧知识融合中学科结构的重新建构。如,日本武藏野大学视觉传达学科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全面介入的新空间为依据,将视觉传达课程分为“以平面为中心的‘书写空间设计’;与时间、运动、界面相关的‘信息设计’;以三维空间、环境为中心的‘环境设计’”,重新建构了视觉传达设计应对数字化时代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信息传播之间的新的变化关系。

二、课程之间纵横关联的整合

后现代课程观告诉我们,知识的消化、吸收必须根植于脉络化的情境,建立课程内容与学习主体的关联、知识与问题的关联、问题与当下社会情境的关联。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科技、艺术、人文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如果课程体系没有一个丰富的整合、关联结构,则很难应对专业领域所涉及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必须整合知识,建立课程间更紧密的联系。这里的紧密联系和整合是相对于固有课程结构而言的,固有的课程之间只有从基础到专业的渐进式联系,而每门课程是散点状的,彼此割裂、各自为营,以致学生上基础课认为只是纯粹技法、思维的练习,并不知其对日后专业学习的意义;专业课间的壁垒,使学生很难将碎片式的知识连贯起来应对复杂综合的问题。在课程整合上,国内一些专业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将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整合,如“材料课+摄影课+招贴课”,把材料课实验创作的作品作为摄影课拍摄的主题,进而在招贴课中分析这些元素,运用创意法则完成招贴设计;还将一些课程设置为动态的课题设计,以问题为引导,串联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之间有重合也有侧重。再如,广州美院编写的《品牌标识设计》《印刷媒介与书籍设计》等教材,都进行了课程纵横关联的探索,为教育者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

三、项目式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变革对设计教育的影响还体现为各学科的合并及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叶大学将工艺意匠学科、建筑学科、画像工学科合并为设计工学科,以增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也经常面对来自技术、艺术、人文、哲学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单靠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解决。只有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整合项目式课程是促成协作的最佳途径。项目式课程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学科知识点整合进课程,使问题置于复杂而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分析、探讨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项目课程能够使以往学习中割裂的知识产生有机联系,并让传统课程的固定模式和结果变得动态化、开放化。每位学生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解决某个方向的问题,最终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对问题深层次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结果的不确定性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愿望。作为课程内容的整合,项目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项目的侧重点,保证项目的规划能涵盖专业必要的知识点,并确保真实项目和课程项目之间的协调关系。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的艺术更多的以一种整合力的方式出现,以艺术带动科技、人文,实现信息的视觉化传播。数字化时代呼唤具有广博知识、系统思维、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设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文章提出整合式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既立足当下,也面向未来,通过课程间多维的关联启动系统思维教学,以一个创新、开放的系统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文章提出改革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完美、精准的课程模式,而是作为笔者在思考这些问题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同仁分享,希望为艺术设计教学找到更理想的未来道路。

视觉传达论文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视觉传达在电影(19世纪末)与数字媒体(20世纪末)出现之前,主要以文字、绘画结合纸张、印刷为传媒形式。这四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自成系统,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仅存的具意象特征的文字;造纸术先于西方文化千年之久,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活字印刷术也领先西方文化五百年之久,不但全盘被西方文化吸收,还促使西方文化发生质变,促成传播体系与知识体系的世俗化;中国绘画的自成一格,不仅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融成一体,更重要的是也与文字的传意系统融为一体。这些都是视觉达设计的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产。

一、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有关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史已有许多文章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只作一简述,以示文化的变迁:

中国的视觉传达设计在1840年前后,主要形式为画洋画、拉洋片等,是以上海十里洋场、少数租借或重要通商口岸如:香港、广州、青岛、天津等的市井情态为素材。及以后,虽然“西学”的色彩与热情不减,另有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但这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显然也只是简单的版面图文配合编排,在造形方面,木刻版画对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由于陈之佛先生从日本所学图案学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所谓的老上海风格或老上海式样逐渐形成:其一,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style),主要表现在图书封面设计上;其二,报纸版面,尤其是平面广告,中外文字夹杂出现,以此为时髦、摩登;其三,受木刻版画的线条影响,这和当时的某些视觉传达设计技术方式有关。

1949年建国后,平面设计上的特色为:其一,前期残存的老上海式样,这与创作人员流变有关;其二,苏联构成主义艺术风格影响,体现了政治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其三,受民间艺术(如:剪纸)的线条影响,开始重视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

期平面设计的特点为:其一,人物形象为样板戏人物造型,线条较动感,色彩红、光、亮,女性形象男性化;其二,字体设计粗黑,具有视觉冲击力,没有外文出现。其三,报纸专栏多有政治色彩很浓的标志图形(Logo)出现,和各种花边一起构成简单的装饰。

进入改革开放期至1985年前后的特点,其一,媒体广告先以“叫卖”形式出现,功利性极强,元论电视还是平面基本上是以纯文字形式出现,后发展为以“美人图”的形式“叫卖”。其二,字体设计以美术字为主,英文或伪英文(汉语拼音)字母混杂其中,以此为时髦、摩登。

1985年后,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其周边知识丰富起来,其一,各种设计素材(图形、图片、字体、版式)日益丰富。其二,无论媒体广告还是平面杂志(如《看电影》、《读者》)都将创意作为设计成败的关键,这是在设计从业人员在对设计技术要素熟练掌握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较量。其三,国外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进入,带来新的形式与理念,但有些作品的创意也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其四,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制作人无论对世界潮流的吸收还是对中国传统当然包括少数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的融合都有着出色的作品。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意的确是关键,而创意的语境却还没有很好的提起注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路只能是立足于本土的传统文化语境,在这条路上挖掘的越深,传播的越广,我们的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就越大。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观――技术视界与人文视界的融合

从设计涵盖的范围来讲,不只是视觉传达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其包含的技术成分是不言自明的,而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工具与新材料的应用造就了新的形式美感。

在艺术设计领域,从敦煌石窟彩塑和壁画的透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原理,从刻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科学、技术”革命,许多新的设计材料、工具、媒介纷纷出现,这就使得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与身份日益独立的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在其艺术表现形式上,仿佛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存在,设计艺术仿佛成了一门以技术为主体的、并由技术决定的学科。

“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是造成了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相分离的工业革命的结果。……所谓‘好设计’的概念诞生于30年代。在50年代,当人们试图用把它归因予某种风格、尤其是道德态度的方法,将工业生产统一到现存的品位价值中时,它变得突出起来。无怪乎人们会被‘好设计’的问题弄得不知所措,因为这个时期的品位的制造者还不能认识到,由于技术就是我们现有的文化”。更进一步的解析,由于“文化”的含意广泛,所以隶属文化范畴的设计自然能够统合科技的成就。这样,一方面,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学就很容易的占据了西方设计理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则表明了作为文化范畴的设计与作为技术范畴的设计之差异就在于是否处理了“价值观”问题。但是,设计在作为“技术学科”时,是不考察“价值观”问题的,或是说会以“科学”的态度来处理价值观的问题。所以,在这种观点下,设计理论就会趋向于排除“价值观”的工程技术的片面理论、设计方法就会倾向于描述设计与生产步骤的程序性设计理论;方法论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乃至工程主义的观点、技术革新的观点、生产成本的观点、营销的观点、经济的观点。

不过整体而言,设计作为技术学科,对当代设计而言,其“内容”确实是很丰富的,值得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但这些丰富的“技术改进”的内容,从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与方法论的角度看,却停留在功利、效率、竞争策略,甚至其负面作用会对自然、人文环境产生破坏。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设计只作为技术学科的观点受到质疑与批判。从设计专业的“知识”带有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来看,我们便较容易理解西方的后现代设计,为什么会跳过“设计的现代主义”直接与古典主义、历史主义、风土主义相连。而“设计的现代主义”在我国却多少有些与“现代化”的意思相近,这就是说“设计的现代主义”和“现代化”都是以“科学技术”或表现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摒弃了或忽视了人文的、价值观的成分。

在设计中价值观应是一种有立场的价值(评价)系统。“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在此定义下“文化”的概念即在于加强设计作品的个性、作品的创作理念以及语义表达作用。因此“价值观”的概念即在如何选取与确立设 计目标并解释设计作品“所以然”的原因。在设计领域,设计者谈文化与价值观时,在概念上应更清晰,而不是将文化与价值观挂在嘴上,充当解释作品时支吾的搪塞。

总的来说,设计是以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人文学科,而不是以“一种客观、价值中立的技术”,来培养所谓“高级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在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观点下,理论会趋于对艺术、设计创作的整体描述与批判,设计方法会趋于设计过程中的内省与灵感、顿悟之说,方法论则会趋于形成多元化的设计理论。

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基于文化创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究竟只是一种工艺美术或服务于商业的技术,还是一门学科(discipline)?如果只是一种专门的技术,仅仅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便可,又何必在大学设系;如果是一门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和学科规范是什么?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其设计方法在哪里?视觉传达设计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关系在哪里?有无特定的知识结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训练的关系如何契合?等等以上这些的问题,促使我们试着构建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

从西方的设计、艺术发展史来看,到19世纪末期,由于人造工具的日趋多样与复杂,由于机械生产与工厂生产的取代手工生产,更由于产业革命后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专业分工的趋势,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才逐渐与艺术专业区分开来。到了20世纪初,承续了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承受了艺术现代主义运动的激荡,而出现了现代设计运动。更由于现代设计运动与工业化,逐渐从建筑设计专业里分裂出新的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大致在两次大战期间形成。视觉传达设计(或称平面设计graphic de-aign)专业大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以广告设计专业为先逐渐形成。也正由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形成的时间较短,加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多种相关专业的亲缘性(诸如:文学、美术、大众传播、电影),以及设计专业长期被认为是应用学科的学术取向(即认为只要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拿来应用即可)。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一种学科,这学科的规范、理论基础是较易被忽视的。

不过,当一门学科的处于以“实践”为主的时期时,从学科应用的角度,或许不觉得“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期望一门学科的发展能有所突破时,“理论”所能发挥的正面作用首当其冲。张道一先生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传统的手工艺设、计过程的特点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而现代设计的过程的特点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所以,当代的设计过程如果不是以理论支持作为开端便还是一种“口诀式的”技术操作,虽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成为现代的设计。

要总结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首先要明确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独特性。在对比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后我们会发现:在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层面和人文层面,视觉传达设计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表现出来的技术非工程性,人文多维度、多层次性是它自身的独特性一此有别于普通的和其他门类的设计理论,亦即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理论存在的价值性。

面对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张道一先生归纳了三种设计:技术设计、艺术设计、营销设计。这是依次展开的程序性设计过程。当今设计学界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一般而言,大概要以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这些领域最为领先,但是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这些领域在“设计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所开发出来的“设计方法”,基本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程序性设计方法,是较偏向物质生产型态下对“设计”步骤所作的理论设想,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这种“理论”表现出较为特殊的特点。这个特殊的特点便是:“创意”自始至终占据着视觉传达设计过程的灵魂,没有创意的设计技术、技巧以及艺术形式的纷繁表现最终会遭受到营销阶段的全部失利,而在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中至少还保有功能良好的产品进人营销阶段。所以,当今设计学界所持的“程序性”设计方法与在此我们将要讨论的以“创意”为统领的视觉传达设计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似乎长于关注设计技术、艺术技巧,在程序进展过程中难于系统的结合、探讨“创意”问题;另一方面“程序性”设计方法难于处理“意义”与“人文价值”的问题。而“创意”与“深刻的意义”却是促成视觉传达设计成功和评价视觉传达设计优劣的关键。

下面将基于文化创意的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理论框架描述如下:

视觉传达论文篇8

关键词:双重编码;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4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伦佩维奥(Allan Urho Paivio)在1969年就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两个功能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认知系统: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心理表象系统)。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并将它以字符为基本单位编码储存在文字记忆区;非语言系统则是处理非语言信息,编码是以心理表象作为基本单位存储在图像记忆区,并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内留下一个文字对照版本。这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工作,并能直接被激活。非语言系统被物体或物体的表象激活,语言系统被单词、词组激活。然而,这两种系统能够相互关联着进行工作,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两种系统彼此能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相同的信息,用来增强记忆和识别。换句话说,信息是可视的,可通过同时运用视觉和语言来增强信息的回忆和识别。此外,将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的认知负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大脑的感性认识,运用双重编码将信息再传递给大脑的这一过程。根据双重编码理论,长时记忆的编码既有语义编码,又有表象编码。如果人们对信息仅以语义形式进行编码,其理解及记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就是以人为本,借助媒介将信息再传递给人的过程。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可以借助视觉媒介来表现和传达,其内涵包括能源、新材料应用等诸多方面。

1 基于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

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是依托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媒体设计,其作品往往都需要硬件、软件、设计师和用户共同完成,具有逻辑性、交互性和高技术性的特点。如果视觉传达设计承载着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研究,那所呈现的形式将丰富多彩。随着技术革新和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也越来越丰富。

2 基于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特征

2.1 具有导向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视觉感官获取信息时,会不由自主的追寻其内在联系。比如在阅读过程中,视觉方面会传递出熟悉词语的习惯,这说明视觉传达是有导向性。

2.2 具有交互性。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数字媒体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目前传统的视觉传达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双重编码理论的引导下,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不仅要有内在和外在形式,还要能领悟到使用者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字媒体成为人们视觉传达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也只有这样,视觉传达的交互性才能使各类文化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

2.3 具有综合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既要在生理、心理方面满足人们需求,又要在物质、精神方面满足人们需求。

3 双重编码理论下视觉传达设计面临多元化发展

3.1 双重编码理论下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发展的成因。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并辅助电子计算机而进行设计的,体现出新颖前卫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视觉传达的作品将成为几种类型的混合产物,不再拘泥于传统固态模式,而是体现出任何事物皆在发展的理念。例如用编辑软件来编制特定的程序,并在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形成完整的作品。经过电脑软件组合后的图形图像,肯定会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相当震撼的感觉,这无疑会有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走向多元化发展是必然。多元化发展是我国视觉传达设计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然动力,现在的数字化平台使信息能较为容易的交互,需要完成的是构建具有自身个性化特点的设计平台:(1)具备新型的、综合性特征较强的学科特征;(2)在多元化背景下,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族风俗;(3)反映中华文化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联合运营的时代特征。

3.2 双重编码理论下视觉传达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历程。多元化、差异化相互融合的意义在于保持国家民族自身特色,维持好彼此间差异的完整性。在中国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多元化是不可或缺的标志。但在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多元化的同时还存在融合的过程。在视觉传达发展的时代,多元化的设计也在人们获取信息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新感觉、新形式的视觉传达,人们探索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所以说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只有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加强自身设计和差异化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交互、融合,不断实现创新、提高。

4 运用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视觉传达设计,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4.1 引导学生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图表进行讲解展示,学生眼看图表,耳听讲解,形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同时,教师通过图表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绘制图表,师生之间再根据图表进行讨论,形成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4.2 启迪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教师通过具体的图表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这样学生在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带动抽象思维能力的相应提升。

4.3 通过立体、直观、实用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教师将内容配以图表,让学生充分理解事物之间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同时将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将文字浓缩成直观的图表,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4.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图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学生制作图表来检测教学效果。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图表跟内容更加贴切,会对文章反复推敲,学生之间也会互相交流,从而激起无穷的学习乐趣。

4.5 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该方法摆脱了教师满堂灌,采取图表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在图表展示后,教师可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练习口语或进行简短的小组讨论,进而推动写作练习。

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从理论上看,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将伴随着科技的更新与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从实践上看,双重编码理论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了数字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项创新发展,是人们在数字媒体时代为满足视觉传达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突破,也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更加有效的媒介形式。

参考文献:

[1]郭弟强.探究发展中的视觉传达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3):73-75.

[2]吴伟.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J].艺术百家,2003(3).

作者简介:王晓跃(1984.8-),男,江苏常州人,助理实验师,工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范文 下一篇:实验室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