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影像范文

时间:2023-02-22 18:24:31

视觉影像

视觉影像范文第1篇

2.我们的摄影师

3.RAW格式的优势

4.RAW格式之争

5.别拿色彩

6.如何快速校准显示器

7.如何确保屏幕色彩显示准确

9.使用RAW格式的十个理由

10.使用AdobeCameraRaw

11.展现RAW格式魅力

12.读懂直方图

13.Photoshop中的CameraRaw

14.RAW高品质摄影

15.数码化妆间

16.调节风景照设置

17.挖影像视觉掘RAW的潜力

18.风景照色彩、影调微调入门

19.改善人像照的肤色

20.合并同一RAW生成的不同文件

21.巧设蒙版混合不同曝光的照片

22.创建HDR风光影像

23.提高工作效率

24.照片快速处理技巧

25.选择性影调调整

26.让画面干净通透

27.改善曝光,平衡影调

28.控制高反差画面

29.调整色调曲线,改善照片表现

30.拯救曝光不足的照片

31.逆光照片的局部调整

32.使用渐变滤镜调整曝光

33.改善夜景曝光

34.留住细节

35.恢复死白的高光细节

36.减少弱光照片噪点

37.解决镜头问题

38.使用RAW编辑工具挽救云雾弥漫的照片

39.调整画面色彩与饱和度

40.使照片呈现最佳色彩

41.RAW色彩大师之路

42.打造鲜艳的照片色彩

43.增强色彩冲击

44.黑白影像揭秘

45.黑白风光影像视觉 详解

46.CS4黑白转换

47.黑白人像处理技巧

48.优化黑白人像

49.增强高光和阴影表现

50.高反差黑白影像的视觉冲击

51.重现色调分离效果

52.双色调风光的魅力

53.模拟反转片的视觉效果

54.让风光沐浴在金色的霞光中

55.完美的日出

56.白天也懂夜的黑

57.夜色朦胧

58.用不同色调丰富夜色中的灯火

59.拍摄经典的运动作品

60.闪光灯运动摄影入门

61.轻松实现HDR效果

62.暮光海景拍摄

63.夜间建筑摄影

64.摄影师的更多选择惠普移动工作站HPEliteBook8540w董经宇

1.影像视觉 信息动态

2.追溯立体照相机的起源李卓然

3.2010全球年度摄影师大赛中国赛区获奖作品赏析

4.当月摄影十试Godot,Godot

5.江湖摄迹洛杉矶黑帮文化影像记姜凯强

6.24小时影像日记慎慎

7.掌握测光模式MadderhHTTp://

8.三脚架使用窍门林舒迪

9.简约至上Madder

10.水下奇幻世界林舒迪

11.控制画面的景深Madder

12.如何在室内拍出锐利的照片林舒迪

13.巧用B门拍夜景林舒迪

14.BigBen的雨伞支架林舒迪

15.拍摄精彩的室外人像乔枫伟

16.人像润饰指南RD

17.模拟移轴效果RD

18.处理RAW文件的正确方法RD

19.让我们的摄影专家帮助你完善照片RD

20.伊莫·麦凯影像视觉 伯RD,RD

21.中端单反的王者风范尼康D7000数码单反相机乔枫伟

22.Sensoradventure华丽的蜕变特立独行的适马SD15Madder

23.EpsonStylusPro4910优质输出,源于专业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吴军

24.影像革命时代潮流佳能EOS5DMarkⅡ的EOSMovie《影像视觉》编辑部

25.天幕下的圣地携佳能EOS7D游车刚,吴军

26.单反专用闪光灯Madder

27.千锤百炼,传奇诞生思锐N1204+K10X云台赵小康

28.DavidNoton姜凯强

2.今道子:我想睡在豆荚里吴军

3.当月摄影十试慎慎

4.风暴追逐者姜凯强

5.提升黑白摄影12招Godot

6.掌握白平衡的奥秘Madder

7.清洁相机的感光元件林舒迪

8.活用闪光灯林舒迪

9.银行家林舒迪

10.唤醒神灯精灵大路

11.噪点到底是什么?Madder

12.矫正地平线Madder

13.包围曝光林舒迪

14.BigBen的问题方案林舒迪

15.自己动手做滤镜吧!李卓然

16.影像视觉 拍摄浩瀚星空VO

17.拍出优美的风光照片Madder

18.简易黑白转换RD

19.掌握HDR黑白RD

20.打造迷人的黑白肖像RD

视觉影像范文第2篇

《影像视觉》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杂志主要报道影像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以及行业信息。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视觉影像范文第3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过程,中国已经迈入摄影职业化的新时代。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PA)正式登陆中国,拉开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摄影组织与中国摄影师合作的序幕……

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s of America,简称PPA)进入中国的首项大型活动――“影像亚洲――首届PPA国际职业摄影师大会暨中外摄影家聚焦泉城国际摄影大奖赛”于2009年6月27日至29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PPA一直重视与中国摄影界的合作,而济南作为国内摄影界中的新锐热点城市,也越来越引起国际摄影组织的关注。2007年和2008年,济南先后成功举办了“齐鲁国际摄影周”和“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了PPA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赞赏。PPA董事会全体成员也正是通过这两次活动,充分认识到济南文化界在摄影展览运作与摄影艺术追求上的巨大潜质,决定将“影像美国”的成功模式引入中国,选择济南作为“影像亚洲”的首个举办城市。

此次活动得到了国内外摄影界的强烈反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收到了国内外摄影师的21000多幅作品,经过评委认真、公正的评选,共评出金奖12名、银奖24名、铜奖50名、佳作奖30名、优秀奖30名、入选奖400名,大展共评出获奖入选作品546幅。

大会的高潮是最后举行的“影像亚洲―PPA国际职业摄影师颁奖典礼”,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向对国际职业摄影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摄影师颁发“PPA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奖”、“终身成就奖”及“杰出贡献奖”,对在本次大展中获奖的摄影师颁发金、银、铜奖。

获奖的摄影师们在大会乐曲声中踏着红地毯走上领奖台,与各国的摄影师共同见证来自美国摄影界的“奥斯卡”颁奖盛典的神圣时刻,共同度过PPA狂欢之夜。

这次大会不但给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带来一场视觉的盛宴,更重要的是,PPA所带来的艺术和商业理念,可能集中提升国内摄影界对于职业摄影的自觉意识,但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摄影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职业摄影师时代的真正开始?我们拭目以待。

参评PPA“影像亚洲”有感

杨恩濮

PPA“影像亚洲”,是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影赛,我有幸担任此次评委,观赏到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来稿,使我大开眼界,得益匪浅。

从策划到评选展出,我印象最深的是:PPA虽是以提倡商业摄影和职业摄影为己任的学术团体,但它举办影展的理念并不狭隘,有意吸引和鼓励非职业摄影人、非商业作品来参展交流,这样便可博览中西各类摄影之长,开拓商业摄影新思路。古训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这次影展中欣慰地看到,国内外职业摄影师拍摄的商业作品,无论从创意构思、画面构成,以及光影语言等都借鉴许多现代摄影的新观念、新技巧,尤其是数码PS技巧的运用上了新台阶。

第二个印象是,我国年轻一代商业摄影人正在茁壮崛起,改变着中国广告摄影事业落后的面貌。在这次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出自于摄影专业学院学生之手,这是值得喜悦的事。

第三个印象是,来自美国和西欧摄影师的作品基本功特别扎实,如他们的婚礼照极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经典摄影的长处。他们的作品整体美感强,不仅空间表现富有生活气息,而且细节处理到位,很有摄影本体的韵味。在数码时代欣赏纯真的摄影光影,也是别有情趣的享受。如此次的人像金奖作品《婚礼》,作者史蒂文.博根

视觉影像范文第4篇

一、影像是媒介的一个分支

摄影是一种传统媒介,原本也是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它的技术化来自对感光材料的把握。影像艺术起源于上世纪初马塞尔?杜尚和约翰?凯奇在艺术观念和实践上的革新。在杜尚与凯奇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安迪.沃霍尔、皮皮洛蒂.里斯特等一批艺术家逐渐从架上绘画、形体、色彩等旧的认知方式与传统思维的束缚中走出来,把艺术扩展到各个领域,影像艺术是媒介的一个成功分支。

二、影像与绘画的关系

1.有种观念说影像技术的到来正是架上绘画没落时代的逼近。当文艺复兴的绘画创造出科学的写实手法时,那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一劳永逸的成功,没有想到后来照相术和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写实模仿变得轻而易举,于是绘画变得由“画你所看到的”变成“画你所想到的”。影像随之也不拘泥于你所观察到的,利用各种技术制造出各种你需要的迹象,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辩析,但我们必须承认影像艺术确实为我们上演了一台新颖、多变的视觉新体验。在面对真实存在而展开记录时,摄影作品自身早已的变成了拍摄对象存在的一种痕迹,这一点从未改变过。因此“存在的迹象”这个题目从未离开过我们的摄影实践,早就渗透在每件作品中的颗粒与像素之中。面对这样的命题,我们还需要刻意的准备吗?在它面前,摄影作品面临的仅仅是带有自省性质的避选。如果这一主题是在向我们发出面对历史传承的某种形式的邀请的话,那么它决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进行一次立足当代影像发展现状的“对话”。图像、影像等视觉信息铺天盖地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使得受众无法摆脱视觉艺术因素的影响。

2.当影像艺术刚刚诞辰之时,一直是被绘画排挤在身后的,“摄影家都是玩弄机械的低能儿”,因为它总是跟随、模仿绘画的构图、光源、形式甚至是所表达的内容,不能跟高贵的绘画艺术相媲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对绘画来说它日益成了一个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在那时影像的出现慢慢站住脚跟,一方面它给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美好的视觉感受,方便与快捷也令人们对它心存感激;另一方面,手工的架上油画家也尝到了影像图片带来的甜头,当然诱惑与烦恼并存,接着后来对于我们视觉难以达到的微观领域也只能交给摄影了。绘画退守到发挥想象和表现个性的空间。摄影在其发展中,不仅仅是对绘画产生了影响,逐渐独立成一门艺术,最终作为艺术门类的摄影不单单是一种视觉告知,而趋于观念的表达,于是产生了观念摄影。在众多可以选择的表达手段当中,摄影这一强有力的方式为更多的艺术者所采用。20世纪影像的发展成为一种更新的语言。影像艺术之所以扎根并发展起来定有它的道理与意义,艺术家的使命是探究其深处隐含的意义,而非简单地利用影像的功能之后,再将其抛弃。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只沉溺在对它的一些表面浅薄运用,艺术家和影像之间的关系,也不该单纯是主与物的关系,更多的需要情感的灌入加之使人难以忘怀的视觉新意。当文化走入一段疲惫的视觉境地时,需要一种新的视觉体验,艺术家们便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合并、娜用、混合改造、改编、加工、虚构、想像和抄袭的方式处理传统文化以及在当今文化中传统文化的残存,这种视觉经验正在得到强化。

三、影像之视觉迹象

20世纪是影像的世纪,影像艺术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各地的大小展览中所占比例逐年递增。影像还是21世纪创作的主要媒材,现在纯像塞尚、弗洛伊德那样只写生的画家已经很少了。大部分画家都或多或少的借助摄影或图象为媒材进行创作。“影像在21世纪就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媒介,就像15世纪油画颜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媒材,20世纪中期的压克力颜料使得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大幅泼洒绘画作品。视觉艺术中的迹象,其一,泛指作品的视觉因素;其二,特指语言的痕迹状况。很多影像艺术作品所反应的视觉因素都是带有反思现实意义的,和当时时代的社会因素有关,从事录像的艺术家邱志杰就探讨意识对人的干预,作品《乒乓》是反映福建的一些中小学和少年体校对少儿乒乓训练场现场的记录,影像画面的特指语言痕迹糅合了史料和主题儿童、家长和教练的访问,视觉还夹杂了小丑插科打诨的画面和一些不经意的细小镜头,展示了乒乓球是由一项平常的体育运动升华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个人命运进行干预和控制的状态。21世纪的影像艺术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图像意识感很强,为了达到冲击观众的视觉眼球,运用了一些光学、科技等手法,影像之迹的天然平滑性由一些新的手法的介入而有所弥补,因此携带了丰富的迹象差异。在象的领域,影像技术可以跨越传统技术的局限,而显得无所不能。如在上海美术馆的展览中,有一个模拟剧场,就使用了激光、模特以及种种光学原理。以色列艺术家米歇?鲁芙娜,她的一幅影像作品利用光影在石板上生成一排排能活动的人物形象,那些人形能够做一些简单细微的小动作,并且非常单纯和直接,不禁让观者勾起儿时的美好回忆,此时的技术方面退后,语言痕迹起了很大的作用,石板上的影像本身不知不觉地把观众卷入了它所构思的意义世界里了。

视觉影像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觉时代;影像阅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35-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如何快速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放眼生活,影视、广告、网络、MTV、卡通动漫……这些动态的和非动态的影像铺天盖地的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在视觉转向与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人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图片和视频,视觉影像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本文探讨,与文字相比,影像阅读审美特性的基本特点。

一、影像比文字更具形象性

形象性是影像毋庸置疑的显著特点。作为可视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影像直观化地展示信息内容与文字的间接含蓄表达明显不同,可以说是对文字表现力缺陷的一种弥补和提高。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曾解说他的作品“地书”曾说过,一个人可以不识字,可以不会外语,但是他只要能看见我的作品,它就能够读懂这件作品。我们所处的这个读图的时代,把精英文化从神坛上请了下来,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影像成了大众文化的主力军,影像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一目了然,就连目不识丁的人也能看懂。这就像电视广告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直观表现产品诉求,传递商品信息,形象逼真地表现商品特质,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将那些用语言文字不能传达的商品信息(如造型、包装、色彩、款式)等等,进行最直观的视觉方式加以呈现。这样,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产生有效的广告宣传效果。一个讲述亲情故事的微电影,儿童天真的笑脸、生动的神情,母亲温和的笑容、关切的目光,母子举手投足间无不直观地传达出天然的人伦深情。这种超越言语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影像形象性的魅力。

二、影像更具视觉吸引力

视觉影像中,色彩是个重要的组成元素,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是最容易被人直接感知和长久记忆的。例如,日常生活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影视作品《红高粱》《杀死比尔》中的独特色彩,可口可乐的红色识别系统,百事可乐的蓝色识别系统等等。色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往往直观、准确的展现了图案或影视画面的内容及其所引发的联想。设计师往往通过色彩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力,强化受众的视觉感知力度,给受众美的感受的同时勾起受众的诸多联想,使受众在强大的视觉冲击之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可以说,视觉影像中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最强烈、冲击力最大。“如果说语言艺术主要是时间性存在,那么影像艺术则是一个空间性存在。前者注重阅读过程,后者注重的是瞬间体验;前者在咀嚼、品味、把玩的过程中,追求一种高远、冲淡的人生境界;后者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对视觉的冲击力。”在一幅平面图案或影视画面中,色彩的作用举足轻重。可极大程度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就使得在多数情况下,影像比文字更快地进入人的视野并形成长久的记忆。色彩还含有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如热情的红色,高贵的黄色,纯洁的绿色等等。色彩具有多元化的表现特质,有些色彩时尚流行充满现代化的艺术感觉,有些色彩温和典雅颇具怀旧之风,还有一些色彩玄幻另类蕴涵着面对未来的神秘力量。陈旧的色彩焕发着迷人的气息,古典风格的插画似乎拥有悠久的历史品质,一张老照片的版面色彩也会给人以穿越时空的联想。设计师通过对色彩这个特性在影像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而快捷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设计理念,使读者通过色彩就领会影像的思想与内容。电影《红白蓝三部曲》即是用颜色表征影片主题,《蓝色》象征忧郁和自由、《白色》表达尊严和平等、《红色》则是真诚和博爱的体现。

三、影像传播具有主动性

视觉影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信息传达载体。这一点与文字不同,文字是被动的传播符号,它的外在形态一般不具有主动的视觉吸引力,只能等待被读和被接受。当文字单独存在时,也就是不依赖影像时,他只能默默的等待着被发现。而图片或影视画面对眼球有强烈的召唤能力。《视觉文化研究》一文的作者,英国伦敦大学哥登斯密思学院的伊雷特・罗戈夫也认为,由于传播科技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起了“竞技场”,使得视觉文化在“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 [2]下赢得了极大的社会发展空间。一旦人们直面影像的存在,它就会以自己的全部魅力吸引人的注意,抓住人的视线,这就是因为他有形象,而且是美的形象。所以赋予了影像传播的主动性,他不像文字一样静静的等待我们去接受,而是积极的以自身的形象去唤醒人类的眼睛,使得人们对影像的敏感程度远远超过文字。影像创作者正是抓住了影像的这一特性创作了能够叫醒人类心灵的佳作。据调查,如果广告中有插图,那么阅读插图和说明的人是阅读正文的人的两倍。人们面对一个事物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时,总是首先被色彩缤纷造型独特的画面所吸引,然后才转向关注文字信息。科学调查还发现,人们对图形和文字的注意度分别为78%和22%。由此可见,图画对视觉的刺激作用远远高于文字。他可以“不由分说”地飞进消费者的眼底,在一瞬间牢牢抓住人们的视线。生动的影像,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符号,尽收眼底,使你目不转睛,因此有人称广告插图是广告的“吸引力发生器”。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主动引人注目、积极吸引视觉方面影像的作用是文字所无法达到的。

四、视觉影像具有审美性

审美活动是人类作为意识主体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社会要求人的生活环境必须是美的,影像作为我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带给人美感,就不能被人们接受,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当原生态的生活景象用传媒影像方式呈现出来时,立即获得了别有意味的审美特质,就像在人们镜子中看到自己所产生的感受。这种通过影像方式对生活与自我的确证,让主体产生多元联想与丰富感受。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被当作艺术品来观看的时候,我们也就一定程度实现了对生活的艺术创造。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影像作为最常用的信息载体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充斥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现代影像的创作中,非常强调影像的审美特性。难以想象,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影像会是什么样。当看到创意十足的影像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来自影像的强烈冲击力,或几乎超越我们的心理承受限度的视觉震撼,这样的影像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常常给我们留下长久而深刻的记忆。而与影像相比,文字并不是为了取悦视觉而被创造出来的。所以,影像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是文字所不具备的。当代的影像也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包括影像设计的元素,影像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对审美标准的评价方式等等。同时,关于如何刺激审美疲劳,创造新的视觉形态,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读图时代告诉我们,影像审美性的内容和形式的更新是影像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视觉影像具有多样性

现代影像具有极强的多样化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视觉艺术舞台上,多种影像形式相继产生,视觉影像创造空前繁荣,人类长期积累的视觉艺术能量在这期间全部都被放出来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影像。高楼大厦上的超级平面美术,街道两旁排列的各种广告,城市中心超大屏幕的影视短片,夜晚彩灯闪烁的灯箱、霓虹灯,满街发放的宣传册、印刷广告,穿城而过公交车车体广告与车载电视购物宣传,从模拟到数字、标清到高清、2D到3D乃至4D、5D电影等,多样化的影像每时每刻都在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影像是一个信息传达系统,承担着信息传达的任务,这个任务是现代社会提出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任务会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重要。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新的影像领域时,我们会被现代影像在构成、材质、内容和应用领域方面的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所震撼。视觉影像的多样性,极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生活和生产。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现代影像形成多样性的基础。在这个巨大的影像宝库中,视觉影像正在进行着更形式多样的创新过程,越来越多的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多样化视觉表达系统。现代影像设计在现代视觉艺术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这不仅得益于现代视觉艺术的运动,同时也是图形设计自身的内在需求。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就是讯息。”影像阅读的兴起既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人自身的潜在需要。我们在认识影像阅读审美特性,看到其较之于文字阅读的优越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其感官化、浅表化、易逝化等审美缺陷。客观地讲,影像阅读极大满足了消费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视觉要求,为审美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看作一定程度上填平了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鸿沟。但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在影像阅读中重视对象的表层甚至是反形式的方面,原生态的日常事物不再经过严格的艺术纯化而直接进入审美领域,这种视觉形象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原有的纯度、精度与思想深度,导致了审美的泛化、粗鄙与形式对内容的侵占。加之在物欲主义的诱导下,视觉媒体为了求新、求异、求奇而淡漠了道德意识,致使一些不健康的影像大行其道,这是值得关注与警惕的。

参考文献:

[1]孟改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嬗变和多维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1):59-62.

[2]伊雷特・罗戈夫.视觉文化研究[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0.

作者简介:

视觉影像范文第6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迎来了图像时代,而虚拟是对思维空间中的影像做出极其相似的表达,特别是科幻电影和电脑对图像的制作等,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和追求。生活在现实中同时也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虽不说思想能达到的程度,虚拟也能到达,但虚拟的效果能给人更加深刻的再现清晰影像。就如去看一部科幻电影,刚从电影院走出来的一小段时间里,自己的精神领域还停留在刚才的忘我的科幻世界中,走出电影院门口自己发现自己好像又转向了另一个世界里,虽然理性里知道这才是现实世界,但自己还游离在刚才电影的幻境中,但并不觉得这种感觉不好,就像刚才经过原始森林留下的飘然神秘的感觉,而后不得不佩服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完全沉醉于艺术家创造的空间世界里,因为思想还没能迅速从幻境中抽离出来,所以感觉现实不像现实,直到这种感觉慢慢消去。从看电影的投入状态可以看出,在观看电影时像是一种麻醉状态,好像只有对意识的感觉存在着,而且还是无思考地跟着电影设定的设想走,身体的感知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被控制在无我的观看意识中,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又失去了身体的本能反应。这种感觉就像牵制着观众的思想意识融入其建造的幻境世界中。也许过几天就把这个电影忘了,但当时的视觉震撼感是惊人的。

思想空间中的图像感是模糊的其影像也是不流畅的,影视的出现极大地把艺术家所想清晰地显示出来,不仅是听到了还看到了,消除了不同个体之间在文本的语言描述中各自的想象版本,经过视觉的直观感后迎来的是观后感和评鉴。我觉得艺术家的思维是图像性的,就如绘画类,雕塑,装置,建筑等形象性的视觉艺术都具有图像性的思维模式,是区别于文本的语言性的描述的。在影像出现以前,除了在自然中看到的世界场景有空间的运动的连续性外,还有就是人的联想即想象的思境里是连续运动的影像。而图式形式的图片视觉是静止的,通过文本的语言描述和图形描绘是不会出现动态的影像的,这也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向,三维空间的技术对艺术家想象空间的影像表达有很大的帮助,在创作中过程中更有修饰性和制作性,虚拟的影像就像是对幻像的模仿和复写,也是人在交流和传达思想的另一个有效方式,满足了人更多的需求和表达欲望,更形象有力地表达和展现超想象性中的幻像。影像对幻象的表达有惊人的视觉表现力,有时甚至超乎想象力。就如电影《2012世界末日》,它给观众带来的各自猜测舆论,因此而引发的种种避难,造船等末日情结的不寻常的行为活动和恐慌,同时也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对环境作出的行为,这种意识的植入时人接受并实施行动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行为的反思,影片是对世界未来的种种预测性想象的构思,其视觉直观感的冲击力深入人心。

在人的大脑思维中有时是以图像(影像)性的思维发展方式来想象思考的,有时又以话语性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思考,柯勒律治的《论诗或艺术》描述人通过发声交流,而最重要的是靠耳朵的记忆,自然是靠眼睛从视域和表面得来的印象。人总是在这两个大方向的基础下转换思考,也是同时进行的。视觉艺术性质的创作更多的是以图像方式的思维景象发生的,创想着各种形象图式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主观再创作,以达到作者认为其图像形式最能表达其意想。电影是以影像视觉性质的思维去创造的,它更注重视觉性的动态效果和独特的视觉角度。思想的空间是无限的,思考是图像性的也是话语声音性的。在电影还没有出现之前,人的大脑就已经有非眼睛可视的内在影像,这种有形的影像就存在于无形的思想空间中。大脑想象中的影像只是内心的可视,是自我的个人的,不能展现的,是现实物象经过大脑发展的影像。影视就像是人类自我探索发展成为眼睛可见的视觉形式,就如想一个人的时候大脑想象出的是对这个人之前所见的回忆,当你想让他发生互动的时候,幻想中的影像的发生过程即是主观预想的表现。而如果你受感悟和启发而发生的思考影像,你是在做代替的、相似的和象征倾向的具有代表性形象的影像整合,从而创想出表现观念的图像。从中可以看出在回忆,幻想,艺术创作时的图像思维。在生活中一般思维模式的逻辑推理、想主意,计划等是以话语性的思考方式,从感知自己内心的话语心声的得知。从想到做之间有很大变动,无法预测,往往这也是创作必经之路,在不断的变动修改中达到艺术家的要求即最终的艺术作品。

图像的视觉性同现实的自然视觉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人的的各种感官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传达不一样的信息,即可以根据一种感官或两种以上来判断事物,它们传达给主体的各种信息感都被主体接受并储存,就如问你一个苹果的香味时,用文本的语言表达是“苹果的香味”的字面表达,而图片的表达是“苹果的图像”如照片,在思想上的表达是对“苹果的味道的回忆”。也就是说苹果的味道是什么,只有闻了才知道,它印在了体验者的脑海中,这也是嗅觉的功能,是独特的难以代替的。如果你没有见过苹果或没有吃过苹果,那么你大脑中对苹果是一片空白。相对于视觉文化而言,视觉性更多是针对眼睛的,扩展眼睛的视野看到更多的信息,是图像式符号的对应物,并不是现实自然物的苹果,而是人类已经从原始的基础上进行过思想的加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视觉图像展现的是一个模式符号的对应物,并不是真实事物的感知体验,它跳过了从自然实践体验的认识直接转到了认识形象符号,因为人对世界的亲身体验的了解是有限的,人的感官包括身体也一样,它的有限性使得人发展更多的辅助媒介了解更多的东西,看到远方的民族,地域,文化即通过图像与视频,能听到世界另一边的音乐。(本文作者:何委玲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视觉影像范文第7篇

关键词:春节;符号学;影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141-02

节日,沉淀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和社会生活智慧,作为一种文化秩序和传统习俗,它在抚慰个体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人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达到共塑社会的集体意识感和传统价值体系的目的。时至今日,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过程中焕发生机,不辔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在诸多节日里,在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没有任何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心系一处、为此欢庆,享受其中的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特色。在春节的节庆氛围中,人们传递惦念与怀想,寄托祝福与祈愿,送达企盼与畅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情感都通过春节反映得淋璃尽致。千百年传承与实践,促使春节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春节作为民族认同感的象征,春节文化符号包含了人类深厚的情感。在当代影像传播语境中,探讨传统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春节文化视觉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节日文化传播的重要传播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取向的集中体现,有利于增强春节视觉符号的传播功能,由此,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1]。

一、识别与表征: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文本建构

在传统意义上,春节讲究喜乐团圆,欢聚一堂。如今民俗文化与大众传媒结合愈加紧密,视觉影像不仅为春节营造了祥和团圆的气氛,更在视听上为人们带来了一幅幅多姿多彩、深厚广阔的春节民俗画卷。从视觉上,放鞭炮、贴门神、挂红灯、贴春联、走亲戚、吃团圆饭、发压岁钱、守岁拜年;从听觉上,鞭炮声、叫卖声、锣鼓声、欢笑声;整体从影像上可发现,人们在春节的节庆中,笑逐颜开,做好吃、穿新衣,尽情欢乐,尽情团聚。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在影像文本中得到了充分展现,首先随着电视的普及化和延伸性,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春节的影像典型,寄寓着国家的身份认同和集体信念,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晚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电视综艺联欢晚会,它已然成为在年三十晚上,春节文化中无法缺少的一道年夜饭和视听盛宴,是一种盛大的媒介景观和媒介仪式,一种全民族共同的记忆情结,一种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民俗民情,一种属于国家与民族集体意识形态的文化基因符码。春节联欢晚会承担建构社会个体身份、民族身份集体认同、满足现代社会人心理情感需求的文化使命[2]。在其中,诸多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示了辞旧迎新的愿望,凝聚了家家户户的情感、升华了春节文化的精神内核。另外,电视节目《一年又一年》,以电视媒体的技术手段,用一个公共的文化场域,展现祖国大江南北的过年氛围,在其中,让观众在客厅相对团聚而又封闭的空间中,在视听的享受中,在欢愉的笑声中,找寻共同的文化记忆,寄托新年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电视纪录片中,也常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最传统盛大的节日――春节进行展现,在真实丰富的春节画面符号中,我们得以品味和重拾那浓浓的年味。例如:《春节》《过年》《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舌尖上的新年》《春节里的中国》《中国年俗》《春晚》《透视春晚》等。纪录片解说词的通俗性、抒情性、思想性使年味浸入每个人的心间,道出辞旧迎新展望前景的美好心愿。而画面上的视觉符号更是精彩纷呈:中国红的色彩传播、扫尘守岁祭祀拜年的仪式传播、年画春联福字剪纸的物像传播、腊八粥饺子年糕元宵的饮食传播,这些视觉文化符号也勾勒出了五湖四海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二、符号意指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意义载体

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系统,通过大量极具特点的形象符号传承古老的传统习俗,渲染浓浓的节日气氛。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项要素融合构成的。能指,指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指概念,即能指所负载的意义要素。遵循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春节文化的视觉符号系统,分别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表现为某实际存在,并作为为人们所熟知的中介物而存在,例如:饺子、福字、年画、春联、灯笼、春晚、元宵等等,这些“视觉形象”不仅实实在在的存在能被人们感知到,还直观地被人观察、感受和使用;所指,在现实传播中,就不仅仅再单指一件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指向和延伸到该事物所蕴含的相对应并契合的心理想象和文化概念中。在符号学中指出:能指与所指两种符号体系相互结合,便会产生意指活动。例如:在春节视觉文化符号系统中,正是因为春节符号体系的能指和所指相互交相融合,才会营造呈现出“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美好团圆的幸福心理想象与现实文化镜像。人们在观看视觉影像的过程中,不再单单停留在某些固体事物的表象之上,反而会不由自主地重拾内心深处关于春节的心灵记忆与愿景。在视觉的强烈刺激和习惯攻势之下,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所指概念不断被人们视觉强化进而表现稳定的特征,所指意义不再轻易被更换和浮动,如“饺子、春晚、年夜饭”,就会自然而然地被限定在春节文化符号系统中、同时也会被现代社会定型,最终代代接受,在共识中加固、在传承中革新。至此,春节的文化符号系统也就在视觉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三、视觉镜像表达: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影像意蕴

当今,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公众对一个节日形象的认知也同时依靠大众传媒所传递描述的“拟态环境”,诉诸视听的影像化传播对人们影响逐日增强,与此这样,我们经验的影像世界比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还要丰富、深刻。春节传统文化意蕴通过一件件颇具仪式感的文化习俗来展现,就像童谣中所诵读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俗、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3]”这些春节文化习俗在原本的现实空间里表现在能指的“碎片化”中,但通过视觉影像的传播与建构,利用镜头的重新组合、拼接、还原,却带受众进入另一种视觉观看体验中,正是由于意象的碎化和破碎的镜像感,才不断激发人们对春节的强烈情绪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体会。在视觉影像的表现诉说中,碎片化的春节文化意象、片段式的春节记忆故事、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鲜活的节庆叙事讲述,勾起了整个中华民族对春节的集体回忆,就是在这般视觉镜像中,人们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春节特有的文化记忆情结和情绪释放,进而找寻到由春节这一节日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确认和归属。

四、影像仪式化:春节文化视觉符号的聚合效应

戴扬和卡茨在谈及媒介事件时,指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可以称“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现实世界中,春节就蕴含着凝聚人心,回归家园,祭祀传统的仪式感。而在春节的影视文化现象中,也经由大众传播媒介“包装”、“记”而颇具有仪式意味。例如:纪录片《春节》,分团圆、祭祀、驱邪、祈福、闹元宵五个主题,选取了中国十个不同地区的家庭与人物,讲述他们过年的故事。五个主题在影像仪式化的聚合效应和外在展现中,不断刺激和找寻中华儿女对家、幸福、团圆等多种情绪感受和心理寄托,以此达到传承习俗和凝聚意识的目的。又如: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分为《回家》《团圆》《欢庆》,因为影像的注入,颇具仪式感的春节节庆,为重塑共同文化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它提示观众,春节的生命力在民间,影像利用陌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老百姓熟悉的日常家庭琐事。影像里的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展现出春节延绵千年且亘古存在的文化基因,是维系中国家与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讲述着东方独特的文化故事:团圆、祈福、美满、纳祥和、和谐、欢愉。在春节期间,大众传媒利用影像视觉传播的手段对春节文化视觉符号进行大量复制,影像仪式所带来的情绪效应让人们将一年的忙碌、辛苦、烦恼暂时置换、抛却,在家庭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关照每一个社会主体内心所需,展现出团圆美满的心理想象、幸福美好的心理期待、繁荣富强的心理愿景。在春节这一时间节点,由视觉影视的强烈刺激和仪式感的浓烈营造,进而将不同时空环境中的人们聚合在一起,这一媒介仪式无形中塑造出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理空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是一个有意思又有意味的文化符号。如今,传统文化习俗受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强烈冲击,充分借用视觉传播的方式,营造仪式感的春节气氛,可重寻遗失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俗,唤醒全民精神因子与集体无意识,是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共塑强化民族集体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大量的影视文本中也可发现,春节文化视觉符号,充分借用视觉影像传播的技术强势性和艺术展现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凝聚民族共同体,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顺凯.当代传播语境下传统春节视觉符号的“再设计”[J].艺术探索,2013(4).

[2] 王亚芹.文化记忆中的影像符码――解读春晚三十年[J].电影评介,2012(4).

视觉影像范文第8篇

在影视广告作品中,主题意旨统领全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告表达一般要求清晰易懂,不能迂回含混,要精确地传达产品的核心理念。但概念影视广告似乎并不顾忌这些要求,而是采取了逆向的表达形式,结构松散,语义不清,碎片式的叙事,梦幻时空的营造等,体现是作者主观意向重新组织和改造过的意向性的影像世界,一种精神和智力的高度凝缩。这种意识活动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机械复制,而是心灵本质的活动表现,是对外部物理对象从感性感知到理性抽象的思维过程。如杨福东为奢侈品“PRADA”品牌创作的Prada2010春夏男装概念广告短片《FirstSpring/一年之际》(35毫米电影胶片转高清,9分11秒),这部作品似乎找不到主题,用晦涩难懂形容它比较恰当。作品好像是艺术家的梦境,各种悬思与神秘,他自顾游弋,拒绝观者的任何靠近,却又不断诱惑着试图靠近的观者,这是作者设下的思维谜局,他提供着星星点点的线索,观看者被迫寻找谜底。一如片中那些不同时空中交错的人物,他们也一直处在寻找的状态,或古时的王子、大臣、嫔妃,或现下的俊男靓女,西方的神秘绅士,他们时而在不同时空中各自表演,时而在同一个时空中彼此靠近,相互凝视,终又相分离,继续各自的寻找故事。如此,屏幕外的观看者追随他们寻找的结果与自身的寻找体验合而为一,在片中男士优雅地纷纷升入空中轻踏钢丝行走的行为中,结束了白日梦般的意象之旅。此时,似乎觉察到隐没在暗影中的作者浮现出诡异的笑脸,他预设了虚无的谜底,任何试图证明自己聪明才智的猜谜者只能任凭他催眠,慢慢进入无知无觉的状态,当被唤醒时,思维依然停留在支离破碎的“寻找”的状态。如此开放的结局是作者一手策划的看似没有主题的主题,概念的传达是一片隐喻的天空,意象的符号无法清晰地解码。

作为创作者的杨福东并没有被“广告”所界定的概念所限制,他只是在“Prada”这个奢侈品牌提供的平台上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像故事,正如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所言,“创做影像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意会或是意念的东西,或是在脑海中闪动的东西……”[1](P136)探索作者的创作动机,他需要的就是这种意向性的思维导图,而作品表现也不存在是否符合叙事规范的道理,体现出作者对“存在即合理”及“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考。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意象性的概念表达,才把广告主题所要求的特质表现的更加贴切。后来他在这个概念广告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另外一部实验影像作品———“第五夜”。“风从东方来”是2009年6月18日东方卫视正式改版的形象广告,创作团队是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概念短片《魔幻都市》。短片以小丑接到孩子电话要一个气球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奇妙的时空转换,展现了新老上海魔幻般的变化发展,凸显了“风从东方来”的理念。对于这部概念短片,招致了颇多网友的中伤,认为作品表达亦云非云,不解其意。笔者认为作品不能与观者沟通的原因依然是传统思维的惯性所致,受众习惯了答案清晰的广告模式,对新模式的出现总是心存疑虑,需要一个适应与接收的过程。导演称之为概念片,因为从创作动机和从表现形式上都与传统的形象广告有所不同。他表现的是对上海城市的自我感知的心灵印记,一种意象性的体悟。相对于影像艺术家杨福东的《一年之计》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相对清晰,没有暧昧不清的思维考验,叙事依然是线性表达。短片通过象征手法在轻松愉快中把作品的概念传达出来,片中的气球、音乐、舞蹈、鲜花、孩童、洋车、弄堂小巷、爵士、赛车手、教室等等,所有这些象征性元素共同构成了上海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面貌,特别是气球,从红到蓝的演绎点出主题意旨“风从东方来”了,同时暗指上海逐渐确立起来的国际化地位。

二、影像视觉语言的实验性

影像实验即“实验影像”从一开始就是反传统、反主流的完全不同于主流影片的样式。它解构了传统影片的线性叙事方式,常运用镜头失焦或者刮擦胶片以制作破坏性的痕迹、或快速或慢速的剪辑处理、或声音的异化处理等等刻意制造技术失误来挑战观众习以为常的观影经验。正如已故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把“小便池”送到美术馆作为展品展出的举措一样,实验影片的探索发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经典模式,开拓了多元化的影像风格,它是先锋艺术家借用影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个人对艺术的、哲学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者历史的以及政治的观察和思考,以此不断进行着身份验证或存在或审美的价值考量。杨福东是近年来中国较有影响力的当代影像艺术家之一,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角与审慎的美学态度而享誉国内外艺坛。从他创作的“Prada,2010春夏男装”概念性影视广告《一年之计》来看,他似乎在运用镜头语法来为PRADA品牌书写经典诗篇。流动的镜头暗合着抑扬顿挫、不疾不徐的诗性节奏的把握;画面形象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镜头运动、组接似字字句句的斟酌,流光溢彩中共同作用并演绎着灵性篇章。“一年之计在于春”出自中国一句谚语,作者用《一年之计》为题展现了意象中的带有旧上海风情的画面。黑白影调的处理华丽而又充满质感,叙事依然是电影化的模仿现实,但表现又处处超越现实经验,体现梦境与现实交融。影片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镜头,在两位身份不明的西方现代绅士的紧张的动作与目光导引下,画面切换到中国古代的宫廷之中,异样的氛围,缓缓移动的镜头,鸟笼里的华服,美轮美奂的宫廷嫔妃,满怀猜忌的王子或皇帝,随着镜头的切换,时髦的现代女性及优雅的天马行空般飘浮在半空中的男士等等,如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般逐一展现出不同时空交错的神秘景象。人物出场没有刻意的顺序安排,任意穿越在不同时空。看似无序的镜头基本靠演员的视线变化衔接,引出一个个似梦非梦的视觉画面。镜头内外节奏的处理、伤感的音乐、满怀情绪的人物与冷静的动作表演,黑白调性的统一、斑驳光影的处理等等,丰富的视觉语言加强了影片神谜的氛围,其实验性的拍摄手法与意向性的影片主题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幕幕极具现代感的影像视觉奇观。而陈凯歌导演的“风从东方来”———《魔幻都市》作品的实验性在于导演呈现的虽无异化却又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觉经验,概念广告由此而来。

当然,概念影视广告的创作特性肯定不仅是以上所述所能概括的,在此反映的只是笔者有限的点滴思考。总的来说,当代艺术已经开始融入商业领域并独领,这源于名牌企业对追求商品品质卓越的意愿和品牌文化的战略经营的意识与当代艺术家的前卫思想相一致使然。随着时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在要求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要求宣传理念的与时俱进。特别是国际化的奢侈品牌,他们历来喜爱与艺术家合作,“商业+艺术”成为品牌故事中的特殊亮点。如宝马、路易威登、LV品牌与众多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合作、可口可乐与新媒体艺术家的合作等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基本是先于时代的先锋表达,他们往往运用抽象手段,表达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思想观念,充满着创新精神,而这种精神气质恰恰符合了企业对于前沿、品质、文化及品牌塑造的理念。品牌为影像艺术家提供了影像视觉语言自由探索的平台,艺术家借此可以充分展示个人的艺术技巧与哲学思考,见证个人才华的同时也为商业带来利益。由此,在实验影像艺术家操控下的影视广告,其视觉语言特征必然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自从陈凯歌导演为“东方卫视”改版创作的《魔幻都市》广告称之为“概念片”之后,影视广告领域开始争相使用“概念片”来定义作品。至此,“概念”一跃成为可以提升作品艺术品质的代名词,甚至于还出现了概念电影预告片,可是笔者实在无法理解一部电影的预告片为何要以“概念”定义,从中也看出了对“概念”的盲目跟风与理解上的差异性。好的广告是智慧的结晶,在多元化的时代前提下,应该照顾到不同层面受众的审美趣味,这需要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概念影视广告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影视广告的创作形式,为新时代的影视广告注入了新的视觉元素,必定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影视广告创作的一个新的趋向。

视觉影像范文第9篇

历时4个多月的第四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全国性征集及最终评选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颁奖典礼于2011年11月24日在北京798艺术园区举行。中国日报总编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周梅生,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孟京辉,以及佳能(中国)影像信息消费产品事业部市场部总经理千田俊一、佳能(中国)影像文化推进部总经理王川等人共同出席了本次颁奖典礼,与众多获奖者、媒体一起分享无数感动人心的瞬间。

本次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于2011年6月1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摄影大赛分为“感动殿堂”和“影像典藏”两个部分。“感动殿堂”主要面向专业摄影师、影像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和青少年,分为专业组、高校专业组和青少年专业组,参赛人数达11546人,共征集作品52195幅;而主要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影像典藏”,参赛者达到376669人,共征集作品950435幅。本次大赛共收集参赛作品超过100万幅,38万人通过网络上传及投票等方式参与到比赛中来,在业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王瑶、王文澜、孟京辉等九位专业评委在全国海量优秀作品中甄选出500幅优秀作品,参与最终角逐。

本次摄影大赛入围作品得到了九位评委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周梅生先生从第一届摄影大赛开始就一直担任评委,经历了四届大赛的他在颁奖典礼上感慨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参赛作品水准与第一届比起来有很大的进步,作品质量的提高说明佳能影赛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的。”王文澜认为,摄影是一种最直接的记录方式,比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更加立竿见影。本次大赛,出现大量反映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美,达到了展现精神层面之美的境界。通过评委的点评可以看出,今年的摄影大赛不仅在参赛人数上超越了去年,整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前三届,说明中国的摄影事业在不断蓬勃发展,也证明了佳能为推进中国影像事业发展的愿望正逐步得到实现。

佳能一直致力于推动影像事业的发展,使数码摄影文化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让更多的人享受摄影带来的快乐和感动是佳能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佳能举办“感动典藏”摄影大赛的初衷。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已经走过了整整四个年头。四年来,大赛共计收到参赛作品两百多万幅,参与人次上千万,是中国摄影界最盛大、参赛者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全国性赛事之一。2012年是佳能(中国)成立十五周年,期待会有更多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人参与到大赛中来,与佳能一起探寻更美妙的影像新世界!

视觉影像范文第10篇

“我的创作初衷来自‘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句中国老话。故事结构很单纯,没有戏剧化的冲突设计,希望以一种温暖、关怀的情调,来呈现这部富有诗意的电影。”

几年前就曾听赵晔提起,要在东北的一个有蒸汽机车的煤矿拍一部片。当在先锋光芒影展上看到《扎赉诺尔》时已经好多年过去了。

这是一部具有独特气质的电影,影片中充满了细腻的感情和诗般的画面,而这样一部散文式的电影,导演的构思仅仅因为一句话的触动:“我从2002年就开始考虑如何才能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句老话变成一部电影。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充满了诗意想象和情绪张力,这么多年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2007年的某一天,我偶尔看到一篇关于中国最后的蒸汽火车和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的报道,我的脑海里开始闪现出一幅幅的画面:百年的工业,尘土和蒸汽,淳朴的火车司机,广袤的北方边境,一个要告别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的老师傅和一个对社会、历史变迁无意识,同时也不善于言语、情感表白的徒弟……”

温哥华电影节这样评论这部电影:“赵晔用摄影机捕捉着蒸汽、雪、烟雾,营造出惊人的画面,以影像升华了这些人物与他们的工作,然而在同时又反过来让我们近距离体会着他们之间紧密联系的气息、声音与质感。有限的对话与大量富有诗意的视觉画面,用光与时强时弱的色彩勾画出来,浸于一种超现实及强烈的梦幻感。一种庄严,一种憧憬,还有一种不愿放手的情感、过去与现在的共存,这一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故事,同时也在一个民族神话层面上找到了共鸣。”

也有许多国际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背景以及所要传达的某种更大的情怀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尤其对于“蒸汽”这种生产方式的隐退所暗含的话题表示关注。

但导演的创作是感性的,非常直接,“社会变迁和历史的进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大题目,但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的选择是把握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我希望我更充分、更准确地做好这一点。扎赉诺尔是一个百年矿区,靠蒸汽火车来运输煤炭,随着煤矿的开采结束,蒸汽机车也将告别历史的舞台,那里的工人也将面临新的生活。《扎赉诺尔》不只局限于两个情同父子的师徒感情,两个人的送别背后还有东西。由于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的环境有相对的特殊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与朋友的告别,与一方水土的告别,与一个时代告别……”

“在开拍之前我就决定了《扎赉诺尔》是一部不依赖对白和戏剧性来叙事的电影,整个片子要通过视觉影像来实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冒险,对于我的投资方来说更是一种冒险。”

赵晔的创作理念决定了这是一部要完全依靠画面去“叙事”的电影,赵晔因此对影片的影像视觉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开拍前期,赵晔前往扎赉诺尔煤矿做实景考察,并带回了数百张现场创作的图片,这些图片后来成为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一幅幅惊人的画面。

“在开拍之前我就决定了《扎赉诺尔》是一部不依赖对白和戏剧性来叙事的电影,整个片子要通过视觉影像来实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冒险,对于我的投资方来说更是一种冒险。由于投资预算的限制,《扎赉诺尔》拍摄的灯光造型主要依赖于自然光,室内戏使用了简单的镝灯和钨丝灯,但是大部分的拍摄都是利用太阳光。

我们基本上是在清晨和傍晚拍摄,用其余的时间做准备。我和我的摄影师都是第一次拍摄数字高清电影,对数字高清的技术还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我依然觉得《扎赉诺尔》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还不是十分完美。我们在追求整体质感的前提下,适当损失了一些画面的局部细节。在我们所掌握的技术范围内,我们根据阳光照度来调整摄影机菜单参数来配合,同时也用了滤镜之类的附件。”

在冬天的扎赉诺尔拍摄这部电影,无论是器材还是气候对于赵晔和他的摄制组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从他所讲述的制作细节里,我不难感觉到在那两个月中,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

“《扎赉诺尔》实地拍摄花了55天,后期用了6个月左右。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天气。那里的冬天非常冷,风也很大,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三十八九度。人在这种状态下的反应会比平时迟钝,有时候叫演员笑一下,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脸已经冻僵了。

每个镜头平均拍了二十条。因为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体会角色的心境,并用只言片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我们拍了很多条,让演员达到最佳状态,有时也是为了等待合适的光线。

拍摄蒸汽机车是一个艰巨和复杂的过程。所有的机车都在一个巨大的矿坑里面,这个矿坑已经开采了一百多年,有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很深。把我们的拍摄设备往坑下运输十分艰难。影片最后的那个场景需要一个大摇臂,我们必须提前一天用人力往下运。那场戏需要三百个工人,我们等了一个月,直到其他所有场景都完成了才协调好,因为这场戏和这三百个工人,煤矿一整天处于停产状态。”

“投资方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束缚,创作的心态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我一定要拍摄我想要拍摄的题材和内容,否则我就不会拍。”

记得大约前,赵晔曾经寄给我一张光盘,里面是他在北影拍摄的第一部短片,那时候这张光盘给了我很大鼓舞,促使我在大学期间也拿起了摄像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道路。若干年后,当听到赵晔的《扎赉诺尔》在釜山得了费比西奖,就好像自己得奖一样兴奋和鼓舞,这再一次给了我坚持影像创作的信心和动力。

作为赵晔第一部有制片人投资的电影,在创作上赵晔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心态和以前不一样,思考的问题就会不一样,你也会更清晰。你的定位,你要怎样拿回投资,是否能拿回投资,所以你会给自己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我们用50万元拍这个题材,尽管很小众,但是这个投资是基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回收的,然而如果用500万元拍这个题材,那么一定会头破血流的。

投资方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束缚,创作的心态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因为我一定要拍摄我想要拍摄的题材和内容,否则我就不会拍。我有幸找到我的投资公司TianlinFilms和制片人崔红,她是研究电影出身的。在中国,真正懂得电影的制片人并不多。我希望她能够坚持她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希望在她决定把美国的房子卖掉之前,《扎赉诺尔》能够开始有发行和成本回收。”

“电影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载舟,也能覆舟。”

电影节对于很多制作人来说依然是神秘,甚至是有些遥不可及的,这次《扎赉诺尔》在世界范围内入围和得奖的电影节多至二十几个,而我感觉,赵晔对于电影节却保持着非常冷静的态度。

“电影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载舟,也能覆舟。通过电影节这个平台我确实可以展示自己,但是我觉得不能迷失在电影节里,尤其是在得到电影节的肯定之后,更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在电影节上获奖一定是有帮助的,能拿到奖金就是一件有实质性帮助的事情。但是我不希望自己以后的电影过于依赖电影节,毕竟电影是要回归到影院的。”

上一篇:数码影像范文 下一篇:影像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