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1:55:40

视觉与艺术论文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笔者通过对河南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对本校上课过程的记录以及采访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问题,发现了三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的

电脑艺术设计在中国大学中的艺术系或学院作为必修课程仅仅20年的时间,由于普及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短,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设置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大省,以科技为导向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在其高校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多数课程在为期四到五周,每周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段中,把教会学生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一般来讲,教师会把介绍“像素”概念作为学习设计软件的开头,例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接下来,一系列设计工具的功能被逐个展示及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做没有任何艺术理论支撑的练习。“这种授课的方式被中国大多数高校运用,是由于几乎所有电脑艺术设计教科书籍只强调电脑相关技能和手法而忽略了艺术或设计理论”[2]。因此,教学方法经常被当作课程目标。虽然一些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艺术理论及历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从掌握电脑设计技术为出发点讲解设计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具体展示说明他们的观点,教师有时不得不拼凑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最终借助设计工具完成特殊效果制作。课程结束经常以一张到两张二维设计项目为评判标准,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设计。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案例当中,由于对技术以及特殊电脑效果的过度聚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过度使用电脑特效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他们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样制作的艺术作品仅停留在应用电脑技术的表层,失去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本质。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数字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已经有超过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虽然本科学生扩招不断增长,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加大,但视觉艺术的课程设置十年来却未有大幅变化。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视觉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具体来讲,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作通识教育课,主要教授政治、思想、计算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时当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授中外艺术及历史理论,训练基础绘画及造型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课程,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等,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进行学习。实习课程主要由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组成。据调查,视觉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毕业总学分的约30%,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共占到总学分的约50%,剩余学分由实践和选修课程组成。这就表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间的短缺会极大影响学生掌握电脑设计技能及方法的能力,至于将个人艺术表达融入其中的较深层面更无从谈起。此外,今天的电脑艺术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设计,动态平面设计早已成为图形设计的另一种趋势。这意味着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在不断更新,叙述手法在不断完善。同时,这种现象提示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所强调的知识点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动态平面设计更强调图形与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效果,而非传统平面设计只处理图像视觉信息,多媒体的综合技术运用使动态图形不仅有形态,更有声音与动态”[3]。正因为动态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传统封闭的独立课程单元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相关课程进行有逻辑的交叉衔接。

(三)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比率失调具有相当长的历史。”[4]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短缺首先体现在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方面,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尽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核心,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有效使三者结合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护航使者。尤其在视觉艺术专业领域里,电脑的硬件及软件更新对于其课程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仍存在着此类问题,低级别配置的电脑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软件的速度要求。此外,一些艺术学院无法保证电脑总数匹配学生总数,这就造成了教师有时候不得不要求学生上课带自己电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情况下,教师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电脑设计课程的方法建议

改革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一条经典的课程目标设置基准:“既制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相关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领域中能有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质,意味着各门课程直接的逻辑交叉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才能从中积累知识并且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五点整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办法。

(一)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仍旧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强调艺术及设计理论与历史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艺术及设计背景的途径。这些课程可以同时以传统及现代艺术理论为重心,并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理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作为怎样把美学概念融入数字艺术的手段,并充分理解电脑艺术设计在他们作品中的重要地位[6]。这样,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不会将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手法相结合的难题。

(二)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概念和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但在河南省,此类课程经常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此状况下,学生可能并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如果多媒体相关课程可以较早开设,学生就可能更熟练掌握此项技能并更容易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去,而不会由于技能的生疏限制了他们创作灵感的发挥。同时,“电脑艺术设计课程需要紧跟当今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趋势”[7]。现今的美学观念和动态平面设计课程应该纳入视觉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类课程,例如让学生接触现实实践设计项目,是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有效方案。

(三)与设计产业联系的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视觉艺术专业的第三年级开始建立并持续到毕业年。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中去。工作室模式教学和以“项目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它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题当中而绝非完成单独不相关的作业。高校可以经常请设计企业代表或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设计趋势,或举办一些与电脑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作为“促进者”,能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设计问题,并在没有固定方式和局限条件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这样,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以便培养相关能力,为其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四)毕业设计项目

鼓励临近毕业的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寻求工作岗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开放的,允许他们根据喜好挑选感兴趣的命题或者根据未来工作需求拟定相关题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辅助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

三、课程设置改革之相关问题

除了需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外,也不能忽视教育资金的短缺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省,政府资金的投放与分配,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依赖先进并昂贵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支持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将会因为资金的欠缺受到影响。此外,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应该削减,要增加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整体比重。思想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的过度填充可能会对此专业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此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并培养其设计技能。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此类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也会影响未来课程设置的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河南省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模糊的教学目标、落后的课程设置以及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办法。然而由于教育资金的短缺和传统教育制度遗留的问题,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仍旧存在很大困难。希望教育者及政策制定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今视觉艺术专业的现状及亟需改革的原因,并对艺术设计学科改革给予大力支持。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人们不断追求完美,网页设计亦是如此。它要考虑如何使受众能更多更高效的接受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网站留下很好的印象。古往今来,关于形式美的规律被很多艺术家和学者所提出,因此,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去研究,并主动地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去发现美。当然,各个时代审美观念和美学特征不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审美需求随之产生。将网页设计推向了更高层次的境界,这也是网页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们遵循条理与反复、变化与统一、均齐与平衡、对比和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原则,以及对网页中文字、图形、色彩的设计的规律,创造优秀的网页作品。

(一)网页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和谐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设计网页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方面,内容占据主导地位,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另一方面,形式不仅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表现,而且也有自身的审美价值,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要兼顾整体效果与细节的视觉效果。如图1《龙门飞甲》的电影主题网站的设计,网页视觉效果相当成功。设计师通过考虑电影宣传效果及网站整体功能要求的同时,在设计形式上赋予变化创新,不仅实现了形式美的表现,也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二)主题元素突出

不同类型的网站都有自身所特有的主题,并按照阅读习惯和视觉心理将主题形象地传达给观者,使观者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它,并满足观者的视觉审美需求。适合主题的需要是网页设计的前提。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与网页的主题精髓相融合,才能展现网页设计所特有的审美形式。作为主题要素,要想成为观者的视觉焦点就必须注意编排的位置,从而使观者产生深刻的视觉印象。

二、创新性的视觉艺术表现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一)加强网页整体布局,合理分配版面提高网页整体美感

在网页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体一致性不仅存在于某个网页设计中的每个元素之间,也存在于整个网页上——一个网页必须被视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这就要求网页设计在整体的风格,色彩上保持统一。网页的整体性不仅包括功能上的整体性也包含了形式上的整体性,作为信息传达的重要载体,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这就要求网页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首先考虑网页的整体布局与版面的合理分配。

(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合理运用视觉色彩提升视觉冲击力

色彩作为网页设计的一个表现元素,不仅具有吸引浏览者视觉和维持网站形象的效果,而且具有有效传递页面主题信息的功能。在网页设计中,我们可能第一眼感知到的设计元素就是色彩了,如果设计色彩过多,用色过于混乱,造成了浏览者的视觉疲劳,久而久之容易导致网站浏览量的下降,难以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如图2,十二星座系列的官方网店的制作,运用主色调为蓝色的梦幻主题,彰显十二星座的特点,给人以遐想的梦幻空间,突出整个网店的风格和主题。

(三)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各大软件的优势

做出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要灵活掌握相关电脑软件,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AI”等,我们要熟练掌握这些设计工具软件,做到活学活用,并且就其特有属性将各种软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利用多维空间、动画3D技术等,静中求动,在二维空间中追寻三维甚至多维的智能化的设计。又如,我们将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与动画软件Flash软件进行穿插配合使用,把动画设计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物体进行运动的表现优势运用在网页设计制作中,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赋予强大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如图3、4运用平面软件与动画软件相结合穿插的使用,实现了网页的智能化设计,使画面更加生动。

(四)突出注重设计技巧,体现网页风格个性

做好的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设计与交流关系密切,网页要做到不只是提供单纯的欣赏,观者还要进行交互式活动,要让用户为设计感到愉悦,被内容所吸引,想要主动的去使用。这样的设计可以成为用户与信息之间的沟通渠道,使网页设计具备强烈的吸引力和引导性。如图5尼克•拉的“网页设计者墙”,在整体色调和版式设计上手法进行变化,通过形式和色彩体现网页设计的独特风格个性,是兼顾美观和可用的设计的一个成功例子。为了更好的表现网页设计的主题和设计者的意图,会在网页设计中加入音效或动画的合成,提高视觉冲击力,Flash等动画声音软件的运用,让网页设计在视觉与听觉方面有了极高程度的共融,从而更加生动。如图6在网页设计中加入了声音和动画效果,使整个网页画面栩栩如生,充满诗意,给观者以强大的审美体验。在注重整体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控细节,例如导航的设计要有独有的特点,展现的位置要明确醒目;按钮设计突出美观,操作简单;banner的设计要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图标设计也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些要素对网页的整体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图7,海河乳液的官方网站设计,在考虑整体功能性的同时,在导航,按钮,图标等要素也做了精心的设计,使网页更加生动且富有张力。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在当代视觉艺术设计中,红色元素具备鲜明的视觉渲染力与丰富的文化寓意,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应用很广,然而无论哪一种色彩都不是万能的,每个色彩都具备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运用不好也会影响设计创作。当代视觉设计在设计上想要走向成功,就要学会合理、针对性地挑选色彩,避免色彩选择不当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当代的平面设计领域来说,“红色”元素也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在当代的视觉设计过程中,红色能够代表信号色的特征。由于红色的视觉感受比较强烈,如果把红色字体放在以白色或黑色为背景的框架内则会影响辨识度与效果,影响文字传递的质量,整个画面希望突出的区域却失去了光彩,因此“红色”字体在创作的过程中要谨慎使用,否则会有相反的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红色”能够起到提示警醒的效果,因此很多海报设计能够运用这一点。“红色”在与其他颜色进行组合的时候要谨慎,懂得“量力而行”,其实“力”代表着红色凸显主题的力度,即在当代视觉设计中,运用“红色”要注意应用面的情况,一样的红色,不一样的应用面,表达的效果自然不同。有时红色能够凸显中心点,有聚焦的效果,视觉感受比较强烈,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画面中的颜色,尽管红色占的比例小,不过给人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感觉。这个效果在当代视觉设计中也可以运用到,不过个别设计作品可能会用红色与别的颜色以同样的比例进行绘制,那么画面的整体效果就非常凌乱,会导致视觉疲劳。一位加拿大的色彩学者曾说:“走进红色的环境里,人们的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都会提高17%,红色能够激发人的激情,不过也会让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要懂得准确运用“红色”及调整其应用面,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视觉警示效果的作品。另外,红色的运用也要与设计风格相一致,比如很多以节日为主题的作品都会用红色来描绘,不过在设计哀悼或悲痛为中心的创作中不能使用红色[2]。因此,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红色不是万能的颜色,设计者需要按照设计主题与风格来挑选合适的颜色,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最佳的效果。另外,创作的时候运用过多的“红色”,就要考虑“红色”的视觉效果,这样才能够合理运用“红色”,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才能够设计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二、红色文化与现代视觉艺术的契合

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政治波普艺术”来说,这里面也运用了很多“红色文化”元素,此时红色代表着存在争议的“”特点,具有讽刺、奚落的寓意,其作品包括王广义《大批判》、余有涵《“”时代》等。这个艺术创作和70年代形成的苏联“艺术(SotSArt)”有共同之处。“艺术”创作中,主要是运用列宁等苏维埃有名的领导的图像从而得到嘲讽与玩弄的效果,这种艺术风格也是发展艺术界讽刺语言的先驱,它对现代平面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由于此风格艺术自身的视觉语言与平面设计的语言相一致,强烈敏锐的风格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却变得更前卫、更质感,其商业价值呈现出来。香港服装设计师谭燕玉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作品,它是以的头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设计风格则是“政治波普”的写照,这个作品在那个年代引起了很大的震动[3]。此外,2002年,丹麦服装品牌“Only”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把王广义的作品引入其中,从而设计出了约3000件女装T恤。2008年,我国服装设计师陈娟红在创立自主品牌的时候,采用红五星、雷锋帽等标志,借助“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行创作引起了时尚界的关注。对于环境艺术界来说,北京最有名气的798艺术区,它也具有一定的“红色文化”特征。其墙面是由红砖瓦堆砌的,墙面上的宣传标语、人物雕像等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它真正地把历史和现实、革命和时尚糅合在一起。可以说,“798”艺术区里的大部分“红色文化”保留了以前老厂的风貌,也能够代表现代艺术家的独特设计,对此,在广州某饭店的装修风格也把“红色文化”与商业设计融合在一起。这家饭店的门外有一副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其横批是“广阔天地炼红心”;在餐厅的中心也挂着一副的画像,其两旁是孙中山、邓小平的肖像画;在天花板的上面也雕刻着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墙壁上绘制了一些宣传标语,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背景较为相似:“劳动光荣”、“祝革命同志们万寿无疆”等;其中门口也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灶台”的置物台,上面有一副文字,“人是铁,饭是钢”;饭店的柜台上也有很多红卫兵的雕像、斗笠等物品;饭店的服务员也是统一服装,穿着革命时代的绿色军装……此类设计与北京的一个饭店也较为相似,它们的饭店大门是由五角星设计的,走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工农兵的雕像,然后还可以看到“”时期的很多文化标语,天花板上也有“”时期的党报刊物,在墙壁上也绘制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东风牌大卡车,给人一种即将破墙而出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设计风格与商业品牌创作,这些餐厅在消费者眼中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红色文化”元素也慢慢在非政治文化设计中开始运用,或带着一股怀念的思绪,或反射出一种特殊的历史情感,这都是一些颇受争议的设计题材。在进行视觉艺术创作的时候,“红色文化”元素并非是随意的复制,也需要在意念或者手法上进行重置、错位等调整,所以都有一种敏锐或隐晦的味道[5]。它们大部分都属于先锋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备受冷落。不过,我们也要认同这类设计重塑了“红色文化”,它的外在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新颖、灵活、有创意,这些都能够促进商业化平面设计的发展,为此提供更多的艺术风格、设计语境和创作寓意。

三、结语

在当代视觉艺术界,随着国外各类新潮流思想的渗透,我们原有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国的设计与民族特征脱离并且丢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一味盲目地复制、描摹,阻碍了民族创作艺术的发展。所以,怎样读懂传统红色文化和当代视觉设计之间的关系,让红色文化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在“国际设计风格”盛行后,建立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也是新一代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学校和社会经常举办各种视觉艺术活动并进行奖励,这与其他学科的奖励一样重要。孩子的作品会用镜框装好,像艺术大师的作品一样被挂在家里或被当作礼品赠送。这样的教育环境使学习视觉艺术可以成为被社会所尊重的选择和认可的职业,而且视觉艺术修养甚至会成为社会精英的身份标签,社会也因此形成了包容创造和热爱艺术的氛围。艺术在西方许多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比如用视觉艺术品装饰居所和公共场所,即使是在租来的居所里。去美术馆看艺术展是休闲生活的一部分,艺术深入人心。

中国的艺术输出忽视视觉艺术。长期以来,中国艺术输出更重视杂技、歌舞等表演艺术和大众艺术,而不是被西方人所看重的属于精英层面的视觉艺术。当下中国的艺术热其实是非理性的艺术投资热。中国视觉艺术引起社会关注的主要原因是艺术与资本相结合成为理财产品而进入大众生活,并不代表中国人艺术理解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比如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层出不穷的各类鉴宝收藏类节目引导的基本是投资性收藏,这类节目的关注点是低层次的财富增值而不是基于艺术史价值和审美偏好的高层次收藏爱好。中国对视觉艺术的忽视也表现在国家对视觉艺术扶持政策的长期缺位。比如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国家将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这样的产业扶持主要关注赢利空间更大的新型文化产业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并不包括以非营利为主的视觉艺术。这与欧美等国把视觉艺术当作核心产业扶持和鼓励现当代艺术输出的文化艺术扶持政策的思路有很大差距。

中国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和贸易忽视当代艺术。长期以来,中国艺术“走出去”对外交流忽视了艺术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中国经济领域的跨国经营几乎可以与世界无障碍地对话。但在艺术领域我们却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艺术精品送出去交流,即“国粹”式的交流。而这些传统艺术即使在中国本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比如一成不变的水墨,永远难以理解的京剧和高难度的杂技技巧,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输出不变的内容。但这些基本上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含蓄内敛、中和为美的精神风貌的体现,虽然精致到难以超越,却不能充分体现当下中国社会时代精神和活力。而艺术根本上要反映当下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思。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无疑正日益受到关注,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重要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都不足,中国当代艺术也处于“走出去”初级阶段。中国艺术创作和对外交流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换思路,需要全球化思维和当代视野,从已经缺乏当代艺术语境的传统水墨、大头像的政治波普艺术的单一化思维中走出来,让艺术创作直面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更多元化的创作和输出。

中国艺术机构“走出去”缺乏成熟商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输出没有把视觉艺术品看作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输出基本上是不以赢利为目标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交流,缺乏“视觉艺术品贸易”经营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对外视觉艺术交流工作中,政府是主体,政府派出视觉艺术展览单位去国外执行对外宣传任务,经费由政府承担,在国外展览也大多是免费赠票。这种做法虽然对外宣传了中国的视觉艺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几乎没有经济效益。虽然有必要,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甚至无回报的做法难以持续进行。

这种文化艺术的“走出去”其实更多的是“送出去”和“抱出去”,这也导致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只能是小众的偏好和消遣,不能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而且即使以赢利为目的的文化艺术输出也因缺乏成熟商业模式而难以获得真正成功。中国国有文化艺术机构很长时间一直是事业单位,靠国家财政拨款生存,缺乏产业化的运作手段,即使后来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因为起步晚,与西方文化企业和文化跨国公司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营销手段等方面差距巨大,尤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竞争力。中国不乏优秀的艺术资源,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商业模式,未能把优秀文化艺术资源变成能带来可持续增值的资本。比如在文化传播方面,中国的孔子学院是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的文化输出,规模小,扩张速度慢,仅成为小范围海外民众的个人选择,而不会像商业输出的好莱坞电影一样无孔不入,融入输入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强大吸引力。

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忽视民间力量主导的艺术输出

世界各国都重视民间外交与政府外交互补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民间机构的灵活性、自由性、独立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无论是世界顶级跨国画廊高古轩、佩斯,世界拍卖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还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基金会都是私人跨国艺术机构。这些私人跨国艺术机构的成功说明:灵活、自由的民营经济模式更适合文化艺术产业以创意为核心的特殊精神产业的性质,民营跨国艺术机构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强国文化艺术输出的主体。民间力量日益以其灵活的经营模式和持续盈利的模式绕过各种政治壁垒寻找商机,凭借资本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畅通无阻。

而政府主导或者国有艺术机构的文化输出一直是我国文化输出的主要形式,虽然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政府在非营利性的文化交流方面比民营机构更有优势,今后也需要继续发挥作用。但是政府主导或者国有艺术机构的文化输出作为主要形式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尤其是中国政府主导的文化艺术输出意识形态冲突被放大,容易遭致抵制。近代中国由于自身文化传统无力解决当时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被迫向西方求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文化自信心上失去了汉唐文明的优越感,遭遇重大挫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又长期处于被资本主义强国隔离和封锁的艰难地位。冷战时代,意识形态冲突一直是西方封锁和歧视中国的最佳借口。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意识形态的冲突已经超越传统的思想领域、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等各个领域,艺术领域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成为各方争夺的主要战场。强势的欧美视觉艺术市场一直对中国视觉艺术进行歧视与排斥。在世界各国民众对政府和官方力量反感和抵制意识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国被西方国家妖魔化的长期宣传攻势下,海外民众对中国政府存在很多难以消除的成见与误解。近年来,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和孔子学院在全球的陆续设立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威胁”。持不同政见者甚至会在中国政府在海外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现场进行抗议示威活动。中国国有艺术机构对外投资很容易被认为背后由政府支撑,违反自由竞争原则。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组织的文化艺术输出遭遇的意识形态抵制不断加大,输出的政治风险加剧。

目前我们国内也面临产业转型,民生问题复杂的艰难形势,不适宜再以国家形象强势宣传进行文化输出,避实击虚是我们目前最适宜选择的文化输出姿态。相比国有艺术机构,中国民营艺术机构更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主导的对外输出的新形势,更能实现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而且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日益重视民营机构对中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民营视觉艺术机构的实力日益增强。

民营画廊、民营美术馆、民营拍卖行发展迅速,其数量已经超过国有和外资视觉艺术机构,其经济效益也大有赶超国有和外资视觉艺术机构之势,已经逐步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机构的主体。国有艺术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民营艺术机构拥有强大的资金和经营策略的优势,今后需要加强两者的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使双方的资源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的基础薄弱

(一)中国艺术机构与艺术产业总体落后。中国视觉艺术机构起步晚,相对西方成熟的艺术机构和艺术产业发展落后。归结起来,从中国艺术机构整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投入不足,规模相对都比较小;经营不规范,管理不专业,艺术品投机风潮盛行,艺术品制假、售假、拍假普遍,艺术品经营诚信体制缺失;缺乏学术性;合格的市场主体和骨干艺术机构偏少,产业集中度偏低;中国艺术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对国民经济贡献和影响偏小等。从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环境来看:国家缺少对视觉艺术机构尤其是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的有效支持,民营艺术机构与国有艺术机构发展环境不平等;社会对视觉艺术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艺术市场缺乏监管等。从文化艺术输出来看,中国艺术品在国际艺术市场只占极小的份额,对国际消费者吸引力不足,国际认同度不高,视觉艺术品出口额在文化产品输出中的比重偏低。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艺术机构的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视觉艺术机构缺乏“走出去”的信心。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比商品输出更困难,加上由来已久的深层自我封闭的文化心态影响,中国视觉艺术机构对于“走出去”和跨国经营普遍缺乏信心。即使“走出去”,也大都是盲目地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长期来看,中国艺术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实力雄厚的外国艺术机构的不断进入势必会不断压缩中国本土艺术机构的赢利空间,生存会更加艰难,而主动出击,尽快在海外寻找新型艺术市场也许能发现更多生机。回顾西方艺术机构进入中国的历史,可以为我们增强跨国经营信心提供借鉴。

西方艺术机构进入中国遭遇极大文化折扣,中国人对西方艺术品开始几乎不感兴趣,这并没有使那些外国艺术机构望而却步,很多外资画廊甚至比中国本土画廊的寿命长,实力不可小觑。进行跨国经营,在困境中学习和融入乃至引领是西方艺术机构跨国经营的曲折发展道路。中国民营艺术机构跨国经营也会遭遇这样的曲折,而目前大多数民营艺术机构宁肯在生死线上挣扎也不愿选择应对这样的曲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中国视觉艺术机构跨国经营实践严重不足。西方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已经长驱直入,比如数量众多并且资金雄厚的外资画廊在中国艺术市场中逐渐垄断艺术资源,巴塞尔艺博会收购了香港艺博会,实现了在中国和亚洲的扩张,苏富比、佳士得已经在香港、北京、上海开设了分支机构,尤伦斯基金会和美术馆以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而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兴风作浪等等。与西方艺术机构大举进入中国进行跨国经营相比,中国艺术机构跨国经营实践严重不足,尤其缺少民营跨国艺术机构经营的成功个案。中国虽然不乏经过西方艺术机构和扶持而成功走出去的艺术家,有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可以进入世界前十位作品价格最高的艺术家行列,在国际艺术界享有盛誉,但那是个体的成功,不是中国有组织的艺术机构的成功,而且他们的幕后推手大都是西方艺术机构。中国真正的跨国视觉艺术机构极少,而且几乎没有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成功个案。甚至中国画廊走出去参与国际知名艺博会的比例都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画廊受邀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一直都只有四五家,数量偏低,而且常常包含外资画廊。中国画廊还徘徊在世界主流艺博会门口,并未真正获得西方主流市场认可。

综上所述,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面临很多短期内难以改变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各类外国跨国视觉艺术机构已经大举进入中国,势不可挡,我们和文化安全一样的艺术安全正受到巨大威胁;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艺术机构“走出去”和跨国经营却裹足未前,缺乏应对之策。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 头上长角,他们不是犀牛啊! “头上长角”之谜 角雉头上长角的美丽珍禽 反对“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是提倡园滑吗? 他们不是天使 还好 他们也都没长歪 他们还“小”,我已长“大” 他们不是美国的99% 他们不是“捣蛋鬼” 他们不是倒霉蛋 他们不是全能王 他们不是你的朋友 小鬼儿头上不长角 墙头上的佛塔角 头上长树的女孩 科技因他们而进化,科技之父都长什么样? 难道他们不是我们的孩子 他们不是组合,他们是一支队伍 他们不是遥远星球的孩子 他们做的,都不是高端旅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头上长角,他们不是犀牛啊! 头上长角,他们不是犀牛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Paco Peregrin创意怪诞风趣,所以这个男人头上顶了几只角 2.玛丽黛佳力邀国际彩妆造型团队打造彩妆秀妆容,在眼睛上看到了火焰3.玛丽黛佳的产品非常具有设计感和品质感4.Paco Peregrin为Lady Gaga 设计的创意哪吒造型5.玛丽黛佳力邀国际彩妆造型团队打造彩妆秀妆容,依稀可以从模特脸上看到Lady Gaga 的影子

“美其实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我们想不断去寻找这些新的方式,一开始大家看到这些照片会觉得这些化妆的方式和平常不太一样,非常奇异,有时候甚至是有一点奇怪。之后,大家就会慢慢发觉,其实这些是非常美的,告诉大家有不同的美的形式,只是我们要如何去发现这些美。”

玛丽黛佳今年的时尚艺术彩妆秀,请来了西班牙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Paco Peregrin联合打造。主要有四款主题,搭配四款主题妆容――“惊鸿一瞥”、“前卫无界”、“型色风韵”和“幻影轮回”。四个系列服装搭配四种妆容,描绘出人生的色彩轮回,这些都被呈现在了玛丽黛佳《越域・面对》精神艺术展中。T台上,用彩妆诠释艺术,展现人生;而T台下,人们正视自我,探寻真知。

Paco Peregrin,塞维利亚大学艺术学士,视觉与造型艺术家。时装摄影,艺术指导,创意总监,视觉传达教师,他曾经把Lady Gaga拍成了哪吒。

Paco Peregrin出生于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有很多沙漠化的景象,比较荒原式的一些景象,这给艺术家留下非常深的印记,在以后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果你们想跟我谈一谈灵感来源,我喜欢16世纪佛兰德的风格,还有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和意大利的风格,还有超现实主义。另外就是现代化,我的作品希望能和现代生活所相关。”

纵观Paco Peregrin这几年的作品,可以用怪诞、繁复、巴洛克和喻。玛丽黛佳《越域・面对》精神艺术展中这些特质发挥到极致,每一个设计都有豪华的特色,面罩、发饰,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每一款造型都是激情澎湃的,即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把艺术家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最让人震惊的是整场秀最后的谢幕,一张3D的不停变换妆容的巨型的脸,最后被彻底点燃,从视觉上爆发出灼热的效果。

“视频叫做转瞬即逝,和我们生命相契合,生命也是在不断的行走不断消逝,而且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以我们感知不到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想通过这个视频展示时间的脚步,比如说从一开始的时候,最开始那个画面体现的是生命的开始,之后有青年部分,有我们青少年时期的这种叛逆,然后再有我们成熟期,所以是展示了整个人,他从幼儿到成年到最后生命的终结整个一个过程。但是,我们来看这个时间的脚步,要从一种非常积极的角度去看,因为既然时间短暂,那我们就要学会去利用时间,学会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中创造美的东西。”Paco Peregrin如是说。

Paco Peregrin视觉与造型艺术家

Paco Peregrin,塞维利亚大学艺术学士,视觉与造型艺术家。时装摄影,艺术指导,创意总监,视觉传达教师。

Paco Peregrin1999年在塞维利亚大学艺术读取学校同时学习了教学适应课程,并在知名学校机构拓展学习经历。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 金属热处理之退火 模拟退火算法探讨 遗传模拟退火算法 LED产品退火工艺优化 基于固态相变的退火技术 胀接管道管端退火工艺 CrWMn球化退火工艺的分析 浅谈均匀化退火炉组 连续退火炉安装技术 汽车齿轮模具的退火工艺漫谈 硅钢连续退火炉安装技术 全氢罩式退火炉氢气用量对退火时间的影响分析 非晶合金退火后硬度变化的实证分析 不锈钢冷轧退火酸洗线生产工艺 全氢强对流罩式退火技术 金融危机“退火”中国钢铁业 基于回复及再结晶过程退火的分析 罩式退火炉翻卷机的优化改造 镀锌线退火炉的电气安全措施 浅谈连续退火炉的施工要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退火》过往已是温和宁静 《退火》过往已是温和宁静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唐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流动的风景2013,纸上墨本 消逝的风景2013,玻璃,茶 高地回声2016,玻璃,茶,银箔,木 朝暮2015,玻璃,茶,石粉土 等候觉醒2015,玻璃,樱桃木,茶 晓 2013,玻璃,综合材料,茶

这些作品来自杜蒙于2016年6月25日至8月7日在纽约否画廊举办的个展《杜蒙:退火》,呈现九组以玻璃为主要媒介的艺术作品,表达艺术家对于个人化瞬间与记忆的认知。

本次展览作品涵盖玻璃绘画、雕塑以及装置等不同形态,试图展现杜蒙对于玻璃艺术的多样化探索。2010年起,杜蒙将速写与插画手法融入玻璃创作,形成一种独立而细腻的语言,用以叙述那些恒定存在于思想之中,却难以用具体词汇表达、转瞬即逝的状态。这些带有强烈叙事性的玻璃作品,是她重现往昔,表达对特定时空感念的美妙通路。这些闪烁迷蒙光泽的玻璃体,不仅仅关乎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也描摹出一个崭新而深邃的世界。在杜蒙充满想象与期许的作品中,梦境般的过往与现实交织,司空见惯的场景倏忽变幻,未来的栖身之地变得可见而真实。正如艺术家迈克尔・罗杰斯对杜蒙作品的评论 ,“从这个意义 , 艺术家成为一个导体,过去现在未来在此相遇。”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英国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前卫艺术中心,均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崛起的新一代艺术家――“青年英

>> 当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当代艺术 视觉盛宴 当代艺术的狂欢与符号的盛宴 “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YBA与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 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 从英国当代艺术看英国文化 当代的艺术与当代艺术 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承诺 当代艺术的隐私 泛滥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拜物教 当代艺术的先锋 《当代艺术的主题》 当代艺术的跨界重生 当代艺术的社会性 当代艺术的快公司 当代艺术的亚洲争锋 当代艺术收藏的拐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英国当代艺术的盛宴 英国当代艺术的盛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英国当代艺术的盛宴

英国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前卫艺术中心,均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崛起的新一代艺术家――“青年英国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简称YBA)有关。1988年,达明安・赫斯特、翠西・艾敏(TraceyEmin)和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等一群年轻的英国艺术家在伦敦东部的个仓库里面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他们创造出的作品大多无视艺术定义下的传统惯例,充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挑战性。在接下来9年的时间里,他们精彩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股热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因经济衰退几近崩溃,很多商业画廊倒闭,羽翼已经丰满的“青年英国艺术家”们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救星,开始在英国艺术界呼风唤雨。他们同时也是角逐特纳奖(该奖于1984年设立,是对英国最佳当代艺术进行的奖励)的主角,对媒体和公众有了重要的影响。此时,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英国当代艺术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大量观众,这些观众之前对视觉艺术并无体验或了解。换句话说,当代艺术不再仅限于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变得平易亲切,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主流活动。而今英国新代的艺术家们带来了与“青年英国艺术家”不一样的表现,他们不在对喧闹轰动的表面感兴趣,相反在主题上强调多样性,从浮华更趋于朴实和节制。

对于远洋之外的中国观众而言,并不是很多人都能留意到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及变化,大部分人对其了解甚至都知之甚少。去年12月开始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国内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馆合作举办了“英国制造――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展1980-2010”的巡回展览,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英国当代艺术的一扇窗户。英国文化协会收藏了超过1650名英国艺术家的8500余件绘画、雕塑、素描、水彩、版画、摄影、装置以及摄像作品,它们反映了20世纪初至今英国艺术的成就和发展。藏品大都是现在享誉世界,成绩斐然的艺术家。此次展出的艺术作品是英国文化协会从近20多年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包括了50位英国艺术家的100多件绘画、装置、摄影、影像作品。其中,有相当多的艺术家都曾经获得或者被提名过特纳奖,如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和吉莉安・威尔金(Gillian Wearing)等。

达米恩・赫斯特:奇思怪想的天才

1965年,赫斯特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从小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长大。他是YBA里面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导了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艺术发展并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赫斯特在1986年9月就读于伦敦哥德史密斯学院,1995年获得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他的艺术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他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医学的元素,比如药品、药橱和药片等。

加里・休姆:二维概括的演绎者

加里・休姆是英国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成员之

,因他简洁率真又雅致独特的艺术作品而享誉英国。他的作品研究色块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研究材质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作品来源于生活,提炼出对生活的热爱态度,赋予作品以艺术的思想和姿态。

查普曼兄弟:一对恶搞大王

杰克・查普曼和迪诺斯・查普曼,分别于1966年和1962年出生。1990年,这对兄弟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硕土学位后开始共同创作。1993年,查普曼兄弟创作了《战争的灾难》,他们将西班牙艺术大师戈雅的系列铜版画进行改造,将原本表现战争残酷恐怖的、充满人体残肢的画面变成了塑料人的装置,这改造受到了不少非议,却也令他们炮而红。从此,查普曼兄弟致力于“篡改”名人作品,他们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法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查普曼兄弟还将希特勒当年创作的水彩画添加了彩虹、笑脸、星星,并命名为《假如希特勒是个嬉皮,我们是否会更快乐》。

彼得・多伊格:忧郁的追忆者

弗洛伊德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他/她的生。这个理论放在彼得・多伊格的身上,再正确不过。他的艺术主题就是不断地用画笔追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童年里停留过的那些地方。20世纪70年代末,彼得・多伊格到伦敦求学,先后就读于温布尔登艺术学院、圣马丁中央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2007年,他的《白色独木舟》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130万美元成交,使得多伊格成为英国绘画作品价格最高昂的在世艺术家之一,引起艺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博伊德・韦布:关注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摄影师

韦布的风格极具神秘色彩,制作精美的摄影作品是利用他在工作室里的布景完成的。在他早期作品中,他更多关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常以寓意的方式暗示人类对人性的漠视必将招致大自然的报复。韦布活跃于国内外的众多艺术展,他参加过的展览以及和个展包括: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伦敦,1987年;赫希霍恩博物馆,华盛顿,1990年;奥克兰美术馆巡回展,1997年;还包括弗里德里希阿鲁门Toi Toi Toi博物馆,卡塞尔,1999年;以及奥克兰美术馆,2010年;Comma 24,布隆伯格空间,伦敦,2010。1995年,他曾代表新西兰参加了悉尼双年展。

约翰・伍德和保罗・哈里森:作品的真正主角

约翰・伍德(1969生于香港)和保罗・哈里森(1966年生于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均毕业于巴斯高等教育学院。从1993年起,两人便直开始合作。伍德和哈里森创作的作品多属极简主义的录像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既有悲剧,又有喜剧还有讽刺剧。他们在作品中对人体的物理极限、程度和行为的试验,与他们所创造出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3D桶》(2001),《桌椅》(2001)和《洒水壶》(2001),均属于伍德和哈里森名为《26图画和下坠物体》系列作品,首次展出是在2002年伦敦的Chisenhale美术馆。该系列作品借助了26个电视屏幕,向观众展示了26个相似短篇,每短篇均不超过三分钟,循环播出,但每短篇并非独立地存在,而是与另外的作品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在创作此作品时,通常从个固定位置开始拍摄,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各种运动方式(包括人物静止不动),向观众展现了作品中的空问位置关系。此外,正如作品题目所示,此作品探讨了某种环境和行为,在何种情况或是表演者做出何种运动或行为时,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些短篇中,出现的人物就是伍德和哈里森,有时两个会起出镜,有时则是一个,但无例外,他们才是作品真正的主角。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看出这两位艺术家不仅试图探索被环境限制的一些细小的,荒唐的举动,同时想探索那些几乎不存在的极其复杂的运动机制。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 死亡之城 死亡之城的记忆 论电影《暮光之城》中死亡的美学意义 美制导枪弹进行打击移动目标的实弹射击试验 死亡 目标——坦克:PF98A式120mm反坦克火箭训练与射击操作(下) 认识射击 探戈之城 恐惧之城 天空之城 特色之城 创新之城 双赢之城 运动之城 奢侈之城 拆迁之城 困兽之城 玻璃之城 心动之城 坦克之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射击目标 死亡之城 射击目标 死亡之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降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射击目标,1997年

无论多么强大、高级的机械部件,此刻也变得无能为力――深秋,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一组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建筑和汽车的图片让众多观众流连驻足。这便是以色列摄影师吉拉德・俄斐的《死城》系列摄影作品。

吉拉德・俄斐(Gilad Ophir),1957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喜爱艺术的他1979年在特拉维夫大学艺术与人文专业学习。1981年他决定去纽约继续深造,先后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亨特学院拿到了美术学士和美学硕士学位。

《死城》是吉拉德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拍摄于1996年至2000年,作品与他成长的地区有关。从小在动荡不安中生活的吉拉德一直回避拍摄自己周边的事物。后来他受到西方符号学的影响,试图从摄影的表象解读社会密码。他开始拍摄建筑物,记录那些以色列、叙利亚、埃及军队建造的军事基地和设施是如何兴建又被废弃的,那些军事基地、军事训练场和射击靶子,如今成为了战争和暴力所留下的遗迹。《死城》的英文名字“Necropolis”也有着墓地和坟场的意思,吉拉德说“墓地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的死亡”。 叙利亚军事工程,1997年

《死城》系列中,被当做射击目标的奔驰吉普车是以色列军队从阿拉伯军队手中夺取而来,随后成为了以色列军队训练打靶的目标。它们被一字排开放在沙漠遗弃的军营旁边。奔驰车是德国制造的,人们看到它会联想到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命运。这些德国吉普车后来被阿拉伯人在战争中使用,因此德国设备又再一次的被用来攻打犹太人。如今,它们在沙漠中散发着死亡的气息,证明了两场战争以及一个国家在在冲突中受屈辱的历史。而那些昔日被用于军事用途的建筑如今残败不堪,落满枪眼的吉普车阴冷无言,这些战争遗迹对于当地景观以及人们的心理造成了阴森恐怖的影响,都通过吉拉德的镜头表现出来。

作为过去20年内活跃于以色列的重要摄影师,吉拉德的这些摄影作品成为了以色列摄影史上的传说,并在世界各地展示,也为吉拉德获得了不少奖项,其中包括“犹太文化奖”和给以色列艺术家的“君士坦丁摄影奖”等等。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 不被弱势群体挟持 被挟持的风景 被爱挟持的剩女 政治对文学的挟持例析 被高房价挟持的爱情未来 被父母之爱挟持的婚姻 不被欢迎的孩子 不被看好的履新 不被期待的快乐 不被熟知的奢华 不被鼓励的成功 不被遗忘的时光 不被辜负的生命 不被“示众”的权利 不被重视的权利 不被消费的游戏 不被修补的生活 不被祝福的爱情 不被“重视”的权利 不被LOGO的女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不被“挟持”的美学“革命” 不被“挟持”的美学“革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马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重构美学;视觉思维;互通互融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28-02

在电影、电视分别与舞蹈交融发展的同时,新媒体舞蹈再度掀起了“数字艺术”表演形式的一股“新浪潮”,在“视觉思维”的“天空”中树起了一面全新艺术融合的“旗帜”。“数字化革命不仅带来了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态的重大转型,而且从传播渠道、创作方式及身体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对舞蹈表演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剧场舞蹈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灯光、服饰、道具的改良上,也表现在整体舞美、影像创意、动画制作与视觉美感等方面。从剧场――荧屏――剧场的“回归”,并不是舞蹈艺术“革命”的“复辟”,而是紧随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觉思潮的艺术表现,以另一种区别于舞蹈、影像、数字技术的跨界艺术融合而成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形式。观众的审美不再局限于电影、电视、单纯剧场表演等,而是在更为宽泛与开阔的新平台上享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一、“互通互融”的美学理念

自人类诞生以来,视觉思维已经开始形成,起初舞蹈美感的萌芽在整个艺术领域处于最为靠前的:“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因为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而动作是生命的第一信号…[3]”与舞蹈美学相关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类视觉思维的发展方式。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带来了技术与艺术创新的合流,人类审美的思维也随着这股逆不可挡的“洪流”而变迁,电影、电视的诞生使舞蹈的美学思维进入另外一个思维空间。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舞蹈的兴起,又重新“变革”了剧场舞蹈的审美思维。在艺术融合的领域中,观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化。也许,从高雅到通俗的舞蹈艺术“苦苦挣扎”地变化,最终在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挣脱”出来。两种艺术美学在思维和理念中重新搭建起桥梁,提供了“视觉创意”的无限可能性。虽然新媒体舞蹈目前还缺乏独立的科学意识与体系化的理论支撑,多处于实验阶段,但其发展的速度之快,已经渗透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介中。从单纯的舞台LED显示屏到配合光影等特效再到立体影像与舞者互动等形式,短短几十年光景,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的趋势。例如:在中国的艺术专业类院校,北京舞蹈学院于2010年创作出《舞者》、2012年《逆光@青春》、2013年《还魂记》、2014年《游园惊梦》一系列的新媒体舞剧,同时,上海戏剧学院于2008年创作的新媒体舞蹈诗《文明-图腾》和2011年的《极境》,这些都反映出在新媒体舞蹈这条道路上,从初期的探索开始迈向成熟。那么,如何才能将两种艺术的美学思维和谐相容呢?

首先,在语言学美学结构的流变[1]中,新媒体承担着主动配合舞蹈美学理念的责任。因为解构舞蹈身体语言中的“肢体语汇”,才能迎合其每一个舞蹈动作而形成的影像语言所表达画面的重新建构。双重美学理念的思维方式,需要主次鲜明,这样才能真实地做到“为镜头编舞”[4]。从电影与电视中呈现的舞蹈来看,舞蹈身体语言通过影像来传达出该本体艺术表达的所有,仍然具有一些局限性。“回归”剧场的舞蹈在新媒体的配合下,仍然可以发挥舞蹈原本在舞台的发挥空间。影像和光影服务于舞蹈的肢体动作,包括对叙事结构的调整和对情绪宣泄的演绎,同时还使舞台美术增色不少。例如:舞剧《梦幻九歌》的演出,在舞台中央正面投落纱幕,并且与地面投影结合,营造出3D的梦幻视觉,演出时,纱幕上被投影投射的字、画、影,都与舞台中的舞者相互辉映,该舞剧故事讲述楚国文化,地面的影像则以竹简的文字、山水、云纹、玉器、青铜等与中国古典舞互动。在《少司命》一幕中,舞者即兴的影像与青铜纹合成在一起,投射在十个屏风之上[2]。这样风格的设置,一方面解决了舞蹈意象化表达使观众并不能一目了然,起到了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舞蹈融入影像之中,使观众形成一种共鸣式的“穿越感”,似乎在舞姿中回到了楚国时期,宛若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由于影像制作繁琐与困难,在编舞初期,影像的设定需要根据舞者动作的变化来变化,倘若稍一疏忽,就会形成脱节,甚至影像和舞蹈呈现“两张皮”。那么就需要在影像制作初期,与舞蹈身体动作协调后,在哪一场景,哪一位置,甚至哪一动作起势时,影像的出现同步结合。节奏的快慢把握,这就需要舞者来配合影像,在整个舞台提供的空间里,舞者的身体不再是自由发挥的,必须与新媒体影像互通一致,能够确保动作的流畅性和与影像互动的和谐性。比如在新媒体舞剧《还魂记》(2013)中,舞台中央的投影幕布所呈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舞者“飞来”的画面,舞台中的舞者必须踩准时间节奏从幕布中央破幕而出。如果一旦错位就会使观众有差强人意之感。“这种从‘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转换,要求舞者必须营造出比在舞台空间更大的立体感和更强的动作感。[2]”两方面的语言思维交融、美学思维互通,才能表现出融会贯通和流畅和谐。

二、视觉思维的“革命”

新媒体艺术更多地把数字技术(包括数字影像、投影、光感效果、计算机技术特效等)的最大优势发挥到舞台上。在舞台呈现当中,新的“视觉思维”成为了新媒体舞蹈的最大亮点,不论从时空扩展方面、感官刺激方面、抽象具体化方面以及使观众身临其境、悬念解惑、情绪共鸣等方面,还是从舞蹈编创身体语言思维方面、影像创作思维变化方面、丰富变换人与影协调方面,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视觉思维”的“革命”。

先谈新媒体影像从电影、电视荧屏脱离搬到剧场舞台,为剧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这种“视觉思维”的变化,不仅是出于“猎奇”心理,更多的是迎合现代文化思潮。在剧场舞台上,影像所展现的时空造型,无不成为舞者更具有说服力的具象化表达。在观众思维模式中,舞者一次性的跳跃舞姿也许如白驹过隙一般,影像在视觉呈现中“延时”有时可“重复”。比如在上海世博会原创新媒体舞蹈剧目《少林武僧传奇》中,提前录制好的投影舞者与舞台的舞者动作之间,有先后差别,细心观察,其舞蹈的动作素材是一样的,那么其中的影响就充当了舞者的动作补充或是重复。这种形式可能被观众理解为“再现”,或者说是“重现”。“一旦进入影视时空造型系统,所谓‘再现’就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事物,而是赋予了丰富的美学含义…[5]”新媒体影像效果为舞者贡献的不再局限于模仿和重复,而是在观众心里潜移默化形成新的一种体验、新的幻想。这样的“视觉思维”借助了新媒体影像的“修辞手法”,可以使影像时空造型在传统舞台上肉眼所看到的表现,进一步衍生出多重象征或者意喻的功能,也可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每一位观众心理结构不同,判断和理解的也不同。这就是新媒体舞蹈在“视觉思维革命”中最大的价值,也是新媒体和舞蹈两种艺术融合的价值。

再看舞蹈编创方面的改革,也就是“新式”舞蹈,如何能赢得观众喜欢。舞蹈美的基础语言是肢体动作,那么在编创舞蹈时,纯粹的为了“取悦”观众从而配合影像,是不可行的。舞者最终还是舞台的中心,舞者的责任是把观众的视野焦点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那么影像就渐渐“退居二线”,为“镜头编舞”的重点应该是“舞”。新媒体舞蹈的编舞为观众提供一种新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剧场舞蹈的理解,抽象具体化和具体抽象化,成为舞者要完成的任务。在观众“视觉思维”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新媒体影像语言与舞蹈身体语言结合起来,那么这两种语言形式互相交错的视觉感受,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属于自己理解的心理意象,也会不由自主地联系这两者融合所产生的感受,一种心理预期的再现或者重现。正如“语言只不过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意象)的辅助者,因为只有清晰的意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物体和关系。[6]”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分析新媒体舞蹈给观众带来审美思维的变化,都是在两者艺术门类“联姻”中呈现出来的。这场“视觉思维”的“革命”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历史中,不再被“挟持”,并不断地向成熟迈进。

三、结 语

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用肢体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美学形态在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中衍生出新的语言思维与美学思维,这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也是艺术跨界融合的成果,更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逆的潮流。在人类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形式及思维影响着艺术传播的变化,创新理念渗透着文化艺术的更高领域。新媒体舞蹈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在人们享受艺术、丰富生活的“大舞台”上“婀娜多姿、新意盎然”。

视觉与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基于中国动画民族性的拓展数字技术应用研究 基于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交互技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绘画技术在二维动画中的应用研究 论基于Flas技术的交互性动画在数字媒体中的应用 基于Maya MEL语言的数字媒体动画控制技术的研究 FLASH动画设计软件在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动画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基于3D技术的民族水墨动画创作研究 流媒体动画应用研究 基于OpenGL的图像动画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建筑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指纹技术在压缩媒体上的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在畜牧饲养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动漫设计与制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分形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SVG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流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建筑动画应用研究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建筑动画应用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渝婵")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使传统动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同时建筑动画也出现了新的媒介模式。建筑动画从传统单一的平铺式审美到现在逐步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的展现形式,在未来建筑动画也将向电影影像制作形式靠拢,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创作手法多样化、国际化,加入人机交互、平台转换、游戏引入,增强娱乐性、艺术性等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复杂的故事情节来展现更好的建筑设计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传播的载体及各种技术手段在建筑动画中的“虚拟性”表现是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动画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91-02

一、从“数字化”角度看建筑动画

数字媒体是指传媒的数字化,它是一种传媒发展趋势,是一种数字技术,集中体现了“人文、科技、艺术”的综合性媒体艺术,通过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对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特效编辑、非线性制作及素材进行整合、修改、编辑,对于建筑动画来说所形成的视觉效果比实拍效果更精致,某些方面也达到了实拍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学者尼古拉・米尔左夫(纽约州立大学)曾指出,“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由此可见,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在新媒体媒介下,数字媒体技术所生产制作的影视动画、数字媒体平台、网络游戏等视觉文化的主要手段,逐步被社会采用,被大众接受并向往。随着数字媒体综合性的发展,影视特效的制作和质量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电脑3D技术对物理世界的刚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柔体动力学、气态动力学等自然现象的模拟更加成熟,数字电视、手机媒体、数字报纸以都成为新的传播媒介,这些都为数字艺术家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更便捷的展示平台。

如今,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数字特效与建筑动画的联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数字技术带给建筑动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动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动画制作的方式与流程。

二、 数字媒体技术中虚拟现实对建筑动画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的硬件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这种硬件的提升也使数字媒体的载体范围不断扩大,移动终端种类的增多也必然意味着数字媒体技术多样化存在的可行性。观者在观看这种载体所呈现的视觉信息时,注意力只会停留在那些新奇技术所带来的视幻效果中,而虚拟现实技术满足了大众对视觉度的要求。

(一)虚拟建筑场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建筑动画又称建筑漫游,建筑漫游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形式冲击着消费者的视网膜,且建筑漫游对房地产行业、城乡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行业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及颠覆性的影响力。

虚拟场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尚未建成的建筑场景,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尺寸、形状进行场景建模,再根据具体要求设定场景特效如:水景、风吹、雷雨等特效。而目前新媒体技术的空前发展,虚拟镜头得到的视觉效果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针对虚拟场景中消费者可自主观看建筑场景,以自由的角度去观看和审视建筑的外观、内部结构、整体布局特点,在建筑设计还未完工时就可以让消费者去感受真实的建筑环境,不再根据传统的建筑漫游,设计者主观引导消费者、投资方观看视觉效果最完美的宣传影像,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了自主性,为销售方带来了更新颖、更具吸引力的营销手段。

(二)真实建筑场景中的虚拟现实复原

真实建筑场景是指建筑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对场景的复原制作是基于对象的真实数据,例如名胜古迹、胜景,可以满足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了解旅游景点相关内容,以及一些保存不完整但有文字、图片资料可复原的建筑场景,但是大部分消费群体没办法观看的世界各地名胜风光,虚拟现实的真实复原可保存文化的传承。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模拟三维环境,对需复原场景进行真实环境仿真,生成逼真的听觉、视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不在现场或根本不存在的环境中体验真实存在的虚拟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场景比传统的建筑漫游、二维图片、视频展示、文字说明更具有吸引力,笔者相信在不久将来,数字媒体技术的多样化、人性化会占据市场,成为主流。

三、 数字媒体技术对建筑动画表现技法的影响

软件的多元化,信息技术处理的多样化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而建筑动画的技术表现同样也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各类软件接口的不断完善也使动画技术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时间空间维度的延展也同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技术瓶颈。

(一)软件平台与建筑动画相关技术的冲突

以往建筑动画的制作是可以由个人来独立完成,早期建筑动画的制作所需要的软件包括3ds max、Auto CAD、Photo shop、After Effects,只需有图纸、建模、渲染、灯光、材质及后期处理剪辑软件即可,而这些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后期又出现了很多插件制作人物及流水的RPC、建筑生长插件聚光制造、流体插件、种树插件Forest、粒子效果插件以及后期剪辑、调色等插件。

插件的出现使得建筑动画内容更加丰富,优化面数节省渲染时间提高渲染质量,但是同时也出现大量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硬件配置与插件版本的不兼容,插件与插件之间的版本也不相同,在制作过程中设计软件与设计插件缺乏统一标准是建筑动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并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最匹配的硬件与软件,提高了制作的难度。

(二)重技术轻艺术的表现方式

大量的软件配合、插件介入使得设计者们无暇顾及建筑动画的艺术性表达,一个建筑动画设计师所要学习的内容太过复杂、繁多,数字媒体软件及插件的不断更新,各种特效的绚丽表达,技术的重量已经逐渐超越了艺术的表现,而也有大量的非艺术人员从事着这个行业。

大部分建筑动画设计作品注重视觉、听觉、触觉较为生硬的虚拟场景,缺乏美感,展示界面缺少设计感,对整个设计的整体把握和表现力控制力度有限。在数字媒体的技术下,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制作技术人员与艺术设计人员没有得到良好的分工配合,计算机的应用使得技术人员更加得心应手,艺术创作者并没有参与其中,这也是建筑动画作品缺乏艺术性的必然问题。

(三)设计缺乏整体标准化,对硬件要求过高

对建筑动画展示设计而言,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极高,操作系统64位与32位、高版本与低版本都不与兼容,建筑动画的制作在家庭机面前要进行流畅的展示必须保证显示30帧图像画面,最少不得少于15帧,否则会出现不连续及跳动感,像卡机一样的视觉效果,大大降低了演示效果。计算机要求要有中央处理器、独立显卡、良好的现实屏显,才能减少由于数据过大带来的问题。

计算机与个软件平台存在通用性差、易用性弱的问题,在展示过程中,需要展示的内容在不同环境下需安装展示的插件,否则就无法进行,众多的使用标准和操作标准牵制着设计者与操作者的后续内容。也正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各自为战让我们看到该行业缺乏整体的标准化,不能照顾到消费者、使用者的利益,也成为其发展上的一大问题。

四、 媒体环境下数字媒体技术运用的现实意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果要保证信息的精确传播、画面质量的美轮美奂,同时能够使自然界本来并不存在的物体可以为情节发展的主题提供推动力,制作的视觉元素必须非常逼真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技术在创作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视觉特效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建筑动画领域,而是包括所有传媒体系。因为现在的网络游戏、APP游戏画面更倾向于电影效果,视觉特效制作的内容也逐步扩大化,越来越强调方法的一致性、互通性,所以在许多建筑动画设计作品中,相片级真实度的画面效果也向国际化、影视化迈进。

画面处理的思路以及理性需求都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而确定的,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作用就是如何进行色调的调节处理。各种媒体作品经常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调节画面色调的各项参数,作用就在于能够使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拍摄的画面,能够在色调上有机统一,同时作品整体色调的处理在表现作品的氛围和情绪特征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再者绚丽的视觉效果和表达特定的情节含义都需要通过单独突出和淡化某种色调来完成。新媒体环境下的观众,视觉经验已经十分丰富,自然常规的画面效果起不到吸引观众视觉注意力的目的,所以特殊视觉效果在媒体作品制作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因为画面需要更具表现力和冲击力。 综上所述,视觉作为一种美学现象,更是各种媒介共享、交融的技术盛宴,能够使创意人员的发散性思维完全释放。

五、小 结

符合观众的正常视听经验、感官体验是数字媒体技术所展现的最基本的内容,而重视观众的文化积淀、审美心理、交互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根据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接受程度进行考量,并且能够对他们的审美心理特点予以尊重,在快速的时展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也必将展现出自身的重要价值、意义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Ron Brinkmann.数字合成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宋书利,郑周元.浅谈数字特效在电影中的运用[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姚德义.水晶石技法NUKEX 6.2影视后期合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5]Donald Sheff.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9.

上一篇:造型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当代艺术论文范文